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基地建设(共12篇)
能源基地建设 篇1
1 引言
随着农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农村能源的消费也迅速增长, 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目前以烧秸秆和柴为主的居民生活燃料的消耗, 是造成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 直接关系到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保护生态环境政策的贯彻落实和生态目标的实现。因此, 如何有计划地合理开发农村能源资源, 节约能源, 促进农村产业化发展, 提高人民水平, 改善家庭卫生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农村能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能源建设现状
梨树县农村能源事业的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至今, 已有20多年历史,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农村能源主管部门的指导下, 从无到有, 逐步发展壮大。特别是近年来梨树县重点抓好省柴灶、节能地炕、太阳能热水器等节能技术和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目前, 全县已累计建设沼气池0.187万户, 推广省柴节煤炕灶15.53万户, 太阳能热水器0.84万m2, 有效地改善了农村能源结构, 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促进了农村小康建设进程。
2.2 农村能源开发利用情况
梨树县农村除了一部分商品能源外, 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也很多, 主要有生物质能、人畜粪便、太阳能等。所以积极发展柴林薪草建设, 退耕还林, 合理使用林木资源, 可以一边使用一边建设, 扩大再生林建设, 使林木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积极开发利用秸秆柴草、人畜粪便、太阳能、风能资源等可再生资源, 即对环境没有什么污染, 又能使身边的资源能为我所用。该县秸秆资源和人畜粪便比较丰富, 农作物秸秆实物量有114万t/年, 人畜粪便理论量可达30多万t/年;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也十分丰富。
2.3 农村能源的利用范围狭窄
全县农村可再生能源资源非常丰富, 但目前在农村也存在着农民财力不够、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而且退耕还林区域农村能源建设还很差, 新能源几乎没有得到利用。农村能源利用范围狭窄。
2.4 开发与推广资金少
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资源, 在农村大力开发与推广使用沼气池, 鼓励广大农户兴建沼气池, 确定对新建沼气池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据市场调查:新建一口8~10m2的沼气池, 需投入资金2 400元左右, 梨树县属省级贫困县, 农村经济薄弱, 农户年收入低。节柴 (煤) 灶、节柴节煤炕建造改造也需要一定的资金。
2.5 科技支持体系不健全
农村可再生资源的发展, 范围广、内容多、技术新, 农村维护网点少、维修人员少, 一旦出现故障, 难以及时维修, 从而影响农户修建的积极性。
3 改变农村能源建设的条件
对在退耕还林区内具备一定条件适宜建设沼气池的养殖户修建沼气池。对以烧柴为主的农户, 改普通柴灶为节柴 (煤) 灶。鼓励有条件的农户, 改烧柴、烧煤灶炕为节柴省煤炕, 以改善环境, 节约薪柴资源。
梨树县能源建设将在退耕还林区所涉及的21个乡 (镇) 253个村实施, 一些农户建沼气池积极性高以及现有用能源为普通灶较多的乡镇村作为项目实施的重点, 以切实解决大部分退耕户的生活用能问题。全县共建设沼气池13 600座、节柴 (煤) 灶5 850个、节柴省煤炕5 850铺。
4 改变农村能源建设的管理措施
4.1 突出重点, 合理布局
重点是发展沼气、节柴灶和节煤灶。沼气以具备一定条件适宜建设沼气池的养殖户为主;节柴灶以边远山区薪柴资源丰富的乡村为主;节煤灶以交通、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为主。
4.2 健全行政管理体系
充实和加强相应管理机构建设, 乡镇要确定专管干部, 加强对技术人员和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
4.3 加大5个力度
(1) 加大领导力度。
县巩固退耕还林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2) 加大示范力度。
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办示范点, 县和乡镇要办好一定数量的示范村组。
(3) 加大投入力度。
在用好退耕还林专项资金的同时, 要积极争取国家有关农村能源建设项目的支持;并从扶贫资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本项目实施;从银行信贷部门贷款;各级财政投入;发动群众投入。
(4)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利用广播、报刊、标语、会议、参观等方法, 积极宣传, 广泛发动。加强技工培训, 提高施工水平。
(5) 加大管理力度。
严格施工合同, 坚持“五个统一”。严格质量标准和责任制, 加强督促检查。
4.4 搞好四个结合
与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试点结合,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与农业综合开发结合。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时, 要与农村能源建设结合起来, 提高开发项目的综合效益。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建设农村生态能源是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与发展无公害农业结合。发展农村新能源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产量, 更重要的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减少农产品中有毒物质的含量, 增强安全性。
5 效益分析
梨树县农村能源结构主要以柴煤电型结构为主, 农户能源结构主要是柴、煤、沼气型, 推广应用以节柴灶、节煤灶、沼气综合利用为主的节能技术, 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村和城镇居民的用能结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 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1 社会效益
项目的实施, 覆盖退耕农户6 302户, 退耕农户覆盖率为100%。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完成实施后, 将显著减少能源消耗, 明显改善退耕农户农民的生活条件与生活环境。
5.2 经济效益
一个沼气池年节约柴草2t, 可生产沼气300m3, 生产优质有机肥20m3, 年可节约资金1 000元, 建13 600座沼气池年可节约柴草27 200t, 年可节约资金1 360万元;一个节柴 (煤) 灶年节约薪柴1t, 建设节柴 (煤) 灶5 850个, 年可节柴5 850t;按每吨薪柴200元计, 年节约资金117万元;一铺节柴省煤炕年节约薪柴1t, 5 850铺节柴省煤炕年可节约薪柴5 850t, 按每吨薪柴200元计, 年节约资金117万元;项目实施后, 年节约能源资金1 594万元;年节约薪柴38 900t, 按每亩薪炭林年产薪柴800kg计算, 可护林308.3hm2。
5.3 生态效益
项目建设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按农村平均每户柴煤型灶年消耗薪柴3t计算, 全县0.630 2万户退耕农户一年消耗薪柴约1.89万t, 相当于0.114万hm2薪炭林一年的生长量;同时柴煤型用能结构农户平均每户一年向大气排放的烟尘为50kg, 二氧化硫10kg, 二氧化碳9kg, 还有其它许多有毒气体, 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生态能源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能有效保护森林,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改善土壤、水质、大气质量, 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 对梨树县的环保生态建设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新玲, 黎鹏.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2) :125~128.
能源基地建设 篇2
市政府:
今年以来,我市严格按照“十大建设”能源建设专项行动计划要求,认真落实“七个一”工作法,不断加强能源项目的组织领导,强化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力度,确保了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截止目前,全市能源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7.68亿元,已完成年度投资目标的40%。现将能源建设整体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能源建设情况
1、今年我市能源项目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
今年全市能源项目计划完成总投资44.8亿元。其中,******电厂迁建工程项目今年计划完成投资15亿元,主厂房结构到顶,集控楼交付安装;龙源电厂项目今年计划完成投资20.18亿元,主厂房封闭,集控楼交付安装;******东区热电机组项目今年计划完成投资10.4亿元,两台机组实现正常投产发电;城区居民小区无人承接管理配电设施及配电网改造项目今年计划完成投资2505万元,改造台区72个;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项目今年计划完成投资7080万元,改造一批电力线路,新建改造一批变电站和变压器;五城区高压线路走廊归并改造项目今年计划完成投资13.26亿元,完成对******所辖六县中低压线路和设备的升级改造。
2、能源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1)******电厂迁建项目。自4月25日主厂房浇筑第一罐混凝土以来,项目整体进展顺利,主厂区两个锅炉区、两个冷却塔区桩基施工全部完成;
1、2号锅炉正在进行承台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浇筑,教育培训楼开始施工;铁路专用线初步设计概算收口,铁路专用线规划图完成。用地手续前期资料均已准备完毕,待市国土部门解决补充耕地指标后,正式进入办理流程。该项目今年计划完成投资15亿元,1-5月份实际完成投资6.09亿元,投资进度、工程进度按时间节点正常进行。
(2)龙源电厂项目。自4月2日举行主体建筑第一罐混凝土浇注仪式以来,主厂区进入了全面施工阶段。主厂房完成总工程量的10%,附属建筑完成总工程量的20%。煤场区围墙施工全部完成。铁路区土石方回填完成187万立方米,完成总工程量的91%,围墙砌筑完成600米。土地征地手续办理工作正在进行,项目总占地面积共计1085.94亩,正在办理用地土地手续的有944.7亩,目前已报至国土部,正在启动土地手续的有141.24亩。该项目今年计划完成投资20.18亿元,1-5月份实际完成投资5.8亿元,投资进度、工程进度按时间节点正常进行。
(3)******东区热电机组项目。两台机组分别于2013年1月21日和3月27日圆满通过了168小时试运行。配套脱硫、脱销装置均正常运行,两台机组已进入试生产。主厂房收尾工作预计在6月底前结束,热网管道厂内部分已经开始铺设。该项目计划完成投资10.4亿元,今年1-5月份实际完成投资5.77亿元。
(4)城区居民小区无人承接管理配电设施及配电网改造项目。72个城区居民小区无人承接管理配电设施及配电网改造项目的“初步设计”已经编制完成,市评审中心正在评审。市供电公司已提前启动该项目并开始施工,上半年计划改造35个,目前已完成主设备安装20个,完成投资200万元。
(5)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项目。今年主要对******所辖六县中低压线路和设备升级改造,其中35千伏投资1343万元,新建改造线路13.1千米,新建改造35千伏变电站6座,改造35千伏变压器3台;10千伏投资5737万元,主要包括机井通电、农林场电网改造等,项目总投资7080万元。目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审查和批复工作已经完成,省电力公司已下达投资计划,35千伏及以下项目初步设计审查已经完成,市供电公司已向省电力公司上报2013年协议库存物资需求计划。10千伏项目已开始施工,其他项目预计7月份全部开工,年底前竣工。
(6)五城区高压线路走廊归并改造项目。目前,已编制完成五城区高压线路走廊归并改造方案,计划归并220千伏线路19条,110千伏线路27条,项目实施后可让出原线路通道中的土地3789亩。归并改造方案已报市政府审批。
二、存在问题
1.龙源电厂水源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龙源电厂原主水源为******市第一污水处理厂中水,因第一污水处理厂搬迁,龙源电厂水源需重新调整,目前尚未落实。
2.龙源电厂、东区热电项目供热管网尚未落实投资主体。其中,东区热电项目已经试生产,因供热管网建设滞后,已经影响到项目整体验收。
3.******电厂迁建项目税收市县分成比例未明确。
4.******电厂迁建项目土地占补平衡指标尚未落实,影响征地手续办理。
5.******电厂迁建项目灰场、铁路专用线、进厂道路等涉及边角地、地面附着物补偿等和修武县存在分歧,影响用地交付和施工的按期进行。
三、工作建议
1.关于龙源电厂水源问题。鉴于龙源电厂项目周围水源情况,拟将博爱县污水处理厂中水、焦煤集团鑫珠春煤矿矿井水作为龙源电厂主水源,博爱县丹东灌区丹河水电站排水作为备用水源。目前,博爱县污水处理厂、博爱县丹东灌区丹河水电站已原则同意龙源电厂使用其水源,尚有焦煤集团以有项目报批,不能满足龙源电厂用水为由,不同意使用其水源。建议市政府出面协调,尽快解决龙源电厂水源问题。同时由龙源电厂向焦煤焦团作出承诺:在焦煤集团背压机组项目启动前向龙源电厂供水,在焦煤集团背压机组项目实施后,首先保证焦煤集团背压机组项目用水,剩余水量再供龙源电厂使用。
2.关于龙源电厂、东区热电项目供热管网问题。建议由市住建部门牵头,积极调动企业和社会投资积极性,广开门路,多方面扩大融资渠道,尽快落实供热管网投资主体,抓紧组织供热管网建设,确保电源项目顺利进行。
3.关于******电厂迁建项目税收分成问题。为调动修武县服务******电厂迁建项目积极性,建议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明确市级新增税源户税收归属和征管征收问题的通知》(焦政文【2010】156号)有关规定,明确税收市县分成比例。
4.关于******电厂迁建项目土地占补平衡指标问题。******电厂迁建项目需征用耕地949.2亩,建议由市国土部门负责,抓紧协调解决项目补充耕地指标,加快推进土地手续办理。
能源基地建设 篇3
关键词 农村能源建设;清洁能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F323.21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农村的能源建设问题对于农村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而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往往能够解决能源紧缺的问题,缓解一部分能源压力,所以这些对策对我国的农村建设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对策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本文主要对能源建设与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的意义、背景、现状和具体的措施等内容进行系统地研究,进一步把焦点集中在农村建设的问题上来,为农村建设工作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 我国农村实行的能源建设
我国的能源有限,要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需要进行政策上的改进,所以国内的能源专家们已经把关注点放在了农村能源问题上,我国的农村能源工作存在很大问题,而且现在处于即将干涸的状态,如果不及时改善现如今的局面,就会给未来的农村能源建设工作带来极大麻烦。所以,我国的农村能源建设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内容。农村能源建设问题可以贯彻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有效解决民生问题,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1]。
2 实行农村能源建设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重要意义
上文中已经提到,我国实施农村能源建设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是具体的内容。
我国的农村能源建设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物质收入。我国的农民经济水平一直都不高,这种现状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但是农村能源建设发展可以帮助农民增加一定的经济收入,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益。例如,有条件的农民可以在自家建立一个小型沼气池。这样的沼气池既可以节省去购买一定煤炭燃料的大量金钱,又可以省去一定的劳动力。同时,沼气池本身还能够为农民的庄家提供足量的有机肥料,避免资源的浪费,增加能源的利用率,节省部分开支。有些农民可以利用自然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能源代替传统能源,既可以节省资源消耗,又可以节约用度。
我国的农村能源建设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同时加强他们的文化素养。农民可以用太阳能、风能等能源代替传统的能源,在运用的过程中慢慢学会新的知识,进一步丰富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通过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改变家庭的居住格局,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摆脱落后的生活现状,提高生活品质[2]。
3 我国现如今农村能源建设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所面临的现状
我国当今的农村能源建设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所处的具体现状主要是:当今,在我国农村能够利用的清洁能源有水能、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种类的能源。其中太阳能的利用因为可以被直接使用,不会对大自然造成污染而被认为是最理想的能源原料。我国已经针对太阳能技术做出了一系列的措施而且在加快我国农村能源建设事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农村能源建设中生物能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另一项能源种类,这其中包括了生物质裂解、生物燃料乙醇和秸秆气化等内容。
4 农村能源建设和清洁能源开发的有效措施和具体办法
我国的农村能源建设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的有效措施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3点内容。
第一,应该进一步加强投入的力度,政府部门最好可以充分意识到农村能源建设的关键性,在财政方面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地方相应的政府部门也不能过分依赖中央的财政投入,要想方设法自己解决目前的问题,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经济赞助和支持来源。农村中可以具体利用沼气进行能源方面的建设。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运用生物质节能灶改善能源紧缺的状况。
一些其他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能源也是可以进行考虑的对象。进一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进一步加快农村能源建设的发展速度[3]。
第二,政府需要提高这方面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本身素质,制定一套完整并且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一方面调动人员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加强人员的素质培养。这项激励制度中最好能够包括农村能源建设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项目的专项资金内容,从物质上鼓励这些工作人员,努力创新。此外,政府部分需要制定一份健全合理的用人机制和考核方法,杜绝工作人员懒散等情况的发生。
第三,要想农村能源建设工作得到迅速发展必须要鼓励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要想发展就得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政府方面需要大力支持开展能源项目的自主研发,积极与各大高校保持联系,进一步跟进科研方面的工作,将具体的应用内容投入到农村能源建设中去。
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是一种新型的清洁技术和方式,还是一种对环境污染较少的新能源技术内容。近几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该项技术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且具有一定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发展的起步较晚,而且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就使农村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相对滞后,所以国家和政府要給予更多的重视;同时,颁布相应的政策去进一步推广我国的农村能源建设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
5 结语
我国农村的发展问题一直都是困扰党和政府的重要内容,农村的发展对于国家整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农村的能源建设发展问题是能够实现双赢的重要发展方向,它不仅能够解决农村问题还能推进国家整体化发展进程,还可以有效改善能源紧缺问题,也是贯彻落实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只要持之以恒,我国的农村建设和发展会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琦,陈艳.杭州市农村地区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实践探索[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2(3):42-44.
[2]刘悦.河北省农村能源清洁开发利用工程技术模式解析[J].河北农业,2015(7):45-46.
[3]唐洪兴.加快农村能源生态建设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3(2):31-33.
能源基地建设 篇4
生态文明是在全球环境危机背景下提出的, 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的又一次深化。环境危机实际上是人类对自然无节制索取、不加恢复与保护的必然结果。爱因斯坦讲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怎么用它, 究竟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 完全取决于人自己, 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 但也能用来杀人。”近代工业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分离、对立必须转为人与自然的和谐, 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是人类同等重要的战略任务。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目前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时期。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后的成果, 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工业文明时期, 人类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将环境成本外部化, 因此带来了资源破坏、环境污染、荒漠化和“城市病”等遍及全球的环境问题。在不断的反思中, 人类逐渐认识到, 生态文明是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基础, 是人类构建和谐世界理想的境界。
建设能源生态体系
作为能源工作者, 我们清楚地知道, 自然界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一切生命的摇篮, 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保护自然, 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所以, 长期以来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倍加爱护和保护环境, 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 努力建设和维护生态文明。生态学家告诉我们, 面对工业化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 借助现代科学发展出现的新技术, 人类有条件重新反思对待自然的态度, 反省自身生存的方式, 调整与自然的关系, 自觉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使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与自然融为一体, 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 9 3 6年, 英国学者坦斯利 (A.G.Tansley) 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强调在一定自然地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 生物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形成一定的生物链, 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 在功能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构成生态系统。
改革开放以来, 党中央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 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 一些地方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相当严重,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 重大污染事故不断发生, 环境保护仍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局面。尤其是目前,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阶段, 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行业发展迅猛、比重上升, 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坚持节能优先, 效率为首, 科学用能, 保护生态的原则, 把“十一五”规划节能减排任务一个行业一个行业、一个地区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一个企业、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地落到实处, 以确保“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完成。
关于生态系统, 目前一般认为有四个基本特点:
1、整体协同, 动态平衡。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衍, 一方面, 必须从环境中摄取物质与能量, 如空气、水、光、热和其他营养物质;另一方面, 需要不断向自然排泄废物、残渣。这样循环往复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
2、相克相生, 相互依存。生态环境经过长期的变迁和演变, 通过食物链、生物链形成了在生态环境中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功能, 达到了生态平衡。
3、生生不息, 循环演进。物质在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和循环不止, 是大自然不停演化的基础。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成的生产—加工—分解转化过程, 是生态系统的基本代谢过程, 也是生态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正是由于自然界有了这种功能, 人类才有可能根据生态规律, 合理利用再生资源, 并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物质代谢和循环。
4、自我调节, 创造再生。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 在受到外来影响后, 通过自身调节可以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所谓现代能源生态系统, 是以生产、消费活动链条为主题的人类能源生态体系。作为人类社会生产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能源生产和消费活动不仅涉及一次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 而且涉及包括土地、水资源、大气、环境等公共资源的占用和再分配。与传统概念相比, 现代能源生态系统不仅强调开发和利用系统自身的平衡状态, 而且更强调资源开发和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平衡。这是现代能源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
现代能源生态系统的发育是以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为基本前提,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安排能源勘探开发、能源生产、能源加工转化、能源消费、废物的消纳与利用等环节, 形成一个循环经济的生态有机体。
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 任何生态系统的发育环境均取决于当地的自然资源环境 (生态) 及其演进状态。根据这一原理, 能源生态系统的发育环境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当地自然资源基础;二是自然资源基础的开发状态, 或者说人文生态系统发育状态。就两者的关系而言, 前者决定着能源生态系统发育的可能性, 后者决定的是能源生态系统发育程度 (规模和方式) 。
促进能源生态文明
2007年,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 我国能源发展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突出的特点是, 积极推动能源立法, 重点狠抓节能减排, 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尤其是节能减排工作,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全民动员, 人人参与, 全年实现了能源消费强度、环保污染指标双双下降的好势头, 为2008节能减排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在能源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气候、环境和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突出, 已经成为我国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逾越的鸿沟。前进中的矛盾, 要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前进中的问题, 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 根本的出路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 继续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2002年,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新概念, 把以往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两个文明”, 发展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文明”。2007年, 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新概念, 再次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三个文明”进一步发展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四个文明”。这是我们党在实践中成功地把握客观规律, 不断开辟认识客观真理道路,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成果。遵循生态发展客观规律,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党的”十七大“对我国能源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即“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要求, 能源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艰巨任务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半个多世纪以来, 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证明, 能源生态文明不但是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是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条件。建设能源生态体系, 促进能源生态文明, 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同时它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块试金石。
35年前,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一个口号:“Only One Earth” (只有一个地球) , 警示人们保护唯一的家园, 免遭污染破坏。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气候、保护生态, 关系到整个人类和地球的命运。我们知道, 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 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努力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谓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所以, 我们应当牢固树立节约意识、环境意识、气候意识、生态意识, 转变传统的能源发展观念, 一方面不但充分考虑能源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另一方面更加注重能源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坚持科学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和安全发展, 促进我国能源事业真正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面对未来, 面对世界, 面对现代化, 面对能源生态文明建设的光荣任务, 每一个能源工作者都应当自觉地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己任, 努力做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的宣传者、热情的倡导者和忠实的实践者。
县能源化工基地汇报 篇5
情 况 汇 报
(*县人民政府)2010年3月18日
张主任一行在百忙之中莅临检查指导工作,这是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首先,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欢迎!下面,我就*县能源化工基地开发建设基本情况做简要汇报:
*县能源化工基地是以矿产资源为依托,集资源开发与加工转化为一体,以发展能源化工产业为主导的能源化工基地。自从2005年规划建设以来,5年时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载体建设阶段(2005年到2008年),进行了规划编制、资源勘探详查、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出台了各项招商引资、引进技术和人才的优惠政策;第二阶段为项目建设阶段(2008年至2009年),按照“煤炭强基 转化做大 三产配套 环境优化”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上大项目、大上项目”,引进一批重大能源化工项目。经过5年建设,实施了部分配套基础设施,规划了重大水源工程,有效改善了基地交通、通信、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初步形成了以煤炭采掘为基础,以电力、化工、建材为主导的产业体系雏形。
一、基地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县现有煤矿8户11对矿井,主要分布在百子沟、拜家河、水帘洞三个采煤区。其中,生产矿井有10对:国有重点煤矿1户,矿井1对(大佛寺煤矿);地方国有煤矿2户,矿井2对(下沟煤矿、火石咀煤矿);乡镇煤矿3户,矿井5对(水帘洞煤矿、拜家河煤矿、陈家坪煤矿一、二、三号井);个体煤矿2户,矿井2对(虎神沟煤矿、陈家坪二矿)。在建矿井有1对:地方国有煤矿1户,矿井1对(蒋家河煤矿)。全县煤矿年核定生产能力达到1097万吨。*长矿区总体规划已由国家发改委于1997年以计交能[1997]1351号文件批复,《*长矿区综合开发规划》已由 省政府2006年3月批准实施。
2007年,*县煤炭有限责任总公司聘请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对雅店煤田进行地质精查;2008年陕西省煤业集团公司对小庄、文家坡煤田进行了地质精查;2009年县政府聘请省地质勘探部门对庙沟煤矿地质精查。掌握了县境内煤田的地质分布情况,为下一步开发该煤田做好准备。
二、煤炭生产和建设规划目标
(1)2010年,完成水帘洞煤矿90万吨/年改扩建项目,新增加生产能力45万吨,全县煤炭核定生产能力达到1119万吨,煤炭产量预计为1800万吨,实现产值72亿元。(2)2011年至2012年,规划煤矿总生产能力为3319万吨,新增加生产能力2230万吨,煤炭产量达到3000万吨,实现产值130亿元。其中,完成大佛寺二期600万吨/年、火石咀煤矿600万吨/年、水帘洞煤矿120万吨/年改扩建(续建)项目;完成雅店煤矿500万吨/年、小庄煤矿一期600万吨/年、文家坡500万吨/年新矿井建设任务。
(3)2013年至2015年,规划煤矿总生产能力扩大到4319万吨,新增加生产能力700万吨,煤炭产量达到4300万吨,实现产值200亿元。其中,完成小庄煤矿二期800万吨/年、文家坡二期800万吨/年(项目建成后所产原煤,全部作为*长矿区煤电化一体化循环经济工业基地的原料)、大佛寺三期800万吨/年改扩建项目。
三、煤炭洗选规划目标
全县新建成洗选厂2座,下沟煤矿300万吨洗煤厂一座,火石咀煤矿500万吨洗煤厂一座,设计入洗能力800万吨/年。2008年精煤产量314万吨,2009年精煤产量560万吨 目前,*县生产的原煤入洗率偏低,原煤入洗量占原煤生产的三分之一左右,严重约束了煤的精细加工利用。除引导并加大原煤入洗率,发挥现有洗煤厂的作用外,本着发展循环经济和实施环境保护的原则,拟规划配套新建3座总设计生产能力1500万吨/年的洗煤厂,使全县原煤入洗能力达到2700万吨/年(其中大佛寺煤矿600万吨/年)。
四、基地煤电、煤化工项目的规划、建设情况 在建项目
1、*长煤电化一体化循环经济基地煤化工(DMTO)项目
项目位于*湫公路以南的卧龙、小章、赵寨、香花、屯庄村。西北边约2公里为小庄井田的文家坡矿井工业广场,东北2公里为新民镇,西边为官牌井田,东边为百子沟煤矿。储运区选择在新民塬下的西平铁路*县东站北侧。项目总投资124亿元,建设规模为煤基360万吨甲醇转120万吨稀烃,其中一期煤基180万吨转60万吨稀烃。建设年限2009年至2013年。2、18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含配套煤矿)
总投资124亿元,属企业自筹,建设180万吨/年煤制甲醇、500万吨/年文家坡配套煤矿。建设年限2008年至2011年。2010年计划投资10亿元。500万吨煤矿完成主、副、风井筒掘进及部分设备安装。目前,该项目建成办公和生活临时设施,文家坡煤矿风井征地68亩,井筒的主副风井筒共掘进860多米,土建工程开工建设,订购设备,已上缴探矿权价款。
3、改性甲醇汽柴油项目
总投资1.92亿元,属企业自筹,30万吨/年,建设年限 2008年至2011年。2010年计划投资1.2亿元,建成投产。
拟建项目
1、*长矿区新民塬煤电化一体化电项目
总投资153.18亿元,依托小庄矿井煤炭资源,在*县新民塬煤电化一体化工业园区规划建设4×1000MW超超临界直接空冷发电机组。一期建设规模2×1000MW机组,投资78.77亿元,二期建设规模2×1000MW机组,投资74.41亿元。建设工期:一期工程2011-2016年,二期工程2018-2020年,项目建成后可带动产业集群形成,促进城镇化建设,增加就业岗位,提高资源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销售收入47亿元,利税26亿元。
2、*县煤变油项目
位于煤化工项目西侧。原料来源为煤,由小庄井田供给;水由亭口水库供给+中水+疏干水,总投资30亿元,规划建设年产60万吨煤制油及聚合物。建设年限2015年至2020年。原料煤主要采取皮带运输,液体产品从化工区由管道运输至储运区,后由铁路外运。
五、基地资源综合利用及规划情况
1、现状
我县拥有极为丰富的能源,目前已探明的地下煤炭储藏量32.4亿吨,煤层平均厚度14米,其特点是低磷、低硫、低灰、高发热值。2009年,全县生产原煤1622.9万吨,产值达到67.01亿元,占规模工业的95.6%。电力工业是第二支柱产业,*县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咸阳秦能电力有限公司、程家川水电站和枣渠水电有限责任公司经过一系列的体制创新和技术改造,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优势。2009年全县电力工业产值 6300.2万元,发电量达到1.89亿度,实现了煤电转化,以煤带电,以电促煤的目标。
一是改进了煤炭采掘工艺,提高了煤炭资源初次利用 率。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狠抓工业生产,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先后对下沟、火石咀、水帘洞、陈家坪、虎神沟、拜家河等煤矿进行了技改,使煤炭资源回采率由30%提高到了70%。各企业积极寻求资源利用最大化路子,探索发展残煤气化、瓦斯发电等新产业,尽最大可能控制和减少资源浪费,*长公司投资8430万元,建成全国装机容量最大的低浓度瓦斯发电厂---*长新生能源有限公司,实现先抽后采,变废为宝,不但提高了煤矿安全生产系数,而且可以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年利用瓦斯发电2291万度,2009年受大佛寺煤矿停产影响,全年利用瓦斯发电仅5个月,发电量1795万度,减排二氧化碳243万立方,实现产值538.5万元。下沟煤矿瓦斯发电厂今年可开工建设,*县水帘洞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也积极筹建瓦斯发电厂。火石咀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对采空区的残煤、弃煤的利用进行了多方论证,计划投资2.5亿元,建设火石咀残煤气化及热电综合利用项目,形成日产120万立方米煤气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原煤利用率。
二是加快发展了煤电循环经济,不断延长了产业链条。为了实现煤炭就地转化,向外输送清洁能源,打造新型能源基地。*县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9.6亿元,开工建设了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年可消耗煤泥、煤矸石170万吨,发电22亿度,创产值6.16亿元、利润1.73亿元。该项目一号机组已于2010年元月份进行调试,2号机组6月份可全面投入运营。*县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对2台粉煤炉进行了改造,新建了2台循环硫化床机组,降低了电力企业的能耗指标,实现煤泥、煤矸石等废弃资源的再循环和再利用。为了充分利用矸石电厂的粉煤灰,变废为宝,我县通过招商引资,由*煤公司和岐山天柱水泥厂联合投资建设了120万 吨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使粉煤灰利用率达到80%。该项目已于2009年12月正式投入生产。这些项目的实施拉长了煤电产业链,形成了“煤—洗煤—电—煤化工—新型建材”的完整循环。此外陶土、油母页岩在我县储量大、质地优、品位高,为工业发展将增添新的资源优势。
2、规划
(1)煤层气综合利用发展目标
按照《财政部关于煤层气开发利用补贴的实施意见》,指导并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的煤层气开发利用项目,依法加强对煤层气开采活动的监督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优先安排煤层气抽采利用项目建设。
1)在2010年前,全县高煤层气煤矿应建未建煤层气抽采系统的其他矿井,要全部完成抽放系统建设及相关设施的更新改造。
2)在2010~2015年间, 积极寻求先进的瓦斯治理及开发利用技术,在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计划建成矿区地面永久抽采站、配套井下管网、地面储气设施等配套工程,并投入使用。建设5座煤层气地面永久抽采站及井下配套管网, 即:下沟煤矿2座、蒋家河煤矿1座、火石咀煤矿1座、水帘洞煤矿1座;建设6座地面储气设施, 建设地点分别为下沟煤矿3座、蒋家河煤矿1座、火石咀煤矿1座、水帘洞煤矿1座;并重点对雅店矿区煤层气资源进行勘探和开发。
3)在2016-2020年,矿区各煤矿完成煤层气商业运作和扩大规模阶段,给城区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供气。一是积极采用对外供应和长距离输送居民燃用方案,形成大片区的供给网,稳定供给质量。并建立储气柜,提高用气高峰的储气调峰能力;建设调压站,提高煤层气利用量。二是对一些有条件的高瓦斯矿井,考虑建立小型煤层气发电厂(如采用 6 500kw的小型机组),所发电供矿井自用。力争到2020年全县煤层气利用量达到600万m,利用率达到30%以上。
(2)、地下弃煤开发利用项目
1、陕西中达集团*县火石咀煤矿地下弃煤气化、热电综合利用及120万吨甲醇项目,总投资2亿元。工期计划:首期工程在2012年前建成投产,二期工程在2015年前建成,扩大区计划2020年前建成;氧气站在2010年前建成;煤化工一期在2015年前建成,二期和三期在2020年前全部建成。
2、*县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百子沟矿区煤层气化开发利用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2.2亿元,投资回收期5.5年,年预期收益率16.8%。2010-2013年,积极寻求先进的煤层气化开发利用技术,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计划建成矿区地面煤层气化抽采站、配套管网、地面储气设施等配套工程,并投入使用,2013年,建设1座地面储气设施,建设地点为百子沟五矿。力争到2013年煤层气利用量达到300万立方米,利用率达到85%以上。2015年以后,积极采用对外供应和长距离输送居民燃用方案,形成大片区的供给网,稳定供给质量,建立储气柜,提高用气高峰的储气调峰能力;建设调压站,提高煤层气利用量。
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及规划情况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规划情况
“十一五”以来,先后改建了*蒋、湫*、土上、西早公路,今年,正在改建西早公路,从而使县级公路等级率达到100%,好路率达到92%,100%的行政村通上油(水泥)路,95%的自然村实现村道硬化,修通与周边市县之间的断头路。逐渐形成一个结构配置合理,桥涵和附属设施完善,相互贯通的公路交通网络,完全能满足全县能化基地建设交通需要。特别是2008年,陕西*长矿业集团出资992万元,加宽补强了通往新民煤化工业园区公路(*湫公路红石咀至新民街段及小
3章镇街道接线共18公里),全面提高了公路承载能力,有效满足了煤化工业园区发展需要。
正在设计的火石咀泾河大桥改建工程,全长938.48米,南北引线长245.68米。其中桥梁长692.80米。工程起于火石咀山下与312国道交叉,向东北延伸与创业大道相接。大桥按二级公路标准,设计车速6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30.5米,路面宽度30米,设计载荷公路Ⅰ级,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该工程估算总投资6115万元,该工程于2010年3月底完成前期准备工作,于2012年3月建成交付使用。
正在建设的西平铁路,*县境内长39.5公里,在*县设1个客运站(城关镇虎家湾),2个货运站(义门高渠、新堡子公主川),计划2012年建成。
2、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规划情况
目前,全县共有水库8座,总库容1398.2万㎡,其中小
(一)型水库3座,总库容1038.2万m³,小
(二)型水库5座,总库容360.0万m³,塘坝5处,库容4.1万m³;引水工程13处;抽水工程352处。
建成了枣渠和程家川两个水力发电站,装机总容量11500KW;李家川、太峪河两个水厂,日供能力1.1万吨;15个乡镇的73个水厂日供能力3500吨。
侍郎池水库位于县城南40KM处的底店乡牛堡村,有效库容165万m³,是李家川水库的备用补充水源。
启动实施了太峪河城区供水工程,设计日供水能力5500m³,可望两年内投入运行。以上工程实施可基本满足城区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亭口水库位于长武县境内,设计总库容为2.278亿m³。工程已于2008年12月启动,总工期为4年。工程建成后,可为*长工业区和*县长武两县县城提供工业及生活用水8124万m³。拟建的红岩河水库地处北极塬和新民塬之间,距*县县城仅7KM,设计总库容8062万m³,总投资3.69亿元,全部建设资金已与中国国际能源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达成投资意向,计划2010年开工建设,2012年完成。
3、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及规划情况
(1)电网基本情况:*县区域电源分别由甘肃经长武110kv双回接入110kv*县大佛寺变,又转接入旬邑城关变,形成咸阳北部区域网络。2009年已经批准,经330kv王塬变接入陕西电网,即110kv双回接入大佛寺变。使该区域网络供电更加可靠。
(2)为能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十一五”期间,按照省地方电力(集团)公司*县区域电力网总体规划,根据*县区域发展要求,滚动修定了《咸阳市“十一五”电力网发展规划》*县区域部分项目。具体完成项目如下:
截止2009年底完成为能化服务的项目5个(35kv北极变增容改造、35kv新民变改造工程、35kv香庙变增容改造工程、35kv李前变扩建35kv李蒋、李水、间隔工程、大佛寺变扩建35kv-110kv间隔工程)。完成投资2002万元。
在建项目5个(110kv新民化工输变电工程、110kv*州输变电工程、大佛寺变至小庄煤矿110kv输电线路工程2公里、泾河新区电缆工程、咸阳北部110kv电网接入陕西电网工程)。计划投资9023万元,2010年底前完成。
(3)“十二五”规划投资12300万元建设以下4个项目: 35kv北极变升压改造,新民源龙背头村建设110千伏龙背头输变电工程,在底店乡底店村建设110kv底店输变电工程,泾河新区改造配网自动化工程。
4、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县辖区内的 “三废”产生的来源主要包括生活和工业 来源(煤炭、果汁、电力),我县采取了多项有效的措施减少了污染物排放。
(1)“废水”处理利用情况
*县城镇污水处理厂,远期设计日处理污水3万吨,已建成日处理污水1万吨,2009年11月投入试运行,能够满足处理当前及近几年来的县城生活污水需要。建成6家煤炭企业污水处理站和1家果汁企业污水处理站,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经处理后排入泾河,并且有5家企业安装了污染源在线监测装置,实现了与省、市监控平台联网,保证了企业水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2)“固体废物”处理利用情况
*县建有卫生垃圾填埋场一座,2009年2月投入试运行,日处理110吨左右的生活垃圾。辖区内煤碳企业都建有排矸场,所产生煤矸石一部分回填采空区,剩余排放到排矸场,采取阶梯式堆放,推平压实,达一定高度后覆土;部分锅炉炉渣被砖厂、建筑队等作为原料利用。电力企业产生的锅炉炉渣,做为砖厂和水泥粉磨站原料利用。实现了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置和综合利用。
(3)“废气”处理利用情况
*县开工建设了集中供热一、二期工程,逐渐替代容量小、效率低、污染严重的城区中小型锅炉,去年对集中供热范围内燃煤锅炉进行了集中拆除,今年将继续实施集中供热三期工程。煤炭企业的燃煤锅炉装有除尘器,除尘效率达到90%以上,有效的防止了扬尘的产生。辖区内两家生产的电厂企业,*县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现有的三台发电机组全部技改为煤矸石综合利用机组,全部使用循环流化床锅炉;咸阳秦能电力有限公司1#、2#已关停,3#机组循环流化床锅炉采取石灰石炉内脱硫,减少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
七、基地工业园区建设及规划情况 园区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按照“工业发展园区化、园区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集群化”的要求,以园区建设为引擎,着力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逐步形成了园区小循环、区域再循环、全县大循环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目前,我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煤化工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煤炭工业园区、食品工业园区规划编制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1、*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位于泾河以北川道,距县城2.5公里,规划面积173.58公顷,总投资约30亿元。2008年7月,完成了《*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为园区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目前,园区入驻企业达到6户,初步形成了东西两个工业片区。东片工业区为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秦能公司发电厂、12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西片工业区为陕西中达公司投资建设的官牌工业广场、洗煤厂、煤炭机械厂。其中, 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是*长矿区开发建设的配套项目,总投资19.6亿元。项目建成后,年可消耗煤泥、煤矸石170万吨,发电22亿度,实现产值7亿元、实现利税1.73亿元。目前,东区煤矸石电厂1号机组已调试运行,2号机组可于4月份调试运行,预计5月份可并网发电。12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是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的配套工程,由陕西天柱水泥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与*县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建设,主要以煤矸石电厂的煤灰、炉渣等工业废渣作为水泥原料,实现工业废弃物再利用。项目总投资1.15亿元,年可生产水泥120万吨,实现产值2.6亿元。目前,一期60万吨生产线已建成投产,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西区陕西中达公司投资6.5亿元的官牌工业广场已建成投入运营,年可生产原煤450万吨。投资1.6亿元的洗煤厂年可洗选原煤600万吨。投资1.05亿元的煤矿机械厂已于今年2月份建成投产,年 可实现产值2.5亿元,实现利税5600万元。同时,为进一步完善园区服务功能,去年3月份开工建设了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创业大道,总投资500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3800万元,预计今年5月底可建成投入使用。到2015年,力争入驻企业达到8户,实现产值60亿元;到2020年,入驻企业达到10户,力争实现产值100亿元,努力打造全省县级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新型循环工业示范园区。
2、*县煤化工工业园区:位于新民塬,距县城约25公里,西起小章镇镇区,东到新民镇杨家坳村,南至小章镇赵寨村,北至新民镇龙背头村,控制面积10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 “一带两区”的发展格局。一带即由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农田形成的安全防护隔离带;两区即安全防护隔离带将规划区分成东西两个片区。其中西片区为工业区,以生产用地为主;东片区为生活区,以行政、商贸、居住用地为主。工业区结构为“一心一轴两组团”。即以小章镇镇区为基础,以通坳路为轴线,以镇区为中心,形成南北两个工业组团。生活区结构为“一个主中心四个次中心三条轴线”。即以新民镇镇区为基础,以生活区北部的行政中心为主中心,以四个居住区的公共活动中心为次中心,以规划建设的伟业路、创新路、中央纵向绿化带形成的三条景观轴线。园区重点发展煤炭开采及洗选、超临界电厂、煤制甲醇转烯烃等能化工项目。目前,入驻企业达到2户,30万吨改性甲醇汽柴油,180万吨煤制甲醇及配套煤矿建设项目正在紧张实施。规划方案的最终规模为:年产800万吨煤矿、煤基360万吨甲醇转120万吨烯烃和4×1000MW超超临界直接空冷发电机组的煤电化一体化项目,配套建设相应规模的洗煤厂和热动力站。预计2015年可实现产值60亿元;到2020年产值可达到120亿元。
3、*县煤炭工业园区:位于县城以西、泾河南岸15公里处,312国道穿园而过,园区以煤炭开采及精洗选煤为主导产业。目前,各项规划编制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入驻企业达到6户,主要包括*长大佛寺煤矿、*长瓦斯发电厂、水帘洞煤矿、虎神沟煤矿、下沟煤矿、蒋家河煤矿。2009年生产原煤956.3万吨。实现产值38.6亿元。到2015年,预计原煤产量达到2000万吨,产值82亿元;到2020年,原煤产量达到2500万吨,产值100亿元。
4、*县食品工业园区:位于县城东5公里处,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主导产业。目前,各项规划编制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入驻企业2户,分别是通达果汁厂、秦郎酒厂。2009年生产浓缩果汁8212吨,实现产值5000万元。
张玉卓:建设绿色能源企业 篇6
第一、培育现代企业价值观,把履行责任、履行社会责任摆在首位。从全球范围来看现代企业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不仅仅是追求利润的经济组织,还是一个和其他组织相互联系作用共同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组织,是一个社会公民。
第二、要加强自主创新,积极向清洁能源企业转变。神华集团的煤矿开采企业在全世界第一个实现了井下无人工作自动化开采技术,我们开发了高效、安全、清洁、绿色开采的技术。另外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矿井水和煤矸石全部循环利用,加大绿化矿区,现在的绿化率提高到60%以上,在鄂尔多斯矿区开发之前绿化率只有3-11%。
第三、通过自主创新来延长产业链条。我们开始有一个煤炭企业,现在我们通过把煤炭这个不容易清洁利用的能源品种提升转化为天然气、清洁油品和化工品,这样就实现了煤炭的清洁利用。2008年我们成功运转了煤炭直接液化制油技术,现在每天是2600吨油,每天一列火车,这是用煤生产的清洁油品,这个技术得到世界能源界的广泛关注,使得中国成为唯一掌握百万吨煤直接液化汽油的国家,也为石油替代找到了一条道路。
第四、加快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人才是确保企业创新力的第一资源。神华集团以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为平台,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营造创新环境,在全世界广纳英才。
能源基地建设 篇7
1 我国农村实行的能源建设
我国的能源有限, 要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需要进行政策上的改进, 所以国内的能源专家们已经把关注点放在了农村能源问题上, 我国的农村能源工作存在很大问题, 而且现在处于即将干涸的状态, 如果不及时改善现如今的局面, 就会给未来的农村能源建设工作带来极大麻烦。所以, 我国的农村能源建设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内容。农村能源建设问题可以贯彻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有效解决民生问题, 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1]。
2 实行农村能源建设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重要意义
上文中已经提到, 我国实施农村能源建设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具体的内容。
我国的农村能源建设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物质收入。我国的农民经济水平一直都不高, 这种现状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但是农村能源建设发展可以帮助农民增加一定的经济收入, 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益。例如, 有条件的农民可以在自家建立一个小型沼气池。这样的沼气池既可以节省去购买一定煤炭燃料的大量金钱, 又可以省去一定的劳动力。同时, 沼气池本身还能够为农民的庄家提供足量的有机肥料, 避免资源的浪费, 增加能源的利用率, 节省部分开支。有些农民可以利用自然能源, 如风能、太阳能等能源代替传统能源, 既可以节省资源消耗, 又可以节约用度。
我国的农村能源建设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加强他们的文化素养。农民可以用太阳能、风能等能源代替传统的能源, 在运用的过程中慢慢学会新的知识, 进一步丰富文化知识, 提高文化素养, 通过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改变家庭的居住格局, 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摆脱落后的生活现状, 提高生活品质[2]。
3 我国现如今农村能源建设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所面临的现状
我国当今的农村能源建设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所处的具体现状主要是:当今, 在我国农村能够利用的清洁能源有水能、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种类的能源。其中太阳能的利用因为可以被直接使用, 不会对大自然造成污染而被认为是最理想的能源原料。我国已经针对太阳能技术做出了一系列的措施而且在加快我国农村能源建设事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农村能源建设中生物能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另一项能源种类, 这其中包括了生物质裂解、生物燃料乙醇和秸秆气化等内容。
4 农村能源建设和清洁能源开发的有效措施和具体办法
我国的农村能源建设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的有效措施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3点内容。
第一, 应该进一步加强投入的力度, 政府部门最好可以充分意识到农村能源建设的关键性, 在财政方面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 地方相应的政府部门也不能过分依赖中央的财政投入, 要想方设法自己解决目前的问题, 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经济赞助和支持来源。农村中可以具体利用沼气进行能源方面的建设。同时, 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 运用生物质节能灶改善能源紧缺的状况。一些其他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能源也是可以进行考虑的对象。进一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 进一步加快农村能源建设的发展速度[3]。
第二, 政府需要提高这方面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本身素质, 制定一套完整并且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 一方面调动人员的工作热情, 另一方面加强人员的素质培养。这项激励制度中最好能够包括农村能源建设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项目的专项资金内容, 从物质上鼓励这些工作人员, 努力创新。此外, 政府部分需要制定一份健全合理的用人机制和考核方法, 杜绝工作人员懒散等情况的发生。
第三, 要想农村能源建设工作得到迅速发展必须要鼓励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所以要想发展就得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 政府方面需要大力支持开展能源项目的自主研发, 积极与各大高校保持联系, 进一步跟进科研方面的工作, 将具体的应用内容投入到农村能源建设中去。
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是一种新型的清洁技术和方式, 还是一种对环境污染较少的新能源技术内容。近几年,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我们看到了该项技术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而且具有一定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发展的起步较晚, 而且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就使农村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相对滞后, 所以国家和政府要给予更多的重视;同时, 颁布相应的政策去进一步推广我国的农村能源建设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
5 结语
我国农村的发展问题一直都是困扰党和政府的重要内容, 农村的发展对于国家整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农村的能源建设发展问题是能够实现双赢的重要发展方向, 它不仅能够解决农村问题还能推进国家整体化发展进程, 还可以有效改善能源紧缺问题, 也是贯彻落实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只要持之以恒, 我国的农村建设和发展会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琦, 陈艳.杭州市农村地区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实践探索[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12 (3) :42-44.
[2]刘悦.河北省农村能源清洁开发利用工程技术模式解析[J].河北农业, 2015 (7) :45-46.
能源基地建设 篇8
20年, 在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然而, 在1988年至2008年的山西省朔州建市20年间, 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驻朔大企业的集群优势, 积极推进以煤电产业新型化为主的新型能源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新型工业、陶瓷业和特色生态旅游业, 能源基地建设蓬勃发展, 成就辉煌。回顾建市以来的20年, 朔州人民团结奋斗, 不断抓住新的发展机遇, 屡创佳绩, 实现了朔州市工业经济运行的高速增长。2008年, 21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232.5×108元, 相当于1988年乡及乡以上工业的54.83倍;工业总产值达到568.5×108元, 相当于1988年乡及乡以上工业的42.36倍;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1.01×108元, 相当于1988年乡及乡以上工业的94.17倍, 资产总额达到636.82×108元, 相当于1988年乡及乡以上工业的27.05倍。
能源工业作为朔州地方产业的龙头, 在20年中迅速发展壮大, 原煤产量大大提高, 发送电量快速增长, 使煤、电供应从严重短缺到相对缓和, 有力地支持了山西省乃至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经过20年, 能源工业的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支柱地位更加巩固, 能源生产更上一层楼, 能源消费也走上了“节能、降耗、增效”的良性发展轨道。
1 煤炭工业铸就辉煌
朔州地域广阔, 矿产资源丰富。20年来, 按照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方向, 在关闭淘汰落后小煤矿、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加快大型矿井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规模化发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诸如山西金海洋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右玉教场坪煤业有限公司、山西省平朔安家岭西易煤矿有限公司等一批地方企业集团逐步发展壮大。通过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的实施, 吸引了一批跨省、跨地区企业集团驻朔发展, 形成了生产稳定、销售有道、控制产能、保障效益的格局, 目前, 朔州市80%以上的产能集中到了10个大企业、大集团。2008年, 朔州市原煤产量达到了1.18×108 t, 比1988年增加了5倍。人均原煤占有量由1988年的不足17 t发展到77 t, 由不到山西省的6%发展到占全省的18.06%, 从落后水平, 跃居到山西省第一位。2008年, 朔州煤炭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24.84×108元, 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79.28%, 相当于1988年全部乡及乡以上工业的79.86倍;完成增加值213.9×108元, 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85.06%, 相当于1988年全部乡及乡以上工业的50.45倍;工业总产值达到465.14×108元, 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80.39%, 相当于1988年全部乡及乡以上工业的34.66倍;资产总计545.72×108元, 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74.35%, 相当于1988年全部乡及乡以上工业的23.18倍。
煤炭工业是朔州市的支柱产业, 从建市之初到如今的20年间, 经历了几度辉煌、几度衰落。由于长期以来对煤炭的过分依赖, 以致煤炭工业的兴衰影响着朔州经济整体运行的航向。为改变这一现状, 朔州市政府狠抓能源产品结构调整, 努力加快能源产品深加工的步伐。从2003年开始, 朔州市陆续投资了20×108元, 使多项重点洗选煤项目建成投产。到2008年朔州市共建成大的洗选煤项目11个, 中小洗煤企业52家, 洗选能力达到了1×108 t, 给朔州煤炭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高附加值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煤炭工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2 电力工业成就突出
朔州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这决定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特点和煤炭的基础地位。而“以电力为中心, 以煤炭为基础, 煤电一体化发展” 是朔州能源产业发展的核心。煤炭是电力发展的基础, 电力是煤炭的最大用户。因此, 煤炭工业为电力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对清洁环境的要求促使能源工业必须以高效率、洁净化、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为发展方向。
20年来, 朔州市境内先后建成投产神头第二发电厂、山西大唐国际神头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平朔煤矸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等8个火力发电厂。目前, 朔州市已正常运行的发电机组装机容量达到了360.6×104 kW, 比1988年增加了将近2倍。2008年朔州市发电量达到207.48×108 kW·h, 相当于1988年的3.3倍, 占山西省的比重达到了1/6。2008年, 朔州电力行业主营业务收入43.67×108元, 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8.15%, 相当于1988年全部乡及乡以上工业的8.21倍;完成增加值11.87×108元, 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4.72%, 相当于1988年全部乡及乡以上工业的2.8倍;工业总产值45.97×108元, 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7.94%, 相当于1988年全部乡及乡以上工业的3.43倍;资产总计104.19×108元, 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14.2%, 相当于1988年全部乡及乡以上工业的4.43倍。1993年以来, 朔州市共新建投运220 kV变电站4座, 增容1座, 新增220 kV变电容量1 320 MVA, 新建220 kV线路13条, 总长394.9 km;新建110 kV变电站12座, 新增110 kV变电容量920 MVA, 新建110 kV线路24条, 总长348.77 km。在建500 kV变电站1座, 主变2台, 容量1 500 MVA, 2009年7月份建成投运。
3 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经济的快速增长, 使中国的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逐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是应对全球环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因此, 中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到2010年实现GDP翻一番, GDP能耗降低20%的量化指标。山西省政府审时度势, 提出“十一五”期间山西GDP能耗降低25%的目标任务。近3年来, 朔州紧紧围绕“十一五”的规划目标, 以工业高耗能企业为重点, 以项目带动为突破口, 政府、企业联动, 重点行业突破, 节能减排与淘汰落后并举, 与推进低耗能产业发展并重,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a) 节能效果明显, 2008年朔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61%, 六大高耗能行业除炼焦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能耗同比增长外, 煤炭采选业下降5.3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15.47%;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3.96%;电力行业下降9.2%。万元GDP电耗2 301.43 kW·h, 同比下降12.77%。初步统计万元GDP能耗2.08 t标煤, 同比下降7.92%, 比2005年下降14.05%;b)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008年朔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比上年下降0.48, 主要污染物SO2排放量下降了13.59%, COD下降了9.23%, 市区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18 d, 超出省定任务28 d, 比2007年增加18 d。
4 能源工业发展壮大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 朔州市的能源工业迅速发展。a) 供给能力明显提高。经过20年的努力, 朔州市已经形成了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的能源供应格局, 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按照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方向, 集中推进了煤炭工业“三大战役”, 在地方煤矿总数大幅度减少的同时, 平均单产规模提高到45×104 t。煤炭运输能力显著增强, 开通了朔黄线, 增加运输能力1 000×104 t, 大秦线扩能改造增加2 000×104 t, 并完成了2×104 t货列改造。电力工业发展迅速, 目前, 朔州电网拥有35 kV及以上公用变电站51座91台, 变电容量2 774.9 MVA;35 kV及以上输电线路111条, 总长1 694.58 km;10 kV配电线路279条, 总长5 714.81 km。境内除现有8座火力发电厂外, 又新建2座风力发电场, 建设总容量75 MW, 目前风机正在陆续建设投运。其中, 220 kV公用变电站6座12台, 容量1 680 MVA, 220 kV公用线路18条, 长度504.88 km。110 kV公用站19座35台, 容量为1 185.5 MVA, 线路40条, 总长532.8 km。35 kV公用站26座47台, 容量是249.4 MVA, 线路53条, 总长628.76 km;b) 科技水平迅速提高。采煤综合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 朔州市生产矿井全部进行了技术改造, 有1/2以上的采用了综采技术。在电力工业方面, 采用了先进的发电技术, 逐步淘汰落后的设备。烟气脱硫等污染治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迅速提高。能源加工转化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逐步引进;c) 市场环境逐步完善。朔州市能源市场环境逐步完善, 能源工业改革稳步推进。能源企业重组取得突破, 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 能源投资快速增长,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煤炭工业生产和流通基本实现了市场化。电力工业实现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 建立了监管机构。能源价格改革不断深化, 价格机制不断完善。
加快建设现代能源产业体系 篇9
一是加快新能源开发。近年来,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 已在部分领域具备相当规模。但总体来看, 现阶段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还不均衡, 新能源的开发多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供暖和制热领域, 在新能源发电尤其是太阳能发电的技术水平和利用规模、利用效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为此, 应加快构筑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加大对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完善有利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投资、价格及信贷等方面的政策。对于使用清洁能源或技术、生产新能源产品的企业及新能源开发建设项目, 政府可以对新能源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进行优惠, 为其提供贴息贷款并研究解决新能源企业的贷款担保机制问题, 或建立新能源发展基金,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向新能源工程和节能项目流动, 政府部门进行采购时应优先选择新能源企业产品。
二是积极推进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近年来, 我国加快调整电源结构, “十一五”时期累计关停小火电7077万千瓦, 每年可节约原煤8100万吨, 减排二氧化碳1.6亿吨, 目前火电清洁化利用程度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十二五”时期要继续提高煤炭加工转换比重, 加大煤炭洗选比例, 发展清洁煤技术, 继续实施“上大压小”, 积极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 鼓励发展低热值煤、煤矸石发电等综合利用。要加大石油勘探开发力度, 加快天然气开发利用, 推进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 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三是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水电是当前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化开发条件的非化石能源资源。我国水能资源非常丰富, 技术可开发量5.42亿千瓦, 目前水电装机刚突破2亿千瓦, 仍有较大可开发潜力。推进水电开发, 需要创新工作思路。把水电开发与生态环保有机结合起来, 切实做好在建、已建项目环保工作, 加强水电环保技术研发应用, 制定绿色水电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保护流域内的生物多样性。要规范开发秩序, 加大重点流域开发力度, 把水电开发与帮助移民脱贫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加强移民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加大政策落实力度。
四是加强电网建设, 发展智能电网。我国地域辽阔, 煤炭、水能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 远离电力负荷中心, 需建设长距离、高效率、大容量输电线路。目前全国电网基本实现联网, 电网的跨区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不断加强。“十二五”时期, 还要继续加强各级电网协调建设, 建设特高压输电线路, 实施“西电东送”、“北电南送”和“全国联网”工程, 加强西部和北部煤电、水电和风电外输通道建设。
建设广东省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 篇10
抓住机遇图强发展
能源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和高效、清洁地利用能源,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建设清洁能源基地, 发展能源产业, 是惠州市委、市政府围绕《纲要》实施, 立足优势, 着眼未来, 提出的产业发展新思路、新决策。当前, 惠州市建设清洁能源基地面临着重大机遇。
第一, 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带来的机遇。《纲要》提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环保、新能源、海洋等高技术产业, 新能源的概念一再被提及。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 煤炭消费比重一直保持在70%左右, 清洁能源比重偏低。水电、核电、风电以及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不足, 带来了严重的能效和环境问题。《纲要》将新能源重点发展领域锁定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可以看出国家和省对构建开放、多元、清洁、安全、经济的能源保障体系的迫切希望, 这是惠州发展新能源的良好契机。
第二, 国家实施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带来的机遇。国家即将出台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 对新能源产业提出一系列扶持和鼓励措施。首先从法规上确定了新能源产业在我国优先发展的地位;在政策上进行扶持, 包括投资补贴、电价补贴、税收补贴等;在使用、市场准入、并网等方面给予支持。今后一段时期, 惠州要充分利用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政策, 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沼气发电、余热发电等项目, 推广农村沼气工程和太阳能利用工程, 完善能源项目周边的环保和安全设施, 推动新能源产业取得大发展, 使新能源产业成为惠州的新兴产业。
第三, 能源供需的突出矛盾带来的机遇。目前, 能源短缺是普遍现象, 保障能源供给显得十分重要。从国内情况看, 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 在过去的20年中, 能源消费总量翻了一番, 超过了13亿吨标准煤/年,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能源消费大国和能源进口国。能源短缺和能源消费所引起的环境问题, 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根据国家发改委预测, 到2020年, 中国能源的进口依存度将达到65%-70%。过份依赖进口能源, 不仅使国民经济蒙受较大的损失, 容易受国际政治环境影响, 也会给我国的战略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从全省和珠三角地区的情况看, 珠三角100%的煤炭、95%的木材、86%的成品油、72%的钢材、22%左右的电力需要从省外调入或进口。仅2007年, 广东从省外调入或进口能源达17732万吨标准煤, 占消费总量的80.9%。资源瓶颈已成为阻碍广东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惠州市的情况看, 惠州GDP从2005年的803亿, 2006年的935亿, 2007年的1105亿, 再到2008年的1290亿, 每年都以两位数递增, 与此同时, 最大电力缺口也从2005年的10万千瓦, 2006年的21.8万千瓦, 2007年的18.3万千瓦到2008年的48万千瓦。今年因受金融危机影响, 经济增速减缓, 暂未出现电力缺口, 但综合这几年的情况看, 在正常经济状况下, 惠州能源瓶颈现象已经十分明显。因此, 建设清洁能源基地, 是解决能源瓶颈问题的迫切需要。
条件优越基础良好
近年来, 惠州市依托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大力引进清洁能源项目, 大力发展能源产业, 在缓解能源瓶颈的同时, 也丰富和完善了产业体系, 使经济发展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可以说, 建设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惠州具有优越的条件和良好的基础。
第一, 优越的资源禀赋。惠州水力、风力资源丰富。全市拥有陆地面积1.12万平方公里, 境内水资源丰富, 现已建成水库479座, 正常库容达15.7亿立方米, 另外东江等河流过境客水达180亿立方米。惠州还拥有绵长的海岸线, 长达223.6公里, 是广东省的海洋大市之一。此外, 惠州有多处远离地震带、人口稀少的临海区域, 也很适合发展核电。
第二, 扎实的产业基础。目前, 惠州建成和在建项目发电总规模为521万千瓦, 已初步建立起具有煤电、核电、水电、风电、燃气等多种能源产品的能源产业体系。平海电厂一期、国华热电联供、惠州抽水蓄能电站等电力项目前期总投资达204亿元, 装机容量达500万千瓦。
第三, 完善的配套设施。惠州地处珠三角东部, 靠近电力负荷中心, 是通往深圳、东莞、广州和粤东地区的电网枢纽中心, 电力送出线路优良。西电送广东的“三广”直流 (三峡送广东的电力) 就通过惠州博罗境内的换流站和变电站向粤东地区和广州、东莞送电。贵州向深圳送电的500千伏线路经过惠城区的潼湖镇和博罗的有关乡镇。十一五期间, 惠州将建成500千伏惠城输变电项目、新建12座220千伏变电站和48座110千伏变电站。
第四, 强劲的发展势头。惠州良好的资源禀赋、配套设施和产业基础, 使许多能源大企业乐于在惠州发展清洁能源。惠州与中广核集团合作的惠东核电项目, 规划建设6台百万核电机组, 总投资估算750亿元。正在建设中的平海电厂一期、国华热电联供、惠州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也将在前期项目的基础上追加投资约230亿元, 新增装机容量580万千瓦。此外, 惠东东山海风力发电项目, 初步规划项目总装机20万千瓦, 首期投资估算10亿元。中广核集团惠州风电项目也正在启动, 可开发的容量达10万千瓦, 总投资估算为11亿元, 目前项目业主正在进行准备进场测风。
六个抓好做大做强
建设清洁能源基地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惠州市从“六个抓好”做起, 主要涵盖概清洁能源发展规划、扶持措施、配套设施、产业项目支撑、清洁能源意识培育等方面, 集中力量, 突出重点, 全力推进基地整体建设。力争2012年, 装机容量达1200万千瓦, 占全省的20%左右, 成为全省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2020年, 装机容量达2000万千瓦, 成为全省主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地, 为全省全市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清洁能源。
(一) 抓好能源发展规划的制订。以建设“广东省重要清洁能源基地”的目标为已任, 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为标准, 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升现有的能源项目, 加快现有能源项目的改建扩建。重点做好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发展规划。高度重视项目的筛选和论证, 保持与国家和省的能源发展规划相衔接, 用足用好政策, 争取规划的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的能源发展规划中。目前, 已列入省能源规划的在建项目有国华2台30万千瓦热电联供项目、平海电厂一期1号和2号机组项目, 以及惠东风力发电场。下一步, 争取核电项目6台百万千瓦机组, 平海电厂一期3号、4号和二期2台共4台百万千瓦机组, 国华二期热电联供项目和IGCC煤化工项目供140万千瓦机组, 丰达电厂一、二期106万千瓦机组以及中广核集团共装机10万千瓦的风力发电机组等列入省或国家“十二五”能源规划。
(二) 抓好能源产业扶持政策的制订和落实。一方面, 充分利用国家、省对清洁能源的电费优惠政策, 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沼气发电、余热发电等;对现有清洁能源项目, 应用清洁能源发展机制 (CDM) , 争取发达国家资金补偿。另一方面, 积极为能源企业提供宽松和优越的营商环境, 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清洁能源企业, 着力延伸能源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集聚, 做大做强惠州市清洁能源产业, 推进惠州市清洁能源基地建设。
(三) 抓好能源在建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惠州市现有的在建能源项目主要有象头山抽水蓄能电站8×30万千瓦机组, 平海电厂一期2×100万千瓦1号、2号机组, 国华热电联供一期2×30万千瓦机组等, 项目总体进展顺利。
(四) 抓好重大能源项目的前期工作。项目前期工作滞后是目前一些项目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 惠州市委、市政府要求有关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要把项目前期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抽调得力人员, 组建专门班子, 千方百计加快工作进度,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 大力引进能源后续项目, 认真做好项目的储备和衔接, 做到有开工项目、有储备项目, 保证项目建设的持续跟进和基地建设的持续推进。
(五) 抓好能源配套支撑设施的建设。一是继续推进全市输变电工程建设, 到2012年除扩建现有的惠城、博罗500千伏变电站外, 惠东、大亚湾分别新建500千伏变电站。2020年, 全市所有县区各拥有一至二座500千伏变电站。同时, 完善与变电站配套的220千伏及110千伏变电输变电工程, 确保电能输送网络畅通。二是完善能源交通运输大通道。大力加强能源交通运输大通道建设, 为能源运输提供便捷条件。切实做好深能源煤码头、平海电厂煤码头、国华热电煤码头等码头的建设, 确保煤电及相关企业用煤需求。三是全力配合省天然气主干管网的建设, 确保2012年省天然气进入我市惠城区、惠阳区、大亚湾区、博罗县, 满足10亿立方的用量需求。力争2020年天然气用量达34亿立方, 覆盖全市城乡居民及企业。
能源基地建设 篇11
新常态下,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何紧扣时代脉搏,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软实力,把党组织政治优势有效转化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是公司致力创新实践的重要战略任务。近几年来,公司党组紧紧围绕“创建华电一流绿色能源基地”战略目标,融入中心、服务大局,打造思想政治工作“建功、聚心、提质、塑形”四大工程,引导全体员工转观念、聚共识、建机制、树品牌、创业绩,充分发挥政治优势,有力促进生产经营发展。
打造思政“建功”工程,提升发展力
“思想引领行动,目标决定成败”。公司党组变压力为动力,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以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战略发展。
面对市场竞争激烈、装机规模受限、发展遭遇瓶颈等种种困难,公司党组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先后召开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心组学习会、“管理创新”解放思想大讨论、“双提升,创一流”推进会,赴全省各地密集调研、踏勘场址,议大事、出思路、谋全局。领导班子紧扣浙江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确定了“创建华电一流绿色能源基地”战略目标,提炼形成了“科学正确的战略、价值思维的经营、与时俱进的创新、勇争一流的精神”发展理念,激励了员工,鼓舞了斗志,推进了华电浙江新的崛起。
公司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于前期、生产、经营和队伍建设等各方面——
以“价值思维、互利共赢”的理念走市场化道路。公司与杭州市、衢州市、临海市政府分别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推进“顺应减排政策、资源综合利用、地企互利共赢、具有竞争优势”的清洁能源项目落地。
以“建优质工程、做优秀干部”的理念拓发展。凭借在燃机建设、运营、人才、技术等多方面的优势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争取到四个燃机工程共287万千瓦核准开工,华电浙江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
“坚持基建为经营服务,创建一流精品工程”。公司面对基建经营的双重压力,秉持价值理念,优化设计方案,严格招标监督,缩减基建资金达2.48亿元;举行了“建优质工程、创华电品牌”劳动竞赛,突出“比安全、比质量、比工期、比造价、比创新、比形象”,促进了指标优化、队伍优秀;坚持“区域一盘棋”理念,先后抽调厂处级干部12人到各项目公司,为新企业配强新班子,发挥了“传、帮、带”作用。班子领导带队加强与政府部门协调沟通,千方百计争取到同网同区域较优政策,为发挥燃机效益创造了条件。
经过公司上下团结拼搏,半山7号燃机于2012年9月投产发电,创造了“华电浙江速度”。2013年相继投产半山8号、9号燃机,下沙1、2号燃机,2015年投产江东1、2号燃机,三年投产机组200万千瓦,为浙江经济发展和电力、热力供应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公司实现了安全、防汛、发电“多赢”,截至2015年11月30日,所属企业半山发电公司、乌溪江水电厂连续安全运行日分别达6 782天、5 668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彰显,为建设“生态浙江、美丽浙江”作出了突出贡献。
打造思政“聚心”工程,提升凝聚力
“凝心聚力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看家本领”。2012年,受社会电量需求下降影响,公司燃机工程建设进度放缓,部分员工的士气受挫。公司党组实施了《2015—2016年党建工作纲要》,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团结带领干部员工攻坚克难、提振士气,有力助推“创一流企业,建幸福家园”活动的开展。
“转观念,破难题,争一流”!公司党组把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到战略高度,组织开展了“创一流”解放思想大讨论、“创建机关学习型党组织”“贯彻十八大精神”“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主题活动。班子成员深入基层一线调研,与干部员工面对面、谈形势、讲政策,广泛听取意见建议,使“把控工程节奏、确保投产见效”的决策方针深入人心,干部员工转变观念、直面挑战,形成了“信心不减、勇争一流”的浓厚氛围。
与此同时,公司采取“老厂带新厂”
“1+X”模式,指导下沙、龙游、江东公司建立起党委团委、规章制度和活动载体,采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方式,选拔任用了一批技术精、素质高、有潜力的复合型干部担任各级党群组织负责人,实现了浙江区域党、团组织“全覆盖”,政工网络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人员输出配套机制、退休职工同城待遇成为稳定的共性问题,公司党组倡导“家园文化”,出台了《总经理联络员制度》《职工帮扶救助机制》,建立了专项基金,定期召开联络员会议、维稳专题会、走基层调研,建立了公司领导与一线员工的“连心桥”。公司加强政策指导,耐心进行思想疏导,通过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等方式,把企业要闻、组织关怀及时传递给每一个员工。每逢重大节庆日持续开展“送温暖”活动,领导班子分赴现场慰问一线职工,走访贫困、生病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使广大员工对未来充满信心,对企业充满感激。
打造思政“提质”工程,提升竞争力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针对工程加快建设、新建企业增多、高素质人才紧缺的现状,公司党组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激发全体员工强学习、比技能、提素质,实现企业与员工协调发展。
公司党组统筹人才需求、培养计划和发展途径,实施《“十二五”人才规划》《新建项目人员配置方案》,广泛吸纳高素质人才到新企业,调配专业人员125人、公开竞聘42人、跨区域引进人才8人,统筹解决老厂超员、新厂紧缺人才的问题,员工发展通道越拓越宽。推进“70后、80后”工程,组织“80后”优秀干部到分公司本部挂职锻炼,充实了后备梯队。开展“行动学习”,选派100名燃机专业人员分赴哈电集团、浙江省电力培训中心、半山公司仿真机实习基地系统培训,编制新机运行规程,提高了燃机自主创新水平。举办了区域中层干部、班组长等关键岗位轮训班,举办了区域财会、普法、燃煤采制化、燃机、水电运行等各类技能竞赛,荣获“华电集团财会技能大赛”团体亚军、“华电集团精密点检技能大赛”团体冠军、“华电集团党群业务技能大赛”团体第四名,员工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半山公司、乌溪江电厂技术骨干走出国门,承担了尼日利亚燃机电站、印尼阿萨汗水电站调试、运维业务,受到当地业主一致好评,成为华电浙江的海外“亮名片”。
“岗位的需要就是我创造价值的舞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一个个优秀党员的闪光事迹通过网页跃然呈现于大家面前。公司开展了“创先争优亮旗帜、创业创新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以评选“党员闪光言行之星”活动、党员承诺履诺、群众满意度测评为重点,层层推荐、网上公示,激发广大党员亮言行、履承诺、树标杆,促进了广大员工学有榜样、干有方向。分公司团委开展了“青春华电浙江梦,青年创新创效行”“代言核心价值观,奋斗青春最美丽”主题实践活动、“悦读青春·跨越成长”主题团日活动,把“青春梦”融入“华电梦”“中国梦”,打造了一支堪当重任、建功企业的华电生力军。
打造思政“塑形”工程,提升软实力
公司党组坚持文化育人、文明塑形,繁荣企业文化,集聚创新合力,实现经营发展与文化建设双轮驱动,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比翼齐飞。
多年来,公司注重强宣传、建载体、树形象,做强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集聚企业文化的“正能量”。大力宣贯《华电宪章》,每年举办“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月”活动,推进廉洁文化“进企业、进班组、进岗位、进项目、进家庭”。分公司《加强廉洁文化的实践与思考》论文获“全国电力行业企业文化论文二等奖”。公司党组织充分运用公司网站、简报、专刊,生动反映华电浙江的动态亮点和先进典型;加强对外新闻宣传,积极向系统内外主流媒体投稿,唱响“绿色能源”品牌,分公司连续八年保持了集团公司“优秀记者站”称号。延伸思想政治工作手臂,建立了华电浙江“政工QQ群”“团青QQ群”“团委博客”,促进了学习交流,提升了工作效能。
分公司党组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央企责任,积极响应浙江“创文明城市、建道德高地”行动,推进“幸福华电”建设。本部机关自筹资金10万元结对帮扶丽水贫困村,推进了“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分公司及所属企业持续开展“抗震救灾”“爱心献血”“双万结对共建文明”“关爱农民工子女”等社会公益活动,五年来累计爱心捐款、扶助资金超过210万元。浙江分公司荣获“全国第八届残运会爱心企业”称号;半山公司“关爱贫困儿童项目”荣获集团公司“志愿者服务项目”;乌溪江20年爱心助学团队被授予“华电爱心大使”;见义勇为的徐志良、志愿者带头人詹春来分获“省直机关道德模范”和“衢州市十佳志愿者”称号。
“四大工程”的有效实施,促进了公司质量效益新跨越。2011—2015年,公司年年超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累计发电量突破250亿千瓦时,建成投产7台燃气机组、8台风电机组;装机规模从187万千瓦增至380万千瓦;供电煤耗从268克/千瓦时下降至255克/千瓦时,经济指标和综合实力在华电集团和全省同类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公司荣获全国“第八届残运会爱心企业”、华电集团公司“文明单位标兵”“先进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直机关“党建信息化先进单位”“五四红旗团委”等称号,实现了“十二五”跨越式发展。
改革创新汇聚正能量,思政工作永远在路上。迎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大潮,立足华电活力蓬勃的创业热土,华电浙江分公司将深入推进“四大工程”,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加快华电浙江转型升级,为建设“六个华电、世界一流”,再谱绿色发展新篇章!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探析 篇12
单纯的节能减排工作应向全面的能源管理体系发展,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是其发展的基石和保障, 科学系统的能源管理将是未来能源使用的必然趋势。在国家日益加大推动节能减排力度的形势下, 能源使用也逐渐由粗放化、分散化向科学化、体系化转变;由能源的简单使用向能源的高效利用转变;由以往只注重“结果”的能源管理向注重有效的过程控制转变。
1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1) 社会意义和作用能源管理是整个社会管理的一部分, 是对能源系统的全面管理, 已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及基础, 做好能源管理的体系建设利国利民, 影响深远。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有利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推进落实;有利于提高全民的节能意识,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自然观;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环境开发、资源利用的协调和统一, 有效促进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 对企业的意义构建能源管理体系对于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能源管理体系的构建为企业节约能源, 降本增效提供可靠长效的制度保障, 继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实现持续科学高效用能。
当前, 许多企业在能源管理中还存在诸如:节能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节能标准执行不严格、节能技术获取渠道不畅通、能源计量统计等基础工作不规范、节能目标责任不明确等问题。为此, 建立和完善能源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和必要方案。
2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1) 标准化的系统管理从系统的全过程出发, 通过实施一套完整的标准和规范, 形成制度体系, 注重建立和实施过程控制, 使组织的活动、过程及其要素不断优化。通过履行节能监测、能量平衡统计、能源审计、内部审核评估、行业对标等措施, 不断提高能源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能力, 有效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
(2) 运行模式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以国际上通行的P-D-C-A循环作为过程运行模式, 组织采用“策划-实施-检查-处置 (Plan-Do-Check-Act, PDCA) ”的运行模式。
通过P-D-C-A过程运行模式的实施, 使各过程之间的输入、输出和控制要求明确, 达到相互衔接, 相互协调。
根据管理体系模式构成的基本理论、国际实践经验和我国的具体情况, 我国能源管理体系运行模式为:在管理承诺的基础上采用“P-D-C-A”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 为兑现管理承诺、实现能源方针和目标而进行策划、实施、检查与纠正、管理评审等对能源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控制。
(3) 基本原理能源管理体系模式遵循的是系统管理原理和“P-D-C-A”过程方法, 在组织内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形成文件的能源管理体系。通过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和改进, 用一套完整的标准和规范, 对组织内的活动、过程及其要素进行控制和优化, 实现能源管理方针和承诺, 达到预期的能源消耗或使用目标。
3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方案分析
管理局考虑自身实际情况, 制定两套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方案, 如下:
方案一, 按照新标准, 结合海上油气开采的实际情况, 重新建立一套独立的能源管理体系;
方案二, 依托管理局现有管理体系, 集合颁布实施的能源管理文件, 进行系统整合。
(1) 方案对比方案一, 按照标准的要求, 结合管理局能源管理现状, 建设独立的能源管理体系, 可构建管理局能源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模式, 但需要开展的工作也是繁多复杂的, 如:编制能源管理体系手册、建立所有标准要素范围内的程序文件、作业文件并形成相应的记录、图表及文件管理。然后, 在此基础上组织相应培训、学习、宣贯和督导PDCA循环管理的实施等。
该方案的实施存在主要问题:体系建设工作量巨大, 并且与管理局现有管理体系 (如HSE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 存在相当大的重复, 导致体系运行管理可能出现界面不清、权属不明等问题, 有碍能源管理工作的整体推进和实施。
方案二, 根据GB/T23331中的规定, “组织可将本标准与其他管理体系要求进行结合”。充分利用管理局现有体系资源, 结合已经建立并有效运行的管理文件进行有效整合, 再将能源管理体系纳入管理局综合管理体系, 形成包含能源管理体系要素、结构科学合理、程序顺达、管理规范的能源管理体系, 达到各个管理环节全面受控, 并与HSE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等平行运行。具体构建方式如下:
(1) 体系结构仍然遵循原有管理体系结构, 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
(2) 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严格遵循《能源管理体系要求》中之要求进行编订。
(3) 与管理局其他已有或交叉内容, 重新整合, 重复内容不作新的规定, 各业务部室的责权利重新划分, 明晰管理界限。
(4) 作业文件在原有制度文件基础上进行有益补充, 增加生产工艺、工程项目管理和能效控制方面的内容。
(5) 对具有能源管理特性的要求, 不能与现行体系要素实施有机融合的要素, 则在管理体系中进行相应的增加。
(6) 整合后的能源管理体系包含能源管理、设备管理、生产工艺、项目管理、绩效考核、科研等诸多要素, 在管理局综合管理体系框架下运行, 形成统筹管理的独立运行体系。
该方案可避免建立独立的能源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较大减轻体系建设工作量, 并与其它管理体系有机融合, 规避运行管理中大量重复性工作, 利于提高管理效能。
(2) 分析结论两个方案对比分析后, 结合管理局已建立并有效运行的管理体系, 开展各体系间的整合, 形成具有现代能源管理特性的新型能源管理模式, 是一种可行且经济的能源体系建设思路, 方案二可行且符合资源有效利用的原则, 优势如下:
(1)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与管理局综合管理体系中相同要素有机整合, 既能体现能源管理的特性, 又规避了交叉管理中界限不清, 多头管理的弊端。 (2) 对《能源管理体系要求》中所涵盖的能源管理要素做了有益补充, 为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打下坚实基础。 (3) 避免独立建设体系造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浪费。 (4) 减少后期实施的各项成本风险和推行难度。
4 能源管理体系的实践
(1) 实践过程能源管理体系是管理局整个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 由能源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三层文件有机构成。
管理手册是能源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是各部室和员工进行能源管理相关活动的行为准则。确立了公司发展的能源方针和目标, 对公司能源管理提出总体要求, 规定公司能源管理的总原则, 使得公司各部门、作业公司、研究机构、工程建设单位等在具体工作中有据可依, 提供方向引导。划清业务部门或单位间的责、权、利, 解决界限不清问题的困扰。对开展能源评审和绩效考核提出具体标准, 大大提高执行力度和深度, 通过科学有效的制度建设, 强化了日常管理。
对周期性、预防性管理提出管理要求, 弥补原有管理中的不足, 手册既注重现场人员的管理也注重提高节能意识和技术素养, 在注重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协调沟通的同时也强化了与承包商的信息交流, 从项目的源头就开始强化高效治理, 减少后期治理或补救式治理的管理成本和建设成本。
对于勘探、开发、工程建设、投产、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都作出了要求, 实现全程管控, 项目从设计初期开始管控, 各设计参数、监测和数据采集有机结合, 实现能源数据监测和能效评估的时效性。注重合规性评估制度建设, 杜绝能源评估的随意性和非理性事件的发生。内审、外审与预防性管控相结合的管理设计, 可以实现有效监控, 及时发现问题, 有效处置, 达到防患于未然。
程序文件主要对各项管理程序进行规范和确认, 包括:法律法规、能源评审、基准管理、人员培训、运行监控、内审管理、不符合、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记录控制等管理过程实施程序管控。
作业文件是整个管理体系的第三层文件, 基础性制度文件, 是对现场实施制度管控的依据, 同时, 该层文件也对现场具体执行方进行业务和技术指导。该部分定期和不定期修订, 持续完善, 适时增补调整。在制定和修订时需要对现场做全面和细致的调研, 接地气、可操作是作业文件的核心。
(2) 经验总结 (1) 分层管理, 降本增效。在能源体系建设中按照管理的层级不同, 体系的设计采用分层控制, 主要涵盖管理层管理手册、执行层程序文件、生产作业层的作业文件, 做到层级分明、问责权利清晰透明、专业细致精准全面、可操作性强, 保证各个层级无缝衔接, 有的放矢。通过对管理流程的细化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 同时也降低了管理成本。
(2) 分类控制, 细化权重。在能源的使用中采用分类管理, 这在《能源使用管理办法》中充分体现, 依据生产作业的实际需求, 公司日常使用的能源主要集中在自产的天然气、原油、成品柴油和外购的电力, 细化这几种主要能源的使用规范, 制定定额管理标准成为必要, 对于主要的用能设备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定, 为进一步提高设备的用能效率打下基础。
用能的分类管理可以清晰的划清能源使用中的权重, 实现分类控制, 有侧重的管理既确保各项指标的顺利完成又简化了管理流程, 规避了多头和模糊式的管理造成人员和资源的浪费, 这些在天然气的综合利用中尤为突出, 取得满意的实际效果。公司通过建立长效的天然气利用治理机制, 大大提高了伴生天然气的综合利用水平, 有力推动了区域开发的进程, 使原有的点式分布的开发模式向区域化, 点面结合的开发模式转变, 能源利用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3) 精细化、长效化管理。各项制度的建立一定是服务于现实的需要, 精细化管理对细节意识、服务意识、规则意识、系统意识的把控是常规管理的基础, 细化、求精的管理理念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将成为今后公司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原则, 逐渐补充能源管理要素, 细化流程控制, 逐步完善能源管理体系将会成为常态。
建立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只是能源管理的初级阶段, 积极推动建全和逐步完善能源管理体系的长效机制才是提高能源管理水平的关键。渤海石油管理局早在“十一五”期间就将科学化能源管理提高到企业发展战略高度, 建立一套完善的能源管理长效机制成为各级领导和部室的共识, 持续完善体系建设将是管理局一项长期工作, 并将坚持不懈。
5 结语
【能源基地建设】推荐阅读:
综合能源基地08-13
能源化工科研基地06-04
能源建设布局论文05-24
加强农村能源建设07-28
能源企业的品牌建设09-15
能源体系建设发言稿08-29
队伍建设的能源审计06-22
新能源专业的建设意义07-14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交流材料10-24
新能源停车场建设方案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