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效果

2024-12-17

矫正效果(精选9篇)

矫正效果 篇1

一、社区矫正概述

世界范围量刑的趋轻趋缓和非监禁刑的大量适用, 加上中国刑法学者的推动, 社区矫正制度已得到我国法律的确认。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所谓社区矫正, 就是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 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 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 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 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也就是说, 社区矫正是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 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者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中进行有针对性管理、教育和改造的工作, 是当今世界各国刑罚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社区矫正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 社区矫正工作的效率不高

目前, 我国刑法采用的是以监禁刑为主体的刑罚制度, 尽管规定了非监禁刑执行方式及相应配套措施, 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少使用, 社会上也普遍存在“刑罚就是关押”, “只有严刑才能稳定”, “罪犯改造是监狱的责任”等落后观念。因此, 社区矫正在实际中使用还不是很普遍。在西方各国大量实行社区矫正犯罪的当今时代, 我国适用社区矫正的面极有限, 为扩大社区矫正造声势, 创造条件仍然很有必要。

2. 对罪犯的人权保障不到位

以假释为例, 假释制度是指罪犯经过一定时间的教育改造, 认为自己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 主观恶意已降到最低, 有权申请获得假释, 当其假释申请被驳回, 亦有权利获知不予假释的理由。但是目前我国没有在制度上、法律上保障这种权利的实现。另外, 在社区矫正条件下, 服刑人的哪些人身自由应当受到限制必须以法定形式做出明示。罪犯因为其犯罪行为而受到刑罚处罚, 丧失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和一定的政治权利, 但这并不意味着同时丧失了诸如生存权等其他权利, 漠视这些权利或不依法定程序剥夺这些权利是对犯罪人人权严重的侵犯, 同样应为法律所禁止。

3. 缺乏专业的社区矫正队伍

首先, 社区矫正人员肩负改造服刑人员的社会重任, 如果没有专门的职业资格培训, 矫正效果就难以保证。尽管为了弥补专业素养的缺乏, 部分地方探索了矫正人员在上岗前接受相关专业培训的制度, 但通过这种速成班不可能培养出专业的矫正人员。其次, 由于矫正工作要求在尊重社区服刑人员意愿的基础上, 为其安排专门的志愿者, 而目前合格的社区矫正志愿者也非常紧缺。最后, 社区工作中缺乏高素质的心理专家, 社区服刑人员需要及时且制度化的心理辅导, 帮助他们建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心理专家的缺乏使社区矫正中非常重要的“心理矫正”一环举步维艰。

三、在管制执行中增强矫正效果的对策分析

1. 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和监督管理

一方面, 需要完善教育矫正措施和方法, 加强对在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 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公益劳动, 增强其认罪悔罪意识, 提高社会责任感。加强心理矫正工作, 采取多种形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正, 促使其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另一方面, 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不同犯罪类型和风险等级, 探索分类矫正方法, 依法执行社区服刑人员报到、会客、请销假、迁居、政治权利行使限制等管控措施, 避免发生脱管、漏管, 防止重新违法犯罪。

2. 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帮困扶助

司法实践表明, 大量服刑人员的家庭经济条件都不容乐观, 这就需要司法部门积极协调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 将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为符合条件的农村籍社区服刑人员落实责任田。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 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 提高就业谋生能力, 帮助其解决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3. 加强社区矫正经费保障, 推进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

建立社区矫正经费的全额保障制度, 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经费、行政运行经费、办案业务经费、业务装备经费等纳入财政年度预算, 并根据工作发展的需要, 建立社区矫正经费动态增长机制。此外还要加强建章立制工作,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 结合社区矫正工作实际, 建立社区服刑人员接收、管理、考核、奖惩、解除矫正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 统一社区矫正工作的文书格式, 加强档案管理, 确保国家刑罚依法规范执行。

4. 加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

首先,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可以探索建立专门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 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指导管理。建立专群结合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充实司法所工作力量, 确保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从事社区矫正工作。其次, 还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的聘用、管理、考核、激励机制, 切实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培训, 提高队伍综合素质。

随着社区矫正制度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取得成效, 更具人性化和科学化的中国特色社区矫正制度正逐步走向完善。我们应着眼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高度, 充分认识到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不断探索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监禁刑罚执行制度。

摘要: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状况, 反映了国家刑事法制建设文明程度, 我国目前的社区矫正制度尚属起步阶段, 在理论和实践中的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研究和探索。本文针对当前我国社区矫正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就如何增强社区矫正的效果进行论述, 以期有益于该制度的实践。

关键词:社区矫正,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陈兴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227页

矫正效果 篇2

矫正对象储XX,男,现龄54岁,户籍在XX省XX县XX乡XX村XX组,因交通肇事罪于2009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被县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10)X刑初字第0008号判决书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于2011年元月6日社区矫正期满。

该对象自被移交到XX司法所接受矫正以来,XX司法所按要求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登记,指定了矫正责任人,登记确定了监护人和志愿者,制定了矫正期间的矫正方案,加强了对该对象以法律法规学习和公益劳动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改造,严格进行了每月一次走访谈话、每季度一次综合鉴定,并对其建立了规范的“一人一档”的档案材料。

该对象自被矫正以来,能认真悔过自新,努力接受教育改造,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主动及时地递交月度思想汇报,遵守自觉遵守社区矫正各项规章制度,服从监督管理。通过一年的社区矫正,矫正期间能够认真履行法定义务,按时到司法所报到并上交思想汇报,积极参与各项公益劳动,积极打工还债,在矫正期间未发生任何违法违纪行为,增强了遵纪守法的观念,思想稳定,积极争取早日成为合法公民,周围群众对其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

该对象综合矫正情况反映良好,效果也明显,期限将满,特报请于2011年元月6日对该矫正对象解除社区矫正。

XX县司法局XX司法所

矫正效果 篇3

关键词:苹果;缺铁黄化病;铁肥;施肥方法;矫正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6.611.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1—0188—02

苹果树缺铁黄叶病是一种因植株体内缺少铁元素导致叶绿素合成受阻的生理病害。目前,主要通过根施与叶片喷施的方法来治疗缺铁黄叶病。传统的根施方式与叶片喷施使得树体对肥料的吸收率不是很高,见效慢,并容易造成土壤残留,污染环境。枝干注射施肥法则具有肥料吸收率高、见效快等优点。有研究表明,利用高压主干注射法向树体内注射铁肥矫正果树缺铁黄叶病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使用自流式枝干注射器方式防治苹果黄叶缺铁症方面,还缺少使用剂量及防治时机上的依据。本试验通过对不同铁肥在不同剂量、施肥方式对苹果黄叶病的矫正效果进行研究,旨在寻找矫正苹果黄叶缺铁症的最佳施肥方式、施用时机与施用剂量。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所用苹果树为河北农业大学标本园具有缺铁黄化症状的39株五年生盆栽苹果树,品种为富士,其主干直径为3~4 cm。供试药剂为禾丰铁,其有效成分为>99%乙二胺二邻羟苯基大乙酸铁钠(北京新禾丰农化资料有限公司)与>99%硫酸亚铁(天津天大化工)。供试仪器为SPAD502叶绿素含量测定仪(日本柯尼卡美能达)与自流式枝干注射器(广东省东莞市倍特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1.2铁肥的不同浓度、种类及施用方式对苹果树缺铁黄叶病的矫正效果

试验当天,每株使用SPAD502叶绿素含量测定仪随机测定50张黄化叶片的叶绿素SPAD值,每个处理测定3株;施肥后30 d,再次使用SPAD502叶绿素含量测定仪测定已标记好叶片的SPAD值。在注射法中,在主干上选距地面3 cm处钻直径为3 mm、深为2.5 cm的注射孔,使用自流式枝干注射器将500 mL的铁肥注入到树体内;在喷施法中,使用压力喷壶将500 mL铁肥均匀喷于全株叶片表面;在根施法中,使用烧杯将500 mL铁肥施在苹果树基部。以上每种施肥方法施用的铁肥包括禾丰铁以及硫酸亚铁,每种铁肥的施用剂量分别为0.09、0.18g/株。空白对照施人纯水。

1.3测定叶片的黄化程度对矫正苹果缺铁黄叶病的影响

试验当天每株使用叶绿素含量测定仪测定4组不同黄化程度叶片的SPAD值,每组测定20张,每个处理测定3株;施肥后30 d,再次测定已标记好叶片的SPAD值。在主干上选距地面3 cm处钻直径为3 mm、深为2.5 cm的注射孔,使用自流式枝干注射器将500 mL铁肥注入到树体内。注射施入的铁肥包括禾丰铁以及硫酸亚铁,每种铁肥的施用剂量分别为0.09、0.18 g/株。空白对照施入纯水。

1.4数据整理与分析

叶绿素含量与SPAD值转化公式:y=0.099 6x-0.152,其中x代表叶绿仪读数;y代表叶绿素含量,mg/dm2。试验数据采用Excel进行整理计算和绘图,采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铁肥的不同浓度、种类及施用方式对苹果树缺铁黄叶病的矫正效果

铁肥的不同浓度、种类及施用方式对缺铁叶片的矫正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由测定结果(表1)可知,使用自流式枝干注射法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叶面喷施和地表根施。处理后30 d,枝干注射组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最高增加191.41%,而喷施组、根施组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最高增加62.86%、77.05%。从铁肥种类上看,无论是采用注射方法还是喷施方法,施用硫酸亚铁与使用禾丰铁在防效上差异不显著,而在根施禾丰铁时,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增加77.05%,显著高于对照;而在根施硫酸亚铁时叶片叶绿素含量最高增加26.67%,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从铁肥使用剂量上来看,在相同的施用方式下,2个供试剂量在矫正效果上均差异不显著。

3结论与讨论

不同施肥方式是影响苹果树缺铁黄叶病矫正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结果证明自流式枝干注射法在矫正苹果缺铁黄叶病方面是可行的,同时自流式枝干注射法的矫正效果明显优于叶片喷施与地表根施。这与黄台明等使用不同施肥方式矫正叶片黄叶缺铁病的研究结果相似。说明通过枝干注射法注入铁肥后,铁肥几乎完全被植株吸收,而在地表根施过程中会有一部分铁肥被土壤固定,在叶面喷施过程中会有一部分喷施到空气中未被葉片吸收,从而减少树体对铁肥的吸收量。

不同铁肥种类对矫正苹果缺铁黄叶病具有重要影响。本试验发现,注射与喷施处理使用禾豐铁与硫酸亚铁对苹果缺铁黄叶症的矫正效果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根施组中,根施硫酸亚铁的矫正效果显著低于根施禾丰铁。这与何绍兰使用螯合铁矫正柑桔树黄化缺铁病中的报道相似。说明无机态的硫酸亚铁中的二价铁离子被一些土壤中的阴离子固定,而螯合态的禾丰铁则不会被一些土壤中的离子固定,导致高浓度的螯合态的禾丰铁有较多的铁元素被树体吸收。

本试验首次发现,叶片的黄化程度是影响苹果缺铁黄叶病矫正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用注射法施人铁肥时,当初始叶绿素含量在0~0.9 mg/dm2时,注射铁肥后叶片依旧呈黄化现象;而初始叶绿素含量在0.9~2.7 mg/dm2之间时,一次性注射补铁后叶片黄化现象消失。这可能是因为叶绿素含量较低时,叶片黄化比较严重,叶片本身需要较多的铁肥,但是严重黄化的叶片蒸腾拉力较小,不利于注入的铁肥到达黄化部位,因此会出现一些严重黄化的叶片一次性补铁后依旧具有黄化现象。

防治苹果缺铁黄化病时,在叶绿素含量为0.9~2.7 mg/dm2时,使用枝干注射法注入1次适宜浓度的硫酸亚铁或禾丰铁(乙二胺二邻羟苯基大乙酸铁钠)可取得较好的矫正效果。

矫正效果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我院选择2010年4月~2011年4月间诊治的75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 观察组的4例患者中, 23例为男性, 17例为女性;年龄在2.3岁~6岁之间, 平均为 (3.8±1.0) 岁;36例为双眼弱视, 4例为单眼弱视。对照组的35例患者中, 19例为男性, 16例为女性;年龄在3岁~8岁之间, 平均为 (4.1±0.9) 岁;31例为双眼弱视, 4例为单眼弱视;比较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 未见明显差异, 可以进行比较 (P>0.05) 。

1.2 方法

患者在接受治疗前进行常规的视力检查, 眼位, 眼球运动, 屈光度检查等。对照组的患儿实施遮盖疗法、屈光矫正以及精细训练等治疗, 观察组的患儿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运用弱视综合治疗仪进行治疗, 每天1次, 10天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 诊断标准[3]

轻度弱视:矫正视力0.6~0.8;中度弱视:矫正视力0.2~0.5;重度弱视:矫正视力未超过0.1。疗效评定:痊愈为视力保持正常, 显效为视力矫正后提高到0.9以上, 有效为视力提高至少2行, 无效为视力提高1行或者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采用SPSS15.0系统软件, 用X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儿进行比较, 观察组患儿中轻度弱视治疗的总有效率为100.0%, 中度弱视为88.2%, 重度弱视为71.4%;对照组分别为96.4%, 80.6%, 54.5%, 观察组患儿视力矫正情况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儿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患儿矫正视力恢复程度与治疗前弱视程度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弱视程度越轻, 恢复程度越好。

3 讨论

儿童常见的眼科疾病中常见弱视患儿, 本病对儿童的视觉发育产生严重的影响, 积极有效的治疗弱视是对儿童进行保护的重要操作。不正性屈光是指在视觉系统发育的敏感时期及关键时期内双眼或者单眼的屈光不正, 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矫正, 黄斑无法得到清晰物象的刺激, 导致双眼或者单眼的视力减退[4]。特别是处于3~7岁的学龄前儿童来说是可塑性的关键阶段, 异常视觉环境会导致视功能障碍, 当将存在的异常视觉环境去除后, 视细胞的发育是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的。错过了可塑期后, 视觉环境对视觉通路及视觉功能影响是无法逆转的, 因而应重视对筛查儿童弱视、屈光的工作, 当发现存在问题后, 应立即进行矫正。弱视治疗所需的时间较长, 大部分弱视儿童, 临床运用综合疗法实施治疗, 即屈光矫正、遮盖疗法、精细训练以及弱视治疗仪等方法, 弱视治疗的关键是进行屈光矫正, 重要手段为遮盖疗法, 同时配合精细训练以及红光闪烁等综合治疗措施, 能够将单一训练中的缺陷补足, 提升治疗效果, 缩短所需治疗时间[5]。本文通过对两组患儿进行比较, 观察组患儿视力矫正情况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儿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患儿矫正视力恢复程度与治疗前弱视程度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弱视程度越轻, 恢复程度越好。观察组患者通过综合治疗配合弱视矫治协调器, 运用红光闪烁使黄斑中心凹椎体细胞对红光产生兴奋, 将视觉系统激活, 加快视觉发育;同时配合后像疗法或者海丁格光刷能够将旁中心注视转为中心注视, 有助于弱视眼的视力提升。

综上所述, 儿童不正性弱视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弱视综合治疗仪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弱视会对儿童的视觉发育产生影响, 应做到早期发现, 及时治疗, 这是确保患儿视力恢复的关键措施。

摘要:目的:儿童不正性弱视实施综合矫正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择2010年4月2011年4月间诊治的75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 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 对照组的35例患儿实施遮盖疗法、屈光矫正以及精细训练等治疗, 观察组的40例患儿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运用弱视综合治疗仪进行治疗, 对所选的患者进行13年的随访观察, 比较不同屈光不正性弱视程度儿童矫正视力恢复情况。结果:通过对两组患儿进行比较, 观察组患儿中轻度弱视治疗的总有效率为100.0%, 中度弱视为88.2%, 重度弱视为71.4%;对照组分别为96.4%, 80.6%, 54.5%, 观察组患儿视力矫正情况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儿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患儿矫正视力恢复程度与治疗前弱视程度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弱视程度越轻, 恢复程度越好。结论:儿童不正性弱视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弱视综合治疗仪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儿童,不正性弱视,矫正治疗,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聪, 袁容娣, 梁婧, 等.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在儿童远视验光中的应用[J].国际眼科杂志, 2014, 24 (3) :741-742.

[2]卓文渊, 施长春, 林余蕾.儿童远视引起的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矫正治疗探讨[J].国际眼科杂志, 2014, 33 (6) :610-612.

[3]屈晓慧, 刘伟民, 肖信, 等.视知觉学习对远视性弱视患儿屈光度的影响[J].广西医学, 2010, 33 (11) :589-590.

[4]曹广义, 薛劲松, 曹国凡, 等.儿童裸眼远视力与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的相关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14 (22) :156-157.

膝胸卧位矫正臀先露的效果观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2月-2013年10月入住笔者所在医院61例经产前检查确诊为臀先露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0~35岁, 平均 (25.50±8.37) 岁, 其中初产妇31例, 经产妇30例。孕周28~31周产妇35例, 孕周32~34周产妇26例。入院后通过各种检查确诊为胎位不正的臀先露, 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过敏体质者、不服从医嘱者等, 这些患者配合治疗。

1.2 方法

1.2.1 产前检查

根据产前检查确诊为胎儿胎位不正, 属于臀先露。在产前检查过程中, 对产妇进行疾病知识的指导, 使其了解疾病类型, 治疗方法和治疗目的, 有助于产妇进一步配合治疗, 降低胎儿死亡率, 提高自然分娩率, 最大程度上缓解产妇分娩时的痛苦。对产妇进行相关心理指导, 减轻产妇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1.2.2 膝胸卧位具体矫正方法

在指导产妇进行膝胸卧位前, 护士指导产妇排光膀胱, 并保持腰部无束缚, 活动不受限。产妇在床上做下跪姿势, 两小腿平放于床上, 稍微分开, 两大腿保持与床面垂直, 产妇胸腔贴在床面上, 维持腹部悬空状态, 臀部抬起, 头偏向一侧, 两臂屈肘, 放在头部两侧。膝胸卧位每天进行两次训练, 每次持续时间为15 min, 连续训练一周。然后应用B超复查产妇子宫内胎儿胎位情况、分娩方式、脐带情况等各项生命指标。在产妇进行膝胸卧位训练时, 禁止在空腹和饱腹情况下进行, 空腹下进行膝胸卧位, 由于产妇体力不足以支持训练而容易引起产妇低血压, 甚至休克, 危及生命。在过饱的情况下也不适宜进行膝胸卧位训练, 指导产妇在进食后1~2 h进行膝胸卧位的矫正方法。

1.3 观察指标

对膝胸卧位矫正胎位的孕妇进行随访, 包括产妇的分娩方式、脐带状况、胎儿情况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孕周臀先露产妇应用膝胸卧位矫正后的临床效果

孕周为28~31周的臀先露产妇应用膝胸卧位矫正后成功率 (97.92%) 明显高于孕周为32~34周产妇成功率 (61.54%) , 孕28~31周矫正率最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产妇分娩方式与围生期胎儿死亡情况

经过膝胸卧位矫正臀先露的应用, 臀位助产术的分娩方式导致胎儿重度窒息率16.67%, 明显高于阴道分娩发生率和剖宫产率发生率, 分娩方式的选择与围生期胎儿死亡具有密切联系,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例 (%)

2.3 脐带长度与脐带扭转的关系

经过研究显示脐带扭转与脐带长度有关, 脐带长度<70 cm时, 脐带扭转的发生率 (2.00%) 明显低于脐带长度≥70 cm时脐带扭转的发生率 (36.3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3。

3 讨论

胎位主要分为枕先露、臀先露和肩先露, 枕先露是正常的分娩类型, 其他类型均容易导致难产, 危及产妇及胎儿生命, 因此早期纠正胎位不正具有重要价值[4]。胎儿头部重量明显大于臀部重量, 妊娠28~34周子宫内羊水较多, 所以对于胎儿先露部尚未进入骨盆时采用膝胸卧位能够有效改变胎儿胎位, 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5]。膝胸卧位的目的是促进胎儿臀部逐渐退出盆腔, 胎儿重心改变, 胎头与胎儿背部在形成弧面的同时进行滑动, 胎头逐渐进入骨盆腔, 使胎儿成枕先露的正常胎位, 有助于胎儿从产妇阴道内娩出, 因此在臀先露产妇孕周28~31周进行膝胸卧位矫正具有重要价值[6]。本研究结果显示, 孕周为28~31周的臀先露产妇应用膝胸卧位矫正后成功率 (97.92%) 明显高于孕周为32~34周产妇成功率 (61.54%) , 孕28~31周矫正率最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经过膝胸卧位矫正臀先露的应用, 分娩主要分为阴道分娩、臀位助产术和剖宫产三种方式, 分娩方式的选择与围生期胎儿死亡具有密切联系, 经过研究显示脐带扭转与脐带长度有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膝胸卧位是产妇在床上进行的运动, 方便简单, 可有效纠正臀先露, 促进胎儿在子宫腔内旋转, 从而恢复到正常体位, 有助于产妇正常分娩[7]。剖宫产中还包括阴道分娩失败而转变为剖宫产这一类型, 在试产过程中, 产妇取侧卧位, 减少肢体活动, 一旦出现胎膜破裂的危险症状, 立即检查胎心, 抬高床尾, 增加回心血量, 保证胎儿及产妇的生命安全[8]。在各种分娩类型中极易出现脐带脱垂, 在身体检查过程中要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 并对产妇做好心理护理。

经过研究显示脐带扭转与脐带长度有关, 脐带长度<70 cm时, 脐带扭转的发生率 (2.00%) 明显低于脐带长度≥70 cm时脐带扭转的发生率 (36.3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产妇跪在床上, 胸部贴于床面, 双上肢紧贴双耳, 不仅能够纠正胎儿恢复正常体位, 还有助于产妇进行一定程度的肢体锻炼。采用膝胸卧位矫正臀先露, 胎儿持续向同一方向转的, 引起脐带扭转。脐带是母体与胎儿进行氧气和营养支持的通路, 是保障胎儿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 因此要密切关注脐带的相关变化, 避免出现胎死腹中的危险后果, 同时对于经过膝胸卧位矫正臀先露的产妇分娩过程做好抢救新生儿窒息的准备, 保证胎儿及产妇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 孕周为28~31周的臀先露产妇应用膝胸卧位进行矫正, 临床效果最好, 对经过膝胸卧位矫正的产妇采用适宜的分娩方式对于降低胎儿死亡率具有积极作用, 膝胸卧位矫正臀先露易发生脐带扭转, 并与脐带长度有关。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膝胸卧位矫正臀先露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孕周为2834周的61例产前检查为臀先露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行膝胸卧位纠正胎位并对其分娩过程进行临床观察, 然后跟踪观察孕妇的胎位、分娩方式、脐带情况等。结果:孕周为2831周的臀先露产妇应用膝胸卧位矫正后成功率 (97.92%) 明显高于孕周为3234周产妇成功率 (61.54%) , 孕2831周矫正率最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脐带长度<70 cm时, 脐带扭转的发生率 (2.00%) 明显低于脐带长度≥70 cm时脐带扭转的发生率 (36.3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孕周为2831周的臀先露产妇应用膝胸卧位进行矫正, 临床效果最好, 对经过膝胸卧位矫正的产妇采用适宜的分娩方式对于降低胎儿死亡率具有积极作用, 膝胸卧位矫正臀先露易发生脐带扭转, 并与脐带长度有关。

关键词:膝胸卧位,臀先露

参考文献

[1]王丽娟, 陆淑娟, 王英华, 等.氦-氖激光穴位照射与胸膝卧位矫正胎位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20) :3267-3270.

[2]付建英, 刘迎军.分娩球纠正胎儿臀先露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9) :1549-1550.

[3]李莉.艾灸至阴穴配合膝胸卧位矫正臀位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 (23) :166.

[4]彭光霞.针灸治疗胎位不正之“臀先露”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 2014, 34 (4) :726.

[5]卢宝员, 莫小红.应用胸膝卧位对使用开塞露改善精神疾病患者便秘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 2013, 33 (34) :7273-7274.

[6]罗红.剖宫产术在臀先露分娩中的应用 (附53例资料分析) [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7) :95-96.

[7]于秋, 王建春.胸膝卧位纠正子宫后倾[J].中国民间疗法, 2014, 22 (3) :76.

矫正效果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3年9月至2015年6月,我院耳鼻喉科共收治鼻中隔前端及上部严重偏曲导致歪鼻畸形患者42例, 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29例;男女比例:0.45:1。 年龄在18-39之间.平均年龄22.36岁。歪鼻畸形病因: 先天性严重鼻中隔偏曲导致歪鼻畸形32例,占76.19%;陈旧外伤性导致鼻中隔偏曲进而引发歪鼻畸形的8例,占19.05 %;既往手术继发畸形的2例,占4.76 %。 因鼻中隔偏曲严重所有患者均存在一侧或双侧不同程度的鼻部通气障碍,有24例患者同时还伴有反复发作的慢性鼻炎。

1.2方法

1.2.1手术切口先采用0.2碘酊局部消毒三次后, 铺巾,2% 盐酸利多卡因肾上腺素沿手术切口及鼻背、 鼻唇沟局部浸润麻醉。麻醉显效后,沿鼻小柱前及两侧鼻翼软骨前缘做一蝶形切口,切口长度以充分暴露术野为宜,以利于手术准确顺利进行,力求达到最佳治疗及美观效果。

1.2.2手术过程切开后,钝性分离皮肤及皮下组织, 分离鼻骨下面的黏骨膜,首先沿着鼻翼软骨的外侧浅层逐渐向上.接着沿鼻背浅层筋膜继续剥离.直至将鼻背全部皮瓣掀起,显露出其下的骨性鼻锥、鼻侧软骨以及鼻中隔的上缘.如此可充分暴露鼻中隔偏曲部分。然后进行调整:即沿两侧鼻翼软骨内侧向后上方剥离黏骨膜,松解鼻中隔软骨前端和鼻翼软骨内侧之间连接的纤维结缔组织。,从侧鼻软骨上缘小心剥离鼻中隔两侧的黏膜一软骨上面的黏软骨膜,充分显露出鼻中隔软骨.切除严重偏曲或扭曲的部位,但仍至少保留约l0 mm的背部和尾部的L形软骨结构以作为支撑,防止远期愈合时发生鼻背塌陷,影响美观效果。 如鼻中隔偏曲部分位置较低,或者不仅仅限于鼻中隔偏曲,同时伴有上颌骨鼻嵴结构严重畸形,可切除部分畸形的上颌骨鼻嵴、偏曲的筛骨垂直板及偏曲的犁骨水平板。如同时伴有鼻中部塌陷,可使用鼻骨复位器从鼻腔顶部向上抬起下塌的鼻骨,同时向下压对侧高起的鼻骨,从而使左右两侧鼻背对称、鼻梁平直; 如果伴有下鼻甲肥大的需要同时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 然后进行外鼻的美容整复,使鼻梁居中、双侧鼻背对称, 调整缝合双侧大翼软骨内侧脚及鼻中隔软骨的前部以矫正鼻尖偏斜及鼻尖高度。然后用凡士林碘仿纱条填塞鼻腔,局部压迫止血、托起、固定鼻骨,同时预防局部感染。然后采用可吸收美容线严密间断缝合外部切口,加压包扎外鼻。

1.2.3术后处理所有患者术后定期观察止血情况, 同时每日应用抗生素(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浓度为5mg/ml,100ml,加上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浓度为1mg/ml, 400ml,(0.4g),每日分2次静脉滴注)预防感染。 鼻背部采用石膏绷带夹板固定保持塑形,每日检查是否移位,,一般患者固定48 ~ 72 h后取出凡士林纱条。同时固定的绷带每周依据鼻部肿胀的缓解程度调整固定状态,更换新的绷带,待4周,骨组织初步愈合,固位稳定后拆除绷带。

2结果

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随访.非常满意者29倒.满意者12例.不满意者1例。外形满意率97.6%。一例非常不满意患者为既往手术继发畸形患者,因为其为瘢痕体质者,再次发生瘢痕愈合,后经瘢痕美容消除术, 患者对美观表示满意。但所有术前存在鼻通气障碍症状的患者.术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后我们随访1年,未发现有病例出现再次歪鼻畸形。

3讨论

矫正效果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门诊收治近视患者280例546眼。其中, 男136例 (258眼) , 女144例 (288眼) ;年龄为9~2 2岁, 平均1 3.8岁。矫治前的平均裸眼视力为4.3 1。球形屈光度过0.75D~6.00D, 散光最高为-2.00 D;等效球镜≤-3.00D者236眼, -3.25~-5.00D者205眼, ≥-5-25D84眼;角膜曲率范围在41.00~46.00D;角膜平坦K值减去屈光度>36D。

1.2 使用仪器

角膜地形图仪、角膜仪、裂隙灯、电脑验光仪、验光机头或试架、视力表、插片箱、试戴片若干。

1.3 验配方法

(1) 验光放瞳、基本角膜地形图、泪液层分析、生理显微镜等检查, 排除角膜病变如圆锥角膜、眼球病变或任何令不可配戴RGP的患者。 (2) 检查裸眼视力、眼前节的裂隙灯检查, 测量角膜直径、瞳孔直径等参数, 检查泪液量、泪膜破裂时间、医学验光、眼压检查、前房深度、眼轴长度、眼底检查、眼睑位置等。 (3) 根据上述资料用验配表或电脑设计软件选择首副镜, 首副镜在戴镜后10~30min在没有反射性流泪后开始评估。如果首副镜配适可以接受患者可作夜戴式并在第二天早上再做评估。指导患者戴上镜片、摘下镜片和护理镜片的方法摘下镜片检查裸眼视力, 用生理显微镜检查角膜。 (4) 患者根据自己的情况每晚配戴8~12h, 晨起摘镜, 并于配戴后第2天、第3天、第1, 2, 3, 4周及每月各复查1次。6个月后, 以每6个月复查1次。主要复查裸眼视力、角膜健康情况、屈光度、镜片荧光图像评价、角膜曲率变化等。复查期间, 根据复查情况调整镜片或对症治疗, 稳定后每晚继续配戴。对镜片调整效果不佳、裸眼视力较差, 或停戴1周以上进行主、客观验光超过-1.00D者, 建议改为白天配戴。 (5) 建立用户病历档案, 做到对每一个用户都能及时联系到, 并督促用户按时复查。

1.4 统计学外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判断分析, 两组间进行χ2检验, P<0.05为显著性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1年后效果评价

治疗1年后, ≤-3.00组患者矫正效果最佳, 裸眼视力≥4.9占96.02%;-3.00~-5.00组患者矫正效果较好, 裸眼视力≥4.9占56.42%, ≥*5.00组患者效果较差, 仅有6.59%裸眼视力≥4.9。见表1。

2.2 矫治3个月后屈光度变化

560只眼矫治3个月后的屈光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等效球镜降幅<1.00D占1.61%, 多数眼等效球镜降幅在2.00D~4.00D之间, 占全部眼数的63.93%, 等效球镜最高降幅达-7.25D, 散光最高降幅为-1.75D。见表2。

2.3 角膜曲率变化

所有患者中央角膜曲率均变平。垂直轴Simk-V (D值平均变平 (1.04±0.56) D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水平轴Simk-H (D) 值平均变平 (1.006±0.14) D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见于表3。

2.4 并发症

几乎所有患者戴镜当天都出现异物感、畏光、流泪等症状, 一般1周内消失;51.78%患者有重影现象, 48.21%患者伴有轻度角膜上皮脱落;8.93%患者第一天出现角膜点状荧光素着色, 2例患者由于自己操作不当而引起角膜浅表溃疡, 所有症状均对症治疗后痊愈。

3 讨论

通过改变角膜曲率来矫治近视的方法许多种, 如有RK、PRK、ALK、LASIK等, 但上述均为创伤性屈光手术治疗, 不但受年龄等条件限制, 且临床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角膜塑型术是利用特殊设计的半硬高透氧材料制成的角膜塑形接触镜, 改变角膜弧度, 从而矫正屈光不正。角膜塑型术能有效地减低近视度数, 且可以预防近视的继续发展[3,4,5,6], 角膜塑型术具有使用简便、安全、有效、非手术操作以及作用可逆等特点[7], 是目前临床上矫正近视的可取方法之一。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以来, 选取280例560只眼应用角膜塑形术治疗低、中度近视, 取得较好疗效, 本研究表明, ≤-3.00患者矫正效果最佳, -3.00~-5.00患者矫正效果较好, 而≥*5.00患者效果较差;矫治3个月后的屈光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多数眼等效球镜降幅在2.00D~4.00D之间, 等效球镜最高降幅达-7.25D, 散光最高降幅为-1.75D;所有患者中央角膜曲率均变平且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上述结果与[8,9,10]报道相一致。提示OK镜能有效地降低青少年近视患者的近视度数, 是目前非手术疗法治疗青少年近视较有效的方法。

角膜塑型术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但几乎所有患者戴镜当天都出现异物感、畏光、流泪等症状, 一般1周内消失;部分患者有重影现象或伴有轻度角膜上皮脱落;也有部分患者因操作不当或卫生习惯原因造成角膜浅表溃疡[11], 因些, 应用严格把握角膜塑形术的适用者范围, 正确评估、筛选用户, 严格按照验配流程规定的程序操作;采购具有合法资质厂家生产的合格的镜片;配戴OK镜时必须注意用眼卫生并严格遵循正确的镜片护理规则, 了解戴镜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 如镜片不洁、镜片破损及发生镜片粘附症时的处理方法。避免引起其他眼部症状, 如果佩戴后发现不适, 及时到医院做检查。

摘要:目的 观察角膜塑型术矫正青少年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适合应用角膜塑型术矫治的青少年中度近视近视患者280例 (560只眼) 进行矫治, 观察其裸眼视力改变、屈光度降幅和治疗1a后效果评价及其并发症情况。结果 560只眼矫治3个月后的屈光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多数眼等效球镜降幅在2.00D~4.00D之间, 等效球镜最高降幅达-7.25D, 散光最高降幅为-1.75D。治疗1年后, ≤-3.00组患者矫正效果最佳;-3.00~-5.00组患者矫正效果较好, ≥*5.00组患者效果较差;所有患者中央角膜曲率均变平。垂直轴Simk-V (D) 和水平轴Simk-H (D) 值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几乎所有患者戴镜当天都出现异物感、畏光、流泪等症状, 一般1周内消失;部分患者有重影现象或伴有轻度角膜上皮脱落或角膜点状荧光素着色现象, 所有症状均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 对青少年轻中度近视, 角膜塑型术的近期效果明显, 但不能完全控制近视进展。

矫正效果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因持续性枕后位和枕横位造成的头位难产产妇为研究对象。所选80例产妇均经破膜后阴道检查, 确诊是持续性枕后位和枕横位头位难产。产妇年龄在23~38岁, 平均年龄为 (26.5±3.1) 岁;其中62例为初产妇, 18例为经产妇;产妇孕周在37~41周, 平均孕周为 (37.5±1.1) 周。把80例难产产妇随机均分为对照组 (n=40) 和观察组 (n=40) 。两组产妇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 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入选条件:

(1) 入选产妇均为单胎头位, 而且妊娠周期在37~41周, 所有产妇均骨盆正常, 通过头位分娩法进行评分, 所有产妇分值>7分。 (2) 入选产妇均未合并其他疾病。 (3) 入选产妇子宫颈口的扩张<2 cm就为患者行B超的检查, 确定产妇的生产情况, 对胎儿体质量重新估计, 当胎儿体质量>4000 g时, 就要在产妇生产全程做出密切观察, 对胎儿进行胎心的相关监测。

1.3 徒手矫正胎位适应证:

(1) 产妇头盆未有不对称和骨盆狭窄等情况, 对产妇头盆进行评分均应≥7分。 (2) 当产妇宫口近全, 而枕横位与枕后位都不能得到顺利的矫正, 就要适当把产程延长[2]。 (3) 产妇的宫缩良好, 产力良好, 不存在缩宫素使用禁忌证, 如果产妇子宫收缩乏力, 可用催产素进行静脉滴注。 (4) 胎儿的情况较好, 未有窘迫等情况出现, 对胎儿体质量进行评估<4000 g。 (5) 产妇胎膜已经发生破裂。 (6) 胎儿头部未有产瘤和颅骨重叠等情况出现。 (7) 产妇未有前置胎盘与胎盘早剥离等情况发生[3]。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自然分娩方法。

1.4.2 观察组:

观察组产妇在分娩前对胎方位进行矫正。产妇取膀胱截石位, 在会阴和阴道进行常规的消毒处理。主要矫正方法如下所示:

产侧俯卧位:产妇朝胎儿的脊柱的一侧以侧俯卧位, 如果是右枕就要采用右侧俯卧位, 如果左枕就要采用左侧俯卧位。产妇含胸弯腰, 把同侧下肢的大腿位置保持伸直状态或者微屈状态, 而对侧的大腿要保持在屈曲的状态, 直至和脊柱保持垂直。产妇髋部和膝部要保持着屈曲尽量把腹壁放松, 保持腹壁和床面的无限接近, 这种体位适合胎儿于子宫的内部进行旋转。

徒手矫正法:当产妇的子宫口已经扩展至6~10 cm时, 可以把食中两指伸入产妇阴道内, 于小囟门下方的1 cm处, 把胎儿的胎头进行缓慢的旋转, 当右枕横位时, 对胎儿进行90°的顺时针旋转, 当右枕后位时, 对胎儿进行135°的顺时针旋转, 当胎儿处于左枕横位时, 对胎儿采用90°的逆时针旋转, 当胎儿处于左枕后位时, 对胎儿采取135°的逆时针旋转。产妇顺利完成分娩后, 胎头旋转后要在产妇枕前位进行稳固, 就可以把手指退出, 如果经过2次徒手矫正旋转未不能取得成功, 就要及时采用剖宫产的手术方法[4]。

1.5 成功标准。

成功:经过侧俯卧位徒手矫正处理, 胎儿由枕前位或枕横位, 通过阴道助产顺利完成分娩。显效:经过徒手旋转胎儿胎头, 旋转符合标准, 把胎头转化成枕前位, 即为显效。有效:经过徒手旋转胎儿胎头, 胎头经旋转向前移动却没有达到要求的枕前位, 即为有效。无效:经过徒手旋转胎儿胎头, 胎头的位置未发生改变, 即为无效[5]。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以 (±s) 来表示计量资料, 以χ2来表示计数资料, 以P<0.05来表示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无需助产自然分娩33例, 经过助产自然分娩3例, 剖宫产4例, 自然分娩成功率为90%;对照组无需助产自然分娩15例, 经过助产自然分娩10例, 剖宫产15例, 自然分娩成功率为62.5%。

观察组自然分娩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产妇对比差异明显,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并发症情况:

80例产妇自然分娩与剖宫产均未发生胎儿头部损伤或颅内出血等情况, 未发生胎盘早剥离及脐带脱垂、产道受损等并发症。

3 讨论

3.1 徒手矫正作用机制:

头位难产时由于产妇产道、产力和胎儿大小、产妇心理等因素互相制约, 都会对分娩产生影响。其中产道与胎儿大小属于不变因素, 胎儿的胎头位置与产力属于可变的因素。胎儿以持续性枕后位或枕横位都是因为胎头俯曲不佳造成, 因为产妇骨盆平面径线过大, 导致胎头在内旋转和下降过程中受到阻碍, 使胎头保持持续后位的状态[6]。

在产妇生产过程中, 以徒手旋转的方式对胎儿胎头位置进行矫正, 使胎头能够配合产妇的生产体位, 以最小的径线来通过, 这时头盆不称的问题就会消失。所以, 产科医师一定要注意对产妇产程做好观察, 当产妇宫口扩张到6 cm时, 这时会有一定的时间延缓或者生产停滞, 就要对产妇做阴道检查, 如果胎儿在持续性枕后位, 具有徒手转动胎头相应指征, 就可以使用手对胎头进行旋转, 配合产妇体位进行改变, 使胎头转变到枕前位, 这时, 胎头就可以通过最小径线由骨盆分娩而出。整个产程, 产妇要保持侧俯卧位的最佳姿势, 有利于枕后位的胎头旋转, 产妇要保持住这种体位, 通过子宫的收缩配合, 联合胎儿重力与羊水的浮力, 共同作用下, 把胎儿背部朝产妇的腹部前缓慢移动, 与此同时, 还要使胎儿枕部朝前方进行旋转, 防止回复到枕后位。

3.2徒手矫正注意事项:

1产科医师要严格掌握徒手矫正的指征, 把头盆不对称的产妇排除。2产科医师徒手矫正过程中忌过于粗暴的动作, 不能过急, 如果转位发生困难, 忌强行旋转。3徒手旋转过程中, 要注意观察胎儿胎心的监护, 防止胎儿在宫内发生窘迫, 一旦发现胎心出现异常, 就要及时停止相关操作, 为产妇进行吸氧治疗, 选择其他分娩方式。4产科医师和助手与产妇要共同配合, 才能完成徒手旋转。5产科医师为胎儿旋转胎头一旦发现脐带在胎头侧方, 一定要停止旋转, 把产妇臀部抬高, 避免脐带受到压迫, 并为产妇安排剖宫产的分娩方式。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自然分娩成功率为90%, 对照组自然分娩成功率为62.5%。观察组自然分娩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 产妇以侧俯卧位配合徒手矫正对头位难产具有极佳的临床分娩效果, 缩短了产妇的产程, 降低了产妇和胎儿并发症发生率和剖宫产率, 对于产妇临床自然分娩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衬, 杨冬晓, 罗淑桂.徒手矫正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观察[J].南方护理学报, 2012, 9 (3) :2-3.

[2]李振荣, 齐爱华, 王雪莲, 等.经阴分娩助产方式优劣性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3 (6) :54-56.

[3]黄醒华.提高阴道分娩质量降低难产发生率[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2, 22 (2) :83.

[4]周萍萍, 施飞凤, 高红月.头位难产阴道助产270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 2013, 27 (3) :56-57.

[5]付亚娟, 苏晶.徒手矫正加对侧卧位在头位难产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 2012, 15 (7) :87.

矫正效果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8例, 73侧乳头内陷, 已婚20例, 未婚18例;年龄22~42岁, 平均27岁。Ⅰ型乳头内陷6侧 (8.2%) , Ⅱ型乳头内陷19侧 (26.0%) , Ⅲ型乳头内陷48侧 (65.8%) 。

1.2 治疗方法

1.2.1 矫正器的制作截取5 m l注射器外套尾部, 长1.5 c m, 制成矫正器。

1.2.2 治疗过程

常规消毒、麻醉。用巾钳将内陷乳头夹持住, 反复挤捏牵拉乳头基底挛缩组织直至将内陷乳头牵出, 用16号注射器针头从乳头基底部十字交叉将钢丝引出, 牵拉钢丝将乳头引入矫正器内, 钢丝四头从矫正器上端四孔穿出, 将相邻两头拧在一起, 牵出的乳头不再回缩。矫正器底盘与皮肤接触处垫放凡士林纱布, 外部敷料覆盖。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

术前要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直观讲解, 包括讲解矫正器的设计原理、作用、优点、手术步骤、注意事项及预后等, 提高患者对手术情况的认知度, 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 积极配合手术。术前做好皮肤准备, 以免增加术后感染几率。

1.3.2 术中配合护士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使其感觉舒适安全, 提高对手术的耐受能力,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1.3.3 术后护理

矫正器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乳头血供障碍, 术后一定要仔细观察乳头血供情况。术后第1天换药, 如牵引局部肿胀、颜色暗紫, 立即通知医师调节钢丝。保持手术部位清洁干燥, 更换外层敷料时, 先用75%酒精清除乳头、钢丝及矫正器基底核的血痂, 而后更换矫正器基底处的油纱布, 无需再覆盖外层敷料。

1.3.4 出院健康教育处方

(1) 患者术后必须穿比术前大一号的胸罩, 不可抱孩子, 避免压迫伤口。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矫正器及钢丝摩擦和牵拉伤口, 引起局部出血和皮肤破溃。 (2) 演示并教会患者用将5.0cm×7.5cm的单层纱布竖置, 根据矫正器基底部最宽部分约2.7cm, 在纱布中心点往左右两边剪约2.5 c m的一字形口, 纱布竖置从矫正器乳头部套下后往基底部宽位自一侧挪入后, 再从另一侧将纱布完全别入基底部与皮肤间, 然后横置纱布, 纱布别在基底部间有余地但不会脱落, 避免矫正器与皮肤摩擦导致皮肤破溃。 (3) 术后遵医嘱每个月复查1次。告知患者早期乳头部位感觉麻木约持续1个月, 减轻患者因认知不到位引起的焦虑情绪。 (4) 每次沐浴后, 用75%酒精滴淋乳头渗至基底部皮肤, 更换基底部与皮肤间的纱布。教会患者清洁乳头和矫正器间隙污垢的方法。淋浴使污垢软化, 再用专用细小棉签轻轻探入其间隙将污垢卷拭出, 清洁时避免损伤乳头。 (5) 拆除矫正器后需经常用手适度牵拉乳头, 可减轻乳头回缩程度。

1.4 结果

本组病例均坚持佩戴矫正器6个月。随访1~6个月发现, 1~3个月有不同程度回缩, 3个月后基本稳定。手术1个月后轻触乳头询问患者乳头感觉与术前无异。乳头外形经矫正器塑形均近似圆柱形, 患者满意。

2 讨论

上一篇:新品种权下一篇:婚姻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