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商业互动(精选9篇)
大学与商业互动 篇1
摘要:城乡一体化建设既是农民的要求, 同时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大势所趋, 虽然目前存在一些障碍, 不过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 而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就必须理清工作思路, 充分发挥商业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
关键词:商业经济,城乡一体化,互动,措施
我国在经济一体化建设的过程当中, 要注重发挥出商业经济应有的推动作用, 并将商业经济当作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不过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乡差异影响, 城乡一体化建设还存在一定差距, 而要想消除目前城乡经济存在的差异, 就要充分利用商业经济的手段, 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1 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实现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并打破城乡经济二元体制, 推动传统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的必由之路。
(1)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现代文明扩展的载体
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 不同学科以及不同研究领域有不同认识, 就经济学角度而言,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城市与乡村经济要素的组合配置, 将城乡经济的一体化作为目标, 充分利用城市经济以及乡村经济各自优势, 寻求可以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并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过程。从人文地理的角度来看, 人文地理关注城乡空间模式, 并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从空间的关系上分成对立期、共生期、分离期、融合期以及平等发展期等阶段, 而城乡一体化建设则是这五个时期的发展过程[1]。
(2)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推进城市化重要举措
在全球化城市发展的历程中当, 城市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是工业社会时期, 飞速工业化经济带来城市化发展浪潮, 导致城市数量的急速增加, 并且城市面积以及规模持续上升, 最终出现大规模的城市。第二是随着交通工具发展以及通讯工具进步, 从而打破地区间分割, 使不同地区间资源配置更加自由化, 从而促使不同城镇依靠资源组成结构可以互相补充的产业链, 最终带动城镇化的发展, 构成"城市圈"或"城市带"。同时城市化的发展转向寻找同乡村经济的结合, 进一步开拓城市的发展空间, 并减少生产的投入, 在此基础形成城市经济体以及乡村经济体特别是城市经济体以及相邻的农村经济体的联合区, 这也就是城区扩张以及城乡互动的发展过程。
(3)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刺激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
我国的城乡经济间关系始终是城市的工业化在牺牲乡村经济的条件下实现发展, 城乡经济一直保持二元结构。目前我国的城市取得快速发展, 而农村则相对落后, 因此走上有着我国特色的一条农业化道路, 以城带乡以及以工促农。目前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 可以反哺乡村经济而实现以城带乡以及统筹发展的目的, 从而打破城乡二元的结构模式, 实现城市经济以及乡村经济资源的有效整合, 并寻求共同发展道路。此外将城市文明扩展到落后农村, 也是城乡一体化推动农村发展的一种途径[2]。
2 目前我国商业经济与城乡一体化建设互动存在的问题
目前商业经济发展在与城乡一体化建设互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观念落后
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组织者以及决策者, 一些领导干部未能充分认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无法辩证处理商业经济发展同城镇建设之间的关系, 而将精力主要放在企业改革、招商引资以及结构调整等可以直接产生效益的工作上面, 对城镇建设以及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等方面的工作不够重视。思想观念落后, 而人为地在城镇以及农村之间划上界限并制造鸿沟, 妨碍了城乡通融以及协调发展。
(2) 政策环境限制
在目前的户籍管理领域, 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制度未能彻底改变, 导致农民进城需要达到相关部门制定的种种标准, 并且户口迁转的手续比较繁杂, 一些地方甚至要缴纳增容费、保险费以及城建费等高额费用, 同时在计生管理以及人口暂住等也受诸多的限制, 从而抑制农民进城积极性, 有形以及无形门槛将大量农民拒之城外。
(3) 城镇规模太小
目前, 一些小城镇的发展存在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问题, 表现主要是人口少、面积小以及设施差。遍地开花并且乱铺摊子, 导致交通、通讯以及水电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简陋, 而文化、娱乐以及卫生等公益事业更是滞后, 并且市场功能残缺。再加上城镇的规模过小而功能不全, 导致对人口吸纳能力降低, 对要素聚合力也相应减弱, 从而制约城镇的发展。
(4) 建设资金短缺
一些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的筹资渠道窄, 尤其是随着基层的金融机构撤并和收缩, 政府投资重点逐渐转向大中城市, 而引资方面则受到地理位置偏远以及基础设施落后的影响, 导致小城镇发展环境难以同大中城市进行竞争, 在吸引外商投资规模方面比较有限, 并且财政方面因为县财政的垂直管理, 一些乡镇政府难以调剂资金进行城镇建设, 而县级财政则力不从心。
3 实现商业经济发展与城乡一体建设互动的措施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复杂工程, 也是一个社会、经济以及政治问题, 对商业经济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而商业经济发展也应当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目标, 最终实现二者的互动发展。
(1) 政府大力支持
各级政府部门要转变思想观念以做好工作。首先要转变二元结构的观念, 而树立城乡一体化建设新观念, 从而打破城堡经济, 来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市场。各级部门不能片面地追求辖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而应当具备大局观念, 从而构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市场, 为城乡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其次是要改变厚城薄乡现状, 而打造工农并举新局面。政府部门要统筹规划, 公平对待城乡经济的发展, 重视农村经济发展, 尤其是一些偏远农村地区, 政府部门要增加财政投入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从而为商业经济发展来提供硬件保障, 管理部门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扶植建立相应的产业。再次是要改变行政推动模式, 完善市场机制。政府部门要从根本上实现观念的转变, 从行政型政府转型为服务型政府, 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以利于资源优化。
(2) 连通城乡走廊
要想推动商业经济的发展, 就要加强城乡间的经济互动, 并构建城乡交通的走廊, 而城乡交通运输的协调发展是城乡走廊连通的关键。这里的协调发展并非城乡交通运输的一致化, 也不仅仅是交通运输的协调, 而是实现经济社会目标的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的交通运输协调发展, 从而构建商业经济的交通走廊, 主要目的是实现交通资源在城乡间的配置以及运输渠道的协调。交通资源的配置是在商业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 强调交通设施的布局平衡以及交通运输体系完善, 其中前者聚焦于路网体系的科学化以及合理化, 后者则关注不同交通运输渠道发展商业经济过程中的合理分配以及有效链接。交通设施强调各类枢纽集约利用, 而运行资源的配置则强调运输渠道内部以及不同渠道的有效结合, 最终实现资源有效的利用。
(3) 城乡关联发展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种发展的理念, 对传统的商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排斥, 更加强调商业经济的发展不能沉迷在农村只有农业而城市专门发展二、三产业的割裂局面。相反的是, 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城乡的商业经济都实现三大产业的互补发展, 从而推动三大产业关联发展, 实现商业经济互补和谐。因此商业经济应当合理实现城乡工业的空间分布, 从而有效发挥工业引领作用, 将涉农工业向乡镇转移, 并指引乡镇企业调整发展战略而实现多元化的发展。农村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从而优化投资环境, 实现与城市工业项目的对接。商业经济的发展组织过程中, 则要大力发展城乡的关联产业, 实现城乡经济联合以及优势互补。在农村发展产业化以及集成化方面, 则要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道路。
综上所述, 城乡一体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目标, 要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就需要合力发挥商业经济的推动作用, 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实现全面推动, 从而保证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 保证城乡一体化取得理想成果, 充分发挥出商业经济发展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互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刚印.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内涵及其政策建构[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3, 11 (3) :112-115.
[2]钟晓君.现阶段我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面临的困难和对策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 2012, 9 (2) :203-206.
大学与商业互动 篇2
一、高校后勤管理对大学生的作用
(一)高校后勤是大学生在校重要的物质保障基础。一所大学无论是教职员工还是学生,都不可能离开后勤工作提供给他们的服务,老师授课、学生上课需要窗明几净的教室,一天三顿需要提供给他们健康、丰富的饮食,学生和老师的工作和生活都需要良好的后勤保障,所以我们对高校后勤工作进行社会化的改革是为了加强后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缩减我们的后勤管理消耗,从而使得我们的学生和老师能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到更好的服务,从而使得他们在学习和研究活动中没有后顾之忧。
(二)高校后勤的教育作用。后勤管理工作代表着高校物质生活水平高低,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他衡量一个学校的好坏也绝对不仅仅是从师资、研究水平这些学术角度来进行评价的,作为生活在校园里的一分子,这个学校带给他的主观感受决定了他对这所学校的感情,同时高校校园作为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文化集中地,校园的文化氛围也并不仅仅由老师和学生构成的,后勤工作同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总是说育才更要育人,高校的老师通过自己的学识教授给学生各种高等文化知识,而通过后勤集团形成的校园氛围则会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综合素质的成长。高校后勤工作构成的文化氛围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高校校园环境由后勤工作保障,甚至其设备的建设、维护、日常生活服务均是后勤工作的一部分,可以说大学里除课堂和实验室以外,均是后勤工作应该保障和涉及的地方。如果后勤服务做的足够到位,就能形成一个服务广泛细致、环境整洁优美、人员亲和友善的校园环境,这样和谐的氛围最合适大学生成长学习。
第二,除了实际能够感受到的服务和物质生活条件以外,后勤工作同样也对学校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氛围具有一定的影响,其实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接触后勤工作人员的机会甚至跟他们接触老师是一样频繁的。没电费没水费了,他们需要去后勤管理办公室找相关服务人员充值;寝室的设备坏掉了,同样是后勤管理的工作人员前来处理维修。后勤部门对于大学生来说等于他们自身的半个社会,后勤工作人员的为人处世习惯能够深刻影响大学生的为人处世。
第三,后勤工作跟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形成互动的,工作人员并不是机器,他们也不是大学生的保姆,学校的环境不仅仅需要后勤人员前来维护,同样需要大学生自己用心维护。工作的成功依靠的是双方共同的努力,后勤人员在日常的工作里也要让大学生理解到服务并不是理所当然的,后勤人员的工作在提供给大学生服务的同时,也将潜移默化地为他们灌输点点滴滴的道理,增加他们的责任感。
(三)高校后勤对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这一点其实是后勤工作中最容易忽视的一条,由于大学是人们传统认知上的高等学府,大学的教师也往往被认为是最具有知识和文化的一批人,所以大家都认为在大学校园里只有大学教师才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工作,后勤工作人员跟大学教师产生了巨大的割裂,导致了后勤人员都只把自己当作服务人员。但从事实上来说,后勤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素质和道德观念,大学生除老师和同学外,能够接触到的最多的成年人就是后勤人员。我们的高层管理部门需要对后勤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把关,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同样是学生生活上的老师,让他们具备成为老师的能力。
二、大学生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作用
高校后勤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大学生,而大学生也是支撑后勤工作的经济支柱,正是大学生花费金钱来购买各项生活必须的服务和商品,才有了后勤管理部门的存在,可以说让大学生群体感到满意是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始终不懈的追求。所以大学生本身就应当是后勤管理工作的一分子,因为只有他们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只有他们主动地参与进来,后勤部门才能及时了解工作上需要改进的部分。
同时作为大学生也要充分去理解后勤工作的难处,一个大学动辄上万的学生,校区广阔,宿舍情况复杂,出问题那是必然的。大学生经常会将后勤人员的工作忽视掉,一旦出了问题就大发雷霆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也需要我们的后勤人员及时跟他们进行沟通。这个过程是一个双方相互理解和交流的过程,大学生要认识到后勤工作不可能完美无缺;后勤人员要理解大学生在生活遇到困难时的郁闷心情。大学生可以及时告诉后勤人员较为频繁的问题是哪些,后勤人员要在哪些方面加強工作力度,而后勤人员也要尽可能及时为大学生排忧解难。
实际上大学生参与到后勤管理工作中,本身就是一种节约的体现,因为大学生对自身需要的东西最为了解,管理部门单靠自己去总结和发掘没有那么简单,大学生对自己的需求提意见,既可以加强双方的联系,也可以节约管理工作的时间。
【参考文献】
[1]朱春生.高校后勤社会化中大学生参与后勤管理刍议[J].江苏高教,(5):71-72.
[2]陈力.发挥高校后勤管理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以枣庄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36):28-29.
大学与商业互动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形态;当代文化;社会意识;文化思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77-02
思想政治教育有明确的政治方向。顾明思议,思想政治教育其实就是一种政治文化,为了能够保证我国的政治教育的独立性,我们需要将这些将本土文化和各类文化融合在一起,但是在融合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了本真。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时代的冲击导致了当代文化是多种文化结合在一起的,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思潮,这些文化对当代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虽然不同的意识形态对教育和文化建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但是这些文化在深层次上面都是可以相互联系的,能够找到共同点。本文主要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当代文化思潮发展结合在一起,通过深入地剖析思想政治教育现在处在的文化环境,分析它的现状,如果我国在思想政治和文化互动上面加大投入,适当的构建一定的对策就能够增强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补充我国的文化战略的不足。
一、不同文化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当代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全球文化的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当代的文化已经被全球文化影响,为了能够将让全球文化和本国文化合理的融合,这就需要相关的部门能够分辨全球文化的精华部分,取其精华将其和本土文化交汇在一起。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大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水平直接会影响到本国的经济和文化水平。
首先,全球化能够带动当代文化的发展,导致文化多元化,文化多元不但会改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而且还能够为我国青年大学生成长提供一些有互补促进的积极因素,比如能够为学生带来新的文化视野,还能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添加一些新元素,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脱以往死气沉沉的理论学习模式,为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1]。
其次,我们应该看到全球文化也为当代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比如虽然全球化能够带来多种文化,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人们无法正确地辨析哪些文化是消极的,哪些因素是积极的,如果处理不好就会让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发生扭曲,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为了能够保证全球文化给我国带来好的影响,就需要国家能够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保证我国思想教育工作的主导性,让我国的思想教育工作能够为人们确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由于青年学生的心智还不是很成熟,他们必然不能够将全球文化和本土文化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只有当学生自觉地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全球文化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够做出正确的抉择,另外学生不但需要有丰富的生活实践而且还要对各种文化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在面对不同文化的时候能够纠正自己思想的不正确性,引导自己朝正确的方向发展,面对主流文化也不会随便找,而是有一个明确的选择,只有这样广大青年学生才能够有一个正确的思想行为,不盲目地随从别人,从实际出发去引导自己的行为。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传统文化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必然会和现代文化叠加在一起,但是这种叠加不是一种盲目的堆积在一起,而是将传统文化中一些符合当代文化教育思潮的文化保留在当代文化思潮中,将一些不符合文化发展的传统文化因素剔除。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路程当中,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和政治还有文化的支撑。相关研究表明,传统文化和现当代文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当代文化是以传统文化为源头开始发展的,只有依据这个源头才能够产生当代文化,如果将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隔开来,看成是两个独立体就会导致文化的极端性不能够让我国的文化健康的发展。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归根结底就是传统与现代统一和谐发展的历史。我国具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精神是建设现代化不可缺少的民族之魂,传统文化如果合理地和当代文化融合在一起就可以产生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化,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动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三)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般说来,主流文化就是在社会文化中占有核心地位的文化,它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力。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当代文化的主流文化,这些文化是通过汲取中华民族和世界优秀文化的部分,只要是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并且整体的文化是以科学和民主为两大主题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2]。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倡导主流文化,就需要发挥其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功能。非主流文化不但有健康向上的一面,而且还有消极的一面,比如,虽然当代我国倡导市场经济,但是市场经济也产生了一些低俗的流行文化,为了避免当代大学生被这些不良文化的侵蚀就需要学生坚定自己的信念,拥有一定的责任感和有明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被物质条件所诱惑,保持良好的思想品质。
(四)网络文化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高等院校能够很好地继承、探究、发展文化,能够为文化的延续培养大批的人才,当代是互联网的时代,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然和网络分不开,网络文化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首先网络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及时地获取知识,但是网络上面获取的知识也有虚假的信息,甚至是一些消极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候甚至会给学生带来一些不可治愈的伤害,网络有不可控制的一面,这样就极易导致大学生迷失自己的思想政治方向,建立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的学生因为离不开网络还会造成严重的心理畸形和人际交往障碍,这些都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这方面的尚存在着“人文空场”[3]。这就表明大学教育必须承担和完成的研究在信息化时代的怎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当代文化思潮在当今大学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应对策略
(一)为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架构一个完整的教育工作理念
1.架构“良性竞争”的生态理念
促进不同文化良性互动、构建文化发展总体战略性框架的主要工作是将“良性竞争”的生态观引入大学思想政治课程的工作理念中。“良性竞争”属于生态学范畴,该学科的视野下,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工作在大学中与当代文化思潮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近五十多年来,围绕“过去与现代、现代与将来”这一类的话题,人们展开了多种形式的讨论。当代文化彼此竞争交替消长,从古典到现代,从外国到本土,从西方到东方,展现出一幅色彩斑斓文化场景,这反映出中西文化互动演进的无穷魅力。当中追求的人本主义思想、主张竞争的发展意识等,为大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并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契机。但是当代文化思潮于市场经济社会产生,受西方多元文化的影响深远,存在着消极的一面,这必然会对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面对着西方文化渗透和价值冲突混乱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工作必须加强文化生态意识,合理看待当代文化思潮多层性与多样性,以一种趋利避害、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态度,构建以主旋律教育和中国主流文化为导向,为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引入创新精神
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浪潮下,传统大学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了。而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已经成为当今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工作的重要理念。在这个历史的转型与文化的创新发展过程中,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工作要合理地处理好学习借鉴和继承弘扬之间的关系,走开放发展之路,积极吸收各个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成果,并赋予时代精神,借以构建中国特色的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工作的新体系。
3.确立实事求是的发展理念
当今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工作的两大基本理念是科学与务实。科学发展就是在合理的发展框架下,迅速而有效地处理好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工作与当今文化潮流及其他各个领域的关系,形成良性竞争、互动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注重实效是务实发展的核心。付出甚多而回报较少一直是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工作的大难题。大学根本任务是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这也是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工作的核心。只有以务实的发展理念融入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工作中才能为师生全面自由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视野
由于当前文化思潮具有双刃性和多元化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国情、民情和大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科学的发展定位与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开放、人文的新发展思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处在时代前沿的工作,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对我国的经济和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能够让我国的思想教育工作能够应对全球文化的冲击这就需要我们抛弃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采用新的观念和文化去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接受新文化就必然需要我国能够加大对外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开发一些新的合作领域,增强人们的全球文化合作发展意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充分地引导学生发挥其能力,积极的创新,但是不论怎样的改变都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最核心的教育内容,通过这样的教育才能够巩固大学生的思想,为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方法上破除陈旧的方法,打破以往的教育理念,引入新的观念。
参考文献:
[1]蒋旋新,蒋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当代文化思潮互动战略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1,(1).
[2]刘素平,袁少恺.加强高校政治理论教育推进先进文化传播的思考[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3]蒋旋新.当代文化冲突中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10).
大学与商业互动 篇4
百年一遇“菲特”台风于2013年10月7日在浙闽接壤的沿海地区登陆,受台风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给宁波全市带来了持续强降雨并造成流域性的重大洪涝灾害,全市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34亿元。因“菲特“台风向保险机构报案共计95129件,报损金额38.97亿元。截止2014年5月底,宁波保险业已支付理赔款37.63亿元。保险理赔赔款与报损金额相比达到96.6%,如此的接近,在历年保险赔付实践中非常罕见,令人深思。另外,从台风影响面看,“菲特”台风是一场大灾,如果处置不当,不能迅速及时做出理赔,受灾群众损失得不到妥善处置,极易引发群体性公共危机事件。这就给各级政府和保险机构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认识政府和商业保险机构在突发的巨灾事件中的职能和作用,政府和保险组织如何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灵活机动,优势互补,才能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使救灾工作快速有效得到贯彻。
二、“菲特”台风理赔中的特殊性
(一)调研情况反馈
笔者通过调研,本次台风对宁波保险业造成重大打击,以业内某财产险下属的余姚支公司为例,损失情况如下表所示。
基本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1.台风暴雨猝不及防,巨灾处理缺乏经验。集中表现在大量被浸车辆无法脱离水洼地,没有大型停车场,也缺乏熟悉地形的当地人充当向导,一筹莫展。
2.各家公司各自为战,理赔标准水涨船高。由于缺乏统一的定损标准,各家公司为快速完成案件理赔,往往按照各自的定损依据做出赔付,结果导致不同公司承保的客户相互沟通后倒逼保险公司,按就高原则要求更多赔款,保险公司完全处于被动局面。
3.客户围攻保险公司,骗赔欺诈屡见不鲜。部分受灾群众因不满理赔处理意见而长时间围堵保险公司员工,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另一方面,为了多得赔款,各种骗保丑剧轮番上演。
(二)理赔特殊性表现
通过了解,笔者发现:
1.保险公司正常理赔规则被打破。“菲特”造成的洪涝多日不退,由于缺乏水上交通工具,受灾的群众得不到及时的救助,部分受灾严重区域的群众迁怒于保险公司的理赔人员,并采取了一些过激行为。为了息事宁人,大部分保险公司纷纷放宽了保险责任范围,打破了保险正常理赔规则。
2.超责任范围的理赔案件成批发生。以车险为例,余姚地区车险理赔先后经历了三套不同理赔方案,赔付条件一次比一次宽松。理赔方案的不断调整,不仅给本次理赔中先期结案的客户带来诸多不便,而且还对保险合同的严肃性造成伤害,且势必影响到未来当地乃至其他地区车险的正常理赔。
三、政府和保险机构在巨灾救助中的职能分工和工作契合
(一)政府职能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尊重市场的作用,而政府在管理微观经济活动时, 时常存在“越位”、“错位”或“缺位”问题。笔者认为在灾害防范和救助体系中,政府担负的主要职能包括:
1.灾前:注重防灾工程建设和预警,修建应对巨灾发生的战略物资储备仓库,提高巨灾应急效率。
2.灾中:协调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灾害应急处理机制。其中,建立一个指挥高效迅速、运作协调有力的职能体系尤为重要。
3.灾后:紧急救援、维持社会秩序以及基础设施的修复和重建。
(二)商业保险职能
在巨灾损失出现之际,商业保险应本着市场契约精神,以履行基本经济补偿职能为宗旨,追求商业合同承保条件和保障标准的精益求精,用专业承保能力和优秀的风险管理水平来确保社会管理责任的承担。保险企业应充分预见巨灾风险发生的客观性,及早为公司相关产品做好再保险安排,同时根据国际再保险惯例,确定分保价格和分入公司后再对投保人提供原保险合同报价,以此确保巨灾风险能够安全足额转嫁。
四、巨灾救助中加强政府和保险公司互动的对策建议
基于对政府和商业保险机构工作机制契合的认识以及实地调研反馈,笔者认为,尽管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各自主要职能不同,主体性质各异,但在共同致力于社会风险管理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寻求合作,加强互动,从而提高风险管理效率。
(一)政府角度
1.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加快风险管理制度化设计。我国现行的保险产品目前还不能完全承担重大灾难给社会造成的损失, 政府可参照国际上较通行的办法,即对于某些特别巨大的特定风险开设巨灾保险。“菲特”大灾后,2014年3月份,中国保监会同意巨灾保险在宁波市试点。保险公司作为巨灾保险的主体,政府应督促其加强业务培训和诚信教育,积极提升管理和服务效率,为今后在巨灾中更好地承担社会管理责任做好准备。
2.提供基础支援协调,实现社会资源最大化利用。根据调查, 2013年“菲特”台风施救理赔期间,各家保险公司遇到的困难都差不多,主要是政府可以提供的公共服务资源不足,如停车场地、志愿向导人员等,再者是社会治安问题。此外,政府应在灾前公开灾害应急预案,建设公估专家库,并征求保险公司意见。灾害发生时应建立包括保险公司在内的各级部门沟通协调机制, 就灾害定损应由政府牵头统一各公司定损标准,
3.重视灾时舆情引导,约束受灾客户理性化索赔。政府应及时组织主流媒体作正面报道,传递正能量,做好社会舆情引导。 从2013年的“菲特”台风理赔情况看,不足额投保现象较多,多数被保险人可能不理解理赔时将要按比例赔付的保险条款规定,如果大灾期间主流媒体能做类似的公益宣导,能够帮助被保险人确定正确的保险赔款心理预期。
4.保障商业保险利益,以灾害参数确定补贴程度。商业保险在履行保险合同赔偿义务的同时,也承担了重要的灾害管理安抚灾民的社会责任。在不违背保险契约规定的前提下,保险企业本着快速理赔、充分理赔的原则,一般均按照就高原则向受灾的被保险人提供赔偿。对此,政府可对保险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进行补助。
(二)保险公司角度
1.参与政府防灾决策,提高防灾减损专业化水平。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的今天,保险公司需要以行业风险管理专家的身份参与政府相关决策,为自然风险防范建言献策,派代表参与政府防灾减损的相关决策。如参与市政府抗洪防灾指挥部泄洪排涝的相关决策,参与城市排涝工程规划等。
2.完善巨灾响应预案,强化保险市场联动性能力。保险公司应建立完善巨灾响应预案,充分调动查勘理赔资源,最大限度利用公估公司的查勘力量。保险公司应建立完善巨灾预案,在巨灾来临之际能迅速启动预案做出及时有效的响应,充分调动包括上级公司的接报案和查勘理赔资源,如果人手还不够可根据协议联系公估公司前来协助。
3.加强保险基础教育,提高全体市民保险意识。近年来,宁波保险行业为普及保险知识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通过保险进社区、保险进学校等形式积极推动市民保险教育活动。从处理去年 “菲特”台风的理赔案的情况来看,仍有为数不少的群众缺乏保险知识,片面理解甚至误解保险的现象屡屡可见,严重搅乱了理赔的正常秩序。由此可见,市民的保险教育、普及保险知识是何等的重要。
五、结语
大学与商业互动 篇5
互动式教学模式与大学英语四、六级听力
尽管人们对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褒贬不一,但用人单位与之挂钩,不少大学的学位授予与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挂钩,使得大学英语成了各界关注的热点.初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制定并在全国部分高校开始试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教学要求>).
作 者:孙明明 宋芳芳 作者单位:孙明明(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宋芳芳(大庆职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
刊 名: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英文刊名:MANAGEMENT & TECHNOLOGY OF SME 年,卷(期):2008 “”(14) 分类号:H3 关键词:大学与商业互动 篇6
【摘要】随着全面健身理念的提出,加强大学校园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发扬大学体育的人文精神,整合大学与社区的体育资源,而且可以推动全面建设体育氛围的形成,其中,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过程中主要包括互帮互助、集中管理以及资源共享三大模式。
【关键词】大学校园体育 社区体育活动 互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23-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重视健身运动,应当加强大学校园体育与社区体育两者之间的互动,进而实现对资源的共享。然而,在互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完善的动力机制,导致互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急需解决,加强对大学生校园体育与社区体育活动的互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校园体育与社区体育活动互动的重要意义
(一)发扬大学校园体育的人文精神
大学基于一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为了教育目标的实现,在体育长期实践过程之中,逐步地积累、整合以及提炼的健身目标、信念、体育传统以及行为准则等内容,将其称之为大学体育的人为精神,具体包括以以下几点重要内容,分别是:第一,“真”“善”“美”的人为精神;第二,奥林匹克的精神;第三,终身体育的理念等。
大学体育以及社区体育在互动过程之中,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分别是:第一,传播体育知识;第二,传授体育技能;第三,完善体育设施;第四,拓展体育项目;第五,组织体育竞赛等。在大学校园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过程中,起到宣扬大学生体育人文精神的作用,让人文精神注入至社区体育之中,奠定大学生体育的人文精神的实践基础。
(二)整合大学校园与社区体育资源
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社区体育的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首先,体育基础设施的不足;其次,缺乏专业的体育指导人员,阻碍着社区体育的进一步发展,然而,大学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却面临着体育设施闲置的问题,每逢暑假与寒假大量的体育设施处于闲置的状态,进而造成资源的浪费。由此可以看出,大学校园体育与社区体育可以有效地整合体育资源,具有资源的互补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校园拥有富有专业水平的体育人才,可以为社区体育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其次,大学拥有数量众多优质的体育器材,不仅可以弥补社区体育缺乏体育设施的问题,而且避免寒暑假大学体育设施出现闲置的问题;最后,大学生的体育文化与世界体育精神以及国家的文化政策相互对接,可以为社区的体育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指导。
(三)形成全民健身的氛围
大学生选派专业教师以及学生亲临社区,对社区居民的体育运动给予必要的指导,有利于推动社区体育运动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有利于大学生的体育精神的宣扬。此外,大学教师以及学生加强与社区运动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大学生感受到社区生动有趣的体育项目魅力,在丰富大学体育师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可以让大学生师生受到社区体育精神的感受,推动全面健身热潮的形成。
二、基于大学校园体育与社区体育活动互动机制运行模式
(一)互帮互助模式
互帮互助的模式主要是为处于困难的对方提供必要的帮助,构建大学校园体育以及社区体育的互帮互助模式,一方面推动和谐校园的建立,另一方面推动和谐社区的建立,其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应用可以推动实现大学体育以及社区体育的互帮互助模式,例如:首先,大学可以免费无偿地为社区提供所缺乏的体育运动场所;其次,大学生可以免费无偿地为社区提供必要的体育指导人员,而且互帮互助模式核心内容便是无偿性。
(二)资源共享模式
虽然资源共享模式与互帮互助模式存在一定的共通性,但是两者同样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主要区别就在于资源共享模式下,所提供的任何服务是有偿性的,基于资源共享模式下,大学校园与社区通过自身资源的利用,防止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例如:每逢寒暑假大学校园的篮球场以及足球场等处于闲置的状态,这个时候可以租借给社区,同时收取一定的收益。通过资源共享模式的应用,双方不仅可以获得自身所需的各种资源,而且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三)集中管理模式
集中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是由政府主导,在大学校园体育以及社区体育不断地深化的背景下,要求需要由第三方加强对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管理,而且在中国社会环境下,由政府管理属于最佳的选择。所以,政府会为大学体育以及社区体育的互动专门在体育局设立单独的管理部门,由其负责加强对大学校园体育与社区体院各项事宜的管理,例如: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如大学体育设施租用制度等,同时处理好在负担过程中两者存在的纠纷。通过集中模式的设立,一方面推动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朝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贯彻落实全面健身的计划。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社区体育的发展,然而,受到社区资源不足的限制,阻碍着社区体育的进一步发展,这就要求大学应当发挥自身资源丰富的优势,树立起体育服务的意识,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应当为社区体育的发展贡献自身的理念,开辟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社区体育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黄志豪,朱曦.大学体育教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融合[J].学术交流,2013,S1:229-231.
[2]苏寸草.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作用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155.
[3]陈文烈.社区体育与大学体育之间的互动方法探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4,06:105-106.
[4]孙旭辉.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14,08:93-94.
大学英语教师话语与课堂互动研究 篇7
1 基础概念与特征
1.1 概念与分类
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概念, 一般认为其由四个部分组成:
1) 普通课堂用语。这个指的是英语授课教师在一般的课堂中所使用的一些组织课堂秩序的语言, 没有特定或特别的语境或其它环境。
2) 教师授课用语。顾名思义, 即指的是教师在讲授授课内容时所使用的语言。在新课标的背景下, 对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教师一般尽量全程使用英语讲授授课内容, 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3) 教师与学生对话用语。按照上文所述, 在新课标的标准下, 英语教学课堂中, 教学与学生的对话用语也应该尽量全程采用英语进行。课堂对话用语不同于教师授课用语, 授课用语的主要目的是要学生能够接纳和掌握相关的知识, 而对话用语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
4) 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反馈用语。虽然是英语科目的授课, 鉴于学生现有的英语水平和掌握情况, 教师与学生的课后的沟通过程中, 便于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 英语教师在课堂外可以不使用英语进行相关交流和沟通。
1.2 教师话语在英语课堂中的特征
关于英语课堂中英语教师话语特征的问题, 语言学家Osbome认为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教师的英语发音上略有夸张的成分;
2) 教师在讲授授课内容时应该尽量较少的采用缩略的表达形式;
1.3 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具备以下的特征:
1) 引导性。教师在课堂上的话语首先应该具备的特征便是合理的引导进入到当堂课程的授课内容中间去, 必要时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提高和素质培养。
2) 感染力。教师的话语一定要具备相应的感染力, 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创造性。教师的话语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能够在擅长表达授课内容的同时深深的抓住学生的心思, 恰当的导入授课内容, 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2 英语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受传统观念影响, 片面追求知识传授的效率
从教学形式来看, 当前我国教育体制下所采用的授课形式以班级集中授课为主, 而在此基础上, 教学方式多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那么并不是被动接受就一定会劣于主动接受的教学效果, 在此仅针对主客体的作用方向。而从实际教学中的师生反映上来看, 班级集中讲解也能够在少数时间内对相当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信息的传输, 光从信息覆盖的范围来看, 其效率颇高, 但从学生对于信息的接受度和内化度来看, 却并不十分理想, 且不利于学生对于教学重点、难点的思索和反馈。
2.2 全面否定传统课堂教学的管理, 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化
传统课堂教学的管理是基于严格、严谨、严肃的教学秩序的建立而进行实施的。与上述追求传统观念片面追求集中讲解的教学效率的观点正好完全相反, 一些教师将原有的传统课堂教学管理模式一并掘弃, 一味采用一些新型课程教学模式的管理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而教师自身由于对新型教学模式的理解不透、经验不足以及对于课堂形式变化和维系的掌控不足导致其无法真正发挥出新型课堂教学形式应有的优势。因此, 这种“丢了芝麻, 捡西瓜”的现象屡屡发生, 造成课堂教学效果以及成效的逐步下降。
2.3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脱离
当前课改背景下, 大学英语教材与原有版本在对时代变化的适应上已经有了长足的改进, 并且对于课堂教学设计也多有涉及, 也能提前在课堂授课前为教师准备了一些教学设计方案以供参考。而一些老师由于课时较多, 其备课任务较重, 故而对于众多不同专业、不同类别的学生缺乏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甚至仅用教材中所提供的教学指导应用于所有学生群体, 而这种脱离教学实情的行为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推动教学设计中的一些技术环节, 因此学生也很难得到相应的施教。
2.4 师生间的互动配合不好
师生间的互动配合与教师的言语使用以及学生的思维调动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二者任何一方没有得到适当的刺激均无法产生良好的互动行为。传统课堂下, 教师地位具有不可辩驳的权威性, 而这种观念从许多方面渗透入学生的内心之中, 虽然教师努力希望促成二者的互动, 但学生长期的畏惧导致其难以配合教师的互动环节。但需要注意的是, 师生间的互动配合, 依然是教师是引导, 学生是行为主体的地位角色, 教师应在预设思维趣味点之外, 也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话语表达, 甚至对于一些不善言谈的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进行积极鼓励。
3 新课改下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转变
3.1 由独自讲解向课堂互动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下, 注重教师的绝对权威性和知识的单向讲解, 而这种方式虽然有其优势但也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缺陷, 如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阻碍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思考方式, 难以向教师提出一些个人看法和问题等。随着教师对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全面理解和灵活运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逐渐以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并关注于在某些细节知识点上运用多种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来进行互动教学。使得师生间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频繁交互, 让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认知感受。
3.2 由主导变为引导
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地位由原有的领导角色向引导者进行转变,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实施者, 其无论在何种教学理念当中均是处于不可忽略的导向性地位。而主导性地位向引导者的转化使得教师更多、更广的剥离了一些原有教师的压制和强硬, 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在预设的、有利于形成教学目的的情景下对学生进行引导, 让其自行摸索学习途径, 并最终使其能够逐渐接近知识的真相。
3.3 由批评向鼓励的转化
批评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是话语行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运用手段, 它既有威慑、阻止和反思的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也有积极、鼓励的作用。而这里所代指的批评仅指教师运用严肃、尖锐的话语震慑及阻止学生进行错误行为的持续。新课改下主张教师能够更多的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引发学生对于自身行为的进一步反思, 从而认识到自身错误, 并实施改进。其中批评这一话语手段的使用较为谨慎, 且更多的是通过鼓励性的批评来实现对学生错误行为的终止, 更为重要的是对学习行为的改进与激励。
参考文献
[1]冯广艺.论话语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5) .
[2]陈琳, 王蔷, 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瞿瑛, 陈祝君.教师话语权失落的表征及原因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10.
英国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关系研究 篇8
英国拥有世界高等教育博物馆之称, 其高等教育体系有着深刻的历史印记, 一般按产生的历史背景分为五类: 老大学 ( 古典大学) 、伦敦大学、城市大学、新大学、92 后升格大学, 英国的城市历史更为悠久, 发展格局各有特色, 笔者根据英国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关系特征, 将其分为五种类型, 探讨其特点和机制。
一、经院制带动城市发展的“津桥模式”
津桥模式互动的特点在于英国古典大学因学者集聚而发起, 大学带动城市发展。中世纪的英国知识分子怀抱着探究学问的理想, 坚定信念集聚求学, 在经院制背景下逐渐建立了牛津和剑桥大学。经过艰苦斗争使大学获得特权并长足发展, 大学主导了牛津城和剑桥城, 城市的脉搏随大学而动。古典大学精神主导城市的主流文化, 大学没有围墙, 城市的主体是大学, 城市资源集中支持大学发展, 津桥大学在得天独厚的环境中成长达至世界高等教育的顶峰, 也把城市带到世界名城的高度。
津桥模式的主要成因是中世纪社会特征下的文化主导。津桥大学的诞生恰值13 世纪英国城市处于机构化阶段, 社团组织风生水起, 代表各行业利益的行会盛行, 知识分子们以大学为组织契合了行会氛围, 学者们在经院制的大学集聚求学共同生活, 凝聚资源与社会其他组织相抗衡, 以维护其独特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追求学术自治和独立自由。“每个城市中, 只要某职业有大量的人, 就会组织起来, 以便保护其利益, 引入有利于己的垄断机制。”[1]坚持学术自治精神, 经过不懈努力, 津桥大学逐步确立了对城市的引领地位。
津桥模式大学与城市互动的方式主要体现在:
一是城市围绕大学运转, 促进津桥大学获得学术成就。城市资源围绕大学这一核心来配置, 城市与大学战略趋同, 携手打造学术导向的环境。在冷静的学术氛围中, 800 年来津桥大学坚持学术本位不为世事纷扰所动, 剑桥大学以88 人获得诺贝尔奖高居世界大学之首, 为人类知识进步贡献卓越, 牛津大学培养出数以万计的政治和社会精英。“在过去几百年, 牛津培养出的政治家比其他所有大学加在一起还要多。”[2]
二是津桥大学深刻影响城市的市政风格。津桥大学数百年来坚持传统的学术生活方式, 牛津城和剑桥城的市政规划和建设深受影响, 私家车的使用亦严格受限, 步行生活方式和传统建筑得以保护, 城市保持优雅的学术氛围。
三是津桥大学引领城市的经济结构。因其学术圣殿地位而引致牛津和剑桥城的旅游业兴起, 出版业等服务业成其经济特色; 现代津桥大学适时变革适应社会, 1981 年以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科学园引领大学以科研和知识成果转化带动城市经济和就业, 被称为“剑桥现象”。
二、工业革命催生城市带动大学的“维多利亚模式”
维多利亚模式互动的特点是新兴工业城市带动城市大学的产生, 大学服务于城市发展。工业革命后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利兹等新兴工业城市发展迅速, 城市化和工业化急需人才, 边沁功利主义思想崛起, 古典大学仍坚持人文教育传统, 城市学院应运而生。19 世纪50 年代到20 世纪初, 有11 所城市学院创办, 主要有曼彻斯特欧文斯学院 ( 1851) 及利物浦大学学院 ( 1881) 等, 创设在工业重镇和重要港口城市。
维多利亚模式的主要成因是经济主导, 来自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双重动力。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化提速, 城市经济和人口突增, 带动城市大学产生并发展。该时期英国城市化的速度与水平均处世界第一, 城市化率1801 - 1890 年间从26% 提至72%, 1851 年以54% 率先城市人口过半, 当时法国为25% , 俄国7% , 美国13%[3]。人口增长结构趋势主要向伯明翰、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工业城市流动。产业结构从农业转为工业为主, 大量城市新增人口需要高等教育, 以适应工业化进度; 工业化带来的资本积累为建设大学提供物质支持。
维多利亚模式大学与城市互动的方式体现在:
其一, 城市大学的建校资金来自所在城市。新兴工业城市的制造业发展急需技术人才, 地方工商业精英或市民团体积极促进建立城市大学, 主要通过当地企业家捐助和市民集资等方式形成了起始建校资金。曼彻斯特的欧文斯学院是利用曼彻斯特纺织品商人约翰·欧文斯的遗产建立, 伯明翰的梅森理学院由当地企业家约西亚·梅森创办, 谢菲尔德大学由钢铁大王马克·费思创办, 利兹的约克郡学院则主要由市民集资得以设立。
其二, 城市大学的学科建设与城市的专业化分工相匹配。在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支配下, 各城市结合禀赋结构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形成专业分工的城市体系, 比如曼彻斯特依托附近廉价的煤炭和近邻港口利物浦进口的原棉, 18 世纪工业革命时借助凯伊“飞梭”和“缪尔”纺纱机造就“纺织城”, 到19 世纪蒸汽机普遍采用而大工厂林立, 曼城空前繁荣[4]; 伯明翰得益于邻郡斯坦福的煤铁资源而发展为金属制造业城市, 1840 年成为世界黄铜制造业之冠[5]; 利物浦借助天然良港, 18 世纪中叶从小镇发展成在全英繁荣程度靠前的交通枢纽城市, 19 世纪初成为英国第二大城市。依托城市专业, 城市大学成为各工业城市的研究中心, 也形成了各大学的传统学科特色, 比如利物浦大学成为航海业研究中心, 谢菲尔德大学成为钢铁业研究中心, 曼彻斯特大学成为纺织业研究中心。
其三, 城市大学的基础理念是大学服务于城市。这种理念在战后工业城市的复兴转型中传承, 以伯明翰为例,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 伯明翰城市大学根据城市发展转型需要, 专业着力于健康、教育、法律、建筑、环境、工程及设计和艺术等, 并与5000 多家公司开展合作, 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重心。大学支持市政府的城市更新转型计划, 伯明翰从工业城市转变为会展商业旅游城市, 其服务业增加值约占经济总产出的78%[6]。
三、城市转型升级推动大学发展的“新大学模式”
新大学模式互动的特点是城市化转型促成新大学产生, 新大学布局于中小城市, 大学服务于城市升级。两次世界大战重创英国经济, 战后大批退伍军人就业窘迫, 社会问题丛生。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需进行深化, 中小城市面临转型升级, 高等教育亟待改进, 中小城市需大学覆盖, 新大学应运而生。
新大学模式的主要成因来自经济和政治。
经济上, 战后英国经济困顿, 急需提升教育和就业。传统工业城市经济衰落, 就业困难, 刺激高等教育变革。1900 -1950 年间, 英国经济增长放缓, 城市化率微升, 从1900 年的73% 到1960 年为78. 5% , 其他欧美国家发展迅速, 美国的城市化率从1900 年的35% 增至1960 年69. 9% , 1960 年德国城市化率达76. 4%[7]; 英国高等教育相对落后, 1960 年英国每万人只有20 个大学生, 法国44 个, 美国则56 个, 几乎是英国的三倍[8]。英国城市显现“城市病”, 工业城市污染严重、住房拥挤。1946 年《新城法》出台, 目标是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同时社会平衡, 改善市民居住条件, 城市化注重工业匹配和就业。
政治上, 战后英国政府介入高等教育体系, 加强高等教育监管。20 世纪50 年代后, 知识经济作为城市经济新特征, 内生要求大学提升层次扩大规模, 高等教育需走向大众化阶段, 《罗宾斯报告》发表后, 英国高等教育进入迅速扩充期, 华威大学、苏萨克斯、约克、兰开斯特等新大学相继诞生, 主要分布于考文垂、约克等中小城市。20 世纪80 年撒切尔政府致力于将大学引入市场, 主导形成高等教育的外部和内部市场, 意在使大学直面社会, 大学的活力在制度和政策层面被激发, 创业型大学崛起。
新大学模式互动的方式体现为大学与城市密切联系并持续创新。1961 年成立的华威大学是新大学与时俱进特质的典范。坐落在工业城市考文垂的华威大学坚持“相关大学”的办学理念, 与城市工商界紧密联系, 突破“多尼思想”。20 世纪80 年代以“节约一半, 另赚一半”的“挣得收入的政策”开启英国大学先河, 在学校管理上把企业家精神引入学校管理机制, 激发师生创新活力, 以学术研究特色与城市社会和企业紧密合作, 沃里克制造集团和商学院是其重要成果[9], 在研究质量评估中亦名列英国大学前列。新大学与中小城市的转型升级相呼应, 大学与城市相互激励, 在创新中共同进步。
四、大学与城市深度融合的“伦敦模式”
伦敦模式互动的特点在于, 大学长期重视城市的需要, 并适时变革适应城市, 城市为大学提供资源和需求, 大学生长与城市发展动态契合而深度融合。伦敦的大学从创立到发展, 与伦敦从政治、经济到文化融会贯通, 彼此深度对接, 大学与城市融合共生, 协同共进。
伦敦模式的成因主要来自经济和政治。一是经济因素, 大学的创立和发展与伦敦各阶段的经济需求相对应。19 世纪初顺应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和工业化之需, 伦敦大学发起建立, 理念注重服务于工商业, 1828 年开学后规模迅速扩大, 1851 年其普通学院达29 所, 英国经济也逐渐达到顶峰。20 世纪以来, 伦敦博大精深的教育资源和与时俱进的大学网络, 为金融服务业提供了专业化的人才库, 伦敦由工商业中心转型升级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二是政治因素, 受政治力量协调, 大学与城市互利协同发展。伦敦长期作为王国首都成为英国政治中心, 19 世纪初伦敦大学由议员、学者以及商人推动创办, 于1836 年获特许状, 推动了英国高等教育的世俗化、平民化进程。战后英国政府更重视高等教育, 出台系列政策, 并通过大学拨款委员会等机构加大对大学的干预; 1980 年后撒切尔政府推动高等教育的市场化, 进一步促进大学与社会加强联系。
伦敦的大学与城市深度融合体现在:
其一, 大学学科结构与城市产业结构的演进相适应。工业革命后伦敦制造业发达, 伦敦大学发起时其学科设置即以工程技术为主, 到1931 年其在校生数占四所传统大学的近一半, 工科生占增加的大部分。二战后伦敦制造业滑落, 经济陷入困境, 伦敦市政府致力于环境改善、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 促进伦敦产业结构向服务业转型; 战后伦敦的大学则通过传统大学革新和多科技术学院发展来适应产业升级, 在学科专业上重点向金融、法律、经贸等扩展, 支持伦敦在英国整体经济依然落后于美国、日本等的情况下, 其金融业仍具世界之首。如今伦敦管理着全球资产的44%, 287 家外国银行在此营业, 全球外汇收入的1/3 在这里交易, 而纽约为16%, 东京为9%[10]。
其二, 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伦敦的城市文化中绅士精神是特质, 勇于担当的“约翰牛”精神引领伦敦千百年来率不列颠走在世界前列, 英格兰传统文化中的保守因素也使稳健成为伦敦的文化性格, 城市文化的包容性促使伦敦成为国际化的世界城市; 而伦敦的大学文化则以服务于社会、务实、创新、包容和国际化的特征, 与伦敦的城市文化相融相通。正如伦敦帝国理工学院院长基思·奥尼恩斯坦言: “教育、科研和成果转化是帝国理工的三大支柱”, 其50% 的国际学生比例和30% 的国际教职工比例则与伦敦的国际化遥相呼应[11]。
其三, 大学与城市在人才培养上相辅相成、无缝对接。大学的生源、生活、教学、研究及就业都与城市密切关联, 大学的布局呈现社区化特征, 大学不可分割地融入城市, 城市的各个区域都有大学, 大学深深植根于城市。伦敦的大学从伦敦大学创立起的时代至今, 生源上注重招收本地学生, 大学的教学和就业与本地企业息息相通, 大学课程设置与职场紧密相关。例如伦敦城市大学的城市校区就座落于金融城, 伦敦城市大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等皆以金融城的企业为研究对象和毕业生就业标的; 泰晤士河谷大学在伦敦西部有三个校区, 其课程设置中音乐技术、酒店管理、护理和助产学等与城市密切关联, 伦敦旅游观光专业则为城市量身订制, 工作实习是其必修环节。
五、大学与城市相生互动的“苏格兰高地模式”
苏格兰高地模式互动的特点在于, 苏格兰大学率先于城市发展, 大学引领城市进步, 城市对大学亦有支撑, 但大学与城市相对各自独立, 大学与城市呈现相生互动的独特格局。“相生”, 是一种植物向体外释放化学物质, 通过影响其他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促进其生长的效应[12]。
苏格兰高地模式的成因首先来自经济因素, 大学的发起缘于经济需要, 大学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由于资源禀赋紧缺而经济长期落后, 从中世纪起苏格兰人就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经济境况, 形成重视教育的历史传统, 四所老大学都创建于城市化之前。18、19 世纪苏格兰大学获得巨大成就, 促进工业革命, 推动城市化进程, 城市在工业化中获得机会。其次来自政治因素, 历史政治的曲折是苏格兰高地模式的重要起因。苏格兰自古又小又穷且政府虚弱, 长期与英格兰战争, 在15 世纪拥有了三所老大学, 主要由教会捐助成立, 16 世纪宗教改革给苏格兰大学带来契机, 大学陆续获得政府和贵族的捐助, 在诺克斯及梅尔维尔的推动下, 大学得以革新, 与城市社会加强了联系。
苏格兰大学与城市的相生互动方式体现在:
其一, 城市为启蒙运动提供平台, 托举起苏格兰大学18、19 世纪的辉煌。18 世纪苏格兰城市为大学提供了宽松的交流环境和民主的学术氛围, 成为启蒙运动的发源地。爱丁堡医学会1731 年成立, 1783 年成为爱丁堡皇家学会, 为理论探讨搭建平台; 阿伯丁的哲学学会及“戈登磨房俱乐部”加强与社会联系; 格拉斯哥文学协会则为布雷克、霍普等科学家提供了交流平台; 在这一背景下, 18 世纪苏格兰大学涌现出一批享誉世界的学者如亚当·斯密、汉密尔顿等, 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思想引领人们解放思想投入工业革命, 瓦特发明蒸汽机成为工业革命的技术标志。
其二, 苏格兰大学的理念、生源、教学从早期就贴近城市社会。爱丁堡市政委员会1582 年捐资创建爱丁堡大学, 1665 年起爱丁堡市市长自动就任爱丁堡大学校长, 推进了大学与城市的互动。苏格兰大学的生源向社会各阶层广泛开放, 18 世纪苏格兰大学的学生相当比例来自劳动者家庭, 在津桥大学则鲜见。苏格兰大学的目标对接社会的职业需求, 大学从18 世纪开始就围绕社会需要,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语言、科学和艺术专业被及早引入格拉斯哥大学。大学教学理念和方法上注重务实和创新, 早在18 世纪就实现教授制, 博雅教育亦得以传承。
其三, 教育文化优势成为苏格兰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大学形成的人力资本优势弥补了其自然资源禀赋的不足, 苏格兰经济较早注重产业结构升级, 格拉斯哥大学的瓦特在这座城市开始了蒸汽机的试验, 工业革命促其发展新工业, 19 世纪初格拉斯哥兴起制造业, 1870 -1914 年间曾是世界首位的造船中心。20 世纪以来, 制造业逐渐从经济舞台中央淡出而现代服务业日益成为主角, 大学为城市的转型升级提供知识人才, 文化教育成为城市特色。格拉斯哥依托教育优势发展高新技术和旅游、文化产业, 实现从工业到文化城市的转变, 赢得“欧洲文化之都”之称。正如副校长弗里·博尔顿所言, 爱丁堡大学一直在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需求; 爱丁堡大学通过爱丁堡研究与创新公司 ( ERI) 等机构鼓励科技成果转化, 其技术转移亦有许可证贸易、创立新公司、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 如今爱丁堡的人口受教育水平居英国之最, 助其成为欧洲第二大金融中心, 且软件业发达。
六、启示
纵观英国的高等教育和城市发展史, 大学与城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地域, 围绕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展开互动, 渐进稳健而不失灵活, 其因地制宜的多样化互动方式, 呈现出大学对城市的引领和服务, 以及城市对大学的支持和托举, 大学与城市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借鉴英国经验, 我国应注重科学统筹高等教育与城镇化政策, 合理把握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优化配置高等教育资源, 充分发挥大学对城市社会的引领和服务作用, 促使大学与城市良性互动, 共赢共进, 促进我国未来高等教育和城镇化道路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英国大学与城市间的互动关系, 可分为五类:大学带动城市的津桥模式, 城市带动大学的维多利亚模式, 战后城市转型升级带动大学的新大学模式, 深度融合的伦敦模式, 相生互动的苏格兰高地模式。本文分析了其特点、成因及运行机理。英国的大学与城市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地域, 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展开互动, 大学与城市相互促进, 值得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城镇化道路借鉴。
关键词:英国,大学,城市,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法]雅克·勒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59.
[2]Soares J A.The Decline of the Previlige:the Modernnization of Oxford University[M].Standford, California: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5.
[3]廖跃文.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城市化的发展特点[J].世界历史, 1997, (5) :72-78.
[4]Gary·S·Messinger.Manchester in the Victorian Age:The Halfknown City[M].Manchester,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Press, 1986, p118.
[5]Eric Hopkins.Birmingham:The First Manufacturing Town in the world1760-1840[M].London, 1989:47.51.
[6]杨晓兰.伯明翰: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城市经济, 2012, (4) :38-41.
[7]邓云清.新大学运动与英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1) :85-91.
[8]张建新.英国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研究——英国高等教育从二元制向一元制转变探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91.
[9]洪成文.企业家精神与沃里克大学的崛起[J].比较教育研究, 2001, (2) :44-49.
[10][英]李俊辰.日不落帝国金融战:伦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61.122.
[11]张鹤.大学是人类的光环和守护者[J].世界教育信息, 2012, (10A) :3-26.
大学与商业互动 篇9
摘要:本文针对香港地区大学的普通话教学与考核,提出在教学方面应该实行“词汇教学核心论”,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综合能力,并且指出实行教学与考核“互动机制”的必要性。
关键词:普通话课程;教学与考核;词汇教学核心论;互动机制
一、语言教学与语言考核的关系
语言教学为了什么?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让他们掌握该门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并且能够比较娴熟地运用。为了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以此在教学的中间以及结束阶段都需要进行考核,总结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的经验和不足,从而改进我们的教学。可见,无论是教学还是考核,都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才是我们的目的。
虽然这个普普通通的道理,几乎人人皆知,可是实际情况却往往背道而驰。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教学围着考核转,考核似乎成了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就是为了考核。尤其对学生而言,追求好分数成了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所以,就有了“考试是个指挥捧”这个形象的比喻说法。
(2)考核的目的是检测教学的成效,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语言水平。问题在于如果考核设计不够合理、科学,就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学的结果,以至于出现了考核脱离教学的结果。所以需要对考核进行必要的调控和改进。
二、香港地区大学普通话的教学和考核
自从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香港的各所大学普遍开设普通话课程。它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以粤语为母语的香港本地学生的,另一类是针对来港的外国人和华裔的。他们的普通话学习几乎是从零开始的,所以学习起来更为艰巨。本文主要讨论第一种情况,换言之,主要讨论香港大学生的普通话教学和考核,第二类应该属于对外汉语教学,或者说是华语教学。
香港大专院校的普通话课程,不同于一般的普通话课程。因为香港大学生的方言母语基本上是粤语,虽然在书面语方面能够阅读繁体字书写和印刷的中文(主要是港式中文),但是口语却由于语音的极大差异。这些大学生有相当部分听不懂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当然更无法用普通话来交际了。所以,他们的普通话教学特点在于:
(1)致力于综合的普通话语言能力的培养,偏重于口语的语音教学。也兼及词汇和语法,乃至部分语用交际。
(2)书面语表达方面,主要是加强普通话的作文训练,这属于应用性的实践,而非文学创作性的实践。目标是减少乃至消除港式中文的影响,向标准中文看齐。
(3)普通话教学跟中国文化,而不是跟中国文学紧密结合起来。希望藉此让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4)国家设立“普通话水平测试”(PSC),对香港学生来说,通过这一考核,无论显示语言水平,还是增加就业砝码,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客观上,有关教学就不能不适应这一考核的需求。
三、香港大专院校普通话课程的设置
作为香港的大学普通话课程的设置,必须服务于社会以及学生的需求。这类普通话课程通常分为三种类型:
(1)普通话基础课程。该课程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以及会话。由于大学生都是成人,他们日常使用的都是粤语,所以发音往往受到母语的干扰,错误显得尤为突出,一再重复产生相同类型的错误,形成“语言化石”。而且这些错误还不是个别的,而是成系列的。所以该课程教学重点是正音。至于词汇、语法的错误就相对较少,而且不是当务之急。
(2)普通话专门课程。该课程主要是针对不同专业的需求,有“实用中文”,也有“商业普通话”、“法律普通话”等等。除了口语语音训练之外,注意力还放在实用写作方面。例如岭南大学的“大学实用中文”、“高级实用中文”除普通话知识、语文知识、文章选读之外,还有“日常应用文”、“政府公文写作”以及“商务文书写作”。可见是口语和书面语并重,主要偏向某个专业,更具有针对性。
(3)普通话应试课程。该课程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对希望参加普通话考核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考核前的辅导,即为考核而特别设立的特色课程。
香港地区成人的普通话考核从应试对象来说通常有下列两类:
第一类是国家的“普通话水平测试”(PSC),对象是社会人士。换言之,任何香港居民都可以参加这一考核,分为三级六等,由国家语委和各测试大学发放相应的证书。
香港考试及评核局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普通话高级水平测试”,都属于公开测试,为各界人士而设,以操粤方言的人士为主要对象,考生以具中三、中五程度为宜。
香港中文大学新雅中国语文研习所的“普通话电脑口语水平评核”,由电脑根据设计程序随机组合题目,主要目的是评估香港人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普通话的能力。
第二类是香港考试及评核局的普通话“教师语文能力评核”,对象限于香港的中小学教师,属于香港教师语文能力基准试。
这些应试课程由于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授课时间相对集中,成效比较显著,所以很受应试者的欢迎。
四、普通话教学培训的目标
在香港大专院校的普通话教学中,岭南大学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据《信报·财经月刊》2007年5月号发表香港教统局与《信报月刊》的有关报导,在香港八所大专院校里,岭南大学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排名第一,中文能力(综合指标)排第二。可见,香港岭南大学的普通话教学是颇具特色的,所以我们选取岭南大学的普通话教学为例,是有代表意义的。岭南大学开设“大学实用中文”、“高级实用中文”,以及为应试而特别开设“普通话高级会话”、“普通话水平测试”等课程。这些课程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
(1)阅读能力。普通话阅读教学实际上包括了阅(看)和读(诵)两个部分。不仅要求学生能够默默地看报刊、文章,而且还要求能够大声朗读。尤其是后者,对提升香港学生的语感有很大的帮助。朗读经典范文,当然指的是用普通话来朗读,不仅促进记忆,改善发音,体会普通话的精妙之处。而且能自觉不自觉地改善普通话的语感,增强学习的兴趣。“普通话水平测试”规定的60篇文章颇有文采。所以,如果能够用普通话熟读这60篇文章,好处是不吉而喻的。
(2)写作能力。普通话写作教学强调的是应用文的写作,包括公文、报告、摘录、大纲、书信、简介、评述、告示、广告等等。除了认识水平、分析能力之外,从写作角度来看,关键是两点:一是要掌握菜类应用文的程式,就是格式、套语、基本要求:二是词汇量。我们学习英语就有类似的体会,想说个什么东西,或者表达某种意思,但是不知道英语词语该怎么说。这就极大的阻碍了我们交际的意愿。粤语跟普通话除了在语音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在词汇方面实际上也有巨大的差别,所以要在写作上突飞猛进。首先必须扫除词汇上的
拦路虎。
(3)说话能力。普通话说话教学,包括陈述、讲解、演说、对话、辩论、谈判等多种交际形式。有正式场合,也有非正式场合的。主体有单人,也有双人,或者多人。说话是对一个人掌握该种语言的综合性能力的运用,要求发音准确,用词到位,搭配合理,句式恰当。最重要的是综合运用能力,由于是即兴的,动态的,所以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语言水平。
比较好地掌握了这三种能力,标志着该名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理所当然,普通话的教学就应该围绕着这三种语言能力的提高来进行。
五、普通话的三大能力与三类教学
普通话的三大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说话能力指的是具体的能力。从语言本体来说,其实能力只有两种: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阅读主要是解决理解问题,写作主要是解决表达问题,而说话则既有理解,也有表达,是综合的。普通话的三类教学是指: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那么三大能力与三类教学构成怎么样的关系呢?
语音问题,主要跟阅读的“读”以及“说话”的“说”有关,那么跟其他就没有关系了?当然有,但是显然不是直接关系。词汇问题,则几乎跟所有的能力都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讲,词汇是语言教学的核心问题。语法问题,涉及遣词造句,则重点跟写作和说话有关。可见,在三种类型的教学中,语音是领先的,词汇是贯穿始终而且处于核心地位的,语法是隐蔽的,主要在提高阶段最见效。
根据以上分析,普通话教学安排需要区分阶段性、侧重性以及全局性。
(1)初级阶段应该是结合词汇的语音教学,重点解决“发音准确”的问题。语音问题,不仅仅是单个汉字的问题,更关键的是词语问题。比如,“角”,光说它有两个读音:jiao3、jue2,实际上帮助不大。我们必须联系它所构成的词语,进一步指出:在“角落、角度、号角、直角……”这些词语里,读成jiao3,但是在“角色、旦角、名角”里就必须读成jue2。
(2)中级阶段以扩大词汇量为主,重点是进行粤语和普通话词语的比较,解决“词能达意”的问题。跟学习外语同样的道理,一个人掌握的词汇量大,说话、写作就往往能够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反之,没有掌握多少词语,就会左支右绌,辞不达意。在这一点上,必须依赖于大量的阅读,靠小聪明、靠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比如港式中文里常常有这样的句子:“吃了这种东西,孩子就有机会得病”。普通话则不能使用“机会”,而是“可能”。原因就在于普通话的“机会”一词都是指褒义的,所以不能用来指代贬义的“生病”之类,而港式中文里,“机会”的词义倾向是中性的,无论褒贬都适用。
(3)高级阶段才把重心转移到语法问题上来,重点解决“表达准确”的问题。语法规则当然非常重要,但是它比较隐蔽,没有语音、词汇那么直截了当,显豁明白。而且语法问题通常也需要通过词汇显现出来。比如:“国内企业面对中国即将入世,亦有进行合并。”(《明报》2000-10-27/B6)这显然是典型的粤语句法,除了文言色彩的副词“亦”需要改为“也”之外,用“有”表示动作的完成态,普通话就应该改用“了”,说成“国内企业面对中国即将入世的新情况,也进行了合并”。可见,这里既有词汇问题(虚词),也是语法问题(时态)。
六、语音、词汇、语法教学及其关系
大量的普通话教学实践证明:语音教学排序是第一位的,是优先的,尤其对口语来说。过不了语音这一关,就口难开,话难讲。但是最重要、最基础、最根本的则是词语教学。词语,一头连着读音,这跟语音息息相关;一头连着搭配,这跟语法紧密相连。普通话跟方言的大量差异实际上主要是通过词语表现出来。
语音是有系统性的,掌握了一定的对应规律就可以举一反三,得心应手。然后主要就是反复操练,不断修正。而词语成千上万,每个都有自己的个性,学会了一个,还需要再学第二个,没有类推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语音学习,着重在找对应规律;词语学习,则必须日积月累。至于语法,除了旬式需要专门学习、单独处理,词语的搭配组合,其实说到底也是词语问题。而且总的来说,普通话和方言在语法方面的差异要比语音以及词汇少。因此,词语是普通话教学的核心,我们可以称之为普通话教学的“词汇教学核心论”。
1语音教学
语音教学主要涉及阅读的“朗读”以及“说话”。朗读是照本宣科,是基础,是模仿,属于基本功训练。说话则是主动应对,自由发挥,要求有综合的语言能力。两者相辅相成。
普通话的语音教学,主要是针对普通话跟粤方言的语音差异进行训练,尤其要避免一些经常听错或者读错的词语。例如:
(1)粤语里没有j、q、x的声母,所以经常跟发z、c、s声母的音节混淆起来。例如:
普通话的标准读音
香港学生经常发生的错
误读音
多级(duolji2)多姿(duolzil)
酒后(jiu3hou4)走后(zou3hou4)
七所(qilsu03)厕所(ce4su03)
寒暄(han2xuanl)寒酸(han2suanl)
(2)前后鼻音不分。例如:
晚上(wan3shang)网上(wang3shang)
深沉(shenlthen2)生成(shenglcheng2)
(3)声调不对。例如:
导游(da03you2)倒油(da04you2)
网吧(wang3bal)王八(wang2bal)
奸诈(jianlzha4)煎炸(jianlzha2)
(4)其他发生混淆听不清楚的词语也不少。例如:
日本人(ri4ben3ren2)你本人(ni3ben3ren2)
外国(wai4gu02)爱国(ai4gu02)
2词汇教学
针对香港地区学生在词汇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对症下药,进行系统性的训练。词汇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方言的影响:(2)文言的遗留;(3)外语的渗透。下面这句广告语,就包含有这三种成分:“至in零食,至靓之选(ok便利店)。”“至”是文言里的副词,表示“最”;“in”则是英语,表示“时髦、时尚”;“靓”则是粤方言词。表示“漂亮、出色”。这句广告语实际上也反映出“港式中文”的一个特点:现代汉语、粤方言、古汉语、外语多种因素的混合产物。
从书面语角度来看,词语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夹杂大量粤语词语。例如;
(1)主动性欠奉。(欠缺)
(2)医院专家八小时驳回足髁。(接上)
(3)日夜盼你归来,只因你在我心中留低了最美最堪记的日子。(留住)
(4)课程以外的,我也很少追讨。(关注)
(5)因为事实上有关的争议已经按照程序,正正在这个会议厅里解决了。(的确)
(6)我识少少。(比较少)
二是受到文言文的影响,常常出现一些文言词语,乃至文言句式。例如:
(1)亦开始听到老师的说话。(也)
(2)他们所拥有的知识都是基王香港教育制度下而得的。(多于)
(3)英文如县,普通话如是。(像这样)
三是外语,尤其是英语几乎无处不在的影响,主要是中英文词语夹杂使用。例如:
(1)一于换爽朗LOOK(外表)《东方日报04-4-15》
(2)实惠笋价急CALL(召唤)《都市日报04-4-13》
(3)食神两姊妹,点食都口甘FIT(身材健美)《苹果日报04-4-5》
(4)价有限,HAPPY无限(快乐幸福)《东方日报04-4-3》
至于英语词语跟粤方言词语组合,更是比比皆是。例如:
(1)想in?想型?(电讯盈科电讯公司)
(2)畀自己Light吓!(维他饮品)
(3)fresh的感觉,够晒醒觉(万乐珠糖果)
(4)Verygood 卜卜脆(花生广告)
除此之外,还有香港地区特有的一些词语也需要关注,田小琳教授称之为“社区词”。这是香港特殊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不同于粤语词,具有鲜明的社区特色。例如:蛇头、人蛇、金鱼缸、太空人、夹心阶层、钻石王老五、海滩老鼠等等。
对香港学生来说,最难的还是同形异义词语,即粤语里的词语跟普通话的词语词形相同,但是具体语义却不同。比如“凤姐”,普通话里指的是《红楼梦》里的王熙风,香港指的是“性工作者”。而后者普通话里叫“妓女”,文雅一点就叫“青楼女子”。又如:
词语粤语普通话
道姑女吸毒者女道士
姑娘对护士等一类职业妇女未婚女子
的称呼
奶奶婆婆祖母
地牢地窖地下室地面以下的牢房
铺位铺面
床铺的位置
返工上班因质量不合而重做
还有的是词性不同。例如:
词语粤语普通话
裁判动词法院对案件的动名兼类裁决体育
裁定和判决运动裁判员
差人名词警察动宾短语派人
有的是语义褒贬倾向不同,一不小心,就可能引起误解。例如:
词语粤语普通话
死党最亲密的朋友死死抱成一团的党羽
同志同性恋者(贬义)志同道合者
地盘特指建筑工地不正当的势力范围
(贬义)
检讨检查讨论回顾总结
自我批评(贬义)
最难区分的是意义接近但是略有差异的词语。有的是所述主体不同。比如:“开工”,粤语指的是“人开始工作”,而普通话指的是“新工厂投入生产或者工程动工”;“犀利”,粤语指的是人水平高,厉害:普通话则指语言、刀具、目光锋利,锐利。“醒目”。粤语指人机敏,普通话指文字图画等引人注目而容易看清。也有的是泛指和特指的区别。比如“拉人”普通话泛指用手去拉对方,而粤语则特指警察抓人。
3语法教学
语法问题,首先是短语组合受粤语的影响。我们发现,港式中文常常出现一些特别的组合。例如:
(1)决定和MICHAEL结婚时,家人朋友一度垫烈反对。(激烈反对)
(2)我只知和他一起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舒服,能够完全在他面前世回自垦。(恢复自己的面目)
(3)同时鼓励经济上鱼担得来的市民自置居所。(负担得起)
句法组合方面的问题也不少。例如:
(1)请勿内进。(请勿进内)
(2)我会鼓起勇气,多点说普通话的。(多说点)
要解决语法方面的差错,不能光靠老师在课堂上的纠误,而应该主要依赖学生有针对性地大量阅读和写作。在目前香港社会的广播、电视基本上还是以粤语为主的情况下,在报纸、杂志充斥大量港式中文的情况下,要指望香港本土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短时间里有极大的提高是不现实的。但是作为学习的个体,如果想学好普通话,就需要他们多昕普通话的广播、电视,多看标准中文书写的文章。一句话,要靠耳濡目染培养普通话的语感,要养成用普通话来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写出符合普通话水平的作文,才能讲出符合普通话要求的话语。
七、普通话教学与考核的展望
普通话教学在现有条件下,要有一个明显的突破,关键是要紧密结合中文教学。大学的普通话教学必须从偏重于口语的正音(听、读),转向综合的中文表达能力为主的训练(写、说)。观念上的变化,将会带来教学上的更新,为此考核也要进行调整。
1语音考核
这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客观性试题。除了单字标音(包括同音字、同形字、多音多义字),还要有词语拼读、连读变调、同形字辨音等。当然还可以测试一些基本的语音知识,但是分量不宜过多,重点还是正音。(2)主观性试题,则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模拟性的全文朗读(指定朗读篇目)、预构型的话题独自(给出演说的话题,自由组织)、即兴型的场景会话(提供某个生活场景,对话或者问答),这才是真正考核学生说话能力的关键。
2词语考核
题型首先应该多样化,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测试。比如:词语填空、词语选择、同义词、反义词、类义词的辨析、词义解释、词义褒贬鉴别、用词不当纠错、粤语词语和普通话词语的对比、阅读短文后的回答理解、港式中文和标准中文的互译、修改病句等等。
其次是词语考核,必须达到一定的量。有了适当的量,才能体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覆盖面,而不至于顾此失彼。有了一定量,才可以考核出学生的熟练性程度。因为只有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完成相当量的题目,才能考出速度和判断正误的概率。
还要注意难度的分布,要有针对性。针对香港学生最容易出现差错的地方进行考核,这就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3语法考核
语法方面的考核主要注意几点:
第一,词语组合的可接受性。例如:
议员应该更有效地让市民了解自己并非只懂骂政府。(粤语)——议员应该更有效地让市民了解自己并非只知道骂政府。(普通话)
第二,虚词的运用和选择。例如:
这许多年以来,我曾经买楼和卖楼。(港式中文)一一我曾经买楼并卖楼。(标准中文)
第三,词序的位置和变化。例如:
米不肯放人,但他现在却处借了到摩纳哥。(港式中文)——米不肯放人,但他现在却处借到了摩纳哥。(标准中文)
第四,重要句式的变化和对应。例如:
记者早过财爷先到餐厅。(粤语)——记者比财爷先到餐厅。(标普通话)
4综合考核
书面语的综合考核,其实主要还是词汇和语法的问题。可以有几个类型:
第一,阅读与理解。就某篇短文。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回答。或者给出3~4个答案,让学生进行选择。
第二,命题作文,或者看图作文。限定字数,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构思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
第三,场景对话(交谈)。设计某个特定场景,设定两个不同的角色。或者确认一个主题,进行对话、交谈、谈判、辩论,考查学生多方面的水平和能力。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香港地区大学的普通话教学与考核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们要总结经验改进工作,协调好教学与考核的关系。我们相信,这一研究将有助于香港广大学生普通话以及中文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照雄主编,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新修订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2]罗瑛,香港地区大学普通话教学新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1)
[3]石定栩,邵敬敏,朱志瑜,港式中文与标准中文的比较[M],香港:商务印书馆,2007
[4]田小琳,香港社区词研究,语言科学,2004(3)
[5]曾子凡编著,广州话普通话口语词对译手册,香港:三联书店,2002
[6]郑定欧编,香港粤语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大学与商业互动】推荐阅读:
商业空间与地铁的互动论文09-08
大学生商业规划08-03
大学生咖啡商业策划书08-30
天津商业大学信息安全实验五09-10
2020大学生创业商业计划书模板05-30
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生学费及奖助学金政策10-22
浅析西部大开发与贫困大学生就业的良性互动08-10
商业模式与商业计划书09-23
商业贿赂与对策研究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