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教学模式

2024-07-24

研究性教学模式(精选12篇)

研究性教学模式 篇1

摘要: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是学生借助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留给学生思考空间, 引发思维“冲突”“发散”“开放”和“拓展”, 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思维活动中,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日积月累, 得到培养。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建构主义,创新精神

未来社会呼唤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 为了社会的进步, 必须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 而这种提高有赖于教育的启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办法, 就是教学中尽可能突出研究的过程和其相应的方法。

一、实施研究性学习势在必行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主动探究、思索、建立知识体系的学习活动。在我们这个发展变化的年代, 教师就应该改变传统课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 强调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 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 对社会的认识、对科学形成过程的认识及科学价值观形成都有进一步的提高。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 但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却难以靠传授灌输来形成, 它们的形成只能在学生具体活动中不断亲身体验和内化来形成。科学不仅仅是那些具体的事实及抽象的理论, 科学更是一个过程, 是一种思考和探索事物的起因、变化、发展的方式。教师要交给学生适合未来发展的学习方法, 必须让学生及时适应,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他们接触到的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这样才能够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学习的兴奋点, 才能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去学习更新的、更深的、更广泛的知识内容。科学是以研究为基础的, 所以, 学科教学应立足于研究。

二、研究性学习的依据

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内容不仅是转变学习方式, 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把传统教学方式转变成研究性学习方式, 这依赖于教学设计观的支持, 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 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 能够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等。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 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下,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从知识观构建主义强调,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后人可以发展它, 甚至推翻它。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 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的理由,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们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从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 而是每个学习者在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基础上, 对新的信息进行重组, 建构自己的理解, 学习并不是信息的简单积累, 它同时包涵由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结构重组等。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 理解科学思想的形成, 在这过程中, 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情感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自身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我们所学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 作为化学这一学科, 其题目多与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息息相关, 这使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 积极关注社会的问题, 参与与科学有关的社会活动, 从而使学生从能力认识等诸多方面得以提高。

例如, 我们在讲钠单质性时, 可以让学生把钠与铁、铜、铝等学过的金属单质联系起来, 铁、铜、铝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 它们露置在空气中, 而钠却放在液体里, 这是为什么?把学生分成组, 让学生搜集资料和看教科书, 并且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实验仪器和药品,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 相互讨论达成共识, 得出钠的相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后, 他自己就会产生疑问, 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处在一种主动要获取知识的积极状态。学生急于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这使他们积极地探寻、思考、讨论, 加强了学生构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研究性学习是要使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搜集信息→适当评价→形成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培养他的观察、分析能力。因此, 教学中应渗透研究性学习的理念, 积极构建化学的研究性学习。

四、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真正起到主导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 不是惟一的学习方法, 设计教学时既要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 也要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把研究性学习同其他的学习方法结合起来, 避免走极端。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学生应有主动性。教师“导”, 学生“动”, 才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教师可以从课堂实验入手, 在课堂实验中引入一些有趣味的实验, 注意知识的迁移, 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创设情境培养创新精神。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视过程学习的教学, 它使每个学生从中得到发展, 使整个教学内容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李俊.人教版新课标化学教科书中“科学探究”的编制解析与实施建议[J].化学教育, 2003 (9) .

[3]杨静, 陆真.研究性学习——化学教育改革的新观点[J].中学化学教与学, 2002 (3) .

研究性教学模式 篇2

前言:高等院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如何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研究型复合人才,成为国内各大高校正在积极探索解决的新课题。因此研究性教学模式也正是现在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以下是本人通过阅读部分关于高于高校研究性教学模式论文的一些阅读总结。

正文:高校研究性教学实质上是将科学研究方法引入教学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的本质,并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各种研究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实验、假设和交流等,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掌握科学家研究自然和社会所用的方法。也就是说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不再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照本宣科而是给学生相关材料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从而得出相关结论。

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现状

科研究性教学的思想源于洪堡最早提出的“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高校教学原则。他认为:高等学校的一个独特特征就是把科学和学问设想为一个无穷无尽的任务,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不停探究的过程之中。在高层次的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探索知识。这种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的做法,导致整个大学教学形式的变革。我国高校研究向教学的现状,研究性教学教学内容

研究性教学模式实施的好处

对于教师:1)古人云“教学相长”,在教师指导学生的同时教师也会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研究能力。2)有利于丰富教师的职业生涯,研究性教学模式课堂不再是教师照本宣科就可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所以教师得不断地满足学生而丰富自己,研究性学习学习者也可以发现一些教师不知道的东西与教师共享丰富教师的知识。3)研究性教学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因此不需要教师花很多时间在学生的身上,教师有更多自己的时间可以做自己的事。

对于学习者:1)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发展和学习的主动性,研究性教学是学习者自己研究性学习,在这个过程学习者可以完全是自愿的主动地学习不再需要任何人的监督的催促,这样也不会导致学习者产生厌烦情绪。2)获得比传统课堂更多的知识,研究性学习学习者需要获得充分的知识来支持自己的研究,因此要求从不同的方面来充实自己,3)培养学习者的协作学习精神,研究性学习大多数要求是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在不断地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还可以培养与小组成员之间的感情、更能促进学习者学习。

审计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探讨 篇3

【关键词】审计学 研究性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74-02

审计学这门课程与其他金融课程相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审计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为将来高素质、高技能的审计人员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所以相关学院一定要重视其作用。在江西方式上,要注意理论和实践上的融合。通过创新传统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独立完成审计工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授课方法,不能仅仅是填鸭式的教会学生,而要对审计学这门学科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主要是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自主性的研究,以便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1审计学教学采用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1.1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很多缺陷和局限性

在传统的课堂上,授课方法是非常单一的。老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记录。这样会束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审计学的教学模式上可以打破这个传统,以实际应用效果为最终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本质在于"如何回答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知不觉形成自学式的思维习惯。尤其是进行审计学这门专业的教学时,广泛的采用提问题的方式将会很好的提高学生对审计学的理解程度。学生在接到问题、思考问题、产生答案这一系列环节中都会强化对问题的理解。而答案的产生又是经过学生在头脑中排列整合的结果。所以说,如何在化学课堂上采用提问题的方法來进行教学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1.2建立研究性审计教学模式是当代审计发展的需要

随着审计学内容的不断发展和更新。现代的审计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财务方向的审计,更多的涵盖管理审计、经济效益、预算审计等多方面内容。审计的方式方法也从一开始的比较详细的审计发展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抽样审计,以及风险审计。这种包罗万象的涵盖面就要求大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更要灵活的掌握学习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创造性的审计任务,提高其未来投入社会的工作能力。

2审计学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

2.1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开展研究性的教学,对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很重要,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教师要有充分的耐心对学生积极引导,将课堂大量时间留给学生自由发挥。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放开受让学生多试验、多锻炼。即使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学生可以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再在老师的帮助下成功的完成审计学上的课堂内容。教师不能因为课堂时间短就忽视学生产生的疑问,这会从侧面影响学生主动提问的热情。所以教师应该做到对学生鼓励质疑,耐心讲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内容的把握上,教师可采取集中授课和分组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完成集中授课之后,可以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方式下发任务,通过小组研讨的方式来完成课堂学习。小组的划分以5-10人为组,采用分工协作的方式做好任务的分工(例如任务讲解员、记录员、PPT制作、发言人等)做好一系列工作后,在课堂上讲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其他学生可对其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价,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总结和表扬。

2.2实施"综合性评价"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的成果通常以期末的成绩作为评判标准。而期末考试的内容一般只需要学生的死记硬背等短暂性记忆要求。并没有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一个公正、公平的评价。所以审计学在学生成绩的评价上,可以打破传统型思维,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成果。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评价系统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教学活动中的过程评价和形成评价结合起来。通过这项标准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还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教师对学生的考勤,非常有益。在大体上,我们可以将学生的成绩分成三大部分:第一,是学生平时的出勤率。第二,是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成果。第三,就是期末的总成绩。这三部分的分数比例可以由教师分配,只要保证期末成绩至少占总成绩的一半即可。教师评分的标准也是涵盖很多部分的,一个是平时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要根据小组成员互相打分来确定成绩。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语言表达能力、PPT制作情况以及对小组学习的贡献度来给予分数的评价。在分数提交之前,还要将各组的组长将每个学生在资料整理和提出的方案进行搜集,根据完成作业的质量和水平进行最终的总成绩评估。

2.3应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上的案例通常是由老师提出的,然后再由老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最后得到一个答案,再由老师对得出的答案进行判定,如果回答的结果有错误,老师就将正确答案公布给学生,这样课堂中老师将一直占主导地位。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思考。

参考文献:

[1] 田岗.审计教学改革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2011( 6)

[2] 朱锦余.审计教学案例研究[J].广西会计, 2012( 3)

研究性教学模式 篇4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近些年为适应高等教育新形势而出现的一种相对较先进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探索,理解掌握知识内容并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1,2]。这种教与学的模式以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通过老师的指导以及小组成员间的互助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融会贯通,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3]。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和小组成员直接面对,其课程内容、组织形式等相当开放,这样可以使学生思路更开阔,其学习行为转为内在的自我激发,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研究型教学是大学教学发展的进步,是培养具有科研品质、创新精神和工程应用人才的要求,是促进大学中教研结合,学教互助的重要手段,为当前大学教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思路[4]。

对于研究型教学的改革,我们结合我校专业特色进行了“基础化学教学中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的研究工作,希望能为地方一般院校的基础化学教学改革起到示范作用,其次加强研究性教学也满足了社会对毕业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提高的需要。

1 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思路

1.1 主体性思路

研究性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也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3]。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学生自己能够积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研究的内容、方案、安排等主要由学生个人或学习小组讨论确定,因此学生就成为某一研究课题的设计者、实施者和解决者,并对学习目标的实现负有独立责任,从而使其真正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这种方式的改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学生能够集体探索,分工合作,共同解决一些问题,从而发挥集体智慧,培养了团队精神。

教学的本质是通过师生互动,使得学生自我觉悟。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要起到引导启发、组织安排等作用,其角色定位应该是引导者、推进者和参与者[5]。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紧密连接起来,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殿堂;要从不同的角度给出对这些科学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积极创造主动探究的环境,启发学生的兴趣和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最后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实践探索,将知识吸收并拓展。

1.2 问题性思路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研究和解决问题更重要”,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步骤是问题的确定,它将直接影响最终教学的效果及学生的兴趣导向[4]。提出问题并把它交给学生,学生就会充分查找各种资源和信息,尤其能开动大脑去寻找解决办法,表现出强烈的积极主动性。如果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较完整的知识链,进而使其学习完成从点到线再到面的整个覆盖过程。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当前的热门化学事件、科研热点以及自己的科研项目,并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化学知识内容,创设出合适的问题情景,将问题交由学生去独立探究。教师尽力为学生模拟真实的科学研究氛围,使学生切实接触到化学领域的前沿问题,培养其科学观察、理解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思考,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通过这种研究性教学还可以把孤立,分散的知识内容联系起来,有利于把学生引向深层次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了解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培养个人的发展方向,进而完成升入大学后的角色升级。

2 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方式

2.1 案例式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式教学法”[6,7],以问题为切入点,以案例为教学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教学质量。案例式教学法是由教师引导,学生作为主体参与,通过真实案例展开的一种先进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法的核心关键是案例分析,它是指在教学课堂上引入一个真实发生过的科学事例并对其科学原理进行详细分析。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将复杂的理论以生动、具体的案例方式来描述,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了教学的真实性,强化了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的深入理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案例式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其独立自主能力,还是培养分析判断、创造性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好办法。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掌握好三个必要环节:即案例的选择、学生的讨论、教师的评论。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及目标,选择代表性的案例,并将案例教学穿插在整个基础化学教学过程中。注意案例选择应针对教材中重点、难点知识等,要有利于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及时将最新的理论和科技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选择好案例后,教师可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案例特点,明确讨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罗列出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在讨论时有意引导学生往相关方向思考。而在课堂中,学生是课堂讨论的主角,而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深入讨论,提高讨论效果。在讨论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教师要对学生的不同观点给于正面的肯定和评价。讨论结束后,要引导学生总结集体讨论效果,对学生的分析和推理做出评论,特别是对案例与学科知识的切合性深入分析,使得学生能发散思维,举一反三。

2.2 分类组织方式

笔者所在教研室负责全校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近几年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据教学大纲拟定主题,进行了研究性教学的实践。研究型教学即是以主动探究问题的方式进行的学习,不同类型的课程有不同的组织方式。研究性教学的运行可以纳入现有课程设置,其形式多种多样,也可根据具体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还可以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本科生创新创业计划或者学习兴趣小组,针对感兴趣的主题展开研究性学习。因此,对于理论课程的研究性教学通常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即老师确定研究主题或案例,同学自由组合分组,小组各成员查阅资料进行案例分析,大家讨论并得出结论,最后一起班级汇报,老师进行总结点评。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课题研究小组则是比较合适的方式。依托学校的科研平台,全面开放科研实验室,建立学生研究创新平台,为学生营造真实的科学研究环境,使其切实接触到化学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教学实施中选择有代表性的科研课题,鼓励学生自带感兴趣的实验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并加以实施和解决。这些根据课程类型不同而采取的不同研究性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敢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品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3 个性化教学方式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仍然是以共性教育为主,个性教学为辅,这样培养的学生往往创造性不足。个性化教学,就是教师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通过适当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8]。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选择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开放教学和实验室,为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与其适应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例如让基础扎实、能力强的学生多做些综合、设计性实验,参与课外科研兴趣小组活动;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可适当降低实验要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多元化、有差异的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学生需求。这种“面对学生的差异而实行的差异教育”,既是针对学生基础不同而采取的因材施教,更是对学生个性学习的一种培养。这一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个性,而且可以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3 结语

研究性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可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切入点,以案例为载体,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引导作用。经过几个学期的实践效果表明,该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以前的被动模式变为现在的主动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个人潜能,大大拓展了其知识范围,综合素质也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福德,安钢,尹晓红,等.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4(2):69-71.

[2]章天伟,李育佳,张剑荣,等.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2(10):77-80.

[3]赵增迎,龙梅,夏志国.面向本科生的研究性教学探析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3(2):135-137.

[4]董国君,谭淑媛,张晓红.研究型教学方法中的问题创设[J].化工高等教育,2009(3):49-53.

[5]刘学文,胡霞,周谷珍,等.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无机化学实验课教学中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5(9):178-179.

[6]赵楠,刘涛,张廷剑,等.案例教学法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2):1059-1061.

[7]许晶,赵青山.分析化学实验研究型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12):48-50.

研究性教学模式 篇5

基于理论-设计-实践的数字图像处理研究性教学模式研究

文章介绍了基于理论-设计-实践的数字图像处理研究性教学模式.该模式除了传统的理论知识讲授外,同时,设计了大量的综合设计项目,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项目设计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学科优势,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开发,培养了学生工程项目的.研发能力.实践表明,该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瓶颈,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作 者:李树涛 Li Shutao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2刊 名:高等理科教育英文刊名:HIGHER EDUCATION OF SCIENCES年,卷(期):“”(5)分类号:G642.0关键词:数字图像处理 双语教学 研究性教学 工程实践

研究性教学模式 篇6

【关键词】艺术专业 大学英语 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概述与评价

研究性学习源于美国。早在1919年。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就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问题教学法”,强调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美国国家教育经济中心于1998年制定了英语语言艺术、数学、科学和应用学习四个领域,4年级、8年级和12年级三个层次的国家标准,除规定了所有中小学生在四个领域学习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结果要求外,还特别强调了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策略方法。研究性学习在美国的大、中、小学正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与手段。其中以两种模式最为普遍,即基于问题的学习与基于项目的学习。

法国的研究性学习课程首先与1995~1996学年在初中三年级开始试验,称“多样化途径”。1998年,全国各学区都有一部分初中开设了“多样化途径”课程,其中巴黎学区109所初中有33所参与实验。1996年法国开始在大学预备班开设“适度发挥学生创造力”(简称TIPE)课程。TIPE课程被规定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占总学时的10%。学生2~3人组成一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对学科已有成果进行批判性的研究,鼓励学生介入学科前沿,强调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TIPE课程的开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研究性学习在日本被称为结合性学习,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在日本中小学非常盛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在1996~2005年在中小学开设了综合课程,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在我国,研究性学习首先在上海起步,在第一期课程改革中,中小学设置了活动课板块,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自主探究学习,这是研究性学习在国最早的萌芽;从1995年起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各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1998年,上海市启动了第二期中小学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构建包括基础性、发展性、研究性三个学习力的新学习观,研究型课程成为上海二期课改中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在2000年1月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版)中,首次把“研究性学习”列入高中的必修课,2001年4月,《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颁布,标志着研究性学习全面推进展开。1998年,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实验课程开始普及,全国各地都在实践上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积极的探索。在第一期课程改革中,一些学校增加了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上海大同中学的“STS”和“知识论”课程;海市西中学的“高中自研式活动课程”;东师大二附中的“高中小课题研究”;东师大一附中的“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等等侧。同时,多位高校教师发表了“研究性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成果,并有部分高校进行了以“研究性学习”教学法为主的改革。

目前,从我国各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总体现状来看,基本上是在高中阶段进行,大学、初中阶段实施的很少,值得一提的是,针对艺术专业学生进行的大学英语 “研究性学习”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在实施渠道上,大多是把研究性学习当作一门专设课程形式,即“研究性学习课程”来实施,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贯彻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体现于学生的全部学习之中。但是,针对学科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的较少,并且大多数研究成果是把研究性学习当作一门课程的形式。

二、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把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作为未来的一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境界,可见学习和研究将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2000年,教育部将研究性课题、研究性学习列入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随后又发布了《“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这标志着研究性学习正式进入我国的课程领域。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重要地位亦愈加凸显。高等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学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不能同非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混为一谈,所以研究者要找到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建设艺术高校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培养市场需要的艺术、英语复合型人才的方法。目前,各国对研究性学习的提法不同,实行的途径也有差异,但其落脚点都是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艺术类高校的英语教学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第一,艺术专业大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自主性和自律性较差,这直接导致了艺术院校大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第二,在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授课中,教师仍然侧重传统的知识和技能讲解,很少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去实施教学。第三,目前,针对艺术类院校的教材资源仍显匮乏。针对以上的现状,如何开展针对艺术类高校大学生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方法,成为了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命题。针对以上的现状,如何开展针对艺术类高校大学生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方法,成为了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命题。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选择学习或生活中的资料信息,由学生收集、分析并选择资料信息,应用所学的知识去选择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在各学科的渗透较为广泛,可在具体教学中针对学科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2000年,教育部将研究性课题、研究性学习列入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随后又发布了《“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这标志着“研究性学习”正式进入我国的课程领域。以上所述的内容为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提供了依据。教师要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其英语学习现状,在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将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应用到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而评价其可行性及对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影响,从而激发艺术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艺术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效果,提高艺术专业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从而培养一批具有艺术、英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模式的构建主要包含以下的内容:

第一,艺术类高校的教学定位及办学特色研究。第二,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特点及学习动机缺乏原因的调查及探究。第三,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第四,“研究性学习”在艺术专业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中的可行性探索及实施方法、手段。第五,“研究性学习”对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影响极评价。第六、“研究性学习”在艺术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及实施的方法和手段。

同时,在具体实施手段和路径方面,教师可以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教学等等课堂组织方式,根据班级学生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任务小组。授课时给每个任务小组一定教学资料和完成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研究并给出答案,根据答案情况为每组学生打分,该成绩直接进入学生平时成绩,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往往认为“研究性学习”不需要教材,这种观点是片面和不科学的。“研究性”学习不能脱离教材而存在,而是要找到如何找到教材与“研究性学习”的契合点,即教师如何布置课堂讨论的内容。该内容需要符合艺术专业学生特点,适合艺术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同时还要满足大学英语课程教育目标。

三、结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的交流语言,它的作用对于艺术专业大学生来说是同等重要的。那么,针对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大幅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婷.以研究性学习促进大学英语教学[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

[2]马志辉.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问题与策略[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1(03).

[3]钟运生.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J].陕西教育,2009(09).

[4]李建萍.研究性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J].黄山学院学报,2003(03).

[5]钟馥兰.研究性学习与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

[6]耿志英,周瑞珍.研究性学习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J].职业时空,2010(02).

[7]约翰·宾,朱永新,张仁铎.研究性学习[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05).

研究性教学模式 篇7

(1)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

外语写作教学一向被认为是中国外语教学的“瓶颈”。 (蒋家平, 1995;吴锦、张在新, 2000) 长期以来, 如何有效地进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始终困扰着从事基础英语教学的老师。传统的大学英语写作课堂, 都是采用线性的“刺激——反应——强化”的行为主义教学模式, 即, “教师课上布置作文——出示范文或写作模板——学生完成作文并上交——教师课后全部或部分批改——教师课上对典型错误集中讲评并评析学生优秀作文”。这种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始终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缺乏主动发现问题和主动修改文章的积极性。这种传统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因其简单、易操作等特点, 多年来一直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占着绝对的主导地位。

目前, 在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 还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教师偏重于语言知识点的讲解, 强调高级词汇的使用和句式变化的多样性, 却忽视对语篇的整体教学, 尤其忽视对学生语篇整体连贯能力的培养。有研究者就曾具体指出:国内在英文教学上过分强调了语法结构, 而忽视了写作的整体训练, 从而使学生走向写作上的歧途。 (滕春红, 1993, 1996)

在外语写作教学研究领域中, 大学生书面语语篇的连贯性一直被看作是有效写作的重要体现。语篇连贯能力被看作是衡量文章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是检测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秦晓晴、文秋芳, 2007) 有研究表明, 大学生英语写作中语篇连贯能力的滞后制约了写作能力的提高。 (梁茂成, 2006) 英语写作课应当是培养学生实际写作能力、如何进行再创造的场所, 而不仅仅是一个讲解词汇、分析语法的场所。

(2) 引入研究性教学理论重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研究性教学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和方法, 它具有五个显著特点:研究性、开放性、实践性、主体性和过程性。它注重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质疑、查阅资料、确定研究思路、课内外讨论、调研或实验、总结”等一系列步骤来获取知识。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它顺应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潮流, 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研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已逐渐发展成为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的有效方法。 (阮利东、阮晓琴, 2012)

因此, 要改变目前国内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 将研究性教学理论引入写作教学实践中, 重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就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工作, 对我国外语教学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也是我国外语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要打破传统外语教学观念, 确立新型的教师观和教学观, 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让教师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学生也应从传统的被动学习的角色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获取答案的求知者, 还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 以课程建设为核心, 构建适应于研究性写作教学的新型教学内容体系, 在教材建设中全面体现研究性教学的精神, 同时还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 充分发挥评价的判断、反馈、改进、激励和强化功能, 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全面发展。然而, 国内目前相关的研究和探索尚处于初始阶段, 研究成果更是鲜见于主流学术刊物, 相关文献甚少, 实证性研究尤其匮乏。

本研究尝试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引入到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 重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以提高学生的英语书面语语篇连贯能力为重点教学目标, 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有序的训练, 增强大学生对英语写作的语篇意识, 提高语篇连贯能力。同时对学生的二语写作文本开展定量、纵向的分析, 以期了解重构后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对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产生的影响。

2 研究过程

本研究将采用梁茂成 (2006) 的研究分析方式, 将体现语篇连贯性定义的两个方面, 即相邻句子间所含命题的关联性 (即局部连贯性) 和整段话语各个不同命题间的关联性 (即整体连贯性) 设为研究变量, 以国内某高校2013级114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 随机将58名设为实验班学生, 56名设为对照班学生。他们专业相同, 男女生比例接近, 英语学习年限相同, 高考英语平均分接近。

开始实验前, 首先对两个班进行了一次前测,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四级真题作文的写作任务。完成后的二语文本由研究者亲自输入到冰果英语智能作文评分系统进行自动评分, 以避免人工评分时主观因素的干扰, 力求公平、公正地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作文进行评分。输入过程中对文本中的错误不作任何修改, 保持原文原样。然后又将作文逐一读入基于网络的语篇连贯性分析系统Coh-Metrix当中, 获取语篇连贯性的相关数据, 再利用SPSS 15.0对数据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见表1) 。

从表1可知, 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前的作文质量 (成绩) 上无显著差异 (Sig=0.051) , 在局部连贯能力和整体连贯能力上也无显著差异 (局部连贯能力Sig=0.319;整体连贯能力Sig=0.256) 。该结果表明, 在开始试验前, 两个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相当, 无差别。

实验共持续十周。实验班和对照班每周一次作文课, 每次两节。对照班的作文教学采用传统线性的“刺激——反应——强化”的行为主义教学模式, 即, “教师课上布置作文——出示范文或写作模板——学生完成作文并上交——教师课后全部或部分批改——教师课上对典型错误集中讲评并评析学生优秀作文”。实验班则从一开始就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让学生了解高质量作文的评价准则, 共同参与制定大学英语写作评价标准。在写作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把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作为教学目标, 通过自评和互评能力的提高来提高学生自主写作的能力, 进而提升学生书面语表达的整体能力, 达到“授人以渔”的教育目的。为此, 教师非常注重并加强学生写前阶段的训练和写后阶段的自评和互评活动的指导。一方面, 针对学生书面语语篇连贯能力培养的目标, 教师在写前阶段中通过对学生进行一系列有序的、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指导, 来强化学生的语篇局部连贯和整体连贯意识, 同时还对学生开展相邻句子间线性关系的训练以及全文内容服务于文章主题的整体构思训练;另一方面, 在学生完成初稿后的自评和互评阶段, 教师着重指导学生对文章的局部连贯和整体连贯进行评价, 而教师本人对学生写作作品的师评中也在这两方面有所侧重。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要求一稿三改或多改。每一稿的修改、自评、互评和师评建议以及定稿后的反思都装进写作成长档案袋中。档案袋由学生自行保管, 以便可以随时查看, 了解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变化。教师则根据学生多稿修改的情况和定稿反思中传达出的信息, 及时对写作教学进行调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始终鼓励学生要具有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精神, 分析自己在写作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十周结束后,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一次后测。两个班学生同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篇与四级作文难度相当的作文。然后也是分别将二语文本逐一读入冰果英语智能作文评分系统和Coh-Metrix语篇连贯性分析系统, 获取相关数据, 供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和讨论

为了解十周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连贯能力和写作能力上的变化, 首先对两个班的前测、后测数据分别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 (见表2) 。

从表2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 实验班和对照班在经过十周的写作教学后, 在成绩、局部连贯、整体连贯等变量上都出现了显著差异 (实验班:成绩Sig=0.000, 局部连贯Sig=0.000, 整体连贯Sig=0.000;对照班:成绩Sig=0.016, 局部连贯Sig=0.000, 整体连贯Sig=0.000) 。该结果表明, 两种教学模式 (行为主义教学模式和研究性教学模式) 都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连贯能力。

因此, 为了进一步了解实验班学生在采用研究性写作教学模式后在写作能力和连贯能力上与采用传统行为主义写作教学模式的对照班是否存在差异, 本研究又对后测中的这些变量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 (见表3) 。

表3数据显示, 后测中在写作能力 (成绩) 、局部连贯能力和整体连贯能力上, 实验班和对照班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成绩:Sig=0.000;局部连贯能力:Sig=0.036;整体连贯能力:Sig=0.001) 。这表明, 采用了研究性写作教学模式的实验班, 无论在语篇的局部连贯能力、整体连贯能力, 还是写作能力上, 都较对照班取得了更大的进步。从中可以得出结论, 引入了研究性教学理论重构后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继续对后测中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局部连贯能力、整体连贯能力和写作成绩进行统计学描述, 分析其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和标准差等数据 (见表4) 可以发现, 对照班在局部连贯能力和整体连贯能力上的均值都小于实验班, 说明对照班在局部连贯能力和整体连贯能力上要弱于实验班。而这也直接影响到两个班的成绩均值。从表4中可以看到, 对照班的成绩均值明显小于实验班。该结果很好地印证了梁茂成的研究发现, 即, 学习者连贯能力的滞后, 制约了其写作能力的提高 (梁茂成, 2006) 。同时也表明, 重构后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英语书面语语篇连贯能力为教学重点这个目标是正确的。

进一步观察表4中局部连贯和整体连贯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两个变量上的最大值没有差异, 但对照班在局部连贯和整体连贯两个变量上的最小值都低于实验班;在体现学习者写作能力的成绩变量上, 对照班的最小值明显地低于实验班。这一结果表明, 在实验班里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连贯能力的提高上较对照班更显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

该结果应该得益于实验班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的探究式同伴互评活动。传统的写作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缺乏主动发现问题和主动修改文章的积极性。并且一个教师面对五十多个学生, 很难均衡地顾及到每个学生个体。但研究性教学模式中的同伴互评活动却改变了这种教学状况。学生的互评活动在教师的训练和管理下进行, 学生和教师的角色都发生了改变。教师由评判者的角色变成了写作学习的促进者和写作课堂的管理者, 学生由被动被评者变成了主动评判者。主动评判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批判性、研究性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逻辑性强地表达思想的能力和合作性学习的精神。有研究表明, 87%的学生愿意或非常愿意研究性同伴互评, 96%的学生认为同伴互评有帮助或非常有帮助, 91%的学生表示会采纳同伴互评的修改建议。 (Mo, 2005) 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下, 学生角色的积极转变调动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增强了学生写作修改的动力, 从而促进了他们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体现在统计数据上则是:实验班的成绩标准差明显低于对照班。这表明, 实验班学生由于语篇连贯能力均衡地得到了整体提升, 全体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均衡地得到了发展。

研究又进一步以25%的标准对实验班的后测成绩进行极端分组和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后发现, 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局部连贯能力和整体连贯能力上没有显著差异 (局部连贯能力:Sig=0.938;整体连贯能力Sig=0.682) 。但均值比较却发现, 高分组在局部连贯上的均值要低于低分组, 分别是0.624和0.630;在整体连贯上的均值却大于低分组, 分别是0.656和0.625。尽管数值上的差别很细微, 但却仍然传达出一个信息:在写作过程中, 高分组较低分组更少依赖局部连贯手段, 而是更多地使用整体连贯手段。这说明, 要真正提高学习者的写作能力, 除了要加强语篇的局部构思外, 教师和学生都要加强对语篇整体构思的重视, 加强段落间不同命题的逻辑关联性, 使整篇文章都服务于文章主题, 从而克服写作过程中出现的主题不突出、结构混乱、条理不清、逻辑性差等问题, 最终实现语篇在意义上的连续性。

4 结论

十周的教学实验以及对二语文本展开定量、纵向的研究分析, 本研究有三个显著发现:

第一, 引入研究性教学理论重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后, 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第二, 重构后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英语书面语语篇连贯能力为教学重点这个目标是正确的。

第三, 学生语篇连贯能力得到均衡提升, 他们的写作能力也能得到均衡发展。从中得出的启示即是, 在进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 教师不能局限在传统的词汇、语法、句式的讲解上, 要重视语篇的整体教学。

本研究不仅对重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具有积极的指导性意义, 对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也同样具有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Mo, Junhua.An exploratory study of conducting peer review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J].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2005 (6) :43-48.

[2]蒋家平.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J].外语界, 1995 (4) :23-27.

[3]梁茂成.学习者书面语语篇连贯性的研究[J].现代外语, 2006 (3) :284-292.

[4]秦晓晴, 文秋芳.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发展规律与特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5]阮利东, 阮晓琴.大学英语研究性教学有效性实证研究[J].疯狂英语 (教师版) , 2012 (4) :4-8.

[6]滕春红.英文写作与教学法——美国堪萨斯大学英语中心中国留学生英文水平分析及启示[J].阴山学刊 (社会科学版) , 1996 (1) :87-91.

[7]滕春红.英语语法与写作——对美国堪萨斯大学中国留学生英文水平的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4) :65-69.

研究性教学模式 篇8

1国内外研究性教学发展现状分析

美国在20世纪末就提出了“教育的重要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对于学术领域问题以及现实问题的评判思考能力,同时对维护民主社会意义重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查尔斯在北大百年校庆上发表演讲时说:“我成功的最大秘诀就在于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引入到科研工作中来”[1]。1998年,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委员会(The Boyer Commission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发表了“重振本科教学: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Reinventing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 Blueprint for America’s Research Universities)的报告,在对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现状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10条建议,为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实施研究性教学指明了方向[2]。而我国也在21世纪初开始对“高校实施研究性、启发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改革进行初探[3]。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把提高教学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再次明确,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满足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在高等本科教育阶段,促进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及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继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

2 现阶段高校施行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紧迫性

2.1研究性教学模式有利于普通高校的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以及传统教育经验的积累,普通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在如出一辙的教育模式中,普通高校与一些具有较大资源优势和教研、科研实力的老牌学府相比,其竞争力相形见绌。因此,普通高校要想在如此快速发展的现代教育事业中顶住生存压力并且占有一席之地,必将面临着重重困难。而教学模式改革将是改变这种现状的有效手段。研究性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转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角色,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科研、教研工作中去,并在研究工作中更加深入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并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其能够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同时,研究性教学模式可以极大提高普通高校的科研和教研实力,并扩大自身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对于其今后的长远发展可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2.2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研究性教学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与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相适应的。传统教育模式让学生死记硬背,过分突出和强调让学生吸收与掌握课本知识,使得学生动手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几乎完全放弃了对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5]。而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基础是实践,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接触,获得最真实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好的理解和使用理论中抽象的知识。在实践能力不断地提高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突破固定的思维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动地思考与探究,为学生提供运用创新能力的机会,对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尊重,认同学生的价值,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主导,对学习产生兴趣,积极实践与创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5]。

2.3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必要条件

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早已形成固定思维模式,对学生的教育仅限于课本,使得教师容易缺失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在研究性教学中,对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这样的实际教学环境中,工作压力也使教师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使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得到不断地提升。

3现阶段实施研究性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3.1 对研究性教育模式不够重视

目前,一些高校对研究性教学模式缺乏了解,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高校对于研究性教学有着错误的理解,主要表现为大部分学校将研究性教学视为一种创新培训的内容,只让感兴趣的学生参加。再者,研究性教育还没有全面普及,个别院校对实施这种新的教育模式缺乏足够的信心,害怕实施研究性教学之后对原有的教学任务产生影响,从而产生畏惧心理。还有的高校认为自己的教学模式已经成熟,学生成绩也十分优异,因此不需要实施研究性教学等。这些观念问题使得研究性教学难以落到实处,从而无法展现出令人满意的效果,严重阻碍了高校中研究性教学的开展。

3.2 教师对研究性教学的不适应

首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就象征着知识,是知识的代言人,是一个学校的教学体系能否完美发挥的关键点,而在研究性教学体系中,知识并不是单一的,新知识不断地涌入学校的教学任务中,教师不再是多元化知识的绝对权威。许多学生研究的知识领域是大多数老师所不了解的,而且学生的知识来源更是多元化,不仅仅只局限于课本当中,这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产生了障碍,让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无所不能的教师觉得不如自己的学生,从而产生挫败感,产生对研究性教学的不适应。

其次,在研究性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导者,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合作者,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合作的,进而使得教师处在了比较被动的地位上,使得教师难以适应。

最后,研究性教学中大量知识的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各种各样的考核标准等使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这就需要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积极地提升自我,相比传统教育的单一考试,单一授课等预习、复习、考试的模式来说,压力徒增,大部分老师没有做好心理准备,难以接受如此之多的负担和压力,因此会产生排斥心理。

3.3 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对研究性教学积极性不高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一直注重学生的强制记忆以及对于课本的反复利用,使得学生自我个性、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逐渐消磨殆尽,在学生的潜意识里早已形成了被动接受的一种心理。学生习惯于“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说什么做什么的方式”,让学生在研究性教学中以自我学习为主导地位、积极参与互动的学习模式极其不适应,没有了教师的领导,大部分学生完全失去了学习的方向,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例如对于课堂上的内容老师提出查找有关资料进行讨论,学生盲目从各种途径收集。在课上也只是教师在自言自语,学生鸦雀无声没有讨论,充分体现出学生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而在长期传统教育中,学生只看重眼前所学。但在研究性教育教学模式中,面对大量的多元化、信息化的新知识,学生不敢尝试创新,不敢提出问题,不敢犯错,怕被批评,使得学生对研究性教学产生厌恶和抵触情绪,严重阻碍了研究性教学的顺利实施[6]。

4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途径

4.1 加强高校对研究性教学的认识

普通高校在教育事业中应认识到研究性教学模式是教育改革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所学校能否生存下去并永葆青春的必要条件,正确的教育教学方式对高校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更可以使高校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普通高校应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在教学中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并在实施过程的软硬件条件加大支持力度,为研究性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并逐步完善研究性教学模式实施的相关制度。

4.2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作为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应充分意识到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性,并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发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把研究性教学当作一种师生之间相互学习提高的方式。注重传统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过程中角色的转换,建立其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领导者,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学生相互沟通积极讨论,因此教师更应时刻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努力学习新知识,及时改善和更新教育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适应研究性教学模式。

4.3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高校应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使学生充分了解研究性教学的内涵,并意识到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自身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作为研究性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创新意识。在实施研究性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交流,及时获得并处理反馈回的信息,真正做到双向互动,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种寓教于研、以研促教的教学新模式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科研的乐趣,以及取得成果后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人生价值。而研究性学习带来的益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能够更积极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之中,形成了良性循环,研究性教学的优越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摘要:研究性教学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普通高校施行研究性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够促进高校的自身发展。研究性教学模式是普通高校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高校整体实力的重要手段。针对目前大学本科阶段实施研究性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为研究性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研究性教学模式 篇9

众所周知,对于化学、生物、药学等理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实验教学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而且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实验教学在理工科高素质人才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沿袭数十年的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已形成一套固有的模式,则使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存在诸多矛盾,如学生对实验课缺乏学习兴趣,认为实验课是一门考查课,学习内容不如理论课多,致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重视程度减退;厌倦写实验报告,认为写实验报告是在浪费时间,敷衍了事,对归纳、写作能力提高帮助不大;综合能力较差,尤其反映在做毕业论文时,学生从老师那里领了论文题目后,不会查文献资料,头脑里没有研究思路,不会设计实验方案,不会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不会写论文,不知道如何答辩,应变能力较差,等等。这些旧的实验教学模式已不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要求,我们必须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2. 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些举措

针对以上问题,在广泛听取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相关教师充分讨论的情况下,笔者试探性地整合了个别实验项目,增添了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具有研究和开发特点的综合性实验,即研究性实验。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效果,有些成果正准备以论文形式发表。这些研究性实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仅巩固和加强了有机物催化合成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而且学到了必要的科研思路和方法。学生普遍反映收益匪浅。笔者所进行的研究性实验,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2.1 实验项目及方案的确定

2.1.1 实验项目的确定。

有机物催化合成实验项目突出的特点是催化剂的筛选和制备,也就是说研究的催化反应一定是个符合现代技术发展要求和趋势的新型反应。此外,催化反应所用原料或试剂、实验条件、仪器设备等必须确保对学生安全可靠,实验耗时不宜过长,操作难度适中,测试分析能在学校实现等。因此,在确定实验项目前,教师要对拟确定的题目进行以上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价。确定实验项目后,实验指导教师要反复进行预试验,确定实验项目的可行性;然后要及时总结并列出实验的难点和重点,确保所选实验项目的成功顺利实施。

2.1.2 实验方案的确定。

根据所查阅的所研究对象的相关文献和催化合成原理,教师向学生讲述几条不同的合成路线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生共同探讨、论证每一条合成路线和方法的优点和不足,最终确定一条安全可靠、合理可行的实验路线和方案。实验路线和方案确定以后,如何分组实验以找到最佳合成条件是实验方案确定的另一主要内容。指导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文献检索的理论、方法和技巧,通过调研国内外文献资料,总结前人的实验条件和结果,找出适合本次实验的条件,确定好最终的实验方案。

2.2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分组实验

以实验项目“纳米复合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己酸烯丙酯”为例,为了找出最佳的催化合成条件,我们把实验小组分成两组,一组以固体酸催化剂的制备为主,找出催化剂最佳的制备条件;另一组以乙酸烯丙酯合成为主,找出最佳催化合成条件。该过程为实验操作过程,一般需要20个学时。

2.3 实验结果总结和讨论

按设计方案将学生所得实验结果进行汇总,并将合成出的初产物进行干燥、常压蒸馏、真空蒸馏、过柱、重结晶等实验操作,以得到精制产品,然后运用红外、折光仪等手段进行产品的结构鉴定。在确定产物结构过程中,让学生与教师一道分析目标化合物的结构信息,使学生经过最初的宏观实验后进行详细的结构分析,直至得出一个正确的结果,这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的浓厚兴趣。实验结果汇总和讨论过程是在科研性实验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由教师向学生讲授,约需4个学时。

3. 实验教学改革取得的效果

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引入学生的实验教学中,两年来取得了良好效果。作为有机物催化合成实验,实验项目的开设本着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验证后科研的顺序开出,循序渐进,逐渐使学生掌握有机催化原理和实验操作技能,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这一改革举措符合学生求知欲望的心理要求,实施以来深受学生的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1)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了解到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书中的方法并不总是最好的,这种认识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好奇心是十分有利的。(2)查文献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积极自觉查文献,不但从书和期刊上查资料,而且从网上查资料。(3)计算机应用能力有所提高,除了常规的文字处理,在书写分子式、画表格、插图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如从网上下载实验装置图等,使课程论文更加科学、美观。学生学习化学物结构解析软件,积极性高。并且是一个教师教会几个学生,然后由他们再去教别的同学,之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4)基本建立了研究问题的思路,尽管有一部分学生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中还不十分准确,如可变因素的设计中同时改变两个因素,不够科学,但经过讨论,学习又进了一步。学生变得主动和爱动脑,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有所提高,对实验内容认真仔细研究,利用所学知识,大胆提出疑问。(5)写作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尽管学生的论文还很幼稚,有一些内容安排得还不尽合理,但是经过评阅他人的论文和答辩,解决了一些问题。(6)表达力有所增强,一部分学生本身能力较强,个别学生较差,但无论如何,都需要我们给学生提供锻炼或展示的机会,使每个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 结语

研究性教学模式 篇10

一、推行研究性法学教学改革是培养创新性卓越法律人才的必然要求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主流教学方法, 20世纪起源并盛行于美国。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引进研究性教学方法, 目前在教学实践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并取得不错的效果。所谓研究性教学,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自主探求和研究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理念或者原则。研究性教学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过程性和差异性等特征, 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能力以及实践技能。

为顺应全球化背景对法律人才的新需要, 教育部提出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 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卓越法律人才计划的目标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法律人才培训方式, 以提高法律人才实践能力为重点, 加大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 面向应用的, 复杂的法律人才。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要求法学教育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方法。

法学是一们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法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 其研究方法不是说明、实验, 而是理解、诠释;其目的不是求真, 而是求善。但是传统的教学理念恰恰就是以说明为主要手段, 试图通过形式逻辑来使学生求到“真”。传统的法学教学重教学内容、轻教学方法的倾向比较严重, 重视理论知识, 而忽视其实践与应用, 使学生缺乏法律职业技能的训练, 从而导致法科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不强, 对新问题缺乏分析与应变能力。传统法学教学培养的法律人才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教师的引导, 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技能, 而且身心获得共同发展。要培养创新性的卓越法律人才, 必须正确采用教学方法。针对我国传统法学教育的不足, 高校在法学教育中必须改革法学教学方法, 采用研究性教学, 因为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教学, 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研究性教学具有研究的意蕴, 推行研究性法学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法科学生的研究能力。研究性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推行研究性法学教学改革可以改变目前法学教学方式导致的学生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差、创新精神缺乏的现状。研究性法学教学改革能够让法科学生参与探究, 获得了运用创新能力的机会, 学生的创新价值得到了认同, 从而有助于法科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推行研究性法学教学改革有利于锻炼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中, 教学、科研、实习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 研究性教学引导法科学生参与科研及社会实践工作, 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获得最直接、最生动的实践能力。研究性教学有利于法科学生理论联系实践。

研究性教学的核心与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研究性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与研究能力, 而且能够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培养其创造能力, 促使他们成为创新性法律人才。

二、推进研究性法学教学改革的路径

推行研究性法学教学改革, 培养创新性卓越法律人才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作, 需要从各方面努力, 构建有效的保障机制。

树立研究性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改革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 推行研究性教学, 法学教师首先要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 树立研究性教学理念。教师改变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把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引导法科学生通过研究获得法学新知识, 改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角色, 变为主动获取知识的研究者, 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法学的实践性很强, 不能仅以接受知识为目的, 要学好法学, 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只有树立研究性教学理念, 才能更好地构建法学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性法律人才。

建设高素质的法学师资队伍。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 要保障研究性法学教学改革顺利实施, 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法学教师要深入研究所授课程涉及的领域, 教学中要融入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 做到教学科研相长。教师不仅要研究如何教与如何学, 更要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具有将科研实践转化为教学内容的能力。可以说, 科研是研究性教学的灵魂, 研究性教学是科研的外化。教师需要做好科研内容与教学内容的转化与结合工作, 教学尽量做到深入浅出, 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推行研究性法学教学, 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和引导能力。

构建新型的法学研究性内容体系。研究性法学教学改革深入开展的关键是构建新型的法学研究性内容体系, 开发研究性法学教学课程。当前, 我国大部分法学院系的研究性教学改革还没有从课程开发层面去实施, 多集中在教学方法层面。改造原有的法学课程体系, 以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组法学学科课程结构是研究性法学教学改革首先要完成的工作。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性教学的要求, 直接开发法学新课程。在课程计划中专门规定一定的课时数, 设置专门的“研讨课程”。然后聘任高水平的专家担任“研讨课程”的导师, 培养法科学生研究性学习所必需的研究能力。最后围绕某个主题建设通识课程, 设立研究性的课题, 让学习者有机会运用研究能力研究真正的专题, 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

完善法学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 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的评价。要完善法学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的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 对教师的评价不仅要看教师研究性教学的能力与教学效果, 而且要看教师的态度、投入以及为研究性法学教学改革所做的各种努力。改革传统教学评价指标, 构建科学的法学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更应注重过程性和形成性评价, 研究性法学教学的评价必须从多个维度进行, 既有能反映法学课程教学的常规性指标, 也要有反映法学教学改革创新成分的评价指标。改革法学课程考核方式, 采用多元化形式考查法科学生的学业成绩。

采用适当的法学研究性教学方法。推进研究性教学工作的最重要场所是课堂, 解放课堂、改革课堂是培养创新性法律人才的关键所在。法律课程的独特性要求法律课堂教学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 还原本来的思维活动, 充分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 培养法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是研究性课堂教学设计的精髓。应该根据法学课程的不同特点, 采用适当的法学研究性教学方法:改进案例教学法, 提倡课堂互质法, 推行实践教学法。

摘要:研究性法学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创新性法律人才, 实现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推行研究性法学教学改革是培养创新性卓越法律人才的必然要求。需要从教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努力, 采用有效措施促进研究性法学教学改革。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法学教学改革,卓越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良好.法学研究型教学的基础论略[J].社科纵横, 2007, (09) :85.

[2]夏锦文.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01) :97.

研究性教学模式 篇11

关键词:数学;创新;教学

“数学研究性课题学习”是指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经验等解决课题的过程,是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数学学科教学中,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科创”的过程,参与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根据我国的基础教育现状,其实就是改“学数学”为“研究数学”,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

由于它是一块新增内容,对于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新课标教材“研究性课题学习”课堂教学,许多教师都是边实践、边教学,从中努力寻求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目前,现阶段的课题学习教学不容乐观。一方面,新课标下的实验教材,虽有部分的活动课内容存在,但缺乏具体的活动方案及案例,使任课老师感到很难操作;另一方面,由于评价的滞后,许多老师误认为可有可无,浪费课时,甚至视而不见,束之高阁。因此,许多教师对研究性课题学习没有较深的认识。为此,作为身临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一直致力于“研究性课题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觉得“自学—展示—拓展”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是比较有效的。具体操作介绍如下:

第一个环节自学阶段的操作是首先提前一周布置好学习课题,指明学生需要完成的内容和搜集的材料或者给出简单的方向,给学生一个提前准备的过程,根据这些我们可以更为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甚至重、难点也可做相应调整。同时将全班學生以研究的方向或者收集材料的内容等为依据分为若干个小组。

研究性课题教学的有效使用,可促使学生掌握数学发现的方法,形成迁移能力,并最终养成勇于创造的态度。但是,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对所教内容做出较好的加工和组织,要花费课前大量的时间来准备,否则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并且,也不是任何内容都能有效地运用探究式教学,有些知识内容,难以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去获取。例如,在探究出一些定理公式后,有一些课时专门是巩固练习,像这样的内容就没必要再探究;再者,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是人类几千年探索的结晶,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完这些知识,同时全部经历历史上的探究过程是不现实的。教师应精选出一些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且要对教材进行剖析和重组,用联系、运动、变化的观点去研究各知识点之间的转化,展示给学生一个动态的“知识生成”的过程。

第二个环节展示阶段,各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发言,阐述本组的观点。教师做复述或者补充。其他小组也可以提出疑问,教师做总结,这样可以起到一个类似抛砖引玉的效果。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终于得出了方案,他们不仅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也需要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同学来分享并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自我展示,是课题教学课的华彩所在,探究课的高潮正是在这个时候来临的。它在学生展示异彩纷呈成果的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这时,教师要给予学生热情的、积极的正面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进取心,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师还应对探究结果提炼本质,适当总结。让学生获得充分肯定的同时,能得到更加深入的思考。

第三个环节拓展阶段,有一个前提是不在于教师把这个问题拓展得有多深,而在于学生能否激发自己的探究热情,让学生有一个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钻研态势,拓展时教师应结合学生智力情况和学习水平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合理适当地提问,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串,切忌跨度很大的跳跃性问题,由于难度过大,打击和阻碍学生的激情和自信心,在学生做自主拓展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和交流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学情的了解上,再迅速地加以思考:该不该介入、什么时候介入、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何调整、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等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现实主义教学理论对于教学模式的建立也有经典的理论支撑,基于此,我认为我们的自学—展示—拓展”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是比较成熟有效的新的教学模式。因此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视研究性课题学习的教学。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徐学福.科学探究与探究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2(12).

研究性教学模式 篇12

关键词:职高体育,课堂教学,研究性,教学模式

职业高中教育与普通高中的教育目的并不相同, 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将更多的学生通过高考的形式送入大学, 而职业高中则不然, 它肩负着社会使命, 即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职业高中的学生除了需要具备相应的基础文化知识外, 还需要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所以, 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则更需要以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为根本, 在其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拓展, 要更具有研究性,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 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一、体育教学实践以研究为本

近些年来, 职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 其原因在于, 学校体育教学只注重单纯的体能训练, 而忽视了对体育教学的正确认识, 学校往往只注重奖牌拿了多少, 而忽视了体育课堂实践教学是否有效, 对于体育教师的评价仅仅局限在其学生拿了第几名, 而忽视了体育课堂教学的日常积累。然而, 仅仅凭借日常积累仍是不够的, 体育教学实践还要重视研究的根本作用。日常的体育课教学要以研究为本, 单一的体能训练需要结合科学的教学手段。

例如, 田径运动是其他各项运动的基础, 田径实践课前, 要让学生知道田径中的各项运动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如, 在锻炼体能方面, 短跑需要爆发力, 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人体最大摄氧量;而长距离跑重在耐力和最后的冲刺, 考验的不仅是学生的毅力, 还能够增强学生心脏及呼吸系统的工作能力;跳跃类的项目就需要学生有效地控制身体各方面的协调能力;而铅球等投掷类项目, 能够使得学生肌肉更加发达等等。学生根据这些信息, 对具体田径项目进行分析, 研究锻炼方式方法, 拟定锻炼计划,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 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进行综合分析, 制定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向。

二、学习与研究互相有效结合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学习与研究的有效结合, 然而现在的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却只看到了学, 看不到有效的研究, 学生将体育课看作身心俱疲的非正常课程, 教师管得严, 学生反而更退缩。如, 田径课长久以来为学生所苦恼, 枯燥单调的传统教学, 让学生喘不过气来, 有的学生虽然喜欢田径运动, 但却对田径课颇为畏惧。针对这种状况, 教师需要积极改善教学方法, 将学习与研究有效结合起来, 在研究中总结经验, 提出有效的教学措施。

例如, 职业高中重在为社会培养直接人才, 故而体能训练在职高体育教学中被看做重中之重, 田径运动有利于人体机能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体能状况进行科学测评与研究, 体能差的同学, 可加强短距离跑的课时量, 同时, 在课程中加入一些有趣的体育活动, 如接力跑、障碍跑等。体能好的同学, 就要加强其体能的全面发展, 不仅需要锻炼肌肉, 还需要加强内在器官的协调能力, 如, 跳远、竞走、投掷等来培养体能好的同学的控制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加强人体器官机能, 为将来工作打基础。

三、教师与学生共同协作研究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中心, 这是长久以来的教学观。然而, 新课改实施以后, 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 更多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求教师充当领路人的身份, 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舞台,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当引导者的同时, 将学生放到与自己同等的地位上来, 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协作, 将研究性教学模式积极实践于体育课堂教学中, 加强学生的亲近感, 使得教学研究更有效。

例如, 学生根据自身特点, 提出相应体能计划, 教师根据对学生体能的了解, 与学生共同研究商讨切实可行的办法。如, 在50米跑时, 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小组前两名给予相应奖励, 最后一名则要再跑一次;在中长距离跑时, 教师可将男生女生混合分组, 这样有助于促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 另外异性相吸, 都想好好表现, 在对方心里留下好印象, 从而增加了练习的效率。教师与学生还可根据实际活动表现, 再次研究更为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案, 在不断的相互研究中完善教学计划, 从而取得越来越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 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绝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好的竞赛成绩, 只凭单一的教学也不可能将学生推向全面发展的高度。体育教师需要更多地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导入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 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促成职高体育课堂教学由理想到现实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赵卫.职业高中体育教育若干问题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 2009 (3) .

上一篇:酿酒化学下一篇:图形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