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调研

2024-05-12

发展调研(精选12篇)

发展调研 篇1

中国电力电子产业网讯8月3日-4日, 国家科技部高新司调研组王力调研员、李宏刚副调研员等一行到中车株洲所调研轨道交通发展情况。株洲所执行董事、总经理丁荣军、党委副书记杨首一等陪同调研。

8月3日, 调研组一行先后现场考察了时代电气制造中心、时代电气IGBT事业部、时代电动和时代新材。

8月4日上午进行了调研座谈交流。中车株洲所就轨道交通、电力电子、高分子复合材料三个方面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分别向调研组做了汇报。结合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感, 王力调研员对该公司在轨道交通领域取得的各项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 第一次来到中车株洲所, 内心感到很震撼, 中车株洲所早期抓住了改革的机遇, 近年来抓住了市场的机遇, 成就了现在的事业, 公司此次被列为国家科技部轨道交通行业重点调研单位, 通过调研了解了企业在产业创新政策方面的需求、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参考。

此次调研是企业与科技部一次很好的对接机会, 中车株洲所通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从单纯的追求效益最大化转型到注重对社会的价值贡献。省科技厅高新处相关负责人参加了研讨会。

(来源:中国电力电子产业网)

发展调研 篇2

自__年我参加了省委组织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队,被指派到__县__镇任党委副书记、工作队队长兼__社区指导员。通过两年来的走访调研、扎实工作,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深厚的感情和更深层次的了解、认识。同

自__年我参加了省委组织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队,被指派到__县__镇任党委副书记、工作队队长兼__社区指导员。通过两年来的走访调研、扎实工作,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深厚的感情和更深层次的了解、认识。同时,对今后__镇的经济发展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__镇地处__县、__县、__县(区)交界处。距__县城97公里,__县86公里,__区108公里,是一个具有4悠久历史的偏僻古镇。全镇辖13个村(居)委会,108个自然村,120个村民小组。__年年末,总人口达53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47500余人,农民人均耕地为0.75亩。这里聚居着回、彝、白、壮、布依等少数民族,各民族信仰各异,道、佛、伊斯兰、天主教四教并存。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铅锌矿、煤、大理石、铜、金、银、铁等。其中,尤以煤炭、铅锌矿、岩石板材料而蜚声四邻。

由于这里是高原山区农业镇,土地脊贫、广种薄收,山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90﹪以上,且水资源贫乏,道路交通、水利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农业体系十分薄弱。本地的矿产资源虽然丰富,但开发力度远远不够,许多矿产资源还未开采出来,或者已开采的资源,因体制、机制等原因,也只得到较少利益,正如当地的群众所说“我们是抱着金饭碗要饭吃”。

(一)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着力打造工业重镇。__镇煤炭、铅锌矿等矿产资源丰富,但开发力度远远不够,因此,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制定优惠的政策及科学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积极帮助企业落户__,从而带动全镇经济发展。

(二)加强道路交通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全方位发展奠定基础。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项目,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道路交通网络,使三县(区)交界处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人、财、物流等迅速流动。同时,进一步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和环境,提高中低产田的产量,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立体绿色经济,稳定和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三)利用近15万亩公益林、山地资源优势,选择适合的药材、山珍、果树等品种进行种植及家禽养殖,以林药、林果、林牧、林禽、林旅等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山地经济,培育和发展生态绿色立体经济,带动广大农民生态经济双丰收。

(四)积极开发旅游项目。鉴于当地有着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百年名胜古迹等资源优势,可将其开辟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认真进行考察、登记、梳理、保护、建设、宣传,打造一条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并对部分历史文化遗产,积极向有关部门申报。同时,可请全国著名的文学家、摄影家等,到此地考察,把当地的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优势,通过书刊、杂志、广播、网络等媒介,进行广泛宣传报道。还可请省、市电视台以及电视、电影等剧组,到此地拍摄广告片、电影或电视剧,使这里“藏在深山人未闻”变成“一举成名天下知”。

(五)把当地具有三百多年历史传承的手工业“王铁李铜杨银匠” 三大家族的生产活动,做大做强,形成规模,扩展市场。使“家庭作坊”走向“企业化”、“品牌化”。此外,当地还有制道独特、鲜香味美,远近闻名的饮食文化。如制作的面条、豆腐、酸醋、凉粉、酥肉、牛干巴等,这都是一种潜在的经济优势,可将其发挥出来,成立饮食协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让到__镇的人不仅看点多,玩点多,而且吃处多,带走多。

(六)针对煤矿、有色金属矿产、农业、林业、畜牧养殖业、手工业、饮食业、多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等资源,进行详细梳理划分,将其分解为建设和发展的经济项目。明确每一个项目的名称,分别量化出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形成初步方案。并组织干部职工、村(居)委会班子成员、人大、政协等有关人士,召开座谈会,集思广益,征求意见和建议,同时,成立以镇党委、政府为核心的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各个项目工作组,配强得力人员,各司其职,把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__镇未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任务光荣而艰巨。要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因地制宜、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使每个项目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不但要使__镇的明天

国有林场转型发展调研思考 篇3

定性定编到位,达到了“瘦身健体”的效果。全市12个国有林场全部定性为公益Ⅰ类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其中正科8个、副科2个、正股2个,经费纳入县市区财政全额预算,主要功能定位为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改革后,核定事业编制769个、精简57.54%,在职人数减为944人、精简2.7%,林场工区由改革前的126个减到70个、精简44.4%。

妥善安置职工,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林场职工和其它事业单位同等管理,工资待遇充分保障,年平均工资由改革前不足1万元提高到3~4万元,大量停薪留职人员纷纷回场上班。林场职工参保和续保实现全覆盖,在职职工全部参加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医保。妥善安置富余职工,按照“内部消化为主,多渠道解决就业”“以人为本,确保稳定”原则,通过购买服务等多种途径对国有林场富余职工进行了妥善安置。对符合条件提前退休的151人,按要求办理了退休手续。

理顺体制机制,开创了“活力迸发”的局面。国有林场实行“政企事分开”后,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益型事业单位,归属林业部门管理。建立“以岗定酬、绩酬挂钩、按岗取酬、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实行职工绩效工资与目标管理考核挂钩,对场长实行森林资源离任审计。陈坪林场场长段芬认为,通过理顺机制,任务更明、责任更重、干劲更足。

转变发展模式,践行了“生态优先”的理念。改革后,全市国有林场发展模式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资源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为主。多数林场负责人反映,随着职能定位和发展模式的转变,职工也相应由砍树向看树转变。衡阳县林业局对全县范围内除南竹林地和经济林地外的其他所有林地实行封山育林10年,并将封山育林区域纳入生态公益林管理,2015年完成新造林518公顷、森林抚育1000公顷。弥泉林场科学设置管理岗位,切实落实管护责任,探索林场生态景观培育模式,培育了大面积的原始次生林、杜鹃花、竹林基地,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

国有林场通过改革,步入了转型发展新阶段。从走访调研情况来看,目前仍存在不少困难。部分林场基础设施薄弱,12个林场70个工区有55个不通水、42个不通电,没有1个通宽带网,有的进场公路还没有硬化,电网改造一直未将林场列入范围等。技术人才匮乏,年龄结构老化严重,出现青黄不接现象,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仅有174人,占18.4%,工作30年以上671人、20年以上228人,多数人一辈子呆在林场,流动不够,热情下降。经费投入有限,林场自身收入少、负债多,财政拨款只能保基本工资,拿不出余钱来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营林生产、森林防火等工作。全市12个国有林场总负债4374.5万元,场均负债365万元,欠缴社会保障费1218.66万元,拖欠职工工资862.6万元,拖欠离退休费1110万元。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积极推进国有林场转型发展。

切实加强政策支持。要制定促进全市国有林场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下步国有林场发展方向、思路和举措等予以明确,在以下几方面予以政策倾斜:一是将国有林场发展纳入同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二是结合生态建设需要,将国有林场道路和电网改造升级按地域属性纳入政策范围,解决行路难、用电难问题。三是将国有林场贫困户纳入当地扶贫计划,采取易地搬迁等方式扶持脱贫。四是对林场无力偿还的各类债务和贷款,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进行逐项清理或化解,减少历史包袱。

着力建设“秀美林场”。今年3月,省里召开了“秀美林场”建设工作座谈会,就如何开展“秀美林场”创建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全市要抓住这个良好契机,将“秀美林场”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进行安排部署。衡阳县岣嵝峰国有林场作为全省第一批示范创建单位,要以“转型、扩展、提升”为主线,以生态稳定、资源持续、景观优美、设施完备、环境整洁、管理现代、产业发展为目标,深入开展国有林场示范创建工作。其他11个国有林场也要向“秀美林场”转型发展,争取到2020年,全市80%以上的国有林场达到建设标准。

大力开发生态旅游。林场最大的优势是森林资源。四明山、紫金山等6个国有林场为省级以上森林公园,岣嵝峰、岐山为3A级旅游景区,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有基础、有条件。要贯穿全域旅游理念,根据现有资源优势、外部环境、传统特色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打造周末生态旅游精品短线,开通公交旅游专线,建设生态旅游小镇,把国有林场建成旅游胜地、养生天堂。多渠道筹集资金,采用PPP等模式,成立生态旅游投融资公司,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林场生态建设与开发,引导国有林场职工参股经营,最大程度实现生态共建、成果共享。

适度发展林下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国有林场是一座“绿色银行”,必须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从根本上解决绿水青山掩盖贫困落后这一矛盾,最终达到生态美和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大力发展林苗(景观大苗)、林药、林菌、林畜、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等“林下经济”,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场发展、林农增收、林场职工致富,让生态资源真正成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发展调研 篇4

一、2014年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一) 散装水泥供应量、散装率同比稳步增长

我省散装水泥供应量依托省重点工程项目及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快速发展继续保持稳步的增长势头。2014年, 全省水泥产量将首次突破2000万吨, 散装水泥供应量完成925万吨, 同比增加50.39万吨, 增幅为6%;散装率达到44.15%;农村用散量434.7万吨, 占散装水泥供应量的47%。

(二) 拓展农村预拌混凝土市场

预拌混凝土在我省得到快速发展, 但同时也存在某些地区产能过剩的问题, 因此, 向农村拓展市场成为预拌混凝土行业发展方向。2014年, 我省新增混凝土搅拌站16家, 生产能力增加960万立方米。截止目前, 我省已建成并投入生产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为136家。2014年, 全省完成混凝土供应量3100万立方米, 同比增加400万立方米, 完成年度计划的103%。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快速发展是我省散装水泥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增长点。

(三) 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2014年, 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925万吨, 可节约标准煤20.5万吨;减排粉尘45.5万吨, 减排二氧化碳56.1万吨、二氧化硫1748.3吨、氮氧化物1517吨, 实现社会综合效益4.16亿元。

二、主要工作

(一) 开展行业调研, 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为推动我省预拌砂浆及“禁现”工作, 我办牵头组织了由省商务厅、省住建厅分管领导及相关人员组成的考察调研组对四川省暨成都市的预拌砂浆及“禁现”工作进行专题考察调研, 通过召开工作交流座谈会及实地参观当地预拌砂浆生产企业, 学习了解了四川省暨成都市发展预拌砂浆及“禁现”工作的情况, 并根据考察结果形成调研报告, 结合我省实际, 提出利于发展、操作性强的发展思路, 为尽快启动我省预拌砂浆工作创造了条件。

我省属于岛屿经济, 近几年因特殊天气、道路、节能减排限产等诸多因素导致水泥市场出现一定的缺口, 每年需从岛外购进60~150万吨水泥方可满足海南工程项目需要, 因此, 各港口的散装水泥接收中转设施、设备成为决定散装水泥进岛是否通畅的关键。根据工作的实际, 办里安排人员多次到各港口、散装水泥使用生产企业及设备生产企业开展散装水泥工作调研, 了解各港口当前散装水泥接收设施、设备运行及维护情况, 为应对水泥紧张时期散装水泥进岛做好准备。2014年, 由于水泥生产企业受节能减排限产的影响, 进岛水泥数量为140万吨左右, 同比增加60万吨。

(二) 预拌砂浆推广应用工作有所突破

2014年, 我办就预拌砂浆发展问题多次与省住建厅、海口市住建局相关领导及业务处室沟通协调, 研究制定适合我省预拌砂浆发展及“禁现”的指导性政策。6月18日, 由海南繁荣混凝土有限公司投资的我省首条预拌砂浆生产线在海口市建成投产;11月, 三亚市盛泽砂浆有限公司砂浆生产线在三亚市建成投产, 以上项目的投产标志着我省“禁现”工作有重大突破, 也标志着海口、三亚两市的预拌砂浆推广应用工作已迈出坚实的一步。目前, 省内的房地产、混凝土、建筑施工等多家企业对预拌砂浆产业及产品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预拌砂浆行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 多形式开展散装水泥宣传活动, 营造行业良好的发展氛围

在2014年散装水泥宣传周期间, 我办先期向省工信厅节能处和省节能减排协会进行工作汇报、沟通, 把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宣传内容列入了《2014年海南省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方案》中。活动期间, 我办制作了4块主题宣传展板及2个悬挂宣传标语的大气球在启动仪式现场摆放;制作了一批印有“推广散装水泥、建设美丽家园”字样的杯子、环保购物袋等宣传用品;印制散装水泥政策宣传小册子;在海口市的出租车LED屏发布为期一个星期的宣传广告;在海南遭受强台风“威马逊”破坏后第一时间, 以“风雨同行抗大灾, 齐心协力建家园”为内容, 在海口电视台发布为期10天宣传广告。2014年, 我办还在《中华建筑报·散装水泥》双周刊发稿3篇, 在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信息网站发稿1篇。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 达到一定的宣传效果。

(四) 首次承办中南六省 (区) 第三次散装水泥工作联席会议

2014年8月20~21日, 中南六省 (区) 第三次散装水泥工作联席会议在海口召开, 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等六省 (区) 散装水泥办公室主要领导及部分地、市散办领导4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分别就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的立法经验或工作措施, 事业单位改革新形势下散装水泥办公室的职能转变等问题进行广泛交流。会议期间, 组织代表到海南华盛水泥有限公司和海南山益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办学基地进行考察观摩, 全方位展示我省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发展情况, 达到会议的目的, 办会质量、办会效果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五) 做好农村推散工作

因农村推散工作点多、面广、线长, 专项资金的投入规模较小难以形成好的推广效果, 我们采取了扶持琼海环保砖生产企业建立农村用散示范点的模式予以推广, 让用散企业能够直接从使用散装水泥中受益, 既提高了生产效率, 又减轻了生产工人的劳动强度。通过示范点的带动, 周边其他市县的环保砖、水泥预制构件生产企业也纷纷加入使用散装水泥的行列。

(六) 积极做好水泥市场价格的监测工作

为了保证省内重点工程项目水泥使用, 避免水泥价格的大起大落给重点工程造成影响, 根据我办在历年应对水泥紧张的工作表现及与省内水泥生产企业有一定工作联系的特点, 我办还承担着省内水泥价格的监测工作。针对2014年因节能减排需要导致产能下降的实际, 我办指派专人负责做好省内水泥市场价格的监测工作, 密切关注水泥价格动态, 定期在我办网站发布水泥价格信息, 每月向省商务厅报告一次全省水泥生产、散装水泥供应量等情况。2014年, 海南水泥市场价格总体平稳, 没有出现价格大起大落的情况。

(七) 做好散装水泥安全生产工作

积极深入到散装水泥生产企业及使用单位, 重点落实散装水泥设施、设备及其相关生产安全工作, 要求各单位巩固树立安全生产意识, 严格按安全生产规程操作, 把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发现安全问题尽快处理, 确保安全生产。

(八) 深入开展整治庸懒散奢贪“不干事, 不担事”突出问题活动, 为推进散装水泥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根据省整治庸懒散奢贪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在全省开展整治庸懒散奢贪“不干事、不担事”突出问题专项监督检查的通知》及省商务厅对此项工作的部署, 我办认真组织学习, 梳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刻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 针对查摆出的突出问题, 按学习、单位内部管理、业务工作三个方面进行分类整改, 制定具体措施。通过活动使全办人员的工作作风得到明显改善, 想干事、干成事的工作热情得到提高。2014年, 我办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 自觉加强政治作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建设, 鼓励干部职工参加业务、政策法规、基础知识、技术业务等方面的培训, 促进干部队伍人员素质不断提升, 为扎实有效地做好散装水泥发展应用和“禁现”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⒈由于农村推散点多、面广、线长, 设施、设备投入所需资金较大, 致使散装水泥在农村的推广难度大, 发展总体缓慢。

⒉预拌砂浆发展仍然滞后, 推广应用难度相当大, 相关推广政策、行业规划的制订实施缓慢, 跟不上行业对预拌砂浆发展的要求。

⒊预拌混凝土产能过剩情况严重, 产能利用率低, 行业自律、行业管理需规范加强。

四、2015年工作思路

⒈做好我省预拌砂浆指导性政策制定工作, 落实依法治散工作, 密切关注海口、三亚两地预拌砂浆的发展情况。总结经验, 扩大预拌砂浆的使用范围, 推进预拌砂浆产业发展, 推动城市“禁现”政策落实。

⒉创新宣传内容及宣传模式, 做好散装水泥“三位一体”产业发展及农村推散的宣传工作。

⒊加大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征收力度, 提高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工作的主动性, 创新征收办法, 充分发挥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

⒋加大农村推散的工作力度, 积极拓展、规范农村预拌混凝土市场, 寻求农村用散新途径, 促进散装水泥快速发展。

⒌做好周边省 (区) 散装水泥市场调研工作, 为应对水泥紧张时期确保进岛散装水泥渠道畅通做好充足准备。

⒍做好水泥价格监测工作, 在办网站上定期发布水泥价格信息及市场动态, 为省重点工作项目服务。

⒎做好散装水泥的统计工作, 提高统计质量, 指导三亚市散办建立、运行、对接散装水泥“三位一体”网上智能系统。

发展调研 篇5

一、对目前机关的机构设置、人力资源配置、制度执行情况及机关效能进行调研分析,修订机关管理制度,制订、完善考核奖惩办法;提出房产信息中心建设意见;对全市房地产市场情况进行调研,汇总全局调研情况,拿出促进我市房地产发展的意见。责任单位:办公室

二、围绕

提速增效、优化工作流程,推进房产登记管理电子信息系统建设进行调研,提出房产登记管理系统建设方案;对农村集体土地房产登记确权进行研究,提出农村集体土地房产确权、登记办法。责任单位:交易所

三、对当前房产开发管理情况进行调研,提出加强中介机构管理、预售管理及与有关业务工作的前置管理和房产登记配合的工作意见;对房产协会组建进行调研,提出建设意见。责任单位:房管科

四、对现存国有、集体产权房改房的总体及产权转让情况进行调研,提出处理房产历史遗留问题的意见;对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两房)建设及“两房”货币补贴的执行情况进行调研,提出2009年的“两房”政策意见和国家政策争取、烟台市考核、国家验收的工作意见;对如何做好亚沙会运动员村与新政府驻地机关事业人员住房建设相结合的文章进行调研,提出工作意见;研究提出海阳市房委办工作意见。责任单位:房改科

五、对目前我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情况进行调研,提出我市落实《山东省物业管理条例》及做好老旧小区和老旧房产的物业管理的实施意见。责任单位:物业科

六、对目前抵押担保项目进行调研,提出业务拓展方案;对抵押担保业务与金融、评估、交易、档案、预售的关系进行调研分析,提出与各业务部门配合的工作意见。责任单位:担保办事处

七、围绕预测绘与实地测绘的结合,设备(软件)更新与提高人员素质的结合,加强工作协调,整合各种资源等方面进行调研,提出房产测绘精、准、快的工作意见。责任单位:测绘站

八、对有关历史遗留房产的安全质量状况进行调研,提出与建设、规划、质检等部门协调配合意见,拿出历史遗留问题房产的安全鉴定和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方案。责任单位:安居置业

九、对现有典当项目企业进行调研分析,提出依托法律和经济手段,积极、稳妥地抓好资金回拢的意见。探讨典当工作的新思路,做好新形势下典当工作。责任单位:典当办事处

十、对我局事业收费和中介收费的上缴、拨付、自留的关系进行分析,拿出资金调配、运用和增收节支的意见,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对房改房国有资金、公共维修资金、直管公房等资产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提出资产保值增值的意见。责任单位:财务科

十一、对现有评估工作进行分析,提出新形势下围绕服务企业融资发展、服务金融部门规避风险、服务政府拆迁工作等方面做好评估工作、提高地位、树立新形象的意见。责任单位:评估公司

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现状调研 篇6

关键词:网上银行;市场格局;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F0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272-02

1995年世界上第一家网上银行在美国诞生,随后,网上银行业务开始了爆发式的发展。网上银行的兴起,正悄然带来一场金融界的革命风暴。

一、网上银行的发展成就

1997年,招商银行在国内首开网上银行先河,并推出了企业银行、个人银行、网上证券等多项服务。2001年,网上银行用户发展到200多万户,2003年,非典的爆发,导致网上银行业务迅速发展,2007年上半年客户数达到6900万,2007年年底,85%以上的网民购物时,采用网上支付的方式,网银用户数增长到8500万,2009年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1.08亿人,市场交易值2500亿,其中网银交易额达440至450万亿,全国网银个人用户达1.5亿,企业客戶达400多万户。数据显示出我国网银业务的发展的丰硕成果及其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二、网上银行当前的市场格局

从2008年网银业务的交易规模来看,建设银行电子银行交易额为77.64万亿元,工商银行为68.07万亿元,招商银行为11.43万亿元,国内网银市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到2009年之后,农行,交行等各大银行电子银行交易额也得到了很大提高,网上银行当前市场格局大有遍地开花之势。

从网银业务的品牌知名度来看,招商银行的“一网通”、工商银行的“金融@家”、建设银行的“e路通”等品牌在人们心中有着比较高的知名度。

三、我国网上银行当前所处的阶段

网上银行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银行在网上通过网站宣传介绍业务,为客户提供服务信息。第二阶段,传统业务在网上得以开展,网络银行提供基本的交易服务。第三阶段,网银业务基本成熟,可以提供完备的交易服务。第四阶段,丰富扩张业务品种,将经营范围扩展到非银行业务的相关领域。

目前,我国大部分网上银行处于第二阶段,其服务还不能与传统银行相抗衡。少数银行已进入第三阶段,其中,以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最具代表性。但没有银行进入第四阶段。在这一方面,国内外情况相似,我国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在某些方面确实与外国银行存在较大差距,但是在网银方面差距不大。

四、网上银行现存的问题

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确实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就,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承认,我国网银的发展遇到了许多的问题。

(一)信息基础设施薄弱

当前,国内的计算机普及率还很低,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发展滞后,很多必须的服务器和操作系统依赖于从发达国家的进口。与此同时,银行内部的基础系统相对薄弱,部分银行还缺少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和数据处理中心,各系统之间缺乏链接平台,协调性、共享性差,后台处理系统无法提供全天候服务。制约了网银业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

(二)市场主体的发展不健全

当前,国内网银业务大多未建立起完善的产品创新体系,只是对传统柜台业务的电子化延伸,服务层次低,功能局限于存款、汇款、代收费、汇兑等业务,严格地说,只能算是柜台业务的“上网银行”。

(三)没有形成一套稳定的盈利机制

我国的网上银行大都采用传统银行与网上银行的综合运营的模式,在这种背景下,网银提供的只是简单的支付服务,只是以交易渠道的形式存在,盈利很少。另外,网银有着较强的吸收存款的能力,但发放贷款的功能较弱,难以形成靠存贷利差赢利的机制。总之,当下,国内网上银行大都处于投入阶段,产出值还较少。

(四)网上银行的安全性有待加强

有报告显示,非现有网银用户中,71.7%的人最担心的问题是网银的安全性。网络安全已成为制约网银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管理方面,目前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缺乏成熟的管理流程,风险研究多偏重于技术层面,对风险的防范措施匮乏,网银与传统业务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加上黑客、病毒的袭击,大大挫伤上了网民使用网银的积极性。

(五)使用范围小,顾客面窄

一方面,经济总量大、人均小的现实导致我国网络普及率低,网络交易额少,网上银行缺乏基础。据调查,目前使用网络的美国成年人数已经超过一亿,约占国民人口总数的一半,而我国的使用率不足四分之一,并且,有三分之一的网民是学生,他们使用网银的几率不大,大多数网民上网是为了娱乐和寻找信息。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网上银行业务的开展集中于东南沿海的一些经济科技力量雄厚的大城市里,而很多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很少甚至没有网上银行,这就制约了我国网上银行的服务对象、服务区域以及清算金额,导致网银业务规模不大,覆盖面低,普及率依赖于各地的经济实力和使用者的素质。

(六)在第三方的监管方面还需加强

网上业务范围广、延展性大,涉及到较多的第三方,例如网络运营商、保险经纪人、证券交易商、系统开发商、网络设备运营商等等。事实上,如果这些第三方的行为不当,给银行业造成较大损失。而银行对合伙方和第三方的依赖度正日益加深,因此,为了规避业务外包和第三方带来的风险,银行须要制定涵盖监管合伙人和第三方在内的管理程序。

(七)相关法规发展滞后

近年来,我国网上银行的法律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继颁布了、《网上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网上银行安全评估指引》、《电子支付指引》等法律法规,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网上银行的市场准入、管理和风险控制,为网上银行的高效安全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但是,网上银行发展迅猛,法规的制定仍旧相对滞后,指导性和操作性不强。对于交易规则、交易合同的有效性、当事人权责等方面仍难以界定。

五、推动网银业务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网络化、信息化的基础建设

网上银行的发展取决于信息基础设施的水平和信息知识的普及度。据调查,美国以每年17.7%的增速加大对金融信息业的投资。我们应增强紧迫感,加快信息基础建设,更新国民理财观念,提高银行网络化水平。

(二)加快业务创新

创新是企业进步的根本动力,当前网银的主流产品仍旧局限于银行的传统业务,商业银行应该提升产品创新意识,加快创新脚步,以满足不同收入者的需要,同时,银行要充分利用网络联通全球的功能,努力拓展海外市场。

(三)加强消费者利益的保护

当前,消费者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大减少,但信息量并不完备。而且,目前网银的相关法规不完善,金融机构很可能利用法律漏洞牟利,这样就使得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处于危险之中。国外在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有着比较成功的例子,如美国的“100美元原则”,即如果消费者没有明显不当行为致使其账户受损,则用户对损失的承担以100美元为上限,其余的损失交由金融机构负责。我国可以借鉴这类保护措施,确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四)完善相关付律法规以及监管制度

政府、银行、企业要共同营造网上银行发展的良好内部环境。发展三项核心技术:建立服务平台技术、Web技术以及安全保密技术,保证支付的安全性。与此同时,政府要加快健全和完善与网上银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对网上银行犯罪的处罚和量刑,切实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再者,要建立起一套确实可行的监管模式,明确监管规则,确保网上银行的各项交易能购合法合规的安全进行,但是,因为不同的网络银行自身的发展方向和阶段不同,如果强制执行某一统一规范,可能会导致一些网络银行丧失创新的热情和主动性,而且会增加竞争者参与的成本,削弱市场竞争,所以,相关部门在制定规则时要兼顾公平与效益。

结束语:网上银行是21世纪银行业的必争之地,网上银行的发展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重要手段,这些年来,我国的网上银行业务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相关部门应加紧完善技术和制度建设,以确保我国网银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沈如卫.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0,9.

[2]郑延.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9,5..

[3]邹湘豫.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0:32.

泉州民营快递发展情况调研分析 篇7

电子商务的快速增加,使民营快递业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渐渐成为创业投资的热点行业之一。我国快递行业数目不断增多,外资企业的进驻更是加大了我国快递业的竞争。而泉州市作为一个全国范围民营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水平对泉州地区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泉州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快递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18份与快递业密切相关的政策文件。市政府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担任组长的快递服务业发展工作协调小组,并设立每年800万元快递服务发展专项资金。

据泉州市邮政管理局方面透露,力争到2020年,快递业务规模进入全国前十,年业务量突破15亿件。泉州市邮政管理局相关人士介绍,快递业已经成为泉州经济发展的“黑马”。因此开展对泉州民营快递的调研意义重大。

2 泉州民营快递调研情况

2.1 泉州民营快递的基本情况

2015年3月1日,泉州市政府已向国家邮政局正式递交申创“中国快递示范城市”文件。2015年11月30日,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从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手中接过牌匾,自此泉州成为继杭州之后全国第二个荣获“中国快递示范城市”称号的城市。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递发展,泉州地区的快递业务量逐年递增。以2014年为例,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和福建这6个省份的快递业务量合计占全国快递业务总量的68.4%,如图1所示。以上6省的快递业务收入合计占全国快递业务总收入的70.1%,如图2所示。

如图所示,快递业务量排名前十五位的城市中,依次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金华、苏州、东莞、南京、成都、武汉、泉州、温州、宁波和福州,其快递业务量合计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比重达62%。快递业务收入排名前十五位的城市依次是上海、深圳、广州、北京、杭州、苏州、东莞、金华、南京、宁波、成都、武汉、温州、泉州和天津,其快递业务收入合计占全部快递业务收入的比重达63.8%。

泉州快递服务业以每年60%以上的增幅井喷式发展。2014全市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约2.6亿件,全省第1,全国第11,人均年快递量逾30件。

2015年,在全国快递业务量排名中,泉州市的快递业务量排名全国第10名,如表1所示。

全市现有快递企业及网点900多家,15个省一级快件分拨中心,从业人员约2万人。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快递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2.6亿件。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总量等多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泉州快递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为78.2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依托鞋业、服装、陶瓷等产业群优势,泉州已成为福建省规模最大的电商网货供应地和电商零售聚集区,全市网购通过快递配送占比80%以上。

2014年,泉州电子商务交易1420亿元,比增33.75%。快递服务是实现电子商务网络零售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支撑,可形成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整合的联动发展。为促进快递业健康快速发展,近年来泉州市政府连发20份政策文件,在规划发展、用地保障、税费优惠等方面给予倾斜。接下来,泉州市政府还将出台相关措施,并加快编制快递业发展规划。重点要建2000个服务驿站,解决服务网点末端“最后一公里”难题。

从2014年底开始,泉州市邮政管理局就试点快递服务网点末端建设,目前建成投用的已有10多个。按照发展计划,到2020年,泉州要建设至少2000个综合便民服务驿站。服务网点末端,主要有智能快件箱和快递超市。安置智能快件箱的,快递员将快递直接投放,货主会收到取件通知,凭密码可打开快件箱,取件全程都在监控内。这样既省时又安全。泉州快递乡镇网点覆盖率已达95%,2015年底有望实现100%。到2020年还希望建成泉州快递产业园暨跨境电商快件集散中心等。

2.2 泉州民营快递需求情况

近年来,泉州快递服务业以每年50%以上的增幅持续高速发展,行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成为泉州经济发展的亮点。2014年泉州市快递业务量占全省三分之一,2015年1阅至10月泉州市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2.83亿件,同比增长47.14%,占全省比重41.83%,列全省第一位、全国第十二位;快递业务收入完成25.29亿元,同比增长26.56%,占全省比重32.53%。目前泉州市依托服装、制鞋、茶叶、陶瓷等产业优势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电商零售聚集区和电商网货供应地,全市电商快递配送占比80%以上。随着电子商务的持续高涨,泉州市民营快递需求也将不断扩大。

3 泉州民营快递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快递人才缺乏成为企业发展短板

根据对泉州境内民营快递企业和网点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显示,泉州民营快递企业每年员工流动率整体超过30%,个别网点流动率甚至超过50%。频繁的人员流动导致企业招聘门槛较低,造成员工整体的文化层度、职业素质普遍不高。据统计泉州地区民营快递企业员工的学历,初中以下学历占总人数的25.73%;高中/中专占43.35%;大专占21.45%;本科仅占9.47%。快递人才的缺乏已然成为泉州民营快递发展的短板。

3.2 主打“价格战”,缺乏核心竞争力

泉州民营快递公司市场竞争手段较为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大多民营快递企业把低价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以2013年为例,福建省快递业务平均单价持续下降,其中泉州市快递业务平均单价就下降了14.7%。低价格所衍生的低层次服务导致消费者对民营快递服务满意度不高。据对泉州市部分消费者调查显示,有超过40%的消费者对民营快递服务的评价是一般或不满意。因此民营快递企业应该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3.3 民营快递网点分布不健全

泉州民营快递在网点上的分布还是存在局限的。民营快递企业的网络覆盖在经济比较发展的乡镇及其附近的村庄。不健全的网络覆盖,或多或少的减少了泉州民营快递的发展机会。

3.4 民营快递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不高

泉州民营快递企业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不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制约了其业务的发展。比如现在泉州民营快递公司很多才采用人工分拣,人工分拣效率不高,员工再眼明手快也比不上自动分拣系统,会受到如疲劳、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等众多生理条件的限制。而且人工分拣的出错率高,漏捡或错捡时有发生,这个也将大大降低顾客的满意度。

3.5 行业监督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收寄环节,快递服务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投递时效慢、物品丢损难赔偿、拒绝消费者验货、收件不验视、纠纷难处理等。虽然各级政府也对此出台了多个规范性文件,但由于行业监督管理不能有效执行,处罚力度不足,致使企业违规甚至违法现象层出不穷。因此对快递市场发展来讲,不仅需要政策法规的制约与规范,更需要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

4 泉州民营快递发展的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调研情况,我们对泉州民营快递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4.1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民营快递总体形象

泉州民营快递企业发展的短板之一是缺乏专业的快递人才,因此民营快递企业想要谋求发展,自然也要先解决人力资源问题。人才问题可以通过“外引”和“内育”来解决。“外引”即通过招聘的方式,招聘一些经验丰富的快递人才或到相关院校招聘一些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到企业。“内育”即对公司现有的员工,要通过公司内部的业务培训帮助他们成长,让他们能够胜任岗位的要求。对于表现不好且屡教不改的员工则要严肃处理,该淘汰的淘汰,提升公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民营快递的总体形象。

4.2 提供增值服务,避免低价竞争

价格是民营快递的一大优势,但目前的快递业,无利化、微利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根据经济学原理,商品价格越低,价格弹性越小,因此价格再往下降对总收入的提高影响不大,对利润影响却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民营快递企业若继续进行低价竞争,只会导致企业走下坡路,对企业的品牌建设也有负面影响,对整个快递行业也不利。而拓展快递服务产品线,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走差异化竞争之路,才能走出发展困境。

4.3 加大信息化和自动化设备的投入

泉州民营快递企业信息化和和自动化程度不高,因此进行技术改造、加大信息化和自动化设备的投入,改变由原来的人工操作、半自动化操作到全自动化操作,减少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显得很有必要。

4.4 发展异地快递和跨境电商业务

泉州有不少民营快递企业,过度和恶性竞争使得同城快递已经发展为薄利行业。因此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民营快递企业应果断跳出泥淖,发展异地快递业务和跨境电商业务。一方面,这些异地快递业务和跨境电商业务还处于增长期,快递需求量大;另一方面,异地快递业务和跨境电商业务平均单价较高,利润空间较大。

4.5 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落地

泉州政府应为推动快递与电商融合发展、打造全国快递网络区域枢纽、快递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快递“向外”创新发展、快递末端服务网点建设、快递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开拓创新,努力将泉州建设成为发展更好、服务更优、各方认可、独具特色的快递示范城市,为全国快递服务业发展做好标杆示范,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方长青.福建快递业发展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统计,2014,(7).

[2]李璐.快递行业无序扩张投诉多盘点国内快递N宗罪[N].新快报,2011,3,16.

[3]蔡环宇,陈玲.浅谈新形势下我国民营快递业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3,(3).

滨州市奶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8

1 奶业发展概况

1995年以来,滨州市奶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起步期(1995~1999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经济条件较好市、县(区)境内的人们营养观念逐步增强,奶牛存栏量从624头发展到1 826头,奶业发展年递增率达到43.09%;奶牛产区主要集中在滨城区。

二是快速膨胀期(1999~2004年)。随着城镇建设速度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多;居民消费观念改变,由“吃饱”向“吃好”转变;居民经济条件逐步改善和提高,消费能力逐渐增强等原因,人们对乳制品的营养认知度的增加,奶牛养殖效益高(中产奶牛头均年纯效益4 000元),奶业生产进入空前快速发展期。2004年奶牛存栏量达到4.37万头,奶业发展年递增率达到88.10%;奶牛产区主要集中在邹平县、滨城区、惠民县。

三是稳定发展期。随着人们消费层次的提高,对乳制品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本地无名牌乳制品加工企业,导致外地乳制品大量涌入滨州市场;加之还原奶冲击乳品市场,占去较大市场份额;饲料成本居高不下,养殖户效益偏低(中产奶牛头均纯效益2 000~3 500元)等等诸多因素,导致2005年至2007年上半年长达1年半之久的奶业整体低迷。由于奶牛效益下降,小规模养殖户无利可图,奶牛生产逐步向规模化方向迈进,1~10头的小户多被淘汰或扩大了规模,奶牛总量在4.0万头左右。2007年下半年开始,原料奶价格上涨,奶牛养殖效益提高,奶业开始复苏。目前,全市存栏奶牛4.40万头,其中能繁母牛3.03万头,主产区集中在邹平、滨城,其中邹平存栏2.44万头,占全市总存栏的55.45%;滨城存栏1.28万头,占全市总存栏的29.09%。

2 当前滨州市奶业发展特点

2.1 规模化程度提高

目前,全市存栏奶牛4.37万头,奶牛存栏6~20头的有520个场(户)、21~50头的有20个场(户)、50~100头的有15个场(户)、101~200头的有10个场(户)、201~500头的有5个场(户)、501~1 000头的有3个场(户)。全市奶牛养殖小区20个,奶牛存栏7200头,小区奶牛存栏全部在200头以上,500头以上的饲养小区达到6个。20头以上场户奶牛存栏量占总存栏量的75%。全市以邹平县规模化程度最高,全县共有奶牛养殖场户962个,存栏奶牛2.44万头,其中存栏20头以上的奶牛场380个,占39.6%,存栏50头以上的奶牛场164个,占17%,存栏100头以上的奶牛场23个,占2.4%,20头以上场户奶牛存栏量占总存栏量的85%。

2.2 品种改良步伐加快

通过自2005年起连续3年奶牛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全市奶牛良种化程度得到了大幅提高,邹平、滨城两县区高产奶牛冻精冷配率达到100%。全市奶牛单产水平由1995年的2.99 t,提高到现在的3.60 t,提高了20.40%。其中邹平、滨城两县奶牛单产水平达到4.00 t,高于全市平均值9%。

2.3 组织方式实现转变

全市共建有奶农协会4个,会员585个,存栏奶牛18 300头;奶业合作社共11个,社员1 200人,存栏奶牛3 500头。入会和入社奶牛数占全市存栏总数的49.87%。协会和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养殖服务、统一配种、优惠价回收鲜奶等政策。如滨州宾莲奶业联合社,其社员范围不仅覆盖了滨城区60%的奶牛养殖户,而且延伸到沾化县、利津等县,基地存栏奶牛2 600头。另外,各奶制品加工企业充分发挥带动、辐射作用,建立完善了“公司+基地+奶户”的纵向联合体系,积极引导奶农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鲜奶收购以合同方式兑现,制定了最低保护价,由公司统一收购、集中加工,极大地调动了奶农规模发展的积极性。如滨州华农乳业公司,与养殖户签定保护价回收合同近百户,基地存栏奶牛1 500头。邹平芳绿乳业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奶牛1.30万余头。目前,全市约签订合同奶牛3.50万头,占存栏量的80%。奶业协会、合作社的建设和企业与养殖户的有效联结,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全市奶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4 养殖效益回升

2007年上半年,鲜奶价格为1.8元/kg,生产成本为1.42元/kg,纯利润为0.38元/kg。目前,鲜奶价格为3.0元/kg,生产成本为1.8元/kg,纯利润为1.2元/kg,是2007年上半年的3.16倍。与此同时,奶牛的价格也相应得到提高。犊母牛价格由500元上涨到1 500元,成年母牛价格恢复至1万元左右。据预测,现在每头年产5 t奶的奶牛年纯利润可达5 000元以上。

2.5 奶制品加工企业逐步发展

目前,全市乳品加工企业达到5家,固定资产总额达24 443万元,日加工能力280 t。其中邹平伊怡乳业、滨州华农乳业和邹平芳绿乳业各60 t,滨州宾莲乳业、滨州奥纳特各50 t。主要生产范围是鲜奶、酸奶、乳饮料等系列产品。产品主要销往江苏、安徽、河北、辽宁等省市及山东和周边省的部分市县,其中以本市为主,占总产量的80%左右。在近年来乳品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努力寻求合作、开拓市场,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有了新的发展。乳品加工企业共获得省市级龙头企业称号2项,ISO质量体系认证3项,省著名商品1项,山东名牌1项。

3 当前滨州市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资金缺乏制约奶业发展

虽然近期奶牛养殖效益有所提高,但良种奶牛价格昂贵,饲料成本也不断提高,导致有饲养意愿的农户无力进行奶牛养殖。

3.2 乳制品企业带动能力弱

虽然本市有几家乳品加工企业,但企业品牌效应低、竞争力不强、营销能力差、市场占有率低、销售数量少,无法与蒙牛、伊利、光明等名牌大企业抗衡,影响加工产量和鲜奶消耗量。以奶业发展较好的邹平县为例,伊怡乳业、芳绿乳业仅消耗鲜奶1万余吨,仅占全县奶产量的1/9,尚有8万余吨奶靠区域外市场消化,如得益、佳宝等企业。市场消化能力的薄弱严重影响了全市奶业发展潜力的深度开发。

3.3 奶业生产各环节利益分配不均

奶牛饲养户与生产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紧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的企业为片面的追求利润,拖欠奶农的资金,甚至不按合同收奶,压低鲜奶收购价,个别企业又通过进口奶粉生产还原奶,致使企业对奶源基地的珍惜度下降,市场波动时,奶农的利益很难得到有效地保护。

3.4 县区间发展不平衡

全市奶牛主要分布在邹平、滨城,两县区存栏量占全市总存栏量的77.43%,其余6县区总计存栏奶牛1.09万头,占总存栏量的22.57%。而且邹平、滨城两县区规模化程度高,产业化体系较完善。而其余县区以散养为主,既无大规模的养殖场,也无乳制品加工企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滨州市奶业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3.5 良种覆盖率和单产水平有待提高

经过前几年的优质冻精细管改良繁育和胚胎移植,全市奶牛良种化程度有了一定提高。但由于良种补贴的区域局限和粗饲料供应不足、饲料营养不平衡,全市奶牛的良种覆盖率和单产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 建议及对策

4.1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

一是政策扶持。政府出台扶持奖励政策,重点用于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建设;二是加强对企业的服务指导,重点帮助企业解决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加强奶牛鲜奶检测,保证供应高质量的鲜奶;四是协调组织合作经济组织,使奶农、企业利益紧密联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建成紧密的产业链。

4.2 加快品种改良步伐,培养高产奶牛群

充分利用国家奶牛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促进现有奶牛的更新换代;充分发挥改良站点的作用,引导、鼓励使用高产奶牛冻精进行改良,使奶农真正认识到优良品种在奶业生产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4.3 积极引导饲养方式的转变,使奶牛饲养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继续推进养殖小区建设,促进规模饲养,培植饲养大户,体现规模效益;积极推广高产奶牛饲养技术,大力推进饲养方法的改进;改善营养供应,增加优质粗饲料。经调查,本市奶牛普遍存在饲料种类单一、精粗饲料比例不当,饲料营养缺乏或不平衡。尤其是粗饲料的供应不足。为了解决低质粗饲料造成的奶业生产性能下降和导致代谢病问题,应大力推广全株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

4.4 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乳制品质量

乳制品加工企业要通过技术改造,研制开发新产品,以满足和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狠抓产品质量,使产品向高档化、营养保鲜的方向发展。健全营销网络和管理机制,创出自己的名牌,抢占市场,才能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切实拉动本市奶业生产向纵深发展。

4.5 加强疾病监控,确保安全生产

积极做好兽医公共卫生工作,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各个生产环节要严格把关,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保证奶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和畜产品绿色安全生产。

4.6 积极宣传,正确引导

积极培育消费市场,扩大奶业发展空间。普及奶产品消费知识,引导乳品消费观念。实施鲜奶标识,加强乳品市场监督力度,使消费者买得明白,喝得放心。遵循客观发展规律,促进市场体系不断健全,保障奶产业的快速发展。

朔州市“一村一品”发展情况调研 篇9

一、示范村基本情况及产业发展状况

51个示范村地域总面积487919亩, 其中耕地面积235340亩;总人口数65105人, 其中农业人口数61849人, 占95%;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4703人, 占22.6%。截至2010年底,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946元。从这次调查来看, 以畜牧养殖业为主导的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以种植业为主导的示范村, 高出3343元;以蔬菜种植为主导的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其他种植业主导的示范村, 高出2265元。51个示范村主导产业有奶牛养殖、肉羊养殖、蔬菜种植、玉米种植、小杂粮、中药材以及观光旅游、农产品加工, 但主要支撑于四大优势产业, 即:奶牛养殖业、肉羊养殖业、蔬菜种植业、小杂粮。山阴县突出奶牛养殖业, 以故驿、东沙堆、古城、八里庄为代表;怀仁县突出肉羊养殖业, 以南小寨为代表, 应县突出蔬菜种植业, 以接马峪、罗庄、大临河为代表, 右玉县突出小杂粮, 以李达窑、二十一村、牛心村为代表, 下面就上述四县区示范村的四大产业发展状况分别予以说明:

(一) 奶牛养殖业。

山阴县依据独特的产业基础、区位优势, 积极发挥奶牛养殖业在全省独占鳌头的优势, 立草为业, 规模养畜, 引导庭院养殖向规模化、现代化养殖转变。这一思路顺应了广大农民群众加速发展奶牛业发家致富的意愿, 有效地促进了全县奶牛乳品业的迅速膨胀和快速扩张。山阴县的15个奶牛示范村均已凸显奶产业优势。15个村从事第一产业的4318人, 实现产值17005.95万元, 其中从事种植业的2152人, 实现产值3723万元;从事养殖业的2166人, 实现产值12009万元, 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6%。马营庄乡的八里庄村、东沙堆村、故驿村、古城镇的古城村奶牛养殖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0%、72%、78%和61%。

(二) 肉羊养殖业。

近年来, 借助我省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出台优惠政策的有利时机, 怀仁县把肉羊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 因势利导, 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从组织领导、舆论宣传、技术服务、政策扶持等方面进行保障, 从产、加、销一条龙发展进行培育。目前, 全县肉羊饲养量达到了120万只。南小寨村成为全省的肉羊养殖典型村, 也是全省肉羊养殖的先进村, 全村2269人, 其中劳动力1469人, 均从事肉羊养殖业, 仅此一项年人均纯收入就达8000元, 现该村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1个, 小型屠宰加工车间10个, 冷藏库11个, 冷冻库6个, 全村年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

(三) 蔬菜产业。

应县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 不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 培育壮大蔬菜产业, 品种有:架豆王、青椒、尖椒、胡萝卜、马铃薯、甜瓜、紫皮大蒜等。播种面积逐年增加, “十一五”期末达到了35万亩, 实现总产值3.15亿元, 占种植业总收入的60%以上, 蔬菜产业已成为12个示范村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应县的接马峪村是“一村一品”蔬菜种植专业示范村, 也是应县蔬菜种植基地。全村现有人口3120人, 其中劳动力1268人, 耕地面积6795亩, 其中大棚蔬菜种植面积1000亩, 户均1.5亩。2010年, 仅设施大棚蔬菜一项, 全村人均纯收入6092元, 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6481元的94%。设施大棚蔬菜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技术、统一管理, 9个主要菜种顺利通过了国家级产品质量认证, 以“应州绿”注册商标, 并于2007年荣获“山西省著名商标”称号, 该村蔬菜种植已彻底打破了过去传统的生产格局, 逐步走上了面向市场、规模开发的坦途。小石口是应县“一村一品”示范村, 该村的大蒜更是享誉三晋, 远近闻名, 全村2208人, 其中劳动力1037人, 耕地面积9000亩, 80%的耕地种植大蒜, 2010年, 全村仅大蒜一项人均纯收入就达5124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5507元的93%。小石口大蒜是应县名优特产品, 曾获得山西省农业博览会金奖, 2010年, 以小石口为核心产区的“应县紫皮大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四) 小杂粮产业。

右玉县委、县政府立足光照充足, 气候干燥, 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积极探索小杂粮产业化增产增收的新途径, 有效推进了全县优质小杂粮产业的全面发展, 小杂粮基地产业化规模种植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牛心乡牛心村、李达窑乡李达窑村和二十一村这3个村均是小杂粮示范村。2010年第一产业实现产值271万元, 其中种植业实现产值174万元, 养殖业实现产值92万元, 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64.2%;第二产业产值392万元第三产业产值34万元, 第一产业产值占产业总值434万元的62.456%。种植的小杂粮种类主要有:莜麦、荞麦、野豌豆、黑豆。上述3个示范村小杂粮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1%、61%和56%。

二、产业发展主要经验

(一) 借助龙头带基地, 提升“一品村”的产业化水平。

以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路将“一村一品”打造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原料基地, 大力推进“企业+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 完善“一村一品”发展机制。山阴县的15个村均与当地企业建立了固定联系, 其中八里庄村与伊利、东沙村与蒙牛、故驿村与蒙牛、后黄台村与伊利和蒙牛、古城村与古城乳业。右玉县4个村与当地企业也建立了固定联系, 牛心村与山西六味斋右玉公司、李达窑与山西六味斋右玉公司、云阳与右玉县祥风薯业公司、二十一村与山西六味斋右玉公司。怀仁县南小寨村与本村5家企业建立了联系。应县的12个村均在本村建有蔬菜批发市场, 蔬菜远销全国各地, 且都在本村办有蔬菜脱水厂、冷库。

朔州市有6家乳品加工企业, 生产能力达50万吨, 系列产品达80多个。山西古城乳业集团总资产近4亿元, 日处理鲜奶1200吨, 年可生产五大系列、40多个品种的乳品32万吨。企业成为国家和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古城商标被评为山西省著名商标, 年销售收入4.5亿元。山西雅士利乳业公司总投资5.5亿元, 建成了亚洲单机生产能力最大和最先进奶粉生产线, 日处理鲜奶1000吨, 年产配方奶粉5万吨, 销售收入达8亿元。右玉县有山西鑫邦燕麦食业有限公司、山西六味斋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山西玉龙土特产有限公司、朔州市佳维粮油加工有限公司等小杂粮加工企业21家, 年可转化小杂粮10万吨, 加工转化率达57.1%。山西六昧斋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右玉公司生产能力为年处理杂粮原粮5万吨、牛羊肉2000吨, 年产杂粮复合粉4万吨。对4万吨杂粮复合粉进行深加工, 年产杂粮馒头7000吨、各类糕点1.2万吨、营养挂面1万吨、速冻食品2.5万吨、休闲食品6400吨、牛羊肉熟制品1000吨。年销售收入达5.87亿元, 上缴税金6762.15万元, 为当地农民建立稳定的小杂粮和牛羊肉销售渠道。年可为当地当地农户户均增收3300多元。同时, 可直接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200多人。大同祥凤薯业公司瞄准右玉丰富的土豆资源和产品质量, 投资600万元, 在右卫镇建起了一座年加工15万吨土豆的淀粉厂。怀仁县建有羊肉产品加工企业5家, 主要生产羊肉卷、羊拐弯等系列产品, 年可屠宰羊肉90—100万只, 引进皮毛购销厂商12家, 年购销羊皮110万张。应县蔬菜批发市场年可交易蔬菜960万吨, 脱水厂年可加工蔬菜320万吨, 冷库贮藏能力达50万吨。

(二)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一村一品”的组织化程度。

通过能人大户牵头领办专业合作组织, 引导示范村以产业、产品为纽带, 以资金、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为投入资本, 开展生产服务、加工增值、市场开拓等多形式、多层次合作, 推进“一品村”以“联合舰队”对接国内外大市场, 形成了抗御市场风险的“合力”。

2010年底, 51个村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21个, 带动1655户农民从事相关产业。形成了“一村一品、一品一社”的良性循环格局。通过合同、订单、服务、购销等形式, 有效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 促进了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保护了农民利益, 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右玉县3个小杂粮示范村以莜麦、胡麻、马铃薯等为主的农作物合同订单面积达到7000亩, 应县12个蔬菜示范村合同订单面积达12000亩, 种植业向以销定产、产销对接方向发展。山阴县组织奶牛规模健康养殖小区成立奶联社, 实现共同抵御鲜奶市场的风险能力, 与乳品加工企业实现订单售奶, 以质论价, 最大限度的实现养牛增收。

(三) 坚持科技创新, 增强“一品村”的科技支撑力。

自实施“一村一品”以来, 右玉县的牛心村、李达窑、二十一村先后引进适宜当地推广的良种小杂粮有:山西农科院品资所培育的“品燕七号”、河北张家口农科院培育的“坝莜一号”、吉林白城农科院培育的“白燕二号”和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培育的“G5”等四个燕麦新品种。其中“坝莜一号”已在大面积推广应用, 2010年平均亩产171公斤, 最高亩产达到224公斤, 农民人均增收1400元。近三年来, 右玉县共举办杂粮生产技术培训班320多场次, 累计培训人数3.2万人次, 开展现场技术指导150场次, 达到了乡有培训学校、村有专业户、户有科技明白人, 建立起了一支由县、乡、村三级技术人才队伍组成的技术支撑体系, 使全县杂粮生产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山阴有健全的县、乡两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和畜牧技能人才队伍。全县有七个基层畜牧兽医中心站, 一所奶牛医院, 乡级兽医防疫员142名, 村级防疫员252名。县畜牧兽医局下设四站一所, 服务内容涉及防疫、检疫、牧草种植、繁育改良和防疫监督。目前全县建立奶牛电子档案, 实行动态管理。

应县在科技投入上, 以生产无公害、绿色为高起点, 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特色蔬菜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 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品质和效益。

(四) 实施品牌战略, 夯实“一村一品”的产业基地。

51个村认识到品牌与产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没有产业作依托的品牌, 就没有发展的根基, 没有品牌的产业, 是没有生命力的产业。山阴县是一个迅猛发展的品牌大县, 截至2010年, 国家级名牌有:古城牌系列奶粉及液态奶, 省著名商标有:春城牌、康喜牌、溶溶牌奶粉及液态奶。

右玉县借助龙头企业, 创立名牌, 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右玉县的山西臣丰食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09年3月筹建, 总投资5800万元。公司以国内专家技术为依托, 以优质无污染的丰富小杂粮为原料, 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和设备, 积极开发和生产苦荞系列及小杂粮健康食品, 包含苦荞健茶、荞麦混合粉及杂粮方便冲调食品和苦荞壳为原料的床上用品四大系列30多个品种。年加工苦荞6000吨, 小杂粮4000吨。可间接和直接增加农民收入4000多万元。2010年, 右玉县李达窑乡积极打造北岭梁名优特燕麦品牌, 投资100万元在该乡的李达窑村、二十一村、林家堡等6个村建成了集中连片万亩燕麦科技示范园, 2009年与山西农科院右玉试验站合作, 试验、示范燕麦新品种12个, 优选出了3个适合右玉发展的燕麦新品种, 为发展壮大杂粮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应县的“应州绿”和“应县紫皮大蒜”均为注册商标, 近年来, 大力实施规模效应、市场开发、信息对接, 走上靠品牌扩张道路。

(五) 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 提升现代农业的质量。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 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工作。山阴县采取先重点后带动周边, 再扩张、辐射的办法, 在全县建立起奶牛标准化养殖场78个, 奶牛示范乡镇网点13个, 示范奶农1500多户, 单头奶牛年均收入3000元左右, 仅奶牛一项每年人均收入可达960多元, 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1.8%。到2010年底, 右玉县有8万亩马铃薯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 其中牛心乡的云阳村有500亩马铃薯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定, 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应县从2010年起, 大力实施设施农业, 现已建成日光温室2323个, 移动大棚3416个, 配套了机井、管灌, 产品实行分级包装、质量检测, 大力提升标准化生产, 为实施“一村一品”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产业规模小, 层次较低、布局分散。

山阴15个村的养殖业大多停留在以户为主的初级养殖阶段。右玉县4个村的小杂粮种植还停留在卖原粮的传统的生产水平。主导产业分散, 产业发展不稳定。种养、加工、储运、销售链条尚未达到有效衔接。尚未形成一业带多业, 多业促一区的战略格局。

(二) 农业技术服务功能不足, 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仍然满足不了现实需求。不少群众还没有认识到按照市场需求生产高品质农产品在产业发展、提高收入方面的作用, 对标准化生产、产品认证工作不重视。51个村尚无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产地认定。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

(三) 一村一品带头人缺少, 劳动力素质偏低。

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 留守务农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妇女, 科技文化素质低, 传统务农观念重, 思想守旧, 缺乏一批能够把发展一村一品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 并努力付诸实践的带头人。右玉县李达窑乡的二十一村, 全村80户, 303人。其中劳动力194人, 在194名劳动力中, 外出打工的121人, 常年在村的只有73人, 且年龄都在50岁以上, 作为一村一品带头人的该村党支部书记王义同志也已60岁。

(四) 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一村一品”发展, 信用贷款难度大, 对一些有发展潜力、普遍认同的项目始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李达窑乡经过专家论证拟在当地建设北梁岭牌小杂粮基地, 山阴县晶兴奶牛专业合作社养殖奶牛300多头, 也是由于资金短缺, 致使其规模不能扩大。

(五)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 专业化生产水平较低。

51个示范村的专业合作组织虽然已发展到121个, 但大多数是以提供产前、产中技术服务为主, 真正搞产品经营和推广, 带领农民闯市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合作社没有。

(六) 产业链条短, 产品附加值不高。

“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大多数还处在以种植、养殖为主的生产阶段, 涉及更深层次的农产品加工、营销、观光旅游等产业的较少。产业链条短, 投资节点少, 农产品附加值低。右玉县李达窑乡李达窑村的村民反映, 一斤莜麦原粮只能卖到1.5元, 加工成面粉后可以卖到每斤3元。

(七) 农业科技含量低, 科技应用率不高。

受经费、精力限制, 乡镇农技干部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 推广职能缺位, 对村级技术员、示范户的培训扶持力度不够, 新型农民覆盖面不大, 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科技瓶颈难以打破。山阴县故驿村的奶牛养殖虽然全部进入了养殖小区, 统一管理、统一饲养, 但是, 还基本停留在规模养殖的初级阶段, 奶牛单产水平低, 该村最大的养殖小区驿泽奶牛专业合作社, 奶牛平均单产6000公斤左右, 在全省基本属于中等水平。

四、对策与建议

“一村一品”的发展过程既是一个由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的过程, 又是一个由数量农业向质量农业、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跃升的过程。因此, 加快“一村一品”发展应当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 建立农民为主、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为了保证“一村一品”发展的资金投入, 各级财政要设立“一村一品”专项发展资金, 以工作定项目, 以项目定资金。各级政府应当把此项工作作为发展“一村一品”的重要手段, 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建立政府扶持, 农民为主, 社会广泛参与的投入新机制。对于确定的示范村, 有关部门要按照“统筹协调、各计其功、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 将本部门的有关涉农资金和项目向示范村倾斜。县级政府要整合各类新农村建设资金, 解决好当地公路、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 通过担保、入股、订单、抵押等多种形式, 提高“一村一品”资金投入总量, 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切实落实农业保险办法, 着力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 开展农业保险以补偿农业自然灾害损失, 稳定农业生产。尝试探索让科技型人才、市场开拓型人才以技能和信息入股合作社, 参与农业生产,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 大力培植发展示范村的典型引导作用。

通过资金、项目、技术集中投入和帮扶指导, 尽快把专业示范村变为示范辐射效应明显的典型。对符合国家标准的示范村授予“一村一品”专业村, 对成绩突出的乡镇、有关部门及项目带头人给予表彰, 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 带动“一村一品”发展。各级宣传部门要将“一村一品”先进典型列入全年宣传工作重要内容, 组织电视、报纸等媒体对在发展“一村一品”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好的经验进行大力宣传, 使“一村一品”更加深入人心, 使推广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通过定期召开“一村一品”现场交流会, 发现好的典型, 推广好的做法, 从而达到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同时, 要加大“一村一品”的政策扶持力度, 省政府要协调有关部门为奶牛养殖区进行引导扶持, 在资金配套、技术指导、硬件实施、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大力帮助, 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机制。

(三) 扶持引导农民自主创业和土地流

转入股的发展方式, 加快推进农民收入的增长。扶持引导村里的能人创办实体、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宣传推广他们的创业事迹与经验, 使农民创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与就业的新途径。积极倡导农民以土地入股经营分红, 让农民更多分享增值利润。同时, 大力促进农产品加工、农家乐、生态农业旅游等非种养产业的发展, 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提高农民增收潜力和空间。

(四) 加大产业带头人的培养力度。

围绕主导产业, 依托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乡镇农民技术学校、各级农民培训中心, 以实用技术、现代农业、市场经济、法律知识为重点, 对示范村的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培养一大批农村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村基层负责人培训计划, 加强对示范村驻村指导员、农民技术骨干和村级领导班子的培训, 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 让他们当好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领头雁。形成全面铺开的、长效的培训机制, 提高农民从业技能。

(五)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技术服务。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在“一村一品”建设领域的转化与应用, 引导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向特色优势产业靠拢, 建立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扶持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注册特色农产品商标, 加快特色农产品包装开发和牛奶、荞麦、燕麦、胡萝卜、大蒜和马铃薯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的财政投入, 解决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培训、科研、试验、示范、推广经费问题。理顺管理体制, 界定市、县、乡镇农技部门的工作范畴, 明确各级农业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 切实加强各个生产环节的农业技术服务。强化专业培训, 组织专家或聘请教授对乡镇农技五站的工作人员及农民技术员进行业务培训, 提高他们的业务指导能力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疑难问题的能力, 以适应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要求。稳定和优化农业技术人员队伍, 对乡镇农技人员要建立岗位责任制, 原则上农技人员要做到专职专用, 发挥好他们的作用, 并注意从大专毕业生中汲取一批专业人员。

(六) 加快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农业、质监部门要结合实际制订“一村一品”主导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运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 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以示范村为依托, 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 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生产过程和产后加工、包装全过程实施标准化管理。扶持示范村特色产品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商品标注。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 提升“一村一品”的内在品质。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批发市场、超市和旅游商品经营场所设立产品销售专柜和专卖点, 实行连锁经营、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 开拓农产品市场。

(七) 扶持培育新型农民组织体系。

把规范、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专业市场等放在突出位置, 使其成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市场主体。强化培训, 建立一支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员骨干队伍, 深入到示范村, 帮助建设专业合作社, 并指导其完善章程和各项制度, 规范运作行为, 使其真正成为促进一村一品发展的主要产业组织形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各种农民专业协会联结, 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 龙头带基地, 基地和协会联农户, 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合作经济组织, 通过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 发展“订单农业”, 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

(八) 建设信息通道, 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市场是“一村一品”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 要加大“一村一品”的市场开拓, 扩大“一村一品”的产业规模。健全以县农业信息中心为核心, 以乡镇、村农业信息服务站为基础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发展电子商务。完善市场服务功能, 拓展市场经营领域, 形成以批发市场为中心, 以集贸市场、零售经营门店和超市为基础, 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走向全国的农产品流通网络。

(九) 确保“一村一品”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调研 篇10

汪洋十分关注湛江的大项目建设和新城区规划, 首站来到湛江海湾大桥听取湛江市海东新区建设规划, 希望湛江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结合经济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 努力打造现代服务业, 围绕大工业发展、大项目建设以及城区群众的便利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

汪洋非常重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教育问题, 先后考察了吴川市黄坡镇林屋村、吴阳镇蛤岭村和坡头区龙头镇冠中小学, 详细了解了林屋村依托集体经济艰苦创业、共同致富的历史, 现场观看了蛤岭村昔日今时的变迁展览, 并走进小学电脑培训课堂感受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化。汪洋说, 改革开放使广东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希望先富起来的村庄有“解放思想要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要不断进取”的意识, 继续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 争当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还要富而思源、富而思进, 先富带后富, 带动周边村庄加快发展。

汪洋特别关注湛江“双转移”工作成效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听说很多工厂从珠三角搬到深圳龙岗 (吴川) 产业转移工业园后, 人力成本、运输成本、用地成本大幅降低, 而科研投入则不断增加, 汪洋高兴地鼓励企业抓住“双转移”机遇, 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在鉴江供水枢纽工程工地, 汪洋详细询问工程进展。他指出, 供水工程是工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基础性条件。百年大计, 质量第一, 鉴江供水枢纽工程一定要严把质量关。

在考察结束后, 汪洋主持召开座谈会, 听取湛江市委、市政府工作汇报, 充分肯定湛江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 希望湛江继续保持良好势头, 努力实现“五年崛起看湛江”的目标。汪洋对湛江做好下一步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要乘势而上, 努力干出更大的成效。特别要改进机关作风, 要敢于突破体制机制障碍, 通过改进和完善制度设计提高行政效率, 建立一套符合国际惯例的规则, 使整顿和改进作风形成制度化的成果, 成为乘势而上的重要动力。二要认清优势, 努力干出更多的特色。湛江作为后发地区, 要善于从珠三角走过的路子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减少发展的环境代价, 守住这一片蓝天碧水, 给湛江留下更多的发展空间。还要在发展经济中注重社会建设, 形成后发城市的特色, 增强城市发展的综合竞争力。三要谋划未来, 努力干出更强的后劲。湛江的发展既要立足当前, 科学谋划好这五年, 更要谋划未来, 及早规划石化、钢铁的产业链发展, 着眼长远提升城市人口的素质和城市功能, 让湛江未来的发展有可持续性。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调研与思考 篇11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如何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使农村群众真正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五有”目标,是摆在当前基层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笔者就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进行了一些调研和思考。

一、通过多年的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确实取得了较大进步,这点毋庸置疑

近年来,各级高度重视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把它作为解决民生、关注民生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农村公共事业取得较大发展。具体体现在“五个有所”上。

1.基础设施有所加强。近年来,各地紧紧抓住国家、省、市加快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不断改善农村的道路、饮水、居住条件,人民群众生活硬环境得到较大提升。以樟树市为例,近三年,该市共建设农村公路399.8公里,农村行政村通水泥(油路)率达到93.09%;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有较大进展,自2005年起,全市共解决农村42921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基本实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的目标。

2.农村教育有所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农村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部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寄宿宿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要求。各地调整优化农村学校布局,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农村教师待遇不断提高,调动了农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以樟树市为例,近三年来,该市累计投资5819万元用于改扩建农村中学危房和基础教育设施,改建农村中小学危房校舍10.39万平方米,实现全市农村教育无危房;高考和中考升学率达70%以上。

3.医疗条件有所改善。随着县、乡医疗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农村医疗机构活力明显增强,医疗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乡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以樟树市为例,几年来,该市共争资500余万元,新建和改造了7所卫生院住院大楼。目前,该市共有乡镇卫生院17家,所有卫生院的设备均达到江西省乡镇卫生医疗设备配置标准,3所中心卫生院达到民生工程建设标准。

4.保障体系有所完善。以樟树市为例,目前,该市审定的农村低保对象有8136户,17762人,其中常补对象2906户,5332人,非常补对象5230户,12430人,比扩面前增加了5921人,扩面率为50%。农村五保对象有2538户,2572人,其中分散供养383人,集中供养2189人,集中供养率85.1%。政府全额资助农村五保对象和低保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五保户和低保对象取消了救助起付线,增加了救助病种,提高了救助比率和救助标准,同时每年还为每位五保老人发放200元的爱心医疗救助卡。

5.文体事业有所发展。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后,各乡镇的行政村相继建设了一批中心村活动室和文化体育设施,配置了一批运动健身、篮球、乒乓球等体育器材,较大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和体育生活。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不断提高,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以樟树市为例,乡镇共建设35个文体活动室;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达95%以上。

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虽然进步较大,但与“五有”目标相比,依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1.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依然偏低。近几年,各地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仍不平衡,农村义务教育同城区义务教育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短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普遍存在教育经费、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农村教育生均经费普遍较低问题;农村学校设施普遍落后,办学条件较差;农村学校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逐年选拔进城区学校;城乡教师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挫伤了农村教师的积极性;对乡村中小学重视程度不够,教育部门偏重于抓城区重点中小学的建设,对农村中小学关心不够。

2.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依然欠缺。“行路难”、“喝水难”仍是目前广大农民群众的难心事。部分乡村道路年久失修,部分行政村的村内道路条件基本没有改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依然较重,很多农村道路两旁堆满垃圾,无人处置、无人清运,严重影响农村百姓的身心健康;农村水体污染仍然十分普遍,工业企业和畜禽养殖业污水有的不经处理违规排放,农民饮用水和农村耕地都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农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受到一定威胁;农村水利设施有的落后,部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影响农村生产条件。

3.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依然较差。由于财力限制,各地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相对较少,致使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部分卫生院医疗设备陈旧简陋,大部分卫生院至今只有B超、心电图、洗胃机等基本医疗设备;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缺乏,高层次、高素质人员明显不足,医疗质量难以保证;卫生管理体制机制还欠完善,乡镇卫生院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个别乡镇卫生院存在等、靠、要思想,经营观念比较落后,服务观念不强,服务领域不宽,不少卫生院仅靠1-2名技术骨干支撑门面,不能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文体基础设施建设依然缓慢。各地农村基层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城乡文体事业发展极不平衡,农村文化体育资源严重不足,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体需求不相适应。农村文化牵头人缺乏,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部分乡镇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没有实现全覆盖,缺少丰富、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使农民群众的生活单一乏味,“赌博文化”、“酒桌文化”在农村依然存在,违法犯罪现象依然存在。

5.社会保障体制机制依然不全。农村低保边缘户救助问题越来越突出,这部分生活水平处于低保线临界状态的低收入户,按政策不能纳入低保范围,但家庭往往会因病、因学、因灾等情况导致贫困。现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在运行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农民的期望值很高,因此,很难满足农民的需求。报销难、报销程序繁琐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困扰参保农民。

三、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真正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1.调结构,抓基础投入。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着力加强农民群众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切实把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加大建设资金支持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市、乡要逐步增加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比例,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各级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增量主要用于农村。积极协调落实市级开行资金,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市级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加大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完善投入管理办法,集中用于重点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二是加大农村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通村路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修建通村路和村内路,逐步解决农村道路状况,力争“十一五”期间,使各地90%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70%的建制村村内道路有较大改善,农民“出行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加快推进农村改水步伐,增加农村专项改水资金规模,优先解决喝大井水和地表水农民群众的饮水条件,确保农民群众饮水安全。有条件的地方应大力发展集中式供水,推广饮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分质供水,扩大农民群众特别是困难地区农民群众的受益面。三是加大农村环境改善力度。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规范工业企业和畜禽养殖业污水排放,搞好农村污水、生活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2.强体制,促教育发展。一是健全教育经费保障体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市、乡财政和教育部门要按照规定标准将教育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中小学校和学生手中。研究制定优惠的税费政策,减免学校建设工程的有关费用,教育用地、教育资源转让所得要全部返还,用于学校建设。二是建立健全农村教育资助体系。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基础上,取消所有代收费项目和服务性收费项目,进一步扩大免费教科书发放范围,逐年提高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三是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体系。结合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适当调整农村中小学网点布局,对那些规模较小、条件较差、质量偏低的小学进行撤并。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每乡镇保留1所初中,将撤并后的初中或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原中心小学改造成农村寄宿制小学,将所有村小及教学点一律撤并到所在乡镇的寄宿制学校就读。力争“十一五”期间,农村中小学校舍完好率达100%,农村寄宿学校数量基本满足学生需求。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扩大农村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对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扩大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四是激活农村教育师资体系。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农村教师免费培训制度。积极开展城乡学校对口支援,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定期选派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同等条件下,有农村支教经历的优先评定职称,晋升职务。

3.浓气氛,强社会保障。按照“低水平、广覆盖、应保尽保”、逐步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接轨原则,逐步构建框架相对统一、待遇大致相当、体现社会公平、覆盖全体农民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要通过广播、电视、黑板报、宣传车和专场文艺演出等宣传方式将农村低保、五保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结合实际编写农村低保宣传手册,下发到市直有关单位、农村村委会、乡镇民政办,做到宣传政策到位,落实政策到人。二是切实加强领导。把低保工作作为一项保发展、保稳定、保民生的政治任务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及时督办检查,研究解决落实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政府主管,民政牵头,财政审计监督,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把低保工作纳入相关部门年度责任目标管理考核的主要内容。三是优化工作环境。加大经费投入,注重在镇政府和村委设立低保工作站并配备相应专职工作人员。建立起农村“低保”信息网络,努力提高农村“低保”服务效率和质量。四是扩大覆盖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在确保把农村低保对象和五保对象纳入救助范围的基础上,逐步将农村其他经济困难家庭人员纳入保障范围。

4.建网络,重医疗服务。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大力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建设,加快解决农民“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一是完善网络建设。大力完善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所为网底的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建设。进一步对全市乡镇卫生院的房屋和设备进行改造和装备,努力实现到“十一五”末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每个行政村都建好一个卫生服务站,面积达到100平米以上,人员资格符合规定要求,为农村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等优质、便捷、低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二是改善医疗环境。制定优惠政策,组织城市医疗人员对口支持农村,提高乡村医院的诊治水平。同时,制定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规划,增加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的经费预算,加大对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建立有利于优秀的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到农村工作的政策环境和工作机制,由人事、财政等部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专以上医学院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工作,确保农民群众“小病不出村”,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三是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医疗卫生服务和农村医药市场,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与义诊活动,打击城乡结合部等地的非法行医行为,保证农民群众的就医安全。

5.抓重点,活文体氛围。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加快研究制定措施妥善解决,加快填补农村文体建设的空白。一是构建服务体系。在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设施建设的同时,制定相关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积极鼓励、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鼓励农户或民营经济组织兴办、组建文化大院、文化室(站)、图书馆、健身室、篮球队、足球队、乒乓球队、桌球、农民个体电影放映队等文体产业,允许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重点发展乡镇、村文体基础设施以及公益性文体实体。二是盘活现有资源。充分发挥现有村镇文体机构和设备的作用,建全和完善乡镇和各村文化活动站、图书室、篮球场等文体设施,经常性的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提高农民整体精神文明层次和身体素质。加强对民间艺术团体的扶持和监管,鼓励其在农村开展农民喜闻乐见、参与程度高、寓教于乐和健康的文体活动。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发掘社会人才,培养文化体育骨干,建立一支扎根基层、融于群众的农村文化体育辅导员队伍。三是实施载体带动。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扩大农村广播和有线电视节目的普及率,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展“五进农家”活动,即:法制进农家、道德进农家、文化进农家、项目进农家、帮扶进农家,引导农民做遵纪守法人、道德高尚人、知书达理人、勤劳致富人和群众贴心人,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养。

[作者简介]聂小文,杨艳平,中共江西省樟树市委办公室干部。

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12

一、全国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态势

2014年1月21日, 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发布了国内首份县域电子商务研究报告。报告显示, 根据全国各省市的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 32个省市自治区 (未含港澳) 的县域电子商务发展可以分为六个梯队, 其中浙江是第一梯队, 上海、江苏、福建、北京、天津则构成第二梯队。第一、二梯队优势明显, 包揽网商指数前五名、网购指数前六名, 且其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远高于第三至第六梯队, 呈现出网商和网购“全面发展、综合领先”的特征。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 县域的发展模式呈现“模式多样, 特色鲜明”的特征, 这与县域经济本身的多样化密不可分。

据不完全统计, 2013年, 在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上基于各地产业集群形成的“线上产业集群”、“线上产业带”等超过150个, 电子商务和特色产业齐头并进, 进一步壮大了特色产业群。

二、丰县电子商务基本情况

1. 网商强强联合发展电子商务。

云光视听科技 (徐州) 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1月, 公司主要经营乐视超级电视及电子产品销售, 承担中国光大银行与乐视网信息技术 (徐州) 有限公司合作的年100万台乐视超级电视销售。云光信息技术 (徐州) 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2月, 主要开展技术服务, 技术研发咨询业务, 承担年100万台超级电视服务费收取。公司采取线上与线下销售相结合方式, 于2013年3月正式运作。目前, 已销售乐视超级电视28万台。

2. 通过第三方平台发展电子商务。

通过淘宝和天猫商城交易的电子商务企业约30家, 主要以服务业和农业为主, 其中运用淘宝 (C2C) 的有25家、运用天猫 (B2C) 的有5家, 康汇百年通过天猫商城销售五行蔬菜汤、牛蒡茶等系列产品, 大沙河原生态网销丰县干凉皮、红富士苹果, 梁寨渊子农场网销农村放养的土鸡蛋、散养土鸡等产品在网上十分热销, 发展势头较好。

3. 自建网络营销平台发展电子商务。

丰县已注册的电子商务公司约20家。其中, 丰县逸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创办的丰县团购网, 通过发布本地团购信息、打折信息, 已发展平台会员9000余人, 带动线下消费500余万元, 有力的激发了大众消费需求, 加快推进传统服务业向新型服务业的发展。

4. 开展“线上线下市场”良性互动。

“中国电动车城”网站建立于2010年10月份, 是电动车行业门户网站, 主要服务对象为入驻中国电动车城的相关产业链企业。网站通过发布电动车供求信息, 电动车展会信息, 为电动车企业间信息交流、商贸洽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014年上半年共发布产品供求信息200余条, 注册会员企业100余家, 网站知名度不断提升。2014年4月由中国电动车城网站主办的江苏 (丰县) 第五届电动三轮车及零部件展销会, 吸引了来自河北、湖北、重庆、贵州、山东、天津、浙江、安徽、上海、江西、江苏、河南等20多个省市企业参展, 成交额突破30亿元。

二、丰县电子商务主要瓶颈

1. 电子商务业务开展不够。

绝大部分企业主没有意识到电子商务是包括电子交易在内的利用现代的电子化、信息化的技术而进行的全部的商务活动。许多企业对电子商务的理解局限于简单地建设企业网站, 宣传自己的企业形象并进行产品展示, 不少企业在电子商务应用上处于网站注册的多, 开展网上业务交易的少, 仅仅具有展板作用, 根本起不到商务功能。

2. 物流配送体系不够完善。

丰县共有物流企业269家, 10辆以上规模企业仅56家, 注册资本100万以上的55家, 农村物流示范点3家, 快货线路10条, 货物运输车辆9737辆, 运力仅为99048吨。

3.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不足。

电子商务是新生事物, 不仅要有货真价实的产品, 还要有营销手段, 如网店美工、产品摄影、产品介绍、信息采集、在线客服、营销推广、行情分析、促销活动策划, 以及在微博、微信、论坛传播产品信息等等, 都需要有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实际操作技能人才。但当前丰县此类人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大部分都是自学成才, 水平有限, 企业招聘的也多为受过初级计算机培训的低层次人才, 高层次人才匮乏。同时, 在基层没有专业技术人才负责此项工作。

三、促进丰县电子商务发展的建议

1. 建设科学的电商配送物流体系。

一是建设乡镇村电商配送物流网络。物流配送是电商进入乡镇村市场的第一道难题, 乡镇消费者首要担心的是“能不能配送到”。网购虽能弥补丰县乡镇实体零售相对落后的不足, 有助于推动电商物流快递企业向县下一级的延伸。但目前丰县很多乡镇村快递配送网络还是盲区。鼓励整合城乡现有物流配送资源, 结合全县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体系建设, 以县域专业物流网站为平台, 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完善电子商务县域物流配送体系。二是适度规划电商物流中心。在综合物流园区内规划电商物流中心, 以集中各种资源, 为电商及居民网购提供物流快递服务。

2. 千方百计推进电子商务建设。

积极探索并推动中华果都网拓展线上交易业务, 建成具有地方特色专业电商平台。支持徐州益欣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徐州逸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徐州邻里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徐州旺达食品有限公司、徐州凯宇食品有限公司等本土流通商贸企业做大做强电子商务。

3. 多样模式培养电子商务人才。

上一篇:预防家禽热应激下一篇:螺旋桨结构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