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论文

2024-07-27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论文(通用8篇)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论文 篇1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减少或者胰岛素抵抗导致患者体内出现糖类脂肪、蛋白质紊乱, 引起血糖浓度偏高的一种代谢性质的疾病。 发病原因比较复杂, 长期持续的高血糖及代谢紊乱会造成全身各种组织, 尤其是眼睛、肾脏、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的慢性损伤或功能障碍[1]。 目前, 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升高, 临床数据显示[2], 糖尿病的发病率在不断地攀升, 大部分为中老年患者, 且为2 型糖尿病。 本研究以我院2012 年4 月~2014 年5 月接受降糖治疗的86 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观察盐酸吡格列酮片联合二甲双胍片治疗的应用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我院2012 年4 月~2014 年5 月接受降糖治疗的86 例糖尿病患者, 所有患者的情况均符合临床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且无其他合并疾病, 自愿参加此次研究。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 例。 对照组中男23例, 女20 例, 年龄32~81 (51.8±10.3) 岁;患病时间1~17 (8.7±9.4) 年。 治疗组中男24 例, 女19 例, 年龄30~80 (53.6±11.1) 岁;患病时间1~17 (9.4±8.9) 年。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餐后半小时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 (哈药三精, 国药准字:H20064095) , 0.25g/次, 2次/d, 连续治疗2个月。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 (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0664) , 30mg/次, 1次/d, 连续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糖尿病改善情况、空腹和餐后2h患者血糖值变化情况和复发。

1.3评价标准[3]显效:患者血糖、尿糖, 结果显示恢复正常值范围内, 病症彻底消失;有效:患者血糖值<8.0mmol/L, 且血糖、尿糖的代谢情况均得到改善, 有关病症减轻或基本消失;无效:患者血糖值>8.0mmol/L, 血糖、尿糖代谢情况无变化, 有关病症仍然存在。

1.4 数据处理将收集的两组数据分别录入软件SPSS 17.0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糖改善情况比较治疗前两组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治疗组血糖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停药后对照组患者复发6 例, 复发率14.0%, 治疗组患者复发1 例, 复发率为2.3%,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糖尿病的诱发原因是由于人体内糖脂代谢出现异常导致的一种比较常见的临床代谢性疾病, 不具传染性, 所以, 如何控制患者的血糖维持正常、稳定患者体内的糖脂代谢、维持体内糖脂平衡以及减少并发症发生是临床治疗糖尿病的关键。

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是临床应用比较常见的降糖药物, 均可以使患者在餐前和餐后2h两个阶段内的血糖水平显著降低。 二甲双胍可以抑制体内肝糖原异常分解, 减少输出肝糖原和肠道葡萄糖的摄入量, 降低患者空腹状态下的体内血糖值, 同时能够使患者体内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 最后控制患者体内血糖。 吡格列酮可以激活患者体内的脂肪、肝细胞以及骨骼肌内的过氧化酶增殖活化受体, 同时可以积极有效地调节胰岛素应答基因的转录过程, 提升外周组织与患者的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从而达到降低患者体内血糖值的目的[4]。相关文献记载, 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产生的降糖效果基本相同[5]。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给予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联合用药治疗, 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

综上所述, 盐酸吡格列酮片联合二甲双胍片治疗糖尿病效果明显优于单独用药, 疗效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 降低复发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选择2012年4月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降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86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 对照组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 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患者停药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治疗后血糖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盐酸吡格列酮片联合二甲双胍片治疗糖尿病效果明显优于单独用药, 疗效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 降低复发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二甲双胍,盐酸吡格列酮片

参考文献

[1]崔悦, 芦霞.西医内科疗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2) :513-514.

[2]杨善能.浅谈西医内科治疗方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4, 14 (18) :109-109.

[3]骆海英.西医内科疗法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 2014, 4 (29) :354-355.

[4]陈苏玲.西医内科疗法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34 (10) :40.

[5]黄荷叶.糖尿病患者的西医内科疗法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4, 6 (1) :39-40.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论文 篇2

【摘 要】 目的[SS]:比较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在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SS]: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0例。对照组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和模拟吡格列酮片,观察组口服盐酸吡格列酮和模拟二甲双胍片,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观察治疗效果。结果[SS]:除oma-β外,观察组胰岛素和C-肽、oma-IR的变化程度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结论[SS]:吡格列酮在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应用效果显著优于二甲双胍,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二甲双胍;吡格列酮;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中图分类号】R8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17(201)1-0092-02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是造成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这两类药物均具有降低胰岛素抵抗并有效改善患者体内糖代谢的作用,但两种药物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且在患者体内作用的部位也存在一定差别[1]。本研究旨在对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在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均符合WO糖尿病诊断标准[2],选取治疗前已经使用固定剂量的α糖苷酶抑制剂或是磺酰脲类的药物进行治疗4周以上;如为新诊断的患者,已采用饮食控制或运动治疗4周以上,但血糖控制不理想。所有患者心、肺、肝、肾等功能均正常,排除高血压病症,且并未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FPG和血脂(甘油三酯G、总胆固醇C)差异内无统计学意义(P>0.0),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方法 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进行治疗。对照组0例患者在早餐后口服一片00mg的盐酸二甲双胍片(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0.g每粒)和两片模拟吡格列酮片,并在晚餐后服用一片00mg的盐酸二甲双胍片;观察组0例患者在早餐后服用两片30mg的盐酸吡格列酮(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1mg/片)和一片模拟二甲双胍片,晚餐后服用一片模拟二甲双胍片;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对两组患者用药前、用药2周、4周、8周及12周均进行随访,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对两组患者空腹及食用100g馒头后两小时内静脉血浆血糖、胰岛素、血FFA等各项指标进行测定和比较。采用葡萄糖氧化酶的方式测量患者血糖,通过使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对患者C肽和胰岛素进行测量,测定过程中使用到的药盒由天津德普生物科技医学产品有限公司生产。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观察患者共进行为期12周的治疗和观察。在观察前记录患者年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的数据,同时计算出所有患者的BMI和WR;同时测定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FPG(fasting plasma glucose,空腹血糖)、2hFPG(postprandial 2h plasma glucose,餐后两小时血糖)、F-Ins(fasting insulin,空腹胰岛素)、P-Ins(postprandial 2h insulin,餐后两小时胰岛素)、F-CP(fasting C peptide,空腹C肽)、P-CP(postprandial 2h C peptide,餐后两小时 C肽);同时采用葡萄糖氧化法测量患者血糖,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对患者C肽和胰岛素进行测量。oma-IR(胰岛素抵抗指数)=(FPG×F-Ins)/22.;oma-β(胰岛素分泌指数)=20×F-Ins/(FPG-3.)。

1.4 统计学分析 本观察数据统计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X-*3]±s) 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用药前后血胰岛素和C-肽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空腹及食用100g馒头后2h内静脉血浆血糖相对服用药物前都有明显的降低,但是两组患者之间的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与患者接受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患者在空腹和食用馒头后C-肽含量显著降低,而胰岛素含量和oma-β含量则显著升高(P<0.0);观察组患者在空腹和食用馒头后C肽和胰岛素含量显著降低(P<0.0),而oma-β含量则显著升高(P<0.0)。同时,两组患者在服用药物后,观察组患者空腹和食用馒头前后胰岛素和C-肽、oma-IR的变化程度要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但oma-β的增长幅度则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详见表2。

2.2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FFA的变化情况 二甲双胍患者在治疗12周之后血游离脂肪酸水平有了相对显著的升高,而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游离脂肪酸水平则无显著性变化(P>0.0),详见表3。

3 讨论

过去临床认为,二甲双胍能够对人体起到降糖作用的原因是其增加了糖分的无氧降解并抑制了肝糖的异生并降低肝糖的输出。最近几年,随着临床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二甲双胍还具有增强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且其作用机制与吡格列酮并不相同。吡格列酮是通过改善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来降低IR的,是一种强力的激动剂[3-4]。目前临床上已经有通过服用吡格列酮治疗糖尿病使得患者C-肽、IR等指标降低且细胞功能得到改善的实例。[JP]

临床上服用二甲双胍的常规药量大约为0.2gbid-0.gtid/d。通常情况下,如果患者从一开始就使用0.gtid/d的剂量则很容易出现较为严重的胃肠道副作用;而如果从一开始使用低剂量的二甲双胍进行治疗,之后慢慢增加剂量,患者能够有更好的耐受性。本次研究采用中等剂量的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进行对照研究,分析两种药物在治疗前后对各项指标产生的影响。

胰岛素作为一种生长刺激因子可使肝合成G、C增多,脂代谢紊乱加重,肥胖者过多的FFA 能抑制血浆中的葡萄糖进人组织细胞,使胰岛素促进糖代谢的作用降低,从而产生胰岛素抵抗,肥胖愈重胰岛素抵抗愈明显,这可能是高WR者易患2型糖尿病的病理基础。2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抵抗,F-CP和F-INS升高的,二者对鉴别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有重要意义。OMA-β 是用于评价个体的胰岛β 细胞功能的指标。正常个体的OMA-β指数为100%。糖尿病人群中,OMA-β 指数会因疾病进程不同而偏离正常值,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OMA-β数值降低,功能增强则OMA-β数值升高。研究显示OMA-β与F-Ins 呈正相关,表明在初发2 型患者治疗之前,其OMA-β 能反应胰岛β 细胞受损的程度。

本次研究选取的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进行分组,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并无显著性差异,加上0.gbid的二甲双胍和30mgqd的吡格列酮的降糖作用相差不大,因此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胰岛素抵抗变化趋势发现,对照组患者在用药8周后虽然F-Ins和P-Ins相比用药前略微升高,但F-CP和P-CP却有着显著降低,且治疗后IR降低,β细胞功能也得到明显的改善。观察组治疗后P-Ins、F-CP、P-CP和IR相比治疗前都有了显著降低,β细胞功能在治疗后也明显得到改善,该结果与报道相符[6]。检测oma-β、oma-IR、FPG、G、C、FFA、F-Ins、WR、P-Ins、F-CP、P-CP在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的意义重大,值得临床推广。[JP]

对比两种药物对胰岛功能和IR作用存在的差异,发现观察组患者的F-Ins、P-Ins、F-CP、P-CP和oma-IR降低的比值和百分率均要高于对照组患者,这就说明吡格列酮相比二甲双胍能够更好的减少IR,但在增强胰岛分泌功能方面则要稍微低于二甲双胍。

综上所述,吡格列酮在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应用效果显著优于二甲双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郭海芳.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3):3136-3137.

[2]杨秀昕,赵和平,李娟,等.罗格列酮会用磺脲类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49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11.2(8):697.

[3]李延兵,廖志红,黄知敏,等.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20(1):30-32.

[4]胡利东,陈劲松,栾晓军.那格列奈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71例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20):4624-462.

刘运军.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64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2010,3:027.

[6]颜雪静,刘勤.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260-261.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论文 篇3

关键词:二甲双胍,吡格列酮,2型糖尿病,疗效,安全性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内分泌系统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三种物质机体代谢紊乱;流行病学研究显示[1],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约1.5%~1.8%;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措施包括提高机体对于胰岛素敏感性及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等[2,3]。笔者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113例,联用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治疗,临床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以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2年5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均符合WHO1999年会议拟定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4],并排除合并酮症酸中毒、严重脏器功能障碍疾病及妊娠、哺乳期妇女。入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临床资料方面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二甲双胍单用口服治疗,0.5g/次,3次/d;联合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片口服治疗,25 mg/次,1次/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6周。

1.3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后分别行血糖、胰岛素指标及体质量指数检测;其中血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胰岛素指标包括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胰岛素等;同时观察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统计学处理软件选择SPSS 12.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对照组与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前血糖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联合治疗组患者血糖指标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亦显著(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素指标及BMI指数比较

对照组与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前胰岛素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胰岛素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且联合治疗组患者胰岛素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亦显著(P<0.05);同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MI指数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8.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已有研究证实[5,6],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量不足,机体外周受体胰岛素抵抗效应等是导致糖尿病发病的主要机制;其中外周胰岛素抵抗在糖尿病及并发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二甲双胍是临床常用口服降糖药物,其主要发挥胰岛素增敏功效,作用靶点为肝细胞腺苷酸环化酶[7],通过抑制其活性,增加机体葡萄糖摄取能力,降低血糖浓度及胰岛素抗性。吡格列酮作为近年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二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能够有效改善血糖水平及胰岛素抗性,且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小。

P<0.05

参考文献

[1]叶枝发,杨静涛,刘桂月.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4):61.

[2]孙丽,谷丽梅,陈亘卓.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对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60-161.

[3]洪亚君,郭维英.吡格列酮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药房,2010,21(24):2258-2259.

[4]谷春芳,李文肖.糖尿病血管病变与血小板功能的研究现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3):295.

[5]董德翠.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J].山东医药,2010,50(25):73-74.

[6]华文进,韩勤芬,陈慧,等.马来酸罗格列酮联合格列美脲、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7,15(3):10-11.

[7]李五星,陈红森,张秀叶,等.二甲双胍和罗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1):132.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1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门诊诊治及住院的体重指数 (BMI) ≥25 kg/m2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 所有患者均排除肝肺功能异常、高血压、冠心病等, 且均未使用胰岛素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50例。对照组男33例, 女17例, 年龄35~78岁, 平均 (61.5±6.2) 岁, BMI平均 (26.8±6.7) kg/m2, 糖尿病平均病程 (6.1±3.2) 年;治疗组男28例, 女22例, 年龄34~76岁, 平均 (59.5±6.0) 岁, BMI平均 (27.1±6.3) kg/m2, 糖尿病平均病程 (6.7±3.4)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BMI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格列齐特缓释片 (生产厂家:施维雅天津制药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2000725) 60 mg, 1次/d, 早餐前30 min服, 二甲双胍500 mg, 3次/d, 三餐30 min后服;而治疗组采用口服盐酸吡格列酮分散片 (生产厂家:陕西辰济药业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090826) 15 mg, 1次/d, 二甲双胍片 (48片;生产厂家: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1004714) 500 mg, 3次/d, 均在进餐30 min后服用, 所有患者疗程均为12周。

1.3 观察指标

检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 (FPG) 、餐后2 h血糖 (P2h BG)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空腹胰岛素 (FINS) 血糖指标、餐后2 h胰岛素 (P2h INS) 水平以及HOMA-IR水平, 计算稳态胰岛素的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症状变化

两组患者治疗后, 口干、多饮及多食等症状均明显减轻, 所有患者用药后均无不良反应。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的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糖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PG、P2h BG和Hb A1c均显著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在治疗后治疗组的血糖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素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胰岛素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INS、P2h INS和HOMA-IR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治疗组在治疗后三个指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肥胖症患者与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等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相关[3]。世界各地的2型糖尿病患者, 主要是因体重过重和缺乏身体活动所致[4]。患上糖尿病, 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 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胰岛素分泌缺陷在2型糖尿病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改善胰岛素抵抗是改善T2DM患者血糖控制的重要措施[5]。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均属具有降低IR和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药物[6]。

吡格列酮是一种新型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可与饮食、锻炼结合以提高血糖的控制, 可单独服用, 也可和磺脲、二甲双胍、胰岛素联合使用。PROactive研究显示, 胰岛素治疗患者加用吡格列酮可简化治疗方案, 减少胰岛素用量、更好的控制血糖[7]。还有国外研究同时发现吡格列酮不仅有明显的降糖效果及改善脂质代谢紊乱, 还有轻度降低高血压、减少蛋白尿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8]。吡格列酮的不良反应如头痛、乏力、水肿等偶有发生, 但反应轻微[9]。

二甲双胍在肝脏葡萄糖产生的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 其可抑制食欲, 提高体内对葡萄糖的使用, 抑制肠壁对葡萄糖的吸收[10]。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二甲双胍治疗的两组患者治疗后, 口干、多饮及多食等症状均明显减轻。二甲双胍还具有增强胰岛素的作用, 改善胰岛素抵抗, 减轻高胰岛素血症[11]。除外, 还抑制肝糖原异生, 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的水平, 从而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与贮存, 降低患者血糖及血脂水平[12]。

本研究中, 治疗组采用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 而对照组采用格列齐特缓释片加二甲双胍, 两组患者的病情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Hb A1c、FINS和P2h INS等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 而治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这说明采用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可发挥良好的降糖效果, 此外, 还能降低FINS和P2h INS水平, 这疗效与国内的研究相似, 表明了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能显著提高组织对胰岛素抵抗的敏感性、增强胰岛素的生物效应而发挥降血糖作用。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117例, 男62例, 女55例, 年龄37~62岁, 中位年龄48.2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病程3个月~4年, 平均2.8年。入选对象:将控制饮食及运动治疗4周, 血糖控制不佳, 空腹血糖 (FBG) >7.8mmol/L或 (和) 餐后2h血糖 (2h BG) >10.0mmol/L, 持续>4周的患者, 且从未使用过降糖药物及3个月内未使用过降脂药或1个月内未使用过如甲状腺素、β受体阻滞剂等影响血糖、血脂代谢药物的患者纳入本研究, 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及酮症酸中毒、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者及缺氧性疾病者。将11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9例, 对照组58例, 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继续饮食和运动疗法,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片4mg/次, 1次/d, 于早餐前服用;二甲双胍片250mg/次, 3次/d, 于进餐时或餐后服用;对照组在原饮食及运动治疗基础上仅服用二甲双胍片250mg/次, 3次/d进餐时或餐后服用。所有患者接受治疗3个月, 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静脉血浆血糖:FBG、2h BG;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空腹胰岛素 (FINS) , 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以及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等, 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3个月后, 观察组血糖控制良好者51例 (86.4%) , 对照组31例 (53.4%) ,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2组患者FBG、2h BG、FINS、Hb A1c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P<0.05) ;2组比较, 观察组FPG、2h PG、FINS、Hb A1c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 (P<0.05) , 提示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 治疗组中出现下肢轻度浮肿2例, 未作特殊处理, 观察2周后消失, 2组患者均无低血糖发生, 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3 讨论

糖尿病是以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 胰腺中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和 (或) 胰岛素作用有缺陷均可引起血糖增高, 其中胰岛素抵抗是最主要因素, 在治疗时降低胰岛素抵抗, 恢复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 提高胰岛β细胞功能成为关键环节。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均具降糖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对胰岛β细胞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想药物[2]。

吡格列酮属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为胰岛素增敏剂, 噻唑烷酮类是过氧化物酶增殖因子激活受体γ (PPARγ) , 具有高度选择性的强激动剂, 通过活化细胞内PPARγ, 调控与胰岛素效应有关的多种基因转录, 增加多种蛋白质合成, 减少游离脂肪酸 (FFA) 生成, 抑制肝糖产生与输出, 加强细胞对葡萄糖、脂肪代谢, 控制血糖生成、转运和利用;另外通过增强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的表达和脂肪酸代谢中一些酶的表达, 增加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 减少脂肪分解, 从而起到降低高血糖、调脂和降低空腹胰岛素水平的作用, 另外, 吡格列酮对β细胞功能也具一定保护作用。适用于单纯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或单一口服降血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者, 尤以伴胰岛素抵抗者为适用。二甲双胍是双胍类药中应用最广药物之一, 其降糖作用主要为增加周围组织糖的无氧酵解, 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与利用, 抑制肝糖异生, 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 并通过促进周围组织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 增加胰岛素对血糖清除作用从而降低血糖, 其肠道副作用小, 罕见有引起乳酸性酸中毒。

本研究显示, 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用治疗3个月后, 患者的FBG、2h BG、FINS及Hb A1c均有较大幅度下降, 治疗效果明显, 尤以FINS下降明显。吡格列酮提高了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使二甲双胍提高周围组织糖的无氧酵解和增加周围组织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2者存在互补作用机制, 疗效相互叠加, 比单用二甲双胍能更有效的控制血糖, 本组治疗中出现轻度下肢浮肿2例, 未作特殊处理, 观察2周后消失, 肝肾功、血常规检测未见明显异常, 说明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用治疗2型糖尿病安全可靠, 可有效控制血糖并降低Hb A1c、FFA, 改善β细胞功能, 具良好耐受性,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该院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11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9例与对照组58例。观察组在原饮食及运动治疗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片与二甲双胍片;对照组在原饮食及运动治疗基础上仅服用二甲双胍片。比较2组疗效。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FBG、2hBG、FINS、HbA1c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P<0.05) ;观察组FPG、2hPG、FINS、HbA1c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 (P<0.05) 。结论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安全性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吡格列酮,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

参考文献

[1] 孙丽, 谷丽梅, 陈亘卓.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对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 :160-161.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 0例2型糖尿病人门诊新诊断时口服7 5 g葡萄糖的标准OGTT试验确诊, 并未行任何治疗的病人。其中男性2 4例, 女性26例, 年龄最小36岁, 最大63岁, 平均52.6岁, 其中18例合并血脂代谢异常, 1 2例合并高血压, 1 0例既有高血压又合并高血脂。

1.2 治疗方法

在饮食控制加运动治疗的基础上, 给吡格列酮 (北京太洋药业公司生产) 15mg, 每日1次口服, 同时给予二甲双胍 (施贵宝制药公司生产) , 起始量为500mg, 每日2次口服, 以后根据血糖水平调整剂量, 最大量为500mg, 每日3次口服。部分患者开始服二甲双胍时出现轻度的腹痛、腹泻, 可随服药时间延长而缓解。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数据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x—±s) 采用t检验。

2 结果

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分别监测体重、抽取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胰岛素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 (SIS) 。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测定参照文献[1]计算SIS的方法:SIS=In[1/[空腹血糖 (mmol/L) ×空腹胰岛素 (m U/L) ]]的绝对值。

治疗3个月后, 患者BMI、FBG、PBG、Hb A1c、TC、TG、LDL、ISI均较治疗前降低, HDL-C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P<0.05

3 讨论

对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 传统采用阶梯疗法:饮食控制, 运动疗法, 再给予口服降糖药, 口服降糖药一般先选择一种。此外,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人在不引起低血糖反应的基础上, 早期联合应用吡格列酮合并二甲双胍不但能够快速的控制血糖, 而且早期联合应用可以促使部分胰岛细胞功能的恢复。

吡格列酮为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 为高选择性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的受体r (PPARr) 的激动剂, 通过提高外周和肝脏的胰岛素敏感性, 激活脂肪、骨骼肌和肝脏等胰岛素所作用组织的PPARr核受体, 从而调节胰岛素应答基因的转录, 控制血糖的生成、转运和利用, 吡格列酮还能减轻胰岛素抵抗 (IR) 和降低血糖, 并且能够改善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的内皮功能, 能够纠正糖脂代谢紊乱。

二甲双胍直接作用于糖的代谢过程。促进糖的无氧酵解, 增加肌肉、脂肪等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从而保护已受损的胰岛β细胞功能免受进一步的损害, 有利于糖尿病的长期控制。二甲双胍抑制肠道吸收葡萄糖, 并抑制肝糖原的异生, 减少肝糖输出, 可致患者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降低, 另外二甲双胍不仅能降低微血管的并发症, 又能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 并能轻度降低体重, 降低血胰岛素水平,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约10%。二甲双胍降低血糖的机制是: (1) 应用二甲杀胍干扰肝脏细胞线粒体的氧化过程, 抑制肝细胞摄取乳酸合成葡萄糖, 因此降低肝糖的新生, 同时升高血乳酸; (2) 纠正胰岛素敏感组织 (肝、骨骼肌、脂肪细胞) 的细胞内钙代谢的异常, 因而增加外周组织胰岛素的敏感性。研究表明二甲双胍不仅能改善血脂谱, 而且能减轻血管炎症, 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紊乱等, 这些对于预防和减少2型糖尿病的大血管病特别重要。二甲双胍有直接和间接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包括降低血糖;改善心脏舒张期功能;降低总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氧化应激;改善血管舒张性;降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水平;增加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活性;降低血小板凝集性和黏着性。I D F推荐二甲双胍应该作为糖尿病的一线口服用药。

2型糖尿病是有多种因素联合作用引起的, 并非有单一的病理、生理机制所致。目前一般认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并且胰岛素抵抗是贯穿于2型糖尿病整个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所以吡格列酮合并二甲双胍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不仅能明显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而且能改善血脂代谢紊乱,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减轻体重, 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降低胰岛素抵抗, 改善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 延缓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对糖尿病的后期治疗更加有利。

参考文献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 均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标准: (1) 严重心肌梗死、心脏病、慢性心功能不全、不稳定型心绞痛; (2) 孕妇或哺乳期妇女, 计划生育的妇女或男性; (3) 正在接受胰岛素治疗; (4) 对二甲双胍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过敏; (5) 肝、肾疾病及慢性炎性疾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45例。对照组男28例, 女17例;年龄41~60岁, 平均 (48.4±8.3) 岁。试验组男26例, 女19例;年龄40~62岁, 平均 (49.5±12.6) 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及检测指标

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 (双鹤制药业公司生产, 批号:0 8 0 1 0 1) 治疗, 1 0 0 0 m g/d。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 (江苏德源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10048) 治疗, 30 mg×14粒, 15 mg/d, 连续治疗3个月。采集治疗前后空腹及饭后2 h后的外周静脉血, 于4000 r/min离心10 min, 取上清置于-80℃冰箱内保存, 用于测定血糖、胰岛素、h-CRP、TNF-α、IL-6水平, 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2 IR) 。

1.2.2 试剂与仪器

h-CRP试剂盒购自美国BECKMAN-COULTER公司;血糖测定试剂盒购自北京利德曼生化技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T20020011) ;ELISA试剂盒购自北京莱枫公司。由美国BECKMAN公司ARRAY360特种蛋白分析仪检测CRP;购自南京贝登医疗股份有限公司的深圳雷杜RT-6000酶标分析仪;购自北京中西远大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1.2.3 测定方法

h-CRP用免疫比浊法测定;IL-6、TNF-α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采用己糖激酶法测定;空腹血清胰岛素用免疫电化学发光法测定;采用HOMA2 IR评价胰岛素敏感性, HOMA2 IR=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22.5。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血糖、胰岛素水平比较

试验组治疗后血糖、胰岛素、HOMA2 IR均较治疗前下降, 且下降较对照组明显,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b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CRP、TNF-α、IL-6水平比较

治疗后, 两组CRP、TNF-α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 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IL-6降低不明显 (P>0.05) 。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0.05

3 讨论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但可能与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低下有关。有研究认为代谢性疾病可引起患者的血清h-CRP、TNF-α、IL-6水平增高, 而异常升高的炎性因子可能会对胰岛素的信号传导通路产生影响, 最终导致胰岛素抵抗[2]。研究认为, 患者出现胰岛素抵抗后会继发胰岛β细胞功能低下出现糖尿病临床症状。2型糖尿病可能是一种慢性亚临床炎性疾病, 分别是由免疫系统诱导产生, 由细胞因子介导生成, 并且在整个糖尿病发生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炎性反应。h-CRP是预测2型糖尿病最强的一类炎性因子, 是一种非特异性炎性因子;IL-6和TNF-α是前炎性因子, 其中IL-6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可促使胰岛β细胞凋亡[3]。

吡格列酮为胰岛素增敏药曝哇烷二酮 (TZDS) 类降糖药, 能够减少脂肪细胞的分化、游离脂肪酸的生成, 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本研究通过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用药治疗2型糖尿病结果显示, 能够较明显地降低患者的血清CRP、TNF-α、IL-6水平, 说明联合用药后对2型糖尿病有较好的效果。此外,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用药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血糖, 还能够控制亚临床炎性反应。从本研究的结果中也证实, 血糖及各个炎性因子均明显降低, 从而达到治疗效果。本研究还测定了胰岛素抵抗敏感性, 联合治疗后胰岛素抵抗敏感性降低, 进一步证实了联合用药后能够更好地治疗2型糖尿病。

综上所述,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良好的降糖效果, 明显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减少机体炎性反应。

摘要:目的 研究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45例) , 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 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用吡格列酮,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中炎性因子、血糖水平。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空腹血糖、胰岛素、饭后2 h血糖、C反应蛋白 (h-CRP) 、肿瘤坏死因子 (TNF-α) 、白介素-6 (IL-6) 、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2 IR) 明显较治疗前降低, 且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IL-6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降糖效果好, 并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减少机体炎性反应。

关键词:吡格列酮,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

参考文献

[1]回园敕, 向红丁, 冯凯, 等.2型糖尿病患者血超敏C反应蛋白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3, 27 (15) :1190-1192.

[2]黄斌, 罗琳, 韩文群, 等.马来酸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2, 14 (1) :9-10.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论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收治的14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关于2 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其中观察组男47 例, 女23 例, 年龄32~78 岁, 平均 (55.6±7.2) 岁, 病程4~14 年, 平均 (9.04±1.52) 年;对照组男50 例, 女20 例, 年龄33~76 岁, 平均 (54.9±6.6) 岁, 病程5~13 年, 平均 (8.96±1.47) 年。 排除严重心肺肝肾脏器功能障碍、入组前未使用过胰岛素治疗、需胰岛素治疗或存在酮症酸中毒史、精神障碍、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等。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控制饮食, 加强锻炼, 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缓释片口服治疗, 0.25 g/次, 3 次/d, 于餐后服用。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早餐前联合口服盐酸吡格列酮治疗, 0.03 g/次, 1 次/d。 两组均连续用药6 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空腹血糖 (FPG) 、餐后2 h血糖 (2 h PG) 、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 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甘油三酯 (TG) 、 胆固醇 (TC) 、 高密度脂蛋白 (HDL-C) 及低密度脂蛋白 (LDL-C) 水平。 并统计两组不良反应。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 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 χ2检验。

2 结果

2.1 血糖

观察组治疗后FPG、2 h PG、Hb A1c水平分别为 (5.07±0.37) mmol/L、 (7.88±0.69) mmol/L、 (6.45±0.22) %, 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与该组治疗前比较,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1。

2.2 血脂

两组患者治疗后TG、TC、HDL-C水平均有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但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注:与该组治疗前比较,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1。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出现1 例轻度颜面部及下肢水肿, 1 例头痛, 1 例视物模糊, 1 例腹痛,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 (4/70) ;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出现1 例腹泻, 2 例腹痛,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9% (3/70) 。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 P>0.05) 。

3 讨论

2 型糖尿病是常见的以糖代谢异常为主要特征的内分泌疾病, 在糖尿病患者中占到90%以上。 2 型糖尿病多见于40 岁以上人群, 但近年来其发病渐趋低龄化。 在2 型糖尿病的治疗中, 如何减少胰岛素抵抗, 减轻胰岛B细胞损伤, 延缓其功能衰退, 减少糖尿病各类并发症是关键[3]。 针对此, 在控制饮食、增强运动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降糖药可起到满意疗效。

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均是临床常用的基础降糖药物。 梁文杰[4]对2 型糖尿病患者给予二甲双胍配伍吡格列酮治疗, 并与单用二甲双胍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 联合用药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0%, 明显高于单用二甲双胍治疗组的76.0%, 可见联合使用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可有效提高2 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 刘芹等[5]通过Meta分析结果可见, 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 型糖尿病效果明显优于二甲双胍单用治疗。 二甲双胍是糖尿病常用降糖药物, 其是通过提高糖的无氧酵解以对肝糖异生与输出起到抑制作用, 减少胰岛素抵抗, 进而起到有效控制血糖的作用[6,7]。 吡格列酮属新型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可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 (PPAR) , 来调节与脂肪酸、葡萄糖等有关的胰岛素反应性基因转录, 减少胰岛素抵抗[8], 此外还可对肿瘤坏死因子-α 与瘦素基因表达起到抑制作用。 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时可在控制血糖、 调节血脂方面起到协同作用。

该研究中, 通过联合应用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治疗2 型糖尿病后, 患者的FPG、2 h PG、Hb A1c水平均有显著下降, 且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单用二甲双胍组。 而在对两组血脂比较方面, 联合用药组治疗后的TG、TC、HDL-C下降幅度也显著大于单用二甲双胍组。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则无明显差异。 提示, 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2 型糖尿病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且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2 型糖尿病采取盐酸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缓释片联合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血脂指标, 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盐酸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缓释片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4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 每组7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盐酸吡格列酮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脂指标变化情况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FPG、2 h PG、Hb A1c水平分别为 (5.07±0.37) mmol/L、 (7.88±0.69) mmol/L、 (6.45±0.22) %, 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 (P<0.01) , 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1) ;两组患者治疗后TG、TC、HDL-C水平均有明显改善 (P<0.01) , 但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 (P<0.0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2型糖尿病采取盐酸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缓释片联合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可有效控制血糖, 改善血脂,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吡格列酮,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

参考文献

[1]杨清敏.盐酸吡格列酮结合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15, 31 (9) :23-24.

[2]王婷.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 2015, 8 (1C) :40-41.

[3]邓晨昕, 高凌, 杨颖.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对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2, 20 (9) :660-662.

[4]梁文杰.二甲双胍配伍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5 (3) :473-474.

[5]刘芹, 李青, 李梦真, 等.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的meta分析[J].上海医药, 2014, 35 (7) :29-35, 40.

[6]颜莉, 史耀勋.瑞格列奈与盐酸二甲双胍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 (13) :42-44.

[7]段世双.格列美脲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4) :153-154.

上一篇:图书馆服务管理下一篇:山东文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