着眼文本(精选5篇)
着眼文本 篇1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 也被誉为一切学科之母。因此,必须将学生的今后发展 和语文教 学有效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探究文本中的内在蕴含, 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有效地促进其的长远发展。
一、诵读文本,提升语言感受
诵读文本是探究整个文本内涵的第一步,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整个诵读过程中, 学生能够视觉和听觉并用, 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当中。在学生诵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教师要针对文本提出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第二,教师需要对作品的感情有一个简要的阐述, 以便于学生在诵读时对作者情感有一个更好的解读;第三,教师需要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进行指导, 其中就包括在阅读过程中的语气、断句等,使学生在诵读中能够真 正地融入 自身的感情。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在学生诵读之前教师须要给学生提示,这首词是苏轼对于古代战场以及那些风流人物的凭悼, 并借此表达了作者心中的那种怀才不遇的心情。紧接着提出问题,哪些语句是对古代风流人物的追忆? 哪些是作者形容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愤? 教师还需要提示学生停顿的问题,如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诵 读的停顿 需要短一些, 以便于更好地展现那种浪涛的气势。
二、相关链接,辅助探究文本
在具体的文本内蕴探究过程中, 单纯依靠教材当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进行优化配置, 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在教学过程中所需要插入的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 相关文本链接。例如,在讲解《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句对于景色的描写时,就可插入刘过《好事近》当中的“滚到浪花深处,起一窝香雪”。通过两首诗词对于浪涛的描绘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更好地解读作者的情感。
第二,相关背景链接。知晓作品写作的背景, 对于文章内涵的了解是十分有益的。所以,在具体的讲解过程当中, 教师就应该插入作品写作的背景。例如,在讲述《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时, 教师就应该介绍在写作这篇文章时作者双腿已经残废,对于未来的生活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将要去往何处。就在这样一个时间段之内走进了地坛, 并且和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 同时还在地坛中汲取了那种顽强生活的力量。在这样的解读过程当中, 学生们就能够深刻的体会到作者内心当中的那种孤寂, 看到地坛当中的生命的那种欣喜, 以及作者和地坛二者之间的共通之处。
第三,相关典故链接。很多古典诗 词都运用 典故进行 描述。学生在学习时,因为对典故不了解, 就影响了对整首诗词的理解。例如,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就多次出现典故。所以,教师就需要注重对这些典故的解读。
第四,相关视频、音频链接。在具体学习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手段。例如,在讲解《雷雨》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播放话剧《雷雨》的相关片段,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中人物性格、情感的解读,作者所需要表现的内涵也就能够更加清晰地展示。
三、品味语言,读懂作品情感
对文中的重点语言, 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 用替换法让学生感受词句的精妙, 而且对于作者的情感理解也能够更加深入。以《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为例, 其中有一段描绘的是作者双腿刚刚残废时的模样:“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 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 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这句话当中所有前面的语句都是为了最后的一句作为铺垫,不论是残废,找不到工作,还是什么,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作者当时的那种孤寂的状态。作者最后的一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这句话深入分析就可以更深刻地了解那种失落、绝望,使那种悲凉的感觉上升到最高点。
语文教学, 一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而着眼于学生发展又要从探究文本的内涵开始。
着眼文本阅读,渲染多维目标 篇2
【关键词】初中英语 文本阅读 科学引导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任务主要是对文本语言内容的理解,以及分析隐藏在语言表层意思之下的深层含义;对于教师来讲,其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思考分析文本的能力。其中,为了能够深度挖掘文本的含义,便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内容。下面就着眼文本阅读,渲染多维目标为切入点,具体论述初中英语文本阅读的策略:
一、解读语意,拓展学生思维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独特的思想情感,而一名优秀的作者并不会将自身的写作意图使用具体的文字外显出来。因此,为了深入了解作者的意图,便需要读者沉浸在文本中,由表及里,从整体到细节,深入感悟作者的意境。
例如:在Module 8 UNIT 2 Smile,please!第7段中:“So If a snake bites you,take out your mobile phone or camera.Take its photo,and show the photo to the doctors,” suggests Henry.“But as you know,the snake wont smile!”读出了一种British humor(幽默),并让学生进行讨论:What do youthink of Henry? 最后让学生懂得:If we are in danger,we should stay cool and smile!还另外设计show time: Are you a good introducer? 老师便向其展示出若干部剧本的名字:《Cinderella》《Mulan》《Running man》等等,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选择一部剧本向其他同学介绍故事的大概内容。其中,通过创设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利于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感受各个剧本的故事情景,从而有效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二、研读文本标题,明确文本体裁
在整篇文本中,标题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我们当前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常常会忽略文本的标题,这是不正确的。通常情况下,好的标题常常包含文章的主旨大意,所以我们为了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便可以通过标题,猜测文章的内容和题材,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初中英语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便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标题猜测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质疑文本标题的合理性,并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标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思维能力。
其中,英语阅读文章的体裁主要分为叙事型、议论型、描写型和说明型。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全文内涵,便可以在学生拿到新文章时,先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体裁,然后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了解文章。当学生明确文本体裁之后,再让学生以此作为出发点,深入解决文本内涵。
例如:九年级Unit4 Reading 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dark就是一篇叙事型的文章。在本篇文章中,作者主要叙述的是一个放弃学习的问题学生如何向一个好学生转变的过程,主要突出小男孩转变的关键因素——母爱的重要性。因此,在这篇文章的讲授过程中,首先老师应该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体裁,然后再在老师的引导下理清文章的脉络,全面了解整篇文章所叙述的内容和传达的情感,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内涵,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三、深入探究写作意图,深入理解文本背景
由于文本的特征对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英语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全面掌握文本中的插图、图形、说明和表格等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背景知识,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和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其主要是:通过题目获取学生的回答。其中,让学生根据题目the best a dn the worst,主要是介绍两种不同的事物,并且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设计这种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多维目标。
四、理顺阅读文章的脉络,宏观把握文章的结构
在一篇阅读文章中,作者为了将自己的观点更加准确的表达出来,便需要采取合理的组织文章的结构。因此,如果学生只是简单的从单词、词组和语法的角度去理解文章,便只会停留在表面上,无法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传达的感情,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便需要老师全面把握文本的整体结构,理顺阅读文章的脉络。
例如:以Is this your pencil?为例,老师便可以在学生精度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准确找出文章的主旨句;然后,老师再根据教学内容设置良好的问题,并让学生根据问题认真观察插图,从而帮助学生理顺阅读文章的脉络,从而达到深度理解文本的目标。
五、结论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始于文本解读,所以只有当老师深入了解文本的内涵和思想情感,才能够真正成为学生的中介者和文本内涵的阐述者。因此,为了保障文本解读的正确性,便需要老师指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带着教学目标去进行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深度了解阅读文本。同时,老师还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阅读文本,尽量找准学生深度阅读的切入点和疑难点,从而有效提高初中英语文本阅读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书玲.优化文本资源 深化阅读过程——初中英语文本阅读教学的几点实践[J].新课程:教师版,2012(12):138-139.
着眼细微处, 读出文本的精彩 篇3
一、解读文本要重视咬文嚼字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中说到:“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鲜明的, 就是要我们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咬文嚼字来“参透”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意, 从而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例如,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里有一句话:“他和我走到车上, 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 心里很轻松似的。”这里的“一股脑儿”一词, 非常值得我们咀嚼品味, 父亲为什么不“轻轻”、“慢慢”地放, 而要“一股脑儿”地放, 其深意何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还可以叫学生表演动作, 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抓住“一股脑儿”这个词, 可以从中体会到父亲在为我买回橘子后, 心里“如释重负”的感受, 与下文的“轻松”紧密结合, 突出了父亲对我的关怀备至、关爱有加。这一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更真切地感知作者在《背影》中传达的主题——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
二、解读文本要重视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文本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作用往往不止表示停顿和语气, 里面所包含的信息实际上远远超出了标点自身的范畴。要真正领会文章内容, 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还应善于引导学生去深入领会一些标点的特殊用法, 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读懂文章的内涵, 领会作者的意图, 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 鲁迅先生可谓一个典范。例如, 《故乡》中的省略号就是无一处不蕴含着深意, 无一处不深入人物灵魂。且看:“阿!闰土哥——你来了?……”“老爷!……”只两句对话, 两个感叹号、两个省略号、一个破折号, 就将“我”见到闰土时的喜悦兴奋而又万语千言无从说起的复杂感情和闰土见到“我”时欢喜而凄凉、恭敬而隔阂的复杂感受刻画得十分形象真切。一个追寻记忆的知识分子形象和一个穷困木讷、等级观念深入脑髓的旧中国农民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可以说, 这几个标点符号, 为学生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起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再如, 俄国短篇小说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中也有一处标点符号的使用让人印象深刻——“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 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 天这么热, 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此处是“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刚说完要严惩咬人之狗和狗的主人时, 听旁观者说咬人的狗是席加洛夫将军时所说的一段话, 这里省略号用得极妙。首先, 表现了他说话断断续续, 边想边说的狡猾模样, 表明他此刻的思维活动极其紧张。其次, 这些标点又非常符合他处在“想掩饰自己的窘迫、想寻找台阶下”时的语言特点。三个省略号如三处妙笔, 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了奥楚蔑洛夫善变的丑态和媚上欺下的个性。试想一下, 如把这三个省略号删去, 或者改为句号, 显然不能收到这样的效果。
三、解读文本要抓住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最生动、最具表现力的手法, 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 让读者欣赏评价。一篇文章, 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 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我们在文本解读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文中的细节描写。例如,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两处精彩的语言细节描写。①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 我们的情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②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 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 可别多吃, 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 又说:“至于若瑟夫, 他就用不着吃这种东西, 别把男孩子惯坏了。”①句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听说于勒在外边发了财, 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把改变家庭拮据局面的希望寄托在于勒身上, 于是天天盼望着他能早日归来。这充分体现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贪婪、庸俗、冷酷和唯利是图的性格特征。②句是“母亲”冠冕堂皇之辞:在两个女孩和女婿面前, 显得既爱惜自己, 又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 又注意教育实质。这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母亲”虚伪、吝啬的心理。品读这两处细节描写,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物的个性, 理解小说的主题。
总之, 解读文本时, 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这些细微处入手, 注重诵读、注重咀嚼、注重品味。咀嚼语言, 品味标点, 探究细节, 发掘内蕴——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一定要有这个耐心, 当然更要有这个能力, 用一双敏锐的眼睛, 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 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长此以往, 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变得精彩纷呈, 我们的语文教学定会开出效率之花。
参考文献
[1]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朱清华.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的实践与思考[J].素质教育, 2008 (12) .
着眼文本 篇4
一、从大处着眼,引导学生整体观照文本
作者为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在行文时自然会有所经营和有所侧重,而进行系统的整体安排与架构。这些整体的安排与架构,既凝聚着作者构思文章的苦心,也传达了作者表达主旨的价值倾向,并以此引领阅读者领悟文章要表达的中心。为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全盘把握,从大处着眼,整体观照文本。
作者写文章时,对需要重点表达的内容总是会精心安排,进行详细、具体的叙述,而对于次要表达的内容只作必要交代,着墨不多,以此详略对比,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观照,在比较文章详略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表述重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文时,笔者从大处着眼,设计了观照课文整体的问题:课文中学校的环境布置是怎样的?为什么反复进行描写?学生通过研读课文,领会、理解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在文中,作者选取了教室走廊上的挂像、石膏复制品和石雕为主要的描写对象,而没有将笔墨用在对于战争的正面描述上,这正是伯尔用笔的独特之处。这些艺术品恰恰是德意志民族的精神体现,其中蕴藏的思想就是导致“我”走上战场的幕后推手。文中所写都是“我”在战争状态下的独特感受,其所思所感也明显打上了个人身份(德国战士)、年龄(中学生阶段)、思想性格(懵懂而又浑浑噩噩)、所受教育(军国主义)的烙印,这种种烙印使“我”对战争充满幻想,甚至将战争美化。这样的环境布置,深刻揭露了纳粹法西斯军国主义教育的惨无人道,委婉而又沉重地批判了战争的罪恶。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整体安排,让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读出作品的内涵意义。
整体观照文本,这些都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课文的突破口,找准突破口就等于抓住了课堂教学的牛鼻子,能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为一堂课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教育专家孙春成如是说:“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简约有效的活动,教师需学会去粗取精,以简驭繁。”
二、从细处着手,在字词句中品韵味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说道:“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车兜风,匆匆忙忙地疾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了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选入教材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驻足停留,在文本的字词句中品出韵味,让语文教学真正具有语文味。如何深刻地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挖掘出文本潜在的含义,我的设想是:
1. 于“留白”处品味文本
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技法,讲究着墨疏淡,以留取空白构造空灵韵味,起到“无形胜有形”的效果。语文教学如同绘画,也需要“留白”,这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让读者与作者、作品实现精神对话。常见的“留白”形式有:虚笔、无言、休止、停顿、省略、残缺等。
如鲁迅《祝福》中有这么一段:“当鲁四老爷听到祥林嫂被劫时,立即勃然大怒,说‘可恶!然而……’”鲁迅先生不愧是“留白”艺术的大师。简洁的口语和省略号所造成的“空白”,短短四个字,其隐含信息是非常丰富的。“可恶”是说祥林嫂的婆婆串通卫老婆子大白天在鲁府门前绑人,实在有损鲁家的尊严和声誉,自己也太没有面子了。所以,怒不可遏,骂出了“可恶”二字。然而,鲁四毕竟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总在下人面前顾及自己的身份地位,所以骂得很简短,“然而……”语势一转,是恼怒之后的清醒,意指祥林嫂婆婆家绑人有理,虽然行为“可恶”,却在封建族权范围之内,省略号不是表明鲁四无话可说,而是不便明说,不必明说。从鲁四骂卫老婆子,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浸透了封建礼教毒素的卫道士。
2. 于“虚构”中品味文本
虚构,是文学创作中为概括地表现生活,塑造形象,突出主题所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不仅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而且能深化文章的主题。略萨说:“虚构不复制生活,它排斥生活,用一个假装代替生活的骗局来抵制生活。但是,它以一种难以确立的方式完善生活,给人类的体验补充某种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找不到,而只有在那种想象的、通过虚构代为体验的生活中才能找到的东西。”作家进行这种创作上的艺术虚构,既要有忠实于生活的深刻认识,又要有高于生活的正确概括。
如卡夫卡的《骑桶者》,故事无疑是虚构的,但这正是该小说的最大特色。在这篇小说里,卡夫卡虚构了一个“骑着木桶飞翔”的形象。“骑着煤桶去借煤”的情节显然是虚构的,“我”的煤桶已经彻底空了,空到可以腾空的地步。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极度的夸张,而且这种夸张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小说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很显然,这是不可能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完全是一个荒谬虚妄的说法。也正是这一虚构的场景使得表现出来的主旨更新颖和丰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一个虚构的场景,就可以使主题得以升华,卡夫卡借由这个虚构实现了小说主题由单一到丰富、多义、深刻的提升。
3. 于“象征”处品味文本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技巧,其特点在于利用象征物和被象征物在人们特定的生活经验与审美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某种关系,使一定的思想感情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如海因里希·伯尔《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一句:“‘牛奶,’我喃喃地说……”
极为平淡普通的一个词“牛奶”,从因战争而残废了“三肢”的“我”的口中说出,并且作为全文的收束,其意义绝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食品代名词了。它是伤感,是悔恨,是对平静生活的向往与渴望,更是由悲惨的现实发出反对战争的强烈呐喊!如《鸟啼》象征生命的蓬勃,《前方》象征人们的不断奋进与不懈追求,《落日》象征日本的沉落等。在运用象征时,作者总是把象征物进行“人格化”处理,在具体的描绘中融入诗意的想象与丰富的情感,从外形写到内核,使象征物具有了人的精神与品格。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原有的经验与新知沟通起来,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知。引导学生从细处着手解读文本,用心品读课文中的妙词佳句,学生就能感受其中的美妙,领悟其中的情韵。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关键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解读文本可以倾听标题发出的声音,从文本的眼睛、文本的灵魂出发,用心品赏标题,引导学生建构有序课堂;解读文本可以倾听文本发出的声音,引导学生全盘把握,从大处着眼,整体观照文本;解读文本可以倾听字词句发出的声音,引导学生品评语文韵味,引领学生走进内涵丰富、余味无穷的文本世界去品读,去揣摩,去领悟,增加学生思维的长度、宽度。大处着眼,细处着手,如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参考文献
[1].黄厚江《把阅读教学的根深深扎在文本的土壤中》,《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2期。
[2].孙春成《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着眼文本 篇5
文本解读:
《威尼斯的小艇》是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异域风情, 开阔学生视野, 了解多元文化。文本笔触轻松自然, 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游记散文, 选择威尼斯独特的物、事、人、景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物——作者选择小艇作为威尼斯这个城市最亮丽的名片, 因为小艇在水城相当于马路上的汽车, 角色独特, 样子也够奇特。事——奇特的船由“操纵自如”的船夫驾驶, 并不时“上演”各种高难动作, 游客对这事的感受一定更独特。人——作者从威尼斯男女老少、各色人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抓住特点, 简单几笔就勾画出威尼斯人独特的生活情趣。景——作者选择威尼斯半夜景色, 动静对比描写, 静谧宜人。这样就将威尼斯这座水城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是对学生进行“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训练的好例子。
设计理念:
《威尼斯的小艇》语言轻松明快、意境深远。怎样引领学生探寻这美丽文字的言说秘密, 理解和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呢?笔者发现, 作者行文的第一个特点——在写实的同时展开了鲜明的想象, 形神兼备。再者抓住事物特点来写。从文章整体看, 是通过抓小艇来表现威尼斯水城的特点。从文章的局部看, 抓小艇的样子、行动等旨在描写小艇的特别;抓“特殊情况”下的行船是写船夫的驾驶技术高超;抓商人“匆匆”、青年妇女“高声谈笑”、孩子“郊外玩耍”、老人“庄严祷告”为的是展示威尼斯人紧张、闲适、快乐、庄严的风土人情。我们抓住文本表达的这些特点进行教学, 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体悟文本语言文字的运用。
教学目标:
1.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 感受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2.正确、流利朗读全文, 背诵积累第二至第六自然段。
3.领会游记散文“写实”与“想象”结合, 把文章写生动的特点。
4.学习并运用抓住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完成课后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听说结合, 初识威尼斯小城
1. 出示威尼斯的地图, 观察。
(1) 谁对这个城市有所了解?
(2) 看来大家对这座城市比较陌生, 那我来说, 你来听, 看看你能从中捕捉到哪些信息。
师述:威尼斯是意大利的一座古城, 位于欧洲亚德里亚海滨, 周围被海水环绕。威尼斯有401座桥梁, 横跨在117条水道上, 连接着118个小岛, 有“水城、桥城、百岛城”之称。
(3) 交流听到的信息。教师评价。
2. 威尼斯是一座独一无二的城市, 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游览后, 却单单对威尼斯的小艇情有独钟, 写下一篇文章《威尼斯的小艇》。“艇”是这节课要学习的生字, 和老师一起写:左表意, 右表音。
(1) 威尼斯的小艇有何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作家?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看看马克·吐温先生写了小艇的哪些独特的魅力。
(2) 学生读书圈画批注。
【评析: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教学中一般指向学习时的听说读写等活动。本环节的“听、说”实践活动设计, 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威尼斯这座城市特点的同时, 也训练了其迅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二、赏读比较, 亲近威尼斯小艇
1. 交流小艇样子的独特。
出示: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 又窄又深, 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 像挂在天边的新月, 行动轻快灵活, 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1) 朗读思考:小艇样子都有哪些独特地方?
(2) 交流梳理:外形:长窄深翘;行动:轻快灵活。
2. 比较品读, 关注表达。
出示: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 又窄又深, 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 行动轻快灵活。
(1) 这一节文字如果改成这样, 与原文比较, 你感觉怎么样?
(2) 引导学生领悟文本表达的特点:事实描写和想象描写相互融合。
(3) 接读感悟:作者由小艇深窄这样的事实, 联想到了熟悉的事物——独木舟;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这样的事实联想到了熟悉的事物——挂在天边的新月;由行动轻快灵活这样的事实联想到了——田沟里的水蛇。
(4) 教师小结:我们在描写事物时, 通常只注重对事物的事实的描写, 而作者在描写事实的同时加上了自己的想象与联想。这样就能使读者在读的时候也能够根据熟悉的事物想象出小艇的样子。看, 这样就把小艇写活了。
3. 朗读课文, 积累语言。
(1) 就让我们想象着小艇活灵活现的样子来读。我读事实描写部分, 大家读作者的想象部分。
(2) (出示图片) 看, 这就是威尼斯的小艇, 跟你想的是不是一样?我们图文结合, 介绍一下小艇, 要突出小艇的特点。
出示: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 又_____又______, 有点儿像_______。船头和船艄_________, 像_______。行动_______, 仿佛________。
(3) 背诵积累。
【评析:在阅读感悟文本言语特点时, 钟老师设计三个层次的读:探究读, 立足把握小艇的特点, 理解文本的内容;比较读, 关注言语表达, 学习语言运用;图文结合读, 丰富积累语言。通过读, 不仅很好地处理了言语内容 (表达了什么) 和形式 (怎样表达的) 的关系, 还使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交融在了一起。】
三、品读“操纵自如”, 夸一夸威尼斯的船夫
1. 浏览课文, 想想除小艇的样子奇特外, 还有什么地方也很独特?
2. 研读船夫的驾驶技术。
(1) 如果让你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描述船夫的驾驶技术, 你选择哪个词?
(2) 联系下文, 具体说说怎么就叫“操纵自如”。领悟:“操纵自如”就是在船很拥挤时, 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操纵自如”就是遇到极窄的地方时能平稳地穿过, 还能作急转弯。
(3) 据资料说明, 威尼斯的河道最窄的地方只有1.4米, 在此情况下, 船夫的操纵自如应是怎样的情形?
(4) 引读:就是这样, 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 他总能——还能——
(5) 你看, 作者列举出了两种特殊的情况, 就将船夫的驾驶技术写出来了。多精彩呀!我们再读读这些文字。
3. 创设情境:自夸和他夸。
(1) 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 男同学扮演船夫, 夸自己的驾驶本领高超;女同学扮演游客, 夸船夫的高超驾驶技术。
(3) 同学们, 真诚的赞美是发自肺腑的, 我们能不能不看书, 一起来夸赞夸赞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
【评析:这一环节, 教师先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 借助相关资料, 研读关键词语“操纵自如”的表象和内涵;再通过创造性的阅读定向, 让学生在读中深切领悟作者的独特表达——通过列举几种特殊情况表现船夫驾驶技术高超;最后进行角色扮演——“自夸”与“他夸”, 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融为一体, 不仅增加了学习的情趣, 更提高了语言实践的品质。】
四、写一写, 走进威尼斯人的生活
1. 我们说到威尼斯的船夫, 就会想起威尼斯的人, 也一定想了解一下威尼斯人的水城生活。
(1) 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思考作者写了哪些威尼斯人生活的场景?并在阅读的基础上填写表格。
出示: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 匆匆地走下小艇, 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 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庄严的老人带了全家, 夹了圣经, 坐着小艇上教堂去做祷告。
(2) 完成填写。
(3) 根据所填写的表格内容, 师生交流总结:威尼斯人的生活离不开小艇。
(4) 威尼斯的小艇就相当于马路上的汽车。想来乘着小艇出行的人该有许多。但是, 在马克·吐温的笔下, 形形色色的那么多人, 作者为什么仅仅写了这四种人?
(5) 设想一下, 还会有什么人乘着小艇去做什么?
(6) 再看表格, 哪些场景是作者看到的真实的场景?哪些是根据所见产生出的联想?
(7) 师生合作朗读, 进一步感受文本事物与联想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8) 教师总结:看, 简单的几个人物形象, 加上丰富恰当的联想, 威尼斯的风土人情就像一幅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
2. 仿写。
这是威尼斯人白天的生活, 那么威尼斯人在夜晚会有哪些活动?
出示:半夜, 戏院散场了, 一大群人拥出来, 走上了各自雇定的小艇。
仿写:还可能有什么人, 在什么情况下, 乘小艇回家?
提示:抓住人物特点, 在描写事实的同时展开联想和想象。
3. 交流。
4. 指导朗读:读出威尼斯动
与静结合的静谧之美, 感受小艇与这座水城息息相关的独特风情。
【评析:本环节设计基于对文本表达的深入细读, 通过聚焦几种人物和不同的生活场景的描写, 感悟作者精当的表达——抓典型人物和适切的联想, 表现基于水城特点和小艇特色的各种生活。引导学生由理解到学习表达, 由读学写, 凸显了“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的学科性质。】
五、回望威尼斯, 学习运用表达
1. 聆听着马克·吐温轻松的叙说, 我们陶醉在威尼斯那独特的风情中。一路走来, 你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从内容感悟、阅读方法、文本表达等方面总结)
2. 作业:从家乡的景、物、人、事任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点, 抓住特点, 介绍给大家, 尽量写得生动有趣。
【着眼文本】推荐阅读:
着眼创新06-17
着眼发展09-05
现实着眼点06-17
高二作文:着眼当下800字07-06
学习国文的着眼点05-11
闭着眼睛画画叙事作文11-07
闭着眼睛画画作文600字07-01
健康教育的着眼点09-07
着眼“四个全面”促进文明发展09-08
数着眼泪,将你忘记抒情散文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