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死亡率

2024-11-03

产妇死亡率(精选12篇)

产妇死亡率 篇1

常州市位于长江之南, 太湖之滨, 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文化重镇。2007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为10.08/10万, 孕产妇保健管理率为99.57%。到了2008年, 全市出生人口27236人, 而孕产妇死亡率为0, 列全省第一, 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的0~11.0/10万[1] 。本市能够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 主要缘于成效卓著的孕产妇系统管理。笔者总结了其中先进的做法和体会, 报告如下。

1加强组织建设

1.1 完善规章制度建设, 狠抓落实

卫生院成立了基层领导小组, 由分管基层的院长担任组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卫生部颁发的《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 积极主动依法开展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等工作, 建立健全了覆盖全市的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出生缺陷率“三网”监测网络, 认真履行政府法定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责。近年来, 配合市县卫生局拟订出台了《常州市孕产妇系统管理规范》、《常州市儿童系统管理规范》、《常州市托幼机构管理规范》、《常州市出生证明管理办法》等。

1.2 加强三级保健网络的网底建设

每个村设立了一个村卫生室, 并配备了一位女妇幼保健员。按村调查孕情, 院抓管理的模式由村保健员及早发现孕情, 并做好宣传, 督促到卫生院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及至少接受5次产前检查, 每月将信息上报卫生院, 按时下发住院分娩通知书, 并负责非高危孕产妇的产后访视至少4次及各种保健知识的宣传等, 并做到年初有计划, 半年及年终有总结, 有考核, 并实行经济奖惩。

2做好孕产妇保健跟踪管理

狠抓基层管理, 准确全面的掌握孕情, 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因此从早孕建卡抓起, 进行跟踪管理, 做到早发现、早检查、早管理、早治疗、早转诊, 切实把好每一道关口, 同时要不断提高保健人员的素质, 提高保健管理质量, 才能达到目标。

2.1 产前检查时间及次数 孕3个月检查一次, 孕中期 (5个月) 一次, 进入围产期后每月1次, 第10个月每7~10日一次, 若条件有限, 整个孕期检查不少于3次。

2.2 检查内容

2.2.1 初查 ①包括孕妇年龄、月经史、生育史、本次妊娠情况、测基础血压, 推算预产期, 确征怀孕后进行登记, 建立孕产妇保健卡;②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情况、阴道是否通畅、子宫大小与妊娠月份是否相符;③血液常规检查;④根据检查结果筛查高危孕妇, 提出合理化建议。

2.2.2 复查了解胎动出现时间、常规检查体重、血压、身高、宫高、腹围、是否有出血、水肿等, 进行骨盆测量。胎位异常要及时纠正, 指导孕期卫生及自我监护, 预测分娩方位等。

2.3 提高住院分娩率, 减少家庭接生, 打击“地下接生点”。“地下接生点”或称“非法接生点”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2]。农村接生员已有多年, 彻底取缔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基层卫生院负责本村孕妇的基本情况摸底上报, 转送孕产妇到乡镇卫生院进行孕期学习、系统保健和住院分娩。

2.4 成立孕产妇急救系统, 提高急症抢救能力。

3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

高危孕产妇易发生孕产妇死亡。因此, 在原有的高危管理制度基础上, 制定了更全面、更严格的管理办法。从高危筛查、登记、报告、追访、转诊、住院都制定了具体办法和要求。确保每一例高危孕产妇到相应的医院住院分娩。近些年, 本地区高危住院分娩率达100%。

4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工作

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普及孕期保健知识, 使广大妇女认识到产前检查的意义及重要性,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 落实计划生育政策, 杜绝规划外怀孕。对孕产妇严格实行分级管理, 评分≥30分者一律护送到县级医疗保健机构住院分娩。

5提高产科人员业务素质

加强产房的规范建设及产科人员的业务培训, 产房严格实行“三区两通道”, 备齐各种急救药品及器械, 专人管理, 产科人员轮流送到县、市两级医院进修学习,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搞好产房的规范建设, 规范助产技术服务, 建立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

总之, 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 严格分级管理, 不断提高产科质量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必备条件。通过建立健全基层孕产妇系统管理的基层组织, 加强妇幼保健知识宣传, 提高孕产妇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 齐抓共管, 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朱丽萍, 秦敏, 丁瑛.上海市1993至2002年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04, 15 (1) :32-36.

[2]戴钟英.关于如何降低我国各地区孕产妇死亡率的讨论.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4, 13 (5) :322-332.

产妇死亡率 篇2

一、基本概况:

区下辖个镇和个街道办事处,个行政村和个居委会,现有总人口万人,外来暂住人口人。××年全区共出生人,目前全区常住育龄妇女人,暂住流动育龄妇女人。个镇(街)分布情况是:西天尾镇、新度镇、黄石镇位于平原地带,北高镇位于沿海地带,镇海、拱辰个街道办事处位于市。

重宣传进行孕产妇规范管理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性,以取得社会、家庭的关心和支持。同时,各医疗保健单位门诊部设立产前宣教室,通过发放小册子、张挂宣传画、面授讲课、电化教育、模拟操作、知识测试、上街义诊和下乡巡回诊疗等方式,加强对孕产妇进行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母乳喂养、优生优育知识的宣传,要求每位孕妇在整个孕期接受三次以上的孕期卫生宣教。区妇儿工委印发了多张给外来人口的一封信,以不断提高外来人员孕妇的自我保健意识,还制作了期孕产期健康教育广播稿,由广电局定期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广播宣传,为全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注重队伍培养,提高产科质量

加强对乡镇卫生院产科人员技术知识的培训,全面提高产科质量,是切实做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项目工作的保证。月日至日,区卫生部门组织名基层妇幼人员参加市助产技术的知识培训,月日至日又组织个人参加省级在我市举办的母婴安全十项适宜技术培训班。同时,市妇幼保健院有关人员对妇幼业务人员进行以“提高产科质量,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为主要内容的业务培训,分析近年来本地区孕产妇死亡原因、危险因素警戒和防范要点,组织学习《福建省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办法》,提高产前检查质量,高危的筛查处理和产程观察处理能力,推广母婴安全十项适宜技术的应用。各乡镇卫生院也先后举办村妇保人员培训班期,参训人数人次,学习《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实施方案》和《福建省孕产妇系统管理办法》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明确村级妇保人员的任务和职责,要求相关人员掌握本村、本街道、工厂早孕情况,宣传孕产期保健知识,督促孕妇定期到辖区医院、卫生院接受产前检查、住院分娩,根据高危情况帮助选择分娩地点,负责产妇出院后的产后访视,并督促产妇产后天到分娩单位进行健康检查。通过不断的强化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乡级产科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了了产科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为降低全区的孕产妇死亡率,杜绝孕产妇可避免死亡提供了技术保证。

(四)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机制

羊水栓塞致产妇死亡1例 篇3

病历资料

患者,女,26岁,因第1胎孕足月伴阴道流水半小时于2011年6月13日21:20入院。患者末次月经2010年8月25日,预产期2011年6月2日。孕期顺利,曾定期产检,未发现异常。既往人流1次,自然流产1次。查体:T 36.8℃,P 80次/分,BP 110/70mmHg,R 19次/分,心肺(-),妊娠腹,宫高35cm,腹围103cm,LOA,胎心140次/分,宫口开大1指,宫颈管消50%,头位s-3,胎膜已破,羊水清,骨盆外测25-27-20-10cm。入院诊断:G3P0孕41+4周、头位、早破水。入院后给予完善各项检查均正常,B超提示:胎儿胎盘成熟、羊水量正常。向家属交代病情,在家属同意下行“催产素”诱发宫缩,阴道试产。患者在试产过程中无任何不适,试产非常成功,于2011年6月14日9:15宫口开全,胎头渐剥露着冠。于9:50患者突然诉无力,紧接着就出现口唇青紫、面色青灰、血压下降、脉搏消失,马上意识到患者发生“羊水栓塞”,立即停滴“催产素”,靜推“地塞米松、阿托品、肾上腺素、氨茶碱”,静滴“低右”,同时行气管插管、正压给氧、胸外心脏按压。患者不能恢复自主心律,氧饱和度持续下降,心率血压不能回升,患者很快进入死亡状态。抽锁骨静脉血送院外病检示:D-Dime栓溶二聚体阳性,血涂片找到角化的表皮细胞。死亡原因:羊水栓塞。

讨论

羊水栓塞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循环引起急性肺栓塞、过敏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衰竭或猝死的严重并发症[1]。据文献报道,羊水栓塞占我国产妇死因顺位的第4位[2]。

羊水栓塞的传统的诊断标准是在母血和肺组织中找到来自胎儿的成分如胎儿鳞状上皮细胞、毳毛和黏液。而最近研究表明,正常孕妇血中也可找到鳞状上皮和其他羊水成分,单纯发现肺循环中的鳞状上皮细胞不能诊断羊水栓塞。鉴于从血涂片中找到羊水成分既不敏感,又不特异,故国内外多主张主要依据羊水栓塞的典型症状和体征,尤其注意对凝血功能障碍为首发症状的羊水栓塞的诊断,对非典型病例通过排除其他原因后确定诊断[3]。

羊水栓塞的治疗措施是抗过敏、抗休克、解除肺动脉高压、纠正缺氧、防治DIC、防治心肺功能衰竭、纠正酸中毒、预防感染和产科处理等。新近有学者认为,羊水栓塞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和心肺功能衰竭是变态反应所致过敏性休克,抗过敏治疗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肝素在抢救羊水栓塞中至关重要,国内外一致主张尽快应用肝素[4]。产科处理原则是羊水栓塞发生于胎儿免除前,在抢救休克、纠正DIC的同时尽快终止妊娠,宫口未开全者行剖宫产术,宫口开全者行产钳术或胎头吸引术助产;对无法控制的阴道大出血危及产妇生命时,及早行子宫切除术。

本例患者发病非常隐匿,来势非常凶猛,症状相当典型,诊断非常明确及时,抢救也很及时,但是未能抢救出患者的生命。仔细分析抢救过程,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们在抢救程序上没有做到左右兼顾,只注重抢救产妇,却没有及时处理产科情况,解除发病原因,没有及早使用肝素缓解血液高凝状;在药物备用上也不足,没有解除肺动脉高压的首选药物“盐酸罂粟碱”。另外一个沉重的教训是对羊水栓塞认识不足,没有做到病前预防,不能及时发现羊水栓塞发病迹象,对此病没有丰富的抢救经验。

羊水栓塞的发病率很低,但对发病地点没有选择性,基层医院也会发病,所以基层医院的医护人员要加强学习培训,时刻警惕羊水栓塞的发生。特别要识别不典型的羊水栓塞,对于产后出血量与休克不成正比的产妇,首先要考虑羊水栓塞;对于原因不明的产后出血产妇要警惕羊水栓塞,要密切观察凝血功能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08-210.

2 王德智.加强对羊水栓塞的认识,提高诊断及治疗质量[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2):65-67.

3 Davies S.Amniotic fluid embolu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Cam J Anaesth,2005,52(1):88-98.

4 乔福元,周丽.羊水栓塞的急救与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2):75-77.

开展降消项目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篇4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

包括2000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凡属咸丰县本地户口, 从怀孕开始到产后42天内, 与妊娠有关或因妊娠加重, 且因治疗不当而死亡的孕产妇;但不包括因意外事故死亡的。

1.2 调查方法

由降消项目领导小组组织评审专家, 对2000-2008年死亡的30例孕产妇进行回顾性调查, 并填写《孕产妇死亡报告卡》, 进行死亡评审, 然后进行统计分析。

1.3 调查内容

对孕产妇的地区分布、文化程度、职业、民族、分娩地点、死亡时间、死亡地点、死亡因素进行调查。

2 调查结果

2.1 相关死亡情况调查结果

死亡的30例孕产妇, 全部来自农村, 均为少数民族, 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其它相关结果见表1。

2.2 死亡原因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 如表2所示。

3 讨论

3.1孕产妇系统保健工作的社会意义

咸丰县是鄂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 经济、文化、卫生状况都比较落后, 由于受传统观念及经济原因的影响, 大多数孕妇不愿或不能到医院住院分娩, 使得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偏低。多年来,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我县在2000年被列入全省首批启动的“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项目县之一。通过转变村级接生员职能, 全社会大力宣传动员住院分娩, 实行住院分娩补助, 项目专家蹲点以及开展产科业务培训和加大产科设备投入, 使得住院分娩率从2000年的33.12%上升到2008年的97.71%, 孕产妇死亡率从2000年的189.94/10万下降到2008年的44.3310/万。由此可见, 实行“降消”项目, 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是一个广泛的社会性工作。

3.2孕产妇死亡分布特点

调查结果发现:在30例死亡的孕产妇中, 在家中分娩死亡17例, 大于县乡两级住院分娩死亡的总和;产时死亡21例, 大于孕期及产褥期。因此, 实行住院分娩, 加强产科业务建设, 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产科服务能力, 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力保证

3.3孕产妇死亡因素

监测发现在:死亡的30例孕产妇中, 造成死亡的因素依次为产科出血、妊娠高血压、子宫破裂、产褥感染、贫血妊娠合并其它内科疾病。其中产科出血中有17例是产后大出血。因此, 防止产科合并症、并发症, 正确处理产科危急重症, 预防产褥感染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翠珍, 方琳.实施“降消”项目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1) .

孕产妇死亡报告制度 篇5

孕产妇死亡报告制度

一、为了获得孕产妇死亡的准确数据,查找影响死亡的相关因素,提高妇女保健工作质量,有效的减少孕产妇死亡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云南省母婴保健条例》和《***县孕产妇死亡报告制度》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二、基层科负责本中心孕产妇死亡报告工作。

三、各科室发生的孕产妇死亡,由首诊医生立即报告基层科和分管院长。

四、基层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内容包括死者基本情况、治疗经过及相关社会因素等,并于2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核实报告,填写孕产妇死亡报告卡,一式两份报州妇幼保健院。

五、关于孕产妇户籍所在地归属的上报要求:

1、属于本县范围的,由基层科负责完成死亡调查报告,并于1个工作日内通知该孕产妇户籍所在地卫生院妇幼专干并协助完成死亡调查报告。

1、属于本州外县的,由基层科核实后完成死亡调查报告,并将材料转至州妇幼保健院,由州妇幼保健院转至孕产妇户口所在地的妇幼保健机构。

2、属于本省或外省的,由基层科核实后完成死亡调查报告,并于年终报表是逐级上报,但要注明为流动人口。

六、为了准确真实地搞好孕产妇死亡调查,相关科室人员和死者家属应该如实向基层科的调查人员反映情况,提供病历、检验、特殊检查等资料。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调查或采取不合作态度。

七、基层科须选派政治可靠、医德优良、专业技术水平高的医务人员负责调查工作,所有调查资料要妥善保管,不得向非调查人员谈论。

八、死亡调查资料只能用于死亡评审,不能作为他用。

四平市7年间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 篇6

为了解我市孕产妇死亡状况,分析构成死亡的各种因素,特对我市2000~2006年间孕产妇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孕产妇死亡报告卡中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孕产妇保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阶段性孕产妇保健工作重点,从而达到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最终目的。

资料与方法

对象: 2000~2006年我市所辖七個县(市、区)从妊娠开始至产后42天死亡的孕产妇,包括妊娠各期和不同部位,与妊娠有关或因妊娠加重的内科疾病而死亡者,但不包括意外、葡萄胎和计划生育手术死亡者。

资料来源:各县(市、区)上报的孕产妇死亡报告卡(省统一使用的报告卡);活产数是各县(市、区)妇幼保健专业机构上报的年报表中数据;孕产妇死亡率计算方法:死亡率=年内孕产妇死亡人数/年内活产数×10万/10万。

结 果

孕产妇死亡率:2000~2006年我市分娩活产数为176 718例,孕产妇死亡58例,2000~2005年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孕产妇主要死因构成及顺位:58例孕产妇死亡中第1位死因是产科出血发生18例,占死亡的31.03%;其次为妊高征发生17例,占死亡的29.31%;第3位死因是内科合并症发生10例,占死亡的17.24%;第4位死因是羊水栓塞发生5例,占死亡的8.62%;其他共8例,占死亡的13.79%。见表1。

孕产妇死亡相关因素:①产前检查次数:产前检查达到5次(按孕产妇系统管理达到的次数)的只有4人(占6.90%),在1~4次之间的有40人(占68.97%),1次未检查的就有14人(占24.00%)。②经济状况(月人均收入):月人均收入在50~100元之间的有21人(占36.21%),100~200元之间的有21人(占36.21%),200元以上的有16人(占27.59%)。③居住地:48例居住在农村占孕产妇死亡的82.76%,10例居住在城市占孕产妇死亡的17.24%。④文化程度:3例为高中文化(占5.17%),其余均为初中以下文化(占94.83%)。⑤妊娠次数:第1胎妊娠的有11人(占18.97%),第2~5胎妊娠的有47人(占81.03%)。⑥年龄:20~30岁之间的有19人(占32.76%),30~42岁之间的有39人(占67.24%)。⑦计划外妊娠的有17例(占29.31%),计划内妊娠的有41例(占70.69%)。

讨 论

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认真筛查高危妊娠,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58例孕产妇死亡中只有4例产前检查按要求达到5次,未做过产前检查的就有14例,未系统做过产前检查的有40例,二者所占的比例为93.10%,58例孕产妇死亡中有17例为妊高征,由于孕期没按要求作系统的产前检查,从而导致高危孕妇不能及时被发现,失去了治疗时机。

提倡住院分娩,把好产科质量,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重中之重。从孕产妇死亡的原因来看,产科出血是孕产妇死亡的第1位,58例孕产妇死亡中就有18例。应有针对性地对产科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迅速提高产科医护人员的知识技能、服务能力和急救水平,减少因产科出血而发生的孕产妇死亡。

加强妇幼卫生健康教育,提高妇女的知识水平,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保健技能。

加强各级医疗保健机构服务的管理,产科医生持证上岗,依法进行医疗保健服务,以确保产妇分娩的安全。

产妇死亡率 篇7

1 存在问题

1.1 妇幼人员偏老龄化

我县共有妇幼人员215人, 其中小于30岁的35人, 占16.27%;30~39岁的78人, 占36.2%;40~49岁的68人, 占31.16%;50~59岁的34人, 占15.8% 。可见妇幼人员年轻太少, 后继力量不足。

1.2 学历层次偏低

我县妇儿保人员中本科学历32人, 占14.88%;大专学历23人, 占10.69%;中专136人, 占63.2%;无专业学历24人, 占11.16% 。高学历人才欠缺。

1.3 孕产妇及婴幼儿死亡率偏高、妇幼保健保偿率偏低

2005年孕产妇死亡率32.25/10万, 婴幼儿死亡率8.88‰,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0.36‰, 出生缺陷64人, 发生率4.51‰, 孕产妇系管率81.36%, 参保人数6 470人, 参保率45.61% 。

1.4 人员待遇偏低

2005年年平均工资1.7万余元, 妇幼保健人员档案工资发放70%部分, 余款通过考核获取。

1.5 人员配备不足

少数乡镇妇保未按人口1/万、儿保1/万配备工作人员, 因人员不足, 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 影响妇儿保工作质量 。

1.6 工作条件差、管理落后

业务工作及管理仍使用手工操作, 影响效率, 数据欠科学, 部分助产机构无空调。

2 对策

2.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县卫生局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发起母婴安康工程, 多次召开会议并与助产医疗机构签定妇幼卫生目标考核责任状, 实行因医疗事故致孕产妇死亡一票否决制;制定相关考核配套的业务文件。

2.2 孕产妇婴幼儿实行信息化管理

开发妇幼保健个案信息数据库及管理软件, 利用现有计算机 、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 逐步完善妇幼保健数据库, 通过将孕产妇及婴幼儿信息输入电脑建立档案, 将产前检查、产后访视、产妇休养地及产时情况列为编制必录内容, 以县为单位进行信息流通, 及时发现高危孕产妇及婴幼儿进行跟踪防治, 构建了覆盖县乡、高效畅通的妇幼保健信息化管理系统, 促进了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规范了孕产妇、儿童保健的系统管理和“三网监测”工作。

2.3 加强三级医疗机构网底卫生室的建设

全县卫生室实行模式一体化管理 (工资制、聘用制、养老保险制;人员统一调配使用、工资统一发放、药品统一代购、资金统一管理) , 由乡镇助产机构将村妇儿保工作列为村医考核内容, 由村医及时掌握本村新婚夫妇生育状态及时动员其参加保健保偿, 乡镇助产医疗机构于孕产妇进行产前检查之时宣传发动其参保, 婴幼儿在领取出生证明时动员家长参保, 孕产妇及已婚妇女在归属地进行新农合报销之时动员参保。

2.4 加强助产医疗机构硬件投入

全县实行妇产科7室 (诊断室、妇检室、母婴同室、待产室、产房、四项手术室、值班室) 分开, 工作人员流通和孕妇流通通道明确, 各室工作流程清晰, 硬件定向设备如心电监护仪、胎心监护仪、低压吸引器、急救器械、空调等投入到位。

2.5 完善制度建设

由卫生局制定相关制度标牌定点定位, 将产后出血急救流程及产妇呼吸骤停急救流程制表上墙。

2.6 建立建全高危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

完成应急预案制定、设立定点急救场所、成立专门急救小组、公布市县母婴急救电话、急救流程制度及责任追究制度。

2.7 利用新农合关爱弱势群体

县局制定了孕产妇及婴幼儿合作医疗报销制度, 对该群体医疗发生费用报销40%, 以提高人员参保积极性。

2.8 改善妇幼保健人员待遇, 提高人员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妇幼保健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 妇幼资料全部实行微机管理, 在改革的基础上, 调动和充实妇幼保健人员, 实行全员聘用制, 双向选择, 主要从新毕业的大专以上毕业生中选拔充实, 妇幼保健人员待遇达到一线临床医护人员平均水平。

2.9 加大目标考核力度

县卫生局要求助产机构对妇儿保医生实行目标管理, 做到目标明确, 考核规范, 奖罚分明;妇儿保科实行岗位工资制, 竞争上岗, 工资奖金根据工作量和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等考核发放。

3 效果

通过以上干预措施, 2007年我县住院分娩率达99%以上, 孕产妇及儿童参保率达95%以上, 孕产妇死亡率8.44/10万, 婴幼儿死亡率6.08‰,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92‰, 出生缺陷42人, 发生率3.544‰。

参考文献

[1]王靖元.妇幼保健信息数据库建设及应用管理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7, 27 (2) :140.

[2]汪早立, 李向东, 龚正涛.坚持妇幼保健工作方针开创妇幼保健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妇幼保健, 2005, 10:5-7.

[3]彭康, 严素娟.加强妇幼保健工作保障和促进妇女儿童健康[J].中国妇幼保健, 2005, 10:7-9.

产妇死亡率 篇8

关键词:高危妊娠,死因分析,管理方法体会

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及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孕期系统管理中高危妊娠管理是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环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区共有人口1037984人, 其中妇女总数263948人, 全区有21个街道办事处, 有一家省级综合医院, 三家市级综合医院, 一家区级专科医院, 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对这一现状, 我们采取如下措施。

1.2 成立高危妊娠管理组织

组织机构由市级医院产、妇、儿科负责人和区妇幼保健所妇、儿保人员组成的区围产保健技术协作组, 定期以例会形式开展活动。任务以提高围产保健工作质量为手段, 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为目标开展工作。

内容包括全区设五个高危妊娠门诊定期召开例会, 制定高危妊娠转诊制度及系统管理方法。掌握存在问题及研究解决办法, 总结分析全区围产保健资料, 统计死亡率及分析死亡原因, 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

1.3 高危妊娠系统管理方法

全区高危妊娠按三级保健网络实行管理。一级单位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负责基础检查, 妊娠评分, 产前检查, 筛选高危孕妇, 一般高危妊娠检查、治疗 (重度高危妊娠均需转二、三级医院监护) 。绘制妊娠图及时发现新的高危因素, 做好追访和产后访视工作。二、三级单位设立高危门诊及高危病房, 对一级单位转上来的高危孕妇给予集中监护和实行计划分娩。

2 结果

2.1 具体管理方法

2.1.1 一级单位任务

凡早孕妇女在确诊妊娠后至妊娠12周内即到户口所属医疗机构进行基础检查, 实行高危妊娠评分, 根据孕妇高危因素及其程度, 决定是否转上一级医院处理。对每一孕妇要进行围产期保健知识教育。妊娠中期要及时发现新的高危因素, 认真绘制妊娠图, 指导孕期保健、胎动计数, 了解高危动态, 做好孕中期高危评分。筛选出高危孕妇, 做好高危登记。凡高危妊娠应在孕册右上角记有“红色三角”的标记, 经一级医院治疗有困难者, 可转二、三级医院治疗和分娩, 以确保母婴安全。高危孕妇转往上级医院同时要填写好三联转诊单, 填写转诊登记, 定期追访, 防止漏管。开展健康教育:为把孕产妇管理水平提高到新层次, 把科学卫生保健知识教给群众, 积极宣传孕期卫生、围产期营养与保健及科学育儿知识。

2.2.2二、三级医疗单位任务

设立高危门诊及高危病房。接到一级单位转上来的高危孕妇, 要认真负责, 填写高危病志, 进行系统检查及重点监护治疗, 并给一级单位写回转单, 便于追访。重危孕妇要收高危病房监护。对高危病房的孕妇给予集中监护, 填写高危病志, 每天记录监护结果, 每日监护内容有胎心率、胎动计数等。每周监护宫高情况、24h尿雌三醇测定、B超测双顶径及羊水水平段、胎心监护、作NST或OCT试验、羊膜镜检查等。胎儿有一定成熟度的高危孕妇, 根据高危因素的严重程度和进展情况实行计划分娩, 及时处理待产高危孕妇, 可大大降低难产的发生, 使围产儿死亡率下降。

2.2区妇幼保健所 (属二级业务指导)

要及时掌握全区高危孕妇的动向, 发现问题立即解决, 重症高危孕妇, 保健所要登记, 督促检查一级单位走访情况及三级单位对高危孕妇系统管理监护情况, 沟通三级网络之间的联络情况, 当好他们的媒介和参谋。定期组织三级网活动, 为提高专业队伍对高危妊娠的管理水平, 通过不断学习, 交流经验, 提高相关人员的责任心及业务水平。科学指导孕期保健, 对孕满14~20周的孕妇进行心功能监测、营养评价、胎儿心电图监测、B超、AFP及唐氏综合症筛查好等, 指导合理、科学补充营养素, 纠正贫血、低钙等症状, 及时发现胎儿畸形, 适时终止妊娠, 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对区内围产儿和孕产妇死亡, 定期组织评审, 分析死亡原因, 进一步提出保健措施, 便于早发现、早治疗, 预防肝坏死。

3 高危妊娠管理体会

领导重视是搞好高危妊娠管理的根本, 局领导给予行政支持, 妇保所抓好三级网的业务指导, 使高危妊娠管理系统化。组织保证是高危管理的关键, 区技术协作组成员要及时了解区内高危妊娠的动态, 制定管理方案。通过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评审会, 找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措施。实行定期对各级保健网的对口检查。通过检查, 互相督促, 共同提高高危妊娠管理质量。业务培训。按急用先学的原则, 经常举办各类短期学习班, 以提高各级妇保人员的业务水平。

产妇死亡率 篇9

导读(事件回顾):2007年11月21日,怀孕41周的22岁女子李丽云因呼吸困难被丈夫肖志军送到北京市朝阳医院京西分院治疗。医生检查发现孕妇及其体内胎儿均面临生命垂危,建议进行剖腹产手术。虽经各方多次劝说,其丈夫仍拒绝手术,并在手术通知单上签字“拒绝进行剖腹产做手术”。在医院常规抢救3小时后,最终孕妇及体内胎儿不治身亡。事后肖志军坚持认为责任在院方。李丽云母亲已经到京,提出追究肖志军和医院责任。

截至2005年,北京市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平均为44.9/10万,要高于北京居民3至5倍。杭州市截至2005年,同期户籍人口死亡率为15.96/10万,而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死亡率为43.85/10万[1]。上海市近10年来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26.92/10万,其中本市户籍者为1.64/10万,外来孕产妇为48.46/10万[2]。

作为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三大健康结果指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的高低直接显示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卫生状况,包括卫生资源配置状况,卫生公平性的现状,上述三个城市的在孕产妇死亡率的巨大差别,凸显卫生正义缺失的“健康鸿沟”。

2 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畸高的多视角分析

2.1 社会就达成“正义性”卫生资源配置共识的困难,而与此同时,处于社会底层的微观弱势个体对获得“卫生正义”的信心却显得愈加的不足。

2.1.1 “维护卫生正义与促进卫生正义正是卫生事务管理的最终目的,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应该从价值的优先性来把握[3]”。长期以来重经济轻民生的发展价值排序在十七大之后得到了有力的矫正,然而对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同等健康待遇上,部分地区显然并没有达成价值目标的共识。与此同时,何为一种“正义”的卫生资源配置,以何种手段去实现这种“正义”的卫生资源配置,显然,掌握公共权力的政策制定者之间并没有达成共识。长三角与珠三角同一地区孕产妇死亡率出现的巨大差异,凸显出同等公民之间的“健康鸿沟”,而这似乎也是拥有公共政策权力的决策者,在国家或地方层面展现其卫生价值排序的鲜明注脚。

2.1.2 与此同时,“医院当时已经启动了高危孕妇绿色通道,数次向肖强调可以免费治疗,医护人员换好手术服守在病房门口,包括院长、主任和病友在内的数十人对肖进行了不间断的劝说,医院找来公安部门对肖的家属身份和精神状态进行核实,但肖始终拒绝手术[4]。“我们不禁反问,为何肖会如此固执?原因是否在于,处于底层的外来务工人员在长期游离在本该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人人都能享有的基本的健康保障体系之外,而产生的一种强大的、扭曲的心理惯性呢?而这种扭曲的惯性是否由于我们国家的卫生资源配置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一种的“非正义”状态,从而导致肖对获得似乎是“天上掉馅饼”优惠医疗的怀疑和信心不足呢?

“在当代社会,关注和实现卫生正义公平的‘公众参与度’低,对公共卫生政策与公共卫生机构的认同度低而在卫生领域产生的公共性‘合法性危机’,源于卫生活动场所中交往者的公共冷漠与差异主体间的价值观念断裂,使国家卫生政策与公众健康愿望的距离疏远,或‘异化’,本质是交往实践的异化[5]。”肖的固执导致的一尸两命的悲剧,与其说是其个人在卫生资源极度匮乏之下心理扭曲行为,不如说是相互差异的卫生主体交往实践异化的产物引致的整个社会的悲哀。

2.2 现实的卫生资源供给的制度性不足和结构性的不均,特别是作为公共需要的纯公共性卫生物品——基本的“孕产妇安全分娩”的物质性卫生资源和制度性产品供给的严重缺失。

2.2.1 “妇幼卫生工作与疾病预防一样,属于公共卫生的范畴[6]”。众所周知,基本的“孕产妇安全分娩”属于公共卫生的范畴,属于公共需要,每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都有组建一个健康完整的家庭的基本需要。作为人人都需要的公共物品的范畴,政府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便捷的、优质的、低廉甚至是免费的公共卫生产品的物质供应和制度供应,从而体现出公共性、公益性、人权保障优先性的卫生正义。而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不仅卫生资源本身具有强烈的稀缺性,而且卫生资源内部配置结构也体现出作为“卫生平等”理念的卫生正义性缺失。即作为本该人人平等享有的预防保健占卫生总支出的比例过低,据统计,我国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占GDP的比例长期徘徊在0.4%~0.5%之间,且历年呈下降趋势。过低的公共卫生投入,不仅与“预防为主”的理念不合,而且违反了经济学上预防保健投入—产出的边际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流动人口孕产妇的安全分娩,不仅可以体现出作为“种属”上的人的“类”平等性,而且也顺利完成了社会生产主体——“人”的再生产。

注:①卫生总费用为测算数;②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资料来源:卫生部统计信息网

2.1.2 作为无形公共产品的范畴,流动人口孕产妇安全分娩在全国层面同样存在着制度性保障的缺失。 正如罗尔斯所言,“正义是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如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7]。”正是由于作为公共物品的妇幼保健提供的制度性“短板”,带来了公共卫生产品分配的歧视性的后果和偏见。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后期,我国的外出务工人员的女性的比例已从30%上升到如今的40%。而在全国性的层面,面对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竟没有一个统领全局的制度性的保障支持。因此,在传统的城乡二元建制基础上的妇幼保健,无从对这一庞大的流动群体作出制度性保障,流动人口的妇幼保健在两不保的基础上只能求助与自保和无保的境地。

2.3 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的加剧,更加冲击着“孕产妇安全分娩”先前依赖的地域底板。

在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或者说在“追赶式”的现代化进程中,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具有其特殊性——“集两步走于一步跨”。即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相比较而言,是一种“时空结构的两个错位”的特殊的现代化进程[8]。然而,作为城市化、工业化最庞大主体的外出务工人员却由于其失去身份的尴尬,既非社会承认的新都市人身份又非传统意义的乡村人身份,从而导致他们的健康问题被或多或少的忽略了,“健康”甚至成了生命的“奢侈品”。然而,我国现行的人口管理制度仍是以户籍属地管理为主,长期以来对外来人员的卫生妇幼保健管理非常薄弱,她们的围产期、孕产期保健因多年来沿袭的人口管理制度缺陷而无人问津 。目前我国的许多省份每年的生命资料统计中都不包括流动人口的分娩数和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数。而这些流动人口可能己离开家乡多年,原户籍地也缺乏她们的生命资料统计。

2.4 流动人口本身经济抗风险能力的不足,妇幼保健意识淡薄,再加上出于计划生育等的规避,自保的最后一道屏障也被破坏。

外来务工人员脆弱的经济能力,迫使他们在孕产妇保健方面,能省则省,以免给他们羸弱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与此同时,流动人口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妇幼保健的意识甚至还是沿袭传统的乡土接生的孕育观念,自我保健意识较差,对产前检查、围产期保健相对漠然。苏州市卫生局最近组织的孕产妇死亡调查的分析显示,11例死亡孕产妇无一人到医院接受过产前检查、实施围产期保健,其中有5例在家分娩[9]。而且,部分死亡孕产妇为计划外生育,担心计划外生育的处罚,从不接受产前检查,这些高危产妇往往都是在临分娩时才入院,错失了救治时机,有的甚至不敢住院分娩。所有这一切,均共同作用于外来务工人员孕产妇死亡率的畸高。

3 流动人口孕产妇安全分娩制度构建比较分析

3.1 现行流动人口孕产妇安全分娩政策梳理

3.1.1 从中央一级政府针对流动人口孕产妇安全分娩政策来看,主要是一些纲领性的指导文件,如卫生部提出的“外来人口中的妇女享有与户籍所在地妇女同等的卫生保健服务”、“将外来人口孕产妇保健纳入流入地孕产妇保健范围[10]”;国家计委的针对流动人口孕产妇,要求“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纳入经常性工作范围,提供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免费服务。把进城务工人员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等等。

3.1.2 从现行的地方政策来看,由于流动人口孕产妇安全分娩在全国层面并没有出台财政性的、制度性的保障,没有配套性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因此目前各个承载流动人口的主要省份、城市根据本地方的具体情况,出台有针对性的地方性的法规、政策。如珠三角地区以广东为代表,实行的是流动人口孕产妇的生育保险和本地居民进行合并,纳入社会五大保险的范畴;长三角地区以上海、苏州为例,上海目前施行的是在流动人口集中地区设置的平产分娩点,而苏州实行的是定点限价政策,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处;地处中国政治中心的北京则另辟蹊径,把重点放在了产前保健上,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流动人口孕妇社区服务模式”。

上述几种模式无疑对孕产妇的安全分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地地方政府或多或少地承担了孕产妇安全分娩社会责任,以政策和财政双项支持孕产妇安全分娩的公共物品的供应。在全国性的公共物品供给明显缺位的情况下,作为地方性的公共物品范畴的“流动人口孕产妇安全分娩”,在供给方式和供给机制上,各个地区还是存在着明显的政策差异性。

3.2 现行各地孕产妇安全分娩供给制度的比较分析

“公共物品,可有划分为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物品)和无形的公共物品(软公共物品);前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后者主要是政府提供的法律、政策、制度一类的服务[11]。”从上述政策的初步梳理中,孕产妇安全分娩无论是作为硬公共物品的内容上、还是作为软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建构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孕产妇安全分娩这一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上,单一的政府生产式的供给经过新公共管理的革命,已经被毫不留情的丢弃了。取而代之是政府作为公共物品供给的供给主体之一,更多的开始承担公共物品供给的提供者、安排者的角色。

下面试图以政府参与、支持的力度和方式对现行各地流动人口孕产妇安全分娩进行简单的归类和总结:

3.2.1 政府指导型。

该类型可以以北京市的“流动人口孕妇社区服务模式”为代表。该方案中,政府提供政策指导,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供项目经费补助,政府适当配套项目经费的三方经费分担,由妇联具体负责牵头,组织社区计划生育部门、卫生部门、居委会 、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多方支持和协调,开动流动检查车,定期深入社区,专门为流动人口孕产妇提供包括体检、化验、建立母子健康档案等在内的免费服务。

该方案的实质是一种产前社区保健型的综合性方案,其优点在于:(1)多部门的参与,健康档案等的建立,流动人口的孕情底线可以被更为详尽地事先知晓,高危、高龄产妇可以得到事先地了解和控制,而这一切仅靠卫生部门是无法完成。(2)贴近社区的治理,特别是流动检查车的开动,考虑到了孕妇行动事实上的不便,可以更加得到流动人口的认同。(3)免费的产前检查,完整的产前档案,不仅可以得到居民最大化的认同,而且可以使得产中风险降低,带来最小化的医疗费用投入,从而实现卫生资源投入产出的边际效应最大化。然其缺点在于:(1)非制度化了的政府投入。在本方案的经费来源中,世卫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投入,容易使政府财政产生依赖性,弱化政府责任。(2)多部门的管理和协调产生了新的协调成本,容易形成“人人有责,人人无责”的困境。(3)流动人口的生育负担、费用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减轻,因为生育过程发生的主要费用还是在生产过程中,无法解决流动人口对事实上生育费用过高的心理恐惧。

3.2.2 政府托底型。

该类型以广州市07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外来工生育保险政策”为典型。该方案中,广州将生育保险的范围涵盖到广州市企业的全体职工,即涵盖了全体外来男女工。外来女工产妇只要参加了生育保险满一年(生育险缴费率为0.85%),且本次妊娠符合计划生育规定,当前仍在参加生育保险,即可享受大约一万元的生育保险费用。其内容包括:生育津贴、生育医疗费、一次性分娩营养补助费、男配偶假期工资(参保男职工享受)。与此同时,广州市每年都会由财政提供5000万元的社会保险风险准备金存入专门账户,防止基金运行风险。

该方案的实质是社会保险运行模式,即通过政府搭台、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化的运行框架,确立以个人、企业缴费为主,政府基金托底的社会化的运行机制,进而免除流动人口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其优点在于:(1)看到了流动人口经济上的抗风险能力较差的关键性问题,将其纳入社会保险的范畴,解决了孕产妇分娩的后顾之忧,令其放心地到医院去生育。(2)制度化、常态化的运行机制,避免了落于形式的短期性投入,通过互助共济的方式达到风险共担的社会横向共济和个人纵向分担,减轻了个人和政府的双向负担。然其缺点在于:(1)门槛的准入,即必须是计划生育内的孕产,才可以享受生育保险的待遇。从苏州05年的孕产妇死亡数据来看,11例死亡孕产妇中仅有1例为计划内生育,产生了逆向选择的道德性危机。(2)社会保险本身的代理失灵,由于流动人口本身的极强流动性,其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都存在问题,参加社会保险是否是一种“水中望月”的行为?(3)自然生育规律与生育保险缴费一年的矛盾,难道缴费不足一年得“推迟出生”?没有来得及缴费参加生育保险的又该如何处理,是否该有适当的医疗救助跟进?

3.2.3 政府主导型。

该类型以上海市在流动人口聚居地设置的“流动人口孕产妇平产分娩点”、苏州的“流动人口分娩定点限价”为典型。以上海的流动人口孕妇平产分娩点为例,通过在流动人口聚居地区设置平产分娩点,鼓励流动人口到正规医院去分娩,通过补贴医院的方式,给流动人口的生育问题以实实在在的实惠,降低其生育费用。

在上述政策中,通过政府向医院购买流动人口孕产妇安全分娩的卫生服务的方式,实质是政府——医院之间的达成了一种委托代理的契约性关系。其优点在于:(1)通过补贴提供方的方式,更容易使资金的使用得到实实在在效果,有效地避免了资金的分散和浪费。(2)多家定点医院的设置,更有效地鼓励医院之间的竞争,让流动人口享受到更多的实惠,有利于促使流动人口到正规医院去分娩。其缺点和优点一样明显:(1)定点医院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抵制心理和机会主义行为,造成了委托代理的失灵。(2)由于宣传等的不到位,外来流动人口可能无法改变“医院高收费”的心理惯性。(3)产前保健和产后保健的缺失,特别是产前检查,孕前保健和产后随访还需要多部门的携手努力。

4 重构卫生正义,建立和谐的流动人口孕产妇安全分娩机制

“制度是社会的博弈规则,或更严格的说,是人类设计的制约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条件[12]。“孕产妇安全分娩在各地推行的一系列模式,是将之作为社会治理目标的政策设计者约束另一极主体——流动人口,让其进行文明、安全的人类繁殖行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和正义。与此同时,流动人口孕产妇通过或是朴素的理性、或是通过精确的计算在多重约束条件包括经济能力、选择偏好、传统接生方式的影响程度之下对各种备选方案,如在家分娩、地下诊所、接生婆、医院等多种方式进行最优化的比较和选择,最终“用脚投票”。用脚投票的结果用以再建构保障孕产妇安全的政策设计者的目标、价值、偏好等等,进而对政策设计者这一极主体发生反向约束的作用。

“卫生正义是一种良好的涉及健康现实的社会秩序,实质是各类社会主体在享用卫生资源中的地位与占有比例的公平性和平等性[14]。”正如王俊华老师所言,卫生正义首先是一种各类社会主体在事实上占有享有卫生资源的地位平等。而由于现实原因,正如长三角和珠三角本地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孕产妇死亡率的巨大差异,已经暗示了同等公民、双重正义所带来的健康鸿沟。“平等这一理念体现了作为个体人的基本贡献和种属尊严,确认了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保证着每个人发展的基本机会[15]”。

同时,每一项制度的施行,其并非无源之水。制度背后显现的是政策制定者本身的价值偏好,现实多重约束条件之下的路径选择,甚至包括对历史的、非正式制度的路径依赖,最终在某种稀缺性约束条件下达成的制度构建。孕产妇安全分娩无论是作为一项自上而下考核的硬性的政绩指标,还是执政者回归民生问题的“正义”偏好的表达、自觉性的能动行为。无疑,流动人口孕产妇安全分娩问题在我们的社会中至少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人人享有平等的生命健康权。而这也正是“起点正义”的精要所在。为此,为保障流动人口孕产妇安全分娩,本人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1)伸张和呼唤卫生正义,加大和优化卫生公共物品的资源和制度性投入,让公民真正“共享”到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收益。17大的精神明确地折射出执政党回归民生与社会的执政理念,让人民真正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然而,作为民生“三座大山”之一的公众健康问题,其改革与发展仍然是任重而道远。流动人口孕产妇的安全分娩作为保妇幼健的范畴,根本出路在于,在全国的层面建立切实、有效的保障机制,统筹外来务工人员输出地和流入地之间的关系,厘清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建立有效的沟通、协商机制。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目前的纲领性文件之上。

(2)将流动人口孕产妇安全分娩与社区卫生服务相联接,是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径。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产前检查、分娩定点、产后保健是影响孕产妇最终能否安全分娩的三项核心环节,因此,建立包括产前检查、分娩定点、产后保健在内的连续性的分娩保障机制,是真正降低流动人口孕产妇安全分娩死亡率的关键。然而我们看到,在上述几种模式,要么把注意力集中在产前检查(北京的社区服务模式)、要么把焦点放在了分娩定点上(上海平价医院模式),而苏州可以说是两者理念的结合。同时,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蓬勃发展,社务卫生服务由于可及性高、贴近基层和先天具有的预防、保健职能,因此社区卫生服务具有产前检查、产后保健等的天然优势,容易使经济成本和社会收益达到最优化。

(3)由于流动人口,特别是底层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的制度性缺失,建立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救助、特别是流动人口的医疗帮助机制迫在眉睫。由于社会流动、社会分层的加剧,生活在社会底层外来务工人员经济抗风险能力不堪一击,针对没有经济能力的承担生育分娩的孕产妇,建立切实可行医疗救助制度,如在医院专门设置针对无经济能力的孕产妇的风险准备金,社会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免费产前检查,等等。

(4)让流动人口享有同等的公民待遇--将其与本地户籍居民一样,纳入生育保险的范畴。正如广东广州一样,建立制度性的社会保险模式,并以政府财政托底的形式让流动人口孕产妇“孕有所保”,从心理上、制度上给予流动人口稳定感、安全感。同时,较为平等的公民待遇,令流动人口孕产妇真正享有归属感,抑制其它的机会主义行为。

(5)政策设计者需要加强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严谨性,不仅要考虑到保障孕产妇安全分娩这一政策的内在医学行为的自然规律性,也要考虑到多元政策主体各方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意愿。如医院的积极性问题、流动人口的生活习性、基层居委会执行力、社区卫生服务的承载力等等。应特别注重政策前期的科学论证,让政策尽可能的合理化;政策执行过程中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宣传、沟通,让政策执行的阻力降低到最小,同时尽可能让利益相关各方达到激励相容。

(6)多部门的协作,特别卫生、计生、民政、公安等多部门之间相互协调,杜绝出现部门相互推诿的现象。如打击地下诊所,非法行医,要卫生执法、公安、城管联合行动,共同促进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同时,基层居委会作为国家政权的“神经末梢”,在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上具有公安部门无法取代的作用。

(7)加强对孕产妇主体本身的社会教育,公民性教育,特别是在妇幼保健安全分娩意识上,加强孕产妇本人及其亲属的认知、认同。传统的生育习俗并没有随着进城务工而被丢弃,相反在同乡、同龄化的生活环境中有可能在彼此间相互模仿、相互追随而得到强化,形成强大的心理惯性,进而融入流动人口的生活方式之中。因此,合理地引导流动人口形成合理、文明的生育方式并非朝夕之功,目前可行的实践方式在于,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对本地的流动人口孕产妇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包括对孕产妇本人、亲属宣传文明的生育方式的重要性,慢慢消融其固有的生育观念,让其对文明的生育观念形成合理的认知和认同,最终形成有效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摘要:整个社会卫生资源供给的制度性不足和结构性不均之下,特别是作为公共需要的纯公共性卫生物品——基本的“孕产妇安全分娩”的物质性卫生资源和制度性产品供给的严重缺失和双重标准,作为底层的流动人口对本该享有的公共卫生资源产生的获得性信心的不足进而产生对“卫生正义”恐惧和绝望。

孕产妇死亡1例病例分析 篇10

关键词:孕产妇,死亡,抢救

病例资料

孕妇, 42岁, 因停经41周, 阴道流水4小时, 于2013年8月8日18时0分入院。为生育期妇女, 孕2产1。末次月经2012年10月24日, 预产期2013年8月1日。查体:体温36.8℃, 脉搏85次/分, 呼吸18次/分, 血压132/73mm Hg, 一般状态良好, 心肺未见异常。孕足月腹型, 宫高34cm, 腹围95cm, 胎儿估计3500g, 胎心140次/分, 先露头, 浮动跨耻征 (-) 骨盆内外测量未见异常, 宫颈容受80%, 宫口开大2.0cm, 儿头下方, S=-4, 胎膜已破, 上推胎头有羊水流出。彩超示:胎头BPD 9.4cm, 胎心、胎动均存在, FL 7.1cm, HC 32.1cm, AC33.1cm, 羊水最大深度4.6cm, 羊水指数9.0cm, 胎盘附着于子宫前壁, 胎盘功能2级。超声诊断:单胎枕前位。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8g/L。心电正常, 其余化验正常。临床诊断:2胎1产孕41周Lo A待产、胎膜早破、妊娠合并贫血 (轻度) 。于8月9日8:00时妇产科主任指示监测胎心音及羊水情况, 待发宫缩自然分娩必要时抗生素预防感染。于2013年8月9日22时20分患者自述寒战、发热, 查体:体温38℃, 脉搏90次/分, 呼吸30次/分, 血压135/88mm Hg, 一般状态尚可, 心肺未闻及异常, 胎心音165次/分, 宫缩不规律, 胎头下方, 宫颈容受80%, 开大2cm, 胎膜已破, S=-4, 立即给予吸氧, 静滴5%葡萄糖+VC物理降温等对症处理, 同时请示妇产科主任, 主任认为胎膜早破, 发热, 基于本院条件有限, 指示立即转入产科急救中心, 家属强烈要求在本院诊治, 当班医生再次要求其转院, 30分后患者家属自行与市医院产科急救中心联系好后, 由该院助产士护送上车, 患者于2013年8月9日23时30分到达市医院妇产科急救中心。查体:38.9℃, BP 160/100mm Hg, 胎心音160~170次/分, 内诊宫口开全, 阴道内灼热, 阴道内流出血红羊水, 入院诊断:2胎1产, 妊娠足月, 重度子痫前期, 胎儿宫内窘迫, 产前感染, 送分娩室后给予肌注利血平1mg, 静滴硫酸镁10g, 孕妇于2013年8月10日00时8分分娩一女婴, 经抢救婴儿存活, 胎盘正常娩出, 产时出血约700ml。分娩后即停止静滴硫酸镁, 患者阴道流血不止, 随即给予宫颈注射催产素10U, 静滴催产素20U, 肌注益母草2ml以后, 将患者转入观察室, 又给予肌注欣母沛1ml, 期间医护人员一直给予子宫按摩, 并向家属交待病情危重, 产妇一直处于无尿状态。1时许产妇仍流血不止, 血量达2000ml, 血不凝, 稀薄, 色淡, 并于1时8分患者突然出现抽搐、意识不清、牙关紧闭, 心率166次/分、呼吸50次/分, 立即给予压舌板保护口腔, 此时脉搏、血压不清, 急推入手术室进一步抢救, 入手术室后行气管插管, 心肺复苏强心、输血、输液以及其它对症治疗, 经30分钟的抢救无效, 于1时40分死亡。患者家属向医院提出质疑, 认为医院在治疗处置过程中存在过失而引发医疗纠纷。

讨论

患者 (孕妇) 是2013年8月8日18时到妇幼保健机构入院待产。当时体温36.8℃, 脉搏85次/分, 呼吸18次/分, 血压132/73mm Hg, 胎心140次/分宫口开大2.0cm, 儿头下方, S=-4, 胎膜已破, 上推胎头有羊水流出。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88g/L。心电正常, 9日22时自述寒战、发热, 查体:体温38℃, 脉搏90次/分, 呼吸30次/分, 血压135/88mm Hg, 胎心音165次/分, 宫颈容受80%, 开大2cm, 胎膜已破, S=-4, 此时: (1) 应及时给予抗生素控制产前感染, 但医疗机构确没有及时给予抗炎治疗是产后宫缩乏力, 产后失血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在无尿的情况下没有给患者及时检查肾功。 (3) 绿色通道不通畅, 已经发现了病情严重, 也只是动员转院, 确没有派专人护送到市医院妇产科抢救中心, 而是由患者家属自行联系。

患者到达市医院抢救中心以后, 应及时的常规备血, 而不能出现流血不止时才备血, 导致血液不能及时输入, 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 是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抢救中心在接到病人后, 宫口已开全, 且阴道内灼热, 体温38.9℃有明显的产前感染, 但妇产科抢救中心仍未及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患者在无尿的情况下, 也未能及时检测肾功。

患者在分娩时就已经流血700ml, 产后继续失血, 在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 应立即输血及行子宫切术以达到彻底止血的目的。而医疗机构只是在病例中记载必须时手术治疗, 但并没有实施子宫切除术, 而错过了抢救的最佳时机导致孕产妇死亡。

产妇死亡率 篇11

【关键词】孕产妇死亡;死亡率;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R1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10-02

孕产妇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中国妇女发展规划纲要》中的重要指标,可反映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妇女保健工作的水平。为了解通州地区近十年孕产妇死亡率变化情况、孕产妇死亡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孕产妇死亡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作者对该地区2001-2010年的孕产妇死亡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2001—2010年通州全区范围内在妊娠期或妊娠终止后42天内死亡的孕产妇(不论妊娠时间和部位,由于任何与妊娠或妊娠处理有关的或由此而加重的原因导致的死亡,但不包括意外死亡者)的死亡报告卡、死亡调查报告、死亡孕产妇评审资料,以及2001-2010年孕产妇死亡监测报表。

1.2方法:按照孕产妇死亡监测方案,通过三级保健网络对孕产妇死亡及活产数实施监测,发现孕产妇死亡,由各级保健人员及时调查,逐级上报,每年进行两次质控,确保无漏报。由区妇幼保健所根据调查的情况填写死亡报告卡,书写死亡调查报告,并定期组织区围产保健协作组专家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十二格表法进行评审,形成评审意见。结合死亡孕产妇的个案资料及十年孕产妇死亡监测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

1.3统计分析 对2001-2010年间孕产妇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2001-2010年孕产妇死亡情况(见表1)

2001-2010年间通州地区共死亡孕产妇11例,十年平均死亡率15.85/10万,其中2001-2005年间死亡8例,平均死亡率为25.01/10万,2006-2010年间死亡3例,平均死亡率8.02/10万。

表12001-2010年孕产妇死亡情况

2.2死亡孕产妇的一般情况:11例死亡孕产妇均为本地农村常住人口,农民7人,工人2人,会计2人;≤30岁10人,>30岁1人;计划内妊娠9人,计划外妊娠2人;文化程度,小学3人;初中3人,高中3人,大专1人;月经济收入,≤800元8人,>800元3人。

2.3孕产次及孕期接受保健服务情况:11人中1人为二次妊娠,1人为三次妊娠,其余均为初次妊娠;除2人死于产前,其余9人均为初产;早孕建卡6人,占54.55%,孕期系统检查≥5次者3人,占27.27%。

2.4死亡时间:2人死于孕期,余9人死于分娩后;死亡地点:2人死于家中,一人死于乡镇卫生院,3人死于县区级医院,5人死于省市级医院,有3人死亡前由乡镇或县级医院转上级医院。

2.5死亡原因:产后出血2人,羊水栓塞2人,产后感染1人,子宫破裂1人,异位妊娠1人,妊娠合并肝病2人,先天性心脏病1人,产前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1人。其中直接产科原因7例,占63.64%,间接产科原因4例,占33.36%。

2.6评审结果:不可避免死亡3人,占27.27%,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2人,占18.18%,可避免死亡6人,占54.55%。

3讨论

3.1孕产妇死亡率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通州区2001-2010十年间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15.85/10万,已低于《中国妇女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25/10万,前五年间与后五年间孕产妇平均死亡率分别为25.01/10万和 8.02/10万,后五年较前五年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说明我市的孕产期保健工作及产科质量已达较高的水平,并在不断提高中。后五年的孕产妇死亡率的降低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来通过多方努力,孕产期保健工作不断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不断提高,及时发现高危因素,加强监管,尤其自2008年开始实现网络管理后,孕产妇管理工作更是跃上了一个台阶;二是经过产科标准化建设,医疗保健机构的设备、人才结构得到很大改善;三是开通危重孕产妇会诊、转运的绿色通道,成立区围产保

3.2死亡原因;因死亡病例较少,死因顺位不明显,但仍可以看出,羊水栓塞、产后出血、异位妊娠、感染、严重妊娠合并症仍然是危及孕产妇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我们产科工作者必须时刻警惕。

3.3评审结果;11例中不可避免死亡3例,占27.27%,创造条件可避免或可避免死亡8例,占72.73%,说明孕产妇死亡率还存在很大的可降空间,我们的产科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责任感需要加强。

3.4影响因素;11例死亡病例均为农村户口,大部分文化水平较低,没有稳定工作,经济收入较差,因而保健意识薄弱,对健康知识缺乏了解,不能及时接受产前系统保健,高危因素不能及时发现,一旦出现异常,往往已到不可逆转的地步,加之经济水平差,影响抢救,最终导致死亡。说明文化素质和家庭状况是制约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主要因素,这个结论和国内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1],具有普遍性。

从入院(初诊)、转院、死亡地点来看,大部分农村孕产妇首次入院(初诊)在乡镇医院,乡镇医院技术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在诊断、治疗、产科质量等方面较差,常导致误诊、误治、产程观察不严密、缩宫剂使用不当、接产不规范等问题,在判断病情方面也存在缺陷,导致转院不及时,转院后短时间内死亡,留给上级医院抢救的时间很短或根本没有,最终导致死亡。因此基层医疗机构及医疗保健人员的知识技能问题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3.5对策;根据以上结果和分析,针对影响通州地区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贯彻执行义务制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同时开辟多种途径进行健康教育,可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街头宣传咨询、各种宣传栏、健康处方等途径普及孕产期健康知识, 使孕产妇及家属了解相关知识,重视孕产期保健,主动接受孕产期系统保健,及时发现高危因素,给予干预,顺利度过孕产期。

其次,医务人员增强责任心,进一步做好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加强产科技能培训,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各级妇幼保健人员,通过妇幼保健三级网络,积极摸排早孕人员,动员其及时接受孕产期保健。产科医生必须加强责任心,每接待一位孕妇要仔细询问病史,做好体格检查、产科检查,完成必要的辅助检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给予积极的干预,化解危险。同时加大产科技能培训力度,为基层保健人员及产科医生提供各种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诊疗水平,避免误诊、漏诊,以及对产科急重症的抢救处理能力。

第三,积极推进行业准入制度,提高准入标准,加大执法力度。从监测结果看,相当一部分孕产妇死亡尤其可避免死亡的发生与乡镇卫生院的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操作不规范,缺乏应急抢救能力,病情判断不准确,转院不及时等有关系,因此要加大对乡镇医院的管理。目前通州地区基本每家乡镇医院都有接产,但事实上一部分医院并不具备接产条件。江苏省一级医院产科标准化建设要求至少要有2名执业医师,1名执业助理医师,目前通州地区有部分医院达不到要求,有的只有一名执业医师,甚至没有执业医师,人员不足,技术力量达不到要求;有的医院院内环境差,产科房屋不足,流程不合理。但是为了经济效益,这些医院也在接产,很难保证产科质量。今后应当由主管部门制定严格的准入制度,专业机构进行评审后,主管部门发放执业许可证,而后由执法部门不定期进行执法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对违规执业、超范围执业的机构和人员严厉处罚。

第四,完善生育保险制度。虽然现在经济发展很快,通州区也处于经济较发达地区,但是仍有一部分人因为经济原因而无法接受孕产期保健,以致一些高危因素不能及早发现,给予干预措施,随着孕周增加,超过生理承受极限,最后导致不可逆转的悲剧。因此政府应该积极完善生育保险制度,扩大生育保险范围,把孕前、孕期、分娩期、产褥期都纳入生育保險范畴,或由政府买单,保证每一位母亲都能享受基本的孕前、孕期、分娩期、产褥期的基本保健服务,解除她们的后顾之忧,最终达到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高人口素质的目的。

总之,目前通州地区孕产妇死亡率虽然处于较低水平,但是我们绝不能松懈,尤其目前还存在较大比例的可避免、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尽量避免同类病例发生,尽最大可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参考文献

产妇死亡率 篇12

关键词:定期产检,高危产妇,并发症,死亡率

高危妊娠主要是妊娠妇女出现的胎儿、孕妇、新生儿风险性较高的妊娠[1,2]。高危妊娠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诊治, 可能引起胎儿在子宫内生长迟缓、早产、先天畸形、胎儿死亡等[3]。定期的产前检查对于高危妊娠产妇和胎儿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探讨定期产检对减少高危产妇母婴并发症及降低死亡率的情况, 现将该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来定期产检高危妊娠母婴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高危妊娠产妇549例临床资料进行汇总, 依据其是否进行定期产前检查进行分组, 对照组 (非定期产检组) 110例, 年龄20~41岁, 平均年龄 (30.0±6.0) 岁, 孕周<37周50例, 孕周37~41+6周58例, 孕周≥42周2例, 观察组 (定期产检组) 439例, 年龄21~40岁, 平均年龄 (31.6±6.4) 岁, 孕周<37周150例, 孕周37~41+6周250例, 孕周≥42周39例。

1.2 观察指标

1.2.1 观察两组高危妊娠产妇妊娠结局情况

主要包括早产、妊娠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过期妊娠、产后出血、胎盘早剥情况;

1.2.2 观察两组高危妊娠产妇围产儿结局情况

主要包括呼吸窘迫综合征、低体重儿、早产儿、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出生缺陷等发生率情况。

1.3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建立数据库, 对计数资料通过χ2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高危妊娠产妇妊娠结局情况

观察组早产、妊娠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过期妊娠、产后出血、胎盘早剥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如表1。

2.2 两组高危妊娠产妇围产儿结局情况

观察组呼吸窘迫综合征、低体重儿、早产儿、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出生缺陷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如表2。

3 讨论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压力明显增高, 高危妊娠发生率明显增高[4]。高危妊娠主要是由于孕妇怀孕后体内胎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生理性病理性变化, 致病性因素明显超过了生理范畴或者孕妇出现相应的变化, 严重者可能对产妇、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5]。定期产前检查可以在怀孕早期观察到孕妇是否有隐藏的慢性疾病, 防止孕妇在怀孕期间病情加重[6]。定期的产前检查可以筛查出妊娠高血压疾病, 给予及时的血压控制, 降低产前子痫、胎盘早剥、胎儿死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产前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孕妇的胎位不正等异常情况, 进而及早进行纠正。定期产前检查还可以降低孕妇怀孕期间的不良情绪发生率, 可以减少孕妇的顾虑, 保护孕妇身体健康。另外还可以根据孕妇期间检查记录, 帮助医生根据孕妇产前检查结果, 及早的预防并发症, 降低难产发生率。该研究通过对该院高危妊娠产妇549例临床资料进行汇总, 依据其是否进行定期产前检查进行分组, 对照组 (非定期产检组) 110例和观察组 (定期产检组) 439例, 结果表明, 观察组早产、妊娠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过期妊娠、产后出血、胎盘早剥明显优于对照组, 提示定期产检可以有效的提高高危妊娠产妇妊娠结局的质量, 观察组呼吸窘迫综合征、低体重儿、早产儿、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出生缺陷明显优于对照组, 提示定期产检可以有效提高高危妊娠产妇围产儿结局。定期的产前检查可以及早的发现高危妊娠倾向的孕妇, 进行及时诊断和尽早控制, 将孕妇的血压、体重、腹围、宫高等基本指标进行记录, 将妊娠曲线绘制出来, 进一步提高孕妇的妊娠结局质量。妊娠高血压疾病是妊娠20周后孕妇出现高血压、蛋白尿等临床表现, 引起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定期的产前检查首先要向孕妇宣传孕期保健知识, 加强孕妇的围产期保健, 提高产检的质量, 完善产检的管理制度, 降低妊娠期合并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一些高危妊娠孕产妇做好系统的管理和定期的随访工作, 真正做到及早诊断、及早处理高危妊娠并发症, 提高妊娠结局和胎儿质量。综上所述, 定期的进行产前检查, 可以及早的预测妊娠高血压疾病, 从而减少妊娠并发重度高血压的发生, 降低早产儿、低体重儿及死胎的发生率, 改善母婴预后状况。

参考文献

[1]金海薇, 赖银女.产前检查对妊娠结局及围产儿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 (2) :49-50.

[2]翟洪娟.产前检查对妊娠结局及围生儿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药, 2010, 21 (6) :1017-1018.

[3]向春芳.12252例孕妇产前检查与妊娠结局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34) :5010-5011.

[4]相玉倩.妊娠早期孕妇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和子宫动脉多普勒检测在产检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产前诊断杂志, 2010, 4 (1) :49.

[5]龚衍, 杜晓红, 赵梓伶, 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产前检查的相关性调查[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1, 2 (2) :55-58.

上一篇:热工设备下一篇:说文解字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