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效率及其影响

2024-08-18

机械效率及其影响(精选12篇)

机械效率及其影响 篇1

1 灌溉用水技术效率概述

在我国, 有关专家经过调查分析, 对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做出了估算, 经过估算发现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偏低, 平均只有0.49, 而且地区差异非常大。而研究发现, 农业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比较多, 要想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也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例如降低种植消耗水资源较多的农作物、改变地表灌溉的方式、优化灌溉装置, 提高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水资源管理水平等。

2 灌溉用水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

2.1农户受教育程度与节水意识

教育研究表明农民的学历越高, 所受的教育越多, 对于灌溉效率的研究也就越多, 但效果不是很明显, 从理论上讲, 农民的文化程度越高, 掌握农业生产技术的情况也越好, 也将更加有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 在实践中, 需要一些必不可少的指导, 以提高农业技能, 形成比较优势的多元化生产环境, 这样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从事更高的投资回报率的农业项目中, 对灌溉效率的影响意义也就不大了。从水资源短缺的现实情况看, 环境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缺水的程度越大, 人们对于节水的观念和认识越强, 更加理解灌溉效率高的重要性, 水危机意识也更强, 在行为上, 也会更为谨慎的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这一点是加强灌溉水的重要, 可以减少灌溉水资源的浪费, 因此, 对农民进行合理的建议, 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灌溉的效率。

2.2农业机械力的运用

农业机械力的运用对于灌溉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业机械化的程度越高, 灌溉的效率也就越高, 随着越来越多取代人力的机械化的农业工作不断展开, 这将不可置疑地促进农业生产劳动力的地位在智能农业发展工作中降低, 并在提高农业灌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3农业灌溉面积

扩大农业灌溉的面积, 对于灌溉效率有积极的影响, 随着灌水量的增加, 灌溉效率也得到了一定的加强, 鉴于当今我国农村山地较多, 机械化效率不高这一现象, 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 灌溉效率依然不高。但是, 随着农业劳动力短缺, 日益严重的老龄化, 这一现象是不符合当前的农业生产现状的, 所以要加强整合农业资源,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灌溉用水效率的提高。

2.4农业的收入

在小农经济的农业中, 农民从农业上得到的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低, 对于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也不讲究, 但是, 大规模的种植农业中, 多表现为科学的多样化的农业生产, 为了增加收入, 会不断的改进生产设备和生产方法, 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进行精细化处理, 而没有较高收入的农业家庭, 农业生产往往是非常落后的, 也进行着没有管理的自由生长, 水资源利用效率没有提高。

2.5灌溉方式

在灌溉方式的选择上, 利用自然湖泊的水灌溉, 可以提供用水效率, 这对农业生产也是有利的, 如果有可能, 应该首先考虑。因为在农田灌溉中, 如果灌溉源比如灌溉井和灌溉作物的距离比较近, 输水损失相对较小, 农民可以根据作物类型和灌溉方式以及作物的不断增长的需求来改变灌溉量, 这也对减少灌溉浪费起到积极作用, 同时易于植物吸收水分。

2.6节水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 对于提高效率有着积极影响, 特别是结合当地特点的节水灌溉方式, 可避免在灌溉水的损失, 比如新疆的坎儿井, 南方的移动喷灌技术的实现, 起到了很好的节水作用, 在灌溉领域知名度很高。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过程中, 政府应该为农民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

3 提高灌溉用水效率的建议

3.1提倡农业规模化生产

未来的农业生产中, 机械化、规模化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 为了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 要进行合理的规模化生产, 这样可以有效地进行效率的提高, 还有在规模化的发展过程中, 更多的耕地将被合理规划, 农产品的需水性将会被科学衡量, 也可以进行搭配种植, 同时也增加了农业劳动力的技术水平的提高, 带动周边农业地区的共同发展, 如果这些生产要素可以充分和适当的利用起来, 将有助于有效地利用生产资源, 其效率也会提高。大规模生产有利于农业科学方法对粮食产量的指导, 对于农业生产是有利的, 而且这对于提高灌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2发展高精准节水灌溉技术

近些年来, 节水灌溉技术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因而得到很大推广, 并且在部分地区得到试点运作, 这对该技术的宣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 节水灌溉技术一般都是围绕低压管道与渠道防渗技术展开, 但是微灌和喷灌这种高精准的节水技术发展依旧比较之后, 而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受到资金投入不足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约。喷灌等灌溉节水技术需要投入的资金比较大, 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家庭个人生产投入资金不够, 农户的积极性也不高, 小规模的生产模式根本就不能为高新技术提供合适的环境, 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资金投入。

3.3改革灌溉水价机制

价格是一种对于水资源浪费的非常有效的措施, 在利用水资源进行农业灌溉的过程中, 水资源是不收费的, 或者是根据公顷进行收费的, 这一点无法唤起农民的节水意识, 同时节水灌溉的基础设施也相对薄弱, 农民对水的利用没用一个节点, 所以, 改革水价机制就非常关键, 或许可以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用水的收费标准是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情况而定的, 如果水资源严重不足, 可以提高水价成本, 虽然以水资源作为基础进行议价, 不能充分反映商品价值, 但是可以进行水资源的利用调节, 所以必须充分发挥水价机制, 进行水价改革, 让水资源的作用深入人心, 在促进公平与效率的灌溉收费时, 不能让农民感觉无法承受, 农民的生产成本必须考虑在内, 也要考虑他们意愿支付的价格, 在经营高成本的灌溉和排水系统时, 要通过相应的财政补贴对农民进行帮助, 但是也要让农民只能使用限额内的水量, 采取措施逐步控制用水量。

3.4提高农户节水意识

没有节水意识的水的使用会造成很大的问题, 尤其是在缺少水资源的地区, 小农经济的低效和靠天吃饭的意识严重影响灌溉水资源的利用。导致水资源浪费, 再次让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对这些农民进行水资源的教育十分有意义, 让他们意识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水资源的现状和其战略意识。

4 结束语

用水效率问题是农业灌溉的关键部分, 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偏低严重阻碍着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水资源虽然比较丰富, 但是我国淡水资源却是世界上水资源比较紧张的国家, 尤其是在绝大部分灌溉区域, 大水漫灌与输水损失量大的问题非常严重, 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几乎不到50%, 这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所以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 必须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 这对促进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构建节约型社会也有着深刻的意义。

摘要:水资源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变得越来越严峻,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当今社会实现节约的重要保证, 其中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是根本。在我国, 农业灌溉是用水的主要部分, 所以必须精确计算农业灌溉的用水效率, 根据灌溉用水效率制定相应的符合实际的灌溉用水政策, 从而将灌溉用水效率不断提高。本文对灌溉用水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分析, 希望能够给在提高灌溉用水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农业灌溉,用水技术,效率,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刘七军, 李昭楠.不同规模农户生产技术效率及灌溉用水效率差异研究——基于内陆干旱区农户微观调查数据[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10) :1375-1381.

[2]王学渊.中国农业用水效率及影响因素——基于1997-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面板数据的SFA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8 (3) :10-17.

[3]郑循刚.中国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09 (23) :102-104.

[4]王晓娟, 李周.灌溉用水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5 (7) :11-18.

机械效率及其影响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机械能的概念。

2.知道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守恒定律。3.能解释一些能之间转化的物理现象。重点难点:

1、分析能量之间的转化。教学过程:

一、自学检测

1.动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所处的高度有关。3.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4.空中飞行的子弹由于速度很快具有很大的动能,又因为它处于空中,相对于地面子弹又具有重力势能。

二、合作探究 教师巡视督促指导

(一)、演示滚摆实验

1.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滚摆在下落过程中,转动的速度和高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滚摆的动能和势能又是怎样变化的?

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摆轮只具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2.滚摆在哪个位置具有的动能最大,你是如何判断出动能最大的?在哪个位置具有的重力势能最大?如何判断的?

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

3.仿照摆轮下降的过程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情况。(二)、单摆实验

1.将摆绳一端挂在黑板上边,使单摆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摆动(不接触黑板),在黑板上记录摆球运动路线中左A、右最高点C和最低点B的位置。

2.分析单摆实验:

小球从A摆到B的过程中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从B点摆到C点的过程中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小球在B点动能最大,在A(或C)点动能最小,小球在A(或C)点重力势能最大,在B点重力势能最小。

3.(接步骤1)在黑板上记录小球由A到C再摆回到左边的最高点A′点(只让单摆运动一个来回),比较A、A′的位置关系,发现:A、A′几乎在同一高度(或小球几乎能摆回到原来高度,好像“记得”它原来的位置),分析:小球处在A点和A′点时具有的机械能大小有什么关系?

(因小球在A、A′时速度为零,没有动能,质量和所处的高度相等,重力势能相等,所以在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过程中机械能的多少几乎没有变化,即机械能是守恒的)。

4.让单摆多摆动几次,记录最后一次小球能摆回的高度A″。小球还能摆回到原来的高度吗?

分析:因为小球除了受到重力和拉力以外,还受到空气阻力。这个力越小,小球克服空气阻力对外做功损失的能量越少(“多”或“少”),小球摆回的高度越高,如果空气阻力为零,则小球能摆回到原来的高度,机械能的总量不会改变。

5.对比分析3、4后归纳机械能守恒定律: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是不变的(守恒的)。

(三)、课后P74第2、3两题

第2题:乒乓球很轻,运动时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很容易减速,怎样向地板抛乒乓球,才能使它弹跳到高于原来抛球的位置? 第3题蹦床:重物向下落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接触到蹦床后,动能转化为蹦床的弹性势能,向上弹起的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为人的动能,上升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三、展示交流 教师掌握情况

四、精讲点拨

1.实验:“打鼻子的铁锁”中,铁锁是不会打到鼻子的,而且会离鼻子越来越远,这包含着什么道理?

(铁锁运动要克服空气阻力,消耗一部分机械能,机械能总量减小,铁锁回不到原来的高度,所以不会碰到鼻子。)2.阅读课文P73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然后完成下面填空:

人造卫星沿椭圆形轨道围绕地球运行,离地球最近的一点叫近地点,最远的一点叫远地点,卫星在近地点时动能最大,重力势能最小,卫星在远地点时动能最小,重力势能最大。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的过程当中,卫星的速度减慢,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的过程当中,卫星的速度增大,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

五、即时练习

1.分析章首图的过山车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2.某选手在自由式滑雪比赛中运动的轨迹如图所示,如果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从a点向b点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B.在a点和c点速度都为零,因此重力势能相等 C.从c点下落到d点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D.在a点和e点都处于静止状态,因此机械能相等

学习内容二:水能风能的利用

学习指导:课本P72至P73文字内容,注意看懂插图11.4.4水电站剖面图。

机械效率及其影响 篇3

关键词:机械电子技术;发展趋势;产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 F1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5-91-2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机械产业也在不断地发展,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开发与使用,给机械制造业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将电子技术运用到生产实践不再是神话,例如在矿产的开采方面,机械电子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显示了该项技术的显著优势。将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相融合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因此,我国还应当积极地开发与研究机械电子技术,并且在研发中寻求将此技术应用于实践中的道路。

1 机械电子技术的简要介绍

1.1 机械电子技术一词的来源

机械电子技术一词的首次运用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研制机械电子技术的初衷是用电子类的生产部件替代机械生产中所使用的部分其他零部件,用这种方式可与减少设备的体积和质量,使机械设备运行起来更加灵活。随后,电子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机械生产行业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单纯的将电子技术应用于机械零部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工业的要求了,人们开始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采用什么方式可以最优质的使用电子技术来提高机械生产的效果。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实现了电子技术和机械技术的有效融合,因此,机械电子技术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成熟起来,不仅如此,机械电子技术在实际的运用中使用的领域也变得越来越广,研发的领域也在不断地突破与发展。

1.2 机械电子技术的新型概念

传统的机械电子技术概念是指将电子技术融入到机械制造业之中,以保证在生产实践的活动中提供技术支持。显而易见,传统的机械电子技术的概念和应用范围都不是很清晰,随着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不断改进,机械电子技术的概念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其使用范围也有了一定的延伸,逐步形成了将多项学科相融合的综合性概念[1]。电子技术开发出来更多的功能,使之在新型的机械电子技术体系中的使用更加广泛,在机械设备的控制系统中的动力系统以及操作系统都可以上通过使用电子技术来进行操作。对于其设备结构,还在进行不断地优化和改进,以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保证其设备结构的既定目标。当前,机械电子技术还在进行不断地研究与开发,在研发中寻求机械电子技术的新的技术与生产潜能,在技术方面,又加入许多为人性化和智能化的理念与概念,使未来的机械生产中更好地融入电子技术,更加便捷。

2 机械电子技术的显著特点

2.1 安全性能好

运用机械电子技术生产出的产品自动化水平较高,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问题,会给予提示,保护人员的安全,如果真的出现了问题,自带的系统可以自行进行诊治与修复, 如果故障太严重,靠自身无法修复,相关的系统会发出警报,提示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检修。因此采用机械电子技术的生产设备安全性能好,可以有效地保证相关的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2.2 工作完成质量高

运用机械电子技术进行生产的设备一般都具有自动的控制系统以及信息处理系统。所以对于运行中的相关数据的监测不只准确,而且实时性还特别好,一旦数据有什么变动,会马上给予反应。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工作人员可以对设备的程序进行预设,从而在生产的过程中,可以脱离人工操作,可以保证运用机械化的生产,相关工作人员只需要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有效的保证产品的一致性,不再受人工手工的限制,使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从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2.3 操作简便

采用机械电子技术进行生产的设备,因为使用自动的控制系统,所以工作人员只需要按一下按钮,就可以实现机器的作业,系统会根据预设的程序进行工作,对于一些产品的生产,只需要根据预设程序循环进行就可以了,这就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而生产出的产品的质量却不比人工的差,从而增加企业收益。

2.4 使用范围广泛

机械电子技术是将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技术,所以在安装时只需要在原有的机械设备上加入电子技术,由于具有机械电子技术的生产设备具备自动的控制与调节系统,所以不被限制在某一领域,可以在不同的领域广泛的应用,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并且后期的维护工作也非常便捷,在维护的过程中,不需要对设备以及零部件进行改装,只需要对预存的程序进行定期的校正。

3 机械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影响

3.1 实用性

机械电子技术并不满足于只应用于机械制造业,所以已经走向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与其他行业的专业技术也得到了有效的结合,增强了使用价值。如在医学治疗方面,机械电子技术运用到医疗器械上,可以保证相关数据的精准度,在实际的操作中,人工操作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自动化的仪器,从而提高治疗水平;在生物技术领域,积极地使用机械电子技术,可以给相关的研究人员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3.2 智能化

机械电子产品的最主要优点是,通过电子技术的运用,实现自动化操作作用,为了高效精准的生产目标,机械电子产品在研发中不断地加入新型智能化元素。在产品设计中,融入更多的人性化特点,使其更加的具备与人相似的操作功能。在生产研发中,还在一直研究人工智能化与机械电子产品进行有效的融合。

3.3 精准化

为了使其产品更加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在生产研发过程中,我们还要使用一些新型的技术来确保产品的精准度。目前在机械电子产品的制造产业,也开始尝试使用新型的纳米技术,更精准地把握部件内部的结构特点,据此,对其进行研发与改造[2]。目前,新型的产品加工技术使产品生产加工变得更加灵活多变,同时又保证了产品的成型效果。

3.4 绿色化

工业化的发展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但同时产生的严重的污染也在摧毁我们的家园,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与人身健康。所以机械电子技术的产品在设计过程中要增加对此的关注度,在研发的过程中考虑在生产中的污染问题。机械电子技术产品的绿色化生产是指,产品在使用时对生态环境不破坏,在产品报废后还可以回收再利用。

4 运用机械电子技术的显著成效

运用机械电子技术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影响巨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4.1 数控机械类

主要是有电子机器人、数控机床以及设备的发动机控制系统等。这些产品的主要运作部分都是依靠电子技术装置。

4.2 电液伺服类

此类的产品主要有电子伺服万能材料试验机等,其主要特征是液压驱动的机械装置是执行机构,接收电信号的液压伺服阀为控制机构[3]。

4.3 微电子装置

这类产品主要有带有微处理器的各种仪表、指针式石英电子表以及电动机的自动智能调速装置。主要的运行方式是由集成电路来带动步进电机,再由步进电机来运行一系列的齿轮,整体运作起来之后,我们就可以通过指针看到时间。这种形式可保证时间的准确度,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便捷。

5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机械电子系统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如果没有多项技术的面向未来的技术和知识交流,那么就不会产生复印机、安全气囊、自动售票机、行驶模拟装置和防滑刹车系统等一系列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捷的产品。机械电子技术结合这些传统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不断地发展机械电子的产品、系统和制造方式。只有这样,才促使电子工业、计算机科学和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扩大到了机械电子系统的领域。机械电子技术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我国在技术研发与实际应用中还在不断努力,努力提高机械电子技术的制造水平。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参 考 文 献

[1] 潘雍,傅明星,于晨.机械电子工程综述[J].机电工程,2014,03(05):553-558.

[2] 田海湧.关于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的相关性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7(11):104-105.

机械效率及其影响 篇4

关键词:DEA,总行效率,技术效率,回归分析

一、DEA方法简介

银行效率是衡量其资源配置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反映。对银行效率进行评价,可以使银行了解到自身的资源配置是否达到最优状态,进而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改进措施,以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前沿生产函数方法的非参数计算分支,由A.C h a m e s和W.W.C o o p e r等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效率评价方法。D E A有两个基本模型,即C 2 R模型和B C C模型。利用C 2 R模型可以求得规模技术效率(STE)。规模技术效率也称综合效率或总效率,当某被考察决策单元的总效率值为1时,称为有效。利用BCC模型可以求得技术效率(TE)。技术效率反映生产中现有技术利用的有效程度,即在给定投入的情况下各决策单元获取最大产出的能力。

二、商业银行的效率评价实证分析

(一)评价指标的选择

需要指出的是,定义投入与产出是正确利用D E A技术测定银行效率的一个关键。因为银行的主要功能是融资中介,其经营过程表现为资金的流入和流出,在投入与产出上不容易界定。在本文中将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并结合本国银行业的特点选取投入产出指标。把总资产、年末各类存款余额作为投入指标,将税后净利润、年末各类贷款余额及净利息收入作为产出指标。

(二)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选择了11家上市银行(由于受区域性的影响,剔除南京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3家上市银行)5年的统计数据并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评价银行的整体效率。本文的数据均来自中国金融年鉴及WIND数据库。由于篇幅问题在此仅列出05-09年总效率。

纵向来看多数银行都是经历了08金融危机年的下降,在09年又有小幅度回升,而华夏银行历年来保持1的水平。横向来看,在近5年里三家国有银行并非全部DEA有效,其总技术效率的平均值都低于总体国内上市银行的平均水平,在三家国有银行中,建行表现出最高的总技术效率,八家股份制银行表现出良好的总技术效率水平。这可能是体制问题,三家大型国有银行作为央行的下属机构,担负着执行货币政策,配合国家宏观调控,履行政府财政政策的责任,正是这种多个角色的扮演,使其无法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行事,导致效率低下。

三、影响银行技术效率的因素及其回归分析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取4家小银行纳入回归分析并将所得结果带入因数据过少而未纳入回归分析样本的其它3家小的商业银行以进一步作试探性应用,最后对银行效率提高给出具体建议。

其中Y表示技术效率,X1,X2,X3,X4,X5分别代表净资产收益率,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资本积累率,存款增长率。β1、β2、β3、β4,β5分别表示待估参数。代入模型利用EViews5求解得到:F值为3.4 4 2 8 8 8,相伴概率为0.030860,小于显著性水平,说明回归方程线性关系较为显著,即技术效率与各个指标之间存在很强的线性关系,所选取的指标具有很好的解释力。各系数β也显著,除了资本充足率的显著性较差以外,其它指标的显著性均在合理范围内。净资产收益率反映银行的盈利性,净资产收益率与技术效率呈负效应,说明要加强提高银行的盈利性;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反映银行的安全性,这两个指标与技术效率显著负相关,可见提高银行安全性,对提高银行效率很重要。资本积累率与技术效率呈正相关,说明银行应该注意提高资本积累率,而存款增长率与技术效率呈负相关,主要应该因为中小银行的规模过小,在存款市场几乎没有规模优势,单位边际成本递增,在现有资金来源渠道有限的情况下,增加存款是我国商业银行非常普遍的手段。对于以上情况,小银行可以开发中间业务等途径开拓新增资渠道,缓解存款市场的僧多粥少的局面从而逐渐扭转存款的边际效益递减效应。

四、结论

《机械能及其转化》教学反思 篇5

本节教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为了增加实验的可见度,配合演示实验采用CAI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可把实验及人造卫星的运动由动变静、由小变大、由快变慢,使知识的传授具有鲜明的表现性,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更有利于分析运动过程中机械能的转化。

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思考,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尤其体现在让学生分析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培养了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更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展现自我的能力。

之后让学生进行了集体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会发现自由释放的皮球反弹时的高度会越来越低,还有自由下落的滚摆、荡秋千如果不继续用力高度都会越来越低,最终停止。这是为什么呢?充分利用了集体优势,体现了物理学习方法中的合作交流环节。

在我的有效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性和感性上很好的掌握了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初步了解了有关机械能的知识。授课方式与授课过程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的课堂也是这样,本节课还是未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自主的参与课堂。我也正在为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和积极主动的思考进行努力的探索。但多媒体在本节课所起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恰当、有效、适时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能事半功倍。

机械效率及其影响 篇6

关键词医疗卫生支出;DEATobit分析方法;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The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efficiency,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scale efficiency of public health expenditure from 2009 to 2013 in Hunan province were estimated by the DEATobit two phase analysis method, which shows the public health expenditure in Hunan province stands of the scale reward stage. At the same time, the external factors that reflect the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efficiency level of the fund allocation of health expenditure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level efficiency of public health level is low and there is an obvious difference in Hunan Province, and the efficiency of public health expenditure in other areas is low except in Changsha. The Per capita GDP and urbanization level in Hunan province have a significant promoting effect on the efficiency of public health expenditure. However, education level, population density,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efficiency of public health expenditure.

Key wordsHealth expenditure;DEA-Tobit method;Comprehensive technical efficiency;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Scale efficiency;Influence factor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绝对量逐年增加.2009年我国开始了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各地方政府为了积极落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精神,纷纷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湖南省各级卫生部门逐步加强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重大疾病进行全方位的防治,努力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让个人承担医疗卫生支出费用有所下降,让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让卫生事业能够快速发展.

2009年湖南省公共财政支出为221.04亿元,其中,医疗卫生支出为15.9亿元,医疗卫生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比重为7.2%.到2013年,湖南省公共财政支出增加到469.09亿元,而医疗卫生支出也增加到34.25亿元,与2009年相比,2013年湖南省财政支出增加了248.05亿元,年增长率高达22.44%,其中,医疗卫生支出增加了18.35亿元,政府医疗卫生支出在2009-2013年间,年增长率为23.12%.湖南省公共医疗卫生支出每年都在不断的增加,那么,湖南省的医疗卫生支出规模是不是达到了最优支出规模状态?它的效率是不是处于一种最优效率状态?如果效率未处于最优效率状态,导致未充分效率的影响因素又有哪些?

利用DEATobit二阶段分析方法,以湖南省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20092013年相关数据为样本,对湖南省地级市政府在医疗卫生支出方面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相关研究中,不同学者利用不同方法从不同的地区及效率的不同角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比如,Rosa Aisa(2014)等人认为政府公共卫生支出规模的加大对人的寿命有促进作用[1].Eduardo Gonzalez(2010)等人将165个国家分为高、中、低等收入三类,利用VEA和DEA两种方法对这三类国家的卫生体系的价值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高、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效率依次递减,分别为0.96,0.86和0.76,并发现卫生支出的共享程度与权重对其效率水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Patricia Siqueira Varela(2010)等人利用DEA方法对巴西各地方公共卫生支出效率进行了分析,发现只有6.41%的城市公共卫生支出效率达到了有效状态,并且认为政府转移支付及国家卫生支出的特殊目的与效率得分呈负相关关系[3].A.H.G.M.Spithoven (2009)对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的医疗卫生支出及它的指标进行了对比,并对其差异的原因从内外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4].周良荣(2012)等对湖南省政府对卫生总费用支出规模进行了分析,认为政府在公共医疗卫生方面费用支出偏低,而个人卫生支出费用比较高[5].王小万、冯芮华(2012)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得出我国整体卫生投入不足,政府应该增加卫生投入以提高其绩效[6].罗红雨(2012)运用DEA及Bootstrap方法对省级政府卫生支出进行了测算,并认为我国省级卫生支出效率并不高,卫生投入存在19%的浪费,人均GDP及人口男女比例对其效率有显著的影响[7].现有的研究中,大部分是针对卫生支出费用、卫生支出规模等方面的研究,有关效率方面的研究也主要是从省级、全国等中观或宏观的角度对卫生支出效率进行研究.以湖南省为例,分析新医改之后5年内各地级市政府公共医疗卫生支出效率的变化趋势显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机械效率及其影响 篇7

绿色经济是与依赖增加要素投入、不顾及环境成本而追求数量扩张来实现增长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相区别的一种创新驱动的效率型经济模式, 其发展状况通常用发展水平指数或效率来表示。由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的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庞大复杂, 中外尚无相对统一的衡量标准, 国内学者对绿色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比较集中于绿色经济效率, 国内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研究基本都是基于“时间序列DEA模型”。尽管“时间序列DEA模型”把不同时间段的同一个决策单元看作不同的决策单元, 但是它只能研究决策单元在两个时间段的效率变化情况, 无法研究决策单元在连续多个时间段的效率稳定性和波动性。因此, 本研究采用基于超效率DEA视窗分析模型, 研究不同区域在连续多个时间段的效率的演化发展状况, 其分析结果比“时间序列DEA模型”的分析结果更贴近现实情况, 从而更具有指导意义。

一、区域绿色经济效率评估模型构建

(一) 超效率DEA视窗分析模型

安德生 (Andersen) 和彼特森 (Petersen) 于1993年提出了超效率DEA评价模型 (Super-efficiency DEA, 简称SE-DEA) , 这种模型与传统DEA模型相比的突出优点, 是可以有效区分DEA值都为1的决策单元 (decision making unit, 简记为dmu) 。超效率DEA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在进行某个dmu效率评价时, 使此时DMU的投入和产出为其他所有DMU投入和产出的线性组合代替, 从而将此dmu排除在外, 而传统DEA模型则将此时DMU包括在内[1]。但是, 超效率DEA模型与传统DEA模型一样, 只适合分析横截面数据, 对处于同一时期的不同DMU进行效率分析, 没有考虑时间因素的作用, 难以对DMU发展演化趋势进行探讨。

传统DEA模型隐含一个基本的假设, 即当年的投入在当年就得到产出, 而且当年的投入只对当年产出发生作用。在现实生活中, 某年的投入可能会对未来几年的产出产生影响;即某一时期DMU的DEA值可能是当期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果, 也可能是前期甚至前几期投入要素累积效应的结果。因此, 如果忽视时间因素的影响, 在评估过程中会导致最终决策产生重大偏差。为了处理这一类情况, G.Klopp在1985年率先提出了DEA面板数据处理方法, 这种方法后来被命名为视窗分析法 (Window Analysis Approach) [2]。面板数据 (Panel Data) 作为同时拥有时间和样本双重维度的数据结构, 具有了解样本异质性、增大自由度、减小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等优点, 并通过大样本提供更多信息, 有利于开展时序和单个样本分析 (Cheng Hsiao, 2003) [3]。

DEA视窗分析模型可以有效处理面板数据, 其基本原理是将一定时期的面板数据划分为一个视窗, 每个视窗的时间长度均相同, 将不同时期的同一个dmu视为不同的被评价单元来比较, 从而增加了被评价的dmu的数量。这种方法与平滑指数方法类似, 一方面可以通过比较同一时间跨度内不同年份的数据, 进而分析dmu效率的动态变化趋势;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时间跨度内同一年份的数据, 考察dmu在这一段时期内效率的波动情况。对某个特定的dmu来说, 在横截面上要同其它dmu进行比较;在时间序列上, 同一个dmu在不同时点上也要进行比较, 因而更能反映dmu的真实效率。此外, 在多次反复运算中将不同的dmu组成参考集, 可以充分挖掘相关数据的内在研究价值。

超效率DEA视窗分析模型综合了超效率DEA模型和DEA视窗分析模型的优点。假定每个dmu有r种要素投入和S种产出, 对于某个特定的dmutn来说, 投入向量xtn和产出向量ytn分别可以表示为:

视窗K的输入矩阵和输出矩阵分别为:

对于某个特定的dmutn来说, 超效率DEA模型如下:

在式 (1) 中, θ为被考察单位的效率指数, θ≥1说明决策单元为DEA有效, θ<1, 说明决策单元不是DEA有效, 表示决策单元的生产活动既不是技术效率最佳, 也不是规模效率最佳, θ值越接近1, 则表示第j决策单元的综合效率越高;λj为权重变量。

(二) 视窗跨度的确定

目前, 中外学者对最优视窗跨度的选择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本文根据以下2条原则选取窗宽: (1) 在任意一个视窗里, 满足数据包络分析法所要求的投入指标数量 (Ninput) 、产出指标数量 (Noutput) 与决策单元数量 (Ndmu) 之间的关系:2 (Ninput+NOoutput) ≤Ndmu; (2) 根据T.Sueyoshi (1992) 的研究成果[4], 采用式 (2) 来确定窗宽WL (window Length) 。

其中WL为视窗跨度, m为研究的总年数。

二、区域绿色经济效率测评

(一) 变量与数据处理

区域绿色经济效率 (Green Economic Efficiency, 简称GEE) 是综合考虑生产要素投入、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后的区域综合经济效率, 计算区域绿色经济效率需要考虑的投入产出变量包括:

1. 生产要素投入。

根据生产函数, 基本的生产要素投入包括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 劳动投入以区域年末就业人数 (单位:万人) 表示, 资本投入区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单位:亿元) 来表示。

2. 能源消耗。

能源利用后的产物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能源消耗以区域能源消费总量 (单位:万吨标准煤) 来度量。

3. 环境代价。

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用用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来测度, 本文选取区域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及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3个指标, 测度历年区域环境综合污染指数。

首先, 根据式 (3) 对各种污染物 (pollutant) 的排放量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i=1, 2, 3;t=1, 2, …, 12;j=1, 2, 3)

其中i为区域, t为时间, j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等污染物。pi*, t, j为第i个地区, 第t年, 第j个污染物标准化后的赋值, pi, t, j为各地区各污染物当年的排放量, pj, max为各污染物排放的最大值, pj, min为各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值。

其次, 采用层次分析法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确定各种污染物的权重。本文运用AHP系统软件计算得到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权重w (j) , 分别为0.400、0.333和0.267。

第三, 根据式 (4) 对历年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进行计算, 结果如图1所示。

(i=1, 2, 3;t=1, 2, …, 12)

从图1可以发现2001-2012年这12年间, 河南、广东和湖北环境污染综合指数演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粮食主产区河南省和“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湖北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均呈现上升的态势, 只不过河南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远高于湖北, 而先发地区广东省的环境污综合染指数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态势。

4. 经济产出。

以区域国内生产总值 (GDP) (单位) 作为经济产出衡量指标, 本文选取指标的数据主要来自相应年份的《河南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湖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最终的面板数据集包含3个截面单位在12年内的时间序列资料, 样本观察值共计36个。

(二) 区域绿色经济效率实证分析

考察的时间区间为2001-2012年, 共12年, m=12, 为偶数, 根据式 (2) 窗宽WL可以选取6或者7, 投入指标包括劳动、资本、能源、环境成本4个指标, 产出指标1个, 2 (NINPUT+NOUTPUT) =10, 区域包括河南、广东、湖北3省。本文选取窗宽WL=6, 这样每个视窗内满足:2 (NINPUT+NOUTPUT) =10≤Ndmu=6*3=18, 窗宽的选择比较科学合理。一共有7个视窗, dmu总数量达到3*6*7=126, 比传统DEA模型的决策单元数量 (3*12=42) 多了2倍, 从而大大增加了被评价DMU的数量。第一个时间窗为W1 (2001-2006) , 第二个时间窗为W2 (2002-2007) , 以此类推, 第7个时间窗为W7 (2007-2012) 。

本文运用My DEA软件对各时间窗的18个决策单元, 运用超效率DEA模型进行绿色经济效率评价, 结果见表1, 其中河南、广东和湖北视窗分别记为HNWi、GDWi、HBWi (i=1, 2, 3, 4, 5, 6, 7) 。由表1可知在河南省的7个视窗42个决策单元中无一达到DEA有效, 最大值为0.998, 最小值只有0.490, 全距为0.508, 平均值为0.670, 中位数为0.619, 标准差0.139。在广东省的7个视窗42个决策单元中最大值为2.154, 最小值为0.909, 全距为1.245, 平均值为1.042, 中位数为1.003, 标准差为0.192, 达到DEA有效的决策单元有23个, 占总数的54.8%。在湖北省的7个视窗42个决策单元中, 最大值为1.266, 最小值只有0.653, 全距为0.613, 平均值为0.844, 中位数为0.822, 标准差为0.147;达到DEA有效的决策单元有6个, 占总数的1/7。

根据表1的数据可以得到3省经济绿色效率在每个视窗下的平均值, 这可以用于分析各个地区在某个时间段内效率的变化情况, 所得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河南省由窗口1的0.831, 下降到窗口7的0.555, 呈现快速下滑的趋势。广东省除窗口6外, 其余的6个窗口都达到DEA有效。从总体上看, 由窗口1的1.207, 下降到窗口7的1.003, 呈现缓慢下滑的趋势。湖北省和河南省一样, 在7个窗口都属于非DEA有效。广东省各窗口下的绿色经济平均效率处于区域领先地位, 而湖北省各视窗下的绿色经济平均效率位居第二位, 最差的是河南省。

为了进一步考察这三省绿色经济发展效率的演化情况, 可以根据表1的数据计算出不同视窗下相同年份的效率的平均值, 所得结果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广东省绿色经济效率虽然在考察的三个省份中一直处于领先水平, 但呈现“L”型演化趋势, 2001年水平最高, 2002-2012年一直处于平稳有效发展态势。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承接国际产业的大量转移, 广东省在获得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 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这一点从图1中也得到佐证。面对环境污染, 广东省加大污染治理财政投入, 强化技术创新, 并适时实施“腾笼换鸟”的战略, 淘汰落后产能, 转移环境污染较大的产业,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协同推进, 因而环境恶化状况得到有效遏制, 但由于前期的污染难以短期内完全消除, 因而绿色经济效率一直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2005年前, 河南省的绿色经济发展效率领先于湖北省, 但到了2005年后逐渐被湖北省赶超, 并从此一直落后于湖北省。其原因可能在于河南省目前依然处于工业化的中期, 第二产业中的原材料产业、耐火材料产业、传统制造业, 以及钢铁、有色金属、煤炭、化工、电力、交通运输等高能耗、污染密集型行业仍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长态势, 经济和产业结构重型化的格局短期内难以取得根本性转变。虽然当地政府高度重视环境问题, 但环境污染仍然呈现缓慢蔓延态势, 这从图1也获得佐证。2011年后中原经济区实施“三化协调”发展战略, 绿色经济效率略有提升, 但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巨大, 绿色经济效率提升的潜力巨大。2001-2009年湖北省绿色经济效率呈现缓慢上升的态势, 2010-2012年波动式发展, 其原因可能在于湖北省实施“两型社会”发展战略, 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产业和东部产业加速向湖北转移, 2010年起环境污染情况有所恶化 (这一点从图1也获得佐证) , 导致了湖北省经济绿色发展效率整体上呈现波动式演化态势。

三、区域绿色经济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通过对2001-2012年河南、广东和湖北三省绿色经济效率的评估, 可以发现三个区域的绿色经济效率存在明显地区差异。参考中外己有的相关研究理论和文献, 本文认为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区域的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产业转移、创新驱动、政府规制和经济发展水平, 各个解释变量的具体含义见表3。

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通过集聚生产要素产生规模效应、释放居民消费力驱动区域经济发展, 并产生重要的经济效益。具体到不同区域, 不同因素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程度可能存在差异。本文以绿色经济效率为系统特征序列、影响因素为系统行为序列, 运用式 (5) 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来分析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

其中Aij为灰色绝对关联度 (Absolute degree of grey incidence) , Rij为灰色相对关联度 (Relative degree of grey incidencee) , Sij为灰色综合关联度 (Synthetic degree of grey incidence) , Sij越大表明影响因素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越大, 根据Sij的大小可以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影响级别划分, Sij>0.7为一级影响因素, 0.6

根据式 (5) ,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模软件GTM3.0, 得到河南、广东和湖北3个省份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的综合关联度, 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虽然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各影响因素的综合关联度均在0.5以上, 但不同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较大的区域。其中, 河南省绿色经济效率的一级影响因素包括城市化和政府规制, 综合关联度分别为0.723和0.720;二级影响因素3个, 按综合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和产业转移, 对应的综合关联度分别为0.679、0.666和0.657。影响广东绿色经济效率的一级影响因素有3个, 分别为产业转移、城市化和创新驱动, 相应的综合关联度依次为0.796、0.748和0.743;二级影响因素包括产业结构和经济水平, 相应的综合关联度分别为0.636和0.604。影响湖北绿色经济效率的一级影响因素有5个, 按综合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政府规制、产业转移、创新驱动、城市化和产业结构, 相应的综合关联度达到为0.835、0.831、0.786、0.729和0.716。从总体上看, 经济水平对3个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相对较小, 产业结构对3个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相对居中;政府规制对发展中的地区河南和湖北影响较大, 城市化对人口大省河南和先发地区广东的影响比较突出, 而产业转移和创新驱动对湖北和广东的影响比较显著。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运用超效率DEA视窗分析模型测算了2001-2012年河南、广东和湖北三省的绿色经济效率值, 并通过建立灰色综合关联度模型分析了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河南省呈现缓慢下滑的演化趋势;广东省绿色经济效率在考察的三个省份中一直处于领先水平, 呈现“L”型演化趋势;湖北省绿色经济效率呈现波动式演化态势;对河南、广东和湖北绿色经济效率影响最大的因素分别为城市化、产业转移和政府规制。根据上述结论, 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 河南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 跃升绿色经济效率。目前, 河南省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是驱动经济绿色转型的核心动力。要坚持新型城镇化全省“一盘棋”的思想, 构建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完善的城镇网络体系, 形成中原经济区内的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要加快大中城市发展方式转变, 构建生态型城市综合体, 立体开发城市土地, 从以往追求速度、数量和空间规模的“外延式发展”向追求质量、集约、高效的“内涵式发展”转型, 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的承载能力, 科学引导产业优化布局, 推动大中小城市基于产业链延伸而形成合理的分工体系, 实现城镇体系与产业链耦合互动发展、资源集约利用、污染集中处理, 降低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 跃升绿色经济发展效率。

第二, 广东省以产业转移为支点, 撬动绿色经济发展。广东省要在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进程中, 依靠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科技力量, 提升环保技术水平;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加大对低能耗、低排放的“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 增强对造纸、化工以及钢铁等传统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监督和控制, 鼓励节能环保型“龙头”企业对它们的兼并重组, 整合优势资源, 加快产业的转型和优化升级;优先承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大类型的产业转移, 全面嵌入全球生产体系,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广东经济从要素和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完成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转型, 以产业网络化和经济生态化为目标, 培育出新型的产业支撑体系, 撬动广东绿色经济发展。

第三, 湖北省完善和强化政府规制, 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湖北省在“两型”社会建设中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政府规制, 加大污染治理的财政投入, 在承接国际产业和东部产业转移中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对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 加强水资源保护, 严格监督和控制排污总量, 改善能源、供排水、城市绿化、防灾治污以及综合交通等生态环境设施, 提升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要健全、完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实施严格的节能减排指标约束考核制度, 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构建湖北经济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 强化产业政策的指示器作用, 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绿色经济建设;以武汉都市圈为核心, 搞好湖北绿色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鼓励企业开发绿色技术, 完善绿色工艺, 实行绿色生产, 引导城乡居民实行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绿色出行, 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通过政府规制的多元叠加, 释放发展动力, 收获生态红利, 推动湖北绿色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Andersen P, Petersen N C.A pr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t unit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 1993, 39 (10) :1261-1264.

[2]KloPP G.The Analysis of the Efficiency of Production System with MultiPle InPuts and outPuts[R].Chieago:University of lllinois at Chieago, Industrial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College, 1985.

[3]Cheng Hsiao, Analysis of panel data:Second Edi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2003:5-21.

[4]T.Sueyoshi.Comparisons and analyses of managerial efficiency and returns to scale of telecommunication enterprises by using DEA/Window[J].Communications of the Operations Research Society of Japan, 1992, 37:210-219.

机械效率及其影响 篇8

关键词:中国重工业,能源效率,技术创新

中国重工业能源生产消费的总体特征

中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在过去的30年中, 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快速增长, 从1980~2010年, 全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以平均10%的速度增长 (NВS, 1981~2011) 。2007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国, 随后在2009年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IЕА, 2011) 。2010年, 中国占全球能源近2.0%的使用量, 2011年, 仍然占18%的全球能源使用量。2010年与美国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25% (IЕА, 2011) 。

上图显示了2000~2012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耗量大幅度增加, 尤其在2002年后, 工业能源消费量水平比原来提高了134%。从2003~2005年, 中国工业部门能源的强度下降, 低于1996年的工业能源强度水平, 下降了46%。

节约能源是指加强能源的使用和管理, 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合理、环保和社会可接受的措施, 减少在每一个阶段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损失和浪费, 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能源。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欧盟, 自2008年以来, 采用了低碳战略, 从而走出全球金融危机。中国设定目标是从2005~2020年碳强度水平降低40%~45%。

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结果

笔者参考重工业的划分标准, 同时限于统计数据可得性, 主要关注的中国工业, 包括重工业, 共计10个行业。因受资料的限制, 且为了保证统计的连续性, 在研究对象中剔除了其他采矿业。选取上述行业的30个重工业作为研究对象, 时间跨度为2000~2012年 (见下表) 。

中国重工业能源效率分行业的平均水平也不十分理想, 还具有很大的节能空间。煤炭产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在这期间的能源效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最高点分别上升到0.723、0.789, 这些企业有效节能措施的贯彻还够有力。

在2000~2010年期间, 中国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整体水平不高, 基本保持在0.717~0.761之间, 且无明显改进趋势。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 处于各行业底线水平, 对应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平均值均小于0.6, 说明这些行业距离效率最佳前沿较远, 能源利用无效、损失较高。

中国工业总体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化, 除了中途有短时波动外, 基本呈现稳步上升态势, 平均增长率为8.2%;在改变能源效率的动因中, 推动作用最明显的是技术进步, 平均增长率为6.3%。特别是2011~2012年, 增产率达到了29.2%的规模效率。

在对各行业进行能源效率评价及变动分析的基础上, 笔者最后从技术进步角度, 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展开了进一步分析, 结果显示:除行业集中度外的R&D (研发) 投资外, 产权制度、行业平均规模、外商直接投资等指标, 均能对能源效率产生显著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史丹.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效率的改进[J].经济研究, 2002 (9) :49-56.

[2]Richard F Garb accio, Mun S.HoDale, W.Jo rgenson.Whуhas the Energy Output Ratio Fallen in China?[J].Energy Journal 1999, 20, 3.

机械效率及其影响 篇9

在石油机械加工中,其本质主要有机械加工表面质量与其加工精度两部分组成,而能够对石油机械加工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但主要表现在工艺加工系统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热变形以及磨损情况等几方面。因此,在对石油机械加工质量影响因素与控制方法研究的过程中,应首先从以下这几方面入手,才能够事半功倍。

1 石油机械加工质量概述

所谓的石油机械加工质量,事实上指的是机械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相关质量:从几何方面看,主要指的是机械加工完成以后在几何形状上所产生的误差,主要作用于机械最外层材料的表面与应用周围环境所接触的界面处[1]。在几何形状的误差中,主要包含微观与宏观两种;从材料性能方面看,机械加工质量表现在完成机械加工之后,机械零件表层发生的改变,主要存在与零件的机体性能与物理学性能领域中,而发生这一系列变化的机械零件表层,有可以称之为机械加工变质层。而主要对石油机械加工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石油机械中有很多零件,而这些零件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塑性形变,一定程度的塑性形变会对机械零件中的晶格产生影响,造成晶格的畸变或发生扭曲,达到一定范围,甚至会使晶粒之间发生滑移,或拉长晶粒。其次,石油机械普遍使用的是金属材料,在机械加工过程中,机械表面属于金属层的金相组织可能会在切削热的作用下发生变化,进而对石油机械的整体质量产生影响。最后,机械使用后,由于受切削热与切削力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会对石油机械零件表面金属层中的金属晶格产生作用,使金属晶格产生一定的形变,严重时还可能使机械零件表层的金相组成产生变化,这一系列变化会在石油机械零件的表面形成一定的应力,这些应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机械加工的质量。

2 石油机械加工的表面质量

在组成机械加工质量的两部分本质中,表面质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机械表层波度、光滑度、纹理等几何形状。

在几何形状特征中,表面光滑度也可以称之为表面粗糙度,是由上文所提到的微观几何误差所造成的,具体指的是石油机械零件在加工过程中,零件表面所表现出来的较小间距以及表面峰谷所形成的微观几何性质形状。在对其评定过程中,质量的高低主要依托于机械零件的表面轮廓,包括Ra,算数平均偏差等相关参数;而机械零件表面波长与波高之比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机械零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低频振动,在振动时会产生一定的几何误差,这也是上文所说的特殊误差,因此,想要彻底将机械零件表面的波度消除,从而保障机械零件的质量,就必须有效提升石油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表面加工纹理指的是在机械零件加工时,运用不同的加工方法或有差异的切削运动规律,在机械零件表面形成形状与方向不同的纹理;而机械的伤痕主要指的是在机械零件表面显现出来的、具有随机性的加工缺陷,主要有零件表面的裂痕、气孔、划痕等。

第二,石油机械零件表面所存在的物理学性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机械零件表面因塑性形变而产生的加工冷作硬化;其次,机械表面因切削热作用而产生的零件金属表层的金相组织变化;最后,受切削热与切削力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在机械零件表面所产生的残余应力等[2]。

3 石油机械加工的精度

机械加工的精度主要指的是:在进行石油机械零件加工的过程中,与机械图纸要求相比,机械零件的形状、尺寸、位置等相关要素的几何参数是否达到要求。石油机械零件对精度的追求主要在于零件的相关几何参数需要达到图纸所要求的平均尺寸,如机械零件的几何形状要求达到绝对的直线、圆柱或平面等,或机械零件表面的相对位置要求达到绝对的对称、平行或垂直等。而未能达到图纸数据要求,或机械零件的相关数值产生偏离,便构成了加工误差。

4 石油机械加工质量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方法

4.1 原始误差对机械加工质量的影响

在对石油机械零件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受加工工艺等因素的影响,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原始误差,而原始误差是所有对机械加工能够产生误差因素中影响最大的,在原始误差方向与加工法线方向一致时,机械零件加工所产生的原始误差最大;相应的,在原始误差方向与加工法线方向呈现垂直关系时,机械零件加工所产生的原始误差最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误差敏感方向是对石油机械加工精度影响最大的一种方向,当其与原始误差方向相一致时,便会产生较大的精度误差,进而对机械加工的质量产生影响[3]。原始误差对石油机械零件精度所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机床方面的误差、刀具方面的误差、调整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量具与测量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加工原理不准确所造成的误差、装夹以及夹具所造成的误差等。

4.2 对石油机械加工质量的控制

针对精度对石油机械加工质量所产生的影响,在对石油机械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其控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需要使工艺系统的刚度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在最大限度内保障石油机械零件的加工质量;其次,对机械内部的精简结构进行合理设计,从而对机械零件加工的整个过程有一个合理把握;再次,需要使连接表面的刚度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使表面质量有所提高;第四,在机械进行加工的过程中,运用辅助支撑的方法进行控制,从而降低意外情况的发生率;最后,在加工过程中运用装夹等科学加工方式,从而提升石油机械加工的质量。运用以上几种方法,能够对石油机械加工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5 结语

在进行石油机械加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影响产生的原因来制定相应的控制方法。在今后的生产加工中,还需要运用新型的技术对加工影响进行有效控制,降低石油机械加工质量中的误差,提升石油机械的使用寿命与使用质量,使石油机械在应用过程中更加可靠。

参考文献

[1]殷宗荣,郭合理.采用国产和日本盘条生产石油钻探用钢丝绳对比试验的研究[J].金属制品,2011,10(28):169-170.

[2]于靖华.基于工艺系统力变形的加工误差计算机辅助分析[J].机床与液压,2014,9(27):184-185.

机械效率及其影响 篇10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也得到较大提升,数据显示,1995~201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资本投入和人力投入年均增长30.34%和13.3%,与此相对应,高技术产业专利申请量、新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5.36%和25.5%,从数据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投入和产出增速迅猛,然而,单位专利所对应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却出现较大下降,经核算,其年均下降7.29%.可见,尽管我国高技术产业在自主创新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考虑到自主创新目标并非是仅仅界定为专利或新产品的数量或数额,若从投入产出角度衡量,在研发资源存在硬约束条件下,能否实现在一定研发投入约束下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最大化,从而避免技术创新成果的闲置浪费,对于我国实现自主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从Schumpeter(1943)提出技术创新的若干假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产业创新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从未间断,且取得了一定建树。Guan和Chen(2010)利用网络DEA方法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若干创新生产过程的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1];Yam等(2011)对香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2];Schmidt和Zloczysti(2011)利用超效率DEA方法对德国、美国、丹麦等17个国家13个产业的创新效率进行测算与比较,确定了若干具有前沿技术效率的产业[3];Cullmann等(2012)利用两阶段半参数DEA方法对OECD国家的产业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资源优化配置的改进措施[4]。朱有为、徐康宁(2006)利用SFA方法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对其若干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5];吴延兵(2008)分别利用SFA方法和DEA方法测算了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知识生产效率,并对两种方法的测算结果进行了比较[6];成力为等(2011)利用三阶段DEA-Windows方法测算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7];刘金芳、徐枞巍(2012)利用Malmquist指数对中国工业企业的动态创新效率进行了分析[8]。

既有文献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①使用不同的模型与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如DEA模型及其多种扩展形式、SFA方法等;②研究领域大多围绕科技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效率开展,而对创新技术成果的产业转化效率问题基本未有涉及。

基于现实意义及文献研究现状的综合考虑,本文试图从实证角度探讨中国高技术产业专利成果产业化的技术效率,在受到环境因素影响下这种效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各环境因素对产业化效率的影响效应如何,以及各高技术产业之间的产业化效率有何差异。要弄清上述问题,需要解决诸如变量如何选取、数据如何处理、效率如何测算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也构成了本文内容的主体框架。其中,对于我国高技术产业而言,测算其研发投入与专利成果产业化之间的投入产出技术效率,是采用非参数的DEA方法,还是采用参数性质的SFA方法,实际上涉及到效率测度的模型选择问题,这也是本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 模型选择

Farrel(1957)对技术效率的定义是“在既定投入下将产出最大化,或既定产出下将投入最小化的能力”[9]。在本文中,将中国各高技术产业看作是投入一定研发资源进行创新生产的决策单元,各决策单元通过优化利用研发资源将能达到专利成果产业化的最大化(潜在产出),若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相一致,则认为该决策单元的创新生产活动是技术有效的,否则技术无效。

对决策单元产出效率的评价问题,关键之处在于选择合适的效率测度方法,作为产业创新效率测度的两个主要方法,DEA方法和SFA方法各有利弊,DEA方法假定无随机误差对R&D产出产生影响,使得随机误差项的影响被包括到效率项的估计中,从而导致效率的测算结果出现偏差,而SFA可以将技术非效率项与随机误差项有效分离,从而可以准确测度效率差异的不同影响,考虑到本文中的研究使用了五个高技术产业1995~2011 年共跨越17年的面板数据,随机误差项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产业的效率冲击不可忽视,因此,SFA方法更适合于本文中的研究需要。

根据Kumbhakar,Lovell(2000)对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的设定[10],该模型一般形式为:

式中,yit表示产业i在时期t的实际产出;f(xit,t)表示产业i在时期t在投入一定资源要素时所达到的最大产出(潜在产出),也是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确定性产出,其中,x表示一组投入变量,一般表示人力和资本,t为时间变量,i=1,…,n,t=1,…,T;(vit-uit)表示误差项,其具有复合结构,包括两个部分,其中,vit~ N(0,σv2),表示随机扰动对生产的影响,uit~ N+(u,σu2),表示个体冲击对生产的影响,也被称为技术非效率项,vit和uit相互独立[11]。uit作为技术非效率项,其与时间t的关系见式(2):

式中,η表示时间因素t对uit的影响,当η>0、η<0、η=0时,分别表示技术非效率项uit随时间增长而下降、上升、不变。

利用实际产出期望和前沿面潜在产出比值,可测算出各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见式(3):

对于式(1),可以在等式两边取对数,可得式(4):

对于复合误差项vit-uit,可以通过计算uit的方差在误差项总方差中所占比重来判断技术非效率项对创新生产影响的显著性,Battese,Coelli(1995)设定的方差参数见式(5):

式中,γ为待估参数,0≤γ≤1,γ=0为原假设,若其被接受,则说明各决策单元的生产活动位于生产前沿面上,不存在技术非效率现象[12]。

对于技术非效率项uit,Battese,Coelli(1995)认为环境因素对其存在影响,故设定了技术非效率函数[12],见式(6):

式中,zit表示环境因素,δ表示回归系数,wit表示随机干扰项。

对于生产函数的选择,在本文中,选取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相对于传统Cobb-Douglas生产函数,前者放宽了技术中性和产出弹性固定的假定[13],见式(7):

式中,β为待估参数,j和l代表第j和第l个投入变量。

3 变量与数据

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的统计对象,中国高技术产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五个一级行业,其下又可细分为十七个二级行业。为便于从整体上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在本文研究中,对产业类别进行简化,将研究对象限于五类一级高技术产业。本文原始数据来源于1995~2011年各年的《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这样,便组成了五个产业跨越十七年共八十五个观测值的面板数据。

3.1 产出变量

企业创新成果的实现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度量,常用指标一般为专利和新产品,事实上,专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中间产品,它反映了新技术知识,却没有反映新知识是否有经济价值,也即商业化水平[6],因此专利在衡量创新成果的价值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基于此,新产品作为商业化水平更高的一种创新产出,得到一些学者的采用[5,6]。

由于本文研究对象是专利成果产业化效率,故涉及的产出变量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作为创新中间产出的专利成果,二是作为创新产业化成果的新产品,二者组成一个复合型变量。

对于专利成果,文献中一般采用专利申请量或授权量来度量,相对于专利申请,专利授权的环节更为复杂,其中涉及到审批流程、管理者偏好等一些人为因素,而专利申请更多体现为一种微观主体主动而为之的利益诉求,故在本文中,采用专利申请量作为中间阶段的创新成果。对于新产品,文献中一般采用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其中,相较于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项目数和产值存在着和专利类似的缺陷,即并不能全面反映出创新成果的经济价值和商业化水平[14]。故在本文中,采用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产业化阶段的创新成果。

综上所述,在本文研究中,采用新产品销售收入与专利申请量的比值作为产出变量,也即专利成果产业化变量。各产出变量的解释详见表1。

3.2 投入变量

对于研发投入变量,文献中一般采用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经费内部支出来表征研发投入的人力和资本要素。在本文中,也采用二者作为研发投入变量,各指标解释见表2。

3.3环境因素变量

为全面考察高技术产业专利成果产业化效率的外部环境,在本文中,分别从市场、产权、激励及产业集聚等方面来考察各因素对专利成果产业化效率的具体影响。上述四个环境因素在本文中细分为六个二级指标,见表3。

市场因素泛指对专利成果产业化产生影响的若干市场力量,包括:① 大型企业市场占有率,根据Schumpeter关于市场集中度、企业规模与创新密切相连的假设,在本文中,为综合考察二者对专利产业化效率的影响,构造“大型企业市场占有率”指标,本文用“Large”表征;② 市场效益,项目管理理论认为,高利润率的产业市场环境能够激发企业开发新项目的积极性,但不同观点认为,在利润率稳定的产业环境里,企业倾向于维持现状,而不愿尝试应用新技术,为考察产业市场利润率对专利产业化效率的影响,构造“市场效益”指标,本文用“Benefit”表征;③新产品出口占比,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新产品出口比重均值在15%左右,部分产业更达50%,为考察出口导向对高技术产业专利成果产业化的影响,构造“新产品出口比重”指标,本文用“New”表征。

产权因素指影响产业创新的不同所有制形式,既有文献研究表明,不同所有制形式对产业创新活动有差异化影响,对于处在经济转型关键期的我国而言,在高技术产业领域,外资成分虽已有所提升,但国有化比重还是较大,传统观点倾向于认为外资利于创新,而国有化却对创新有反作用,对于专利产业化而言,是否还是如此,在本文中,考虑到多重共线性问题,故只考察“国有产权比重”指标对专利产业化效率的影响,本文用“State-owned”表征。

激励因素在本文意指能对专利产业化产生资金支持的各因素,一般认为企业R&D投入的渠道主要有三种:企业自投、金融贷款、政府资助,三种方式中,企业希望通过增加R&D投入获取内部化的市场收益,金融机构贷款意在获取资本利息,而政府资助则试图发挥财政资助诱发企业R&D投入的杠杆效应以及知识溢出效应。目的不同,三种资金筹集方式在技术成果产业化的驱动意愿上也有所差异,相比而言,前两者差异较小,为对比考察政府资金与企业、金融资金对专利产业化的不同效用,同时也为降低变量多重共线性,本文构造“科技经费中政府资金与企业、金融资金之比”指标,本文用“Aid”表征。

产业集聚指同一类型产业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的高度集中现象,传统集聚理论较多认为产业集聚对创新有正面意义,为考察产业集聚对高技术产业专利产业化的影响,在本文中,测算了高技术产业在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我国台湾地区缺少统计数据)的空间集聚值,所使用公式为Ellision和Glaeser构造的产业地理集聚指数,本文用“Agglomeration”表征。

3.4 数据处理

①对产出变量数据的处理。对于新产品销售收入,在本文中,以1995年作为基期对其进行不变价平减处理,按照朱有为、徐康宁(2006)的做法,对新产品销售收入分别采用化学工业产品、机械工业产品1995年不变价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5]。对于专利成果产业化变量的设置,需要考虑到专利申请量和新产品销售的时滞问题,见表4。

②对投入变量数据的处理。R&D经费内部支出属于流量指标,而本期R&D内部支出不仅对当期且对以后时期的创新生产也将产生影响[6,15],故应将其换算成R&D资本存量。具体处理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对其按1995年不变价进行平减处理,考虑到R&D经费一般用于人员工资和设备购置,根据R&D经费内部支出中人员劳务费和仪器设备费的支出比例,在本文研究中,构造两个平减指数公式:1995~2008年,R&D支出价格指数=0.5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0.4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2009~2011年,R&D支出价格指数=0.7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0.2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第二步,将R&D经费支出换算成R&D资本存量。考虑到研发投入的折旧现象,采用永续盘存法来核算当期研发资本存量[6],见式(8):

式中,Kit、Kit-1表示第i产业第t期和第t-1期的资本存量,Eit则表示第i产业第t期的实际R&D经费内部支出,δ一般取0.15。对于研究期初的资本存量,一般采用Ki0=Ei0/(δ+g),其中,g为R&D经费内部支出的年均增长率[15]。

③对变量时滞问题的处理。由于从研发投入到创新产出之间需要一定的过程,故必须考虑专利、新产品与研发投入间的时滞,对此,已有研究看法不一,Jaffe(2000)在研究了美国的技术创新过程后,认为研发投入和专利申请间几乎没有滞后[16];刘顺忠和官建成(2002)将这一时间滞后设为1年[17];Furman(2002)在研究国家创新能力的决定因素时设定研发投入与专利申请间的时滞为2年[18]。为全面考察研发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效率问题,在本文中,分三种情况设置时滞,见表4。

注:专利产业化值=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量。

④对环境因素变量数据的处理。由于各影响因素变量值基本上分布在0~1之间,其标准差较小,若进行对数处理,则出现负值现象,且标准差显著增大,故对各环境变量不作对数处理。由于在本文研究中,将专利申请量、新产品销售作出不同滞后的设定,这必将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本期的专利产业化值涉及到跨时期的专利申请量和新产品销售数据,故须考虑到各影响变量对专利产业化的跨时期综合影响,为此,在本文中,对滞后1年、2年、3年的专利产业化值的各影响因素变量数据作二项、三项、四项移动平均处理。

对于科技经费筹集中政府与企业、金融机构筹集额之比,在本文中,搜集了1995~2008年的科技经费数据,但从2009年起我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不再统计此项指标,而只是统计 “R&D经费支出”,为此,在本文中,采用2009~2011年R&D经费内部支出中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数据作为替代,因R&D经费内部支出与科技经费筹集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且本文所核算的是科研经费中政府与企业、金融机构筹集额的比例相对数,故上述处理具有合理性。

此外,在本文研究中,对产业集聚度的求取是依据El-lision和Glaeser构造的产业地理集聚指数(E-G指数),其公式为:

式中,si表示i区域某产业就业人数占该产业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xi表示i区域全部就业人数占经济体(全国)就业人数的比重,zj= Xj/X表示某产业第j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N表示该产业内部的企业数,X、Xj分别表示某产业总规模和第j个企业的市场规模。在实际计算中,无法获取产业内各企业的市场规模数据,在本文中,采用将市场规模分为大型企业产值、中型企业产值、小型企业产值,并获取各规模类型企业数,将各规模类型企业产值与其企业数相比,得到单位企业的市场规模,进而求出某产业大、中、小型共N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最后代入式(9),求出γ,见图1。

由图1可知,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空间集聚指数分别在在2003年后和整个样本期内超过0.05,且均有上升之势,表明上述两个产业的区域集聚程度较高,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分别在2002年后和整个样本期内集聚指数于0.05上下波动,表明这两个产业也具有一定的集聚性,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集聚指数在样本期内基本未超过0.02(2001年除外),表明该产业基本不存在区域集聚现象。

4结果分析

在本文研究中,由于投入产出时滞问题的存在,故设置了专利产业化值分别滞后1年、2年、3年的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在分析时,分别依据三种模型对专利产业化效率及其环境因素作了分析。

4.1 模型回归

通过运行FRONTIER4.1 软件,可得各模型方程估计结果,见表6。

注:括号内为t值;*、**和***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0%、5%和1%(双侧)。

在表6中,从前沿函数回归结果来看,有以下结论:

①在三个回归模型中,专利产业化与资本项K的关系较为显著,而与人力投入项L的关系除模型3较为显著外,其他两个模型均不显著,说明现阶段我国专利产业化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本要素的投入;

②在三个模型中,人力投入项的系数为负值,这一方面可能与数据处理有关,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现阶段在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转化中,人力资本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人力要素的较多投入可能引致专利产业化效率的下降;

③从资本和人力要素的结合项来看,其系数在三个模型中均不显著,表明在专利产业化过程中,资本和人力的结合尚不理想,存在资源配置的错位现象。

4.2 模型检验

在三个模型中,γ均大于为0.6,且极其显著,反映出在高技术产业的研发中,技术非效率项对专利成果产业化的影响较大,这也验证了在本文研究中采用SFA方法的合理性。

在本文研究中,采用的是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相对于传统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超越对数模型是否适合拟合我国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的样本数据,需要经过似然比检验予以验证,为此,建立原假设H0,即假设超越对数模型中的二次项系数为零,而其对立假设H1则正好与此相反。检验结果见表7。

注:显著性水平为0.01。

由表7可知,模型1、模型2和模型3的LR检验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故三种模型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是适宜的。

4.3 环境因素分析

在表6中,从效率影响因素回归估计结果来看,有以下结论:

①在三个模型中,“大型企业市场占有率”指标回归系数均在-7~ -5,且极其显著,表明其与专利产业化效率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即企业规模越大、市场份额越高,则越有利于专利成果的产业化实现,这与Schumpeter关于高市场集中度促进创新的假设相符。在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转化中,大企业无论在资金、设备、人才,还是在市场销售渠道、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在研发中,其更利于技术成果产业化。因此,在高技术产业中,通过兼并重组、企业增资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组建大型高技术企业,集中利用优势研发资源、雄厚生产基础、丰富市场渠道等条件,是高技术产业促进专利成果产业化的一个可行渠道。

②“市场效益”指标在三个模型中的系数值及其显著性均不稳定。在模型1和模型2中,其回归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表明高技术产业市场利润率与专利产业化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关系,而在模型3中,其回归系数变为负值,且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明在研发投入与滞后3年的专利产业化值的关系中,市场利润率对专利产业化效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综合而言,市场利润率对专利产业化的影响远不及其它指标显著。

③在三个模型中,“新产品出口占比”指标回归系数值基本在-6~-3,且系数均高度显著,表明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的外向型程度对专利产业化效率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于高技术产业而言,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新技术的及时产业化是竞争取胜的关键,故外向型的市场特征必对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在夯实国内市场基础的前提下,高技术企业应增强其产品出口能力,这将有利于其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④“国有化产值占比”指标在三个模型中的回归系数保持在1~2,且具有一定显著性,表明该指标对专利成果产业化效率起到抑制作用,这与吴延兵(2006),唐要家、唐春晖(2004)等所认为的国有所有权倾向于降低工业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较为符合[19,20]。这或许与国有企业所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及由此导致的激励不足和监督不力有关。因此,在高技术产业中,应通过明晰的产权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促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实现。

⑤“政府与企业、金融机构经费比”指标属于复合型比例相对数,该指标能同时考察政府资助和企业、金融机构投入对专利产业化的不同影响。在三个模型中,该指标系数基本保持在2.5上下,且显著性较强,表明该指标与专利成果产业化效率之间具有明显的反向关系,其中,政府科技资助对专利成果产业化起到反作用,而企业、金融机构资金投入却起到积极作用,其原因或许可从不同微观主体科技投入目的差异性去剖析。因此,政府机构在决定科研项目资助对象和方向,以及项目结题考核时,应将标准向技术成果的转化上予以倾斜,以此激励项目资助对象促进研发与生产的结合。

⑥在三个模型中,“产业地理集聚指数”指标回归系数值均在-12~-10,其系数绝对值远高于其它指标,且显著性较强,由此可见,该指标与专利成果产业化效率有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应强化高技术产业创新园区建设,以高新技术园区等平台形式为载体,促进平台内各创新、生产主体的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从而实现产业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4.4 效率分析

通过运行FRONTIER4.1,可得基于六种环境因素影响下我国五个高技术产业专利成果产业化的效率值,依时滞不同予以分别说明和分析。

注:平均增长率按几何平均法计算。

注:平均增长率按几何平均法计算。

注:平均增长率按几何平均法计算。

由表8、表9、表10和图2、图3、图4可得以下结论:

①总体来看,各产业在三种不同滞后模型下的专利成果产业化效率,按均值高低依次为: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若按档次划分,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位于第一档次,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位于第二档次,而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位于第三档次。

②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专利产业化效率均值明显高于其他三个产业,分别在0.82~0.88、0.65~0.71,这或许与上述两产业近年来强劲的市场需求状况有关,在强劲需求拉动下,产业专利成果较易在短期内实现项目投产,并转化为新产品收益。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专利产业化效率均值在0.28~0.44,处于中下水平,这可能与该产业的研发特点相关,该产业产品装备具有复杂性特点,其对产品装备的系统可靠性要求较高,故该产业具有研发投入大、周期长等特点,从而对该产业专利成果的产业化进度产生一定影响。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专利产业化效率均值明显低于其他产业,分别在0.14~0.23、0.07~0.1,上述两种行业均属于医用领域,而医用领域技术成果的谨慎应用性或许对该产业专利成果的产业化带来一定影响。

③从变动趋势分析,1995~2011年,上述五类高技术产业专利成果产业化效率均有所提升,在三种不同滞后模型的分析中,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平均增速表现强劲,尤其是滞后3年的分析中,更达到16.04%,表明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科技政策的扶持下,以及国内外市场环境的促进下,该产业在研发领域的提升较快,专利产业化的效率也有明显改进。但该产业专利产业化效率的波动也明显高于其它产业,这一点从标准差数据可以看出,从趋势图来看,航空航天器产业分别在三个模型中的2003 年、2002年、2001年的专利产业化效率发生拐点现象,在随后的一年该产业专利产业化效率明显大幅提升,之后,便开始回落,分别持续至2008 年、2007 年、2006 年才达到局部底点。其它四个产业中,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专利产业化效率也表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专利产业化效率的增长势头不太明显,这可能与上述产业研究基准期效率值的高低有关。

5 总结

在本文研究中,利用1995~2011年5个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了基于专利成果产业化变量滞后1年、2年和3年的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利用SFA方法测算了在环境因素影响下五个高技术产业的专利成果产业化效率。

在分析专利产业化效率的各环境因素变量时,有以下结论:①大型企业市场占有率与专利产业化效率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②市场效益对专利产业化效率并不存在显著影响;③新产品出口对专利产业化效率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④国有化比重对专利产业化效率起到抑制作用;⑤政府科技资助和企业、金融机构资金投入对专利产业化效率分别起到明显的反作用和正作用;⑥产业集聚与专利产业化效率有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

在比较各产业专利成果产业化效率时发现,①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效率均值明显高于其他三个产业,而进入门槛高、研发投入大且周期长、市场风险突出的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效率较低;②各产业专利产业化效率发展趋势1995~2011年均是上升的,其中,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增速明显。

浅析煤矿机械磨损及其对策 篇11

关键词:煤矿机械?煤矿设计?机械磨损

中图分类号:TD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0(a)-0079-01

一般的来说,煤矿机械都是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因此,诸多机械都比较容易润滑不良,磨损、腐蚀。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改善设备的使用条件,定期维护,及时维修,提高维修质量,确保所有生产设备在良好的状态下运行;另一方面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工况条件的恶化,如超速、超载等现象的发生。如果没有正确的使用和维护,即使有了先进的设备,也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和作用,正确地使用和维护煤矿机械,不仅能充分发挥设备效能,而且还能弥补设备本身的某些不足。

1 煤矿机械磨损的几种形式

1.1 采煤机和掘进机磨损

这种磨损形式主要分为截齿磨损和滚筒磨损。截齿的主要失效形式是摩擦磨损,截齿安装于滚筒上,与煤层直接摩擦,就会加快磨损速度;截齿将煤块从煤壁上切割下来后,煤块自然地落在两条螺旋叶片之间,沿着旋转着的螺旋滚筒轴向移动到输送机上,对滚筒的磨损非常严重。

1.2 刮板输送机、提升机磨损

刮板输送机的主要失效形式是摩擦磨损和腐蚀磨损,中部槽的磨损主要是物料、刮板和链对中板及槽帮的磨损,以及采煤机沿中部槽移动时造成的槽帮上翼磨损;链条的失效形式主要是断链,链条与中部槽及物料的摩擦,链环与链环之间的摩擦等,导致链条断裂,产生各种刮板输送机事故。提升机磨损主要有钢丝绳磨损和箕斗磨损两种形式。钢丝绳磨损主要是钢丝绳由于受到局部损伤或者断面面积损失,最后达到极限而断裂;箕斗磨损是指在在装煤、运煤、卸煤的过程中,煤对衬板的冲击磨损、滑动磨损等。

1.3 胶带输送机,耙斗装载机磨损

胶带输送机磨损主要有托辊磨损和胶带磨损。托辊的工作环境多是在潮湿、多尘,并且高速运行,摩擦生热,使轴承在干摩擦状况下急剧磨损而失效;胶带磨损较为严重的是非承载面,随着输送机速度的提高,胶带非承载面和托辊之间的滚动摩擦还伴随着滑动摩擦,冲击摩擦等。耙斗装载机的耙斗、岩石在运输槽内运动时,容易产生摩擦和磨损,耙斗、岩石和运输槽三体磨损,都对装载机的磨损产生影响。

1.4 矿车磨损

矿车磨损主要分为轮对磨损和车厢磨损。轮对磨损是指由于井下潮湿,煤尘、岩尘、水等因素对轮对和轴承产生的磨损;车箱磨损是矿车长期在井下工作,使得其表面在恶劣的环境中很快被氧化为一层氧化物,受到反复的冲击,周而复始,腐蚀现象便继续下去,对车厢产生严重的腐蚀磨损。

1.5 振动筛磨损

振动筛磨损主要是激振器轴承磨损和筛板磨损。振动轴承承受元件之间的滚动和滑动摩擦,润滑和散热状况受到限制,容易发生早期磨损;筛板磨损主要由工作过程中与物料之间的摩擦引起,筛板磨损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筛分质量。

2 减少煤矿机械磨损的几点建议

2.1 科学设计机械结构

煤矿机械磨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要解决此类问题,就要从源头上研究,机械的结构设计不够合理会对后来的机械工作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重视对煤矿机械结构的研究,深入学习摩擦理论与设计,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探索磨损失效的解决措施,提高机械的使用寿命。在设计煤矿机械时,要充分考虑到磨物的接触状态,合理地设计整机的结构,严格规定零件的形状、尺寸和配合方式,合理选择适合的工艺方法。例如,某高铬铸铁耐磨衬板上面原来有若干方形的减重孔,容易开列造成早期失效,后来经过改进,把方形孔改为椭圆形孔,大大提高了其使用寿命。

2.2 尽量选择最佳材料

关于材料的选择,基本原则是适用性、可得性和经济性,要根据不同的工况选择不同成分的材料,对于钢、铁材料和非金属陶瓷、玻璃、橡胶、塑料的选择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后再选择不同的强化方法。我国煤矿机械曾经长期使用低碳锰钢(16Mn,20Mn等)制造耐磨件,这种钢比普通碳钢的抗磨性能好,后来随着材料的不改进,便开始使用加入多元合金化元素(Mn,Cr等)的钢材,使煤矿机械零部件的抗磨性、抗腐蚀性和综合机械性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在材料的选择上,不仅要尽量选择最佳材料,还要加强对抗磨材料的研发,提高机械部件的抗磨性能。

2.3 恰当处理生产工艺

即使有了合理的设计结构,有了比较好的耐磨材料,没有恰当处理生产工艺的每一个环节,也很容易造成机械的早期失效。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冶炼、铸造、冷加工等工艺。其中热处理工艺和质量决定了材料的最终组织;冶炼的成分控制,夹杂物和气体含量,影响了材料的韧性和强度等性能;铸造质量同样影响零件的耐磨性,同样工况下,粗晶比细晶耐磨性差,因此在处理各种工艺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正确的方基础方法和措施。目前,为了提高抗磨性,一般都采用强化摩擦体表面即表面抗磨技术和工艺,具体的处理方法有很多,有表面淬火,表面喷涂,表面堆焊,复合镀,沉积,渗硫,碳氮共渗,挤压、喷丸等等,这些方法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4 正确使用维护机械

要减少煤矿机械磨损失效,首先要保证机械的质量,其次要在使用机械的时候注意保养和维护。煤矿机械的技术质量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问题,但是机械的正确使用和维护却是当前就可以减少煤矿机械磨损的措施,对煤矿机械设备的减磨延寿具有现实、经济、简单和不可估量的作用。关于煤矿机械的质量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来解决的问题,这我国煤炭行业管理水平和操作素质有着重要关系。当前,我国煤炭行业管理水平和操作素质普遍较低,煤矿机械配件市场一片混乱,配件质量不能保证,有的是粗制滥糙,维修质检和保障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了煤矿机械产品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要建立制造厂家维修责任制度,制定严格的各项标准,并且严格执行,促使煤矿机械产品质量的提高,保证产品的维修和翻新质量。

参考文献

[1] 石江波.煤矿机械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管理[J].煤炭技术,2011(7).

[2] 朱华,吴兆宏,李刚,等.煤矿机械磨损失效研究[J].煤炭学报,2006(3).

[3] 谢泳.煤矿机械磨损失效分析方法和抗磨措施[J].润滑与密封,2006(9).

[4] 刘广平.工程机械磨损失效分析和抗磨措施[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4).

[5] 张维果,王学成.浅谈煤矿机械磨料磨损机理[J].煤炭工程,2010(6).

机械效率及其影响 篇12

一当前我国收入差距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分析

(一) 最适度收入差距理论是模型理论的根本

从最适度收入差距理论中所诠释的收入分配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机制中看来, 国内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对经济发展效率有着不确定的影响, 究其根本性的原因在于这是一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常我们经常采用基尼指数以及泰尔指数来衡量收入差距, 当收入差距超过0.4时, 政府就会强调公平;而当其低于0.4时, 政府则更加强调经济发展的效率。

自1995年至2008年, 随着我国人均GDP、城镇居民以及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 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比由之前额的2.71:1上升到了3.31:1。城镇收入差距扩大将对社会与经济稳定发展产生不利, 因此我国政府应当根据当前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采取综合性的有效措施控制最适度的收入差距, 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

(二) 收入差距变动对经济发展效率影响的规律

通过深度剖析收入分配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机制, 我们可以看出, 当社会总收入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就会使得消费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从而有助于社会储蓄率的提高。而社会储蓄率的提高, 对于社会资本形成的扩大是非常有利的, 这同时也将进一步有利于提高社会的供给能力, 社会供给能力的提高将会通过促进劳动力就业、规模经济的实现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等有效途径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在此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是,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对于社会储蓄率的影响会因为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将有助于提高社会储蓄率, 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但是当社会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 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将会降低社会储蓄率, 从而对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发展效率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分析收入差距变动对经济效率影响的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 分析收入差距变动对经济效率影响的结论

从上文的分析中,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于经济发展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适度的收入差距有助于经济发展效率的提高, 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而不适度的城镇收入差距将会致使经济增长效率的下降, 从而制约经济的增长。具体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将会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毕竟在同一收入水平下, 人们的收入差距越大, 他们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越低。其次,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将会大大加剧社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是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毕竟社会收入分配不均, 将会使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向着高收入阶层和富裕地区转移。最后,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将会使资本深化的进程加深。近年来,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加快了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趋势, 从而成为影响我国投资收益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进而又影响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 关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适度控制的政策及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近年来城乡收入差距明显要高于最适度水平, 这剧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的有效举措调节收入分配, 以促进经济发展效率的提高。具体的措施有:

首先, 全面构建相对机会均等的社会环境。社会收入的再分配能够使行为人拥有相对均等的机会, 因此我们应当通过再分配、社会就业以及信贷等政策与措施, 提供居民公平从事经济活动的机会, 这样做既可以有效缓解社会矛盾, 同时也可以对整个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从而达到缩小收入差距的效果。

其次, 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 大力兴办与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快我国劳动力从农业产业向工业、服务业转移的步伐, 优化国内就业结构, 进一步缩小社会收入与贫富差距。

再次, 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设施与体制的完善, 为国内居民提供更加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积极发展社会培训力量, 以满足社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其中尤其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人力资本支持与与投资, 以此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最后, 加快经济发展, 完善制度与政策体系, 改变我国当前二元经济结构发展的趋势, 全面促进城市与农村经济的共同发展, 提高农民增收、创收的机会与能力, 从而使城乡收入分配更加的公平与合理化。

三总结

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及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分析, 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简要的论述。总的来说, 城乡收入差距变动以及经济发展效率之间的关系, 是一个比较复杂、系统的网络, 需要我们从相关的主体、各环节的影响因素以及内、外部环境等来展开综合性的探讨。本文旨在与相关专业的学习与研究人士以及业内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学术上的沟通与交流, 在此也希望大家给出更多、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议与指导, 为保障社会主义经济的稳定发展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单吉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J].学术交流.2008 (11)

[2]张文婧.基于产业集聚的城市化与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关系分析[J].发展.2010 (11)

[3]王少国, 王镇.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适度水平的经济效率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9 (06)

上一篇:拓宽通讯员的思维空间论文下一篇:医院目标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