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术馆(共12篇)
生活美术馆 篇1
项目地点:山东省淄博市
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4年6月
完成时间:2015年2月
基于原厂房分散、封闭的外部环境特征, 设计着力于建筑内外转换和场地关系的“关节”处理。一条透明的游廊重新整合原有场地的空间秩序, 穿梭于旧厂房内外之间, 改变旧建筑封闭、刻板的印象, 新与旧产生有趣的对话。
项目背景
距离山东淄博火车站不远, 在闹市的繁华背后隐藏着一片破旧的工业厂房。厂房始建于1943年, 前身是山东新华制药厂的机械车间, 为当时国家的特大型项目。随着城市化的进程, 制药厂整体搬迁至新区, 机械设备被尽数拆走, 只留下这些巨大空旷的车间。荒废多年之后, 如今这些厂房的命运迎来了新的转机。凭借大跨度的空间结构和朴拙原始的材料质感, 这里成为艺术家们的向往之地, 由此引发了一次从工业遗迹变身为当代艺术馆的改造过程。改造区域大约是一个占地面积约3800平米规整的矩形, 散布着3个厂房和大小不等的多处仓库。由于厂房地下设有人防设施, 室内外地面均为混凝土, 所以场地内鲜有树木。
设计理念
基于原厂房分散、封闭的外部环境特征, 设计着力于建筑内外转换和场地关系的“关节”处理, 加强艺术活动的公共性、开放性和灵活性, 促进人与艺术环境的互动, 使废旧厂房重现活力。一条透明的游廊重新整合原有场地的空间秩序, 穿梭于旧厂房内外之间, 改变旧建筑封闭、刻板的印象, 新与旧产生有趣的对话。玻璃廊道的曲折界定了多功能的公共活动, 包括书店、茶室、艺术家工作室、研讨室等, 也使得一系列艺术馆的日常活动成为艺术展示的一部分。由镀膜玻璃和灰色花纹钢板构成的廊空间悬浮于室内外地面之上, 勾勒出水平连续的内外中介空间。随着游人的参观活动, 视觉场景不断变换, 镜像、映像、虚像反复交替。厂房内部最大化地保存工业遗迹的特征, 适当添加人工照明和活动展墙, 保持原始空间的灵活性。室外场地以干铺和浆砌鹅卵石板来塑造成一个完整的环境背景, 局部覆土种植竹林, 使内外环境交相辉映。
项目意义
当前中国快速的城市扩张带来了诸多新的环境问题, 因此对于被人遗忘的老旧建筑, 也许除了拆除, 还可以有更多的方式发掘和呈现其对城市的现实意义。而艺术恰好可以成为改变现实问题的一种力量。当代的艺术空间不仅是艺术品展示载体, 更应该是包含居民多种公共活动与日常生活的丰富的场所。让城市更“好用”, 让艺术更“生活”。
生活美术馆 篇2
1、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2、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和风俗画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2、这些作品的审美特征和历史文献价值。
3、体会作品所表现的生动的生活。
课时:1课时
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脱离宗教时代之后美术创作所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并理解促进艺术家创作这些作品的社会观念是什么,以及这些作品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生活有什么帮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美术主要是为了宗教和政治信仰服务,比如:青铜器、秦始皇兵马俑、金字塔、《女史箴图》、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佛本生故事》等(图片展示),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人类脱离宗教时代之后,艺术家把他们的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开始关注自己的真实生活现象,美术也自然转变为描绘人们的日常生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课本的第四课《人间生活》,了解一下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时期的画家所描绘的他们眼中的真实生活。(板书“人间生活”)
二、讲授新课:
其实早期的美术作品中并非没有表现人间生活的情景,汉代的画像砖石上就保留着很多生动的生活劳作场面,但他们不是为生人而修建的`。
如:东汉《戈射、收获画像砖拓本》
南宋大足石窟雕塑《养鸡女》
而真正把人间生活作为美术创作题材的美术作品在我国主要开始于隋唐时期,在西方则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我们分别来学习一下。
<一>、隋唐时期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佛教美术最为兴盛的时期,除此之外,这时也开始出现一些表现贵族生活的美术作品,其中最为典型的题材是“仕女画”,它们不再以对女子进行道德教化为目的,而是专门描绘宫廷妇女的日常生活。
欣赏唐代张萱的《捣练图》(仕女生活)
(作品介绍):盛唐之际,最负盛名的贵族人物、仕女画家当推张萱,他特别擅长画女性和婴儿,所做人物雍容华贵,形成“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在美术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练”又称“缣“,为丝织品的一种,织成时色微黄,质地较硬,煮熟后加漂白之物用杵轻捣,使之柔软,然后熨平使用。
分别展示“熨练”,“捣练”,“理线”三部分的图片,请学生回答问题“《捣练图》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有什么样的生活细节刻画?”
教师总结:
仕女形象特点:
1、体态丰满,衣着华丽,姿态雍容华贵。
2、发髻是高耸的云髻
3、“黛眉”是宽而阔的广眉,眉间饰有花钿。
高髻直颐,肥满健壮、衣着华丽,肃穆娴静为典型的唐朝仕女形象
生活细节表现:
1、左侧妇女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仰。
2、中间熨烫妇女专专注的神态
3、小孩的顽皮可爱。
[拓展欣赏] 《虢国夫人游春图》 唐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是唐代宫廷画家张萱所作,此画描绘了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及其侍从在春天出游的情景。作品表现了贵妇人们游春时悠闲从容的欢悦情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的人们奢侈淫逸的享乐生活。画面里出游的行列呈前松后紧组合型的构图,统一中有着变化,使画面充满着节奏感和韵律感。《虢国夫人游春图》为绢本设色,宽52厘米,长148厘米,此画卷为宋代临摹本,原作已失,但临摹本犹存盛唐的风貌,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簪花仕女图》 唐 周昉 唐代画家周昉作。用笔朴实。气韵古雅。画面描绘仕女们的闲适生活。她们华丽奢艳在庭院中游玩,动作悠闲、拈花、拍蝶、戏犬、赏鹤、徐行、懒坐、无所事事,侍女们持扇相从。其赋色技巧,层次明晰,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轻纱的透亮松软,皮肤的润润光泽,都画得肖似,表现出作者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概括能力。
<二>、五代南唐美术作品
杰出的人物画作品——《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贵族生活)
此画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绘了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通过听乐、观舞、休息、清吹、散宴等情节,叙事诗般描述了韩府夜宴的全部情景。
内容背景:主要人物韩熙载是五代时北海人,字叔言,后唐同光年进士,文章书画,名震一时。其父亲因事被诛,韩熙载逃奔江南,投顺南唐。初深受南唐中主李璟的宠信,后主李煜继位后,当时北方的后周威胁着南唐的安全,李煜一方面向北周屈辱求和,一方面又对北方来的官员百般猜疑、陷害,整个南唐统治集团内斗争激化,朝不保夕。在这种环境之中,官居高职的韩熙载为了保护自己,故意装扮成生活上腐败,醉生梦死的糊涂人,好让李后主不要怀疑他是有政治野心的人以求自保。但李煜仍对他不放心,就派画院的“待诏” 顾闳中和周文矩到他家里去,暗地窥探韩熙载的活动,命令他们把所看到的一切如实地画下来交给他看。大智若愚的韩熙载当然明白他们的来意,韩熙载故意将一种不问时事,沉湎歌舞,醉生梦死的形态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表演。顾闳中凭借着他那敏捷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把韩熙载在家中的夜宴过程默记在心,回去后即刻挥笔作画,李煜看了此画后,暂时放过了韩熙载等人,一幅传世精品却因此而流传下来。
分别展示图片,思考下列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言论,教师最后总结)
1、哪个是主人公韩熙载?怎样判断的?
答:头带高帽,与众不同,神情抑郁,心事重重。
2、画面中的宾客听得入迷吗?怎样判断出来的?
答:入神。人们的目光都聚焦于弹琵琶的女子身上;躲在屏风后忍不住偷听的侍女
3、通过画面你能了解到韩熙载的心情吗?为什么?
答:韩熙载原为北方豪族,唐末进士,富有政治才能,后逃到江南,李后主对北方人多猜疑,韩熙载未免遭不测,便纵情声色,以放浪颓废的生活来表示自己政治上的无所作为,逃避政治迫害,内心苦闷,所以端坐,神态深沉,抑郁郁闷,矛盾不安,心事重重。
4、画像中表现状元郎粲是如何表现的?
答:A、衣着:红色状元服
B:动作:一只手撑在床塌,身体重心向前,坐没坐像。
C:表情:轻松、得意、骄傲的样子。
5、这幅作品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A:满足了南唐后主李煜了解到另一个人的私密空间的要求。
B:从侧面反应了当时封建上层人物的奢靡的生活。
C: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生活和韩熙载提供了宝贵真实的资料。
[思考与交流]
根据中国传统绘画总结出来的、表现头部不同角度画法的“一分像”到“十分像”。观察分析《韩熙载夜宴图》中有其中的哪几种?
<三>、宋代美术
前面几件作品都是表现上层社会的生活,到北宋时期商业的繁荣使得人们对美术品的需求大为增加,由于美术作品的市场化导致了职业画家的出现,画家开始关注平民的生活,风俗画就出现了。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平民生活)
[思维想象]根据给出的试句,想象所描绘的繁华景象。
《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式构图,描绘了初春北宋京都汴梁城内的繁华景象。其中对各色人等的生动描绘已经成为人们认识宋代社会服饰、风俗、技术、建筑、市场等的第一手资料。
课件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观赏,分析画面出现的场景和人物动态,了解画面人物的服饰、家具、陈设乃至建筑、交通等有哪些特点以及与现代社会相比较的不同点。(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言论,教师最后总结)
《清明上河图》对于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出现在很多物品和生活中,如:邮票、十字绣、生活用品等。
[拓展欣赏]
《货郎图》 (南宋——李嵩)
《风雨牧归图》 (南宋——李迪)等
三、课堂小结:
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细致入微的深入观察,古代画家不可能表现出这么生动的“生活”画面。今天,我们一起分享了中国隋唐、五代和宋代画家的“人间生活”。那么,西方的画家在做什么呢?直到17、18世纪西方才出现宗教题材的世俗化,请同学们课后进行预习,下节课我们将学习《人间生活》的西方部分。
四、教学反思
生活美术馆 篇3
一、贴近生活,在美术生活化中参与情感体验
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教师要调动学生自觉地把学习美术纳入到追求高品质生活所需要的范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成为具有一定艺术素质的美术爱好者。
要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创造中学习,实现从“知识本位”到“人的发展本位”的飞跃。例如上《漫画·卡通画》一课,课前我让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卡通漫画资料,同时我把《猫和老鼠》《宝莲灯》《汽车总动员》等优秀动画片的片段合成到多媒体课件中去。上课时,伴随着音、形、声、色的出现,学生们兴高采烈,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来。这些精彩片段无论在构图、色彩运用、动态造型、摄影技巧等方面都是唯美的典范,感染力极强,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感受漫画和卡通独特的艺术魅力。我还特地把动画片中学生最喜欢、最熟悉的形象放大,让学生领略漫画、卡通画的艺术共性。在开放、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兴趣盎然,一边积极地和我共同欣赏作品,一边分析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与创作技巧。
二、表现生活,激活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
要充分相信和尊重学生。教师要积极为他们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和鼓励他们参与丰富多彩的美术实践活动,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帮助他们克服在活动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从内心深处激活求知、渴望长进的愿望。
要善于赏识和鼓励学生。在《人物的速写》一课,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幼儿园小朋友玩“山山水水,我们都是木头人,谁也不许动”的游戏视频,有趣生动的画面,已经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这时,我马上让学生到讲台做出自己认为最“酷”的各种动态形象,领会生活中的人表现出的各种动态的特征。学生展示了自己快走、慢走、舞动及小孩子游戏时的动态,我把他们渗透到人体结构中,效果非常好。
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当。学生初学木刻版画,对木刻一无所知,此时教师的启蒙必不可少,但也不能一味地让他们去临摹课本中某一个图,不能对所有的同学做“一刀切”的苛求,而应鼓励他们举一反三,开动脑筋多作尝试,并分组相互交流学习。之后,刚好碰上学校艺术节,我欣喜地看到学生们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有的学生还学会了课本外的许多新方法,许多画面都来源于生活的某一情景,生动而有趣。我想,这和我在课堂上给予的鼓励和宽容是分不开的。
三、赞美生活,在体验中提高道德素质
课堂教学中要适时展示符合教学要求、视觉形象美、富有感染力的作品。我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狼牙山五壮士》,通过展示清晰醒目的图片,利用作品的视觉感染力,让学生在观赏、感受作品的构图美、造型美的同时,利用美术作品中具有革命英雄气概的人物形象,启发他们深层次地理解作品。无需大量的说教,学生就自然地受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
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的情感思维。比如通过声像俱佳的电化教学手段進行欣赏活动,可以使学生不出斗室就能流连在巧夺天工的精美工艺品前面,徜徉在小桥流水的园林艺术之中,沉浸在可居可游的山水画意境地,也就自然而然地放飞想象,享受情感体验的愉悦。这远比说教式地灌输空泛的大道理更生动形象。其实,美术的审美本质本身已经决定了它对人们有美化心灵、净化灵魂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入美术学习的情感定势,才能有效地发挥学科优势,彰显德育的效果。
生活美术馆 篇4
一、积极体验生活, 寻找身边的美丽事物
陶行知先生说:“到处是生活, 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 亦即教育之场所。”幼儿美术活动不仅仅是美术课堂教学, 一日生活中处处有学习美术的机会, 大自然、大社会便是很好的美术创意素材, 每一样都有着它独特的美。带领孩子去寻找身边的美丽事物, 开启孩子创作的火花, 让孩子从生活和现实中迸发出想象力和创意灵感。
如捡落叶时, 孩子们先发现叶子有很多不同的种类, 颜色、形状、大小、叶脉都不一样;再仔细看, 即使是同一棵树上掉下的叶子, 也没有两片是一模一样的;所有的叶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美, 而如果制作成树叶贴画或穿个树叶项链又是不一样的美……这些不经过寻找观察是发现不了的, 只有积累相应的经验, 有了初步对美的感受能力, 才能在美术创意时思维活跃, 创作出个性的作品。
二、运用生活材料, 丰富创作表现的素材
生活中, 一切无害且经过清洗消毒的废旧材料、自然物均可作为幼儿创意美术活动的操作材料。因地制宜收集利用废旧材料进行美术创意活动既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和操作能力, 又促进幼儿形成节约资源的意识。而且, 在这些活动中, 孩子们用自己熟悉的材料进行美术活动, 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主动性。
在美工活动《未来家园》创作活动中, 孩子们组合不同高度材质的纸盒变成房屋;石块上画上可爱的表情变成人;各种各样的小树叶粘在饮料瓶上变成树;还有纽扣、毛线、包装袋、干野花、小石块、种子……各种各样的废旧材料和自然物在孩子们的手里都会大变样, 孩子们在老师的帮助下插上想象的翅膀, 异想天开地玩、新颖独特地做。
三、创造适应环境, 让想象来源于生活
3-6岁的孩子思维活跃, 可塑性强, 想象力大胆丰富, 是创意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 在日常活动中, 我们精心构思活动室的每块墙面、每个角落, 为孩子开设创意区角, 布置玲琅满目的孩子的创意作品, 让孩子在创意浓浓的作品环境中, 欣赏讨论、交流观察、相互学习, 不知不觉中激发孩子对美术创作的欲望, 让活动室成为幼儿生活中创造表现的天地。
如班级中区角“超级变变变”是孩子们手工制作及成果展示基地:废旧光盘制作成的小动物;各种纸盒做成的汽车、机器人;易拉罐连接成的小火车;麻绳、毛线、纽扣装饰的相框;还有一个个表情可爱的手套娃娃……作品虽然稚拙, 也不精美, 但无不透露出孩子创意的火花, 也让这里成为班级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寻找生活热点, 激发幼儿创意火花
孩子每天在不断积累新的生活经验, 而每天生活的环境却大多是在家里或是学校, 教师要充分挖掘孩子身边的热点, 不但了解它的相关知识, 激发了孩子热爱生活的情感, 更提升了孩子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 让孩子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于美术手段大胆夸张的表现, 使孩子们的经验得到了重组、表现、拓展和提升。
如:秋天我们做美丽的水果拼盘、有趣的蔬果造型;立夏时除了“斗蛋”比赛, 还可以进行蛋面彩绘、制作不倒翁、蛋壳拼贴画;春暖花开时我们带孩子外出踏青, 观察柳树、迎春花, 组织孩子剪柳叶、制作迎春花、桃花……当孩子在与生活环境互动, 体验到越丰富的经验与感受, 久而久之, 则会积极主动的表现心中的愿望, 审美表现也会更独特更富有创意。
五、延伸课程内容, 组织生活化创意活动
创意美术活动课程的来源不仅仅根据学生的兴趣、经历、体验和需要预先设计, 也可以在师生互动过程中, 捕捉到来自孩子生活中的兴趣点及时进行调整, 生发出新的更适宜的美术创意课程, 使美术课程呈现动态、灵活的特性。使幼儿体验到更加多样的创意活动, 满足自己的认知和情感需要, 让审美能力和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提高。
小班的主题活动《调皮的水》, 除了关注水、感知水的特性, 初步认识水, 了解水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 培养幼儿爱水、节水、与水交朋友的美好情感和良好习惯, 我们也可以利用孩子喜欢玩水的天性组织幼儿进行美术创意活动, 用大毛笔、海绵蘸水画、用水枪、喷壶或戳了洞的塑料袋装水在地面上创意绘画, 也可以进行调色活动、水墨创意绘画等。
让美术融入幼儿的生活 篇5
N年前,我在李老师班上第一次观摩了喷画《山上有个木头人》这个活动,当时,这个活动仅仅是以学科的方式呈现、以游戏情景为主线来引导幼儿表现正面直立人物的简单动态,这个活动不但吸引了幼儿,也引发了在座观摩老师的兴趣,大家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
N年后的今天,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我们倡导学科领域的统整,促使艺术回归生活,所以美术在主题中也得到了全新的诠释,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力求能让美术越过学科的围墙,融入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因此再来观摩本次活动,又有了不同的感受和思考。
思考一:老师为什么选择“山上有个木头人”这个题材?
本次活动吴老师制定了两条目标:一是关于人物动态方面的目标;二是关于作画方式的目标,总的来说都是与技能相关的,从老师的目标上看,本次活动是以纯学科的方式呈现的。我想,在倡导将美术融入主题的今天,老师之所以选择这个题材,一方面是为了让幼儿了解多种作画材料和作画方式,另一主要因素是因为本次活动是符合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即中班幼儿的造型能力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较长时间出现两手侧平举、直立的人物图象,而随着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他们逐渐对自己过多的重复使用无变化的图象表示出厌倦和不满,这一时期开展有关表现动态的活动是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他能很好的推动幼儿艺术创造能力的发展。但是,要让中班幼儿打破垂直水平是有诸多困难的,如何把这些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幼儿的具体经验? “山上有个木头人”是幼儿园经常玩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变化动作的经验,在美术创作中就比较容易迁移,所以说“山上有个木头人”就是个非常有价值的题材。我个人认为,无论课程如何变革,类似于这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有价值的题材是永远可以沿用下来的,当然,这其中也需要经过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不断的调整。
思考二、本次活动能否融入到“春天”的主题中?
那么如何打破学科的界限?本次活动是否能融入到主题中?我认为完全可以。其实,活动的一开始,老师也已经创设了一定的主题情景,如春天里花开了,让幼儿找找小花园里的颜色,然后结合范例上的各种颜色让幼儿这些颜色可能是什么?这一部分设计的很巧妙,既可和主题相结合,有可以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间,孩子可以随意的想象春天里的景色。但是,后面老师直接引出“来了谁?来做木头人的游戏”,就和前一部分有些脱节,或者说和主题脱节了(当然我是说如果融入到主题中的话),那么如何和主题紧紧相扣呢?我觉得,在讨论完春天的花园后,老师可以让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春天里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游戏、运动等,再引出来玩“木头人”的游戏这样比较自然,且能更好的融入主题。
建议:
1、讨论春天里的花园时可以更充分些,引导孩子大胆猜测、想象。
让美术与生活携手并进 篇6
关键词: 美丽的鞋 生活 文化传承
一、课前分析
【教材分析】
《美丽的鞋》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单元以鞋为主题,设置了《美丽的鞋》、《我也能做鞋》和《鞋的联想》三个主题。《美丽的鞋》是本单元的第一课,目的是通过欣赏,学生了解鞋的基本造型和装饰特点。《我也能做鞋》和《鞋的联想》是在本课《美丽的鞋》的基础上展开联想,进行鞋的设计制作和创作的,是后两课的铺垫。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了解鞋的造型特点和使用功能。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了解美丽的鞋文化,掌握鞋的构成元素和造型特点。
2.技能目标:用自己喜欢的作画方法表现一双印象中美丽的鞋。
3.情感目标:能够发现鞋的造型美和色彩美,培养学生观察身边熟悉事物的习惯和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鞋的造型特点及鞋的功能。
2.教学难点:鞋的造型、装饰特点,纹样的表现。
【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四年级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验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作力。
二、课堂实录
1.实物导入
出示圣诞礼物盒。
师:同学们,圣诞节快来了,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请一个同学上来闭着眼睛摸一摸,是什么?
学生上台摸礼物(鞋),教师出示板书,鞋。
师:哦,原来是一只鞋子呀,你怎么知道是鞋子的?
生:摸到了鞋子的轮廓。
师:你的手真灵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鞋由哪几部分组成?
生:鞋头、鞋帮、鞋底。(教师板书:鞋头、鞋帮、鞋底)
【设计意图】用圣诞礼物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摸一摸环节,引导学生了解鞋子的组成部分。
2.欣赏新授
师:鞋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穿戴品,鞋有什么作用啊?
生:保护脚,装饰。
师:对,鞋子是脚的卫士和服装,保暖、舒适又漂亮。(教师板书:保护)
①古代鞋
师:一双小小的鞋蘊含了丰富的文化,能让我们找到历史的足迹、时间的步伐、民族的特色。同学们想不想了解更多的鞋子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鞋子文化艺术博物馆去看一看吧!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简单介绍:古代鞋;现代鞋)
师:这些鞋子你见过么?(教师出示图片)
你最喜欢哪一双?(引导学生从造型、材质、色彩上说)
师:有人喜欢这双草鞋么?这是一双红军的鞋,在艰难的长征中红军穿着它爬雪山、过草地,我们也要学习红军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②现代鞋
师:鞋子伴随着人们一步步地走到了今天,现在你们穿的是什么鞋?
生:运动鞋、棉鞋、靴子。
师:冬天穿厚的棉鞋,用来保暖,夏天我们穿什么鞋?
生:凉鞋。(师出示现代鞋子的图片,凉鞋、高跟鞋、皮鞋……)
师:对的,不同的季节穿不一样的鞋,不同的年龄穿的鞋也不一样,老人的颜色朴素,穿着舒适,儿童的鞋颜色相对鲜艳,图案精美。男女老少穿的鞋子都不一样。
③功能鞋
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鞋子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这上面的鞋你都穿过么?它们有着什么功能呢?
生:……
师:你还见过哪些好看的鞋子?灰姑娘穿什么样的鞋?优雅的芭蕾舞演员穿的是……?
【设计意图】这部分,我带领学生一起欣赏从古到今的鞋子,让学生了解鞋子的美丽文化,在说说自己最喜欢的鞋子的过程中了解鞋子的功能、鞋子的造型特色和装饰特点。
3.作业表现
师:看了这么多美丽的鞋子,老师也想来画一画。
首先要画鞋口,再表现出鞋面、鞋帮、鞋子底部的线条,接着画出它的细节。
师:老师画的怎么样?如果给它加上颜色和背景,就更漂亮了。
其他同学是怎么表现美丽的鞋子的?师出示多媒体学生作业,了解不同鞋子的表现方法。
师:这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用单色线条表现的,我们称它为线描。你看,它还是从不同角度表现的。
师:请你把你印象中见过的或者自己美丽的鞋子表现出来吧。
任意挑选表现手法,注意鞋子的造型、色彩和背景。
学生作业,老师播放音乐巡回指导。教师板书(美丽的鞋)。
【设计意图】教师的示范非常必要,通过老师示范,让学生了解鞋子的绘画过程和方法,对于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解决本课的难点。
4.评价展示
师:老师看到了几只非常漂亮的鞋子,谁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评价下?说说优秀之处在什么地方?哪里需要改进?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能检验本堂课的教学效果,即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评一评的环节,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获得多方面发展。
5.拓展延伸
师:今天同学们画的鞋子可真是漂亮。老师觉得非常开心,这可是你们送给我的最好的圣诞礼物。美丽的鞋不光可以画出来,老师送给你们的礼物是用陶泥捏出来的,还可以用有色卡纸做出来,用其他材料做出来。我们下课后搜集材料,下节课一起做一做吧。
【设计意图】贯穿我的圣诞思路,通过多种媒材表现鞋子,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搜集材料,为下节课做准备。
三、教学反思
生活美术馆 篇7
Original Indentity Gallery
“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 胡不归。”
归去来兮辞将诗人对现实无奈和返璞归真的渴望表达得淋漓尽致。
泡沫经济的沉疴让空间缺乏内容, 行为缺乏优雅, 情绪缺乏控制。
机器、物料、互联网, 走马观花般匆匆抹去了思考-体验-创造能带给人的愉悦, 与充斥满眼的图像相违的是精神和文化的缺失。
生活的艺术
创立原境界的初衷, 是为了寻找最真实的生活元素。
依托原境界美术馆实体空间, 希望在这一方自在的天地建立起城市、乡村与文化、人的联系, 最终成为一个未来文化生活实验场。
设计的艺术
通过论坛、竞赛、活动, 原境界美术馆参与并介入到多类型设计与跨界文化的推广, 通过收藏、展览等活动形成了一个艺术聚集地。
环境的艺术
“原”——意味回归本源。
它是一个社交平台。
是设计、思想、生活交流的会客厅。
它是一种尝试。
试图创造新空间, 探讨城市复兴、乡村建设的各种可能性。
它是一抹初心。通过实践、运营充实社会生活, 为城市、乡村、居住、环境营造丰富的艺术精神元素。
·石上纯也与原境界·
Junya Ishigami and Original Indentity Gallery
缘起——结识石上纯也
2014年5月31日, 石上纯也来原境界美术馆做客, 也以“极度自然”为题演说。
从2014到2016, 从“极度自然”到“自由建筑”, 美好的东西值得被不断诉说。
对谈——宋照青·石上纯也
关于设计转型
宋照青: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中国建筑师面临了很大的困惑:一是生存空间, 二是发展方向。在这个放缓的过程中, 可能需要建筑师更多反思和探讨, 如何更好地去设计创作。
石上纯也:现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转型或许会让他们开始关注一些比较小的作品。
宋照青:我的一个朋友曾我说过一句话, 世界上百分之零点一的建筑是经过大师或者明星设计师设计的, 绝大部分建筑都不是这样产生的。小建筑也许更能体现设计师的创意和意图, 但大房子或许能在群众的使用和功能上, 创造出一些更具有积极性的价值。
关于柯布西耶
宋照青:柯布西耶在一本书里写道“要么进行建筑, 要么进行革命”, 大学时候看到的, 我至今认为这句话是对的。建筑不是建造, 它是基于对整体环境关爱的建筑行为。
石上纯也:联想到自己的一些东西。柯布西耶不仅仅是自己的艺术性和自己的感性, 他是把整个城市, 整个环境与自己的艺术性和自己的感性完全融合到了一起。
关于城市未来
石上纯也:大家对中国现在的整体城市规划, 是不是都有各自的理解?
宋照青:最近的30年里, 中国的建设量占了整个历史上几千年来的百分之七八十的建设量, 这改变了整体国土面貌。尤其是在以经济为导向, 开发为导向下的规划, 是非常滞后的。谈不上城市规划, 何谈城市设计?
石上纯也:那么那些除了大城市之外的小城镇或是所谓的二三线城市, 他们是怎样发展的?他们是在衰退还是在发展呢?
宋照青:二三线城市原本就产业单一、文化单一, 照搬大城市的开发模式, 又让他们完全丧失了原来的特色。
CCTV楼的出现, 让很多中国年轻的建筑学生认为, 真正的优秀建筑师应该是这个样子。您下面要在原境界美术馆进行的讲座——“极度自然”。我很喜欢这个主题, 我觉得中国目前最重要的问题, 不是大规模开发建筑, 是重要的是要保护环境。
石上纯也:在过去的20世纪, 大家都是用一个很大的一个尺度, 考虑城市, 考虑社会问题。现在的问题是, 除了城市之外, 宏观到整个地域环境, 整个自然界, 整个地球, 微观到组成这个城市的建筑和一个细部, 都是建筑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城市的时代接近完成了。城市之后建筑师能做什么事?尤其像在日本, 建筑项目机会没有那么多, 不可能像中国一样有这么大的力量来推动一个城市的发展。所以建筑师在思想和深度方面可能要多想一点, 建筑、生态环境这种方面去考虑。
创立原境界的初衷, 是为了寻找最真实的生活元素。
依托原境界美术馆实体空间, 希望在这一方自在的天地建立起城市、乡村与文化、人的联系。最终成为一个未来文化生活实验场。
讲座——极度自然
建筑、设计不是一成不变、固步自封的艺术。
建筑、设计是踩着一块浮冰去另一块浮冰的探索, 却不知岸在何处。
·桌子·
这是从桌子的底下往上看的角度, 对我来说这个桌子应该很像一个建筑, 桌角像柱子, 桌面板像一个很大的天花板。这个桌子很像一个纯粹的建筑, 做的时候就把这个桌子当做一个建筑来做。通过这个作品, 我们觉得设计都可以像做建筑一样的思考方法去尝试。
大家看上去这个像是外观的照片, 实际上它是室内的照片, 这是用餐的地方, 虽然是在城市, 但是又有一种像在森林里的感觉。所有设计的那些桌子像植物一样作为景观来呈现, 让人感觉到非常暧昧的空间体验, 不知道是在室内还是室外。
我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想的是不仅仅希望为了满足住宅、居住的功能而做的设计, 我想做的是在城市的环境中怎么能够做出让自己舒适的居住环境, 并不是单纯的用空间的方法做室内环境。
柱子的截面是长形的, 看一下它的长和高宽, 而且所有的长宽方向都不一样。整个建筑里, 仿佛不存在我们以前的有走廊, 没有明确的朝向。每个柱子的方向位置都是根据他所处的空间的形态设定的。
通过室内的功能流线来设计建筑的方法是完全不同, 这个完全是景观的设计方法。
我通过这个建筑在大学里面创造了一个新的风景。这是学生食堂, 与其说学生去食堂吃饭, 不如说更像是去草原旅行。
值得一提的是, 建筑内部都是土, 可以长草, 内部温差会对屋顶铁板产生较明显的影响。一天之内屋顶的高度会有1米高的变化。
首先在基地里面挖了几个洞, 往这些洞里面浇入混凝土, 当混凝土干了之后, 我们把突出的部分挖掉。这是非常抽象的形态, 而且上面是有洞, 在里面走的时候就像在迷宫里一样, 同时又能感受到外部的环境。
通过这个项目, 我们是想做中间的一个空间, 也就是所谓的人工与自然之间, 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 精确和不精确之间, 计划好的平面和没有计划的平面之间。在刚才说的这几组反义词之间存在的空间设计, 这个建筑既是建筑又是自然景观, 在这样的空间里形成了像洞窟一样的自然景观。
在整个大厅里面, 这样一个5层高的金属在里面飘, 可以看到虽然大, 但是里面充满了氦气, 所以它的浮力和重力是正好抵消的。它跟哪儿都没有连接, 所以它是自由地飘来飘去, 有时候撞一下墙。
设计就像破冰之旅。从“极度自然”到“自由建筑”, 是踩着一块浮冰去另一块浮冰的探索。
梦想不是挂在嘴边炫耀的风, 而是需要像石上纯也, 也像许多人, 不断重复不断努力的认真实践。等到对的风, 展翅翱翔。
·西泽立卫与原境界·
Ryue Nishizawa and Original Indentity Gallery
走向真实的建筑创作
Walking Towards Real Architecture Creation
总的来说环境与建筑和人与建筑的关系的一些讲话的内容。首先说一下丰岛美术馆, 这个美术馆的特点是它本身是展示一个艺术品, 而且没有特殊地要展示一些作品。这个美术馆只有一件作品, 基本上是不要考虑换作品的。所以作品跟环境和建筑这三者永远成为一体感, 我们想创造这样的意思。自己都是曲线的, 没有直线的, 这个是很自然的以曲线为主的这么一个建筑。没有直线的情况下考虑到了采用曲线形成了环绕的这样的形状。因为一般的直线的建筑在自然的环境要做建筑的话要破坏自然, 尤其是山坡的地方要做一些改造, 如果是曲线的话就可以沿着自然做。所以它是完全是自然的, 最后看上去是像水滴一样的建筑。水滴改变了以后还是一个水滴, 水滴不是一个形状, 是一个概念。做完了以后从下面的东南角有一个小的入口, 进去了以后就是一个小的曲线的自然的空间。
从剖面上看也是曲线的, 三维的也是曲线的感觉, 这个是设计的过程中的透视图, 不是真实的。实际上是一个壳形的, 是完全没有梁和柱的, 整个的屋面是一个混凝土的板。最大的困难是做这个板。因为是三维的曲线的, 以前的是木板做的, 这次曲线非常复杂, 所以我考虑先堆一个土坡, 做好了再拆下来。刚才我说的基本上是这个原理, 先挖基础, 基础挖出来了用土堆坡, 堆好了坡以后做屋顶, 做好了屋顶以后再把土挖出去。这是土做好了打钢筋的过程。这个壳体一般是拱起来, 要高一点, 这次我希望是自然的坡, 拱得是非常大的, 所以也是很有难度的。因为作品是泉字, 是在地板上表示的作品, 所以这个建筑做得很高的话, 建筑的空间会喧宾夺主, 所以为了体现作品的感觉, 把屋顶压得非常低。
对于著名的英国海德公园边上的夏天的临时展示设施。伦敦比较多雨, 所以要有顶。感觉如果下雨了这里可以躲一躲, 还可以有采光, 可以避直接阳光, 也可以作为一个休息的空间。这个屋顶的想法是在这面有很多树, 这个屋顶要躲开这个屋顶, 有树的地方要绕开, 所以有形成了像云一样的屋顶。这个张照片比较典型感觉到有树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天然中庭的感觉, 曲线是这个建筑的一个个性的形象。这个其实屋顶还是有起伏的, 刚才说的以窗的上沿, 但是这个是一个基准, 有的地方会下来, 有的地方会下去, 最远的地方有车走所以要上去, 最低的地方有60公分, 所以只有小孩子在里面走来走去。这个就是做出来以后希望达到的不是像建筑的建筑, 而是像一个家具, 在一个公园里面的这么一个设施的感觉。
另外一个是因为雨特别多, 每天都要下, 所以希望这个楼不做落水管, 完全是天然的雨滴往下淌, 形成一个帘子的感觉。屋顶的材料是铝合金, 还是有一些坡度的, 所以外面的风景能反射, 这个屋顶像一个镜子一样地反射。这个照片体现了由于屋顶的斜面的关系造成了地面的反射的绿, 整体的下面的绿和上面的反射的绿让人感觉在绿的环境里面的感觉。这个是学习的小空间。这个是上面是人的反射, 越发感觉人很多了。从下面看屋顶是有反射的, 上面看也是有反射的。这个楼它的感觉整个的公园里面有这么一个东西反映了那里是一个美术馆了, 那里在举办一个什么事情了, 可以把信息传到比较远的感觉。
这个是在日本的一个美术馆, 整个地形原来是一个斜面, 整个的楼随着这个斜面做了一个美术馆。这张是平面图, 里面很细的线是等高线, 楼是随着等高线有高低差的。另外一面有几个很短的黑线是支撑的构造体, 相当于扁柱的东西。这个也是屋顶的造型。刚才说的扁柱的空间, 扁柱本身是一个展示的墙板。这个表现了外面的玻璃, 玻璃上面有一层纱布, 实际上是表现了朦胧的感觉。这个里面的空间是看到地板是有斜面的。另外一个当中还是开了很多的孔, 里面的孔是不一样的, 这个是用玻璃围起来的, 有采光的作用。在这个展览的空间里面, 像在树林里面走动看展览的感觉。
对于法国的卢浮宫的别馆, 我想说的是楼是随着微地形爬动的, 有点像万里长城, 是随着微地形的走向而建的, 这个楼也是一样的, 也是随着微地形的走向去建的。这个展品是历史非常悠久的, 从纪元前到近代, 所以这个空间随着时间一点一点走过去进行展示的。
另外一个采光体系全部是用天光的。这个展示的空间是无次序的, 但是入口是最古老的纪元前到19世纪为止的, 是通过时间展示的形式。还有另外里面有一些整个欧洲地理的关系的表现。这个空间的展示是历史的空间完了以后转弯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地方, 这个地方可以展示这个城市曾经是一个采矿的城市的历史。事实上这些作品是表现了我开始说的我的建筑是强调环境和建筑的关系, 另外一个是人和建筑的关系, 一个是人怎么使用这个建筑。另外一个是人怎么跟建筑融合。
Q:您的每一个项目都做了很多的模型, 有的时候就是一个项目做了很多的模型, 是不是把它们分组, A组研究结构, B组研究空间, 具体的技术是怎么样做的, 而且是怎么进行这个研究过程的?
西泽立卫:没这么复杂, 在日本还是传统用模型检讨自己的方案是比较普遍的做法, 虽然也有计算机3D做, 但是实际的感觉是自己用手做, 刚才说了很大堆的模型开始是结构搞得不太合理, 所以着了佐佐木, 搞了一大堆的模型, 研究空间和结构的过程, 做了很多的模型, 我们做的模型是完成的模型, 设计好了, 做出来这样的一个模型。
宋照青:走向真实的建筑, 可见的建筑叫真实的建筑, 停在概念的建筑是不叫真实的建筑, 但是我发现在西泽立卫他们的心目中不存在这个问题。他们是用一种方式对对待一个建筑的态度, 不管它能不能建成, 就是纯粹的建筑学的方式, 这是我的理解。
Q:您的建筑中空间都是飘浮的, 中间的部分都消失掉了, 这个过程是您的感觉是如何生成的, 想听听您的想法。
西泽立卫:这是从日本的文化中来的, 应该不只我一个人, 日本很多的建筑师的作品感觉到非常轻, 传统来说日本的自然里面有两个比较重要的, 一个是湿气比较大, 楼要开放, 要通风, 所以窗的感觉整个楼面就是轻。另外一个是跟地震有关的, 轻的东西是比较安全的, 所以基本上用木结构, 这个也是造成了日本的建筑师对日本的建筑有这么一个感受。
Q:我的问题问题是关于人与建筑的关系, 我们人在同一个水平面里面是比较舒服的, 就像我们的卧室、客厅和厕所处于同一个水平面是比较舒服的, 但是由于地块的限制我们把人的行动给水平化了, 这个是不是会使人感觉不太舒服?
西泽立卫:因为这个地是这样的, 在东京昂贵的土地的地方做一个平层有100平米, 很贵的, 所以对我来说是没办法的课题, 但是我不会做很不舒服的一个东西, 希望在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创造出人的好的感受。我强调的室内的室外的不同也是希望在立体的状态下让人有很好的感受, 虽然不能说一定会比平的好, 但是至少有一个从来没有过的作品的感受, 这是我的作品的一个对基本的意思。
Q:在您刚才讲的案例里面看到了几个博物馆是以曲线和起伏的空间应对建筑跟空间跟人的关系, 但是我想更细地问一下, 你怎么处理那些建筑与人的关系, 建筑与人的身体的关系。
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在这几个博物馆中都看到了比较轻盈的状态, 比如说你有没有尝试另外一些新的让我们很惊艳的建筑方式表达一下, 您有没有用风动的建筑方式展现给我们?
西泽立卫:我的回答是有两个部分的, 一个部分是回答你第一个问题, 空间是起伏的, 人身体的感受, 首先做的东西都不是惯常的建筑的空间, 大家在一般的建筑空间里面很习惯了, 所以看到他的空间会觉得很奇怪, 不太好用, 感受很怪的, 有的也很兴奋, 有不同的感受。我认为人是从开始不习惯到习惯的, 开始是没有飞机的, 人到陌生的环境是不习惯的, 到后来是没有地图也可以习惯的。人到新的建筑里面也是有这么一个习惯的过程的。第二个是手法的问题, 肯定不会是一个固定的模式, 以后如果碰到不同的情况个会有各种各样的模式的。
走向真实的建筑创作, 这是西泽立卫对于建筑设计实践的态度。在原境界美术馆, 发生最真实的思想之碰撞。
·原境界对谈之记忆与期望间的徘徊·
Wandering Between Memory and Expectation In Original Indentity Gallery
地价飙升, 设计费停滞不前。对于年轻人来说, 是挑战?还是最好的时代。好的设计需要有时间的积累, 也需要物质的支持。面对行业下滑的现状, 留给设计的周期和费用“天花板”能不能做到不降?能不能给设计的未来留足空间?
宋照青:几年前来到这个地方, 院子里有几只猫, 于是我就想把这里改造成一个轻松的可以会客的地方, 也会定期举办一些与生活艺术、新空间相关的展览。
房地产行业不断发展, 建筑设计师们的生存状态似乎没有那么乐观, 设计费仍然停留在90年代的标准。都说设计不止眼前的苟且。没有生活, 何谈设计?
胡劲松 (JWDA创始合伙人&总裁) :整体经济增速持续下滑, 去年至今, 建筑设计行业面临不少困难和压力, 项目大幅减少, 收入减缓。不少设计企业被迫调整, 减薪裁员, 尤其是减少施工图人员, 保留的设计师则参加大量项目投标工作, 而投标补偿费则下降较快, 有的甚至无补偿费。
我觉得在整个国家进入转型期, 各个行业的调整和阵痛都是不可避免的。作为设计企业要即时调整发展战略和工作模式, 作为设计师要即时调整心态, 要明白建筑设计职业的特征。相比其他实业, 建筑设计业目前还受惠于目前的货币巨幅增量的外部环境, 但这样的环境还能持续多久?我相信是不会太长的, 所以, 我们要抓紧这段时间做好转型和内功提升。
郑可 (PADL磐都兰 (上海) 建筑设计公司总裁) :现在国内的设计公司正向两级分化:一类是很大的机构比如现代设计、天华、中建等以及少数跨国设计机构, 它们具备市场不可或缺的综合能力;另一类是小型设计公司和工作室, 它们适应能力很强、对每个项目可以投入更多精力、管理模式相对无为而治。
而一些专项的小型设计咨询公司 (如策划、环境评估+绿色建筑、室内设计等等) 的项目越来越独立、越来越专业化, 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旧城更新和乡村改造中。可见的未来设计市场前景的变化也有趣, 很具有多样性。设计行业的将来一定是社会化的协作, 横向的协作一定越来越多。这种趋势也许对项目和协作的各方更有利更健康, 也正是房地产和设计市场从粗放走向精细化的必然结果。
平刚 (DC国际建筑事务所总裁) :既然是讨论, 我觉还是需要来提点不同的声音。
一、我觉得需要市场决定的还是要还给市场。
二、这十几年开发商的水平在提升, 我们设计师的水平是不是也能跟上开发商的水平?我记得好多年前我问薄熙, 我说我公司不敢扩大因为我怕失控, 你是怎么解决的?薄熙想了想回答说, 他也解决不了大公司设计质量稀释的问题。
三、每个公司的成功经验都无法复制, 我们只能从别人失败的经历获取经验。在多年的建筑实践之后, 我现在可以很自豪地说, DC一直坚持的多样性是个方向, 我们是一个正走在成功道路上的公司。
宋照青:我一直鼓励自己做一个彻头彻尾的商业建筑师。这个世界上99.9%的房子是大众的房子。我又想起很多年以前, 我的好朋友何永屹打造了柏涛。下面请他的大弟子邵鑫来谈谈。
邵鑫 (澳大利亚柏涛 (墨尔本) 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 :我觉得建筑师有一点不用担心, 因为建筑师什么都能干。开发商让建筑师搞微信、搞策划、搞规划, 年轻建筑师都能弄得很好。我认为30%的人是热爱的, 70%的是找份工作的, 未来不喜欢这个行业的可以考虑转行。现在大家感到行业收缩, 是房地产板块在收缩。设计的版块并没有收缩。房地产的萎缩是必然, 但是设计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
郑士寿 (JWDA资深合伙人&副总裁) :作为粗放发展时期的受益者, 我们创业成功的案例虽会给后辈们信心, 但今天我们自己问题仍然蛮大的, 行业的未来问题同样也很大。不管我们和未来的设计师小朋友们能力多大、体力多好, 在负的市场空间下做的尝试能有多大的意义呢?
如只把竞争点放在设计价格上对当下和未来, 对甲乙双方都不是好事, 会慢慢走向彻底的劣胜优汰。中国在商业环境里的这个现象是很多的。
宋照青:我不希望看到年轻人都离开, 上海变成一个老年人、金融化城市。我们还是要坚持、努力做到不妥协。记忆里一直印象深刻的是, 我去参观户田芳树事务所, 头发花白的建筑师还伏案画图的场景。
刘佳 ( (株) 户田芳树风景计画中国代表) :我一直认为做市场的责任就是保护好设计师, 让他们可以安心做设计, 尽可能地做他们想做的设计。不过, 一旦业务承接下来, 就应该尽量满足客户的要求, 因为设计毕竟属于服务行业。我是比较同意郑老师刚刚说到未来的细分化的市场, 但我认为如果想在细分化的市场占一席之地, 首先设计师也要自己很执着、有很擅长的地方, 有自己的符号、思想和理念。
记得枡野俊明对我说, 他去年只休息了一天。所以, 年轻的设计师, 执着还是很重要的。
刘纲 (GOA大象设计副总经理) :在GOA的几年, 我体会到设计真正的内核“价值”是如何实现的。有利于价值挖掘的好的创意和想法能否再精到一些?设计过程的把控如何有效和实现设计价值的再次升华?如何通过精细化设计确保细节的完美呈现?如何结合国内现有技术材料成本体系研究和确保品质的落地?抛开对市场的简单迎合, 如何用设计为业主创造真正的价值, 这是我们要思考的。市场的冬天也许正是创作春天的开始。
曹嘉明 (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 :“粗放模式下的反思和批判”现在建筑圈体制内外都在谈论。设计费收不到是一个非常直接的问题。但是沉重之下, 我还是很有信心。为什么我有信心呢?
一、两周前我在北京, 住建部副部长易军召开会议, 建国后60年中央第一次发文提出要提高建筑师的地位。在这个会议的探讨过程中, 大家认识到招投标有不合理之处, 比如商务标是否要在投标阶段取消;比如今后, 知名的、有业绩支撑的建筑师可以不用通过招投标流程承接项目;比如建筑师负责制要跟国际接轨。这都说明, 政府已经开始意识到问题。
二、不仅仅是房地产开发模式的粗放, 过去的二十年城市的开发模式也是粗放的。既有城市空间有许多亟待更新和改造的机会, 城市建设未来的重点转移。就城市微环境改善这以课题, 设计师能做的就有很多。
三、设计师自己也要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现在很多设计落地工艺、材料的配合都不到位, 我们的设计还要精细化。
四、国外的行业协会制度很清晰。所以我也非常希望今后, 能有一个倡议或者总结, 呼吁更多的人加入我们。我们自己先努力行动起来, 能有一些影响或者行动后我们可以再去引起政府的关注。我相信, 有理想的人一定也愿意加入我们, 慢慢形成一个氛围。
设计费向来是个敏感的话题。藉由此次在原境界美术馆的对谈, 希望发动设计圈内部的力量。不坐以待毙, 不咎由自取。留一片空间给更多人。建筑设计未来细分化是共识, 以建筑师的触角和视野触碰商业、文化, 让更多人意识到设计的价值也是必须的。
建筑设计正经由由传统地产为导向向以生活为导向的转型。只有更热爱我们的生活, 才能更好地设计。
·原境界设计创意对谈·
Design Ideas for Discussion In Original Indentity Gallery
渐别粗放地产时代, 设计逐步深入生活。它突破沉闷、跳出窠臼。设计来源于生活也回馈于生活。4月2日, 在原境界美术馆7位创意人分享服装设计、民宿、传统设计、肉夹馍、私募基金、3D打印创业的经验。
连环创业客王雨豪总结过一个创新模型:成本结构破坏论。所有创新都是对现有产品成本结构进行破坏——交易成本、组织成本、物理成本。凡是对某个部分或者多个部分成本结构进行破坏的, 一定是够酷的项目。
跨界最大的设计师是谁?
若荪:最终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完成了从建筑师向服装设计师的转变
梁海涛:我跳出建筑圈在尖叫做了一年的家具和其他设计。我发现尝试踏出以后心思就越来越放开, 甚至有点上瘾, 自己的独立意识也从内心越来越浮现。我自己负责设计, 剩下的工艺流程交给更完整、专业的团队来完成。好的打版师就如训练精良的施工图设计师, 它们与设计一样重要, 也影响着最终设计的完成度。
借国家地理杂志一张山顶放羊人的照片, 来诠释我最近的状态, 寻寻觅觅寻找那个最适合的合作伙伴。
未来莫干山最美的民宿在哪里?
若荪:说说最初在莫干山做一个民宿的想法吧。
杨敏:2015年经过七个月的考察, 最后在海拔588米的地方敲定了我们的项目位置。从规划建筑设计到环境布局再到项目的策划运营, 均可按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来执行。在莫干山盖几个建筑师的房子, 是个很理想主义的行为。我们的几个投资人也正在筹划积极参与到乡建活动中, 所以我们几个的想法一拍即合。
印象最深的一次, 是去大乐之野。大乐之野老板小吉在阳光明媚的下午在属于自家的咖啡屋前安静地看书那幅画面一直定格在脑海里。
samoon:但是据我说知, 过程中崩溃的事还是很多的。
赵飞:最近施工的立面, 青砖烧制的厂家很难找到, 好不容易找到预留给他们的时间需要一个多月, 远远超过我们想象。不过即使有困难, 我还是会想象自己是“盗梦空间”里的造梦师, 这种感觉, 比单纯在设计院机械的劳动要棒很多。
未来我们的见山民宿开业, 顶楼的客房都会有天窗, 2.4m的大窗子。在阳光下看书, 在星空下睡觉。
最小的办公空间在哪里?
若荪:自己做和在华东院最不同的感受是在哪里?
乐康:从华东院离开后, 自己做东西更自由也更多元化。我可以尝试一些不一样的材料。我在一个设计中, 用曲面波纹板做了一个拱形设计, 可以组合成无柱空间。这样的方式建造成本低、建成速度快。我也希望能有合适的机会把更多这样的概念设计和想法落地。
但是, 在上海寸土寸金这样的地方, 办公空间也一直是个大问题。我们最早办公的地点, 是在一家咖啡馆。只有0.8平米供我们使用。0.8平米空间能做什么呀?我去宜家买了一些现有家具, 然后进行重构改装, 成为了我们最早的办公空间。
samoon:这个装置花费多少?
乐康:宜家的桌子200多一张。上半部分用了角钢这个最简单的构造, 所以更便宜。
最好吃的馍哪里买?
若荪:我知道你和你的合伙人还有自己的公司, 其实蛮好奇你在两者之间的权衡。
李乾:我现在经常半天事务所半天店。但好在我们事务所也比较小, 也不需要太多项目满负荷运转来生存下去, 还是比较灵活的, 一年可能接两三个项目加上店里的运营, 就够了, 工作节奏也跟随项目情况灵活调整。即便如此, 我感觉自己的精力已经投入九成, 接近极限了。就像云端行走中那样在走钢丝, 时刻要注意平衡。餐饮还是建筑?最终还是要做出选择, 让自己的精力集中在一个方向。
samoon:一个馍多少钱?销售量如何?
李乾:15元一个。Let's Mo的突破口在于它是新餐饮。第一家店开了半年多时间, 第二家分店也计划开启中。虽然四个合伙人都是建筑背景, 其中一人还是同济的规划博士, 但各自负责不同方向, 有人主做资源经营, 有人主做活动策划…我们是一个互补型的团队。
最早玩众筹的人是他
若荪:聊聊你之前的众筹, 还有你在商学院的体会吧?
庄小祥:15年决定去中欧念书, 当时想能不能用众筹的方式搞点学费, 每个参与者的上限是2万, 结果筹到了十几万, 有点喜出望外。比较有意思的是, 有许多之前不太认识的人也投了钱。他们可能觉得我太可怜了、还蛮好玩儿的, 手上也不是很缺钱, 就支持了一下。真的非常感谢这些小伙伴们!当然这些资金借给我肯定是有回报的, 每年会给大家一定的利息, 哈哈。
去商学院读书一来增加金融投资方面的知识, 二来交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点一点进入这个圈子。另外, 商学院的经历让我越来越觉得network非常重要, 尤其是在这个重人脉的行业——圈子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视野。network是个双向需求的东西, 想别人带自己飞, 自己先帮别人干点啥, 这个故事才成立。我觉得这倒不是功利, 而是大家都在切实做些事情, 互相欣赏, 然后找到合适的人match起来, 一起来创造点价值。因此, 倾听别人和定位自己就非常重要, 知道大家需要什么, 清楚自己的长处在哪里, 怎么融到群体里头去, 为大家正儿八经做点事情就比较靠谱了。
第一个开放式3D打印创意社区
samoon:方物分布式3D打印平台和一般的3D打印平台有什么区别?
赵静涛:未来10到20年, 大家会有更多高品质低品牌的需求, 而设计师又有很多想法, 但并没有合适渠道来实现。我们希望我们的3D打印社区能够帮助设计师低成本地实现想法, 同时让消费者能够顺利买到这些丰富的产品。建筑师其实是一个创造力极其强大的群体, 想想地球上这么多城市都是我们一笔一划创造出来的, 我们其实可以拓展一下领域, 把创造力释放, 做出很多高质量的东西。我们做这个之前其实对3D打印做过很多调研, 有些公司产品线拖得太长, 从材料到打印到销售都做, 结果导致运营成本剧增做不下去。我们就吸取教训只抓住这个社区项目的核心, 就是只负责完善打印, 其它像售卖这些部分全部外包合作。
观察员报告
刘雯昕:作为观察员, 总结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各位创业的诱惑:一个是自由。能从连轴转的工作节奏中脱离出来, 有更多时间放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二是金钱, 比如进军餐饮、互联网, 是看准了时机, 转向更能获得收益回报的行业;三是梦想, 把浪漫和情怀写入现实。今天In Formal讨论的氛围轻松又自信, 期待以后听到更多有趣的故事。
黄磊:借用《从0到1》的一句话:去尝试永远比保守陈规好, 一个不完美的计划要比没有任何计划好。所以每个在摸索和尝试的人都值得鼓掌。但是另一方面, 创业的口号让很多人都都很沸腾, 越是在这种时候, 越是要去发现自己的热爱是什么, 不要为了创业、融资而去做。做一件自己擅长的、真正喜欢并有价值的事情, 远比忽悠一份投资、得到一个估值来的更有意义。
热点、风口和趋势永远是不断变化的, “互联网+”也只是投资者自己造出来的一个概念, 互联网只是加速和改变了一部分信息的传播和接触方式, 但是最底层的依然是人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的基本需求。自己能做什么, 为什么要做, 这个是每个创业者在开始以前都要问自己的。
柴静在书里有这样几句话:“快速变化的时代, 传统的家族、集体断了, 新的又没有建立, 空虚只会导致消费和破坏, 只有当人们能感到创建自己世界的满足, 不会与别人去比较, 不会因为钱, 因为外界的压力感到抛弃, 这才是真正的归属。”
2016年4月2日原境界美术馆这天的下午, 就有这样的归属。
生活实例照片,充实美术教材 篇8
图例在美术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材中运用了许多名家名作, 还有不少国外画家的作品, 这是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 但有些图片又太过时了, 缺乏时代感。教材中的作品大多离学生的认知生活比较远, 这就使得他们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兴趣上打了不少的折扣。学生已有的美术素养有多少, 生活经验有多少, 这些都决定了教师要用怎样的图例来进行引导和教学。当教材中的图例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时, 教师可以运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补充, 如可以补充增添学生生活中的照片, 这样就更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本中的内容。如“构图与形式”单元中, 教材中图例所选用的作品, 对于学生来讲都比较陌生, 学生在了解和把握知识时就缺乏兴趣, 给教学增加了难度。如果利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照片进行比较分析, 这样更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画家的母亲》一图, 可以请一位年长的教师作模特拍摄, 采取相同坐姿和角度, 再请一位同学做模特拍一张, 这样根据人物的年龄特点, 让学生结合构图形式进行比较分析, 对L形、十字形结构的特点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又如《儿童的游戏》、《国际歌》两幅画, 可以用学生操场活动的场面和升旗仪式时的照片作为补充, 让学生更易接受作品的内容, 进而对平视、俯视和仰视的作品主题有更全面的理解, 同时对学生掌握摄影技能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让美术因“生活”而美丽 篇9
在美术教学中, 材料是很重要的工具, 是孩子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幼儿在自主美术活动中, 我们开辟了一个“自然创意室”, 为幼儿创设一个独立自主的空间。我们在为幼儿提供多种工具和材料的基础上, 尤其多提供一些天然材料、生活废旧物, 这些素材随手可得, 让孩子觉得很熟悉也很新奇, 所以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和想象力。
1、天然材料在美术活动中的运用
我们有一个天然的素材库, 那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 它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 有树枝、石头、蔬菜、水果、贝壳等, 可以让幼儿尽情发挥创作。例如, 在一次活动中我讲述了故事《好饿的毛毛虫》。活动结束后, 有一个小朋友居然利用石头, 还有一些辅助材料制作出一只漂亮的毛毛虫, 然后用它来进行故事表演, 引得其他小朋友都羡慕不已, 纷纷跑到“自然创意室”, 创作自己心中的毛毛虫。孩子们的创作各显特色, 天真而又大胆, 新奇而又美丽, 这让他们的创作欲望得到了充分激发。
2、生活废旧物在美术活动中的运用
我们在“自然创意室”中还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废旧纸盒、泥面、形形色色的瓶子、盖子、旧毛线、废旧纸箱、废袋子等物品。让小朋友通过动手操作, 创设浓郁的制作氛围, 使幼儿园的美术作品活动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教与学的活动。正因为有了这么丰富的材料, 孩子们的思维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才会用饮料罐和空盒子创作出火箭;用废旧袋子装饰出美丽的的裙子等等。
3、民间艺术材料在美术教育中的运用
民间艺术, 是我国的瑰宝。小朋友可以通过传统民间美术去感受美, 再创造美。小朋友首先通过欣赏工艺成品和工艺制作过程, 对民间美工工艺产生了兴趣。由此, 他们也尝试着用我们为他们提供的如:泥面、棉纸、颜料、绳子等各种材料进行模仿创造。比如, 他们用棉纸进行印染, 染好后的纸色彩绚丽, 小朋友个个都高兴的拍起了小手。这不仅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也激发幼儿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
二、探索生活化的活动形式, 发展幼儿个性特点
以前的美术活动太过拘泥于课堂上课的方式, 老师教什么小朋友就学什么, 这使孩子们的作品中缺乏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所以, 我们在不同的区角中融入美术元素, 帮助孩子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美术活动, 这样可以激发孩子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也可以让他们在同伴之间互相学习, 互相交流。如, 在“铭铭小吃店”中, 有一次, 小厨师杰杰和妮妮用泥工制作了漂亮的蛋糕, 引得客人纷纷前来。于是, 在之后的区域活动中, 大家都抢着要做小厨师。在“小舞台”, 小演员们用皱纹纸、丝带、报纸等创作出漂亮的“衣服”和表演道具, 为小观众们献上了优美的表演, 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从中, 我们可以看出, 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已经获得了快乐的情感体验。
创作的场所不应只在活动室, 户外也是孩子的创作乐园。当春天到来的时候, 我们带着孩子们亲近大自然。当孩子们看到幼儿园一朵一朵开放的花朵的时候, 小朋友个个欢喜雀跃。于是, 我引导他们观察花的外形、颜色、品种等。然后, 为他们准备一个长长的画布, 让他们在这个美的环境里自由发挥, 画出自己心中最美的花朵。小朋友一边创作, 一边欣赏风景, 互相学习和交流, 成了春天里最美的风景。
三、结合兴趣, 丰富幼儿的创作表现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也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我们要尽可能的选择容易引起孩子感兴趣的教育方式, 只要孩子有了兴趣就有了积极性, 有了积极性就能激起创作的欲望, 从而使他们喜欢美术创作。
在一次美术活动中, 当我念着“八只脚, 抬面鼓, 两把剪刀鼓前舞, 生来横行又霸道, 嘴里常把泡沫吐。”的谜语请小朋友猜一猜的时候, 孩子一下子被吸引了, 他们争先恐后举手要说出自己的答案。我再一次念谜语, 并且一边念一边画, 当一只大螃蟹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 小朋友高兴的欢呼起来。而且, 他们依据对谜语的兴趣很快就掌握了螃蟹的绘画方法。
此外, 我们还要充分发掘家长资源, 让美术教育深入到幼儿家庭中。我们鼓励家长为幼儿创造一个让幼儿能自主创作的美术空间。例如, 为幼儿在家中开辟一个“画画角”, 可供幼儿尽情创作和涂鸦, 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创意。布置一个“展览区”, 展示孩子不同阶段的作品, 增强他们的自豪感。我们还定期请家长来园参与幼儿活动, 和孩子一起收集材料、创意制作等。这样, 让美术教育真正拥有快乐并回归生活。
生活美术馆 篇10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让美术教学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之中, 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 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变成活生生的生活现实, 使抽象的知识变为生动有趣.我们可以将学生手边常用的东西变成美术创造的原材料, 如卡通人物图片、记事本的封面、文具、贴贴纸、树叶等, 达到拓展教材内容、活化教材内容, 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亲切感, 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艺术课程应将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中, 要敢于打破教材, 善于跳出教材, 将有结构的教学活动和开放式的教学活动结合。 例如, 在一节制作课上, 我苦思冥想如何设计一节让学生感兴趣且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的小制作。 突然一片落叶飘在了我的窗前。 于是我急中生智, 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周末回家搜集树叶, 然后根据树叶的形状贴在大白纸上, 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 分组设计构思。 结果周末回来学生带来了形状各异的树叶。 我先让他们设计自己想好图案, 然后用蜡笔着色, 我告诉他们, 设计你们喜欢的场景的, 这是你们自己设计大师之路的开始, 学生都非常高兴。最后在成果展示环节, 让我看到了学生的奇思妙想无不源于生活。 有的用树叶贴成动物园;有的贴成自己喜欢的别墅; 有的贴成森林;有的贴成了绿油油的草地, 一家三口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散步;有的组只是设计了一辆汽车或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 学生看到自己辛苦的杰作得到教师的肯定, 非常高兴。 他们利用了身边最普通的树叶作为材料, 设计了他们心中喜欢或他们自己想要的东西, 而且做得惟妙惟肖, 我亲眼见证了学生的智慧, 也亲身体会了只有把教学根植于生活之中, 与学生的经验相联系, 我们的教学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在美术教学中,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感受, 注重对他们欣赏美的能力和态度的培养
在只有让学生在艺术的欣赏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 才能在心灵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 才能像喷泉一样有灵感的迸发。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珍爱学生的兴趣, 时刻关注学生的欣赏感受, 适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例如,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让学生在学习花鸟画和山水画的基础上, 体会作者在运用笔、墨来表现生活和意境的情趣, 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先让学生欣赏几幅诗意画, 使学生懂得作诗意画如何立意、构图, 以及笔墨的处理, 并为完成一幅诗意画创作准备,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鉴赏。首先让学生来欣赏著名绘画大师李可染先生画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画面以直构图的形式, 来展现山的峻拔、树的茂密, 还有几条瀑布飞流而下, 有千军万马之势;还有很多如月牙形状的泉水, 更是给画增添了几分灵动, 动静结合, 山水结合, 诗情画意跃然纸上。第二幅李可染先生的作品是《秋风吹下红雨来》, 这是他众多的牧牛图中的一幅, 漫天飞舞的红叶像大地的衣服, 勾勒出浓浓的秋意, 一个牧童悠然骑在牛背上缓缓走来, 牛用重墨突显, 从而突出主体。 这一幅普通的农家生活的情景, 却被画家画得充满诗情画意, 充分说明了作者热爱生活, 热爱自然的心态, 不然根本画不出这么好的画。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讨论得出上述感悟。
最后我选择了一首充满画意的诗, 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让学生自己谈感受,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总结, 并引导学生总结出画一幅诗意画的步骤。 最后让学生根据杜牧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王维《山居秋螟》: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等诗句充分发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去创作自己的画。本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想象力, 作画的技法不是重点。
三、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让教学成为学生认识生活与探究生活的过程
要想真正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爱好, 充分认识“生活中处处存在美, 关键要靠我们的眼睛去发现”。所以我们在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去发现美、创造美。 例如, 在学习《发现与表现———美术校园写生课》这节内容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 先出示我自己创作的校园画, 让学生辨认这幅画是画的什么地方。学生经过仔细辨认发现竟是我们自己的校园, 原来我们的校园竟然也可以画得这么美。 我告诉学生, 其实美就在你身边, 擦亮你的眼睛, 以组为单位画出你们心中的校园。 学生高兴得跃跃欲试。 通过学生对校园内环境、 人物及活动的绘画, 加深了学生对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体验以及自己与同学、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 培养了学生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 并了解了学生对相关环境、人物活动的最基本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 这节课学生上得热情洋溢, 不仅学到了知识技能, 还探究了生活、认识了生活。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本, 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需求, 体验需求和选择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学生们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取得丰硕的成果。
由此可见, 作为美术教师, 我们一定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 只有让美术教学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 让课堂走向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慧眼在生活中去发现美、鉴赏美, 用艺术的美来装饰我们的生活, 并学会在生活中创造美。 我们的美术教学才算真正的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陈卫和.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利用生活经验 优化美术教学 篇11
一、以景促情,以物动情——打开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世界
现在的学生往往受到各方面给予的关爱,一直生活在蜜罐子里。家长唯恐自己的孩子吃亏,尽量不让或少让他们遭受挫折和困难。久而久之,易使孩子缺乏怜悯、同情、感激之心,且变得麻木、浅薄,甚至冷漠、自私、固执。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有必要让学生适当地接触一些情感丰富的艺术作品。这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反而能以一种独到的方式叩击学生的心灵,升华他们的生活经验。这种被升华了的生活经验,不仅在以后的美术学习中能被运用,而且可让学生成为一个重视感情、懂得生活的人。
在“冬日婴戏图”一课中,选用了一幅表现两个小孩在花园里逗玩小猫的画面。他们神情专注,样子可爱,一个手里拿着小旗,一个手里拿着孔雀的羽毛。这样一个场面无论从色彩上、还是从内容上,都与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较之以往,在对学生进行传统艺术欣赏教学时,我们总会看到类似于《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或是大山大水的作品,虽然其本身所承载的艺术文化价值可能更高,但往往是“高处不胜寒”,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像教材中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作品很少出现。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编者的良苦用心和高明之处。它至少让学生知道在中国古代绘画中也有许多描绘儿童生活的题材,从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二、关注起点,关注经验——表现最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习惯
记录生活、表现生活的最佳形式之一是画画。它既直观又形象。儿童对生活的记录与成年人完全不同。儿童常常有胆量把房子画成透明的、把睡觉的人画成直立的、将许多摆放在桌面上的物体画成悬空的。这就是生活中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脑海里的积累和记录,即使是散乱的排列、无法认可的形式,都是学生对现实的一种表达。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本,提倡人文教育。所谓“人文”,首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自己是个“人”。因此,在教学“卡通人物造型”一课时,我特意安排了“画自己”这一教学内容,即让学生真正认识自己、“正视”自己。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的各不相同,对于“特征”的意义教师需要加以解释。在观察时,一般的观察顺序是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从头型—发型—脸型到五官的特征;而学生也许会一开始就指着自己的牙齿说:“老师,我这里有一颗牙齿掉了。”难道我们还会苦笑着对学生说:“你错了,你应该从脸型开始画。”要知道,对细节的特别关注,既是学生认识特征,也是他的生活经验所致。就如让他画一个苹果,他对上面的一个小疤结的注意力可能会远远大于对整个苹果的关注。教师应该正确、合理地进行引导,肯定学生的这种观察经验。
三、真实生活,切身体验——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创作题材
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活动形式、开放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其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他们周边的生活中去提取、收集创作素材。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有所增长,因此,我在教学中曾就学生生活经验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尝试:我们学校地处郊区,每天清晨,学生上学时,从家到学校要步行一段路程。因此,清晨路上的所见所闻,有时也就成了学生课间的“谈资”。这些丰富的生活细节,内容形象生动。那么,怎样将他们的“所谈”“所写”转变为“所画”呢?我先试着把他们的生活经验变成“一篇作文”,用语言文字记录这个小镇的早晨,以加深他们的印象。因为在用文字叙述时,学生能够真实地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在不断地用文字构思、描述的过程中,一幅完整的“意象”中的小镇早晨的画面,也就逐渐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了。文字描述在这里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中介作用。由于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美术学习和学科综合文化学习后,他们均已有了较强的调查、分析、综合的能力,特别是他们的美术学科创作水平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所以,我围绕“小镇的早晨”这一题材,让学生对家乡清晨的景色进行探讨、研究,并提供多种绘画的形式加深理解;同时结合查阅相关文献,收集、分析相关资料,在创作之前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写成一份文本,根据文本进行美术创作。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家乡,在文化情境中认识自己所居住的小镇。学生那种与自然、与社会息息相通的艺术感知力,往往会让课堂充满创意和活力。
总之,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学生生活经验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是一种潜能的开发,是精神的唤醒,是一种内心情感的表露,是学生主体性的彰显;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看,学生生活经验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是经验的共享,是心灵的共通。
小学美术教学应面向生活 篇12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美术教学中, 尤其是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内容切忌概念化、理论化, 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所喜欢和乐于接受的, 也易于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美术中《泥塑小动物》, 海边的孩子对鱼、虾之类决不陌生, 能够随手捏来。但山区的孩子也许对鸟兽更为熟悉。教师可有选择性地鼓励学生用同样方法捏制不同的动物, 如小鸟、小鸡、小鱼、小虾等。这样一来, 在内容的选择上就得以扬长避短, 也能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工艺设计类课的创作和制作。在“儿童画欣赏”课中我们也可以插入学生自己的作品;在探究活动中就更不必说了。
二、课堂形式的生活化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调整老师和学生的传统课堂关系, 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如何让课堂生活化, 让学生在玩中学, 在乐中学呢?
1. 设计生活化的课堂。
活跃课堂气氛正是我们美术教师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前提,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兴趣浓厚、学得轻松。如美术中的《运动着的人》、《漫画头像》、《我的同学》等课, 我们就可以把生活中大家所熟悉的拍照 (摄影) 活动引入课堂来给同学、给自己画张像, 让学生边玩边学, 在玩中学: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拍照的四个步骤:准备, 取景;拍摄;冲洗底片;洗印照片。请学生也按这四步给同学拍一张最美的“照片”。 (1) 准备、取景。请小朋友分组轮流在教室中走一圈, 其余同学双手成取景框状 (两食指分别与两拇指相接成长方形) , 挑选一最佳角度, 待拍。 (2) 当同学走到最佳位置时“咔嚓”把他拍下, 再讲讲你拍下了谁, 拍下他什么特征? (3) 冲洗底片。放一段轻松的音乐, 请学生闭上眼睛, 根据老师的提示“冲洗底片”:从“相机”中拿出“胶卷”进入“暗房”, 注意不能曝光。开始冲洗, 先出现同学的头部, 头发、五官, 再出现衣服、手、脚的姿势…… (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回忆要画的人的特征、动态等) 。 (4) 洗印照片。老师说:“请小朋友拿出‘相片纸’ (已发给学生的白纸) , 把照片洗印 (画) 出来!人要印在照片的中间, 要大一点。”这时, 学生根据脑子中已有印象, 便能飞快而且快乐地画完同学的画像。如果是画“漫画头像”, 可以根据特征进行概括和夸张, 最后, 让学生相互赠送“照片”的过程中结束这节课。
同样, 我们也可以用“变魔术”的游戏教学生设计物品、进行人物造型;用“当建筑设计师”的形式画一画高大的楼群……
2. 走出课堂。
【生活美术馆】推荐阅读:
美术与生活美术教学05-16
生活教育与美术教育05-17
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05-29
小学美术的生活化06-10
工艺美术与人类生活06-27
美术教学生活化06-12
幼儿园生活化美术12-17
中职美术的生活化教学07-02
中职生活化美术教育10-07
美术课堂的生活化教学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