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展示

2024-10-07

新媒体展示(精选12篇)

新媒体展示 篇1

21年来, CCBN始终秉承着“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业务创新、服务创新”的发展理念, 为国内外的广电同仁呈现丰富的多元数字化技术产品盛宴。CCBN2013主题为“新融合新媒体新发展”, 将立足广电发展大局, 围绕中国广播影视科技工作重点, 进一步发挥其在政府政策宣传与贯彻、创新产品技术展示与交流、业务运营与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平台支撑作用, 充分展示我国广播影视科技等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 为广播影视事业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助力。

展会主题突出“新”字

CCBN2013契合行业发展热点、体现不同的多元化主题, 重点展示三网融合、OTT融合创新、NGB、云计算、高清与超高清、广播影视公共服务 (直播卫星和地面电视) 、多屏融合、数字音频广播、数字家庭与智能终端、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手持电视、信息化视听等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

围绕总局部署的做好2013年广播影视科技工作的4个重点, 深入研讨和全面展示广播影视的技术、产品和应用, 围绕多媒体、全媒体发展重点, 大力推进电台电视台数字化;构建广播电视现代传播体系, 大力推进传输覆盖网络数字化;提高国产电影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大力推进电影数字化;提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能力, 大力推进监测监管数字化。

同时作为三网融合规划中具有承前启后、重要转折点的2013年, 领悟和实施最新政策, 了解和利用最新技术, 学习和推广最新应用, 将成为CCBN2013的首要亮点。

学术交流突出“最”字

CCBN2013主题报告会已成为政府发布广电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战略部署的重要平台。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发展论坛 (CCBN—BDF) 也将高屋建瓴地诠释最前沿、最权威、最高水平议题和研讨, 引领行业科技发展, 论坛主题涉及三网融合、NGB、OTT、数字新媒体、台内数字化网络化、应急广播、云计算、信息安全、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地面数字电视、3D电视、IPTV与网络电视、数字音频广播、广播电视运营管理创新等多个方向。

活动内容突出“精”字

首先, CCBN2013是精英云集的盛会。来自国内外电视台、网络公司、新媒体运营机构、电信和互联网行业运营商、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以及最为庞大的各大高端技术、产品引领者的企业精英们将汇聚北京、齐赴盛会。

其次, CCBN2013期间举行的各大评奖可谓行业中的精粹。无论是“2012年度广播节目技术质量奖 (金鹿奖) 、电视节目技术质量奖 (金帆奖) ”, 还是“电视美术、灯光设计工程奖”、“广播电视科技创新奖 (CCBN杯) ”暨第三届广播电视科技创新论坛、第四届CCBN创意设计大赛颁奖典礼, 都将给CCBN2013增添许多光彩。

服务形式突出“全”字

作为行业的先锋性展会, CCBN2013年仍以“坚持以人为本, 提供人性化、多元化展览服务”的服务理念, 利用全媒体将“体验”作为CCBN2013展览服务的核心理念, 为参展商和观众提供便捷的网络在线注册服务, 及时详尽的展览资讯, 多元化的展会服务。

2013年注定是广电行业全新规划和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一年, 无论是传统的有线电视、地面电视、直播卫星电视, 还是新兴的各大网络电视、手持电视、IPTV以及OTT TV等新媒体范畴的电视应用, 都将发生极为重大的变革和创新突破, 融合业务也将在2013年得以全面盛放, 所有的这些都将在CCBN2013上得以完美地全方位呈现, 契合“新融合新媒体新发展”主题, 为国内外与会者展现多元的数字化精彩, 让我们相约北京, 相约CCBN2013!

新媒体展示 篇2

创“省重”之专业成就多媒体展示软件

制 作 计 划

一、创作意图:

为了在创省重计算机专业检查验收时,能以更好的多媒体效果展示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创重努力成果,更能显示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团队高素质和一流的专业制作能力,因此,制作好这个展示软件,对省重专业验收的成功,具有相当的影响份量。

二、创作小组:

1、策划:袁高文、黄静、刘莫霞。设计展示软件功能结构图,负责安排各项制作工作按节点进行,并测试效果,提出修改意见。

2、软件形式:框架式网站集成,包括特效PS背景、字幕、动态广告、动态图片集、特效Flash动画、WMV配音介绍视频等元素。

3、文字、图片、视频素材资料提供:黄静、韦煜

4、主页视频片头:张俊、钟慧、韦煜

5、视频美工及配音插入:韦煜、黄志伟

6、背景、图片处理、招贴画:赵竞、钟慧、唐汉林

注:唐汉林为高二计3班学生,多媒体制作多次获县市一等奖。

7、FLASH宣传广告、动态照片集等:张俊、唐汉林、袁高文

8、网页制作集成:袁高文、柳亚兰、李毅。

注:柳亚兰为高三计1班学生,多次获县、市网站制作一等奖。宛刚(网页文本选择、编辑)

二、制作时间:高考结束后即可启动计划,邀请唐汉林、柳亚兰在暑期驻校参加制作。整个软件要求在8月10日完成,并运行演示。

三、制作场地:综合楼四楼小机房,以及计算机专业部办公室。各创作小组应主动向相关人员索取素材资料,并按创作意图、创重各个条目要体现的成果,多做、做好本小组作品,及时交网页集成组进行集成。

南溪职中计算机应用专业部

多媒体展示创设美术交流平台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110-01

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为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师要展开多重学情调查,为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成果展示、作品欣赏创设交互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堂话语权,鼓励学生展示自我,促进价值观、审美观、世界观的形成。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手段,以优化环境、发动情感、课堂评价等多种教学形式,激活学生主动参与交流的热情,构建美术学习认知体系。

一、学情调查,搭建交互展示平台

初中生对美术课的认知呈现个性化特征,大多凭借兴趣参与学习,激趣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重点考量的问题。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教师要先做好学情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取向,根据学生实际创设多种交流机会,为学生展示创新思维搭建平台,如小组讨论、班级展示、意见征询、学法提议、课程改进、作业展览等,都是学生交流展示的重要平台。教师还可以创设网络交互平台,发动学生展开网络信息讨论、创意发布、作品展示等活动。在教学《古镇风情》的内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古镇风光的视频,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欣赏古镇风光写生线描画作,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提出思考问题:“他们是怎样表现景物的?哪些地方与真实景象不同?说说作品中的线条给了你什么样的视觉感受?”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讨论。有的学生说:作者用线条勾勒的方法,展示了古镇的大体轮廓,房屋、河流的细节与真实面貌不同。也有的学生说:利用线条表现古镇风情,可以快速达到写意的效果,给人带来直观感受。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古镇视频,给学生带来形象感知。教师根据学生认知基础设计思考问题,成功引发学生热议,使课堂教学进入到正常轨道,学生成功启动学习思维,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创造了条件。

二、情感发动,激活参与展示热情

学生学习美术需要调动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和思想动态,及时展开思想情感交流,从内部形成教育突破。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也是情感活动的外化表现形式,教师要从情感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创设交流话题,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以期获得良好的课堂交流成果。为此,教师要主动走近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客观、公正、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的美术创意进行展示欣赏,对学生的个性思维给予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班级交流展示的热情被点燃,美术学习效果自然会大幅度提升。在学习《图案与生活》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信息,并提示道:“图案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已经借助图案传递、记录信息,图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人更离不开图案,我们可以找找身边的图案,看谁找得更多。”学生快速行动起来,有学生发表见解:“我的衣服上有图案,鞋子上有图案,文具上有图案,书包上有图案。”也有的学生说:“教室内到处都有图案,天花板、窗帘、教室门、地板、黑板报、墙报、点灯、开关等,都有不同的图案显示。”教师利用身边图案和生活的关系作为教学切入点,满足了学生和教材学习诉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介入美术学习,成功激活参与交流展示的热情。

三、作品欣赏,提升交流展示维度

在美术课堂训练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表现,为学生的美术创作提供更多交流展示的机会。学生在美术训练中渴望获得认同感,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作品展评活动,满足学生个性表达、创作追求心理。学生可以对美术作品进行个性化点评,赞美优秀的作品,对作品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建议。学生的创作有极强的个性追求,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可以让学生自我诠释,以提升作品的展示效果。学生展示美术作品的方式不拘一格,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如在《传达信息的艺术——标志设计》的作业练习中,教师给出作业任务,让学生任选其一展开设计:1.给学校各个专用教室设计一个标志;2.给学校的晚会、演讲比赛、家长会设计一个活动标志。学生完成作品后,将作品平放在课桌上,全班学生轮流巡视作品,每个人挑选10幅最佳设计。教师综合学生的投票情况确定十佳设计,并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示出来,再组织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点评。学生积极发言,有的学生说:“电脑教室用变形鼠标作为标志,有很强的直观感,创意独特,让人一目了然。”也有的学生点评:“家长会用握手的图片作为标志,代表家长与教师的热情合作,显得很温暖,相信家长们会很喜欢。”教师组织学生巡视挑选优秀作业,给学生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教师综合学生的意见,组织学生展开具体欣赏,让学生对优秀作业进行点评,特别是将学生的作业以大屏幕的形式展示出来,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为学生广泛交流提供契机。

总之,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有交流的主观渴望,也有创新成果展示的诉求,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辟丰富的交流渠道,搭建个性化展示平台,为学生主动学习促进成长奠定基础。

新媒体展示 篇4

1 新媒体和展示空间的关系

新媒体也是媒体形态的一种, 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 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 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 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 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 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展示空间设计中的传统媒介都是静态形式, 像印刷、图片、模拟空间模型等等, 而新媒体环境下的展示空间设计则是表现形式变得更加的多元化, 侧重于表现性和互动性, 通过媒体传播与声光电等元素的结合呈现出来更有空间感的效果, 更好实现人与空间之间的互动, 突出视觉和非视觉感知的表达形式。

2 新媒体环境下展示空间设计的多元价值的体现

2.1 展示形态的转变

在网络信息时代, 高科技手段越来越发达, 在展示空间设计也有新的表达方式。传统媒体由于有限的空间技术水平限制了表现手法, 呈现出来的效果品质一般, 而且给客户呈现时通常的反馈都是单调、乏味。在新媒体展示过程中呈现的都是逼真的事物动态变化过程, 使得设计的内涵更好的被表达出来, 通过图像、色彩、文字和非物质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展示形态。

2.2 提供互动体验

这种互动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展示空间设计时把参观者带入到虚拟世界中变成一个主动参与和体验的传播学习模式, 让观众与展示产生互动, 比如我国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上, 运用到新媒体技术的展示设计, 互动体验随处可见, 可能突然从屏幕里走出个人和你打招呼, 向你讲述设计产品的理念;当人们在电子书上翻阅时会随着指尖的触动做出翻阅的动作;还有当时德国馆著名的动力之源, 他会根据人声音产生的分贝, 哪边声音大圆球就转向哪边, 这些都是体现了新媒体的优越性和特点, 同时也得到了观众和设计者的热烈反响。

互动体验已经成为展示技术的一大特点, 也更加突出人性化原则。在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情况下, 从平面展示逐渐向立体展示的变化, 把互动作为展示模式也是必然的趋势。

2.3 增强展示空间设计的传播性

正是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把高科技带入到展示空间设计中, 丰富了设计理念和传播途径。以世博会举例, 因为展示设计中增加了各种新媒体系统的结合, 像屏幕配合智能, 根据声音机器的智能转动, 还有各种气候、季节逼真的变化流动, 让参观者不仅和它进行了互动, 更加的让人们感受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 让观众在体验中获得了产品的功能和价值体现, 这也是间接的在展示中对参观者进行了宣传与展示。

3 新媒体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3.1 观念和技术的介入

新媒体是开放的网络渠道, 它并不限制设计者在设计上的创意和技术, 新媒体在设计中的应用就是为了设计多元化, 更加的凸显出个性和新的艺术风格。创新才是最大的进步, 包括传统媒体的存在也是有价值的, 但是那个时候没这么智能化, 比如现在的电子书会随着人的指尖而自动翻阅、物体能根据声音传达进行控制, 更重要的是在展现技术的同时, 把设计理念和功能也很好的传递给参观者。

3.2新媒体艺术在展示空间设计中体验传播的多维互动

就拿上海世博会的影像技术运用来说, 在展示设计中根据全息投影艺术和4D数字技术完美地营造出“真实的风雨雷电”般体验,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展示空间, 使得参展者在感官体验上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参展者可以通过与产品的直接互动和参展环境的多维体验自主了解产品的功能和价值, 也使参展者从传统意义上的被动了解转变成主动体验产品这一过程。

4 结束语

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便利,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家庭中, 新媒体艺术几乎无所不在, 让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于展示空间设计而言, 新媒体艺术作为一个新的艺术形式对空间设计的展示有了一种全新的体验。既展现了科学与艺术的体验, 也是对传统媒体的创新应用。一方面丰富了设计的内涵, 从二维走向立体, 未来甚至可能达到五维的艺术效果, 另外一面也是丰富了参观者的体验。

参考文献

[1]赵卫洪.浅析新媒介与艺术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2]王瑞廷. (域外观—什么是新媒体艺术?) 主持人语[J].美术观察, 2001.

[3]崔泳.关于五维空问虚拟实践性的理性思考[J].情报科学, 2013.

[4]董天策.关于“传播交叉领域”的研究——对新闻、公关、广告之互动的思考[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9 (01) .

[5]郑强.从传统报业到全媒体的探索之路[J].传媒, 2008 (10) .

新媒体展示 篇5

演示型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展示技巧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教学中常用的演示型多媒体教学课件,从课件设计、课件制作和课件演示三方面探讨如何使教学效果最佳化,并从界面、文字、声音、构图、颜色、图片、图像、链接等八方面探讨制作中的技巧,以期达到最佳的制作和最好的展示。

关键词:演示型

多媒体教学课件

制作

展示技巧

Title Abstract:This text is to the commonly used demonstration type multimedia teaching courseware while teaching at present, teaching result optimization how three respects discuss to make from courseware design , courseware making and courseware demonstration, and probe into the skill while making from such eight respects as the interface , characters , sound , composition , color , picture , picture , chaining ,etc., in the hope of reaching the best making and the best show.Keywords: Demonstrating type

Multimedia teaching courseware

Make

Show the skill

现代科技与当代社会(副件)

绪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越来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仅仅把计算机引入教学过程是不够的,并不是所有用多媒体包装起来的教学课件都能产生好的效果,许多设计与制作的人对教学设计和展示的问题很少给予思考和讨论,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了各种概念性与操作性错误。因此,对于那些经常制作与展示教学课件的人,有必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准备和制作,以便达到最清晰、简明、有影响力和说服力的效果,避免错误、灾难或难堪。

一、如何使教学效果最佳化是每一个教学工作者的不懈追求。限制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和发展的瓶颈不是硬件和软件,而是使用者驾驭计算机的能力和技巧,即熟练程度、功能的开发和设计的深度。

演示型多媒体教学软件画面直观,尺寸比例较大,能按教学思路逐步深入地呈现,不过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型学习活动,需要配合多种启发引导方法方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设置问题进行观察学习等,应用中要注意启发引导教学的应用以及趣味性设计。

现代的发展教学观强调在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开发学生的智力,强调开放式教学,让学习者学习到不断更新的知识和知识掌握的认知过程,特别注意创设学习情境、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去探求、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并逐步建立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的策略,培养信息处理的能力,培养批评性思考、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变能力与实验能力。强调信息社会的资源共享,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效果,必须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人类资源和非人类资源,借助一切教学方法和媒体手段的协同作用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内在结构就是学科知识结构的组织设计,它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即如何最佳利用多媒体来展示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手段。结构严密,构思精巧,乐趣教学是设计的方向。

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技巧:

注重把科学性、教育性、启发性原则放在首位,把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软件设计的可操作性。教材的选择要广泛收集与教学 2

现代科技与当代社会(副件)

内容有关的各种多媒体光盘素材,要有充分的信息量,吸百家之长,有选择地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选取教学媒体素材。遵循先设计后制作的原则,同时兼顾屏幕的清晰度、文件的大小、运行的速度等问题。

成功的展示来自于成功的设计,必须竭心尽力、细致周全,花费一些时间把基础打好,它为展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架构,可以让后继的展示畅通无阻,这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以一种匆忙和随意的态度加以处理,在目标无法精确地加以界定,观众只能模糊地加以了解。每一堂课都要有核心的结构,正如交响乐一样有展开、发展和重述。新颖的教学创意是非常重要的,框架的搭建,材料的筛选,要有针对性。确定明确的目的,按目的来选材;制定理想的目标,按目标决定材料的取舍。设计幻灯片是为了激发人们对问题的兴趣,掌握知识的主题脉络和主要的学习内容,完全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各种媒体的有效性,而不是无原则的拼凑和粘贴,更不是简单的资料存储器和播放器,它应成为教师用以构建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有力手段,应成为学习者学习的认知工具。教学内容的组织要循序渐进,避免跳跃性过大;不要假定听众对你的展示主题有兴趣,要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又和主题相关;每一堂课都要设计一个高潮,按照注意力曲线每个小主题要尽可能短,以便听众能保持最高的注意力;要让听众记住的最重要的要点放在开始和最后。

多媒体的综合使用能改善教学效果,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关键问题是各种媒体的运用“度”。媒体的滥用会造成费力不讨好的效果,制作加工前一定要仔细斟酌用何种媒体教学效果最好,有目的的选用,把教育性放在第一位才能发挥多媒体的综合效果。为了提高教学课件的运行速度,建议减少图片和图像画幅的数量和大小;减少图片和动画的颜色数和位数;将重复调用的图片、声音、动画放入库中;压缩声音文件和视频文件;缩短母版中动画出现的时间;降低幻灯片切换时动画的复杂性。

三、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演示技巧:

事先的演示可以有效的防止漏洞和重复。必须遵守的原则是:永远不要假定设备运转良好,重要的演示一定要事先演练一遍。讲解要通俗易懂,多用类比的方法,时刻强调容易、简单。语言要使学生感到亲切,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

现代科技与当代社会(副件)

学生思考问题,决不是一种讲大道理的说教式语言。不要照本宣科,少用专业化的术语,尽可能使用大众化的语言讲解,对于陌生的专业化词汇一定要在屏幕上同时出现,以免误导或误解;每一堂课应当留出一定时间提问,以便更好反馈,提高教学效率;课间播放一些欣赏性的图片或背景音乐,调节和缓解紧张气氛;注意学生的注意力和听讲状态,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所有的改变和添加都要基于学生和听众的心绪,这种操作才会起作用和有效。

教室的环境亮度应兼顾屏幕画面显示和学生观看记录,应折衷处理。讲课应注意节奏,声音宏亮、清晰,表述准确;语调也是个关键因素,要适当的升降、大小、停顿,要有适当的变化。多媒体教学由于减少了写板书的时间,而且教学信息量增大,必须调整讲课节奏,不能过快。要加强眼睛与听众的交流,要让所有的听众都觉得你在对他讲,要关注和反馈。

课堂上字幕的显示不能过快,留给学生阅读和记录的时间,在需要记笔记时,应向学生指出重点,并做适当的标记;当需要记录的内容较多时,教师要先朗读一遍,并做适当停留,留出做笔记的时间,便于学生记录后更能集中精力听讲后面的内容;对于一些声音和视频图像信息在播放前一定要给与提示,以便学生集中精力去听和看。没有解说词的重要画面,教师要用响亮的语言提醒注意或做极简短的说明。教师使用遥控鼠标时,不能经常在投影机与投影屏幕之间走动,影响显示效果和教师形象;过长的放映时间,会使学生眼睛疲劳,演示者应该在适当的时机关闭画面或使屏幕黑屏,保护视力。

教师应熟悉各种设备的使用与切换,根据设备特点合理使用各种设备;应将讲课的内容演示在课程开始前准备好,避免在上课过程中将查找幻灯片的过程显示在屏幕上,学生看到后面的内容会分散注意力;一般采用将屏幕转换到其它通道再查找幻灯片。“以人为本”是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教学中不仅要有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充满人文的关怀。

结论: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研制开发需要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等方面的指导下,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并在教学活动中反复使用,不断修改,才能使开发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符合教学规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用于教学应以提高教学效率为最后目标,必须把多媒体的应用与现代教学理论相结合,只有掌握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教学手段的教师,才能培养出

现代科技与当代社会(副件)

现代化的学生。

参考资料:

1、《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

2、《有效的展示》

3、《教学设计》

谢幼如等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北京)

安东尼·杰伊 罗斯·杰伊著

经济管理出版社 乌美娜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4、小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张一春 周宗伟

《中国电化教育》

5、Authorware在生物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应用的若干技术问题

钱黎明

6、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实况评析

王伟彤

《电化教育研究》

新媒体展示 篇6

美联社9月13日

中国2009年国庆大阅兵将向世界人民呈现出一支拥有了最新战力的军队,向美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宣告北京捍卫其国内外利益的决心。

过去二十年来,在高速增长的经济实力支持下,中国军费一直不断提高,而此次预演中出现的这些武器系统正是中国多年来军事建设的成果。此次。中国领导人公开展示了解放军众多新式武器系统,反映了其对解放军战力的信任,也说明中国领导人相信解放军的新战力会转化为北京在国际上的新力量。

总部位于美国夏威夷的智库东西研究中心中国军事专家丹尼·罗伊称:“阅兵式不仅意在向国内人民展示中国新的大国地位,而且还意在告诉其他国家必须改变以臆测中国软弱为基础制定的政策。”罗伊表示,北京领导人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阻断美国对台湾的支持,并阻止美军在中国沿海地区继续执行空中及海上监视行动。

日本,越南及其他与中国在南海及东海存在领土纠纷的国家非常关注中国阅兵式。而中国方面则与往常一样,宣称此次阅兵式只是为了增强爱国心、展示解放军现代化成果,中国的军事建设不会威胁其他国家。正如国庆阅兵式徒步方队指挥部副指挥郭志刚所言,阅兵式将展示中国作为一个寻求和平发展的国家的正面形象。

除武器外,在国庆阅兵仪式上,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及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数千官兵还将正步亮相。而且,此次国庆阅兵也标志着中国一改过去几十年中将自己相对的军事弱点当作机密对待的作法——尽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拥有230万人的全世界最大的军队,但是在很长一段的时间里其曾因装备及资金不足而倍受低估。

阅兵式中展出的装备将成为美国及其他国家对中国军力进行再评估的重要借鉴——从本世纪初开始,强大的解放军逐渐引起各个国家的注意。分析人员表示,除在上周预演中亮相的数百辆坦克,装甲人员输送车及自行火炮外,大量展出的导弹也体现出了中国最先进、有效的武器。

正如澳大利亚前驻华武官,《简氏防务周刊》分析员拉塞尔·史密斯所言,中国的反舰巡航导弹及弹道导弹能够攻击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及位于太平洋的军事基地。而且,解放军新式装备还赋予其远距离作战能力,而这是之前所从未拥有的。现在,中国的预警机能够收集并向军队传送信息,轰炸机及加油机则能够在空军战机执行远程任务时,为它们提供空中补给。

中国阅兵装备展示强大反击作战能力

美国《防务新闻》2009年9月8日

在9月6日进行的为迎接60周年国庆进行的演练现场,中国军方多款新型武器装备首度亮相。加拿大《汉和防务》总编辑平可夫认为,解放军新型弹道导弹首度亮相显示了其对自身强大反击作战能力的自信。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官员、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分析员毕胜戈认为。尽管最新型洲际弹道导弹并未出现在演练现场,但仍有可能在10月1日现身,否则将显示该导弹正处于测试阶段。

在1999年的国庆大阅兵中。中国仅展示了3枚道路机动式洲际弹道导弹,今年将达到8枚。分析人士认为这次的导弹可能是改进型,它也将是中国第一种道路机动式核洲际导弹,其射程能够达到华盛顿。平可夫认为。“解放军新型弹道导弹首度亮相是一个信号,中国正在向华盛顿表明其具有反击能力”。

华盛顿国际评估和战略中心副主席理查德·费舍尔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朝具备多目标重返大气层载具核导弹能力的方向发展。远程对地攻击巡航导弹也在演练中首次亮相。采用三联装发射管的巡航导弹与俄罗斯“彩虹”巡航导弹类似,导弹射程可将冲绳列入打击范围。毕胜戈说,“中国这次揭开这种巡航导弹的神秘面纱是有其重要寓意的,此举公开展示了中国对地攻击巡航导弹的能力。多年以来。西方—直在讨论中国初期的对地攻击巡航导弹能力,但就现在看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实现了该目标。显然,该导弹将加强中国的导弹防御能力,加大了美国及其盟国攻击的难度。”

从演练现场的照片来看,中国拥有了数款改进型短程导弹,其中包括配置新弹头稳定尾翼的导弹,加装改进弹头(穿甲弹芯)的导弹、配置新发动机的中程导弹。“中程导弹是未来反舰弹道导弹项目的基础,有助于中国发展反介入能力,以在可能发生的台海冲突中遏制美国海军战舰对台湾进行援助。”毕胜戈说。

另有一张照片虽然不清楚,但仍可辨认出照片上的就是新型反舰导弹。该导弹以俄罗斯Kh-31反辐射导弹为基础,是具备反辐射和反舰双重能力的变型弹。此外,演练中还有两架无人机亮相。费舍尔说,“其中一架无人机,该机身上方有一个很奇怪的圆碟状物,有可能是卫星通信链路或某种雷达。”第二张无人机照片很模糊,有可能是当前普遍应用的老式无人靶机。

此外,阅兵演习还展示了多款新式装甲车和步兵车,均配备新型数码迷彩。9B/99型系列新式坦克在1999年阅兵式上首次亮相,而99G型主战坦克是这款坦克当前最先进的变型车:改进内容包括为枪塔加装可拆分,可升级的装甲,使用爆炸反应装甲以及改进发动机以及瞄准系统。此外,还有新式解放军海军陆战队迷彩步兵战车也是是第一次公开亮相。

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靠的是软实力

英国广播公司(BBc)

2009年7月31日

距离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还有两个月的八月一日,是为缔造这个新国家起决定性作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而两个月后,国庆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又一次大规模阅兵。

但通过这些阅兵,外界所能看到的主要是中国军事实力的“硬件”,在这些高技术,信息化武器背后,中国军队近年来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恰恰是“软件”,也就是军队科研队伍的扩大和官兵素质的提高。

据今年初公布的统计,目前中国军队干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达到72.4%,研究生学历的达到12.3%。这些数字明显高于中国一般非军事行业干部的教育水平。这一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追溯到可以被称为中国解放军“人才年”的2003年。

当年解放军推出了第一个人才建设宏观发展规划,着眼于军队和未来战争信息化的需要,对解放军在二十一世纪头一,二十年人才建设的数量规模,知识结构等都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和措施。同年,解放军四总部还专门出台规定,解决战斗部队装备技术保障干部的培养问题。包括提出当本身也在发展和扩大的军队院校无法满足需要时,直接从地方院校招收干部。或者“合作培养”。

同中国的军事采购与军费开支相比,解放军的人才战略似乎没有引起西方媒体和军事评论人士太多的关注。但中国军队的整体培训教育不仅和武器装备的提升相辅相成。甚至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军费的增长,因为人才战略直接导致了过去几年军队干部工资的上调和总额的增长。

通往繁荣之路

美国《时代》周刊2009年9月19日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建国60周年之际。看上去它有许多值得庆贺的地方。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最勤劳的国家,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贸易大国,已成为科学技术的全球创新者,并且正在打造世界一流的大学体系。中国在外交上享有尊重,拥有一支日益现代化的军队。它与邻国及所有大国和睦相处。中国的发展模式吸引了发展中国家的注意。

中国领导人所面临的问题从来都不是是否要现代化——而是如何现代化。在毛泽东时代,中国进行了种种经济试验。对增长起到了些许促进作用。直至1978年主张改革的邓小平与陈云上台后,中国的经济道路才开始转向。30年后的今天,世界见证了这种转向所造就的非凡成果。中国不久前超过德国成为世界头号出口国。到201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日本,到2020年可能超过美国。

新媒体展示 篇7

1 新媒体技术及其展示特征

1) 新媒体技术的概念。新媒体 (New Media) 是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 简单说:新媒体是一种环境。新媒体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关于新媒体技术当下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但多数学者均认为新媒体技术是基于新媒体这一媒体形式结合互联网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传媒制造及传播技术。例如, 在户外LED屏幕上播放的动态广告宣传短片实际上就是依托新媒体技术制作并依托新媒体技术进行传播的一种具体表现。新媒体技术本身是一种高新技术, 其与互联网技术, 无线信息传播技术都具有密切联系。新媒体技术更是网络环境下一种新的应用模式, 新媒体技术本身也是一种工具, 是信息传播的一个新载体。

2) 新媒体技术展示特征与发展。新媒体技术展示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展示方式, 其本质上是信息传播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信息传播方式依赖于新媒体及新媒体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新媒体技术展示具有新颖性这一特点, 传统媒体展示已经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展示的形式较为单一, 新媒体技术展示依赖于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成为了当前较为新颖与特别的展示方式。新媒体技术展示具有展示效率高这一特点, 新媒体技术展示依托新媒体技术来进行使得其实际信息承载量十分巨大, 在相同条件下其较之传统展示方式能够将更多的信息传播给受众群体。新媒体技术展示已经十分普遍, 在一线城市中的主干路更是随处可见新媒体展示。市场上更是出现了诸多新媒体展示与设计传播企业, 新媒体技术展示产业化已经初具规模, 其发展前景同样十分广阔。

2 新媒体技术在展示信息传播设计上的具体应用

1) 展示形态上的转变应用。新媒体技术在展示信息传播设计上的具体应用首先是展示形态上的应用, 在新媒体技术并未真正出现并发展的相当长时间里, 展示信息的展示是一种纯粹2D的展示, 物理展示平台也成为了展示信息进行展示的具体“载体”。新媒体技术成熟以后, 展示平台已经十分先进, 且能够与数字技术更好的金融融合。由于展示平台本身能够对于展示信息的具体形态进行更多支持与兼容, 展示信息传播设计上也不能再固守以前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展示形态上的转变实际上是一种外部变化催生展示信息传播设计变化的体现。国内很多展厅中配备的IMAX单机放映系统使得展示形态发生了极大转变, 这一转变实际上需要多媒体技术在展示信息传播设计上进行更多的介入与应用。

2) 展示由静态向动态上的转变。新媒体技术在展示信息传播中进行应用直接使得展示信息的具体展示实现了由静态向动态上的转变。展示信息传播在展示形式上的转变可以简单看为信息传播历次发展的标志。展示信息在展示上由2D向3D的转变实际上就是新媒体技术在展示信息传播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新媒体的介入对于展示信息传播设计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同形式下的信息展示对于信息传播设计要求相对较低且长期以来积累下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可以较好地进行设计适配。展示信息在展示信息上呈现的具体变化要求新媒体技术在展示信息传播设计中进行更多应用, 而展示信息传播设计上对于新媒体技术进行应用也有利于展示形态上变化的多元性。

3) 展示互动性的提供。新媒体技术在展示信息传播设计上的应用体现在展示互动性的提供上, 展示信息传播设计以往无法进行互动性提供, 即使提供互动性也是一种无法实现实时互动的互动形式, 互动在时效性上难以保障也导致互动本身无法达到信息深层次传播的具体目标。例如, 在部分电梯内部多媒体广告投放器上播放的展示信息能够起到较强的互动性, 数字通信技术与二维码扫描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得互动性得到了良好保障。在科技含量更高的多媒体交互机上进行得展示信息传播可以实现展示信息与个人之间的及时互动及信息交互。展示互动性的提供是新媒体技术对于展示信息传播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其在设计应用上也要求设计人员需要注重深层次活动内容的添加。

4) 展示内容丰富性提升的应用。新媒体技术在展示信息传播设计上的应用也体现在展示内容丰富性提升上, 传统的展示信息设计受制于各种因素不得不对于内容进行一定程度压缩, 其不得不将主要内容进行过分凸显, 这导致展示信息传播设计上的整体难度相对较高, 而展示内容整体层次性却难以得到保障。新媒体技术可以将多种内容与元素在设计阶段对于具体设计进行极大程度添加。信息展示设备先进性的不断提升也使得新媒体技术在展示信息传播设计上的应用程度进一步加深。例如, 三维的展示信息传播设计能够将声音、图像、视频等进行高度融合成为具体的展示信息, 并将各种信息进行高度整合与传播保障展示信息传播设计时能够将多种信息共同传达且区分信息展示上的主次与从属。

3 新媒体技术在展示信息传播设计上更好应用的建议

1) 重视新媒体技术革新。任何一种技术在具体应用上都应当不断发展, 技术本身的不断发展才能使得其更好的进行实践应用。新媒体技术在产生于成熟以来的发展速度极为迅速, 其在展示信息传播设计上的应用当前处于一种趋于完善的状态之下。新尅提技术革新应当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新媒体技术属于一种高新技术, 其技术革新对于资金需求与人才需求相对较高, 这一特定情形下需要政府对于新媒体技术革新与应用事宜给予更为充分的重视。在艺术类院校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展示信息设计时也需要不断的对于技术本身的应用进行创新与总结。新媒体技术在展示信息传播设计上的应用尚不充分, 新媒体技术革新能够使得新媒体技术本身与展示信息传播设计更好的适配, 新媒体技术也能更为深层次的应用到展示信息传播设计上。

2) 尊重展示信息传播设计一般原则。新媒体技术在展示信息传播设计上更好应用需要尊重展示信息传播设计的一般原则。

首先, 新媒体技术在展示信息传播上的应用需要尊重科学性这一原则, 展示信息传播设计需要以具体的展示传播设计知识与理论相互结合, 避免技术本身过于凸显从而导致展示信息传播设计难以具备良好的传播作用。

其次, 新媒体技术在展示信息传播设计中的应用需要尊重可行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应当结合展示信息传播设计中从设计本身出发的原则。展示信息传播设计的类型较为多样, 也并非所有类型的展示信息传播设计都能够进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展示信息传播设计需要依据受众群体, 传播环境进行综合考量来确定是否需要应用新媒体技术以及如何应用新媒体技术。

4 结束语

数字时代下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诸多实践表明新媒体技术可以在展示信息传播设计上进行具体应用。展示信息传播设计未来将会随着市场需求及受众审美的变动而呈现出新的设计方向。但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潜力与应用价值依然十分巨大。新媒体技术在展示信息传播设计中的应用也需要注重与展示信息传播设计本身进行更好的结合, 技术本身依然是一种辅助工具, 其实际效用的发挥也需要以具体的展示信息传播设计为重点和中心。

参考文献

[1]侯云鹏, 刘育晖.当代展示设计中的新媒体技术应用[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16 (4) :43-45.

[2]林村.浅析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J].科技传播, 2014 (2) :13-14.

新媒体展示 篇8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展示性公共空间,介入及其重塑,观众信息表达,实体空间

一、新媒体艺术与展示性公共空间的整体应用

1.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展示活动逐渐的转换为有主体的公共空间展示活动。

在公共空间内部存在各种各样的传播性信息内容, 这些内容以图像、物品、文字等进行展现, 就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纽带。随着各种媒体技术的发展, 展示空间逐渐脱离了实体展览建筑的范畴, 其实现了虚拟空间、商业空间等模式的结合, 实现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结合, 进行明确的功能界限的应用, 其由单纯的展览空间专向更加深刻的人文内涵, 是一种提供多元化文化交流的公共空间。

信息技术的发展, 让人们更加关注这个世界, 这涉及到社会关系、具体形象、生活方式等复制及其再现。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 也实现了人与现实社会的脱离。这个现实世界分为实体的世界及其虚拟的空间世界, 很多的活动内容、音频信息都进行了虚拟信息流的转换, 这意味着展示性公共空间的巨大变迁情况。

2.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 传播模式不断优化, 展示性公共空间设计不断得到更新。

在这个信息技术时代, 信息存储、整合、传输等环节的能力是非常强的, 为了保证人们更加高效的进行信息互动, 进程新型传播方式的应用是必要的, 其伴随着新型传播理论进行应用, 其自身具备相关的规律。其成为我们研究新媒体技术与公共空间联系的重要工具。

二、新媒体艺术对展示性公共空间的介入及其重塑手段

1. 传播学所说的信息传播特点是进行信息的交流, 满足展览空间的需求。

总的来说, 传播学及其信息学新媒体技术对于展示性公共空间的功能强化起着非常必要的作用, 为了保证设计者及其受众的亲密性, 做好展示性公共空间的整体设计是必要的, 满足信息传播的需求, 进行设计要素及其设计过程的有效分析。比如进行环境信息传播及其展示性公共空间受众体验的分析。媒介的介入深刻的影响到空间的设计, 这需要进行展示性公共空间理论的分析, 进行传播学角度的分析, 进行展示性公共空间的展示, 进行空间内部的环境信息的表达, 保证其传播者及其受众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应用。

2. 新媒体技术对于展示性公共空间的介入, 也体现在展示性空间所附加的功能上, 其有利于设计者及其受众者的思想观念的传播, 进行传播要素的引入, 进行传统空间设计形式的更新, 保证展示性公共空间信息的有效传播。在这种应用趋势下, 为了保证受众者更加积极的进行展示空间的融入, 进行信息的积极传播及其反馈, 受众者与展示空间、受众者与传播者之间必须进行有效的交流及其互动。保证新型媒体的接入, 实现受众者的广泛参与, 保证展示性公共空间的良好设计,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保证展示性公共空间设计的公众服务理念的应用。

3. 在传播学的领域视角中, 展示空间的受众者需要做好空间信息的传达工作, 并且进行相关社会责任的承担。社会公众是展示空间的受众者, 其影响着空间的形态及其情态的发展, 其扮演的作用绝不仅仅是传播者的作用。在整个新媒体展示性空间介入过程中, 传播者及其受众者扮演者重要的传播作用, 通过对这两者的协调, 可以更好的推动传播活动的开展。在展示性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 进行信息传播方案的分析是必要的, 进行传播学角度的分析, 做好展示性公共空间的讨论工作, 进行新方法的应用, 实现人与人及其人与空间关系的分析。整体上来说, 展示性公共空间设计是一个大的体系, 其综合性非常强, 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密切相关, 通过对不同学科的有效渗透, 能够保证其有效完善, 保证其更高价值功能的实现, 这需要实现传播学及其建筑学的有效结合, 进行全新角度的分析, 进行建筑学的有效理解, 进行该领域的有效认识, 做好该学科的理解工作。

4. 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需要针对传统展示空间的设计弊端进行分析。

比如由于展示方式单一性, 导致其生产及其维护成本太高, 从而不利于其材料的有效回收, 从而出现了资源的大量浪费情况, 这都是客观因素的考虑。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更加关注自己意识形态上的需求, 也就是人们的自身精神需求的满足。这里就不得不说传统展示空间设计的失败之处, 传统的设计往往忽略了人的心理及其情感, 也不利于与受众者的精神共鸣, 实际上, 观众与设计者是需要相互回馈的角色。

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 传统的枯燥式的视觉感知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感知需求了。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 做好传统展示空间的研究及其改造是必要的, 从而符合当下空间设计发展工作的要求, 提升经济技术的发展效益, 这需要我们进行新型通讯技术的分析, 进行新型媒介的有效应用, 保证艺术形式的不断优化, 做好相关的展示空间设计工作, 实现现阶段艺术特色的有效表达, 进行传统展示方式的转变。

结语

通过对新媒体技术及其展示性公共空间关系的协调, 更有利于适应当下人们的精神需求, 从而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哲婧.当代展示空间设计交互演绎趋势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 2013.

[2]唐涛.展示空间的互动性构成要素及应用研究[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13.

新媒体展示 篇9

展示设计不是单独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的范围很广, 跨越多个领域, 虽然发展缓慢, 但它也是不断的求新求变。互动艺术被应用于展示设计后, 它使展示形态发生了转变, 展示由静态向动态发展, 它以真实场景转向虚拟场景。同时, 新媒体艺术为展示空间提供了互动体验, 增强了展示设计的传播性。互动艺术为展示设计带来的各种新变化、新特点, 现归纳如下:

一、虚拟空间中超仿真的互动展示

在传统的展示设计中, 参观者是在真实的展示空间中单纯的观赏, 形式单一, 内容简单, 参观者与展品之间没有任何的沟通, 由于参观者的国籍、知识含量等方面的局限, 对于展品多表达的含义自然不能完全的理解, 然而, 虚拟空间中的超仿真互动展示却可以运用外观、文字以外的其他视觉语言来更全面的展示作品的内涵, 使参观者跨越了国界、地域、文化修养等方面的鸿沟, 使观赏者与展品之间实现更好的互动与交流。

在虚拟的互动空间展示中, 万事万物都可以被超仿真的模仿, 假使你骑着骏马在土地上奔跑, 就会有尘土飞扬产生;当用手指去扣动扳机, 就会发出枪声, 并看到子弹出膛时候的火花。广州曾经举办过一次观赏鱼展览会, 展台的设计虽简单但却很独特, 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参观。设计者利用将投影仪设置在展台的上方, 向地面投射水波纹的效果, 地面就呈现了一个虚拟的鱼池, 池中有鱼儿在游动, 当参观者踏入鱼池后, 随着参观者脚步的变动, 鱼儿就像是被惊到了一样游走开, 鱼儿随着参观者的动作不停的游动, 或聚集或散开, 令参观者仿佛置身于真实的鱼池之中。在这个人工创造出来的虚拟的设计中, 任何感受都是非常的“真实”, 全方位的刺激着受众的各个感官, 真是让人印象深刻。这超仿真的模拟的虚幻空间, 较之实实在在的现实空间, 让受众更加增添了刺激和震撼。

2010年在台湾的花博会“梦想馆”的设计中, 设计者在大厅中展现宽度达到六米的巨型动力机械花朵的绽放, 周边布满了34000片用纸制作的叶片串接成森林隧道, 结合五彩绚丽的灯光效果, 加以薄如纸片的扬声器模拟大自然“风吹花叶动的声音”。巨型机械花同紧紧包裹着的重重叶片, 在灯光的烘托下, 花朵开合间, 所流转出视听感官齐扬之美, 使游客仿佛置身在大自然之中, 在这个设计中, 环境渲染的空间气氛使观众震撼, 这也是虚拟的展示高于实景展示的一大优势。

二、互动艺术的应用改变了单一的观赏形式

互动艺术它力求参观者立足于虚拟的世界中, 但却能够与虚拟的环境之间存在互动, 这就改变了过去只是单方面接收信息的方式, 互动的展示在针对参观者的所有对应的反应都是实时的, 而且是随着参观者的选择的变换而变化的。参观者在整个参观过程中, 不必按照统一的规定去执行命令, 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任意的去选择, 也就是说参观者可以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 依据自己的意愿去做出选择, 这样的选择不会对其它的观赏者有任何的影响。这样的设计符合新时期人们对于设计的需求, 能够让参观的人以更多更新奇的视角去观察我们的世界。

在北京城市规划博物馆“虚拟翻书”的互动展示装置, 设计十分巧妙, 首先制作了一个大的白色翻开的书的模型, 然后利用投影仪将图片投在白色的书页上, 从整体看上去就是一本翻开的有具体内容的书的形象, 当参观者左右挥动手臂做出翻书的动作时, 书页上的投影的画面就会根据手臂的左右挥动动作前后地反动页面。这种新颖的虚拟的翻书展示, 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虚拟翻书所收录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的书籍信息容量。

三、互动展示具有极强的趣味性

互动展示设计能够带动参观者的情感, 这是传统的展示器材是根本无法媲美的。它的内容更丰富, 形式更自由, 设计者可以随意发挥你的想象力, 任意的进行创造, 在互动的展示中, 参观者每个动作都会有类似真实环境中的变换相对应, 但它给观赏者带来的不仅仅是观赏, 他能够带动参观者的情感, 让你不断感到的惊奇、震撼和快乐。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 韩国企业联合馆的设计者为了能够使大众更好的接受对各企业的介绍, 调动参观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他们在设计互动项目中, 采用了动画的方式进行设计。在墙壁上运用LED大屏幕影像这一技术来制造生动有趣的互动画面, 在蓝天白云的背景前, 不断出现飘落的雪花, 使人们都忍不住想去触碰它。当参与者手的影子触碰的一刹那, 雪花便自动翻转, 这样变成了韩国各企业的标志, 每个雪花翻转后都形成不同的企业标志。设计者通过触碰然后带来不同的结果这种方式引发参与者的好奇心, 让参与者在整个参与过程中, 并乐此不疲。新媒体互动设计在作品中尽显趣味性性。这种方式消除了各国各地参观者的语言的障碍, 简单的动作与意外的效果使人参与交流变得更加简单明了, 观众积极参与的主动性也随之提高。

由于静态的艺术作品它给人的欣赏是单调的, 使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者们想要通过动态来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巨大魅力。静与动是相对而言的, 假使没有静的存在, 动也就无从谈起。设计者们采用虚拟方式来表现动的《清明上河图》, 拉近了作品与参观者的距离。过去仅仅是欣赏静态的图画, 且由于知识的局限性, 只有少数的人能够领悟其中的含义, 但现在通过3D虚拟的演绎, 不仅可以使各国的参观者有机会接近中国著名的艺术作品, 而且还增加了趣味性, 有助于提高各国参观者的审美情趣。设计者用虚拟的河流影像、流水的声音、驼铃的声音、大街小巷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熙攘的人群、变换的时空、逼真模拟的声音, 让人似乎置身于其中, 仿佛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 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幻觉, 让人应接不暇, 沉浸其中。

结束语:展示设计是多元整合的信息传播媒介, 同时应该是能够与时俱进的设计形式, 这就要求展示设计应该与社会、科技文化、经济发展相同步, 现今只有将互动艺术应用于展示设计, 才能给展示设计的发展拓展美好的前景。

摘要:随着新媒体艺术的飞速发展, 展示设计也已经改变了过去仅仅是产品陈列的生冷的面孔, 成为了一个具有超强互动性的动感空间。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 各国展馆的设计已经将互动艺术在展示设计中应用, 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得到了各国参观者的认可。

关键词:新媒体,互动艺术,展示设计

参考文献

[1]权英卓.王迟.《互动艺术新视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2]白雪竹.李颜泥.《互动艺术创新思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3]郭晓寒.何雨津.《互动媒体艺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新媒体展示 篇10

展会间隙, 泰克大中华区视频业务技术营销经理沈鼐接受了《广播与电视技术》的采访, 她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泰克此次参展的新产品和解决方案。

《广播与电视技术》:三网融合已进入实施阶段, 泰克如何看待三网融合下广电的机遇与挑战?

沈鼐: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以及“三网融合”试点城市方案相继实施的背景下, 包括IPTV、网络电视、CMMB等在内的新媒体已进入快速发展期, 广播影视的科技创新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其中高清电视、3D电视、数字音频广播等已成为广电系统十二五战略转型中技术创新的亮点和重点。如何把握三网融合带来的机遇, 在迅速拓展其服务形态和范围的同时最终确保高质量的视音频观赏体验, 是包括设备集成商、视频内容提供商和运营商以及传统广播电视业主等广大客户都面临的挑战。

《广播与电视技术》:泰克有哪些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国内运营商克服技术上的挑战?泰克今年的参展主题和亮点是什么?

沈鼐:新媒体的发展, 无疑将对高质量的传输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 泰克拥有业内领先的测试和监测解决方案, 并在去年进一步扩充和完善了产品家族。泰克很有信心, 能为包括广播电视业主、电信运营商和基础设备集成商等提供技术支持, 帮助他们在新环境下的竞争中胜出。”

泰克认为, 不管是广电运营商还是电信运营商, 不管问题出在传输协议层, 还是在视频层, 最终产生影响的还是会体现到客户的体验质量,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Qo E。所以我们把今年演讲的主题定为“通过Qo E确保新媒体的传送质量”。

与往年不同的是, 今年泰克展出的一大亮点在于IPTV和有线电视的质量监测。除此之外, 泰克还展示了高标清广播设备监测, 主要用于电视台的波监及同步机, 这也是泰克的强项所在;还有就是用于视频设备研发和制造的监测产品。

总体来说, 由于三网融合大环境和趋势的驱动, 不管是有线运营商还是IPTV服务提供商, 对于图像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播出节目的增加, 传输环境也越来越复杂。怎样才能保证比较好的环境和质量, 都是大家关注的热点。泰克目前拥有的Sentry数字内容监视器, 在今年的展会上受到很多客户的关注。Sentry的创新之处在于有能力帮助客户解决了以前看来比较棘手的问题, 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监测方面新理念。

《广播与电视技术》:能否更详细地介绍一下泰克新发布的Sentry解决方案的一些创新理念?

沈鼐:Sentry和传统的纯硬件或纯软件产品不同, 首先它是一个基于统一硬件平台支持软件升级的解决方案。现在技术的发展非常之快, 例如目前还是百兆以太网, 以后就是千兆的以太网;又例如目前仍有一些公司在使用MPEG-2, 但实际现在已经进入H.264时代;还有现在运营商们越来越多地提到响度控制。泰克的Sentry能够很好地保证运营商在硬件方面的投资, 一旦有新的技术出现, 我们在技术上能够做到通过软件升级的方式, 允许运营商将已经购入的机器进行升级, 最大程度地保护他们的投资, 这对客户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点。

Sentry是一个广播级的产品, 它可以24×7小时地全天候工作, 它最高可以有60天的历史统计报告, 包括原因分析, 使用户可以明确看到这60天里面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系统出错, 例如80%的错误都是发生在丢包、或者80%的报错都是由IP层链路抖动而引起的, 或是因为响度的问题。运营商还可以按自已的需求对节目进行排序以此找到最易出错的节目, 更快地定位错误并解决问题。

另外, Sentry产品本身有一个Qo E打分系统。以往运营商始终都很困惑, 怎么衡量系统的好坏, 怎样衡量是A路节目好, 还是B路节目好等等。泰克现在提供一个比较客观的Qo E打分系统, 可以帮助运营商更好地分析和统计出哪几路节目是经常出问题的, 并进行原因分析——是节目源的问题还是处理过程中的问题。由于现在的环境很复杂, 有电视台、网络运营公司、电信公司, 有省网、地市网, 一旦出现了问题或者停播, 我们的产品能够更好地帮助运营商进行职责和责任的区分。

Sentry产品单台机器可以支持接收100路码流, 每一路可以是10套节目、20套节目、30套节目, 目前最高支持到1Gb输入。而且与传统仪器不同, 它的监测深度可以深入到Block层, 不光监测是否丢包, 还包括有没有静帧, 有没有黑场, 有没有马赛克, 运动图像是不是过压缩。所有这些可能以往只是在比较高档的一些测试设备上面才能够实现的功能, 我们现在已经都集成到了Sentry, 使其能够非常经济而又深入地测试每一个问题。

《广播与电视技术》:在此次CCBN展会上我们看到, 3D电视成为发展的热点。3D将对监测技术有更进一步的要求, 泰克有哪些相应的测试产品?

沈鼐:我们高端的波形监测仪, WFM8200/8300系列凭借创新的3D支持功能获得了去年BIRTV产品奖。在此基础上, 我们今年又提供了一个新的免费升级软件, 新增加了立体3D测量功能, 包括我们已经申请专利的视差光标, 用于3D左右眼的监测视差结合对立体深度及3D色深的测量, 用户可以识别左右眼在不同电平、聚焦以及各种彩色特性中的差异。因为泰克在音视频检测方面拥有业内比较知名的测试手段, 结合新推出的技术可以帮助3D内容的制造商和提供商, 更好地推动未来3D的发展。泰克一直以来对于3D、高清技术都是走得比市场早, 而且事实证明我们确实做到了满足客户的需求, 为客户着想。

《广播与电视技术》:此次泰克展出的其他产品还有哪些?

沈鼐:视频质量分析软件VQS1000和最新一代的图像质量分析仪PQA600也在展会上展出。

泰克公司的新型VQS1000视频质量软件可以和该公司的任一款数字电视网络分析仪和监视器相组合, 支持对MPEG-2或H.264编码内容中的视频损伤进行实时评测, 这些评测包括对静帧、黑帧、块效应以及其它压缩失真的检测。泰克公司VQS1000视频质量软件通过对视频的全面解码, 能够明显地提高失真测量的可靠性和准确度。凭借VQS1000的全面解码, 内容运营商能够确定内容源中的质量问题究竟是在节目源中 (例如内容的过度压缩) 还是在网络分配系统中。

PQA600图像质量分析仪是泰克公司在荣获艾美奖的PQA200/300的基础上研发的新产品。PQA600采用了基于人类视觉系统的概念, 提供了一整套可重复的、并与主观人眼视觉评估十分接近的客观图像质量测量。PQA600的客观图像质量测量为工程技术人员优化视频压缩和图像重现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使工程技术人员能够为用户和观看者提供高质量的通用载体和分配传输业务。

《广播与电视技术》:响度问题现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美国已经出台了CALM法令, 泰克在响度方面的支持如何?

沈鼐:泰克公司现在全系列的视音频的测试产品, 不管是我们传统的波形监视器、MTM/MT码流测试仪, 还是新加入的Sentry以及用于基于文件格式检测的Cerify, 全部都支持响度的测试。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帮助运营商保证从节目制作开始, 在每一个制作或改动环节保证其响度的可测可控。

从技术方面讲, 泰克已经是完全支持了。从节目录制的时候开始, 到后期的非编制作, 要用到我们的响度测试。如果想要把VOD的节目录成文件格式, 通过Cerify也可以对它进行响度监测。对于插入广告的响度和节目响度的差异, 运营商可能就需要利用我们的Sentry, 或者用MPM、IPM400A这样的产品对它进行监控。如果某一路节目, 在某几个时间点响度特别响, 则可能是在节目制作时非法插入了一个高于规定标准的音频, 这对于国家各地的监测部门和广电总局的监测中心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相信随着国内对于响度标准和立法慢慢的完善, 用户对于响度的困扰, 应该也是会得到减轻。

《广播与电视技术》:泰克在视频测试方面的策略和优势有哪些?

新媒体展示 篇11

关键词:数字技术;虚拟;设计;创新应用

0 前言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让数字化理念走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其所呈现的三维空间带给人们极具真实的感觉,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精神感受。将数字化技术与展览艺术结合在一起,是对展示空间应用一种全然创新,其注重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手段的结合,以数字媒体作为载体进行信息的展示河床大。在电脑中进行虚拟空间的模拟时候,人们对于物体和环境本身也会产生一定的真实感,在此空间内人机、人人、人景都可以达到一种交互性的互动。因此,探究数字媒体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数字化展示设计的特征

1.1 设计人性化

人性化的设计遵循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数字化展示设计的基础,在设计中加入人性化的元素,能够使设计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完美的展现符合人们需求的场景。目前的展示设计不局限在一种简简单单的表达信息或者信息的灌溉中,更多的是和观众或者用户进行沟通、交流,以达到满足人们内心需求的目的,使观众感受到自己的所观、所感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且还能主动的接收艺术信息,迫切地想要感知艺术背后深层次的内涵。极具人性化的展示空间所散发出来的感染力能够深刻地感动观众,使其停留在这个空间里欣赏美妙的艺术作品。

1.2 参与互动性

参与互动性是指观众与信息进行互动,从分调动观众的积极性,让观众体会到观展的乐趣,引导他们主动的、积极的接收信息,将传统的观赏者身份转变为探索者身份,激发观众对新空间、新信息的探索欲望,形成一种互动的形式,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加,过去的艺术表现形式难以引发人们观赏激情,往往会令人感觉到枯燥、沉闷以及信息难以消化,影响观众的兴趣,尤其在较为复杂的信息传递时候,这种情况表现的就更加明显。而媒体新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设计人员可以添加吸引观者的内容,改变传统的传送信息方式,增加参与互动性,促使观者在视觉、听觉上获得震撼的感受,让其更加深刻的理解展品,感受展品。这种互动性打破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展示方式,是数字化展示新的发展方向。

1.3 展示虚拟性

虚拟展示是一种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就是将数字媒体艺术虚拟的展示出来,以区别于传统的展品陈列方式,展品不在展馆中实际出现,而是通过电子技术或者投影技术将其以虚拟的形态展示出来,而达到仿真的效果。仿真的虚拟展示可以有视觉的展示,也可以包含声音的展示,比如全息投影技术就是在视觉上的展示,其可以三维化的还原艺术展品,能够使观者更近距离的接近虚拟展品,从而达到欣赏艺术品的目的。声音展品可以通过音频设备展示,比如走步声、敲门声、枪声等,达到真实存在的感觉。利用展示的虚拟性可以搭建现实的场景,还能创造出立体三位的空间,给观众一个遐想的空间。甚至还可以让观者体验到未来世界,让人们感受到一个全新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2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2.1 博物馆展示应用

传统的博物馆都是通过建立一个巨大的场馆,陈列上相应展品,提供给观众观看,这种传统的展览馆适合经济发达的地区或者有着独特文化内涵的地区。由于建立场馆耗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所以新型的网上博物馆应运而生。网上博物馆是指人们可以通过数字多媒体技术在网络上访问虚拟的博物馆,网上博物馆可以缩减传统博物馆实行上所投入的成本,还能满足人们对欣赏艺术的需求。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致使人们很难抽出时间到博物馆感受艺术的熏陶,但是又需要对艺术进行学习和感受,所以,运用网上博物馆的形式就可以解决这种矛盾和困扰。它可以让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艺术品的价值,非常真实的享受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世界展品的舒适感。目前数字化的博物馆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只要我们接入互联网,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参观网上博物馆,这种展示是一种虚拟的展示设计,数据资源都存储在网络环境中,观众只要拥有网络资源,就相当于拥有网上博物馆的门票。中国数字博物馆在本质上是中国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虚拟展示平台。

2.2 商业展会应用

商会展示可以应用虚拟展览,因为虚拟展示具有展示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在商会展示中应用非常方便。而且虚拟展览突破了传统展示对时间、地点、资金和管理的问题的限制,以最直接的方法将最有用的信息表达给最想了解的人,这样高效率的展示活动在商会展示上已经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一些车展,完全可以在主办城市之外的汽车4S店进行转播,提供虚拟的车展示,为不能去车展现场的人们提供虚拟的展示,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汽车的销量与宣传效果。商会展示的应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优点,就是人们可以同时参加很多个商会展示,因为虚拟展览应用的是网络,只要网络畅通,身在家中即可了解到全世界不同地方的展会事态以及发展动向。这样还能帮助人们降低参与传统展会时所耗费的财力,以及能够减少时间的浪费。展示设计作为数字化的产物, 更是全面地展现出数字技术的先进性,在一定程度上对数字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2.3 用户交互应用

用户交互应用是指将被动参观过程转变成一个主动参与体验、思考的过程。观众通过对虚拟展示的观看,通过对展示设备的操作和体验,能够获得不同感官上的感受。观众观展不仅显示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也显示社会客观条件、环境与观众的相互作用。互动体验是观众参观的兴趣所在,通过直接、连续操作获得最佳的交互体验,使观众能够置身于情景之中。例如,在天气预报的展示中,可以通过实时的天气图片展示出新颖的视觉效果,或者在交通播报中找到最低能的动态视图信息。在展示文本材料时候,可以设计成形象的翻书动作,让观众真实地体验到仿佛在翻一本书的感觉,给观众强烈的体验和视觉冲击,并且给观众提供的信息非常丰富。用户交互应用给虚拟展示带来了新技术的创新路径。

3 结语

新时代的发展促进着虚拟展览技术的更进一步提升,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加促进者媒体艺术的更好利用,让艺术创作上升到新的高度,更好地对人们的情感和理想予以表达,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现代管理思想予以发展。因此,相关人员要更加努力地探索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策略,让数字媒体艺术带给人们更加富足的精神享受,让更多的人文元素注入艺术设计理念中来,让更加具有创意的形式在虚拟展示空间中得到更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唐芃.新媒体艺术在世博会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特点分析[J].中国美术,2014(03):134-138.

[2]贺昕.数字时代艺术博物馆空间功能的拓展[J].美与时代(上),2013(09):111-114.

新闻图像:展示媒体传播力 篇12

图像是人类的共同语言

世界上的语言文字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表达与传播方式。与文字符号相比, 图像符号更便捷、直观、形象, 它跨越了不同国家、不同种族间的语言障碍, 使不同语言的交流更加快捷成为可能。多少年来, 图像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形象具体的表达手段完美地弥补了语言表达的缺憾, 以瞬间的镜头反映多彩的世界, 为人类呈现了一段段真实而形象的历史画面。图像正在用它直白的方式为人们传递着越来越多的信息, 正如W·J·T·米歇尔在《图像理论》的序中所言:“我们的普通文化似乎越来越成为我们所观看而不是我们所阅读的产物”。

图像反映的是事物的“表面现象”, 因而与语言相比, 其传播方式与接受机理是有所差异的。文字中的色彩、场景、服装描写无法激起读者的直接感触, 需在大脑中进行转化解码, 从文本符码转化为画面符码, 最后在各自的脑海里浮现影像。但由于各人的差异与不同, 转换得出的影像 (构图、色彩、细节) 千姿百态、千差万别, 这就使文字传播的不确定性成为可能。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才真正反映了世界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画面图像直观而生动、一目了然, 其形象化的图像语言丰富和拓宽了人类文明的交流平台, 为失聪、文盲等特殊群体的信息传播提供了天然的载体。

图像形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图画形式, 即由人绘制的各种图像, 包括漫画、动漫、卡通、电子游戏等;另一类是视像形式, 即摄影、摄像、电影、电视、广告等。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 图像以报刊、电影、电视、互联网为载体, 对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全面渗透。数字技术装备下的虚拟技术模糊了现实与非现实的区别, 虚拟图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真实再现”, 使人们的视线从眼前的真实延伸到无限的想像空间, 图像受传者不再是毫无干系的旁观者, 而是有可能成为图像传播内容的主体或其中的一部分, 人们有机会把自己以及自己所承担的那部分社会角色充分融入到虚拟图像的世界里, 打破时空限制, 从现实走向非现实, 从现在走到将来, 再回到遥远的过去。在虚拟图像的传播空间里, 普通大众都可以享受到艺术想像力带来的强大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 图像不仅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而且为人类享有共同的生活经历提供了可能。

新闻图像是媒体传播力的价值回归

《传媒》杂志副社长周志懿认为, “媒体传播力是指媒体通过各种传播方式的组合, 将信息扩散导致产生尽可能好的传播效果的能力。它包括传播的信息量, 传播速度与精度, 信息的覆盖面以及影响效果。” (1) 显然, 新闻图像涵盖了大量的信息, 正所谓“一图胜千言”, 图片是新闻现场最生动、最直接的反映, 一张图片就是一个信息场, 我们可以读取新闻主体信息, 也可以观察到主体所处的环境信息甚至是一些蛛丝马迹。至于传播的精确性, “百闻不如一见”也许可作为最好的注解。如果想向读者展示一种苹果新品种, 恐怕再生动的词语也比不上一幅清晰的照片。在这两个优势的支撑下, 其传播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海德格尔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曾说过:“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世界图像时代……, 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实际上, 纵观媒介的发展历程, 媒介发展的总体趋势是, 广播向窄播发展, 大众向分众发展, 抽象向具象发展, 文字向图像发展。不论是从第一媒体到第五媒体还是波斯特的第一媒介时代到第二媒介时代, 无不是一场又一场对各种形式的图像的追求。一部人类媒介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追求图像创意的发展历史。从最早的符号传播到今天的“读图时代”, 这种传播价值回归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重复, 更不是倒退, 而是人类经过漫长的社会实践对自身和客观世界的再认识,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的飞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进入电子信息化的多元传播时代后, 以图像为中心的图像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 并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中更为重要的部分。媒体传播正在脱离以文字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 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 日益转向以图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 一种新的以图像为传播主体的传播理念正在拓展和形成。在快节奏的日常生活中, 人们更趋向于喜爱浏览或欣赏一幅不需要“翻译和解码”的精美图像, 而对密密麻麻的文字符号敬而远之。因此, 从人们的阅读心理来看, 图像对读者更具有亲和力。

做好图像传播, 提升媒体传播力

1、营造和谐的新闻图像传播环境

图像传播者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 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特点和接受信息的规律。随着社会的进步, 受众的视野越来越开阔, 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多样性、多层次的特点, 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精彩纷呈的电影制作、“浓眉大眼”的报纸杂志、冲击力强的摄影作品, 所有这些都以不同的风格传递着不同的精神文化并影响和改变着受众的精神状态和舆论观点。根据影视观众调查报告, 近一半的人认为现代中国人的生活状况应该作为一种的民族文化最直观的表现 (2) , 因而“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已成为新闻图像工作者获得重大题材的主要途径, 大情大义、家庭亲情、人间友情、社会真情、和谐理念和真善美既是新闻图像工作者追求的永恒主题, 也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全社会都要树立这种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 让优秀的新闻图像作品陶冶受众的思想情操, 积极引导受众形成良好的审美心理。

2、提高媒介素养, 促进新闻图像健康传播

美国心理学家A·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 “人们更多地得益于改变和发展他们的意识的认知功能, 而不是得益于寻找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当思维涉及推理、反思、想象和其他观念活动时, 人是在有意识地这样做的。”这就是说, 受众不能仅仅是被动地去选择媒体图像的播发或者只是消遣休闲娱乐, 而需要积极参与、探讨、评判媒体传播的图像文化, 要有自我调节、自我定向与自我更新的能力。同样, 媒介素养对传播者也是非常重要的。传播者不仅要把好思想政治关、舆论导向关, 还要把好传播质量关。那种低俗化、庸俗化的传播行为既是鼠目寸光的短期行为, 也是饮鸩止渴的危险行为。

3、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传播的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与所反映的客观现实的相符程度。” (3) 图像是对真实事物的影像记录与再现, 它生动地记录了新闻现场的各种可见的新闻要素, 与文字、声音相比, 更具有说服力, 正所谓“眼见为实”、“没有比图像更真实的替代物”。但正是图像的这种超强的真实性和强大的说服力, 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达到说服目的不惜千方百计调动图像语言进行表达。当这种目的变得过于迫切而现实又不能如愿时, “言过其实”就是弥补这种缺憾的最好方法, 于是就有了虚假图像传播。如2007年春天北京“纸馅包子”电视新闻被证明为记者造假 (4) , 陕西“华南虎事件” (5) 一波三折, 公众舆论对图像传播真实性和职能部门公信力的关注远远超过了新闻事实本身。

导致图像失实的另外一种比较隐蔽的手法是摆拍。如同策划新闻, 摆拍就是为了达到某种图像传播效果而人为地制造一些假象。从表面上看, 图像的信息元素都是真实可信的, 但在图像的背后却是一只无形的手在操纵着这些元素的发生和发展, 它反映出的现象与新闻事实不符甚至完全相反。如今, 在我们的电视、报纸和杂志上不乏带有明显摆拍痕迹的画面, 如为反映某单位学习“十七大”精神的情况, 发表一些员工手捧报刊“认真钻研”的照片, 他们或正襟危坐, 或三五个人挤着一起看一张报纸, 画面上有些人物脸上甚至还藏不住怪异的笑容。电视报道中堆积串连的高楼林立、马路宽敞、机车飞转等“繁荣”景象, 也很难客观地反映真实的经济发展状况。

4、“全息”传播

摄影行业有一种技术叫全息照相, 就是用一种特殊的胶片将三维物体光波场的全部信息都贮存起来。这种照相技术不仅可以全方位、逼真地再现被摄物体, 更神奇的是, 哪怕是这张胶片上的任意一小块都能完整无缺地显现出整个物体的全部面貌。

鉴于镜头的局限性, 再多的图片或图像也不能反映客观事实的全部信息, 但这并不是说新闻图像传播就不能全面反映客观事实。要实现“全息传播”就必须让新闻图像尽可能多地记录下那些最能反映客观事实实质的信息, 将有限的镜头集中在主要人物和他们的活动上。有意无意地“断章取义”与“盲人摸象”都会严重影响对新闻事实的全面报道。如果媒体长期以偏盖全, 势必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全面认识。比如, 随着高校扩招和大学生数量的整体增加, 大学生已被推到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 报纸、网站上关于大学生的负面图像报道比比皆是, 这里大谈早恋同居, 那边议论行为变态, 不是头题《大学生跳楼自杀》, 就是整版的《女大学生甘当“二奶”》。这些问题或许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但它的普遍程度远没有达到媒体报道量的比率。不恰当的新闻图像传播放大了问题存在的普遍性, 既歪曲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形象, 也严重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当然, 新闻图像作为反映新闻事实的一种方式, 还存在着表面化、信损大的缺点, 这就使“图文并茂”、“两翼齐飞”成为必要。但“读图时代”的人们已经习惯了“快餐文化”, 新闻图像传播自然而然地成为“快餐文化”的主角。坚持做好图像传播, 创造的不仅仅是一次良好的或然率, 还终将有利于铸就强大的媒体传播力。

参考文献

[1]、穆一:《传真技术的由来与发展》, [J].《工业技术进步》1996-6

[2]、李培林:《图像传播语境下的媒体受众观与爱人读图心理研究》, [J].《南京师大学报》2006-6

[3]、朱学芳等:《新闻图像传播的研究》, 《中国信息导报》

[4]、余丽蓉:《“图的真实”、“媒介真实”与“宏观真实”——浅谈新闻图像传播的隐性失实及其对策》, [J].《新闻界》, 2007年第1期

[5]、[美]W·J·T·米歇尔著, 陈永国、胡文征译:《图像理论》,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9月

[6]、盛希贵:《影像传播论》,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1版

[7]、范文霈:《论信息时代的数字图像传播》, [J].《扬州大学学报》, 2005年11月

[8]、蔡锦政等:《数字化对图像传播观念的影响》, [J].《剧作家》, 2006年第4期

上一篇:创业环境关键因素下一篇:让学生在生活中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