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创新

2024-06-17

着眼创新(共12篇)

着眼创新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当当今今, , 全全球球社社会会生生活活日日益益信信息息化化、、经济化和国际化。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已成为全世界使用最多的语言之一, 也是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较为广泛使用的语种。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凭借语言这个交际工具进行交际, 因此, 英语教学的中心应着眼于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然而, 综观当前我国小学外语教学现状不难发现如下问题:

一是英语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造成英语教学导向性错误。多年来, 外语教学强调的是英语语法知识的考查, 英语作作为为语语言言失失去去了了它它与与生生俱俱来来的的功功能能即即言语。无声的语言文字符号长时间地统治着外语课堂教学, 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是做题拿高分。多数学生缺乏自信, 羞于开口讲英语, 羞于表述自己的见解, 羞于用英语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 使我们贻误了很多良机。

二是英语教学课时不足, 有悖于第二语言学习规律。天津市从2002年秋季开始在部分区县小学一年级开设英语课, 这样做初衷是好的,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因为6至7岁是开口学语言的黄金时期。《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规定, 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应遵循长短课结合、高频率的原则;保证每周不少于4次教学活动。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 我们从一年级开设英语课, 周课时数仅为两课时。教师在教学中感到由于课时较少, 语言的复现不够, 学生遗忘得快, 知识掌握不够牢固。上述实际情况显然有悖于语言学习的规律, 只有语言的复现频率及使用频率高, 语言掌握才能更牢固。

三是英语学习途径和评价手段的单一, 无法保证语言学习的递进。课堂教学是英语学习的主要途径, 向40分钟要质量一直是我们的教学口号。我国小班化教学的理想模式还需要在政策的引领下慢慢实现, 现阶段大班额依然困扰着我们的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语言是要言语出声的, 缺乏足够的言语实践量无法形成语感, 也就无法掌握语言及运用语言。我们的学生能否在40分钟的课堂上做到人人有足够的机会去模仿、表述, 答案不言而喻。此外, 在评价手段上, 听力与笔试的评价比比皆是, 而真正意义上的口试, 却由于不好操作即口试往往针对个人所占时间过长, 口试的评价不如笔试评价的尺度好把握, 为避免不公平评价的隐患而被废弃。这样一来, 仅用40分钟来进行语言学习, 单凭听力考试、笔试来评价学生的英语学习, 无法为语言学习提供必要的时间保证和质量保证。

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 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基于此, 英语教学中语用能力即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研读课标之余, 笔者开始反思作为英语教师应当如何引领学生掌握语言的真谛, 让学生敢于开口, 表述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同时通过交流, 获知必要的信息。为此要明确英语教学的目的, 改善英语课堂教学方法, 通过语言成长录音带的作业设计拓宽英语学习途径, 促成英语形成性评价的实施, 弥补课时开设不足造成的缺憾, 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二、语言成长录音带的内涵

1. 什么是语言成长录音带。

在当前人们纷纷采用成长记录袋、成长手册等评价方式之际, 作为英语教师如何结合语言教学的特点创新评价方式, 利用有声的作业来进行形成性评价是我近年来一直不断探索的新途径。

简单说, 语言成长录音带就是要将每节课所学内容, 由学生课余读熟后, 灌制到录音带中, 然后由家长、同学、教师在传听的过程中进行录音评价。作业内容与评价结果均被记录在录音带中便于学生收藏和发现自己口语上的优缺点。一个学期下来, 所积累的录音带不亚于一份珍贵的收藏, 它的价值或许就在于记录下了语言学习的成长历程。

2. 尝试使用语言成长录音带, 创新英语课作业呈现形式及形成性评价形式的理论依据。

(1) “自主学习”的理论。小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 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下, 发现问题, 调查研究, 动手操作并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 从而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1)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自主探

着眼创新 篇2

努力提升两新组织党建全覆盖工作水平

XX作为X市两新组织党建全覆盖试点县市,在X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始终坚持“立足顶层设计,夯实基层基础,打造XX标准,走在全省前列”的总目标,健全完善工作体系,积极创新长效机制,全面提升两新组织党建全覆盖工作的整体水平。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着眼于提高两新组织党建科学化水平,创新管理模式,做好顶层设计和标准制定

1、制定“5+1”党建全覆盖标准,确保科学考核。制定了《XX市两新组织党建全覆盖工作考核办法(试行)》。考核办法从组织架构全覆盖、党的组织全覆盖、党的工作全覆盖、阵地平台全覆盖和工作保障全覆盖等五个方面对全覆盖的标准和内容进行明确,并细化为30个小项。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两新组织典型培育计划,提出了示范带动全覆盖的目标,从而形成了两新组织党建“5+1”的全覆盖标准。

2、建立“纵向到底”党建组织架构,确保科学领导。建立“三级联动、纵向到底”的组织架构,在市一级建立了市委两新工委;在乡镇、街道一级建立了乡镇街道两新组织党工委,设立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办公室;在村和社区一级,建立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或指导协调小组。

3、构建“条块结合”的工作格局,确保科学推进。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两新组织党建全覆盖试点工作的意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为主、行业管理为辅”的原则,制定下发了《中共XX市委新经济与新社会组织工作委 1

员会职责和制度》,明确了工商、民政、人社、财政、司法等两新组织党工委委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加强对部门管理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二、着眼于实现两新组织党的组织全覆盖,创新工作方法,抓好力量整合和难点突破

1、破解企业党员少的难题。开展了“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活动,共发现X名企业隐形党员、“口袋”党员,已为其中的X名接转组织关系;积极开展“双向培养”活动,即将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骨干、将生产经营骨干培养成党员,累计发展非公企业党员X名;通过举办就业推介会、企业定向招募党员职工等措施,先后向非公企业推荐、输送党员X名;采取“派员组建”的方式,解决只有2名党员的企业党组织组建难题,全市共下派了X名机关干部到企业。到2011年底,我市非公企业党员已达X名,比2010年增加了X名,新社会组织党员X名。注重在职工人数多而未建立党组织的企业中,加大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力度,目前我市共有非公企业入党积极分子X名。

2、破解企业主不够重视的难题。采取找准组织定位、典型引路等措施,使广大企业主真正认识到抓好党建能够增强企业凝聚力,有效促进企业发展,从而支持企业党建工作的开展。通过上门服务、指导,与企业主面对面地交流,争取企业主的理解和支持。如X镇台资企业园区的许多企业主原来对党的工作有一种抵触心理,X镇党委通过镇领导上门做工作,使台资企业党建工作取得了突破。目前,该镇成功建立了台资企业园区党总支,已建台资企业党组织X家,覆盖台资企业X家。

3、破解组建方式难题。通过开展领导干部联系重点企业、派指导组下企业指导、责任包干等方式,加快推进企业党组织的单建工作,采用园区联建、行业统建、楼宇统建、专业市场

(街区)联建、龙头企业带建、村企联建、商会会员企业联建等模式推进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区域化组建工作。截止去年12月底,我市共组建非公企业党组织X家,覆盖非公企业X家,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到X%,组建率提高了X个百分点,实现了四个100%,即有党员的非公企业组织覆盖率达到100%、从业人员80人以上非公企业的组织单建率达到100%、从业人员50—79人且年营业入收500万元以上非公企业的组织覆盖率达到100%,固定从业人员50人以上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和拥有80家以上会员单位且有一定数量专职工作人员的社会团体党的组织覆盖率100%的目标。

三、着眼于构建两新组织区域化党建格局,创新工作载体,推进阵地建设和平台建设

1、围绕依托“六种模式”,不断探索区域党建体系设置。按照地域相邻和便于活动、便于管理的原则,采取依托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商圈、楼宇、村(社区)、行业等六种模式,在全市范围内划分了X个党建区域,将所有两新组织纳入其中。对于党员数量较多、分布较散或已建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数量较多的党建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区域性党组织,全市共建立X个区域性党组织;对于党员数量少或建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数量少的区域,建立形式上相对灵活的区域性党建联席会议,统一负责区域党建工作的统筹规划、议事协商、综合协调等工作。同时在每个党建区域建立两新组织党员区域活动中心,作为区域内开展党组织建设的活动阵地,并按照“十个一”的目标,推进活动中心的规范化建设。

2、围绕建设“四支队伍”,努力配强区域党建工作力量。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两新组织党建信息工作的通知》,不断加强“三员”(党建信息员、网络舆情员、远教专管员)队伍建设;建立了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党建数据库,以区域为单位,将全市X家非公企业和X家新社会组织,全部录入数据库。同时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志愿者队伍建设,选配X名热心并熟悉党务工作、有一定威信的企业党务工作者、机关干部等作为党建工作志愿者,担任两新组织党员区域活动中心负责人,帮助区域内的两新组织开展党的工作。

3、围绕突出“双强示范”,引领区域党建整体水平提升。积极开展“双强争先、示范创建”活动,在非公企业领域,积极培育“发展强、党建强”的示范企业;在新社会组织领域培育“诚信强、党建强”的示范单位。在示范单位的培育上,除了在类别上注重广度,在地域上,依托划分的党建区域,在每个区域有针对性地培植典型,积极发挥各级“双强”示范创建单位的典型引领作用,使区域内其他两新组织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不断提升区域内整体党建工作的水平。

四、着眼于实现两新组织党的工作全覆盖,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共建力度和保障力度

1、建立“党群共建”机制。为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我市坚持以党建带群建,以群建促党建,统筹推进党组织建设和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建设。全市单建企业工会2731家,联建工会X家,覆盖企业X家(含国有集体企业),企业工会组建率达X%;开展两新组织妇女组织集中组建工作,新建妇女组织X家,总数达到X家,覆盖两新组织X家;新建非公企业团组织X家、新社会组织团组织X家,两新组织团组织达到X家。

2、建立“联系指导”机制。选派X名机关、事业单位和村(社区)等的优秀党员干部或退休干部,到非公企业党组织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党建工作指导员每年对联系的企业提供不少于1次的业务指导和党建理论培训,定期深入企业,检查指导非公企业党建情况,并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在难以建立党组织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都落实了党建工作指导员或联络员,确保党的工作及时覆盖的所有新社会组织。

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着眼点 篇3

一、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方面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形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但从反馈的信息来看,教学形式在优化上仍未能建立起长效机制;或者说,仍受到传统教学定式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在实施专项教学中习惯采取“教师演示——学生模仿———自由活动”等三段式教学形式。尽管教师能够明确该教学目标,但学生仍只能在运动技能上得到提升,却无法形成一种体育精神。从体育文化的视角来看,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本身也是与团队互助精神相契合的。

2.教学内容方面

客观上来讲,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并没有问题,毕竟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来制定的。但教学大纲只是一种指导意见,教师还应根据校本要求和学生特质进行适应性创造。从这一点来看,目前初中体育教学内容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一点便是,未能与学生的心智特征相结合,即没有关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二、问题意识驱动下的着眼点思考

以上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唯有通过思考,才能明晰初中体育教学着眼点的指向。

1.教学形式上的着眼点

在教学形式上应鼓励教师参加到学生的体育专项活动中。之所以这样讲,归因于:(1)教师在其中可以起到协调和维护活动安全的作用;(2)针对部分学生“慢热”的特点,教师可以在其中增强活动气氛。从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来看,以上两个方面已经逐渐被教师们所重视,但在参与程度上还应增强。

2.教学内容上的着眼点

笔者并无意改变现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但认为还可以增加内容的兴趣元素。由于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常规内容难以引入该元素,则可以考虑增设某些体育活动项目在教学中。即可将拓展运动中的内容通过改造引入到教学中,如寻宝活动。这样一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团队互助精神。

三、实践与探索

以开展寻宝活动为例,活动范围是学校操场到住宿楼。在活动之前教师将学生分成了两组,设计出两条由操场通往宿舍楼的路线,分别由每组学生使用,预先在两条路径的沿线放置信封,信封里装有信纸,标有下一个信封的位置,以此类推。最后看哪一组的学生最先找到放在同处的唯一宝物。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在增加体育教学乐趣的同时,也形成了团队合作精神。在学生选出的队长带领下,团队成员分工行事、相互配合,最终完成该项任务。当然,在具体的实现形式上,可以不是信封而改为其它信息告知方式。但是,其形式的内容须在两个团队间,建立起公平的竞赛规则。只有这样,才能使该项目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得到发展。

通过上述游戏活动的开展,不难发现:体育教学采取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各团队根据统一的任务,在各自团队内部进行任务分工与协作。最后,依靠集体的力量实现最终目标。可见,首先,该运动具有竞技性,符合初中体育教学的内在要求;其次,该运动是以团队为单位,能实现学生在团队内部的充分互动,形成团队精神,实现了对“体育人文精神”的挖掘。

还需强调,在创新的同时,还应保持传统教学模式被实践证明是合理的要件。唯有这样,才能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开创初中体育教学的新局面。

着眼创新 篇4

为了满足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与空军建设发展的需求,紧紧围绕培养新型飞行人才的目标,使课堂教学既有利于传授知识,又有利于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变学员“消极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变“模仿式学习”为“发现式学习”,变“只接受科学结论”为“既接受科学结论,更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项整治”,必须变“知识型教学”为“智慧型教学”。

“智慧型教学”所追求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意义上地实现教员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地位。“智慧型教学”可以这样界定,教员通过认真分析学员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实现学员对知识内容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和塑造。

教员分析好教材和学员是实现“智慧型教学”的基础。分析好教材是指除了教员对所教的内容必须搞懂以外,还应该分析好学科的知识结构,搞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知识规律。对知识进行筛选,归纳好知识点,把智慧价值高的知识传授给学员。智慧价值高的知识是指基本知识、系统知识、方法知识,基本知识和系统知识是思维借助的最佳材料,获取新知识的基本依据。学员掌握这些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就会有条理的吸取、储存新知识,并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使头脑的知识网络升华。学员掌握这些知识,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行知识的重新组合,实现思维创造。方法知识是知识的最高提炼,是覆盖面最大,共性最强的知识,是一种智慧因子最活跃智慧价值最高的知识。知识转化为智慧是靠方法来调节,知识不借助或通过方法,知识就是知识,而不是智慧。分析好学员是指对学员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智力发展情况要清楚,教员必须对学员知识现状进行调查,以有一定难度的基本知识和系统知识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给予一定的智力负荷。教员还必须对学科前沿知识作一番调查,及时补充新知识、新信息,拓宽学员的视野,加深对基本知识和系统知识的理解。做好了上述两个分析,才能做到两个心中有数,即教学内容心中有数,学员情况心中有数。从而为实施智慧型教学奠定基础。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进程,这是实现“智慧型教学”的关键。实施智慧教学必须重视思维方法的教授,尤其要重视辩证逻辑思维,现代科学思维,非常规思维的教授,使学员懂得思维的规律,掌握思维的方法。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完整的教学认识过程。教学认识过程是学员在教员的指导下,学习和掌握某种科学原理的过程。应该这样安排教学,既使学员成为认识活动的积极参加者,而教员的作用也不应当只限于讲解和演示所学的事物和现象。教员应该成为学员消化教材的积极指导者,使学员掌握并学会科学的认识方法,发展创造性活动的能力,培养创造性能力的兴趣。教员不仅要使学员掌握好讲授的内容,而且要使学员同时掌握教员讲授的思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有时教员要把自己解决某个问题的过程讲给学员听,或者剖析给学员看,使教员不仅是知识的讲授人,而且成为学员学习的“引路人”,起到激励、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

师生之间除了教学关系外,更重要的是师生间的人际交往关系。良好的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不仅是提高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它还可以融洽师生间的情感关系,增进师生间的情谊,突出教师的个人魅力,增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情感投入体现了教员对学员以及教育事业的热爱。只有充满师爱的教学才是更加完美的教学。因为教员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语言的表达,更为重要的是教员的情感还影响着学员的感知、思维、意义、想象等认知活动以及学习动机、兴趣和态度等等。因此,教员无论在课堂内外都要十分重视与学员的情感沟通,全面地了解认知学员,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对学员产生真正的爱,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员,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员,使学员体会到教员的关心,从而在学习等方面表现出积极性。“智慧型教学”强调教员与学员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员与学员能够彼此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传授知识,属于“知识型教学”。“知识型教学”只适宜传授知识,而不适宜培养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变“知识型教学”为“智慧型教学”。“智慧型教学”所追求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意义上地实现教员的主导作用,和学员的主体地位。

闭着眼睛作文 篇5

在身心劳累的时候,我闭着眼睛。人只能闭着眼睛才能休息,闭着眼睛,可以使心中的事平静,不再思考任何问题,缓解压力。

在生病痛苦的时候,我闭着眼睛。病人躺在床上,闭目养神,休息,也都是闭着眼睛静静地躺在那里。其实,在那里并不是休息,而是在不停的语病魔做斗争,看不见的招式,感受到的只是痛苦与舒适,

小学生作文大全

在难过困倦的时候,我闭着眼睛。心情矛盾,回忆起过去的事,只需闭上眼睛,眼前便可出现当时的情景。这是内心不知不觉就会对此现象作出评价,对与错心中就会有衡量的标准。

着眼创新 篇6

随着亚洲特别是中国的经济腾飞,全球科技厂商纷纷聚焦这块潜力无限的市场,继去年成功举办CES Asia大会之后,今年上海再度迎来了规模更大、参会厂商更多、涉及科技领域更广泛的2016亚洲消费电子展。本次展会涵盖智能穿戴设备、汽车技术、家庭娱乐、物联网(IOT)等众多主题,除了以消费电子为核心的展区外,汽车技术馆也备受瞩目。可见,代表未来科技巅峰的智能汽车正日益成为消费电子行业最关注的新领域。

2016年亚洲消费电子展依旧在上海浦东新国际展览中心举办,展览总面积达到32 000平方米,展示“互联互通”、“创新”和“物联网”等主题的前沿技术创新。现场有超过300家以上的参展商参加,展出内容包括3D打印、智能家居、汽车技术及可穿戴设备等15大类别产品,全面展示全球技术行业的创新成果。相对于2015年只有两个展馆的面积,本次CES Asia 2016的展馆共开设了4个主场馆(N1-N4)以及作为重要论坛活动地点的嘉里中心酒店。

初创展区更聚集梦想

此次展会不仅给予成熟企业展示自我的机会,还特别为崭露头角的初创企业设立了“初创企业展区”。在这里,聚集着广大年轻创业者的梦想,集中展示他们自身的核心科技价值以及创新成果,以便让更多媒体、用户了解到其原创的产品和技术,同时提供一个找到合作伙伴的平台。除了科技成果的展示之外,在这里我们更能体会到初创企业在展台布局的简约与创意感,更符合时下年轻人的生活理念。

智能硬件+概念汽车

毋庸置疑,从2016年拉斯维加斯CES展会上就可知晓,今年的亚洲消费电子展热点仍然集中在智能硬件、VR设备、概念汽车几大领域上。本次会议参观人数最多的场馆也是在N1、N2、N3内。

其中N1和N2馆集中了智能穿戴设备、虚拟现实以及周边设备、无人机科技以及一些云服务等展位。现如今智能穿戴设备,不止是停留在简单的获取信息和数据上,更多的是可依托于相关应用,经科学分析、评估后给出相对详细的健康建议与指导,真正实现让科技为人类健康而服务。

N3馆则主要是智能汽车、无人驾驶以及与之相关的地图导航展位。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出行更加智能、便捷、环保。此次展会上不仅看到了各类新能源汽车车型,而且传统的豪华车也显得科技感十足,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N4馆则是本次大会的媒体中心。除了展馆里精彩的创新产品展出外,2016亚洲消费电子展还举办了很多专业的活动和会议,50余场专题会议和主题演讲带来许多精彩的思想激荡,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世界顶级企业家500强高层、专业学者的最新理念与成果展示,更预示着未来亚洲消费电子产业的发展趋势。

亮眼吸精的创新科技

除了大家焦点集中的智能穿戴、VR设备、智能汽车产品外,本次展会上还展示了各大科技公司的最新创新科技项目,有些更是跨界的融合。

英特尔展台

在本次展会上,英特尔重点呈现了技术如何以巨大威力重塑人类日常生活的体验,包括颠覆运动和游戏体验、变革中的健康管理和健身运动以及释放创造力。此外, 英特尔、腾讯游戏和海尔联合宣布推出TGP(Tencent Gaming Platform)游戏主机,旨在革新游戏的娱乐传统,以“一机多用”用途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重新定义客厅娱乐生态。

在此展台,观众可以看到联想展示的“F2”新一代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运动鞋 (The Lenovo smart shoe)。借助搭载的英特尔Curie模块,它能够轻松地监测鞋的压力、发光、位置等数据,方便用户了解自身运动时脚部的受力情况以及运动轨迹。此外,观众还可了解到Yuneec公司的最新Yuneec Typhoon H无人机的避障和自航功能。借助英特尔实感技术摄像头,它能识别深度信息,从而躲避并绕过障碍物飞行。

电通安吉斯展台

在电通安吉斯集团的展台区域,最吸引观众驻足了解的就是这个夏普RoBoHoN——机器人手机,它通过了解用户、结合使用情况与用户建立更为自然的沟通方式,并且能够通过对话进行互动。RoBoHoN的创造者夏普公司与电通安吉斯集团中国建立了战略营销伙伴关系,相关计划内容正在探讨中。

其他创新展品还包括BVRAIN——全球首款能够根据人脑活动对游戏进行定制化处理的虚拟现实眼镜、Pace Sync——2016年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展出的一款热门应用程序,能够通过面部摄像测量心率,并帮助用户放松。

Wacom展台

继2016年年初,Wacom在拉斯维加斯CES展会上引发极大关注后,此次Wacom再度将笔和数字墨水的运动带到了上海,并举办了一场名为“Connected Ink”的活动,就是”数字文具联盟”,让更多人看到一个由笔和数字墨水开启的创意世界。

4大电商零售巨头

着眼创新 篇7

档案安全包括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两个方面。从目前全国和辽宁省的情况来看, 档案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已经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整体状况和发展态势十分喜人, 但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个别地区、个别单位也存在着安全隐患和问题。此外, 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不断加大, 档案开放利用与安全保密的矛盾愈加明显, 档案开放鉴定任务量不断加大, 档案信息保密形势更加严峻。从现实来看, 辽宁在由地理沿海型城市向经济沿海型城市转变, 对外交流和边境合作增多。比如大连对日文化交流、丹东设立国家级经济合作区等, 涉日、涉朝、涉韩等档案安全管理工作急需加强。此外由于政府信息查阅服务民生的作用不断加强, 档案工作逐步由“三线”转变为“一线”、由幕后走向前台, 正确把握档案安全与民生需要的结合点尤其重要。

档案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事关档案工作的全局, 是档案部门的首要职责。为此要着眼安全防范, 立足务实、创新两个基点, 全面提升档案馆安全保障能力:

一、以争取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为切入点, 强化馆房等硬件建设

1. 争取领导重视与政策倾斜。

经省档案局积极争取, 陈政高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建设一批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 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档案工作的意见》 (辽委办发[2009]32号) , 对档案场馆建设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明确;陈政高省长主持省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省档案馆新馆建设问题, 帮助协调落实新馆项目建设用地和资金, 并指示要“聘请国际知名规划设计单位, 按照‘世界的眼光、现代化的标准’, 将新馆建设成为沈阳市新的地标式建筑”。截至目前, 省档案馆新馆选址已经确定。沈阳市档案馆22000平米的新馆已建成投入使用, 大连市档案馆扩建9000平方米已得到市政府批准, 阜新市档案馆新馆建设已经立项, 鞍山市政府决定新建15000平方米档案馆。抚顺市档案馆购置惰性气体自动灭火设备, 并投入近110万元购置微机、服务器、高速扫描仪、非线性编辑机, 建立数字化加工中心。

2. 抓住机遇, 高标准编制规划, 落实资金保障。

国家档案局争取国家发改委支持中西部地区县级档案馆建设项目, 是对地方县级档案馆建设的巨大推动和帮助, 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 切实做好县级档案馆建设工作。省档案局与省发改委共同编制《辽宁省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 (草案) 》, 有56个县级档案馆列入规划, 按照《档案馆建设标准》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要求指导基层新馆建设, 及时向国家档案局上报全省县级综合档案馆馆房测算需求材料, 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国家档案局联合调研组的好评, 为新建馆房的县区财政资金配套提供了政策和预算依据, 还向各市县档案局印发了《关于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的指导意见》;省政府对我省县级档案馆舍建设每年补贴1000万, 有力地推动了县区档案馆建设。本溪县、铁岭县、岫岩县、建平县、建昌县、凌海市、沈阳市于洪区等县级档案馆纷纷落成或开工, 全省兴起了新一轮档案馆建设的热潮。

3. 趁热打铁, 切实加大执行力度。

今年省档案局已提请省委主要领导, 积极争取将“32号文件”纳入省委2010年督查计划, 由省委督查室出面督促市、县级党委政府加快该文件的落实进度。为争取工作主动, 近期由省档案局领导带队, 组成两个督查组对全省各市、县级党委、政府转发和落实“32号文件”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重点推进县级档案馆新馆建设和经费落实, 全力争取早立项、早开工、早出形象。

二、夯实基础, 加强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馆藏清查、开放鉴定及日常安全管理

1. 强化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

一是调查摸底, 科学制定工作规划。2006年以来, 全省已抢救100个项目档案, 共254410卷, 建立了全省国家重点档案基础数据库。二是采用多种修复手段, 及时抢救破损退变档案。省档案馆对清末民初司法档案、涉朝涉韩和东北行政委员会档案102500卷进行了修复、缩微。三是采取数字化措施, 保护抢救珍贵档案。本溪市档案馆启动珍贵档案抢救工程, 对中日合办洋灰株式会社5779卷档案进行著录和数字化, 减少原件磨损, 延长保管寿命。四是加大征集力度, 收集散存的珍贵档案。沈阳市档案局征集到乾隆年间昭陵图及古松、古建筑档案。五是建立特藏库房, 保护珍贵档案。自2002年起, 省档案馆建立特藏室, 配备空调、自动灭火设备, 对唐档、明代信牌档、满文老档等近4000余卷珍贵档案实行特殊保管。六是购进先进保护设备, 提高工作效率。省档案馆近期投入160万元购置了OS12000大幅面扫描仪和柯达缩微胶片数字存档机, 提高了重要档案数字化和安全保管效能。

2. 认真开展馆藏清查。

从2006年开始, 全省各级档案馆开展了“摸清家底”工作, 对馆藏档案逐卷 (盒) 清查, 登记造册, 特别是本溪市档案馆设计了馆藏档案清查用表, 对档案的卷号、页数、有无霉变、破损等详细情况分条列项、逐一核查, 真正做到情况清、底数明。

3. 加大档案开放鉴定力度。

成立专门领导机构, 实行三级负责制, 按照《档案法》规定, 加强馆藏满30年的档案鉴定开放力度, 原则上禁止以原件提供利用。同时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 全面落实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双轨制”报送制度, 全面落实信源单位和档案部门的保密审查责任, 档案部门实行保密复查, 从源头上杜绝失、泄密现象。

4. 加强日常安全管理。

我们从“人防”和“技防”两个方面入手, 切实提高档案馆日常安全管理水平。争取省编制部门支持, 成立了保卫处, 专门负责档案安全保卫工作。省档案馆制定了库房调阅专项规定, 档案库房实行专人管理、要求双人进库房, 保管部主任和保管员两人同时入库才能调档。库房晚上、节假日切断电源, 防止电器引起火灾事故。更换监控视频设备, 监控录像保存时间由15天提高到45天。进入后库工作需经局长批准, 武警战士见到通行证才能放行。

三、科技强档, 全面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1. 强化考核, 推进网络防控体系建设。

省档案局连续5年对市级档案馆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网站建设情况考核, 涵盖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安全体系建设、档案网站建设等内容, 全面明确了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安全措施、安全管理环境建设。通过考核, 全省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水平逐年提升。各市档案局 (馆) 均制定了本地区、本部门有关档案信息化安全的规章制度及保障措施, 安装了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系统, 并为档案管理网络系统配备了硬件防火墙、入侵检测、多合一安全网关等防护措施, 有效地解决了违规外联、三网不隔离、档案管理系统运行环境不安全等问题。

2. 制度监管, 推进电子文件中心建设试点和数字档案馆建设。

根据国家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相关法规, 认真梳理了现有档案信息安全法规制度, 加以充实、展开和细化, 并通过制度的有效贯彻落实, 使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我们确立了省环保厅、省审计厅等3家单位为电子文件中心的试点单位, 现已进入数据测试的实质性阶段。还进行了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有关标准的研究, 建立我省电子文件元数据模型, 构建电子文件中心框架, 规范电子文件的接收管理。严格落实技术标准, 建立了档案资料目录数据库, 完成了《异构分布式档案数据库互访技术及管理模式》四个平台的建设, 为各市网站制作了RSS订阅功能, 率先在全国建立了档案网站RSS订阅平台。

3. 标准先行, 加快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制定推广。

一是全面落实上级规定。及时转发了《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关于做好档案安全保护工作的紧急通知》、《国家档案局关于发布<档案虫霉防治一般规划>等两项行业标准的通知》、《辽宁省电子政务内网安全保密管理规定 (试行) 的通知》、《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关于做好电子公文安全传输系统建设工作的通知》等法规和技术标准;二是充实细化落实办法。制定并下发了《辽宁省档案局 (馆) 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辽宁省照片、音频和视频档案目录数据库结构与交换格式》、《辽宁省电子文件元数据标准》、《辽宁省省直机关归档电子文件移交、接收暂行办法》等具体落实规定。三是进行技术标准和规范创新。完成了《辽宁省已公开现行文件共享平台建立的研究》、《分布式档案异构数据库集成与互访技术及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应用》两项国家课题, 统一规范了省直机关, 各市、县级档案馆的电子文件移交标准, 为全省电子档案信息提供了统一的系统保管环境, 在信息传递过程中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 依据国家标准建立规范的电子文件元数据采集平台, 实现电子政务系统与电子文件中心的动态连接, 确保了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和持久有效。

四、以容灾备份中心建设为重点, 强化应急反应机制

1. 建成功能齐全的电子档案容灾备份中心。

辽宁省档案局 (馆) 以先进性、开放性、扩充性、可靠性及易操作性为原则, 在辽宁东部山区的后库建设完成辽宁省电子档案备份中心。在原有洞库的基础上, 新建1500平方米的容灾备份中心, 地下一层, 地上二层。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共享式灾备系统的建设模式。即由省档案局 (馆) 牵头, 建设一个覆盖全省电子档案安全存储的共享式灾备系统。该系统将为省档案馆、省直单位档案室, 各市、县 (区) 档案馆提供数据备份平台, 最终实现省、市、县 (区) 三级档案数据的远程异地异质电子、缩微胶片备份, 在灾难发生时及时进行数据恢复。其中, 各市档案馆也可以互为备份。

2. 落实跨省异地备份要求。

我们按照国家档案局要求, 建立重要档案的异地、异质备份制度, 与广西、宁夏签订了档案异地备份协议, 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绝对安全。

3. 建立应急反应机制。

按照《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建立严格的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责任制, 制定了专项工作预案, 与后库武警定期联合开展应急处置演练, 切实提高处危、处突能力。

五、以人才引进、指导培训为突破口, 提升档案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反应能力

1. 抓引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 辽宁省档案局 (馆) 2004年以来调入11名计算机专业人才, 分别充实到综合部门和业务部门, 提升工作效率。有的市档案局从科研院校选调了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主抓信息化工作。调入的计算机专业人员使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立竿见影的实际成效。

2. 抓培训。

“玉不琢不成器”。辽宁省档案局 (馆) 今年开展全员岗位练兵, 通过业务培训为年轻干部“补经历”、“长能力”。一是分期分批选派35岁以下年轻同志到基层档案馆 (室) 、省档案馆业务处室、大型企业档案馆锻炼。锻炼结束后, 提交一份调研报告或锻炼收获汇报。干部在基层的表现, 如实记入个人档案。二是对新考入公务员进行集中培训, 凡是未学习档案专业的都要参加档案人员岗位培训班学习, 开展档案安全保密知识学习, 举办信息化专题讲座和课题研究, 增强保密意识和档案保护业务能力。三是坚持开展读书演讲和文明服务窗口创建活动, 提升档案干部的学习热情和政治素养。

着眼创新 篇8

1 民族地区公安群众工作的特点

1.1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国总面积64.5%, 少数民族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49%, 人口密度为11.1人/平方千米, 呈现出地广人稀的特点;比如青海是由藏、回、土、撒拉、蒙古族5个世居少数民族和其他48个民族成分组成的多民族省份。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青海省少数民族人口为264.32万人, 占46.98%。其中:藏族137.50万人, 占24.44% (1) , 青海藏区是除西藏以外全国最大的藏族集聚区, 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有6个在青海, 占省总面积的98%以上。青海藏族地区人居环境较为分散。地域辽阔。

(2) 青海藏区生态环境脆弱, 经济以农放牧业为主, 产业结构较单一, 目前教育、文化、医疗等发展水平还较低, 交通、信息较闭塞。

(3) 农牧区社会组织较简单。宗族、宗教等习俗组织较多, 而法定组织较少。藏民族传统文化积淀较深。藏传佛教的影响深远。

(4) 藏区居民的血缘地缘关系较密切。人际关系受狭小地域的限制, 尚未摆脱血缘、地缘关系的束缚, 地域观念、乡土观念较强。

(5) 生活方式比较单调, 传统色彩较浓厚, 生活节奏较慢。在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等不够发达的情况下, 闲暇生活比较多且单调。

1.2 民族地区公安群众工作的特点

(1) 鲜明的政治性。

我国绝大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位于边境线上。青海藏区虽然地处内陆, 但由于其地域的特殊性和敏感性, 往往成为少数国外敌对势力和境内敌对分子插手破坏的重点。境内外“三股势力”、“藏独”分子、“法轮功”分子等打着民族、宗教的旗号, 不断加强对我藏区的渗透和破坏活动;民族分裂、非法宗教、贩枪、贩毒活动等屡禁不止。民族地区形势不容乐观。

(2) 突出的政策性。

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传统和文化积淀。要做好群众工作, 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认真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才能在工作中有的放矢, 事半功倍。否则, 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句随意的话语都可能伤害少数民族的感情, 造成工作中的被动。

(3) 工作的艰苦性。

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 地域辽阔, 藏区海拔较高, 交通通信不便, 经济文化欠发达。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 客观上加重了民族地区公安机关开展群众工作的难度。

(4) 交流的障碍性。

由于受地域等条件限制, 各少数民族受教育的机会较少, 青海藏区的大部分群众只会讲母语, 听不懂汉语。目前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数量较少, 汉族民警仍占绝大多数。由于语言上的差异, 在开展群众工作中势必会造成沟通交流上的不便。

(5) 工作方式的多样性。

民族地区特殊的工作环境, 使公安机关在长期的工作中, 积累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做少数民族群众工作的方法。如上门接触式;下帐走访式;开会座谈式;间接接触式;帮助解困式;通过法律程序解决民间纠纷, 也有通过民族政策或利用宗教手段做群众工作。近年来, 随着通信手段的变化, 基层民警除了上述的传统群众工作方式外, 又出现了通过电话、手机短信提醒问候等多种形式, 基层民警群众工作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6) 工作时间的随机性。

民族地区基层公安机关做群众工作的时间既有固定性, 但更大程度上还是随机性占主导地位。由于青海藏区的藏族聚集区较为分散等特殊的地域特点, 尤其是游牧区, 需要基层民警主动深入到群众中, 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 其中要在途中消耗少则几个小时多则一两天的时间。如果民警按照正常上班下班工作制度, 就无法开展民族地区群众工作, 我们可以这样说, 民族地区基层民警群众工作无时不在。

2 民族地区公安群众工作的要求

2.1 扎实抓好民族团结教育

抓好民族团结教育, 打牢民警民族团结思想根基, 是做好少数民族群众工作的前提。要把民族团结工作纳入日常公安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规划之中, 以“三个离不开”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各民族互相离不开) 、“三个互相” (互相学习, 互相支持, 互相促进) , 扎实搞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使民警切实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自觉把民族团结渗透到日常公安业务工作中。同时, 要结合日常公安业务工作, 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教育少数民族群众加强民族团结, 维护祖国统一, 营造各民族共同发展、相互团结、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 真正在多民族集聚地区形成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 为做好少数民族群众工作打牢群众基础。

2.2 全面掌握了解民族风俗习惯、特点, 尊重少数民族生活礼仪、禁忌习俗

民族地区公安机关处在反分防渗的第一线, 基层民警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 如对少数民族群众的风俗习惯、生活礼仪、禁忌习俗不了解, 不但难以走近少数民族群众, 还会引起少数民族群众的反感, 甚至与少数民族群众产生矛盾, 做少数民族群众工作更是无从谈起。基层民警要在熟悉掌握党的民族政策基础上, 全面了解掌握少数民族群众的风俗习惯、特点, 并注意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礼仪、禁忌习俗, 自觉维护少数民族群众风俗习惯, 与少数民族群众打成一片, 只有这样, 才会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认同和欢迎, 才能走进少数民族群众中开展工作。

2.3 积极学习民族语言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 交流的纽带。少数民族地区的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只会母语, 听不懂汉语。不懂、不会少数民族语言, 难以与少数民族群众交流, 做少数民族群众工作可想而知。因此, 要把学习少数民族语言作为做好少数民族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 采取多种形式, 组织民警积极学习少数民族群众语言, 尤其要加强汉族民警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 使汉族民警能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进行基本交流, 提高民警独立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 为做好少数民族群众工作提供保证。

2.4 继承和发扬维护民族团结优良传统

维护民族团结, 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群众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广大民警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 一如继往地站在反对民族分裂斗争的第一线, 坚决同危害国家安全, 影响民族团结的民族分裂分子做斗争, 又要以对各族人民群众无比的忠诚和热情, 真心实意地为辖区各族人民群众服务,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做到“两手抓, 两手硬”, 营造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 走民族团结与公安工作同步发展的新路。

3 民族地区公安群众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其方法

3.1 民族地区公安群众工作的主要内容

(1) 宣传群众。

民族地区公安民警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 主要是从积极的方面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自觉维护当地社会治安秩序, 主动协助公安机关积极同危害民族利益和公共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主要内容包括:①宣传党的群众路线、方针;②宣传法律法规和有关民族政策规定;③开展安全防范宣传教育。

(2) 组织群众。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人员居住分散、通信不畅, 一般的治安管理措施很难发挥有效作用, 把群众动员组织起来, 在公安机关指导下发挥其维护治安的积极性, 是少数民族地区治安管理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是民族地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可靠保证。这在少数民族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3) 服务群众。

关心服务群众, 为群众排忧解难。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是公安民警的本分, 也是取得群众支持的前提条件。民族地区的公安民警要经常深入群众之中, 倾听群众意见, 了解群众的要求, 真心实意地关心群众的疾苦, 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 及时受理报警求助;积极参与排查调处民间矛盾纠纷, 努力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要深入基层, 倾听群众的呼声。运用团结、教育、疏导的方法, 妥善处理涉及民族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实实在在地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从而为群众所喜爱, 受到群众的拥护。这是民族地区群众工作不可忽视的方面。

(4) 依靠群众。

在基层派出所工作中, 大量的公安业务工作需要群众的协助和支持, 没有群众直接有效的帮助和参与, 很多工作是无法完成的。

3.2 群众工作的方法

公安派出所工作, 说到底就是群众工作。宣传、教育、组织、发动、依靠和服务群众是完成公安派出所各项工作任务的根本途径和基础。少数民族地区要有效地开展群众工作, 更应夯实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集思广益, 多渠道、多形式, 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和手段, 做好群众工作。做公安群众工作, 关键在于要做有心人。只有具备做好群众工作之心, 群众工作的能力、水平就能得到不断提高, 开展群众工作的方法、点子就能在深入群众中获得, 从而创造性地开展群众工作。

(1) 勤下基层, 融入群众。做群众工作, 就必须与群众打成一片, 让群众接纳, 公安干警只有勤下基层, 深入实际, 与群众交朋友, 听得懂群众说的话, 学会说群众听得懂的话, 才能开展有效的工作。无论是调查研究、走访, 还是宣讲政策、部署工作, 都应当多说贴近群众感情的话, 多讲群众能够接受的道理, 这样, 与群众的心就能贴得更近, 同群众的关系就能更加融洽。

(2) 加强常用法律知识的宣传, 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让群众积极参与到民警的执法工作。一是应选一些常用的法律图书资料送到群众手中, 图书资料在内容上应注重实用、通俗易懂, 在形式上要图文并茂, 事例要生动、典型、形象。二是责任区民警要定期到辖区给群众讲解法律的精神内涵, 让群众自己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护合法权益, 处理邻里纠纷。

(3) 感情储备为先。文明相融从了解和尊重开始, 端正对群众的根本态度, 用真心实意办实事, 群众才会领情, 才会赢得群众信任支持。一位在藏区工作了20余年的基层干警讲:“在藏区, 你闻不惯酥油味、喝不来青稞酒, 你就做不好群众工作”。学习民族历史、宗教政策、民族风俗、民族语言, 以及尊重民族群众、尊重风俗习惯、尊重民族文化的活动。日积月累的教育引导, 官兵对藏族文化文明有了更深的认识, 2006年8月, 某武警部队奉上级命令赴海拔4000余米的某地域机动演练, 到达某地时发现, 场地堆满了玛尼堆, 通道山口挂满了经幡。怎么办?这都是藏族群众祈祷幸福的吉祥物, 按上级要求通过势必受到损坏。有人向负责人建议, 先让部队通过, 如果损坏赔点钱就是了。“这不是钱的问题!”负责人当即跳下车, 防止挂倒破坏玛尼堆和经幡, 命令车队减速慢行。此情此景, 感动了围观的当地群众, 主动为官兵当向导。

3.3 实施基层警务勤务机制改革

(1) 继续推进和完善警务公开工作。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是畅通民意渠道的重要途径, 也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基层公安机关制作了警务公开栏、警务公开手册、便民卡等, 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些好的做法要长期坚持下去。

(2) 要完善联系群众工作机制。要通过建立双语警民联系卡、双语警示牌、定期座谈会、所长接待日、现场办公等多种形式, 拓展同少数群众联系的渠道, 实现与群众多渠道、多层次的沟通和交流, 增进感情, 取得理解和支持。

(3) 要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民意调查。重点围绕群众满意率、信任率、见警率以及安全感等问题, 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 及时调整工作策略, 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4) 组织安全防范:充分依靠基层组织。一是大力开展安全防范宣传教育, 增强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二是指导治保会、牧委会、义务巡逻队等群防群治力量的治安巡逻和邻里守望活动, 形成严密的群防群治网络;三是广泛利用辖区资源, 动员群众使用技防、物防设施, 提高治安防范水平。针对西北游牧区地广人稀、邻里守望难度较大的问题, 依然提倡犬防, 加强防范能力。

(5) 建立健全和完善农牧区治保会组织工作机制, 创建治保中心户长 (2) 。治保会 (牧委会) , 全称为治安保卫委员会, 是我国《宪法》确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是党和政府动员、组织群众维护治安秩序的桥梁和纽带, 是公安机关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主要形式和重要途径。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农村治安群防群治实践的生动创造和重要举措。

(6) 注意研究和把握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工作方法, 提高群众工作的艺术性。一是坚持以诚取信。做到言而有信、言行一致。二是坚持以情感人。要真诚实意地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礼仪, 要理解人、关心人。提倡换位思考, 多想想百姓的难处。处理问题注意把握分寸, 理顺群众情绪。三是坚持依法办事。公正为上, 无欲则刚。

(7) 诚实守信为本。做好农牧区基层群众工作, 说话办事一定要讲信用, 做得到的就讲、就承诺, 做不到的绝不能欺骗群众, 求得一时的满足。群众最讲实际。党的组织和干部只要失信群众一次, 党群干群关系就会疏远一次。失去群众的信任, 我们的任何工作将一事无成。

(8) 拓展群众工作的渠道, 充分体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通过民族宗教界爱国人士开展群众工作。少数民族中宗教界的上层人士在广大群众中有深厚的影响, 具有极强的感召力, 这种工作方式有利于进行群众工作, 有利于民族团结, 有利于进一步解决民族问题和社会问题。

摘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安群众工作, 事关党在少数民族地区执政基础和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 事关国家安全和少数民族地区长治久安, 事关各族人民的安居乐业。加强公安群众工作, 要求公安机关准确把握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要求, 发挥优势、突出重点, 灵活应用公安群众工作的方法开展民族地区新形势下的公安群众工作。要真诚爱民、真情为民、真心助民, 切实做好民族地区公安工作, 把关爱民生的工作做到每个角落。

关键词:民族地区,公安群众工作,特点,方法

参考文献

[1]梁代生.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6 (6) .

[2]张希贤.群众工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8.

[3]马继军.民族法学基础理论[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 2002.

[4]郭寿祖.民族理论政策基础[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2.

[5]何贵初.公安群众工作基本功[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8.

[6]广东省公安厅政治部.治安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

[7]李姝英.略论新社区警务战略[J].公安教育, 2006 (12) .

着眼创新 篇9

10 月26 日至29 日,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 会议主题聚焦于十三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更加强调发展的科学性、包容性、可持续性, 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关键时间节点上的重要战略部署, 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总体方略遥相呼应。

从发展脉络看, 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 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 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 习近平2014 年12 月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四个全面”集其大成十八届五中全会部署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蓝图, 与前面几次重要会议环环相扣, 围绕推动改革开放的关键问题系统谋划, 必将对未来的发展格局及方向产生重要影响。

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总体方略和十三五发展战略部署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舆论环境,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 过去三十多年的高度发展进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深层次矛盾, 改革成本分摊与利益分配之间的矛盾激化, 不同背景出身的人发展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系统差别日益增大, 阶层流动固化, 使相当一部分群体的期望挫折感与相对剥夺感日益强烈, 这是转型期社会发展面临的内在困境。“新常态”下, 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潜在的动荡因素增多, “全面深化改革”既涉及理念和方向之争, 也不可避免利益和权力的激烈博弈, 属于社会发展的非常态运行阶段, 面对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 兼顾稳定秩序和发展活力, 因势而谋、顺势而为, 以有效的舆情治理在多元中立主导, 在多样中谋共识, 在多变中把方向, 是顺利深化改革的基本保障。

二、推进舆情治理创新需要深刻认知引发潜在舆情危机的当前社会矛盾总体特征

当前, 社会发展动力转换而制度变迁远远滞后, 技术赋权带来传播主体多元化, 人们的社会参与意识逐步增强而法治观念依旧单薄, 传统媒介舆论引导的影响力实现模式面临危机, 而新媒体舆情往往风起于青萍之末, 由个别事件经由新媒体传播升级扩散成为公共事件引发全社会关注, 并因为网络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非体系化的人群聚合能力成为社会安定的隐患。网络舆情治理成为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 并深刻影响到社会治理其他层面的实施效果, 适应时局与传播技术的变革不断优化舆情治理方略、推进舆情治理创新则成为一项历久弥新的学术课题。

推进舆情治理创新, 首先需要对当前时点上我国社会总体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社会矛盾总体特征有准确判断和清醒认知。

就国内形势而言, 改革与转型交织, 利益博弈与观念交锋并存, 内外环境、矛盾、风险、困难多重叠加;就国际环境而言, 我国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与全球治理结构的深刻调整同步, 国内政策溢出效应日益明显, 也不可避免会受到外来力量和外来因素干扰;就改革本身而言, 立足长远健康发展的改革会引发局部短期阵痛, 群众追求公平正义的心理期待与可能承担的改革成本错综交织, 有可能引发局部社会心理震荡;深水区的改革本就暗礁密布, 是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过程, 现有的政策工具腾挪空间日益狭小, 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势在必行, 一旦创新或实施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或用人失当都可能激化既有矛盾;

就社会矛盾总体特征来说, 有两条彼此关联的主线需要在舆情治理中进一步重视:一是社会快速发展和新风险社会来临凸显出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爆发式增长需求与落后的供给体制、薄弱的供给基础之间的矛盾;二是当代中国社会“二阶冲突”凸显带来的细微矛盾扩散化、公共化风险。

从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 《2015 年上半年网络舆情热点》①可以管窥当今社会矛盾在舆论场域中的表征和体现。位居前20位的舆情热点事件中, “上海元旦夜踩踏事件”、“东方之星”长江沉船事故、漳州石化爆燃事件等多个突发事故发生后, 网民态度、意见、情绪短时间内迅速集结, 话题在个别事件上集中之后不断扩大化, 最后上升到体制性问责的层面, 直指我们当下社会管理中的积弊并唤醒以往类似事件的记忆, 在对比类比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体制的不满情绪。这种舆情生发扩散模式在2015年8月12 日天津港大爆炸事件中得到了典型体现, 连续多日的舆情鼎沸与追问让当地政府承受了巨大舆论压力, 天津本地媒体更因为在此过程中“失语”、“失责”遭到网民嘲讽。突发事件暴露出的公共管理体系漏洞与吏治、司法等领域的积弊交织, 夹杂着工资改革、养老并轨、公共卫生等民生议题, 在意识形态话题上得到另一种宣泄和释放, 社会舆论场的热点话题并非彼此分立, 而呈现出复杂交织、交互强化的特征。在“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大方针下反腐重拳不断, 各种类型的大案要案贪腐数据也都在不断挑战着公众的神经, 尤其是7月份股灾以来围绕国家对救市所爆发出的各种小道传闻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广为传播, 处理不当会进一步形成对政府公信力的极大伤害。

1986 年,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出版《风险社会:迈向一种新的现代性》, 对西方发达国家现代性出现以来风险因素日益突出的现象进行了批判分析, 《风险社会》出版当年, 就发生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核辐射威胁覆盖整个欧洲。新媒体的裂变、社交媒体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渗透让风险性事件的可视化程度及传播速度大大提升, 其社会传导性进一步超越了传统突发性事故后果所涉及的地理疆界, “新风险社会”隐然而至。所谓“二阶冲突”, 是指由第三方干预所导致的各方与第三方之间的冲突, 是社会冲突升级和扩散的一种激烈形式。由于体制惯性, 我国政府机构在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运行过程中发挥着比较强势的作用, 但社会快速发展进程中需要处理和应对的不确定事件和公共管理问题不断增多, 公众对政府“高依赖、低信任”的现实困境使政府在面对一些问题的处理过程中稍有不慎就滑入“塔西佗陷阱”②, 导致简单冲突复杂化。社会宽容度不够, 共识度不高, 潜在冲突和矛盾复杂交织, 这是当前形势下我们舆情治理所面对的社会矛盾大背景。

三、着眼“四个全面”推进舆情治理的协同创新

“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是中国发展起来以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③, 党领导全国人民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谋发展, 追求的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 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 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而“包容性发展”亦即意味着立足中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 深入剖析当前主要的社会矛盾, 针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瓶颈与机遇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 让发展红利惠及所有人。

如前所述, 我国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矛盾就是新风险社会来临大背景下社会发展的非均衡性带来的矛盾沉积与集中爆发, 因此舆情治理创新也必须更加强调系统性、协同性, 秉持问题意识和科学思维、围绕“四个全面”总体战略布局深入推进细化研究以指导实践操作。

“四个全面”辩证统一又彼此支撑:只有全面深化改革, 破除利益藩篱, 实现全面小康才有动力;只有全面依法治国, 建立规则秩序、推进公平正义, 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障;只有全面从严治党, 锻造领导核心、提供政治支撑, 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证。深化改革包括民主法制领域改革、党建体制改革、纪检体制改革;依法治国涵盖依法治党、用法治方式推进改革;从严治党对改革和法治进程具有重要的引领、护航作用;要立足中国国情土壤, 综合历史文化、现实国情、时代精神和未来趋势深入理解“四个全面”在新时期我国治国理政战略布局上的重要意义, 才能准确把握其对舆论引导和舆情治理关键点、切入点、着眼点的内在要求, 避免舆论工作的碎片化、盲目化。要深入探索新形势下舆情治理的手段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 站在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构建起国家立法、公民守法、社会协同、共识引导、技术保障、多元互动、分类治理、彼此协调、自律与监督相结合的常态化、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的现代化舆情治理体系。对大众传播媒体, 要以良好的治理策略和激励机制鼓励其进行传播创新, 恪守媒体职业道德, 凝聚传播共识, 牢记话语底线, 承担应有的历史责任;对于广大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用户, 要通过敏锐的舆情采集、研判和反应机制的构建, 让他们切身感到自身的声音能够被倾听、被尊重、被采纳, 让民情民意的社会表达有合理合法有效的渠道, 并且因为这种倾听、尊重和表达渠道的有效性避免情绪的积压与态度观点的极化, 以传播的温情和温度带来理性温和的沟通, 在寻求各方利益最大公约数的基础上推动发展共识的形成。

摘要:本文着眼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总体方略及其内在联系, 在对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入剖析的基础上, 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舆情治理创新、提升舆情治理协同性的思路与建议, 以更好服务于“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科学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发展和“两个一百年”长远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四个全面”,主要矛盾,舆情治理创新

注释

11参见廖灿亮, 《舆情地图:2015年上半年网络舆情热点》, 人民网舆情频道2015年7月10日

22 古罗马普布里乌斯·克耐里乌斯·塔西佗 (Publics Cornelius Tacitus) 在出任执政官时, 曾说:“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 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地得罪人民。”这个见解后来成为著名的“塔西佗陷阱”定律。

着眼创新 篇10

转变理念, 突破瓶颈谋均衡

2006年, 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35所, 其中农村学校125所, 百人以下学校61所, 占学校总数的45%。制约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城乡之间学校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办学质量上的严重失衡。农村学校“一村多校”、“一校一师”、“一班三生”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教师仅靠一块黑板、几支粉笔、几本教材开展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有280名代课教师在教学一线;课程开设不齐, 课程改革和教科研工作无法实施。加之县上连续两年选拔百余名农村教师进城, 对农村学校无疑更是釜底抽薪、雪上加霜。强烈的反差致使学生离乡择校、家长租房陪读、教师人心思走、群众怨声载道、社会反响强烈。布局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均衡成为制约农村学校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痛定思痛, 经过反复思考和论证, 我们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了调整布局结构、实施集中办学上, 以此来推进全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彻底改变农村学校教育举步维艰的局面。

根据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精神, 我们确立了“高中向县城集中, 初中向中心乡镇集中, 小学向中心村集中, 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办学思路, 制定了《皋兰县中小学布局调整三年规划》。

规划付诸实施时面临了许多问题, 家长不放心, 学校不接受, 领导不支持。为此, 我们不辞辛苦、千方百计、上下协调、走村入户, 通过政策宣传、交流座谈、现场参观等举措, 统一了思想, 转变了观念, 使布局调整变成为领导的决策、乡村干部的共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学校的自觉行动。

县政府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列入每年为民所办“十件实事”之一, 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大幅度倾斜, 有力地保证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顺利推进。

整合项目, 集聚能量促均衡

我们坚持撤销、合并、新建、改建相结合的原则, 统筹项目、整合资金, 打造优质教育资源, 以适应集中办学的新形势。重点采取了三个策略:一是借长效机制、灾后重建、初中校舍改造等项目实施之势, 调整规划、及时衔接, 促进项目实施与布局调整一体发展;二是借社会力量关注之势, 大力兴建寄宿制希望小学, 实现捐资助学与布局调整紧密结合;三是借各级各部门支持之势, 将有限的项目资金重点用在寄宿制学校的硬件设施上, 达到条件改善与布局调整同步推进。确保了薄弱学校撤并到位, 定点学校建设到位, 配套设施跟进到位。

三年来, 我们先后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 撤并学校72所, 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24所, 寄宿制学校数量达到32所, 义务教育学校寄宿生达3560人, 其中小学寄宿生1765人, 农村学校数量减少了一半, 校均规模由175人增加到300人。投资600多万元为农村学校, 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统一配备多媒体设备52套, 电脑488台, 课桌凳3600套, 高低床1224张, 食堂设备20套, 图书2.3万册, 为所有农村学校安装了校园监控系统, 为全县所有学校接通了互联网, 实现了“校校通”。同时, 投资300多万元, 对16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实施了“煤改暖工程”, 使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到了安全的热资源。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硬件设备的投入, 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造峰扬谷, 双管齐下抓均衡

一是在推动县城学校领先发展上下工夫。扩大县城优质教育资源, 先后建成皋兰一中学生公寓楼、塑胶运动场, 皋兰二中综合实验楼等。并将周边学校并入县城学校, 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实施高中教师岗位竞聘和初、高中分校工作, 使高中资源进一步优化。每年有计划地为县城学校补充教师, 使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更趋合理;对县城学校实行分层评价、分类管理, 促使他们高点定位、创出特色, 达到典型引路、示范辐射的目的;规范办学行为, 加强学籍管理, 整治大班额, 有效杜绝了乱收费、乱办班、乱补课等现象的发生。

二是在推进农村学校加速提升上做文章。突出“三要”:一向管理要效益。实行局班子成员联系薄弱学校、学校领导包薄弱班级制度, 目标、任务、措施一定三年, 责任到人, 聚精会神抓管理, 群策群力破难题。特别重视在严格决策程序、健全各项制度、完善评价体系、实施机制创新上狠下工夫, 促进薄弱学校在短期内管理入轨、质量提速。二向教研要水平。大力加强以新课程改革为重点的教研兴校工作, 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定期送教下乡、实施联片教研、倡导以老带新、开展创先争优等多种形式, 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三向文化要特色。积极倡导以环境文化营造整体美, 以行为文化营造精神美, 以诚信文化营造和谐美。把科技创新、阳光体育、文化艺术、经典诵读等作为特色校园建设的重点, 努力搭建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

优化队伍, 以师为本求均衡

在优化队伍方面, 我们做到了“四个重视”:一是重视校长队伍的培养。先后对150余名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了全面考核和理论考试, 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管理学校的能力。对100余名学校领导进行了交流、调整和充实, 进一步调动了领导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实现了队伍的优化组合, 促进了班子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是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分配、招考、聘用等方式, 安排268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学校任教, 辞退所有代课教师。组织城区学校骨干教师巡回授课或送教下乡, 超编学校的富余教师轮流到农村缺编学校支教, 使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得到加强, 校际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三是重视教师素质的提升。抓住教师全面发展这个核心, 通过制度创新, 激发教师和校长的专业能力、专业创造力和教育教学动力。积极实行岗前练兵、城乡牵手、专家引领、校际交流、课堂示范“五种模式”的校本培训, 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四是重视教师待遇的改善。出台激励政策, 为偏远地区教师和中小学校长发放交通补助和岗位津贴, 在晋级评优方面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始终把教师健康放在心上, 每年组织一次免费体检, 全县学校全部开设教师灶, 切实解决了教师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确保教师下得去、留得住。

政策引导, 建章立制保均衡

建立人、财、物保障机制。我们先后出台了《皋兰县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培育优质教育资源办人民满意教育实施意见》等各类规范性、指导性文件10多个, 使学校管理实现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全面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财学区管”模式, 完善了经费预算制度, 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每年拿出80多万元, 用于寄宿制学校生活指导教师、炊事员的配备。在公用经费开支上向农村寄宿制学校倾斜, 逐步建立了农村学校良性运行的长效机制。同时, 制定了《皋兰县中小学校产处置办法》, 加强管理, 妥善处置, 既防止了教育资产的流失, 又为农村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增添了后劲。

通过努力, 皋兰县城乡教育初步实现了“硬件条件基本均衡、基础设施基本均衡、教师素质基本均衡、教学质量基本均衡”的目标。学校的教育质量高了, 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教育均衡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前提。近年来, 尽管我们在调整布局、整合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教育发展新形势的要求相比, 与人们群众对教育公平的期望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今后三年, 我们将重点实施“三大工程”, 实现“三个一半”的目标。即:实施项目带动工程, 助推布局调整提速;实施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加速办学水平提升;实施特色立校工程, 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学校数量减少一半, 一半以上的学校在县城和乡镇政府所在地, 县城学生占全县学生总数的一半, 以此全力推动皋兰县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着眼创新 篇11

【摘要】为全面落实军队基层建设纲要,落实习主席不断提高部队实战化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快培养实战化新型军事人才,本文针对任职教育院校教育教学特点,就培养提高部队实战化水平新型军事人才进行了探索,为深化任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实战化;人才培养模式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军队必须增加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要始终把军事训练摆在战略地位,使广大官兵树立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随时准备打仗的思想,必须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习主席多次明确指出,“要着眼提高我军实战化水平”,“加强检验性、对抗性训练,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摔打锻炼部队,练就遂行任务的过硬本领”。新修订的军队基层建设纲要也把“大力开展实战化训练”写入基层主要军事训练工作中。本文就任职教育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眼提高部队实战化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几点设想。

一、创新专业建设的实战化内涵,优化顶层设计

首先要系统研究实战化的思想内涵,并体现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中。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前要由院校牵头,部队参与,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征求作战部队和对应部门意见,为准确把握实战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提供依据。针对各类人才培养对象,从军政能力素质目标内涵和专业岗位能力素质目标内涵两个方面确立实战化的人才培养总目标,按照人才培养总目标分解实战能力目标,根据能力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分配训练时间、明确考核方式、制定训练计划,最终形成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否合理,培养目标是否准确,岗位业务能力素质是否适合部队岗位,必须以能打仗,打胜仗为标尺。

二、改革教学内容,适应部队实战训练需要

设计教学训练内容,要紧紧围绕“现代作战打什么、怎么打,如何才能打赢”进行细化分解,打仗需要什么就苦训苦练什么,把教学训练内容向实战训练科目延伸,重点突出基础科目训练和使命课题训练研究。院校应组织专门会议,全面征求总部专家、首长、部队领导、岗位业务能手和培训对象的意见与建议,围绕培训对象的业务能力目标,整合学科专业知识,增设岗位业务和实战训练内容。按照联合协同作战能力培养整合军兵种知识、按照开展岗位工作能力开设理论与实践训练课目。从平时岗位业务到战时作业,科学合理的完善训练内容体系。对于部队有需求,院校教学有困难的实战化训练内容和课目,应邀请部队主动参与到院校教学训练中,或为院校提供便利条件,协助完成培训。

三、优化训练途径,“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

教育训练途径是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任职教育院校应着眼实战需要从难从严训练,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把院校教学训练向战场实战科目延伸。针对使命课题扎实开展检验性、对抗性训练,落实实打实投实爆训练、高强度训练、复杂环境下训练、夜间训练等险难课目训练,把能打胜仗必备的指挥、行动、保障能力和战斗作风练过硬。落实诸兵种联合协同训练,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下摔打训练学员。对暂时没有形成教学能力和不具备教学条件的训练内容,应联合部队或者其他兵种院校来完成培训。一是针对部队岗位业务与作战任务聘请部队专家和岗位业务能手为客座教员;二是针对军兵种联合协同作战,院校和部队联合组成教学组参与演练,安排学员参与实战训练或者参观见学。

四、盘活教学训练保障资源,构建实战化训练条件

院校要在教学和训练保障资源上开展新一轮的建设。院校教学资源和部队训练资源不对称、不平衡,是制约院校教学和部队训练的“瓶颈”问题。院校在师资队伍、教学训练方法、专业(课程)建设、教学研究能力、科研学术水平等软实力上占有绝对优势,而在新装备数量、器材资源、场地等实战化训练的硬件设施上处于短板。一方面,院校要围绕实战化人才培养目标,依托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研发虚拟的实战环境,为开展实兵、实装、实弹、实战训练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充分依托部队资源来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一是通过部队弥补院校装备和器材不足,密切联系部队,把学员作战和保障能力培养训练课目和部队训练工作结合起来。二是依托部队大型训练场所开展实装、实弹、实战等大型课目训练时。

五、建立联合考核评价机制,赋予作战部队选择权与否决权

院校培养的人才直接服务于部队实战化建设,人才合格与否,应该由院校联合部队共同评价。院校与部队围绕学员将来从事的部队岗位业务,围绕实战化能力目标和教学训练内容确定考核标准,选取考核办法,确立考核方案,共同组织实施。平时实打实的训练,毕业前实打实的考核,在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上,要赋予部队否决权。这样,既为部队选用打仗型人才赋予了权力,又给学员苦练实战本领增加了学习动力,还为院校围绕培养打仗型人才组织教学和开展日常管理提供了参考。

六、确立实战化管理制度,在日常管理上与部队打仗接轨

院校日常管理是培养学员战斗作风的基本过程,院校应确立实战化管理制度。在日常生活中要强化纪律观念和号令意识,注意培养学员随时集结、随时拉动、随时作战、随时处置突发事件的意识。要通过建立平战一体、高度戒备、随时能战的作战值班制度,使学员保持常备不懈的战斗状态,养成过硬的战斗作风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这就要求院校管理与部队打仗接轨,甚至联合部队共同做好管理工作。一方面,院校要把日常管理工作延伸到部队,与部队建立跟踪问效途径。另一方面,部队在管理层面上要延伸到院校,与院校建立跟踪反馈渠道,把学员在院校的日常表现与部队任职发展挂钩。这样既能发挥院校和部队在人才培养上双向管理的作用,又能促使学员有针对性地开展自我管理,还能有效促进院校的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

中国经济着眼升级 篇12

可以认为本届政府的发展目标, 将不再坚持以往历届政府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目标, 与之适应的宏观调控手段也由需求管理转向制度改革。

由于经济增长阶段的差异性以及经济运行体制的不同, 中美之间在宏观调控重点上, 长期存在着“规模”和“效率”的差别, 中国注重扩大规模, 美国注重提高效率。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尽快把经济总量做大是过去30余年的最紧迫任务, 尽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多种多样的问题, 但所有的问题都需要且只能在增量中解决。美国是发达国家, 总量扩张的空间不大, 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是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同时, 美国市场经济制度完善, 自由经济思想深入人心, 政府不会对经济运行中的投融资行为进行直接控制。

中国经济当前运行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是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主要表现为资源垄断、资源要素价格体系不合理、货币资金价格“双轨制”等方面。因此, 随着宏观政策重心由规模扩张的需求管理政策转向提高效率的结构调整政策后, 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就在于通过要素领域的改革,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创造改革“红利”。

资源领域垄断局面将打破, 对民资开放扩大。当前中国许多矿产资源的开发、经营还存在着事实上的垄断, 民间资本虽然可参与部分矿产资源的开发, 但总体上民间资本还不能与国有资本平起平坐。前几年山西煤炭开发整合、云南矿产开发的集中整治, 最终都让许多民资在环境、安全的名义下被迫以非市场化方式退出。引进民间资本、让多路资本在同一领域展开竞争, 竞争增加通常能带来经营技术进步加快和运营效率提高的效果。另一个方面是资源要素价格体系完善, 使之充分反映经营成本、环境成本等社会全部成本。值得注意的是, 打破前面所说的垄断局面, 是要素价格改革的前置条件。在垄断局面未打破前谈价格改革, 在利益集团牵制下只能是“涨价”的结局。

按李克强总理“形成能够长期有效的、对增强发展后劲管用的制度安排”的发展思路, 以下几个领域的改革将重点获得推进。

一是国企改革。在不改变国有企业在国计民生、重大关键领域的控制地位的前提下, 破除垄断局面, 推进国企之间的竞争。保证国企对某一领域的控制投步小地位, 并不是需要垄断才能实现, 国企之间也可以竞争。比如原先通信行业的单一垄断局面, 通过逐步引入多家经营企业提高竞争, 很快实现了行业的大发展。同样, 我们可以在很多领域把现有的寡头垄断格局打破, 通过拆分国企, 引入新国企, 让国企之间展开竞争。

二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的非市场化, 不仅是资金价格的扭曲, 而且还意味着资金分配的非市场化。作为经济活动最重要要素的货币价格如果不能市场化, 那么无论实体经济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如何, 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标准一定无法满足。我国金融体系是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 银行存贷市场利率不完全市场化, 而民间借贷等其它金融市场利率完全市场化, 意味着资金价格的事实“双轨制”, 人为给资金掮客造成了寻租空间, 降低了全社会的经济活动效率。

上一篇: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分析论文下一篇:分享幸福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