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骨骨折

2024-10-22

盆骨骨折(精选4篇)

盆骨骨折 篇1

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发展, 骨盆骨折的发生率逐年递增。骨盆结构复杂, 在高能量冲击下造成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保守治疗往往难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需要根据骨折类型给予合适的手术方案治疗[1]。2011年7月—2013年6月, 该研究探讨了对Tile分型B型和C型盆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收治的盆骨骨折患者80例纳入该研究, 均有明确的外伤史, 并经X线、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研究对象剔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心肺功能不全、控制不良的高血压、糖尿病、凝血机能异常、病理性骨质疏松、严重低蛋白血症、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未成年人等患者。

根据骨折创伤类型分组。其中Tile分型为B型骨折者38例作为对照组, 骨盆后环未完全断裂, 骶髂后韧带、骨间韧带完整。患者年龄22~64岁, 平均年龄 (47.83±12.45) 岁;体重46~86 kg, 平均体重 (64.14±12.58) kg;受伤至手术时间5~11 d, 平均时间 (9.05±2.28) d;其中男性患者25例, 女性患者13例;受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伤24例、高空坠落伤9例、重物压砸伤5例。

C型骨折者42例作为实验组, 髂骨骨折、髂骨骨折、骶髂关节脱位。患者年龄24~65岁, 平均年龄 (48.65±12.38) 岁;体重48~85 kg, 平均体重 (63.72±12.61) kg;受伤至手术时间6~12 d, 平均时间 (9.12±2.35) d;其中男性患者28例, 女性患者14例;受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伤25例、高空坠落伤10例、重物压砸伤7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股骨髁上牵引、骨盆悬吊牵引治疗, 待全身情况改善、呼吸、循环功能稳定后接受手术治疗, 均行全身麻醉[2]。

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前路或前、后路同时固定治疗, 取侧卧位, 经骶髂关节后入路采用钢板固定。

实验组患者行前、后路同时固定治疗, 取侧卧位, 经骶髂关节后入路, 先采用螺钉复位、固定骶髂关节脱位, 4~6孔钢板复位、固定髂骨翼后部骨折。再平卧位, 经髂腹股沟切口或耻骨联合上横切口, 采用4~6孔链式重建钢板复位、固定耻骨枝骨折, 8~12孔盆重建钢板固定髋臼底骨折、耻骨骨折[3]。

术后嘱患者取平卧位卧床休息, 给予抗凝、抗感染、神经营养等药物综合治疗。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双下肢功能训练。术后2~3周进行半卧位功能锻炼, 4~6周进行坐起锻炼。术后8周拆除外固定架, 进行下床康复训练[4]。术后随访1年, 对比两组患者在手术并发症、盆骨功能恢复情况等方面的差异性。

1.3 评价指标

采用Majeed量表评估患者盆骨功能, 包括疼痛30分、站立36分、坐10分、工作20分、性生活4分。Majeed量表满分为100分, 功能评级分为四级, ≥85分者为优、70~84分者为良、55~69分者为中、<55分者为差[5]。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 数据处理时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比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组间经χ2检验后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盆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对比, 实验组患者术后1年内盆骨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较低, 组间经χ2检验后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代表P<0.05。

3 讨论

盆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冲击性损伤, 其中不稳定骨盆骨折占半数以上。不稳定盆骨骨折包含两种, B型骨折为旋转性不稳定型骨折, C型骨折为垂直不稳定型骨折。保守治疗对不稳定盆骨骨折往往不能达到良好的复位效果, 影响骨折愈合, 易出现慢性疼痛、肢体短缩、骨盆倾斜等后遗症。因此不稳定盆骨骨折一般建议采取手术治疗以重建骨盆稳定性。

该研究中, 根据骨折创伤类型分组, 其中Tile分型为B型骨折者38例作为对照组, C型骨折者42例作为实验组, 均采取手术治疗, 对比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发现对照组发生率为15.79%, 实验组为19.04%,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对比, 实验组患者术后1年内盆骨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较低, 为73.81%, 而对照组为94.74%。

由于骨盆部位解剖关系复杂, 外伤、手术等均易对盆腔脏器、血管、神经等造成损伤, 因此术前应进行全面、细致的伤情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手术治疗方案。重视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 明确骨盆骨折不稳定程度、骨折方向, 尤其应重视对后环稳定性的评估。术后指导患者进行科学规范的康复锻炼, 以促进骨折愈合和盆骨功能恢复。

该研究在对患者进行骨折分型后, 分别采用不同手术治疗, 表明Tile分型为B型骨折患者比C型骨折患者盆骨恢复优良率更高, 说明B型骨折预后更好。跟李山珠等人[6]的研究结果一致, 而并发症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盆骨部位松质骨较多, 一旦出现骨折常合并脏器损伤, 因此在临床处理时应首先进行创伤治疗, 待全身状况稳定后再处理骨盆骨折。手术时间过早可对创伤后恢复产生不利影响。但手术时间过迟, 骨折部位骨痂、软组织发生挛缩, 又会影响骨折复位。临床上将受伤后10 d左右作为最佳手术治疗时机[7,8]。

综上所述, 对盆骨骨折患者根据骨折Tile分型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其中B型骨折患者预后情况更好。但由于病例数量和研究时间有限, 因此关于盆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还需临床进一步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逄海东.不稳定盆骨骨折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1) :364-365.

[2]祝华强, 刘斯润, 邱剑, 等.骨盆骨折的X线平片与CT影像分析研究[J].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1, 20 (1) :83-90.

[3]程新.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术联合C形臂治疗C形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32) :114-115.

[4]王云兵, 马国治, 李秋明, 等.高原地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86例手术治疗体[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0, 9 (4) :369-370.

[5]邵旭辉.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盆骨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学, 2014, 20 (25) :36.

[6]李山珠, 袁锋, 张世民, 等.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救治及手术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0 (6) :485-489.

[7]唐明杰, 周祖彬, 于晓巍, 等.骨盆前环骨折的微创钢板固定有限元分析及临床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 2013, 29 (11) :1074—1078.

[8]李骅.骨盆骨折手术治疗小结[J].医学信息, 2011, 24 (2中旬刊) :557-558.

盆骨骨折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整理我科室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70例骨盆骨折患者, 男患者48例, 女患者22例, 平均年龄 (38.8±12.5) 岁, 病因分析:车祸受伤患者36例, 坠落受伤患者14例, 重物受伤患者10例, 压榨受伤患者8例, 应力受伤2例。骨折部位情况:多部位骨折患者28例, 耻骨联合分离患者20例。合并损伤情况:下肢骨折患者3例, 头颅外伤患者3例, 失血性休克患者8例, 血胸患者1例, 气胸患者2例, 肋骨骨折患者2例, 肠穿孔并脾破裂患者1例, 尿道损伤患者4例。所有患者均在受伤后及时到院就诊, 有20例患者进行急诊手术, 10例患者在入院时出现休克, 积极抢救危及生命的损伤部位, 采取髋关节制动, 骨盆带捆绑, 沙袋侧面挤压, 以维持生命体征为重, 等待病情稳定后在进行其他相关处理。所有患者进行X线片和CT影像学检查, 其中对34例患者进行了CT三维重构, 其中Tile分型结果显示:单纯旋转不稳定型骨折共40例, 包括B1型患者24例, B2型患者8例, B3型患者8例;旋转及垂直不稳定型骨折共30例, 包括C1型患者14例, C2型患者10例, C3型患者6例。

1.2 方法

8例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及时补充血容量, 6例发生脏器损伤和4例出现尿道损伤的患者均在急诊进行了修复术。所有患者均采取仰卧体位, 麻醉方式以硬膜外麻醉和全麻联合呼吸麻醉两种方式。24例B1型患者由于出现骶髂关节脱位或者骨折脱位, 采用骶髂关节前方入路方式, 并使用4孔钢板, 跨越骶髂关节, 将髂骨及骶骨固定[1];32例B2、C1、C2型患者采用骶髂关节后方入路方式, 20例患者使用4颗加压螺钉将骶髂关节固定, 12例患者采用骶骨固定, 4例患者采用钢板螺钉对髂骨后部垂直骨折固定;6例C3型患者由于合并髋臼后壁骨折和后柱骨折, 所以采取骶髂关节前方入路联合K-L入路方式, 使用钢板螺钉固定患处。对于耻骨联合分离超过2.5cm的6例患者, 采取骶髂关节复位固定[3]。对于合并髋臼骨折的10例患者采取切开复位, 钢板螺钉内固定的方法。对于合并双侧骨盆骨折的对侧髂骨翼骨折的8例患者采用骶髂关节后方入路方式, 钢板固定[4]。手术后患者均进行48~72h的负压引流, 给予患者抗生素, 防止感染, 全身情况平稳后, 进行X线片检查复位情况, 显示结果良好的患者, 3~4d后可以恢复坐位, 可进行康复功能训练, 15d后可自主的活动下肢关节, 1个月后可进行负重训练, 3个月后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负重行走锻炼。对于旋转及垂直不稳定型骨折的C2、C3型患者, 在术后2~3个月后开始进行扶拐行走训练。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对其进行随访调查, 随访时间在6~24个月, 平均15个月。采用Matte影像学评估方法, 经过手术治疗复位良好的患者40例, 好的患者24例, 一般的患者6例, 有效率91.42%。术后未发生不良反应。下地行走最长时间6个月, 最短3个月。术后未见明显盆部畸形、双下肢畸形、神经或皮肤坏死、下肢静脉血栓和骨愈合不良等并发症。

3 讨论

不稳定骨盆骨折由于骨盆环收到外力损伤, 常合并其他系统的损伤, 对患者必须做到早期综合性治疗[3]。早期诊断, 尽早进行复苏, 尽早骨折复位是降低不稳定骨盆骨折病死率, 控制为重病情的关键。诊断骨盆骨折常用骨盆X线正位片、CT及CT三维重建, CT检查可精确评估损伤程度、性质和骨盆环的稳定性;骨盆X线正位片检查可显示半侧骨盆旋转方向、程度和骨盆前环损伤和范围。目前的普遍治疗方法是盆骨骨折手术治疗和复位固定[5]。不稳定骨盆骨折, 因为骨盆环的稳定性受到损伤, 而骨盆后环在骨盆的力学稳定性中起着主要的作用, 骨盆骨折常容易出现明显的致残, 那么治疗将骨盆骨折的复位、固定、恢复和保障稳定的血液流动作为治疗骨盆骨折和抗休克的重点。对不稳定骨盆骨折, 前环和后环应尽量采取固定。内固定是目前治疗骨盆骨折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患者术后康复较理想, 在骨折复位和固定上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骨盆环重建佳, 病残率科降低[4]。外固定架适用于B型旋转不稳定骨盆骨折, 并伴多发伤的患者的早期固定。内固定适用于C型骨盆骨折的患者, 具有良好的固定作用。因此, 不稳定骨盆骨折首选复合固定技术进行治疗, 早期外固定, 病情平稳后10d左右, 采取内固定治疗, 对骨折解剖复位效果好。骨盆环损伤伴骶骨骨折、肥胖和粉碎性等, 较为严重骨折, 最好选择联合固定。选择正确有效的手术方式, 对于术后科早期运动, 缩短卧床时间,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降低了后期发生后遗症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孔宪忠, 王玉环.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脱位的治疗方法选择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2 (12) :2312-2313.

[2]刘耀升, 郑琦, 毕大卫.不稳定骨盆骨折内外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J].中国骨伤, 2005, 18 (3) :191-192.

[3]臧明, 王劲, 卢国斌, 等.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内固定治疗及非手术治疗近期疗效[J].临床骨科杂志, 2006, 9 (5) :422-423.

[4]黄涛, 庞清江, 张前法, 等.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手术重建[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5, 19 (7) :554-557.

盆骨骨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0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不稳定性盆骨骨折患者中抽取70例,将其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比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24~57岁,平均年龄(45.36±5.24)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6例,压砸伤9例,坠落伤7例,其他伤3例;Tile分型:B1型15例,B2型13例,B3型4例,C1型2例,C2型1例。对比组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26~58岁,平均年龄(45.17±5.28)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7例,压砸伤8例,坠落伤8例,其他伤2例;Tile分型:B1型16例,B2型11例,B3型3例,C1型3例,C2型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术,内固定术:给予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或者连续硬膜外麻醉术,根据患者的手术入路取侧卧或者仰卧位。对于B型和C1型患者,在前方骨盆行内固定,经过耻骨和上方弧形切口或者髂腹股沟入路,使用钛合金异型重建钢板螺钉内固定。对C1型骨折患者经皮骶髂拉力螺钉内固定;对C2型骨折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行闭合复位,后方经皮拉力螺钉内固定骶髋关节脱位,再从前方入路钛合金异型重建钢板螺钉内固定。观察组在对比组的基础上利用外固定架进行固定,外固定架治疗:首先在患者髂骨的前上棘后方的1 cm处经皮穿入3.5~4.5 mm的螺纹针,将螺纹针的距离控制在1.5~2.0 cm,于两侧的髂骨伤分别将3枚螺纹针穿入。固定好这些螺纹针后,将克氏针伸入髂骨翼的内外板在髂骨翼中间进行探寻,髂骨翼的夹角角度保持30~40°,将螺钉拧入,复位牵引骨折部位,将外固定架安装好。两组患者在术后均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在手术3 d将引流管拔出,根据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嘱其进行术后的康复活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进行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肿胀消失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在手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利用Majeed评分对患者的骨盆功能进行评价,85~100分为优;70~84分为良;55~69分为中;<55分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观察组优良率97.14%高于对比组8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比组比较,aP<0.05

2.2 两组肿胀消失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肿胀消失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5.87±1.54)d、(3.34±0.64)周,对比组的肿胀消失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9.21±1.33)d、(4.65±0.73)周,观察组均短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盆骨骨折在全身骨折中占3%左右,其并发症较多,如引起出血性休克、腹膜后血肿、尿道或膀胱损伤、直肠损伤和神经损伤[2]。本院在对不稳定性盆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中均进行切开复位和内固定术,这种手术方法为临床上常用的方法,能够稳定骨折端,使周围脏器官、血管和神经压迫解除,促使骨盆恢复正常结构,但是经临床实践发现,内固定对于不稳定性盆骨骨折的抗应力效果不佳,固定不够牢靠,骨折部位的肿胀消退时间长,大多患者不能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因此本院对其治疗方式进行改良,在内固定的基础上采用了外固定架进行外固定,其作用的原理是利用杠杆作用,无应力遮挡,容易进行骨折复位,降低在复位过程中二次伤害的发生率。利用外固定架固定牢靠,有利于促进骨折端的生长;且骨折间相对静止,能够防止反常活动引起凝血块的破坏,一定程度上预防了骨折端出血。另外,外固定架容易取出,在骨折愈合后期即可将其取出,并维持正常的应力——应变状态,有助于骨密度恢复到正常水平。外固定架使用简单方便,在提高内固定的固定效果的同时,还能缩短肿胀消失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骨折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比组,骨盆功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而且观察组的骨盆肿胀消失较快,患者大多能够进行早期的下床活动。由此可见,对于不稳定性盆骨骨折,应用外固定架可以提高内固定的疗效,在撤去外固定架之后,还能够维持正常应力,骨盆的稳定性好,并刺激骨组织的恢复,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国青,乔洪潮,赵国静.外固定架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急救中的应用.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2(28):5877-5878.

盆骨骨折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患者中, 男36例, 女22例, 年龄18~62岁, 平均年龄34.5岁, 交通事故导致伤37例, 高空坠落伤12例, 摔伤5例, 其他伤4例, 12例伴有腹腔器官损伤, 4例伴有尿道破损, 2例伴有神经损伤。C1型26例, C2型18例, C3型14例。

1.2 治疗方法

所以患者在进行手术前, 早期在外固定下进行股骨髁上大重量牵引、骨盆正位、出口位及入口位拍片检查, CT检查及X线检查, 待患者身体生命体征平稳, 环移位基本纠正后再进行手术。

患者才有硬外膜麻醉, 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 于髂后上棘外侧3cm处做一小切口, 在C形臂引导下, 将导针垂直进入, 以达到髂骨为止, 后经髂骨、骶髂关键轻柔的置入S1椎体, 在X线透视下辅助下, 将骨盆正位导针置于S1椎体中线附近, 侧位导针置入骶管前方S1椎体内, 出口位导针在第1骶骨上方、L5~S1椎间盘下方, 入口位导针置入骶岬的前后缘间。在做小切口的基础上, 分离至髂骨, 对于周围软组织, 采用套筒保护, 以免损伤组织。此后, 用空心钻扩孔, 沿导针置入空心骶髂螺钉, 并根据患者骨折程度及S1的宽度, 选择单侧2枚螺钉固定或双侧1枚螺丝钉固定。

1.3 术后功能锻炼

所有的患者在手术完成1d后, 进行床上翻身、髋关节及膝关节活动, 4周后坐轮椅, 8周后扶拐仗行走锻炼, 15周后进行负重锻炼。

1.4 疗效评定

反射性效果评定以Matta标准[2]为依据, 将效果分为满意:骨盆后环位移<4mm;良好:骨盆后环位移≥4mm而≤10mm;一般≥11mm而≤20mm。临床效果评定以Majeed标准[3]为蓝本, 以疼痛、站立、性生活和工作恢复情况评为为根据, 将治疗效果分为满意:>85分;良好:≤85分而≥70分;一般≤69分而≥55分;差<55分。优良率=满意率+良好率。

2 结果

2.1 骶髂螺钉选择

本组所有的患者均采用7.0mm直径的空心骶髂螺钉, 其中16例采用双侧1枚螺丝钉固定, 42例采用单纯2枚螺钉固定。

2.2 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情况

本组手术平均时间为35.5min, 住院平均时间为15.5d, 术中平均出血56.5mL, 有3例伴有腹腔器官损伤的患者, 出血量多于100mL, 其余均为大量出血。

2.3 治疗效果

放射线满意48例, 良好8例, 一般2例, 优良率为96.55%;疗效满意45例, 良好10例, 一般3例, 优良率为94.83%, 如表1所示。

2.4 随访情况

5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5例因更换联系方式或住所而未得到随访, 随访时间平均为17.5个月, 有3例出现骶髂螺钉有轻微松动, 检查发现其中2例骶髂螺钉进入了L5~S1椎间间隙, 1例骶髂螺钉偏离中线, 其余55例患者骶髂螺钉位置良好。

2.5 功能恢复情况

通过手术和功能锻炼后, 0.5年后患者基本恢复功能, 有56例重新踏上工作岗位, 另2例还有轻微的疼痛, 继续修养。

3 讨论

骨盆作为脊柱与下肢间的桥梁, 发挥了将躯干重力和下肢震荡在脊柱与下肢间相互传递的作用, 而C形骨盆骨折是骨盆骨折中高能损伤所致负复杂性骨折, 多伴有多种复合伤, 若不及时处理治疗, 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3.1 C形骨盆骨折特点

骨盆骨折有A、B、C3种类型, 其中C型骨折主要为一侧或多侧的趾骨上下支骨折, 并产生旋转或垂直方向的不稳定性[4], 其中C1型为髂骨骨折, 骶髂关节无损失;C2型多为双侧不稳定, 并有挤压损伤, 髋骨内旋;C3型变性为双侧损伤, 有时合并髋臼骨折。

3.2 术前处理和评估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由于C形骨盆骨折藏带有复合伤, 而且隐藏性强, 因此在进行手术前, 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处理。休克和器脏的损伤会增加骨折的致死率, 所以早期要加强对其进行救治, 比如纠正休克, 保持呼吸畅通, 并及时给予腹带、骨盆固定带进行固定, 建立静脉通路行抗休克治疗,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通过相关检查, 如CT、X线检查, 掌握患者骨折性质和类型, 并对症进行牵引等相关纠正措施, 待患者身体生命体征平稳, 环移位基本纠正后再进行手术。

3.3 C形臂提高手术质量

虽然骶髂螺钉固定术降低了传统治疗方法并发症的发生率, 减轻了创伤和痛苦, 提高了治疗效果, 但此手术的质量的高低有赖于良好的影像学引导, 而使用C形臂X线机引导, 能够全面对骨盆进行检查, 并能够比较准确的进行导针放置, 在此基础上能够清楚的观察到螺钉的定位, 并及时进行纠正, 避免出现螺钉的偏移和错位, 从而影响治疗质量。本组应用C形臂做引导, 放射线优良率为96.55%, 临床效果优良率为94.83%, 疗效确切。

3.4 严格按照C形臂使用要求, 是螺钉位置优质的基础

在C形臂使用的使用中, 明确要求骨盆入口位上螺钉应安放在骶髂的前后缘之间, 这样有利于观察骶骨翼前方螺钉是否进入;骨盆出口位上螺钉安放于第1骶孔上方S1椎体下方简, 便于观察安置位置不当;骨盆侧位上螺钉骶管前方S1椎体中, 以便观察螺钉错位进入其他部位等[5], 在本组手术中, 我们严格按照上述要求进行手术, 在随访中, 发现大多数患者随访检查中骶髂螺钉位置均良好, 功能恢复满意

参考文献

[1]Chong KH, Ddcoster T, Osler T, et al.Pdlvic fractures and mortality[J].lowa Orthop J, 1997, 17:110.

[2]Matta JM, Saucedo T.Internal fixation of pelvic ring fractures[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89, 242:83.

[3]Majeed SA.Grading the outcome of pelvic fractures[J].J Bone Joint Surg Br, 1989, 71 (2) :304.

[4]高伟强, 王关林.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疗效评价[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8 (3) :321-322.

上一篇:卵巢蒂扭转下一篇:财政收入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