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发展

2024-09-05

着眼发展(精选12篇)

着眼发展 篇1

一个学生, 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 因此, 在关注学生知识掌握的同时, 更应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学生只有靠自己学, 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自学的本领, 等于交给学生学习的“金钥匙”。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谈谈个人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 教师应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 营造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权利, 不断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的天地, 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数学活动课是增强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的主战场之一。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活动课的优势, 对学生及时进行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引导和强化。如在学习实践活动课“了解周围的家庭”时, 我布置学生调查10 个家庭最近一次水费、电费、电话费及燃气费的交纳情况, 把收集到的数据整理后填表, 并要求进行简单的分析。上课交流时, 学生个个积极参与, 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 用生活眼光提出建议, 通过调查活动, 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 发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也增加了自主探究的愉悦感。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 是一股使学生能自觉学习的巨大动力, 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时, 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 获得成功的体验, 以增强自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成功后有了学习兴趣, 在失败时能更加明确学习目标, 强化学习动机;使学生从教师“指路”学习, 变成自己“找路”学习。

二、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俗话说:“授以一鱼, 可食一日;授以捕鱼之技, 可食一生”。因此, 教师必须在学习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 去打开数学的知识大门, 学会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1.课前预习,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小学生的独立性比较差, 尤其是自学意识, 大部分学生没有预习数学的习惯, 即使有, 也只是简单的看看例题。因此,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交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1) 用心想一想。预习时要认真地阅读, 把重点的地方用笔画出来, 对于公式、概念、法则、规律等要思考是怎么探索出来的, 对预习中不明白的地方, 先要独立思考, 同时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以便听课时目标明确, 针对性强。

(2) 用笔写一写。预习时要适当做学习笔记, 包括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对疑难问题的记录和思考等。也可以把自学的例题尝试做一遍, 以检验自己对例题的理解。做完对一下答案, 如果出现错误, 要想想错在哪里, 为什么错了, 应该怎么改正。如果找不到错误的原因, 可在课堂上重点听, 逐步领会。自学后也可以完成例题后面的“试一试”、“练一练”, 以检查预习的效果。

2.自学议论,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在提出预习要求时也可以出示一些自学提纲, 有目的有重点地提出, 引导学生思考, 帮助学生自学。例如, 在一次苏州市教学研讨活动中, 一位老师执教“圆的周长”, 课前较好地布置了一些讨论题: (1) 什么是圆的周长?举例说明; (2) 你能用哪些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至少3 种, 看谁的方法多!) (3) 画4 个大小不同的圆, 剪下来, 量出它们的周长, 再计算出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 (4) 关于“圆周率”, 你知道些什么?上课时, 学生围绕提纲进行议论研究, 大家畅所欲言, 大胆提出问题, 自由发表意见。

通过自学议论, 能加深学生对获得的知识的理解, 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这样在解决重点、难点, 知识关键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

3.鼓励质疑,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古人云:学起于思, 想源于疑。培养自学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质疑问难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要创设积极争辩的学习环境, 给学生思考的机会, 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我常鼓励我班学生提问, 开始时学生觉得没啥好问的, 觉得自己什么都会了。我就以作业形式迫使学生必须提出问题, 逼学生去思考, 只要学生肯问、敢问, 就表扬其学习精神, 并且让问题提得好的学生上台做小老师, 请其他学生回答, 他们相互答疑, 相互之间受到启发提示, 又在答疑时促使进一步的思考, 发现新的问题。同时, 学生人人想做一回小老师, 时间一长, 就慢慢学会了设疑提问。我也有意识地举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来引发学生讨论, 启发他们大胆质疑, 从中让学生获得知识, 促使学生多思、深思,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自主整理,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段时间过后, 学生难免对所学知识产生遗忘, 因此在复习单元时, 我都是让学生自主整理所学知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作用。通常的做法是:用10 分钟让学生自己看书整理, 用15 分钟相互研究, 交流整理并形成知识体系, 用15 分钟练习巩固。在学生自主整理之前, 我通常会提出一系列问题供学生思考, 引导他们通过复习, 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时, 我组织学生自主思考:“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分别怎样计算面积?”“这些公式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引导学生把学过的面积公式, 用列表或用画图的方式进行整理。学生整理后, 展现整理的表格和图形, 并组织学生一起评价, 重点引导学生评价用图形整理的过程, 体会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思想。

数学复习课需要学生根据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和整理扩展知识结构, 让学生自主整理, 能引导学生进一步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形成知识系统,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就要培养孩子的自学习惯。“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 是在数学自主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它一经形成, 就将成为一种内在的倾向和需要, 并自动表现出来, 良好的自学习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教师坚持不懈, 反复抓, 抓反复, 细水长流, 以致水到渠成, 习惯成自然。

魏书生老师在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方法和过程时, 指出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科学有序的过程, 必须经过训练, 经常训练, 反复训练, 训练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成为习惯。同时,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严格的要求, 形成良好的品格。

“教是为了不教。”显然, 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细致而长期的工作。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只有不断地对学习加强研究, 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和整体素质, 才能胜任教育重任。

着眼发展 篇2

最近读了《着眼发展科学保教》让我受益匪浅、做工作中一定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帮助我们理解孩子学习与发展的正确方向,有效地指导我们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更全面了解幼儿,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主要从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分别是: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进行解析。此外,还根据《3到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同时也指出了错误做法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危害,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

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口语的发展。语言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对其他领域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培养幼儿的语言发展,我们要为幼儿创造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幼儿主动与成人、同伴进行语言交流。不仅鼓励幼儿说,还要为他们多提供阅读机会和听的机会,锻炼幼儿集中听的习惯。

幼儿社会领域的发展与学习的过程是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的过程,主要包括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方面。幼儿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中和游戏中观察和模仿学习发展起来的,如小班的区角活动《娃娃家》的创设。还有一点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成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

幼儿科学发展的核心就是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培养探索能力。我们应该充分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正确的引导幼儿去自主的发现、观察和研究。不应该为了追求知识的掌握而对幼儿进行强化灌输。我们应该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初步引导幼儿感知周围数学的存在,感受简单的数学概念。

艺术是我们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重要形式。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我们应该从带领幼儿感受核心山生活中美的事物开始,让幼儿渐渐地去表现美、创造美。鼓励幼儿大胆表现,理解他们表现美的行为,并适当的正确引导。

在学习中,我发现其中讲到的每一点内容都是我们现在日常工作中所做、所学、所研究的事情,只有将每件事情真正的落实到位、认真负责完成,才能使得我们的自身素质、工作经验有所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幼儿的发展应该是多样性的,不拘一格,有个性的,幼儿是以主体的身份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发展的。所以,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幼儿的情感世界,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有时候让微笑和鼓励时刻伴随孩子,让他们拥有信任与友谊;有时候给孩子一些自由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并且力所能及的事,收获孩子们纯真的笑容;有时候和孩子在草丛中、沙池里,一起尽情的嬉戏、玩耍、探究,既锻炼体魄,又增进感情……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既要善于顺应幼儿的性情,同时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更要接纳他们的个性差异,将每一个教学过程当成师幼双方一次心灵的对话,敞开心扉,让幼儿在游戏中无拘无束地交流,让幼儿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地学习中求得发展。

今天的学习也让我明白幼儿教育需要更深的挖掘,不能只停留在某一处,我们不能只根据《纲要》来指定我们的工作,《纲要》虽然比较全面,但也不能完全的停留在这里,我们需要是更多的学习,完善自身的理论和实际,再结合《着眼发展科学保教》中的细致性把我们的幼儿教育办得更好,努力使每个幼儿都拥有一个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美好童年。

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创造出一片美好的天空!

2015年12月15日

尊重学生 着眼发展 篇3

一、优化课堂精神环境,解除学生心理负担

1.师生互尊互爱——优化课堂精神环境的前提。

(1)要做到学孩子所学,想孩子所想,以慈母般的真情温暖每一颗童心,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在关注著他,爱护着他。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正如戴尔?卡耐基所说:“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爱的雨露,得到老师民主、平等的尊重时,学生们就会以十倍甚至百倍的热情尊敬和爱戴自己的老师。

(2)要充分认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教学活动中有机地安排学生自由提问、相互讨论、分组讨论等教学活动,给学生想象、表述、实践体验的时间和空间。

(3)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给予重视,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长处、兴趣爱好,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表现出由衷的赞美。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而应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满足各自的需要,开发其潜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离开僵化走向灵活,离开依赖走向自主,离开戒备走向接收,离开被束缚走向创造性。”

2.教师乐教善教——优化课堂精神环境的保证。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做到童心未泯,永葆青春,愉快地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永远保持一腔爱心,在民主、和谐与活泼向上的课堂环境中,收获着学生一起成长的喜悦与欢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善于作自我调适,不能把生活的苦闷、烦躁、焦虑等消极情绪带入课堂或影响学生,更不能将学生当成出气筒,把自己不良情绪转嫁给学生。

二、注重发展,提高学生心理水平

1.改革音乐课堂教学,优化个性特征。新标准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教学中,我常常按学生客观存在的技能水平及能力的差异把他们大致分为三层,A层:在音乐艺术上有特长的学生;B层:在音乐艺术上没有特长的学生;C层:在音乐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

2.强化音乐课外实践活动,发展个性特长。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音乐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首先,可利用学校的广播站,播放音乐家的优秀作品,介绍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并组织各种音乐社团,给学生提供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其次,多为学生提供表演、展现的舞台。如我校在每年一度的“元旦文艺汇演”中,就有300名学生参加了演出,而且无论是舞蹈、小品,音乐剧,每个节目学生都表演得很出色,受到了学生家长、老师、同学及各兄弟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

三、重视情商培养,增强学生心理素质

1.磨练意志。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独生子女养唯我独尊、无拘无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性格脆弱。因此,在教学中要适时引导,加强意志的磨练。在学习乐器时,由于演奏难度的加大,学生会出现一些生理上的疲乏和心理上的烦躁,导致演奏质量停滞不前,甚至退步的现象。每当这时,教师除了技术上的指导,还应及时进行思想上的引导,教育学生只有坚持不懈地朝着目标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否则将前功尽弃。由于学生可塑性强,一旦其主观能动性得到调动,潜力是无穷的。

2.丰富情感。情感是构成人格的稳定而独立的心理因素,小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利用教材赋予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沂蒙山小调》中的乡情,《摇篮曲》中的母子情,《黄河大合唱》中的爱国情,都是极好的范例。教师要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在演唱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增强自信。自尊和自信是成功的保证,是成才的前提。现今社会的竞争异常激烈,自信心的培养尤为重要。作为教师一方面可以直接向学生表明对他们抱有高度的期待,调动他们学习的内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教师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传达对学生的爱和期待。课堂中我常启发学生说:“我一定能行!”尽管是普通之言,但它能极大地增强心理素质,引导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及发展水平,提出不同的期待和要求,使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可以获得成功。如,有的同学虽然音准不佳,但节奏感强,可以在教学中让他们承担打击乐伴奏的任务,促其增强自信心。

着眼学生发展探究文本内蕴 篇4

一、诵读文本,提升语言感受

诵读文本是探究整个文本内涵的第一步,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整个诵读过程中, 学生能够视觉和听觉并用, 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当中。在学生诵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教师要针对文本提出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第二,教师需要对作品的感情有一个简要的阐述, 以便于学生在诵读时对作者情感有一个更好的解读;第三,教师需要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进行指导, 其中就包括在阅读过程中的语气、断句等,使学生在诵读中能够真 正地融入 自身的感情。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在学生诵读之前教师须要给学生提示,这首词是苏轼对于古代战场以及那些风流人物的凭悼, 并借此表达了作者心中的那种怀才不遇的心情。紧接着提出问题,哪些语句是对古代风流人物的追忆? 哪些是作者形容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愤? 教师还需要提示学生停顿的问题,如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诵 读的停顿 需要短一些, 以便于更好地展现那种浪涛的气势。

二、相关链接,辅助探究文本

在具体的文本内蕴探究过程中, 单纯依靠教材当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进行优化配置, 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在教学过程中所需要插入的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 相关文本链接。例如,在讲解《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句对于景色的描写时,就可插入刘过《好事近》当中的“滚到浪花深处,起一窝香雪”。通过两首诗词对于浪涛的描绘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更好地解读作者的情感。

第二,相关背景链接。知晓作品写作的背景, 对于文章内涵的了解是十分有益的。所以,在具体的讲解过程当中, 教师就应该插入作品写作的背景。例如,在讲述《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时, 教师就应该介绍在写作这篇文章时作者双腿已经残废,对于未来的生活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将要去往何处。就在这样一个时间段之内走进了地坛, 并且和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 同时还在地坛中汲取了那种顽强生活的力量。在这样的解读过程当中, 学生们就能够深刻的体会到作者内心当中的那种孤寂, 看到地坛当中的生命的那种欣喜, 以及作者和地坛二者之间的共通之处。

第三,相关典故链接。很多古典诗 词都运用 典故进行 描述。学生在学习时,因为对典故不了解, 就影响了对整首诗词的理解。例如,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就多次出现典故。所以,教师就需要注重对这些典故的解读。

第四,相关视频、音频链接。在具体学习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手段。例如,在讲解《雷雨》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播放话剧《雷雨》的相关片段,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中人物性格、情感的解读,作者所需要表现的内涵也就能够更加清晰地展示。

三、品味语言,读懂作品情感

对文中的重点语言, 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 用替换法让学生感受词句的精妙, 而且对于作者的情感理解也能够更加深入。以《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为例, 其中有一段描绘的是作者双腿刚刚残废时的模样:“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 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 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这句话当中所有前面的语句都是为了最后的一句作为铺垫,不论是残废,找不到工作,还是什么,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作者当时的那种孤寂的状态。作者最后的一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这句话深入分析就可以更深刻地了解那种失落、绝望,使那种悲凉的感觉上升到最高点。

着眼经济发展,着力环境优化 篇5

(一)多年以来,市发改委坚持从大局出发,不断强化责任意识,着眼经济发展,着力环境优化,坚持不懈地狠抓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市直机关行风历次评比中,我委始终名列前茅。机关驻行政服务中心还连续被评为优质服务窗口,先后受到上级书面或口头表扬10余次,收到群众表扬信9封,锦旗8面,至今无一例投诉事件。回顾近年来的工作,我委在优化投资环境方面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自觉性。坚持用“三个代表”统一思想,确立“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理想和信念教育,使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把想民、爱民、为民、便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让群众满意作为服务工作的最终目标,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变成自觉的行动。结合全市开展的“树讲求——学转促”、“学比赶促”等活动,对干部职工进行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工作作风教育,坚持边学边整边改,进一步增强大家“破满、争先、创新、发展”的服务意识。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大力倡导“服务第一、信誉第一、质量第一、效率第一”的诚信服务理念,提倡“ 做诚信人、办诚信事、交诚信朋友”,努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委党组注意引导大家从服务第一要务的高度,从实现我市率先发展的高度,从决定城市未来发展前途的高度来看待和把握经济发展环境。“站高一位,看远一步,想深一层”,围绕发展看环境,身怀爱民之心、恪尽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要求全体同志高站位思考、高起点谋划、始终把环境建设放到经济发展的大势中去运作和把握,坚持不懈地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任务和永恒主题。与此同时,进一步明确是非标准,细化政策界限,以利于机关全体从有利于发展的角度出发,放手放胆开展工作。一是强调把因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明确、不配套,为便于更好服务而从实际出发,从有利于发展环境出发,制定本单位改革措施、规定,合理简化办事程序和环节同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区别开来。二是把招商引资活动中必要的公务招待同与项目建设活动无关,用公款吃喝玩乐、铺张浪费区别开来;把为引进资金、引进项目献计出力、牵线搭桥而获得的奖励与违反规定从事有偿中介活动区别开来,以此营造宽松的政策氛围,鼓励大家以饱满的热情、向上的状态促进环境优化,积极招商引资。三是把在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中,敢于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但因客观原因造成的失误同官僚主义的失职、渎职行为造成的重大损失和严重影响区别开来;把因探索失误与故意违反程序、滥用职权区别开来,鼓励大家大胆探索,出主意,想办法,为环境优化献计献力。委党组旗帜鲜明的态度,澄清了是非观念,取得了较好效果,一个“人人思创新,大家比贡献、齐心合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风气正在逐渐成为全委的主旋律。

二、积极支持和参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是认真清理、精简行政许可事项。委党组多次明确:清理、精简工作要“率先、主动、顾全大局”,上级有规定的坚决照办,无明确要求的摸索创新。该下放的坚决下放,该合并审批的坚决合并,该取消审批的事项坚决取消。从2001年至今,我委三次按照全市统一部署,较大规模地清理精简审批事项,涉及事项60余项。特别是去年6月,我委一次性精减行政审批事项48项并登报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项目单位的好评。二是按照改革精神,对列入全省县级30强的抚宁县,实行扩权改革,授予市级审批权和管理权;对原由市审核、报省审批的,支持抚宁县直接报省审批。三是积极落实投资者投资自主权。对一般性、竞争性领域项目,不再经过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的审批程序,支持项目单位直接依法办理规划、土地、环保、水资源及防洪评价等许可手续。同时,对必须审批的市级权限内项目,积极探讨简化、合并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努力为项目单位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四是积极做好与《行政许可法》的对接工作。通过加强学习,加紧熟悉相关政策,找准《行政许可法》与自身工作的结合点,以进一步贯彻、落实好这部法律,实现审批内容和方式的顺利转轨。五是全力支持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去年6月,我委抽调3名骨干,在全市职能部门中第一个成立审批科,成建制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做到专人、专事、专责。同时,经委党组研究,原市计委将八个科室审批职能全部集中到审批科,将精简后保留的审批、审核、核准等九大类事项全部进入市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理。今年年初,我委又将机构合并后的行政许可事项再一次细致梳理,最后确定36项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其中审批6项,审核10项,核准12项,备案8项,继续保持了“一门受理、一窗对外”的好传统、好做法。三是我委驻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恪尽职守,摸索创新,努力追求质量、效率和规范服务的统一,做到了“四个坚持”,即,坚持“并联审批”。窗口人员熟练掌握并联审批流程,增强牵头单位的责任感,坚持“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完成”的工作要求,组织相关单位同时办理,提高了审批效率。坚持“规范审批”。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手续齐备有效的项目,坚持快批;对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批;对国家发展鼓励的权限以内的项目,坚持简化程序审批。坚持“窗口与委内各业务科室协调联动”。即采取“双同时”的方法:一门受理抄告相关部门窗口的同时通过《委内审批事项沟通情况表》抄告委内相关业务科室,便于委内相关业务科室掌握项目报批情况;窗口办结发文的同时抄送委内相关业务科室,并且每月5日前将上月窗口事项办结情况分门别类加以汇总,及时报送委内领导和相关科室,以保证机关掌握鲜活情况,便于委内相关业务科室跟踪服务。坚持“优质服务”。做到服务第一,审批第二,用换位思考对待项目单位,用真情温暖人心,赢得了上级部门和项目单位的广泛赞誉。秦皇岛骊骅淀粉股份有限公司引水工程是解决企业发展瓶颈制约的救急项目,工程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为此,市发展和改革委与有关部门及项目单位一起,研究政策,查找问题,备齐材料,积极衔接上级部门,协调政府开动“绿色通道”,实施联合审批,使得制约和影响项目开工的关键性问题一次性全部解决。鉴于工程规模较小,工艺相对简单,又符合国家政策,我委承诺: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并,实行一次报批;在征求有关部门及专家意见后省略初步设计环节,直接下达投资计划,从而最大限度地支持了项目建设。昌黎县龙泉葡萄酿酒有限公司年产10000吨葡萄酒生产线和昌黎县一品红葡萄酿酒有限公司年产6000吨葡萄酒生产线两个项目,需要报省立项和批复可研。在窗口按时出具有关材料,项目单位及时赴省后,突然打来电话,言明按照上级要求需要改动我委转请文件,且时间紧迫,希望给予支持。经请示领导,机关窗口马上改好文并想方设法传真给项目单位,使得项目单位不用奔波第二回就办成了事项。项目单位非常满意,在不送材料的同时一再感谢,盛赞我委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态度。

三、不断强化制度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近年来,市发改委围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出台了一批规章制度,努力从制度层面上规范象征行为。如制定了《窗口人员工作职责》。要求机关窗口人员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熟练掌握有关政策,依法行政,廉洁从政;服务热情、周到、文明、耐心、细致,办事公开、公正、公平。制定了《行政审批工作监督管理规定》、《行政审批工作内部运行程序暂行规定》、《审批窗口公文、印章、档案管理制度》等,规范了行政审批过程中领导、各业务科室间、审批各环节间的行为。制定了落实《行政许可法》的七项配套制度,从行政许可事项受理、办理、听取意见、执法监督、责任追究等各个层面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制定了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度及相关配套制度,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违规苗头及时制止,对违规行为及时处理,决不姑息迁就。在承诺制度上。我委一是实施行政许可主办负责制。市发改委在行政许可事项进入中心办理时,通过原有审批科室与中心窗口负责人之间签字交接的方式,将“一门受理”作了硬性规定,强化了纪律约束,从而真正做到了由一个内设机构代表本机关统一办理行政审批事项,解决主办科室和主办人问题。二是推行限时办结制。项目建议书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完成批复和上报。可行性研究报告自受理申请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完成批复和上报。初步设计和投资计划自受理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批复和上报。三是实行政务公开制。机关驻服务中心窗口对每个受理事项,都要严格按照“六公开”的原则办理,即向企业和群众公开、一次性说明每一事项的“审批依据、审批标准、审批程序、需提交材料、承诺时限”,说明我委审批事项全部免费办理等内容,使项目单位心中有数,办事明白,少跑弯路。委内各业务科室对全市中长期发展规划、建设项目计划、产业发展导向目录等全部实行公开,做到编前、编中、编后自始至终公开。为保证效果,我委还设立了公开电话、咨询窗口、告示栏,明确了接待人员,保证解答群众和企业提出的问题。四是推行首问负责制。项目单位来委办事,第一位接待人负责办理或接洽到主办科室及主办人,不得以非本职工作而不闻不问。五是实行“同岗替代制”和“外出授权制”。通过设立ab角,确保工作衔接有序,不因个人影响部门,局部影响全局。六是推行“超时默许制”。机关驻服务中心窗口征询委内事项处理意见,对口业务科室原则上应在2个工作日内答复,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反馈的,视为同意,窗口可以发文。七是建立“否定报备制”。规范说“不”的权利,最大限度地支持招商引资。这些规定和措施,起到了“规章办事、制度管人,机制约束”的作用,从制度层面上保证了机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积极改进工作作风,努力提高行政效能,强力打造服务型机关。近年来,特别是实行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审批以来,我委同志主动转变职能,腾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眼睛向下,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不少同志坚持把握“三三制 ”的工作原则,即,三分之一时间跑省进京,三分之一时间处理一般业务,三分之一时间深入基层,自觉从更高的层次上支持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一是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努力缓解项目建设资金困难。自1998年以来,我市共有个47个项目得到国债资金支持,争取到国债资金近11亿元。二是积极帮助项目单位跑办审批手续。对于涉及省和国家产业布局需要报省和国家审批的大项目,我们实行领办、代办制,全程跟踪办理。如热电联网集中供热二期可研报告、山海关古城保护与开发项目建议书均已获省发展改革委批准;热电厂三期经过三年的公关争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已立项;耀华低辐射在线镀膜技术产业化、秦皇岛软件基地等一批项目被列入国家或省专项计划并获得支持。林纸一体化基地、电厂600万片粉煤灰西石瓦等项目也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三是加强项目建设的调度协调和跟踪管理,通过规范管理体现优质服务。特别是我委数次承担了大型项目拉练活动,跟踪到位,服务到家,有效推动了我市项目工作。与此同时,我委开展了以“更高、更好、更有效率”为宗旨的作风整顿和主题教育,努力提高机关公务员队伍的思想、道德和业务水平。行政服务中心成立以后,我委把效率摆到了更高的位置上,在指导思想上明确“只有微笑不是服务,优质高效才是根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优化工作流程,强调分工基础上的密切合作,努力实现受理事项的无缝隙衔接,千方百计保证效率,取得了明显效果。初步估计,由于集中审批、简化程序和环节以及工作人员的主观努力等因素,我委审批事项办结效率提高60%以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打造服务型机关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工作中我们体会到:一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必须首先优化思想环境。环境只是个概念,环境是靠人创造的。特别是投资软环境的建设,说到底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必须首先优化思想环境,通过个体思想的升华带动整个队伍认识的飞跃。近几年,我委的环境建设有了长足进步,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围绕人来做文章,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机关队伍素质,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文氛围。二是应该注重优化政策环境。一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包括开工前的审批环境、建设中的施工环境以及投产后的生产环境。不管哪种环境,都有政策密切相关,因为执法、执纪者都是用政策、法规说话。因此,优化发展环境必须注意优化政策环境。“效率快不过简化”。近几年,国家大幅度削减行政许可事项,从政策层面上规范行政许可行为这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最好方式。我委在办理建设项目有关手续时,有时尽管尽了最大努力,千方百计提高效率,效果不一定最好。国家取消了,我们轻松,项目单位也省事。从发改委看,我们精简了一批事项,合理简化了办事程序和环节,机关就能精力集中力量研究一些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当好市委、市政府的参谋,同时更多地帮助项目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是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制度健全了,可以保证经济发展环境的持久优化。

(三)我们建议:一是建议尽快与上级对口部门衔接,了解《行政许可法》实施后的配套规定、政策、制度等出台情况。2004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很大,特别是《行政许可法》的出台,将带来政府审批内容和方式的变革。目前国家、省以及有关上级部门正在陆续出台一些与《行政许可法》相关的配套措施,如省发改委近日下发了《关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规定:对政府核准项目目录以内的项目,政府只进行核准;对企业不使用政府资金投资建设的政府核准项目目录以外的项目,除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专门规定禁止投资的项目以外,均实行备案制度。凡实行核准和备案管理的项目,政府不再审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这样的规定直接关系到政府职能部门的事项办理,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矛盾,影响经济发展环境。因此,建议加强跟踪,认真做好贯彻落实的准备工作。二是建议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目前各系统都有新政策出台,交流不到位,容易导致相互掣肘,衔接不畅。为此,建议进一步强化横向沟通,以更好地发挥并联审批的作用。三是建议抓紧制定本市配套规定,研究《行政许可法》实施后本市权限以内各类行政许可事项的配套办法,避免出现空档,带来工作上的被动。[着眼经济发展,着力环境优化(共2篇)]篇一: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建议

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建议

目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不是发展思路,而是发展环境,环境问题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入wto后,我国对外开放的竞争已经演化为环境的竞争,环境竞争力已成为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环境的整治,以保证经济快速发展。

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硬、软环境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关系。而目前反映较强烈、较多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企业的生存发展与软环境息息相关。除目前普遍存在的税费过重,收费门类繁杂,以罚代法,随意性大等现象外,还存在一些突出且不容忽视的问题:

部门政策法规不尽合理。目前现有的一些部门政策法规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有的是从本部门本系统的需要来考虑

的,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操作性,在实践中难行得通。执法行政简单粗暴。有的执法行政人员在工作中缺乏法律观念,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甚至滥用职权,动不动就要带人扣物。

优惠政策和承诺不落实。一些地方为招商引资和扶植企业发展,政府制定了若干优惠政策,作出了一些具体的承诺。但由于有关职能部门不认真落实,使一些优惠政策和承诺成

为一纸空文,使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部门服务观念不强。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和各个职能部门的协调和服务,由于一些职能部门在这方面的工作跟不上,服务意识淡薄,往往是重引进、轻服务,重收费、轻支持,使一些企业一开始就遇到了不少难题。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上述问题之所以存在并难以克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们思想解放不彻底,缺乏为纳税者服务的思想和观念,颠倒了主仆关系。少数执法和行政人员认为,他们是专司管理和监督的,不存在为企业服务的思想。二是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些部门不研究本系统制定的、本部门执行的各项政策法规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因此在行政过程中出现强迫执行、高压执行,实在执行不通,又采取随意执行或不执行的现象。三是财政支付上存在矛盾。不少部门和单位不是财政全额负担,都需要从自己部门的各项收费返回中来弥补财政负担或本系统划拨经费的不足。因此,除税务征收应有计划指标外,其他有的部门和单位也给自己的工作人员下达了强令性的收费计划指标,造成了乱收费、多收费的现象。四是管理体制上的原因。有的部门是垂直领导,有的是

双重领导,造成部门权利过大大,对政府统一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特别是优惠政策和承诺不能保证落实,有时出现政令不畅,令行不止;部分执法行政人员自身素质差,不具备代表政府和执法机关行政执法的基本素质,官气和流气十足,滥用职权,称王称霸。

[着眼经济发展,着力环境优化(共2篇)] 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建议

一是在全体干部特别是执法行政职能部门中,深入开展一次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思想教育活动,牢固树立为纳税者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履行职责和尽义务的关系,展开一场优质服务治“卡”、文明礼貌治“粗”、规范收费治“乱”、遏制源头治“本”,为各类经营户和业主营造一方净土、一方乐园的实际行动。二是统一解决政策法规透明度的问题。将目前清理整顿后保留和修改的各部门政策法规以及应收费的项目汇编成册,发放到相关的工商经营户和投资者手中,明确应该缴纳的收费项目名称、标准、数额以及负责收费的部门单位,做到依法行政,合法经营,按章纳税。

三是党委、政府要强化治理和优化经济环境工作,要由政治责任感强、事业心强的人组成办公室工作班子,要赋予其接受群众举报,负责调查核实、监督执法行政部门和协同纪检、监察查处危害经济环境的人和事的实权。办公室要配

置专线电话,并通过媒体公布于众,以便为广大群众举报违法违纪行为和咨询情况开辟更通畅的渠道。

四是切实抓好政府制订的优惠政策和承诺的落实到位,大力改进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服务工作,规范市场经济管理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净化经营环境。五是用法规制度和纪律维护政府的权威,保证政令畅通。要把维护还是危害经济发展环境提高到政治和纪律的高度来认识,不管哪个部门或个人,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相违背,就不是个思想和工作方法的问题,而是政治和纪律的问题。谁同政府的统一法令相违背,谁有意危害经济发展的环境,就查处谁,就端掉谁的饭碗,这应该成为一条铁的纪律。要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究制,加大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力度。过去那种“政府职能部门化,部门利益法规化”再也不能延续下去了,必须强调和维护政府的权威,要彻底改变某些职能部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状况,保证政令畅通,使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能完全落到实处

篇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情况汇报

淅川县交通运输局

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情况汇报

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要求,为推动我县科学发展、跨越赶超,建设“强县名城”,促进“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我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将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作为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改变工作作风和创先争优的有效载体,扎扎实实的开展优化发展环境活动。现将情况汇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周密部署。

1、根据上级的安排部署,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交通运输部门开展优化发展环境的具体意见和工作措施。迅速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党委副书记、其他副局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单位领导参加的交通运输局优化发展环境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有关事宜。

2、认真学习了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要求各单位:一是要迅速传达文件精神,切实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各项部署和要求中来,开展一次思想作风整顿,坚决纠正损害发展环境的不正之风,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一把手负总责,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工作中的协调联动,确保优化发展环境工

作有序开展。三是加强督导检查。按照有关要求经常组织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并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考核内容。四是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凡发现有损害发展环境行为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格追究具体责任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

3、根据上级要求,广泛征求各部门和各有关单位意见建议,研究制定了淅川县交通运输局2012年优化发展环境向社会公开承诺等内容,并要求对承诺内容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对公开承诺事项利用各种媒介向社会进行公开,公布了投诉举报电话,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二、对照实施意见,认真抓好落实

按照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各单位和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对照有关的要求,查找不足,改进工作。

1、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

(1)对上级决定取消的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一律取消。

(2)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简化程序。在运政服务大厅内设置了公示栏,对工作流程、有关职权和服务承诺进行了公开,使办事人员一目了然,方便群众办理相关业务。在受理审批过程中,凡是主要手续齐全,必要条件具备的按先办后补的原则,马上办理;缺件的,提示在规定的时间内补齐,坚持“非禁即准、非限即许”,做到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

[着眼经济发展,着力环境优化(共2篇)](3)打造文明服务窗口。开展了服务窗口文明礼仪活动,实行全员着装上岗,一线执法人员和窗口人员挂牌上岗,严格执行

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让每位执法人员的行政行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切实按照上级要求的把审批窗口由审批型向服务型转变。

2、行政审批项目全部纳入县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办理。行政审批中心按照“一口受理、一次告知、同步审核、集中缴费、限时办结”的要求,简化程序,落实各项服务制度,实行超时和缺席默认制,符合即办制的当即办结,一般审批件2个工作日办结,属联办件的5个工作日办结。今年共受理路政审批5件;运政审批40件;其它审批20件;群众反映良好。

3、严格落实ab岗制,提高工作效能。机关和各部门严格实施ab岗制度。确保各项业务随到随办,工作不脱节。推行了现场办公制度,对于一些大型企业开业等需要评审审批的,当场审批,当场回复,一次性告知;开设了业务代办,凡是能够代办的业务,主动为经营者办理;开设了上门服务,对大型企业和业务相对集中的企业提供上门服务;延长工作时间,各业务窗口,在业务高峰期,加班加点服务,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名客户离开方可下班。坚决克服得过且过、敷衍了事以及等、靠、拖的问题。

4、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县交通运输系统不新出台任何收费项目,不下达任何罚款指标和计划,减少了乱设站卡、乱罚款、乱收费及执法不规范行为的发生。严格实行自由裁量权基准及“罚缴分离” 制度。在执法中,对执法相对人首次且轻微违法

行为,坚持以教育和限期整改为主。因违规暂扣的车辆,一律实行免费停车。

5、围绕职责、拓展服务,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出租行业开通“绿色通道”,为乘客查找遗失物品,通过绿色通道帮助乘客找回现金 2000余元、遗失物品10余 件,物品折合人民币万余元;公交公司、出租车公司在高考期间,组织学雷锋车队免费接送考生200余人(次);发挥“爱心驿站”作用,为过往的司乘人员提供帮助50余件次,提供服务咨询近500多人次。通过各个领域的服务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深受群众广泛好评。

6、积极开展运输市场清理整顿活动,坚决纠正不规范经营行为。为确保运输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运输管理局和出租车公司积极组织协调公安等相关部门,积极开展集中整治活动,严厉查处打击“黑”运输、“黑”出租扰乱运输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客运市场上的拉客、甩客、卖客、恶意拒载和乱停乱放行为。今年已查处“黑”运输车辆67辆,“黑”出租车49部,纠正违规出租车100多辆次,有效维护乘客及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改善和净化了运输市场的环境和秩序。

7、深化政务公开,打造阳光工程。进一步规范了工程管理行为,认真开展了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以打造“阳光工程”为理念,增强公路建设管理运行的透明度。为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农民工工资的发放,对施工单位农民工工资实行

预扣的办法,并印发了《农民工维权手册》,切实维护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优化了交通领域发展环境。

多维组合文本着眼学力发展 篇6

一、主题型组合阅读:加强知识网络构建,提高感悟力

【组合方式】以某一个主题为基点进行文本组合,或呈线状,或呈发射状,加强文本之间的内容联系,将零散的语文内容系统化。这种组合方式主要致力于让学生在多篇相关联的文本学习过程中,将学到的知识化零碎为整体,加强知识网络的构建,在联系中多维度理解感悟,提高感悟力。

这样的组合方式,现行人教版教材已有所体现,如五上第8单元以“毛泽东”为基点,选录了四篇课文,以期让学生全面了解毛泽东。六下第2单元是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第3单元是以“缅怀革命先辈”为主题。但是,每组课文只有四篇,量太少,光依靠这有限的阅读量,窥一斑难以见全貌,很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况且,年级与年级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主题有的有所类同,有的“各自为政”,非常需要整合重组。

笔者认为,教材的编者按主题来选编课文,希望借助这一个又一个主题让学生领略汉语言文化的魅力。这样的编撰思路是符合汉语言文化的知识网络的,但还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现状,发挥个人智慧来重新组合,或根据某一主题重新调整课文顺序,或根据本单元内容补充拓展课外的文章,扩大教材已有的知识网络,使主题脉络更清晰,呈现内容更丰富,学生视野更开阔。

【教学策略】

1.横向联系——多元呈现,全方位深化认识

有些主题单元课文的点太少,需要教师补充更多的文章,使学生的知识串挂上足够数量的“果实”,以丰满主题内涵。如五上第8单元的“毛泽东”主题,除了课文中的《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和《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教师可以再补充《毛泽东的少年时代》《收稻谷》《蝶恋花·答李淑一》《为人民服务》等课文以及《少年毛泽东的故事》《青年毛泽东的故事》《长征》《毛泽东诗词选》等书籍,通过教材的多元呈现,让学生全面了解毛泽东的生平,了解毛泽东的重要贡献,了解毛泽东的杰出才情以及全国人民对他的深深敬仰等等。通过这样全方位的学习,学生自然会横向联系,在脑中清晰地构建起一个以“毛泽东”为基点的知识网络。在这样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中展开学习,毛泽东的伟人形象就立体丰满,学生的感悟也更全面深刻。

2.纵深拓展——比较品析,多角度加深感悟

有些知识横向联系扩充得越丰满越好,而有些知识则需要纵向拓展,理解才会深入,感悟才会深刻。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的学习,教师在学生充分感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之后,继续补充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让学生联系比较,感悟这两句诗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之美——大气之美和精巧之美;然后再补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片段来比较,感悟诗中的明艳之美和文中的静谧之美。最后,再让学生补充阅读《爱莲说》及杨万里其他写荷花的诗句。可以看到,随着阅读的不断拓展,学生对荷花之美的感悟越来越立体,越来越深刻。又如六上第4单元“珍爱我们的家园”和第7单元“人与动物”两个单元,教师可以调整顺序,将这两组文章组合,以“和谐共处,保护家园”主题展开阅读教学,从“和谐保护美好多”和“盲目破坏后悔迟”正反两个方面加深理解,促进学生对“保护家园”(《只有一个地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的深刻感悟。

3.网状勾勒——加强联系,多维度串联知识

现在有很多教师虽然认识到单元教学的重要性,但仍然忽视了单元之外的知识网络构建。事实上,教学虽然是以单元为载体,但学生的知识网络构建是不可能以单元为载体的。教师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将知识串联,网状勾勒,才能使学生在脑中将知识横向纵向相互联系。如在教学“革命英雄”单元的时候,除了阅读一系列的革命英雄故事,还可以将《圆明园的毁灭》《开国大典》《难忘的一课》《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金色的鱼钩》组合进来阅读。这样,学生既了解到苦难的旧中国走向新中国的艰难历程,也了解了一系列的革命英雄故事。又如,在教学“毛泽东”这一主题单元后,可以适当拓展周恩来、朱德等其他领袖的相关内容,丰富领袖形象。在教学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的时候,又可以组合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还有《梅花》《墨梅》等一系列描写梅花的古诗,以“梅花”为主题串成知识链。这一个又一个知识链,既有横向联系,又有纵向拓展,每一条链上有无数个点,点和点之间又形成新的链,在联系中扩散,又在扩散中联系,学生脑中的知识不再零散,不再孤立,而是一张互为关联的知识网,知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映现。这样的学习,比之一篇篇课文的零散学习,孰优孰劣,不言自明。

二、文体型组合阅读:习得多种阅读方法,增强阅读力

【组合方式】以相同文体的文本为组合方式,主要致力于教会学生更快地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策略,并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加以反复实践运用,使学到的阅读策略得以巩固落实,增强阅读力。

语文素养的高低,不仅看习得知识的量的多少,还要看学习的能力强不强。因此,教语文,不仅要教知识,更要培养能力,其中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是关键。学生阅读力的形成不是天生的,需要扎扎实实地学与练才能有所提升,这在以人文主题为单元构建方式的现行语文教材中尤其需要注意。由于内容的关系,传统的教学教师往往将教学落脚点放在知识上,而忽视了阅读策略与学习方法的传授,从而使能力成为无根之木。

笔者认为,不同文体有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同文体的文本来组合教学,让学生在集中的时间内,在重复的操练中更快地掌握相应的学习策略。人教版教材中,说明性文章常常是组合成一个单元的,但叙事性文章和抒情性文章则因内容的不同而分散,很少根据不同写法而组合成单元。教学时,教师不但要关注主题阅读,也要多进行文体阅读,可适当将相同文体或类似写法的课文组合而教,系统地教给阅读策略,增强阅读力。

【教学策略】

1.以典型特征为抓手,严谨组合

教学中,若单元中课文文体相同,则可直接进行文体阅读,教给阅读策略,如四下第2单元的“童话”系列,五上第3单元的“说明文”系列。第7单元的“人物描写”系列等。若是按人文主题进行选编,文体不同的,就需教师精心挖掘,发现一些典型特征进行补充组合,如五下第16课《桥》,虽属于“感人故事”单元,但全文设置悬念,直到结尾才点明老汉和儿子之间的关系,是一篇特征鲜明的小小说。教师可以此文为基点,组合《剪刀的故事》《两只鸭子》《爱之链》《再会》等同类小小说进行教学,最后推荐阅读《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让学生深入了解“欧·亨利式结尾”的小说特点,掌握这一类小小说的阅读策略。

2.以发现规律为途径,异中求同

不同的文体,各有不同的特点。如寓言,总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些道理。中国的民间传说,讲的是民间老百姓的故事,故事性很强,人物常常充满神奇色彩,具有非常人的神力,语言口语化,自然段常有重复。再如创世神话,往往都含有“宇宙卵”“英雄创世”“垂死生化”等元素。童话,往往都有吸引人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也都蕴含着无穷的人生哲理等等。通过组块阅读多篇同文体的文本,让学生去异中求同,寻找特征,他们就能发现文体特点,掌握规律,从而很快习得不同文体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力。

3.以习得方法为中心,举一反三

(1)精读先行,教给方法。文体阅读中,最重要的是教给方法。因此精读课文的教学很重要。教师首先要仔细研究,确定最具文体特征的文本作为精读课文,以方法的习得为重点展开教学。如阅读说明性文章要让学生清楚三个步骤:课文主要说明什么内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写具体事物;如何运用准确的语言来说明事物。阅读说理性文章,要让学生学会从这些方面去思考:文章要说明什么“理”?作者选用了哪些事来说理?为什么要用这些事来说理?作者在写这些事时跟一般的叙事又有何不同?文体阅读中的精读课文可以是一篇,也可以是两篇,视学生掌握情况而定,但都要直接指向阅读方法的落实,使学生有法可循。

(2)略读实践,巩固方法。有了精读课中的方法落实,略读课就可以稍稍加快脚步,利用两到三篇课文,让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略读,巩固学习成果。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主要检测的仍然是学生对于阅读方法的掌握情况。

(3)多文快读,运用方法。课堂上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学生的大量阅读只能依赖课外的练习。教师还可在平时的作业练习中挤出时间,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多文快读,熟练操作。有组织有要求地让学生熟练运用阅读策略去自主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和效度。

综上所述,致力于学生的学力发展,教师可以从上述两个维度组合文本。这几种组合方式互为补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师需要根据每一个单元的内容合理穿插,灵活组织。组合的文本主要植根于现行人教版教材,适当进行调整或补充,补充的内容包括课外文章和整本书,如此就可逐步实现单篇课文教学、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多元共存的语文教学新模式。

着眼幼儿发展 关注幼儿教育 篇7

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学管理者和骨干教师,我要从自身做起,学深学透《指南》精髓,内化《指南》内容。结合本园师资培训工作,我们制定并开展《指南》的全园教师分层培训,带领教师学习分享、研究探索,引导全体教师在聆听中思考、研讨中成长、实践中获得、学习中提升;同时向家长宣传《指南》,做《指南》理念的传播者、推动者和践行者。

一、学习《指南》

以贯彻落实《指南》为契机,把学习《指南》纳入园内师资培训工作中,帮助教师学习和理解《指南》的教育理念、内涵和基本要求,促进教师素质全面提高。

我们将有计划、有步骤地采用领学、领讲的形式,分领域认真学习《指南》。在培训中加强《指南》精神的内化,帮助教师尽快对每个年龄段、每个领域的目标与要求了然于心。要正确理解《指南》中的标准和指标,结合各个幼儿学习发展状态,观察、衡量幼儿的行为。《指南》中的标准和指标只是做为参考数值和衡量教育行为的依据,而不能当成测量幼儿和评价幼儿的标尺。应防止教师走入误区,刻板对照各项指标,用条条框框来评估和定性孩子的发展。为达标而采取训练方式,违背制定《指南》的初衷,不仅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还会带给幼儿极大的伤害进而影响今后的发展。

二、运用《指南》

把实践《指南》落实到教研中,与园本教研、课题研究相结合,用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研究探讨教育行为,强化《指南》精神。在案例中让教师明白,遵循幼儿发展的规律,尊重幼儿个体差异,针对每位幼儿制定切实可行的个性化方案,才能帮助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发展;让教师清楚认识到每个幼儿离目标的距离,掌握幼儿学习发展的规律,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快乐的学习环境,引发幼儿自主创造性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引导教师深入思考和探索运用《指南》,解决日常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三、宣传《指南》

《指南》是用于指导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实践的文件。以《指南》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为指导,重视幼儿园教育对家庭教育观念的引领作用。幼儿园要帮助家长熟悉早期学习标准的内容,引导家长尊重幼儿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尊重幼儿发展的速度和进度。我们利用多种渠道,如家长园地、园宣传栏、家长培训、家园网络、家长会议、家长接待日等广泛向家长宣传《指南》,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理念,掌握育儿常识,进一步增强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协调意识,携手担负教育的责任,抵制一切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

绿色教育,着眼学生的健康发展 篇8

首先,关注学生的课堂情绪。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必然是有感染力的。“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让学生情感得到宣泄的过程。有了情感的课堂,才是生动的课堂,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乃至诱发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师也不再是教材的“传声筒”,而是学生人生路上的领跑者。

其次,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课堂教学就是将知识、方法以及情感等有机融为一体的艺术。教学的魅力在于不仅教学生学会知识,更是教会学生正确感知世界、对待世间万物。因此,教师的责任也不止于教授知识,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展道德行为,从而让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道德行为培养和健全人格形成的过程。

下面,笔者就以自己执教的《伟人细胞》一课为例,谈一谈绿色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师:老师在阅读时,也遇到了一些难题,请大家一起来帮助解决……贾里想成为伟人,遗憾的是三次“轰轰烈烈”的伟人计划都失败了, 而他认为“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却让他成了学校的“今日明星”。所以他最后说:“看来,我是个普通人,只配做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此,我不太赞同他的看法。你能帮我分析分析吗?

(学生非常乐于接受教师的这种问法,觉得自己也可以做老师,讨论、自由发言的热情变高了。 )

生:我认为贾里的想法太简单!因为他认为只有普通人才做小事, 其实伟人也是从小事做起的,有句名言说“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名学生平时学习动力不足, 这个问题对他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在小组推荐下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 )

师: 你们觉得作者秦文君让贾里几次干大事都不成功,而在一件小事上却大获成功,目的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猜猜作者的想法吧! 我想请一位语文功底好的学生来概述一下。 (在学生讨论过后,笔者点了一名各方面表现平平的学生,他脸上露出惊讶的神情,但看到老师的笑容,于是就很自信地回答了问题。 )

生:本文通过记叙初一学生贾里为实现“伟人计划”而经历的三次失败,以及一次不经意中获得了成功的曲折过程, 说明了必须从小事做起,方能干成大事的道理。

师:说得好! 你的概括能力真强,老师没看错人。“从小事做起,才能干大事”,这正是本文的中心所在。你们能举例说明这个道理吗?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 )

生1: 毛泽东就是由农民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伟大领袖的。

生2:爱迪生做了上千次的试验,最终发明了最耐用的灯丝。他一生做了无数个试验,失败了很多次,但不服输,刻苦钻研,后来成为发明大王。

……

(在经过上一位同学的流利回答后,对于这道不难的问题, 更多的中等生乃至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都踊跃发言。 )

师:同学们都明白了小事不小的道理,看来我们班的伟人还真不少。那最后一题谁来答?(经过教师小小的鼓励,同学们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举手的几乎占到全班学生的三分之二。 )

生1:我觉得贾里身上有伟人细胞。他在最后大家都不愿吃小亏的情况下,领了破书,这就很了不起。所以不怕吃亏、舍己为人就是他身上的伟人细胞。

生2:我也觉得贾里身上有伟人细胞。他不屑于用卑劣的手段对付自己的对手邱士力,就说明他有大将风度。

生3:我也赞同。他有自己的理想,虽然有的不太切合实际,但他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有上进心。这也是伟人细胞。

生4:我喜欢贾里。他虽然比较幼稚,为了成为伟人,去健身、去打工等,但他那股屡败屡战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笔者觉得要让学生正确而理性地思考,能自由地阐发自己的观点,教师就得尊重学生,重视引导,营造轻松自由和谐的氛围,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课堂上的问答和争辩,教师对课堂事件的处理方法,学生都会在潜意识里模仿并化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同时,学生的价值观尚在成长转变中,一次批评或鼓励,都足以影响其一生。在有原则的前提下,教师应该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适时而又适当的评价。一位好的引领者可以帮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积极思考,表现自己,完成健全人格成长的第一步———求进。

学生要对学习“恒乐之”,就需要教师及时把握全局,适时调整鼓励方法。不同梯度的鼓励机制,可以激发出不同程度的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让乐学者在课堂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让探学者在课堂中达到自我能力的提升,让不自信者在课堂中找到问题解决的原点。不管是举手站起来发言还是坐着七嘴八舌地讨论,都值得鼓励和赞赏,说得对与错暂且不论,只要勇于说出来,就是自信的表现。教师某些时候的“不评价、不作为”,反而帮助学生迈出了健全人格成长的第二步———自信。

作文教学必须着眼于人的发展 篇9

近几年来,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一些要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引导学生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等已是众所周知, 并逐步成了大家的共识。很多语文教师, 包括一些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的专家, 针对作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 积极探索, 寻求有效作文教学的途径, 创造了许多富有新意的、令人欣喜的成功经验, 这是十分可贵的。但是, 在推进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 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譬如, 有些教师, 为了开拓作文“源泉”, 让孩子们“找米下锅”, 组织学生春游、野营、爬山、参观、考察……要求回来后写一篇有关的作文。学生带着负担去, “玩”得不痛快, 往往既没有真切感受, 更没有倾吐欲望。于是, 被逼得只能靠“编”、靠“套”。如此几次下来, 学生不仅害怕作文, 连参加这样的活动都害怕了。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把文章写具体生动, 一味强调在活动中, 要仔细观察人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 结果许多孩子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之中, 而是成了生活的旁观者。活动归来, 头脑空空, 作文时也只好硬着头皮“借鉴范文”或者“编造加工”了。有的教师为了“丰富语言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花大力气摘抄“好词佳句”, 分门别类地编辑成册, 作文时则鼓励学生拿出自己的“词句手册”“作文宝典”, 尽力选用。结果, 作文中好词、佳句、成语成群集队, 反而小作者自己的意思、语言却都不见了。凡此种种, 尽管内容不同, 表达方法不同, 其中可供我们思考的问题也不尽相同, 但有一点却是完全相同的, 就是如何把一篇作文写好!

为了“文”的具体生动、精彩有趣, 在作文课堂里, 有的教师创设生活情境, 要求学生实践、观察、体验, 可是, 在学生口述笔写时, 却又有意无意地鼓励学生套用“优秀作文大全”之类的现成材料, 弃真实的生活于一旁, 编造故事, 虚拟细节, 着力添加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热衷于移植思想和情感;有的教师组织学生相互修改作文, 最终却是以他人的见闻、感受取代了作者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体验。在这样的指导、训练下, “编造”“修改”出来的一篇篇作文, 可能有的还颇“精彩”。但是, 这种编造, 拼凑的过程对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却是令人担忧的。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的能力不仅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健康发展, 而且, 他们对书报中的各类文章的真实性也可能因此而逐渐萌生怀疑。毫无疑问, 这样的作文教学是低效甚至是负效的。

从上述作文课堂及种种作文教学活动中, 我们特别应该反思的是:引导学生开展活动, 走向自然和社会,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主要就是为了写作文而搜集材料吗?组织学生评议、互改主要就是为了把文章改“精彩”?

问题正在于此, 这样的作文教学其实质仍是“见文不见人”, 其实际操作中的具体目标是产出的“文”, 至于“文”是怎么写出来的, 写作的过程对“人”的语文基本素养以及个性、人格的发展有怎样的影响却被忽略了。在这种状况下, 作文教学实际操作目标与作文教学的育人目标必然相悖。这种着力于“文”的背后, 实质上潜藏的是对“分数”的迷恋崇拜, 游荡着的是“为应试而教”的阴影, 有时, 还是为教师和学校装点脸面的头饰和光环。实践还表明, 背离了“以人为本”“为了人的发展”的宗旨, 任何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方法, 在实际运作中都可能走样, 都可能被形式化, 扭曲、异变, 甚至走向反面。

我们的作文教学再也不能死死地盯住“文”了!

有效作文教学首先必须真正关注“人”, 以“人”为本。

关注“人”, 以人为本, 就是要着眼于“人”的发展, 一切为了“人”的发展, 而不是仅仅为写出一篇好文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不仅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众所周知, 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通过写作可以滋养自己的品德、陶冶自己的情操、启迪自己的智慧, 这是写作的内在价值。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 指导学生作文不能只限于技能, 必须时时顾及学生。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写作促进“人”发展的价值功能。如果教师指导作文只盯住“文”, 让学生在各类“作文技法大全”里寻觅诀窍, 在作文评讲修改上只盯住遣词造句、表达技巧, 甚至, 让学生原本喜欢的生活, 也变成了为作文服务, 这就本末倒置了, 作文也就失去了其本质价值和存在意义。

我们必须从“人”的发展出发, 认真学习思考、正确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作文要求, 深入研究, 多方探索, 努力把这些要求化为科学有效的作文教学行为。

实施有效作文教学有多种途径, 当前, 以下几点, 我们应予以特别重视。

第一, 有效作文教学要着力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着眼“人”的发展, 要求教师把作文教学融入学生生活中去, 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很多教师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创造了新鲜经验。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朱萍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多年来, 为了学生的发展, 她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调查、考察、竞赛、展示、游戏、游艺、策划、设计、实验、制作、奇思、畅想……各类教育实践活动 (如水污染的调查与研究、南京特产的调查研究、校园游艺活动设计、老游戏的发掘与推介、森林超市招聘会……) 。努力引导学生不断扩大和丰富自己的生活世界, 努力把写作活动融为生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朱萍教师的“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出, 她总是热情鼓励学生积极投入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争做活动的积极分子;引导和促进他们通过观察、调查、访谈、交流、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 运用各种方法, 从种种社会现象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索研究、汲取知识、陶冶情感、锻炼能力、获得发展, 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作文去搜集素材。

学生积极参加活动、认真实践体验, 观察思考, 在活动中有了新鲜的收获和真切的感受, 就会萌生表达、交流、讨论的需要和欲望。在这样的基础上, 朱老师又顺其自然, 鼓励并引导学生就自己关注的问题, 运用获得的真实材料, 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 (譬如, 小论文《水污染与法律》、调查研究报告《珍珠河水污染调查研究》、建议书《给环保局叔叔阿姨的建议》、科学小童话《秦淮河的自述》等) 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思, 调动知识储备, 遣词造句, 构思撰写, 交流互改。在这样的情境中, 学生一个个兴致勃勃, 几乎感觉不到这是在作文, 而是在活动、在生活。作文成了他们考察研究活动的一部分, 成了他们生活的需要、手段和工具。显然, 在这样的过程中, 他们的观察、思考、表达、评价等写作能力, 语文的各种基本素养、良好的品质和健全人格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第二, 有效作文教学应着力把作文变成学生童年的乐事。

着眼“人”的发展, 要求教师着力把作文变为学生童年的“乐事”, 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特有的幸福与快乐。在这方面, 苏州市学术带头人管建刚老师独辟蹊径, 创造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经验。从他的实践中, 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教学建议, 开篇就说“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可当前, 很少有教师关注这一点, 甚至不少人还把它看作是写作课标上的可有可无的“空话”。管老师却认为, 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看成作文教学上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他觉得学生以这样的认识来实践作文, 学生才可能喜欢作文。为了唤醒学生对作文的认识, 他依托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了“表达、交流”的平台———“班级作文周报”。每周让学生给“班级作文周报”投稿, 变“作业”为投稿。作文发表了, 就拥有了读者群, 同学之间就会有对话和争鸣。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作文是一种表达、一种交流。

“班级作文周报”着力刊发学生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心情和自己的观点, 以引导学生把写作的眼光投向真实的生活, 于是, 学生的作文自然而然地从“编造故事”, 逐渐转为推敲如何“表达”自己的事、身边的事, 这些文字都是真诚的。管老师在“班级作文周报”投稿、输入、校样、刊发的过程中, 推出了一系列激发学生“我要改”的时机和策略, 让学生在竞争性发表的刺激下, 每学期经历几十次的主动修改。实践表明, 唯有这种学生的自我主动修改才会逐步内化为学生的写作品质。

学生的作文在“班级作文周报”上得以公开发表, 不仅能使他们感受到表达、交流的欣喜和激动, 而且会强化他们的自信心、好胜心, 他们以更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写作活动。班级作文周报每周一期, 每期发表全班三分之一学生的作文。有规律地持续发表, 给学生带来了持续的荣耀和兴趣, 使学生感受到作文不仅是交流、表达的需要, 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于是, 管老师创办的“班级作文周报”以及他“以发表为中心”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作文教学成了学生认同的一个精神交流的场所, 作文成了学生心中自由、活泼、快乐美丽的事物。

江苏省昆山市高子阳老师的“透明式习作教学实验”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高老师着眼于“全体学生对写作素养的拥有、对写作真正的喜爱”, 组织、引导学生“共同书写习作文书”并以此为依托开展了“读写一体化行动”, 别具一格, 饶有新意。他认为“缺少全班学生共同书写的阅读,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他把全班学生读自己写的书与教师为学生朗读、学生独立阅读经典书籍统一在一体化的读写活动之中, 这是具有心理学意义的。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逐步形成了清晰的读者意识, 他们的自尊心、成就感、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更是日趋强烈。正因为如此, 高老师的“透明式”作文教学是富有成效的, 作文成了极受学生欢迎, 使学生感到幸福并为之激动、为之努力的快乐的学习活动。

第三, 有效作文教学要特别防止人为增加习作难度。

着眼于“人”的发展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习作“难度”的提升, 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的, 是在“为应试而教”的不良影响下, 以写作知识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以成人的眼光来衡量, 以“作文选”中的“优秀作文”为标尺的产物。其最大弊端是背离了以人为本、以人发展为本的宗旨, 远离了小学生的实际, 远离了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本属性。人为地拔高作文要求, 以“优秀作文选”为标尺, 往往会逼得学生只好去“做作”, 去胡编乱套。

《语文课程标准》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写作要求定位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是对教育本质、基础教育的基本属性和语文教育基本规律的回归。我们必须认真学习, 在实践中确实把握住这一要求, 努力创设真诚、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 对学生多一点宽松理解, 少一点催长拔高, 多容忍一些真实的稚嫩, 少苛求一些虚假的成熟, 让作文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着眼中长期发展短期薪酬宜看淡 篇10

对于一般劳动者而言, 其薪酬水平主要由其人力资本 (教育、培训与干中学等) 水平、所处的地区、行业与企业等因素决定。同等人力资本水平的劳动者由于其所处的地区、行业与企业不同, 其薪酬也会有较大的不同。对初入职场的高校毕业者而言, 由于其教育水平并不能完全与人力资本水平等同, 除非个人有很好的能力、特别的关系与良好的运气, 否则很难找到薪酬较高的工作。对一般高校毕业生而言, 其薪酬水平不会太高, 尤其是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薪酬水平更不会太高。

在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以及总量就业较为困难的情况下, 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 使得部分单位有意压低高校毕业生的薪酬。虽然规范的单位不会有意压低高校毕业生的薪酬, 但不排除相当部分的单位有意压低高校毕业生的收入水平。在就业困难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迫于无奈也将会因急于找到工作而接受较低的工资, 这也是导致薪酬水平较低的原因之一。

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薪酬下降或增长缓慢亦成普遍趋势, 广东省等地允许工资指导线下降即是突出表现。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毕业生薪酬水平也受到较大的影响, 对高校毕业生而言在薪酬状况总体不佳的宏观背景下, 较难获取较高的薪酬水平。

对于能力超出一般的高校毕业生而言, 虽然其初始薪酬水平未必一定高于其他毕业生, 而在其整个人生职业进程中将获得较高的收入水平, 能力作为人力资本水平的重要内容, 收入水平与能力水平一般呈正关系。不同专业间与收入的相关水平并不显著, 薪酬水平与专业间并没有严格的相关关系, 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专业与薪酬的关系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之中, 但并不足以使某种专业的薪酬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专业。

据调查, 2009年本科毕业生的预期薪酬略低于去年, 期望3000元以下阶段的人数小幅上升, 超过70%的本科生期望薪酬主要集中在1000-3000元, 而硕士毕业生的预期下降更为明显。根据教育数据咨询公司麦可思的调查, 从2009届高校毕业生的签约薪资来看, 截止2009年8月25日2009届高校毕业生的签约薪资为本科2141元, 而2008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是2133元, 虽然2009届与2008届相比并未下降, 但与2007届大学毕业生相比薪酬水平有明显下降。在总体高校毕业生薪酬水平不高的背景下, 当然也有部分高校毕业生由于各种原因到了工资与福利水平较高的单位, 但这些毕业生毕竟是少数, 不能作为常态。对大部分高校毕业生而言, 必须面对初始薪酬水平较低的现实。

总的来讲, 当前一般的高校毕业生难以获得较高的薪酬水平。随着教育的扩张接受教育的边际收益递减, 接受同样的高等教育其薪酬有所下降。当然从学历差异看, 博士研究生工资应高于硕士研究生的薪酬水平, 硕士研究生的薪酬水平应高于本科生的薪酬水平, 但实际水平并非总是如此, 毕竟薪酬与所处的地区、行业、企业与具体职位有紧密联系。在近年来教育质量有所下降的情况下, 薪酬水平下降也是正常之举。而且教育水平与人力资本水平并不完全等同, 随着工作资历的上升过程中培训与在干中学等途径是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的重要内容, 初入职场的高校毕业生薪酬较低是正常情况。

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 高校毕业生找到工作远比薪酬更为重要。初入职场薪酬水平较低也是正常, 对此高校毕业生要有清醒的认识, 从中长远着眼把找到更有发展空间更有利于自身人力资本积累的职业作为寻找工作的首选因素, 薪酬水平是次要的。

要认识到薪酬水平本身的高低与购买力并不能完全划等号。虽然大中城市对高校毕业生更有吸引力, 但是仍有相当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城市以及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就业, 虽然这些地方薪酬水平较大中城市较低, 但由于这些地方较低的物价水平使得其实际购买力并不低。因此, 并不能完全以薪酬水平来衡量实际收入, 要结合地区消费水平来实际考量。

随着宏观经济状况的进一步改善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 高校毕业生的薪酬水平也将适当提高。对高校毕业生而言, 到薪酬水平较低的岗位工作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缺乏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自身缺乏持续向上的动力与能力。无论初始薪酬如何, 决不能失去自我向上的努力与动力, 一定要制定适合自身的中长远发展规划, 百折不挠, 通过多种方式持续提升自我人力资本水平, 时刻准备到更为重要的岗位和企业工作, 在这种不断转换职业岗位的同时, 薪酬水平肯定将有持续的提升。

着眼发展 篇11

然而,在学生的实际作文中,却常常会看到千篇一律、味同嚼蜡,甚至不乏抄袭的内容。学生在选择作文内容时感到无话可说,无法在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中打开视野,网罗自己所需的习作素材,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同时,众多小学生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各种课外班的奔波于拚杀中,以求通过此种方式迈进名牌中学的大门。这种功利的学习色彩与气氛充斥着小学生纯洁的心灵,导致他们思维僵化,失去在作文中表达心声的兴趣和能力,甚至不惜以失去诚信为代价,去应付老师布置的习作任务。试想:孩子们仅把写作文看作为一项学习任务,一种提高语文分数的手段,而不是一种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需要,怎么可能感受到练习写作的乐趣,怎么可能写出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作文呢?可见,小学生当前的作文状况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背道而驰,这种现状着实令人堪忧。

诚然,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始终在为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质量而默默努力着,许多专家学者也在这一领域展开了实验研究,积累了宝贵的有益经验,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这些研究成果的普适性不够高,推广起来存在诸多困难,作文教学依然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课程改革的理念精髓指引下,致力于研究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方法,并将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进行梳理,希望能够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借鉴。

一、明确写作的本质,把握提升质量的关键

什么是“写作”?《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能运用语言和文字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有方式和特有工具。语言又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但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二者的运用都是为了表述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所以,运用书面语言(文字)更为准确而又更富个性地表达自己的见闻、意愿、认知、情感与人进行交流,或是让别人知晓,此乃写作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是一种生活、一种人生、也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作文教学的“总目标”是这样表述的:“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个学段写话和习作的具体要求解释得非常清晰和明确,对小学生习作的核心要求就是不拘形式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活中真实的内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从《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目标中不难看出小学生的习作心理占有重要地位。“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记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这些要求在情感和动机上对小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而第三学段的相关要求则是在第二学段目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要求学生的习作动机能够更加强烈一些。可见,如果教师能够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调动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就会有效地帮助他们实现“我手写我心”这一目标,进而提高作文的质量。

二、运用心理学知识,改进作文教学的方法

(一)调动学生积极情绪,激发习作情趣

心理学中这样表述它们:“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当学生写作文的过程符合自身的需要和愿望时,就能引起他们积极、肯定的情绪和情感,从而产生积极的作用,否则,学生写作文的过程就会充满消极、否定的情绪和情感,因此阻碍进程。

1.摆脱禁锢,放胆而作

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特点的制约,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待提高,因此,教师在指导其作文技法时,容易出现指导过多、过细,乃至于阻碍了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加之,教师在学生的行文规范中要求过多,使得学生们在作文时顾虑重重,不能不拘一格地“挥毫泼墨”,一展文采。

南宋诗人谢仿得在《文章轨范》中说道:“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此集皆粗枝大叶之文,本于义礼。老于世事,合于人情。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从这一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刚开始学文章时要“胆大”不要被写作规则、技法之类的清规戒律拘泥住,太多的顾虑往往会让人缩手缩脚,不敢动笔,只要把那些心中所想全部付诸笔墨,表达出来即可,也就是要为情而造文,而不为文而造情。

例如,一位学生这样描述了她被关在电梯里的一幕:

“眼看电梯到了12层,‘啪的一下电梯里全黑了,电梯门也紧闭着。我一下子慌了神儿,脑子里一片空白,吓出了一身的冷汗。这种情况下,我不由得胡思乱想:完了,电梯会不会沉下去?会不会一直打不开?我不会死得这么惨吧……经过了两分钟的胡思乱想,我终于镇定下来。我思考了一会儿,想起来电梯里有个警铃,立刻像蜘蛛侠似的摸索着。有声音传过来了!”

这段话不仅出现了诸多语病,而且个别句子的顺序也需要调整。但是,通过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在电梯出现故障的一刻真实的想法和真挚的情感。因为这样的经历留给她深刻的印象,所以她由心而声,由情而文。这样的文章即便出现一些行文技巧的问题,也应该予以充分的鼓励和表扬。

写作能力的形成,要经过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任何畏难心理、厌倦心理,都有可能使写作能力的培养半途而废,甚至功亏一篑。因此,放胆而作,将帮助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心理循环,学生乐此不疲,坚持不懈,就会最终学有所成。

2.慎重评价,圈点为主

清代的王筠提出:“少改易之,以圈为主。”这一观点引发了笔者对于当前作文批改现状的思考。一些教师习惯于把学生的作文修改得面目全非,以此彰显自己的教学态度。殊不知正是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失去了信心,从而对其望而生畏。学生害怕写作文的原因之一就是看不到自己的进步,如果一个学生每一篇作文都有进步,都能得到老师的表扬,那么他自然就会越写越想写,最终激发写作文的动机,并享受创作的乐趣。

古人的思想直到今天依然对小学作文教学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我们可以认真思考其中蕴含的真理,使之为今天的作文教学服务。

(二)运用社会学习理论,指导学生仿写

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非常重视模仿作为社会学习的机制所起的作用,他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或榜样,会将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为以后的行为提供指导,从而减少因错误的努力带来的损失和痛苦。

利用这一理论,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仿写指导,将会对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作文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作文仿写教学中,阅读的例文就是一种语言范型,仿写就是在写作中的模仿,将语文教材作为语言范型进行仿写对学生的语言发展有重大作用。例如,一位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赵丽宏的《顶碗少年》一文时,抓住三次表演过程,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惊心动魄、情感跌宕,并指导他们仿照这样的方法进行片段描写。一位女生这样写道:

“我照妈妈的样子,拿起面皮儿,用筷子夹起馅,小心翼翼地放在面皮儿上,两手使劲一捏,只觉得黏糊糊的。仔细一看,啊!由于我用力过猛,馅在饺子的一侧冒了出来!我又拿了一个面皮儿,想把破的地方‘堵上。结果,我一捏,另一侧又漏出了馅。没办法,我只能再拿了一张面皮儿继续‘堵。就这样,我用了三张面皮儿包了一个饺子。”

“三张面皮儿包了一个饺子”,这令人忍俊不禁的包饺子经历透过孩子的笔尖传递给我们,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令人内心顿生暖意。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技巧。”可见,以语文教材为范例指导学生进行仿写对于作文教学而言,功效甚大,语文教师应该加大使用的力度。

三、提倡积累和储备,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在总目标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简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要求。而且,在教学建议部分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习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我国古代大学者荀子曾经说过:“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传统教学一向强调“厚积而薄发”。因此,不论从学习的角度还是从思维的角度看,读书背诵都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鉴于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广泛阅读各类优秀书籍的习惯,天长日久,持之以恒,学生的见识就可以不断增长、认识能力就会不断提高、文化底蕴定能越级越厚,不仅能够轻松、快乐地完成作文,更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驱除功利的色彩,树立作文的“求真”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文风是为人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的指出:“对于一个人,一种行为,一个现象,一件事情,你是怎么想的,就要怎么讲,任何时候不能试图猜想别人想要让你说什么,这种企图会让你成为一个伪君子,阿谈奉承者,以至最终成为一个卑鄙的人。”因此,为了让学生不做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种伪君子,不做卑鄙的人,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就要让“求真”的作文观深入学生心中。教师尤要强调“言为心生”,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把引导学生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

例如,一位同学在习作中真诚地袒露出自己偷妈妈钱去买彩色贴纸的经历。在“偷”之前,她很纠结;在“偷”之后,又很不安:

“还好,妈妈没有发现什么,可我心里怦怦直跳,感觉心都要跳出来了,干什么都不踏实,总是慌慌张张的。终于有一天,我实在熬不住了,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妈妈。妈妈什么也没说,收起钱包,把彩色贴纸扔到了垃圾筒里……

这些日子真难过,还是不能做亏心事呀!不过幸好我承认了,否则万一被妈妈发现,后果该会多么不堪设想啊!”

这位小作者敢于说真话的勇气着实令我敬佩,“偷钱”的经历也许不只发生在她的身上,每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都有可能面临这样的道德抉择,犯下相同的错误。可是敢于揭露自身错误,展现反思过程,表达悔过之意的学生又有多少呢?由此更加折射出这位同学高贵的精神境界,的确值得教师慧眼捕捉,大加赞赏。“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既是习作的要求,也是又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正如“文如其人”。因此说,教师在作文评价中,还要特别引导学生把作文当成学做真人的一种历练。

五、展开实践与研究,彰显习作教学的效果

笔者长期工作在语文教学一线,对于以上作文教学方法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作文兴趣与动机相得益彰,学生乐在其中

众所周知,满怀兴趣地学习,可以减少课业的负担,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并且可以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正如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的那样:“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由于在作文教学的指导和评改中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了“鼓励为主,谨慎评价”的原则,使得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习作中渐渐胆大起来,然后便一发不可收,陷入乐此不疲的习作境界之中。随着大量的练笔,他们的作文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甚至有部分学生在各种作文比赛中获得重要奖项,犹如雏鹰一般逐步羽翼丰满,在作文的蓝天下展翅翱翔。

最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了表达的需要,进而在表达中得到了满足,产生了表达的兴趣。我发现,学生已经由先前“应付”状态转入到“享受”的状态,他们不仅乐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任务,还悄悄地、自发地记日记,写评论,续写小说,而且非常愿意将自己的“大作”介绍给大家。可见,学生们已经将写作文内化为自己的需要。

(二)作文教学课内外有机结合,学生全面提升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所以,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重视仿写训练。

语文课本主要是由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组成的,它既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点,也是我们学习作文的平台。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坚持将课文作为范文,在解读的同时将有指导作用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修辞手法、语言风格、思想立意等方面作适当指导,让学生从中吸收文法、章法的营养,有效地提升了学生作文的质量。再有,在引领学生进行仿写的同时,鼓励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体现出“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原则,学生从中切实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三)作文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回归本真

上海大学教授李白坚老师在他的《21世纪我们怎样教作文》中指出:“今天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有在看来平淡的生活中发掘出它们的情趣和意义;不是生活不够丰富,而是不会在看来单调的生活中体验它们的启示与波澜;也不是生活太单调,而是我们做教师的没有手把手地教他们采撷生活浪花的方法。”

除了指导学生展开广泛阅读,培养良好的积累习惯外,注重开发活动课程,丰富作文教学资源,为学生建构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提高多渠道、多层次的实践机会,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真实的习作素材,解决 “无米之炊”这一问题。同时值得指出的是,生活是真实的,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悟真实,展现真我,进而让真情实感如汩汩溪流般从内心中流淌出来,并在自由、充分地表达心声的同时实现“求真”、“做真人”的目标。

(四)教师的角色发生悄然转变,学生受益无穷

毫无疑问,学生的发展必须依靠训练有素的专业教师,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教学资源。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具备新型的专业知识结构,具有比较宽广的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因此说,教师不应只满足于“教书匠”的身份,而应向专业型、研究型教师进行转变。

可喜的是,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这一研究不仅让学生们的作文兴趣、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语文教师在自身的教学观念、个人发展理念以及教学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也都在悄然变化着。从拓宽阅读视野到网罗各种专业书籍,从关注身边小事到放眼天下,从改变教学方法到提升教学智慧……现在,我校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也加入到作文教学的研究当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而所有这些努力最终都将汇聚在学生的身上,让他们成为最为受益的人。

总之,把以上几种方法运用到作文教学之中,能够切实帮助我们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当然,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方法还有很多,并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变化、发展着,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不断探索,修正。

着眼发展 篇12

生态文明是实现永续发展的基础

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融共处的生态社会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得以生生不息的保证,更是经济、社会保持稳定和永续发展的基础。

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

20世纪中叶以来,工业化进程加速,自然资源被掠夺性开采,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人为破坏,森林退化、土地沙漠化、资源短缺等各种生态问题层出不穷。人类凭借先进科技获得了空前的干预自然能力,创造了巨额物质财富,也为竞争性的增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人类意识到要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在改造自然界时同步提高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认知。

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报告更加系统、全面地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的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了中华传统生态文化,融合了西方现代环境科学,成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着眼点。生态文明顺应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昭示着人类文明进入新阶段。

契合国际社会绿色发展趋势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倡导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美国运用多种政策鼓励绿色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采取补贴、加大资助等措施支持绿色、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日本在促进绿色发展方面的法律体系在全世界最为健全,投入到绿色能源方面的研发费用全球最多;欧洲在低碳、循环科技研究领域起步较早,技术比较成熟,市场比较完善,同时通过减税、政府强制采购和环境税收体系等鼓励实施绿色发展。

面对全球化的绿色潮流,积极融入其中才能推动科技上的不断创新、市场化的不断完善。节能减排的压力可以成为绿色发展的推手,转化为科技创新的动力。我们既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又要积极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迎接全球绿色浪潮的挑战。生态文明契合了国际社会绿色发展的趋势,标志着我国迈上了发展新高度。

符合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期待

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人的发展状态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依靠大量消耗的经济增长,增长的是数量,限制的则是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环境污染危害全体人民的健康,最终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生态文明才能真正增进人民福祉,为全体人民带来幸福。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自然观和发展观的转变既来自于实践又要指导实践活动。只有践行尊重自然的理念,在实践中以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人类活动,减少对大自然的人为影响,才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永续发展。

完善科学考评体系,创新环境保护机制

先进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生态文明制度和评价体系,是增强绿色发展意识、规范各种行为方式的基础。要落实生态文明的具体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制度安排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作用,制定更完备合理的、可操作性更强的环境保护机制。

把环境因素纳入到政绩考核体系中已经是大势所趋,十八大报告中已明确提出转变政绩观。要将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和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都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当中,摆脱某些地方原来对GDP的偏好。绿色考评体系会更加合理,以更加科学的态度减少环境损失。借鉴发达国家污染赔偿制度,既有利于减少我国在国际环境纠纷中的损失,又能大大提高环境违法成本,培育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文化。建立符合国情的生态补偿机制,以更直接的补偿方式鼓励环境保护,体现环境的公平性。

提供更多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需要

仅仅提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公众的要求,现阶段需要注重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满足其健康和生命需要的生态产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环境和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服务等。这些生态产品可以更多地满足公众的健康、生命、休闲需要,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同时,生态产品将支撑经济、社会长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资源能源节约

同步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扶持环保新兴产业,才能促进我国资源能源的节约利用。第二产业的现状决定了我国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依然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的重点,加快现有产业的结构优化和调整将大大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环保新兴产业则是我国未来产业竞争力提高的希望。只有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以绿色发展思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污染,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空间开发格局

科学合理的功能定位是国土保护与开发的先导,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则是科学定位的前提。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就是要确立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主要目标和战略格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特征来规范应该发展什么,对不同的地区鼓励发展什么,限制发展什么,禁止发展什么等都有很明确的规划和界定。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优化提升现有城市群,形成新城市群,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构建农业战略格局,保障全国耕地的数量、质量和农产品供给安全;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统筹利用国土空间,兼顾现代化建设、国防建设和未来可持续发展。

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促进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给农业留下良田。要按照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和主体功能区定位,调整空间布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要珍惜海洋资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给未来发展留出更多空间。

摘要:深入分析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指出生态文明顺应人类文明发展方向,契合国际社会绿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生态保护机制,提供更多生态产品,节约资源能源,优化空间开发格局,才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上一篇:近代图书馆下一篇:线性扩张观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