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差异

2024-11-04

基础差异(通用10篇)

基础差异 篇1

2014学年泰顺县八年级(上)英语学业水平期末检测试卷,根据我县实际教学命制,结合我校阅卷获取信息,对八年级(上)英语学业水平期末检测结果得到部分思考:

一、试卷内容范围结构与大体分析

本次的检测范围包括八年级(上)册10个单元的全部内容。试卷题型分为卷I和卷II两大部分,其中卷I占70分,卷II则30分,共100分。

单选题相对弱化了对语法知识的考查,但试题所涉及的内容多,知识面广,特别强调在交际场合中考查语法、词汇、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的用法。10个小题考查了考生对8个语言项目,覆盖面广。通过设置不同的情景,让语法测试题目变得更加具有交际意义。

完形填空涉及基础知识与阅读理解。它既能考查对上下文逻辑关系的理解,又能考查具体的语言项目,如词组搭配,词语辨异,语法关系等。该试题所选的文章题材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难易比较适中,同时也教育学生如何面对友谊和理解人性。

阅读文章共三篇,文章长度适中,选材丰富。此题考查学生是否具备根据上下文猜测词意进行推理等思维活动,识别选择归纳所提供的信息,探索语篇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阅读能力,从而达到获得正确的语言信息的目的。

任务型阅读不仅测试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和阅读能力。 其目的提高考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本题的生活真实性强,话题也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想接近。

写作是测考生的写作能力,因为没有小作文为铺垫,作文有点难。全段的这道题(分值20)的平均分:9.61,得分率只有0.57。

二、学生对各题得分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的的英语试题为四大块:听力检测,知识运用,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相比上学期较有提高。本人抽取了我校3、4两个班的得分情况作为样本,详见下表:部分小题平均分、得分率。

失分原因:

1.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运用不够准确,灵活性较差,后进生多。

2.基本语法概念模糊,后进生几乎错选答案,在单项选择中体现了这一点。

3.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句子的基本结构把握不好,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不强。后进生极有个性,不爱学习英语。

4.学生平时做的题型少,比如说单项选择的A部分和十五个小题的完形填空,学生平时没做过这方面的练习。

5.平时教师只注重基础知识的提高,而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讲解不多。

三、教学反思与应对策略

1.教学反思:面对乡镇中学竞争压力也很大,须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培优补差十分重要,而补差,关注后进生的个体差异又是重中之重。

(1)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全卷两部分卷I满分仅1人,与中考要求差距很大,有部分学生得分率很低,这说明知识再认与再现方面亟待加强巩固。提高后进生得分重在夯实基础。

(2)学生学习习惯养成不佳,后进生边缘化。态度不够端正,学生平时完成的题型少,比如说单项选择的A部分和十个小题的完形填空,学生平时没做过这方面的练习。

2.今后教学工作的策略

(1)夯实基础,培养后进生做题能力。学校十分重视时间投入。教学效果有进步,但不太明显。同时,应注重答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要求教师在评讲练习和测试卷时,重点是讲答题方法和技巧;听力训练不能间断。

(2)重视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的训练,培养后进生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后进生学习兴趣。

在平时课堂中,应多涉及到社会热点问题的阅读及讨论,如福利彩票、环境保护、计算机的国际化与网络化、甲型H7N9流感、荣辱观教育等。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富于时代气息的内容,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启迪他们的思维,这类阅读题大多会设计在阅读理解的回答问题之中。

(4)加强分层教学实验的研究,尊重后进生的个体差异。 为了能使每个学生在英语这门学科上有所进步和提高,分层要求 、分层辅导、分层落实是关键。要求教师精心备好课, 精心设计每次训练题。首先应明确一个观点是“决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只是在落实时区别对待,尽可能激发差生的学习热情,学一点总比不学的要好。

总之,本次考试成绩很不理想,突出表现在差生人数增多,为迎接2015年八年级期末考,我们八年级备课组全体教师考后认真地进行了分析,认真搞好考前指导,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尽最大努力提高我们段的英语教学质量。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成绩提高大有希望。路漫漫其修远兮,须全体八年级师生共同努力求索!

基础差异 篇2

中西经济法传统文化基础的差异性分析

中西方经济法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其传统文化基础差异显著.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强调对立,中国提倡和谐;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西方主张竞争,中国倾向谦让;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西方以个人为本位,中国以集体为本位.

作 者:陈丹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28刊 名:攀登英文刊名:ASCENT年,卷(期):200524(4)分类号:G04关键词:经济法 传统文化

筑牢底部基础,实行差异化发展 篇3

应该以科学发展观和区域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重点,主动对接“成渝经济区”的“双核六带”区域经济,参与大经济区内的县域经济发展分工,坚持绿色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集聚发展、多元发展,注重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外部支持与激发内部活力相结合,把加大招商引资、强化政策支持、注重人才培养、促进创新驱动作为综合举措,实现丘区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围绕成渝经济区产业大分工调整各县分工和空间格局。围绕成都、重庆增长极构建“一小时经济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提高物流水平;打造特色丘陵城市群,以城促产,以产带城,产城结合,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科学合理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准确选择主导产业。积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特色产业区;重视丘区人才培养,深度发掘丘区人力资源;积极利用现有交通网络,发挥各县区位优势。培育现代产业以及经营体系,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积极调动市场要素活力;强化产业扶植政策落实;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攻克土地制度改革重点难点,优化土地利用格局;积极试点探索土地权利改革;用好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深入实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基础差异 篇4

本研究根据印度人力资源发展部学校教育与文化部每年发布的《年度报告》 (Annual report) 中提供的基础教育在学生入学机会方面的数据, 可以计算出印度在初级小学 (1~5年级) 和高级小学 (6~8年级) 及整个基础教育阶段 (1~8年级) 的入学机会在各邦与中央联盟区之间及不同种族间的配置状况。

一、初级小学毛入学率较高, 且区域间差异较小, 大多数地区女童入学机会要少于男童

印度初小的毛入学率从2003年的98.20%增加至2007年的114.60%, 5年增加了16.40个百分点。2007年印度初级小学毛入学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邦/中央联盟区〈States/Union Territories〉, 本文内下同, 印度目前共有28个邦和7个中央联盟区) 有19个, 高于150%的有6个, 低于100%的有7个。最大地区为麦格哈拉亚 (Meghalaya) 191.50%, 最小地区为拉克歇德维普 (Lakshadweep) 60.40%, 最大与最小地区相差130.1个百分点。印度各地区间初小毛入学率的差异程度较小, 变异系数从2003年的0.180增加到2007年的0.249。

印度大多数地区初小女童入学率要低于男童。从初级小学毛入学率的性别平等指数 (Gender Parity Index, GPI=女童入学率/男童入学率) 可知, 2007年印度共有14个地区是女童的入学率大于或等于男童的入学率的, 而在另外21个地区是女童要低于男童的, 大于等于全国平均水平0.98的地区有22个。其中最大地区为尤塔卡汉德 (Uttarakhand) 1.09, 最小地区为比哈尔 (Bihar) 0.82。

二、高级小学毛入学率较低, 且区域间差异较小, 绝大多数地区女童入学机会要少于男童

印度高级小学的毛入学率从2003年的62.40%增加至2007年的77.50%, 5年增加了15.10个百分点。2007年印度高级小学毛入学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有23个, 高于100%的有9个, 高于90%的有14个, 高于80%的有22个, 低于70%的有7个。最大地区为西玛恰尔-普雷德仕 (Himachal Pradesh) 114.3%, 最小地区为比哈尔46.2%, 最大与最小地区相差68.1个百分点。印度各地区间高小毛入学率的差异程度较小, 变异系数从2003年的0.307下降到2007年的0.223。

印度绝大多数地区高小女童入学率要低于男童。2007年印度高小共有9个地区是女童的入学率大于或等于男童的入学率, 而在另外26个地区是女童要低于男童的, GPI大于等于全国平均水平0.92的地区有23个。其中GPI最大地区为锡金 (Sikkim) 1.21, 最小地区为比哈尔0.73。

三、表列种姓及表列部落初小毛入学率由低于全国增加到高于全国水平, 而高小则由高于全国水平下降到低于全国水平

印度初级小学表列种姓 (Scheduled Castes, SC, 印度的一种世袭种姓少数民族群体, 社会地位低下, 经济文化等落后) 及表列部落 (Scheduled Tribes, ST, 印度的一种世袭部落少数民族群体, 社会地位低下, 经济文化等落后) 的毛入学率分别从2003年的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9个百分点与6.83个百分点增加到2007年的比全国水平高出10.3个百分点与14.69个百分点, 其入学率的GPI分别从2003年的比全国低0.06与0.02进一步降低至比2007年全国低0.10与0.06。2007年初小表列种姓的毛入学率最大地区为堪提斯嘎 (Chhattisgarh) 比当地总体水平高且高出77.0%, 最小地区为勘迪嘎 (Chandigarh) 比当地总体水平低50.0%;同年初小表列部落的毛入学率最大地区为锡金, 比当地总体水平高且高出102.81%, 最小地区为阿萨姆 (Assam) , 比当地总体水平低31.86%。

高级小学表列种姓及表列部落的毛入学率则分别从2003年的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46个百分点与13.36个百分点下降到2007年的比全国水平低1.20个百分点与3.06个百分点, 其入学率的GPI从2003年的比全国低0.06与0.07进一步降低至比2007年全国低0.12与0.07。2007年高小表列种姓的毛入学率最大地区为曼尼普尔 (Manipur) , 比当地总体水平高且高出50.0%, 最小地区为德里 (Delhi) , 比当地总体水平值低46.8%;同年高小表列部落的毛入学率最大地区为锡金, 比当地总体水平高且高出48.71%, 最小地区为塔米尔-纳杜 (Tamil Nadu) , 比当地总体水平低41.65%。

四、基础教育阶段毛辍学率很高, 最近几年有下降趋势, 但仍处于高位水平, 男童更容易辍学

印度基础教育 (1~8年级) 的毛辍学率是很高的。毛辍学率从2003年的52.32%下降至2007年的43.0%, 5年下降了9.32个百分点。2007年印度基础教育毛辍学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有14个, 高于40%的有16个, 高于50%的有9个, 低于20%的有9个, 其中7个地区没有辍学情况。辍学率最大5地区为:阿萨姆73.5%、比哈尔70.7%、锡金64.9%、西孟加拉 (West Bengal) 63.9%、拉贾斯坦 (Rajasthan) 62.3%;最小5地区 (去掉零值地区后) 为:安达曼与尼扣巴岛 (A&N Islands) 15.9%、达曼和迪由 (Daman&Diu) 14.3%、塔米尔-纳杜9.1%、哈亚纳 (Haryana) 6.5%、果阿 (Goa) 1.2%;最大与最小地区相差72.3个百分点。

毛辍学率近5年下降幅度较大达近20个百分点。2007年的毛辍学率比2003年的下降了17.81%, 下降幅度高于这一水平的地区有15个, 辍学率没下降反而上升的地区有5个 (去掉3个缺失值地区后的结果, 本段内下同) , 分别为:曼尼普尔36.88%、纳嘎兰德 (Nagaland) 3.95%、阿萨姆3.80%、古贾拉特 (Gujarat) 2.68%、西孟加拉0.20%;下降幅度超过30%的有11个, 超过60%的有9个。西玛恰尔-普雷德仕、喀拉拉 (Kerala) 、勘迪嘎、德里、拉克歇德维普、普达切瑞 (Puducherry) 这6个地区下降了100%, 其他下降幅度最大5地区为:卡纳塔卡32.99%、尤塔-普雷德仕33.24%、塔米尔-纳杜63.82%、哈亚纳69.43%、果阿87.27%。

男童更容易辍学。2007年基础教育毛辍学率的性别平等指数 (GPI=女童辍学率/男童辍学率) 为0.93, 即女童的辍学率为男童的0.93倍。2007年印度共有11个 (去掉缺失值后的结果, 本段内下同) 地区是女童的辍学率大于或等于男童的辍学率, 而在另外15个地区是女童低于男童。辍学率GPI大于等于全国平均水平0.93的地区有20个, 其中最大5地区为:哈亚纳1.96、达德拉和纳嘎-哈维里 (D&N Haveli) 1.91、达曼和迪由1.54、古贾拉特1.19、马哈拉施特拉 (Maharashtr) 1.16;最小5地区为:锡金0.91、比哈尔0.90、安达曼与尼扣巴岛0.84、尤塔-普雷德仕 (Uttar Pradesh) 0.44、果阿-2.8 (其中“-”表示原始数据中男生的辍学率为负值, 即入学率在上升) 。

五、基础教育表列种姓、表列部落学生的毛辍学率与当地总体水平相比有上升的趋势, 且表列部落与表列种姓学生相比更容易辍学

表列种姓及表列部落学生的辍学率要比当地总体水平高, 且表列部落学生的辍学率要比表列种姓学生的高10个百分点以上。印度基础教育表列种姓及表列部落学生的毛辍学率分别从2003年的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1个百分点与17.73个百分点上升到2007年的比全国水平高9.6个百分点与20.4个百分点, 其辍学率的GPI分别从2003年的比全国高0.06与0.01下降至比2007年全国高0.02与上升至比2007年全国高0.06。2007年基础教育表列种姓及表列部落的毛辍学率与当地总体水平值的差比全国的差值水平高的地区分别有7个与3个 (去除掉缺失值地区以后的结果, 本段内下同) , 分别有19个与20个地区的辍学率是大于或等于当地总的不分族别的辍学率水平, 均有6个地区是小于当地总的辍学率水平的。其中表列种姓学生辍学率高出当地总体水平, 且高出值最大5地区分别高出:勘迪嘎46.9%、德里35.2%、果阿29.4%、尤塔-普雷德仕24.1%、哈亚纳21.4%;低于当地总体水平且低出值最大的5个地区分别低出:塔米尔-纳杜-9.1% (“-”表示比当地总的不分族别的值低, 本段内下同) 、垂普拉 (Tripura) -11.4%、达曼和迪由-14.3%、查谟和克什米尔 (Jammu&Kashmir) -22.8%、达德拉和纳嘎-哈维里-34.9%。其中表列部落学生辍学率高出当地总体水平, 且高出值最大5地区分别高出:安德拉-普雷德 (Andhra Prades) 仕23.7%、曼尼普尔22.0%、奥里萨 (Orissa) 21.7%、达曼和迪由19.4%、古贾拉特18.3%;低于当地总体水平且低出值最大的5个地区分别低出:查谟和克什米尔-3.0%、纳嘎兰德-9.1%、西玛恰尔-普雷德仕-19.4%、锡金-19.9%、尤塔-普雷德仕-28.6%。

六、研究结论

1.初级小学毛入学率很高, 且少数民族的入学率更高。截至2007年印度初级小学的毛入学率超过100%达114.60%, 表列种姓及表列部落子女毛入学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 分别高出10.3个百分点与14.69个百分点。

2.高级小学毛入学率不是很高, 少数民族与全国总体水平相比要低些。截至2007年印度高级小学的毛入学率仅为77.50%, 表列种姓、表列部落的毛入学率要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1.2个百分点与3.06个百分点。

3.截至2007年全国基础教育入学率是女童低于男童的, 表列种姓及表列部落子女入学率的性别平等指数均低于全国均值水平。初级小学女童入学率仅为男童的98%, 高级小学女童入学率仅为男童的92%;两者小分别有21个与26个地区是女童低于男童。毛入学率的GPI大于等于全国均值水平的地区在22个以上, 初级小学为22个, 高级小学为23个;表列种姓两者的毛入学率的GPI 2007年分别比全国低0.10与0.12, 表列部落初级小学与高级小学的毛入学率的GPI 2007年分别比全国低0.06与0.07。

4.截至2007年印度基础教育的毛辍学率仍很高, 超过40%, 男童更容易辍学, 表列部落及表列种姓的辍学率远高于全国水平, 其GPI也高于全国。2007年印度基础教育的毛辍学率仍高达43.0%, 男童的辍学率大于女童的, 辍学率的GPI为0.93, 大于等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有20个。表列部落及表列种姓的辍学率高全国近10个百分点以上, 表列种姓高全国9.6个百分点, 表列部落高全国20.4个百分点。表列种姓辍学率的GPI高全国0.02, 表列部落的高全国0.06。

参考文献

[1]Department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literacy and depart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of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of Govern-ment of India. (2007) .Annual report2005-06.New Delhi:Dolphin Printo Graphics, p277~284.

基础差异 篇5

民族地区教育短板加剧了贫困的代际传递,制约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巩固,为此,建议国家、省对民族地区实施差异化教育政策扶持,补齐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短板。

针对民族地区实行差异化的教育经费政策。一是建议将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在现有基础上上浮20%-30%,资金来源渠道不变。二是建议省级财政按照校均10万元/年标准安排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经费。三是建议取消民族贫困县市地方项目资金配套政策,相应资金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承担。四是建议提高民族地区助学金及高寒乡教育补助专项资金额度,现行高寒乡教育补助额度(全州八县市不分大小每县33万、州直10万)还是上世纪标准,20多年来未与物价上涨同步提高,建议考虑人口、物价等因素提高补助标准。五是建议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经费投入予以倾斜,继续让“国家扶贫教育工程”“西部职业教育开发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全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项目惠及民族地区,在分配项目资金时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经济和教育落后的因素,不搞竞争性分配。六是建议专项支持恩施州发展学前教育及高中阶段教育,要实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全州至少需新增100所360人规模的幼儿园,约需要经费5亿元;“十三五”末要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全州至少还需增加7所3000人规模的学校,约需经费7亿元。

针对民族地区实行差异化的师资政策。一是将民族地区教师编制标准提高10%,对教学点以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为标准,以学校为单位核编,应对民族地区山大人稀、小型学校和教学点多及中心学校占用教师编制等问题。二是尽快制定学前教育教师配备标准,落实幼儿园教师编制,解决学前教育无人教的问题。

针对民族地区实行差异化的职业教育政策。建议赋予民族自治地方更大的职业教育办学自主权,在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式上鼓励自主探索、大胆创新,科学制定教育培养模式以及职校教师职称评定政策。

针对民族地区实行差异化的招生政策。建议省级层面与教育部沟通争取支持,确保高招对恩施籍学生扶持政策的稳定性。

基础差异 篇6

关键词:差异教学,大学教育,计算机基础

1 引言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其教育质量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大学教育仍然实行按统一的教学要求、同样的评价标准、相同的教学模式和步调一致的教学进度来实施班级教学。这种方式很难适应不同性格、不同学习能力、不同认知基础、不同学习兴趣学生对教学的不同需要, 无法实现均衡发展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大学“差异教学”正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独特成长需要的重要途径。它将发展放在第一位, 通过个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从而实现科学发展。

2 差异教学

关于差异教学, 我国学者华国栋在其《差异教学论》一书中指出:“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 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 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差异教学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 可以不断地吸收新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思想, 不断完善和发展。它提供一种多元的外部环境, 由学生根据需要主动选择和适应。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的需要是差异教学的本质。

与我国“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相比, “差异教学”强调的是“教”如何更好地为“学”服务。它不仅要为学生设计多种不同的学习活动, 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 而且要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差异教学的实现是以多样化的系统教学策略的构建为途径, 从而有效照顾学生的差异,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同时, 它还要为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提供多元发展机会, 通过多种策略使每个人的潜能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 在差异教学中, 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在班集体活动中发展学生个性潜能, 要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和班集体学习结合起来, 提高教学效率,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发展, 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3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采用差异教学的必要性

当今信息化的社会, 对人才在信息的获取、处理、加工、传播、利用、保护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而一个缺乏信息技术理论和能力的人, 是不能称之为高素质的人才的。大学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是完成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必不可少的一环。所以, 各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

然而目前在中学阶段, 由于各地教学条件不同, 对信息教育的要求和达到的效果相差悬殊, 因此, 学生信息素养参差不齐, 具备的计算机知识也相差甚远。进入大学后, 如何在统一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前提下为不同程度和素质的学生提供适当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并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提高, 是一个比其它学科更难解决的课题。而差异教学为此提供了一个重要方向。

4 差异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由于差异教学以教育测查和诊断为前提, 教育测查的工具、方法和内容纷繁复杂, 而人的认知风格、性格特点等是学生差异的主要方面, 它们又与其人格特点有密切关系, 所以采用人格分类的方式来进行学生特征的分析, 以使差异教学更易于实施。

4.1 学生分类

在进行计算机差异教学前, 首先将学生区分开来, 主要依据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人格特点。认知水平即学生已有的计算机知识水平, 这可以通过初期知识水平测查获得相应的数据。人格特点即:外倾型和内倾型、感觉型和直觉型、思考型和情感型、判断型和感知型。这种分类可以通过进行心理学相关的问卷调查来确定。同类的学生具有大致相同的特点, 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在教学中, 由于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水平相差很大, 根据期初的摸底测查使相近水平的学生分为计算机课程同一学习班级, 这样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 也有利于学生相互促进。但即使在同一班级里, 又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人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小组学习、个别辅导等方式, 使各种特质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比如:对内倾型的学生可以让他担任小组的组织者角色, 使他在组织和帮助同组同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

4.2 授课分层

教学中, 根据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不同, 对其进行不同的教学, 主要有以下做法: (1) 同一内容, 同一要求。主要是针对基础知识的传授, 在这一部分内容中, 要求全体学生都要掌握好。比如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操作技能。 (2) 同一内容, 不同要求。有些深入或需要较高基础的知识, 可以按学生不同的水平和兴趣对他们提出要求。比如:计算机数值数据的运算、一个较为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等。

4.3 上机实践分级

进行计算机上机实践时对不同学生要求完成不同级别的任务。对综合应用和某些提高性的操作技能, 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提出不同的目标, 使每个人都能“跳一下就够得着”, 增强自信, 才更有兴趣和动力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4.4 对比教学

在不同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以评估差异教学的实际效果, 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5“整体-局部”相关联

“差异教学模式”既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学生的变化, 又要注重利用每个学生的特点对班集体其他学生的帮助和对整体进步的贡献。所以,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多种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使每个学生充分投入学习, 发挥自己所长, 获得更多的认可, 增加知识的同时, 增强自信, 从而人人都得到发展。

5 小结

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 它使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潜力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为了能培养出大批适应多元化时代要求的多样化人才, 差异教学的研究十分重要。大学计算机教学作为培养信息化人才的主要课程, 采用差异教学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24

[2][美]Diane Heacox著.杨希洁译.差异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3

[3][美]Carol Ann Tomlinson著。刘颂译.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10

[4]许洁英.如何对待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从适应到超越[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7) .

基础差异 篇7

在建筑工程中,建筑的沉降变形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差异沉降,地基的差异沉降过大时,常会造成主体结构及填充墙体开裂,主、裙楼之间基础底板开裂,地下水位高时,还会出现渗、漏水情况。

地基变形设计时,差异沉降控制虽然是关键控制点,但往往被设计者所忽略。差异沉降常由建筑基底荷载差异、地基持力层承载力差异过大和施工顺序不同等因素造成。

本文结合某配电站工程实例,从事故产生原因、事故处理及事后反思入手,详细阐述了差异沉降的危害及对其进行控制的必要性和方法。

1 工程概况

某小区配电房工程采用框架结构,地上2层,建筑高度9.6 m,2005年9月竣工。

具体结构布置如图1所示,原设计范围为图1中①轴~③轴部分,基础采用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桩径400 mm)基础,桩端持力层为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1 200 kN,图1中CT-1为单桩承台(承台尺寸为800×800,厚度800 mm),CT-2为2桩承台(承台尺寸为800×2 000,厚度1 100 mm),承台顶面相对标高均为-0.600,承台基础施工完成后,应建设单位要求,决定将原建筑向右增建一跨,由于此时桩基施工机械已离场且整个小区施工已全面展开,场地周围已没有桩基施工机械进场道路,若④轴线上新增柱继续采用管桩基础,需对场地周围进行清理,造成施工难度过大,加之本工程柱底内力不大,故设计时对④轴线上新增柱采用柱下独立基础,JC-1尺寸为3 000×3 000,JC-2尺寸为3 500×3 500,基础顶面相对标高均为-2.500,独立基础地基持力层为第四纪粉质粘土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230 kPa,a1-2为0.35 MPa-1,属中压缩性土,独立基础及承台之间采用基础梁拉接。

竣工验收6个月后,Ⓐ,Ⓑ,Ⓒ轴线上③轴~④轴之间的框架梁从2层至屋面梁体均有斜裂缝出现,其上的填充墙多处出现裂缝。2006年3月本人受建设单位委托,对该工程进行检测鉴定。

2 结构检测鉴定结果

接受委托后,我们首先对本工程结构整体进行了全面检测,包括构件截面尺寸、混凝土强度检测、钢筋力学性能试验,检测完毕后又进行了结构验算等工作。根据现场检测及结构验算结果,本工程主体结构设计及施工均满足现行国家规范、规程要求。根据现场勘察情况,初步认定本工程系由于同一结构单元采用了不同的基础形式,基础差异沉降过大所致。通过查看沉降观测结果我们发现,Ⓐ轴交③轴处基础沉降量为28.3 mm,Ⓐ轴交④轴处基础沉降量为88.2 mm,沉降差为59.9 mm;Ⓑ轴交③轴处基础沉降量为35.3 mm,Ⓑ轴交④轴处基础沉降量为99.6 mm,沉降差为64.3 mm;Ⓒ轴交③轴处基础沉降量为30.8 mm,Ⓒ轴交④轴处基础沉降量为75.9 mm,沉降差为45.1 mm,这三处相邻柱基沉降差均远大于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的相邻柱基沉降差允许值9 mm,最终得出鉴定结论,本工程部分框架梁及填充墙裂缝系由于相邻柱基的沉降差过大所致,应对该工程基础部分及时进行加固。

3 事故处理

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情况并经综合比较后,决定采取如图2所示的处理措施,具体作法如下:在④轴右侧2 300 mm处增加3根钻孔灌注桩ZH1(桩径800),桩端持力层为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1 200 kPa,将图1中③轴~④轴之间的基础梁JCL1混凝土凿掉,并新增3条基础梁JCL1a,JCL1a截面尺寸为1 200×1 600,上、下部纵向钢筋均为8ϕ25(遇④轴框架柱时)、箍筋ϕ10@100(4),梁顶标高-0.400。

施工过程中要求③轴、④轴处原承台表面凿毛后保留,用JCL1a将原承台包围起来,④轴处框架柱位于原承台以下及标高在-0.600~-0.400处的混凝土应凿掉,以确保JCL1a上、下部纵向钢筋通过框架柱,同时要求施工过程中做好支撑工作,确保施工安全。施工完成后JCL1a作为转换梁成功的将(4)轴上的框架柱荷载从仅由独立基础承担转为框支梁与独立基础共同承担,进而减少了(4)轴线框架柱的过大竖向变形。施工完毕后,定期进行沉降观测至今,结构整体趋于稳定,未有墙体及框架梁裂缝现象发生。

4反思及总结

本工程(4)轴线上新增框架柱原设计可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人工挖孔桩具有进场简单,占用场地小等优点,若采用人工挖孔桩,将不致产生过大的差异沉降,也不会有主体结构裂缝现象产生。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这一点许多规范均有规定,即使柱底内力很小,其差异沉降亦很难满足规范要求。

摘要:结合某配电站工程实例,通过对结构整体进行检测鉴定,详细阐述了地基差异沉降的危害及对地基差异沉降进行控制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具体的处理方法,以确保地基差异沉降满足规范要求。

关键词:地基,差异沉降,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1]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研究 篇8

1 差异化研究背景

我校办学性质属于独立民办高校,涉及理工、经管、艺术设计等专业学科。为了更加有效的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以2014年秋全校新入学本科学生为例,依据学生招考专业进行分类,各专业类别按比例随机抽取300名学生进行一系列调查,具体人员信息如下表1。

本次调查主要从“学生入学基础”、“学生学习兴趣”、“专业培养诉求”三个方面的差异展开,调查历时2周,回收有效样本286份。

1.1 学生入学基础的差异

针对入学学生对计算机了解程度的差异,设置了关于Mi⁃crosoft系列办公软件的认知度调查。主要分为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制作三大版块。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经常使用文字处理和演示文稿的学生分别占到17%和13%,而经常使用电子表格的学生比例仅占2%,电子表格运用将是大部分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另一方面,从未使用三类软件的学生所占比例均超过50%,学生入学前对办公软件的熟悉程度不容乐观。具体调查结果的统计数据如下表2。

1.2 学生学习兴趣的差异

针对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设置了该项调查。主要分为三类:无兴趣或不了解、兴趣一般、兴趣浓厚。从结果来看,兴趣浓厚的学生仅占20%,兴趣一般的比例最大,占到44%,如何提高各专业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也是本差异化研究需要面对的难题。具体调查结果的统计数据如下表3。

1.3 专业培养诉求的差异

按参与调查学生所在专业进行分类,调查不同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需求。本调查主要选取了各学科大类中的一些代表性专业,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了解计算机技术与各专业的相关性及专业课程的特殊需求。调查结果统计如下表4。

2 差异化教学具体实施方法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本校计算机教学任务依然比较艰巨。第一,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关注网络体验的部分较多,反而对实用的办公软件了解较少。第二,对课程兴趣浓厚的占比过低,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对课程内容不够了解,还有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此课程的实用性不强,另外一部分学生对课程的难度预估过低或者过高,导致学习兴趣减弱。第三,各专业对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均有需求,并且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对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安排合理性提出了高要求。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在日常教学中积累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以下实施方案,分别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一步展开。

2.1 设计课程体系

计算机基础课程有实践性强、可延伸、易扩展的特点,因此在设计课程体系时,需要把握学生及专业特点。对于理工科学生,除了日常办公软件需要掌握,还需要锻炼其逻辑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增加编程语言类的学习。对于经管类学生,经常和数据打交道,如何管理好和使用好各项数据,需要借助专业的数据库软件来实现。另外针对所有在校学生,可以通过增加一些延伸课程作为通时选修课,来满足一部分同学对于计算机类课程的学习热情。下表5中列举了该课程体系的具体设计方案[2]。

2.2 编排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课程共48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践课24学时,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除了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板块,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增加差异化板块。对于理工专业的学生,增加软件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的内容,让学生领略到编程的魅力。对于人文经管专业的学生,简要介绍ACCESS数据库的入门知识,为文理基础课“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的教学打下基础。对于偏向艺术类的学生,适当增加演示文稿制作实践课时,通过作品创作的过程发掘学生的设计创意,并向全体同学展示优秀的设计作品,在制作文稿过程中,实践并巩固相关知识点。此内容差异化编排方法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好评,并得到其他授课老师们的一致认可。具体教学内容编排方案如下图1。

2.3 改进教学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需要紧紧围绕实践展开。在理论课堂,首先介绍课堂的重难点,然后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详尽讲解,并随堂在教学电脑上,完成各项功能的演示,让学生分步的理解每项需要掌握的技能,每节课的教案设计中,安排必要的互动环节,让学生自己上台动手实践,同时检查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接收程度,对于学生尚未完全接收的知识点,需要在实践课堂进行重点的提升和巩固。在实践课堂教学中,则将知识点连串起来,设计成一个个小项目,在解决项目任务的同时将理论课堂的知识点更加连贯的运用起来。通过两个课堂间的相互强化训练,让学生从零碎的认知到整体把握,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考核结果分析

在年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后,对考核结果进行了统计[3],基础相对较为扎实的理工类学生的期末成绩优秀率超过60%,基础较薄弱的艺术类学生的优秀率也达到35%。从平均成绩上看,各专业学生的分数均超过70分,此结果可从一定程度体现学生对本课程的接收和认知程度,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实施的差异化教学方案,取得了一定成效。结果分析关键信息如表6。

4 总结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差异化研究,旨在实现对学生因材施教的理念,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从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方法的改进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实施方案,当然在具体的实施阶段,存在教学方法未完全执行到位,且学生对学习主观情绪波动,专业培养目标更新等诸多影响因素,因此后续依然需要不断的改革和完善该研究,为本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供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向伟.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20(2):119-120.

[2]王鹏英,庄红,黄晓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分类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5):49-53.

基础差异 篇9

一、民法公平优先原则的产生基础

(一) 经济基础———商品经济

民法是和商品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有商品经济就应当有法律, 就应当有调整商品经济的基本法律———民法。商品经济的存在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由于社会分工使每一个社会主体都不能生产出自己所需要的所有商品, 从而使商品交换成为必要。“互相对立的仅仅是权利平等的商品所有者, 占有别人商品的手段只能是让渡自己的商品。”二是由于财产分属于不同的人所有, 使每个人都能无偿地占有他人的劳动产品, 而必须承认对方的财产所有权, 并进行等价劳动相交换。与此适应, 就产生了作为民法核心内容的所有权制度和合同制度。合同不过是将每天重复着的产品交换活动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定。“每一方只有通过双方共同的意志行为, 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 占有别人的商品。可见, 他们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 (不管这种契约是不是用法律固定下来的) 法权关系, 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这种法的关系或意志关系的内容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而商品经济又是“天生的平等派”, 它不承认任何特权, 只承认一个权威即竞争, 它要求一切经济关系的参加者在法律上都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这种平等的法律地位既是商品经营者进行公平行为的前提条件, 也是实现经营者自由意志的必要保障。

(二) 公平优先的理论基础———私权神圣和意思自治

民法属于典型的私法范畴, 私法不同于公法的最基本的一点在于私法特别注重对私人权利的保护。民法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 按照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观点, 市民社会是社会的一部分, 不同于国家且独立于国家。市民社会以政治权力和民事权利的完全分离, 以充分尊重个人的自由意志为主要内容。市民社会观念强调国家应严格限制自己的权力范围和权力界限, 强调应充分关注个体利益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 各国民法典中强调的个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契约自由, 强调当事人意思自治, 均是以避免国家对个人权利的侵犯。“在私法范围内, 政府的唯一作用就是承认私权并保障私权之实现, 所以应在国家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竭力排除政府参与。”

(三) 公平优先的主体基础———适用主体上的广泛性

与商法等其他法律制度相比, 民法的适用主体具有广泛性, 可以适用于一切社会大众, 是所有市民主体的基本权利保障法。因此, 民法就其基本属性而言, 应当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主体的最基本生存要求。而社会大众的最基本要求就是生命、财产、个人尊严和公平对待, 也就是说只有满足了社会主体的公平要求之后社会才能够和谐发展。“不患寡而患不均”、“等贵贱、均贫富”等思想或口号的提出, 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社会大众对公平的需要。

(四) 公平优先的规范基础———强烈的伦理性

从社会学角度观察, 法律条款无非包括伦理性条款和技术性条款两大类。与商法比较侧重于技术性规范不同, 民法规范具有强烈的伦理性。其原因在于, 民法规范为市场经济提供了一般规则, 这些一般规则是对整个市民社会及其经济基础的抽象和概括, 是人们理性思维的果, 一般较为稳定。换而言之, 民事活动本身就社会伦理生活的一部分, 具有强烈的社会趋同性, 而伦理规则是很难用精确的法律语言加以描述的。正是由于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及本身的性质所决定, 因此民法条款绝大多数属于伦理性条款, 即凭社会主体的简单伦理判断就可确定其行为性质, 并不需要当事人必须有丰富的法律专业知识和专业判断能力。而公平原则无疑是最具有伦理性的法律价值判断之一。正是基于民法规范的高度概括性和极强的伦理性, 由此才决定法律的适用必须以公平性的伦理原则和能够为所普遍接受的民事习惯为指导, 并依据各种事实关系与法律规定的内容进行对照, 然后对行为人的行为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

二、商法效益优先原则的产生原因和产生基础

商法的效益优先不但有其具体表现, 而且还有其复杂的社会经济原因, 具体说来这些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 效益优先的经济原因———市场经济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固定场所, 它既是商品生产的必然产物和实现商品价值的必要条件, 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伴生结果。对此, 列宁曾指出:“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 哪里就有市场。”所谓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机制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和调节市场行为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或经济运行模式。市场必须有一定的构成要素, 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和行为要素几个方面。其中, 人的要素即市场主体是纯粹的经济人。市场中的物的要素是货币资本, 货币资本不同于单纯的货币, 它具有强烈的逐利性趋向。马克思曾引用登宁勋爵的话形象地形容资本:“一旦有适当的利润, 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 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 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 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 它就敢犯任何罪行, 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对资本的拥有者资本家来说, “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 除了快快发财, 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 除了金钱的损失, 也不知道还有别的痛苦。”值得注意的是,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不同, 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形态, 强调的是产品的交换属性, 要求生产者必须依赖于其他生产者而生存, 任何生产者都只能通过交换而获得他人的产品。商品经济的法律调整就产生了最初的民法, 产生了作为民法基本制度的所有权制度和合同制度。因此, 可以说有商品经济就应当有民法。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是计划经济, 主要强调的是一种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 即以市场机制调节社会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配置。主要是从经济运行方式或经济模式的层面上来进行定义的。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有重合的一面, 市场经济必须依赖于商品经济而存在。但市场经济并不是随商品经济而同时产生, 它必须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才能产生。两者在作用的内容上也是不一样的, 和商品经济相比, 市场经济更具有现代性, 而商法的产生和作用内容都与市场经济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二) 效益优先的法律规范原因———大量的技术性规范

商法最早起源于“商人法”, 从它产生伊始就具有专门性及职业性, 而后虽经多次进化, “商人法”发展成为“商行为法”, 但商法的基本特质并没有变化, 商法始终是对市场经济的直接调整, 可以说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基本规则及基本运作方式翻译成法律语言就构成了商法规则。正是由于商法规范为市场经济主体的营利性活动提供了具体的规则, 而这些具体规则又是对市场经济活动及其实践方式的直接表现, 因此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都和商法规范具有直接的联系。有什么样的市场交易方式和市场交易内容, 就相应有什么样的商法规范进行调整。由此决定了商法规范必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技术性, 即商法规范中必然包含有大量的技术性规范, 这些技术性规范的设计大多是出于对主体营利性行为的保护, 并且对这些技术性规范并不能简单地凭伦理道德意识就能判断其行为效果。商事法律的这种技术性规范特点, 使其与民法中比较偏重于伦理性规范的特点迥然不同。商法的技术性既体现在其组织法上, 也体现在其行为法中。商法规范中通常不仅有定性规定, 更多地是定量规定, 例如, 公司法中公司形式的设计, 权利、利益的配置, 资本的运动, 股票市场的操作, 责任的追究, 票据法中关于票据之文义性、要式性、无因性规定, 关于发票行为、背书行为、承兑行为、票据抗辩、追索权之行使等规范条款, 均具有强烈的技术性色彩。另外, 商法的技术性原则不仅体现于其规范的具体方面, 也表现于整体上不同规则之间的协调, 若没有大量技术性规范的间接调整作用, 商法的营利性和商法宗旨均难以实现。

(三) 效益优先的适用对象基础———特定的商人

从一般意义上说, 商法是调整商人及其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作为商事主体, 商人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他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就其本质而言, 都是政治动物。”但人同时又是经济动物即经济人。政治人和经济人虽然具有不同的功能, 但无论是经济人还是政治人, 都无时不在既定约束条件下以最小代价去获取最大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说, 市场经济中的主体是以从事营利性活动为其唯一存在目的的经济人———商人按照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穆勒的观点, 所谓经济人就是会计算、有创造性、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并且要求必须人是具有理性的人。所谓人的理性是指每个人都能通过成本—收益或趋利避害原则来对其面临的一切机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 《管子》说:“见利莫能勿就, 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 倍道兼行, 夜以继日, 千里而不远者, 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 海深万仞, 就彼逆流, 乘危百里, 宿夜不出者, 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 虽千仞之山, 无所不上;深源之下, 无所不处焉。”人在行为中本性和基本价值取向是———两利相权取其重, 两害相权取其轻。《墨子·大取篇》说:“断指以存腕, 利之中取大, 害之中取小也。”人们在多重行为选择时的基本行为特征是具有排列和择优的倾向和能力。这种多中取优的价值取向可以导致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民法和商法在对待公平与效益的关系与地位上所采取的不同的价值取向, 既反映了民法和商法在立法上的不同的价值追求, 也反映了民法和商法在调整市场经济关系时所具有的不同作用和各自独特的存在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 1963.

[2]、 (美) 梅里曼.大陆法系[M].西南政法学院, 1983.

[3]、 (美) 格伦顿, 戈登, 奥萨魁米健等译.比较法律传统[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3.

[4]、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 1975.

[5]、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6]、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商务引书馆, 1981.

基础差异 篇10

关键词:H型钢桩,差异沉降,控制

1 前言

H型钢是钢结构工程中最常用的一种经济断面钢材,其腹板与两翼缘相垂直,翼缘内外两侧相互平行,棱角分明,故又被称为“平行腿工字钢”,H型钢桩具有[1]:桩断面小、挤压土体积小、沉桩贯入能力强、承载力较高;生产时由钢可一次轧制而成,在价格上比钢管桩约便宜40%;可采用两面焊接,既可提高接头施工效率,又可保证接头强度不低于桩身强度;能够固定和加强某区域的基础结构,施工效率高。H型钢桩的这些优点在处理建筑基础差异沉降中可以发挥关键作用。

结合在软弱土地区某实际住宅建筑工程,分析采用振动沉灌注桩的基础差异沉降过大的原因,研究利用H型钢桩对建筑基础差异沉降控制的方法与施工工艺。

2 沉降原因

该住宅原有基础采用振动沉管灌注桩,其施工中常见的五种通病有:瓶颈桩、吊脚桩、断裂桩、蜂窝桩、夹泥桩。根据地质报告及相关设计、检测资料分析:(1)桩基础在沉管桩尖活瓣进入硬土层,受土压实或被黏性土粘牢;拔管时活瓣没有张开,管内的混凝土拒落;桩端混入泥浆等造成桩端无混凝土而吊空形成吊脚桩导致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不够。(2)由于桩距过小,在施工前没有制定明确的打桩路线及采取减轻土体的挤压措施,造成当混凝土强度低时,在邻桩沉管过程中土受挤压产生水平推力,孔隙水压迅速增大,并且沿着桩身及四周的裂隙冒出地面,土向上隆起产生上举力,使桩出现了断裂的严重缺陷[2]。

3 加固方案

在软弱土地区采用振动沉管灌注桩出现基础差异沉降过大的情况下,必须实施基础抢险方案对差异沉降进行控制,同时要避免锚杆静压管桩的挤土效应加剧建筑物差异沉降。研究了利用H型钢桩对建筑基础差异沉降进行控制的方案:首先是在原基础承台植入锚杆,通过钢板夹具架设,压工字钢梁,依靠工字钢梁提供反力,再在承台之间压H型钢桩,压桩的过程中要做好临时支撑,即压即封,防止桩体出现向上反弹,造成封桩后基础后期再沉降的后果。通过有序的压桩控制建筑物的沉降速率,使其趋于稳定,达到抢险加固目标,最后结合锚杆静压管桩进行基础全托换加固。

4 实际工程

某住宅建筑为6层框架混凝土结构,建筑高21.85m,面积约为3 000m2,基础采用沉管灌注桩基础承台、基础梁,基础梁顶面标高-1.4m,室内正负零高于室外自然地面约0.6m~0.7m。该楼下卧层为7m厚淤泥质黏土及2m~14m厚淤泥质粉质黏土,地质条件差。居民入住使用一段时间后该楼突然出现整体沉降且沉降不均匀,其中局部差异沉降量已达2cm~3cm,每天的沉降速率还持续在2mm~3mm,造成局部墙体开裂严重,部分梁裂缝严重影响房屋的使用功能。

根据沉降观测报告分析,由于频繁降雨,造成房屋(1)轴~(4)轴基础不均匀沉降仍在加剧。如不尽快将(1)轴~(4)轴基础沉降加以控制,其后果不堪设想。通过方案分析、研究决定,采用锚杆静压H型钢桩进行抢险加固。

经计算,该工程共利用H型钢桩28根,布置图见图1。在承台上锚固支承反力梁,反力梁采用I36b。锚杆采用M32/M40(在悬臂压桩段采用M40),植入深度为600mm,具体锚固位置见平面图(见图1)。

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详细表示各节点大样图,如图2、图3、图4。

施工工艺及措施:

1)施工具体顺序:开挖土方—复核原基础梁、承台与原设计的相互关系,配合完善设计—锚杆孔放样、水钻钻孔—清孔、烘干、植入锚杆—架设工字钢梁—压H型钢桩—封桩—实时沉降观测控制压桩速率至压桩毕。

2)施工前在现有建筑物布置沉降和倾斜观测点,以便对建筑物进行高频率的跟踪观测,为现场施工提供动态、信息化管理,用科学观测数据,对施工结构进行实时修正。

3)考虑到对房屋因震动造成不利影响,本次锚杆成孔采用水钻施工,钻孔直径为40mm和50mm两种,其中直径40mm的钻孔76个,直径50mm的钻孔27个。钻孔应尽量精确,以免影响设备安装。

4)H型钢桩技术要求:采用HW250×250(Q235B)型,单节长1m~2m,桩间采用二氧化碳气体焊接连接,焊接前采用有效方法控制上下节垂直度以及上下桩接触面的破口深度。桩长约25m~28m,桩端进入砂层1.0m,压桩力控制在600kN~800kN。

5)施工需综合考虑压桩过程中建筑物的沉降控制,同时通过压桩达到加固的目的,应严格按照下述压桩施工顺序进行,在压桩过程中,根据实时沉降观测结果,随时进行调整。

压型钢桩的顺序为从沉降较大的基础周围向沉降小的基础周围进行:第一步压桩11#、3#、5#、13#、7#、14#,第二步压桩10#、16#、22#、25#、20#、23#,第三步压桩19#、18#、17#、26#,其余桩位第四步压桩。

6)反力架的安装必须垂直、稳固,应均衡拧紧锚固螺栓的螺帽,在压桩过程中要随时拧紧松动的螺帽,当锚杆受力较大时应用多个螺冒叠加使用,在安装反力架过程中,采用线锤进行垂直度调整。

7)压桩施工时不宜数台压桩机同时在一个独立柱基上施工。施工期间,压桩力总和不得超过该基础及上部结构所能发挥的自重,以防止破坏原结构。

8)封桩施工是压桩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桩和工字钢梁地面能否连接牢固,承载力是否达到要求,连接节点形式是否合理,都是封桩后桩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在压桩达到设计要求后,若H型钢顶面在工字钢底面以下,在H型钢顶面用钢板垫至工字钢底面,然后用千斤顶压桩使钢板与工字钢底面产生间隙,在此间隙中插入相应厚度的垫块,然后千斤顶泄压,桩顶回弹使钢板与工字钢顶面连接,最后焊接相关焊缝,即封桩完毕。若H型钢顶面在工字钢底面以上,割除超出工字钢底面以上H型钢,按上述方法封桩。

5 沉降控制效果

该工程施工历时18d,加固方案完成后,监测发现建筑物未继续沉降,墙体也未发现新裂缝,旧裂缝也未加长、加宽。根据后期检测结果,各点沉降速率均小于0.02mm/d,满足《建筑变形测量规范》要求。

6 结论

1)继续跟踪观测表明,房屋基础的沉降基本稳定,说明选择锚杆静压H型钢桩进行基础抢险加固是正确的,有利于后续采用锚杆静压管桩进行基础全托换加固。

2)在软弱土地区,基础采用振动沉管灌注桩时必须严格要求其施工工艺,出现基础差异沉降过大的工程质量事故,采用锚杆静压H型钢桩处理能达到抢险加固基础的目的,在技术施工及经济效益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可以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林.H型钢桩与桩承台连接性能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

[2]赖伟民,林永安.振动沉管灌注桩常见质量通病与预防[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2(4):30-31.

[3]JGJ123—2000既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

上一篇:医学科普需求下一篇:全国建筑院校论文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