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学科导航库

2024-10-26

特色学科导航库(精选7篇)

特色学科导航库 篇1

摘要:在概述高校特色智库信息保障服务基础上, 提出学科化服务是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的思想, 分析学科化服务促进高校特色智库建设与发展的现实背景, 并对学科化服务在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的作用与影响进行简要阐释。

关键词:特色智库,协同创新,学科化服务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迫切需要, 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升国家软实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高校学科及人才优势, 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做出贡献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高校提出的明确要求。作为高校发展关键组成部分、以提供信息资源与服务为主要载体的图书馆, 如何充分发挥其对特色智库建设的信息支撑保障作用, 是其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学科化服务是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学科化服务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与发展为导向、以专业化个性化资源建设与服务为手段, 有机融入用户教学科研环境及信息素养提升全过程, 为用户构建全方位、立体化、高效能信息支撑保障环境的一种深层次创新服务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我国并在高校图书馆广泛开展, 以主动性、专业性、个性化为鲜明特点的学科化服务, 现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创新与深化发展的关键所在。现处于深度整合前关键发展时期的学科化服务, 如何更好地为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为用户教学科研提供切实服务, 乃至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在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不论是对高校图书馆自身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还是对高校图书馆社会效能的充分发挥, 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和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在我国提出的时间并不长, 学科化服务在国内虽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 但对于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来讲, 学科化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作为今后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任务, 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协作, 但其最根本的发展源动力仍是要依靠高校自身水平的提升。高水平智库建设离不开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和高水平的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责任。学科化服务作为高校图书馆的工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必须依据学校发展实际, 有计划、主动参与到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去, 依托图书馆丰富的专业资源, 充分发挥学科化服务的鲜明特点, 全力支持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 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源与服务效能, 切实提升特色智库服务水平。

“整合优质资源, 建设新型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的明确要求, 协同创新则是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重要途径。智库建设离不开高效能的信息保障, 为智库建设提供高效能信息服务, 必将拓展高校图书馆新的服务领域。作为集优质信息资源与优质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学科化服务, 更是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为特色智库建设服务, 也必将成为学科化服务新的工作增长点。为高校智库建设服务是学科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索和构建特色智库建设视域下的学科化服务高效能运行机制, 是学科化服务在智库建设中有所作为、大有可为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学科化服务作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用户的拳头产品, 谋求学科化服务发展新契机, 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图书馆学科资源与服务效能, 与高校整体发展同步,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学科化服务发展道路, 是实现学科化服务可持续发展, 增强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学科化服务对于智库建设的支撑研究与实践尚属于起步阶段。促进特色智库建设与学科化服务的有机结合, 使特色智库建设与学科化服务互促互进, 协调发展,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应有价值。

二、学科化服务促进高校特色智库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现实背景

学科化服务对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知识转化等诸多方面都起着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高校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显。作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院校, 在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高等院校也早已成为我国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方略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提出, 赋予了高校更为崇高的职责和使命, 为高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为清晰的思路和更为明确的方向, 极大地拓展了高校的社会功能。智库的发展必须以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强有力的信息支撑服务作为必要前提, 高校智库建设与发展为学科化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天地。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明确提出, 是新时期国家层面对高校创新发展提出的总体规划, 是指导高校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智库发展和高水平成果产出的关键, 在于智库成员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高效能信息支持是智库成员素质与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特色智库建设需要高效能的决策信息保障, 围绕高校特色智库建设, 为其提供针对性信息支撑保障, 是学科化服务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

(一)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库是影响政府决策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智库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库从建立之初解决个别问题微弱影响, 到现今影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重大决策, 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智库建设由来已久, 智库重要作用被我国所认识和重视, 并逐渐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则是随着智库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越来越显著所直接导致的。我国智库相关研究起步较晚, 智库建设水平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 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需求是智库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发展机遇与矛盾并生,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正确处理和科学处理、解决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非常现实而又深远的影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色智库以其特有的运行方式及针对性的研究成果, 为党和政府重大问题科学决策的提出提供极具价值的重要参考依据。特色智库紧密围绕党和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及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凝心聚力、出谋划策, 切实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在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高等学校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高校聚集了80%以上的社科力量、近半数的两院院士、60%的“千人计划”入选者, 以及规模庞大的研究生本科生队伍, 研究实力雄厚、信息资料丰富、对外交流广泛, 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力量, 仅“十一五”期间高校就向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交研究咨询报告6万多篇。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 高校紧密围绕国家需求, 积极献计献策, 为国家发展提供前沿性战略研究成果, 积极服务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 大力推进研究成果向政府决策和政策的转化进程, 高等学校现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政府决策等提供智力支持, 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高校创新发展的重要根基所在。长期以来, 高校在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重大智力支持方面, 虽有总体指导, 但却缺乏较为具体明确的规范。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 首次明确了高校智库的功能定位, 即高校智库应当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 其为高校智库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根本上推动了高校智库的建设进程, 对全面提升高校智库建设水平、提高高校社会服务保障能力具有深远影响。

(三) 学科化服务是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重要支撑保障。学科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为用户构建的全方位、立体化、高效能信息支撑保障环境的一种深层次创新服务模式。高校智库建设离不开高效能的信息支撑, 学科化服务以其主动性、专业性、个性化等鲜明特点, 在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中承担重要的角色、发挥重要的作用。学科化服务源于国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图书馆, 自20世纪90年代学科馆员制度引入我国, 并在高校图书馆广泛建立。经过10余年的渐进发展, 学科化服务现已成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 其对推动学科资源与服务高效能利用、提升高校学科建设水平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工作的深化开展, 为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信息保障工作的稳步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前期基础。当前学科化服务工作正处于深度整合前的关键发展时期, 高校智库建设的明确提出, 给学科化服务工作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与新的现实挑战。不论是从智库建立之初的成员遴选, 还是到智库的日常运行, 再到智库成果推广等各个环节, 都离不开高质量、高效能的信息支撑保障。高水平智库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显著标志, 高效能的学科化服务则是智库建设可持续发展, 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强有力支撑。

三、学科化服务对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影响

(一) 全面提升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质量与水平。国际著名智库在政府决策中的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高层次人才密集;二是学科领先且综合性强;三是资料丰富、信息灵通;四是具有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资料丰富、信息灵通不但是智库的显著优势, 更是智库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作为学科建设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化服务是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主动性、深层次、个性化服务的重要体现。学科化服务现已在高校普遍实施, 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多方努力, 学科化服务已得到用户的普遍接受和认可, 并在推动高校学科建设、提高用户教学科研水平方面产生了显著影响。随着用户需求的日益提高及学科化服务的深化开展, 学科化服务在提高学科资源与服务利用效能、提高用户信息需求保障能力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从某种意义上讲, 学科化服务状况直接反映高校图书馆的现实服务水平, 同时也是衡量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观测点。探索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视域下学科化服务的影响因素、运行机制等, 充分发挥学科化服务在促进和推动高校智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全面切实提升高校智库建设的质量与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 显著增强我国高等院校的凝聚力与核心竞争力。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破解发展难题的迫切需要, 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升国家软实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 对高校服务社会, 更多的是强调产学研相结合,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强调高校自然科学的作用而相对弱化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与作用, 结果直接导致社会对高校需求乃至高校参与社会发展实践重短期经济效益而轻长期社会效益, 且两极分化现象严重。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经验, 同时也是充分发挥高校作用、实现高校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生力军和各学科人才聚集的高地, 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力量, 以服务决策为导向, 以提升能力为核心,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依托, 打造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 是高校凝聚力与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的重大战略发展机遇。以学科化服务为信息支撑保障的高校智库建设, 在智库成员遴选、智库知识运行、智库成果推广、智库成果评价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性构建与特色智库建设相匹配的学科化服务运行机制, 推进高校智库建设进程, 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必然趋势和努力方向。

(三) 引领学科化服务健康深入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学科化服务的健康深入可持续发展需要图书馆及学校的整体规划和认真落实。经过多年发展, 学科化服务以其主动性、专业性、个性化等鲜明的特点, 赢得了用户的普遍认可, 学科化服务也逐渐成为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以用户为中心, 全方位提升学科资源与服务效能, 成为学科化服务不断追求的目标。学科化服务的普遍开展, 是业界对图书馆工作、对用户需求认识程度逐渐提高的过程。学科化服务更是图书馆贴近用户需求, 提升服务层次的新举措。从某种意义上讲, 学科化服务更多的是图书馆针对资源与用户需求矛盾缓解而进行的一种自发行为, 不论是高校管理层还是院系应用层, 对学科化服务的认识仍更多地停留在浅层次阶段, 缺乏对学科化服务实施的深刻认识。学科化服务是图书馆推动用户学科资源与服务高效能利用的客观选择, 也是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用户教学科研水平提升的必然选择, 学科化服务不论是对图书馆还是对用户、对高校发展都是必需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规划的出台, 使学科化服务在高校的作用更为明确和提升。进行特色智库建设视域下的学科化服务协同创新, 推动学科化服务在高校智库建设中作用的更充分发挥, 对于引领学科化服务健康深入可持续发展新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卫红.高校在新型智库建设中的使命担当.人民日报, 2014.2.16.

[2]廉立军, 叶素萍.基于TAP-IN的学科化服务协同创新机制.情报资料工作, 2013.6.

[3]李轶海.国际著名智库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特色学科导航库 篇2

示范性专业建设是各个高职院校的一项综合性、系统性、长远性的基础建设, 是学院显示办学水平、教学水平和整体实力的依据, 是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示范性专业的建设依赖于文献信息资源的支持, 尤其是共享型网络信息资源的支持。收集、整理、整合与示范性专业相关的网络信息资源, 为其建立学科导航数据库, 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为示范性专业建设提供信息服务的有效途径。

一、学科导航库的定义

学科导航针对相关信息进行人工搜集、筛选、加工, 从而保证了导航库的信息能更加全面、准确、系统, 与传统的网络导航相比, 其导航作用更为有效。学科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主要基于以下两点:1.利用各类搜索引擎进行主题信息检索;2.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 选择参考价值较高的信息资源进行提炼、标引、并设置相关类目。因此, 我们可以对学科导航系统作以下界定:学科导航系统 (Net Resources Subject Guide) 是以学科为单元对Internet上的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搜集、评价、分类、组织和有序化整理, 并建立分类目录式资源组织体系、动态链接、学科资源数据库和检索平台, 发布于网上, 为用户提供网络学科信息资源导引和检索线索的导航系统。

从学科导航系统的定义当中, 可归纳出下结论: (1) 学科导航库面向的是网络信息资源, 只要是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都有可能是学科导航系统的收录对象; (2) 与搜索引擎不同, 学科导航的信息资源都经过专业人员得评价, 是“有用的”资源; (3) 学科导航的信息资源是由工作人员按相关规则重新组织、分类的资源, 是一个较具系统性的有机整体; (4) 学科导航具备网络目录的作用, 其检索系统应该是完善的、具有人性化的; (5) 学科导航系统能为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咨询服务及各项深层次信息服务的提供保障, 应作为图书馆虚拟馆藏建设及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图书馆为高职院校示范性专业建立学科导航的可行性分析

2.1学科导航建立的必要性

2.1.1查找网络信息资源需要学科导航。与传统的印刷型资源相比, 互联网信息资源凭借其丰富的内容, 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快捷地发布时效以及实时互动的交互方式等优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然而, 网络信息资源也有着先天的缺陷, 海量的网络信息和网络的无控制造成了网上信息的分散性以及无序性, 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组织和分类, 人们很难判断网络信息是否正确、有用。在印刷型资源刚开始大量出版时, 也曾出现过类似问题, 是图书馆承担起文献信息有序化的工作, 对文献资源进行组织和分类, 用图书馆的服务, 架起了读者与馆藏之间的桥梁。那么, 网络时代下, 作为“读者”和“馆藏”之间的“桥梁”的图书馆, 应以什么形式的服务模式来实现其价值呢?答案显然易见——学科导航。

2.1.2检索图书馆馆藏书目需要学科导航。图书馆开设书目检索服务已有几十年, 其形式也从书本式到卡片式, 再到目前主流的计算机书目检索系统, 都要求读者掌握一定的图书分类方法及具备一定的检索技能。但是, 融合了高密度存储技术和高速检索技术的学科导航系统将为读者建立更便捷、更直观的检索平台。读者甚至可以在一些网站上轻轻点击鼠标或屏幕就能实现整个检索过程。读者大可依托学科导航, 以某个学科或领域为途径, 直接获取图书馆和网络上各个专业站点、研究机构、政府机关甚至一些极具参考价值的会议信息和商业信息。可以说, 学科导航是读者获取学科信息资源的最快捷、最方便、最可靠的途径。作为全校信息资源中心的图书馆, 理应重视学科导航建设。

2.2建立学科导航的意义

2.2.1可为学院示范性专业提供学科前沿信息。学科导航库所收录的信息包括了政策动向、学科发展动态、科研立项、教学改革、就业情况等方面, 具有较高的前瞻性。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建设必须顺应市场需求, 走在行业领域的前列, 示范性专业的教学、科研及其发展方向是否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将影响整个学院的发展。

2.2.2可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平台。由于对本专业的学习缺乏系统的认识, 不少学生特别是新生对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知道如何选用合适的参考书进行学习和阅读。学科导航系统可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及课程设计情况进行专业图书推送, 并联合各学科一线教师进行网络解答, 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当中碰到的问题。这种信息推送和实时互动的方式更能吸引学生, 另一方面, 图书馆也可以从中获取学生的信息需求, 以便开展更具针对性的信息服务。

2.2.3有利于彰显图书馆主动服务的理念。学科导航可为专业建设提供准确、系统的信息源, 使得图书馆可以利用更便捷、更主动的方式服务读者, 改变图书馆一直以来“等客上门”这一被动的服务模式。此外, 可靠的信息资源加强了对学院领导决策层的信息支持, 使其充分意识到现代图书馆存在的价值, 从根本上改变图书馆在专业建设中的从属地位。

2.2.4有利于拓宽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学科导航可以将本馆馆藏资源、CALIS信息资源、互联网信息资源三者进行融合, 极大地丰富了高等学校教育资源的, 通过学科导航库的建设和共享, 可有效地促进以高校为中心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建立, 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贡献。

2.3学科导航库建立的保障

2.3.1经费保障。近年来, 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 办学规模迅速扩大, 办学途径不断拓宽, 已占据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9月, 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更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增加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投入, 鼓励职业院校更新实习设备, 改善教学实验设施。图书馆大可依托国家、政府以及相关主管部门的资金支持, 进一步完善学科导航库建设所需的软硬件基础条件。

2.3.2资源保障。高职院校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 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具备了一定的办学规模, 同时有着较深厚的科研基础, 也就存在着较多的信息需求。而图书馆则一直围绕着学校的学科建设, 有重点有针对地收藏文献信息的, 可以有此经验作为基础建设学科导航。如笔者所在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根据学院的性质和专业设置来进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多途径、有计划、有重点地采集文献信息资源, 形成了理、工、管、文相结合, 以汽车、公路、轨道交通、水运、航海、物流、计算机为重点的多学科藏书体系, 为学院示范性专业导航库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信息保障。

2.3.3人力资源保障。目前, 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都有专门的信息技术部门, 有着较强的人力资源贮备。他们既懂传统的图书情报知识, 又有较强的计算机网络开发和应用能力, 他们大多年轻,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 如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建设学科导航库将不会出现人力缺乏的问题。同时, 在建设过程中, 对工作人员也是一种学习与培训, 通过学科导航库建设, 必将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水平, 从而更好地促进图书馆的发展。

三、学科导航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建议

3.1学科导航库建设的一般模式。利用数据库系统, 将人工采集的数据源交由专家评价、筛选, 再由专业人员按照相关标准对“有用信息”进行信息组织和分类, 最后指定专人对导航库进行维护和更新。针对学院各个示范性专业建立学科导航的具体步骤是:首先采用各种搜索引擎或检索工具检出学科资源;然后对采集到的资源数据进行评价, 通过稳定性、权威性、准确性等一系列指标和相关的计算公式来筛选出有价值的网络信息;接着对经过筛选的网络信息进行有序化处理, 并按一定的方法建立系统导航目录;最后对各个信息单位进行描述和标识, 包括了语种、时间、内容说明、评价URL地址等。

3.2学科导航库建设的主要模块。其一, 需要与学院示范性专业相关的信息资源网站的URL。从物理上讲, 学科导航库库中并不存储实际的信息资源, 而是通过URL指引用户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资源。其二, 需要有配套的硬件设备和技术支持, 能有效实现信息的获取、组织和检索, 包括由超大容量硬盘、服务器和数据库软件组成的后台导航数据库, 以及界面友好、指引明确的前台用户接口。其三, 需要强大的检索系统和精确的标引和导航信息, 以方便用户进行信息查询。

3.3对图书馆建立学科导航库的建议。近几年来, 随着同行们对学科导航库建设的日益重视, 我国的学科导航库建设已初见成效, 然而, 大部分的导航库建设都存在定位不清, 信息组织不够科学、系统, 资源重复建设等诸多问题。采取以下措施, 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科导航库建设的障碍。

第一、面向学科, 明确学科导航库一站式信息服务定位。信息资源本身是多元化的, 除了海量的互联网资源外, 还有大量的印刷型资源和各类电子资源。多元化的学科资源为读者带来不同的信息体验, 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另一种不便, 如检索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往往需要用不同的检索工具和检索方法, 大大降低了读者查找资源的效率。明确学科导航库一站式信息服务定位应该以各个专业或领域为基本单位, 并按照严格标准来组织、整合学科资源, 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导航库的导航作用。

第二、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与用户的互动。我们可以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传统方式来了解用户需求外, 还可以通过BBS、E-mail、QQ、在线调查、网上推荐等途径来加强与用户的交流。此外,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 根据用户的注册信息、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阅读习惯等, 从中了解其需求倾向, 向用户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

第三、加大投入, 密切合作。广泛吸纳各院系资料室工作人员、计算机专家以及学院各专业的带头人加入到学科导航库建设。学科导航库的核心在“学科”二字, 学科导航库建设离不开学科专家、计算机专家和图书情报专家的密切合作。

第四、重视“拿来主义”的应用。我国开展学科导航建设已经有几年时间了, 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对于本校的示范性专业、重点专业, 或许别的学校已经建好了, 那么图书馆在建设学科导航库时完全可以实行“拿来主义”, 然后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改造, 可少走弯路, 节约人力物力, 避免重复建设, 浪费资源。

四、结束语

作为图书馆新兴的服务内容, 学科导航建设是一项浩繁的工程, 在建设过程当中难免会遇到困难, 然而, 学科导航服务无论对于学院的专业建设还是对于图书馆本身的发展, 其意义十分重大。同行们应更新观念, 适当重组现有的图书馆业务, 加大投入, 并引入相关的管理机制, 力求为本校的示范性专业建立一个完善的学科导航系统, 用以服务师生、服务学校、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陆荣双.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航库建设浅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21) :107-108.

[2]王芸玲, 王瑛, 刘英梅.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航库建设探析[J].现代情报, 2006 (11) :50-51.

[3]宋蓓玲.试论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导航库建[J].图书馆学研究, 2008 (12) :30-32.

[4]陈源.学科导航库的建设与发展[J].图书馆论坛, 2008 (3) :97-100.

如何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篇3

《意见》出台的意义以及背景

这份《意见》的出台, 指明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前进方向, 可以理解为是中央对于智库建设发出的动员令, 下达的任务书, 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要出台这样一份《意见》呢?从两个大方面来判断:首先, 这是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 我们按照党中央的整体部署,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 正在贯彻实施三大战略举措。一是全面深化改革,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二是全面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是全面从严治党, 永葆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深入贯彻实施这三大战略举措, 我们遇到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和困惑。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 社会利益的变化出现了新趋势, 人民群众表达了新诉求。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 我们面对着若干重大的战略问题, 需要深入地研究;面对一系列的公共政策, 需要破题、破解。在这样的形势下, 作出正确决策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风险都是前所未有的。党和政府如此强烈地决策需求, 对于智库来讲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也是一个重要的机遇。所以, 智库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努力地加强建设、加强发展, 建立起决策的支撑体系, 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保障。

其次, 这是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力量对比都在发生着深刻的重大变化, 大国关系错综复杂,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中国应该在提高硬实力的同时, 也要加强软实力的建设, 在国际事务和国际规则的制定过程中, 我们要有话语权, 这就要求加强智库建设, 通过智库的研究、交流、传播、阐释, 向世界来推介我国的发展理念、发展经验,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树立中国形象。

从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两个方面来看, 中央出台这份《意见》, 是恰逢其时。这份《意见》把智库的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智库的建设、发展, 迎来了一个应该大有作为, 也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机遇期。智库人要趁势而为、顺势而上, 努力跟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潮流。

现在新常态、新趋势、新诉求、转方式、调结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变化, 站在这个十字路口的确需要智库来提供这样的一臂之力, 来让我们拨开迷雾, 看到真正的方向和道路。

把握建设智库的总体思路

认识这个问题要把握好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就是中国特色, 这是管方向、管宗旨的。也就是说智库建设不能照搬西方智库的模式。在智库建设当中,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 聚焦凝神于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 全力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 以人民的福祉为本,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智库绝不能够为某个利益集团所左右, 更不能成为某个利益集团的附属品、代言人。

第二个关键词是新型。也就是说建设的智库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研究机构, 而是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创新, 包括思想观念、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制度保障等方面, 要打造一个完全新型的智库。

第三个关键词就是智库。这个词是管功能、管职责的。既然我们建设的是智库, 它也要遵循智库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 要充分发挥智库建言、资政、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这几个方面的功能。

抓住这三个关键词,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应该是就把握了智库建设的方向、宗旨、体制机制以及它的功能、职责。按照这样一个总体的思路, 《意见》提出来的总体目标就是到2020年要统筹推进党政机关, 也包括人大、政协、公检法的政策研究机构, 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研院所和企业社会智库的发展, 形成一个职责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智库体系。同时, 还要着力打造一批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 要造就一支立场坚定、理论深厚、视野开阔、掌握政策、熟悉情况、联系实际的公共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队伍。还要建立一套治理完善、运转有效、监督有力的智库管理模式。

我国智库发展瓶颈

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麦甘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发布的智库研究报告数据显示, 美国是全球智库数量最多的国家, 中国紧居其后排名第二, 这样看来我国智库数量还是较多, 但是顶级智库数量则比较少, 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质量方面还是有待于提高的。

智库发展的瓶颈,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 从需求方, 也就是决策者的角度来分析。这几年0智库建设发展得很快, 在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 与形势发展不适应的情况, 还是比较突出的。从需求方, 也就是决策方来说, 存在这样几个主要问题。首先, 思想重视不够的问题仍然存在。在一些决策部门看来, 认为智库是务虚的, 研究人员不了解实际情况, 不熟悉政策, 认为智库专家提供的方案对于实际工作没什么帮助, 甚至反感、拒绝智库的专家学者, 这种情况还是存在的。另外, 虽然逐步建立了决策咨询制度, 但是这个制度还不够完善。政府在作出重大决策的时候, 这种听取意见还应该说没有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智库真正参与决策的实质过程, 这种情况还不是很多。政府发挥智库作用, 有时候也有些随意性的情况存在, 比如说遇到一些临时性的、紧急的、突击的、救火式的任务交办给研究机构、智库部门去承担, 但是一些中长期的、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 这方面的部署、关照欠缺。

其次, 决策方对于智库的管理, 如法律法规的缺失、经费保障的不到位, 比如说信息的发布、传递不够公开。要让智库为你服务, 要给他提供足够的信息, 互通, 要把你的需求告诉他, 这方面做得也不够。这是从决策方, 也就是从需求方来看。

从供给方, 也就是智库这一面来看, 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一是就智库提供的产品可能有这样几个特征, 一般产品多, 拳头产品少;现实研究多, 超前研究少;政策解读多, 提供思路少;关门研究多, 开门研究少。从体制机制上来分析, 有这样几个突出问题。首先是成果的评价, 智库许多就是建立在我们现有的党政部门所属的研究室、研究中心, 还有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这些机构里面。究竟怎么评价他们的研究成果, 也就是说我们的导向。在许多单位当中, 这个导向不是很清晰, 比如说评职称, 对论文、专著的要求很高, 特别是数量上的要求很高, 一定要发表过多少篇论文, 发表过几本专著, 当然这都有它的合理性, 但是对质的要求, 特别是对于独到的学术见解, 这种原始性的思想创新, 这方面的要求不够。这是一个评价机制, 一个导向问题。

另外, 分配机制还存在不能够充分地调动研究人员积极性的问题。我们的成果转化机制也存在问题。就是说, 智库很多研究成果还不能够有效及时地传递到决策部门, 渠道不够畅通。另外在用人体制机制上也有比较大的问题。行政色彩比较浓厚, 人才的交流、流动, 特别是在智库与党政部门之间, 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旋转门”、联系渠道没有建立起来。大锅饭体制, 研究人员缺乏竞争, 进到体制内, 有时候干好干坏一个样, 都能生存下去等这几个方面。

如何应对问题

这一次《意见》对于加强智库的建设与发展, 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总体上, 要推进综合改革, 创新体制机制, 释放改革红利, 激发研究潜能。具体来说, 包括三个大的方面:首先,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包括深化智库的管理体制改革, 也就是要按照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设计和要求, 来分类地指导、推进智库的体制改革。还要进行研究体制的改革。也就是要鼓励智库与实际工作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 从而增强我们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深化资金管理制度的改革, 还要深化成果评价机制、成果转化机制的改革、国际合作机制的改革, 鼓励我们的智库更多地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甚至可以到国外去办分支研究机构。这是第一个大的方面, 也就是体制机制的改革。

其次, 创造一个完善的政策环境的体制和保障。这里面也包括几个大的方面:要完善政府信息的公开制度。这方面, 国务院已经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但是在推进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要完善重大决策的征求意见制度。虽然现在也有这样的制度, 但是不够规范、不够常态, 还要建立政策评估制度, 对于政策的效应, 执行带来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估, 还要建立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的制度, 这是一个创新。还要完善我们的舆论引导机制, 这是第二个大的方面, 是从智库发展的外部环境, 制度保障方面提出的改革措施。

再次, 加强领导。《意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对于智库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因为现在中央已经把智库建设作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为提高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 必须不折不扣地把思想统一到《意见》的基础上来, 把《意见》提出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要重视智库的建设。同时还要为智库的发展加强管理、加强引导。第三个方面, 要加大资金投入。接下来, 还有一些其他的改革措施。还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智库最终是出思想, 它提供的产品是思想产品、文化产品, 最终要靠人的思考、人的创造, 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做保障。

西方智库发展借鉴

西方的智库发展历史比较长, 我国在古代就有一个门客、谋士、军师这样一类人存在, 实际上就是为决策者提供咨询建议、出谋划策。现代智库的起源, 有一种研究认为是在欧洲, 但是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在美国, 是在二战期间, 它最早是用于军事目的, 就是有一批参谋、一批研究人员关起门来策划军事计划、军事行动、军事部署, 对外是保密的。他们用的英文词“Think tank”, 也就是“思想坦克”。战后以后逐渐地发展、逐渐地完善。确实美国有一批尖端的智库。当然美国的智库也有不同状态, 有一些规模很小, 经营也很困难的智库也存在, 高端的智库也不过几十家。

借鉴西方智库的发展模式就是, 它的智库研究的问题导向很清晰的。因为它要从美国的利益出发, 提出军事战略、经济发展战略, 以及社会治理等方面, 这个问题导向还是比较清晰的。另外, 内部的组织形式运转有效。从一些研究报告当中看到, 一般智库内部的组织运行是采取项目制。一般由一位领军人物做课题组长, 给他配备一部分助手, 他组织这个团队开展研究, 以项目团队这种形式来开展研究。组织形式比较有效。另外, “旋转门”这个经验可以研究借鉴。在美国智库当中, 旋转门是一个很鲜明的特征。它的智库平时可以储备一批人才, 根据轮流执政的制度, 换了一个执政党, 可能就要把智库里的一批人才带到华盛顿去, 作为他的高参, 作为他的顾问。大选之后, 一个党下台了, 另一个党又上台了, 这批人员可能又回到智库来, 继续做他的研究工作。所以这个“旋转门”运行的比较完善。

还有一点, 根据专家报告显示, 美国智库研究实际上最核心的技术是它的分析方法、它的研究方法。我们社科院这一类的研究所和美国这一类的智库之间在技术上、方法上的差距。我们的研究用的比较多的还是传统方法, 包括分析法、归纳法、田野调查、口述历史这样一些方法。像美国研究同类问题的智库, 他们所运用的一些方法, 就有判析法、行为分析法, 就是技术方法上面比较超前, 这是它的核心技术。它的研究成果质量也比较高。研究方法上我们也可以研究借鉴。

利用公众提升影响力

智库并非“只有国家队, 没有民间队”。但是国家队力量雄厚、规模大, 发展得比较好, 而民间队规模小, 力量单薄, 发展比较滞后。在现代信息社会, 我们各种新媒体、自媒体充分发展的阶段, 确实我们的智库要加强信息化的建设, 加强与公众的沟通。我觉得在信息化建设方面, 我们的智库还是存在着一些缺陷, 比如说, 我们的一些智库没有自己的网站。在公众媒体上没有自己的公共账号, 不太注重自己的研究成果的推介、传播, 美国宾大麦甘教授的研究报告说我们中国智库有400多家, 我们的专家说不对, 你这个数字说小了。但是, 麦甘上次到北京来开会, 他说我也想了解你们中国的智库, 没有渠道, 我在网上查不到, 或者查到了只有中文的页面, 我看不懂。所以, 这就从另一个角度暴露出了我们智库对于充分地利用网络来传播自己的成果, 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方面重视不够。

如何与公众更多地互动,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智库一般被认为是决策者与社会、与公民之间沟通的一个桥梁, 一个纽带。就是说, 在政府决策之前, 智库在提供决策咨询建议的时候, 你必然要做广泛的调研。你们对社会、对民众的诉求、他们的意见, 有更多的了解, 要把这个意见融入到你的研究成果当中, 要充分地向决策部门反映。这是一个角度。另外, 政府在作出了决策之后, 智库也该有义务、有责任积极地宣传、阐释、解读政府的政策。这样就是在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 搭建一个互动的平台。我们的智库这方面的工作还有不小的差距。在阐释政策、引导舆论、分析社会舆情、疏解社会情绪、引导理性表达诉求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智库的几大功能之一就有舆论引导, 有社会服务, 所以, 我们要有效地发挥这方面的作用。

这次《意见》囊括了所有的这些内容, 提出了原则的要求。下一步, 有关管理部门还会制定一些贯彻落实的实施细则。作为智库来讲, 自己也要主动地、自觉地按照《意见》所提出的方向、提出的原则要求, 来研究自己的。

提升智库创新能力

智库要开展一些战略研究、超前研究和储备研究, 这些都离不开创新。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一是, 这次《意见》当中, 中央明确提出来, 坚持解放思想, 坚持科学精神, 鼓励大胆探索。提倡不同的学术观点, 不同的政策建议之间, 开展磋商、争鸣, 开展平等的深入的研讨。《意见》提出的这些大原则, 为智库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舆论环境。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 从智库自身来看, 要增强自己的创新性, 还是要苦练内功。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第一, 智库要自觉地增强服务意识。就是说, 智库研究一定要紧紧围绕重大战略问题, 围绕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决策。要站稳国家立场, 站稳人民立场。不能唯上、唯书、要唯实;不能人云亦云, 脱离实际、哗众取宠;更不能食洋不化, 立场摇摆。这是首先的一点, 就是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第二, 要有问题意识。就是研究要求研究者要有开阔的视野, 要有敏锐的眼光, 善于发现问题, 特别是在一些处于萌芽状态的问题, 要分析研判, 对可能给发展过程带来的结果, 作出一些超前研究。第三, 应该有调研意识, 就是要出创新成果, 一定要坚持求真务实, 这就是说要联系实际, 要接地气, 要深入实际。第四, 要有创新意识, 不能墨守成规。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第五, 应该有合作意识, 因为智库的一个特点, 就是它的成果是以机构的名义提供的, 不是个人发表的专著、论文。这里就要有一个集思广益, 既有分工合作又有协同创新。智库内部团队之间的合作, 不同智库之间的合作, 甚至我们中国智库与外国智库之间的合作。总之, 要有很好的合作意识。再一点就是时效意识。因为智库的研究, 要有一定的超前性, 它的政策建议要有一定的储备功能, 就是说, 你什么时间向决策部门提出你的政策建议, 这个意识也要非常强。如果提的时机不合适, 不能够引起重视, 达成共识, 提得早, 也许还没有这样的决策需求, 提得晚了, 时过境迁, 也不发挥作用, 所以这个时效意识也很重要, 这也是一门工作艺术。

智库建设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是单兵突进某一方面的改革能够带来成效, 它一定是综合性的、配套的。

如何建设新型智库

经过20年的努力和探索, 要建设一个新型智库, 大体可以归纳这样几个方面:做好决策咨询工作, 建设新型智库首先还是要聚焦中心、服务大局。要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 甚至还要想领导忙而未想、想而未议、议而未决、决而未行的问题, 开展这样的战略性、对策性、前瞻性的研究工作。所以我们做这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重点任务工作大局, 围绕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去开展研究, 开展决策咨询建议, 这是第一点最主要的。

第二点, 打造自己的优势特色。行政学院是作为国务院的一个直属机构, 其特点与其他一些机构相比较, 更加贴近政府工作, 更加贴近实际。行政学院的决策咨询当中主要是围绕行政体制改革、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政府管理创新、法治政府建设这几个大的方面来打造的特色。

第三点, 完善内部的体制机制。行政学院有专门从事决策咨询研究和管理的部门。行政学院也有专门从事政策研究、发展战略研究的研究中心。同时各个教研部门也成立了一大批研究中心。比如说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政府法治、公共外交、社会治理等等。在内部要把这个力量组织好、整合好, 各有分工、各有侧重, 同时, 又开展协同创新。现在在实践当中发现, 有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 靠一个部门、一个研究中心、一个学科支撑不了, 一定要打通, 要开展不同学科之间的跨界交流、协同创新。比如说研究土地问题, 如果仅仅由我们研究经济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来研究, 还是有一定的局限。因为土地问题很复杂, 它涉及到很多法律方面的问题, 还涉及到一些生态问题等等。

坚持三位一体。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 这是行政学院的一个特色。如何把这一块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也是我们一条体会和经验。比如说我们围绕政府工作当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我们的培训专题。培训专题确定以后, 就要认真地开展调研, 组织备课, 这就是我们的科研工作。在培训过程当中, 把科研成果、调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传播给学员, 组织学员互动研讨。在互动研讨当中, 有一个特点, 因为我们的学员都是高中级公务员, 他们来自于政府工作的一线, 他们有很高的政策水平, 也有很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在研讨当中, 他们又可以给我们一种反馈、一种互动、一种交流。这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资源。行政学院开展决策咨询的金山银矿, 就是我们宝贵的学员资源。他们这些意见、建议反馈回来以后, 对我们的教学和科研又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同时, 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提炼, 加以归纳, 有可能又产生了一份咨询报告。所以这三者之间是有机的整体, 所以必须把它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我们的一条体会。

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就是前面所提到过的, 因为智库最终的优势还是在于人才上的优势。所以, 我们学院也提出了人才强院的战略。我们一方面通过我们平常给我们的老师创造机会, 让他们到地方党委政府挂职锻炼, 到企业挂职锻炼, 我们现在有这个措施, 到一线去, 他们一定要了解政府是怎么运转的, 实际工作是一个什么状态。

特色学科导航库 篇4

一、瞄准重点、站稳立场、服务国家和民族利益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的通知 (教社科[2014]1号) 明确要求高校智库开展研究要聚焦国家急需, 力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及外交与国际问题等八大关键领域和环节取得重大突破, 这就指明高校智库开展研究所瞄准的重点是立足国内问题研究为主, 同时积极参与世界热点问题的研究。

就国内而言, 应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开展务实研究, 为政府决策部门适时提供解决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对策、途径和思路, 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研判大势、资政启民、服务社会、助力发展改革的作用。

就国际而言, 重在适时跟进对国际热点地区和焦点问题的研究, 客观、公正、理性地向世界阐明我国对一些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观点和看法, 为国家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提供充分的依据, 进而提升我国外交形象和话语权。

站稳立场是正确解决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独立性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开展研究离不开独立性, 但是这种独立绝不是刻意和国家或政府的立场观点对着干, 唱对台戏, 靠单纯的标新立异或情绪化的批评态度来刻意展示自身的独立性。当然, 我们也不能一味为了迎合国家和政府的决策需要, 光做决策后的弥补性论证研究。

正确的做法应是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必须始终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立足于实事求是, 以专业、客观、理性和独立的方式开展研究, 以对国家、社会、公民乃至全民族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开展研究, 积极为党和国家各级政府科学决策建言献智, 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参考, 这才是真正站稳立场, 也是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职能所在, 更是筹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初衷。

二、发挥优势、用好平台、多出高质量思想产品

当前, 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面临的情况错综复杂, 决策依据的信息量要求极大, 涵盖方方面面的学科专业知识, 不是单个学科或者某个学者的知识能力所能解决的, 需要多学科跨界合作研究才能解决, 通过共同参与和协同创新来开展论证研究, 以此满足党政企业部门科学决策的需要。高校作为教学科研单位, 学科专业设置齐全, 且吸纳了各方面高端的学科专业人才, 恰好可以克服单个学者和单个学科知识结构的缺陷, 能提供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工作所需要的一切要素和资源, 开展学科专业跨界合作研究, 推动协同创新, 确保多出高质量的创新思想成果。

中国很多大学在国内、国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 它们一直都处在中国教育的顶端, 长期占据着国内科学研究的制高点, 它们是可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依托的一个平台。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如果利用好这个平台, 就会畅通自身为党政企业部门服务的渠道, 使这一平台成为自身与其加强合作的重要载体, 提升自身研究成果被党政和企业部门作为决策依据的概率, 也促使自身通过这种间接影响决策走向的方式, 逐渐提高社会影响力, 最终使自身成为党政企事业部门“信得过、离不开、用得上”的“影子内阁”。

同时, 高校还为高校智库提供了一个与国外知名智库开展教育科研和学术交流合作的平台, 通过与世界其他高校和社会机构的频繁交流, 不断扩大自身在全球智库届的社会影响力。

三、深化交流、加强合作、打造职业化智库团队

中国高校智库多年来一直受高校自身职能的制约和影响, 重视理论论证研究, 轻视成果的应用转化, 主要原因是高校智库和各类部门缺乏交流。一是和党政企业等社会实践职能部门联系不紧密, 缺乏深度交流, 导致高校智库对实践职能部门的实践需求不了解, 所以, 提供的思想产品与实践部门的要求不匹配, 促使党政企业部门有时候对高校智库提供的理论论证依据缺乏必要的信任, 不利于双方的合作。二是高校智库同行内部缺乏交流。高校智库虽分布全国各地, 但研究和关注的领域却有很多共同点, 当然, 各自研究论证领域也都有侧重点, 彼此之间因竞争或知识产权保护的需要, 往往在相关问题的研究上缺乏交流, 资源和信息不能实现共享, 不能做到互通有无, 缺乏必要的协作和整合, 研究论证成果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三是高校与国外高校智库之间的交流不充分, 中国高校国际化水平普遍较低, 自身研究工作较为封闭, 严重制约了国内外高校智库人才的往来和交流。针对这种情况,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要多加强与党政企业部门之间的纵向联系, 加强与同行之间的沟通交流, 同时更要注重与国内外各类智库之间的横向联系。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加强与党政企业单位及国内外各类智库之间的合作, 不仅能促进自身理论论证研究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而且也能提升自身研究论证成果被具体实践部门作为决策理论依据的概率。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开展理论研究不纯粹是为了理论创新和搭建新的理论体系, 而是为了给实践部门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解决实践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现实难题。

具体而言,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作为理论研究的主体和党政企业部门作为实践的主体, 二者虽分工不同, 需求也不同, 但却有较强的互补性, 只有通过合作, 才能助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双向同步深入开展。另外,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也只有通过与国外智库的合作, 才能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在具体问题上赢得一定的国际话语权, 这种合作也是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现实需要。因为“建立全球一流智库, 拓展国际影响力是我国高校智库的发展目标, 为达成此目标, 高校智库建设必须坚持走国际化道路, 立足中国, 放眼世界, 打造多维度、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交流对话平台, 坚持进行开放性研究, 积极主动谋求与国际知名高校智库的交流与合作”。

培养和打造高质量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智库研究团队, 是提升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水平的必经之路。目前, 中国高校智库专业研究论证工作重合度高, 研究团队存在较多机械组合现象, 专业细分不够, 智库人员管理较为封闭, 流动不充分, 缺少必要同质优化整合过程。因此, 推进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必须以专业整合为切入点, 不断提升高校智库包容性为突破口, 强调研究团队专业分工, 促进高校智库人员因专业研究的需要在系统内外的适时流动, 形成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研究人员正常流动的旋转门机制, 通过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进出机制, 逐渐提升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

四、创新管理、健全机制、提升智库社会影响力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必须在坚持党的领导下, 独立自主地开展调查、论证和研究工作, 这是政治底线, 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 不可动摇。但在此前提下,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可以通过创新人事、财务及科研管理等途径来推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

人事上要大胆放权。人才是高校智库的核心和灵魂, 没有人智库发展无从谈起,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研究人员都是事业单位编制, 进出都不容易, 人事管理缺乏活力, 容易形成惰性, 导致研究人员缺乏竞争意识, 直接制约高校智库健康可持续发展;财务上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要继续加大支持高校智库发展的财政资金投入, 二要积极鼓励高校智库全面参与市场竞争, 引导和培养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生存理念, 通过提供高品质的市场服务争取社会资金智库研究工作的支持;科研上要逐渐摆脱为政府决策作阐述性解释工作的被动地位, 要针对实践中可能或正在面临的问题多做些前瞻性的专题调研和立项论证, 以专业、客观、理性和独立的方式开展理论研究, 掌握一定的科研立项自主权。

健全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健康运行的保障制度, 主要涉及研究课题的立项和结项机制, 研究成果交流、发布和评价的机制和参与决策的制度化建设等。首先, 立项要宽领域, 结项要严要求。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要在站稳国家立场和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的基础上, 立足国内, 放眼国际, 围绕国内外热点和焦点问题, 开展广泛的前瞻性立项研究;结项评价标准体系进一步科学化, 要打破单一的结项评估机制, 结项评估除了注重对理论研究论证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进行测评外, 更要结合实践部门对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实际成效来决定是否能结项。其次, 要建立完善的智库研究论证成果的交流、发布和评价机制。为激励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积极参与各类智库之间的竞争, 建议建立全国统一数字系统平台, 一方面供各类智库相互交流、发布和评价 (除了涉及国家机密类的研究报告) , 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对智库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价的平台和机制, 打破原来由圈内少数几个人来评定研究报告并给出具体等级的科研评价体制, 改由各类智库专家广泛参与评定等级。最后, 使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参与党政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决策成为工作的新常态, 并形成一种制度化的机制, 使高校智库建设更具权威性和严肃性。

特色学科导航库 篇5

一智库建设的动因分析

当前,我国面临不确定的国内外环境,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非常紧迫。

1. 经济。我国正处于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同时,经济面临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经济刺激政策消化期并存的复杂局面。正所谓“三期叠加”,经济增速下滑,新的增长动力尚未 形成,过去所依 赖的传统 比较优势———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正在发生变化。依靠投资、出口和第二产业的发展拉动经济的局面也在减弱,经济下行压力明显。世界各国应付经济危机出现的加快国内结构调整等措施,倒逼我国现行经济改革。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准确把握宏观和微观环境,全面破解经济发展难题,保证政府政策对经济的支撑,迫切需要一大批的智力支持。

2. 政治。该动因主要围绕国家治理展开。1992年,世界银行以“治道与发展”为题,阐释了好的治理的核心是政府职能从“划船”转变为“掌舵”,即治道变革[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然,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怎样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取向多极化、利益差别显性化的状况下,厘清政府职能,变革组织结构,处理好政治多元主体间的关系,实现国家治理的善治,使得政府、市场、社会治理平等协作、和谐共生,达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建立现代治理体系需要特色新型智库的深度介入。

3. 科技。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在各国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今天,科技成为经济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不仅改变了人类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促使政府管理理念和职能方式转变,对现代文明更是影响深远,因为科技的存在,各国之间的交往迅捷而又高效。反观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网络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大数据时代下的软件工程等直接影响一座城市和一个国家的科技和人文生态,公众意志的现代传输方式,外交问题的数据综合应用与科技联系更为密切,某种意义而言,新型智库是现代科技大发展的必要结果,科技的发展需要有专业性的新型智库,新型智库又反作用于科技的进步。

4. 公众。现阶段,公众不是被动接受政府决策的承受者,对于公共决策有自己的判断和解读,并会利用各种媒介来表达心意。回应人民期待,有效引导社会舆论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必须运用智库。当前中国治理结构正处于逐步摆脱权力高度集中的统治体制,向多元的 环式和网 式治理结 构转变过 程中[2]。把公众拉入治理视野,提倡并支持公众参与,实现“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使公众的意见在公共决策中体现,需要智库的扶助,公众在接受政策和理解改革上能够自觉自我调节,更需要智库发挥有益作用。

5. 外交。大国外交,需要智库发挥作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大国之间的较量,外交领域常常遇到接踵而至的重点、难点、敏感问题,诸如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气候变化、反恐、领土争端、能源等问题,同时,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可防患于未然。对于我国而言,塑造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国际舆论,为国内发展争取更多的国际声音,同时通过智库的平台实现国际化的交流和沟通,在国际上树立真实的不被人误读的中国形象,传递出中国的大国之声,促进和平发展,需发挥智库在对外交往中的桥梁作用。可以说,发展新型智库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推进公共外交的重要途径,将全面满足国家外交的整体需要。

二中国智库的主体构成

智库对经济、政治等的作用,具体通过其载体得以体现。目前,我国有近2000家各类政策研究机构,智库主体构成主要包括:

1. 党政军智库。主要是指隶属于党委政府军队的政策研究机构,比如: 中共中央所属单位、国务院所属单位、各省市的政策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这些研究机构,直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相对于其他决策咨询机构,与决策层之间联系更为紧密,双向沟通非常便捷,通常拥有充足的政务信息储备,对党委政府需要的决策理解更为到位、把握更为准确,政策研究成果的输出渠道顺畅。这类智库主体,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国民经济政策研究、改革开放全局性问题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相应地,缺乏独立性,与各级党委行政部门具有很强的依附关系,政策研究上缺乏灵活,客观性有待增强,创新思维不足是党政军智库的问题所在。

2. 社会科学院智库( 含科学院、工程院) 。社会科学院系统不同于政府政策研究室,也不同于高校,具有专业人才多、专业知识扎实,受行政组织的束缚较少的优势,研究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结合,能够充分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和关键问题,在系统化的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通常可以集合社会各界力量,促进成果转化。同时,地方社科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作为党委政府直接掌握的理论研究机构,为党和政府提供多层面的公共决策咨询方案。目前,这类智库主体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为代表,分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和重要工程科学问题中开展研究。但是,社会科学院智库存在建院理念落后、人浮于事、组织机制有待完善、评价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

3. 高校智库。我国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学术资源丰富、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强、社科研究土壤优越、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开展频繁,这些都便于高校在公共政策研究上运用学科研究方法进行前沿性、战略性课题的系统研究,对经济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多角度进行探讨,研究结论更为科学客观。尤其是近年来,高校科研队伍参与地方软科学重大课题、地方重大规划制定,开展可落地的、有重大基础性、理论性、前瞻性的决策咨询服务,为地方经济结构的转型、政府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做出了贡献。诚然,高校智库思想创新活力和独立性明显,但是往往偏重理论研究,研究成果可行性和操作性有限,成果转化率低。一些高校智库型研究机构思路模糊,专门性人才储备不足,规模小力量散,科学研究评价机制等与新型智库内涵和要求不相符。

4. 民间智库。民间智库主要是指非政府举办的民间政策研究组织。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的民间智库仅占智库总数的5% 左右。民间智库作为当今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之一,撷取公民智慧,关注民生和社会生态,独立公正开展针对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为公共决策提供更加真实的选择方案,维护和实现公民利益最大化。同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它又充当政府与公民沟通的重要平台,通过民间智库的搭桥,政府能够更了解基层声音,民众的诉求可以传递给政府,从而提高政府治理水平。一些代表性的民间智库值得我们肯定,如以直谏中国改革为己任的中国( 海南) 改革发展研究院、致力于城市文明与社会文明的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国内最大的民间机构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民间智库,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和灵活性的特征,敢于触碰跟踪改革中的重点热点难点,将智库的思想产品回馈社会。但是,又存在法人地位不明确、发展规模较小、筹措资金渠道不稳定、人才缺乏、获取真实信息困难、对政府决策影响力弱等问题。

现阶段,如何让四大智库主体有序发展、协同合作、优势互补,产出优化的思想产品是智库研究的重要议题。

三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路径选择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面向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路径选择可以借鉴西方智库的发展经验,大胆尝试,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方案。

1. 构建合作网络模式。合作网络治理理论是伴随全球化与信息社会的来临而兴起的,Goldsmith和Eggers指出: 网络治理主要指一种全新的通过公私部门合作,非营利组织、营利公司等广泛参与提供公共服务的治理模式[3]。在网络中,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关系平等,是多方主体的合作共治。单一智库主体在解决气候、环境、经济转型、结构失衡、民生领域改革、外交与国际问题等重大战略问题时,常常面临诸多困境,尤其在科技发展和创新手段变革的今天,单纯依靠一个主体来达到善治单薄无力。把新型智库置于合作网络治理视野下,在网络环境中,主体地位平等,众多行为主体彼此协商合作、共同参与管理公共事务。实际操作中,政府可将研究课题交予多元主体,包含独立性强的民间智库,各主体以目标任务为中心形成具有弹性的矩阵式组织,通过交叉合作,共享信息资源,发挥多元主体的各自优势,形成整体合力,同时,与公众进行全方位的有效沟通,引导公众舆论,从而共同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此外,合作网络模式可以借助多方汇入智库联盟、论坛、峰会等形式达到网络中各主体的稳定关系和网络系统的长期更新。

2. 寻求智库立法。从20世纪初早期智库的出现开始,欧美智库一直引领着其他各国智库。虽然欧美智库思想市场的发展主要基于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但并不缺少凯恩斯提倡的政府干预。在我国,防止滥竽充数、以次充好的智库研究机构出现,必须加强智库准入立法研究,抬高各类型研究机构进入新型智库的门槛,严格审核程序,规避一哄而上带来的弊端,对智库形成的思想市场进行适当规制,保证精英智库的数量和质量,确保智库主体所在环境的有序运行; 同时,制定智库主体必须遵守的行业规范,对于官办智库、半官办智库和民间智库要有准则衡量其行为是否得当; 加快制定智库发展标准,确保高质量智库按普遍标准达到自身远景发展目标; 引入智库发展监督机制,进行智库行业的常态化监督,查处学术剽窃、观点剽窃、数据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实现该领域的纠偏功能。总之,寻求智库立法,探讨用法律手段管理智库,在法律的框架下,使各类智库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我国智库在依法治国背景下达到法治化发展的必然路径。

3. 谋划体制改革。困扰中国智库发展的桎梏在于体制。根据智库的内在规律,做好体制机制创新,应考虑以下改革措施: 深化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根据智库科研实际,扩展科研预算支付范围,同时,又要兼顾预算松弛,防止“一刀切”,实行“目标管理”,用检验研究成果的方式约束科研人员的科研行为; 深化科研项目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研究选题要建立在广泛征集的基础上,紧密围绕时代主题和国内外热点难点,健全项目的全过程动态控制机制,完善对智库产品的成果质量评审机制; 深化智库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灵活机制,吸引高端人才到智库工作,并建立保障措施确保留住人才; 打破传统评价弊端,分类评价,不照搬以发表学术论文、荣获社科类奖励、出版专著、拥有国家级项目为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建立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智库的评价体系; 经费报销制度要跟上,传统报销制度不适应智库科研,如: 智库研究要做数据统筹和分析调查管理,这方面的费用会呈现单一性的增加,经费的报销需要考虑实际情况; 智库产品要面向国家,面向地方政府,面向全社会,建立成果发布机制,有效整合输出渠道,建立能够让智库产品转化的制度环境,推进成果应用转化机制改革。

4. 探索智库思想产品产业化。智库如同“超市”,智库产品是超市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商品”。但在智库思想市场上,供给方的追求是影响力最大化,智库产生的思想产品具有公共性、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特征[4]。探索智库思想产品的产业化,是发挥智库集群效力的重要步骤。第一,制度环境上,创造能够使智库产品市场各主体平等参与决策咨询服务的环境。党政军智库、社科院智库、高校智库、民间智库各有专攻,尤其是民间智库这些年的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可以从政策、法律、税收上为各主体相互竞争创造和谐的、有弹性的环境,促进思想市场产品最优化。第二,建立常态购买机制。政府要建立对智库思想产品的购买机制,在政府思想产品采购上,从项目招标、智库竞标到思想成果的政府采购环节透明度高、制度完备,以求调动各产品生产要素,实现政策研究资源的动态优化配置。其中,购买环节引入竞争机制,确保各主体平等享用政务信息资源,提供政府决策方案的机会均等化。第三,中国智库思想产品与国际思想市场接轨。与欧美的智库市场保持畅通和常态化的交流,可以调动作为我国政府“外脑”的脑神经,中国智库思想产品也可以尝试接受国际思想市场的检阅。通过市场比较,逐步达到优胜劣汰,起到培育和净化智库思想市场的作用。第四,引入市场概念,建立“前瞻性或针对性需求产出 - 应用”的循环市场发展模式。产业集群中要有突出的“龙头”,通过龙头带动、专业服务和目标化管理,发展整个区域内部的智库思想产品产业,同时,产业发展需要引入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科技手段,这是欧美智库的优势,我国可学习借鉴。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技术架构采集归纳所有相关数据到大数据平台,建立和维护数据仓库运作,与数据信息质量管理相呼应,与多类科学技术相联动,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真实科学的依据。

摘要:经济、政治等因素呼唤新型智库的出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治理体系建立需要不同于原有智库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文章通过分析各类智库主体的优势和劣势,重点阐明了合作网络治理等路径选择,力图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智库,主体,思想产品

参考文献

[1]World Bank.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M].Washington:World Bank,1992:84-100.

[2]王臻荣.治理结构的演变:政府、市场与民间组织的主体间关系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4(11):59.

[3]Goldsmith S,Eggers W D.Governing by Network:The New Shape of the Public Sector[M].Washington: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nd John 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 at Harvard University,2004:3-5.

特色学科导航库 篇6

(一)智库基本概念的界定

智库又称思想工厂、政策研究组织、头脑企业、顾问班子等,由英文thinktank翻译而来。智库是指由专家学者组成的、多学科的、为决策者谋划社会经济发展并提供最佳理论、策略和方法等的公共研究机构。 智库的前身称为“ 智囊团”,经逐步发展成为更高级的智库形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 决定》)中明确提出“ 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这是在中共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正式提出“ 智库”一词。

2014 年2 月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的《 2013 年中国智库报告》 中,将智库的含义界定为: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府决策为研究目标,以公共利益为研究导向,以社会责任为研究准则的专业研究机构;2015 年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中规定,智库应具备研究机构、研究领域及成果、专业人才、资金保障、学术交流平台和成果转化渠道、信息采集分析系统、治理结构和组织章程、对外交流等8 项基本要素。

从机构属性和组织作用形式看, 智库既可以是具有政府背景或准政府背景的官方和半官方机构, 也可以是民间和社会私营研究机构,通过召开研讨会、承担项目等途径吸收不同知识背景和意识形态专家等各方意见,以集体的智慧服务决策并发挥影响力; 从业务对象和业务内容看,广义上智库的研究内容包括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开发、分析、评估政策等多种知识活动,更侧重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基础关注各类公共政策问题; 从智库的首要目标和衡量标准看,智库凭借研究活动,以多种方式或渠道参与决策的各个阶段并发挥能动作用,[1]依靠政府发挥对舆论的思想影响, 并将是否能产生创新性的原创思想和是否具有被决策层采纳的政策建言视为衡量一个智库水平高低、能否立足的标准。

从智库研究视角, 可将智库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如按照主体性质,智库可分为官方智库、企业智库和民间智库;按照影响范围,智库可分为国家智库和地方智库;按照影响方式,智库可分为决策型智库、民意类智库和学术型智库。 根据《 意见》 规定,智库分为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和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研院所和企业、社会智库。目前,在我国智库的建设与发展中已形成了党政军各系统的体制内智库、社会科学院等事业单位智库、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并存发展、多元互补的中国智库体系。[2]

(二)智库建设的现实意义

传统意义上的智库主要包括科研、 高校和党政等部门从事咨询研究活动而组建的研究机构、部门或团队等,具有学院式、重研究轻应用、重文献轻实证等特点。 而新型智库是相对稳定、运作规范的实体性研究机构,重视决策咨询研究领域及成果, 具有学术交流平台和成果转化渠道,以及功能完备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统等。 可见,新型智库与传统智库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较大的区别,它既可在原有机构、组织或团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也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新的智库。

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国有关智库的研究开始起步与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新型智库建设被摆在国家战略的地位。2015 年1 月《 意见》 出台后,新型智库建设进入全盛的黄金时期,各级地方政府智库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哈尔滨市积极贯彻国家智库建设的目标与要求, 并结合本地区实际强化新型智库建设的各项工作, 充分发挥其决策咨询和公共服务的功能,整合各类政策资源优势,逐步建立起多元、高效、合理、特色的新型智库体系,这对提升哈尔滨市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城市竞争力, 以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产业优化升级和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等方面,都有着积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哈尔滨市智库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智库建设的政策环境

2013 年和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对智库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又称“ 4·15”和“ 1·12”批示),明确提出要加强智库建设战略谋划,推动智库更加贴近决策,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加强智库协作与资源整合;2014 年7 月习总书记主持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 强调希望广大专家学者不断拿出有真知灼见的成果,为中央科学决策建言献策;2015 年1 月在出台的《 意见》 中,专题论述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建立健全政策评估制度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重要意义,也为各省市推进地方新型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目前哈尔滨市正处在推进经济改革转型和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2015 年决策咨询工作会议上要求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 意见》 精神,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积极开展研究咨询工作,发挥经验丰富、地位超脱等优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需求和中心工作,分项立题研究,不断研究新形势、解决新问题、论证好新项目,及时提出有价值的改革咨询建议,服务社会、服务百姓;探索建立科学高效、充满生机活力的智库管理体制机制, 推进高层次政策研究人才队伍的建设,把握住当前深化改革和国家政策支持的有利契机,打造省会城市新型特色一流智库。

(二)智库建设的基本状况

哈尔滨市现有的市属智库体系中, 官方智库和半官方智库相对活跃,主要是由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政研室、市社科院、市委党校、市社科联、市专家咨询顾问委员会及辖区内的高校、科研所、企业和社会智库等组成,其中以党政机关的政研室、研究中心、党校和研院所等体制内政策咨询机构, 对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研究及服务哈尔滨市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哈尔滨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侧重经济领域研究,是服务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决策机构;市社会科学院侧重社会领域研究,是以应用性科研和学术性研究并行服务发展的地方智库; 市委党校是党政人才继续教育的基地,并积极发挥市委市政府的“ 智囊团”和“ 思想库”作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下属学会、协会和研究会60 余家,为各界人才提供学术创新的平台,开展应用性、对策性研究和建言献策活动;市专家咨询顾问委员会是市委市政府的高层次咨询参谋机构,设有工业、农业、宏观经济、法制社会和财政金融等9 个域内专家组,多年来为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大量的咨询建议。

哈尔滨市高校资源和科技研究实力较为雄厚, 现有普通高等院校50 所;各类研究开发机构463 个,占黑龙江省研究开发机构总数的60%; 拥有国家级的工程中心4 个、重点实验室20 个、工程实验室1 个、企业技术中心8 个。 高校智库具有学科体系键全的优势,但在地方政府政策研究中缺少信息和沟通渠道。 科研院所是建设创新城市和实施城市创新战略, 以及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主要力量。

企业和社会团体也是哈尔滨市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和受经济社会活跃程度的影响,总体上哈尔滨市企业和社会智库发育不足。 企业智库和社会智库多是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创新研究为主,较少涉及政府决策服务。

(三)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1.智库建设缺乏顶层设计。 这是当前哈尔滨市智库建设的首要问题,表现在智库建设缺少总体规划,制度设计滞后,决策程序不规范,决策咨询的领域、咨询对决策影响程度等事项没有相应的法规制度来监督和保障,智库参与决策渠道不畅;智库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不健全,组织形式、运作模式不成熟,缺乏规范有效的统筹立项、联合攻关、成果营销、科学评价、人才培养和经费管理等体制机制,也缺乏行业规范引导。

2.智库创新研究能力不足。 目前哈尔滨市智库数量不足,总体没有形成规模;智库发展定位不准,地方品牌特色和专业优势不鲜明,多数研究人员热衷追逐热点,而对学术研究、改变思维方式,以及从前瞻性、战略性视角围绕哈尔滨市发展的难点进行差异性研究的较少; 机构设置不尽合理,智库多职能化导致研究咨询功能弱化;专家理性和公众参与不够,独立性和客观性有待加强;智库人员沟通能力不足,成果传播渠道不畅。

3.智库体系结构不尽合理。 哈尔滨市地方智库体系中官方智库居多, 政府对其过度依赖形成决策咨询市场的垄断;半官方智库地位尴尬,既缺乏充足的项目资源,又存在研究的公共性异化和民间性缺乏的问题; 民间智库发育不足,政府重视程度不高,一些组织机构不愿意向其进行项目、资金等投入;政府信息资源欠缺公开化和透明化,官方智库独享天然政策信息优势,缺少与其他类型智库之间的信息交流、合作研究和成果共享。

4.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较少。 哈尔滨市智库研究中还存在重形式轻效能、重阐释轻创新、重经验轻战略、重当前轻长远; 对当前的政策形势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把握不够准确, 研究成果与实际决策需求相脱节;重大课题的设计和组织不协调,人才结构不合理,研究力量和资源分配上不尽合理,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智力支撑质量不高,难以形成合力进行深入研究,更难以保证智库研究的成果质量和应用价值。

5.智库建设评估机制欠缺。 哈尔滨市部分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意识不强, 对智库及其专家进行政策评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政策评估反馈机制缺位,政策信息公开程度低,以致智库难以充分发挥独立第三方评估的作用。此外, 对智库研究工作及其研究成果自身缺乏规范的评价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指标, 仅以单一的量化指标进行评判,造成各类型智库的研究水平与发展程度良莠不齐,更难以产出高水平成果服务科学决策。

三、加快哈尔滨市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规范智库建设政策法规

1.制定新型智库建设方案。 国家出台的《 意见》 中明确规定:“ 到2020 年,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的总体目标,这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做出了总体部署和顶层设计,也为各省市等地区和单位加强各类新型智库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 作为省会城市,沈阳市已率先出台了《 沈阳市政府新型智库建设方案》 , 哈尔滨市也应在认真学习、深刻把握《 意见》 精神和遵循中央顶层设计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并借鉴相关省会城市经验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 哈尔滨市政府新型智库建设方案》 , 明确其特色智库建设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建设任务、主要内容、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等。

2.强化新型智库法制管理。 根据哈尔滨市智库的基本格局和优势等综合信息, 应明确其智库研究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导向及其功能定位,以强化科学民主决策,提升一流省会城市竞争软实力为目标,制定《 哈尔滨市政府新型智库建设管理办法》 , 以强化新型智库的法制管理;以服务政府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 将决策咨询评估纳入决策程序, 规范决策咨询形式; 坚持依法科学管理,完善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和保障制度;坚持改革创新思维,支持智库成员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积极谏言献策,跟踪反馈运行结果;[3]建设科学高效的决策咨询机构,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且独立客观的政策建议,为哈尔滨在搭乘政策试点快车,实现新发展、新飞跃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二)提升特色智库竞争能力

1.明确新型智库建设定位。 哈尔滨市应明确新型智库建设定位,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充分把握国情、省情、市情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以哈尔滨市地方特色和区位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为基础,建立科学的新型智库科学管理体制,服务市委市政府科学民主决策、 适应经济新常态和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抓住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美丽冰城夏都、新区开发建设、强化贸易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等事关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发挥培养高端人才、正确引导舆论等重要功能, 使特色新型智库既扮演好公共倡导者的角色,又能成为推动社会问题解决的决策辅助者,[2]减少政府决策偏差,构建具有地方话语权的一流省会智库,提升哈尔滨市特色智库竞争能力。

2.突出智库品牌特色研究。 哈尔滨市可开展本土化研究,突出品牌特色,其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须坚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导向,以决策咨询、分析解读、评估论证等方式立足哈尔滨市客观条件、自身特点和发展环境,充分集中专顾委和社科院等多元人才优势,组建综合性课题组;挖掘地方独特资源, 根据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消费的需求变化确定特色新型智库的研究课题, 明确研究方向与重点,研究冰城、服务省会、促进发展;将哈尔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 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发展对俄贸易等项目与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重大决策部署相适应和相结合,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哈尔滨市新型智库体系。

(三)创新特色智库建设内容

1.探索科研机构转型改革。 如官方智库可按照新要求改革内部管理机制,积极适应政策研究市场化、社会化的新形势,完善职务职称体系,弱化行政编制和级别,摒弃单纯靠经验或少数人智慧随意谏言的做法; 转变官方智库的项目和资金支持方式, 将研究人员固定工资制度转变为与绩效挂钩的研究项目付费制; 改变智库监督管理形式, 采用独立第三方进行跟踪监管项目与收入等情况。 半官方及事业性研究机构应加快分类改革,如市党校和行政学院调整学科的综合布局, 将建设哈尔滨特色新型智库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创新参与咨询机制;[4]市社会科学院和科研院所要创新引领深化改革, 紧跟科研新趋势,聚焦重大问题,开展科学评估和预测预判。

2.建立高校智库服务模式。 哈尔滨市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其智库研究注重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摆脱以往单纯的学术型研究模式, 转变依附政府的自我定位, 以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与需求为研究导向,积极与政府决策部门配合,重点研究如何破解哈尔滨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和困境。 在现实研究中达到学术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的协调配合, 即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作为分析问题的工具,支撑和服务应用对策研究,同时紧密围绕现实应用性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5]实现理论知识在应用中的创新和深化, 将广泛的社会调查研究与高校智库独特的学术视角、哈尔滨市地方特色相结合,开展解决实际问题且管用、可操作的对策研究,产出通俗易懂的研究咨询报告。

3.加大民间智库支持力度。 如加强民间智库建设的法制保障和政策支持,根据《 意见》 制定民间智库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民间智库与其他各类型智库的平等地位;按照地方新型智库建设的整体战略, 探索民间智库参与政策研究的有效途径,[6]制定其参与政策咨询的地方性法规, 并将其参与政策研究、 影响决策过程纳入制度化管理。 此外,积极为民间智库发展营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如引导民间智库加强自身建设和改革,激发内在潜力;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加大对民间智库项目、信息资源及经费的扶持力度,并为其公平参与研究项目招投标创造条件,开辟多元化的成果转化渠道,对智库市场中其他政策共同体形成“ 鲶鱼效应”,实现共赢发展的良好氛围。

4.完善政策资源交流机制。 如完善和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立政府与智库的固定联络方式,利用好政府网站、新媒体客户端及社交账号传播等优势,积极拓展政府信息获取渠道,保证政府决策机制的开放性;以课题项目为纽带,实现决策层、学术界和社会各方的良性互动和优势互补; 政府应适当向各类智库招标进行项目外包,各类智库也应主动对接决策层的课题需求,积极为政府决策提供最新的社会动态信息和重要学术思想,同时智库之间也要加强协调配合,主动为参与公共决策创造条件;走“ 开门办智库”的合作发展方式,可借鉴山东、武汉等地的智库合作模式,牵头组建哈尔滨市乃至黑龙江省、东北地区智库联盟,整合各层次力量,搭建共谋发展的智慧桥梁。

(四)加强智库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智库基础设施建设。 如不断加大基础平台建设的投入,多渠道、多形式地建立诸如科学仿真实验室、实验基地、图书馆、信息数据采集点等机构,为智库研究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及条件, 推动公共政策研究从定性为主到定性与定量结合研究的转型, 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硬件保障。 此外,可运用互联网技术架构信息交流的无缝平台,整合知识生产系统收集和储存全面真实、详尽数据,形成一个动态科研专业数据中心和信息库,通过专题数据分析中心实现基于“ 互联网+”的大数据政策分析评估和战略预测,进一步提升评估预测的准确性;建立智库科研成果库和专家人才库等,形成小机构、大网络的智库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使之成为哈尔滨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资源支撑和软件保障。

2.强化政策咨询市场管理。 如对信息不对称的政策分析市场引入竞争机制, 围绕同一问题的课题放入政策市场中, 不同类型和性质的智库均可对其进行研究并提出不同的政策见解, 通过市场优胜劣汰机制保证提出最优方案的智库及人才脱颖而出, 并吸收到政府部门的决策及实践中,最大地限度降低决策风险,提高智库的地位和影响。 此外,应建立智库成果采购制度,明确采购标准、内容和程序,通过项目招投标、邀请招标和竞争性谈判等方式构建政策分析研究的需求方(政府部门)与政策思想供给方(各类智库)沟通的渠道,[7]实现在政府主导下各类智库都能通过公平竞争参与政府的决策咨询, 推进研究主体和服务方式的多样化,按需购买、以事定费、按质付酬,满足政府决策科学化需求。

(五)建立智库评价转化机制

1.建立智库监督评价办法。 如建立规范的智库监督办法,并严格实施智库准入管理机制,设立符合不同类型智库的准入门槛和起点; 政府部门应将研究机构的研究领域、研究人员、信息平台、研究成果和资金来源的稳定性等方面作为关注点, 加强对各类智库的监督和政治立场、道德操守等方面的评价,对存在问题且不符合整改条件的应予以取缔,防止滥竽充数。 此外,应确立智库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改变单纯靠依赖数据或专家主观性评议的模式,将学科建设、学术活动、基层调研、科研考核、队伍建设和成果转化等各环节相结合,[8]综合运用数据指标分析与业界评议方法进行评价,严控评价过程、完善评价程序和公开评价流程,确保评价信息的公开公正,提升其创新能力及研究成果质量。

2.重视应用智库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作为智库的知识产品,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智库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因此, 哈尔滨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将智库研究成果置于评价机制中,强化以成果质量、创新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研究成果评价管理,专业评价机构可对政策方案、咨询报告的可行性和应用性等方面进行风险评估与审议评价;对有价值、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应拓宽转化渠道、注重实际应用, 建立与政府的联络机制并使对策建议及时送达决策层;与社会媒体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可借鉴英国查塔姆学会外联部门建立“ 媒体每日报送”制度(diary everyday),将政策建议交给媒体发布及通过举办论坛等活动、 发布成果等方式传播思想,以利于接受公众舆论监督与反馈,提高智库应有的功效。

摘要:在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加强哈尔滨市新型智库建设既是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地方特色智库建设要求的重要举措,又是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其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能力的必然要求。结合哈尔滨市智库建设的政策环境和基本状况,以及存在的智库建设缺乏顶层设计、智库创新研究能力不足、智库体系结构不尽合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较少和智库建设评估机制欠缺等问题,提出规范智库建设政策法规、提升特色智库竞争能力、创新特色智库建设内容、加强智库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立智库评价转化机制等加快哈尔滨市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对策建议,旨在指导哈尔滨市智库建设和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哈尔滨市,智库建设,政策环境,特色智库

参考文献

[1]崔玉军.国外智库评价:理论与实践[J].社会科学论坛,2015(11):19-33

[2]朱旭峰,韩万渠.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兴起、困境与探索——以中国人民大学智库建设为例[J].高等教育评论,2015(1):32-44

[3]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沈阳市政府新型智库建设方案[S].2015(6)

[4]何毅亭.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端智库[N].光明日报,2015-12-06(015)

[5]周湘智.迎接智库研究的2.0时代[N].光明日报,2015-08-05(016)

[6]魏礼群.建设专业化高质量社会智库[N].光明日报,2015-04-22(016)

[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S].2015(1)

特色学科导航库 篇7

一、我国智库的发展现状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改革顶层设计”的客观需要。当前, 改革已经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进入到了“改革顶层设计”阶段。新一轮改革是以调整利益关系为重点的全面改革, 会直指利益格局的调整, 由于阻碍改革的利益集团已经固化, 当前改革的每一项任务, 都面临如何冲破利益固化藩篱的挑战。这就需要通过明确、统一、科学的顶层设计来推动重大改革进程。顶层设计主要是进行改革的总体规划、统筹协调、系统推进, 保持改革措施的连续性和配套性。加强顶层设计, 需要重视智库建设。

顶层设计既不完全等同于领导设计, 也不是简单地反映民意。一方面, 顶层设计并不完全等同于领导设计。领导者在决策过程中客观地存在着一定的思维局限, 领导者对底层的实际情况可能缺乏全面了解。以前, 我们有不少政策都落实不到位,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政策跟地方的实际情况有出入。顶层设计如果不考虑底层的需求, 而靠自上而下的强制力推进, 有可能遭到底层的抵触, 乃至反抗。另一方面, 顶层设计也并不是简单地反映民意。虽然民意表达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民意表达具有情绪化、盲从性、碎片化等缺陷。

智库作为专门研究公共政策的“第三方”机构, 以其智力成果参与和影响政府决策, 能够有效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 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是国家治理的得力助手。因此, 要根据中国的国情, 顺应改革发展要求, 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 加快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体系, 准确把握智库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定位。

当前我国智库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尤其是缺乏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国际知名度的高质量智库, 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一是不少智库发展定位不明确, 还没有从“学术导向”转为“政策导向”;二是一些智库自身建设还存在缺陷, 如组织建设不规范、运行成本过高、官本位现象严重;三是不少研究人员倾向于套用理论, 缺乏对现实情况的全面了解;四是一些智库无法保持中立地位, 成为了资助方的代言人, 体制内的学者言行受到一定制约, 不敢发表真实想法;五是研究经费来源单一, 缺乏多元化筹措资金的渠道, 多数智库靠为政府和企业做项目来获得资金, 智库为了能拿到经费而有可能会使自己的观点带有倾向性;六是社会智库受制约较大, 一方面, 社会智库由于缺乏党政资源, 难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有效送达到决策者手中;另一方面, 社会智库掌握的资讯不够, 阻碍了研究的开展, 难以做出前瞻性的判断。

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方法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在新形势下, 如何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贡献?以下几点可以提供一些借鉴。

1.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意见》提出, 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要立足我国国情, 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智库的形成与发展深深扎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土壤中, 因此要结合本土环境和本土需求才能更好地探索有中国特色智库的成功之路。中国智库要立足于中国国情、中国制度、中国文化, 洞察当下和未来中国存在的矛盾与趋势。中国智库需要准确把握智库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定位, 对中国实现现代化所面临的国家治理问题进行系统性、前瞻性研究, 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2.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 要保持中立性、专业性、实践性、建设性、预见性。

一是中立性。中立性是保证智库研究质量的前提。智库应该保持自己相对中立的地位, 要有自己的判断, 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给政府提出多种政策选择。智库的研究人员为国家提供决策咨询意见时一定要从事实出发, 依靠科学的分析寻找问题的真实答案, 要摒弃个人私利, 要站在全民利益、国家利益的立场来思考问题。研究不受特定的偏见、政治立场、政府部门或商业集团所左右。二是专业性。智库的研究人员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坚实的学术基础。三是实践性。智库的研究人员要对政府运作、决策程序有所了解, 要深刻地理解国情, 要参与国情调研, 深入到基层社会, 提出的建议要基于比较深刻的国情把握和了解。四是建设性。智库的研究落脚点是要在给定条件下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最优方案, 所提出的建议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五是预见性, 中国新型智库研究问题要有前瞻性, 要重视前沿问题的研究, 增强战略谋划能力。

3. 中国智库要创新用人体制机制, 要在全球配置智力资源。

智库是高端人才汇聚之地, 智力资源是智库最核心的竞争力。中国智库的发展需要有高水平的人才支撑。智库在发展过程中要创新用人机制, 探索人才成长规律, 进行“人才培养、选人用人、人才流动“等方面的改革;要选拔具有较强领导力和素养全面的智库管理者, 引进和培养既有坚实学术功底又深刻了解国情的研究人才;完善以品德、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 通过改革薪酬制度、课题资源配置方式等, 真正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搭建公共研究平台, 整合社会智力资源, 建立“旋转门”制度, 让更多社会精英到智库来工作。

4. 大力推动各类智库的发展, 重视社会智库的发展。

国家应当在政策和法律层面鼓励智库的发展, 营造各类智库间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意见》提出, 规范和引导社会智库健康发展。这意味着, 今后政府要为社会智库发挥应有的作用提供更宽松的政策环境。鼓励社会智库打破部门和行业界限, 共同为改革贡献智慧。逐步实现各类智库相互竞争的态势。

5. 要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 构建合理的智库资助体系。

智库要发展好就要有稳定丰富的资金来源。《意见》提出, 建立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制度。今后, 政府还应当为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智库发展创造更宽松的政策环境, 鼓励企业和个人向智库提供资助。

6. 政府应当为智库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国家运行的基础数据应更加开放、及时、全面地与社会共享, 打破政策研究上数据资源的垄断。同时政府也要创造更多条件, 建立多元化政策沟通渠道, 让各类智库有更多机会、有更多通道来服务于国家决策。提高政府和社会的宽容度, 让不同的观点、建议, 通过理性讨论、辩论, 进行筛选, 从而减少决策失误的可能性。以开放的竞争和严格的评审机制保证决策咨询的质量。

7. 提升中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 推动决策咨询的国际化发展。

上一篇:中波天线抗干扰网络下一篇:麻醉药品的使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