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成才指导(精选7篇)
大学生的成才指导 篇1
一、高校职业指导的历史和意义
从最初的1908年弗兰克·帕森斯 (Frank Parsons) 在波士顿成立职业指导局, 为青少年提供就业指导, 到人职匹配理论问世之后, 就业指导便进入明晰化的探索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后, 受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的就业指导开始了专业化、规范化和课程化的发展。1995年5月12日, 国家教委办公厅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 要求全国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 这标志着我国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全面开始。高校职业指导是一项既复杂又重要的系统工程, 因而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 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提高。
二、高校职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对高校职业指导的政策支持和市场保障不足
政府意识到高校就业与社会稳定的相关性, 并制定一系列政策来支持高校就业工作, 但在政策的分解执行中, 各级政府的执行力度不够, 高校虽然重视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工作, 但由于经费、师资等方面的限制, 不能将中央精神完全贯彻执行。政府并没有充分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当成社会公益事业来看待, 社会志愿服务系统不健全, 市场服务系统还正在形成中,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过于苛刻, 这些都制约着毕业生服务体系功能的发挥[1]。
(二) 高校对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定位存在不准确性
在很多高校开展职业指导的对象基本是毕业班学生, 处于“临毕业指导”状态, 与国家要求的“全程化指导”的应有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对于职业指导的时间, 很多高校都存在着认识上缺失和行动上滞后的问题。
(三) 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总体不完善
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定位有边缘化的味道, 课程设置单一, 针对性不强, 缺乏有效的课程评估和考核机制。职业指导方法和手段缺乏吸引力, 目前, 一些高校在职业指导的过程中采用大课堂灌输式的单向教学模式, 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更谈不上个性指导和演练指导, 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效果。
(四) 高校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师资力量薄弱
现行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机构, 无论是机构的设置, 还是设备场地等硬件条件, 或是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 都是很薄弱的。部分职业指导教师讲授就业指导课经验不足, 对大学生就业的职业指导研究不多, 特别是对职业指导所涉及的有关学科, 例如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 因而缺少足够的职业指导知识和技能。职业指导理论研究不够深入, 从而导致就业中很多现实的领域没有真正地涉及, 例如企业招聘用人机制的研究、人岗效益最大化的分配原则等。
(五) 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局限性
我国现行高校职业指导机构所从事的工作很多, 它们可以概括为办理手续、提供信息、政策指导、技巧训练、生涯规划、心理辅导、决策咨询和素质提高等八大方面。前四个方面是必须做的事情, 各校基本上都能够完成, 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第五方面, 很多高校已经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新生的必修课启动;第六方面的心理辅导和测试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一般由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代为从事;第七和第八方面, 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能够从事的更少。
(六) 高校毕业生的自身定位不准确
目前, 大学生普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择业期望值过高, 他们选择职业考虑最多的是单位所属的地域以及经济效益, 而对国家的需要、个人未来的发展则考虑得较少。因此, 转变择业观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首要问题, 职业指导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对学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
(七) 高校毕业生因诚信缺失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近年来, 面对就业市场激烈竞争以及受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缺失信用, 助学贷款毕业后不按时还款, 虚假包装求职自荐材料, 在签约时“脚踩两只船”, 随意毁约等严重地违背了诚信原则, 对大学生就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负面影响。
三、高校职业指导的对策探析
(一) 政府应当加强政策的支持、制度的保障、服务的落实
政府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工作, 将其作为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福利与保障事业来看待。政府需要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建立更加开放的就业市场, 以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政府还需要主动协调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 构筑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机制, 鼓励更多的用人单位支持大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政府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引导教育部门成立专门的委员会来研究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 对创业者给予一定的政策和经济支持, 同时高校将创业教育的内容引入就业指导的课程体系。政府还可以采取财税政策,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发展高科技产业, 增加就业岗位, 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投入方面, 政府有必要从教育经费中提取专项费用, 用于改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条件, 履行服务者的职能。
(二) 学校应当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加强建设、拓宽市场
1.高校对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应提高认识, 进行科学规划。
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 华威大学校长范德莱德教授说:“大学最好的成果是毕业生。”日本早稻田大学校长白井克彦教授说, 大学的社会责任首先是对学生的责任, 大学收了学生的学费, 就要为学生提供服务, 而且要提供几倍于学费的教育服务给学生, 随着大学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大学教育越来越以学生为中心[2]。对高校而言, 它的任务是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 高校的教育质量能否经得起社会的检验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毕业生服务社会的能力来体现的。应当根据社会的需求, 科学制定招生方案, 开展市场调研工作, 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将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将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列入必修课程。大学的职业指导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 要对各年级的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规划。对于一年级的大学生主要侧重于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系统地介绍专业与职业的关系, 以及职业对人的要求;对于二年级大学生, 主要侧重于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 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构建合理知识结构的同时, 正确认识自己;对于三年级大学生, 主要侧重于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 努力拓宽知识面, 提高能力, 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和对未来决策的能力;对于四年级的大学生, 主要根据就业期的特点和困惑, 进行政策、技巧、心理测试等方面的指导。四个阶段相互贯通, 有机结合, 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
2.加大在校生实践环节、拓展就业市场。
通过人才市场, 采取“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是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主流就业制度, 因而, 就业市场的建设是否完善成为大学生实现人职匹配、和谐就业的重要保障, 这就要求高校要努力拓展就业市场, 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加大各专业在校生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 帮助在校生了解社会、有效地将所学理论与工作实际相结合, 同时实习基地的建设也将会带动就业市场的建设。高校要充分利用政府有关就业指导机构, 与社会专业咨询、培训团体合作, 借助专业团体的力量, 弥补学校自身专业指导教师的不足, 辅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和就业观。上门走访各单位, 凭借广泛的企事业网络资源, 选择符合学校实习要求的接收企业及岗位, 通过多种渠道向企业和用人单位推荐自己的学生, 为学生提供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3.以教育活动为载体, 增强学生职业意识。
高校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是一个教育过程, 本质上属于思想教育的范畴, 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把职业意识的培养纳入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 将职业意识分解为责任意识、规范意识、团队意识、质量意识等方面, 每个学期开展一项主题教育活动, 不断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3]。在校大学生可以到相关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模拟就业的形式, 使其走出校园, 深入社会, 通过在职业环境中的实践, 熟悉并体会未来的职业环境, 了解职业要求、职业特征和职业前景等, 为职业生涯的规划、职业的选择提供参考, 克服盲目性。邀请企业领导和技术人员来学校担任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的评委或者学生活动的点评专家, 这些外来的专家会给在校的学生带来最新的社会资讯和单位招聘需求。举办毕业校友交流会, 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母校现身说法, 通过同辈教育引导, 更容易让学生找准定位,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加强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鼓励更多学生面向基层就业, 拓宽就业渠道。
4.发挥大学生职业指导过程中的网络导向作用。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 网络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中的重要工具。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市场, 孕育高效的无形市场, 以就业信息网为平台, 创新就业指导模式, 通过推进无形市场与有形市场相结合、大中小型就业市场相结合, 强化服务意识, 提升服务质量, 多渠道开辟就业市场。学生要学会充分利用政府、媒体报纸、院校网站等公布的就业信息, 同时学校要推进服务力度, 利用短信平台、邮箱、QQ群、飞信等日常可以利用的通信设备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联系。在职业指导过程中, 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 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真实、快捷的信息, 增强毕业生就业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逐步发挥毕业生职业指导过程中的网络导向作用。
(三) 教师队伍是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的灵魂队伍
1.毕业生职业发展教育需要教师专业化。
专业化的职业发展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 了解经济发展规律, 熟悉行业发展情况, 了解学科设置, 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 选修课选择的指导。教师职业专业化就是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 通过终身专业训练, 获得教育专业技能, 实施专业自主, 表现专业道德, 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 成为一名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4]。课程设计方面不再单一由教师决定, 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学生自身发展需求, 依照学校的培养计划, 挑选自己喜欢的内容, 由教师进行组合,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注重学生探究自我、开发自我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 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富有个性的发展。这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提高学生选课的目的性, 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观念转变, 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 这是回归高等教育的本质之路。
2.高校职业指导教师能力的提升。
我国职业指导人员专业化水平低已成为制约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一个瓶颈, 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成为当前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要实现人职匹配, 高校职业指导教师必须实现专业化。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就业指导教师的培养应纳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 享受与专任教师培养的同等待遇[5]。高校职业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 也要加强对自身职业生涯的管理与计划, 以团队模式和学科建设来统筹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的发展体系, 为他们提供最合适的职业发展通道, 解决职业倦怠问题,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潜能。设立就业指导教研室, 培养专门的职业指导教师, 让这支队伍有归属感和团队感;按照学科发展模式开展工作, 完善课程体系, 优化教学手段, 提高科研能力等;按照专业素质和能力来选拔职业指导教师, 吸收校内外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知识背景的教师成为师资, 利用专业化优势提升队伍整体素质;鼓励深造, 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 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保持师资的稳定性;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参加国家职业指导师的系统学习, 并获得职业资格认证, 持证上岗, 增强其专业能力, 使职业指导教师成为专业队伍。
(四) 发挥大学生在职业指导中的主体作用
1.大学生要树立职业指导的理念。
1835年,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的一篇关于人生目标的文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提出了一些对今天大学生职业规划仍有深刻启迪的看法。他在谈到职业选择时指出:“如果我们的生活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 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 (对于这个目标来说, 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 即完美境地的职业。”在马克思看来, “我们的使命绝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 “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6]。大学生要想有所成就, 一定要淡化精英意识, 转变择业观念, 接受社会选择[7]。“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就意味着我国的各行各业人才需求都有新标准、新要求, 在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基础上, 调整好就业期望值, 找准坐标, 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降低就业期望值, 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大学生大胆自主创业, 激励大学生积极支援西部, 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同时, 要指导毕业生学会自我调节,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指导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克服从众心理, 培养科学决策能力, 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抓住机会, 顺利就业。
2.在就业中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就业制度改革和严峻化的就业形势促进学生主体性增强。计划经济下的就业制度, 教育与就业是强制性接轨, 大学生不愁没有工作。就业市场化打破了这种传统制度, 对在校生来说, 谋取工作是他们的首要目标, 自主择业使大学生以主体姿态面向社会成为必需和可能。在不断加剧的就业压力下, 大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检测自己所受的教育, 向教师、高校提出新的要求。学生深知, 自己在就业市场上就业竞争力取决于自己所接受教育的市场接纳程度, 就业前景的好坏与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是一致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 大学管理者应该换位思考, 高等学校必须为学生职业发展作必要的准备, 学生也要为即将走入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
3.加强品德教育, 建立高尚人格。
国家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 有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国家奖助学金等多种助学形式, 同时各高校也设立各类奖助学金, 个人及企业设立的助困奖学金也非常多, 都是帮助更多家庭贫困的学生完成学业。在这类奖助学金的背后都提到了学生品德的考核, 并放在了首要位置, 这些都折射出社会对大学生品德的新要求。但其中也出现很多不和谐的情景, 助学贷款的恶意拖欠, 受赞助学生对捐助个人或企业无感恩意识并认为是理所应当,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高校和学生反思的地方, 需要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强化德育建设。“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拓宽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扩大了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范围, 但随之带来了违约现象的逐年递增, 而且违约责任方主要是学生。职业指导有必要加强诚信教育, 合理控制违约现象, 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 并将诚信教育渗透到教学、生活、管理等各个环节和过程, 贯穿大学生活始终, 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就业主管部门要组织制定更为详细的就业实施细则, 同时规范签约流程, 用人单位要高度重视人才的招聘工作, 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五) 发挥家庭在毕业生职业指导中的作用
教育投资的收益是一种未来的收益, 良好的教育会使人终身受益。在微观上, 表现为家庭或个人的货币收入增加, 福利状况和工作条件的改善, 生活质量的提高, 还有一些非货币性收益, 比如社会地位或声誉的提高, 拥有较大的职业机动性以及精神生活更加充实等[8]。家长的参与体现在能够接受职业指导的理念, 理解学校开展职业指导的意义和作用, 具有主动的配合意识, 能够支持、敦促学生投入到职业指导训练中, 能够为学校和学生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从而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帮助。
因此, 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工作, 在高校的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此项工作需要政府、高校、教师、学生、家庭的共同协作, 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好保障, 促进学生的全面成才,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摘要: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文章通过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提出相应的对策, 从政府、高校、教师、学生、家庭等五个方面进行探究, 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职业指导,探析
参考文献
[1]张伟.国外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实践经验及启示——以日本为例[J].探索与争鸣, 2007, (10) :71-73.
[2]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第2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365.
[3]韦宏思.丰富载体多渠道开展职业指导工作——高校学生职业指导实践及若干经验[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1, (6) :150.
[4]钟玉海.高等教育学[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113.
[5]顾娟.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15) :89-9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3-7.
[7]潘霞.大学生职业指导之实践[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6) :75-78.
[8]杨河清.劳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11-312.
大学生的成才指导 篇2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指导,成才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高等教育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大学的扩招最大的好处就是使大学教育从以往的精英教育逐渐走向平民化。同时, 每年大量的大学生需要毕业、就业, 数量十分庞大, 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现在每个高校都面临着如何有效指导毕业生就业的难题。因此, 作为大学生, 自己要清楚地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 端正态度, 认真学习专业知识, 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 学会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和主动创业。而作为高校, 应该改革课堂教学, 提高办学效益, 通过多种渠道, 有效指导学生就业。
一、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
( 一) 大学扩招的现实影响
通过统计最近两年的数据, 我们不难发现2013年仅统招的大学本专科毕业学生人数就近700万, 而且这个数字在2014年已经被突破。这些数字还不含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再加上往届有部分已经毕业而没有就业的学生, 这样整个加起来, 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数量庞大, 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是因为大学扩招后, 我国大学生就业出现了结构性过剩供给。而且, 根据国家人社部公布的资料显示, 在已经实现就业的大学生中, 学历越高的就业率反而越低。这种现象与就业的大学生的期望值有极大的关系。
( 二) 旧的经济体制的影响
受我国以往长期的封建思想的影响, 以及我国以往旧的计划经济的影响, 社会上形成了“官本位”思想和“唯有读书高”的倾向。然而在当今新的就业体制下, 我国高校招生和就业实现了分离, 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实现优化配置资源。这样, 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无法顺利实现就业。
( 三) 大学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现实社会需求有差距
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就业。现在许多大学里所教授的课程、知识与现今社会有一定的差距, 甚至脱节。许多大学课堂教学模式依然注重的是理论传授, 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忽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的训练。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 学生的书本知识与现实应用脱钩, 看着会而实际不会动手操作。
( 四) 大学生的就业心态问题
有些大学生在大学里不好好学习, 却总以为自己是社会精英分子, 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毕业后就应该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真地等到毕业的那天, 他们才发现事实与自己想象的差距很大。这个时候他们对于一些单位的规模、性质、位置、待遇过分在意, 甚至挑剔, 结果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就业机会。这里我们不得不说的就是: 所谓的就业难, 还是因为有不少大学生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就业, 他们总是盯着大城市。
( 五) 职业目标不清晰
当代大学生深受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 他们在上大学前, 一直埋头苦读, 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结果大部分学生没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 没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等他们进入大学后, 他们又对大学的教学模式和生活不适应, 等他们毕业时, 对即将面对的社会感到迷茫, 没有自己的职业目标。有很多学生在毕业双向选择时, 明显地没有信心和底气, 有些学生干脆逃避就业, 多数同学毕业面临选择时, 表现出自信心不足, 为逃避就业压力盲目跟风考研。有一部分大学生缺少自己的想法, 并且自身的能力欠缺, 就业是随大溜, 结果导致后面不能安心工作, 造成了工作不稳定, 不能持续发展。
二、指导大学生就业的策略
( 一)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毫无社会经验, 而且他们对于自己即将面临的就业岗位的性质、内容和特点也缺少认识。同时, 接收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也比较高, 他们都希望能招到知识和技能都硬的学生, 最好是综合素质都很高的学生,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上岗即能进入工作状态, 也能减少单位的培训成本。所以, 作为培养学生的高等学校, 应该让在校生认识到当前形势, 立足自我, 端正学习态度, 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高校应该给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教育和技能培训, 让学生能够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作为学生自己, 也应该自我觉醒, 认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势, 从各个方面进行自我提升, 从而能够让自己一毕业就能就业。
( 二) 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经济在发展, 时代在变化。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在新时期, 作为即将就业或已经就业的大学生来说, 必须要与时俱进, 根据社会需要适时地对自己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做出调整, 以便适应正在变化着的社会。但是, 由于很多学生家长思想里依然有陈旧的观念, 认为孩子辛辛苦苦地培养出来了, 就应该有个好前途, 应该在大城市里找份高收入的稳定工作。而事实上是, 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 大学生应该根据每个人的自身情况, 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大学生应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因为如果大学生能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开展事业, 也能给社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
( 三) 培养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
伴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全国各地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这样一来, 负责学生就业指导的机构和人员也必然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前那种只是管理学生的形式已经转变为服务学生的形式了。基于此, 高校必须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就业指导队伍, 以便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里, 科学指导学生就业, 提高指导的层次和水平, 走科学化和专业化的道路。
就目前来看, 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队伍成分复杂, 不具备专业化水准, 所有, 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培训工作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各个高校首先要在校内对就业指导队伍进行理论培训, 包括政策、法规等方面。其次, 各个高校要建立互动机制, 互相委派人员学习、借鉴各自的方法。要定期地对就业指导队伍进行考核, 制定详细的考核制度, 明确各自的责任, 建设一支能够胜任就业指导工作的队伍。只有这样, 就业指导才能真正地服务于学生, 满足他们的需求, 才能在指导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更大的效果。
( 四) 建立科学、完善、长效的就业指导体系
1. 设置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 科学地开设就业指导课
就业指导课程应该每学期都有, 直至学生毕业。课程设置应该有详细的教学计划, 课时安排上可以适当减少, 但必须要贯穿在整个大学学习阶段, 课程设置要完整, 具备实践性。课程内容上, 要能唤醒学生对于未来的希望和憧憬; 要能让学生不仅认识自己的长处, 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实现自我觉悟; 要能把创业教育引入课程,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2. 完善就业服务
大学生毕业时, 他们迫切需要知晓就业信息, 求职时, 他们也需要了解一些政策、法规。另外, 他们在就业协议书如何撰写、如何提高求职技能、如何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如何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等等方面都需要得到有效的指导,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就业服务机制。学校负责就业指导的教师需要经常开办一些就业指导方面的讲座; 需要给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 需要给将要踏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评估; 需要指导学生对自我进行认识, 制定适合自己个性的职业规划目标; 需要给学生提供择业的建议以及指导学生如何写好个人简历等等。
3.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 高校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 实现合作办学的也不在少数。这种做法毫无疑问给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就业培训机会和工作实践的机会, 有效地提高了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让学生能够应用自己的知识, 优化自己的知识机构, 为一些用人单位提供一批满意的人才。从长远来看, 用人单位建立的实习基地, 是十分有利于其发展的。不过有些高校与实习单位让学生实习的时间太长、太早。有的高校学生从大一、大二的假期就被安排开始去实习单位实习, 这样耽误专业课的学习在所难免。而有的高校甚至对那些已经就业, 但是用人单位又不满意, 从而辞退的学生进行重新安排培训, 这种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4. 加大有效信息收集的力度
就业信息对于每个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和人员, 应该力所能及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就业信息。校方要根据本校的学生特点, 组织一些合适的专场招聘会, 直接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另外, 高校还要积极举办大型的各类毕业生供需见面会, 以及校企业人才供需洽谈会等, 以此搭建有效的供需平台。同时, 校方要主动联系各企、事业单位, 为学生提供就业通道。
学校要建立企事业单位用人信息资源库, 定期更新, 不断地完善信息资源, 同时也要建立学生信息资源库, 通过网络资源库, 实行企事业单位和学生的联动机制, 实现互选。高校也要请已经就业的学生定期回母校给学生介绍一些就业经验, 并给即将需要就业的学生带来一些就业信息。
总之,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大学生来说, 首先要认清大环境, 转变就业观念, 提升自身能力。对于高校来说, 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从本质上来说, 关系到一个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高校从培养人才到指导学生就业需要建立一套全面有效的机制, 以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多角度、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 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参考文献
[1]杨春林.议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 (5) .
大学生的成才指导 篇3
中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采取有效的对策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
一、从课文内容出发,做好写作引导
语文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和作文教学共同组成了中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要想在语文课上开展作文辅导,首先要让学生爱上语文课,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作文创作兴趣。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进,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呈现人本化和生活化的特征,在语文课堂只要教师能够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透析文章的思想,让学生对作者的文字描述产生敬佩之情或者惊讶之意,学生的兴趣就会得到激发,就会让他们喜欢上作文创作。比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的时候,其中关于珍惜时间,作者这样描绘到:“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水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汗涔涔而泪潸潸了。”“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这样的表述具有极强的生活气息,可以说符合学生的生活阅历,简单但通俗,学生很容易了解作者的寓意。语文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段落句子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了,只要声由心发,情感所致,写出真情实感和所见所闻就是不错的文章。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
二、利用语文阅读课,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
在语文课堂要充分利用好阅读,广泛地开展阅读,让学生积累创作的素材和词汇短语,为写作打好基础。对于中学生来说,作文创作的难点就是他们掌握的词汇量不足,或者对词汇不甚了解,有的时候总是混淆词汇,出现用词不当,词不达意的现象。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对于课文中学习的优美文章、段落或者诗词可以让学生进行阅读和记忆,让学生做个有心人,这些都是将来写作的素材。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时候,其中有很多特别优美的词语描绘。“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对于这些很好的写作素材和写作模式,语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记录或者摘抄下来,最好让学生进行仿写。以格式,不必说……也不必说……进行仿写。“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这些对动植物的描写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教师就可以提出一定的话题,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或者创作相关的文章等。仿写的过程就是拓展学生写作思路,提升写作水平的过程。
三、创新语文教学方法,开展写作训练
要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进行写作的训练。中学生语文教材中几乎课后都有相关的文章复述、文章续写、故事仿写等内容。这些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同时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文章的创作。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基础语文知识的普及,更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阵地,所以一旦牵扯到相关的写作练习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积极发挥,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应该给予适当地鼓励。例如,在学习《范进中举》之后,学生总感觉到意犹未尽,范进刚开始的生活是非常平淡的,面对亲戚的指责,可以说日子过得很压抑,在街坊邻居面前抬不起头。等中举之后,命运发生了变化,开始有人称呼他“老爷”和“大人”。既然学生觉得故事还未结束,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续写,对于续写的内容不加限制,只要言之有理就行。学生就可以进行大胆地创作了,有的写到范进最后做了大官,开始欺压百姓;有的写到范进获取功名后开展了慈善事业,热心帮助那些穷困潦倒的书生;还有的写到范进最后贪赃枉法,死于非命等。虽然学生的续写千姿百态,但是都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故事创作的能力。
浅谈大学生的成人与成才 篇4
成人与成才的关系
通常意义的成人是指一个人的成长过程, 包含身体的和行为的成熟与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 成人不是以某个人为标准, 而是以社会为尺度, 把个人成长与祖国前途、民族复兴、集体荣誉自觉联系在一起, 才能真正成长为人[1,2]。成才指的是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具有专门或者专业的技术和技能, 能够在自己的领域中熟练地工作学习, 并且有一技之长。成人与成才相辅相成、具有辩证的统一, 如何正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 是成功人生的关键。
人的成长过程不是孤立、一成不变的, 成长的过程伴随着学习、生活、吸收和给予。有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习惯, 才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日益丰盈、收获无限, 所以说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是成长的内涵和前提条件。同样, 在成才的道路上, 成长也是无所不在, 当你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时, 当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时, 当你获得奖励时, 你的这些成功和成绩就会时刻激励、提醒和规范你端正态度, 不断努力, 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同样这些好的品质和行为, 就会使得你继续努力, 取得更大的成就。
踏实做人、实在做事
处理好大学时期的生活和学习, 理清成长和成才的辩证关系,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怎样才能使得大学四年的生活过得丰富多彩?怎样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学会为人处事, 取得成人与成才的双赢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目的明确、有的放矢。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关键时期, 从入学的第一天起, 就应当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对于学生来说, 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 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 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其次要结合自身情况, 全面发展, 突出特点, 博采众长。刚入校的大学生就像一张白纸, 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和自己的正确规划, 才能绘制出最精美的图案。怎样度过这人生路上关键的四年、怎样学习、怎样交友、怎样与别人相处、怎样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怎样发挥自己的特长?解决好了这些问题, 那么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快乐的大学生。当回首大学生活时, 就会对自己日渐丰盈的经历和成就而欣慰无比。
最后要形成自己的行为特点, 要学会踏实做人、诚实做事。要学会淡泊, 学会宽容, 学会执着, 学会自律。机遇只给有准备之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学习的内容不仅是书本知识, 还有实践知识、为人处事的知识。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都是对自身素质的提高, 都是为未来成才的准备。只有养成踏实、谦虚、宽容、谨慎的态度, 培养刻苦、认真、诚实的做事风格, 那么未来一定属于你们。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需要, 由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 培养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其基本职能就是育人, 培养人才。这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德育、智育和体育。[1,2,3,4,5]也就是说, 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培养学生的能力, 也要把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好, 经常关心学生的思想素质发展, 并且作为教学活动的重点来抓。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也是教师工作的全部。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 这是对老师的最早的定位。对于现代的大学老师来说, 老师应该作为引导者的身份来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 而不应该作为一个管理者或者监督者。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通过细致的思想工作, 发掘不同学生的特点与特长, 悉心引导、努力培养, 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在学习上, 对于学生的问题要耐心回答、细心讲解, 注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在学生的生活方面应做好生活困难、学习压力重、成绩差学生的思想工作, 采用积极引导等工作方法, 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应该注重德育的培养, 使得他们具有坚定的信念、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艰苦奋斗的精神、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总之,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对教师言行的认同效应, 使得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引导学会为人处事, 养成良好的习惯。
思想成人、专业成才
大学生是一个令人羡慕的群体, 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 思想活跃、精力充沛, 如何渡过这一段时期, 是非常关键的。在党的文件中对青年学生的培养是这样描述的:在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在日新月异的生活中, 必须坚持学习科学文化和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和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真正把自己培养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
上述文件准确描述了大学生全面发展所必须具有的基本条件。对于我们新世纪的大学生来说, 应该在思想上牢记四个统一, 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文化课学习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上, 应该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完成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活动, 努力使得自己能够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中游刃有余, 并且有一技之长, 成为一个有专长的优秀人才。只有这样, 才能在思想上成熟, 在专业上成才, 在做人的自豪中享受成长的快乐。
结束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是成人和成才的关键。成人和成才是辩证的统一, 一个人的成就越大, 才能在生活中充实人生、完善品质;而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的人, 即使做的是最平凡的工作, 就已经是成功人士了。所以大学生应该处理好成人与成才的关系, 以积极、热情、执著的精神去学习, 以淡泊、诚实、从容的心态去成长, 兼容并蓄、德才兼备, 在做人的成熟与自豪中享受成长的快乐, 在良好的学习生活中享受成才的喜悦。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王兆强.师德师风师魂[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2]全哲洙.成人、成才与成功[R].光明日报, 2006-07-02.
[3]吴力争.试论大学生成人与成才的关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6 (8) .
[4]Plaza, I., Medrano, C.T.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Education[J], Educ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2007 (3) :259-265.
关于大学生成才的几点思考 篇5
关键词:大学生,成才,思考
大学虽然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的功能, 但从其根本使命上看仍然是以人才培养为重。因此, 帮助大学生把握住大学阶段的学习时机, 引领大学生成才, 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关于大学生成才问题的提出
(一) 大学生活学习环境的新变化
大学, 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 一进大学, 新同学首先感到的是生活环境的变化。大学新生来自天南地北, 四面八方, 从繁华的都市到偏远的山乡, 从边疆到沿海, 每个人的生活习惯都不相同, 甚至大相径庭, 同学们共居一室, 组成了一个新的集体。不同个性的成员之间如何和谐相处是一个新的课题。
此外, 与之前学习环境不同的是, 在大学公共基础课阶段, 往往是上百人的大课堂。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 没有固定的座位。而且同班同学在一起开展班级活动的机会比中学少了, 不仅相互之间不易熟识, 班级观念又容易淡化, 这为一个新的班集体的建立增加了难度, 此时, 各自忙碌的同学, 会有失落感。
(二) 大学生自身心理的新变化
升入大学后, 学生的心理上面肯定会有很大的改变, 那么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更好的面对新的大学生活, 是大学生必须要面对的一个课题。
新生入校后常见的心理变化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在高中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压力非常大, 课程安排的也特别紧张。大多数学生心里都觉得高中是最难熬的时候, 等上了大学后, 肯定就会特别轻松自由。因此当我们高中毕业后, 步入大学的时候, 并未对大学的生活做好思想准备。其实, 大一是基础, 大二是发展, 大三是选择。大学的课程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 由于我们一直觉得到大学后会很轻松的这种想法, 导致我们进入大学后, 对于大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面, 会感到迷茫, 并且有很大的压力。
第二, 进大学后许多同学的自我评价需要进行调整。上大学以前, 许多同学都是各自中学乃至省市地县的佼佼者, 大都习惯于领先和胜利, 手捧录取通知书迈进大学校门时更多的是自信和得意。但一进大学情况就不同了, 原有的自信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一种“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的感觉展现在眼前, 给某些学生带来了一种失落感。
第三, 告别了熟悉的一切———父母、老朋友、老同学、日日往来的街道和中学校园, 来到大学, 这里充满了陌生而新鲜的事物:新的城市、新的校园、新的面孔、新的课程、新的学习生活节奏。但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 内心细腻而又敏感, 特别是处在一个比较陌生的环境中, 总是希望能够与其他同学尽快的熟悉起来, 希望能够有人帮助自己, 但是出于防备心理, 又不敢过于亲密, 怕受到伤害。
第四, 大学生已经到了渴望独立也应该独立的年龄阶段, 进入大学, 一种“成人感”油然而生。但是大学生在经济上还要依靠家庭, 而且心地单纯善良, 没有任何社会经验, 对自己的能力也没有准确的定位。这时的大学生往往是眼高手低, 缺乏必要的经验, 渴望得到具体的帮助。
二、引领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意义
(一) 引领大学生成才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 必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 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在谈到人才培养与教育的重要性时, 他进一步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 教育搞上去了, 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也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 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邓小平同志的论述集中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即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 人才培养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 引领大学生成才是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
大学生成才是一个系统工程, 培养大学生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是我国高校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学校里面的一切工作, 都是围绕学生的人才培养为中心的。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率, 很多高校不仅改善办学条件,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而且不断提高师资质量、壮大师资队伍。但是这些都是影响人才培养的客观因素。最主要的是学生自身必须要有自主成才的意识, 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并且为了理想, 积极的付诸于实际学习中。
所以我们要把重点放到学生的人才培养上面, 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 创造外在良好的学习条件的同时, 也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成才意识。
(三) 引领大学生成才是实现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为将来的社会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从而体现自己的价值所在, 他们都拥有着强烈的上进心和求知欲望。但是在求学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阻力和麻烦, 主要包括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这几方面。比如:学习压力大、家庭条件困难、学校设备落后、教学方法不完善、就业压力大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成才的价值取向和途径的选择。
所以大学生的成才, 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 而是需要我们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他们, 然后加以教育和培养, 教育他们成什么样的才、怎样成才, 才使他们在大学生成才的道路上顺利的往前走。
(四) 引领大学生成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以改造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即人的“本性”为主要目标, 但它不是也不可能只是停留在思想观念的领域, 人的“本性”即思想的改变是伴随劳动技能的获得及劳动过程本身而改变的。引领大学生成才就是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和可操作化。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核心, 这也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观点。因此,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0.
爱的教育:学生成人成才之本 篇6
一、教师要有一颗爱心, 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离开这个, 教育就无从谈起。爱学生, 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 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人的灵魂, 无法引起人的共鸣, 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 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 用爱去赢得爱, 用爱去化解许多的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 无疑是播下爱的种子, 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 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 面对的是孩子, 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 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
学生通常将好人与坏人比作红心与黑心, 在他们的心中, 老师拥有一颗红心。作为客体呈现的学生, 主观能动的班主任只能先从自身下手, 首先做到心中有爱。人类七大需要包括对爱的需求, 作为弱势群体的未成年人, 学生更需被爱。因这份爱心、关心、真心而被感染, 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能不吸收并发散于他人吗?
二、教师要有一颗童心, 想学生之所想
正如教育学家卢梭所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打乱了这种次序, 我们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 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这番话说明了儿童是人的生命的一个发展阶段, 在生理和心理上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特点, 一语切中要害, 至今还有很强的影响力。
让儿童成人之前保持儿童天真、烂漫, 待人待物无惧、无戒、无遮、无饰的样子, 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颗童心, 这是极其重要而珍贵的。儿童的心情有着大自然的清新与清纯。童心正反映了人的生命本质中美好的一面。他们感觉到自己处在一个新鲜未知的世界中, 因而对一切都敏感而好奇, 他们对事物总是要往下问一个为什么, 有什么用?一个人的创造力的发育几乎是从童心的好奇开始的, 往往比成人更智慧。这些都是智慧的重要特征。
三、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师之真心
与学生沟通, 讲究一个“诚”字。只有诚心诚意, 才能打动学生的心, 使他们愉快地与你合作, 有效地促进你的教育教学工作。聆听是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行为;我们在和学生交谈的过程中, 还是应该以表扬、鼓励、赞美为主。如果让学生心里感觉暖暖的, 就能调动起人的所有积极因素, 激发其源于内心的责任感, 就会成为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原动力, 也能帮助孩子认清自我、把握方向, 使学生个人很快地修正自己的行为。做教师的都明白一个道理:不要吝惜赞美, 赞美的作用远远大于批评指责。
如果在学生面前数落他们的不是、缺点, 应该很难有好的效果, 而且对于孩子的心灵也是一种伤害。如果这时不注意沟通, 达成一致, 那对孩子的教育就有可能产生不利, 从而使教育效果难以体现。人需要被尊重, 在批评规劝他人时也别忘了这一点。明智一些的话, 在批评规劝他人时, 完全可以把同一种意思表达得中听一些。别忘记, 良药未必都要苦口, 忠言也不一定非得逆耳不成。把规劝批评别人的话, 讲得动听一些, 利己又利人, 何乐而不为呢?
四、细心, 关注学生的每件小事,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注意教育的小事与细节, 教师必须具有敏锐观察力, 必须具有教育的细心。教育无小事, 那么小事也是教育的大事。教师要注意教育的细节。要注意教育的小事与细节, 就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能够对学生有细致入微的观察, 能够从学生的细微变化中发现问题, 找出原因, 进而展开教育。教师多一些自我言行的反思, 多一些对学生的发现, 多一些对学生的呵护, 教育就会更加细致, 更加温暖, 也更加有效。通过交谈了解他们的思想, 然后正确引导, 如对班上值日生的工作的认识,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内向型的学生交谈,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适时加入他们的活动, 细心分析他们的言行, 找到最佳话题切入口, 这都需要细心。
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都会给学生以影响。如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写道, 他们喜欢蔡芸芝老师:“即使她写字的时候, 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 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如果老师写字的姿势不对或者不好, 岂不是要给孩子以不良的影响了。教师的言语也会给学生以影响。教师随口说的话、无意中吐露的信息, 可能会在学生的心目中掀起很大的波澜, 甚至伤及学生的痛处。
五、教师还要有耐心
青少年在很多方面都还未成熟, 难免在这方面或那方面犯点小错误, 学生自制力又不强, 老师今天批评明天又犯。这就需要我们要有耐心, 不要动不动就把学生赶出课堂, 或者赶回家里进行所谓的家庭教育。学生主要活动是学习, 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 也不能一味责怪, 要求老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 严禁“一刀切”的做法。对后进生教育, 要持续转化, 切不可操之过急。
对于后进生, 我们教师要有耐心辅导, 鼓励他们不懂多问, 直到学生清楚明白为止。持续转化后进生,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情感。这就要求教师授课时应精心, 教学时多用心, 由此促进学生学习热心。只有用心走进学生的心灵, 耐心细致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方可获得学生的尊重热爱之情。
教师要耐心一点, 对孩子要始终抱有信心。对于某些犯错误的学生, 不再要求他们马上改, 而是给他们时间。面对一时“改造”不好的孩子时, 暂时缓一缓, 慢慢去教导他们, 让他们真心实意地改过。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们考虑, 他们毕竟是学生, 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都马上达到老师的要求。这样一来, 自己的心情也会好了很多。而学生, 也在这样宽容的环境中慢慢改正自己, 更好地成长。
爱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源泉 篇7
一、用“爱”铸造良好班风
班级风气决定着一个班级共同奋斗的方向,树立良好的班级风气能够保证学生有一个昂扬的斗志,共同承担班级建设中的风风雨雨。在学生刚入班时,我就给学生制定了本班的班训: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然后进行解读:态度包括做人的态度和做事的态度,只有端正态度才能做有用的人,只有端正态度才能做成事、做好事;细节是成败的关键,只有从纪律、卫生等各方面认真去做,才能使班级立足于上游,也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落实班风时,需要的就是坚持,将班风细化为一日常规的每一条,让学生有章可循,任何事情都做到对事不对人,让学生感受到班级的公平和公正。这样长时间坚持下来,班级的风气也就形成了,学生也就养成了好的习惯,班级管理也就得心应手了。所以说,班级管理并不像想的那么难,而在于是否有方法,是否能够坚持下来。班风的建设,还要有良好的环境熏染。所以,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比较重要的。每周的班会课,要充分利用起来。根据班级发展的情况,每周确定一个主题,从思想到行动要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真善美。
如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班会主题可定为“我们的大家庭”,让学生意识到进入新的班级,就进入了一个大家庭中,我们都是家庭的一员,我们要为家庭而奋斗。高年级时要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可以开展“青春飞扬”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应注意的问题,并认真面对。除了针对每个年龄段举办的特定主题班会外,还可以根据节日设计不同的主题,如教师节时的“老师,你辛苦了”,国庆节时的“祖国在我心中”,“六一儿童节”时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父亲节母亲节时的“感恩父母”等。同时还定期安排一些像“安全就在我们身边”“珍爱生命、拒绝毒品”“节约用水”等方面的主题班会,让学生时刻都能接受德育。
二、用“爱”关怀问题学生
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都是我们这个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是他们共同推动了班级的建设和发展,我们要把爱奉献给每一个人,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班级的温馨、和谐。每一班级中都会有一些需要特别关爱的学生,如家长长期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有残疾等造成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他们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爱来弥补心灵上的伤痛。
如刚接手的班里有一个男生,刚开始时学习还不错,也很认真,但是最近上课总是心不在焉似的。我在课下也找他谈了一次,但他支支吾吾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我又向他同村的一名学生打听,才知道他母亲早已去世,现在他的父亲又有了病,家庭非常困难,还说不想再上了。了解情况后,我表扬了这个学生对家庭有担当,但是要注意方式方法。我在一次班会课上说:“每一个人的家庭各有不同,每个人成长的道路也不相同,人生纵有再多的苦难,也要我们勇敢地承担。”说话的时候,我还刻意地看了他一眼。事后,我把情况向学校反映了一下,学校答应免除他的餐费,并可以申请贫困救助。我把这一情况给他说了之后,他流着眼泪说:“太谢谢老师了!”
班级中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个别“问题学生”,他们有的性格倔强,心理脆弱,也是班里最难管理的学生。老师只能用满怀的“爱”给予他们温暖,帮助他们认清前进的路。如果我们放弃了,学生就会自暴自弃,有的甚至毕业后可能误入迷途;如果我们始终给以鼓励,并耐心地一点点改正他们错误,终有一天他们会感受到你的这份爱。即使不能成才,也要成人,这是我们教育的根本。
三、用“爱”铺平发展之路
学生的发展与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关爱,爱学生也是班主任工作的法宝。让学生快乐成长和自由发展是我们的追求,也是我们教育成功的关键。让学生把班级当作成长的摇篮和发展的舞台,需要我们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班主任要有一份宽容的心,且不可斤斤计较。学生有时会犯错误,但只要学生能认识到错误并且改正错误,就达到了我们教育的目的。
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各有不同,我们不能以成绩来判定学生的好坏。对学习好的就多照顾些,学习差的就看什么也不顺,这样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厌烦的心理,也就失掉了教育的本质。班主任要面向全体,关爱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准备各种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能得到自由发展,从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在班级活动中,可以多举办一些诸如演讲比赛、歌咏比赛、书法比赛等活动,既活跃了气氛,调剂了生活,又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学生自然会更爱我们的班级,更认真地维护班级的荣誉。在爱的感召下,能够分清是非曲直,能够端正做人的态度,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一名成员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从而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让学生在爱的大家庭中快乐成长。
【大学生的成才指导】推荐阅读: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07-25
思想汇报之大学生的立志与成才09-10
大学生成才07-18
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划11-08
对大学生成长成才11-29
注重“三个结合” 实现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和有序流动的“双赢”07-09
当代大学生就业与成才06-02
思修--大学成才规划及作业08-12
辩题:大学生成才关键是机遇还是自身能力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