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证据法律制度论文

2024-08-28

电子证据法律制度论文(共5篇)

电子证据法律制度论文 篇1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化的发展, 司法实践中涉及电子证据的案件层出不穷, 其中电子证据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电子证据作为证据使用, 法学理论界以及司法实践中均没有争议, 但是电子证据在证据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如何, 属于视听资料、书证还是具有独立的法律定位, 这在审判实践中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电子证据的法律定位不同, 直接后果就是法官审查和判断证据上认证规则的不统一, 因为不同种类的证据在取证程序和认证标准上是不同的。介于电子证据在司法实践中作用的日益突出而其定位又比较模糊, 本文就针对电子证据的法律定位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分析。

关键词:电子证据,视听资料,法律定位

一、电子证据的概念及特征

(一) 电子证据的含义。

电子证据的摡念有很多的版本, 但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论, 立法之中更没有提及, 综合当前学界的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网上证据即电子证据, 也被称为计算机证据, 是指在计算机或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以其记录的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电磁记录物。二是电子证据即订立合同的交易主体通过网络传输确定各方权利义务以及实施合同款项支付、结算和货物交换等的数码信息。三是电子证据是以通过计算机存储的材料和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一种手段, 它最大的功能是存储数据, 能综合、连续地反映与案件有关的资料数据, 是一种介于物证与书证之间的独立证据。四是电子证据是存储于磁性介质之中, 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在的诉讼证据。五是电子证据是以数字的形式保存在计算机存储器或外部存储介质中、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数据或信息。综合以上的说法, 笔者认为电子证据是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 具有一定电子化、数字化特征的, 产生、存储、传送于计算机系统或其网络中的信息材料。这些信息材料包括:电子邮件, 互联网网站发布的内容以及电子证据衍生出的诸多形式。电子证据衍生出的形式除了电子邮件证据外, 还包括电子数据交换、电子资金划拨 、电子聊天记录 、电子公告牌记录和电子签章等样式的各种证据。由于这些新型证据载体很难在传统证据中找到合适归属, 所以称之为电子化证据, 简称为电子证据。

(二) 电子证据的特征。

电子证据和当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具有密切关系, 因而与传统证据相比有着很多不同的特点。综合来看, 电子证据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易受破坏性、依赖性、外在形式多样性、客观真实性以及高科技性五个方面。

1.易受破坏性。

与传统证据相比, 电子证据有容易被删改且不留痕迹的特点。这一点与传统的视听资料不同, 传统的视听资料是依靠模拟信号的连续性形成的, 所以当原件发生变化时, 可以采用特定的技术手段查明, 而电子证据常常会被不留痕迹地删改。 (删改即可能是人为修改也可能会遭到病毒、黑客的侵袭。) 另外, 电子证据储存方便、体积小, 具备一定技能知识的持有人很容易就可以变更电子证据的内容, 甚至销毁证据, 基于此特点很多人又把易受破坏性之为“脆弱性”。

2.依赖性。

电子证据的依赖性是指电子证据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设备才能产生、存储、复制、转移、读取等。而传统证据可以直接读取其中包含的内容。电子证据的产生、存储、复制、转移、读取则不能直接进行, 必须依赖于某种中介设备。

3.外在形式多样性。

电子数据输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它可以输出在计算机屏幕上成为图像、动画等视频形式, 输出在打印纸上成为传统纸介文件, 输出在音箱中成为音频信息, 输出在缩微胶卷上成为视听资料, 计算机程序的执行操作更是以不同的动作指令为表现形式, 这都显示了它的外在形式多样性。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更使电子证据综合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 频及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 这种以多媒体形式存在的电子证据几乎涵盖了所有传统证据类型。使得电子证据外在形式复杂多样。

4.客观真实性。

如果能够排除来自外界的干扰和破坏, 电子证据会比一般传统证据更能表达客观真实性。电子证据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 所以使它很少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其客观性决定了电子证据具有较强的证明力。另外电子证据不会像物证一样因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某种属性, 也不会像书证一样容易损毁和出现笔误, 更不像证人证言一样容易被误传、误导、误记或带有更多的主观性。电子证据一经形成便始终保持最初、最原始的状态, 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

5.高科技性。

电子证据由于前述的几种特征决定了它较强的高科技性。不管是电子证据的复制、存储还是读取, 相关操作人员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操作技巧, 否则就有可能造成证据资料的毁损、灭失, 给取证过程带来很多麻烦。电子证据的产生、储存和传输, 都离不开高科技的技术设备。因而, 我们看到电子证据的收集与审查判断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技术手段乃至尖端科技, 并随着科技的发展进程不断更新、变化, 才能更好的发挥电子证据的证明效力。

二、电子证据的法律定位

法学理论界对电子证据的研究中, 争论最为激烈的就是对电子证据的定位问题, 即电子证据究竟是属于现有证据中的某一种还是某几种, 还是作为一种单独的证据种类而存在。目前学者们先后提出了“视听资料说”、“书证说”、“物证说”、“鉴定结论说”、“混合证据说”和“独立证据说”等多种观点。其中“视听资料说”、“书证说”是理论界最主流的说法并且影响也较深, 因此本文针对这两种观点进行分析。

1.视听资料说。

视听资料是指可视、可听的录音带, 它需借助一定的工具或以一定的技术手段转化后才能被人们所感知, 电子证据也必须借助计算机系统可显示为“可读形式”, 也是“可视的” , 二者承载媒介是相同的, 都是电磁记录物。这种观点, 是从电子证据的物理性质进行归类的。电子证据属于视听资料也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其理由主要有:一是国外立法已有先例。如英国 1984年《刑事司法法》就将计算机证据归入视听资料。二是电子证据与视听资料具有多方面的相似性, 如两者都以不同于传统纸张的特殊介质作为信息储存、传递的手段, 在此基础上对视听资料作扩张式解释, 很自然将电子证据列入视听资料。另外, 1979 年《刑事诉讼法》没有将视听资料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 但是后来为了解决录音、录像等新型证据材料的归类问题, 1982 年的《民事诉讼法 (试行) 》中首次规定了视听资料这一新的证据种类, 并把录音、录像、计算机存储资料等划归其中。 针对视听资料说, 也有学者予以反对。其理由是:法律上将视听资料与其他证据相区分, 强调的是以声音和图像而非文字内容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 将电子证据中文字的“可视”和视听资料中的“可视”混在一起没有充分的理由;将电子证据视为视听资料不利于电子证据在诉讼中充分发挥证据的作用。 笔者认为, 电子证据不宜归入视听资料。随着科技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已经能够全面兼容传统的视听介质, 将声音磁带或录像带转化为电脑刻录数据光盘已经是一种最基本的操作。电子证据也不只是通过数字信号形式进行存储的计算机证据, 还包括模拟信号的形式进行存储的其它证据。因为模拟信号已经可以和数字信号相互转化。单独规定以数字形式或模拟形式存在的证据都会造成对转化来的证据证明力不能准确认定的问题。另外, 在司法取证中, 视听资料不能单独用以证明待证事实。如果将电子证据归入视听资料一类, 其证明效力就将很可能大打折扣。在英美法系国家, 虽然承认电子证据是传闻证据, 但同时又承认传闻证据有许多例外。如果我国将电子证据归为视听资料, 还要对视听资料进行例外规定, 这对我国立法严肃性也是一个挑战, 否则, 很多电子商务纠纷、网络纠纷将缺少电子证据的支持, 诉讼将无法正常进行或者达不到法律公平公正的目的。

2.书证说。

电子证据与书证的相同之处就在于两者都以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的事实情况。鉴于此, 有学者提出了“电子证据是书证”, 其理由是:一是我国《合同法》第十一条参考了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电子商务示范法》:“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 (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 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通过对书面形式作出更宽泛的解释, 以涵盖数据电文。这种定位的好处是:我国诉讼法规定书证应提供原件, 原件有困难的可以提交复制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关于电子证据原、副件问题的不清晰带来的困惑。二是有些电子证据最初以储存于介质中的二进制编码形式存在, 只有当它输出、打印到纸上或显示在屏幕上时, 才可以被识别, 与书证的“以文字、符号、图画等记载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事实”的特点相似。因此, 有些国家在立法中直接规定电子数据的打印输出文件视为书证 . 笔者认为, 电子证据也不宜归入书证。首先, 从载体的角度来看, 书证必须是文字、图画等直观地存在于载体上, 这种载体可以是任何可直接书写刻画的物品;而电子证据则要求载体可以通过磁、电、光学介质储存、再现。另外, 如果电子证据的取证、鉴定和保存都应由书证的方式进行, 显然在取证和证明上有不妥之处。把签订合同过程中的电子文件划定到《合同法》 规定的“书面形式”固然可以, 但是电子合同只有通过电子签名才有效, 电子签名必须通过加密解密才能进行, 如果取证时将电子合同打印到纸上, 那么合同成立与否的认证方法就会发生根本的改变, 电子签名也没有任何意义了。因此, 电子证据也不宜归入书证。

三、电子证据应当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类型

笔者认为证据分类的依据不是证据的外在形式, 把电子证据归入现有七种证据中的某种或者几种的观点都是有失偏颇的。举例说明之, 如果有一封书信反映了案件真实情况, 显然书信可以作为证据材料。那么此时的书信究竟属于书证还是物证呢?显然还难以定论。因为如果是需要获取书信里面所描述的信息来确定案件真相的时候, 书信是书证;如果需要鉴定书信的笔迹来确定该书信究竟为何人所写, 以此来获取和案件有关的信息的话, 那么书信是物证。从中可以看出, 同样是一封书信, 有时候作为书证来处理, 有时候作为物证来处理, 也就是说证据的外在形式并不能作为证据分类的依据。同样, 我们不能因为电子证据在形式方面与传统七种证据类型存在某种相似而把电子证据分别归入现有七种证据中的某一种或者某几种。 那么, 证据类型划分的依据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 证据类型划分的依据是证据材料自身的不同属性以及立法对于不同属性的证据材料的不同需要。换句话说, 证据类型的划分标准是一个主客观相统一的概念, 客观方面在于证据材料自身所拥有的属性, 主观方面在于立法者对于不同属性的证据材料有不同的要求。还是以上述书信为例, 当该书信的内容在证明过程中毫无价值, 但是该书信的笔迹却可能为证明过程提供某种可靠信息的时候, 该书信应当是物证, 而非书证。一旦该书信被归入物证, 则该书信必须遵从有关物证的特殊规则。从这个角度来看, 电子证据自身的属性有特殊性, 与传统的证据类型大相径庭, 同时立法者对于电子证据也有着特殊的需求。我们生活在这个电子信息化时代, 用电子证据作为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唯一证据在审判实践中频频出现, 因此确定电子证据独立的法律地位迫在眉睫。只有确立起电子证据自身统一的收集、审查判断规则, 才能为电子商务的法律调整提供一个完整的法律平台;只有确定了电子证据独立的证据地位, 电子证据“一证定案”的作用才能得到切实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刘伯聪.计算机证据与计算机审计技术[J].政法学刊

[2].张楚.电子商务法初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3].陈光中, 徐静村.刑事诉讼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4].何家弘.电子证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电子证据法律制度论文 篇2

关键词:电子文件;法律凭证性;法律效力;实现障碍

电子文件是通过调用储存在磁盘中的文件信息利用显示在电脑显示屏上的文字来表现,其存储介质是电脑硬盘或软件磁性介质。因此,与传统书面文件相比,电子文件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加之一些来自外界的对计算机网络的干扰,都可能造成它的丢失、损坏和更改。在诸多研究电子文件法律效力的文章里,我们看到,作者都把电子文件的法律凭证性與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混为一谈。其实,电子文件的法律凭证性与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该加以必要的区分。

(1)电子文件的法律凭证性。讨论电子文件是否具有法律凭证性,即指电子文件在司法过程中能否用以作为证据、发挥凭证性作用来认定事实的特性和能力。电子文件虽然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办公发展下的产物,但其在本质上与传统纸质文件一样。电子文件应该和纸质文件一样具有法律凭证性,这是国际社会和国内学者近年来趋于公认的观点,笔者亦赞同这一说法。

(2)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在传统上,法律效力是指法律规范的生效范围。即法律规范对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产生效力。法律效力强调“法律和法律文件的约束力,通过国家权力赋予法律以效力,是国家意志而不是个人意志的体现[4]。”由此不难看出,“法律效力”是根据国家的权力获得或丧失的。既然如此,讨论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时,更多地需要考虑其是否具备法律赋予的约束力。理论上,电子文件具有不可争辩的法律效力,但是实际生活中,电子文件因其不同的信息载体及信息记录方式而难以确定信息的原始纪录性,故其存在易出错、易丢失和易破坏等问题,从而使得法律效力的确认工作难以进行,致使其在司法过程中难以接受为证据,这也许就是至今国内外法律仍未明确规定电子文件可作为法律证据的原因所在。不过我们知道任何技术都是在不断进步的,如果我们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与法律法规手段的结合来保证电子文件的原始纪录性,当可以保证电子文件信息具有依据凭证作用而具有法律效力。

电子文件的凭证作用表现之一就是它的法律效力问题。由于电子文件原始性界定困难,极易引起人们对电子文件的法律凭证作用产生怀疑。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的确立,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首先,要依靠科技真正攻克电子文件原始性的界定关[5],这是解决电子文件法律效力问题的基础。其次,要加强立法工作,从法律上明确电子文件的凭证作用及法律效力,做到有法可依,这是解决电子文件法律效力问题的法律依据。

根据我国现有法律规定,证据是能够证明某一特征事实的真实存在的一切事实,它具有客观性(也称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等三个基本特征。因此,文件是否具有证据价值,就取决于这三个特征。

(1)电子文件的客观性。电子文件是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运用电子计算机或者网络设备进行事物处理过程中形成的真实历史记录,只是在记录内容的信息载体上发生了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子文件的内容不易为人修改,从而确保了电子文件的客观真实性。

(2)电子文件的关联性。电子文件的关联性是通过电子文件的背景信息和结构信息表达出来的。普通的纸质文件本身已经包含了背景信息,如机关的印章、签名等本身就包含在文件载体上。而电子文件的背景信息指伴随着电子文件的生成和运作过程产生的人员和机构等方面的信息,其客观地反映了电子文件与事务之间的关联性。只要电子文件的保管者能妥善地管理好背景信息,那么电子文件的关联性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3)电子文件的合法性。电子文件的合法性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电子文件的收集、保全和审查制度来实现。如通过严格的审查制度来确保电子文件来源的合法性与真实性,通过建立安全可靠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来确保电子文件不被非法用户修改甚至销毁。可见电子文件的合法性也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纸质文件所具有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特点,电子文件同样也可以具备,这就构成了电子文件法律凭证的基本理论依据。

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主要是指电子文件作为证据在法律上的证明力。然而,证明力的强弱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不确定性性。尽管我们不能机械地将某一类证据归属于证明力强的证据,而将另一类证据归属于证明力弱的证据,但是证据证明力强弱之分确有规律可循,例如历史档案、历史物证都有强大的无可争辩的证明力。我认为,讨论证据的法律效力应该从证据的客观真实和法律真实方面来看,客观真实是指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事物和状态,而法律真实则是指法学家根据诉讼规律、证据规则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法律真实和客观真实之间是有距离的。从以上所述的档案学界对档案的本质属性所做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档案本身的特性与作为法律证据所应具有的“书面”“原件”“存档”等要求的高度吻合,使档案作为证据时能够达到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高度统一。这也正是在法律诉讼中,原始档案具有无可争辩的法律效力,而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尚存争议的关键。如果我们能证明电子文件的法律真实和客观真实具有高度的统一,那么电子文件就确实有和档案一样的法律效力,但是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尚未达到成熟的地步。

以下几个当面成为影响电子文件证据性的重要因素:

(1)来自传统档案学观念的影响。档案学理论将档案的价值基于其原始性,原始性是档案区别于其他资料的本质属性,人们往往习惯用“原件、原本、原稿”来强调档案这个概念。而电子文件不具备白纸黑字的直观性,因此,如果继续拘泥于“原件”的概念,必然会阻碍人们对电子文件价值的认识和利用,这是电子文件法律凭据效力难以确定的障碍之一。

(2)电子文件的不完善管理易导致电子文件证据性的丢失。第一,电子文件本身所具有的数据易消失性、非安全性、易改动性、易出错性和对电子计算机系统设备的依赖性等特点,使得电子文件的安全保管和维护有一定的难度,从而使电子文件容易丢失其真实性和证据性。第二,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不成熟,使得外界对电子文件证据性的维护难以放心虽然国外对电子文件的研究起步比较早,但目前仍然缺乏统一的电子文件管理国际标准。

当然,我衷心希望,科技和网络的发展最终将弥补其自身的缺陷,使电子证据成为证据王国中的“后起之秀”。

【参考文献】

[1]赵雪.电子文件法律效力认识的几个误区[J].湖北档案,2002(07):4

[2]董杜骄.电子证据研究的认知起点[J].技进步与对策,2003(02):14

[3]于海防.数字证据的程序法定位——技术、经济视角的法律分析[J].法律科学,2002(01):2-7

论电子文件的法律证据的效力 篇3

一、电子文件法律证据确认的障碍

1. 技术方面的障碍。

新技术的应用给电子文件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技术难题, 突出表现为: (1) 电子文件的原始性难以确认。由于电子文件具有易复制、修改、删除的特点, 而且复制、修改、删除之后不易被察觉, 同时电子文件在保管利用过程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 软硬件变化很快, 需要不断更新设备和转换新的格式, 这就使得“原件”的概念变得难以确认。这使得电子文件的真实性让人难以放心, 一旦发生法律纠纷, 能否在司法过程中被接受为凭据就成为一大难题。 (2) 电子文件的真实安全性难以保障。电子文件载体与信息内容的流动性和互相分离性, 决定了电子文件的不稳定性。其一, 电子文件载体性能的不稳定性有可能造成文件中信息的改变。到目前为止, 电子文件存储介质的物理寿命远远比不上纸张, 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对原载体上数据进行拷贝, 使之保持常新的状态, 防止信息的丢失。存储介质也在不断更新, 目前光盘已经普及, 有理由预见, 将来还会有新的存储介质出现。随之更新的计算机逐渐对老式存储介质不再兼容, 这就要求人们将原存储介质上的东西转换到新型存储介质上, 以保证文件的可访问性, 而转换过程中由于操作和其他方面的原因, 可能导致信息的失真。其二,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新的信息编码方案、存储格式、系统软件的不断出现, 将对电子信息的稳定性带来巨大的影响。因为新的计算机系统和程序常常无法解开那些过时的代码, 从而要求将原文件迁移到新的技术环境中, 迁移过程中信息的损失、变异也是不可避免的。 (3) 电子文件的易消失性这一难题无法克服。电子文件易受到计算机病毒的感染。计算机病毒具有多样化、传染性和再生性等特点。它能够通过网络广为扩散, 也可以通过复制、使用传播, 并且它的发作具有偶然性, 不易发现, 令人防不胜防。计算机一旦感染病毒, 不仅能使电脑指令紊乱, 而且直接导致文件、数据的丢失, 其危害性极大。这是电子文件在保管利用中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技术难题。

2. 法律方面的障碍。

(1) 证据可采性的认可方式。所谓证据可采性, 是指某种证据资料在法律上允许其作为证据的资格。电子文件要想具有法律证据效力, 首先它就要取得法律认可的证据资格。目前, 电子文件的证据可采性已经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认可, 只是认可的方式不同, 但正是这些不同的认可方式, 造成了电子文件的法律证据效力在各个国家有所不同。我国现行证据法把电子文件作为视听资料类证据来使用。根据我国的证据理论, 证据的证明力取决于该证据是直接证据还是间接证据。直接证据同案件主要事实是直接的证明关系, 它的证明过程比较简单, 只要查明直接证据本身真实可靠就可弄清楚案件的事实真相。而间接证据是与案件主要事实有间接联系的材料。它只能佐证与案件有关的个别情节或片断, 而不能直接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 要有多个间接证据形成证据锁链才能证明案件事实。在实践中判断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七种证据的证明力大小也是以这个为衡量标准的。联系越紧密, 证明力也就越大, 反之亦然。那么, 电子证据到底是属于直接证据还是间接证据呢?从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2条就可以看出, 我国将电子证据作为间接证据看待, 其证明力比较低。 (2) 证据原始性的认定标准。各国法律对于证据原始性的要求一般都比较严格。比如英美法系国家有最佳证据规则的规定,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八条也规定:“书证应当提交原件。物证应当提交原物。”如果按照传统标准来衡量电子文件的原始性, 那么电子文件就很难满足传统法律对于证据原始性的要求。因为电子文件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原件”, 其“原件”只是一堆人们无法识别的电子信号。因此, 这也成为影响电子文件证据效力的又一法律障碍。

3. 管理上的障碍。

传统意义上的档案之所以具有证据价值,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严格的管理制度、管理法规以及档案部门的权威和信誉。现行的各项档案法规对破坏档案原始面貌的行为规定了明确的法律责任, 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法律威慑力。就电子文件而言, 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管理方法, 与之相配套的管理规范和标准也都还在逐步制定与探索之中。目前, 国家档案局组建了电子文件归档研究小组, 出版了《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概论》, 并且已经制定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和《CAD电子文件归档与光盘存储办法》两个国家标准。但这只是我国电子文件管理方法探索道路上的一个开端。应该说目前的管理方法还不是很具体, 原则性描述较多, 可实际操作的内容较少。因此, 电子文件在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上的不完善, 构成了确认电子文件法律证据效力的障碍。

二、维护电子文件的法律证据的措施

1. 加强对电子证据真实性的保障。

电子证据的可靠性是其作证据的前提, 为加强电子文件的客观真实性和可采性, 必须加大技术的保障, 以避免纠纷发生和减轻举证难度。为此, 提几项建议: (1) 可以采取安全程度较高的操作平台、可靠的数字认证来保障数据的安全与真实。首先, 对电子文件实行“前端控制”。所谓“前端控制”, 是指在电子文件形成之前 (即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设计阶段) , 就对文件形成一直到归档整个过程给予通盘规划, 把可能预先设定的管理功能纳入系统之中, 并在文件形成和维护阶段进行监督。其次, 为了保证所输入数据来源的真实可靠, 在计算机的应用软件系统中设计有将所有键盘输入和打印输出情况生成日志记录的功能。一旦电子文件要求作为证据时, 可为司法人员提供上述两个日志记录, 便于司法人员对电子文件来源的真实性加以审查。再次, 采取措施防止电子文件被非法篡改。例如, 为防止保密的电子文件信息因电磁辐射而被他人窃取, 应尽可能使用低辐射设备。此外, 还可在计算机周围安装针对电磁辐射的相关干扰器, 以掩盖、抵消电磁辐射信号, 也可将有关计算机设备置于金属屏蔽室中。 (2) 应推行“网络公证”和“信用寄存”制度, 将所有的交易资料、凭据交予信用良好的网络法律服务机构保存, 并对交易环节及时办理公证。由第三方服务提供者存储记录, 可以避免双方当事人对该数据信息的猜疑, 因此更具公正性。此外, 网络法律服务机构一般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设备, 因此通过它作为中介, 对电子文件进行存储, 在发生法律纠纷时, 网络法律服务制度机构存储的电子文件有资格作为诉讼的证据, 其证据效力是毋庸置疑的。 (3) 建立电子文件认证中心, 对电子文件的真实性进行证明和鉴定。

2. 加强立法保障。

电子文件的法律证据价值是各国法律界不容回避的问题。电子文件的发展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 档案立法必须适应这一变化, 应当在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档案法规中明确电子文件的法律地位。 (1) 从立法上解决电子文件证据可采性的认可方式问题。由于我国现有法律把电子文件作为视听资料类证据, 限制了它的证据效力的发挥。因此, 笔者主张把电子文件作为一类独立的证据种类加以规定, 以充分发挥电子文件的法律证据效力。 (2) 解决对电子文件原始性的认定标准问题。对电子文件原始性认定问题最早作出规定的是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1996年6月制定的《电子贸易示范法》。该法第八条对电子文件证据“原件”作了扩大性解释。根据其规定, 只要有办法保证电子文件首次以其最后形式生成, 可以显示 (即能够被人所感知) 并且保持其完整性, 就构成“原件”, 而不必拘泥于其形式。示范法对于电子文件证据原始性认定问题的基本解决方法是, 从法律对证据原始性要求的目的出发, 寻求一种扩大解释, 使法律对证据原始性的某种形式上的要求扩至功能等同的所有其他形式, 从而实现从“形式要求”到“功能要求”的转换。这种认定电子文件证据原始性的方法被称为“功能等同法”。该方法已经被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法律所采用。我国也可以借鉴这种思想, 根据电子文件自身的特点, 作出相应宽松的规定, 以利于电子文件法律证据效力的发挥。

3. 发挥档案馆的特殊优势。

档案部门的权威和信誉是证明档案原始性的重要方面, 也是维护电子档案法律效力的重要措施。为了保护档案原件不受损坏, 许多档案馆将档案复印后以复印件提供借阅, 利用者并不怀疑其内容信息的真实性。档案馆盖章证明某段内容出自某某档案, 一般人都会深信。即使付诸公堂, 司法机关拿到盖有档号章的原件, 也很少动用检测手段再去查一查文件载体的形成时间, 这是档案部门权威和信誉的作用。在电子文件时代, 我们仍然要发挥档案馆的特殊优势, 通过档案馆的信誉来确定其法律效力, 这未尝不是一个办法。

参考文献

[1]电子证据.名家专家论坛, 2005 (4) .

[2]何家弘.新编证据法学[M].法律出版社, 2000.

[3]于丽娟.电子文件证据性的法律思考[J].档案学通讯, 2000 (6) .

电子证据法律制度论文 篇4

一、作为数字化的档案文件也即电子文件, 具有传统纸质文件不同的技术特点, 影响了对其法律效力的确认, 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 电子文件具有非直观性。计算机内形成的电子文件, 是把可以识别的文字、图像等传输到计算机中转换成数字编码, 并记录到载体上, 其内容是无法凭肉眼识别的, 必须借助计算机硬件将载体上的编码读取出来, 然后转化成可以被视觉识别的形态, 人们才能知晓其内容。第二, 电子文件具有环境依赖性。电子文件的获取、存储、利用都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需要经过格式的转换, 才能被新的系统、设备兼容。第三, 电子文件具有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电子文件内容存储的位置不是固定的, 是可以变化的, 可以从一个载体转换到另外一个载体, 这样就造成了文件存在被修改、复制、破坏的风险, 使得数字档案作为法律凭证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二、如何解决数字档案、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问题一直是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笔者长时间的调查研究, 认为可以从意识和技术两个层面采取一定的措施, 采用相关的技术来解决数字档案以及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问题。

从意识层面来说:首先, 我们应该克服认识障碍。人们对于纸质原件的概念十分熟悉, 而对于电子类型的文件、档案, 由于它们所具备的数字化的特点违背了人们的思维定势, 从而引起人们对其原始性、可靠性的怀疑。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已是当下不可阻挡的趋势, 数字文件代替纸质文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取代传统纸质文件, 形成无纸化办公也是大势所趋。其次, 增强管理机制。建立并执行一套合理、严密、科学的管理制度, 消除每一环节信息失真的隐患, 是维护电子文件原始性保证其法律效力的重要措施[2]20。最后, 依靠立法的有效保障。电子文件的发展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 文件 (档案) 立法必须适应这一变化。虽然从国际到国内都产生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保障电子文件的有效性。但是电子文件立法严重落后于电子文件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 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工作。从技术层面来说, 目前数据隐藏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和数字摘要技术等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确保电子文件的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以及有效性。

三、重庆邮电大学数字档案系统的建设是基于数字校园环境的信息系统开发, 目的是建设服务学校档案信息的数字化专业平台, 不仅要解决本地的档案信息服务, 而且还要实现异地远程的档案信息服务。在远程信息服务的过程中, 我们的服务对象获取的是电子文件形式的档案, 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涉及到电子文件、数字档案的法律效力问题, 如何保证系统提供的电子档案具备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 我们充分利用理论和技术相结合的办法来解决电子文件、数字档案远程利用过程中的法律效力问题。理论上采用电子证据保全的方法, 所谓电子证据保全即是指在一般证据保全基础上进行的, 证据保全是指人民法院依其职权或者根据当事人的申请, 根据法定程序, 在证据有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 采取科学的技术方法手段, 对证据进行固定和保护的制度[3]107。所以, 电子证据保全是指对以电子形式存在的, 能够作为证据证明有关事实的一切材料及其派生物的固定和保护制度。重庆邮电大学数字档案系统所提供的远程异地电子档案利用依托于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建成的电子保全认证中心。该中心已获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400万元资助, 建成了集电子数据收集、分析、取证和保全功能于一体的电子保全认证系统, 该系统能够有效、安全地对各种形式的电子文件进行保全认证, 并且于重庆市各级法院以及北京部分法院进行试点, 其司法有效性得到了验证;该系统作为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第三方为数字档案的法律效力提供了真实的, 可靠的理论保障。在技术上采用数字摘要技术, 也称作安全Hash编码法。应用单向Hash函数对文件中若干重要元素进行某种变换运算得到固定长度的摘要码, 并在传输信息时将之加入文件一同发送给接收方, 接收方收到文件后, 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变换运算, 若得到的结果与发送来的摘要码相同, 则可断定文件未被篡改, 反之亦然, 它可以产生信息的数字“指纹”, 以确保数据信息未被修改或变化, 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不被破坏[3]108。

具体的实现方式是通过将档案信息系统与法学院司法鉴定中心电子证据保全系统提供的数据接口, 进行对接。首先由档案系统上传载有用户信息特征的Hash值到电子证据保全系统, 保全系统再应用混沌分组密码对电子文件进行保密, 采用分片Hashing技术保证电子文件的完整性, 利用数字签名标准DSS防止通信双方相互欺骗或抵赖, 通过算法的运算, 保证证据的原生态。然后由保全系统反馈给档案系统经过运算加密后的、保存用户信息特征的电子戳文件。最后再由档案系统将电子原文件与电子戳文件传送给用户使用。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 如果对该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怀有任何疑问, 可以登录重庆邮电大学司法鉴定中心的官方网站, 上传电子原文件与电子戳文件进行验证。保全系统会通过运算对比电子文件的Hash值, 如果电子原文件的任何信息被修改或变化, 那么Hash值将会匹配不成功, 系统会提示该文件与原文件不符。

档案信息系统利用电子证据保全系统, 为用户提供远程异地信息服务, 既提升了档案系统的服务层次, 方便用户使用, 又利用第三方权威机构提供的电子证据保全对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法律效力进行保障, 让用户摆脱纸质文件的束缚, 可以利用方便、实时的电子文件、电子档案, 同时电子档案文件还具有真实性、完整性以及法律有效性。这在国内高校和档案利用部门中都属于领先的探索。

四、数字档案 (电子文件) 的法律效力是档案学研究的一个热题, 国内外专家、学者从法律、管理和技术等方面对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的保障进行了广泛的探索研究。目前, 较少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浙江省打造的浙江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中心是较成功的案例, 保障了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的信息安全, 而利用保全认证来解决数字档案异地远程利用的法律效力, 目前国内尚处于空白状态。重庆邮电大学自主研发的“电子证据保全系统”能够有效、安全地对各种新式的电子文件进行保全, 该系统已经在重庆市各级法院及北京部分法院进行试点, 其司法有效性得到充分保障, 基于“电子证据保全系统”的档案系统远程利用解决方案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技术上都得到了充分的支撑。但是, 作为一项全新的探索项目, 虽然理论和现实意义上获得了重大的突破, 在具体的实现环节和流程上仍然还有许多的不足。笔者认为在以下方面还可以有进一步的发展, 首先是在电子档案文件的传送环节, 应该尽可能地减少人为的操作, 因为一旦有人工介入, 就无法避免外在因素对信息真实性的干扰。其次是在电子档案通过保全认证之后的反馈信息, 可以将原文件和加密后的电子戳文件做更加紧密的结合, 这样可以更有效的防止对文件进行篡改和变动。然后, 对保全认证的结果验证方式, 都可以结合用户需求和技术手段探索更加科学、严谨、适用的方法。

摘要:档案是过去和现在组织及个人在各项活动形成的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具有重要的凭证和信息作用。本文以重庆邮电大学数字档案系统建设为背景, 引入保全认证系统有效解决数字档案远程异地利用中的法律效力问题。

关键词:数字档案,电子文件,保全认证

参考文献

[1]阎文华.对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几点认识[J].黑龙江档案, 2012 (3) .

[2]嵇凤云.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探析[J].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 2003 (4) .

浅析我国电子证据制度的发展 篇5

关键词:刑事诉讼,电子证据

随着电子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相关犯罪也日益猖獗。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进行犯罪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如制造计算机病毒、通过计算机截留贷款利息、以电子划拨的方式窃取资金、网络诈骗、利用黄色网站传播淫秽信息等, 而且作案手段也日益狡诈, 涉案金额逐渐攀高。电子证据在刑事诉讼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电子证据的类型、证明效力等还没有明确的规定。

一、电子证据的特性

e时代的低成本、高便利的特性彻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与此同时, 相关的刑事犯罪也愈演愈烈, 由e时代的“无纸化”犯罪衍生出了一种新的证据形式--电子证据。与我国三大诉讼法中所列举的证据形式相比, 电子证据除具有一般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特点以外, 无论从存在形式、意义还是证明方式方面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这些特性不仅影响电子证据的定义、分类, 还决定了电子证据在取证方面的特殊性, 因而, 笔者在此先讨论一下电子证据的特性。

1、证明的准确性。传统意义上的证据一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物理、化学的变化, 从而导致证明力削弱。电子证据则不同, 因其记录方式为二进制信号, 其可靠性较模拟信号有了飞跃, 不存在自然衰减、灭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 电子证据内容可以无限被重复复制, 且每一个复制件与正本之间没有任何差别, 其证明力也因而得到接续。

2、识别的间接性。传统的证据往往是看的见、摸得着的, 而电子证据以系列电磁或光信号等物理形式存在, 所有的内容均是由0和1所转换而成的, 不能为人们所直接识别, 对电子证据的识别需依赖于程序的运行, 而且只有使用匹配的输入输出 (I/O) 设备、进行正确的网络连接、使用良好的操作系统和正确的应用程序时才能被人的感官所感知。

3、存在的脆弱性。电子证据的稳定性是非常脆弱的, 因为它几乎可以被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以任何手段修改、删除、藏匿。而且这种情况一旦发生, 在电子证据上不会留下任何线索、痕迹, 取证人员也不可能将其恢复到原来的面貌。因此, 电子证据是极为脆弱的。

4、存在形式 (载体) 的不确定性。电子证据所存在的载体是不同的, 相同的数据可以存在于半导体芯片、磁盘、光盘等不同的载体, 也可以存在于纸张这种传统的载体。并且,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可作为电子证据的的载体种类将会更多如生物芯片等, 这明显区别于传统数据以纸张作为其存在的载体。

二、电子证据的概念及归类

关于电子证据的定义, 国内外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 较为典型的有以下两种:一是将电子证据与刑事诉讼证据中的视听资料混同起来, 并笼统定义为“以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电脑和其他科学技术设备储存的电子音像信息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二是将电子证据纳入书证的范畴。笔者认为, 电子证据应当作为一种新的独立的证据类型存在, 主要是指借助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运行, 由电子计算机以二进制数字信号存储的数据证明事实的证据所形成的证据。理由如下:

(一) 将电子证据纳入视听资料会严重影响电子证据的证明力乃至造成当事人不能举证。笔者认为, 首先, 视听资料在证据法中仅有间接证据的地位, 正如《民事诉讼法》第66条规定, 人民法院对视听材料, 应当辨别真伪, 并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 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可见视听资料其本身不能直接证明案件事实, 充其量是印证当事人陈述、书证、物证等其它证据的辅助证据。也就是说, 视听材料能否作为定案证据, 还必须结合其它证据实现其证明效力。而e时代的“无纸化”特点注定了在相关案件的诉讼过程中所提交的只能是计算机储存的数据和资料等电子证据, 如将电子证据按视听材料处理时, 就会陷入缺乏其它证据可供印证的尴尬境地。

(二) 将电子证据归入书证不符合电子证据的特点。书证的主要特征包括“以文字、符号、图画等平面图文证明案件事实 (区别于视听资料) ;书证是纸质的 (区别于物证) , 书证在纠纷发生之前业已存在 (区别于鉴定结论勘验笔录, 证人证言等) ”。电子证据虽然与书证有共通之处 (如以内容证明案件事实, 在纠纷发生之前业已存在等) , 但电子证据更明显的特性在于其高科技性、复合性、无形性等, 这些属性均是电子证据所特有的。所以将电子证据归入书证不符合现行证据的分类方法, 也未能体现电子证据的固有属性。

三、电子证据的分类

国外证据立法将电子证据分为计算机产生证据 (comptlter generated evidence) 和计算机相关证据 (co mp t lt er—r el a te d evidence) , 这种分类比较简单、抽象, 不利于我们对电子证据有较为具体的认识和把握。为了更好的为侦查人员提取、固定和运用电子证据提供方向, 笔者认为应当按照电子证据的形成、证明力、载体等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一) 按计算机在证据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分为:

使用计算机活动记录的证据和使用计算机生成的结果证据。前者通常由计算机中的软件自动记录, 后者如我们通过计算机拟就的合同、协议, 并通过网络发送给对方并得以确认的信息。

(二) 按证明事实的不同分为:

证明犯罪过程的证据或证明损害结果的证据如数据的被篡改、破坏情况, 以及证明之间因果关系的电子证据 (如计算机病毒和软件中逻辑炸弹本身即有证明其破坏性的证明效力) 。

(三) 按存储的位置不同分为:

在网络 (服务机) 上的证据和存放在网络终端 (客户机) 上甚至移动存储设备上的证据。此种分类的意义在于由于其被篡改的可能性不同, 证明效力也大大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单机形式存在的电子证据;2、依靠计算机网络连接存在的电子证据;3、基于数字移动通讯技术产生的电子证据;4、由消费类数码产品产生的电子证据

(四) 电子证据按其技术含量分为:

普通数据、隐藏数据、加密数据。具有加密技术的数据信息无疑有着极强的证明力。所以保全电子证据并不是简单地对数据进行拷贝、导出就能实现, 往往需要将整个存储器从机器中拆卸出来并聘请专门人员对数据进行还原处理。

参考文献

[1]、《刑事诉讼法》;

[2]、《证据法》;

[3]、何家弘, 《电子证据法研究》, 法律出版社;2002-7-1

上一篇:压接技术下一篇:焊装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