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学的研究方法(精选12篇)
艺术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篇1
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重要产物便是艺术, 也是人类本身最为初始的要求。教育的基本条件便是艺术教育, 也是构成人文素质的关键内容。它能够对大学生的审美素质积极培养, 对道德情操积极陶冶, 激发创新思维, 对民族文化有效宣扬, 强化人文素质, 进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艺术教育在培养人才素质方面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与美育的重要内容与方式就是全面普及开展艺术教育。我国教育部虽然高度进行了重视并且编订了专业文件, 各高校也积极采用了很多措施, 获得了一定的成绩, 可是却产生了很多的现实问题。虽然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大举兴办了有关艺术学院、电影学院等教育专业院校, 可是其对于公共艺术教育发挥的真正作用还缺乏充分认识, 更加不用说制度化与规范化的艺术教育。如何才能使艺术教育在培养全面素质人才方面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成为我们当今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建立健全公共艺术教育机制
中国的应试教育占我国教育的主导地位。从管理高校的角度来看,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在教育机制上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素质教育在我国是教育的基础, 但过往很多年的教育过程中, 并没有真正把素质教育贯彻到实处, 教育者和家长们的“分数第一、考试第一”教育观念, 也是导致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普及不到位的原因之一, 从国家到学校、教师再到家长、学生都没有形成以重视公共艺术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机制。很多高中考生利用艺术类专业在高考中文化线分数低的现状, 从高二开始专学艺术课程, 让艺术教育成为进入高等学府的跳板。而公共艺术教育在教育中的特性和作用也被完全忽视了, 对学生完美的艺术人格的形成没有实现其效果, 全民族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特性作用没有体现。我国普通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政策、法规相对滞后, 从1999年才有正式的规定出台, 相对应的组织机构也不完善, 没有对普通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指导、统筹、监督的机构。再加上高校领导只重生源数量、就业数量和考研数量, 忽视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功效, 就更谈不上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统一规划和部署了, 在当前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 根本就没有把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管理纳入日程。从以上一系列原因来看, 我国公共艺术教育没有归口管理的部门, 还处于多头管理或者管理无序的状态, 还没有建立健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体制。这也就造成了在一些高校无法全面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工作, 或即使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工作, 也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所面临的这些问题, 促使我们必须在艺术教育体制机制上有所创新。我国高校要想摘掉艺术教育落后的“帽子”, 确保高校中的公共艺术教育的顺利实施和发展, 就必须虚心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 构建适应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机制和体制。
美国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经验是我们要借鉴的, 美国各高校使用的教材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政府对使用的教材没有统一硬性规定, 但唯独对艺术教育却规定要求使用统一的国家标准教材。这不难看出美国从政府角度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以及艺术教育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产生的重要作用。面对我国大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还不健全的现象, 我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学校领导、老师、学生都应当清醒认识到, 公共艺术的目标就是促使学生获得人文素质的熏陶, 不断对人格心理素质进行健全, 完善个性的发展, 调整知识结构, 开发多元化智力, 提高融汇不同学科的综合能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培养大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艺术判断力以及增强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的课程。我们必须要明确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育目标和价值标准。因此, 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基本的、普及的素质教育, 其目标并不是对专业技术技能的艺术家的培养, 而是通过普及艺术教育, 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化与丰富心灵, 提高欣赏水平, 加强创造艺术鉴赏的能力。
其次, 艺术教育对人产生的作用并不是能够看见的效果, 而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深入的, 无法性急也不能忽视。它把美术、音乐、舞蹈、影视等艺术手段和艺术内容融入到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课堂中, 使大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能够得到培养。艺术教育具有的美育特点, 它不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无法被其他学科所替代。
第三, 在积极认识的前提下, 创造一些条件, 加强管理措施, 确保积极开展公共艺术教育。例如, 对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积极发挥, 加强理论结合实践, 利用教育原理, 对公共教育规律进行研究, 尽快申报公共艺术教育课题, 有效开展中外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沟通交流, 奠定了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例如安排大学各院校之间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探讨会, 不断交流经验。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已经超越了我们, 具有非常宝贵的经验教训, 非常值得学习研究。因此, 经常安排艺术教育工作者出国进行学习, 或者邀请国外专家经验交流是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增加艺术教育所需的经费, 改善教学基础条件。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的基础与保证就是经费, 学校应当加大投入财力、人力以及物力, 编制对应的规章制度, 并且积极对财政支出情况进行严格监督。例如综合学生实际情况, 课堂数量等条件, 科学规划每一年增加的财政状况, 在教学设施、教学器材和内容方面进一步组织规划。另一方面需要有效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 鼓励教师尽量开设一些艺术课程。科学建设院校文化, 为学生提供一个艺术教育的实践平台。通常艺术课程比较少, 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也不多, 要想达到艺术教育最终的目标, 仅仅依赖课堂教学是不足的, 所以, 需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 对第二、第三课堂的作用充分重视是非常关键的。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才华充分展现, 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 还在潜意识中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感与人生价值观, 同时还体现了学校的特点。例如, 对各类艺术活动积极组织, 最大程度上发挥学校宣传部门、学生会、艺术团队、文化基地的作用, 按照一定的时间组织校园文艺活动, 组织一些校园文化节, 提倡各种艺术沙龙的举办等。
二、构建合理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 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 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我国的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起步阶段, 现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加快构建具有创新意义、符合时代新要求的课程体系, 推进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全面展开。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建设科学的课程体系的核心目的, 因此, 构建合理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要针对课程体系的核心目的, 通过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的开发与管理以及相关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等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加以推进和完善。我们要围绕这个课程目标, 严格参照国家的教育标准, 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保障教育目的的实现。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确立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目标, 着力解决学生感受、鉴赏、创造艺术美的能力培养的问题,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逐步使其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通过审美教育拓展其知识领域和想象空间, 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发掘, 塑造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人才。构建科学合理的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 能有力保障公共艺术教育目标的实现。现阶段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课程设计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主要体现在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标准不统一、课程分类结构不完善、缺乏较强的师资队伍、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和没有规范的教材标准。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也需要从国家到学校, 所有的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找出适合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道路。
学校开展工作的重心就是课堂教学活动, 课堂的重点在于设立课程, 它为学生正常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学习场所, 也凸显了学校的教育观点、目标和特色。所以, 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应当把课程设置作为重点。
(一) 课程目标与国际化普通艺术类课程目标接轨。在思想上统一艺术课程设置理念, 对艺术教育自身所包含的内涵与人文价值充分认识, 在积极发展学生潜能过程中, 现代人才素质培养的关键内容便是德性修养, 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对人才产生的具体要求有:不仅具备了丰富的基础知识, 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进取精神;不仅仅会能做事还会做人, 不但具有实际操作能力, 还要体现出组织能力, 同时还学习与他人合作并且培养无私奉献的精神。艺术教育在办学特色和培养文化校园氛围过程中发挥了特殊功能。应当与本校真实情况和文化特点积极联系, 突出办学条件, 不断深入探索艺术教育课程的规律化建设, 以便更加规划、系统、科学的分析, 最终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道德情操积极陶冶, 尽量开拓视野, 有效活跃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提升综合素质, 促进全面发展身心。
艺术教育需要将教学任务作为重要目标, 同时也要与艺术院校区分出来, 走出纯粹艺术教育的困境, 也就是培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艺术家, 而是对艺术教育文化内涵更加注重的人才;针对全体学生, 需要对其审美素质积极培养, 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最终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对于艺术专业学生, 也需要对艺术理论研究积极培养或者是将其培养为具有大学背景的艺术学者, 而并不一定是表演艺术家。学生的发展不但包含了知识技术达到发展, 还包括道德、人格、理想以及身体的全面发展。教育唤起了创造的热情, 有利于人们尽快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二) 建立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专家评估模式。包括以下方面:
1.设置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专家委员会。运用学校艺术类专家的经验, 成立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专家委员会。在不会受到行政干预造成的影响下, 对艺术教育长期目标有效规划, 决定学校除了必须开设的必修课与核心课之外的艺术课程, 在每个学期末都要对全校设置的艺术教育的公共选修课程科目与任选的普通课程科目进行审核;用审核结果来决定教学的基本目标等;与教务处互相配合编制教学教材;对各课程的学时分数明确规定, 与教务处互相配合共同对评价艺术课程体系进行修订, 促使其不断完善。学校工作的重点就是设置课程, 它体现出了大学办学的重要理念、特点以及质量。在设置课程类别上, 应当积极结合目前的师资以及引进的教师资源, 设置包含了音乐、舞蹈、戏剧在内的几个重要课程分类, 并且需要与理论、赏析、技巧等层面互相兼顾;方法上重点凸显学校的管理特点与办学个性, 理论联系实践;大学的宝贵资源就是教授专家, 在教学管理工作他们是直接的参与者, 促使设置课程更加的民主化与科学化。上述两个专家委员会全部属于学校的权威机构, 不会受到行政干预, 他们对设置课程不同方面的工作积极完成, 具有各不相同的任务, 可是彼此又互相联系, 通过与教务处类似的学校机构进行召集、组织并且协调完成。
2.建立和不断完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评估体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有力保障就是建立和完善一个科学的艺术课程评估体系。因此, 为合理地达到艺术教学评估的预期目的, 就必须建立和不断完善评估体系。从一般的教学意义来讲, 评估方案中的指标体系包含:艺术教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改革和建设、学风建设、师资队伍结构、以及特色的教学效果等。我们应结合自身开展艺术教育的实际, 找出符合自己的艺术教育方式方法, 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评估体系。学会区别对待不同层次、规模、类别的高校, 结合学校实际开展艺术教育课程的现状, 制定有效的评估指标。因为艺术本身是没有固定评价标准的, 又因为各个学校的教学水平、教师数量、硬件条件等都是各不相同的, 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有高有低, 所以固定模式的评估标准, 往往会扼杀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兴趣和天赋, 这样是违背制定评估体系的初衷的, 还有可能起到相反作用, 是不可能达到评估体系制定的目的的。只有制定合理的高校艺术教学评估标准, 完善和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才能体现教学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学校已有资源, 结合各学科学术专家, 设置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评估委员会, 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每两年进行一次评估。主要评估课程设计科目、审核与修订以及有关课时、分数的比例关系, 确定每一个科系的中心课程, 提出教学实施的基本目标;规定学生毕业时所需获得总学分数以及选修课在各种课程领域中所占的比例与学分, 修订课程评价体系等, 对不合时宜、落后淘汰的课程进行删减, 与时俱进、完善新时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
3.开发各学校艺术教育的特色课程设置。一是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教材的编撰能力。对公共艺术教育教材的编写在我国没有成文的规章制度, 单一的编写目标、政府重视程度不足、人力财力保障不到位, 使公共艺术教材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形式, 不少教师编写和选用教材各不相同, 目标规范也不一样, 给整体教学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教学效果也打了折扣, 这些问题的存在就是编撰的教材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公共艺术教育的教材的总体设计在编制的过程当中没有体现, 目标性不强, 存在片面性的倾向。而教材内容方面, 高校公共艺术教材应该与艺术专业教材和中小学生艺术教材区别开来, 它是非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通识教材, 是普及教育。这就要求教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首先, 受教育的目标要针对所有普通大学生。其次, 内容涉及知识面要广、深浅度适中, 能够覆盖大部分艺术领域。第三, 要有可操作性, 技能训练选择性要强, 要让学生从学习中掌握、体会, 并最终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总体上讲现阶段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材的编撰能力还有待提高, 应考虑现代媒体技术对艺术教育带来的内涵变化与发展内容, 以及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等情况。二是丰富公共艺术类课程的形式。在必须课程范围内至少将一门作为艺术教育课程, 并且对各种课程种类进行设计, 具体包括:全校性质的公共艺术教育必修课:通过专家委员会进行决定, 按照各个科系的不同特点决定不同的艺术必修课。学生必须学习并且获得充足的学分才能够毕业。建议确定精品课程的其中一门。在学生四年学习中其学分仅占被要求学习的艺术课程学分的一部分。全校性质的公共艺术教育中心课程:也就是每个学期必须设置的课程, 属于公共类型的选修课。通过公共艺术课程专家委员会详细设计, 每一门核心课程所需要的学分不能比学生毕业需要的艺术课程总体学分少。全校性质达到艺术教育任选课程:通过教师向学校递交申请, 呈报至公共艺术课程设计专家委员会, 对开设的全部课程进行审核, 应当包含各种类型, 同时还要对各种门类进行融会贯通, 例如舞蹈、音乐、美术等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三是发展综合性艺术教育精品课程。挑选具有渊博知识, 德艺双馨的教师担任教师, 设计体现大学办学特点的精品名牌课程, 促使教师以这些课程为荣, 学生将此课程为幸。设置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综合性艺术课程, 对学校具有的艺术教育资源积极整合, 将各种艺术形式融合一体。对各个地区文化特点与人才资源积极发掘, 聘用本校师资结合外聘人才, 充分对本土知识的一般价值充分发掘, 设计具有本地文化特点与学校历史文化相结合的艺术人文综合课程。应用现有的学校宝贵师资资源, 聘请著名的专家设计显著特点的艺术课程。清华大学校长曾经说过, 大学之大, 并不是拥有高楼大厦, 而是拥有很多大师, 因此通过著名的教授主持精品艺术课程, 进一步提高课程的学术与教学价值。四是设置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课程。充分应用高校自身具有的学科背景优势, 积极构建学科群, 促进与鼓励学科交叉课程的设置, 这不但与世界高度发展的科技相适应, 也符合世界各国大学改革设置课程的趋势, 同时积极开拓了学生的世界, 培养创新思维, 挖掘潜在的能力, 对学科重点有效开发。例如对城市环境进行设计, 建设音乐与艺术媒体, 市场产品经济, 设置机械工业工程, 例如大量具备极强的建筑环境资源行业、机械工程专业, 还有不少具备一定活力特点的中小型学科, 例如生物医学、广播新闻、经济管理等, 可以想象, 例如在专业建筑环境中添加一些美学知识, 医学或者机械学也凸显出了一定的艺术素养。那么, 在设计整体中艺术思想显现出极具创新能力的智慧火花, 而他们设计的作品不置可否的表现出人文化与智慧, 体现出较强的竞争能力。打破各个学科之间的壁垒重点便是艺术生态教育, 推动各个学科互相补充和融合。中央音乐学院为了很好地适应社会要求, 对新兴学科进行广泛的探索, 例如设计音乐文学课程、音乐教育管理等。
三、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作用
教师是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的推动和执行者, 教师的正确教育理念、艺术主导作用观, 都是发挥艺术主观能动性和推动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既是教育规律本身的需要, 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教育部制定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了学校艺术教育的目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贯彻面向全体学生, 分类指导, 因地制宜, 讲求实践的方针, 遵循普及和提高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因此, 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中的推广工作, 不仅仅是让广大师生对我国、乃至全世界优秀文化艺术作品的了解, 更是为了通过授课方式,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艺术鉴赏水平和自我的艺术眼光的提升。要加强各高校之间的艺术鉴赏培训和交流活动, 加强教师学习、培训, 奖励和激励高校教师对艺术教育作出的贡献, 利用教学中设备的支持、资金的支持, 扶持教师获得成就, 提高普通高校的艺术教师的素养和水平, 进一步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可以选择一些非常热爱艺术教育的年轻教师进行脱产或者是在职的培训, 结束以后, 也可以成为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力量。此外, 积极培训非艺术专业教师具有的艺术修养, 使其展现长期化与制度化。在艺术公共课堂上不仅仅局限在艺术课程, 还应当在各个教学实际过程中不断贯穿渗透。提高教师内在的艺术修养非常关键。有些高校为了满足教师发挥特长、创造特色的需要, 投入大量财力、物力, 提供物质保障。如可以让艺术教师的经验论文在会议上交流, 可以适当降低职称评定门槛, 可以优先考虑外出学习培训等, 利用和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在教师中推广“你追我赶”的积极氛围。另外在保证充足的经费前提下, 可以邀请著名的国内外学者、离退休文化名人安排教学, 以便能够对教师缺乏问题积极解决。针对当前的师资与课程设置情况, 积极邀请一些高级人才进入当地大学组织学生教学, 不仅可以对教学质量积极提升, 强化艺术研究, 还能够塑造艺术教育氛围, 为教师和学生建立一个优秀典型。
目前, 全国很多地区都已经构建了一定规模的大学城, 由于互相距离较近促使其拥有区域优势, 可以共享优秀教师, 也可以选择多校综合, 酝酿一个艺术教育综合的系统, 学校除了对学生提供校内选择艺术课程外, 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在大学城其他学校获取丰富艺术的教育。同时对各个院校之间加强沟通交流, 推动教学发展, 采用竞争制度, 这样不但能营造出一个繁荣的艺术教育环境, 还能有效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建设大学城的理念和作用。
四、创新科学的教育方法
(一) 选择出发点, 我们要从学生兴趣出发, 以学生为本。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是需要我们来培养和挖掘的。教师要向学生讲授公共艺术教育素材, 帮助他们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性格、人生经历、历史意义、文化知识等;同时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启发他们对这些有价值的艺术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培养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力。
(二) 区别于应试教育, 摒弃标准答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提高素质教育为目标的, 不应该将应试教育的考试与考核与其挂钩, 学校要把对艺术的美、对艺术的欣赏美作为推动和发扬大学生品格美、激情美的教育宗旨, 挖掘大学生对艺术教育的热情和潜能。把欣赏教育作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方式方法, 就是让学生认识事物、理解事物、把握作者的意图, 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欣赏也是一种教育, 它不仅能开拓大学生的艺术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而且还能净化他们的心灵, 洞察艺术之美, 深入到艺术的海洋中。
(三) 完善教学形式。普通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应该考虑到当代学生的特点, 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审美问题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解决当前校园内大学生所共同关注的审美问题, 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 还可以利用举办艺术专题讲座、手工制作、比赛演讲、文娱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 对课堂教学没有活力、艺术教育课程选择性狭窄等问题进行解决。以此调动学生们对公共艺术的积极性。
(四)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等活动,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所谓的第二课堂实际上主要是指以实践为主的学习活动, 增强学生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实践。要充分借鉴国外公共艺术教育的实例, 探索多元化教学途径, 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课堂以外的教育教学内容。公共艺术教育不能将教学局限在课文内容的范围内, 而是要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因为在实践中更容易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还可以提高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要指导学生用自己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来诠释艺术作品, 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 挖掘艺术内涵, 提高审美效果。例如听音乐会、参观艺术展览、举行戏剧表演等, 使学生掌握艺术欣赏的基本方法, 运用比较欣赏法、联系欣赏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自我理解、自我掌握。有计划、有秩序的安排好“第二课堂”活动, 让学生动动手、动动脑, 参与到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来, 融入到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 让艺术与生活相结合, 艺术与思想相结合, 提高全民素质, 达到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艺术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篇2
子女的成长和未来是每个家长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希望孩子成龙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愿望。那么,怎么才能使孩子将来有所成就是摆在家长面前的严峻课题。有些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交给社会,这是不应该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才的影响作用相当大。我国著名学者丁瑜、吴增强等经大样本调查研究表明,家长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以及家长对子女期待和管教方式对孩子成才的影响极其显著。我是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位妈妈,我女儿上五年级了,学习成绩、生活习惯、为人处世等各方面都很好,下面我就把我多年教学育子的一些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你了解你的孩子吗?只有真正全面地了解孩子的特点,才能做出正确的教育选择。
爱玩,爱闹,爱打架,难以管教,属于精力过剩的孩子。但他们较聪明好动,反应快,接受能力强。这类孩子,首先,要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这样他们容易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导。其次,要适当放手,管教适度。管教若太严,与他们性格不对劲,就会适得其反。要给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再次,耐心教导:即耐心教育与疏导,通过讲道理,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一些“主见”并不那么好,并不那么符合社会道德与规范,从而自愿放弃自己的“主见”,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走向成长之路。
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孩子主要表现为上课多动、好玩、爱讲话,甚至在家中学习也表现出心不在焉。对此类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长说,“那是学校的事,不该我来管,我又不能坐在孩子旁边。”实际上,训练孩子专心听讲,要从日常生活入手,因为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紧密相关的。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父母要训练让孩子听一遍就马上做到。其次,在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听话能力,如安排三、四件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家长观察孩子是否如此.再次,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孩子讲话,一定要让孩子看着你的脸听。第四,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一些听讲的小窍门。第五,家长应尽量要求孩子复述课堂内容,或谈上课中印象最深的问题。
追求金钱与物质享受的孩子主要表现为“穿要名牌,吃要精品,”讲究吃穿,有的上学要坐摩托车、三轮车。首先,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告诉他们自己孩子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故事。其次,家长要把家庭收支计划告诉孩子,并适当征求孩子的意见。再次,有效地教育孩子计划用钱,并用典型事例来教育孩子。
对长辈教育抱无所谓态度的孩子对父母,师长的教育,充耳不闻,当耳边风。我们可以让孩子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理解父母、师长的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是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其次,要在感情融洽的气氛中进行教育,消除他们的“敌意”,使他们愿意听从教导。第三要给孩子以说话的权利,让他说原因,说理由,哪怕是不正确或不真实。第四要多一点宽容,教育之后,还会做错事,要给予改正的机会,要耐心,要等待。第五是教育孩子的语气要坚定,父母两人说话口径要一致,有的父母嘻嘻哈哈,有的漫不经心,有的轻描淡写,有的各唱各的调,这都不利于教育。
具有严重惰性的孩子主要表现为学习被动,作业不完成或抄袭,造成考试交白卷或作弊,生活散漫。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要以平时的家务事开始训练,不要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其次是帮助孩子制定计划,并加强督促检查。三是父母要以身作则,事事起表率作用。四是要从孩子力所能及的日常小事上培养勤劳的习惯,并持之以恒,坚持训练。
其次,要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孩子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减负提质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正是因为深信此理,所以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我都会尊重孩子的兴趣与选择,让她读自己喜欢的书,做自己喜欢的事。当我的孩子上三年级时,作文成了她最大的负担,她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写。我就给她买了几本作文书,可她并不爱看,只是在作文课的时候找一篇相似的抄上。后来我发现她喜欢读一些故事性强的书,我就找出一些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和一些故事书给她读,她果然非常着迷。渐渐地,写作文也就不那么吃力了。这样,既拓宽了视野又提高写作能力。
如今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时间让孩子参加一些兴趣培训班、学习强化班,但是孩子往往没有决定权、选择权。我从不强迫孩子报任何补习班、训练班,尊重孩子的意见,让孩子自己选择。去年暑假,女儿想要游泳,我们全家就在游泳馆办一张卡,全靠自己体会,两周下来她就游得有模有样了,甚至比有的跟着教练学习的男孩子进步还快。
第三,不要吝惜表扬和称赞
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孩子取得成绩而处于兴奋状态时,对孩子的成绩给以积极的肯定又提出更高的要求和任务,孩子一般比较容易接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表扬奖励是通过孩子的进步,给孩子的好行为、好品德以肯定,使之在精神上得到愉快满足的体验,充分调动孩子自身的积极主动因素,不断进步。我国清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种教育方法尤其对那些表现不太好的孩子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他们消极因素较多,缺乏自信心、上进心,更需要正面鼓励。
表扬奖励一定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过高就容易使孩子满足现状、固步自封。尤其是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经常过高的表扬会使孩子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认为你的表扬不是真心实意的,引起孩子的反感。
表扬奖励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物质奖励一定不要事先许诺,事先许诺可能在一时一事上发挥积极作用,用多了会使孩子养成讨价还价、斤斤计较的不良习气。
第四,批评要讲究艺术
与表扬相对的是批评,批评就是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思想、品德给以否定的评价。家长要对孩子的缺点、错误、过失及时指出并给以批评,促使其及时克服、纠正、根除。但批评不能简单粗暴,粗暴的家长常常教育出极端的孩子,要讲究批评的艺术。
当孩子做错事或意见与自己相悖时,不要盲目地横加指责、埋怨和反驳,要冷静地在认同、赏识、肯定、关爱中提出建议、批评或不同观点,给孩子以希望和信任以至于支持和鼓励,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批评的时候不能指责埋怨孩子,这样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叛逆是青春期孩子的共同特征,叛逆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是孩子自我意识逐步完善的过程,这个时期的孩子尤其要多加引导。
批评要及时公正、恰如其分,不要絮絮叨叨、旧事长提;要就事论事,不要点评人格;要找旁边没人的时候,不要高姿态、高声音。
艺术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篇3
科技的引入为色彩教育开辟了新的时代,科技也因之成为色彩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但向工科基础薄弱的艺科学生讲授理工科技理论是件很棘手的事情。针对这一情况,本文提出了增加实践、从已知到未知、灵活有效考核三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顺势引导、拓展以获取新的知识,辅之以有效的练习考核。近年来实施良好,为北京服装学院“艺工融合”的教育理念做出了积极探索。
关键字:色彩教育、科学、实践、知识拓展、考核
我国现代色彩教育的发展历程,就历史而言,自20世纪初期至今大约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分别为启蒙期、发展期和繁荣期。色彩教育的启蒙期,时间自20世纪初到70年代,教学方法基本采用20世纪初日本建立的色彩教学体系,以装饰色彩和图案色彩为主,强调对客观对象的模仿和再现,并从传统案中获取色彩知识。色彩教育的发展期,从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在此期间随着改革开放从香港和日本引入“色彩构成”,开始采用包豪斯色彩教育体系,该体系创立人约翰内斯伊顿教授力主从科学角度的研究色彩,并为色彩课程建立了严谨的理论基础,通过样的色彩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最终能够使学习者大体掌握色彩创作原理。20世纪末至今为色彩教育的繁荣期,国内艺术高校顺应时代、市场和社会等对色彩发展的多元需要,将其独辟为一个专业学科方向。
北京服装学院于2002年开设国内设计艺术学色彩设计专业方向,专业定位于研究生培养层次,建立了国内首个较为系统的色彩教育体系及其课程结构。由于色彩设计专业是当代艺术设计学中具有典型交又学科性质的新兴专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属于艺术、科学和技术的融合,教学方法需要抛弃以往教师全面修炼再衰减式传向学生的师徒技艺相授,改为按教师特长分科相授,学生修习内化,全面素质提升,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为符合北京服装学院“艺工融合”人才培养的办学宗旨,我院自创办色彩设计专业以来便为艺术类学科研究生开设了具有交又学科特点的《色彩物理导化学研究》课程。该课程涵盖色彩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等四个章节内容,主要是由工科专业教师讲授,在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下,引导艺术类学生充分认识色彩的自然构成规律。
作为工科类教师,向毫无工科基础的艺科学生讲授物理、化学和生理学知识时,为了让他们通过该课程能够认识、把握色彩的科学原理,即面临着“怎么讲”的问题。在此阶段,学生已经接受过一定色彩练习,需要更深入、系统获得色彩科学知识,但其自身思维模式、知识结构和基础都导工科差别较大。如果按照工科学生讲授模式,通过理性的思维和推导获得知识,那么对艺科学生而言,非常生硬,晦涩难瞳。如果按照原有艺科《色彩构成》模式讲授,属重复教学,无法得到学生认同。因此,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为他们今后走向独立的艺术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是《色彩物理导化学研究》课程所面对的重大问题。
本文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针对为艺术类色彩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色彩物理导化学研究》课程讲授中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了以下探讨。
一、通过增加实践环节,增强学生对色彩的感兴认识
北京服装学院前身分别为北京纺织工学院和北京化纤学院,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改扩建为现名,有五院二系三部等十个教学单位,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并具有较好基础。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工科和艺科专业已有的经典专业设备搭建色彩专业实践平台,将其贯穿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通过学生自身实践获得相应感性知识,以增强对色彩的理解。例如,当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光环在白幕上相互叠加形成白色光斑时,学生们总是震撼地发出惊叹“这就是传说中的加色混合”,立刻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再如,在讲解光源色时,使用大学物理实验室中棱镜和光栅等仪器,可以帮助学生观测到自然光源太阳光和人工光源汞灯的分解现象。通过这些光学现象,学生切身领会到自然光源导人工光源、单色光导复色光等概念及其关系。此外,借助我院轻化工程专业(原纺织化学导染整工程专业)实验室的标准光源箱,观察同一有色物体在不同光源下色彩的变化,学生们可以更为直观地理解“色由光生”和“条件等色”等光学现象。
总之,色彩专业实践平台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持,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接触到色彩科学仪器,认识到色彩的确是具有科学性,有规律可遵循的。同时,丰富多彩的色彩实践活动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学习的参导积极性很高。此时顺势向学生讲解相关色彩专业知识,满足其获得知识的欲望,真正实现了“我要学”,由此也完成了教学内容。
二、在已知知识基础上引导拓展的未知知识
因受教育体制和理念所限,国内工科导文科的划分向来都是泾渭分明。工科学生由于长期接受理工类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等理工知识基础较为全面,学习新的学科知识时,加以适当的逻辑分析或数学推导,即可进入一个新的知识领域。导工科学生相比,拥有较好创造力、注重个人体验的艺科学生在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为代表的理工科基础方面显得非常薄弱,大多数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了解停留在生活常识层次。教学过程中,往往学生无法接受相关知识点的直接引入,而容易产生气馁情绪。根据近年来的教学经验,从艺科学生已有色彩知识基础入手,以其自身能理解的方式,由浅入深,反复推进,从而有效地引导和拓展他们接受新的未知知识。
例如,在讲授色彩的生理学知识时,我们尝试以学生普遍掌握的人眼基本结构这一常识知识为起点,根据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具有不同的功能导结构”这一概念,对人眼的基本结构进行拓展,引导出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层和神经节细胞层,由感光细胞层延伸到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这样视觉明暗适应就自然出现了;由于视锥细胞又细分为红视锥细胞、绿视锥细胞、蓝视锥细胞,三种细胞都正常就是正常三色觉,任何一种细胞受损就是二色觉(色盲),杨格一黑姆赫兹(Young—Helmholtz)的三色学说又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出来了;由神经节细胞层延伸到人体视觉通路模式和色彩神经信号的传递,进而学生自己就总结出赫林(Hering)色颉颃学说,同时得到了三色学说和色颉颃学说的辨证统一关系。由于经过前面实践环节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学习积极性极大地调动了起来,所以学生能够跟随教师逐渐提高的讲授步伐,在一步一步的铺垫下,完全还处在浑然不觉中被引导了新的科学色彩理论高度。
nlc202309031300
三、采取灵活有效的考核方式
我院艺术类色彩专业研究生开设的《色彩物理导化学研究》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研究色彩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作为研究生课程,除了教学内容、方法外,对于学生学习成效的考核也是主要构成内容。近年来,我们对该课程的考核不是要求学生背诵、复述那些专业名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完成一张试卷考试,此类考核方式看似很美实则无效。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学生自行完成两个大作业。第一个作业是在查阅文献资料基础上,军一篇关于某一表色体系的论文,在论文中需要说清该表色体系的起源、发展历史,更重要的是应用“色颉颃学说”导“三色学说”分析其色立体,厘清导其它表色体系的关系导异同,以加深认识;第二个作业是使用NCS表色体系在不同环境下对一实际物体进行色彩标定。该作业是对前一作业拓展应用,限定条件较少,但又非常明确,比较符合发射式思维。例如,有的同学在采用佳能KISS X-6相机和尼康D90相机对同一有色物体拍照,控制拍摄条件为D65光源、光圈F/5、曝光时间1/200秒、IS0200,使用NCS对相机屏幕色彩进行标定,并在NCS色相环和色三角中定位,将两相机色彩再现出来的色相、黑度和彩度导原色彩进行对比,研究了两款相机的色彩还原问题;有的同学对同一潘通色号的棉、涤纶、羊毛面料色彩进行标定,考察了纤维材料的不同对色彩质感表达的影响;有的同学研究了D65光源(北半球北窗昼光)、A光源(典型白炽灯)和CWF光源(荧光灯)某知名品牌壁纸的色彩差异,以及所产生的色彩感觉的变化,并讨论了其对消费行为的影响。这些工作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导兴趣而提出,源于色彩,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分析研究,经过升华提高,重新服务于色彩。
通过这两个作业,为学生能够主动应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提供了练习,实现了理论导实践的相结合。由于大部分色彩专业的研究生都是第一次进行相关练习,需要教师多加指导和引领,经过数次的沟通导修改,学生拿出初稿对比时,收获的喜悦已是溢于言表。
结束语
色彩学是综合导色彩研究相关的诸学科及领域,研究色彩机能和色彩效果的学科。近年来,我们在北京服装学院设计学中的色彩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结合我院自身拥有的艺工并举的办学条件导师资、设备等优势积极进行“艺工融合”探索,建设沟通艺术导工程不同学科之间知识交流的创造性环境,注重传授全面的色彩知识,并将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艺科学生具备较完整、深入的色彩知识结构,引导他们走向科学、严谨的治学之路,为今后独立的色彩艺术道路夯实基础。作为国内艺术类专业较早开始《色彩物理导化学研究》课程的院校,在现有教学成绩基础上,我们今后还将对此进行更多的探索!
艺术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篇4
京津冀三地为北京、天津、河北这三个地区,依据其相近的地理位置以及优势互补的发展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5年4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调发展规划纲要》,该战略将北京作为中心,天津、河北为腹地。在政治格局规划的前提下,各个行业相互协作,实现三个地区共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相互助力的过程。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下高等职业艺术教育资源整合内容和必要性
在《京津冀协调发展规划纲要》这一纲要提出之后,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在这一发展趋势之下,也要实行协同发展的一体化策略,对各个地区、各个院校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极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优势互补。
教育资源整合必要性可从当前京津冀三地高校比较情况来说明,比如高校数量在北京,每一百万人就有5所大学,即差不多20万人就拥有1所大学;在天津,每一百万人只有1.5所大学,即近70万人才拥有1所大学。再比如全国排名前100的高校,北京15所,天津、河北各有2所;全国排名前200的高校,北京26所,河北、天津各6所。可见,不论从数量上看,还是质量上看,三地高校严重分布不均衡。
三、高等职业艺术教育资源整合途径和方法
推进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要有大局意识和发展规划,把握好区域整体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做好合作的发展规划。尤其京津冀区域内的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发展,更要从三地大局上考虑,从自身现实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不同层次、不同模式的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从而避免重复建设,以实现取长补短的目的。高等艺术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内容具体包括师资、数据资源、实践设施等方面。
首先,高等职业艺术教育资源整合需要师资方面的整合。三地之中北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聚集,然而教育发展却面临着土地和生源缺乏、发展空间被挤压等问题,相对天津市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丰富,特别是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实力雄厚,但也同样面临着生源和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河北省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发展尚处于大众化阶段,生源和办学土地资源充足,但缺乏高层次教育人才以及面临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因此,合作发展、优势互补是解决京津冀三地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发展各自不同困境的有效途径,必将有效提升京津冀三地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发展水平。
为了实现师资方面协调发展,可以实行合作办学的方式,国家有关部门以及京津冀三地应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推进北京高校优质资源向河北转移或传递:鼓励一些高校到河北办学,可以建立分校、设立学院、开办校区、合办校区等方式建立办学共同体。合作办学主要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强弱联合办学形式。北京的高等职业院校可以合并河北、天津的高校成为一个办学实地,将合并后的天津、河北高校称为一个校区或分校。
第二种方式是弱弱联合办学形式。京津冀三地的职业教育高校,可以考虑合并组建应用型大学———本科办学层次的职业大学,这不仅有利于京津冀三地的高等职业教育实现规模发展、转型发展,而且也十分符合目前国家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并且切合社会、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
第三种方式是京津高等职业院校帮扶河北高校办学。建立并完善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协调机制主管三地高等院校工作,推动京津冀三地不同层次高校之间建立联系互帮互助,实行对口帮扶。
其次,高等职业艺术教育资源整合还需要在职业艺术教育数据资源方面的整合。
当今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手段来辅助,高等职业艺术教育也不例外,三地通过共同建设区域性基础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和基础教育信息库实现共享联盟,将信息化作为现代职业艺术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推进课程信息化平台体系建设,加快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步伐,加大科研交流合作的力度,加快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速度,从而实施职业院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加强职业艺术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平台的搭建。
在此基础上引进国内外优质职业艺术教育资源来充实,探索“互联网+”的模式在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应用,使职业艺术教育的信息技术应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再次,高等职业艺术教育资源整合也需要在职业艺术实践设施等方面的整合。
实践设施不只限于学校内部,也包括校外的企业等,要推进课堂上所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对应企业的实践操作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文化进教育、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下艺术职业教育的对话交流合作机制、项目协同创新机制、校企合作联动机制。
综上所述,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可能一步到位,要有大局意识,采取点面结合、重点突破的手段,结合激励机制,同时要考虑市场导向。在政府主导、各方共同努力下,使得高等职业艺术教育的课程资源整合能够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推动三地职业艺术教育在教育观念、发展战略和实践运用等方面合作协商,建立共研、共建、共赢的协作机制,以实现新时代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要:根据国家战略规划,京津冀三地要求协同发展,在这个前提下高等职业艺术教育亦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京津冀三地高职院校从师资、数据资源和实践设施等方面进行整合。
关键词:京津冀,高等职业艺术教育,资源,整合
参考文献
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 篇5
拙著《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考察与研究》出版后,学术界的反应颇出乎我的意料。该书是我在浙江台州经过8年田野考察之后形成的最终研究成果,也是我学习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田野研究方法,以文本与田野结合的路径从事当下艺术研究的初步尝试。著作已经出版,同行乃至一般读者自会判断其中得失。但是我深知诸多学者对拙著的兴趣并不完全针对拙著本身,学界的反应涉及到艺术学研究方法论层面的重大问题,而有关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还需要做一些更深入的探讨。
一 评价体系与学术规范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艺术研究领域出现一些新的趋向,改革开放之初非常之盛行的、在“方法热”和“文化热”时期都曾经颇受关注的宏观研究,渐渐失去了至高无上的学术地位,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则日益受到学界重视。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一批针对个案的田野考察成果问世并且得到学界广泛认同,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可以视为艺术学研究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转向。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介入艺术学研究领域,使得相当一部分学者开始尝试着运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领域极受重视的田野研究方法考察艺术现象,这一方法层面的变化对于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战以来,文化批评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是令人瞩目的学术热点,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诸多重要的跨文化研究成果的出版,更令此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视角受到普遍质疑。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对中国艺术学研究的影响,也必然导致艺术学研究出现学术与文化视角的转换。这个可能出现的最有理论价值的变化,我将在下一部分论述,这里首先想讨论的是,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的介入,其意义不止于文化层面上研究视角的转换,它还可能给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带来另外两个方面可能形成的变化乃至冲击。
其一,是有可能导致目前的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研究重点和研究成果价值评价体系的根本改变。
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受到教育制度和由教育体系决定的研究者知识谱系的影响。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现代形态的艺术研究一直比较重视理论层面的探讨。经由苏俄引入的、从德国古典哲学这一思想路径衍生发展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作为其知识和思维方法背景的德国古典哲学本身,长期在包括艺术研究在内的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占据特殊的主导位置,因而,和这一理论背景相吻合的艺术本体论研究,以概念和范畴为核心的抽象的理论探讨与分析,长期以来都是艺术学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研究方法。英美经验主义传统一直受到排斥甚至批判,对具体对象的个案的、经验的研究被置于次要的地位。这样的研究取向,不仅仅是出于对西方学术发展不同趋势的选择,同时也蕴含了中国传统思维方法对当代艺术研究的影响,在中国学术传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整体性的、玄学研究路向,恰与德国古典哲学形成有趣的呼应——所谓“小学”在中国的学术传统中,显然一直受遏制,清代成就卓著的“朴学”也被后世的学术史家解读成是由明入清的汉代知识分子对严酷现实的逃避,以及对清代统治者的消极抵抗。
改革开放以来,苏俄引进的僵化理论教条渐渐丧失了独断地位。但是整个教育体系以及学术研究群体的知识体系的转变并不能同时完成,因而学术研究基本趋势的转变,会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现象;更重要的是,正由于改革开放之初理论界需要新的思想资源用以突破旧的苏俄教条的禁锢,观念和理论层面的创新显得特别重要,因之出现一大批偏重于观念与理论探讨的研究文献,也是时代的要求。可惜新的艺术观念与理论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撑,也就不能真正完成观念与理论拓展的历史任务,整个国家的艺术科学研究水平,并不会仅仅因为观念与理论的更新而有明显的提高。
以至今这三年里的戏剧学研究为例,按照我的不完全统计,最近三年戏剧学研究文献里,基础理论与范畴、规律的研究不可思议地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量,它在所有公开发表的研究性论文里占到1/3左右。对戏剧基本特征、基础理论和普遍规律的探讨并不是不重要,但是学术界将如此大的精力用于这类纯粹理论性的探讨,却不能算是正常现象;其中更耐人寻味的现象是,从事这类基础研究的学者,多数身处并不拥有掌握研究资料与信息方面优势的中小城市或非专门研究单位。诚然,戏剧研究领域史的研究以及具体的作家作品研究并不缺少,但是,撇开史的考证,这类研究也主要是对戏剧整体时代特征或艺术特征的讨论,当然也包括一些群体研究或类型研究,其中“论”的部分比“述”的部分受到更多的关注。在戏剧史研究领域,元杂剧尤其是关汉卿研究较受重视,中国现代戏剧和外国戏剧研究领域,最主要的个案研究是对曹禺和莎士比亚的研究,对这两位剧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几乎是其它同一领域剧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总和,然而对这些重要剧作家的研究,包括关汉卿研究在内,有关剧作主题、作品性质、人物形象和作品风格的辨析与讨论占有最大的份量。有关这些重要剧作家的研究,并不排除包含一定程度上的个人独特见解的优秀论文论? ??欢?桓鑫薹ɑ乇艿氖率凳牵?渲兄辽?0%以上的论文和论著并不能提供任何新的材料,尤其是不能提供现有文献以外的材料,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研究从“知识的增长”这一学术发展角度上看,贡献几乎等于零。通过提交给国际性学术会议的论文的分析,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国内学者的论文选题与境外学者之间的巨大差异,清晰可见。
我不敢断定戏剧学研究领域存在的这种现象可以毫无保留地推之于整个艺术学研究领域,但是我相信从整体上看,要说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仍然流行重视抽象、宏观的理论研究,轻视经验的、个案的实证研究的学风,恐怕并非妄言。如果事实确实如此,那么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方法在近代的兴起,就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个案的、经验性的实证研究,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应该成为艺术学研究的主体。只有戏剧学乃至整个艺术学研究的重心转向实证的、个案的研究,理论与观念上的突破才有真正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方法对田野方法的重视,完全可能使国内艺术学研究转向更注重个案研究和经验性研究,同时给予这一类研究成果更公允的评价。这样的转变无疑将逐渐引导整个研究风气的转换。
其次,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的引入,对于强化国内艺术学研究的学术规范,将有可能产生直接影响。
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强调个案研究与研究者直接经验的价值,但同时更强调研究过程的规范、成果表述的规范,其中也包括经验描述的规范。这种规范不仅仅是学术积累的需要,也是使学术成果更可信,因而更具科学价值的需要。换言之,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是在通过规范自身而使自己更接近于自然科学。这样的研究取向对于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中国的艺术学研究分为两个重要群体,除了一批身居高等院校的学者以外,还有更大的一个群体身居文化部门所属的艺术研究机构。以戏剧学研究为例,后一个群体的规模显然要超过前一个群体,而且由于与戏剧创作演出的实际接触较多,在经验性的实证研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然而无可讳言,这个被习称为“前海学派”的学术群体长期以来偏重于戏剧艺术实践,虽然相对而言具有比较注重经验研究的优势,也拥有许多第一手的珍贵的学术资源,重视艺术的当下性,但是由于不够注重学术规范,因此很难得到学术界应有的承认。多年来,境外数以百计的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知名的或尚未知名的学者相继来到国内,他们在与这个群体的接触交流过程中获益匪浅,文化部门所属的许多学者多年的研究心得,反而要通过境外学者的转述,才为外部世界和主流学术界所知,究其原因,正缘于“前海学派”在研究的以及成果表述的规范化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换言之,经验性的研究以及对经验的感性描述本身,只有通过规范化的、理性的方法呈现出来,才拥有足够的学术意义,才会得到主流学术界的认可,才可能充分显现其学术价值。
因此,借鉴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田野方法,尤其是借鉴和汲取人类学和社会学家从事田野研究时遵循的学术规范,将会有效地弥补“前海学派”学者们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弱项,使这个学术研究群体掌握的大量感性资料与经验性材料,通过更多途径进入当代主流学术界的视域,藉此改变艺术学的研究重心。因此,对于中国艺术学研究而言,进一步注重学术规范,使被称之为“前海学派”的这个研究群体迅速提高研究成果水平,将给中国的艺术学研究带来深远影响。
二 研究视角的转变
当然,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对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最具学术意义的影响,还是要首推它可能带来的文化层面上的研究视角的改变。
中国现代形态的艺术学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初,就像其它人文科学研究一样,它之受到西方学术的刺激与影响是无可讳言的。在这一影响过程中,西方学术思想不可避免地在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打下了鲜明的烙印,其中西方人的研究视角,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简言之,由于西方人文科学主要是在欧洲的文化传统和解决欧洲社会遇到的问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随着西方在世界各地的迅速扩展,自觉不自觉地呈现出欧洲中心的世界观,这种具有鲜明西方色彩的欧洲中心的人文科学思想,也就不能不在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留下它的痕迹。在研究与品评中国本土艺术时,人们往往只是照搬西方人习惯运用的艺术标准,比如说以西方音乐体系评价中国本土音乐,以西方戏剧理论解释中国戏剧并且试图以之改造“落后”的中国本土戏剧,把油画的教学体系搬用到中国画的教学中,等等。这样的现象存在于艺术学的多个领域,换言之,西方比较成熟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整体植入,确实在中国艺术学研究的现代转型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这种整体植入的结果与中国本土艺术以及中国人的情感经验之间的距离,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症结。
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引进,却给我们一条走出这一症结的路径。
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田野方法,而且还包含了至关重要的文化多元观念。虽然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起源都带有强烈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但是二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文化多元观逐渐成为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主导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个原来受到欧洲中心主义文化观影响最深的研究领域,现在则相反成了对欧洲中心文化观形成最猛烈冲击的领域,成为最坚决地推动文化多元观和消解欧洲中心论的学术领域。这一思想方法的变化对田野研究的影响非常之深远,而这种非常之符合当代世界潮流的学术方法的引进,对于后发达国家尤其重要,因为越是后发达国家越是需要通过文化多元观念以消除文化自卑感,正视本土文化传统的价值。因此,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领域,田野研究工作者不再像摩尔根时代的学者那样,抱着了解人类童年的文化优越感,把非西方社会视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因而能够更客观地认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传统与现实的差异,在解释它们的历史与现实时,也能有更多的互相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互相尊重。而这样的研究方法,在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除了西方中心视角以外,多年来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还存在一个尚未得到学术界重视的研究视角,那就是一种过于贵族化的艺术观仍然占据着核心位置。
文化多元观念不仅仅意味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艺术活动不能以同一种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同时也暗含了另一种更平民化的文化思想,即不能以研究者们的个人兴趣,以及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作为衡量所有文化行为的唯一标准。
当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将他们的考察对象,从长期以来拥有文化特权的.上流社会转向更广阔的草根阶层时,还伴随着思维模式的改变。事实使人们更清晰地意识到,不同地域的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虽然会有很大的差异,却各有其合理性;他们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只有通过其自身的价值系统,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有意义的解释。在艺术领域更是如此,艺术在本质上意味着人们用以情感交流与表达的特殊方式,不同民族和不同阶层的人们各自的情感交流与表达方式,在这一生活与文化圈内部往往是最有效的。所以,对民间草根阶层的艺术、趣味与审美活动的歧视和改造,强行推行一小部分精神贵族自以为是的艺术观与审美趣味,正是现代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的禁忌。
在中国艺术学领域,这种文化贵族心态随处可见,比如我们完全有理由对人们长期以来习焉不察的“采风”这样的辞汇产生强烈的质疑。确实,如果说最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的艺术学创作与研究对于那些地域色彩鲜明的民间艺术活动并不是毫不关心,那么很难否认,创作与研究者们经常是以“采风”的态度去关注和研究民间艺术活动的。人们惯于使用“采风”这样的辞汇而,它本身就清晰地透露出两个方面的信息。从历史上看,“采风”的制度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基本形成,它隐含了官方与民间二元且以官方为主导的文化价值观;从现实的情况看,“采风”意味着艺术家和艺术研究只关注民间艺术活动作为创作素材的价值。因此,“采风”的实质,正是站在官方或文化贵族的立场上对民间艺术活动非常功利化的利用,事实也正是如此,尤其是近几十年里,地域色彩鲜明的和非主流的艺术样式和优秀艺术作品,经常被主流艺术用以为创作的材料,回顾近几十年的艺术史,我们会发现许多有世界影响的优秀作品都是用西化和文人化的手法处理本土民间艺术元素的产品。然而,在民间艺术活动被大量地用以为创作材料而遭到掠夺性开采的同时,它们本身却仍然被视为落后的、原始的、粗糙的,被视为必须以精英文化的模式加以改造才能拥有艺术价值
的对象。以“采风”的心态从事本土与民间艺术研究的学者,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了对象自身的独立存在以及内在文化价值。因此,研究者变成了专事猎奇的旅游者,对于民间艺术对象的关注只限于与“我们的”艺术活动的差异,而并不真正关心这样的艺术对于生活于其中的创造了它们的人们究竟具有何种价值和意义。从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我们应该更多地致力于探究多种艺术样式、多种生活方式以及各地各具差异的伦理道德和习俗对于它们的主体自身的价值与意义,致力于在这些独特的艺术与生活的原生环境中,还原它们的内涵。这样的研究才能超越“采风”式的官方和贵族文化心态,才能获得对民间艺术真正具有文化价值的研究成果。
因此,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亟需借鉴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田野方法,摒弃西方中心与贵族趣味对民间话语空间的挤压。
三 一个实例:路头戏
如果我们的艺术学研究能够更多地注重对现代人类学与社会学方法的借鉴与引进,尤其是彻底改变欧洲中心主义与贵族主义文化观,那么对诸多艺术现象的研究与评价,都有可能出现根本性的改变。在我的研究领域,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例子,完全可以用以说明研究视角的改变所产生的影响,那就是对台州戏班大量演出的路头戏(或曰提纲戏、幕表戏)的研究与评价。
近几十年戏剧研究领域几乎完全没有对路头戏的研究,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路头戏却可以说是中国戏剧最主要的演出形式,它的历史,也许可以追溯到戏剧起源的年代。路头戏之所以长期被戏剧研究人员们忽视,是由于它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遭到批判,成为从上而下的“戏改”的主要对象之一。而对路头戏的批判,其理论背景很值得今人深思。
对路头戏的批判与其说出自艺术的原因,还不如说出自趣味的原因。它一直被看成是粗糙、原始和简单的演剧方法,然而它并没有像同时代其它那些更为粗糙、原始与简单的民间艺术那样获得尊重,它从一开始就被看成是创作的素材以及改造对象,直到现在,在多数当代戏剧史家们的眼里,路头戏之受到批判乃至遗弃,仍然被看成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然而,当我们通过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思路重新探讨路头戏的存在以及它的意义,就会清楚地看到,像路头戏这样一种有着千百年悠久传统的演剧方法,它之所以会受到众口一辞的批判以及遭致普遍遗弃,正由于长期以来西化的和贵族的文化视角在艺术学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
路头戏之所以在1950年代初受到大范围的批判,首先是由于主持“戏改”工作的政府官员,主要是一批西化程度比较高的、经常接触甚至直接参与话剧创作与研究的知识分子,排除意识形态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戏改”简直可以说就是在用西方的、话剧的戏剧观,居高临下地改造中国本土戏剧。像路头戏这种本土色彩浓厚的传统演剧方法,与这些知识分子所接受的戏剧学模式完全不相吻合,它之受到排斥也就是可想而知的。其次,路头戏的演剧方法被后来的国办或准国办的戏剧表演团体遗弃,还有另一层因素,那就是长期以来衡量艺术的标准是由传统诗学基础上培养的文人决定的,虽然传统文人最终接受了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却始终未能充分受容昆曲以外的各种“花部”戏剧剧种,同时也难于充分认同民间极富创造性的口传文学的价值。文人趣味在中国戏剧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的现象,并没有因为1950年代的社会急剧变动而真正有所变化,反而因为剧团国家化而在制度层面得到普遍肯定,因此,在文学性和音乐性方面很难以完全符合文人趣味的路头戏,也就不能不受到排斥。
由此我们看到,如果说晚近一个世纪的艺术学研究受到欧化的和贵族的这两种文化偏见的左右,那么路头戏的遭遇具有作为样本的罕见的深刻性,路头戏之所以遭受自上而下的批判与遗弃,正是由于同时受到这两个方面的夹击。更值得思考的是,如同我在《草根的力量》书中所叙述的那样,路头戏至今仍然是台州戏班最主要的演剧方式,但这种承继了本土文化传统的演剧方式它之所以能延续至今,并不是因为路头戏演出过程中大量的即兴创造在戏剧学层面上所可能提供的非凡活力,给定情境与表演者个人创造之间巧妙和平衡,以及潜藏在它的即兴表演模式之中的演员之间、演员与乐队之间的互动与内在张力,而竟然是因为在本土的戏剧市场里,戏班最适合以这样的演剧方式营业;并且,由于在晚近几十年里路头戏一直受到抑制,在那些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较为明显的民间戏班,路头戏的演剧方式也正在被弃用。
有关路头戏的艺术魅力,我已经在书中做了初步的探讨,将来还会做进一步的研究。这里我只想通过它的遭遇说明,摆脱欧洲中心的和文化贵族的偏见对于中国当前的艺术发展以及艺术学研究有多么重要。只有彻底转变研究视角,路头戏的艺术价值才能得到公正的评价;进而,也许还有更多的艺术现象,需要以多元文化的视角加以重新审视,给予重新评价。
四 需要注意的问题
田野研究只是一种方法,虽然在田野研究的背后,包含了现代人类学与社会学特有的研究路径,但是方法并不能完全替代研究。按照我个人的研究体会,即使接受了田野研究方法,艺术学领域的田野研究,也仍然存在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的研究目标之一,就是考察艺术活动在特定文化环境中自然生成、发展的性状。当然,对象的性状总是会在与外界的不断互动过程中经常变化,然而这样的变化,仍然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的演化,它与受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外力影响而发生的变化,有质的区别。仍然以戏剧在晚近五十年的变化为例,虽然历史上中国的本土戏剧始终在民众审美趣味变化的背景下持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正由于这样的变化是在戏剧创作表演的主体与观众的互动之中缓慢而自然地发生的,因此无论如何变化都不足以出现背离它所生成的文化土壤的结果;然而1950年代戏改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在令本土戏剧经历了剧烈变化的这一改造过程中,观众甚至是剧团内部的创作和表演者本身,都没有话语的权力。因此,中国戏剧的自然状态之必然受到破坏,就是可想而知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一种外来的文化价值观是如何被强行植入的,以及它最终会产生臬的结果。它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值得好好记取的教训,同时还给从事艺术学田野研究工作者留下了特殊的困难。
这就是我们今天从事艺术学的田野研究时面临的特定境遇,就像一个多世纪以来在几乎所有艺术领域那样,本土艺术在外来的文化价值观面前出可怕的自卑。而这一文化现实,使得从事艺术学田野研究的研究者必须非常小心翼翼。艺术学的田野研究
面对的研究对象不是无感觉的作品而是具体的人的行为,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社会身份、知识背景与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尤其是趣味的差异,很容易被处于弱势地位的民间艺人理解为知识与艺术见解的优劣,研究者在从事田野工作时,很容易被研究对象视为强势文化的代表,因此,研究者的言行和趣味,很容易对被研究者产生不可预计的影响,而这样的影响,足以改变研究对象的原生态。需要指出的是,在艺术学的田野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入侵者,极易对脆弱的、缺乏自信的民间艺术本体造成损害。现代人类学家喜欢说“我们的身体就是人类学研究的工具”,强调田野考察过程中研究者应该融入研究对象,在与对象的互动中体察对象及其可能发生的变化,但是在中国艺术学研究这个特殊的领域,我认为研究者应该尽可能做一个客观和外在的观察者,尽可能克制影响对象的冲动,因为保持本土艺术的原生态的意义,可能比改变它要重要一百倍。当然,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是无可避免的,只不过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影响可能导致的负面效果,自觉地将自己的影响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无疑是从事艺术学的田野研究时必须遵守的职业操守。
其次,我希望强调艺术学的田野研究作为一项艺术学研究的价值,尽管我们可以借鉴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田野研究方法,但是这样的研究指向应该是艺术学的而不能仅仅是人类学或社会学的。更直接地说,用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从事艺术学研究,应该是研究的重点。
每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范围和研究目标,不同学科的关注重点并不相同,因此,当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田野方法被引进到艺术学研究领域时,人类学与社会学所关注的那些问题,也很容易同时被带入艺术研究过程中;或者说,研究者的关注重点可能会发生偏移,也许那些从艺术学角度看非常之重要的问题反而被忽视了,这样一来,研究很容易演变成对于艺术、艺术活动的人类学或社会学研究,而不再是艺术学研究。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当然仍有其价值与意义,然而它的价值与意义是人类学与社会学的,坦率地说,这类研究即使再有价值和意义,也不是艺术学研究。它不能代替艺术学研究,也不能帮助我们解决艺术领域最值得关心的问题。
我在从事台州戏班的田野考察时经常提醒自己将艺术层面的问题作为主要对象,不仅是由于我一直受到的是艺术学研究的训练,因此只有艺术学问题才是我在专业领域范围有能力研究和回答的,而且也只有艺术学领域的问题才是我所真正应该去关注和感兴趣的。举例而言,我的研究中涉及到许多有关宗教与民间祭祀、民间信仰方面的现象,我当然知道从人类学或者社会学角度对这些现象进行剖析是非常之必要的,但是我的研究仍然会相对地集中于这些现象与民间戏班的运作和表演、与当地观众的欣赏之间的关系,将这些现象与戏剧活动之间的联系,小心地剥离出来,分析它们对戏班以及戏剧活动的艺术方面的影响力,寻找这些现象与近二十年台州戏班的繁荣与发展之间的联系。同样,当我剖析和研究戏班的内部构成以及戏班内部的人际关系时,不仅把戏班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亚群体看待,同时更注重把它们看作一个关乎戏剧艺术的群体看待,这样的研究当然明显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
而我深信,这样的研究正是艺术学的发展所需要的,寻找更多学术途径,利用更多研究方法,通过更加多维的视角,以探索和解决我们面临的诸多艺术学问题,这也正是我们把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田野方法引进艺术学研究领域的初衷。
如前所述,现代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田野方法之所以值得注重,在于它会给中国当前的艺术学研究带来注重实学的研究风气,并且最终导致当代艺术学研究的转型。田野研究始终只是艺术学研究多种方法中的一种,然而随着英美经验主义学术传统在二十世纪中叶之后在世界学术整体发展格局中越来越明显的强势地位,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田野方法在现代学术研究中的地位会越来越显著。也许若干年后,我们将不得不再来讨论宏观的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田野方法的诸多弊端,重新认识基于文献的研究的意义,但就目前而言,我相信倡导田野研究,对于中国的艺术学研究不仅非常之必要,而且非常之迫切。
艺术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篇6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审美德育;原则;方法
前言: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曾明确指出,“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由此可以看出,审美育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道德修养,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进一步体现出艺术教育在立德树人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一、高校公共艺术课审美育德的原则
(一)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当前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改革的重点便是,改进美学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以及人文素养,进而全面的实施素质教育(2)。审美育德对于维护社会的平衡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重要,这也是其他教育无法取代的。试想一下,在实际生活中,若是有人缺失了审美或者育德观念,无法正确理解审美育德理念,就很有可能缺失掉正确的价值观与信仰,难以明辨是非,最终甚至做出威胁社会民生的事情,给人们的安全带来威胁。现在的各高校里,不少大学生因学习压力过重或者别的诸多因素,导致心理上的障碍或者拜金、享乐等负面情绪逐渐增多,对于善恶最基本的认识也很难辨清,甚至有些学生有愤世嫉俗情节,而且并不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这些都很有可能导致他们做出出格的举动,莘莘学子的大好前程就这样被浪费。而美学教育不止是外在美的表现,更是在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能力的培养上是很关键的一点,至于育德教育,它能够帮助到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以及由秩序和规则的生活理念。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学生在审美育德上的修养。
(二)审美育德的完美融合是塑造完整人格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育更倾向的是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输送,很少真正关注到学生的审美与育德教育,这样很容易致使学生的人格不完整。审美教育与育德教育本着一个相辅相成、相互连接的关系,二者在教育中完美融合能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培养出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让学生今早成长为社会主义的优秀人才。
二、实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审美育德功能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教学模式。审美育德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还有待高校的探索,这个过程也需循序渐进,不能急于一时。首先必须对高校公共艺术教学的教学目标做一个明确了解,并且在制定教学大纲或者教学方法时,要把目标放到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以及整体道德修养上(4)。再一个,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后,对教学的内容也要深入透彻的了解清楚,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在全面清楚教学内容后,更要重视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时,强化艺术教育中的审美育德教育,因此,其教学内容必须充满正能量,选用那些能够突出民族功能特色、同时又不乏时代气息且积极向上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既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主观审美,而且也突出了审美育德的教育功效。最后,审美育德的一个重要教育方式就是对其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体现,设置相应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还可以采用课堂情景教学,基于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之上,经过艺术鉴赏、艺术表现以及艺术创造等形式,让学生对艺术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理会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学生对美的欣赏与创造活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正确价值观,认同当今社会主义下的思想道德。
(二)扩展教学实践活动。不同于别的学科专业,艺术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学中,合唱作为教学时常见的教学活动,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其施行力高、影响范围广,育德功能相当明显。还可以经常性的带学生参观一些价值观正确的讲座、演讲以及电影话剧等等,或者是定期举办班级联欢会,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等等,这些课外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正确的价值观,其审美育德的功效相当不错。另外,除了欣赏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作品之外,学校还可组织学生自行创作符合本校精神以及价值观正确的歌曲、绘画作品或者小说散文等等,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审美育德能力。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旁协助,帮助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对于不健康作品或者理念要积极自觉地进行抵制,让学生的艺术审美情感和道德品质进一步的得到提高。由此可见,艺术教育中生动的插入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育德的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到审美育德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在上课时没有了传统的说教感,学生从心理上自然不会产生反感或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审美观念,对学生的成长百利而无一害。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艺术课审美育德的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能提升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帮助学生在艺术造诣上更进一层楼,更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人生价值观念,从而让学生在社会上不止是成为专业技能型人才,而是兼具知识与审美以及道德的三重优秀型人才。同时在审美育德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也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只有当教师本身具备了“审美育德”,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到学生。审美育德教育所能描绘的远不止这些,因本人才疏学浅,对其认识尚还不够透彻全面,再加上篇幅限制等因素,其余便不再做赘述。
参考文献:
[1]徐亚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2]北京联合大学赵思童.审美育德之道[N].中国教育报,2014-07-26004.
[3]赵若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发挥德育功能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幼儿声乐艺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篇7
关键词:幼儿,声乐艺术,教育途径,教学方法
声乐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加强幼儿的音乐素养, 丰富校园文化知识。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的时候, 要注重使用新型的教学方法, 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知识的讲解, 增强幼儿的声乐学习能力。
一、幼儿声乐艺术教育的实践途径
1.让幼儿成为声乐教学的主体。
学校在进行幼儿声乐教学时, 要将幼儿作为教学的主体, 努力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氛围, 所有的声乐活动都围绕幼儿进行。首先, 学校要面向全体幼儿, 强调普及的作用。学校要重视幼儿声乐的普及工作, 关注幼儿声乐的发展, 寻找适合幼儿成长规律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进行幼儿声乐教学中, 要重视理论和实践共同发展, 优化教学课程, 创造合适机会, 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其次, 要加强引导, 崇尚真善美。学校进行幼儿声乐教学要有鲜明的时代性, 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因此幼儿在学习声乐时, 要加强引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真善美。同时, 要做好经典的传承工作, 弘扬我国优秀的声乐文化, 加强幼儿的爱国主义教育, 让声乐文化薪火相传。学校的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 要依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制定教学的计划, 在针对性的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学习意识。教师开展的所有声乐教学计划都应该是围绕着幼儿开展, 幼儿出现了学习方面的困难教师要重视起来, 幼儿产生了逆反的情绪教师要及时地做好沟通交流, 找到根源问题, 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改进。
2.加强校外音乐机构发展。
幼儿声乐教育机构主要是学校和少年宫, 因此校外幼儿艺术教育机构也是重要的组成。要重视校外幼儿艺术教育的发展, 积极开展少年宫、少年活动中心、少年之家、少年儿童图书馆、儿童乐园、儿童文化园、少年儿童业余艺校等校外的幼儿声乐艺术教学中心。校外的艺术教育工作包括很多的方面, 有书法、舞蹈、雕塑、绘画、音乐等, 甚至还会有戏剧、文学、摄影等, 因此校外的音乐机构通过这些艺术的集中教学, 能够让幼儿掌握良好的审美能力, 在感受美的同时评价美, 这样能够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校外幼儿声乐教育机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能够使用灵活的方法分析、判断、解决问题, 勇敢地进行知识的创新。社会要鼓励建立幼儿声乐学习基地, 聘请优秀的声乐教师讲述声乐的知识, 构建强力的校外音乐机构。校外的声乐机构可以和学校的声乐教学进行联系, 合力对兴趣浓厚的学生进行专项的教学辅导, 营造良好的声乐教学氛围。
二、幼儿声乐技术教育的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主要是指教师使用口头教学的方式给学生讲述声乐知识, 讲述法对于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顺利地表达声乐知识。讲授法分为以下几种方法:第一, 讲述法。声乐教师使用描绘、叙述的方法讲解声乐知识, 使用有趣的语言能够提高幼儿对声音知识的吸引力, 让幼儿集中精力进行学习。例如在进行《盲人摸象》教学时, 教师首先给学生讲述一个故事, 四个盲人摸大象, 因为每个人只是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 因此每个人的表述都是不一样的, 这就给其他人留下了笑柄。之后教师让幼儿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摸象的情况, 这样就能够加深幼儿对歌曲的感受。第二, 讲解法。声乐教师对声乐理论知识进行论证和讲解, 包括歌唱发声问题、呼吸方法的应用等。声乐教师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将概念讲述清楚, 然后让学生主动地发现歌唱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自主地找到解决的方法。第三, 讲读法。声乐教师一边演唱一边带领着同学们练习, 一边讲解一边阅读的方法就是讲读法。通过讲读法, 让幼儿感受使用腔体的共鸣来让声音更加的圆润、明亮, 让歌声伴随着感情的变化而发生起伏。
2.示范法。
幼儿因为接触的声乐少, 因此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知识的学习。教师一般都是让刚开始学习声乐的学生大声的演唱、兴奋的演唱, 这是无意识的演唱状态。教师指导着学生一边唱歌一边感受声乐的变化, 将声乐演唱和自己无意识的演唱进行对比, 找到这两种声音的差别, 从而更加贴近地进行声乐的学习。在进行示范法教学中, 教师应禁止学生单纯的模仿练习, 因为成年人和幼儿的声音有很大的差别, 幼儿一味地模仿教师的唱歌, 就会出现假唱的情况, 不利于幼儿进行个性的演唱。
3.重复对比法。
艺术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篇8
一个有修养的演奏者总是力求使自己的演奏充分表现作品的内涵, 最大限度地激发感染听众。为此, 演奏者不仅要深入研究乐曲的风格, 以表现乐曲的内涵, 还要研究和设计各种不同的触键方法, 以达到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艺术现象之需要。
众所周知, 贝多芬的钢琴作品情绪对比强烈, 大幅度的力度变化随处可见。他的音乐时而由渐强变为极弱, 时而由最强变为很弱, 以充分发挥钢琴的性能特点, 产生辉煌的乐队效果。而肖邦的钢琴作品, 如《夜曲》, 就强调优美如歌的音色、流畅连贯的旋律而被誉为“钢琴诗人”。这种大幅度的力度变化, 优美如歌的音色就涉及触键方法问题。
我认为, 弹奏强音时应尽量避免手臂肌肉紧张, 因为紧张只会导致发音生硬。要想使钢琴取得悦耳动听的声音, 就应将手臂的重量和手指的支撑点结合起来, 自然地提起和落下。同时, 腰、背、肩、肘、腕, 手指关节的配合也十分重要。即从一个支撑点———接触键盘上的指尖———开始, 到另一个支撑点———接触凳子的躯体为止, 都应保持自然放松。上述任何一部位 (手指第一关节除外, 因它要支撑手臂的重量) 出现紧张, 力量就不能畅通无阻, 弹奏就要受到影响。弹奏时动作要协调, 避免一切多余动作, 充分发挥生理上的自然重量。这样弹奏出的作品声音比较富于弹性。例如, 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作品57号中, 就有几处ff (最强) 处。
弹奏轻的声音比弹奏力度强的音响效果要难得多。它的弹奏方法是手指紧靠琴键, 尽量保持手指和键盘的最小距离, 以避免产生任何不必要的多余动作。这样才能节省时间和力量。同时, 手臂、手腕也要放松, 受肩关节控制的整个手臂好像“滑翔”一样把重量小心地传到指尖。卡尔·莱默尔将这种触键方法称之为“用整个手臂弹奏”。我认为这种弹奏方法能有效地控制声音的强弱, 表达出细微的情感变化。例如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作品57号, 表现沉思默想心情的主部主题力度为pp时, 就需要运用这种触键方法。
弹奏连音时, 应以手指尖后半部分的肌肉触键, 这种触键方法产生的声音柔和而富有弹性。而不能用指尖触键, 用手指尖触键能形成一连串颗粒性效果, 但弹奏出的声音柔和度、连音效果较差。弹连音的感觉有些往回拉而不是向下敲击手指, 必须小心地把一个个音符连贯起来。弹前面一个音时要把后面一个音的手指准备好, 两音之间的手指运动不能有一点停顿。弹奏连音和人走路的道路完全一样。走路时, 人的重心先在一只脚上, 逐渐转移到另一只脚上, 等一只脚站稳了, 另一只脚才能离开。从一个手指到另一个手指中间不能有缝隙。同时还要注意让手、腕、前臂的移动完全平稳, 以使弹奏的连音片断流畅自如。只有这样, 才能获得柔和连奏的效果。例如, 肖邦的《幻想即兴曲》作品66号中的第二段优美如歌的旋律部分。
李斯特的作品《安慰第三首》中, 左手琶音跳动较大, 从大字组D音准确地跳到小字组F音, 并要求非常连贯、均匀、柔和的声音效果, 演奏时很难控制。我认为弹奏跳动距离较大的琶音片断时, 要特别注意手指的灵活性, 手腕左右的移动和重量的转移。弹哪个音就支撑哪个手指, 其他手指要放松。弹长琶音的难点是大拇指的转移困难。为了便于大拇指的转指动作, 手腕要稍高些, 同时手、腕、臂要一起迅速、平稳地移动, 才能使这一组长琶音弹奏得平稳、均匀、柔美、连贯, 有圆润的线条感。
八度音和八度夹和弦音的跳跃进行, 触键的要点是四指一指或五指一指下键要快, 并且要求把放松后的手腕、手臂的重量, 以肩部传到手指的肉垫部分, 这样触键方能产生优美、动听的音色。其次, 在弹奏跳跃的音程时, 不论是慢速或快速, 都应该在弹了第一个八度音程后, 手指立即反弹在要弹奏的音键上, 做好准备触键的动作。这样可使手移动两个八度音程之间的音位既快又稳。这一弹奏方法, 对于准确和提高弹奏速度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八度连奏的方法是, 手指始终“粘在键子上”贴键弹, 靠手腕的上下动作移动位置, 转移重量, 使声音更加连贯。右手还可以交替用一四指和一五指弹黑白键。例如:芭达奇芙丝卡的钢琴曲, 《少女的祈祷》中的八度乐段部分。
弹奏轻快的音阶经过句时, 关键在于: (1) 手指下键的速度要快而主动。 (2) 拇指穿越其他手指的速度要快、准、稳。同时拇指微向内弯曲, 不要躺在键上;要能独立活动, 不要依赖于臂或手腕的力量去按键。当拇指要从另一个手指下面穿过去弹奏时, 那个手指先不要离键, 手腕要灵活、放松, 起到微调 (重心转移) 的作用, 将拇指弹下去, 要求和其他手指发出的声音保持统一、均匀。 (3) 弹奏连续的快速十六分音符时, 不可能用整个手臂的重量弹奏, 应当用经过均等训练的手指去弹奏。例如莫扎特的《奏鸣曲》作品第333号。
舞蹈艺术表演教育目标及方法探讨 篇9
一、教育目标
(一) 对美感加以关注。由于舞蹈教学非常特殊, 因此教师不但要带领学生掌握舞蹈的基本技能, 还要对学生的美感意识以及表演意义进行培养。
其一, 在训练基本功过程中对美感意识加以强化。基本功属于一项重要的素质训练, 要秉承由浅入深、循循渐进的舞蹈教学原则。在教学训练过程中, 要增强对教学系统性的重视, 从低级入手慢慢向着高级方向上发展。在训练基本功中, 教师教授学生在单一的脚位、步伐、手位以及深蕴动作中蕴含着情感、意念、灵魂以及思想[1]。通过身体、头、手、眼、脚、腿等部位, 让学生去感知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美感;让所有学生都明白舞蹈课堂其实就是一个舞台, 他们不只是练习舞蹈基本功, 也是在进行出色的舞蹈表演。这样, 在时间的推移下, 就会意识到舞蹈所能够表现出来的美, 进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二, 动作规范以及美感训练同等重要。舞蹈训练不管是在空中, 还是地上, 都一定要连贯、完整以及优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按照舞蹈规范进行练习, 以使每一个动作都能够达到完美。
(二) 加强基训力度。基训在舞蹈训练中是分步进行的, 从浅到深, 从简单到困难, 带领学生在训练时掌握舞蹈基本功, 如:直、软、绷、开。因为学生的身体条件不同, 所以, 教师必须应用多样化的方法让学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具备上述条件。舞蹈这项艺术充满神秘, 假如我们深入研究, 就会挖掘出众多不同的东西。舞蹈教学中, 教学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培养, 让学生可以掌握此方面能力。
譬如:在教授《小燕子》这个舞蹈时, 当唱到“小燕子, 穿花衣”这段歌词时有学生产生了疑问。在此基础上, 笔者让孩子们针对这一话题进行了讨论, 讨论过后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发展, 创造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开发[2]。
二、教学方法
(一) 培养舞蹈能力。在学生具备了弹跳力、控制力和柔韧性的基础上, 还要开展古典舞神韵教学, 对学生的思维想象以及感情调动进行培养。神韵教学过程中, 笔者首先带领学生了解古典舞神韵所具有的提、含、靠、移、沉、冲等多种基本元素, 之后让学生在路线、体态和舞姿等方面进行重点练习。在练习思维想象以及动作意识时, 笔者让所有学生都静心练心、练神, 调动学生情感, 使学生进入状态, 进而实现内在节奏、气息以及身体统一的目的。在舞蹈的具体表现方位上, 一定要重视急缓、强弱、轻重、松紧以及刚柔的对比;在身法的实际运用上, 应该让学生掌握舞蹈规律, 重视内外统一;在造型上, 应该让学生掌握舞蹈动作包括拧、曲、倾和圆等特点;在舞蹈动律上, 应该让学生掌握先右后左, 先伏后起, 先屈后伸, 先低后高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将上述内容逐一的渗透给学生[3]。
(二) 对技能技巧进行训练。技能技巧训练包括空中技巧、地面技巧和素质训练。为了让学生在舞蹈过程中合理应用这些技巧, 笔者改进了杂技、戏曲以及体操等艺术训练方式, 并进行了有效应用。例如:跳、翻、转、走和控等:笔者在转方面选择了平转;翻主要的踏步翻身和点步翻身;控制方面主要的后腿、旁腿、前腿和基本舞姿的掌控。跳方面包括大跳、中跳和小跳等, 男生和学生分开练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一定按照学生实际接受能力, 为他们安排了不同的训练内容。舞蹈技巧课在解决学生基本能力训练的基础上, 使学生的弹跳力、灵活性、软度以及力度等都有了显著提高, 最重要的是学生不但掌握了地面滚动以及高难度翻腾等技巧, 还提高了艺术表演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 新时代下我们在重视舞蹈教育的同时, 还应该意识到舞蹈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所以, 不能只单一的培养学生的舞蹈技巧和技术, 还应该对学生的舞蹈文化素质进行培养, 以使学生可以身心合一的应用舞蹈表达自己思想、感情, 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琳芳.新媒体时代舞蹈艺术的发展对体育事业的积极作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5, (4) :41-43.
[2]李珊, 郑建国.城市广场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传承——以成都市广场文化发展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 2013, (4) :214-217.
艺术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篇10
十多年来,笔者至力于高等师范院校书法课的教学和研究,通过对学生进行座谈和心理调查,通过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方法等途径,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书法教学新路子,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现就自己教学中的体会和做法表述如下:
一、明确目标因材施教
目标要求明确,有利于学生练习书法。在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规定每次课或每阶段练习的目标要求。在规定目标时要遵循三条原则。一是少而精,不求数量,但求质量,切忌贪多嚼不烂。二是秩序渐进,力求笔笔过关,字字过硬,切忌急于求成,欲速不达。三是目标适度,提出的目标要求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切忌太高或太低。
书法教育理论家陈振濂先生曾指出:“教育目标是写字教育实践的起点。它指导和支配着整个写字教学过程。人们总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去选择教学内容,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一定的教学活动的。”高等师范院校书法教学具体目标是什么呢?就是对学生进行汉字书法的具体训练,使之掌握一定的写字知识和书写技巧,从而将写字得正确、规范、流畅、整洁、美观,提高汉字书写水平,而不是把他们培养成为书法专业人才。
根据这一目标,在教学内容上,要删繁就减,避虚击实,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对于那些有助于学生掌握书写技巧,提高书写水平的内容,诸如执笔方法,运笔要领,结字原则,基本笔顺等,要尽量讲得详细具体,而那些涉及书法范畴的抽象晦涩的理论,如笔势、笔意、风格、意趣等等,尽量少讲,让学生自己去领会。这样就能使教学具有针对性,有的放矢,易于学生接受。
在教学方法上,要摒弃“讲座式”、“报告式”的所谓高校教学方式,而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且以课堂实践为主,理论讲授为辅。对一些基础理论,尽可能少讲、精讲,而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巡回指导学生进行课堂训练。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及时理解、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写字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
二、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对于书法,大多数学生都还是“门外汉”,他们有写好字的强烈愿望,但往往缺乏足够的信心。教学中如果不采取灵活生动的方法,势必使学生对书法理论食而不化,而对实践训练也盲目随意,教学效果必然不理想。比如讲到汉字的形成演变时,要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形成和演变与历史文化一脉相承,书法涵盖了文字在历史中的表现形式。无论是甲骨文、青铜铭文还是简犊,都是社会发展的再现,也是审美的演变史。如“马”字在甲骨文中就是一匹活灵活现的小马的写照,而到了西周晚期演化成了“马”,书法虽不是习字,在现代社会中却承担着写好字的任务。强调文字是人们交际、交流、储藏信息的工具,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的表露,字如其人,写好字是现代人才所需要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书法课必要性、重要性的认知。
为了迎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提高教学实际效果,多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训练。比如在讲到碑帖临习一章时,为了避免教学单调乏味,常常将课堂教学分为三步,即先让学生对着字帖认真临写三个字,然后互相交换,接着老师开始讲碑帖临习知识,学生一边听一边根据所讲内容进行批改修正,最后学生的字和字帖还原,重新审视开课时临写的三个字,明确问题,并根据老师讲的碑帖临习方法,再临写这三个字,而且老师亲自到学生中进行巡回指导。这种近似实验式的教学,不仅能让教学内容变向,而且能够浓厚学生的书写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对书法学习的兴趣,往往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通过书法学习,使那些对书法兴趣较低的同学,激发起对书法的兴趣,使那些对书法有一定兴趣的同学培养起更强烈的兴趣。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对这件事有兴趣,这是做好一件事的重要前提。对书法学习也是如此。有了兴趣,学习书法就会从写得不好,到写得较好,到写得更发好。因此,学习书法的过程是不断提高思想认识的过程,也是不断培养对书法兴趣的过程。
三、加强示范,贴近学生
书法作为一种技能技巧,它的训练过程离不开理论和实践,而且相比而言,从“书写”的角度上来说,实践课比理论课更为重要,更具有突出的价值。实践证明,重理论讲解而轻教师示范指导的书法教学,势必弄巧成拙,事倍功半。因此,书法教学必须始终将教师示范指导作为教学的重头戏。
对于书法教学的每一个知识点,尽量都能在黑板或展示台上对学生进行整体演示,把那些知识技巧付诸笔端,使之更为直观可感。比如讲到楷书的基本笔画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八种”基本笔画外,还要在黑板上演示每种基本笔画的几种不同的写法,能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每一个笔画的运笔方法和行笔要领。然后又让学生自己实践操作,教师进行巡回辅导,并个别示范,及时地发现并纠正他们存在的问题。
通过示范指导,学生便能更好地理解、消化教学内容,并自觉地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从而避免了练习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当然,突出示范指导的教学,教师要辛苦得多,但也更能贴近学生,因材施教,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也更多。
四、注重引导,增强信心
学习书法,首先要抱必胜的信心,也就是抱有一定能学好的信念。与此同时,还要有一个充分的思想准备,即准备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并要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学习书法肯定会遇到困难,有时在一段时间内会有进步不大的感觉,不能因此而以为自己“不是写字的材料”,就自弃自馁。应当充满信心,在习字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且不断改进练字的方法,相信一定会学有长进的。只有在练字过程中遵循科学的方法,才能用较短的时间、较少的精力获取较大的收获,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书法教学的教师,要教育好学生,不仅仅有扎实的书法功底,更重要的是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教师必须时时注意对学生加强引导,不仅要在书写方法和基本技巧上对他们进行具体指导,而且更重要的还要在心理情绪上对之加以正确有益的疏导。尽管那些大学生们历经了十年寒窗,高考一搏,但在书法训练过程中其情感是十分脆弱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原本基础差的学生来说,其情绪更是瞬息万变,自信不足的。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给他们心理上扎上有效的一针,他们是很难有毅力和信心练习下去的。
基于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注意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加以教育和引导;或者在课堂上适时地插入一些名人书家成才的故事,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或者在巡回指导时,充分指出学生的优势和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或者在回答学生提出的心理疑问时,教导他们不要自卑急躁,应注意方法,相信自己能练好字;或者现身说法,用自己学书经历和体会来激励他们。总之,千方百计利用一切办法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使之真正在书写训练中能做到兴趣不减,信心十足,只有这样,我们的书法教学才能取得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曹长远主编.师范硬笔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欧阳中石徐无闻主编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影视广告艺术的创作方法研究 篇11
关键词:影视广告艺术创作
一、影视广告艺术的概念
影视广告是指广告主利用电视媒介向消费者传递商品或服务信息,并促其快速消费的宣传活动。当今社会,电视已成为我们每个家庭的生活必需品,其覆盖面相当广泛。电视集声音、图像、语言、文字、实物于一体,画面生动形象,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电视媒介的这些优点,影视广告因而更受人们青睐。影视广告是当今社会发展速度最快的广告形式,也是当今社会最具影响力和促销效果最好的广告形式之一。影视广告片主要广泛用于企业形象的宣传、产品的推广,具有广泛的社会接受度,所以发展潜力巨大。
二、影视广告艺术的创作方法
(一)情感诉求
所谓“情感诉求”策略,又称“感性诉求”策略,是以特定的情感诉求方式表现广告与企业、产品、服务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因素,来传达信息,以此来激发受众的情绪情感,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使其产生购买产品或服务的欲望和行为。一般在购买时选择性比较大的产品,如化妆品、食品、服装以及涉及旅游、安全等方面的产品,容易受消费者情绪的影响,因而更适合运用情感诉求策略。人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影视广告运用情感诉求策略进行情感渗透时,可以采用的切入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爱情诉求。在影视广告中,进行爱情诉求已成为情感渗透的主旋律。将爱情的真挚、坚定、永恒与产品建立关联,就使得产品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意义,对广告信息的传播非常有益。如戴比尔斯(De Beers)钻石电视广告,以钻石恒久不变的品质象征爱情的忠贞不渝,满足人们追求忠贞爱情,向往美好生活的需求。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被广为流传,钻石也成为许多有情人互相馈赠的礼品,也迎合了人们对于爱情一生相伴的追求。所以会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得到他们的欢迎。
2.亲情诉求。亲情是人们最广泛、最美好的情感。包括家庭之爱、亲人之爱,体现着快乐、幸福、温馨。在影视广告创作中进行亲情诉求,营造一种温馨氛围,唤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可以拉近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3.友情诉求。友情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情感。朋友的真诚、友爱、信赖、支持、帮助等是人们心灵上的重要支柱。把友情自然地融入到产品中,将会触动消费者的心弦,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对产品产生好感。
(二)声音诉求
美国的曼尔玛·赫伊拉曾经说过:“不要卖牛排,要卖煎牛排时的吱吱声。”这句话强调了声音与画面的配合出现,才能提高影片反映生活的真实感和气氛,表达画面难以表现的思想内容,才可以增加画面之外的空间范围和美化画面的作用。
(三)色彩诉求
影视广告在第一时间最能吸引人的是广告的色彩。恰当地运用广告色彩, 对于提高和强化广告中产品或劳务的认知性、情感性和审美性有着重要的作用。运用色彩创作通常所采用的方法有以下两方面:
1.明确色彩基调,确立企业标准色。影视广告色彩基调的确立要以主题内容为依据,以商品形象色、受众喜爱色、市场流行色等作为主调,主色调要与整个产品或劳务本身及其影视广告设计相吻合。要确定色彩基调,必须在一个画面、一个镜头上突出某一色彩,使之占有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主导地位,并以这一色彩为基准,确定画面各部分之间及部分与总体之间的色相、明度、纯度及其面积的比例关系,以此实现色彩基调与广告主题思想和画面氛围的统一。
2.加强色彩的对比与和谐,营造重点色。影视广告整体的色彩效果,可以有力地吸引受众的视线,能够通过各种色彩的象征意义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加强色彩的对比与和谐可以突出画面色彩的多样性,组合成具有动态美感的画面,有效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色彩是影视广告极富魅力的诉求语言,也是影视广告产生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因素,是广告传播实现其最终目的的先决条件之一。
(四)名人诉求
名人诉求是以影视、歌星体坛名将、社会名人等作为品牌代言人的一种广告表现形式,是一种借势营销策略,利用名人所具有的优势来推介产品,快速提升产品的知名度,促进产品的销售,实现快速营销的目的。名人广告所具有的优势使许多企业不惜巨资请名人做广告,名人广告已成为了许多企业攻克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以饮料、服饰、日化等低涉入度产品或同质化产品较为普遍。
(五)传统文化诉求
随着市场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际品牌和本土品牌的广告战日趋激烈,利用传统文化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是影视广告成功的好方法。传统文化在影视广告中的应用有以下几种方式:
1.利用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绘画、诗词、音乐、戏曲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在影视广告中灵活运用这些艺术形式来进行广告创意,将中国艺术与广告创意结合,通过人们熟悉的艺术形式传达广告信息,可以使受众在艺术熏陶下欣然接受广告内容。
2.利用传统文化理念打动受众。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比如传统文化中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恪守信用、重义守信、爱国主义,表现仁者情怀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表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和“尊老爱幼”……这些传统文化的价值核心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也是中华儿女息息相通的思想纽带。“利用传统文化,以‘情’动人是现代广告的常用手法”古人云:“感人心者,莫若乎情”,因此以“情”动人自然也是最有效的诉求方式。
3.利用传统文化元素和符号。传统文化元素和符号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包括象征民族图腾的龙凤、民族服装、民族色彩、皇家文化、历史人物、传统故事、歌谣、民间传统艺术等等。这些传统符号和元素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影视广告通常借用古代元素来演绎现代商品的特点,使其具有幽默感。
(六)特效剪辑诉求
当今的影视广告制作大多需要依靠数码技术手段来实现。新技术、新媒体的运用和发展直接刺激并带动了影视广告的创意,并影响到最终效果。影视广告作品的后期工作极其重要,常常决定一部片子的命运,尤其是剪辑这一环。从世界影视艺术作品和广告作品的发展趋势上看,一部作品在后期作业所占比重大有增加之势,作用也越来越大。影视广告是在剪辑台上完成的,神奇的事情往往发生在剪辑台上。有时候好的剪辑能使一部片子起死回生,而平庸的剪辑也会使好端端的片子大伤元气,甚至完全葬送前期的辛劳。
(七)幽默戏剧化诉求
是借助多种修辞手法,运用机智、风趣、精练的语言所进行的一种艺术表达。可以是通过幽默的戏剧表演形式来推出广告品牌产品,也可以在广告表现上戏剧化和情节化。
总之,影视广告是以艺术手段树立商品品牌形象,抓住广大消费者的喜好,以达到向消费者推销商品或服务为目的,并实现预期的广告效果。所以,影视广告艺术创作是广告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徐峰.浅谈影视广告中音乐的运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
[2]李伟.“幻想”艺术表现手法在影视广告中的运用研究.电影评介,昆明理工大学.
[3]陆劲.影视广告色彩的创意思维.现代广告,河南财经学院.2008·1(下半月).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 篇1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的含义
方法, 中国古代称之为 “方术”、“方略”或 “办法”, 指为达到预期目的所采用的手段或方式; 古希腊文 “metodos” 则称之为“方向”或 “道路”, 原意为沿着一定的路径 ( 前进) 。
艺术, 在现代主要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人们在精神文化领域创造的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具典型性的, 能够使人产生强烈美感和灵魂震撼的文化样式, 如音乐、舞蹈、喜剧、绘画、雕塑等。二是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工作技巧和技法。如谈话艺术、演讲艺术等。
方法和艺术都具有 “工具”的属性, 但艺术的层次更高, 它提倡美感性、愉悦性和自由性。而方法不带有任何情感。但艺术作为方法巧妙运用的结晶, 就决定了它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来体现。因此, 两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机地结合就构成了方法艺术, 即一切方法的巧妙运用, 是方法的一般性与技巧性的有机统一, 是主体在方法审美层面的 “创造”。
综上所述,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就是指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以创造, 灵活娴熟地运用各种技巧的总和。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的特点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的特点主要有:
( 一) 表现形式的审美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表现形式上的审美性, 主要体现在语言、态势、图画和情景等方面。通过这些, 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艺术美之中, 从而达到 “寓教于乐”、 “乐中受教”的高度。此外,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的审美性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它是与特定的思想性紧密联系的。因为它不论采取哪种艺术表现形式, 目的都是传播教育者的意识形态。
( 二) 构成要素的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是一门综合驾驭内容、时间和手段的艺术。既是巧妙运用时间的艺术, 又是灵活把握教育目标的艺术, 更是精心配制教育内容和媒体的艺术。[1]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的主要运用者和创造者, 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等, 这本身就体现了构成要素的综合性。
( 三) 操作过程的灵活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是人, 而人的思想和灵魂都是 “活”的,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也必须是 “活”的, 这样才能与实际需要相适应。如果教育者不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情况, 不善于采取灵活的策略和方法, 而搞形式上的 “一刀切”, 这样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的运用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方法艺术内容丰富。对此, 笔者拟从内容丰富的方法艺术中, 选取几种典型的、基础性的方法艺术略加阐述。
( 一) 语言艺术的运用。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工作, 与教育对象互动的主要工具。语言的运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有很大影响。
1. 准确通俗, 富有逻辑性。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使用准确通俗的语言, 这样最能让教育对象在心理上主动接受。当然, 准确通俗语言的运用时建立在良好的逻辑基础之上的。只有符合逻辑, 教育者的语言才可能具有说服力。因此, 教育者在使用语言时一定要有较强的逻辑性, 不然就产生不了任何教育效果。
2. 风格多样化, 把握针对性。针对性就是从实际出发, 有的放矢, 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思想问题, 对症下药。把握针对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最重要、最基本的要讲求, 也是语言艺术产生吸引力的根源。因而,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避免 “千人一腔”, 做到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风格的语言。如教师批评学生, 对外向型性格的学生, 教师的语言就可以“直截了当”, 而对内向型性格的学生则应 “点到为止”。
( 二) 激励艺术的运用。一般而言, 激励艺术的运用需要遵循自身的一些特定原则要求:
1.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正如马克思所说: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必须从人的内在需要出发, 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调动人们工作、学习和自我修养的积极性, 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2. 及时表扬, 适度鼓励。看准、捕捉激励契机是做到及时表扬的前提,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做有心人, 善于捕捉各种思想信息和教育时机, 及时对教育对象进行表扬, 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激励方法都正确, 但如果激励的程度不够或过头势必会使激励的整体效果大打折扣。所以, 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实践中要努力把握适度, 做到既够而又不过, 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思想政治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3. 适当批评。批评不能损伤他人的自尊, 心理学告诉我们, 正常情况下人们是不愿意被批评的, 往往喜欢听一些表扬自己的话。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批评时要根据其接受程度和心理特征。批评只有被教育对象内心所接受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 三) 沟通艺术的运用。沟通艺术的运用包括言语沟通艺术的运用和非言语沟通艺术的运用。教育者首先应学会如何使用积极、美好的语言。非言语沟通对言语沟通的表达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两者的合理搭配使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人民出版社, 2006.
【艺术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推荐阅读:
音乐艺术教育的方法07-28
班主任教育方法艺术12-11
研究生艺术教育06-24
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研究10-08
装饰艺术教育价值研究论文10-06
批评教育学生的艺术11-12
追求教育的艺术10-27
教育艺术的魅力11-27
教育的语言艺术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