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质量监控

2024-09-22

外部质量监控(精选12篇)

外部质量监控 篇1

我国高等教育方针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催生了独立学院这种新的办学机制。独立学院的产生适应了我国高等规模与社会需求不平衡的国情,迅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力量。然而,一些独立学院办学者盲目追求办学规模,办学质量意识不足而导致在教学质量方面存在不足,引起外界对独立学院办学质量的质疑。为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有必要加强独立学院外部教学质量监控,努力探索并构建完善的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构建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外部监控体系的意义

教学质量是独立学院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根本标志。加强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外部监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措施。

(一)是国家对独立学院发展的政策要求。

构建独立学院外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党和政府对独立学院发展的政策要求。独立学院由于其天然具有特殊性,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独立学院母体学校、用人单位、新闻媒体、学生家长等对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实施外部监控符合党和政府对独立学院发展的政策要求。1998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主要为地方培养人才和国务院授权管理的学校。”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管理也应适用于独立学院。

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暴露出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的问题,为了规范高校办学,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教育部除了建立并实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以外,还先后制定出大量的相应政策。教育部【2003】8号文件明确提出,独立学院母体学校“要充分发挥校本部的智力、人才资源优势,切实加强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并不断完善独立学院教学水平的监测、评估体系”。教育部【2007】1号文件指出,提高教育质量“需要调动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把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引导到提高质量上来”,各地要“充分利用各方面力量支持高等学校的发展,切实解决高等学校在提高质量方面的实际问题,为高等学校办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年5月《国务院转批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提出了“切实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和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的要求。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独立学院,必须服从、服务于国家相关的要求,依法建立教学质量外部监控体系。

(二)是社会外部环境对独立学院办学的需求。

学校教学的质量不是仅由学校自身或者上级主管部门来评价的,而最终要由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等来评价。用人单位作为毕业生的接收单位,对于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素养是否较高、能不能适应工作的需求最有发言权。而学生家长通过学费向独立学院进行投资,也对学校的教育质量有监控权利。因此,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问题一定要注意听取用人单位与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反馈意见,包括学校的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实践性环节等。只有构建科学和完善的教学质量外部监控体系,使社会各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时反馈给学校,才能保证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的需求。

(三)是提高独立学院办学水平,实现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质量又取决于教学质量。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教学质量越来越成为独立学院竞争力的决定因素,直接影响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发展。与公办院校相比,独立学院在生源和办学条件方面与公办院校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首先,生源质量较低,独立学院的学生与“一本”、“二本”学生相比,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其次,在师资力量方面,独立学院与公办院校相比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外聘教师比例过高、专职教师素质较低两个方面。这导致独立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较差。因此只有建立和健全独立学院人才监控体系,加强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及课堂教学等环节的监控,才能提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各界,以及独立学院自身发展的要求。

二、构建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外部监控体系的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构建教学质量外部监控体系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完成高等教育各个环节的教学任务,实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在教育界,学者们就独立学院定位基本上达成共识,即独立学院发展定位为教学型大学,人才培养规格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因此,用人单位、母体学校、学生家长、新闻媒体应督促独立学院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这一任务组织教学,及时发现偏离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误差,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纠正,从而保证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科学性原则。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外部监控体系必须科学合理,即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外部监控体系必须符合教育规律。社会各界对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实施外部监控既要及时发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堂教学等环节存在的问题,督促独立学院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纠正,也要尊重独立学院办学自主权,不要盲目地对独立学院教学组织进行干涉,为独立学院正常教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全体参与原则。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而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因此,对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实施监控尤为重要。对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实施外部监控离不开教育行政职能部门、用人单位、学生家长、中介机构和新闻媒体的共同参与,人人都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一分子,其中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是监控主力,教育行政职能部门和母体学校是核心,社会中介机构和新闻媒体是基础和保证。

(四)全面监控原则。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外部监控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一方面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渗透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于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另一方面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监控主体较多,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独立学院母体和包括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新闻单位组成的第三方共同组成。因此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必须遵循全面监控原则,既要调动各个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使之各司其职,又要对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课堂教学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

三、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外部监控体系构建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外部监控体系是指外部环境对影响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控制和管理的体系。其具体包括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监控、母体学校监控和第三方监控三个层次。

(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监控。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外部监控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外部监控主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为独立学院直接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对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具有强制约束力。其主要是通过事前监控、事中监控和事后监控三个环节来对独立学院实施外部监控。事前监控是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申报主体的办学资格及专业申报进行严格的审批。独立学院在取得办学资格之前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相关的法律和规定,从注册资金、校园面积、师资力量等方面对其办学条件进行审查。对于符合申报独立学院办学条件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批准其办学资格;对于不符合条件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予以拒绝。事中监控是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教学评估和专业设置审批对独立学院教学质量进行监控。评估结论为暂缓通过的学校,需在规定的暂缓期 (1-2年) 内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申请重新接受评估。评估结论为不合格的学校,由教育部区别情况,令其限期整顿、停止招生或停办。对独立学院专业设置进行审批也是教育行政职能部门对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对专业设置进行审批来推动独立学院在遵循教育规律、市场供求原则和长期规划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调整和设置,从而保证独立学院专业设置更加趋于科学合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的变化。事后监控则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进行监控,以保障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独立学院就业信息监控制度,要求独立学院就就业情况定期向其进行汇报,并将就业率与年度招生计划适当挂钩。对于就业率较低的独立学院和专业,将减小其下一年度的招生规模;对就业率特别低的院校和专业要减少甚至撤销其下一年度招生资格。完善毕业生就业情况定期报告和监测制度,坚决实行就业率作弊“一票否决”,确保就业情况及时上报和就业率统计数据真实可靠。此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要加强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监控,通过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对人才就业质量进行监控。

(二)母体学校监控。

母体学校对独立学院进行质量监控是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外部监控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2003】8号文件要求:“申请者要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和管理负责,并保证办学质量,申请者要充分发挥校本部的智力、人才资源优势,切实加强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并不断完善独立学院教学水平的监测、评估体系。”因此,作为独立学院申办者的母体学校对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负有不可推卸的监管责任。母体学校对独立学院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可以分为日常监控和非日常监控。日常监控包括:(1)母体学校选派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的中青年中层干部担任独立学院的正副院长、教务处长及各系部主任,对独立学院日常工作进行领导和管理,并将他们在独立学院工作业绩作为年度考核的主要指标;(2)由母体学校教学督导组对独立学院教学质量进行督导和检查,对相关教师的教学情况及时作出评价,并将有关评价结论反馈给独立学院教务处。非日常监控包括对独立学院专业建设、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专项检查和评价,对独立学院重大决策提供技术咨询,等等。

(三)第三方监控。

第三方是指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母体学校以外的一切外部监控力量,包括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中介机构、社会新闻媒体等。第三方作为生源的提供者和毕业生的接收者对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有监督权和评议权。第三方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外部监控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的:其一,独立学院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定期请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质量进行评价,并根据他们的评价及时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进和优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其二,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宣传教学质量较高、人才培养质量过硬的学校,曝光办学不规范、人才培养质量较差的学院,促使独立学院不断调整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精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其三,通过中介结构对各个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论通过报刊、杂志和网络向社会公布,作为学生家长选择独立学院和用人单位接收独立学院毕业生的依据。虽然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母体院校监控相比,第三方对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不具有强制约束力,但是其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通过口头或者书面传播可以对独立学院声誉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目前许多学校设立了专门机构,负责对有关本校的社会舆论和报道进行监控和整改。

参考文献

[1]谢庆良.关于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 2006, (12) .

[2]张凤仙, 秦洪君.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7, (3) .

[3]孟令威, 刘清祥.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7, (9) .

[4]欧阳仁才.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框架性设计[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07, (2) .

外部质量监控 篇2

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蓬勃开展的同时,开拓创新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之路,健全完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教育发展要求,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与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内涵和构成

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是指学校外部为了对学校教育质量实施连续有效的质量监控所建立的监控体系,由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专门机构组成。这些机构的主要任务是领导、组织、实施和协调高等教育质量鉴定活动[1]。

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是具有保障和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功能的整体,其构成主要包括保障目标、保障主体和保障客体等[2]。

保障目标是指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的目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的目的是保障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应定位于通过监督、调控、指导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促使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需求,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作贡献。

保障主体是指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的主体是政府和社会,包括国务院各部委、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专业评价委员会、社会评价机构等。保障主体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切实发挥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作用。

保障客体是指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活动所指向的对象。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的客体是高等教育实施机构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活动过程。在我国,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实施的主要机构,所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的客体是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

二、构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一直是以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评估为主,属于行政性评估。

自1990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发展很快。从1993年到,我国已有170多所高等学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有80多所高等学校申请参加了优秀教学工作学校评估,其中已评估了13所高等学校。,国家教育部又对全国25所本科院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的试点工作[3]。

2月,教育部在《20-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行以五年为一周期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从而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些措施,在促进高校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积累了经验。

三、当前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深入,以政府行政性评估为主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在保障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方面虽然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但是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立法滞后,评估工作缺乏法律依据和规范。

我国在教育评估法制建设方面,至今除了《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这一部行政法规外,其余的只有散见于其他法规中的零星评估条款。《暂行规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其中关于评估目的、评估主体、评估机构等有关规定,不适用于新时期评估工作的开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社会与高校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职责与权限迫切需要通过立法加以界定和规范。 (二)质量保障主体单一,政府对评估工作进行独家控制。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完全是行政性的政府行为,社会其他各方面很少实质性参与评估过程,评估的.目的、标准和价值取向只能体现政府的愿望[4],这样就会产生多方面的问题。

1.评估活动封闭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由行政部门发起、实施,评估结果由其解释和使用,有很强的封闭性,这样既不利于高等学校的各项信息向社会传递,又会影响到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评估失真

由于政府部门的工作与高校工作的规律不同,评估人员大多也并非专业出身,使得政府不可能收集到全国几千所高校准确、全面的质量信息,会引起评估结果的失效,乃至决策的失误。

3.评估效率低下

政府是评估的唯一主体,带有明显的权威性。高校对政府自上而下的评估结果只能消极地接受,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难以起到真正的作用。

(三)市场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作用不强。

专门性评估机构是一种社会机构,政府职能部门把教育评估看作是一种既定利益而不愿委托给社会机构。专门性评估机构要解决不少“生存”问题,例如接受委托问题、与行政部门的关系问题、评估市场开发问题等,只有政府转变职能,形成具有市场主体地位的各评估机构之间相互竞争与合作的评估市场,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四)质量保障机构职能重叠,设置分散。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机构还没有形成一个分工明确的有机整体,有些组织之间在职能上还存在一定的交叉与重叠。而且,国家没有统筹规划专业评估机构的设置,没有按大区设立评估组织,使得专业评估机构多而分散。另外,无论是政府评估机构,还是各专业评估机构,其专业化程度不高,特色不强。

四、健全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制度化的过程。借鉴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健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加强立法,使评估和保障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我们应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针和政策,吸收其他国家质量保障的法治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和实践,对《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暂行规定》进行修改和完善,对政府、社会与高校在质量保障中的职责与权限加以界定和规范,从法律上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机制。

(二)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外部保障组织体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一直是由政府主导,外部保障组织体系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表现出很大的行政依附性。对此,政府应转变职能,变行政管理为政策调控,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法规、财政拨款资助、组织评估检查等非行政指令性的措施来发挥作用,逐步建立起独立于高等教育各利益主体的质量保障组织体系[5]。

(三)加强评估中介机构的建设,发展中介性评估。

发展中介性评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有效途径。评估中介机构要通过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和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提升机构人员的专业素质,建立评估信息网,积极开展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建立探索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评估办法,形成评估机构的特色和专业优势[6],坚持独立性与公正性,树立权威形象。

(四)构建彼此协作、上下贯通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

分工协作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有助于节约评估开支,减轻多重评估给高校带来的负担。应分别建立国家和地区级的专业性评估中介组织,分别领导、组织和协调相应范围内的评估活动,实行分级设置、管理,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和职能,并促进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形成一个上下贯通、责权分明的外部保障体系。

健全完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只有健全完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切实加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监控,才能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现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和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恩舜.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及其运行机制[J].高教探索,.

[2]安心.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3]贺祖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保障[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张波.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中应予关注的几个问题[J].高教发展与评估,.

[5]许建领.论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指向与建构[J].高教探索,.

外部质量监控 篇3

关键词:外部性  教学质量

0 引言

外部性理论是指当一个人从事一种影响旁观者福利的活动,但这种影响不付报酬或得不到报酬,这时就产生了外部性(Externality)。外部性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不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的存在,对双方主体都会有着不利因素,如果不解决,都会产生市场失灵等消极结果。教育具有经济属性,教学过程也具有经济属性。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建立在交换关系基础上的集知识的流通、增殖和教师与学生身心愉悦地消费于一体的经济运行过程。此外,教学过程也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教师代理高校组织,对高校的顾客——学生、政府、社会提供人才培养服务。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是委托人,教师是代理人。因此,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动机和行为。也就是说,教学过程存在着外部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教育具有外部性,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也会产生一定的外部性。根据上文对外部性理论的探讨结果来看,外部性在教学质量这一活动中的体现,可以表述为:某些个人(教师或学生)、教学管理者的行为及因素影响了其他人,却没有为此付出应付的成本或获得应有的报酬。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和参考文献,很少见到将外部性理论引入到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本文试图对教学质量外部性的类别及其存在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从教学活动的内容来看,教学质量相关的外部性,主要是指外部性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具体而言,分为四类。

1 教师创造的外部性

1.1 教师产生的正外部性。这种外部性主要是由于教师优秀的资源禀赋、充足的授课经验、良好的教学态度等相关因素,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成果,例如由于教师的原因,教学质量提高之后,可以促使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加充足,让学生走向社会或工作岗位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创造更大的价值;又如高校整体教学质量与声誉更加良好,促使高校提高科研水平,提高专业培养水平。但种种较好的影响所产生的收益并没有被此种收益的创造者——教师所获得,此时,便产生了正的外部性,正是由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提高学校教学品质等成果是一直以来时代发展和教育目标所期待的,并且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发展,所以此种正外部性一直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

1.2 教师产生的负外部性。这种外部性主要是由于教师群体中的某一类人,其消极的心态、行为、较低的自身素养水平对教学活动相关主体产生的外部性,表现为:①教师群体中部分消极行为会导致教学质量低,学生未能掌握专业技能,教学效果差等不良后果,直接损害学生的利益、学校的利益,但这部分消极群体并未对产生的后果得到惩罚;②教师群体在相同的工作环境、工作时间下,分配同等的薪酬,部分教师消极工作、不备课、课堂教学质量差、学生满意度低,继而教学质量较差,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对工作积极认真的教师心理上和工作态度上也将产生消极影响,但这部分教师的消极行为并未为其产生不良的教学质量的后果而付出代价,于是,便产生了负外部性。而且,这种外部性的产生还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作用。

2 学生产生的外部性

2.1 学生产生的正外部性。学生,是在学校接受学习的人。在本科教育中,学生的任务,就是掌握更多知识,培养能力,心智得到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人才。因此,可以认为学生具有学习使命感和责任感。但由于家庭背景、思维结构、行为方式、学习基础等种种条件的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每个学生学习的习惯、偏好、主观能动性、自觉性都有所不同。在本科教学活动中,部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遵守纪律,虚心好学,较强的自制力和学习欲望,较高的素质和优秀的品德,均能对其他学生群体产生积极的作用,致使其他学生群体获得了帮助,或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获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和较大的进步,提供帮助的这部分学生也未能获得利益的补偿,此种行为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正外部性,但这种现象是被鼓励的,被认为是应该的。

2.2 学生产生的负外部性。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性格特征、行为习惯、主观能动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简单的说,分为以下几类:①部分学生给他人身体或精神带来伤害的行为。例如嘲笑、排斥同学的行为,会给同学造成心理压力或带来心理阴影,此种行为若不牵连到法律范畴,是不需要承担责任的,所以此种行为具有一定的负外部性。②在学生自学活动中破坏他人学习环境的行为。学生自学和复习是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学生的自学活动需要有较好的环境氛围、完备的学习场所和设施,如果存在部分学生在教室、图书馆等学习场所破坏学习氛围,大声喧哗、吸烟、交谈等行为,会直接的影响其他人的自学活动,此种行为在不能控制和制止的时候,造成不良后果的群体并不承担补偿责任,因此,该行为具有负外部性。③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影响他人学习的行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尊重教师,自觉遵守纪律是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但有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期间经常做出迟到、早退、随意进出教室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直接影响到教师授课的思路,直接破坏班级纪律,影响班级同学的课堂学习,此种行为同样具有负外部性。④部分学生在考试中舞弊的行为。期末考试是教学计划的一部分,起着考察学生学习成果的作用,在考试中,存在着部分学生舞弊的行为,并且有部分学生可以依靠舞弊来获取奖学金等荣誉,此种行为直接损害着另一部分学生群体的利益,但舞弊的部分学生并未对其他学生进行补偿,因此,该行为具有外部性。⑤在教学活动中不爱护教学设施的行为。教学设施是教学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例如桌椅、多媒体设施、实验设备,部分学生对这些基础设施的破坏,直接影响其他师生的使用,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但一般情况下并不承担责任,并不给予补偿和恢复,此种行为同样带有负外部性的特点。以上种种不良行为所产生的负外部性,直接来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影响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间接来说,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和学校的感情,影响学校教学水平,影响学校声誉等等。总而言之,负外部性产生的后果是难以估量和控制的。

3 其他主体产生的外部性

教学活动的参与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但相关主体还有教学管理因素和教学评价考核等因素,例如,教学管理有效实施可以产生正外部性,有效考评措施可以产生正外部性。因此,可以认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多个因素都存在产生外部性的可能,但其外部性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

4 教学质量外部性的分析

教学活动中产生的外部性,有正外部性,也有负外部性,是复杂的外部性,也是不可预期的外部性。由于高等教育是不完全竞争市场,教育手段具有非经济性,高等院校的学生还处在发展的上升期,高等院校的管理政策还在不断的完善,教学活动中相关因素产生正的或负的外部性是不可避免的,是正常的现象,关键在于如何将外部性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有多种正外部性是被教育观念所支持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正外部性都是积极的,是值得鼓励的,正外部性的产生者在不获得应得利益的情况下,短期内的付出,可以满足内心的成就感和责任感,但长期以往,如果未得到一定物质上或情感上的补偿,则会导致心理状态和情绪的变化。负外部性通常是被教育观念所抵制的,负外部性会对教学活动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如何对负外部性的产生者给予一定程度的处罚和控制,将其外部性实现内部化,还需要依靠素质教育、制度纪律管理、激励惩罚措施等多重手段。

参考文献:

[1]尚元江.改革管理制度 提高办学质量[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S1).

[2]董素玲.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J].煤炭高等教育,2003(04).

[3]朱鸿飞.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与管理[J].天中学刊,2003(05).

[4]吴春珍.从教学质量入手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J].辽宁高职学报,2005(05).

[5]陈怀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4).

外部信用评级质量评价分析 篇4

本文就如何对信用评级的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提出几点思路,以期有益于信用评级更好的应用于实践。

一、基本概念简述

信用评级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用评级是指对被评级对象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履约情况的总体评价,例如主权信用评级等。而狭义的信用评级则是指由第三方评级机构对债务人承诺如期偿还债务的能力以及意愿进行预测、评价,同时提示如果存在违约可能,那么发生风险的概率高低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

外部信用评级,是指由社会信用评级机构按照独立、审慎、客观、真实、一致性原则,对市场主体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状况(主要集中反映其偿还债务的能力和意愿),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后,做出预测性的风险度量与评价。目前在市场中,信用评级机构从事的信用评级业务种类主要有主体信用评级、项目(债项)信用评级和信用评分。主体信用评级和项目信用评级的主要对象为企业法人,信用评分则更多是为个人和微小企业提供服务。

评级机构对市场主体(被评级对象)所做出的风险度量评价,是以信用评级报告为载体的。因此,信用评级报告是由信用评级(资信评估)机构出具的、综合反映被评级对象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违约行为而导致其产生信用风险机率的文档文件,也是评级机构的终极产品。

信用评级报告与通常意义上的信用报告是有严格区别的,前者的功能是对被评对象在未来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进行预测、揭示,是基于动态的跟踪反映被评对象现在以及未来的状况,而后者的作用则是以静态的形式,反映被报告人历史形成的信用记录,是对被报告人过往信用历程的客观再现。信用评级报告的质量高低和可用性强弱,取决于评级机构的综合素质水平,而信用报告的质量则主要由其生成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连续性和全面性等因素决定。

对外部信用评级的质量进行评价,即对信用评级报告质量及其生产的作业流程进行监督考核,其意义在于规范信用评级操作规程,促进评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提高信用评级报告的质量和可用性,提升评级从业人员的执业素养,维护健康的评级市场环境秩序,增强评级机构的社会公信力,进而发挥信用评级的风险定价机制,促进社会经济、金融发展。

二、当前对外部信用评级质量评价的主要做法

(一)评级业务现状概述

外部信用评级在国内出现的时间不算长,如果严格地从1987年算起,至今也不过刚进入第25个年头,况且在这些年中,评级行业还经历了起伏跌宕、断断续续的发展道路,评级业务一度长达数年停顿荒废。因此,目前就其整体执业水平以及社会影响力而言,国内信用评级行业尚处于学习基础知识和汲取前人经验的阶段。虽然近几年来在特殊政策的扶持下陆续开展了一些有限的信用评级业务,但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习作。总体信用评级业务水平尚处于较为低层面的为“评级”而生硬地拼凑材料、模仿报告的低效循环中,为评级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及其评级模型也处于摸索、试验阶段,尚待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修正。就最近几年从实践中观察到的诸多事例看,很多的“信用评级报告”实际上只是停留在财务分析或是资产审计的层面(而且通常这样的分析并未做到位,显得相当粗浅、简单、残缺不全,甚至是错误百出的),更有甚者,所谓“信用评级报告”,通篇仅是对被评级对象的工作进行总结。同时,在业务商洽中, 存在着以价易级,机构之间相互攻讦拆台,违反同业价格约定压价抢单,采取超范围经营手段恶性竞争等等不端行为,也并非个别现象。这些状况的存在,反映出了评级行业从整体而言,对信用评级的理念和目的、功能、作用等,并未真正理解和掌握。大多数评级机构仍未脱离单纯的经商思维,纯粹将信用评级视为普通的市场交易行为,而未谙信用评级的本质属性———市场风险定价机能,也未认真履行评级机构自身天然负有的维护公正、公义的社会责任。因而致使所谓的“信用评级”并未脱离相对单纯的会计分析或资产评估的巢臼,始终在低水平的“拼凑分析”层面徘徊,未能将其业务内涵提升到真正意义上的信用评级层面———信用风险的度量与提示。

有鉴于此,因而通过适当的方式,对信用评级的结果进行官方的权威评价,以引导评级行业整体水平的迅速提高,显得尤为必要。

(二)监管当局的考核评价方式

目前,国内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管理仍处于多头监管的格局。笔者经多方考察、比较后,认为管理措施比较到位,监督约束以及指导培训处于常态化的监管机关是中国人民银行,故本文仅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例。

基于规范信用评级行业的业务操作和市场行为,促进信用评级质量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民银行于2006年陆续发布了《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管理规范》(金融行业标准)等部门规章,要求评级机构在评级作业过程中遵照执行。这也是国内唯一对评级机构进行监管而发布有成文的操作规范和执业标准的管理机关。

目前在实践中,中国人民银行对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进行评价,如果细分可划为如下几个层次:

一是对评级机构实施报备登记管理。

即凡是合法取得工商营业执照,并申请向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登记备案的评级机构,均须接受人行征信管理部门对其注册资金、营业地址、人员构成及资质、技术条件;规章制度、管理措施的建立、落实等进行审核。符合备案条件的,则准予登记。并按管辖权限,批准其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或信贷市场从事信用评级业务。评级机构在开展业务中,必须遵循有关的规范和要求进行评级作业,并按照相关的要求定期报送各项统计数据、报表。

二是对评级机构进行业务培训。

自2005年至今,采取不定期地举办各类评级业务培训班、组织国际间信用评级理论与实务交流等形式,对评级机构的从业人员进行评级专业知识和评级技能的教育、培训。

三是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

每年度均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对评级机构定期进行业务的合规性检查。主要内容是检查评级机2012年第2期中旬刊 (总第471期) 时代Times构在经营管理、业务开展以及评级作业流程中, 是否遵循《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和《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管理规范》的要求, 规范性的进行操作。日常监管则采取现场检查或非现场检查的方式, 对评级机构的业务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或随机抽查。

四是实施以违约率检验为核心的考核制度。

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了对信用评级机构以违约率检验为核心的考核制度,加强了对评级机构业务行为的监督约束。在这个制度的框架下,每户向中国人民银行进行过报备且被批准开展评级业务的法人评级机构,凡是对外出具了信用评级报告后,均须将评级报告的相关要素按要求及时录入中国人民银行的信用评级违约率检验系统,以备检验。

通过上述四个层次的交互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对评级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的业务行为及其结果实施着考核与综合评价。

三、对信用评级质量评价要素的讨论

国内目前开展信用评级业务的模式虽然是“商业运作,市场选择”,但事实上评级机构并不能主动参与市场行为,而是要经过申请并被允许,也就是说要由官方认定其业务资质后,评级机构方能在市场中开展业务。在这样的市场介入条件下,市场对评级机构及其结果是没有自主选择权的,因而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也就谈不上完全是由市场来认可。因为如果评级的结果完全是由市场来选择、评判,则评价形式要简单得多:即由评级机构采取主动评级的形式开展业务,如果其评级报告无人问津,评级机构也就自行从市场中消失。所以,在现时依靠特殊政策扶助下开展的信用评级,对其结果,各方潜在的使用者除了用各自不同的标准衡量其可信度外,均希望监管当局为其评级结论的可用性做出某种形式的保证,否则,对其评级结果的应用,要么持保留态度,要么干脆拒绝。而监管当局在无法律法规为凭的情况下,也确实无法对评级结果的正确性给予保证(至少是在评级有效期内的相对正确性)。在监管当局不可能承诺信用评级具有可信度的前提下,目前在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中,信用评级其实已成为了某个运作程序中的一个为迎合政策需求而存在的环节,信用评级报告充其量仅是在整个运作程序中起到备案的作用,信用评级的风险定价之本质功能并未得到有效体现。

监管当局既然不能从直接肯定信用评级结果的方面来推动信用评级的发展,那么只有选择从加强对评级过程的规范与监督这样的角度,来间接的尽可能地提高评级结果的可信度,套用法律术语描述,也就是从维护评级程序的正义去促进评级结果的公正。

在采取间接形式对信用评级质量进行评价的过程中,笔者认为以下要素是必须重点加以考察的。

(一)评级机构的从业资质

从业资质主要是指评级机构的注册资本金,经营场所,组织管理水平,专业评级人员的结构,技术设备情况等。

一般情况下,注册资本不应低于500万元。主要用途应当放在招募人员、业务拓展、培训研究、更新技术设备等方面。信用评级是需要用高额费用来吸引、招揽并留住高端人才的,是一个前期要大投入而收益在未来的行业。因此,没有一定量的资本投入是不能从事这个行业的。目前国内的评级机构大多没有足够的资本投入,因而既不能吸引高端人才加盟,留不住优秀人才,又无力去积极展开营销宣传,开拓无限的需求市场。

经营场所必须是机构的自有资产,而不是租赁的场地。因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必须以实力稳固,经营稳定,诚实可信的面目示人。所以成天算计着搬家的公司,不适宜跻身评级行业。

组织管理水平体现的是机构是否具有正常开展业务并持续经营的能力,同时也反映出机构的社会责任意识及其市场竞争能力。包括管理人员和工作部门的合理配置,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等。

专业评级人员的结构。这是评级机构的业务核心力量,必须仔细考察。从一般性的需要而言,专业评级队伍的结构必须是由来自于经济、金融、财会、管理、法律等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员所组成。这些人员应当具有至少在本专业七年以上的实践经验,并具备了中级或以上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方能满足评级作业所需的知识和经验金融Finance NO.02, 2012 (CumulativetyNO.471) 条件。而如果进一步从严格的信用评级定义的角度要求, 专业的评级人员均应是来自各专业的行家里手, 是各自行业中的佼佼者。

技术设备至少要满足建立内部信息传输系统和评级数据库的条件, 且有专人维护, 并设置专用、隔离的保密场所。

(二)违约率的计算要以等级相同的报告为基数

信用评级具有风险定价的功能,评级结果在被使用的过程中如果被评级对象发生违约情况则关系重大,这从客观上对评级结论的准确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对评级结果采用苛刻的衡量标准也是市场稳健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目前对违约率的计算采取用某个时期内的评级报告总数作为计算基数的做法,笔者认为不尽合理。应当使用一定期间内同级别的评级报告为计算基数,按不同级别分别计算该级别的违约比率。因为不同级别的评级报告存在着诸多不可比因素,笼统地将其作为计算基数存在计量不精确,并有缩小或掩饰评级违约程度之嫌。而在同一级别中进行比对计算。缩小计算基数,能够更直观的发现评级机构在评级管理中存在的制度缺陷,揭示其评级作业中潜在的操作风险,进而有利于评级机构及时对同级别的其他评级结论进行检索反思,及时进行跟踪修正。同时,也体现了对评级过程及其结论高标准严要求的考核理念。

此外,笔者认为,在剔除了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违约情况外,应当设定违约率比率的合理上限,例如,以3%为合理的允许值。

(三) 要考察评级报告是否对违约可能性以及违约损失做出明确提示

信用评级的核心作用就是预测被评级对象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信用违约的机率,但目前实践中,在多数评级报告中除了用字母标示信用等级外,对信用等级的违约含意并未做出明确的说明。对于使用者而言,因为信用级别传递的信息较为模糊、宽泛,所以对信用级别的理解多有偏差甚至存有歧义。为此,评级机构有义务在评级报告的显著位置明示被评级对象在评级有效期内可能发生的违约概率(以直观的数字标示),以及因为违约而可能产生的违约损失比率。倘若信用评级报告中缺乏这样的要素,则应视其为不合格。

(四)评级报告的文档质量

信用评级报告是以文档形式面世的,因此,文档质量的高低,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评级报告的质量。通过在实践中观察,相当部分的信用评级报告均存在文档质量需要下大工夫提高的问题。例如,行文逻辑混乱,词不达意;遣词造句或晦涩别扭,或夸张离谱不着边际;概念没有搞清,却胡乱引用、解释;分析与判断,要么缺乏依据,要么与结论矛盾;盲目摘抄不相关的材料,断章取义,拼凑篇幅,企图提高报告档次;有的报告甚至错字连篇,歧义丛生。

存在上述问题的评级报告,已经不是用瑕不掩瑜可以搪塞敷衍的,它反映出了机构的文化素质不高和极不严谨的经营作风。试想,一个靠卖文档生存但却连基本的文档都做不好的机构,他的评级报告有可读性吗?更不必谈可用性了。所以,强化提高评级报告的载体———文档的质量,不仅是评级机构自身长期的责任,也是监管机关不能忽略的考核内容。

(五)设立责任追究制度

评级机构在评级中出现严重失误,导致使用其产品者蒙受经济损失,目前国际通行的做法是评级机构不承担任何责任,仅只是遭受道义谴责。对此,市场多有诟病。笔者认为,国内征信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不宜盲目追随所谓“国际惯例”,而应当设立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建设发展环境的章法。所以,建立信用评级违约追究制度,应当成为征信管理的要素之一。

外部质量监控 篇5

一:少量的到各网站、论坛、留言板、贴吧、晓得等处发布本身网站的链接。论坛、留言板、贴吧等处的链接自身的价值就很低,假如你不过想经过这些链接引导搜索引擎)的蜘蛛,便于发现你的网站和收录你的网站,这些做法未尝不成。但假如在搜索引擎已然收录的状况下,依旧少量增长这种衔接,无疑是弊大于利。由于外链的重要作用是实行PR值得传递,而论坛、留言板等页面是简直没有PR的,因而不会给你传递任何的PR。

二:网站建立进程中网站外链的重要性谁能领会到,短期购置少量的 高PR外链 这在以往是被很多网站采用的一种手腕,但近期google已然专门针对这种状况实行了解释,可见这种方式并不被搜索引擎鼓舞。当然在通常的状况下,并不轻易判别那些外链是购置的,但搜索引擎依旧能够经过内容的相干性来判别外链能否有价值,并有能够对相干性差的外链实行降权。

三:短期增长少量关系型链接,即本身手中掌握的其它网站的链接,

很多网站管理员有少量的网站,在新站的建立初期,都会将各自的网站实行互链,间接的效果就是网站被搜索引擎收录速率会很快。 但假如这种链接关系临时坚持,仍有能够被搜索引擎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搜索引擎会按照网站的IP段判别这些网站的相干性,其次搜索引擎还会按照网站的外链类似度实行判别,假如这些外链最后构成了某个领域内的互链,搜索引擎仍有课内对其实行降权。

此外还有一个留意事项就是外链建立的频率,假如以上几种方式的外链建立进程是临时出现的,时刻段越长,,被搜索引擎降权的能够反而会y越小少许。假如这些外链都是短期内取得的,无疑会引发搜索引擎的警觉,进而实行降权处置。搜索引擎最后的设计原本就是靠有价值的外链来判别网站的价值,搜索引擎思索这些外链都是自然发生的,也就是其它网站自觉链接过去的单向链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到外链的紧要性,并自觉的实行外链的增长,也招致搜索引擎开端努力重新判别外链的紧要性和价值。

游艇外部保养 篇6

游艇应该在每天早晨用软布擦拭,清除清晨雾气留下的水份,并且要特别留心窗、不锈钢件、精加工件以及露天使用的软垫。

船体和水线:船体的清洁一般是每周进行一次,或者是在需要的时候就进行清洁,这个要根据游艇所在地的水质情况而定。清洁船体可以使用专用船体清洁液,在使用时要留意产品说明,因为有些清洁液可能对船底的防止海生物附着的涂层有影响。

舷窗玻璃:游艇的舷窗玻璃可以使用专门的玻璃保养产品,例如RAIN-X,这种产品具有清洁及防水效果,能够深入玻璃毛细孔,形成表面保护膜,提供清晰视线它可以阻挡水滴在玻璃上留下痕迹,让玻璃窗每天都保持清洁。

软垫:露天的软垫要尽可能的保持干燥,不使用的时候可以用软垫套将其包裹或者将其竖直放在储物舱内。在雨后或者清洗游艇后,软垫一般会被弄湿,这时候要尽可能地把软垫上的水份擦掉使其保持干燥。如果软垫变脏或着有污点,可以使用专门的清洁剂将其清洗。

帆布:可以使用温的清洁液清洗,在有褶皱的地方(例如有扣眼的地方),会聚集一些盐份,可以清洁后涂抹凡士林,并每隔120天涂抹一次,有拉链的地方也是容易聚集盐份的,可以每120天用温的清洁液对其清洗一次。

透明塑胶窗:塑胶窗可以使用清水清洁,并用软布擦干。在将窗卷起的时候要注意不要造成划痕,不要让窗长时间保持卷起的状态,这样有可能引起变色,最好是白天卷起晚上放下。

甲板上的舱口盖:甲板上的舱口盖的下方都有一个凹槽,用以收集并排放流入舱口盖缝隙中的水份。在每次洗船后,要将所有甲板上的舱口盖打开,清洗凹槽并擦干。在长期不使用的情况下,最好每月将舱口盖打开一次,并用温的清洁液将舱口盖上的密封条擦拭一遍。外部的锁扣:甲板上储藏柜的锁扣要保持干净、整洁和干燥,以防止生霉。每次洗船后,应将外部的储藏柜打开凉干。储藏柜内的物品要保持干燥并摆放整齐。最好每隔120天将储藏柜清空彻底打扫一遍。所有外部的门锁、门闩及铰链要保持清洁、干燥,并最好每年进行更換。门闩和铰链最好每6个月上一次润滑油加以保护。

游艇外部清洗:不论游艇是在巡航还是停泊在码头,都会沾染赃物、灰尘、鸟粪,以及飞溅到游艇上的海水蒸发后留下的盐份结晶层,这些物质对游艇表层胶衣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所以每次使用完游艇后,都要用淡水进行清洗。如果长期不使用,至少也要每周清洗一次。清洗游艇的时候要根据游艇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清洁液。用手抹一下游艇表面,如果并不脏,仅用淡水冲洗并擦干就可以了。在选用清洁液时,应选择专门为游艇设计的中性清洁产品,不合适的清洁液可能会减少胶衣或者喷漆的寿命。

清洗游艇时,应该按照从高到低、从船首到船尾的方向清洗。因为大多数游艇都是设计成这种排水线路。在清洗完成后,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让清洗后残留在船体的清洁液或着水份在太阳下自行凉千。残留的清洗液会使船体很快变脏,而残留的水份通常会留下难以清除的水斑。所以在每次清洁完船体后,应用淡水冲净船体并迅速将船体擦干。

外部五金件:游艇外部的不锈铜件虽然是被设计为海上使用,但由于海上环境较陆地恶劣,这些不锈刚件依然需要一个较好的蜡层来保护。不锈钢件应该每60天或者需要的时候上一次蜡。优质的蜡膜可以抵御海水的侵蚀,增加光泽度,并且使以后的保养变得容易进行。

浅析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 篇7

关键词:内部审计工作,审计质量,外部评估

一、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的定义

外部评估是由组织外部独立第三方对内部审计管理和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的活动。外部评估需要在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领导下、由胜任的评估人员组成团队独立负责实施。外部评估的优点是评估的专业性和独立性能够得到有效保证, 有利于对组织的内部审计活动作出更为客观的评价。外部评估在为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内部审计机构提供有价值信息的同时, 也为组织治理层、管理层和外部审计等其他利益相关方提供独立质量保证。

二、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的原则和内容

(一) 原则

1. 独立性原则。

评估工作应由评估组独立进行, 评估组成员应独立于接受评估单位, 以避免利益冲突。

2. 客观性原则。

评估工作的开展应当以事实为基础, 以《准则》《办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 客观公正, 实事求是。

3. 全面性原则。

评估范围应当涵盖有关内部审计的全面工作, 对内部审计机构的所有确认和咨询业务进行检查和评价。

4. 一致性原则。

开展评估时, 应根据本手册制定相关的评估方案, 对评估标准的理解和适用应统一, 消除分歧, 以保证评估过程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5. 重要性原则。

评估工作应根据评估内容确定评估重点, 关注重点业务, 并根据重要性原则对评估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

6.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评估工作可以根据行业的特殊性和适用性, 选择适用的评估方法和技术, 目的是使评估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

7. 保密性原则。

评估人员对评估过程中获取或知悉的商业秘密应当保密, 不得对外泄漏取得的资料、数据及文件;对评估的结果, 不得向无关人员透露。

(二) 内容

一是《准则》和内部审计章程等的遵循情况;二是内部审计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的合理性、健全性;三是内部审计管理的规范性;四是审计工具和技术的适用性;五是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和不同专业的组合搭配;六是各利益相关方对内部审计机构的满意程度;七是内部审计工作是否为组织增加了价值、改进了组织运营。

三、我国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的发展与现状

(一) 我国目前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的发展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自2007年与IIA签署了《质量评估协议》引入质量评估之后, 不仅做了大量的宣传和调研工作, 而且专门成立了质量委员会, 汇聚各方面力量研究和规划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结合我国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发展现状, 在参考国外先进评价指标的经验的基础上,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体系, 并对国内外现有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进行分析总结, 借鉴相关领域的经验结论, 制定《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 (试行) 》和《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 (试行) 》。此后对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实施了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此次评估是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自《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 (试行) 》发布以来实施的第一个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项目, 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工作进入了实施阶段。这次评估是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的有益尝试, 为质量评估工作的深入开展积累宝贵的经验, 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质量评估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我国目前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的现状

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在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之下,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我们应该更多的看到,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质量的概念提倡的比较晚, 没有引起社会各界足够的重视, 以至于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 存在着较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的认识不足。

在我国, 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起步晚, 目前人们对内部审计质量的外部评估概念还很模糊, 评估也未得到利益相关者和信息使用者的充分信任, 国内很多企业和内部审计机构未充分意识到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重要性, 以及对企业和内部审计机构的影响, 缺乏对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的关注度。

2. 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缺乏参照标准、有效方法和考核机制。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 (试行) 》和《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 (试行) 》等这些规范只是一个框架性文件, 而现实存在的情况又错综复杂, 这些理论框架尚缺乏实际操作可行性, 也没有具体有效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手段, 很难用大框架去解决细问题。缺乏一套标准的操作性强的评价方法。虽然我国很多企业和内部审计机构都建立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体系, 采用了一定的方法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了评估, 但对外部评估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四、开展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的意义

开展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 是适应内部审计事业发展, 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和水平, 促进内部审计在加强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有效地履行职责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 提高内部审计业务质量的重要抓手, 是促进内部审计更好地顺应国际发展趋势, 推动我国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的有力举措。开展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工作是内部审计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不断增强内部审计人员审计质量意识、自觉地确保和不断提高审计质量, 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手段。

(一) 促进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遵循《准则》, 规范内部审计工作

质量评估是以全面评估内部审计活动是否遵循《准则》为主要内容, 评价遵循程度, 找差距, 求改进。通过开展质量评估, 将体现在《准则》中的内部审计职业理念、执业原则、实务标准、技术方法和人员胜任能力等各项要求, 全面宣传至组织各层级的有关人员, 从而引导和推动《准则》的广泛应用;不断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 从而提高内部审计行业的职业化水平。

(二)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内部审计要为组织增加价值, 需要合格、胜任的内部审计人员采用合理、适用的程序和方法开展工作, 才能在组织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领域发挥作用, 为组织加强内部控制、降低风险、改善运营、实现有效治理作出贡献。质量评估关注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能力, 通过这一活动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情况, 从而推动其不断增强专业胜任能力。

(三) 提高组织内部各层级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改善内部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人员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现场测试等方法获取充分的证据, 尤其是治理层、管理层或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 帮助内部审计在组织架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工作内容等方面改进和完善。实践证明, 高水平的质量评估, 能够提高组织各层级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关注度, 增强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认可度和权威性, 同时, 内部审计机构自身也为达到各层级的要求和期望而不断努力。因此, 质量评估工作为各层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沟通途径, 增进对彼此工作的深入理解, 获取支持和帮助, 从而为内部审计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更为理想的执业环境, 为内部审计机构帮助组织实现目标提供有利保障。

(四) 促进内部审计更好地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适应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

应用质量评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有助于推广国际、国内的行业最佳实务, 分享先进的内部审计管理经验, 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持续改进,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综上所述, 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有利于提高内审机构的审计质量和规范化, 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胜任能力, 有利于提升各单位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可程度、满意程度, 为内部审计机构帮助组织实现目标提供有利保障。开展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 也是提高内部审计业务质量的有效手段, 是推动我国内部审计转型和发展的有力举措。

参考文献

外部质量监控 篇8

在推行建设工程招标代理中,针对代理服务水平不高,代理工作不规范等现象,对招标代理机构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加大指导力度,积极帮助招标代理机构整改和提高,使代理程序进一步规范,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在规范招标投标行为和提高招标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不断完善工程量清单计价评标标准,推行建设工程无标底招标办法,丰富竞争投标的公正内涵。在工程建设领域推行工程量清单投标报价方式,建立工程造价市场监督管理机制,是对建设工程承包交易行为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进行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一项新举措。实践证明,推行工程量清单招标,一方面在缩短招标时间、保证招标质量、遏制腐败现象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企业真正比实力、比造价、比信誉,丰富了投标的内涵,增强了竞争性、公正性。招标代理机构属于中介机构,企业性质,可以说完全是以盈利为目的,他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利益,毫无条件的满足业主的意图,甚至不讲职业道德,互相串通,为业主单位制造一种非常隐蔽的表面上又非常讲程序的代理过程,是工程招投标中腐败产生的根源。结果,建设业主可以把招标中的一些核心机密告诉他们所选择的投标企业(选择的几个企业实际是相互帮助),使整个投标企业互相之间根本无法公平竞争。

2 市政道路工程设计及预算和前期准备工作控制

预决算漏洞目前以经济标为侧重的评标办法,价格是招标竞争的核心问题。一些业主单位采取将工程肢解发包,明示或暗示设计、施工单位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任意压缩工期,降低建设工程质量或使用不合格建筑材料,还有的暗示或明示预算人员有意提高造价或降低造价,按照规定,工程预算又不能强制送审,这样完全可以达到人为目的。因此对于特别是政府投资项目的预算(或业主标底),要达到保密,要做到公正,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就只能强制送审。而工程决算,是最后阻止工程腐败的一道防线,也是关键的一道防线,目前多数地方是以财政一家决算单位为准,极不科学和规范,这些都是造成人为因素的可乘之机。对于工程决算,应参照于预算程序,由几家监督单位现场监督,临时抽调几个专业人员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分项决算,做到公平、公正,杜绝腐败黑洞的产生。

2.1质量监理和投资控制不能分开

监理单位(管理单位)应有质量否决权,要通过经济手段对工程质量实施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好监理单位(管理单位)的权威更加确保工程质量。

2.2工程资金的管理

应该由建设管理单位掌握和管理资金使用情况。一项工程通过招投标,甲乙双方签订合同书后,一是按工程造价拨30%预付款;二是按工程进度拨款;二是工程竣工,达到验收标准,验收后,剩余工程款扣除保修金,一次性结算工程款;四是保修金按工程造价5%计取,保修期一年。

3 探索和实施市政道路投资项目“代建制”

随着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管理模式正由“建设、监管、使用”多位一体的模式向“投建管用”职能分离的模式转化。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对直接投资的项目管理方式实行“财政投资,政府管理”的单一模式,通过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管理模式,实现政府投资项目专业化建设管理,并最终达到控制投资、提高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的目的。据了解,近年以来,全国各地像上海、重庆、成都、深圳、北京、广州、贵州、苏州和厦门等地方均已开始了“代建制”的试点。笔者通过对各地试点情况和实践经验的比较分析,认为主要可以归纳为上海模式、重庆模式和深圳模式二种。从目前各地的实践经验来看,上海模式和重庆模式是比较成功的。深圳模式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阻力和困难,不是很成功。原因在于工务局统管了所有的代建项目,权力过分集中,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严重挫伤了使用单位的积极性,甚至出现了政府投资项目年度计划不能完成的现象。深圳模式属于一种“交钥匙”总承包形式,不通过招投标,统一由工务局代建,实质上是既没有被代理单位,又没有代建单位。上海模式和重庆模式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代建制”模式。本文认为,在“代建制”模式中应该存在五大主体:政府、业主/投资方、代建单位、设计和施工承建商、使用单位/运营单位。这五大主体之间的关系是:政府成立投资公司作为项目业主/投资方,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对建设项目和建设市场进行监管;业主/投资方按照招商合同负责选择代建单位,并对建设项目进行融资和按照合同拨付建设款项,接受财政部门审核;代建单位按照与业主签定的合同负责项目的建设管理,并接受政府和业主/投资方的监管;设计和施工承建商按照合同负责进行项目的设计与施工,并接受代建单位的管理;使用单位或运营单位最终使用或运营竣工后的项目,并在使用或运用过程中接受政府和业主/投资方监管。

参考文献

[1]张彩芳.浅谈地方道路建设中的质量控制[J].交通标准化, 2007, (8) :201-202.

系统测试的外部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篇9

关键词:功能点分析法,软件质量评价,软件度量

1 引言 (Introduction)

软件质量难以量化, 寻找客观、可量化的软件评价方法是软件工程研究的方向之一。软件的定量研究难度大, 被认为是“寻找不可能的圣杯”[1]而测量学却认为“凡是不能测量的, 便是不能对其进行控制的”[1], 所以软件测量的标尺只能采用折中、平衡和约定性的。Allan Albrecht提出了功能点分析法 (Function Point Analysis, FPA) [1,3]被国际软件行业逐渐认可。本文提出基于FPA的软件评价计算模型, 该模型可用于软件的外部质量评价, 对软件质量评价量化提供参考。

2 软件度量 (Software metrics)

2.1 软件度量分类

在软件生存周期中对软件质量的度量方式主要分为三种:内部、外部和使用质量度量[4]。内部质量度量是从设计和开发的角度进行, 外部质量基于规格说明, 使用度量则是从真实世界的需求角度来考虑。本文仅对外部质量度量进行讨论。

2.2 软件度量过程

软件度量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步:需求分析、设计、执行、分析结果。度量需求分析是有效构造软件质量客观评价的前提。度量需求分析的依据通常是需求规格说明。其次确定产品的类型, 最后选择相应的软件质量模型。

设计包括:选择度量类型、确定定量定级水平[5]、确定评价规则。软件的质量特性无法直接度量, 因此需定义各质量特性的等级、各质量特性标识, 确定定量定级水平。

执行过程是收集和分析测试数据的过程。采集的数据应该基于正确定义的度量和模型, 从而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准确性和精度;因此, 在收集数据之前, 应当设定数据采集的目标, 并且定义有意义的问题。同时必须详细规定使用的数据分类计划, 避免脱离度量采集无用信息。

收集到数据后, 必须选择合适的度量指标, 采用一种适当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得出度量结果[6]。

3 软件外部质量评价模型 (Software evaluationmodel of external quality)

根据ISO/IEC 14598的要求, 定量测量的结果需映射到标度上[4], 为了便于理解, 我们采用百分制的标度, 根据计算结果, 将评估结果分为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四个等级。

3.1 确定软件质量特性权重

(1) 软件外部质量特性分类

按照ISO/IEC 9126中对软件外部质量度量特性的要求, 将软件外部质量特性分为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效率、维护性和可移植性[2]。

(2) 软件外部质量特性权重

软件外部质量特性的权重是指软件外部质量特性占软件整体质量的比重, 反映各质量特性对软件产品质量的影响大小。权重的确定由项目的技术委员会确定, 技术委员会成员由项目干系方及行业专家组成, 由多方确定的结果保障了模型计算结果的合法、有效性。

一般情况下, 功能是软件的根本, 非功能特性本质是功能的延伸, 因而功能在软件质量特性中权重最高, 外部质量的度量可将非功能性折算为FPA。权重矩Wi (其中∑Wi=1) [5], Wi= (W1, W2, W3, W4, W5, W6) T= (功能性, 可靠性, 可靠性, 易用性, 维护性, 可移植性) T。

3.2 软件问题的量化

(1) 软件问题评分规则的确定

质量评价中, 软件问题是重要的评分依据, 通常对软件问题进行分级, 分别是致命、严重、一般、微小和其他[7]。

在该评价模型中, 问题严重性的定义由高到低, 1级问题为最严重问题, 以此类推。为了使问题等级的划分清晰、便于计算, 我们将赋予问题等级相应的计分值, 形成问题等级矩阵Ki= (1, 2, 3, 4, 5) = (不合格, -3, -2, -1, -1) 。

(2) 软件问题计分值的确定

在对软件进行测试时, 对各软件特性设计测试用例, 对相应类型的软件问题形成问题矩阵Tij (i:问题等级, j:软件特性) , 形成如下的矩阵:

在问题等级矩阵Ki和问题矩阵Tij都明确后, 我们可以计算得出计分值矩阵Fi=|Ki*Tij|。

3.3 综合得分的计算

(1) 计分比值的确定

在计算得出Fi后, 定义用例矩阵Yi= (功能性用例数, 效率用例数, 可靠性用例数, 易用性用例数, 维护性用例数, 可移植性用例数) , 为了把非功能质量因素转化为FPA, 这里将效率用例的转换系数设置为a, 可靠性用例的转换系数设置为b, 易用性用例的转换系数设置为c, 维护性用例的转换系数设置为d, 可移植性用例的转换系数设置为e。

Yi= (Y1, aY2, bY3, cY4, dY5, eY6)

通过矩阵Fi和Yi我们可以得出计分比值的矩阵Bi, 矩阵Bi中的值为矩阵Y与矩阵F相减后除以矩阵Y相应位置的值得到。

(2) 综合得分值的确定

获取Bi后 , 我们就可 以得出最 终的综合 得分Z=Bi*Wi*100。

4 实例应用 (Example)

4.1 需求分析及采样

某政府部门的业务系统, 系统为本级及下级单位提供服务, 这类业务具有极高的相似度, 适合于本评价模型进行评价。在该项目实例中, 设计的测试用例总数为355 (个) , 其中功能性211, 效率11, 可靠性102, 易用性15, 维护性12, 可移植性4。此外问题情况是 (个) :功能性58, 效率2, 可靠性19, 易用性3, 维护性0, 可移植性1。

4.2 模型计算

(1) 软件外部质量特性权重

按照技术委员会的确定, 软件外部质量特性权重矩阵W= (0.4, 0.25, 0.15, 0.1, 0.05, 0.05) T= (功能性, 效率, 可靠性, 易用性, 维护性, 可移植性) T。

(2) 软件问题评分规则

软件问题评分规则矩阵K= (不合格, -3, -2, -1, -1) 。

(3) 软件问题计分值

对软件问题个数进行确认, 则获取到的软件问题矩阵:

按照上面给出的计算模型, 可以计算出结果并存放到矩阵中, F=| (-89, -4, -5, -2, -1, -1) |= (89, 4, 5, 2, 1, 1) 。

(4) 计分比值

为计算方便, 将a、b、c、d、e的值均取为1, Yi= (Y1, Y2, Y3, Y4, Y5, Y6) , Y= (211, 11, 102, 15, 12, 4) , 可计算出计分用例比, 计算值存放到矩阵B中, 则B= (0.58, 0.64, 0.95, 0.87, 0.92, 0.75) 。

(5) 综合得分值

最终的综合得分值Z=B*W*100=70.4, 计算过程如下所示, 系统的评价结论为合格。

Z=B*W*100= (0.58, 0.64, 0.95, 0.87, 0.92, 0.75) * (0.4, 0.25, 0.15, 0.1, 0.05, 0.05) T*100=0.704*100=70.4

5 结论 (Conclusion)

软件评价结果的直观性是软件测试人员和用户的追求, 解决好软件量化问题以及提供简便易行的计算方法成为该领域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所提出的软件质量评估计算模型简便易行, 同时评估过程严谨, 为工程实践提供了高可靠、可行性强的评价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Norman E.Fenton (英) , Shari Lawrence Pfleeger (美) .Software Metrics A Rigorous and Practical Approach 201-205.

[2]GB/T 16260.1-2006 (ISO/IEC 9126-1:2001) 软件工程产品质量第1部分:质量模型 (Software engineering Product quality) :3-5.

[3]王颖, 柳小军.基于功能点的软件度量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3, 8 (1) :82-83.

[4]GB/T18905.1-2002 (ISO/IEC 14598-1:1999) 软件工程产品评价第1部 (Information technology-Software product evaluation-Part 1) :5-15.

[5]Roger S.Pressman (美) .Software Engineering A Practitioner's Approach:333-344;483-492.

[6]曹济, 温丽.软件项目功能点度量方法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23-44.

外部质量监控 篇10

一、外部审计与内部质量控制信息的关系

(一) 审计的基础工作之一就是对内部质量控制的审计和评价

在我国理论界研究中, 常把外部审计的审计效果表示为:T=S+R-SR。其中, T表示审计结论的可靠程度, S表示审计范围的大小, R表示内部控制的可信和可靠程度。由此看来, 外部审计结论的有效程度取决于审计范围和内部控制的可信程度这两个因素。现代外部审计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在对被审单位内部质量控制了解和初步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审计抽样和审计测试, 而审计实施阶段工作的内容和审计抽样规模的大小都取决于内部质量控制测试的结果。其测试和评价的可靠程度越高, 审计抽样工作的范围也就越小, 审计人员花费的时间和成本也就降低, 审计效率和准确率也随之提高。反之则会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增加审计风险。通过内部质量控制, 可以使各项审计业务工作和审计管理工作按照预定的目标在预定的程序中有效运作, 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在提高工作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所以说, 内部质量控制是审计工作的基础。

(二) 内部质量控制推动着审计方法的不断革新和发展

随着我国审计体制改革的不断加强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迅速发展, 以往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已经无法适应这种状况, 逐渐显露出弊端。所以审计工作开始转向以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来开展工作, 保证了制定审计计划目标的准确性, 相对减少经济业务和会计资料的核查任务, 极大地推动了审计程序、审计技术和审计业务实践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在合理降低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同时, 也适当地缩小了审计范围, 合理地节约审计时间和审计成本。

(三) 有效的外部审计评价是内部质量控制系统完善的有力保障

内部质量控制是外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外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它进行审计测试和评价, 有利于及时发现经营管理活动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有待改进的管理, 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交换审计意见或将审计结论传递给企业的管理层, 帮助企业完善经营管理, 规避风险, 消除隐患。同时, 如果发现企业管理存在很大漏洞, 或者内部控制完全失效, 则外部审计人员要向相关主管部门报告或者向审计员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领导汇报, 尽快与企业的管理层沟通, 已使企业尽快整改, 通过外部施压等多种方式对企业进行改革整顿,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由三鹿奶粉引发的“毒奶粉事件”震惊全国, 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声明健康。在严重冲击了乳制品行业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大众对体制监督改革、社会责任和企业道德等问题的热论和反省。这不仅充分暴露了企业在内部管理质量控制方面的存在严重的缺陷和不足, 还对我们该如何建立和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外部审计体制提出惊醒。与其他企业相比, 食品企业的风险更加凸显, 因为它们更多地与广大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紧密相连, 所以这些企业的内部质量控制也应该更加切实有效。从事件的起因来看, 问题首先出在自原料采购控制环节, 但从整个过程和后续的影响来看, 这不仅仅是采购问题这样浅层次的问题, 而是牵涉到整个行业、企业管理、内部控制、外部监管等多个层面。如果从内部质量控制的角度来看, 该企业对原料的采购和验收环节存在严重缺陷, 内部质量控制的实施几乎完全失效, 究其原因是企业对该环节的风险事项识别和评估缺乏科学合理的态度和方法, 对信息间相互传递与沟通的有效性认识严重不足。内部质量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 它应该发挥实实在在的控制和防范风险的作用不, 而应只是虚设, 它更应该深植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 更好地建设企业内部环境。

在重视企业内部质量控制环节的同时, 该事件也凸显了政府审计机关加强审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 而审计人员在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或做出错误判断, 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能性。只有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 严格遵循审计工作的准则, 建立健全审计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才能严把审计工作质量关, 降低审计风险, 发挥审计的真正作用。

在企业的实际运营中, 内部质量控制各项措施的真正实施远比设计和制定中的要复杂和困难得多, 如何把内部质量控制的科学制定和有效执行程序结合起来, 为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把好第一道关口, 并且把内部控制的效果和外部审计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督导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起到第二个屏障, 这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

(四) 健全的企业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现代审计的安全保障

企业内部质量控制是审计机构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建立和实施的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人们在不断的审计实践的积累中, 逐渐总结和归纳:一般情况下, 如果企业的领导层重视控制管理, 且设计和实施具有较为健全和有效的内部控制, 提供较为真实的会计资料, 那样企业的管理和信用可靠性的程度便会大大提高, 与此同时还更有利于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审计风险也就随之降低。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如何设计行之有效的内部质量控制框架, 这一问题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优化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环境, 合理安执行组织, 科学行使董事会的监督和领导职能, 为内部控制的全面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 为了保证内部控制质量的可靠性, 企业开始把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制定和实施进行检查和考核, 协助企业的各个管理部门有效地履行职责。

二、外部审计与内部质量控制相互协作的现状

我国的国情和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审计监督应该是多方位、多层次的, 外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不同职能和作用在协调经济利益矛盾、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等方面都是相当重要的。外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既不能相互替代, 更不能相互排斥,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科学合理的协调好外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对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现在我国企业外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协调合作非常不理想, 与二者潜在的相互依赖性和趋同性相比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这种距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审计未能充分利用内部质量控制的相关资料, 二是内部质量控制未能充分利用外部审计的审计成果。

三、外部审计与内部质量控制二者的矛盾

作为内部审计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内容,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既是落实内部审计准则的重要手段, 也是规范企业管理的重要措施。内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也会关系到外部审计工作效果的好坏。在我国, 由于内部控制设计和实施的起步比较晚, 虽然近些年来内审质量管理以及内审质量控制相关工作取得一些成效, 但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在质量控制方面也存着诸多问题。

第一, 外部审计人员利用内部审计工作的因素主要取决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完善程度以及企业治理的规范程度。目前我国企业内审机构的组织模式不统一, 大部分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财务主管或总经理, 甚至还有些企业一直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更有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 对每个审计项目全过程的计划和实施没有一个完整的方案, 审计工作记录不完整, 审计取证、编制工作底稿缺乏严格的规范, 随意性较大, 审计定性不够准确, 导致审计复核、审计质量控制无从下手。而在审计实践中, 两个团体都只关心自身的目标需要。出于各种不同的考虑, 企业管理层往往不愿意让内部审计机构公告企业的管理弊端, 所以会约束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报告内部审计质量的行为。

第二, 审计人员和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在专业水平、协作能力以及沟通技巧方面的欠缺也是形成这种现状的障碍。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 其专业胜任能力、执业经验水平、组织沟通能力等方面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和结果。由于人性中的固执、相互排斥等特征, 使得双方都各自对对方有着防范心理, 两个团体之间不可能提供真实的资料和真诚的配合, 导致相互之间形成两不相问的局面。

第三, 目前国内一些大规模企业由于日常的内部审计工作量大, 审计人员相对较少, 导致内部审计人员没有精力顾及内部质量控制的工作。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也只是装模作样设置一到两名职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 而质量控制工作几乎处于空白。还有一部分企业虽然设置了专门的内审质量控制人员, 但由于主体责任不明, 忽视了内部审计管理和操作中的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 没有对审计工作辅以有效的激励措施和责任制度, 使得大多监督检查工作都只浮于表面, 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第四, 内部审计业务的过程是内审质量控制的另外一个客体,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在业务的开展、审计项目的承担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符合法律规范的行为, 运用的技术方法滞后也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在审计计划进行之前, 有些企业并没有先对项目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 而是只凭借主观的判断安排审计项目计划, 漏掉了一些高风险的项目。部分审计工作人员配置不合理也降低了审计项目的质量, 使审计成果不明显。

第五, 一些企业在下达审计计划项目时缺乏必要的调研, 不了解基层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使得计划得不到有效的执行。在确定了审计计划后, 审计部门在实施过程中对具体的实施方案缺乏足够的重视, 没能妥善的安排人员并科学的制定实施程序。其次, 审计方法和步骤缺乏应有的先进性和严密性, 导致审计人员对审计重点和审计目标的审计事项估计不足, 除此之外, 审计工作底稿的记录不充分、不规范也影响了实施阶段的审计工作质量, 给审计定性和审计处理造成困难。

四、外部审计与内部质量控制协调合作的有效途径

作为企业治理的两大基石, 外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只有相互协调共同协作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从审计的发展历史来看,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时, 内部控制已与外部审计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随着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舞弊审计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外部审计与内部质量控制开始在不断坚持职能分工和职业分立的趋势下, 逐渐表现出了一定的趋同性。

(一) 提高内部质量控制的独立性

在企业的审计工作中, 外部审计具有较高的独立性, 这样不仅有利于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时能够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也有利于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相对而言, 内部质量控制的独立性就比较差。在企业的实际运行中, 企业的治理结构、管理层的意愿、内部控制状况和内审人员的独立性水平等因素, 往往都会对内部控制的独立性产生一定的威胁, 从而影响了内部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因此, 外部审计与内部质量控制互相协作的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保持内部控制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是保证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客观条件。内部审计要想实现独立性, 就必须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地位足以支持其完成审计任务, 同时也应保证相关的审计人员有足够的权限使其在执行审计工作时能保持独立性, 所以企业要科学合理的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越强, 地位越高, 权威性越大, 就越能发挥审计的作用。

(二) 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监管作用, 加强审计法制化建设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协会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 逐步完善审计行业的管理体制, 将规范审计人员行为制度的制定、执行和检查作为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举措。通过审计行业和审计协会的自律管理来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积极制定并贯彻落实新的内部审计准则。内审协会应逐步完善内部审计规范的体系建设, 进一步提高相关规范的可操作性和被遵循性, 明确审计机关对审计质量的方针、目标和要求, 明确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的任务, 加强具体的实务操作指南建设, 借鉴国外的相关控制经验, 编制符合我国国情的《审计质量手册》、《审计操作指南》等。

(三) 鼓励并保护企业自愿披露内部质量控制信息

内部控制是防范企业财务报告错误和舞弊行为的重要防线, 也是保证企业财务报告真实、完整的内在机制。美国安然、世通财务舞弊事件发生后, 各国监管机构将监管重心从单纯注重财务报告本身的信息质量, 转向财务报告本身信息质量与建立健全财务报告质量保证体系并重。为此, 美国2002年通过了强制性要求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 发展较不完善, 相关的内控政策出台较迟。针对国际市场的内控变革, 我国也出台了一些列政策指引, 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规范。但是, 考虑到条件不成熟, 并未对所有上市公司强制性实施。然而, 随着资本主义市场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也在逐渐提高, 有些上市公司为了向社会传递利好信号, 以便获取潜在的效益, 便有了在强制性披露要求之外自愿披露有关信息的动力。因此, 相关部门应因势利导, 积极鼓励企业自愿披露内部质量控制信息, 满足使用者与日俱增的信息需求。同时, 为了避免企业的管理当局面临不该有的风险诉讼及其他问题, 应该对企业自愿披露信息的行为加以保护。

(四) 增强内外工作人员相互协作的意识

无论是外部审计人员还是内部控制人员, 都应该站在企业的立场建立相互协作的理念, 进行优势互补。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外部审计的评估重点就在于企业的会计系统和控制环境。所以, 内部控制人员可以充分利用外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技术优势, 共享外部审计工作成果, 同时, 内部控制人员也应该积极配合外部审计工作, 以减少外审人员的工作, 提高审计效率, 维护组织利益。

(五) 积极构建外部审计和内部质量控制相互协作的有效机制

内部质量控制可以充分利用外部审计提供的相关资料, 提高控制的效率和质量, 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内部的监督检查力度。同时, 外部审计也应该积极寻求内部治理控制的配合与支持, 通过内部质量控制了解审计项目的最新情况。

第一, 外部审计与内部质量控制的相互协作工作, 要在企业管理层的支持下, 由内部质量控制机构负责人组织实施, 仅仅围绕二者协调合作的目的展开, 具体的协作方式可以通过召开定期会议、进行不定期会面或者其他沟通方式完成。通过会议制定协作计划, 讨论内部控制、会计程序和企业员工的具体情况, 确定外部审计计划开展的地点和领域, 再安排研究开展相互协作的人员和时间, 把二者的分工协作安排在整个审计计划、审计实施以及审计报告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第二, 在审计实施的过程中, 要建立便捷沟通的途径和临时协作的要点。当开展某一项具体的审计内容时, 应根据具体的审计业务特点、具体的审计方法和审计团队等, 及时调整内外的协作方式。

第三, 要规划安排协作总结会议, 对协作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估, 及时分享工作成果和工作底稿, 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对协作计划进行整改, 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 为未来的协作计划提出新的思路和想法。

参考文献

[1]周达军.在审计过程中更好地利用内部控制的相关研究.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7) :151-152.

[2]王宪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历程:基于案例分析的视角.会计之友, 2012, (15) :91.

[3]李兰英.企业资金运营效益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知识经济, 2012, (11) :116.

[4]武彬.浅谈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运作情况.经济研究导刊, 2013, (01) :95-96.

[5]刘文.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商业经济, 2013, (01) :88-89.

[6]孙新婷, 孙青霞.试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作——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会计之友, 2011, (31) :74-75.

[7]林忠华.当前审计面临的4大挑战及对策.审计与理财, 2012, (12) :14-15.

外部效用的百年演进 篇11

科斯(R. Coase)因为对1879年的“应诊医生告甜品商人案(Sturges v. Bridgman)”作了深入剖析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我最近重读这个125年前的案子,当年泰思哲(L. J. Thesiger)法官的判词,就像数学教师给学生讲解几何证明一样,条理井然,使得后人可以稳站在他的肩膀上看问题。案情是这样的:一位应诊医生和一位甜品商人为邻,二十年来相安无事。后来,应诊医生把自己的房子往院子里扩建,将那里建成了诊室。这时医生才发现,甜品商人的研磨机噪音对诊室造成了极大的骚扰。医生为此提出控告,而商人则自辩说他研磨了二十年,从未接到过医生的投诉,这应视为医生早就默许了他的骚扰。

泰思哲法官判医生胜诉,理由是“医生默许”一说不成立:医生以前没把房子建到院子里,是不可能知道原来那里是这么吵的,所以也就无从默许或抗议。泰思哲同时指出,他的判决也适用于将来可能发生在铁匠身上的投诉。铁匠完全能够预见自己打铁的声音会骚扰邻居,所以他在决定从事打铁行业的时候,就必须买下足够大的地盘,与其他邻居隔开。在避免骚扰的问题上,铁匠有主动权,邻居则无能为力。

泰思哲也指出了他的判例不适用的场合。例如,会不会有人故意把房子建到工业区,然后声称自己受到骚扰,从而引用这一判决迫使工业区停工呢?泰思哲认为,这种情况不应援引他的判决作先例,因为建房子的人早知道工业区是有噪音的。

1959年,佛罗里达州上诉法院判决了酒店对“阳光”的产权纠纷。有两家面海相邻的酒店,其中一家准备在自己的土地上加盖一座14层的大楼,这将在冬天的下午遮盖另一家酒店的游泳场,后者向法庭申请禁令。法庭否决了申请,理由是阳光的路线不属于原告,被告有权在自己的土地上盖楼,因此而阻隔了原告的阳光是一种不可抗力。

这个对“阳光”产权归属的法律观点,到1982年又得到了重要的修正,那是威斯康星州最高法院对“太阳能系统”案的判决。相邻的两户人家,一家加盖房屋,遮挡了另一家屋顶的太阳能系统。法院禁止了房屋加建,理由是阳光有了新的用途,它不仅带来晒太阳的享受,还是一种新能源。

这三个案子勾勒了过去一百多年来“外部效应”问题的演进。其核心是:貌似分立的资源(诉讼双方的土地),在使用过程中对他人造成了不可避免的侵害(噪音或遮挡)。对于资源的排他使用,法庭的判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变化,以社会整体效率为归依。

外部电源监控器故障定位与排除 篇12

本文通过对专利数据库相关技术进行检索后, 主要通过对外部电源监控器故障导致地面电源无法正常接入电网和外部电源监控器工作时必须连续按压两次复位按钮才能正常工作两个故障进行机理分析, 找出故障根源, 同时制定改进措施。

1 故障现象

歼某型飞机外场通电时, 地面交流电源偶发性出现地面交流电源无法正常接入飞机电网故障, 且必须连续按压复位按钮二次, 地面交流电源才能正常接入飞机电网。

2 故障分析与定位

外部电源监控器具有过压、欠压、过频、欠频、逆序保护和复位功能。地面通电时, 外部电源正常情况下, 外部电源监控器经过复位后 (按压复位按钮一次) , 通过控制电路控制外部电源接触器接通, 使外部电源接入飞机电网。

2.1 欠频误保护原因分析与定位

欠频保护电路是欠频敏感电路和控制电路来实现的, 欠频敏感电路与过频敏感电路共享, 外部电源C相电压经整形、微分去触发单稳电路D (FX555) , 单稳电路D (FX555) 的3端输出通过滤波成直流电压输给电压比较器FX139的6端 (-端) , 7端 (+端) 电压是基准电压, 当电压出现欠频时, 电压比较器FX139的7端电压高于6端电压, 1输出端输出高电压, 经过延时电路, 使电压比较器FX139的5端 (+端) 电位高于4端 (-端) 标准电位, 电压比较器FX139的2端输出高电位, 再经过控制电路, 实现欠频保护, 图1为欠频保护电路原理方框图。

因故障现象出现的频次偶发, 初步判断可能是JKQ-3外部电源监控器欠频电路某个或多个元器件在特殊的情况下, 才会出现异常情况。考虑到内场工作环境和外场工作环境在冬季的差别, 分析故障原因可能是产品欠频电路内部某个或多个元器件在低温环境下, 性能漂移或不工作, 导致产品误保护。

2.2 复位功能异常原因分析

复位功能是由继电器K2、二极管V28、稳压管V29实现, 扳动复位开关时, K2线圈得电后动作, 解除继电器K1的故障记忆, 并使自己保持动作状态, 28V直流电经过继电器K1的常闭触点和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 并经过插头加到外部电源接触器线圈上, 接触器动作, 使外部电源接入飞机电网。

根据故障现象, 分析原因有有以下两种:一是产品复位时, K2继电器无法自锁或自锁后常开触点没有正常接通, 导致插头12号插孔无电压输出, 无法正常工作;二是产品复位时, K1继电器没有解锁, 常开触点没有跳开, 导致K2继电器动作后无法自锁, 无法正常工作。

3 故障排除情况

3.1 欠频电路误保护故障排除

在专用试验器上对故障件进行通电, 并使产品正常工作, 分别对欠频电路中的各元器件进行局部物理降温, 当对单稳电路D (FX555) 进行物理降温一段时间后, 产品再次出现欠频保护动作;然后用烙铁直接接在单稳电路D的壳体上, 使单稳电路D温度升高, 加热一段时间后, 产品再次工作正常。更换单稳电路D (FX555) , 将产品放入高低温试验箱内, 温度调整到-55℃, 恒温保持3小时, 再进行通电检查, 产品工作正常。

3.2 复位功能异常故障排除

用专用试验器给产品施加28V直流工作电压和115V、400Hz交流电, 用三用表检查K1继电器和K2继电器得工作情况, 第一次接通复位开关时, K1继电器释放, 常开触点跳开;K2继电器动作一次后断开, 产品没有正常工作;再次接通复位开关后, K2继电器动作后自锁, 产品正常工作。

测量K1继电器和K2继电器的吸合和释放电压, 发现K1继电器的释放电压为2V, 而K2的释放电压为3.5V, 测量新品继电器的吸合电压为3.4V。更换K1继电器后, 用专用试验器通电, 正常工作时, 只需扳动复位开关1次, 产品即可正常接通工作。

4 预防措施

(1) 修理时, 增加高低温检查试验项目, 提高产品工作可靠性。

(2) 修理时, 通过测量的K1继电器和K2继电器的吸合和释放电压对K1继电器和K2继电器进行配对, 要求配对后K1继电器和K2继电器的吸合和释放电压基本相近。

摘要:针对某型飞机外部电源监控器外场出现的故障, 通过对故障现象确认, 原因分析及故障定位等步骤, 找到了故障根源, 提出了改进措施。

上一篇:低年级新课改识字教学下一篇:纳米多孔氧化铝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