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调研

2024-10-18

课程调研(共12篇)

课程调研 篇1

长三角地区是全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和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在机械、汽车、电子、化工等现代制造领域, 均需要机电类的工程技术人员, 与此相关的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等专业人才需求量非常大。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 外语的工具性、实用性及其应用性越发显得突出。新形势下, 对高职人才的外语及专业外语能力要求十分迫切。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专业英语的学习情况, 毕业后运用所学知识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 及任职现状和外语水平的相互关系,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多次的企业专题调查研究。

一、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目的是为了解机电类专业的英语教学, 作为教师, 应该教什么, 怎么教;作为学生, 应该学什么, 怎样学;作为企业, 需要毕业生具有什么样的专业英语层次。同时, 了解毕业生对专业英语教学的认识, 含能力和知识的现状, 还包括企业对英语能力应达到的标准和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二、调研的方法和范围

课题组对机电类专业2007届、2008届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 调查的学生人数是210人, 占全部毕业生的68%, 调查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德资企业、日资企业、韩资企业、台资企业等各类型的企业。其中有常州金源机械、飞润机械、和路雪 (中国) 有限公司太仓分公司、昆山沪铼光电、明达铝业科技 (太仓) 有限公司、上海东方电力工程安装公司、舍弗勒 (中国) 有限公司、太仓市武港码头、万方国际码头、苏州松井有限公司等企业。调研采取电话访问及现场走访两种方式, 访问对象为毕业生、企业员工及公司人事部门经理等。

三、调研情况汇总与分析

1.在调查中, 无论是企业经理还是人事经理都一致认为, 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新的机电设备和产品不断问世, 一些企业的设备和产品的使用手册及说明书大都用英文编写, 其中包含许多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 仅懂普通英语是不够的。从长远来讲, 高职生如果不懂专业英语, 毕业后将无法胜任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目前招聘单位已经把专业英语作为衡量应聘者能力的一个标准。从近两年的招聘反馈信息发现, 专业英语学得好的学生, 发展机会将大大增加。

在调查的企业中, 一线员工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已达到70%以上, 尤其是在技术含量高的数控加工、自动化控制等操作环节和工段中, 中专、高职毕业生已达到90%以上。近几年, 有的企业新上一条生产线或改造一条生产线、或引进一条生产线就需要一批高职毕业生。这既是我们高职生的机遇, 也是挑战。现代企业需要高职生是因为他们所学知识与企业生产技术需要相一致, 并掌握了一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 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这些能力中, 包括了专业英语能力。在所调查的多家企业中, 没有一家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英语能力不予重视。据来自企业人事部门的调查发现, 企业在安排高职毕业生岗位时, 往往由英语能力来决定。英语基础较好, 并熟悉专业英语的, 多被安排在技术含量高、操作和控制国外引进关键设备的岗位。在外企和中外合资企业, 把能够读懂英文生产流程图、工艺生产操作要领, 并能听懂现场外国专家的技术指导和要求等作为是否胜任岗位的基本能力, 也是岗位迁移的有力条件。尤其在加入WTO后, 合资企业的外国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增加, 中外专业技术交流日趋频繁, 客观上必然导致企业重视人才的外语能力。在挑选、引进人才时, 把英语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条件。很多人事经理直言, 英语水平高又懂专业技术的人才不但岗位工薪高, 而且提升得快。从某种意义上讲, 在同样的高职人才中企业更重用英语能力强的。

2. 机电类专业毕业生岗位状况

从调查结果看, 机电系的学生多被安排在技能含量、自动化程度高的生产一线做操作员或操作师。这是由于高职生既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 熟悉生产设备、工艺, 又能够直接和外国专家进行技术交流, 保证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值得指出的是, 专业英语能力强的高职生在企业提升的空间更大。根据调查发现, 工作两到三年后走向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的大多是英语能力强的学生。因此, 用其所用、学其所用, 提高英语能力进入企业, 使自己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已成为绝大多数高职生的理想目标。

3. 毕业生对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反馈

根据我们对我系210位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认为“专业英语”重要的占69.3%, 这充分说明在工作过程中专业英语的重要性。这种要求基于两点客观原因, 其一, 大量机电设备从国外引进, 胜任岗位工作需看懂外文说明书或技术文件;其二, 在某些外资企业工作, 有与外方人员交流的需要。

四、思考

首先, 学生的语言基础与应用能力结合不足, 有的学生虽然通过了英语四级, 但应用能力却极为低下, 这就要求我们专业英语教学应将应用能力放在首位。其次, 学生课上和课下的结合不足, 只有课堂教学而无课后补充是远远不够的, 课上的教学相当有限, 而且满足不了交际和应用的需要, 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督促学生课外学习。第三, 要改变教学模式, 专业英语教学模式若得不到学生的配合, 不能以学生为主体, 就要影响学习的效果。这些都有待于课题组今后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娜.浅谈职业院校英语教学[J].职业与教育, 2009, (10) .

课程调研 篇2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县教育教学正沿着正常的轨道良性运转。自20xx年秋季,我县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实验,前期准备工作和培训工作运作良好,为了更好地了解新课程的实施情况,我们中学组分为两个小组,其中每个小组一行7人,于20xx年10月13日至23日,分别深入东宝中学、时家店中学、亨通中学、太平川中学、安口镇中学、和平中学、驼腰岭中学、凉水中学、姜家店中学、三中、二中、朝完中、柳河九中和柳河十****14所中学,进行了有关教育教学情况的调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查教案、下课堂听课、评课与交流、结果反馈的形式。共听课280节课,查教案约140余本。此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七年级新课程的实施情况;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情况;教研制度的落实情况;我们对全县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充分地认识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目前,全县各中学新课程的实施基本启动,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所了解,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新课程实施已初见其形。通过调研了解到,基层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们身上的压力很大,困难和困惑同时尚存,但是他们的进取精神和积极探索精神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成绩与问题也同在,现把有关的调研情况进行如下汇报。

二、主要成绩

1、从新课程的启动至今,近一年半时间,历经三个阶段:学习阶段;通识培训阶段;实施尝试阶段。经过这三个阶段的运作展示出来的成绩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部分学校开展的校本培训,使教师们对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教材有了全新的认识,并积极地投身于新课改的尝试中去。

(2)部分学校的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积极尝试教学方式的变革。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所学学科的热情和积极性。

(3)大胆尝试利用新的评价体系进行施教,能够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入手,努力探索学生发展性评价,重视学生的过程管理。

(4)“新课程、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教师们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尝试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堂上倡导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创新。(5)教师的角色有所转变。由原来的课程规范的复制者、知识的施予者、分数的评判者转变为课程的创造者、教学的交往者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6)课堂上能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能尊重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能够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为他们创造实践的机会。

(7)教学设计有所突破,能够自觉地改变原有教案格式的约束,认真学习和准备,巧妙设计教学,适应于本校特点与个性发展。

(8)作业能做到详批详改,作业量足,作业本整齐规范,批改次数多。

(9)实施新课改的进展程度直接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关,事实证明,哪个学校领导重视,积极地深入课堂,学校的课程改革就搞得好;哪个学校领导不重视,教师就不肯行动起来。

三、实施新课程给教师们带来的困惑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是初次尝试,一些新的理论与操作无法使教师们正确认识和适应,出现的困难很多,困惑也很多。具体表现为:

1、经过假期培训,在开始使用新教材的时候,教师们有较高的热情,可是过了一个半月后,面对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尤其是担心期末考试时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既影响自己在学校、家长、社会中的地位,又影响自己评优、评职等切身利益,于是又加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走原来的“老路”,用原来的方法教学了。

2、新一轮课程改革要从“某某年起”,似乎课程改革只是起始年级的事,与其他年级无关。难道是因为起始年级用的是“符合课改”的新教材,而其他年级还用老教材,所以才会新旧有别,所以课改就该是起始年级的事,而与其他年级无缘,那么其他年级的教师就该理所应当地不参加培训,不进行学习和研究。

3、新一轮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于是新教材相应地编排了一系列有利于操作与实践的活动,诸如“动手做某某实验”、“访问某某工厂”、“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资料”等等。然而,经过听课调研,尤其是农村中学,实际的做法是在黑板上“做实验”,从口里“变颜色”,在黑板上“上网”------培养学生的操作与实践能力成了空谈。

4、个别学校没有把新课程当回事,安排接受培训的教师参差不齐,有的教师经过培训后被“调整”到初三,而一大部分没有经过培训的教师在“实施”新课改,必然是用老办法来尝试新课程,其结果是不伦不类。

5、实验教师在尝试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同事的认同和家长的理解,总是说:“那样教不行,学不到什么知识”或是“某某教师上课管不住学生,班上闹嚷嚷的,纪律差,影响其它班学生的学习。”等。

6、要考虑课改的具体成效,关键还要看师生在教与学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也就是说,教学方式的变革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就目前而言,通过调研,多数教师和领导仍停留在观念是否转变的问题上,至于教学方式的变革仍无从着手。

四、存在的问题

引起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不利因素有很多,例如:学校内班额过大的问题;政府投入不到位的问题;评价体系滞后的问题;教学的内部硬件设备滞后的问题;中小学衔接差的问题等等均属于课程改革普遍存在的问题。还有一些因素是因为认识不足或是具体实施过程中方法不对路所导致的。具体表现为:

1、新课程实验教师的师资配备比较薄弱。初中的师资缺编严重,各校的非主科教师队伍很不稳定,有的素质较好的教师改教主科,代课和改科的教师比较多,而这一部分教师一般都安排在七年级任教,再加上学校领导较多地考虑近期的教学效应,增强了初三师资的配备力度,从而加剧了七年级教师师资相对薄弱的趋向。

2、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转换还不到位。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教师平时课堂教学中“能创设一定的情境,多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去探索发现、交流讨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而在调研听课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教师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仍无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课程标准新了,教材新了,但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仍然在用传统的方法实施新课程。教师讲得较多,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较少,挤占了开展小组活动和讨论的教学时间,从而淡化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剥夺了学生自己亲自去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机会,又落入了应试教学的误区。

3、观念转变亟待解决,师资培训应当始终如一。通过调研和检查,有近1/4的教师未参加培训,其授课状况不言而喻,仍旧是走老路。有的教师确是“邯郸学步”教案草草几行,只写写程序。一个教案可以推而广之用于全册。不能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三维”的思想无从查找。个别教师畏难和抱怨多于勇气与思辨,应付多于积极,守旧多于创新,浮躁多于研讨。

4、教师的素质仍需亟待提高。有些教师教学时,还不能够准确地把握教材,驾驭教材,多数教师照教材讲教材,尤其是“重结果,轻过程”,教师只单纯地教给学生某些结论,不能及时“点拨”和“引导”学生思维,使学生只掌握结论,而忽视了结论背后的丰富事实,对结论的发生、发展没有充分的认识,不能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教学,而是照搬现成的教案教学。

5、学生的主人翁感没有得到体现。课堂上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跟着老师转,学生总是处于从属地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给家长学习”、“为老师作题”的怪念头,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创造有利于教与学双方达成平衡的双边活动机会,没有改变学生“独立学习”和不会学习“的现状。

6、有些课改教师缺乏上进心,不愿花精力钻研,教学中缺乏创意。教师的惰性心理是课堂教学不精彩的一个主要原因。有的教师总觉得自己课改的课和原来的课差别不大。课改后的教材内容同以前相比,淡化、粗化了具体知识。虽然内容浅显了,知识点少了,难度降低了,但这并不说明教师的课好上了,如果不投入地去挖掘,那就觉得一节课内容太少,没什么可讲的,也没什可学的。

7、有的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新课程的认识,将着眼点仍放在升学率上,部分学校的教师没有参加培训,对于新课程理念没有认识,导致用老办法实施新课程。有的教师有为难情绪,不敢放开手脚来做。

8、有的学校三大主科搞得较好,忽视其它学科课程的实施,以至于学科教学不能同步实施。

9、传统的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已经根深蒂固,很多教师既谋求“革新”,同时又不能“弃旧”,而陷于迷离状态。多数教师在尝试教学方式的转变,但缺乏对教学方式变革的正确认识,使“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流于形式。

10、缺乏对教学设计的正确认识,教案依旧遵循着老教案的格式,缺少教师自主思考的空间,缺少课后的教学反思。

11、课程资源不能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来支撑课改。实验室不足,实验室中的仪器和药品不足的问题相当严重,导致许多简的演示实验都不能完成。教师的创造性不强,消极地对待课改。

五、建议与策略

1、加大对各学校领导的管理与培训力度,使之迅速掌握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方法,只有领导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高,才能更好地带领教师们搞好课改,才能指导到位。

2、支持和鼓励教师们学习,重点放在教学方式的转变方面。采取“走出去”和购买一些课堂实例的光碟等学习的方法,多让一线教师走出去,学习外地经验,开拓自己的视野,转变观念“他山之石,可以改玉”。使教师们尽步入实施新课程的轨道上来。

3、课改的培训,应贯彻始终,不能一劳永逸。应象大连甘井子区一样,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同时教师的评优、晋级等项挂钩。

4、应尽快构建教师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要通过期末试题的导向性,促进教师的教学。认教师们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尽快探索出适应于本地的较好的教学方式。

5、教研员应多参加国家、省、市级新课改的培训,以利于充实自己,更好地进行指导,否则“闭门造车、孤芳自赏”,无法同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改接轨,导致指导上的偏差。

6、教育行政部门应设立关于新课改的专项资金,来促进新课改的实施,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和开展各项专题研究与学习。

7、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教研部门一些倾斜政策或权限,才能增大其指导力度。否则,教研部门前面指导,指导后教师们仍然我行我素。组织的培训,教师参加也行,不参加也行。

8、改变教案的书写格式,给教师们创设一个自主的空间。

9、加大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监控,对于“老三室”的利用不能放松;鼓励教师学习和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真正使课堂教学的形式丰富起来。

课程调研 篇3

关键词:《外科护理》课程;教学改革;问卷调查表;课程开发与专业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95-02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对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医学模式发生了转变,护理工作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的需要为中心,工作内涵进一步深入、工作范畴进一步扩展。因而对我国护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着加强理论,应用于临床,提高教学效果的理念,我们设计了一份外科护理课程教学改革调查表,请那些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护理同仁及护理管理者进行座谈及填写。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以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重点,围绕培养目标,并根据就业和执业资格考试的实际需要,对外科护理的职业岗位能力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以下是我们的调研结果。

一、调研的范围及结果

我们这次的调研分布到了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第二医院、武钢二医院、武汉红桥脑科医院、深圳市宝安区观澜医院、孝感市中心医院、湖北航天医院、孝感市第一医院、孝感市第三医院、孝感市中医院、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安陆市人民医院、应城市人民医院、云梦县人民医院、大悟县人民医院、大悟县中医医院、大悟县大新中心卫生院等17家医院,收到那些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护理同仁及护理管理者填写的问卷调查表126份,其中有效问卷124份。结果分析如下:

1.认为高职护理专业应该开设《外科护理》课程:A.很有必要的有70份,占56.45%。B.必要的有54份,占43.55%。

2.认为高职护理专业强调对外科护理职业能力的培养:A.非常重要的有57份,占45.97%。B.重要的有65份,占52.42%。C.一般重要的有2份,占1.61%。

3.认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掌握哪些外科护理技能较重要:A.无菌技术的有124份,占100%。B.手术区皮肤准备技术的有101份,占81.45%。C.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的有121份,占97.58%。D.病情评估及病情观察的有124份,占100%。E.常用敷料的准备与消毒的有105份,占84.68%。F.清创术的有87份,占70.16%。G.伤口换药技术的有99份,占79.84%。H.更换各种引流袋、引流瓶或负压盒的方法的有118份,占95.16%。I.石膏固定及牵引病人的护理的有95份,占76.61%。J.手术病人的接收及护理的有122份,占98.39%。

二、我们关于课程开发与专业改革的建议

为了使课程设计更加合理,在这次的调研的基础上我们还聘请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大学人民医院、孝感市中心医院等医院的护理部主任、外科护士长参与本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组与行业专家合作,基于外科护理岗位任务分析,根据岗位工作任务的教育性质,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整合《外科护理》课程内容,将《外科护理》整合为6大项目。6大项目是:外科护理基本技术、普外科护理技术、脑外科护理技术、胸外科护理技术、泌尿外科护理技术、骨外科护理技术。教学紧密贴近临床,通过床边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关于手术前病人的护理、手术后病人的护理、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损伤病人的护理、胸部疾病病人的护理、骨与关节疾病病人的护理等典型任务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具备运用外科护理技术中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来解决外科护理岗位中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问题等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核心能力,为今后从事外科护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各个学习情境相互衔接,力求简洁、内容循序渐进、重点突出,符合国家和行业的规定,适当反映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发展状况及其新成果、新技术,达到“必需”和“够用”的原则。并对下面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岗位能力要求:

1.普外科护理。对普外科的病人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诊断/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评价。①知道损伤、感染、颈部疾病、乳房疾病、腹部疾病病人的临床表现,能进行病情观察;会进行换药操作、胃肠减压操作、T管引流护理;能对上述普外科疾病病人实施正确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②能说出损伤、感染、颈部疾病、乳房疾病、腹部疾病的病因及病理生理变化、主要辅助检查、治疗原则与效果。③操作规范,护理中表现出对病人的同情、尊重与关爱。

2.脑外科护理。对脑外科的病人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诊断/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评价。①知道颅内压增高、颅底骨折和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表现、病情观察、脑室引流管的护理要点;能对颅内压增高、颅底骨折和脑损伤病人实施正确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②能说出颅内压增高、颅底骨折和脑损伤分类及病理生理变化;能说出颅内压增高、颅底骨折和脑损伤的治疗原则与效果。③护理中表现出对病人的同情、尊重与关爱。

3.胸外科护理。对胸外科的病人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诊断/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评价。①知道连枷胸、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的现场急救措施和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理解不同气胸的表现特点;理解所实施护理措施的作用并能对胸部损伤病人实施正确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②能说出胸部损伤的分类、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变化;能说出胸部损伤的治疗与效果。③急救现场表现出良好的应急能力并在护理中表现出对病人的同情、尊重与关爱。

4.泌尿外科护理。对泌尿外科的病人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诊断/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评价。①能正确分析肾、膀胱、尿道损伤、泌尿系统结石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护理诊断。②会说出肾、膀胱、尿道损伤、泌尿系统结石的病因、病理及治疗要点。③在工作中表现出爱伤意识,关心体贴病人,尊重病人保护隐私。

5.骨外科护理。对骨外科的病人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诊断/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评价。①知道骨折、脱位的专有体征;能配合医生做好石膏绷带固定、小夹板固定和牵引固定操作并正确指导。②能说出石膏绷带固定、小夹板固定和牵引固定的适应症。③护理中表现出关心、爱护、热情的服务态度以及对骨科病人急救中的救死扶伤精神。

中职《房屋构造》课程调研报告 篇4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 调研目的

为了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使《房屋构造》课程的教材编制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 更加切合实际, 从而为用人单位培养出更适用的人才, 本次课程调研, 以期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的:

了解在校学生对本校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造价等专业课程的基本认识, 以及他们希望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了解施工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过程、岗位职责等;了解施工企业对本课程的看法和定位, 以及他们希望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本课程学习哪些方面的专业知识及达到的程度;了解本课程的教学特点及与工程施工现场相结合的方法与特点;了解本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关联性等。

(二) 调研对象

建筑企业一线工程施工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我校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造价等专业毕业生;我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建筑企业专家。

(三) 调研内容

建筑行业人才的需求, 相关岗位对房屋构造知识技能的要求, 《房屋构造》课程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如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吃苦耐劳品质等。以下是我们企业座谈调研的问题:

目前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岗位是哪些?你认为目前合格的中职毕业生应具有哪些素质?对现在中职生除图纸识读要求外, 是否还需要其绘图能力要求?你认为在房屋构造中应重点介绍哪些内容?你认为《房屋构造》应如何讲?有哪些建议?对中职学校的教师有哪些要求?

(四) 调研方式

深入建筑企业施工项目部进行实地考察、参观, 并与项目部一线施工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开展调研座谈会, 组织项目部各部门人员填写《调研问卷》;利用本课程组成员暑期实践锻炼, 了解施工企业施工过程, 并对施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进行访谈调研;到往届毕业生所在施工企业开展问卷调研;对从事施工行业人员、往届毕业生进行网络问卷调研、电话调研;对在校学生进行访谈并填写调查问卷表, 收集相关信息;组织本课程组老师去听教育专家讲座。

通过以上调研, 收回大量调查问卷表, 并取得了工程现场图片、工程案例、施工方案等第一手调研资料, 经过对这些调研资料的整理, 掌握了施工一线生产的工作过程以及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为《房屋构造》的课程定位和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模式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二、调研数据统计分析

通过调研座谈及问卷表显示施工企业对中职毕业生所需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要求并不是很高, 更多的应该是实践动手能力。同时, 用人单位对中职生的岗位技能实操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所以, 在对本课程最佳授课方式进行了调研后, 41%的人认为应该实行理实一体化, 这也与我们改革的思路相符合。

三、对课程的建议

(一) 课程定位

《房屋构造》课程是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核心课程, 是施工员、造价员及相关岗位群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设计了以下主要教学目标:

掌握房屋构造的基本知识和构造原理, 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能够认识建筑详图, 会查找国家或地方建筑图集;结合实际施工过程及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 分项目、分任务组织教学, 培养学生建筑施工领域从业的基本能力;通过工程实例、实务、案例、实训,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培养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爱岗敬业等基本职业素养, 即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对学生课业评价采取多元综合评价模式。

(二) 课程改革教学方向

1. 教学内容的组织

教学组织设计上, 以行业和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综合能力。以建筑企业、监理企业等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 整合和细化教学内容。在结合实际施工过程的基础上, 吸收已有的教学成果和新知识、新技能, 引入项目法教学, 以项目教学为目标。

2.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为了加强本课程的可操作性, 在对企业人才需求基本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 认真进行了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并将课程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新编排。按照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思路, 针对施工员、造价员等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科学设计学习情境, 认真选取了教学内容。针对岗位及岗位群所需知识, 对原有课程进行深入论证和分析, 根据市场对专业技术人才不断细化的要求, 针对相应的学习领域的知识, 围绕学生的学习状况, 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控制, 以学生为主体, 围绕学习情境的实施, 实现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操作技能、合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通过对中职毕业生、施工企业等多方面的调研, 对中职《房屋构造》课程的设置以及课程在企业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做了深入的了解。结果表明, 所有的用人单位都认为《房屋构造》课程内容应与行业发展及需求相一致, 课程目标要突出技能和素质培养。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结合实际情况, 对本课程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中职,房屋构造,课程调研

参考文献

《营销调研》课程案例作业 篇5

《营销调研》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其中市场调查方案的制定、问卷的设计、市场调查方法的选择、抽样方法的选取以及资料整理、数据统计分析和市场预测等内容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营销调研》这门课的课程性质是选修课,根据选修课的要求,结合这门课程的学科特点,期末考核方式采取布置课程案例作业,要求分小组完成案例作业,并在最后一次课堂进行小组课程作业演示和分析讨论。

课程案例作业及要求如下:

课程调研 篇6

教学信念 教师 调查 建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充分地开发与利用各类课程资源。当前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凌乱、重复的现象比较严重,缺少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已开发的数字化地理课程资源又是重开轻用,缺少学生需求基础上的按需推送,因而数字化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精确定位成为当前地理资源开发的首要问题。本文参照赵兴龙等建立的数字化高中地理课程资源需求状况指标体系进行调研,该指标体系是为数字化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优化调控服务的,调查的目的可分三个层面:一是把握现状,二是找出改进的方向,三是辅助决策。

一、调查缘由

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在对连云港市数字化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以“调研为先、需求为本、资源超市、精确推送”为指导思想,通过调研学生对资源的需求,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资源,是教师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设计本次调查的目的旨在通过调查,分析问题及原因所在,明确地理学习资源的内涵和提升途径,以供教师借鉴。

二、调查样本体系及指标选择

按照学生对资源内容需求和资源设计需求,及其对应的资源和资源设计的常态形式,设计了调查指标。问卷调查要能够反映不同年级、性别等学生的评价意愿。按照样本分层抽样、交叉控制配额等原则,考虑样本误差和成本,每个校区为40数量样本,并对调查员也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具体的要求。

三、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1.学生对资源呈现格式需求程度调研

表1 不同年级学生对数字化资源呈现格式需求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数字化资源呈现格式需求存在差异性。大多数学生认为课件、音视频是数字化资源的主体,其中高一年级学生认为文本资源和课件资源是主要部分,分别占到25%、28%,因为高一年级是学生进入高中的起始阶段,数字化学案是高中教学的主体,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课件资源具有显著的交互性,可以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高二年级教师侧重于文本和音视频资源,因为高二年级是学生学习最不稳的阶段,重视音视频资源,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市级高中学生侧重于图表和文本资源,占到64%,因为社会对市级高中学生的考试升学期望值比较高。从表中还看出,游戏资源已成为学生需求资源的一部分,说明对学生情趣资源的研究十分必要。

2.数字化资源呈现的常态形式调研

从图2可以看出,学生认为数字化资源呈现的主要常态形式是巩固练习,占到35%,与表1中文本资源均值32%相当,说明应试教育仍是数字化媒体应用的关键;PPT课件比例占到24%,与表1中课件比例23.4%相当,表明多媒体课件有助于学生的交互式学习,课件是学生自学学习的重要资源;音频、视频虽然只占到17%,但也反映出高中学生对此数据不太满意,因为学生认为音视频教学可以激发自己学习兴趣。通过图2还看出,作为学科重要价值的图表资源占24%,而学生对图表的需求仅占17%,反映了学生对图表认识不足,说明作为学科符号的地图尚未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图2 数字化资源呈现的常态形式

3.学生对数字化资源设计需求调研

从图3可以看出,学生对实验探究型资源设计和交互型资源设计关注度很高,占到60%,原因是实验型资源和交互型资源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学习特点,易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游戏探究型资源占到16%,学生喜欢游戏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娱乐性,更在于它的模仿性与现实性、新奇性、有趣性,它能够引发挑战和好奇心。批判实践型和个性表达型分别占到13%和11%,说明学生注重自身个性的张扬和思考力、观察力、表现力的表达,这些隐性的能力恰恰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性能力提升,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表达。

4.数字化资源设计的常态调研

从图4可以反映出操作交互型和方案设计型比值都比较高,共占到53%,说明教师注重数字化资源的预设。但同时对叙述展示型关注度占到20%,说明教师主导主体双重身份的地位仍未根本改变。探究推理型的试题占到12%,说明不少教师已经认识到探究型学习设计对于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力、想象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比例还比较低,表明教师缺乏对探究型资源的设计能力。

四、调研结论与建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依靠资源建构知识的过程,课程资源开发正成为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心、课程设施资源中心、问题探索研究中心、天赋特长体验中心、拔尖人才培养中心。因此,基于资源开发的教与学,探索出方法服从内容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有利于课堂深入改革与师生发展。数字化资源是信息化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而数字化资源开发与设计直接影响到数字化学习的质量。因此,按需开发与资源定制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最为迫切的需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1.按“需”推送——针对学生需求精准开发多样化资源

调研数据发现,当前数字化地理教学资源比较丰富,但是缺乏有效组织,过多的数字化资源造成过多的选择,超出学生查阅和选择的可接受限度,需要对数字化地理资源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进行整合与归类。

(1)突出数字化文本资源的开发——高中学生

数字化文本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上运行的多媒体文字材料。数字化文本资源有学案、巩固案、学习辅导素材等,学生便于巩固和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因此所有高中学生都很关注精品性的电子文本。

(2)注重数字化游戏资源的开发——高一年级

高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学校,游戏资源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游戏式学习使学生在利用地理课件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地理知识、地理规律等,游戏只是一种手段。这种模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所学知识。

(3)加强音视频资源的开发——高二年级

高二年级学生既没有高考的压力,也没有高一时的新鲜感,上课时会出现走神、开小差现象。影像多媒体能实时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掌控发展状态;声音色彩等因素能让学习者感觉身临其境,建立共享经验,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受到刺激,学习效果提高。

(4)精选地理图表资源的开发——高三年级

地理图表资源体现了学科特色,不仅是地理环境的镜子,还是发现地理问题的窗口,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质疑能力的杠杆。对高三年级学生要重视图表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做到识图、绘图、画图,通过图说、图释、图文互换、图表互换,追求心中有图的创新境界,培养观察与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2.因“材”订制——针对学科特点强化数字化资源设计

现有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注重学科特点,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数字化资源设计,并围绕“资源支架、学习支架、思维支架、问题支架”对教学进行了逻辑化设计。探讨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促进有效教学的教育意义和教学意义,坚持由课程资源的集散地转向课堂资源交互研究,是资源开发的根本选择;在模式建构中,重点是模式建构和策略应用,因为这两点最富有有效教学的内涵,最能体现主体的生命力量,促进主体生命超越。

(1)数字化实验探究型资源设计

数字化探究型实验教学是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使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重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相结合,虚拟仿真与真实体验相结合,基本技能规范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由于地理事物的宏观性和联系性,不能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在数字化实验室里解决一系列科学探究问题,主要模式有猜想-假设-验证。

(2)数字化游戏探究型资源设计

通过游戏资源在各个学习环节检测学生学习情况,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自主练习支架创设的关键是游戏支架设计,核心是图文转化的设计,对图文转换试题的设计是否准确可以评价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与解决问题的水平,主要有游戏规则、角色扮演、游戏任务等模式。

(3)数字化操作交互型资源设计

数字化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运用多种数字化学习资源,使学生可无限次的反复观看并操作视频学习知识,提高了学生对此类知识的学习兴趣,主要有反复操练与练习、咨询、指导等基本模式。

(4)数字化批判实践性型资源设计

批判型资源有助于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意志力、想象力,需要学生进行恰当判断与合理选择,需要对事物的各个要素及组成部分进行理解和把握,需要对要素进行概括和总结,在判断、链接中提高他们分析思辨的能力,主要有基于项目、基于问题、基于生活地理等模式。

高职《市场调研》课程改革初探 篇7

一、市场调研在本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市场调研》课程建立在商贸入门、市场营销基础、消费心理学、经济法、财务基础等课程组成的专业基础领域之上, 相关营销理念、法律、财务知识为市场调研打下一定基础, 同时《市场调研》的相关方法与理论, 在后继课程推销技术、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营销策划、渠道管理都得到应用, 成为后继课程顺利开展的重要工具。

二、《市场调研》的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常用的市场信息收集工具、掌握一定程度的市场信息的整理分析方法并能够形成结构完整、逻辑分析合理、文字表达准确的调研报告;具备调研实施管理能力及初级调研方案设计能力;在素质能力方面要求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得到提高。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也为毕业生在市场营销相关岗位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帮助。

三、课程设计指导思想

市场调研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 也是一门技术性、艺术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本课程按照“调研企业员工的职业成长过程”的相关思想来设计《市场调研》课程的教学内容, 打破教材本身的框架, 把所有的知识按照“新员工 (新手) ——主管 (骨干) ——经理 (项目或部门负责人) ”三阶段的成长过程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为主线, 把整本教材演变为一个连贯的、实际操作的业务训练操作手册。本课程分为七个模块:市场调研基础、调查类型及工具、调研现场实施及管理控制、问卷设计、调研分析、调研方案设计、研究应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 使学生掌握常用的市场信息的收集工具、市场信息的整理分析方法及调研报告的撰写要求, 具备一定的调研实施管理能力及调研方案设计能力。为《市场营销策划》、《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满意度调查) 等市场营销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也为毕业生在市场营销相关岗位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帮助。通过本课程学习, 学生基本能够胜任市场营销相关部门信息员、信息主管岗位, 也能胜任调查公司从访问员至督导员的相关工作。

四、课程宏观设计

学习情境一:市场调研基础

该模块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市场调研的产生与发展, 市场调研在各行业中的运用, 市场调研的内容, 市场调研的机构设置, 企业市场调研部门的职责等。在该模块中, 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 通过从案例引入市场调研的产生与发展, 市场调研在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引出市场调研的内容, 市场调研的机构设置, 企业市场调研机构的职责等内容。通过课堂学习、讨论, 使学生对市场调研概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通过邀请业内资深人士介绍市场调研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现状,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后继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习情境二:调查类型及工具

本模块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熟悉并能熟练运用文案调查 (二手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实地调查的各种信息收集工具并掌握抽样调查方法。

1. 二手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在该模块中, 教学内容为操作与理论相结合, 通过模拟课题, 让学生分组进行二手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得出搜集结果后由各组进行总结, 汇报各自的收集过程、搜集方法及辨别信息方法, 再由教师对二手资料 (包括内部二手资料、外部二手资料) 的种类、搜集方法进行总结、点评与补充。通过从实践到理论的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在操作中领会、总结与提高, 一定程度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 实地调查类型及工具

该模块是从事市场调研相关行业或岗位的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工具, 也是本课程的重点与基础。在本模块的教学中, 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任务、模拟实践、课堂模拟情景教学的方法, 让学生掌握多种实地调研工具, 通过到企业实习、观摩实践、比较分析、分组讨论等方法, 让学生了解多种调研类型及其应用, 提高学生的现场处理问题能力及沟通能力。教师对学生在实践中的应掌握的知识、主要环节进行重点讲解, 对调研先进理念、先进技术进行介绍, 对实践中常见问题进行归类、总结。与此同时, 对学习进行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团队合作精神教育。通过这一模块的教学, 使学生能够具备一个合格的访问员 (或信息搜集人员) 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学习情境三:调研现场实施与管理控制

本模块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各种类型现场实施项目流程管理与控制方法, 了解项目督导员应具备的管理知识与技能。在该模块中, 教学内容为操作与理论相结合, 通过让学生担任项目管理人员或小组长, 在实践体会中学习访问员的管理、督导员操作实务、实地调查的管理与流程控制等内容, 在教师的指导下, 参与项目“回收问卷的整理”环节的工作。通过本模块的实践教学, 使学生对调查研现场实施的全过程有清晰的思路, 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控制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与沟通能力。

学习情境四:问卷设计

本模块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问卷的结构、种类、问题的种类及各种测量量表的使用方法, 并能够对常见的研究问题进行问卷设计。本模块的教学以课堂案例讨论与学生实践相结合方式进行。分为问卷的结构与作用、问卷设计的程序、问卷设计的技巧、问卷设计的常用量表、问卷的评价、常见的研究问题问卷设计几个部分。通过本模块的学生, 使学生对问卷设计有清晰的思路, 能够对常见的营销问题进行问卷设计。

学习情境五:调研分析

本模块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能掌握至少几种常见的调研分析方法。本模块的教学采用实践为主, 理论为辅, 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本模块分为回收问卷的整理、数据分析、报告撰写三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计算机操作, 完成一、二部分的实训内容;报告撰写是前两部分的继续, 由教师讲解调研报告的意义、撰写原则, 调研报告的结构, 调研报告的内容, 再由学生阅读调研报告有关范例, 下一步由学生撰写报告, 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评、总结。

学习情境六:调研方案设计

本模块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以上知识进行调研方案设计;并能够对几种常见的研究问题进行调研方案设计。调研方案是一个调研项目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 是一个调研机构调研水平的重要体现。本模块的教学采用实践为主, 理论为辅, 两者相结合的方法。第一步:由指导教师介绍市场调查方案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第二步:由学生组成项目小组 (不超过8人) 对调查方案的重点、难点进行讨论;第三步:由学生阅读市场调查方案设计范例, 作为操作参考;第四步:查找与调研目标有关的资料, 或者与业内人士进行访谈, 确定影响调研目标的因素;第五步:确定调查方法;第六步:问卷设计;第七步:设计调查方案;第八步:各小组接受“质询”, 老师讲评、总结。

学习情境七:市场研究应用

本模块的学习目标是能够综合运用以上知识进行几种常见问题的研究, 并能够对调研案例进行分析评估。市场调查应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该模块将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操作技能系统化, 完整化, 并能将市场调查的在市场营销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有消费者研究、新产品开发研究、价格研究、广告研究等。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可根据校企合作项目的需要, 安排学生分批参与项目, 并担任不同工作角色, 在“做中学, 学中做”, 不断总结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波.《市场调研》,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2]景奉杰.《市场营销调研实务》,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7月.

[3]郑聪玲, 徐盈群《市场调查与分析实训》,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年9月.

[4]于翠华, 周强.《市场调查与预测》,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年9月;

[5]袁月秋, 刘晓波.《市场调研技能实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8月.

[6]王峰, 吕彦儒, 葛红岩.《市场调研》,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年5月;

课程调研 篇8

《汽车市场调研》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是汽车营销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学生的核心实践课程之一, 它不仅是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测评和考核的渠道, 也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理论运用水平的方式。

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汽车行业人才需求仍然保持上涨的趋势, 企业对汽车专业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仍然是巨大的, 学生的就业前景广阔。然而, 企业在人才招聘时看重的并不仅仅是文凭, 对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面对市场需求的现实状况, 作为普通高等院校, 尤其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性普通高等院校, 应该深刻思考实践教学模式, 以期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2. 教学内容的设置

《汽车市场调研》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主要分为计算机模拟和市场问卷调查两个模块。计算机模拟主要是通过运用营销软件, 帮助学生了解企业实际的运作和工作流程, 通过系统身份的分配, 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系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参与该角色的职责分工, 从而切身体会企业不同职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和工作环节。市场问卷调研是一种从消费者的角度研究汽车市场的方法, 同时也是一种便于操作和统计的市场调研方法之一。通过市场问卷调查, 使学生了解当前消费者对汽车市场的认识和感受, 对消费者的需求和愿望进行统计和分析, 从而提出汽车市场的发展策略和建议。

2.1 软件模拟

在虚拟角色模拟过程中, 以销售顾问为例, 当学生被分配的权限为销售顾问时, 可以在系统中对销售顾问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逐一模拟和体验。岗位实训的目的和实训步骤如下。

岗位实训目的:1.按照销售业务流程工作标准开展销售业务;2.努力完成个人的当月销售计划、目标;3.协助本小组成员的日常销售工作;4.处理职责范围内的客户抱怨, 提升销售满意度;5.完成销售所涉及的各种统计、分析表格。

主要实训步骤:制定工作计划-执行工作计划-每日工作评分-意向客户跟进表-销售顾问回访-客户及车辆信息表-客户销售订购-销售目标管理-销售顾问目视管理-试乘试驾车辆周检表。

除汽车销售之外, 学生还可以进行售后服务、维修与保养等部门工作的模拟和训练。通过一系列的计算机模拟, 使学生熟悉企业的市场运作方式。

2.2 项目调研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几乎能够满足行动导向教学所有要求的教学方法, 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动。项目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 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到完成后的评价, 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地进行, 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和难点。[1]

在前期软件模拟和市场资料搜集, 以及对相关企业实践调研收集相关数据资料的基础上, 以小组为单位, 以汽车消费者为调查对象, 以小组选定的某一汽车品牌为调研目标, 设计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 围绕调查目的对主要问题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 通过市场调研了解该品牌的市场状况。可以选取产品策略﹑定价策略﹑销售渠道策略﹑促销策略, 以及市场细分、市场优先、市场定位等其中一种或几种营销策略进行调查与分析, 亦可以结合顾客满意度对上述策略进行研究, 运用数学方法对统计数据进行深入剖析。分析调研汽车品牌的市场表现及原因,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企业的营销状况, 应用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对市场进行综合分析, 最终提出应对市场变化及企业发展的策略, 以及提升品牌市场营销效果的建议。

3. 教学模式的改革

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把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识新事物的反应程度, 通过亲身经历的这种学习过程更好的把握知识, 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 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的丰富而不重复, 使学生在体验教学内容的过程中理解和建构知识、真正的从内心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这种教学模式显得非常的有价值。[2]

在《汽车市场调研》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工程方法的应用。因此, 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贯穿了软件模拟和项目调研两个主要模块。

3.1 突破传统教学方式

由于受到教学资源和条件的制约, 目前各高校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困难较多, 难度较大。因此针对本校的实践教学工作, 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和软件模拟法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开展《汽车市场调研》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 这种教学模式, 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和创造性, 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 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为主, 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 为培养具有从事工程项目操作、设计、管理, 以及评估能力的专业人员创造了条件和平台。

3.2 工学结合综合评价

《汽车市场调研》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采取工学结合的评价方式, 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进行综合评价。在教学过程中, 严格把控各个环节的实际操作和管理, 掌握学生的实际参与情况和工作进度, 了解每个学生在团队中所分担的任务和承担的责任, 在综合对小组项目进行评价的基础上, 结合团队成员的个别表现, 最终做出对每个学生的考核和评价。

4. 结论

《汽车市场调研》实践课程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实践教学课程,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采用软件模拟和项目调研相结合的方式, 将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深度, 同时也能更高地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摘要:在市场对人才需求不断变化的条件下, 构建系统、有效、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对汽车市场环境的把握和了解能力, 是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教育的必然趋势。《汽车市场调研》是汽车营销、汽车服务工程等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课程之一, 该课程旨在加强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 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在分析现有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提出了优化实践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汽车市场,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学明, 张丹颖, 王学东, 梁春兰.项目教学法在汽车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中的应用[J].大家, 2012, (4) :177

课程调研 篇9

通过《电子通信市场调研》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二个方面对电子通信市场进行调研, 以期了解电子通信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了解电子通信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电子通信类企业的效益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和工程能力上的要求。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业能力、从事电子通信市场调查的实际操作能力, 有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让学生服务于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通过对电子通信市场需求的认真调查, 发现电子通信领域的调研人才就业情况名列前茅, 总体需求依然很“火”, 但合适且专业的调研人才难求。主要是因为市场上从业人员流动率高、招聘、应聘成功率低[1]、加之电子通信行业的市场调研人员, 绝大部分“转行”而来, 使他们的自身的发展受到限制。受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 “眼高手低”人才偏多, 难以满足众多行业的需求, 而具备实战技能的调查、分析人才前途比较光明, 企业一线对电子通信市场调研的人才有特别的需求。

二、如何开设《电子通信市场调研》

2.1学生学情现状分析

从整体情况来看, 学生的基础水平相对较低, 学习能力较弱, 学习主动性差。学习目的性不强。通过现场调查, 发现60%的学生上课不是为了学习, 而是为了拿学分。学生厌倦学习, 翘课、逃课现象严重, 被学习、被考勤、被教育大量存在。他们的业余生活主要是玩虚拟游戏、QQ交友、看影片等, 只有少数学生喜欢查阅资料。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学生接受新事物的愿望强烈;接受新知识、改变自身状况的愿望也很强烈, 喜欢实践操作。

2.2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电子通信市场调研》要教会学生如何实践操作, 如何进行社会实践调研。因此,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核心,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任务驱动统领教学过程, 以实际工作步骤为主线, 按照市场调查的流程, 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2]。以“学生为主体”, 突出体现职业能力的培养, 理论知识的教学以够用为度, 实用为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角色”“岗位”一体化, 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同时, 学生在掌握市场调查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通过完成某项工作任务, 学会所需的职业能力, 提高职业素养, 实现做-学-教一体化。

2.3“737”教学内容设计

为了培养学生的市场调查综合运用能力, 按照市场调查的实际工作过程和需要, 整合《电子通信市场调研》的课程内容, 建立“737”教学内容体系。“737”是指贯穿本课程的7个工作任务, 3个项目、7大专业能力。在每一工作任务实施阶段, 采用项目小组负责制, 小组负责人的职责类似于工作团队的项目经理, 负责组内基层管理、组织分工以及协调监管等工作。通过完成项目工作任务, 学生可以清楚认识电子通信市场调查, 在企业经济活动开展中和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通信市场调研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具有开展通信市场线上调研、整理市场调查资料、分析和应用调查数据、解决通信企业实际管理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电子通信市场调研》课程开设现存问题及诱因分析

《电子通信市场调研》自开课以来, 教学效果“喜忧参半”。理论掌握基本合格, 大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较大提升,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实训中“搭便车”, 操作能力提升有限。分析其原因, 主要存在以下因素。

1. 社会实践教学中, 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

通过调查发现, 很多学生在社会实践教学中, 没有清晰、明确的目的。一是把走出教室, 走入社会的需求调研, 看作是逛街、溜达、看风景等, 没有把实践学习, 看成是培养学生具有电子通信市场调研理论知识和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机会。

“铁打的学校, 流水的学生”, 学生最终要离开学校, 走向社会。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 更要学会适应社会。既然要适应社会, 就要不断地“走出去”, 接触社会。通过调研实践教学, 在社会这所真正的大学里学习, 进而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2.“放羊式”的实践教学, 缺乏全程监控

一个教师, 5个班, 细化后每班的两人小组20多组, 每组的调研具体地点不同, 调查范围大到全国, 小到整个大学城, 教师无法做到对整个实训教学的全程监控和具体细节的指导。导致部分学生出工不出活, 粗枝大叶一知半解, 未能达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若能寻求校企合作, 开拓校外实训基地。利用企业资源与教师一起监控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 实践效果会更好。

3. 实践教学, 时间安排不集中

由于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时间没有分段安排, 只能是理论教学周结束后, 申请调课, 将社会实践教学安排在周末, 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间隔时间较长, 影响实践效果, 不利于学生参与企业调研项目的实践。若能将理论传授与实践教学分阶段集中排课, 这样可以有效发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连续性。

四、《电子通信市场调研》课程改革设想

《电子通信市场调研》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核心问题, 主要是因学生学习兴趣缺失, 厌倦学习。若能基于学生兴趣爱好, 自主选择课程模块自主学习, 会有效减少翘课、逃课、被学习的不良现象。故本课程的改革设想, 除了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积极寻求校企深度合作, 开拓校外实训基地外, 还应将学生的兴趣作为本课程今后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基于学生的兴趣偏好, 将《电子通信市场调研》这门课程设为初级课程、快速学习课程、高级课程, 供不同兴趣爱好和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 然后再根据调研岗位的业务流程, 自主选择进入或退出个性化需求的专业模块学习或社会实践技能定岗实践。[3]

当学生自主完成前期所选模块的学习后, 即可进入对应的定岗实习泳道, 进行电子通信市场调研专项能力的技能实践。策划方面有潜能的学生, 自然而然会进入策划泳道进行专项锻炼, 爱好文字撰写的学生, 会主动申请去报告撰写部门进行专项实训, 并享乐各项专业技能的提高。无兴趣的同学即可退出, 选择其他感兴趣的模块享受学习和实践。

摘要:本文从电子通信市场调查岗位需求及学情分析入手, 探讨开设《电子通信市场调研》的原因及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按照职业岗位对电子通信专业人才的要求及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 提出了737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分析了课程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教学改革设想。

关键词:电子通信市场调研,737教学体系,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夏俊, 郭步霄.“市场调研与预测”课程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 2011 (1) :150-151

[2]陈学忠.以“349能力链”为基础的高职市场调研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 2012 (6) :32-34

市场调研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研究 篇10

市场调研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该课程不仅是广告学、市场营销学、经济学与工商管理学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更是统计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其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该课程地位的重要性。据调查, 最近的十几年, 随着国内外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 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趋向, 已经有超过30%的比例涉入到市场调研行业, 从具体所从事的市场调研与数据处理工作的角度来考虑, 这个比例几乎超过了50%。从而市场调研课程也成为越来越受欢迎, 越来越被广大师生所认可的一门课程。随着教学实践与改革的不断深入, 该课程的教学体系与内容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与优化, 在教学过程中, 越来越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的结合, 充分利用课堂授课与课下实践, 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动手实战能力等综合能力。具体来说, 市场调研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 目的是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 搜集数据的能力。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可靠的数据, 任何的统计分析方法都没有用武之地。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许多传统的数据搜集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当面临一项统计调研任务的时候, 不少学生不清楚需要搜集什么样的数据, 也有的不清楚应该通过什么渠道来搜集数据。在市场调研课程中, 首先需要指导学生学会“看‘人’下菜碟”, 根据任务的要求明确所要搜集数据的类型, 了解所需要的数据是粗略的数据还是精准的数据, 是定性数据还是定量数据, 是横截面数据还是时序数据, 是严格的概率抽样数据还是简单的非概率方便抽样数据。然后根据数据类型与精准度要求确定数据搜集的渠道与样本量的大小。如果需要网络调研, 还要探究网络数据的覆盖度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 因为大量的网络数据是平台运营商的重要资产, 他们可能提供API (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允许第三方有限度地或有偿地使用, 显然其目的是为了增强自身的业务, 与此目的抵触的任何行为都会受到相应的约束。所以, 如果我们所需要的是这一类型的数据, 获取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这种情况下, 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变通能力。当然, 即使是传统的问卷调研, 问卷的设计也存在很多的技巧。如何设计提问项目, 如何安排回答项目, 如何避免诱导性和模棱两可的提问, 同时还要考虑是否存在敏感性问题, 这些都是提高问卷信度与效度的重要技巧, 是搜集到行之有效的数据资料的前提, 是我们在市场调研课堂上, 对学生重点培养的能力。

2. 整理与鉴别数据的能力。

所搜集的数据多数情况下都是粗糙的、杂乱无章的。数据整理最基础的方法是排序和分组, 如果是定性数据, 还要涉及到对定性数据的合理量化。然而, 有些数据不一定是合乎要求的数据, 它们可能是受到“污染”的数据, 或者是因为问卷设计不甚合理而得到是模棱两可甚至是不真实的数据。所以, 这就要求学生在整理调研数据时, 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鉴别数据的能力。必要时针对某些特殊重要的不合格数据, 可能需要组织二次调研。另外, 在整理数据时, 还要培养学生判断识别异常值的能力, 增加对这些“另类”数据的敏感度。多数情况下, 异常数据可以直观被感知, 如果数据量较大, 可以借助于统计手段和计算机编程, 将其有效识别出来。至于如何“处置”这些异常数据, 需要首先分析判断异常值出现的原因, 如果是纯粹的偶然现象, 出现频率又很小, 可以将这部分数据直接删除。但是, 如果原始数据中出现了较多的“另类”, 并且在不同的调查组中分布得不是十分均匀, 这时, 需要仔细洞察其中的原因, 极有可能是对调研人员培训不够, 个别调研人员在对调查对象定位时出现了甄别错误, 必要时需要对该部分调查重新组织。

3. 数据分析能力。

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 应该是对统计学专业学生着力培养的强项。我校市场调研课程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开设, 主要目的就是考虑到一些前序课程需要提前修完, 比如,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原理、抽样技术、多元统计分析以及SPSS统计分析软件等课程已充分开设的前提下, 在市场调研课程中, 许多数据分析工作就迎刃而解了。需要注意的是, 许多学生仍是没有很好地做到活学活用, 脑子里尽管塞满了大量的统计分析方法, 但是当面对大量原始数据时, 他们可能仍是感觉无从下手, 也就是说, 他们在实践中还不会灵活调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 从理论到实践中, 他们还没有顺利迈过那道门槛。由于课时所限, 诸如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大量的统计分析方法将不会在该课堂中重复讲解, 处理数据的各种计算机技术基本也不会占用太多的授课时间, 而是通过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让他们达到学以致用。在市场调研课堂上, 最好让学生事先分组, 然后每组分别去完成一个调研项目。一般情况下, 在学生完成自己的项目后, 驾驭统计分析方法的能力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也普遍会有很大进步。

4. 数据展示与写作能力。

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基本都是理科出身, 他们感悟艺术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可能都会有所欠缺。统计学本身就是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展示和解释数据的一门科学和艺术, 这个特点在市场调研课程中更加凸显。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统计分析中的大量应用, 数据的可视化越来越成为统计数据分析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简洁、美观的统计图形, 将调研数据要表达的意思直观展示出来, 然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解释数据背后的意义, 这样就形成了一篇市场调研分析报告。调研分析报告有两方面的内容十分重要, 一方面是调研数据的统计描述, 这是对调研数据的直观展示结果;另一方面是研究中的发现, 这应该是市场调研报告的精华所在。如果是一份企业委托的市场调研, 这部分内容的产生需要建立在与委托方充分沟通后对调研目的与要求充分知悉的基础上, 利用第一部分调研数据的直接描述结果, 结合专家深度访问、焦点小组座谈等小规模定性访问, 才能最终形成。可见, 调查报告的撰写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数据展示艺术的感悟, 同时可以大大锻炼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市场调研课程内容结构的调整

为了顺应大数据时代潮流, 在市场调研课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是全方位的, 相应地, 市场调研课程的内容结构也需要与时俱进, 做出适当调整。由于大量的统计分析方法在前序课程中已经系统讲授, 所以该课程从内容上应该进一步减少理论内容的介绍, 增加动手实践环节, 让学生在实际的市场调研案例中, 学会如何去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和展示数据, 综合培养学生驾驭数据的能力。该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 其中课堂授课占用32学时, 教学实践环节占用16学时。实践环节采用开放式, 可以在教室讨论方案设计或分析方法, 可以在实验室处理数据, 也可以外出进行实地调研, 具体根据内容需要酌情而定。关于市场调研课程内容结构的调整方案如表1所示。

三、市场调研课程实践环节的具体安排

市场调研课程实践环节的具体安排可以分为课内实践环节与课外实践环节。在课堂教学第一章关于市场调研方案设计的授课结束后, 即可安排该课程的课内实践环节。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 一般5~8人一组为宜, 每组确定1名组长, 小组成员要适当兼顾不同性别、不同学习程度与动手能力的学生。随着课程的进展, 小组项目同步进行, 从方案设计到数据调研, 再到数据的整理、展示与分析, 最后每组产生一份完整的市场调研分析报告。分小组作业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利用“群体动力学”的原理, “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 各尽其能, 优势互补”。课内实践环节的具体安排如下:首先, 每组自行设计一个意义明确、方案可行的调研题目。考虑到调研成本问题, 建议题目以社会调研为主, 调研对象容易接触, 比如, 尽量为学生或普通市民。其次, 设计市场调研问卷, 并进行实地调研, 必要时先进行预调查。如果容易获得抽样框, 建议采用概率抽样方式获得样本, 如果不方便实施概率抽样或成本较高, 则建议以方便抽样为主, 不过需要充分考虑到样本的覆盖度。然后, 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并撰写调研报告。要求有数字、有图表, 既有定性描述, 又有定量分析, 方法不能过分单一, 调研报告简洁明晰、通俗易懂。最后, 给每一组一个10~15分钟的课堂展示机会, 每组选派2~3个人, 就自己小组调研的组织过程、分析过程及研究中的发现等问题进行现场说明与展示, 教师和其他组的组长可以充当评委对其进行打分, 必要时也可以进行现场提问。各组展示表现及调研报告的质量作为课堂实践环节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

该课程的课外实践环节主要以一个全国范围的市场调查分析大赛为依托。最近几年, 中国商业统计学会联合台湾资讯学会每年一度在暑期举办全国及海峡两岸大学生市场调查分析大赛, 我校已经连续两年参加比赛, 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于该赛事的选拔赛与我们的课程安排正好同步进行, 参赛选手基本也是大三学生为最佳年级, 所以, 可以将大赛前期的初赛、复赛 (要求以参赛学校为单位自行组织) 的组织工作与市场调研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结合起来, 甚至在分组中就考虑到大赛的需要, 要求他们5人一组自行组队, 自愿报名参加大赛, 复赛胜出进入决赛的代表队均可在课程实践环节的成绩评定中获得优秀。这样, 以市场调查分析大赛为依托组织教学实践, 既完成了教学任务, 又可以加强与全国重点高校统计院系之间的横向交流, 紧追全国市场调研实践教学模式的前沿, 最终又可以促动教学, 拓宽任课教师思路, 以期培养更加优良的实践性统计专业人才。

四、市场调研课程成绩评定方案的优化

由于市场调研课程从内容结构上加强了实践环节, 所以在最终的课程评定中, 学生实践环节的表现也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我校自市场调研课程开设以来, 该课程期末成绩评定一直采用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与平时教学实践表现相结合的方式。然而, 有所变化的是, 成绩评定中实践性要求越来越突出。起初, 平时教学实践占总评分数比例为20%, 然后调整为30%, 目前为40%。根据形势所需, 该课程将继续逐步加大实践环节的分量, 缩小期末闭卷考试的权重, 计划最终将调整为实践环节60%、期末40%的占比。由于实践环节基本都是分小组进行, 调研报告及小组展示往往只能区分出不同小组的最终表现。而具体到某一位成员的实践表现, 任课教师可能难以把握。为了避免某些学生在小组实践活动中“滥竽充数”、“浑水摸鱼”, 同时方便教师最后评定实践环节成绩, 要求各组在调研报告最后附上对各成员表现的自评与互评分, 以及每组的项目分工说明, 必要时教师需与小组个别成员进行单独交流, 了解小组成员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实际付出情况, 以便在成绩评定中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这种成绩评定结构, 能够将系统的统计理论知识、市场调研实践能力和技能, 以及数据分析与写作的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充分结合起来, 突出了我们实践性统计人才的培养思路与方向。

总之, 我校市场调研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的优化并非一蹴而就, 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模式的优化不仅跟师资水平有关, 而且与学校的各种软硬件配置、实验室建设也存在很大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需结合调研, 寻找我校与全国重点统计院校在市场调研教学方面的软硬件差距, 不断调整教学模式。通过多方面的努力, 完善市场调查实验室的建设, 提高实验室的利用效率, 提高学生的市场调研实践能力, 逐步实现市场调研教学实践与就业的无缝衔接, 增强学生将来融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既能体现我校统计学专业以市场调研为依托的一个办学特色, 与当今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也是十分地契合。

摘要:大数据时代, 统计学越来越成为一个热门专业, 而市场调研课程, 作为统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 在联系从理论研究到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我校 (北方工业大学) 统计学专业办学特色之一的市场调查与数据挖掘技术越来越成为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最近几年, 中国商业统计学会联合台湾资讯学会每年一度举办全国及海峡两岸大学生市场调查分析大赛, 已在全国范围内的许多高校引起了高度关注, 我校统计系也正在以此为契机, 将市场调研课程的实践环节推向一个更高的平台。本文以市场调研课程实践性教学所注重的四个能力为目标, 对该课程教学内容结构进行了调整, 同时对该课程实践环节做出了具体安排, 最后对该课程成绩评定方案进行了优化。

关键词:市场调研,实践环节,教学模式,大数据

参考文献

[1]刘利兰.市场调查与预测[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2.

[2]汤杰, 栾港.市场调研实训教学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 2008, (2) .

[3]赵晓民, 于洪彦, 盛光华.关于《市场调研》课多元化多平台教学模式的探讨[J].高教研究与实践, 2005, (1) .

[4]杨佐飞.市场研究合作学习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时代经贸, 2010, (18) .

课程调研 篇11

电冰箱检测与维修展开了调研分析,为开发出更有实用价值的课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冰箱监测与维修 课程开发 调研

一、课程开发调研目的和意义

拥有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广东省是全国制冷行业大省,也是制冷设备的使用大省。但目前从业人员多为初级工或中级工,专业技能运用与迁移能力不强,已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学校承担在校教育的重要责任,推行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而教学改革的关键突破口就是需开发出“能力本位、工学一体”,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现代职业教育新需要的课程体系,已是迫在眉睫。

学校于2013年获得广东省创建全国一流技师学院荣誉,学校也将制冷专业列为重点建设的品牌专业之一,同时提出“高端引领、内涵发展”的要求,要求制冷专业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高技能人才。学校特组织相关专家及骨干教师开发编写相关专业课程,此课程体系开发后将对学校所在省技工院校制冷高级工的培养起到指导性的引领作用。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学校所在省制冷与空调技术或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明确地方产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更好地把握教学方向,找准人才培养定位,合理开发课程与教学内容,为探索适合本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奠定基础。调研为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的课程开发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使本专业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

二、课程开发调研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的成员分别为来自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的一名领导及从事本专业教学的七名专业教师。调研人员于2015年3月至7月分别对十五家制冷与空调生产、销售及售后、使用企业、五届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的毕业学生、十五名从事制冷与空调专业教学三年以上的专业教师进行了相关调研。课题组调研的任务和内容是:了解制冷与空调技术相关生产、使用企业的人才需求,了解本专业毕业生胜任的岗位、岗位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等。

课题组长根据调研的任务和内容,起草拟定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分别为《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企业调查问卷》《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调查问卷》,经调研组讨论之后放给调研人员,开展调研工作。

三、制冷与空调行业现状和人才需求情况

制冷与空调技术涵盖的职业范畴已几乎渗透所有行业,高新技术的渗透必然引起传统产业的深刻变革。典型的制冷设备产品如家用电冰箱、商用电冰箱、房间空调器、制冰机、冷库、户式中央空调、中央空调等均高度汇集制冷技术信息化、智能化融合成一体化,势必向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制冷设备运用与维修专业作为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等专业的补充与延伸,使制冷技术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基于以上的调查,在未来的社会需求中,制冷专业人才的需求还会继续增加。职业技术院校理应承担起人才培养重任,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培养适应市场要求的制冷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

调研显示,制冷与空调技术的从业主要包括:制冷与空调设备的设计、生产、销售、安装、维护保养、维修等工作。从业人员专业文化程度整体不高,员工综合知识面不广,知识迁移能力普遍较低,部分员工服务意识薄弱,沟通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强,职业道德观念淡漠,个人素养无法达到企业要求。

调查反馈显示,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并不只是专业技术能力,还包括个人的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公共关系处理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较强的法制观念、敬业爱岗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等一体的综合职业能力。这些方面给笔者所在学校教学教育敲了一记警钟。

四、企业对制冷与空调技术岗位人员的能力要求

调研数据显示,100%的企业需要的是宽领域、大专业、知識面广、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职业行动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调研发现这些能力恰好是企业对员工综合职业能力要求的具体体现。

1.专业能力方面

(1)具有较熟练的制冷设备安装、操作。

(2)具有电工电子和电气控制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对制冷设备进行控制;能够应用PLC控制技术对制冷设备进行控制。

(3)具有熟练进行组织、产品生产、检验和质量管理销售的能力。

(4)核心能力:具有较强的对制冷与空调设备安装、调试、操作、维修、管理和售后技术服务能力以及对专业的运用与迁移能力。

2.方法能力方面

(1)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对图文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2)能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具有分析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创意、组织、策划、协调能力,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实现创意的能力。

(4)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新技术有学习、研究精神,不断创新的意识和强烈的创业意识。

3.社会能力方面

(1)具有良好人际交往及沟通与表达的能力、敬业与团队精神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2)具有包容心,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参与意识强,有自信心、成功欲与成就感。

(3)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以及较强的法制观念。

(4)具有敬业爱岗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吃苦耐劳。

(5)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服务意识,法制观念强。

4.毕业生的岗位群(见下表)

五、课程开发调研结论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为社會和国家培养具有扎实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基本素养、强烈社会责任感和良好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2.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

(1)聘请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座谈,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汇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专业教师对工作任务进行分类整理、筛选合并。

(2)根据已经确立的典型工作任务安排相关专业教师继续跟踪企业实践专家,获得全部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

(3)重新分析工作任务,将工作过程进行归纳整理,从而提炼并获取可以用于在校教学的课程教学课题任务。

(4)在课程教学课题任务进行充分论证后,再次召开校企合作会议,向企业专家展示前期调研总结和成果,并请企业专家和教科研专家对成果进行论证、修订。

(5)专业教师们根据教学课题任务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确定出学习领域内容,并依此确定课程建设方案。

3.建设专兼职优势互补的教师队伍

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新技能、新知识、新材料、新设备“四新知识”的培训,定期派出教师去企业实践学习,并聘请相关企业技术骨干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到学校教育和企业生产实践中,综合能力课程和拓展能力课程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承担,顶岗实习以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为辅。

4.进行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以企业岗位能力为依据,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获得学习领域课程内容。以岗位培养为出发点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发,是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创设实际工作情景式的实践教学,把企业的工作流程、工作形式等引入课堂中,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担任不同的角色,负责相应工作内容,学习的内容是工作,由工作促进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实现学生毕业后能够“零距离”就业。

5.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等综合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同时,利用课余对外检修电冰箱的课外拓展的技能运用提升与迁移,使学生通过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培养综合职业能力,逐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6.配套专门化实训设备,深化校企“产学研”

按专业方向配备相应的实训室和必要的实训设备,使实训室功能与行业所需要的实践技能紧密结合,积极拓展企业实训基地和设备,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拓宽与创新“产学研”新路子,对学生进行有效培养,使学生掌握符合行业需求的职业技能。

7.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搭建多方位学生展示平台

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多种校园活动,结合课堂教学举办各类技能比赛,在活动中学生团结协作、相互沟通、展示才艺。此外,利用课外让学生参与电冰箱检修进行拓展,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以职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不仅要解释行动的知识,引导行动的知识,反思行动的知识,用正确的方法,工作人员组织方式,完成维修任务。在独立探究、合作过程关注学生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获取与形成,延伸、迁移学生的课堂教学,进一步提升对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六、小结

课程调研 篇12

一、调查缘由

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在对连云港市数字化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以“调研为先、需求为本、资源超市、精确推送”为指导思想,通过调研学生对资源的需求,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资源,是教师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设计本次调查的目的旨在通过调查,分析问题及原因所在,明确地理学习资源的内涵和提升途径,以供教师借鉴。

二、调查样本体系及指标选择

按照学生对资源内容需求和资源设计需求,及其对应的资源和资源设计的常态形式,设计了调查指标。问卷调查要能够反映不同年级、性别等学生的评价意愿。按照样本分层抽样、交叉控制配额等原则,考虑样本误差和成本,每个校区为40数量样本,并对调查员也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具体的要求。

三、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1.学生对资源呈现格式需求程度调研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数字化资源呈现格式需求存在差异性。大多数学生认为课件、音视频是数字化资源的主体,其中高一年级学生认为文本资源和课件资源是主要部分,分别占到25%、28%,因为高一年级是学生进入高中的起始阶段,数字化学案是高中教学的主体,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课件资源具有显著的交互性,可以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高二年级教师侧重于文本和音视频资源,因为高二年级是学生学习最不稳的阶段,重视音视频资源,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市级高中学生侧重于图表和文本资源,占到64%,因为社会对市级高中学生的考试升学期望值比较高。从表中还看出,游戏资源已成为学生需求资源的一部分,说明对学生情趣资源的研究十分必要。

2.数字化资源呈现的常态形式调研

从图2可以看出,学生认为数字化资源呈现的主要常态形式是巩固练习,占到35%,与表1中文本资源均值32%相当,说明应试教育仍是数字化媒体应用的关键;PPT课件比例占到24%,与表1中课件比例23.4%相当,表明多媒体课件有助于学生的交互式学习,课件是学生自学学习的重要资源;音频、视频虽然只占到17%,但也反映出高中学生对此数据不太满意,因为学生认为音视频教学可以激发自己学习兴趣。通过图2还看出,作为学科重要价值的图表资源占24%,而学生对图表的需求仅占17%,反映了学生对图表认识不足,说明作为学科符号的地图尚未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3.学生对数字化资源设计需求调研

从图3可以看出,学生对实验探究型资源设计和交互型资源设计关注度很高,占到60%,原因是实验型资源和交互型资源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学习特点,易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游戏探究型资源占到16%,学生喜欢游戏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娱乐性,更在于它的模仿性与现实性、新奇性、有趣性,它能够引发挑战和好奇心。批判实践型和个性表达型分别占到13%和11%,说明学生注重自身个性的张扬和思考力、观察力、表现力的表达,这些隐性的能力恰恰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性能力提升,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表达。

4.数字化资源设计的常态调研

从图4可以反映出操作交互型和方案设计型比值都比较高,共占到53%,说明教师注重数字化资源的预设。但同时对叙述展示型关注度占到20%,说明教师主导主体双重身份的地位仍未根本改变。探究推理型的试题占到12%,说明不少教师已经认识到探究型学习设计对于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力、想象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比例还比较低,表明教师缺乏对探究型资源的设计能力。

四、调研结论与建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依靠资源建构知识的过程,课程资源开发正成为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心、课程设施资源中心、问题探索研究中心、天赋特长体验中心、拔尖人才培养中心。因此,基于资源开发的教与学,探索出方法服从内容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有利于课堂深入改革与师生发展。数字化资源是信息化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而数字化资源开发与设计直接影响到数字化学习的质量。因此,按需开发与资源定制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最为迫切的需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1.按“需”推送———针对学生需求精准开发多样化资源

调研数据发现,当前数字化地理教学资源比较丰富,但是缺乏有效组织,过多的数字化资源造成过多的选择,超出学生查阅和选择的可接受限度,需要对数字化地理资源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进行整合与归类。

(1)突出数字化文本资源的开发———高中学生

数字化文本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上运行的多媒体文字材料。数字化文本资源有学案、巩固案、学习辅导素材等,学生便于巩固和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因此所有高中学生都很关注精品性的电子文本。

(2)注重数字化游戏资源的开发———高一年级

高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学校,游戏资源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游戏式学习使学生在利用地理课件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地理知识、地理规律等,游戏只是一种手段。这种模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所学知识。

(3)加强音视频资源的开发———高二年级

高二年级学生既没有高考的压力,也没有高一时的新鲜感,上课时会出现走神、开小差现象。影像多媒体能实时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掌控发展状态;声音色彩等因素能让学习者感觉身临其境,建立共享经验,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受到刺激,学习效果提高。

(4)精选地理图表资源的开发———高三年级

地理图表资源体现了学科特色,不仅是地理环境的镜子,还是发现地理问题的窗口,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质疑能力的杠杆。对高三年级学生要重视图表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做到识图、绘图、画图,通过图说、图释、图文互换、图表互换,追求心中有图的创新境界,培养观察与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2.因“材”订制———针对学科特点强化数字化资源设计

现有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注重学科特点,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数字化资源设计,并围绕“资源支架、学习支架、思维支架、问题支架”对教学进行了逻辑化设计。探讨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促进有效教学的教育意义和教学意义,坚持由课程资源的集散地转向课堂资源交互研究,是资源开发的根本选择;在模式建构中,重点是模式建构和策略应用,因为这两点最富有有效教学的内涵,最能体现主体的生命力量,促进主体生命超越。

(1)数字化实验探究型资源设计

数字化探究型实验教学是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使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重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相结合,虚拟仿真与真实体验相结合,基本技能规范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由于地理事物的宏观性和联系性,不能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在数字化实验室里解决一系列科学探究问题,主要模式有猜想 - 假设 - 验证。

(2)数字化游戏探究型资源设计

通过游戏资源在各个学习环节检测学生学习情况,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自主练习支架创设的关键是游戏支架设计,核心是图文转化的设计,对图文转换试题的设计是否准确可以评价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与解决问题的水平,主要有游戏规则、角色扮演、游戏任务等模式。

(3)数字化操作交互型资源设计

数字化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运用多种数字化学习资源,使学生可无限次的反复观看并操作视频学习知识,提高了学生对此类知识的学习兴趣,主要有反复操练与练习、咨询、指导等基本模式。

(4)数字化批判实践性型资源设计

上一篇:足细胞分子下一篇:汽车推拉窗的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