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调研分析论文

2024-11-10

现状调研分析论文(精选12篇)

现状调研分析论文 篇1

2009年底, 笔者参与了“河北省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研究”课题, 并负责其中“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子课题。为此,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 随课题组先后五次赴河北省调研冀北、冀南以及太行山区的30多个村镇, 了解历史文化村镇的情况与发展趋势, 为课题研究提供客观的数据与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一、传统民居特色与保护

河北省地处华北中部, 渤海之滨, 自古被称为“燕赵大地”, 是中华传统文化起源地之一。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河北民居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 结合地域特点, 形成了自身特色。其外形质朴大方, 乡土历史气息浓郁, 是我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民居在建设选址、院落布局、建筑手法和技巧以及材料选择、外型装饰等方面至今仍然具有传承、借鉴的价值。

(一) 聚落选址与形态

在我国古代, 基于传统山水文化, 理想的村落以及建筑选址应是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基址要处于山水环抱的中央, 地势平坦且具有一定坡度。这样的格局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小气候、保证水源, 同时免受洪涝之灾。河北民居在聚落选址方面深受我国传统山水文化的影响, 但因地区差异, 气候、地形条件的不同等, 又形成了各自的特点,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依山就势, 因地制宜

太行山在河北省西部绵延400公里, 群山峻岭, 地势陡峭。太行深处, 远离尘世的村落, 结合地形地貌, 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聚落形态和民居建筑。例如位于邢台县西部太行深山区的英谈村, 此村由太行山崎峰雾子垴、和尚垴等紧紧围绕, 村北的西岩和北岩两座山峰是为英谈村阻挡冬日寒流的天然屏障, 村前有河流蜿蜒而过。整个村落隐匿于山水之中, 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村内民居依山就势, 高低错落, 多为二层或三层小石楼。房前屋后绿意盎然, 颇具韵味, 体现了太行山山区典型的聚落形态与建筑风格 (见图1) 。同样的类型还有石家庄井阱县大梁江村与邯郸涉县王金庄村等。

2. 背山面水, 讲究风水

风水理论其实是古人在选择生存环境时, 避开或尽量克服不利的自然因素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此次调研的村落中, 阳原县开阳堡即是其中典型一例。开阳堡始于战国时的安阳邑, 具有悠久的历史。就其所处地形来看, 中间高而平, 东西低洼, 南有一土丘, 面临流水的沙河, 很象一只灵龟, 当地有“灵龟探水”式风水格局的说法。整个古堡, 布局方正, 堡墙屹立, 坚实如初。堡内格局与传统南北中轴线式布局不同, 而是采用南北、东西各两条大街, 形成“井”字型结构, 把整个堡分为九部分, 亦称“九宫街” (见图2) 。

3. 古堡城墙, 重视防御

此类村落多位于盆地、平原和用地较为平整的浅山丘陵区, 由于受地形限制较小, 它们一般边界明确、轮廓方正或具有其他简洁的形状, 轴线明显, 街坊整齐。蔚县的北方城村、上苏庄村、南留庄镇以及阳原县的开阳堡等都属于此类 (见图3、图4) 。以北方城村为例, 明清时是蔚县县城通往西北的交通、经济枢纽, 地处交通要道。其城池格局保存完整, 平面呈方形, 边长约200米, 四周黄土夯筑城墙。南北轴线是堡内的主街, 沿主街东西有街巷六条, 呈“王”字形格局。村内主要寺庙建筑均位于南北这一条纵轴线上, 正北城墙上建有真武玄帝宫一所。

4. 小桥流水, 前宅后河

此类村落形态的典型特点是“小桥、流水、人家”, 依河成街, 依河筑屋, 多见于江南。但在这次调研中, 笔者发现邢台县皇寺村和英谈村, 在村落布局中对“水”的利用与组织也是匠心独具。皇寺村位于太行山东沿, 以玉泉池闻名, 古桥河道保存良好, 形成独特的前宅后河的村落格局, 虽非江南实似江南。而英谈村, 有条从北向南贯穿整个村落的山溪, 据说十年前溪中尚有水, 近年来干涸后, 只剩河沟中生长茂盛的植物。此山溪与主街大致平行, 溪上共有十八座桥, 桥身多为红石砌筑, 连接着山溪两边的院落;更奇妙的是, 有的院落就建在山溪上, 院落本身承担了桥的功能, 当地人称这种建筑模式为“桥院” (见图5) 。这种以山溪组织院落布局, “小桥人家”的景象在我国北方山区甚为罕见。

(二) 院落布局与结构

以院落形式来组织空间是河北民居的基本特征, 其做法大多是有明确的轴线, 并在正中布置主要房间, 两旁安排其他房间, 有一进院或者多进院。受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域的河北民居在院落组织形式、建筑体量等方面又有其自身特色, 冀南民居有典型的“两甩袖”式院落格局, 冀北民居院落较为开敞, 山区民居充分利用地形依山而建, 但这些都是在以满足功能为基本出发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1. 冀南民居

冀南泛指河北省南部, 这里历史上就是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地方。冀南民居受特定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审美等因素影响, 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 特别是位于冀南的武安地区形成了典型“两甩袖”的民居院落格局。此次调研的阳邑镇、伯延镇等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清末民初民居建筑群。

伯延镇位于河北省武安市的西南部, 历史悠久, 古时为连接晋、冀、豫三省重要通道。此地民居充分体现了冀南民居“两甩袖”的特征 (见图6) 。院落平面布局多为合院式, 有单进院与多进院, 其中尤以多进院设计巧妙、气势宏伟。规模较大的宅院依次由几套院落构成, 有明确的轴线, 正房居中, 两侧是厢房, 四周以院墙与外界隔绝。从功能上讲, 位于中轴线上的正房, 由长者居住, 两侧厢房由晚辈居住或作为仓储用房, 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家庭观念和东方的伦理道德。与晋中民居的高墙大院相比, 冀南民居的院落普遍偏小, 建筑面宽较窄, 进深较大, 封闭性更强 (见图7) 。

2. 冀北民居

河北北部地区气候干燥, 地貌贫瘠, 冀北民居与冀南民居的院落格局虽都为合院式, 却有明显的区别。冀北民居院落规模较小, 多为单进院, 占地面积100—300平方米, 虽然不敌冀南富商的豪门大院, 但建筑风格质朴, 别有风韵。冀北民居建筑普遍面宽较阔, 进深较小, 且较低矮, 以一层为主, 建筑高度大多不超过5米 (见图8、图9) 。如蔚县的北方城村、上苏庄村、南留庄镇等, 民居是古堡内的主要建筑, 均为四合院布局, 多为明清所建。每所民居大小不一, 各具特色, 主次分明, 既有精巧的艺术雕饰, 又有质朴的农耕设施, 充分体现了古代民居建筑的艺术特点和实用价值。其中也不乏规模较大的院落, 例如南留庄镇的“门家九连环”, 该院落沿正街共有六个出入口, 沿北街另有三个出入口, 占地约8亩左右, 共18进院落, 220多间房, 多个院落相互贯通, 大院套小院, 正院携偏院, 院中院, 屋前廊, 步移景异, 为古堡之标志性建筑。

3. 山区民居

山区民居典型特点是依山而建, 充分利用地形, 形成良好的自然人文景观。前文提到的邯郸涉县王金庄村、邢台县英谈村和井阱县大梁江村均处于太行深山区, 村内房屋依山就势, 高低错落, 院院相通, 易出易进, 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古太行建筑风格——石头民居 (见图10) 。以英谈村为例, 村内分布着大小院落近百座, 建筑约五百栋。就单进院落而言, 最大的占地约376平方米, 最小的仅为97平方米。院落格局多为四合院, 平面尺寸约为15m×15m, 中部有一个狭小的天井, 面积约20—30平方米。与冀北民居相比, 这里的院落空间明显尺度偏小, 空间较为狭促。建筑一般为1或2层, 少数3层, 进深4—6米, 空间格局灵活多变, 极富山区特色。在山势较为陡峭的地带, 相邻两幢建筑的高差可达一层, 而当地民居正是巧妙利用了地形特点, 产生了层次丰富的建筑格局和村落景观 (见图11) 。

(三) 建筑材料与艺术形式

1. 建筑材料

河北省传统民居大多就地取材, 建筑材料很有地方特色。山区民居多以石头砌筑, 有红石 (英谈村) 和青石 (大梁江、王金庄、于家村) 两种。石材加工成长宽高尺寸约60cm×50cm×20cm的石料, 对墙体起承重和维护作用。由于石材坚固耐用, 房屋可以屹立数百年而不倒, 这是此类民居至今仍保存较好主要原因。屋顶或楼板为木承重结构, 主木梁两端直接固定于石墙中, 主梁上搭次梁, 次梁上搭木椽。屋顶的维护结构为薄石板, 其尺寸大小不一, 长度在1米左右, 厚度只有几厘米, 这种石板耐久性相对较差, 需要定期更换。石头民居古朴凝重, 坚固美观, 石料大小均匀, 无论是石砖还是石板, 加工都较为精良, 反映了高超的石材加工工艺 (见图12、图13) 。

冀南民居多为砖木结构, 而冀北地区气候干燥, 降雨量较少, 当地居民以黄土和秸秆为原料, 砌筑了别具特色的泥坯房。此类房屋多为木结构, 以黄土、秸秆按一定比例混合作为维护墙体, 但因耐久性较差, 大都经不起常年的风吹雨蚀, 破败在所难免 (见图14) 。

2. 艺术形式

河北民居通过对当地建筑材料的独到运用, 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冀南民居在装饰上注意突出重点, 以大面积的灰砖为基底, 重点装饰檐口、屋脊、门头、柱础等部位, 以雕刻、彩绘为主, 形式丰富, 工艺讲究。利用当地砖制材料制作的砖雕, 精雕细刻, 其内容多取材于地方民间传说和风俗传统等题材 (见图15) 。

冀北民居朴实凝重, 虽较少装饰, 但仍具有自身特色。注重对民居建筑的重要部件, 比如屋脊、门窗、挑檐、照壁等进行重点设计, 并充分利用当地建筑材料的特点, 形式多样, 决不重复;原石原木原色, 给人朴素自然的感觉, 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农耕智慧与几千年来积淀的历史文化传统 (见图16) 。

(四) 保护面临的困境

1. 民居年久失修, 破损严重

很大一部分传统民居经历了数百年沧桑岁月, 建筑构件破损极为明显, 加上农村经济欠发达, 户主无力修缮缮, 存在很多危房。而且许多院落人去楼空, 使古村落丧失了原有的活力, 更加衰败 (见图17) 。

2. 基础设施跟不上, 居住环境恶劣

调研中, 这样的景象随处可见:街道空间被随意侵占, 墙上乱贴乱涂;基础设施很难与古村落百年来形成的结构配套, 各种线路杂乱挂接;简易的土路遇雨时则泥泞难行;许多街道节点堆放着垃圾, 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古村落的形象。

3. 风貌破坏严重

虽然河北省大部分传统民居尚保持着原有风貌, 但建筑的衰败与盲目建设, 严重破坏了古村落的整体风貌。许多新建民居的立面饰以白色瓷砖, 混杂在古村落中极不协调, 使得街巷历史景观不连续;还有一些规模较大的院落, 因历史原因建国以来一直由许多户分住, 各户任意改造, 封门堵窗或另开院门, 破坏了院落原有的完整;此外, 由于当地政府保护措施不当, 引导不够等, 很多传统民居外立面粉刷有色涂料, 使得古村古堡完全失去了原有古朴风貌 (见图18) 。

二、现代民居建设与发展

历史村落中现代民居的建设与发展, 也是此次调研的重要内容。1978年后,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崛起, 为村镇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广大农民自己动手, 自筹资金, 掀起了建造住宅的热潮。现代民居建设代表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因为缺乏正确引导也存在许多问题。

(一) 建设模式

1. 新村模式

这种模式在冀北很普遍, 村民从堡内迁出, 集中兴建新村。新村内现代民居鳞次栉比, 整齐排列, 配备一定的基础设施, 居住条件较好 (见图19、图20)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旧堡整体保存较好, 基本能保持其原汁原味, 而居民在新村内生活条件也能得到较好改善。缺点在于堡内空心现象严重, 活力丧失, 不利于当地文化传统的延续与保护。同时, 居住用地两头占地, 导致土地的严重浪费。

2. 旧村扩建模式

这种模式在山区很普遍, 主要是指在旧村内部加建房屋、沿道路或地形起伏向外部扩建。比如井阱县大梁江村, 新村旧村隔路相望。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新旧整合, 赋予古村落新的活力, 并延续当地的肌理。但对新建民居的建设要求较高, 如果在尺度、材料以及建筑构造的选择上没有处理好, 就会对古村落的整体风貌造成一定的破坏 (见图21) 。

3. 旧房翻建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指生活水平较高的村民自发地对自己房屋进行的修缮更新。但因为缺乏引导, 村民保护意识薄弱, 盲目攀比与跟风, 造成对传统民居的破坏, 导致古村落的和谐度、艺术价值降低。新旧截然对立, 这种景象让人触目惊心 (见图22、图23) 。

(二) 建造状况

在调研的村镇中, 居住用地所占比例多在70%以上。现代民居的建设基本集中在上世纪80年代后, 仍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

1. 院落布局

现代民居仍以合院式住宅为主, 平原地区多为一进院, 山区结合地形形成多进院落。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现代化生活用具的引进, 住宅的功能也日趋多样化。大部分住宅除了居住功能外, 还成为农业生产收成后的加工处理和储藏场所, 也是农民从事副业生产的地方。

2. 建筑形式

蔚县北方城村的新村建在旧堡外面, 一排排合院式住宅整齐划一, 在屋顶形式、檐口的处理以及高度的控制上都与旧堡里的传统民居保持一致。而在井阱县大梁江村却有着另外一幅画面, 传统民居平坡相间, 屋顶韵律极其丰富, 而一路之隔的新村却是一味呆板的平屋顶, 与旧村在建筑形式上没有对话。

现代民居的外墙装饰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大面积饰以瓷砖, 多出现在较富裕地区的民居建设中;一种是粉刷涂料, 多以白色、黄色等清新明快色调为主;还有一种是维持建筑材料的原色, 体现了现代民居对于当地材料的运用与民居建筑古朴风格的延续。

3. 材料造价

民居建设质量明显提高, 但地区差异较大, 从冀北到冀南, 住宅每平方米造价从300—900元不等, 基本反映了当地的经济情况。现代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已广泛进入到村镇住宅建设中, 刷涂料、贴瓷砖、安铝合金门窗等在调研的村镇中已经非常普遍。但也有些民居延续地方传统特色, 并加以改良, 形成新的民居建筑形式。例如阳原县开阳堡的新村中出现了连续的拱券式的住宅, 村民采用当地泥土, 外部以泥坯砌筑, 内部粉刷一新, 辅以现代的生活设施, 建筑结构合理, 造价低廉, 既能满足人们提高日常生活水平的需要, 又遮荫蔽凉符合当地气候, 实为乡土建筑的典范, 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见图24) 。

(三) 现代民居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农民建房的盲目性导致短期建房的现象严重。建了拆, 拆了建, 有的还两头占地, 造成了土地的严重浪费。而且宅基地面积过大, 调研结果表明, 建筑用地的面积仅占宅基地的25%—40%, 院内人畜混杂, 用具、农物摆放杂乱, 空间使用率不高。

2. 住宅防灾和抗灾能力薄弱

(1) “人畜混杂”。此次调研的大部分村庄中, “人畜混杂”现象相当普遍, 造成卫生条件恶劣, 甚至成为禽流感等传染疾病的祸根, 同时也是左邻右舍之间产生矛盾的诱因。

(2) 消防安全问题。此次调研的村庄中, 绝大部分没有消防设施, 如消防栓等, 村庄在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上的投资几乎为零, 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3) 防洪排涝问题。通过调查, 特别注意到在村庄居民点内, 普遍存在因暴雨造成的涝和渍, 因房屋选址不当而引发滑坡或塌陷的危险性。

3. 基础设施丞待改善

(1) 供水、饮水:此次调研的村镇, 80%以上的村民没有喝上自来水, 即便铺设了管道, 但设施老化现象严重, 缺乏消毒设施。同时, 在广大的冀北地区, 还有村镇处于严重缺水、甚至无水的恶劣状况中。

(2) 厕所:此次调研中发现, 几乎所有调研的村庄, 仍使用旱厕, 而且设施简陋。

(3) 取暖:被调查的村镇中, 农民仍以烧煤、烧秸秆为主要取暖方式, 无集体供热设施。部分农户自行安装了简易太阳能设施。

(4) 生活垃圾:调查中发现, 许多村庄没有集中的生活垃圾堆放点, 村集体不负责填埋垃圾, 由各户随意倾倒, 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河北民居的深入调研,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得力的保护措施和正确的建设引导。首先, 在经济层面要给予积极地扶持, 对院落投资保护和抢修, 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尽量使用原有材料和形式;对民居院落进行上下水、电、气管线的安装, 改善居住条件, 满足人们现代生活所需。其次, 规划层面要从发展的角度对民居建设的近远期进行合理的控制与安排, 切忌大规模改造与开发, 可划定保护区, 使新区与老区在风格、功能上各有侧重, 相辅相成。总之, 河北民居是具有重要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 它的保护与发展需要政府的充分重视与全社会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 《村镇小康住宅规划设计与居住标准研究》课题组, 中日合作JICA项目《村镇集合住宅研究》课题组.中国村镇小康住宅研究综合调查.村镇建设, 1998 (9) :16-23.

[3]谢空, 谷健辉.冀南伯延镇传统民居特色及发展保护研究.小城镇建设, 2006 (4) :85-89.

现状调研分析论文 篇2

1.活动背景

“三鹿奶粉”事件再次把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推向风口浪尖。食品安全问题频频见诸于报端,这不禁使广大消费者心存疑虑,中国老百姓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急剧下降。食品安全问题首次提升到政府工作报告的高度。

南澳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和渔业县,全县海域面积达四千六百平方公里,盛产着鱼、虾、蟹、贝、藻五大类的海产品一千三百多种[1];并建成了四万多亩的近海 “蓝色牧场”,遍布三大渔乡的水产品加工网络和建成二大海产品专卖市场,使其成为海内外游客购买海货的“天堂”。近几年,南澳县从实施“海洋活县”的发展战略出发,把水产品加工业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努力构建产业开发平台[2]。

2.活动概况

我们来到南澳岛调研当地的海产品加工现状。参观其加工流程,考察其加工过程是否卫生,是否符合规定的加工标准,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另一方面探讨当地是否具备发展海产品深加工业的条件,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3.调查情况与分析

3.1南澳海产品状况

南澳海域海洋生物资源,据我们从南澳县海洋与渔业局给我们参考资料《南澳县渔业资源调查与区划报告书》及《南澳县海洋与渔业发展调研报告》中,可以看出南澳海区的生物种类打7000中,其中经济鱼类70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有:

中上层鱼类:蓝园鲹(巴浪)、金色小沙丁鱼(姑鱼)、脂眼鲱(强鱼)、鲐鱼(花鲱)、颔园鲹(长腰巴浪)、竹筴鱼(阔目巴浪)、羽鳃鲐(白面)、扁舵鲣(水棍)、干金枪鱼(青甘)、鲔(阳棍)。

底层鱼类:枪乌贼(鱿鱼)、带鱼、乔氏台雅鱼、金带细鲹(白身仔)、二长棘周、长蛇鲻、星斑裸颊周、大头狗母鱼、条为鲱鲤(红鱼)、黄带付鲱鲤(大红鱼)、短尾大目周、真周(赤鯮)、细鳞三梭鲈(厚鲈)、三线矶鲈、大头白姑鱼、高体若鲹、刺鲳(肉鲫)

岛上淡水鱼、虾、蟹、贝类

岛上已知淡水鱼类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鲮鱼、鲫鱼、福寿鱼、非洲鲫、梭鱼、乌鱼、胭脂鱼、鲴鱼、鲃鱼、麦穗鱼、攀鲈鱼、斗鱼、中华鳗鱼、日本鳗鲡、黄鳝、鲶鱼、胡子鲶

淡水虾、蟹、贝类有:长臂虾、招虾、田螺、石螺、蜗牛、中华绒毛蟹、河蟹、日本沼蟹等类品种。

主要种植植物:龙须草、海带、紫菜

南澳县的海产不仅种类繁多,并且水产品的总产量很高,xx年全县的水产品总量达到了129105吨,其中海洋捕捞产量为75805吨,海水养殖产量为 52955吨,大大超出了当地的水产品需求量。因此当地拥有非常丰富的海产品加工原料,且南澳到位于南海东北部、闽粤台三省交界处,区位优势明显,因此当地发展海产品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及地理优势。

3.2南澳海产品的加工现状

现状调研分析论文 篇3

摘 要:对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能更好地了解现阶段高校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层次,为日后的培养计划提供参考与支持。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

一、教师信息素养及信息技术能力的涵义

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是信息的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本课题涉及的核心概念为“信息技术能力”。本课题的信息技术能力包含三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及信息使用能力。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能力是指对数据信息的处理能力,信息素养则是对数据的了解程度,前者注重的是深度,后者注重的是广度。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最终要通过教师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中,因而教师的信息素养起着决定作用。在国外正是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培养,从而提高其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美国,自1995年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办公室发布《教师与技术》以来,已有40个州将信息技术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证的一项内容。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也加强了对教师技术能力的相关培训。由此可见,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近几年,我国在这方面也提高了重视程度。在高等教育方面,我国大力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高校间建立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对高校课程设置也进行了调整,培养了大批信息化专门人才和师资队伍,同时还积极推动高校信息产业发展。

二、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调研过程

一切理论层面的研究都应根据实际情况、实际问题展开。关注信息素养的实践发展,才能提出更加科学、具体可行的策略,因此,对信息素养的实践研究将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我们对信息素养的实践研究主要分布在对信息素养的调查分析、对比研究以及应用研究等方面。

在第一次调研过程中,我们选取了天津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等语言类院校的外语教师,作为本次调研的主体样本。原因在于:外语专业本科生对语言类专业有着较为丰富的研究资源,并且外语教师作为高校讲授公共外语课、外语专业课的群体,他们信息素养的高低对学生的信息素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次调研在进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存在问题及不足的调查以及信息技术环境下外语教学课堂的观察,详细阐述信息素养的内涵,为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们认为英语教学离不开教育教学信息的存储和检索。信息时代的英语教师,不但应该掌握必要的电脑技术,如建立、修改、合并、删除文档等,还要对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文件的不同格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并基本掌握它们之间的格式转换方式,以及在什么硬件环境支持下运行,从而将这些技能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我们科研团队在问卷的制订上,采用多项选择与单项选择相结合的方式,既侧重于对外语教师基本信息素养的了解,又深入研究教师本身对信息素养的看法与希冀。

在发放问卷之外,我们科研团队的成员还分别走访了天津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以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的相关教师,采用面对面采访的方式,更深层次了解高校一线外语教师的信息素養现状,为调研结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的调研

通过科研团队统计调查问卷结果,分析采访记录,我们对当前样本范围内的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我们了解到,由于近些年受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语言类高校或普通院校的语言类院系都在硬件的技术设施上有很大提升。参与调查的高校语言实验室经历了从模拟到数字的大转变,不仅实施了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而且建立了外语资源平台及自主学习平台。另外,为了满足自主学习的要求,外语教学资源库也在许多高校应运而生。然而,与技术硬件升级相伴产生的就是教师信息素养的脱节。从问卷的结果以及对部分教师的采访结果来看,92%以上的教师对word、excel等基本软件的操作是十分熟练的;83%的教师反映由于没有接受过相关系统培训,在许多学习平台的运用上都存在盲区;99%的教师都对信息技术教学走入课堂表示认可与支持。

通过进行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目前高校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普遍不高,高校缺少对外语教师进行相关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

四、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的分析与总结

目前,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并不容乐观。

首先,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观念并不深刻。在科技高速发展、信息量高度膨胀的当今社会,教师应进一步加深信息素养观念,自觉树立信息教育理念,运用高科技信息设备,去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

其次,教师对信息技术设备的利用率并不高。事实证明,传统的语言教学是枯燥而有局限的,单纯的课本学习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下的情境教学方式,将枯燥的知识以生动的形式得以展现;充分利用语言实验室资源库,重视学习资源的更新与补充。

最后,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机制有待完善。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受到客观条件影响,没有良好的平台与机会去学习相关知识。因此,相关部门和高校,应该在提升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同时,重视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为其信息素养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我国节能现状调研与对策分析 篇4

“十一五”节能规划提出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为了这一指标的完成, 国务院成立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 发布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做出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 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

经过各行业的艰辛努力, 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 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19.1%, 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4.29%, 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12.45%, 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1]。

1.1 万元GDP能耗下降[2]

“十一五”前4年我国万元GDP能耗由1.276吨标准煤下降到1.077吨标准煤, 每年比上年分别下降2.74%、5.04%、5.20%和3.61%, 累计下降15.61%。按照国际方法换算, 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折合成标准油为21.46亿t, 人均消费1.61吨标准油。

1.2 淘汰落后产能成效显著[3]

到2009年底, 我国共关停小火电6000万k W;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100万t;淘汰落后炼钢产能6000万t;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1亿t;关闭小煤窑11万处。2010年继续淘汰落后产能, 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1000万k W, 淘汰落后炼铁产能2500万t、炼钢600万t、水泥5000万t、电解铝33万t、平板玻璃600万重箱、造纸53万t。“十一五”期间众多落后产能的淘汰, 不仅极大地减少了能源的浪费, 而且使高耗能行业内部生产能力的结构得以显著优化, 极大提高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1.3 节能技术进步[4]

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均有较大幅度下降, 能效整体水平得到提高。2009年与2005年相比, 火电供电煤耗由370g/k Wh降到340g/k Wh, 下降了8.11%;吨钢综合能耗下降了11.4%;水泥综合能耗下降了16.77%;乙烯综合能耗下降了9.04%;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了7.96%;电解铝综合能耗下降了10.06%。

1.4 环境质量改善[4]

“十一五”通过节能提高能效少消耗能源6.3亿吨标准煤,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t。全国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了14.29%和12.45%。

2009年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城市比例由2005年的42.5%上升到67.3%;地表水国控断面劣五类水质比例由2005年的27%下降到18.4%;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三类比例由2005年的41%上升到57.3%。

2 我国能源现状与问题

2.1 能源结构不合理

能源结构均衡的实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对能源的消费不只是主要依赖一种能源, 而是主要依赖两种或两种以上能源。如果一种能源因故发生某种较大变化, 也不会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较大危害[5]。

2006~2011年我国能源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分布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 原煤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 其生产与消费比例都维持在70%左右。与煤相比, 石油与天然气是较为优质的资源, 不仅能源效率高, 同时也更加环保。但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比重总和仅为20%左右。风电、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比例更是不足10%, 其消耗比重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着很大的距离。这些都不符合能源结构多元化的发展要求, 严重影响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

2.2 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能源从开采、加工、转换、输送、分配到终端利用, 有大量的能量被损失和浪费。中间环节和终端利用效率的乘积通常称为“能源效率”[6]。虽然我国工业领域的能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但对比国际先进水平仍普遍偏低, 单位产品的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见表2) 。

2.3 能源浪费现象严重

2.3.1 工业余热余压等未加以使用

煤炭、钢铁、冶金、化工、水泥等领域存在着大量低品位或者间歇性余压余热未加以使用, 工业余热资源总量可达8亿吨标准煤[8]。这些余热资源可用于发电、驱动机械、加热或者制冷等。钢铁行业的许多生产要经过高温加热过程, 最后出来的产品及其炉渣又都要冷却才能使用, 在冷却时散发的显热就是余热, 这部分余热在设备燃料消耗量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如炼钢炉渣显热占冶炼燃料热的2%~6%, 有色金属冶炼炉渣占10%~14%。我国每年由冶金炉渣带走的热量相当于2M吨标准煤。从每吨热焦炭中可回收的热量相当于40千克标准煤, 每吨热钢坯可回收显热67MJ, 相当于加热量的1/4[9]。

2.3.2 建筑寿命短, 能耗惊人

近十几年来, 我国城市建设飞速发展, 与此同时, 主流媒体也频频出现许多大型公共建筑被成功爆破的报道。如:青岛大酒店、南昌五湖大酒店、西湖第一高楼、北京凯莱大酒店等。这些短命建筑不仅造成了水、砂石、森林等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也造成了水泥、钢材、能源的过度消耗。假设按文献[10]中的计算方法, 需水泥0.2t/m2、钢材0.6t/m2的标准, 按表2中2009年我国生产1t水泥与钢铁所消耗的煤当量值:生产1t水泥消耗139千克标准煤、生产1t钢消耗697千克标准煤来计算, 则共浪费掉68700.4吨标准煤, 详细数据如表3所示。

同时, 建筑的拆除、建筑垃圾的清运和堆放, 会引起对空气、土壤、水质的诸多污染, 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据业内人士估计, 我国目前建筑垃圾的数量已经占到城市垃圾的30%~40%, 成为了巨大的污染源。

2.3.3 家庭能耗积少成多

据统计, 我国家庭能源消耗比重由20世纪80年代的15%左右上升到目前的25%以上。随着空调的迅速普及, 空调的用电负荷正逐年猛增。当前, 空调能耗已占全国居民耗电量的15%左右, 在夏季用电高峰时期, 空调用电负荷甚至高达城镇总体用电负荷的40%左右。

目前, 实行的“五级能效”标准, 二级 (3.2) 以上属于节能产品, 其中最高能效比为3.4, 而一般家用空调的能效比则为2.6。假定1台2600W的空调, 全年使用100h计算, 那么节能空调可以比家用空调节电24k Wh (见表4) , 按全国有1.4亿台家用空调计算, 每年可以节约用电33亿k Wh, 相当于少建一个60万k W的火力发电厂。

2.4 环境问题依然严重

我国当前依旧是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表5反映的是我国2004~2010年SO2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2006年之前, 排放量持续增长, 但在2006后, 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环境问题稍有缓解, 这与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上升等有一定的关系, 但我国依然是高排放国家。

万t

3 对策与措施建议

3.1 调整能源结构, 发展分布式能源

我国长期以来以煤为主要能源, 这一现状不仅造成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而且污染环境。据估算, 每燃烧100万吨煤, 平均要排放出SO2气体2万t, 灰渣20万t和烟尘3万t, 因此能源结构亟待调整。

近年来兴起的分布式能源是利用小型设备向用户提供能源供应的新型能源利用方式, 是指分布在用户端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它具有能源利用效率高, 环境负面影响小, 提高能源供应可靠性和经济效益好的特点。同时, 分布式能源最能体现节能、减排、安全、灵活等多重优点的能源发展方式, 也是未来世界能源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促进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推广应用。

3.2 加速科技的进步, 促进节能降耗

科学技术是实施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的重要支撑。通过技术进步实现节能减排是当前工作的关键, 研究分析显示, 科技进步对节能贡献率达到40%~60%。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通过节能技术进步, 推进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与创新型行业的建设[11]。

目前, 我国仍处于工业高速增长阶段, 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污染重。因此, 必须开展高效节能与污染控制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等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的研发, 大力推广、普及和应用节能减排科技成果, 为转变生产方式, 提高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供技术保障。

3.3 完善节能管理体系

节能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由于缺乏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科学的能源管理理念、机制和方法, 就会造成能源管理脱节。建立规范的能源管理体系, 使能源管理的各项手段和措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全面系统地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各项能源管理活动, 实施全过程管理, 以期获得最佳的节能效果[12]。

能源管理体系的实施, 有利于推进国家能源方面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的实施;有利于组织能将节能工作落到实处, 解决了“谁来做”、“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 能大大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 进而提高节能工作整体效果和效率。有利于及时发现能源管理工作中职责不清问题, 通过识别节能潜力以及节能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通过持续改进, 不断降低能源消耗, 从而实现组织的能源方针和能源目标。

3.4 强化节能意识

节能意识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应就将节约能源与提高能源效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让节能的意识深入人心。

节能与每个人都有关系, 需要人人参与。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只有从思想上真正树立起节能减排的意识, 才能最终将节能减排工作转化为实践中身体力行的自觉行动。公众节能意识有多强, 决定了节能空间有多大。

4 结论

节能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既是技术问题也是发展模式问题, 需要全社会共同协调努力。过去的“十一五”, 全国各业齐心合力,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万元GDP能耗下降、淘汰落后产能、结构优化升级、节能技术进步、环境质量也得到了改善。但我国能源结构的不合理依然存在、能源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能源浪费数目惊人、环境问题还很严峻。这些现状的改变以及“十二五”任务的顺利完成, 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努力调整能源结构、提高科技进步水平、提高全民节能意识、更大范围的实施能源管理体系, 以确保“十二五”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

[1]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节能减排回顾之一.[EB/OL].[2011-09-27]http://www.sdpc.gov.cn/xwfb/t20110927_435642.htm.

[2]赵鑫.我国“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政策效果评价及其启示[D].北京:燕山大学, 2011.

[3]戴彦德.中国”十一五”节能成效与“十二五”节能展望[J].中国能源, 2010, (11) :5-10.

[4]赵家荣.“十一五”节能减排成效及“十二五”节能思路的初步考虑[R].2010中国节能与低碳发展论坛, 2010.

[5]郝钢.我国太阳能发展现状与前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16) :19.

[6]张新敬, 谭春青, 隋军, 等.我中国工业节能现状调研和对策[J].中国能源, 2008, 30 (11) :32-40.

[7]王庆一.我国能耗密集产品单位能耗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国际石油经济, 2006, 14 (2) :24-30.

[8]夏红德, 张华良, 许玉杰, 等.中国工业节能潜力与对策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1, 32 (12) :1992-1997.

[9]贾振航, 姚伟, 高纸, 等.企业节能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10]胡明玉, 吴琼, 燕庆宁, 等.短命建筑引起的资源、能源、环境问题分析[J].建筑节能, 2008, 36 (1) :70-72.

[11]方利国.节能技术应用与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现状调研分析论文 篇5

吕建亮 1,谢利辉2

(1.宝鸡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陕西 宝鸡721106;2.宝鸡市环境保护局,陕西 宝鸡721004)

摘要;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在污染减排领域纳入了农业源,防治农业源污染成为水污染物减排重点。对农业源污染进行有效地治理,直接关系到“十二五”期间水污染物减排目标的完成。宝鸡市农业的主要污染源是畜禽养殖业,根据其污染特点,提出以“合理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消灭散户、控制专业户、扶持养殖小区和养殖场”的解决宝鸡市畜禽养殖业污染的新途径。此外,通过政策、资金方面的扶持与补贴,对规模较小的企业进行整合,不断扩大养殖规模,使畜禽养殖企业转变成产业化养殖。关键词: 农业源,现状,污染减排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业污染日趋严重。农业污染已成为影响我国水环境的首要因素[1,2]。因此,我国已经将农业污染治理列入“十二五”减排规划。在国家节能减排工作中,农业源污染减排是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农村能源结构进行优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污染的排放。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方面,减少农业源污染排放,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宝鸡市农业污染现状及污染减排基数

2013年,宝鸡市COD 排放总量为48145 t,其中工业源排放14128 t,生活源排放13371 t,农业源排放20397 t。农业源排放的COD 占全市总量的42.3%,是工业源COD 排放量的1.44倍,是生活源COD 排放量的1.52 倍。宝鸡市氨氮排放总量为5114 t,工业源排放885t,生活源排放3069 t,农业源排放1120 t,农业源排放的氨氮占全市氨氮排放总量的21.9%,是工业源氨氮排放量的1.26 倍。通过上述分析,在我市水体污染中,农业源污染成为重要的污染源。

我国污染减排指标中,在“十二五”时期由原来的2项分别增加到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其中,COD和氨氮两项指标涉及农业源。2010年国家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对农业源主要普查了畜禽养殖、水产和种植业3个类型。2013 年环境统计结果显示,宝鸡市农业源COD排放总量为20397 t,畜禽养殖业排放COD 总量为20221 t(其中养殖场小区排放5480t,专业户排放14741t),占农业源排放总量的99.1%,种植业和水产业加起来只占0.9%,在农业源污染中,最大来源是畜禽养殖。通过对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进行污染源普查统计,涉及的畜禽包括猪、奶牛、肉牛、蛋鸡和肉鸡,在统计范畴没有纳入散养户。宝鸡农业相比农业发达地区仍有落后,但近年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逐渐形成了以粮为基础、畜为主导、果为特色的优势农业发展新格局。我市畜牧业产值已占到农业总产值的40%,万头以上的大型奶牛基地有1 个,万头以上的大型养猪基地有3 个,万只以上的大型养鸡基地有6个。

在宝鸡市畜禽养殖业中,所占比例偏高的是养殖专业户,相比之下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 1 小区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部分畜禽养殖业没有对排放的污染物进行有效处理。2013年,宝鸡市畜禽养殖专业户排放的COD共计14741吨,占畜禽养殖业排放总量的72.9 %。生猪养殖专业户排放COD共计3983吨,占生猪养殖排放总量的81.8%。奶牛养殖专业户排放COD共计5230吨,占奶牛养殖排放总量的56%。肉牛养殖专业户排放COD共计4183吨,占肉牛养殖排放总量的91.3%。蛋鸡养殖专业户排放COD共计1170吨,占蛋鸡养殖排放总量的93.6%。对于宝鸡畜禽养殖业来说,减排的重要手段就是让养殖专业户实现规模化、产业化,从而达到集中治理。

2、宝鸡市农业源污染减排任务

“十二五”时期,国家在污染物总量减排领域中纳入了农业源,同时单独下达削减任务,对农业源进行考核。在“十二五”期间,与2010年相比,我省到2015年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方面分别下降7.5%和10%。在计算 “十二五”期间的农业源污染物排放中,与工业和城镇生活污染相比,计算方法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通过畜禽养殖的污染物产生量和治理措施的去除量对实际排放量进行计算。

在《陕西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对我市COD和氨氮减排目标、工业和城镇生活两部分的合计目标分别进行了明确,从而可以清楚地计算得出农业源COD和氨氮的目标。即到2015年,我市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应控制在4.98万吨以内,比2010年下降8.2%;氨氮排放总量应控制在 0.51 万吨以内,比2010年下降11.2%。农业源COD和氨氮要比2010年分别削减9.2%和11.2%,作为新增加的减排领域,农业源COD和氨氮与工业和生活领域减排的任务相当,任务十分艰巨。

3、对我市农业源减排的建议

3.1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城镇化建设要求,结合畜禽养殖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发展的特点,对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一批畜牧养殖小区,进而与土地消纳量相匹配。按照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进行统一规划,对城镇、风景区、饮用水源等环境敏感区进行明确。对于不宜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敏感区,将养殖场与农田进行统一规划,同时对畜牧业产业布局进行合理调整。提倡将养殖场与农田、果园、山林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的农牧结合的生态模式,力争粪尿全部就近消化,促进我市畜牧业持续、稳定、限量发展。要着重强调“种养结合”的原则,畜牧发展要符合规模化、生态化、无害化、规范化和资源化。畜牧业发展空间规划的制定,不仅将更好地引导我市畜牧业稳步发展,实现一个清洁、健康、生态的养殖方式,也进一步加强了我市生活环境和饮用水源安全。3.2 由分散走向集中,消灭散户、控制专业户、扶持养殖小区和养殖场

农业源减排任务的重点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畜禽粪便的排放。但当前我市养殖专业户污染物排放量仍比重较大,应尽快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推动养殖专业户向规模化养殖转变,逐步降低养殖专业户养殖量的比重。倡导有条件的村镇建立粪污处理场,集中收集、处理养殖专业户畜禽粪便,最大程度地降低养殖专业户的畜禽粪便排污强度,逐步提高污染治理整体水平。由分散走向集中,消灭散户,控制专业户,扶持养殖小区和养殖场,让散养向规模化养殖发展。

3.3 扎实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

鼓励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采取全过程综合治理技术。建立雨污分离污水收集系统,采用干清粪的方法收集粪便,污水厌氧处理,沼液经生化处理或多级氧化塘处理后农业利用,粪渣和沼渣通过堆肥发酵制取有机肥或有机复合肥,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大力推行清洁养殖技术,根据种养面积合理确定养殖数量,达到产用平衡。

案例:现代牧业(宝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12月,年存栏奶牛15000多头,公司建设中严格执行了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对粪便实行“干清粪-沼气-沼液还田-沼渣生产有机肥”的处理模式,沼气发电运用的是世界先进的PFR工艺,综合利用沼液沼渣,实现粪污的综合和有效利用,并以沼气技术为纽带,将养殖和种植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做到能量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形成无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系统。

宝鸡地区主要经济作物就是小麦,因此规模化的奶牛养殖基地可以采用此模式。奶牛产生的粪便进行沼气发酵,沼液通过管道输送到还田浇灌,优质麦草又为奶牛提供了食物来源。沼气生产的沼渣和沼液又可以作为绿色的有机肥料,用于大棚的蔬菜生产,既提高了蔬菜品质,增加了农民收入,达到了污染“零排放”。3.4 强化政府管理,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要真正减少畜禽养殖污染,政府就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针对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基础较薄弱等现状,通过大力推广先进污染控制技术,整合规模较小的企业,扩大养殖规模,使畜禽养殖逐步向产业化养殖转变。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监督管理促进农业源减排工作全面开展,形成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相结合的全过程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完善农业源减排统计、考核体系,形成上下联动、部门配合的农业源减排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现状调研分析论文 篇6

关键词 粤西地区 ;甘蔗 ;香蕉 ;发展现状 ;调研

中图分类号 S566.1;S668.1

Development Status of Sugarcane and Banana Industries in Western Guangdong

HAN Guangyong1) DENG Weiwu1) FAN Wubo2,3,4) CHEN Xuan2,3,4)

WANG Wenzhuang4) WEN Shanghua3,5)

(1 Guangdong Guangqian Sugar Development Co., Ltd., Zhanjiang, Guangdong 524348;

2 Zhanjiang Experimental St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13;

3 Tropical Dry Farming Research Center,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13;

4 Chinese Society for Tropical Crops, Haikou, Hainan 571101;

5 Guangdong Zhanjiang Bureau of Reclamation,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22)

Abstract Guangdong sugarcane and banana industry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 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sugarcane and banana industry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The research group offered their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se key problem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prioriti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Guangdong sugarcane and banana industry.

Key words Western Guangdong ; sugarcane ; banana ; development status ; research

2013年6月18-22日,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受农业部南亚办的委托,在广东粤西地区对主要热带作物产业发展关键问题进行调研,调研组成员到茂名农垦、湛江农垦、徐闻水果蔬菜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湛江实验站等19个单位,对甘蔗、香蕉等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全面了解当前甘蔗、香蕉产业发展情况,并针对粤西地区甘蔗、香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其今后发展的重点及对策,以促进粤西地区甘蔗和香蕉产业快速、稳健发展。

1 粤西地区甘蔗和香蕉产业发展现状

1.1 粤西地区甘蔗产业发展现状

广东省是中国三大甘蔗主产区之一,其中粤西蔗区是中国甘蔗优势区域之一,主要包括湛江、茂名、阳江、云浮等市,以湛江市为主。2012年,粤西甘蔗种植面积13.44万hm2,占广东省甘蔗种植面积的92.37 %;产量为1 188.76万t,占广东省甘蔗产量的92.92 %[1]。2012年,湛江市甘蔗种植面积为12.90万hm2,占广东省甘蔗种植面积的88.65 %;产量为1 150.50万t,占广东省甘蔗产量的89.93 %[1]。种植品种、病虫害、栽培管理、技术改革等以湛江农垦为例。

甘蔗产业是湛江农垦龙头产业,也是最主要支柱产业,种植面积2.8万hm2,约占粤西甘蔗面积的22 %;甘蔗年产量约220万t,约占湛江垦区经济总量的60 %。目前,湛江农垦主要推广的甘蔗品种有新台糖1、2、16、22、25号,粤糖93/159等,早熟高糖品种约占70 %,中、晚熟品种约占30 %。甘蔗主要病虫害有凤梨病、赤腐病、黑穗病、宿根矮化病、甘蔗螟虫、绵蚜虫、粉介壳虫、蔗龟、蓟马等。甘蔗栽培管理以地膜覆盖、人工施肥与灌溉、人工喷施化学除草剂除草等为主。

近年来,湛江农垦在甘蔗种植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革:甘蔗机械化生产管理,如水肥一体化滴灌,机械化中耕松土、施肥、培土、喷施除草剂和机械化收获等;通过中耕松土培土,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甘蔗抗旱、抗倒伏能力,节省劳动力及水资源,提高甘蔗产量和品质;利用生物技术繁育甘蔗健康种苗,甘蔗种茎进行消毒浸种处理,减少和防止甘蔗病害发生;利用赤眼蜂、诱虫灯等防治甘蔗虫害;施用生物有机肥,防治甘蔗病虫害;有计划地推进甘蔗与橡胶、菠萝、剑麻等其它作物的轮作,防止长期连作对甘蔗生长的影响;甘蔗制糖厂引进机械化装卸甘蔗设备、无滤布真空过滤设备、液压马达设备等,改进每车快速取样测糖分技术,还实现烟囱余热回收利用、废液发酵生产沼气、沼液和滤泥回收生产复合肥和生物有机肥等废弃物回收利用,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了企业效益。

nlc202309011612

湛江农垦建立了全国一流的甘蔗健康种苗基地、国家级甘蔗现代化示范区和全国规模最大、技术先进的甘蔗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为广东甘蔗产业的发展起示范带动作用,有利于推动广东乃至中国甘蔗产业的快速发展。

1.2 粤西地区香蕉产业发展现状

香蕉是世界上进出口贸易量最大的水果,年交易量居各类水果之首,交易金额排名第二。广东是中国香蕉最大的产区,2010年香蕉种植面积12.55万hm2,产量为371.27万t。广东香蕉区域化生产明显,粤西地区是主产区,2010年香蕉种植面积7.58万hm2,产量257.87万t,占广东省香蕉总产量的69.46 %。此次粤西地区香蕉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以徐闻县为主。2012年,该县香蕉种植面积1.2万hm2,产量52万t,总产值9.36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16.4 %。

徐闻县引进了一批香蕉生产实用技术,如反季节高产优质栽培、标准化生产、种苗繁育、薄膜覆盖、套袋保果、留梳留芽、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间种套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据统计,目前徐闻县香蕉标准化生产面积达1万hm2,节水灌溉面积1.13万hm2,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面积0.53万多hm2,套袋保果技术应用面积0.8万hm2,反季节生产技术基本推广普及,良种覆盖率达96 %以上,香蕉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目前,香蕉的销售产品主要是鲜果。徐闻县注重香蕉品牌的创建,如“福民牌”香蕉、“双仔牌”香蕉已经享誉北京、上海各大超市,“福民牌”香蕉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和“中华名果”称号,2012年还获得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行金奖。徐闻县也十分注重香蕉营销市场的开拓,在全国建立了230多个营销网点,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大中城市。

目前,徐闻县香蕉病虫害危害严重,影响了香蕉的产量和品质,主要病虫害包括香蕉枯萎病、黑星病、叶斑病、叶缘枯病、软腐病、花叶心腐病、象甲、花蓟马等,其中香蕉枯萎病仍是香蕉产业的最大威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是通过抗、耐病品种的选育、药剂、微生物有机肥、水旱轮作或与其它作物轮作等方法进行综合防治。

2 存在问题

2.1 机械化水平低

由于粤西地区甘蔗、香蕉种植面积规模不大,多为分散的小农户型;地势环境复杂多样,土壤多为粘土;热作机械多为大型机械设备,缺乏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小型机械设备,因此甘蔗、香蕉生产机械化水平低。如茂名地区多为丘陵地带,这给机械化耕作带来了困难;甘蔗生长中后期,由于茎叶伸长封行等原因,影响机械化管理;甘蔗、香蕉的收获各有特点,机械化操作难度大,尤其香蕉采摘需注意保果保鲜;粤西地区地势环境复杂多样,不利于大型机械的耕作;粤西地区种植甘蔗、香蕉的土壤多为砖红壤,土壤粘性强,不利于小型机械的耕作。

2.2 种质创新不足,生产管理水平不高

广东粤西地区目前的甘蔗、香蕉品种多为引进品种。由于科研基础薄弱、科研力量和经费不足,自主创新品种少,且更新缓慢;甘蔗、香蕉生产的关键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突破;甘蔗生产管理较为粗放,技术推广力度不够,普及率低;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均影响了甘蔗、香蕉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如,长期以来甘蔗以台糖系列品种为主,香蕉以巴西品种为主,均为引进品种;主要是以小农户为主的经营模式,生产管理也主要凭借农民传统的生产管理经验来进行,缺少专业技术指导,技术含量低;甘蔗花叶病、枯萎病、香蕉枯萎病等病害仍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及产量形成,有待进一步加强科技攻关;香蕉的采后保鲜技术有待加强。农民的文化水平低,思想认识不足(重造轻管);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均影响甘蔗、香蕉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2.3 种植结构单一,生产水平逐年下降

甘蔗、香蕉产业种植结构单一,作物长期连作,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传病虫害严重、品种退化等现象发生,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发展。当家品种少,经多年种植后,种性下降,抗逆性差,从而影响产量。如甘蔗产业是广东湛江的农业支柱产业,种植面积大,涉及区域广,多为长期连作,病虫害发生率高,产量低;高产品种少,种植品种单一,多年种植后导致品种退化;长期施用化肥,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产量下降。香蕉枯萎病也是一种土传病害,长期连作对香蕉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2.4 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产业投入少

甘蔗和香蕉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不仅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基础设施,还包括科研、农技推广、政策法规、热作信息等方面。在甘蔗和香蕉生产中的水利建设、道路建设和低产田改造等,产品加工和流通的基础设施,科研设施和设备等投入不足,影响了甘蔗和香蕉产业发展。

2.5 市场不稳定,产品竞争力差

甘蔗和香蕉产品价格易受国内外供需市场的影响,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则价格下跌。由于甘蔗和香蕉生产易受干旱、洪涝、低温、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市场波动频繁,从而影响产量和效益。

2.6 劳动力缺乏,成本增加

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劳动力缺乏成为目前制约甘蔗产业发展的瓶颈。由于劳动力缺乏,致使工价过高,劳动力成本增加;物价上涨,使农药、化肥、原材料及其它物资等价格上涨,致使生产成本增加;产品流通体系不完善,流通模式单一,致使流通成本增加等,均不利于甘蔗和香蕉产业的发展。目前,甘蔗种植和收获环节仍需要依靠人力劳动完成,劳动力需求量大,增加了劳动成本,影响企业效益。

3 粤西地区甘蔗和香蕉产业发展重点及对策

3.1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为热作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1.1 加快引种步伐,积极培育新品种

育种工作是一项时间长、失败可能性较大的科研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除了需要自己培育新品种外,也需要引进优良品种,这是最快且最有效的方法。因此,粤西地区应与相关科研院所加强合作,积极实施甘蔗和香蕉良种良苗工程,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步伐,以改变目前甘蔗和香蕉生产当家品种少的局面。同时,也必须加强种质创新,积极培育优良新品种,才能真正提高广东省乃至中国甘蔗和香蕉产业发展水平。

nlc202309011612

3.1.2 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劳动强度及劳动力需求量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和农民劳动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越来越高,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的依赖越来越明显。因此,甘蔗和香蕉生产应发展小型机械,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劳动强度和劳动力需求量,从而减少劳动力成本。同时,应大力发展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达到甘蔗和香蕉生产高产、高效的目的。

3.1.3 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管理技术水平

技术水平的提高是现代农业生产最关键的环节。因此,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有文化、懂科技的新型农民是甘蔗和香蕉产业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对农民进行技术技能培训,并把农业技术的培训、推广、服务融为一体。同时,还应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产业经济发展。

3.2 调整种植结构,合理轮作,建立良好的耕作循环方式

种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进行合理轮作、间作或套作,建立良好的耕作循环方式,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传病虫害的发生,促进作物高产、稳产有重要作用,也是确保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的必要手段。调整种植结构须因地制宜,适度发展,以市场为导向。

3.3 强化管理,实现统防统治,确保甘蔗和香蕉产品质量安全

科学规范管理生产过程,建立健全甘蔗和香蕉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化体系,保证甘蔗和香蕉生产经营有章可循,有标可依。加强质量监测体系和产品评价认证体系的建立,有效监督甘蔗和香蕉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确保甘蔗和香蕉产品质量安全,促进甘蔗和香蕉产品品牌、名牌战略的实施。

3.4 创新经营体制,健全产业化发展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当前的经营体制已经不适应产业化发展,需要创新经营体制,进行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调整,优化甘蔗和香蕉等农业资源和农村经济资源配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进行甘蔗和香蕉产业化的规模和集约经营。健全产业化发展的市场机制,提升甘蔗和香蕉产业要素的市场化程度,完善财政激励政策,健全税收政策,强化金融支持,加大产品认证实施力度。

3.5 产学研相结合,推动产业稳健发展

产学研相结合,实现科研、教育、生产在功能与资源优势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甘蔗和香蕉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产学研结合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农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才有利于甘蔗和香蕉产业稳健发展。

3.6 加强政府扶持和引导,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政府层面的扶持和引导,提高政府行政服务效能,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战略,彰显产业集群效应;进行项目支持,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开发和创新应用,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拓展融资渠道,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金融服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建设;加快信息网络建设、集贸市场建设、物流保障体系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从而提高作物抵御灾害的能力、提高甘蔗和香蕉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 艳,张禄祥,肖广江,等. 2013年广东甘蔗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J].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14.

现状调研分析论文 篇7

1 水电厂五小活动的现状

多年来, 厂团青组织认真贯彻活动精神, 引导团员青年正确看待“五小”活动, 正确看待创新行为, 主动小改小革, 为企业生产经营发挥了较好作用。

(1) 规范操作, “五小”活动运行秩序井然。厂团委每年按照年初立项、年中跟踪、年末评审的程序, 有条不紊开展“五小”攻关活动。年初立项, 主要是针对上年度工作中发现的瓶颈问题、施工操作中的难点问题, 有准备的组队集中攻关。年中跟踪, 主要是注重过程管理, 对执行不力或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项目, 及时叫停或调整研究方向, 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年末评审, 坚持基层单位自主申报、技术专家集中评审、分管领导严格审核三级评审制度, 严把“五小”成果的质量关。

(2) 搭建平台, 锻造高素质青年人才。着眼于青年成长发展的需要, 厂团委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成才的环境。一方面开展“导师带徒”活动, 签订《导师带徒合同书》, 制定培养计划、实施办法和考核奖惩细则, 发挥技师、高级技师、技术干部的传帮带作用, 真正实现签订一个, 培养一个、成才一个。另一方面在工会、劳资、技术等部门的指导下, 定期组织技术比武, 检测岗位练兵的成果, 帮助青年找准自己的短板, 看清自己的差距, 从而更有针对性和积极性地立足岗位学技术、提技能、强本领。

(3) 宣传推广, 不断扩大“五小”队伍。“五小”活动究竟能做什么?我应该怎么做?哪些属于“五小”范畴?针对青工存在的疑惑, 厂团委通过现场发布会、网络宣传稿、制作成果汇编的形式, 广泛宣传。在2015年的发布会上, 许多第一次参会的观众就感慨, 改造一个小扳手, 制作一个顺手的阀门开关器, 虽然没有太高的科技含量, 但是应用到供电抢修、水管改造等实际工作中, 却真的可以发挥不小的作用。当同事完成的成果和名字在报纸上、新闻上、书上出现时, 同样能发挥蝴蝶效应, 带动周围人的参与热情。

(4) 表彰奖励, 激发创新创效热情。局厂两级共青团每年都会对五小活动给予人力、物力上的大力支持, 使得技术攻关的力度不断加强;对于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秀成果, 给予不同标准的经济奖励, 对优秀个人在职业晋级、职称评审、评先选模等方面进行适当地倾斜或加分;选取优秀青工为重点宣传对象, 采用典型发言、经验交流、专题座谈等形式, 介绍他们的成才经历, 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被认可。

2 问题分析及解决建议

青工“五小”攻关活动在企业虽然发挥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但随着人员年龄结构、企业改革、社会环境的叠加变化, 也逐步显现出发展速度减缓, 组织开展困难的现象。经过到7个基层单位与部分青年、技术干部、主管领导的调研, 发现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 人员结构的变化。在“五小”活动中, 明确要求“五小”成果研制者的年龄不超过35周岁, 截止2016年1月, 全厂35岁以下青工仅43人, 40岁以下的172人。35~40岁年龄段, 是青工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工作热情依然饱满、职业规划怀有明确期待的时期, 将这部分人纳入到五小活动中, 即能增加3倍以上数量的人员参与, 也能极大的提高项目完成的质量。水电厂团委已经在内部评审过程将年龄放宽到40岁, 同时也在积极建议上级团委修改规定。

(2) 小环境的负能量传染。大龄工人, 没有进步空间, 身体不适没有能力完成, 创新创效兴趣越来越少。负能量在小环境中更容易对青工产生直接影响。团青组织要多给青年输入正能量, 鼓励基层团青组织自主设计, 活动内容更接地气, 形式更灵活, 一方面可以锻炼培养青年骨干的策划、协调、组织、表达、创新等综合能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一线青工有更多机会参与集体活动, 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 抵制不良风潮的冲击和影响。

(3) 基层单位不重视。在调研过程中, 许多单位反映, 主管领导更重视科技项目等大型项目, 对于“五小”攻关要么不了解, 不过问。“五小”成果虽然小, 但也能搞出大名堂, 最重要的是能给青年成就感。调研中, 电力调控中心一名青工就表达, 自从到新岗位后, 领导把许多工作交给她负责, 尤其主抓五小攻关, 让她感觉到“自己有用了”。基层单位应从发现青年人才、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健康的人才资源培养青年的高度, 重视“五小”活动, 给青工搭台子、压担子、给位子, 鼓励他们围绕课题敢创新、敢实践, 催化青年早熟。

河北省水生态保护现状调研分析 篇8

关键词:河北省,水生态,现状,调研

所谓的水生态是指环境水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各种水分条件的适应。生命起源于水中, 水又是一切生物的重要组分。生物体不断地与环境进行水分交换, 环境中水的质 (盐度) 和量是决定生物分布、种的组成和数量, 以及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生物的出现使地球水循环发生重大变化。土壤及其中的腐殖质大量持水, 而蒸腾作用将根系所及范围内的水分直接送回空中, 这就大大减少了返回湖海的径流。这使大部水分局限在小范围地区内循环, 从而改变了气候和减少水土流失。因此, 不仅农业、林业、渔业等领域重视水生态的研究, 由人类环境的角度出发, 水生态也日益受到更普遍的重视。

1 加强河北水生态保护的必要性

河北省长期大量超采地下水, 地表水生态脆弱, 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 水土流失严重, 河流干涸、湿地萎缩, 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水环境污染严重, 水生态、水环境状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今年河北省政协将“加强生态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列为1号提案。面对现在的国情、世情, 都将节约保护放在优先位置。

1.1 产业格局变化导致的水污染已威胁人的健康生活

河北省产业格局以重化工和资源消耗型产业为主, 废污水排放量增加已严重威胁到人的生活健康。工业排出废水, 污染邻近河道, 城市人口增多, 生活废水处理也给水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还有就是工业造成酸雨, 农民不合理的施肥, 打高浓度农药造成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城市内到处存在臭水沟, 路人通过臭味扑鼻而来, 给市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的不便。

1.2 外来资本的注入需要我们改变目前河北省水生态的现状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快, 给河北省带来了许多发展良机, 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在不远的将来, 将会有更多的外资企业进入到河北部分地区寻求发展, 那么水生态环境问题恰恰成为企业考虑投资环境、投资区域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水生态资源得不到改善, 将有可能失去一些好的发展机遇。

1.3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水生态环境的保护

经济的发展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 只有健康的神态环境才有可能实现和助推经济向更好方向发展。而如何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停滞不前, 要发展经济才能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党中央和国务院部署的促进经济增长十项措施中的第五项是环保措施,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 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 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这就在历史上开创了一个以环保应对经济全面发展的全新理念和机制。

2 河北省水生态环境概况分析

我省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7, 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严重问题并存, 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河北省地下水超采、水生态系统退化、水污染问题仍十分突出, 水资源保护压力巨大。目前面临的主要水生态现状有以下几点。

2.1 河流干涸、湿地萎缩

近些年来, 河北省部分地区出现明显降水减少、生态环境遭到恶意破坏等现象, 河北省内部分湿地有所减少, 所减少的湿地达到了90%以上。从目前来看, 河北现存的任丘白洋淀、沧州南大港、秦皇岛昌黎的黄金海岸等共计七处湿地被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

20世纪60年代左右, 平原湿地当时就有30多处, 到了70年代, 宁晋泊、大陆泽湿地还是常年有水。但是发展到今天, 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 人们用水量的增加, 导致部分湿地开始出现萎缩现象, 也有个别的兰沟洼、东淀等湿地逐渐消失。

近半个世纪以来, 整个河北省的平均年降水量大约减少了120毫米。与此同时, 工业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加, 居民生活用水量递增, 这些现象的出现远远大于水资源的最大承载能力, 为了生存, 我们只能选择开采地下水, 但是, 地下水也是有限度的, 过度开采将会引发地下水位下降过多。大部分河流出现的干涸现象带来了湿地不断萎缩。

2.2 地下水过量开采, 形成环境地质问题

从人均水资源量来看, 河北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的国际公认的极度缺水下限, 其中北京约为100立方米, 天津约120立方米, 河北约300立方米。地下水超采, 已经形成了很大的“漏斗区”, 地面沉降, 一些河道干枯, 很难通过回补等方式影响, 但是不做回灌、不置换地下水源, 任超采继续发展, 后果会越来越重。

水资源禀赋不足以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致使河北部分地区多年来被迫超采地下水, 地下水应急储备功能多年来严重受损, 其中海河南系、冀中南地区水资源超采尤为严重。

2.3 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严重

水资源污染严重。我省大多重工业的迅猛发展, 带来了大量工业废水, 处理不当, 很多到处乱排放到河流、水库中, 在地下水中, 这些工业污染物的含量很多超过生活饮用水标准, 从而, 一部分城市的浅层地下水大部分已不能作为饮用水源。这样, 不仅恶化地表水环境的实际质量, 而且地下水水质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

河北省仍有4.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每年因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面积也十分严重。即使按照每年2000平方公里的治理速度, 河北全面完成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工作量依然很大, 形势不容乐观。水目前“水危机”已成为制约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以及我国北方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瓶颈, 而超采地下水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地面沉降、水污染严重等问题, 成为城市治理面临的严峻挑战。这么少的水资源, 要养活这么多的人口, 粮食主产区很多又在北方, 河北地区目前面临的水资源形势十分紧迫。

2.4 荒漠化、沙尘暴加剧

在全国土地沙漠化调查中, 河北省也是全国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同样, 防沙治沙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全省现有沙化土地3188万亩, 占总面积的11.3%, 土地沙化已成为影响沙区民众生产生活、阻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调研了解到的信息显示, 冀北山地和坝上高原两个都是土地沙化比较严重的地方, 更是导致京津冀出现沙尘天气现象, 防沙治沙任务十分艰巨。

河北省中南部和东北部地区多次出现强雾霾, 涿鹿、宣化出现沙尘暴, 能见度很低。很多情况与土地荒漠化及沙尘暴都有重要关系, 所以, 防治土地资源沙化和治理环境是河北省面临的突出问题。

3 探析河北省水生态问题的成因分析

3.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是与气候条件、土壤、植被等有关的因素。近些年来, 河北省的气候也发生了一些异常变化, 常年平均降水量减少, 不同程度的干旱越发明显, 可以利用的水资源供给紧缺, 雨水作为农作物成长所需要水资源的重要来源, 区域水资源的变化与雨水也存在着天然的联系。要想让水资源丰富, 那么降水量就要多一些, 水资源量的多少和气候自然降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有数据显示, 河北省水资源总量不足30%。

3.2 社会因素

3.2.1 资源开发不合理、过渡破坏环境

(1) 地表水总量逐年降低。

从目前情况来看, 当前, 全省地表水主要来源还是降雨, 受降雨偏少影响, 全省水库蓄水量明显减少, 平原地区主要存在浅层地下水位普遍下降, 土壤包气带增厚, 产流总量相应减少。

从调查情况来看, 有些洼淀、河道等地方除汛期外, 长年干涸无水, 河北省中南部像邯郸、邢台个别地区已经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境地, 我们生存的生态环境恶化尤为严重;城镇使用的废水污染严重, 对农作物的健康成长和地下水水质造成了非常大的不利;下游河道行洪能力降低, 入海口淤积严重。

(2) 过度开采地下水。

从全国开采地下水来看, 河北省算最高的省份之一, 更是地下水资源问题存在问题最多、最严重的省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过量开采, 直接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从而出现地下水漏洞现象, 地下水漏斗有浅层水漏斗和深层水漏斗之分。从有关数据分析来看, 浅层地下水漏斗主要存在于山前平原及与中部平原交接地带, 深层地下水漏斗主要存在于中部平原至滨海平原。

如果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 地下水位将会大幅度下降, 就会造成大量地面沙化, 地下海水倒灌、田地盐碱化增强、建筑物沉降量加大、地下水开采困难、成本加大、地面沉降加大、地面构筑物安全性降低等。

3.2.2 生态水利人员比较紧缺

主要表现在:水利生态学方面的人才知识系统化程度还不够、不全面;学科单一, 经验缺乏。停留在粗浅层次的, 概念性的设计等等问题。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为因素造成的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也在逐步显现。这些人力因素方面存在问题, 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河北水生态的纵向发展。

总之, 我们要立足河北水生态现状, 根据省情出发, 河北省要全面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严格水功能区限制纳污, 有效保护水资源, 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地下水的合理开采、农业节水、工业上减少水污染、植树造林等方式解决, 才能保障河北省水生态健康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淑丽, 梁青武, 王秀兰.对河北省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考[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0, 3 (8) .

[2]施炳利.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山清水秀的河北[J].河北水利, 2015, (2) .

[3]冯战洪.对解决河北水安全问题的几点思考[J].水利规划设计, 2014, (12) .

[4]杭东.如何应对水生态危机[J].水利天地, 2014, (9) .

现状调研分析论文 篇9

商业建筑由于舒适性要求高, 连续使用时间长, 是各类建筑中单位面积能耗最高的一类建筑。商业建筑中大多包含商店、商场、购物中心等。在商业建筑中, 能源主要消耗在空调采暖系统和照明系统中, 两者能耗占到建筑总能耗的70%~80%。20世纪90年代, 随着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建设迅速发展, 大型商业建筑能耗在全社会建筑总能耗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其节能问题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相关学者开展了大量的能耗调研和统计分析[1]。

截止2010年底, 全国共完成3.3万栋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 完成能源审计4850栋, 公示了近6000栋建筑的能耗情况, 已对1500余栋建筑的能耗进行了动态监测。通过节能监管体系建设, 全面掌握公共建筑能耗水平与特点, 提高了节能运行的积极性[2]。

2 上海商店建筑能耗现状

2.1 调研样本

2013年,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开展低碳商场的创建工作, 对上海地区节能运行较好的商场进行现场调研、数据采集分析以及全面的能源审计工作, 研究并制定低碳商场的评价方法和相关指标参数。课题共调研了上海市13个区县、57个商场, 样本分布如表1所示。

2.2 数据分析

1) 单位建筑年综合年能耗

所调研的主要是建筑面积≥5000m2的百货店及购物中心、超市及仓储店。影响建筑实际能耗的因素主要有商业建筑的商业业态、建筑面积、年营业额等[3]。由于建筑面积对能耗的影响较大, 调研分析过程中, 按照建筑面积大小分为3个类别:2万m2以下、2万~10万m2、10万m2以上商业建筑, 经过统计的数据分别如图1、图2、图3所示, 图4所示为3类不同面积建筑能耗对比, 由图可知, 随着建筑面积的增加, 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呈现下降趋势。

2) 年万元营业额能耗费用占比

其费用占比数据如图5所示。

2.3 调研现象问题

2.3.1 设计方案随时可能调整

市场变化太快, 开发周期太短, 很多事情容不得细想, 只能一边做, 一边想。一些几个月前做的事情, 现在就发生变化了。比如, 原来说的人数也不对了, 原来说周边没有电影院, 现在有3个电影院在盖, 事情发生变化后, 在设计上就要想办法把事情解决。

资金问题带来的挑战。开发商对持有还是销售摇摆不定, 因为我国目前无法做很好的建筑市场研究, 两年前的信息不能用, 现在找到最新的信息, 等事情做完后, 发现信息也不准。

2.3.2 招商销售是主导因素

招商团队无法高效处理市场反馈信息, 也会给设计团队带来不利影响。比如说市场反馈信息是大铺子不好卖, 小铺子好卖, 招商团队很快做出决定, 把铺子做小一点, 有时候这反而是不对的, 因为做小了以后发展受限制。项目建成后在实际招商时, 只要商家有需求, 就需要由工程部来改造, 否则影响招商。

2.3.3 物业包干制还是酬金制

供电局按照变电站用电量收费, 商家按照自行商铺缴费, 其他公共部位占到商家缴费的80% (公共部分包括物业用电、公共路灯、夜景照明、变压器损耗等) 。

某项目物业采用包干制, 公共部位照明设备都由物业管控。物业公司通常不会开外立面灯及景观灯。原先设计的125W路灯换成了11W节能灯, 卫生间射灯全部换成节能灯。

另一项目物业采用酬金制, 物业管理企业以代理人的身份管理物业和交来的资金。商铺电费和自来水费自交, 公共部位均摊。

2.3.4 无分项计量装置, 电表改装现象多

调研的项目大部分无分项计量装置, 基本都按照出租或经营区域来装表。某物业提出, 希望能够了解某个区域的空调开启使用大约能产生多少费用。

部分商家欠费, 可能会导致供电局对整个商场停止供电 (整个变电站停止供电) 。通常, 大商家不欠费, 直接缴费给供电局。普通商家经物业代缴费, 如某项目商业电价为0.867元/ (k W·h) , 物业对普通商家收费为1元/ (k W·h) , 会与商家存在矛盾。

社区商业招租聚人气, 提升形象, 带动周边住房销售。前期设计, 商店对商铺的分割与实际招租差异较大, 导致商铺电表需重新安装。

3 实现节能目标的关键点

3.1 分析建筑业态以及可能变化

近年来, 商业建筑的规模越来越大, 功能越来越复杂, 为了满足消费者各种需求, 其业态已由单纯的购物发展成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除了业态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外, 大型商业建筑的物业管理方式也呈现多种方式, 常有销售、出租和自持等, 因此, 其能耗构成更为复杂。

3.2 精细化方案设计

在大型商业建筑中, 空调冷源通常出现装机量偏高和冷水机组配置不合理的现象。

据调查, 装机量高于实际冷负荷, 冷水机组运行费用增加, 且长时间在部分负荷下运行, 效率低, 影响冷源使用寿命。

冷水机组的台数和容量取决于末端负荷需求和冷水机组的群控策略, 需要建立在全年动态负荷计算的基础之上。

大型商业建筑中, 会选择多台冷水机组, 其能耗不仅由其本身的全负荷性能和部分负荷性能决定, 而且还与部分负荷下冷水机组间的负荷分配策略有关。

3.3 找准目标方向

确定节能运行目标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弱化总量能耗指标的评价。各商业建筑由于地段位置、业态比例、商场定位等情况不同, 能耗总量指标差距大, 不具有评价性。

2) 细化各区域、各分类指标概念 (营业区域的年万元营业额能耗费占比、公共区域的单位建筑面积照明动力电耗、可比单位建筑年综合能耗等) 。

3) 对营业额等影响单位建筑年能耗的因素加以修正。

3.4 从数据出发, 调整运行策略

如图6运行数据所示, 通过实施调整暖通空调系统过度季节的运行策略, 减少了冷机的开启, 加大空调箱和送排风机的使用。通过广场与室内进行自然循环换气的方式, 而不是人工制冷降温, 虽然牺牲了部分送排风机及空调箱的电耗, 但降低了冷冻站的耗电量, 效果良好。5月、9月、10月是节能重点。全年耗电量下降了8.77%, 达到21万k W·h。

3.5 长效监管, 关注细节

上海港汇广场项目, 连续10年进行绿色运行监管与改造增值。该项目商场地下1层, 地上6层, 建筑面积127 262m2, 于1999年12月投入使用。地下一层 (部分) 、地下二层、三层为停车场, 建筑面积为72 395.83m2。

改造措施一:厕所排风变风量改造。厕所风机原设计时余量过大, 采用45k W电机, 风量远大于厕所负压要求。经实地测算只需35Hz即可满足要求。商场在电机后加装1台变频器, 设定35Hz运行, 可节电66.7%左右。未改造前每小时耗电42k W·h, 改造后每小时耗电14k W·h。年节电量为122 640k W·h。

改造措施二:开水器定时控制。商场内装有12k W电开水炉12台, 供营业员饮水用。原24h开启, 现安装有接触器与定时钟, 只在营业时段开启。经比对实测每天每台可节点3k W·h。

改造措施三:空调新风系统热回收。中央空调机组增加了HCU去湿和ERV热回收装置。对新风做除湿预处理减少新风湿负荷, 减少冷源的除湿能耗。

改造措施四:空调运行管理监管。HCU安装时间控制模块, 在非营业时间冷机关机时, 也同时关闭去湿机。通过控制模块的调整, 非营业时间每小时可节电24k W·h, 每天节约240k W·h, 年节能量8.8万k W·h。

3.6 绿色运行创新管理模式

传统模式如图7所示。

事实证明, 这种传统接力棒式设计及管理流程弊端极大, 导致没有人真正对建筑性能负责。而采用将咨询公司作为独立方, 实施组建团队、方案精细化设计、节能优化、产品招标管理、现场施工监管、节能专项调试、运行策略、能耗监管、实效节能评估等全过程实效节能监管的绿色运行创新管理模式, 可有效避免传统模式的弊端, 实现高效运转。

4 结束语

“数据”时代已经来临, 它通过技术的创新, 以及数据的感知、收集、分析、共享, 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的方法。更多地基于事实与数据做出决策, 这样的思维方式, 将推动一些习惯于靠“差不多”运行的社会发生巨大变革。

参考文献

[1]薛志峰, 江亿.商业建筑的空调系统能耗指标分析[J].暖通空调, 2005, 3 (1) :37-41.

[2]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中国建筑节能现状与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现状调研分析论文 篇10

关键词:凤凰古城,灭火救援,消防规划

凤凰古城 (以下简称“古城”) 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西南部, 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 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古城依沱江沿建, 两侧木质吊脚楼沿江而立, 城区大部分建筑均为木质结构, 且街道较为狭小。长期以来, 古城内的百姓在此生活繁衍, 但随着游客数量的逐年增多, 火灾隐患也日显突出。2010年, 凤凰古城被湖南省政府确定为重大火灾隐患挂牌督办的单位。为做好古城的灭火救援准备工作, 笔者深入城区每条巷道和单位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实地调研, 并与中队干部一起, 开展相关的实地测试, 并针对古城的灭火救援难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1 古城灭火救援基本情况

古城区分为古城核心区、风貌区和区域控制区, 面积分别为0.2、0.45和0.26 km2, 总面积0.91 km2。古城区沿沱江两岸而建, 主核心位于沱江南岸。

1.1 建筑物基本情况

古城建筑的结构大多为砖木结构, 部分为纯木质结构, 均在4层以下。整个古城的建筑被宽度不一的街道分隔成12个大小不一的区域, 区域内建筑基本上是相邻而建。古城核心区的建筑基本为木结构, 风貌区和区域控制区的建筑则以砖木结构为主, 但因考虑与核心区保持一致, 大多砖木结构都采用木板作装修材料, 加大了火灾荷载。为阻止火势的蔓延扩大, 古城建筑大多修建了突出屋顶的山墙, 但是部分屋主考虑经营的需要, 又在建筑的顶部加盖了一层建筑, 而相应的山墙并未加高。因此, 原有突出的山墙失去了阻火效果。古城区建筑如图1、图2所示。

1.2 古城消防水源情况

古城的天然水源主要来自于沱江。沱江流经古城, 沱江下游设置了拦水坝, 以确保沱江古城的水位, 如图3所示。笔者调研期间, 沱江古城段的水最深处有8 m, 最浅处有1 m, 并且基本常年保持在此水位。在沱江两岸, 设置了17个取水口。这些取水口原是群众生活取水用的码头, 其中有5个码头设置了很宽的取水平台, 其他12个码头的台阶是直接延伸至水面以下。经现场测试, 所有码头都可用于机动泵吸水供水, 如图4所示。古城人工水源主要来自于市政消防给水管网, 城区内共有52个市政消火栓, 管网为环状, 管径大部分为200 mm, 部分区段为100 mm, 有2根直径为400 mm的供水管道与环状管网相连, 水源来自于凤凰县城目前唯一的北园水厂。经查阅北园水厂出水压力值和现场实际测试, 古城各处市政消火栓给水管网的压力均在0.26 MPa以上。

1.3 古城消防通道情况

古城区共有42条街道, 最长的街道为350 m的东正街, 最短的为67 m的王家弄。古城街道成树枝状, 以东正街为主干, 分散分布。古城内大多街道比较狭窄, 最宽为东正街西侧部分, 宽度为5 m, 最窄为回龙阁街道, 只有1.2 m。古城街道路面均为青板石块, 不能承重, 且街道下面设置了排水沟和电缆沟。重型消防车通过时, 会压垮路面, 造成车辆无法前行。另外, 古城地势高度不一, 大部分街道设置了石阶台面, 给人员疏散、消防车和消防摩托车通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如图5所示。

1.4 灭火作战力量情况

古城灭火作战力量包括凤凰县消防大队、水上志愿消防队和社区志愿消防队。

(1) 凤凰县消防大队消防力量。

大队现有官兵21人, 其中干部8人, 战士13人, 另有合同制消防员1人。大队配备了3台水罐消防车和1台小型抢险救援车, 4台机动消防泵和2台浮艇泵, 其战术性能参数如表1所示。

(2) 沱江水上志愿消防队。

依托古城旅游公司现有的游船和人员组成, 消防队人数为18人, 其中设正副队长各1名, 队员16名, 目前配备了7台机动泵和7条船。每条船配备1台功率为8.8 kW, 流量为8 L/s, 额定压力为0.46 MPa的机动泵, 以及长400 m、直径为65 mm的水带。沱江水上志愿消防队在投入使用前, 凤凰县消防大队组织所有队员进行了专门培训。

(3) 社区志愿消防队伍。

每个社区都有6~8名志愿消防队员, 都经过专门的消防培训, 能熟练使用干粉灭火器、手抬机动泵和市政消火栓出水灭火等扑救初期火灾的基本技能。

2 灭火救援存在的问题

(1) 人员多、结构复杂, 疏散难度大。

古城现有常住人口1.2万人, 冬季周末期间的日均游客在2万人左右, 国庆、五一等假期期间, 日均游客达到3万人。高峰时期, 古城街道人员密集, 相互拥挤, 间距非常小。城区常住人口主要是苗族、土家族和汉族, 少数民族居多。古城现已被外国游客熟知, 经常有外国游客在古城游玩。在这座古城内, 外地人与本地人、老年人与小孩、少数民族与汉族等混居在一起。火灾发生后, 如此复杂密集的人流在不了解疏散方向和通道的情况下, 要进行正确有序的疏导难度非常大。

(2) 通道窄, 情况杂, 消防车到场时火势已发展至猛烈燃烧阶段。

古城内消防通道虽然有42条, 但是大部分消防通道都非常窄, 消防车根本无法进入, 如图6所示。部分街道路面以下还设有排水道和电缆沟, 且路面采用青石板覆盖。重型消防车通过这些路面时, 会压垮路面的青石板, 并极有可能陷入排水道和电缆沟, 造成消防车无法前行。部分路段还设有数级台阶, 影响消防车的通行。经过实际测量, 消防车到达古城街道内部最深处所需要时间为9.5 min。在这段时间内, 火势极易发展至猛烈燃烧的阶段, 增加了火灾控制的难度。

(3) 荷载大, 蔓延快, 灭火时需要的兵力比较多。

古城内的居民和外地游客的吃、住、玩大部分均在古城, 增加了古城的生活用火和电气负载。冬季, 古城湿气较大, 居民有使用柴木烤火的习惯, 特别是在临近春节前, 每家每户都会用稻糠等可燃材料熏制腊鱼腊肉。这些火源若控制不慎, 极易引发火灾。古城房屋大都采用木质板材装修, 且表面刷有桐油, 房屋之间大都相连, 在这种情况下, 火势蔓延速度非常快, 灭火所需兵力相应也多。

(4) 管网小, 取水难, 灭火供水不能满足火场需求。

古城市政消防给水管网的形式为环状, 管径大多数为200 mm和100 mm, 压力约为0.3 MPa。经现场测试, 古城最主要的东正街给水管道的管径为100 mm, 供水流量为20 L/s, 其他街道管径为200 mm的区域, 供水流量为22~31 L/s。古城虽然设置了12个取水口, 但是消防车均不能直接到达沱江边直接吸水供水。目前, 在凤凰县消防大队现有3台机动泵都同时运行的情况下, 供水流量为19.5 L/s, 总供水流量为39.5~50.5 L/s。按照四级耐火等级住宅灭火用水供给强度0.1 L/ (s·m2) 来计算, 控制面积约400~500 m2。按每支水枪6.5 L/s计算, 每支水枪控制周长为10 m, 总控制周长为60~80 m。按照古城现有房屋面积估算, 大约能控制2~3个门面、2户普通居民房连片燃烧的火灾。

(5) 地形高, 道路险, 增援力量很难快速到达火场。

凤凰地处湖南西部山区, 周边较近的消防中队有怀化麻阳中队、湘西吉首中队、湘西特勤中队和贵州铜仁支队。最近的为怀化麻阳中队, 距离为28.3 km, 吉首中队和特勤中队距离凤凰41 km, 贵州铜仁距离凤凰60.3 km, 但是这些道路都比较崎岖, 部分路段的弯道比较多, 坡度比较大。消防车在增援过程中, 必须要减速慢行, 增援到场所需要的时间较长。经在白天组织的跨区域灭火救援测试, 怀化麻阳中队增援到达所需要的时间为46 min, 湘西吉首和特勤中队增援到达所需要的时间为1 h。如果增援发生在夜间或者是雨雪冰冻灾害天气, 到场所需要的时间将会更长。

3 灭火救援对策

(1) 制定周密的人员疏散预案, 定期开展现场实地演练。古城发生火灾后, 人员疏散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应根据古城街道、人流量、时间段等综合因素制定符合古城的人员疏散预案。一是建立兼职的疏散引导员, 根据古城街道布局的特点, 按照“每50 m和街道拐角处设置1个疏散引导员”的方法, 明确疏散引导员, 并按照“一主一备”配备, 确保主要疏散引导员不在时, 备用疏散引导员及时发挥作用。二是配备相应的器材装备, 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解决, 一种是在古城内安装广播系统, 播放人员疏散的方法、应当注意的事项, 另一种方法是给特定的疏散引导员配备扩音器材和强光照明灯具, 并提前在扩音器里录好人员疏散时应注意的事项。发生火灾时, 及时开启相应的设施。三是开展相应的专业培训, 正确有序的疏散引导对于快速疏散人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要加强疏散引导员的专业培训力度, 新任岗位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四是开展经常性的预案演练, 要按照预案明确的要求, 定期组织开展或者是结合灭火救援演习开展人员疏散演习。国庆、春节等重大节假日前夕必须开展疏散演习。在上述思路下, 古城共配备了124名主要和备用的疏散引导员, 每人配发了1台扩音器和1个强光照明灯, 并在上岗前通过了湘西消防支队组织的专业培训。目前, 通过数次演习, 疏散引导员已经掌握了疏散引导人流的基本方法。

(2) 配备小型消防车辆和护坡板, 缩短消防车的到场时间和接近火场的距离。为缩短消防车到场时间, 笔者建议在重大节假日和活动期间, 实行“消防车和摩托车分片区流动巡查”, 缩短灭火力量到场时间。另外, 建议将古城现有的监控系统并入凤凰县消防大队, 确保及时快速地发现火灾。为有效缩短消防车接近火场的距离, 在不改变原有街道情况下, 建议配备小型消防车或消防摩托车, 凤凰县消防大队目前已经配备了2台消防摩托车。为解决通道台阶影响消防车通行的问题, 笔者建议安装钢板护坡板。为解决古城内某些路段大型路面消防车“有行驶空间, 但无承重能力”的问题, 笔者建议采用“空人和空罐运行”的方法, 即除驾驶员外, 其他官兵跑步接近火场, 消防车采用空水罐运行的方法, 可以有效解决因压坏路面造成消防车无法接近火场的问题。

(3) 建立完善灭火队伍体系, 形成“三级”灭火机制。古城“三级”灭火机制是指将古城现有灭火力量按照到场时间、灭火战斗力大小划分为古城社区志愿消防队、古城志愿消防队和凤凰县消防大队3个灭火层级。第一层级为社区消防队灭火层级, 即将分布在古城各个片区的社区志愿消防员的作用发挥出来, 第一时间控制和消灭初期火灾。笔者将整个古城视为“一个大型的建筑物”, 将市政消火栓视为“室内消火栓”, 按照“一主一备”为每个消火栓明确责任人员, 并根据“无缝对接”的原则给每个消火栓配备2盘水带、1把水枪, 个别消火栓配备3~4盘水带, 确保每个着火点都在2支水枪的保护下。第二层级为古城志愿消防队灭火层级, 古城每个村民小组都成立了志愿消防队, 明确了人员和职责, 并配备了机动泵、水带等灭火器材, 负责控制和消灭火灾。第三个层级为凤凰县消防大队灭火层级, 即按照灭火作战的基本要求, 大中队指挥员组织本队官兵、在场的志愿消防队员和社区志愿消防队员进行灭火和救援。

(4) 增强市政给水管网供水能力, 提高水上志愿消防队协同作战水平。增强火场供水能力的方法有3种:一是增强市政给水管网供水能力。经现场测试, 市政消防给水管网能有效控制的火场面积为200~300 m2, 控制周长为30~40 m。要增加供水能力, 可采取增大市政给水管网的管径, 或者是增加市政给水管网的供水压力。考虑到凤凰县目前市政消防给水管网的供水压力来自于设置在山体上水塔产生的自然压力, 且凤凰县政府拟在近期重新选址修建自来水厂, 笔者建议, 可结合此次自来水网的改造, 增大东正街等主要街道的给水管道管径, 同时在古城现有连接原自来水厂的两条主水管道上设置止回阀, 以确保发生火灾时通过新自来水厂的增压措施提高管网的供水能力。二是提高水上志愿消防队的协同作战水平。目前, 水上志愿消防队已配备了7台机动泵, 流量为8 L/s, 供水能力达到了56 L/s。建议通过加强水上志愿消防队的日常值班制度建设、出警和出水速度训练、古建筑灭火技战术训练, 以及与公安消防队的协作训练, 提高水上志愿消防队的灭火作战能力。三是通过跨区域增援提高后方供水保障, 主要是通过增援中队的消防车依靠接力供水和运水供水的方式提高火场供水的能力, 但此种方法仅适用大面积灭火作战且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

(5) 打破常规跨区域增援模式, 增强灭火作战联合力量。笔者建议, 可以借鉴“中部五省边界区域应急救援”的做法, 即在边界区域内不属于同一辖区的县级公安消防大队或市级公安消防支队, 接到邻近单位的增援请求后, 直接增援并实行属地指挥。这一做法打破了“需要报请共同上一级单位进行调度指挥”的局限性, 从而有效地节省增援到场的时间。2010年12月6日, 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五省的公安厅长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了“中部五省警务合作联席会议”, 通过了关于在边界区域的县、市之间的应急救援协作机制。凤凰地处湘西的西南部, 西侧紧邻贵州的铜仁市, 南侧紧邻怀化的麻阳县, 东北部为湘西的吉首市, 从道路交通的状况和距离分析到场的时间, 怀化麻阳县公安消防中队到场的速度最快, 其次是吉首中队和特勤中队。大中队指挥员预测和发现需要增援时, 应当及时启动边界跨区域增援机制, 及时调派周边县市公安消防队到场增援。因此, 建议湘西自治州与铜仁、怀化协商, 建立和完善“凤凰周边市县应急救援协作机制”。发生较大火灾后, 直接调集周边怀化麻阳、贵州铜仁的消防力量进行增援。

参考文献

[1]崔守金.火场供水[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1.

[2]刘建国, 伍林.谈合同制消防队伍建设和发展[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9, 28 (5) :372-375.

[3]刘士兴, 顾勤冬, 张永明, 等.古建筑火灾无线监测网络的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8, 27 (4) :258-261.

[4]郭风桐.古建筑消防供水[J].消防科学与技术, 1994, 13 (2) :17-20.

现状调研分析论文 篇11

关键词:礼仪素养;问卷;实地调研;礼仪规范

礼仪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对个人而言,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受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冲击、家庭与社会的环境、个人素质修养的差异及学校礼仪教育的不足等方面的影响,出现了某些大学生礼仪行为不文明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在校大学生喜欢标榜个性、崇拜时尚、举止随便、我行我素、不适应集体生活、无视校园规章制度、诚信意识淡泊、社会责任感缺乏、团队意识不强、甚至道德修养缺失等。鉴于此,本课题组申请了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课题研究的出发点立足于高校大学生礼仪素养与教育的现状,课题组选取了南京市比较有代表性的5所高校(南京大学、南京工程学院、三江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研究对象,并且课题组成员在校期间进行了实地调研活动。

一、调研情况概述

针对现阶段高校学生礼仪素养的缺失,各高校对大学生礼仪素质的教育也越来越关注,本调查通过对南京市5所高校大学生开展对比分析,了解当今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以及高校对礼仪教育的重视度,并在此基础上为南京市高校大学生礼仪培养和教育提供建议和参考。

南京市是高校云集的一座城市,进行调研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调研方法,实地到所选的5所高校进行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685份,回收问卷650份,其中有效问卷640份,有效率为98.46%。其中,男生26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0.94%,女生37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9.06%;本科生27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3.13%,专科生33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2.81%,硕士生2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28%,博士生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0.78%。所选取的5所高校中一本一所,二本一所,三本一所,高职院校两所,特点鲜明,典型性强。其中南京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专业覆盖面广,涵盖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生整体素质较高,男女生比例适中。其次选择的是具有代表性的二本高校南京工程学院,该校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的高等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生源充足且质量较高,该校比较明显的特征是男生达到70%左右。而三江学院,是江苏省首家民办本科普通高校,也是全国最早的4所民办本科高校之一,学校有本科及专科层次。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所培养远洋和内河船员的学校,是一所航海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学校男生比例也高达70%。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商贸流通类人才为主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学校女生比例达到60%-70%。

二、调研结果分析-南京市大学生礼仪素养基本现状

调研问卷中设置了一个程度题“您认为当前大学生文明礼仪状况如何”,分数由高到低(5-1)分別表示“赞同、一般赞同、中立、不赞同,很不赞同”的程度。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对该问题的打分集中在3分和4分。根据调研分析发现,目前大学生的礼仪素养现状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大学生基本礼仪规范缺失

在被调查的5所高校的640名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基本的礼仪规范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认为自身的小习惯或小动作无关大局。在问及“在图书馆学习,您会占位或者帮同学占位吗?”时,有523名学生选择了“经常会这样”的答案,占到总人数的81.71%。在问及“在老师上课时,您会在教室里面吃东西吗?”时,有超过5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看情况,时间来不及了就带回教室里吃”。在问及“在老师上课时,您会不会在教室里接电话?”时,有47.26%的大学生选择了“偶尔会,特别重要的电话会接”。此外调查还显示,73.59%的学生懂得节约用水;22.64%的学生偶尔会过分用水;3.77%的学生选择了尽情享用水资源。54.28%的大学生卫生习惯较差,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有33.52%的大学生在食堂就餐时不会主动排队,有27.32%的大学生遇事不满时污言秽语、脏话连篇,有33.65%的大学生在图书馆、教室、会堂等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有38.75%的大学生在校内公共场所谈恋爱且行为过分亲昵。从以上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基本的礼仪规范认识存在误区,文明礼仪规范缺失,体现出不讲文明、不懂礼貌、不讲卫生、不守纪律及不讲诚信等现象。俗话说,礼仪体现细节,细节展现素养,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与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仍有一定的距离。

2.大学生对礼仪的重要性意识淡薄

荀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句名言直接彰显了“礼”的重要性。礼仪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规范,是人们在生活中自觉主动遵循的,不受法律约束。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大学生认为在生活中应不拘泥于形式与细节,但往往是一些细节体现出了个人的综合素质,甚至一些细节决定了个人的成败。比如在问及“您认为礼仪对我们的生活重要吗?”时,31.2%的学生选择了十分重要,54.6%的学生选择了一般重要,还有14.2%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在问及“您日常生活中是否明明知道这样做不符合礼仪的,但因为小事却不以为然”时,仍然有8.57%的学生选择了因为是小事可以忽略。在问及“您对相关礼仪知识了解多少?”时,只有16.4%的大学生选择了很了解这一答案,大多数学生对礼仪知识一般了解。在问及“您认为当今大学生有必要懂得并更好地运用礼仪”时,虽有75.2%的大学生认为很有必要,但还有21.7%的大学生认为了解基本情况就行了,有3.1%的大学生认为没多大必要。通过以上问题的设置,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对礼仪的重要性意识淡薄,从而也决定了提升他们素养具有一定的难度。

3.大学生礼仪素养水平参差不齐

调研中,大学生在被问及“自己礼仪素养如何”时,调研的结果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在“很高”这个选项上,被调查的5所高校中选择人数最多的并不是南京市的最高学府南京大学,而是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占到了12.4%,也许是因为该校开设礼仪素养课的缘故,部分学生受过培训,素质得到了提升。在被调查的5所高校的学生中礼仪素养水平在一般及一般以上的达到了98%。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相比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与国家重点大学相比,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提升空间仍然很大,礼仪素养培训课的开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成因

1.自身及家庭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对礼仪存在着“知”与“行”的偏差,其原因为“知之不深”。调查中,当被问及“您觉得礼仪素养受何种因素影响最大?”时,有超过50%的大学生选择了主要受个人主观因素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作为90后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长的关爱呵护下长大,久而久之,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标榜个性、不懂得分享、不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的性格特点,缺乏必要的礼貌及礼节。再加上有的父母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带来的素养水平不高,教育引导孩子的方向不正确,学生耳濡目染,学好难而学坏却很容易。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使得他们只在意学生成绩,关注应试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日常行为规范及礼仪方面的教育。一旦进入大学之后,如果不加以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学生之前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成了以后其为人处世的准则,这就偏离了大学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教育理念。

2.学校对礼仪教育重视不足

调查中,当被问及“你觉得大学有必要开设专门的礼仪课程”时,有53.5%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当被问及“是否需要将礼仪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时,有57.4%的大学生认为不需要,他们主观地认为自己在各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当被问及“您认为礼仪教育在高校推广困难的原因是什么”时,超过80%的学生选择了学校没有条件举办礼仪活动和学校不重视两个因素。此外,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除了财经类专业将礼仪作为专业课程以外,很多理工科专业并未开设有关礼仪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由此可见,大学对礼仪教育的重视或投入不足。虽然从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江苏省已全面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这在全国尚属首次。1700万未成年人,将在“八礼四仪”的学习和体验中,从小学做一个文明有德之人。但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在小学阶段并没有强制学习有关礼仪知识的内容,这部分在校生只有到了高等教育阶段才正式进行规范地学习。再者由于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到了大学阶段,很多有意无意的失礼行为逐渐暴露了出来,因此,很多专家学者感叹,到大学后又在补学青少年时期的诸如感恩、合作、关爱等内容了。

3.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所大学是一个浓缩的社会,进入大学既是成人的开端,也是真正进入社会的前提,因此,大学生经过三到四年的学习,许多思想观念基本形成。当前社会中,人们的认知领域里存在着一种轻道德、重金钱的现象,用金钱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成了一部分人默认的标准。社会舆论的导向也存在一些误区,对各种明星名人的大肆渲染和炒作,使大学生对社会的关注焦点发生了偏移,从而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品德的养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巨大的关系。被问及“当有老人摔倒时,你会扶吗?”时,有高达67.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不去扶,当然不能说大学生没有爱心,问到原因时,90%的大学生都是因为怕被对方讹诈而连累自己及父母,做好事有度,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要保护自身,这也说明了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阻碍了大学生帮助他人的步伐,以此来呼吁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四、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的途径

1.大學生自身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加强礼仪素养的提升

俗话说:“听其言,观其行”,这个“行”就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是智慧的源泉,而且是道德的源泉。应加强大学生对礼仪课程知识的了解,增强礼仪教育的自我修养和实践,提高“知”与“行”的统一性。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当你拥有了良好的内在修养以及基本的礼仪知识后,应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加深对礼仪的进一步认识。比如,某企业举行开业典礼,可以申请去当志愿者,参加一些展览会或大型会议的会场布置,参加一些校企合作的签约仪式会议等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不断强化自身的礼仪知识。大学生应该身体力行地使用礼仪,用礼仪培育自己美好的心灵,同时还要用自己的礼仪行为去影响他人,用礼仪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此外,大学生在实践中要真正培养起相应的礼仪情感、礼仪意志和礼仪信念,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不仅要从小事做起,还依赖于克服不良习惯的决心和毅力,好习惯能使人受益终身。

2.加强礼仪素养的培训

在调研中当问及是否需要加强大学生礼仪方面的教育以及是否支持学校开设有关礼仪的相关课程时,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并且支持,而且在学生看来,应该多举办教育性讲座或开展有关礼仪方面的活动。比如礼仪模特大赛、礼仪知识竞赛以及礼仪模拟活动等来强化大学生文明礼仪意识,有效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学校应大力加强对学生礼仪素养的培训,重视学生道德素质水平的提高。人的行为是一个慢慢培养潜移默化与实践的过程,要使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素养达到标准,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进行长时间地培养。一个人只有养成了优秀的礼仪习惯,才能具备相应的礼仪素养和品质。高校可以把礼仪课设为必修课,把礼仪教育引入大学各个专业,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规范教育。

3.教师应注重言传身教,引导大学生陶冶礼仪情感

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教育管理人员,随时随地都应该有适当地言谈举止,为学生做榜样,让学生在良好的礼仪环境教育中学习和生活,从而得到礼仪修养的熏陶和滋养,提升礼仪素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事实上一切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习惯,甚至一个人的习惯往往归结于自己的好习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教书育人,最首要的不是教书,不是要教学生学到多少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教育育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言传身教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4.高校应制定系统的大学生礼仪规范

现状调研分析论文 篇12

龙眼是中国华南地区四大珍果之一, 多产于两广地区。广东是我国龙眼适栽地域最广的省份, 发展龙眼生产具有多方面的优势[1]。龙眼营养丰富, 是珍贵的滋养强化剂。果实除鲜食外, 还可制成多种加工品, 此外龙眼的叶、花、根、核均可入药。龙眼产量逐年递增, 消费需求旺盛, 然而龙眼供应链基础设施匮缺, 使龙眼在运输环节中损耗率较高, 龙眼的经济效益不显著[2]。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影响到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系到经济稳健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 我国食品领域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 食品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每年生鲜农产品运输过程的损耗率高达20%~30%, 而冷链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龙眼的质量安全问题及其经济效益大小主要取决于供应链各环节上的安全风险管理。

国外学者聚焦于经济学角度, 企业经营管理角度探讨水果供应链问题, 鉴于各自食品监管及检验环境的不同, 国外对龙眼供应链的调查研究较少。

本次关于龙眼供应链安全风险调研, 旨在通过对生产商 (果园) 、供应商 (批发商) 、物流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的调查研究, 能深入了解龙眼从生产商到消费者流通过程的情况 (采前管理—采收—采后处理—选果包装—预冷—贮藏—运输—销售) , 分析影响龙眼品质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为科学客观地进行生鲜龙眼整条供应链安全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2 产地调研

从化市温泉镇石海村果园, 占地约300亩, 其中龙眼种植面积约100亩, 主要种植的龙眼品种为石硖龙眼。海珠区小洲村果园占地约23亩, 其中龙眼种植面积约12亩, 主要品种为石硖龙眼和储良龙眼。龙眼产地的作业环节包括:

(1) 种植:龙眼的肥料主要采用农家肥, 由于各种飞虫较多, 种植过程中, 将会喷洒一定量的农药, 但是一般在采摘的前20天左右停止喷洒农药。特殊时期, 飞虫较多时, 在采摘前一个月仍会喷洒农药;

(2) 采摘:采摘龙眼的时间一般在早晨的4到5点或者傍晚6到7点, 这两个时段采摘的龙眼口感和色泽都是最为理想。而批发商过来取货, 也一般在早上5~7点左右;

(3) 储存:由于成本问题, 一般不使用冷库储存, 大多用竹制箩筐内铺透明塑料袋进行密封保存保鲜或者泡沫箱内铺透明塑料袋进行密封保存保鲜, 有时为了减少水分流失, 会喷洒一些水;

(4) 送货:批发商自驾车辆自行取货, 用来运输的车辆一般为普通面包车, 也有少数为摩托车运输, 送货过程没有冷藏车运输;

(5) 收货:收货时, 一般由批发商进行抽样检查并议价;

(6) 销售:主要是卖给批发商到水果批发市场销售, 一部分直接卖给从化当地的零售商销售, 另一部分由果园工作人员运去批发市场进行售卖;

(7) 过剩龙眼的处理措施:一般情况下, 根据买家订货情况, 种植户对龙眼进行现摘现卖, 没有卖出去的龙眼不会摘下来, 若到了必须采摘下来但仍未卖出去的, 会以非常低的价格出售给水果批发商。此外, 有时也会将龙眼制作成龙眼干, 然后储存在恒温仓库;

(8) 冷库:在从化市温泉镇石海村果园中, 拥有一个85平方米的冷库, 一般储存一些经济价值高的水果, 如荔枝干、龙眼干、火龙果等。但在海珠区小洲村果园, 则没有冷库。

3 批发市场

江南水果批发市场与天平架批发市场均为广州最大型的批发市场, 其中, 无论是订货还是市场管理等方面, 其过程都类似。

批发市场龙眼流通过程:

(1) 订货:在国内, 龙眼大多从广东茂名、从化等广州周边城市购入。批发商与上游固定厂商或农户合作进行订购, 但大多为某厂商的代销点。订货时, 由批发商向厂商提供销售情况, 然后再由厂商根据不同的需求决定发货量和发货时间。而进口龙眼主要是泰国龙眼, 一般需要15天左右由冷藏车运送至批发市场, 到达后抽取部分即时销售, 由市场批发商自行选购;

(2) 配送:无论是国内本地龙眼还是进口泰国龙眼, 其批发商都不涉及运输环节。运输配送环节由上游厂商负责, 下游批发商在市场内收货。本地龙眼在运输过程中无冷藏运输。而进口龙眼主要由泰国发往批发市场, 全程需冷藏运输, 车厢温度控制在4℃~8℃之间;

(3) 收货:供应商通过抽样检查来检验龙眼品质并现场进行议价;

(4) 包装:国内的生产商农户采摘龙眼后用箩筐装载并使用保鲜袋或普通胶纸密封。每筐约70~80斤, 龙眼色泽暗黄。进口泰国龙眼由塑料白筐装载, 用保鲜膜密封, 每筐20斤左右, 色泽较为鲜黄;

(5) 销售:常温下, 本地龙眼和进口泰国龙眼销售保质期一般为4~5天, 基本上当天的龙眼能当天售完。龙眼卸下后, 用喷水的方法保鲜。若在运输过程龙眼品质出现损耗或因积压时间过长龙眼发生变质时, 供应商会选择降价销售或低价卖给相关企业 (如酒店、旅馆) , 当变质严重则会作扔掉处理;

(6) 储存:批发商的摊位既是销售点又是储存点, 对未能销售完的龙眼主要采用常温堆放, 用喷水的方法保鲜。而泰国进口龙眼到达后抽取部分即时进入市场销售, 剩余则放入市场冷库实施保鲜储存, 保鲜温度以10℃~14℃为主;

(7) 失鲜龙眼的处理措施:主要采取降价促销, 或者低价承包给一些酒店食肆。如果龙眼变质情况严重则扔掉;

(8) 冷库:由供应市场现场观察所知, 市场拥有大小冷库各一个, 分区域存放果蔬。而国内龙眼不需运至冷库储存, 但泰国龙眼则需要运用冷库;

(9) 市场管理:车辆进入安排合理, 市场分区规划明确, 工作人员态度较好, 管理人员定时巡察市场。但由于进入的车辆较多, 行人在市场内行走较危险, 环境卫生较一般。

4 零售商调研

4.1 超市

(1) 采购:两个超市的龙眼采购方式主要是由采购部的员工事先确定采购量后在水果批发市场进行采购。其余有一部分是以农超对接的形式进行采购龙眼;

(2) 验货:两个超市的采购员在批发市场采购的龙眼主要是通过感官进行验货, 例如根据龙眼的外观的颜色色泽, 硬度, 甜味等进行验货, 而通过仪器等科学的设备进行验货相对较少;

(3) 供应商的选择:胜佳超市的水果供应商一般不固定, 其供应商的选择原则主要是根据批发市场的龙眼价格、龙眼品质及数量等, 以现场看货形式, 货比三家, 找到最满意的供应商进行采购。而兴安超市则有较固定且信誉度高的供应商进行合作;

(4) 仓储:龙眼在水果批发市场收货后, 将会在水果批发市场租借一个比较大的地方进行分拣、包装, 然后直接送进超市或者送进物流中心的冷库储存;

一般配备冷库和常温储存库, 这是主要的储存生鲜食品以及农产品的场所, 部分门店也配置了一个20平方米左右的小型冷库, 对经济价值高的农产品进行储存和及时补货。此外, 冷藏设备的管理是定期 (1个月左右) 进行清洗, 肉类和蔬菜水果类分类存放。

(5) 龙眼保鲜保质措施:龙眼的销售一般都是在常温货架上陈列销售。在销售一定时间后, 超市工作人员会对龙眼喷一些水雾保鲜;

(6) 龙眼包装形式:龙眼在销售过程中一般没有进行包装。在常温下销售, 消费者用超市提供的保鲜袋按需选购。如果是空运的以及相对适合于送礼的龙眼则常常有包装来保护龙眼;

(7) 缺货管理:对于超市热销的产品, 超市一般采取一次订货的形式, 即当天销售完的龙眼, 尽管顾客需求比较大, 但是由于成本的限制, 一般不会在当天进行二次采购;

(8) 报损管理制度:蔬果 (包括龙眼) 进场时, 上架前, 如货物出现变形、腐烂, 则由供应商负责报损费用。一旦上架后, 责任则在超市一方。未能及时销售完的龙眼, 会采取降价促销的措施。

4.2 农贸市场

4.2.1 采购

(1) 供应商选择因素:产品质量往往成为挑选供应商的最重要考虑因素, 此外, 批发价格则成为了第二大重要的考虑因素;

(2) 订货时间:60%的龙眼零售商订货都会提前一到两天订货。提前订货是为了确保不断货;

(3) 龙眼来源:90%的龙眼零售商是直接从批发市场进货, 只有8%的龙眼零售商通过果园提供龙眼。这是因为肉菜市场的龙眼零售商营业规模一般较小, 通过批发商直接获取龙眼成本相对较低。

4.2.2 运输

(1) 运输方式:一般由零售商自己负责, 并且一般由于龙眼容易破裂且每次运输量少而不使用冷藏车进行冷藏。通常用常温车运输; (如图1所示)

(2) 运输时间:有44%的龙眼零售商需要30分钟到1个小时的运输时间, 30分钟以下运输时间的则占了22%。该现象进一步说明了零售商通常选择销售点附近的批发市场进行批发。一方面有利于保持龙眼的新鲜, 另一方面可减少运输成本。

4.2.3 销售过程

销售过程中龙眼的保存适当用冰块降温的占54%, 一般用喷洒清水来保鲜的占了30%。

4.2.4 存货处理

50%的龙眼零售商表示当天卖不出的龙眼通常将会用保鲜容器摆放好后明天继续销售;近36%的龙眼零售商却不做任何处理。据了解, 龙眼一般当天卖完, 若当天卖不完的话将会隔天降价销售。损坏的龙眼则会直接丢弃处理。

5 消费者调研

5.1 龙眼消费习惯与安全意识

调查问卷有效数据显示, 超级市场、肉菜市场以及地摊小贩均是消费者选择购买生鲜水果 (龙眼) 的主要场所 (如表1所示) 。

5.2 龙眼选购方式

消费者对购买特定水果 (龙眼) 的时段随机性较大。60%的消费者选择早上购买龙眼, 对龙眼的挑选方式有三种:视觉、嗅觉、触觉。其中选择通过观察色泽、形状、大小 (即视觉) 来鉴定龙眼的品质占55.56%。

5.3 龙眼存放

基于降低呼吸作用, 减少水分流失, 保鲜袋和保鲜膜成了家居保鲜的重要工具。据调查显示, 50%的受访者选择在家中用保鲜袋保鲜膜, 使用普通塑料袋的占36%, 原因是家庭消费的水果存放时间较短, 从购买到食用的时间并不长, 也有少部分受访者选择用玻璃盒来存放。

5.4 消费者对冷藏保鲜的认识

据调查显示, 大部分的受访者并没有正确地使用冷藏保鲜, 对其认知存在误区。误区一在于把水果 (龙眼) 与熟食混放或者同层放, 不仅容易导致串味, 滋生细菌, 更有可能导致使用后人体食物中毒。误区二在于不定期清洗冰箱, 或者清洗的周期太长。

6 分析

6.1 龙眼供应链的流程

龙眼供应链的流程主体包括生产商 (果园) 、供应商 (批发商) 、物流商、零售商 (超级市场、肉菜市场) 、消费者, 五个核心主体。供应商和零售商是龙眼供应链安全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而生产商作为龙眼供应链物流的起点, 消费者作为龙眼供应链物流的终端, 也是安全风险管理的重点。

6.2 存在于生产商的安全风险

生产商 (果园) 作为龙眼供应链物流的起点, 其易产生安全风险的流程有种植、采摘、储存、配送。在种植过程中, 果园园主一般在采摘前20~30天停止对龙眼进行农药喷洒, 而害虫较多时, 则在采摘前一段时间也会对龙眼进行喷洒农药, 因此, 农药残留则是安全风险之一。在采摘过程中, 由于阳光温度照射原因, 采摘选用的时间段不同, 对龙眼品质也会有不用程度的影响。采后过程中, 对龙眼进行分类、清洗、加工, 加工包括预冷等过程对龙眼的安全质量起一定影响。储存过程中, 出于成本考虑, 果园大多数果园没有冷库设备。配送过程中, 几乎所用车辆都不存在冷藏运输的条件, 对龙眼品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6.3 存在于供应商的安全风险

供应商 (水果批发商) 作为龙眼供应链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供应商的操作过程中, 对龙眼的安全品质造成影响。

其中, 由于批发市场都没有统一的需求预测, 供应商的订货量不一, 因此在水果批发市场上, 有可能会出现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情况。在储存和销售环节, 龙眼一般是在常温下储存和销售, 虽然市场有冷库, 但是也不会使用。从市场环境看, 批发市场环境卫生状况一般, 个别市场会散发一些酸臭味, 同样会影响到水果的品质安全。

6.4 存在于物流商的安全风险

在龙眼物流过程中, 主要包括将龙眼从生产商运到供应商的物流商、将龙眼从供应商运到零售商的物流商。物流商在运输龙眼过程中运输设备对龙眼安全质量的影响最大, 此外运输时间直接影响了龙眼的储存销售时长, 而装卸搬运的作业方式对龙眼的外表也有一定的影响。还有运输过程的路况好坏也会影响运输质量。

6.5 存在于零售商的安全风险

销售环节是影响龙眼安全品质极其重要的一环。在销售过程中, 龙眼大多数是在常温下销售, 除洒水或喷水雾之外, 没有适宜的冷藏保鲜方法。在储存过程中, 保鲜处理也是极其缺乏的, 极少使用冷藏储存, 缺乏冰箱或冷藏等冷藏设备。一般是用箩筐或泡沫箱装载, 部分会用保鲜袋。此外, 销售环境的卫生条件对龙眼的品质也有很大影响, 零售商的报损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对于龙眼食用的品质安全有很重要的影响。

6.6 存在于消费者的安全风险

消费者作为龙眼供应链的终端, 品质安全可控制程度因人而异。通常消费者会通过观察龙眼外观来判断其品质的好坏, 然而有更直接的判断方法, 直接品尝让消费者更直观更便捷选购龙眼, 消费者购买龙眼后, 要在常温下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食用或置于冰箱内, 龙眼产于夏季, 在30度高温环境中其品质极易变坏, 因此食用时间的长短以及消费者在家中不正确的存放方法也是影响龙眼食用安全的因素之一。

7 结论

调研分析表明, 有必要对龙眼供应链物流安全风险进行管理和评价, 要运用预防性、全面性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和评价。结合龙眼特性, 初步总结龙眼供应链物流安全品质起重要作用的风险因素如表2所示:

参考文献

[1]魏文玉, 张志军.龙眼开发与利用[J].保鲜与加工, 2002, 3, (2) .

[2]林河通.现代果品贮藏保鲜技术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 1995, 11, (1) :125-126.

上一篇:提高英语阅读速度下一篇:临床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