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需求(精选11篇)
医学科普需求 篇1
自Richterich第一次提出将需求分析应用于特殊用途英语学习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以来, 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就在外语教学领域日益突显。束定芳[1]认为, 在外语方面需求分析可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 前者主要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有关人员外语能力的需求, 后者指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及其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他认为, 外语需求分析至少有四大重要作用: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设置外语课程提供依据;为外语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为外语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为现有外语课程的检查和评估提供参考。
医学是与国际高度接轨的行业, 大部分医学生毕业后在其从事与医学相关的职业中会经常使用英语获取各种信息, 如查阅医学文献、撰写科研论文、翻译专业资料, 甚至将英语作为工作语言, 如参加学术会议、出国进修学习等。但是, 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 不少的学生学习英语的首要目的是通过四、六级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 而对于医学英语教学则明显地表现无助与无奈。在这种背景之下, 为了尽快地将大学英语教学从单纯基础语言培养向实用医学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转移, 我们有必要了解学生的需求, 并对他们的需求进行必要的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
本研究将采用束定芳对需求的分类法, 并参照陈冰冰[2]的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 将医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划分为学生个人需求分析和社会需求分析两个子模型组成。社会需求模型着重目前情景分析, 个人需求模型着重目标情景分析。学生个人需求分析模型由“学习能力差距”“学习者个体愿望”及“学习环境需求”三个维度组成。鉴于篇幅有限, 本文重点讨论个人需求分析。
根据上述学生个人需求三个维度, 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按内容分为以下六个板块:个人情况及能力分析、对医学英语的总体态度和认知、对医学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的看法、对医学英语教学内容及教材的意见、对医学英语任课教师的要求以及对医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意见。受试者为广西医科大学2009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护理等四个医学专业大二本科生。我们共发放问卷350份, 回收有效问卷300份, 返回率为85.7%。300名受试者中, 226人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占75.3%。
二、结果与分析
(一) 个人情况及能力分析
数据分析表明, 经过大学一、二年级的大学英语学习, 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在听、说、读、写四大语言技能方面收获不大, 51.3%受试者认为自己在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中没有什么提高。造成这种情况可能与学校多年来将学生通过四、六级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 忽视学生在ESP方面的需求有关。在回答在哪一方面需要提高的多选题时, 71.3%认为需要在临床实用英语 (医务日常英语) 方面提高, 49.7%认为应该在临床专业英语 (医学英语阅读和翻译) 方面要提高, 49%认为要在大学英语方面有所提高。在谈及毕业就业意向时, 73.3%希望毕业后在医疗机构工作, 并且有90.7%的人认为在从事本专业工作时, 英语水平应该达到较强的专业英语能力, 包括能借助词典看懂本专业相关文章, 有一定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以及有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等, 19%认为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即可, 而3.7%认为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基本用不着英语。在回答通过大学一、二年级的英语学习后, 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是否能满足今后学习和工作需求时, 81%认为不能满足需要, 19%认为能够满足需求。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一般要求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是为有条件的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类型和人才培养目标所选择的标准而推荐的。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这两个阶段主要是强调专业英语, 即专门用途英语, 对医学院校来说就是医学英语。一般认为, 通过了四级考试即认为是满足了一般要求, 但这种在大学英语方面的一般要求对医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既然大部分学生喜欢英语, 都意识到仅仅通过大学英语的学习语言能力方面提高不大, 通过大学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不能满足今后学习和工作的需要, 需要在医学英语方面有所提高, 而不仅仅是大学英语方面的提高, 医学院校就应该通过开设医学英语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 对医学英语的总体态度和认知
统计表明, 71.7%的受试者没有缺乏医学英语基础, 19%报告选修过一个学期的基础医学词汇课程。作为医学生, 74.7%认为有必要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 只有17%认为没有必要, 8.3%报告不知道是否有必要。对于开展医学英语教学的意见, 94.7%的人报告说有进行医学英语教学, 虽然少, 但有必要, 希望要合理安排课时, 加强师资力量, 提高教学水平。在对大学英语和医学英语关系的看法时, 24.7%认为大学英语是医学英语的基础, 22.3%认为除了词汇方面差别较大之外, 两者是相通的;40.3%认为由于医学英语专业性强, 需要有医学知识为基础, 但也有8.3的人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大。85%的受试者认为医学英语教学可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医学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但也有15%的人不太同意或不同意这种看法。总而言之, 多数学生对医学英语教学是持肯定的态度的。
目前, 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把四、六级考试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指挥棒, 整个外语教学始终围着考试转。受指挥棒理念的影响, 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偏离自身的宗旨, 而成为达到四、六级考试目的的手段, 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沦落成了一种应试教学。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因为缺少特色, 所学的知识与学生的专业和职业需求关系不大, 学非所用而越来越缺乏吸引力, 挫伤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少的学生寄希望校外辅导班或自学的方式来弥补专业英语方面的不足。但商业性质的辅导班和自学毕竟缺乏系统性, 学生学到的往往是零散的知识, 无法达到正规课堂课程所能提供的使学生能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要求。调查中反映的对医学英语较高的认同感表明在医学生中开设医学英语课程, 进行医学英语教学有良好的基础, 会得到同学们的广泛认同和支持配合的。
(三) 对医学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的看法
调查数据表明, 大部分学生认为医学英语应该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 而不是以选修课或讲座的形式进行。究其原因, 可能与选修课开设的随意性、连续性不强, 教学管理缺乏理性和程序化, 以及教材的选择、教案的设计和教学大纲等缺乏完整性, 对教师授课质量、学生到课率等都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等因素有关。在医学英语课程安排时段方面, 意见不一, 但可以看出, 多数人希望安排在大一至大三之间, 而不是在大四期间, 这种情况也许和医学课程安排有关。医学专业课程基本安排在大三和大四期间, 这段时间是医学生学习专业课程负担最重的时候, 不宜再安排专业之外的课程。因此, 综合考虑之后, 我们医学英语课程宜安排在大二和大三之间, 而且以小班教学为主。大一期间要加强大学英语教学, 确保大部分学生能通过四、六级考试。因为, 只有通过四、六级考试后, 学生才会专心于医学英语学习。对于大一期间没有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 可以进行分类教学, 既需要继续学习大学英语的, 维持现状, 不需要的可以跟随其他同学, 学习医学英语。
(四) 对医学英语教学内容及教材的意见
目前, 全国没有医学英语的教学大纲, 缺乏适合在全国推广使用的一套完整、高水平的医学英语教材。很多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用书各行其是, 从内容到形式都无法吸引学生。所使用教材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传统的文章形式, 插入语法解释和词汇表, 忽略了医学语言的特点, 即以术语为主体的特点, 只强调在阅读中掌握词汇。
调查数据表明, 作为ESP的医学英语教学, 学生给予很高的期望值, 并且希望和大学英语等EGP教学一样, 重视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的综合培养, 才能造就出医学复合型人才。在医学英语学习重点, 学生希望通过医学术语学习, 促进医学英语的五种技能的发展。在医学教学内容方面, 学生普遍要求涉及实用内容, 包括摘要、综述、研究论文、病史、药品说明等文书写作, 医学专业阅读及文献选读, 通过对人体各系统及其病例讨论、英语查房、问诊等活动, 提高医学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关于医学英语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方面, 63.7%认为教材应该是中英文双语的, 36.6%认为应该是全英文的。据此, 医学英语教材的内容应具有新颖性、知识性、实用性和时效性, 语言素材必须具有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医学英语教材不能单纯从语言出发, 必须结合语言使用的目标情景, 有针对性地选择体裁, 如原版教材、论文、综述、摘要、专利说明书、药品和仪器使用说明等。[3]
(五) 对医学英语任课教师的要求
统计表明, 大部分学生希望医学英语课程教学由医学专业课程教师和英语教师配合共同承担。医学英语教师应该具有应该有扎实的英语基础, 具备医学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 授课语言应该是中英文结合的。
目前, 我国医学院校普遍缺乏既懂医学专业又擅长英语语言的人才。有调查表明, 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学英语专业的教师与英语专业教师的平均比为1:25。[4]由于历史及专业背景原因, 一般来说, 医学专业教师难以胜任英语语言教学, 英语教师又不懂医学知识。因此, 对于医学英语教学, 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两者均感力不从心。如何解决师资瓶颈问题, 学者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刘利梅[5]等认为英语教师转型为医学英语教师是一条可行之路。而刘利梅等[6]认为将医学生转型为医学英语教师的可行性较大。李红[7]提出专门用途英语与通用英语教师合作教学模式可以较好解决医学英语教师短缺问题。笔者认为, 为了培养专职、稳定的医学英语教师队伍, 医学英语师资教育培养的对象应该主要面向本科英语教育毕业生或高校在职英语教师, 在他们已有较好的语言基础上进行医学英语硕士研究生层次的教育, 这样的毕业生兼具教授语言与专业的能力,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选择教师的矛盾和提升医学英语教师的素质, 专职医学英语教师的队伍才有望逐渐建立与形成。[8]
(六) 对医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意见
分析表明, 81.3%受试者认为医学英语的教学方式应该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91.6%认为课堂教学以病例分析, 医患角色扮演等活动为主, 同时, 适当运用传统的讲座式方法。实际上,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已经深入人心, 但在医学英语教学方面, 多数学校还是以阅读课为主, 而且形式也雷同于传统的大学英语精读教学, 这种情况显然无法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水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任何语言教学都应把学习者个人看做是学习的主体, 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分析和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协作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是忽视教师作用, 而由学生完全自主的极端教学。多媒体网络医学英语教学, 虽然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果, 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削弱。毕竟, 多媒体只能起辅助教学的作用, 只能辅助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 学生永远是教学的主体。但如何定位和构建多媒体网络外语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如何从一个单一职责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一个集学习设计者、开发者、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协作者、监控者和评估者等多元角色于一身的教育者, 是每个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考虑的问题。[9]
三、结束语
本文根据需求分析理论, 对学生个人对医学英语教学需求分为三个维度和六个模块进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同学肯定医学英语对于他们从事专业学习或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或必要性, 认为通过大学两年的大学英语的学习难以满足其今后学习和工作的需要, 因而需要在医学英语方面有所提高。他们希望学校重视对学生在医学英语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的综合培养。在医学教学内容方面, 学生普遍要求涉及实用内容, 包括摘要、综述、研究论文、病史、药品说明等文书写作, 医学专业阅读及文献选读, 通过对人体各系统及其病例讨论、英语查房、问诊等活动, 提高医学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医学英语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 具备医学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 授课语言应该是中英文结合的, 使用的教材应该是中英双语教材, 以利于学生自学。为了确保大部分同学能集中精力学习, 医学英语宜在大部分同学通过四级考试之后设置, 即安排在大二和大三之间。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19.
[2]陈冰冰.大学英语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论构建[J].外语学刊, 2010 (2) :120-123.
[3]李徽, 王艳萍.ESP视角下大学医学英语课程设置探寻[J].大家, 2012 (16) :134-135.
[4]张燕, 吴新炜, 张顺兴.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8) :29-30.
[5]刘利梅, 赵贵旺, 李蕾, 阎伟静, 谢会.英语教师转型为医学英语教师的可行性分析与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12) :100-102.
[6]刘利梅, 赵贵旺, 阎伟静.医学生转型为医学英语教师的可行性分析与研究[J].才智, 2009 (10) :248-249.
[7]李红.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和专业英语合作教学[J].外语教学, 2001 (1) :40-43.
[8]陈冰冰.关于建立ESP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J].外语教学, 2005 (3) :75-78.
[9]李姗, 高燕, 骆爱凤, 杜泉贵.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角色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 2010 (10) :168-170.
医学科普需求 篇2
1.1医学检验岗位对所需人才素质结构要求的调查(见表3)几乎所有被调查的医疗机构都认为人才的执业资格证、敬业精神、动手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意识对医学检验岗位来说非常重要。
与执业资格证相比,学历需求并未达到100%,仅占88.1%,说明与学历相比,用人单位更看重人才的职业能力,这与我校“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相一致。
1.2对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调查通过调查、走访我们发现,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科室工作适应情况总体较好,94.2%的毕业生基本都能适应科室工作情况,或至少是通过培训后能适应(见表4)。
医疗机构对我校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实际工作能力也较强,但在专业知识、开拓创新能力以及外语应用能力方面则表现较差,专业技能也有待提高(见表5)。
为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应该加强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开拓创新能力以及外语应用能力。
1.3课程设置评价和建议此次我们还就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参与调查的医疗机构普遍认为微生物及免疫学、免疫学检验技术、寄生虫检验技术、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等专业课程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
同时对实际工作中可能涉及的临床疾病概要、仪器维修与保养、实验室管理等课程也认为较重要,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较为实用,见表6。
此外,参与调查的医疗机构还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比如在课程设置方面还需增设医患沟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遗传学、诊断学等课程,以便学生未来能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
对于我校毕业生在校所学知识实用与否,参与调查的医疗机构有82.1%认为较为实用,16.6%认为通过培训后实用(见表7)。
这也提示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在专业课课时以及实验课安排上应有所调整,适当增设一些较为实用的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竞争能力。
2讨论
2.1明确定位,适应市场需求此次调查我们发现,部分医疗机构尤其是乡镇级医疗机构检验专业人才还是较为缺乏的,中职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是县级以下基层医疗单位。
在调查的27家医疗单位中,均表示比较重视毕业生的执业资格证和实际工作能力,而我校培养的该专业毕业生能力素质离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因此,我们应该明确定位,中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为县级以下基层医疗单位服务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细化专业培养方案、提高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为基层医疗单位培养一批较为实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2.2推行“阶段式”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本次调查显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对应的岗位主要是临床检验方面的岗位,学生毕业后要求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采取“阶段式”教学模式,层层递进,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加强校院合作,通过学校和实习单位双向介入,将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医院实习有机结合起来,为医院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检验人才,体现校院合作培养的“阶段式”教学模式。
2.3推行“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院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院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调查发现,各县、市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站等医疗单位都需要医学检验专业技术人才,可以说就业前景是比较广阔的。
因此我们可通过“校院合作、共同培养、技能实训、工作实践”等环节,将理论学习与实训操作相结合、学习内容与岗位内容相结合,最终实现教学实训与医院实习工作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满足临床岗位能力需求。
2.4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调查显示,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在敬业精神、实际工作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均表现较好,但专业知识及技能则十分欠缺。
因此,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着重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培养,课程内容坚持以岗位为主线,以够用、适用、实用为原则。
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对于核心专业技术课程如生化检验、临床检验、微生物检验、免疫学检验、寄生虫检验等可适当增加理论和实践课时,而对部分用人单位认为不重要的课程则可适当减少课时,或采取讲座形式对学生进行培训。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开展模拟训练,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以执业资格考试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形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多种教学模式。
浅析科普信息化人才能力需求 篇3
关键词:科普信息化 科普人才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231-01
科普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科普信息化建设,对于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广大公众理解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2007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科普人才队伍……适应市场化进程和现代化传播业发展的需要, 在高校设立科技传播专业向,跨学科培养一批科技传播、科普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创新型人才。”2013年以来,互联网的发展之迅速,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急速发展变化,为提高我国科普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强大的推动力,同时也对科普人才的培养及需求提出新的要求。而科普人才培养是为社会服务的,并且要顺应互联网时代对科普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变化,那么现在我们需求什么样的科普信息化人才?
1 新媒体科普运营技能
该文所说的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等传播渠道,以电脑、手机及其他数字终端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形态。特别是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真伪难辨,朋友圈及微博粉丝关注将信息进行了二次组织和传送,传播自由性、随意性强的网络生态中谣言泛滥、知识盲点多、缺乏权威声音等特征,对科普工作来说,无疑增加了难度。在科普信息化进程过程中,如果缺乏新媒体运营技能的人才,无疑会一定程度上阻滞科普工作的总体进程。
对照新媒体运营较好的互联网企业,其对新媒体运营人才是要求应聘者知识面广,关心热点新闻,有良好的编辑功底,熟悉互联网,善于科普资源合作拓展,兼具内容选题及产品策划,并善于组织线上线下活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具备新媒体科普运营技能的人才,应该充分认识并利用新媒体本身的特性,如信息量大、便捷性强、大众参与度高、传播速度快、随意性强等,能使用微信、微博、微视、APP、网站等互联网工具,善于分析数据、监测舆情、设计用户体验、巧用活动及互动等,改变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运营人才集传者与受者于一体的运营方式,需善于对社会热点快速反应,及时有效甄别冗余伪信息,善于运营科学家、科普专家等精英资源,把握话语权及信息流在网络世界里的导向,用多方求证、公益科普的态度,把握权威科普力量对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社会净化影响,拓展科学传播的速度和广度。2010年开始,中国科协开始面向全国、面向未来,跨学科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科普人才,希望在2020年,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这支科普人才队伍里面,注重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科普人才,在媒介变化和科技发展如此之快的2013年及之后,复合型人才培养更需要培育适应新媒体、跨媒体的科普新媒体运营人才,以适应网络传播的快速变化。
2 知识型科普内容转化能力
在现有全国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试点工作中要求,科普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科普写作能力,能够根据科普场馆教育活动的特点,开发设计出不同类型的教材,并能够熟练掌握实验制作方,能够把概念、知识点等转化为教学实验器材和课件。
现阶段的科普人才,既要具备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对教育学、心理学、博物馆学和艺术学等方面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要求专业知识与科普知识相结合,属于知识型的科普人才。在新媒体环境下,知识型科普人才积极转变,更加适应科普信息化要求,将知识型科普内容转化为符合网络科普传播的内容。2012年,教育部对我国本科专业新闻传播学类新增网络与新媒体和数字出版两个特色专业,凸显了互联网时代对网络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视。科普信息化是为了让科学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上流行起来,起关键作用的是科学传播的人才配备,科学传播型人才需具备以下三种能力:一是知识的碎片化能力,能创作出适合移动互联网传播的片段化、连续性、活泼语境的内容;二是公众导向型的创作能力,能从公众关注角度找到科普热点,从而引导科学传播的舆论导向;三是多媒体融合形式的创新能力,能在文字、图片、微视频、动画、交互页面等各种多媒体形式下切换创作,让内容形式更加多样、丰富。
3 科学传播的创造性思维素养
新媒体传播速度之快,要求新媒体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新闻信息制作把关与传播,新媒体人才培养的专主要体现在能够把新闻传播理论与新媒体技术进行完美的结合,创造出有价值的新闻作品,满足公众的科学信息需求。科学传播的创造性思维素养,需要具备适应传播渠道变化,从以前的单一渠道到多渠道;适应媒体整合形式的变化,从富媒体到全媒体;具备“口碑传播”的策划能力,在整合营销传播时代,通过优质科学内容的口碑传播,能极大程度影响公众的态度和行为,对提高组织信息传播能力和效能起着重要的左右。
4 结语
探寻科普信息化科普人才发展新思路,共谋网络科普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方向,促进科普信息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注重移动互联网及互联网的微传播人才特质,以新媒体为导向的科普才培养路径亟待变迁与改善,规避人才进入社会的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脱轨市场的状态,以更好地适应科普转型的需要与更替。
参考文献
[1]李源潮.提高科普传播水平,加快推进科普信息化[J].中国科技产业,2014(2):8.
[2]潘文.浅谈科普人才的跨学科培养.科技创业家,2014(4):236.
医学教育改革的多方需求 篇4
在医学教育改革的现阶段, 我国不少高等医学院校往往只注重了基于政府行政导向下的学校行政职能干预, 对教师、学生和其他利益方的意见重视不够[1]。显而易见的是, 只有针对多方面现实需求对症下药, 医学教育改革才能事半功倍, 使改革的目的性更强, 针对性更好。所以, 有必要认真分析新形势下针对医学教育改革的多方面需求。
1 学生的学习需求
毫无疑问, 医学生才是医学教育改革的主体, 如果教育改革的措施不能有效解决学生需求的问题, 即使教育改革的措施非常完善, 也不能解决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2]。衡量医学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正是医学生对改革的措施接受与否、适应与否以及能否从中得到更好的培养和发展。尤其是在信息化飞速发展、大学生自主意识不断加强的今天, 医学教育改革更应该以学生为本, 倾听他们的声音。
1.1 专业学习方面的需求
教学内容。本科阶段医学课程的整合需要更加合理, 课程的安排也需要更加科学。一方面, 医学基础课程之间缺乏科学合理的整合, 学科之间脱节, 知识衔接不够, 不能发挥各学科之间的协同效应, 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 拓展知识, 提高综合素质[3];另一方面, 目前医学生的科目安排不尽合理, 在新形式下, 作为医学生, 不但要学习治疗具体疾病, 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更要懂得预防、康复、心理、社会等学科的知识[4]。
教学方法。虽然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已经有所改观, 但是新的教育模式却没有很好的建立, 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程度仍然不高。医学生更希望把课堂变成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 甚至是一个可以展现自我的舞台。在教师必要的理论教学之余, 医学生需要有自己提出疑问和发表看法的空间。建议加强小组教学, 积极开展PBL教学模式, 运用模拟病人等手段, 为学生自主、独立、创造性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5]。
教学条件。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 医学生对于增加实习课程时间和早期接触临床机会的愿望非常强烈。实习课程和早期接触临床不仅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 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开阔他们的学习视野, 对进一步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同时, 医学生需要更多的教师资源和图书资源来帮助他们获取有用的信息。
1.2 能力拓展方面的需求
交流与合作能力的锻炼。良好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不仅是本科阶段医学生更好发展自己的需求, 而且是医学生将来作为医生的必备能力。医学生需要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自己的合作交流意识以及更宽泛的平台来锻炼自己的合作交流能力。
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锻炼。信息处理和应用能力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要求之一, 因为大学生在踏上社会之后, 在平常的工作与生活中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6]。相对于其它显而易见的基本技能, 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往往易于被忽视。为了更高效率的学习、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及更好的应对将要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 医学生需要相关方面的训练和指导逐渐成为一个合格的信息获取者和管理者。在此基础上培养出良好的分析综合能力对医学生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批判性思维和科研素养。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无论是对于大学生能力、个性的全面发展, 还是大学教育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6]。医学的发展历程提示我们, 敢于质疑, 善于突破对于从医和医学研究至关重要。医学生需要在本科阶段就逐步训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并且有意识的参与到科研活动中以培养自己的科研素养。
1.3 其它方面的需求
问卷调查显示, 医学生大多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人生规划, 这意味着大部分医学生还是在盲目的重复着不断被动学习的过程而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医学生需要所在的医学院校提供专业的咨询或者必要的相关指导来帮助他们准确定位自我并做好科学的人生规划。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必然选择[7],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现行的大众化教育弊端之一就是学生的个性无法得到相应的合理发展, 导致学科人才储备量相对较多但领域内重大突破者相对较少。所以, 医学生需要有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和多元化的平台来促进自己的个性化发展, 实现总体范围内的多元化成才。
2 教师的教学需求
教师作为医学教育的直接参与者和核心引导者, 其角色作用发挥的大小对医学教育改革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 教师应该与时俱进, 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 学生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配合好教师的教学。以下三个方面, 将从不同角度阐述教师对医学教育改革的要求。
2.1 勤奋、好学的医学生
医学生是医学教育的中心环节, 其自身的学习观念与学习活动直接影响到个人发展及整体教育成果。医学教育改革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但改革的成功与否有赖于学生端正态度、提高认识并脚踏实地的自主学习、大胆创新。教师引导作用的实现, 同样有赖于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要求以及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医学生将来的职业不仅是运用医学知识对病人治疗, 而且有很强烈的服务因素、与病人沟通技巧和经济因素[8]。所以, 医学生应该具备高度的责任心、进取心, 敢于质疑、大胆创新的精神, 自主学习、刻苦钻研的意识和长远的目标、认真严谨的态度。
2.2 合理的资源配置
教育资源对教育成果影响显著, 当然, 医学教育也不例外。想要更好完成医学教育的任务, 再优秀的学生、再突出的教师也离不开丰富的教育资源的支持。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 在短期内显著增加教育资源难以实现的前提下,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显得尤为重要。部分医学院校难以借鉴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来用于自身实践, 正是由于不具备相应的客观条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一方面应该重视医学教育改革并增加基础投入;另一方面, 应该根据现有的物质基础优化资源配置, 将有限资源用于关键环节。
2.3 科学的教学制度
教学制度既对学生和教师有引导作用, 同时也有约束作用;教师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实施离不开科学的教学制度。无论是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还是考核制度, 医学教育改革都应该遵从学校、教师和学生这三方面的客观情况和主观意愿做出最有利的安排。科学的教学制度能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作用得以更好的发挥;反之, 则会造成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不利局面。
3 患者的就医需求
虽然患者直接接触的只是医生这个群体, 但医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正是为了成功走上医生岗位而做的准备, 因此, 参考患者的合理建议对医学教育改革仍然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 一方面, 部分医生缺少对患者主体权利的充分尊重, 缺少对医患关系改善与医疗纠纷预防的主动意识和行为, 给医患矛盾埋下隐患[9];但另一方面却与患者对医生或者医疗行为的误解密切相关。着力于消除医患双方的误解乃至对立, 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 在医学生本科教育阶段的医学教育改革有必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客观需求。
3.1 对专业技能的需求
医学生应该打好专业基础, 针对常规疾病, 能够快速准确的作出诊断。培养良好的独立工作意识和分析综合能力, 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下高效工作。掌握好各类专业技能, 能够熟练的使用医学仪器, 借助先进的医学手段诊断疾病。
医学生应该适当了解医学前沿动态, 关注医学的最新成果, 丰富知识面, 拓展个人视野。同时, 医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求同存异, 做一个合格的参与者或者领导者。
医学生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精神和创新能力。针对疑难病症, 能够参照现有经验推陈出新;应对突发状况和新事物, 能够耐心解决、尽力突破;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致力于攻克世界性医学难关。
3.2 对服务水平的需求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从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向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因而医学人才也应该从以患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医生, 因而这就要求未来的医生能够转变服务观念, 不是为治病而服务, 而是为治人而服务。医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 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向患者提供必要的信息, 尽力消除医患隔阂。同时, 在医疗实践中不仅关注手术成败, 更要关注患者生存质量、生活理念, 尊重患者人格和自尊[10]。职业不应该仅仅沦为一个人的谋生手段, 而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桥梁, 所以, 医学生应该培养高度的职业归属感和认同感, 视患者为亲, 用心完成自我人格的升华。
总之,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能满足医疗需要的人才, 我们的医学教育改革应考虑多方的需求。
摘要:在当今时代背景下, 随着民众对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的要求提高, 传统医学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而要很好的实现医学教育改革, 要从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的教学需求、患者的就医需求等多方面来综合考虑。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医疗需求, 培养高素质医疗人才, 顺利完成医学教育改革。
关键词: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多方需求
参考文献
[1]易露茜, 程伯基, 赵士斌, 等.全球化背景下的医学教育研究与改革趋势[J].西北医学教育, 2005, 13 (6) :641-643.
[2]安雅丽, 潘彩霞.论学生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J].世纪桥, 2007 (6) :101-102.
[3]李泽桂, 徐迪雄, 陈俊国.关于我国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7) :11-12.
[4]王庭槐, 王淑珍.全球医学教育最低标准与课程改革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05, 13 (2) :116-117, 144.
[5]李小凤, 童林艳, 陈莉芬, 等.借用GMER标准浅析美国医学教育特点[J].新课程 (教研版) , 2010 (7) :129-130.
[6]浦宇岭.提高大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9 (1) :62-63.
[7]缪秀军.论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时代意义[J].内江科技, 2009, 30 (8) :47, 71.
[8]李孟森.简论现代医学发展要求下的医学教育改革和医学生素养[J].高教论坛, 2008 (2) :25-28.
[9]颜婕.转型期医患关系紧张根源分析与对策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 2010, 30 (11) :87-88.
医学科普需求 篇5
【摘要】目的了解全科医生对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需求,从而为完善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以课题组前期调研为基础,于6月在我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选取670例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全科医生的基本情况、继续医学教育内容需求(日常工作中的常见病及希望提升的方面)。分析全科医生对不同疾病的继续医学教育内容需求以及不同情况全科医生的需求差异。结果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的前10种疾病中,全科医生对高血压、糖尿病的主要继续医学教育内容需求为“药物治疗”“危险情况识别”,对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培训需求为“危险情况识别”“诊断与鉴别诊断”“药物治疗”“急诊急救”,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培训需求为“药物治疗”,对胃炎、支气管炎、泌尿系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炎症类疾病的主要培训需求为“诊断与鉴别诊断”“药物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培训需求为“非药物治疗”“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医技术”。以高血压(常见慢性病第1位)和上呼吸道感染(常见急性病第1位)为例,不同地区、机构类别、文化程度及职称的全科医生,对继续医学教育内容的需求存在差异。结论针对不同疾病,全科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内容需求不同;针对同一疾病,不同情况全科医生对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需求也有所不同。基层全科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内容需求差异化明显,应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内容精准化,提高适用性。
【关键词】全科医生;教育,医学,继续;教育内容;需求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一方面要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做大“增量”;另一方面是要提升现有全科医生的能力,做大“存量”[1-2]。强化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质量是提升“存量”全科医生能力、做大“存量”的重要措施,而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是继续教育内容的设计,其应该符合基层全科医生工作的实际需要。但如何科学设计继续医学教育内容,以满足基层常见病诊疗需求以及适应不同全科医生技能水平实际,是重点也是难点[3-4]。为此,本研究从基层常见病出发,调查全科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内容需求,从而为完善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相关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以提升“存量”全科医生能力,切实做大“存量”。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前期建立的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监测点开展[5],涉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海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青海省,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以在相应机构注册且自愿参加本研究的670例临床执业(助理)医师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于206月开展调查,调查问卷由本课题组根据研究目的、结合基层全科医生访谈情况自行设制。与本研究相关的内容包括:
(1)全科医生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人事关系。
(2)继续医学教育内容需求,包括常见病调查和希望学习的内容调查两部分。①常见病调查,全科医生先浏览问卷中列出的疾病类型,然后根据其平时接触的疾病种类,按照常见程度选出其个人常见的前6种疾病;②希望学习的内容,针对选出的前6种常见病,逐一选择其个人需要提升的方面,包括危险情况识别、急诊急救、诊断与鉴别诊断、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中医技术,可多选。问卷以邮件形式发放到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求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组织本单位全科医生如实填写并对问卷的完整性进行把控,所有问卷在1周内统一收集,共成功调查5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670例全科医生。
1.3质量控制方法
(1)正式调查前,在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不同职称的全科医生进行了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完善。(2)调查过程中,课题组逐一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进行沟通,强调调查的`自愿性和注意事项,并建立了微信群进行问题解答。(3)问卷回收过程中,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和课题组共同负责调查问卷完整性的审查。1.4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核对;采用SAS9.1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
2结果
2.1全科医生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调查的5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东部地区23家(42.6%)、中部地区7家(13.0%)、西部地区24家(44.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6家(48.1%)、乡镇卫生院28家(51.9%)。接受调查的670例全科医生中,男占43.9%(293/667)、女占56.1%(374/667),年龄为30~50岁者占76.9%(515/670),文化程度为本科者占70.5%(471/668),专业为临床者占75.5%(505/669),具有中级职称者占44.0%(281/639),编制内职工占82.5%(550/667,见表1)。
2.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常见病
全科医生认为诊疗次数较多的前10种疾病分别为高血压(70.4%,472/670)、糖尿病(64.6%,433/670)、上呼吸道感染(38.7%,259/670)、冠心病(28.2%,189/670)、胃炎(24.0%,161/67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3.7%,159/670)、脑卒中(17.3%,116/670)、泌尿系感染(17.2%,115/670)、支气管炎(16.9%,113/670)、腰椎间盘突出(16.7%,112/670)。
2.3全科医生对基层常见病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需求
(1)高血压、糖尿病,全科医生对“药物治疗”“危险情况识别”的培训需求较高;
(2)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全科医生对“危险情况识别”“诊断与鉴别诊断”“药物治疗”“急诊急救”的培训需求较高;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科医生对“药物治疗”的培训需求最高;
(4)上呼吸道感染、胃炎、泌尿系感染、支气管炎等炎症类疾病,全科医生对“诊断与鉴别诊断”“药物治疗”的培训需求较高;
(5)腰椎间盘突出,全科医生除对“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培训需求较高外,对“非药物治疗”“中医技术”的培训需求也较高(见表2)。以高血压(常见慢性病第1位)和上呼吸道感染(常见急性病第1位)为例,不同地区、不同机构类别、不同文化程度及不同职称全科医生对继续医学教育内容的需求见表3~4。
3讨论
3.1基层全科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内容需求差异化明显
(1)针对不同疾病,全科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内容需求不同。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较为常见的前10种疾病分别为高血压、糖尿病、上呼吸道感染、冠心病、胃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卒中、泌尿系感染、支气管炎、腰椎间盘突出,针对不同的疾病,基层全科医生有着不同的继续医学教育内容需求。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基层全科医生对“药物治疗”“危险情况识别”的培训需求较高,需求几乎达到60%及以上;而对于上呼吸道感染、胃炎、泌尿系感染、支气管炎等炎症类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药物治疗”的继续医学教育内容需求较高。我国基层全科医生多由专科医生转岗而来,专业方向和特长的痕迹明显,这就导致其对不同疾病的继续医学教育内容需求差异化[6]。
(2)针对同一疾病,不同地区、机构类型、文化程度及职称的全科医生对继续医学教育的内容需求也有所不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程度较高、职称较高的全科医生可能更希望得到新理论、新技术等方面的继续医学教育,因为不同地区、文化程度及职称的全科医生医疗卫生知识、技能水平基础存在客观差异[7]。
3.2继续医学教育内容精准化,提高适用性
医学科普需求 篇6
【摘要】分析民族医学院校大学生对军事理论课内容设置的需求情况,抓住医学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课兴趣点,对高校军事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提高国防教育效果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军事教育 ; 医学大学生 ; 课程改革与建设
【基金项目】右江民族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右医院字〔2011〕22号)。
【中图分类号】E0-4;G642.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11-01
一、前言
《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军事理论课是进行国防教育的途径之一。高校开展军事理论课程,不仅让学生学到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能提升学生的国防意识观念和综合素质。某民族医学院校位于广西西部某市,该市位于滇、黔、桂三省交界处,西与云南相接,北与贵州毗邻,南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365公里。可见,学校地处边境国门之地,位置特殊。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某医学院校大学一年级的刚完成军事理论课程学习的1201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1.抽样方法,以本科和高职高专为层,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2013年9月入学的2013级本科和高职高专中的随机抽取研究对象。2.调查方法,参考大学军事教育课程的设置内容,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以班级为单位下发问卷,军事理论课授课教师向研究对象讲解完调查目的和问卷填写要求及注意事项后,由研究对象独立自行填写,并当场回收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和军事理论课设置的内容(中国国防、军事思想、战略环境、军事技术、信息化战争等等)。发放调查问卷1231人份,收回有效1201份,问卷有效率为97.56%。
三、结果
(一)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随机抽取了9个本科专业和3个高职高专专业,共27个班级,共1231人,其中本科889人,高职高专342人;男性282人,女性919人,城镇生源203人,农村生源998人;年齡16~23岁。
(二)大学生对军事理论课课程设置内容的需求分析
对中国国防教育,有必要开设的内容的选择率高低依次为:中国武装力量77.3%(928/1201)、国防建设72.2%(867/1201)、国防法规49.4%(593/1201)、国防动员42.1%(506/1201)、国防概述32.2%(387/1201)。对军事思想教育,有必要开设的内容的选择率高低依次为:军事思想教育概述 62.6%(752/1201)、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61.7%(741/1201)、毛泽东军事思想61.4%(738/1201)、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57.3%(688/1201)、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41%(493/1201)。对战略环境,有必要开设的内容的选择率高低依次为:我国周边安全环境83.3%(1007/1201)、国际战略格局75.4%(905/1201)、战略环境概述46.6%(560/1201)。对军事高技术,有必要开设的内容的选择率高低依次为: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80.9%(972/1201)、高技术与新军事变革75.8%(910/1201)、军事高技术概述38.4%(461/1201)。对信息化战争,有必要开设的内容的选择率高低依次为:信息化战争与国防79%(949/1201)、信息化战争发展趋势74%(889/1201)、信息化战争的特征46.4%(557/1201)、信息化战争概述33.3%(400/1201)。对军事理论课感兴趣的其他内容,选择率高低依次为:行军训练、宿营训练、野外生存训练 74%(889/1201),战伤救护的基本技术、特殊战伤的处理69.5%(835/1201),轻武器常识、简易射击学原理、射击动作和方法、对固定目标实弹射击69.5%(835/1201),防核武器、防化学武器、防生物武器知识55.2%(663/1201),战斗类型和战斗样式、战斗基本原则、单兵战术动作52%(625/1201),地形对军队战斗行动的影响、地形图基本知识、现地使用地图50.7%(609/1201),内务条令、纪律条令、队列条令、队列动作训练28.2%(339/1201)。
(三)大学生认为军事理论课课程设置内容存在的不足
对于军事理论课程设置内容存在的不足,选择率高低依次为:缺少国际上军事热点问题67.1%(806/1201),缺少国际上最新的军事动态知识65.4%(786/1201),实例太少45%(540/1201)。
四、讨论
《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国防教育主要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国防教育使学生能深入了解国防,明白自己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国防教育中包括有大量的军事文化内容。军事文化的主体属于意识范畴,它的传播性、开发性、丰富性、互动性与医学大学生学习的严谨性相融合,将大大促进医学人才培养的素质和创新精神。本调查分析发现,医学大学学生觉得必要开设的军事理论课内容中选择率超过80%的仅有战略环境中我国周边安全环境(83.3%)、军事高技术中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80.9%)其他内容的选择率均低于80%。这样的结果让人堪忧。中国国防教育包括中国武装力量、国防建设、国防法规、国防动员、国防概述等,是为适应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需要进行的增强全体公民国防观念的思想教育。战略环境包括了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地理等各方面的基本问题,讲述世界格局变化及我国周边的安全问题。本次调查中83.8%的人选择了我国周边安全环境,虽然比例比较高,但还是不能让人满意。通过思考不难发现,长期的和平环境使大学生的安全和忧患意识正渐渐的淡化,甚至模糊。
五、结语
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已经成为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校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在大学开设军事理论课程,规定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接受国防教育,不仅是落实国防法规对大学生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达到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的目的,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晓东.论军事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11):253-254.
[2]匡壁民.军事理论教程[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6.7.
作者简介:周朝雄,男,广西桂林人,本科,学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
医学英语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篇7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医院对于医学英语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及能力和素质要求, 推进西安医学院 (以下简称“我校”) 医学英语教学改革, 笔者采用问卷的方式选取四家医院进行了医学英语人才需求的调研。
此次调研的对象是分别随机调查唐都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安市儿童医院和西京医院四家医院的各十名员工, 单位基本情况如表1。
调研内容包括员工学历素质、课程设置以及继续教育模式三大模块, 共计40 份问卷, 做了如下统计分析。
二、调查情况分析
1. 员工学历素质
问题1:您的学历是?
表2 统计结果显示, 医院对于员工的学历要求是趋向于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医学英语学生达到研究生学历是必然趋势, 因此我校可开设医学英语研究生专业, 以迎合医院需求及“一带一路”建设。
问题2:您的英语等级?
表3 统计结果显示, 医院对于员工英语要求是很高的, 可是专业英语四级、八级的匮乏, 也反映了医院对于医学专业英语人才的巨大需求。说明我们对于医学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且必不可少的。
问题3:您在大学期间是否学习过医学英语相关课程?
表4 统计结果显示, 医院员工学习过医学英语的比例远高于没有学习过相关课程的员工, 可见医院对于医学英语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
问题4:您的学习方式?
表5 统计结果显示, 员工对于医学英语的学习基本是通过学校课堂讲授, 可见各医学院校对于医学英语的重视, 以及医院对于医学英语人才专业知识的高要求。我校应改革课程, 加强人才培养, 以满足医院所需。
问题5:若学校开设相关课程, 开设了几个学期?
表6 统计结果显示, 其中28 人通过学校开设课程学习的所在院校大部分开设了四个学期的专业课, 不仅说明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容量是很大的, 也说明了医院要求医学英语专业人才有着扎实的学术功底。因此我校在相关课程时长设置上应是四个学期或高于四个学期, 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问题6:具体课程有哪些?
表7 统计结果显示, 医学英语阅读、医学英语术语、医学英语写作比例较高, 医学英语翻译、医学英语视听说的比例也不低, 可见医学英语专业学生需要对这些课程均能掌握, 我校在设置课程中也需要尽量全面化。
2. 课程设置
问题1:您在工作中是否涉及医学英语?
表8 统计结果显示, 医学英语在实际工作中的需求是百分之百的。
问题2:医学英语在您的工作中主要用于?
表9 统计结果显示, 医学英语在医院的运用是多方面的, 我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尽量全面、多样化;且在设置课程时, 可提高医学英语阅读、术语、翻译、写作等基础课程的比例。
问题3:您认为您在大学期间所学习医学英语是否能够满足工作实际需要?
表10 统计结果显示, 大部分员工在校期间所学习的医学英语专业知识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因此, 我校可以针对工作需要设置分专业、分领域的不同课程。
3. 继续教育模式
问题1:您现有的医学英语知识是否满足工作需要?
表11 统计结果显示, 课本中的医学英语知识与实际工作需要还是有着较大差距, 因此我校应增加实践课时, 并改革现有课程设置, 而且也反映了继续教育的需求与可行性。
问题2:若不满足, 您希望如何继续学习?
表12 统计结果显示, 员工由于工作的客观情况, 更倾向于通过自学或网络来继续学习, 因此, 我校可以通过设置网络课程, 来补充医院员工的医学英语专业知识。
问题3:您希望学习何种医学英语课程?
表13 统计结果显示, 临床医学英语、医学英语阅读、医学英语口语、医学英语写作与翻译的需求是相对较高的, 因此, 我校在设置课程时, 可提高这些课程的课时比例, 在日后的网络课程设置中, 也可以这些课程为主。
问题4:您对于如何学习医学英语有何建议?
综合整理员工意见, 按百分比排列如下:①实际运用到工作中, 不沦为形式;②学校开设的医学英语太宽泛, 应针对医学的强专业性有所区别对待, 分专业分领域, 尤其是研究生的课程, 深度上不够, 应深入地接触相关领域的医学外文术语, 对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有一定意义;③医学院相关临床课程里可常规开设医学英语课程, 为之后的医学工作及研究打下一定基础;④动态关注相关研究领域的顶尖级英文杂志, 尽可能多地翻阅每本杂志的最新内容, 不仅能实时动态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医学英语水平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渐渐提高。
医院可以开设学习班。统计结果显示, 医学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分专业区别对待, 专业不同, 所需要的专业术语有很大不同, 并且加强实践课程的开设, 使得学生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培养。对于医院员工, 则可以在医院内开设学习班, 或派相关专业老师进行培训。
三、综合评价及改进意见
通过对医院医学英语人才需求状况的调研结果分析, 我们对我校医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第一, 员工学历素质方面。通过对医院现有员工的学历素质调研结果分析, 现有的医学英语专业学生数量与质量均无法满足医院需求。我校不仅应大力增加医学英语专业学生的数量, 而且, 应尽量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 并满足基础课程的时长设置, 且开设相关研究生专业, 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第二, 课程设置方面。调研结果显示, 我校在设置课程时, 除了尽量全面、多样化, 可相应提高医学英语阅读、术语、翻译、写作等基础课程的比例, 并根据实际工作需求, 设置相应的课程。
医学科普需求 篇8
1 面向农村社区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必要性
1.1 我国社区特别是农村社区卫生人员严重不足且总体素质不高
1.1.1卫生人才资源结构失调
按照国际标准, 每名全科医生应服务2 000~3 000人。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 到2010年, 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市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原则上要求每万人口配备2~3名全科医生、1名公共卫生医生。根据2005年人口普查数据测算, 仅城市就至少需全科医生11万~16万人。目前我国全科医生不足4 000人, 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0.9‰。全科医学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1], 在广大农村社区这一问题更为严重。据湘西自治州卫生局2009年统计资料显示:湘西自治州每千人中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03, 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1.32, 注册护士0.68,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72、1.56和1.02, 与长沙市 (6.15、2.59、2.05) 相比, 差距更为明显。市区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拥有量远远高于农村水平, 是农村的15倍。
1.1.2卫生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
到2006年末, 全国乡镇卫生院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18.5%, 无专业学历者高达21.6%。占全国总人口57.01%的乡村人口, 其执业 (助理) 医师只占全国总数的5.3%[2]。湘西自治州现有全科医师975人, 均为县市级医院的医生,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乡镇卫生院) 取得全科医生资格的人数为0, 每千人卫生床位拥有量1.97张,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92张[3], 这说明湘西自治州卫生人力、物力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这对农村社区卫生需求较高的民族地区来说, 显得极不平衡。卫生人才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 社区特别是农村社区卫生人才短缺且总体素质不高, 是造成群众看病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1.2 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
目前全科人才的培养主要采用在职人员全科医学岗位培训、毕业后规范化培训2种模式。从实践来看, 这2种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社区卫生服务开展的初期, 在职人员的转型教育是一种培养准全科医生的有效方式。这种“快速充电”式的培训方式培养周期短、见效快、可操作性强, 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但因其培训起点低, 以此为基础培训的全科医生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改变基层医疗人员学历层次低的状况。而且岗位培训人员是在职人员, 工作与学习在时间方面的矛盾造成学员不能保证出勤, 或因培训占用的时间严重影响其经济利益而被迫中途退出, 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质量[4]。以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为重点, 使高等医学院校本科学生毕业后经过规范化的培训取得合格证书, 获得全科主治医师的任职资格, 并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中学科骨干的高素质人才, 这是实现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理论上讲, 从长远角度看, 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是全科医学教育的核心。但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 我国目前多数地区还未开展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 这一培训模式仅局限于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而且在开展地区培训的规模也不大[5]。由此可见, 现行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尚不能满足农村社区卫生人才短缺、总体素质不高, 特别是全科医学人才严重匮乏这一现状的需要。因地制宜, 勇于创新, 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途径是当前高等医学院校的一项迫切任务。
2 适应医学社会发展, 不断创新育人模式
2.1 教学对象
湖南省开展定向免费为农村培养医学本科生试点工作, 在职乡村医生、医学高专和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普通专科毕业生均可参加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热爱祖国、品行良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体检合格, 毕业后志愿回生源所在地的协议乡 (镇) 卫生院工作者即予以录取。2009年在湘西地区 (湘西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邵阳市) 先进行试点, 并委托吉首大学进行培养。
2.2 改革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
以培养具有较好职业道德、“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农村社区实用型全科医学人才为目标。其专业能力要求为: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熟悉全科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 提高处理社区健康问题的能力, 并逐步使他们学会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指导下, 具备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防治能力, 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 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卫生服务。
2.3 革新培养模式
根据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 将过去的那种学校教育加医院实习的培养模式改为:第1~3学期为理论课学习, 第4~5学期到经省卫生厅确认的“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基地”进行规范化培训, 其中, 在校教育60周+医院实习32周+疾病控制中心学习2周+社区实践6周。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 专业名称:临床医学 (全科医学方向) 。学制:2年半。
2.4 抓好教学计划的制订工作
在全科医师的培训中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一个根本问题。我们在全科医师的培训实践中积极摸索, 不断完善全科医师的培训模式。我们针对学生有较成熟的心理基础、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学习主动性高、思维能力强的特点, 从他们多是在职学习, 存在年龄、学历、经验、基础等差异和承担着学生、父母、儿女、职员等多种社会角色, 面临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多方面压力等实际出发, 考虑到医务人员的工作实际情况, 我们在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充分考虑了教学与技能实习环节的联系, 以保证学生在学习中既能融会贯通全科医学的新理念, 又能了解和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
由于面向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不要求学生有十分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 根据“够用、适度”的原则, 通过调整对基层临床意义不大的公共基础课 (如化学、英语、物理等) 和专业基础课 (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 将节省出的课时用于专业课教学, 同时增设全科医学概论、社区预防与保健、康复医学、社区卫生服务与管理、社区常见健康问题、重点人群保健、急症与急救、心理障碍与精神卫生、中医学等实用课程, 这样就保证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质量。
2.5 改革教学内容, 增强实用性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加强教材建设, 改变成人医学生多沿用高校普通生教材的现状, 组织编写有自己特色的教材和参考书, 充分反映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 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根据农村社区全科医生的能力要求重新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 (讲义) , 删除基础课程中与基层社区卫生工作无太大实际意义的临床反复验证性实验内容, 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试验等, 增设三大常规检查、心电图机检查、快速末梢血糖测定、常见病的X线片拍摄等临床实用操作实训课;避免各课程为了强调自身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导致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 现行教材中相互重复的内容则在某一课程中单独讲述;新教材 (讲义) 编写中应强调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防治。
突出素质教育, 更新教育观念, 注重对全科医师思维、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处理好人文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关系、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关系以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等, 特别是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全面发展, 积极引导学生转变思想和价值观念, 培养他们的独立、进取精神, 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确保全科医师培训教育成为他们人生的“加油站”和新起点。培养学生对全科医疗的兴趣, 鼓励他们不断努力探索, 在短期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以适应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迫切需要。
2.6 改革教学手段
将现行教学形式逐渐过渡到全科复合型师资完成教学, 借鉴国内兄弟省市的经验, 不脱离医学教育的特点, 充分利用社区医疗背景探索榜样学习、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录像录音、直接应诊、示范教学、模拟教学、讨论等各种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7 强调医疗实践技能
进行临床各科专业授课和实习带教, 重点培养以症状为导向的诊疗模式, 常见病、多发病和传染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防治原则和转诊指征, 常见急症的处理原则和院前急救的基本知识, 而不是片面地寻求医技上的高、新、尖。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全科医学诊疗思维, 避免在临床实习教育中走专科医学生培养的老路;同时教育学生不要好高骛远, 把精力集中于在农村开展得起来的医疗卫生服务技能的学习上, 如对外科术中着重于引流、清创、骨折和关节脱位保守治疗等门诊手术和单纯性阑尾炎、腹股沟斜疝等简单手术的学习, 确保学生的动手能力。全科医生负责初级的卫生保健工作, 不要求掌握精而深的临床医学知识, 只需要具备解决农村中常见病、多发病和主要健康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学中要突出知识、技能的实用性, 而这正好符合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特性。我们在全科医学的教育中, 加入一些适宜技术的内容, 尤其是中医适宜技术, 像拔罐、刮痧、针灸、按摩、理疗、穴位敷贴、中药足浴等, 既易于操作、疗效显著、费用低, 又集治疗、预防、保健等功能于一身, 是乡村医生开展农村全科医疗工作行之有效的手段。对乡村医生进行针对性教学, 尤其是让他们到临床、社区亲身体验全科医生的工作, 可以使他们熟悉全科医生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 帮助他们掌握社区病患接诊技巧, 掌握健康档案的建立模式、社区病历的书写格式, 学会组织社区保健活动、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技巧。乡村医生一出校门, 既学习了全科医学的相关知识, 又掌握了全科医生开展社区工作的具体方法。
2.8 加强教学管理, 严格考试制度
教学质量的监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组织过程。考试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一种主要形式, 是检查教学效果和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手段。实施全科医师培训的规范考试制度是检测和评价全科医师培训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是体现全科医师培训办学特色、办学方向及培养目标的关键。在内容上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 在要求上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理论方面应突出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实践方面则应强调对学生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除采取常用的闭卷笔试、开卷笔试等形式外, 还增加了对临床技能的考核,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并且能够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9 提高教学质量, 搞好教学效果评价
对于全科医师培训这一新的教学任务, 无论是教学管理部门, 还是授课教师, 都有必要了解学生对教学的评价, 深入到学生中间进行问卷调查, 或者与他们进行交流以获得有利于搞好全科医师培训教学的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进而指导下一培训计划。提高全科医师的培训质量是发展全科医学的基本保证, 应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的临床技能和服务质量, 构建健康和谐的社区服务体系。
3 结论与建议
我国全科医学起步较晚, 现阶段不可能完全照搬国外模式。在现行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当前农村社区卫生人才短缺、总体素质不高, 特别是全科医学人才严重匮乏这一现状需要的情况下, 因地制宜, 勇于创新, 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开展面向农村社区为主的全科医学教育, 积极探索出一条培养时间较短、人才素质较高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之路, 是当前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这对促进我国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 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不健全、师资力量缺乏等问题仍是普遍存在的, 全科医师培养还处在初级阶段, 这要求我们要不断开拓, 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全科医学工作是我们共同的一项事业, 全科医学的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为了全科医学事业的发展, 医学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办学潜力, 为全科医学教育的进步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白剑峰.社区全科医师太少已成社区卫生发展瓶颈[N].人民日报, 2006-2-28 (11) .
[2]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6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EB/OL].http://www.chinacdc.net.cn/n272442/n272530/n274625/17481.html, 2007-05-09.
[3]湘西自治州卫生局.湘西州农村卫生工作情况汇报[R].2009, 3.
[4]刘冬莹.天津市359名参加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学员教育相关情况的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 (4) :1035~1036.
医学科普需求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南昌某高校2011年下半年所有开设循证医学课程的医学生 (包括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 为研究对象。由于博士生、硕士生人数不多, 故将所有博士生、硕士生纳入本研究。本科生共15个班级约700名医学生,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 随机选择6个班级的全部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现况研究。调查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 调查时由被调查者本人匿名填写, 研究者当场审核回收。调查工作在课程结束后一周内进行。问卷在正式使用之前先选择一个班级进行预调查。
1.3 研究内容
通过问卷调查, 收集医学生对循证医学的认知、态度、需求、行为和评价等方面的信息。调查的具体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学习前对循证医学的认知、需求、期望和准备;学习后对循证医学相关内容的掌握情况;学习后对循证医学的认知、需求、期望;学习后对循证医学课程的建议;学习后总的感受等。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双人数据录入, 录入结束后进行逻辑检错。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664份, 回收有效问卷656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8%。共调查博士生71人, 硕士生253人, 本科生332人。其中男性327名, 女性329名, 平均年龄 (24.71±5.62) 岁。
2.2 不同层次医学生学习前、后对循证医学的认知情况比较 (见表1)
注:学习后与学习前比较, #P<0.01, *P<0.05
经统计分析, 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在学习前, 对循证医学的了解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χ2=20.82, P<0.001) , 硕士生的了解程度最高, 本科生最低。对循证医学的态度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χ2=97.18, P<0.001) , 博士生有兴趣的比例最高, 本科生最低。评价循证医学对临床实践的影响同样存在显著性差异 (χ2=65.91, P<0.001) , 博士生认为影响较大的比例最高, 本科生最低。
在学习后, 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在以上3个方面的认知情况与学习前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或P<0.05) , 提示不同层次医学生在学习后对于循证医学的认知水平均得到了显著提高。
2.3 不同层次医学生学习后对循证医学需求和评价的比较
学习后, 不同层次医学生对开设循证医学课程的必要性、对循证医学方面资讯的关注、增加课程学时、增加教学案例、增加互动环节、统计学基础对课程学习的影响、文献检索能力对课程学习的影响、英文水平对课程学习的影响、自己的收获等问题的回答情况见表2。
结果显示, 对以上所有调查项目的回答, 3个层次的医学生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01) 。其中, 在课程需求方面, 针对开设循证医学课程的必要性、对循证医学更多资讯的关注、增加课程学时、增加教学案例、增加互动环节问题的回答, 3个层次的医学生均倾向于“必要”或“需要”, 博士生和硕士生认为“必要”或“需要”的比例均高于本科生 (P<0.001) 。在课程学习的影响因素评价方面, 针对统计学基础、文献检索能力、英语水平对循证医学课程影响的回答均倾向于认为“很明显”, 其中博士生和硕士生认为“很明显”的比例高于本科生 (P<0.001) 。在学习后的收获方面, 3个层次的医学生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博士生和硕士生认为收获“比较明显”的比例高, 而较多本科生却认为“不太明显”。
3 讨论
本研究着眼于比较不同层次医学生 (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 在对循证医学的认知、需求和评价等方面的特征, 以评估循证医学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 根据对不同层次医学生的具体要求, 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 为提高今后的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的依据。
调查发现, 不同层次的医学生在学习前对循证医学的认知情况存在显著差异, 学历层次越高, 对循证医学就越关注、越重视。学习后不同层次的医学生虽然在认知方面均有提高, 但仍存在较大差异。由于认知方面的差异, 在课程需求方面, 虽然不同层次的医学生均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但博士生和硕士生表现出更强烈的愿望, 这可能与不同层次医学生的人生经历以及对前途的要求不同有关。对博士生和硕士生来说, 他们可能有一定的工作经历, 对循证医学的重要性可能有更深的感受, 因此更加关注学习效果, 并积极提出相关的课程改革建议。杨克虎等人[3]的研究也有类似结果。
由于循证医学涉及诸多学科, 如临床医学、文献检索、统计学、流行病学等, 医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需要教师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国内有研究发现[4,5], 在循证医学课程的授课中, 医学生更乐意接受通过案例讨论来加强实际理解和应用, 喜欢更灵活的互动来提高学习的趣味性。本调查也显示出了医学生的类似要求和愿望。另外, 我校由于课程学时较少 (24学时) , 因此医学生普遍要求增加学时来丰富学习内容。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 不同层次的医学生均认为统计学、文献检索、英语等学科的基础是循证医学学习的明显制约因素。相对而言, 由于博士生和硕士生在这几个方面的基础要好于本科生, 所以不仅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学科基础的重要性 (认为影响“很明显”的比例大大高于本科生) , 而且也可能因此获得较好的学习收获 (本研究的结果印证了这一点) 。国内也有研究发现[3,4,5,6], 文献检索作为证据查找的基本技能, 对于循证医学的应用影响最直接也最显著。另外, 本研究还显示, 尽管在查阅国外文献时需要较高的英语水平, 但可能由于目前不同层次医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差别不大, 而且有英文翻译软件可供使用, 所以与统计学基础和文献检索能力比较, 英语水平在他们看来影响程度要低一些。
4 结语
不同层次医学生 (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 在对循证医学的认知、需求和评价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相对而言, 研究生认知状况优于本科生, 而且需求和愿望也更多、更强烈。统计学、文献检索、英语等学科的基础是循证医学学习的明显制约因素。本文所获结果提示, 在循证医学的教学工作中应围绕不同层次医学生的需求和相关制约因素, 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 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本研究收集信息的方式为调查问卷, 且多数指标为主观指标, 因此所获得的资料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参考文献
[1]詹思延.循证医学和循证保健[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
[2]Hatala R, Guyatt G.Evaluating the teaching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J].JAMA, 2002, 288 (9) :1110-1111.
[3]杨克虎, 田金徽, 罗小峰, 等.医学研究生对循证医学的认知态度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9, 9 (4) :396-399.
[4]李娜, 贾向春, 戎文慧.循证医学教育实践及相关调查[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3 (4) :211-213.
[5]温世浩, 江晓滨 (编译) .对医学本科生实施循证医学讨论课后知识与技能的改变[J].西北医学教育, 2007, 15 (1) :94-96.
医学科普需求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河南省4所中等职业卫生学校7个专业已取得中专文凭的759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发放759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759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00%。用Epidata3.1软件录入数据, 经一致性对比纠错后, 将数据转化为SAS数据集, 用SAS 9.13进行统计分析。假设检验采用χ2检验或R×C表确切概率法,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愿望
759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需要接受继续教育的741名 (97.63%) , 不需要和说不清楚的18名 (2.37%) , 表明大部分具有中专学历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认为有必要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2.2 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认为最适合的继续医学教育形式 (见表1)
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认为最适合的继续医学教育形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69.28, P<0.01) 。
2.3 对继续医学教学单位的需求
(1) 不同专业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单位的需求见表2。
(2) 不同年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单位的需求见表3。
3 讨论
3.1 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接受中专后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卫生部制定的第一个全国乡村医生教育10年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 具有中专学历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已成为我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主体。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引导其向更高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迈进, 以满足农村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已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乡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的重点。调查显示:97.63%的乡村医生认为需要接受中专后继续医学教育, 2.37%的认为不需要和说不清楚是否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这与景富春等[2]报道基本一致。
3.2 短期培训应是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形式
本次调查显示, 短期培训是多数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愿意接受的形式, 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7.94%, 且各专业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社区医学、护理和口腔医学专业学员首选短期培训, 而预防医学、临床检验、医学影像和药剂专业学员首选函授。这主要是因为乡村医生经济收入不高, 担心培训影响收入, 另外, 基层辅助科室人员匮乏, 工作离不开也使他们不愿意, 也不可能利用较长时间和花费较多的钱脱产到城市医院或医学院校学习[3]。
3.3 高等医学院校是继续医学教育首选的培训单位
本次调查72.07%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愿意到医学院校进行培训, 依次为高等医学院校、高等医学专科学校、中等卫生学校, 由表2、3可见, 这与孟群等人的报道一致[4]。省医院和市、县级医院多因交通不便、费用高等因素, 造成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机会少。因此目前中专卫校可与部分高等医学院校联合办学, 以培养大专及以上水平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
总之, 继续医学教育应根据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实际情况, 结合专业和年龄, 采取多种方法面向已取得中专学历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举办各种形式的短训班, 也可引入学分制管理, 促使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能, 这是一条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专后继续医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摘要:为了解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需求, 对河南省4所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招收的7个专业共759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 有97.63%的被调查者希望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关键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孟庆普.乡医教育先进表彰[N].健康报, 2002-01-03.
[2]景富春, 高勇虎.在岗乡村医生中专后继续医学教育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02, 20:23~25.
[3]特约评论员.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做好乡村医生培训工作[J].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3, 10 (1) :2~4.
医学科普需求 篇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学术交流的不断深入, 社会对大学生外语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用人单位不仅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 还提出要有运用英语为专业技术服务的交际能力。根据新课程要求, 大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英语课程学习后, 应进入应用提高阶段, 结合各自专业进行专业英语学习。在这种形势和要求下, 我国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应用提高阶段的专业英语尤其是医学专业英语的教学还是很薄弱。对此许多学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需从根本上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而研究专业英语教材有望给教学改革取得突破性发展提供依据。
开展此项研究, 旨在通过实证调查来探索专业英语教材尤其是医学英语教材的编写, 为改善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实证依据, 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和调整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选取140名医学院学生作为主要的需求调查对象, 采取Hutchinson和Waters的需求分析模型, 以最新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标准, 结合问卷和访谈分析他们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 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教材医学英语教材的编写。
二、研究分析
(一) 目标需求
Hutchinson和Waters (2001) 指出“目标需求”是将来目标场合使用语言的客观需求, 可以分为三小类:需要, 差距和愿望。笔者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百分数分析, 得出数据如下:
结果分析:60.72%的学生认为学习医学英语有利于未来的工作, 56.43%的学生认为医学英语可以帮助他们继续学习, 譬如读研、留学等。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开始明确, 不再局限于为了通过考试或者顺利毕业拿学分而学习英语, 四、六级考试在学生心目中地位已开始下降, 更多的学生逐渐把英语作为未来的生存和交流的一种手段。这有望使英语教学尽快摆脱培养人才“高分低能”的困境, 为社会培养实用人才, 所以专业英语教材应该突出实用性。
结果分析:大部分学生希望加强阅读和听说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专业英语教学的重心所在。但调查显示, 单一的注重阅读能力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专业英语教材更应该兼顾其他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 保证学生听、说、读、写、译五种语言技能的均衡发展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 学习需求
Hutchinson和Waters (2001) 指出“学习需求”是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的条件和需要做的事情, 包括物质条件、心理条件和知识技能条件。下面主要从教材选材、练习任务安排及编写原则来探讨学生的学习需求。
结果分析:78.57%的学生希望教材能包括医学优秀期刊论文, 体现动态和最新的信息。同时59.29%的学生认为应用文体材料也很重要, 在未来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医学英语教材可以考虑从期刊论文、国际交流文献及经典医学文献中选取应用体裁和科普作品作为教材的文本。
结果分析:84.29%的学生期望教材中可以呈现个案分析, 阅读理解仍然是受到大部分学生 (59.29%) 的喜欢, 同时错题研究和角色扮演也十分受欢迎。调查结果给教材编辑者提供了很好的建议:教材中练习任务的形式和内容要与真实世界、学生需求、交际动机相关。
结果分析:82.14%的学生对教材的实用性给予了很大的肯定, 专业英语教材编写目标应该密切联系培养目标, 适应社会和使用者的需求, 实用性原则是专业英语教材与普通大学英语教材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同时时代性、科学性、多样性和真实性等原则也是教材编写过程中应该把握和体现的重要原则。
三、发现与结论
本研究基于学生的需求分析对医学专业英语教材编写进行了调查研究, 主要发现如下:
1.大部分学生意识到医学英语有利于未来工作, 但对目前的医学英语教材不太满意。
2.大部分学生认为需要加强阅读与听说技能训练, 期待专业教材能突出英语综合能力而不是单一地注重阅读能力。
3.医学英语教材选材应考虑从国外优秀期刊论文, 医学国际交流文献和经典医学文献中选取应用体裁和科普作品。
4.教材中练习任务的形式和内容要与真实世界、学生需求、交际动机相关。
5.教材编写应该遵循实用性、真实性、时代性、多样性、科学性原则。
四、对医学专业英语教材编写的建议
医学专业英语教材有其特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所需的教材也应该有其自身的特色, 基于学生的需求分析对医学专业英语教材的调查研究, 希冀能给医学专业英语教材编写乃至其他专业英语教材编写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1.专业英语教材编写应该遵循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 打破传统着重传授语言基础知识的做法, 紧密联系社会需求。
2.在选择语言材料时要突出语言材料的实用性、时代性和真实性。最新的, 贴近生活, 来源于生活的语言材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有效手段。
3.提供真实的、多形式的练习任务。束定芳 (2004) 指出:“学生渴望在真实的语言活动中学习语言, 渴望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展示和锻炼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其中个案分析、角色扮演、错题研究等练习能有效地保持学生的兴趣, 一定程度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4.专业英语教材编写是一个动态、持续发展的过程, 具有鲜明的社会和时代特征。教材的质量取决于编写的质量, 所以教材的编写要符合实用性、真实性、时代性、多样性、科学性原则, 尤其是实用性和真实性原则。
五、结语
教材的编写在教学实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本研究调查从学生的需求分析出发, 希望能摆脱教材编写脱离实际、脱离学生需求的困境, 为专业英语教材进一步开发提供实证依据, 为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和调整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Water.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Shanghai:Shanghai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2]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医学科普需求】推荐阅读:
预防医学人才需求分析07-18
医学实习指导动物医学08-04
医学临床实习帮助--医学口诀08-27
检验医学与医学检验07-15
地方性医学医学院校09-11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09-14
八年制医学生临床医学09-27
口腔医学之医学教育论文06-07
研大医学-临床医学各大学排名05-30
医学学科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