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临床护理

2024-12-06

糖尿病临床护理(精选12篇)

糖尿病临床护理 篇1

对糖尿病患者加强健康教育护理, 了解糖尿病五项基本知识[1], 有效进行自我管理, 能够适当控制糖尿病进一步发展, 减轻糖尿病并发症。因此, 进行健康教育护理对糖尿病患者十分必要。该文主要通过选取2012年4月—2013年9月该院收治的140例II型糖尿病患者, 来研究健康教育临床护理的护理效果 , 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了2012年4月—2013年9月, 该院收治的140例糖尿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过该院临床诊断, 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无明显身体机能障碍, 患者患病年限为3~8年, 排除患有心、脑等严重疾病患者。140例患者中, 男性84例, 女性56例, 患者年龄在26~62岁之间, 平均年龄 (48.36±12.58) 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37例, 高中或中专68例, 大专及以上35例。把14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分别70例患者。两组患者在病史年限、性别、年龄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健康教育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健康教育护理, 使患者了解医院相关规章制度, 并进行比较单一的糖尿病基本知识教育。

1.2.2观察组给予观察组患者全方位的糖尿病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 成立健康教育护理小组, 系统、循序渐进、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糖尿病基本知识教育和指导。具体临床护理路径如下。

1.2.2.1入院护理首先评估入院护理 , 对患者身高、生命体征、血糖等进行检测。其次, 为患者介绍医院环境、制度、主治医师、护理人员等内容, 对患者卫生、心理等采取专业化、个性化护理, 消除患者紧张心理。

1.2.2.2住院护理在患者住院期间, 每天要对患者进行常规基本护理, 每天测量血糖浓度, 指导患者生活、饮食、卫生等, 熟练掌握胰岛素注射方法[2], 无菌操作, 告知患者了解糖尿病控制方法以及并发症等问题, 从而合理避免并发症。另外还要指导患者适量运动, 鼓励患者, 树立治疗信心。

1.2.2.3出院护理患者出院当天同样要进行与以往同样的护理工作, 另外加强出院健康护理指导, 使患者了解自身情况, 定期进行身体各项指标测量, 嘱咐患者注意事项。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糖尿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和满意度, 都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统计结果进行评估。

1.4 统计方法

利用SPSS13.0软件统计分析,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糖尿病五项知识知晓率

观察组患者在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护理指导后, 对糖尿病五项知识知晓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88.57%, 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42.85%,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所示。

3 讨论

众所周知,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慢性疾病, 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血糖浓度过高, 长期困扰患者日常生活, 带来了重大影响。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程度对控制糖尿病具有重要作用[3]。

综上所述, 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临床护理[4],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糖尿病五项知识的知晓率, 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 从而有效控制糖尿病以及减少并发症发生, 提高生活质量。总之, 健康教育临床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应用, 具有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临床护理, 观察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了2012年4月—2013年9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40例II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利用计算机软件把14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分别70例患者, 观察组和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健康教育护理, 观察组给予糖尿病临床护理方式实施全方位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对糖尿病五项基本知识知晓程度和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对糖尿病五项基本知识知晓程度明显偏高, 并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差异均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临床健康教育护理路径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全方位的护理, 能够有效增强患者对糖尿病五项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 从而科学的预防和防治糖尿病, 并且增强患者满意程度, 提高生活质量,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糖尿病,临床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都冬梅.辨证施护在2型糖尿病临床路径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31 (9) :291-292.

[2]徐永峰.临床护理路径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注射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 2013, 19 (9) :257-158.

[3]王亭君.标准化糖尿病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7 (9) :1288-1289.

[4]胡古月.新型敷料与外科换药治疗糖尿病大疱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23 (12) :153-155.

糖尿病临床护理 篇2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550000

【摘 要】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干预应用于糖尿病伴高血压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共46例,采用随机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对糖尿病及高血压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健康教育干预后,患者对糖尿病及高血压相关疾病知识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实施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在对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可以提升患者对相关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新生儿稿胆红素血症;护理因素;护理对策

糖尿病患者患有高血压疾病概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糖尿病伴高血压疾病作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具有病情易反复的特征,难以根治。对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增强患者对糖尿病及高血压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强化自身疾病预防意识,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本文选取46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3例。观察组23例患者包括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为22-70岁,平均年龄为(46.9±6.5)岁,病程时间为9个月-10年,平均病程时间为(6.6±2.5)年,患者包括5例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有12例为高中文化水平,6例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对照组患者包括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为25-72岁,平均年龄为(48.5±5.0)岁,病程时间为8个月-11年,平均病程时间为(7.2±2.3)年,患者包括4例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有11例为高中文化水平,8例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文化水平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手段,包括饮食护理、用药指导等。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干预,主要包括:①医护人员采用讲座或发放手册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宣讲。宣讲内容包括发病原因、预防疾病知识、治疗手段等,使患者明确正确的用药方法及用药量,提醒患者恢复期间的注意事项[1]。同时,医护人员需要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及时提醒患者定时服用药物。②为患者提供贴心的生活指导,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培养患者规律的饮食习惯,减少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加大蛋白质、维生素及纤维的摄入[2]。③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由于患者长期受到糖尿病伴高血压疾病的困扰,容易出现焦虑、烦躁不安的消极心理状态[3]。

1.3 疗效判断标准

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患者对糖尿病伴高血压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分为三个等级,优秀:90-100分,合格:60-89分,不合格:<60分。健康教育干预有效率=优秀率+合格率;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患者各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对比采取x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和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两组患者相关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对比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对糖尿病伴高血压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细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相关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对比[n(%)]

组别 例数(n)优秀 合格 不合格 总有效率

观察组 23 11(47.83)10(43.47)2(8.70)21(91.30)

对照组 23 5(21.74)9(39.13)9(39.13)14(60.87)

X?--------25.45

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详细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组别 例数(n)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

观察组 23 14(60.87)8(34.78)1(4.35)22(95.65)

对照组 23 8(34.78)10(43.48)5(21.74)18(78.26)

X?--------13.33

P--------<0.05

讨论

本文选取于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接受饮食、用药指导等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干预总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为60.87;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对医院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5.65%、78.26%,证明健康教育干预应用于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增强患者对相关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有效提升患者对医院的护理满意度,提升医院的形象。

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大多由饮食及生活作息不规律导致,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病程时间长,无法彻底根治,患者容易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因此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不安等心理情绪,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在实施健康教育干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注意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饮食作息规律,医护人员需要督促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时间,积极进行室外运动,提高患者的疾病抵抗能力[4]。若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需要立即联系医师进行治疗。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与患者的心理沟通,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使患者以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4]。

参考文献:

糖尿病的临床护理措施 篇3

【关键词】糖尿病;护理措施;护理效果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缺陷所引起。长期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重症或应激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性代谢紊乱。典型病例根据“三多一少”症状(即多尿、烦渴多饮和难于解释的体重减轻),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不困难。糖尿病治疗强调早期、长期、综合治疗及治疗方法个体化的原则。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2月收治的50例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糖尿病患者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3~73岁,平均年龄49岁。。所有病人的诊断均符合WHO相关诊断标准[1],入院时空腹血糖为9.2~20.5mmol/L。

1.2方法 通过纠正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代谢紊乱,防止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减低慢性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综合治疗包括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锻炼、药物治疗和自我监测。

2 护理

2.1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加强个人卫生,经常用中性肥皂或温水洗澡;出汗后及时用温水擦干汗渍或更换内衣;避免皮肤抓伤、刺伤和其他伤害,避免使用热水袋等过烫物品;观察皮肤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一旦发生受伤或感染,及时就医。女患者阴部易瘙痒,指导排便后用温水清洗;清洗会阴的毛巾和盆应单独分开,毛巾经常太阳照射消毒;会阴部应保持干燥。

2.2饮食护理 主食固定,每日250g~300g,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平衡膳食,戒烟限酒,多饮水;每日食盐摄入量应限制在6g以下。合理控制热能,维持标准体重。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肥胖(BMI>25)者应严格限制总热量,以达到降低体重的目的;而消瘦(BMI<18)者应放宽总热量,以达到增加体重的目的[1]。制订总热量:成人理想体重(kg)=身高-105或(身高-100)×0.9,然后根据理想体重和劳动强度,参照患者的饮食习惯,计算出每日所需总热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供给量:碳水化合物一般占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5%~20%,成人每日O.8~1.2g/kg理想体重,儿童、孕妇、乳母、营养不良或伴慢性消耗性疾病者宜增至1.5~2.0g;脂肪占总热量的20%~25%,每日0.6~1.0g/kg理想体重。

2.3糖尿病足的护理 嘱患者勤换鞋袜,每天用温水清洁足部。洗之前用上肢前臂内侧试水温,如果对温度不敏感时请家人代替,洗净后用干毛巾轻轻擦干,尤其是足趾间。若足部皮肤干燥,可涂抹适量羊毛脂。洗足后仔细检查双足,了解足部有无感觉减退、麻木、刺痛感;观察足部皮肤有无颜色、温度改变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注意检查趾甲、趾间、足底部皮肤有无胼胝、鸡眼、甲沟炎、甲癣,是否发生红肿、青紫、水疱、溃疡、坏死等损伤,有无变形,足背动脉搏动是否正常。定期做足部感觉的测试,及时了解足部感觉功能。患者自行检查双足时可以借助镜子检查[2]。指导患者不要赤脚走路,以防刺伤;外出时不可穿拖鞋,以免踢伤;应选择轻巧柔软、前端宽大的鞋子,每天更换鞋子,袜子以弹性好、透气及散热性好的棉毛质地为佳;每天检查鞋子,清除可能的异物和保持里衬的平整;指甲保留1 mm,对有视力障碍的患者,应由他人帮助修剪指甲;不要用化学药消除鸡眼或胼胝,应找有经验的足医或皮肤科医生诊治,并说明自己患有糖尿病;冬天使用热水袋、电热毯或烤灯时谨防烫伤,同时应注意预防冻伤;休息时不将双脚交叉,不穿影响下肢血液循环的紧身裤或裤袜。发生足溃疡的危险性及足溃疡的发展均与血糖密切相关,血糖值是干预有效与否最敏感的指标。足溃疡的预防教育应从早期指导患者控制和监测血糖开始,同时要说服患者戒烟,防止因吸烟导致局部血管收缩而进一步促进足溃疡的发生。

2.4运动治疗的护理 应进行有规律的合适运动,根据年龄、体力、病情及有无并发症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和长期坚持。建议餐后30~60分钟运动为宜;每次30分钟以上,一般不超过1小时,每周运动5次以上。运动强度,一般以运动后心率来衡量,运动后心率=170一年龄(岁),这样的运动量属中度,这样可以保持有氧代谢。运动量的增加应根据自身条件而循序渐进。不在胰岛素作用高峰时间运动;避免在运动肢体注射胰岛素;避免空腹运动,运动时携带甜食,结伴而行;运动后测血糖。急性并发症(感染、DKA)、糖尿病坏疽、有心、脑血管疾病或严重微血管病变者。

2.5酮症酸中毒的观察与护理 若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嗜睡或昏迷、酸中毒、呼吸有烂苹果味,脉搏细速、血压下降或休克,血糖>13.9mmool/L,酮体阳性者,应遵医嘱予以处理。迅速建立双路静脉通道,选用留置针,快速补液;小剂量胰岛素应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氧气吸入。生命体征监护、血糖、酮体、血电解质、二氧化碳结合率监测。准确记录出入液量。观察有无脑水肿、低血钾、低血钙等表现。

2.6低血糖的预防与护理 定时监测血糖,定时定量进餐。胰岛素剂型剂量要准确,注射准时。胰岛素强化治疗期间,大夜班护士注意观察11PM的血糖值,如血糖低于5.6mmol/L,嘱患者睡前加餐,并加强巡视,必要时叫醒患者,预防凌晨低血糖或无感知性低血糖。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汗、心悸、饑饿、手抖、软弱无力、面色苍白、头晕、嗜睡、反应迟钝、视物模糊等低血糖表现,一旦出现,立即予含糖高的食物或50%葡萄糖20~60ml口服或静脉注射。

2.7心理护理 重视患者的情绪反应,向患者说明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多与患者交流,鼓励其说出内心感受,向其宣教疾病的相关知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3 健康指导

指导病人自我监测血糖并定期复诊:经常观察记录血糖水平;每2~3个月复查GhbA1;每年1~2次全面复查,了解血脂、心、肾、神经功能和眼底情况。掌握降糖药及胰岛素使用方法、不良反应及应对[3]。饮食治疗的要求。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生活规律,戒烟酒,做好个人卫生及足部护理。指导病人正确处理疾病所致的生活压力,维持良好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帮助患者家属了解糖尿病知识,关心和帮助病人。指导病人外出时随身携带识别卡,以便发生紧急情况时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 李雪芹.糖尿病营养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3.2.101.

[2] 刘新美.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3):1780.

糖尿病临床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0年至2014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80例, 80例患者均确诊为糖尿病, 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 且均不患有其他疾病。男性患者48例, 女性患者32例, 年龄在48~88岁, 平均年龄为 (66.2±2.2) 岁。将这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24例, 女性患者16例, 年龄在48~88岁, 平均年龄为 (65.2±1.8) 岁;观察组40例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24例, 女性患者16例, 年龄在48~88岁, 平均年龄为 (65.2±1.8) 岁。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后, 结果显示,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方法:对照组40例患者行常规的治疗和护理手段, 主要对患者进行血糖检测、对症治疗, 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 遵照医师的医嘱对患者给予降糖药、胰岛素促分泌剂等药物让患者进行口服, 或者采用胰岛素皮下注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常规的一般护理措施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患者血糖, 并有效减轻患者的病情。

1.2.2 观察组方法:观察组40例患者, 应用与对照组同样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外, 对患者行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的干预, 主要的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教育等。

心理护理:首先对患者进行心理宣教, 对患者所服用的药物进行较为详尽的描述, 介绍药物的性质和类别等, 让患者对药物有一定的了解, 消除患者对于用药的顾虑和疑惑[3]。通过健康教育路径的干预, 让患者的心理应对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对于不同的患者所采用的强度也不同, 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患者, 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对于情绪波动较大的患者, 医护人员要时常进行安慰和劝导。如有必要的话, 可以开展一些关于糖尿病心理咨询的专家讲座, 让患者和家属能够对于自身疾病的心理问题与专家进行咨询, 以令患者保持一种乐观豁达的心理状态, 以此让患者了解到糖尿病不是不治之症, 可以通过药物的治疗达到控制和缓解的作用, 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用药护理:患者在用药治疗期间, 要严格的按照医嘱进行服药, 不要过量服药, 也不要无故自主停药, 患者在用药期间, 医护人员要针对患者所服用的药物, 对患者进行药物的治疗范围, 所对应的症状, 药理作用, 禁忌证等方面进行讲述。同时嘱咐患者及其家属用药的计量, 所需注意的问题, 方法等, 以免患者出现错误用药或是服用错误的药物出现不良的反应。最好的方式是, 患者在护理人员的看护下进行用药, 在患者用药结束后, 护理人员再离开。对于需采用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的患者, 护理人员首先应教会患者如何使用, 待患者能够完全正确的进行自主注射后再离开。

饮食护理:糖尿病患者在患病期间宜多食用含膳食纤维较多的食物, 如荞麦面等, 此类粗粮中含有较为丰富的维生素B, 患者长期食用能够有效的降低血糖和血脂;同时多食用一些蔬菜, 诸如苦瓜、洋葱等, 这些蔬菜同样能够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对于高油脂和高胆固醇类的食物要尽量少食用或不食用, 如动物的肝脏等。患者尽量不要饮酒, 酒精会使患者的血糖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患者基本要做到, 米饭不要吃饱, 水果不要多吃, 甜品基本不吃的原则,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每日的饮食记录。

健康教育:医护人员要对患者及其家属加强健康教育, 让患者和家属均对糖尿病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让家属和患者自身时常关注自己的血糖浓度。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健康生活的指导, 指导患者和家属健康的生活知识, 让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态度, 保持良好的睡眠, 让患者有一个较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有助于疾病的缓解。

1.3 评价指标[4]:对患者及其家属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护理满意度和健康教育的达标率进行评价, 满分100分。以此来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的差别进行评价和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比较方法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比较, 结果显示, 在患者满意程度和健康教育的达标率两项指标上, 观察组患者均优于对照组, 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 基本患病后都需进行终身治疗, 由于其治疗较为困难, 故会严重的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质量, 传统单纯的治疗手段不足以对病情产生明显的改善作用, 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病情易出现反复, 对于传统的常规健康教育, 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诸如跟踪不到位, 评价不及时等, 其随机性较强, 对患者的康复影响较大, 治疗效果不是很明显[5]。

相比较传统常规的临床护理措施, 本次研究的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为高效的、高品质的医疗护理, 同时该种护理路径具有较高的目的性、有计划性和预见性[6]。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 采用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的观察组, 其患者满意度和健康教育的达标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也较为明显。观察组所采用的护理路径从患者的饮食、心理、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等几大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护理干预, 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 提高护理的效率, 同时能够及时的反应和记录患者的心理和疾病的状况, 以便医护人员进行及时处理。该种方法能够使患者的治疗过程透明化, 让患者对自己接受治疗的过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不仅能够增强疾患关系, 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普及患者的一些基本医疗知识, 让患者对于自身疾病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

以上均为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的优点, 由于其突出的护理效果, 建议临床护理上广泛使用。

摘要:目的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行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 从而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 并观察其疗效。方法 观察对象为我院在2010年至2014年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的40例患者行常规的护理和健康教育, 观察组患者除常规护理外行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患者满意度和健康教育的达标率进行比较后, 结果显示观察组40例患者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较为明显 (P<0.05) , 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糖尿病患者行健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 同时能够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糖尿病,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左明辉, 王秀玲.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4, 37 (5) :57-58.

[2]杨明荣.对83例老年糖尿病人的护理体会[J].微量元素与健康教育研究, 2014 (4) :17-18.

[3]张梅.人性化护理用于糖尿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4) :3358.

[4]丁桂桃.将康教育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9) :52.

[5]杨春玲, 张瑞敏.临床护理路径[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9:14-15.

老年糖尿病的护理 篇5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变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人口发展趋势,通常老年人年龄的划分标准是60岁。本课主要介绍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即年龄在60岁以上的全部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其患病特点是发病率高,患者多为2型糖尿病,起病缓慢、症状不明显、尿糖阴性,并发症多。

一、概述

老年糖尿病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的全部糖尿病患者,包括两部分病人。一部分是60岁以后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一部分是 60岁以前确诊,而后进入该年龄组的病人。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调查涉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32个调查点。根据经济收入的高低,按6个不同经济类型地区划分,即大城市、中小城市、一类农村、二类农村、三类农村和四类农村进行抽样。其中调查60岁及以上人群9925人,其中男性4987人占50.25%,女性4938人占49.75%;城市4617人占46.5%,农村5308人占53.5%。收集的样本男女均衡、城市均衡。

上图是60岁以上人群空腹血糖平均值,可以看到该人群空腹血糖平均是5.18,按性别差异,男性是5.15、女性是5.20,女性明显高于男性。按城乡差别,城市平均空腹血糖是5.54,农村是5.04,城市也明显高于城乡。这就提示出在老年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的倾向是女性多于男性,城市多于农村。

上图是 60岁以上人群空腹血糖的分布情况,把60岁以上的老年人按5岁为一个阶段划分、分组,可以看到各年龄组的血糖平均值。各个年龄组空腹血糖水平在第90百分位点上的值在6.01-6.60之间,明显高于 WHO 和 IDF 的诊断标准,有超过10%的老年人存在着糖调节异常。

上图是 60岁以上老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明显看出发病率的高低跟经济收入排序一致。以经济最发达的大城市最高是16.97%,最贫困的四类农村为最低为1.94%。

美国是糖尿病发病率高发的国家,根据美国 CDC1999-2002年美国居民健康状况调查,美国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病率是20.9%,我国老年糖尿病发病率已经接近美国这种高发病的国家。所以糖尿病是老年人群面临的一个患病率高和流行广的慢性健康问题。

老年糖尿病患者有哪些特点?

二、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特点

首先表现的是发病率高,其次患者多为2型糖尿病病人,起病缓慢、症状不明显、尿糖阴性。大多数患者都是因为感染、视力下降、心血管疾病就诊才发现糖尿病的存在,因此在老年糖尿病诊断时就已经有了许多并发症,所以并发症多是老年糖尿病的第三个特点。

老年糖尿病患者活动障碍和功能受损的患病率要比老年非患糖尿病患者高的多。有资料显示在体力受限上要高2-3倍,在丧失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上要高1.5倍。

三、老年糖尿病的管理

老年糖尿病患者非常特殊,既要关注他们的糖尿病,又要关注他们的全身健康状况。糖尿病管理无外乎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与监测“五驾马车”的管理,老年糖尿病管理也如此。但是由于老年人的特殊性,在糖尿病管理中要重点强调评估和技巧上的特殊性。

(一)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教育 1.评估: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认知力、记忆力、注意力及肢体灵活度都下降,这些因素都影响着老年糖尿病知识的掌握。所以要评估老年人对糖尿病知识的认知水平,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运用新知识实现自我管理的能力。另外,还要评估社会支持,如读听写状态、交通以及经济状态等。

2.指导技巧:

老年人机体及认知变化比较快,近期记忆力不佳,所以在指导技巧上要相对频繁的定期评价治疗目标及管理教育方法,要求教材简化,重点突出。

(二)饮食指导 1.评估:

随着年龄的增加消化系统也会出现食欲减退、吞咽困难、消化不良等一系列胃肠道并发症,因此教育前需评估患者对糖尿病与营养的了解程度,全面评估营养状态,包括个人饮食爱好、饮食准备能力、摄取营养的潜在障碍(食欲减退、口渴感减少、牙列不良、吞咽困难、胃肠道并发症、改变味觉的药物、经济限制和与社会隔离)。还要评估体重状态,超重、肥胖或体重减轻、营养不良,需要强调的是无意识的体重减少增加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2.指导技巧:

提倡少食多餐,减少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适当增加膳食纤维,如可溶性的膳食纤维果胶、魔芋等。

(三)运动指导 1.评估:

运动可以改善血糖、血压、血脂状态,增加心肺功能,调整步态平衡,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对每个老年患者制定运动计划前都要评估其运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应根据每个个体的需要和社会环境制定计划,需要评估老年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当存在着高血糖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并发症,如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视物模糊等,以及有慢性疼痛和跌倒病史,都应避免运动。在运动的选择上还要考虑患者的运动习惯、运动条件、运动环境和运动的承受力。老年人可从规律的活动中显著获益、但要权衡利与弊,通常推荐的运动方式是散步、做操和太极拳,在运动中一定要注意避免风险,比如摔倒。

2.椅子操:

适合人群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目的是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灵活度。通常要求的时间是一天1-2次,每次30分钟,准备用物是一把椅子。(1)准备活动:

全身放松,深呼吸十次。整个活动过程中要保持上身直立状态。还要强调安全防护,建议把椅子放在相对空间大且平稳的地方,如客厅靠墙处;运动的时间、次数的多少,依照个人的身体状况而定,当出现头晕、疼痛、胸闷、憋气等不适,应立即停止。

(2)第一节:上肢运动

上肢运动第一个动作是患者坐好后,一侧上肢举过头顶并停留十秒钟放下(如上图所示),左右交替,左右上举为一次,总共10次。

第二个动作双臂伸直,以肩关节为中心,前画圆和后画圆各10次,主要是活动肩关节和上肢肌肉。

(3)第二节:扩胸及伸展运动

第一个动作双手放在肩上,做扩胸的运动,10次,要求扩胸时尽量打开,收拢时双肘关节尽量靠拢(如上图所示)。

第二个动作双手举过头,身体左右向外向下伸展(如上图所示),主要活动两侧腰部肌肉,左右为一次,共10次。

(4)第三节:下肢运动

第一个动作双腿向前伸直,双手放在一侧的大腿上,由上向下至脚尖处(如上图所示),再由下向上进行按压,左右交替,共10次。强调力度适中,不要对大腿产生疼痛和压迫感。

第二个动作是双脚并拢,进行抬脚尖、提脚跟的活动(如上图左图),主要目的是锻炼大腿和小腿肌肉,抬和提为一次,共做10次。接下来左右脚交换进行足部划圆,要求以踝关节为中心左右画圈(如上图右图),左右为一次,总共10次,左右腿交替。

(5)第四节:放松运动

双手向前平行伸直,分别进行肩关节和腕关节为中心的画圆和抖动(如上图左图),主要的目的是放松双上肢肌肉。接下来尽量张大嘴,进行无声的喊叫和说话(如上图右图),目的是为了要放松面部肌肉。

给自己一个拥抱,并鼓励自己继续锻炼下去(如上图所示)。运动的好处不言而喻,持续的运动对于糖尿病病人的健康和血糖恢复、代谢状况都有好处。

(四)药物指导

人在衰老的过程中,可以引起一系列生理学变化,使许多器官的生理储备功能下降。因此,老年人在确诊糖尿病的同时,就存在多种代谢相关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和心脑血管疾病等,存在多重用药。有资料统计,同时使用5种或以上的药物时,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增加,使用胰岛素治疗的老年患者,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也会增加。

1.评估:

在评估中药物史是询问的关键内容,要询问患者服药的种类、次数和时间。要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药物与疾病的相互影响,以及患者是否用了非处方药物。还要权衡患者的经济能力。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药的注意事项,由于老年人常伴多器官功能减退,出现心、肾、肝功能不全者,禁用二甲双呱类。心功能不全者避免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比如罗格列酮。在使用降糖药时避免首选作用强且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磺脲类降糖药物,比如优降糖。目的是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可以选择 α-糖苷酶抑制剂,或小剂量作用温和,或半衰期短的胰岛素促泌剂,根据血糖变化逐渐加量。血糖控制标准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重点避免发生低血糖。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血糖水平更低、更难识别,后果也更严重。低血糖可以加重老年患者的合并症,比如冠心病、脑血管病、跌到等意外事件的发生,因此在血糖强化控制情况下,一定要评估收益与风险。特别提出在虚弱的老年人的治疗中,预防低血糖往往优先于对血糖的强化控制。

还要考虑预期寿命,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中,预期寿命可能短于治疗产生益处的时间,这时治疗计划可能带来有害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制定相关血糖控制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到相关的预期寿命。

2.血糖控制目标和治疗目标: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是什么?

(1)血糖控制目标:

老年人的基础控制目标是血糖控制在11 mmol/l 或尿糖很少,没有高血糖的症状。强化治疗控制目标多数不推崇,但是对于60岁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强化控制血糖对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有益处,因此对于60岁新诊断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强化治疗的控制目标很必要。强化控制血糖的目标是空腹血糖 < 6.1mmol/l,平均血糖要在6.1-7.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正常。

对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接受的治疗目标是空腹血糖 < 10 mmol/l,餐后1-2小时在7.8-1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 < 正常上限 + 1.5 %。

对于80岁以上的老年人,血糖控制目标可以适当放宽,空腹血糖 < 11.1 mmol/l,餐后血糖 < 13.9 mmol/l 即可。

老年糖尿病血糖的基础控制目标是()mmol/l A.6.1

B.7.1 C.11 D.15 正确答案:C

解析:老年糖尿病血糖的基础控制目标是11mmol/l或尿糖很少,没有高血糖的症状。所以选C。

(2)老年糖尿病治疗的目标:

老年糖尿病治疗的目标除了血糖控制目标之外,还要考虑缓解症状性高血糖,监测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和相关伴发症,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和恶化,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教育和咨询,确定和治疗动脉硬化疾病的危险因素。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包括功能和营养状况,并确定和处理并发症。

在糖尿病的管理过程中,控制高血糖的同时要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在控制高血压的同时要预防脑供血不足,在抗凝治疗同时时要注意消化道和皮下出血的发生。所以糖尿病的综合管理要必须充分考虑患者的承受能力、脏器功能水平,评估达标的获益和风险,加强患者的安全管理。

3.技巧指导:

强调简化药物种类,种类越少、患者依从性就越高。任何降糖药物都要从最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应用短效降糖药可以减少低血糖的风险。所以老年用药中要提倡简化、最小剂量、短效。

(五)家庭和社会的支持

有资料显示44%的70岁或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都需要一个或更多的人协助日常生活,所以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很必须。对于不能完全进行自我管理的老年患者,家庭成员、朋友或其他治疗伙伴都需要纳入到糖尿病教育和管理中,目的是为了帮助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因此在教育过程当中给个体化指导时有家庭的陪伴最好。

(六)多学科的合作

在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冠心病或脑血管疾病等合并症同时伴随着老年糖尿病患者,而其他各个功能也在不断下降。所以要优先考虑多学科的合作,优先考虑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整体治疗目标中要求尽可能达到好的血糖控制,同时维持独立的、最优化的生活质量。

(七)个人喜好

在制定治疗计划时一定要考虑老年患者的个人喜好,这种喜好不仅能增加依从性,还能增加患者舒适感,也能增加患者治疗结果改善的可能性。

老年糖尿病患者非常特殊,既要关注糖尿病,又要关注全身健康状况,因此在

糖尿病患者饮食及临床护理 篇6

【关键词】糖尿病;饮食;临床护理

【中国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85-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但随之而来的是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达到2%,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达到4000万,并还以每年100万的速度递增。而目前还没有能完全治愈糖尿病的药物。但临床研究证实,控制饮食和药物治疗相结合对病情控制很有利,因此研究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注意事项以及在临床中采用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减轻病人的痛苦,有效控制病情。

一、糖尿病简介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糖尿病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

二、糖尿病患者饮食注意事项

合理的饮食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患者需要长期的坚持合理饮食,才能有效的控制病情发展。但如果饮食控制不好,病情会加重并产生并发症,从而给治疗带来困难。因此合理饮食是一切治疗方法的基础。根据自己多年的护理经验,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合理控制能量的摄入量,这是糖尿病营养治疗的首要原则。患者能量的供给需要根据病情、血糖、尿糖、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情况确定。其次,要保证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由于碳水化合物是能量的主要来源,需要供给充足,来减少体内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从而预防酮血症。第三,要限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由于糖尿病患者本身胰岛素分泌就不足,从而导致体内的脂肪分解加速,合成减弱。因此当膳食的脂肪摄入不当时,易引发或加重高脂血症,导致血管病变,这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第四,要有适量的蛋白质摄入量。由于糖尿病患者的糖异生作用增强,蛋白质的消耗量将增加,因此容易出现负氮平衡。第五,要有充足的维生素摄入。由于糖尿病患者的主食和水果摄入量受到限制,而且体内的物质代谢相对旺盛,发生维生素缺乏。因此,需要保证足够的维生素供给。第六,要有合适的矿物质摄入。由于矿物质的缺乏能导致很多糖尿病的并发症,例如视网膜病变、胰岛素合成和分泌的减少从而加中病情。因此必须有足够的矿物质摄入。但应限制钠盐的摄入,以防止和减轻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并发症。第七,丰富的膳食纤维摄入。由于膳食纤维对防治糖尿病具有很好的作用,能有效地改善糖代谢,降低血压、血脂和防止便秘等。但同时膳食纤维摄入过多,又会影响矿物质的吸收,因此需要合理摄入。第八,由于糖尿病患者自身新陈代谢的问题,必须根据血糖、尿糖、病情等信息,做到合理的餐次与营养分型治疗。在总能量范围内,适当增加餐次有利于改善糖耐量和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三、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护理

糖尿病患者在医院进行治疗时,医护人员要努力做好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工作,帮助患者做好常规护理,使患者病情得到好转。既要针对患者的不同病情遵医认真做好各项护理,消除患者一切顾虑,结合医生用药改善患者病情,又要针对患者不同心理,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因此糖尿病患者的专科护理在临床医学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临床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临床护理中需要注意和做到几点措施。首先要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糖尿病患者往往因病程长,容易出现忧虑、抑郁心理,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出现拒绝服药不配合治疗的情况。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说明控制血糖对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性,帮助患者充分认识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诱发因素等。耐心向患者说明糖尿病只要坚持治疗,合理控制饮食,就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其次要做好饮食护理。建立营养素的合理结构;控制体重在理想范围;改善血糖、血脂;保持体力。定期复查血糖、尿糖、24 h尿糖定量,观察病情转归,定期测量体重,发现病情变化,应遵医嘱适当改变进食量。第三运动护理。指导患者合理进行运动能促进糖的氧化利用,增强末梢组织特别是肌肉对胰岛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将更多的皮下注射储存的胰岛素调动到血液中,使肥胖患者的体重降低。第四做好药物指导,糖尿病患者多数为Ⅱ型糖尿病,常常给予口服降糖药治疗,护理人员应准确掌握各类药物的药理及其适应证和禁忌证、剂量数据、毒副作用及过敏反应,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第五做好皮肤护理。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及血液内含糖量较正常人高,细菌繁殖力强;机体形成抗体能力较正常时低,且白细胞杀菌力与吞噬力均降低,易出现皮肤瘙痒与感染,且感染后不易康复。注意指导患者勤洗澡、勤更换衣物,用温和的洗浴用品,减少对皮肤的刺激。注意检查和保护皮肤的完整性,减少或去除因小伤口未及时治愈而造成截肢的后果;每天按时翻身,按摩皮肤受压部位,预防褥疮发生。

四、结论

可以看出,合理的饮食习惯和正确的护理措施是能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的,临床实践表明,只要患者坚持药物治疗、运动锻炼、合理饮食、自我监测,自身的血糖水平就能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降低各类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确保生命安全。通过向患者介绍饮食治疗的目的、意义及具体措施使患者积极配合以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世晴等.糖尿病临床标准化护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6.

糖尿病的临床护理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在该院进行治疗的6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该组患者中, 男性患者42例, 女性患者26例;年龄范围42~80岁, 平均年龄 (62.3±2.1) 岁;病程3~20年, 平均病程 (8.2±1.1) 年。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 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等特点[2]。不同年龄阶段及病程的患者, 其心理反应也存在较大差异, 大多表现为紧张、不安、恐惧, 少数患者由于缺乏对疾病的了解, 未能从思想上予以重视。一些病程较长的病人, 则容易产生消极、悲观、抑郁、绝望等不良心理。针对这些情况, 护理人员可定期开展一些知识讲座, 或平时主动向病人介绍糖尿病的有关知识、治疗措施及不良反应等应注意事项, 提升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度;对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 消除患者疑虑,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主动配合治疗, 从而有利于促进身体的康复, 提高生存质量。

1.2.2 给药护理

护士应强调双胍类或磺脲类降糖药物的危害性, 如引起皮肤过敏、低血糖、胃肠道反应等, 使其认识到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一般磺脲类药物须在饭前30 min服用。双胍类药物的服用可在饭前或饭后。服药者应在外出时随身携带饼干、糖果, 血糖较低时可随时服用。护理人员还应积极向病人讲解胰岛素笔的使用方法, 并告诉患者应注意的事项, 使其能够独自完成胰岛素注射。遵医嘱教会患者确定制剂种类、剂量、注射部位的方法。一般情况下, 上臂三角肌、臀大肌、大腿前侧与腹部是注射频率较高的部位, 但要注意交替使用, 避免发生脂肪萎缩及硬结的现象。此外, 要正确掌握药物的剂量。该院对68例患者在饭前30 min给予了常规胰岛素 (徐州万邦金桥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32024567) 皮下注射5 U/次, 3次/d。护理人员应保持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密切观察, 对于第一次用药者, 应由护理人员行胰岛素注射, 并注意观察病人是否存在胰岛素过敏、低血糖等症状。发现低血糖时, 须及时给予糖水口服治疗或是静脉注射葡萄糖液。

1.2.3 运动护理

运动治疗也是糖尿病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3]。适量的运动能够降低患者的血脂与血糖, 且有利于减轻体重, 增强体质。护理人员应结合病人的年龄、性别、病程等情况, 制定最佳的运动方案。如果是单纯性的糖尿病患者, 无其他合并症, 可选择慢跑、羽毛球、乒乓球等有节奏的全身活动, 每次运动时间在1 h左右, 分3次进行, 坚持4次/周, 一般在饭后50 min进行效果较好;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 可选择太极拳、交际舞、快步走等有节奏且相对轻松的有氧运动;对于视网膜异常者, 应禁止进行负氧运动、阻力运动、憋气运动等活动, 且所选择的运动场所必须空气清新, 路面平整。全部运动应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1.2.4 饮食护理

饮食治疗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环节[4]。在糖尿病的任何阶段, 饮食治疗都发挥着巨大作用。护理人员应主动为患者讲解饮食原则, 耐心解答其疑问, 并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血糖、血压等为其制定相应的饮食计划, 让患者认识到合理饮食对疾病治疗的意义, 积极配合治疗。糖尿病患者应遵照以下原则进食: (1) 膳食平衡性原则, 尽量选择一些多样化、营养价值高的食物, 多进食一些含维生素、高蛋白的食物, 如鱼肉、蛋、谷薯类等食物, 多吃新鲜蔬菜与水果。 (2) 适当放宽主食限制, 尽量不吃单糖及双糖食物;主食应粗细搭配, 以利于血糖的降低。 (3) 限制脂肪的摄入量, 每天的摄入量应有严格控制;尽量选择优质蛋白质, 预防体重增加而不利于实现对血糖的控制。 (4) 限制钠盐食用量。如果食用的钠盐过多, 会促进淀粉在体内的消化, 进而加快葡萄糖吸收, 引起血糖浓度的升高;长时间摄入过量的钠盐, 还会引发高血压, 且极易引起其他心血管疾病。为此, 护士应建议病人尽量不吃咸菜、豆瓣酱等含盐量高的食物[5]。 (5) 适量增加高纤维膳食。高纤维食物在胃肠中占的空间较大, 容易产生饱腹感, 且利于减慢糖吸收速度, 降低餐后血糖水平, 故应建议患者多进食豆类、粗粮等高纤维食物。 (6) 多喝水, 控制饮酒量。病人很容易因为多尿而加快体内水分的蒸发, 使得血液浓缩, 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机率, 应建议患者多喝水。酒精可对肝脏造成损坏, 且会加重磺脲类降糖药的低血糖效应, 长时间饮酒会促进血清三酯的升高。因此, 护理人员应建议患者禁烟酒。 (7) 少吃多餐, 进食应定时、定量。在规定摄入的总量条件下, 应将每天的食物分为几次食用, 最好是4~5次, 注意预防由于暴饮暴食而导致血糖突然升高的情况, 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低血糖[6]。

1.2.5 对并发症的护理

护士应主动告知病人相关的并发症会出现的症状, 并教会患者如何通过观察手抖、出汗、强烈饥饿等反应确定是否发生低血糖反应[7]。保持对患者体征的观察, 留意是否存在恶心、嗜睡等等酮症酸中毒表现;注意查看患者是否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观察病人有无四肢麻木等表现;有无高血压、蛋白尿、水肿、皮肤感染、肺部感染等表现;女性是否出现外阴皮肤瘙痒等。一旦发现异常, 护理人员应及时告知医生, 以便采取措施处理。

1.2.6 健康指导

积极组织对糖尿病患者的相关知识教育, 可通过集体讲座、上门回访、个体咨询等方式,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作息规律, 戒烟酒, 保证充足的睡眠, 适量运动, 保持良好的心态。教会患者自测血糖并掌握血糖的控制标准, 如空腹应低于7.0 mmol/L, 餐后2 h应<10.0 mmol/L。指导患者家属协助患者进行运动锻炼, 叮嘱患者按时进餐及服用;教会病人及家属如何正确护理足部;注意足部保暖。叮嘱患者定期复查, 包括测血糖、血压、血脂及检查肾功能、心血管状态等。

1.3 观察项目

自制生命质量评分表了解患者护理前后的生命质量情况, 主要包括血糖控制度、生活满意度、疾病影响程度等5个项目。分值越低, 效果越显著。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8]。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护理, 患者的血糖值得到了有效控制, 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生命质量评分显著高于护理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护理前比较, P<0.05。

3 讨论

在该次研究中, 该院对68例糖尿病患者实施了心理、运动、饮食、并发症等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通过观察表1可发现, 经过运动、饮食等护理干预, 患者的生命质量评分由护理前的 (106.9±2.3) 分降至 (95.2±1.0) 分, 较护理前有了显著改善, 说明有效的护理能够有效控制血糖, 促进患者生命质量的提高。比如, 对于不同年龄及病程的患者, 护理人员根据其年龄与病情特点进行了有效的心理疏导, 使其认识到积极配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控制血糖, 有利于提高生存质量, 然后主动配合治疗。又如, 由于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 需长期服药治疗, 护理人员则根据患者实际对其进行了给药护理, 有效预防了由于患者乱用降糖药物而导致不良反应的情况。糖尿病治疗还需进行适量的运动,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疾病特征、年龄等情况, 为其选择了适合本身体质的运动, 使患者机体免疫力大大提高。饮食控制也是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饮食、控制体重对患者控制血糖非常重要。为此,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情况为其制定了合理的饮食计划, 并向患者讲述了饮食应注意遵循的原则, 比如坚持少量多餐、定时定量进餐, 预防暴饮暴食而引起血糖的突然增高;又如限制每天的钠盐摄入量, 预防摄入过量钠盐加快淀粉消化, 而增加葡萄糖吸收引起血糖升高等。并发症护理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之一。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较高, 也极易并发其他疾病, 尤其是心血管疾病, 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一旦发生并发症, 则无疑增加了患者的生存危险。所以, 该院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时, 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对其进行了并发症护理。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护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患者之所以服药依从性不高、不配合护理, 大多是由于患者缺乏对疾病本身的认识, 未意识到遵医服药、控制饮食等措施的重要性。为此, 护理人员主动对其进行了健康指导, 如教会患者及家属测量血糖值、血压及血脂等的方法。

曾有文献[9]指出, 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饮食、运动等护理干预, 血糖控制度可高达 (29.5±0.8) 分, 生活满意度可达 (28.4±1.6) 分、疾病影响度 (36.2±2.3) 分、糖尿病相关忧虑 (12.3±0.9) 、社会或职业烦恼 (11.4±0.9) 、总评分可达 (96.2±1.2) 分。该结果与文献观点基本一致, 甚至略优于文献结果, 这可能与该次评估项目数量有关, 或与患者体质有关, 具体还需进一步验证。由此可见, 对糖尿病患者给予心理、饮食等护理干预, 能够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 在临床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日后的糖尿病患者护理中, 还要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护理对策, 使其服务于临床护理工作, 促进患者身体的康复。

综上所述,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饮食、运动等护理, 患者对疾病及治疗有了更好的认识, 积极配合治疗, 不仅有效控制了血糖值, 且生存质量较之前有了明显提高,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邓耀锐, 白冰心.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8) :249-250.

[2]韩平.健康教育在糖尿病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6) :69-70.

[3]郭琼瑛.临床护理路径在2型糖尿病病人中的护理体会[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1, 31 (2) :267-268.

[4]宁红香.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6) :713-714.

[5]郭影, 杨菲菲, 赵淑艳.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 (3) :173-174.

[6]迟星云, 宋桂芳, 张爱凤.人性化护理方式对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11) :16-17.

[7]车映菊.浅谈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1) :112-113.

[8]谢芳.全程护理干预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9) :1635.

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探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180例自2010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DM患者, 随机将他们分成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100例, 其中男52例, 女48例, 年龄55~67岁;病程1~21年;空腹血糖为11~23mmol/L。对照组80例, 男44例, 女36例, 年龄55~68岁, 病程1~23年, 空腹血糖10~22mmol/L。诊断结果符合DM诊断标准。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相关的血糖因素等方面, 两组患者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方法

实验组:每天适当对DM患者进行临床护理, 包括用药护理、饮食护理、血糖监测、运动疗法、心理护理等方面。

对照组:均按医嘱对患者实施常规的治疗及护理。

1.2.1 用药护理

叮嘱病人服药按时按量, 口服降糖药物, 如磺脲类和双胍类。不可随意增减药量, 观察病人血糖、尿糖、尿量、体重以及GHB、FA的变化, 观察护理疗效与产生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厌食, 增多胃酸分泌, 腹部感觉烧灼, 为减轻或防止发生可服用制酸剂。

在使用胰岛素过程中, 对其产生的不良反应要密切观察与预防。常见的反应有低血糖, 主要是因为过多使用胰岛素、饮食失调、运动过量等等, 在I型糖尿病病人较常见, 主要表现为饥饿、疲乏、头昏、心悸、出汗, 重者可致昏迷。若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 立即让其卧躺休息, 及时监测血糖, 根据病情考虑是否进食糖果、饼干和含糖的饮料等一类食物, 以缓解患者症状。对于昏迷者, 要立即采取抽血和查血糖等措施, 然后静脉推注20~30mL 50%葡萄糖。调整胰岛素的使用剂量与使用时间要根据实际情况情况而定, 而预防出现低血糖反应的关键就是定时定量地进食, 并保持适当的运动量, 若推迟就餐时间, 可先进食一些饼干。同时要注意胰岛素的过敏反应, 其主要表现为严重的过敏反应, 如注射局部出现瘙痒和荨麻疹, 全身性的皮疹, 还有罕见血清病和过敏性休克等。护士要准备好抢救工作。

1.2.2 饮食护理

对糖尿病患者最为基本的护理就是饮食方面的护理, 这也是DM治疗与护理、预防与控制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很多患者不愿受到限制的饮食, 稍有饥饿感就不加控制地进食。这时护理人员应该给予耐心的指导, 让患者懂得自觉遵循利于治疗的饮食计划。

适当的控制饮食可有效帮助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 纠正代谢紊乱, 消除不良症状。定时定量是饮食护理中最主要的原则, 主要控制进食的总热量, 同时注意低糖低脂, 蛋白质适量, 纤维素与高维生素的高量。

为了持久地控制血糖, 还应戒烟酒, 少食多餐, 并均匀搭配三餐的饮食, 而且每餐适量搭配脂肪、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 防止血糖出现过大波动, 使葡萄糖的吸收减缓, 胰岛素的释放增加。按规定食谱让患者搭配食用2~3周, 血糖一般会下降, 大多数轻症的糖尿病患者病情会逐渐好转, 血糖与尿糖也会恢复正常水平, 而在未能良好地控制血糖、尿糖时, 则可配合药物治疗;对使用胰岛素的患者, 为避免低血糖要作必要调整, 可在两餐之间或睡前加餐, 但所加餐的热量应包含于总热量中。治疗过程中, 对患者的血糖和尿糖进行常规检查。

1.2.3 血糖监测

直接判断DM疗效的标准就是血糖监测, 它反映的是机体中含的实际血糖量, 为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从住院的第5d起, 要适时监测患者的血糖, 同时也应教会患者出院后如何进行自我监测血糖和使用胰岛素。

1.2.4 运动疗法

如果DM患者能保持有规律的、合理的运动, 对于减轻体重、改善血糖与血脂紊乱状况以及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有重要作用。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力等不同条件, 以及有无并发症等考虑是否长期坚持运动, 可安排一些非激烈性的运动, 如散步、体操等等, 时间一般为1h/d。运动时还应监测心率, 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防止因过度疲劳而导致的血糖升高, 加重病情。

1.2.5 心理护理

很多患者抑郁与恐惧于糖尿病的性质, 也常见不良情绪, 对治疗非常不利。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各种情况, 与患者进行适当的沟通:让他们正确认识糖尿病, 了解到糖尿病是可治可防的, 以及不防不治对身体有哪些危害。在心理护理的方式上, 可采用支持性的手段如解释、安慰、鼓励等, 通过这些温和方式来调整患者不适的心理状态, 尽量缓解他们精神上的压力, 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 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生活, 鼓励他们积极配合院方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3 结果

经过较为系统、全面的临床护理, 患者对糖尿病的适应度和血糖控制率都有明显的提高。经过8d治疗后, 按疗效评定两组患者情况:100例的实验组患者中, 空腹血糖基本恢复正常的有90例, 占90%, 80对照组患者中, 空腹血糖降到正常水平的有48占60%。经χ2检验 (P<0.01) , 具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1。

4 讨论

系统、全面的临床护理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对于治疗成效有着关键作用。临床护理可以帮助患者从各方面清楚地认知DM, 且能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院方的治疗, 另外在自我控制病情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给予患者良好建议。以往治疗DM基本都以药物为主, 未重视患者的辅助性治疗。而如今的临床护理开始重视除了药物治疗以外的其他积极健康的治疗, 使患者积极接受糖尿病教育, 使患者的健康意识得到加强, 从而能够主动参与到疾病控制中去, 更好地稳定血糖, 减少发生并发症, 真正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使得糖尿病的治疗呈现良好态势。所以, 从本研究的探讨分析可看出, 在DM的治疗中, 全面系统的临床护理的作用可谓至关重要[1,2,3,4]。

参考文献

[1]尤黎明, 吴玉.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莫永珍.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与教育[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1 (9) :477.

[3]朱春兰, 吕小兰.糖尿病的整体护理概述[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23) :123-125.

糖尿病临床护理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研究对象选取该院2013 年3 月—2014 年3 月收治的56 例糖尿病患者,同时排除了药物过敏、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大量蛋白尿等患者。现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28 例,其中干预组中男性17 例,女性11 例;年龄最大70 岁,最小21 岁,平均(38.9±6.9)岁;病程最长19 年,最短1 年,平均病程(8.6±1.6)年;合并症:脑栓塞2 例,高血压3 例,冠心病5 例。 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110 例;年龄最大71 岁,最小20 岁,平均(38.7±6.4)岁;病程最长18.9 年,最短10 个月,平均病程(8.2±1.3)年;合并症:脑栓塞1 例,高血压4 例,冠心病6 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合并症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较高。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比如一般生活护理、健康宣教、用药指导、病情观察、出院指导等。

干预组患者实施糖尿病护理小组护理模式,选取护士长、护士以及副护士等组成一个18~20 人的糖尿病护理小组,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主要负责培训小组成员的糖尿病专业知识、专业护理知识、专业护理技能等相关护理培训[4]。 每个月应该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四次关于糖尿病专业知识的培训,也可以定期组织糖尿病护理知识以及护理技能比赛,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小组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临床医师应该每个月开展一次专题知识讲座,小组组长应该陪同临床医师一起巡房、查房,筛选出典型病例进行专题研讨。 其次,培训后应该对小组成员进行考核,测试小组成员对糖尿病护理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专业护理技能,包括健康教育方法及内容、用药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监测血糖、预防并发症等。 另外,护理小组组成还应该配合临床医师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而且严格根据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2.1 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预防措施、治疗方法以及护理要点等知识, 向患者强调健康生活习惯对于疾病康复的重要作用。 指导患者掌握自觉监测血糖的方法,嘱咐患者戒烟戒酒,注意合理饮食,平时加强锻炼,劝诫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改善患者代谢紊乱症状,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其次,应该为患者建立一个详细的个人资料档案, 详细登记患者的糖代谢检查、对糖尿病认知度、身心状况、糖代谢检查等情况[5]。

1.2.2心理护理糖尿病患者病程比较长,也容易并发其他的并发症,因此常常会出现烦躁、紧张以及焦虑等负面情绪,这样很容易导致患者血糖升高,使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护理人员应该多和患者交流、沟通,一定要注意语气要轻柔,态度应该和善,使患者维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1.2.3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该指导患者注意科学、合理饮食,注意控制患者的饮食热量,叮嘱患者少吃甜食,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素、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而且应该指导患者养成少吃多餐的饮食习惯,定时用餐,密切观察患者的体重变化,使患者维持比较理想的体重,改善患者代谢紊乱情况,有效控制患者的血脂、血糖水平。

1.2.4 运动指导适当运动有助于减轻患者的体重,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也有利于调节脂代谢、血糖紊乱症状。 护理小组应该根据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计划表,一定要注意运动强度、运动方式,向患者强调几点运动注意事项[6]。 护理小组成员应该严格监护患者进行运动计划, 而且应该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及时调整运动计划。

1.2.5 用药护理以及血糖监测护理小组成员应该强调了解、掌握各种降糖药物的用法、剂量、药效作用、注意事项等情况,指导患者能够按时、按量、正确的服药,同时应该告知患者应用胰岛素的方法以及服药后的不良反应。 告知患者一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该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处理。 其次,护理人员应该指导患者学会正确的血糖仪使用方法, 并且告知患者正确的血糖监测次数以及血糖监测时间。

1.2.6 并发症护理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常常会伴有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糖尿病足等并发症,护理小组成员应该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早期并发症症状以及正确的监测方法,告知患者并发症的一些急救措施,积极预防并发症发生。

1.2.7 出院指导待患者出院时, 护理小组一定要叮嘱患者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注意保持舒适、愉快的心情,每天自己监测血糖水平变化情况。 护理小组成员应该建立患者的个人档案, 每一个月让患者回医院门诊进行一次复查, 并且通过电话询问等方式了解患者出院后的病情以及遵医行为, 以便医师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空腹血糖值(FPG )低于7.2 mmol/L,餐后2 h血糖(2 h PG)低于8.3 mmol/L;有效:FPG低于8.3 mmol/L,2 h PG低于10.0 mmol/L;无效:FPG、2 h PG均低于10% ,或者并没有很大改善。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效果、 护理前后血糖水平变化及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等。

1.5 统计方法

两组数据采用SPSS16.0 统计学软件处理,以 χ2检验计数资料,并以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s),以t检验组间差异,P<0.05 说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干预组患者无效1 例,对照组无效5 例,干预组护理总有效率(96.4%)显著高于对照组(82.1%),两组护理效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水平变化对比

两组患者经过相应护理后,FPG、2 h PG等指标相对于护理前均有所降低(P<0.05),而且干预组患者护理后FPG、2 h PG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所升高,但是干预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糖尿病是极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使用药物维持治疗,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程度不一,很多糖尿病患者均需要在饮食上进行控制, 严重者需要去医院定期进行胰岛素等治疗。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病情严重程度、致病原因都有很大差异,患者临床表现也有很大差异,而且糖尿病患者很容易累及多系统、多脏器损害,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仅仅根据医嘱治疗糖尿病以及相关并发症,可以起到一定效果,但是并不能很好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7]。 为进一步提高糖尿病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必须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进而更好的控制患儿病情的稳定。

根据相关的临床研究证实表明[8],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配合精心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高低是提高病情控制效果, 防治并发症的关键,只有患者自己高度重视糖尿病护理,充分意识到糖尿病护理的重要性, 才会积极主动的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提高患者的依从,因此,加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9]。 糖尿病护理小组是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糖尿病护理小组由专科护理人员组成, 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针对性的知识培训以及指导, 而且会为患者制定专门的个人档案,对患者进行专业、针对的健康教育,使糖尿病患者全面了解关于糖尿病的相关专业知识, 可以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更好的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自我监控能力[10]。 而且,护理小组护理模式下可规范每个科室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避免由于护理不当导致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积极预防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11]。

该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组患者实施糖尿病护理小组干预模式后,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提高了14.3%,患者的FPG、2 h PG等指标水平显著低于护理前(P<0.05),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和门新合研究报道基本相符[12]。 由此可见, 糖尿病患者实施糖尿病护理小组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良好,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较传统的护理模式要具有很多优势。

综上所述, 糖尿病患者实施糖尿病护理小组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良好,可有效稳定患者血糖,改善患者病情,值得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糖尿病患者护理中实施糖尿病护理小组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56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实施糖尿病护理小组护理模式)和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以及护理前后血糖水平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 干预组患者无效1例,对照组无效5例,干预组护理总有效率(96.4%)显著高于对照组(82.1%),两组护理效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过相应护理后,FPG、2 h PG等指标相对于护理前均有所降低(P<0.05),而且干预组患者护理后FPG、2 h PG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所升高,但是干预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实施糖尿病护理小组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良好,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大范围推广。

糖尿病临床护理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3 月—2015 年10 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76 例, 男46 例, 女30 例;年龄26~65 岁, 平均 (45.7±3.6) 岁;31 例为1 型糖尿病, 45 例为2 型糖尿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 例, 2 组患者在年龄及病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故具可比性。

1.2 方法

(1) 对照组:该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 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指导、生活护理等。 (2) 观察组:该组患者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实施糖尿病护理小组干预, 具体步骤如下:①成立护理小组:该护理小组由专科护理人员共同组建, 于护理前对其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 并发症护理知识及血糖监测等多方面知识进行培训并考核[3];②加强对观察组患者的糖尿病疾病相关知识教育, 帮助其掌握各种糖尿病防治方法, 如血糖监测、饮食控制、日常锻炼等;③建立患者个人档案, 对其身心状况、咨询内容、疾病认知度、糖代谢检查等予以客观及时记录[4];④根据患者具体护理需求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 将护理效果及时报告给临床医生, 以为患者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有效护理; ⑤加强糖尿病知识普及力度, 组织相关活动分享新知识、新技术等, 加强护理人员相互学习与经验交流, 促进糖尿病临床护理质量的有效提高[5]。

1.3观察标准

对2 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与护理满意度加以对比。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患者空腹时其血糖低于7.2mmol/L, 其进食后2 h血糖低于8.3 mmol/L;②有效:患者空腹时其血糖低于8.3 mmol/L, 其进食后2 h血糖值低于10.0 mmol/L;③无效:患者空腹及进食后2 h血糖值均仅降低10%, 或无显著变化。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1.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 (%) 表示, 行 χ2检验, 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对比

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94.7%, 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3.7%,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2 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9.5%, 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8.4%,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属因胰岛素分泌缺陷与胰岛素作用障碍而引发的代谢性疾病, 具有终身性[6]。 该疾病患者需进行长期药物治疗, 因而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与用药依从性对血糖控制水平、 并发症发生率的有效控制极为关键。 相关研究表明, 护理人员护理措施是否规范、对糖尿病知识是否充分掌握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服药依从性方面存在密切关联[7]。 糖尿病护理小组属新型护理模式, 以充分利用护理资源、提升糖尿病专科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与护理水平、规范护理工作、加强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 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与自我管理能力等目标[8]。 通过临床治疗、身体锻炼、饮食调节、血糖监测等多方面着手来实现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有效降低, 控制病情。 很多学者认为, 建立糖尿病护理小组可通过对非专科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从而提高其专业护理技能, 更好地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护理服务[9]。

糖尿病护理小组主要护理内容包括: 血糖监测与记录, 设置个性化血液控制标准;加强对患者日常饮食及睡眠的干预, (嘱咐其多食小米、玉米、面、荞麦等主食, 戒烟戒酒、多食西瓜、甜瓜、樱桃等含糖少的水果) [10];定时量腰围、测体重, 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持之以恒;泌尿系统防感染;心理护理, 安慰、鼓励患者, 取得其积极配合等[11]。 该文通过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糖尿病护理小组干预, 该组患者在护理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方面均显著由于对照组患者, 组间对比存在显著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将糖尿病护理小组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有助于帮助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与用药依从性, 从而有效提升临床疗效, 改善护患关系, 值得借鉴。

摘要:目的 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糖尿病护理小组的应用价值加以探讨。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0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76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 (n=38) 与对照组 (n=38) 。其中, 观察组患者实施糖尿病护理小组护理, 对照组则实施常规护理, 对2组患者护理效果与护理满意度加以对比。结果 观察组在护理效果与护理满意度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糖尿病护理小组护理可有效提高护理总有效率与患者满意度, 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护理小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勤容, 陈育群, 吴丽琴.规范化管理糖尿病护理小组提高专科护理质量的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 (1) :28-29.

[2]黄庆娟, 韦翠英, 王菊廷, 等.糖尿病护理小组实施方法和效果分析[J].广西医学, 2012, 34 (8) :1096-1097.

[3]何锦坚, 雷慧.基层中医院糖尿病专科护理小组的建立与实践[J].护理管理杂志, 2013, 13 (7) :515.

[4]Nahid Azad.Manage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the older population[J].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2014, 25 (4) :330-332.

[5]D.Flanagan, E.Moore, S.Baker, et al.Diabetes care in hospital—the impact of a dedicated inpatient care team[J].Diabetic Medicine, 2008, 25 (2) :157-159.

[6]李树霞.探析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临床护理的效果与方法[J].大家健康, 2015, 9 (3中旬版) :9.

[7]徐海英.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病患中的具体应用办法和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17 (9) :69.

[8]Komiyama Yasuhiro, Fujita Kouji, Ikeda Keiko, et al.Contribution of clinical laboratory to the diabetes care team:efforts in physiological laboratory[J].The Japa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 2014, 61 (10) :957-960.

[9]胡秋珍, 张喜艳, 崔艳红.糖尿病护理小组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效果探析[J].糖尿病新世界, 2014, 32 (20) :112.

[10]徐丽萍.糖尿病护理小组对提高糖尿病护理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疗, 2015, 11 (4) :140-141.

糖尿病临床护理 篇11

【关键词】糖尿病;临床护理;糖尿病护理小组;血糖水平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351-02

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引发,具有复杂性、易变性等特点,患者需要长期接受治疗,如果血糖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还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1]。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已经超过3%,相关治疗、预防以及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中,实施专科护理尤为必要[2]。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5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建立糖尿病护理小组对其进行专科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24例,女性34例,年龄范围为40~75岁,平均年龄为(53.6±4.2)岁;病程为1~18年,平均病程为(8.2±1.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其中,1型糖尿病19,2型糖尿病39例;纳入标准为:无精神和沟通障碍,均知情且愿意合作。上述患者,来自内分泌科22例,普外科17例,神经内科12例,老年科7例。

1.2方法

①组建护理小组。选择各科室护理人员组成糖尿病护理小组,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再由护士长对护理小组的成员进行评估,组员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和较强的责任心,同时还应对糖尿病知识以及相关护理技能有所掌握。②专业培训。定期对护理小组组员内进行糖尿病专业知识的培训,主要包括糖尿病治疗方法、并发症、护理技能等方面知识,注重基础护理知识教育,从理论上提升小组成员的综合知识水平及业务素养,培训结束后对其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考核通过后方可开展护理工作。③高效护理。对糖尿病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其正确用药(应遵医嘱)、合理饮食(应低盐低脂)和适当运动,密切观察其血糖变化,做好并发症尤其是疾病并发症的护理工作。

1.3观察指标

观察和记录糖尿病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水平变化情况,测定空腹血糖;对护理前后患者用药、饮食、运动以及糖尿病认识情况进行评分,比较护理前后各方面的得分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前后患者血糖水平比较

护理前患者血糖为(9.1±3.4)mmol/L,护理后患者血糖为(6.6±1.3)mmol/L,患者血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护理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前后患者各方面得分情况比较

经过一段时间护理后,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用药、饮食及运动等方面的评分均明显提高,护理前后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患者各方面得分情况比较(分)

项目护理前护理后P值用药情况61.2±3.495.3±3.6<0.05饮食习惯48.2±2.590.4±3.2<0.05运动锻炼52.2±1.884.3±2.7<0.05糖尿病认知41.6±2.488.2±1.6<0.053讨论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具有终身性特点,需要长期的治疗,其关键在于血糖水平的控制,这与患者的日常饮食习惯、是否能够遵医嘱用药等因素密切相关,患者如果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对其心脏、神经等组织系统造成慢性损害,进而引发多种并发症[3]。关于糖尿病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在临床护理中已经成为比较常见的现象,护理人员掌握全面、准确的糖尿病知识及相关护理技巧,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护理服务,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血糖水平的控制,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本次研究中,共选取5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建立糖尿病护理小组对其进行专科护理,通过对小组成员进行专业培训,专业护理水平明显提高,经过一段时间护理后,患者对糖尿病有了一定的认识,大多数患者都能够遵医嘱用药,养成了良好的饮食习惯,并能够进行适当的运动,各方面的评分均明显提高;观察和记录糖尿病患者护理前后的血糖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护理前患者血糖为(9.1±3.4)mmol/L,护理后患者血糖为(6.6±1.3)mmol/L,患者血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护理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建立糖尿病护理小组,对小组成员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有助于提高小组成员的专业护理水平,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护理,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接受护理人员的指导,有助于患者血糖的控制,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郑秀丽.刍议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临床护理中的作用[J].糖尿病新世界,2014,22(10):142-144.

[2] 刘娜.糖尿病护理小组在糖尿病人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2014,22(8):101-103.

[3] 瞿娟娟.建立糖尿病护理小组为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0(1):82-83.

糖尿病临床护理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138例糖尿病出院患者, 将其分成观察组 (69例) 和对照组 (69例) , 男性患者78例, 女性患者60例, 年龄38~76岁, 平均 (55.6±6.6) 岁, 糖尿病病程1~8年, 平均病程 (4.39±1.25) 。所有糖尿病患者血糖及疾病症状基本稳定, 均接受糖尿病知识教育, 生活能基本自理。排除酮症酸重度、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等。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延续护理。首先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指以患者情绪生活为主要的护理方法, 患者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会形成心理和病理之间的恶性循环, 因压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引发体内大量分泌生长激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应激激素, 从而引起糖尿病的病情反复。护理人员应纠正患者对糖尿病的错误认识, 解除其精神压力,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耐心温和的向患者解释根据疾病的需要及某些活动的可行性和有益性及治疗作用, 必要时可联合家属一同鼓励患者, 积极排除干扰。其次健康教育;护理人员每个月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如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重点讲解药物治疗, 指导患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有利于疾病的控制。制作简单、通俗易懂的糖尿病健康知识手册, 以介绍糖尿病相关知识和预防为主。第三饮食、运动干预;糖尿病患者的应多食用如玉米面、荞麦面、燕麦面等粗杂粮, 可起到降低血糖和血脂的效果。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增加运动量, 可采用慢跑, 打太极拳等锻炼方式。第四用药指导;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正确用药, 明确告知患者降血糖药物的用法和强度, 重点强调不能随意更改药物或擅自减量和停药, 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对照组:糖尿病常规护理主要集中在心理护理, 饮食、运动护理及用药指导等方面。如饮食多以粗纤维含量较多的食品, 增加胃肠道蠕动, 促进排空, 有利于控制高血糖。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3, 6, 9个月后的治疗依从性。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 内容有饮食控制、糖尿病相关知识、遵医嘱服药等[2]。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检验结果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用%表示, 用χ2检验, 如果P<0.05, 则表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是6个月和9个月的饮食控制率、遵医用药率, 低血糖处理率、体育锻炼率均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糖尿病疾病知识了解率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对比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9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对比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大多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他生物作用受损所致, 导致眼、肾、血管、心脏的慢性功能障碍。通常情况下患者一旦确定此病就要接受终生治疗, 因此, 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在于后期延续护理。延续护理指从医院到家庭的护理延续, 医院所制定的出院计划及护理措施全部转交给社区医疗服务中心, 让社区医疗护理人员做好持续随访和指导, 它强调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整体护理, 可让出院患者在病情恢复期得到持续的医疗卫生保健, 减少因病情恶化而出现的再住院的现象。有利于帮助患者提高治疗依从性, 充分调动糖尿病患者及家庭系统的主观能动性, 有效控制血糖[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6个月和9个月的饮食控制率及遵医用药率等方面都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下降, 两组差异对比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1, #P<0.05

综上所述, 在临床糖尿病患者护理中实施延续护理效果显著, 能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意识和健康意识及治疗依从性,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临床糖尿病患者护理中延续护理实施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138例糖尿病出院患者, 将其分成观察组 (69例) 和对照组 (69例) , 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延续护理, 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出院指导。对比分析两组患者3, 6, 9个月后的治疗依从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是6个月和9个月的饮食控制率、遵医用药率, 低血糖处理率、体育锻炼率均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糖尿病疾病知识了解率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对比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9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对比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临床糖尿病患者护理中实施延续护理效果显著, 能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意识和健康意识及治疗依从性,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延续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爱民, 何文静, 熊晓琴, 等.2型糖尿病患者的延续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14, 29 (11) :82-84.

[2]刘维维, 杨铁花.糖尿病延续护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14, 28 (16) :1924-1926.

上一篇:医院药学建设与发展下一篇:光纤振动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