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况评估

2024-09-19

状况评估(共10篇)

状况评估 篇1

教学评估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准确、科学的评估体系针对目前对于实现课程目标来说是至关重要。它既是教师改进教学管理、获得相关的教学反馈信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也是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调整学习策略的有效手段。目前教学中普遍使用的评价方式有水平测试 (proficiency tests) , 如CET-4、CET-6;成就测试 (achievement tests) , 如期中考试 (midterm tests) 、期末考试 (final tests) 。这些测试本质上属于终结性评估。终结性评估一般在学期末或学习

阶段结束后进行终结性评估是检验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以学习为目的、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估 (formative assessment) 可以弥补终结性评估的不足。形成性评估作为一种随时向教学双方提供反馈的评价方式已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一、形成性评估的概念

形成性评估也称过程评价, 最初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家M.Scriven于1967年提出的。在国外, 也有人将其称为“课堂评估 (classroom evaluation) ”、“课堂评价 (classroom assessment) ”、“学校

评价 (school-based assessment) ”、“成绩档案袋评价 (pofolio assessment) ”, 还有人称之为“学习评价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 以区别于 (assessment of learning) ”, 但使用最多的还是“形成性评估 (formative assessment) ”。形成性评估是一种根据教学活动过程中把握到的中间成果来修正教学计划, 根据实际情况来适当安排学习内容的评价活动。形成性评估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这方面有所侧重, 它既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 更注重从被评价者的需要出发。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重视师生间的交流。其目的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促进学生的学习, 并为教师提供反馈, 帮助教师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二、海外形成性评估研究综述

1. 理论研究

国际上对评估的研究起步比我国早得多。Frederich Taylor (1911) 在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教学评估的理念。该理念强调考试的意义, 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进步程度。

20世纪60年代, 评估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课程设置人员所关注。但当时的评估仍是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估只是起辅助或补充作用。80年代,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

形成性评估对教学的影响:Weir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形成性评估, 能非常有效地适当调整教学过程各环节及其学生的学习行为。Harlen&James强调形成性评估的关键是清楚的掌握学生现有学习水平与学习目标的差距情况。Bachman&Palmer从测试的这个角度来研究探讨了形成性评估, 强调用于形成性目的的考试以此作为指导学生学习, 也有效地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方法和教材。在形成性评估

的对象这一问题上, Sadler (1987, 1989) 提倡形成性评估中质性评价方式的补偿使用, 强调形成性评估应既注重显性的学习效果, 又兼顾隐性的心智发展。Sadler还提出了学生受益于反馈信息的三大条件, 即:了解良好表现的标准;主动对其当前表现和目标水平进行比较;采取适当行动弥合差距。显然, Sadler的形成性评估理念还兼有培养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的目的。。

2. 政策支持和应用实践

海外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教学评估的发展, 大力资助评价研究项目, 大量专家踊跃参与。

英国中等教育委员会 (SEC) 采用了这种基于学校日常教学的评估手段, 并认为它可以测量出“某些不能轻易或充分地从总结性考试中所获的学业成绩” (Wood, 1993) 。

英国的评价改革小组 (The Assessment Reform Group, ARP UK) 于2002年3月公布了“为学习而进行的评价之十原则”, 其研究小组集中了7位专家:英国剑桥大学的Mary James博士、女王大学的John Gardner教授、布里斯托大学的Patricia Broadfoot教授、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Gordon Stobart博士、Wynne Harlen教授、和威尔士大学的Richard Daugherty教授。承担科研任务的高等学校还专门设立了评价研究中心。就连一贯非常重视标准化语言测试的美国也高度重视形成性评估的研究。世界著名教育测试中心ETS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2002年8月28日在其网站发布的招聘优秀形成性评价专家的广告中说:“ETS已经在积极研究与开发运用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形成性评价项目”。

三、形成性评估研究的前景展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形成性评估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因此, 我们不难对形成性评估研究今后的发展趋势做出如下预测: (1) 研究范围将扩展到如何将形成性评估运用到具体课程中的课堂内、外教学中, 以及如何把形成性评估和其他教学评价手段相结合等方面。 (2) 今后的研究课题将逐渐从宽泛的、宏观性的理论探讨转向深层次的实用性研究。 (3) 研究方法将呈现多元化、理性化和规范化的趋势: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非材料性研究和实证性研究并存。

摘要:形成性评估是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及时、有效的反馈促进语言教学良性发展的一种评估手段。海外在形成性评估的研究领域已硕果累累。以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的文献检索结果为基础, 本文从形成性评估的概念、发展过程、研究方法等层面对海外形成性评估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和统计分析, 总结了海外形成性评估的研究成果, 并预测了形成性评估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形成性评估,终结性评估,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1]郭茜.利用形成性评价促进大学英语教学中学习者自主性的培养[J].两安外围语学院学报, 2004, (2) :66—68.

[2]罗少茜.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王红艳, 解芳.新课程要求与形成性评估手段的应用[J].国外外语教学, 2004, (4) .

状况评估 篇2

根据讷安发【2013】8号文件精神及乳制品企业安全生产评估报告标准,我司认真进行评价,评估情况如下:

一、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我司设立以总经理为组长,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为副组长,各部门主管为组员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2名,各部门班组设兼职安全管理员各1名。

二、安全生产管理:

1、我司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已建立,正不断的健全,安全生产

管理已分解到各部门,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制定、月度目标,并进行考核,进行奖惩。

2、我司已制定主要负责人、职能、机构及各岗位人员安全生产责

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逐步健全。

3、各工种岗位有规范化的安全操作规程。

4、公司按规定购买和监督职工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三、安全教育和培训

1、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每年进行培训,年终进行

考核。

2、特种作业人员按规定取得国家规定的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

书方可上岗。

3、新工人上岗前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考

核,不合格不得上岗。

四、职业卫生管理

建立了《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和《职业卫生档案》,按照《职业健康法律规章宣传手册》及上级安全部门要求,对特殊岗位人员,建立了职业危害告知通知书,定期对在职员工进行宣传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卫生标准,督促有害作业部门将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安全生产目标管理。

对在册职工进行一年一度的例行身体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身体检查、验血、X光拍片检查、心电图、体检覆盖率100%。

五、安全预案管理

不断修改完善安全应急预案,对要害部门,关键岗位进行安全救援应急预案演练。对于演练方案设计,演练程序,人员组织,设备提供等问题,公司管理部提供后勤保障,各部门对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专项分析,制定相应对策,并充实到安全救援预案中,如:7月18日公司就氨泄漏事故进行了预案演练,同日又进行了火灾事故的预案演练。每个演练参加人数都达到了50人以上,通过演练,基本达到预案及演练的目的和效果。

六、安全管理评估总结

状况评估 篇3

记者从山东省教育厅了解到,该省开展的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评估范围,包括运动场地建设、体育器材配备、教室采光照明条件、食堂卫生条件以及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情况和学生视力状况等内容。

中小学是否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好体育课程被纳入评估范围。评估要求,体育课必须保质保量,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学校每天上午安排25分钟至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体育考试成绩按不低于中考总分10%的标准计入升学成绩。 为了督促中小学校按时开展体育活动,山东把学生视力不良率作为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每学期进行两次监测;以县为单位,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不能高于40%,初中生视力不良率不能高于75%,高中生视力不良率不能高于90%。

某烟囱结构腐蚀状况评估检测 篇4

1、烟囱概况

某烟囱为3机组共用的钢筋混凝土单筒式烟囱, 总高度210m, 出口内直径7.0m。烟囱筒外壁在133.5m和206.5 m处各有一个讯号平台, 筒首用铸铁盖板, 上用耐酸砂浆抹面。烟囱采用环板式钢筋混凝土基础。在标高5~45m范围内, 采用100mm厚粒状珍珠岩做隔热层, 内衬230mm厚耐火砖;标高45m以上采用120mm厚硬塑料泡沫板填岩棉做隔热层, 内衬180mm厚耐酸陶粒混凝土。烟囱筒内壁从30m到195m每隔15m设置有支撑内衬及隔热层的环形悬臂, 悬臂表面胶粘0.4mm厚聚四氟乙烯薄膜, 在薄膜与贴角缝采用改性环氧保护;筒身均采用#300混凝土。

2、烟囱腐蚀检测

2.1烟囱筒壁、内衬腐蚀深度检测

烟囱筒壁和内衬腐蚀深度检测是通过在烟囱筒壁钻取贯穿筒壁、隔热层和内衬的芯样方式测量。现场根据烟囱实际分节布置, 在积灰平台以上每节分别钻取一个贯穿芯样, 测量各芯样的筒壁和内衬腐蚀深度, 钻芯前用钢筋探测仪扫描筒壁钢筋位置, 钻孔避开钢筋。详细测量结果见表4.1, 测量结果总结如下:

1、烟囱内衬分两个区段, 其中标高45m以下耐火砖内衬内侧未见明显腐蚀, 但取样可见局部砖砌灰缝不饱满;

标高45m~210m陶粒混凝土内衬内侧存在一定腐蚀, 腐蚀深度在1mm~22mm间, 腐蚀最严重的位置在标高136米处附近, 腐蚀深度为22mm, 从整体来看内衬内侧上部 (105米以上) 腐蚀状况较下部严重。

2、标高45m以上陶粒混凝土内衬浇筑质量整体较好, 但136米标高内衬陶粒混凝土出现破损、开裂。

3、隔热层中硬塑料泡沫板较好, 未出明显现腐蚀现象。

4、烟囱混凝土筒壁内侧浇筑质量较好, 也未出现明显腐蚀现象。

2.2 腐蚀介质含量及影响分析

在火力发电厂烟囱中, 烟气对烟囱的腐蚀影响很大。烟汽中都含有一定量的SO2、SO3、HCl等酸性气体, 湿法脱硫系统运行后, 当排烟温度低于烟气的酸露点时, 烟气首先会在内衬上凝结成酸露腐蚀内衬。腐蚀是从内衬内侧开始逐渐移向外侧, 先腐蚀结构薄弱部位后逐渐扩大。内衬的灰缝或不密实区域, 筒壁裂缝等不密实处, 都是先行腐蚀的部位。

硫酸根离子与氧化钙作用生成结晶的硫酸钙, 体积增大, 在孔隙内产生膨胀压力破坏混凝土。硫酸钙还能与水泥所含的铝酸四钙起作用, 生成铝和钙的复硫酸盐, 化合物的体积比化合前膨胀约2.5倍, 使水泥石结构胀裂, 强度下降而遭到破坏。《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GB/T 50476-2008) 规定, 单位体积混凝土中三氧化硫的最大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4%。

为了判断现状条件下, 烟囱结构的腐蚀程度, 需要对包括筒壁、内衬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比对分析, 为此, 选取3个钻取的芯样进行了酸性介质 (主要是硫酸根离子) 、酸不溶含量等化学分析, 通过对这些物质的定量分析, 确定烟囱的腐蚀程度和发展情况。

检测结果显示:

内衬硫酸根含量超出规范允许范围, 且影响较深, 说明酸液已经对内衬产生了影响;但混凝土筒壁硫酸根含量未超出规范允许范围, 筒壁未出现腐蚀现象。

2.3 烟气压力及温度测量

烟囱内正压区段的压力虽然并不大 (一般<200 Pa) , 但其对烟囱的腐蚀作用则很大。正压能使烟气中的有害气体穿过内衬的缝隙而与隔热层接触, 而隔热层处的温度相对烟气温度更低, 酸性气体更容易凝结成酸露从而使隔热层遭受腐蚀, 腐蚀将深入到烟囱的内壁。倘若筒身混凝土不密实, 烟气将进入其内侧裂缝进行腐蚀, 遂使裂缝进一步扩展。

现场在穿孔取芯位置安装压差表及温度计, 在烟囱脱硫系统正常运行情况下, 测量烟囱内外压力差及内侧烟气温度, 并判断烟囱内是否存在正压区段。

烟囱沿高度分布的压力差值及温度值见表4.5及图4.5-1、图4.5-2。

检测结果表明:

1、烟囱下部负压较大, 随着高度增加负压呈减小趋势, 直至烟囱出口附近变成正压。207米测点处压力差为15Pa, 其余高度测点压力差均为负 (-230Pa~-30Pa) 。

2、烟囱运行时, 烟气沿高度分布的温度值在76.1℃~84.8℃, 大于脱硫后保证烟囱不被露点腐蚀的管壁温度最低值70℃, 表面烟囱在GGH正常工作状态下烟囱内壁处于干燥状态。

3、烟囱腐蚀状况评估

3.1 脱硫对烟囱的影响

对燃煤电厂烟气采取脱硫措施 (简称“FGD”) , 目前比较成熟的脱硫工艺主要有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干法脱硫、海水脱硫等。其中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是当今世界各国应用最多和最成熟的工艺, 国家电力公司将湿法石灰石脱硫工艺确定为火电厂脱硫的主导工艺。

湿法脱硫工艺主要流程是, 锅炉的烟气从引风机出口侧的烟道接口进入烟气脱硫 (FGD) 系统。在烟气进入脱硫吸收塔之前经增压风机升压, 然后通过烟气—烟气加热器 (GGH) , 将烟气的热量传输给吸收塔出口的烟气, 使吸收塔入口烟气温度降低, 有利于吸收塔安全运行, 同时吸收塔出口的清洁烟气则由GGH加热升温, 烟气温度升高, 有利于烟气扩散排放。经过GGH加热器加热后烟气温度一般在80℃左右, 可使烟囱出口处达到更好的扩散条件和避免烟气形成白雾。GGH之前设的增压风机, 用以克服脱硫系统的阻力, 加热后的清洁烟气靠增压风机的压送排入烟囱。当不设GGH加热器加热系统时, 烟气温度一般在40~50℃。

通常进行湿法脱硫处理且不设烟气加热系统 (GGH) 的烟气, 水份含量高, 湿度大, 温度低, 烟气处于全结露状态。对一台600MW机组来说, 烟气中水气结露后形成的具腐蚀性水液理论计算量约40~50吨/每小时, 它主要依附于烟囱内侧壁流下来至专设的排液口排到脱硫系统的废液池中。脱硫处理后的烟气一般还含有氟化氢和氯化物等强腐蚀性物质, 是一种腐蚀强度高、渗透性强、且较难防范的低温高湿稀酸型腐蚀物质。

烟气经过脱硫后, 虽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的含量大大减少, 但是, 洗涤的方法对除去烟气中少量的三氧化硫效果并不好, 约20%左右。烟气脱硫后, 对烟囱的腐蚀隐患并未消除;相反地, 由于经湿法脱硫, 烟气湿度增加、温度降低, 烟气极易在烟囱的内壁结露, 烟气中残余的三氧化硫溶解后, 形成腐蚀性很强的稀硫酸液, 使烟囱腐蚀状况进一步加剧。

脱硫烟囱内的烟气有以下特点:

1) 烟气中水份含量高, 烟气湿度很大;

2) 烟气温度低, 脱硫后的烟气温度一般在40~50℃之间, 经GGH加温器升温后一般在80℃左右;

3) 烟气中含有酸性氧化物, 使烟气的酸露点温度降低;

4) 烟气中的酸液的浓度低, 渗透性较强。

由于脱硫烟囱内烟气的上述特点, 对烟囱结构有如下影响:

1) 烟气的温度降低, 上抽吸力小, 流速就低, 容易产生烟气聚集并对排烟筒内壁产生压力。锥形烟囱结构型式 (如单筒式烟囱) 中的烟气在中上部基本上是处于正压运行状况, 而等直径圆柱状烟囱 (如双管和多管式烟囱中的排烟筒) 是负压运行状况。烟气正压运行时, 易对烟囱筒壁产生渗透压力, 加快腐蚀进程。烟气湿度大, 含有的腐蚀性介质在烟气压力和湿度的双重作用下, 烟囱内侧结构致密度差的材料内部很易遭到腐蚀, 影响结构耐久性。

2) 低浓度稀硫酸液比高浓度的酸液腐蚀性更强。

3) 酸液的温度在40~80℃时, 对结构材料的腐蚀性特别强。

总之, 脱硫后, 烟气性状的变化导致其对烟囱结构的腐蚀性加强, 尤其原设计未考虑脱硫的烟囱, 其广泛采用的内衬方式, 腐蚀现状不容乐观。

3.2 烟囱腐蚀状况评估结论

目前烟气对烟囱上部内衬造成一定的腐蚀, 影响深度较小, 没有渗透内衬、进入隔热层, 尚未对烟囱混凝土筒内壁造成腐蚀。但不排除局部内衬浇筑质量较差, 形成薄弱区域, 内衬腐蚀加剧, 使得烟气渐渐渗入隔热层, 从而腐蚀烟囱混凝土筒壁, 降低烟囱耐久性, 对烟囱安全造成影响的可能性。建议厂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对烟囱内衬进行全面缺陷普查, 结合缺陷检测结果对烟囱内衬进行修复, 并对内衬进行全面防腐处理, 提高烟囱耐久性。

建议厂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对烟囱内衬进行全面缺陷普查, 结合缺陷检测结果对烟囱内衬进行修复, 并对内衬进行全面防腐处理, 提高烟囱耐久性。

参考文献

[1]陈友治, 徐瑛, 丁庆军, 李云龙;酸性介质对钢筋混凝土腐蚀机理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8期

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状况评估报告 篇5

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状况评估报告

我单位是一所预防保健机构,我单位查体中心所涉及的射线装置,主要用于健康查体。现把我单位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单位情况

芝罘区卫生防疫站作为独立的事业法人单位,成立于1953年,是集疾病控制、卫生监督、科研培训、健康教育于一体的县级一等卫生防疫站。站内设22个科室,包括检验科、食品卫生一、二、三科、环境卫生科、学校卫生科、职业卫生科、消杀科、流行病科、计划免疫科、艾滋病防治科、质量管理科等业务科室和健全的行政职能及后勤保障科室。

本站具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和对外通讯联络设施,固定资产597

222万元。占地面积3360m,其中实验用房1136m,办公用房4566 m。

购置了内江西南医用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蜀光KFⅡ-200mA型医用诊断X射线机满足了查体透视需要。

二、辐射管理情况

1、X射线机工作情况。射线装置有良好的辐射防护措施,并经有关部门检查验收合格后投入使用。射线装置使用人员经过严格培训,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考核和资格鉴定后,取得了合格证后上岗。机房外设置了明显电离辐射的警示标志,配置了工作状态指示灯,防止人员误入工作区。

2、个人的防护用品使用情况。职业人员个人剂量监测: 每个季度初期为放射工作人员发放个人剂量计,每个季度末按时收回剂量计,于热释光测读装置进行检测,并建立个人剂量档案。放射工作场所防护监测: 主要是定期对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周围环境进行放射防护检测,保证辐射水平符合有关规定或者标准。放射工作场所配备工作人员防护用品和受检者个人防护用品,防护用品符合一定的铅当量要求,符合国家相应的标准。

3、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

(1)辐射工作行政审批和备案情况。我单位已经与2010年申请

并在2011年1月28日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编号为:鲁环辐证

[06535]。我单位现在射线装置已经全部备案。我单位目前无报废射线装置

(2)成立了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小组。我单位指定“职业卫生监测科张柱涛、张勇”为兼职的辐射与环境保护管理员,负责单位辐射安全和防护工作,并明确了岗位职责。

(3)管理规章制度及档案。单位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号)的要求,制定了较为全面的安全和辐射防护管理制度。包括:《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射线装置操作规程》、《射线装置设备检修维护制度》、《射线装置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辐射岗位工作人员培训制度》、《使用射线装置监测方案》等。我单位放射管理档案健全。

(4)从事射线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近几年,本站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均参加了卫生系统组织的专业培训。2010年,由于岗位调整、退休等原因,现聘任放射医师1名从事胸透工作,其具有辐射工作的上岗资质,每年积极参加辐射工作人员培训。

(5)个人剂量管理和职业健康检查。我单位已为1名放射工作人员配置个人剂量计,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和职业健康查体档案。

(6)我单位在竣工验收时,对辐射工作环境进行了监测。监测周期为一年,对放射诊疗工作场所、周围环境进行放射防护检测,辐射水平符合有关规定或者标准。

(7)放射安全领导小组每月一次对科室的防护操作进行检查,科室负责人每周进行检查。对放射工作人员违规操作行为及时发出整改通知书,督促科室落实整改。检查结果与科室及个人年终考核评先挂钩。

(8)制定应急预案演练计划。结合本单位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综合应急预案演练和单项应急预案演练,明确应急演练的课题、队伍、程序和方法,并积极落实。我单位到目前为止尚无放射事件发生。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

1.由于我查体中心仅对从业人员进行预防性健康检查,工作量不大,辐射安全各项制度还不够完善,今后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完善。

2.由于编制限制,放射工作人员不足,年内未能参加专业培训。

五、下一步打算

1.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制度,并抓好制度的落实。

2.争取引进专职放射人员,强化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严格操作规程,确保辐射安全和环境保护。

联系人:张柱涛联系电话:6222616***

芝罘区卫生防疫站(盖章)

河南省畜禽粪便污染状况评估 篇6

关键词:畜禽粪便,耕地负荷,氮流失量,环境污染

河南是我国重要的畜牧大省,主要畜禽品种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畜牧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河南省畜禽养殖污染也日益加剧,大量粪便和污水任意排放到养殖场周围环境中,对养殖场及周围的大气、水体、土壤等产生了严重的危害,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1,2]。笔者通过估算1990~2011年间河南省畜禽养殖业粪便排放量变化,并通过耕地负荷、流失量等参数对河南省畜禽养殖污染状况进行评价,为河南省畜禽养殖业规划布局以及污染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河南统计年鉴》[3]的1990~2011年间河南省主要畜禽存出栏数作为基础数据,估算河南省畜禽粪便排放量及污染负荷。

1.2 研究方法

(1)河南省畜禽粪便排放总量的估算:计算公式:Q=∑Ni×Ti×Ki。式中:Q为年度粪便产生量(万t);Ni为各类畜禽饲养量(万头(只));Ti为饲养期(d);Ki为各类畜禽粪便排泄系数(kg/头·d)。畜禽饲养期确定:在估算各类畜禽饲养期时,存栏头数的饲养期按全年(365 d)计算,不同畜禽种类出栏头数的饲养期参考国内外资料确定[4,5]。生猪平均饲养期一般为160d,肉牛平均饲养期为160d,肉羊平均饲养期为150d,肉兔平均饲养期为90d,肉禽饲养周期平均为50d。畜禽粪便排泄系数确定:畜禽的粪便排泄系数与畜禽种类、性别、生长期、饲料、天气等诸多因素有关,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国家标准。本研究在参考国家环保总局关于畜禽养殖业污染物产生系数核算[6]的基础上,征询畜牧和环保专家的意见,确定了河南省各类畜禽的粪便排泄系数K(见表1)。(2)河南省年度畜禽粪便养分产生总量的估算:由于畜禽粪便的养分含量没有统一的估算标准,依据河南规模化养殖场采样分析,参考国家环保总局文件和相关研究资料[7],确定畜禽粪便中的养分含量(见表2)。以此估算河南省年度畜禽粪便养分产生总量。计算公式:M=∑Qi×Fi。式中:M为年度畜禽粪便养分产生总量(万t);Qi为各类畜禽粪便产生量(万t);Fi为单位质量畜禽粪便的养分含量(%)。

(kg/头·d)

(%)

2 结果与分析

2.1 河南省畜禽养殖业发展情况

近20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河南省畜禽养殖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见表3。据统计,2011年,河南省肉、蛋、奶总产量分别为660万t、400万t、320万t,全省畜牧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居全国前列,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2011年生猪、牛、羊、家兔和家禽出栏数与1990年相比,分别增长3.2倍、4.5倍、2.5倍、5.6倍和4.3倍。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生猪、肉鸡、蛋鸡、奶牛规模饲养比重分别达到58%、96%、68%和80%。

(万头(只))

2.2 河南省畜禽粪便产生情况

根据公式(1),计算出1990~2011年河南省畜禽粪便产生总量(见表4)。

(万t)

从表4中可以看出,随着河南省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河南省年畜禽粪便产生量也在迅速增长。1990年河南省的畜禽粪便产生量为12748.3万t,而到了2000年就达到了26254.9万t,翻了一番,此后的10年间基本维持在26000~27000万t。2011年河南省畜禽粪便产生量中各种畜禽贡献量依次为:猪13385.0万t,占总量的50.1%;牛7504.0万t,占总量的28.1%;家禽3364.4万t,占总量的12.6%;羊1798.6万t,占总量的6.7%;兔643.4万t,占总量的2.4%。猪粪便已超过全省畜禽粪便排放总量的一半,所以在环保治理中,应将其作为重中之重。

2.3 河南省畜禽粪便对环境的影响

(1)河南省畜禽养殖业的养分产生量及其耕地负荷量。根据公式计算出了河南省畜禽养殖业产生的养分总量及其耕地负荷量(见表5)。

从表5中可以看出河南省畜禽粪便中的氮、磷、钾养分总量随着畜禽饲养量的增加而增加,到2011年时已分别达到了130.2万t、37.6万t和99.6万t,分别比1990年时增长了2.1倍、2.4倍和2.0倍。河南省2011年化肥施用总量折纯为596.8万t,居全国第一位,其中氮肥216.2万t、磷肥106.6万t、钾肥55.7万t。如果将2011年河南省畜禽粪便中的养分全部施入农田,其氮、磷含量分别相当于同年施用化肥量的60.2%和35.3%。

(kg/hm2)

虽然我国还没有设定单位面积耕地土壤的畜禽粪便以及氮、磷养分的限量标准,但多数学者认为每公顷耕地能够负荷的畜禽粪便量为30 t左右[8],粪肥年施氮量的限量标准为170kg/hm2,年施磷量的限量标准为35kg/hm2[9]。从表5中可以看出2011年河南省畜禽粪便耕地负荷均已超过这些限量标准,而考虑到规模化养殖场粪便产生量的集中性,河南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周围土地的粪便负荷已明显超过其承载能力。

(2)河南省畜禽粪便及其氮、磷、钾养分流失量。据研究,我国畜禽粪便的流失率为粪2%~8%、尿50%[10]。结合河南省气候及粪便管理模式,按照粪便流失量取8%,尿以50%估算出2011年河南省畜禽粪便流失量为6651.5万t,由此带来的畜禽粪便中氮、磷、钾流失量为23.2、4.0和24.2万t。

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的数据[9],2011年河南省的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为1.39万t,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为7.25万t。因此,2011年河南省畜禽养殖业的氮流失量分别是同期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氮排放量的16.7倍和3.2倍,已成为河南省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其贡献已大大超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3 结论

传统的家庭畜禽养殖,畜禽粪便可以作为有机肥料及时使用,一般不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情况完全不同,由于农牧脱节严重,畜禽粪便产生量大、过于集中,不可能完全实现合理的直接还田利用,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环境污染。2005年以后,随着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快速转变,河南省畜禽养殖的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畜禽养殖业污染风险势必也随之不断加大。因此,河南省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来防止畜禽养殖业的污染。

参考文献

[1]郑纯辉,赵杰.河南省集约化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状况及管理对策[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6(2):14-16.20.

[2]苗蕾,寇渊博,李有等.河南省畜禽养殖污染状况及对策[J].河南科学,2010,28(1):94-97.

[3]河南省统计局.1990-2011年河南省统计年鉴[M/OL].http://www.ha.stats.gov.cn/hntj/tjfw/tjcbw/tjnj/A06201401index_1.htm

[4]李建国.畜牧学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307-3l3.

[5]吴飞龙,林代炎,叶美锋.福建省畜禽养殖业废弃物污染风险评估[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4):445-449

[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S].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2.

[7]农业部全国土壤肥料总站肥料处.肥料检测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410-411.

[8]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全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及防治对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25.77-78

[9]王方浩,马文奇,窦争霞等.中国畜禽粪便产生量估算及环境效应[J].中国环境科学,2006,26(5):614-617.

新技术可评估玉米早期营养状况 篇7

据当地媒体报道,由圣保罗大学一个跨学科科研小组开发了一项可以对玉米营养状况进行早期评估,以使农民及时干预,保证收成,避免损失的方法。

该科研项目题为“计算机视觉在植物营养方面的运用”,由圣保罗大学物理学院和畜牧业与食品工程系共同进行。这项技术使用叶子的数字图像与计算机视觉相结合,可以在几分钟时间内,判断出早期发育阶段的玉米缺乏哪种营养。

科研人员介绍说,该技术使用人工智能,对植物幼苗叶片进行识别,以判断植物是否缺乏如氮、磷、镁、硫、钾、铜、铁、锌和锰等微量营养素。植物长成的叶片以可视方式记录了其各种营养缺乏情况。而在植物生长的初期,即一周或两周期间,这种信号已经显现,但尚未处于可视阶段。该技术运用扫描仪对叶片的数字化图像进行解读,解读后,图像被显示成数学模型,运用软件与预先构建的模型进行比对。

科研人员构建了营养状况正常的叶片的数学模型,通过软件,以这些正常的信息,制作出一个新的数学模型,以这一新的模型与正常叶片模型进行比对,以确认营养缺乏情况。

状况评估 篇8

关键词:社会信任,一般信任,人际信任

一、导言

西方学者对信任问题的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齐美尔是最早对信任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研究的学者。其后心理学家对信任的理解更多的是将信任理解为个人的心理事件或人格特质, 持这种取向的学者编制了很多量表来测量人们在人际信任特质上的个体差异。[1]在重复博弈模型中, 经济学家得出人们追求长期利益会导致信任的结论。既然重复博弈可以产生信任, 那么影响重复博弈的可能因素和影响重复博弈中人们策略选择的因素也就是影响信任形成的因素。[2]日裔美籍学者福山认为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乃是文化对经济的影响途径和表现形式, 它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经济效率。[3]

德国社会学家卢曼从认为信任本质上是简化复杂性的机制之一, 采用“二分建构”的方法将信任分为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4]。科尔曼和普特南都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涉及到了信任, 信任作为社会资本三要素之一, 社会资本的下降将导致信任度的下降, 信任与社会资本不能从理性的投资中获得, 只是从宗教、传统、习俗中获得[5]。本文的分析是基于我们在2009年夏天进行的社会质量的调查情况的资料展开。

二、关于一般信任状况

中国是低信任度社会还是高信任度社会?

观点一, 中国是低信任度的社会。韦伯认为中国人的信任是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 是一种凭借血缘共同体维系的特殊信任, 而对于亲属关系以外的人, 中国人普遍地表示不信任[6]。福山认为诸如中国、意大利和法国这样的国家, 其社会组织都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家族基础上的, 对家族之外的人缺乏信任, 因而是低信任度的社会。王飞雪认为中国人对人性善良抱有较强的信念, 但这种对人性表面上的高评价并不促进信任行为[7]。

观点二, 中国是高信任度的社会。由英格哈特主持的“世界价值研究计划”的结果表明中国相信大多数人值得信任的比例高达60%, 高于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六年后, 英格哈特进行了新一轮的“世界价值调查”, 结果与之前的大同小异, 仍有超过50%的中国人相信大多数人值得信任[8]。王绍光、刘欣 (2002) 在1998年做的调查显示, 有30%的人相信社会上大多数人值得信任, 虽然这一结果比英格哈特的调查结果要低得多, 但是王绍光等人相信这样的结果在世界上仍然属于高信任度国家。

我们的调查同样询问了类似的问题, 即“您认为大部分人是否值得信任”, 调查的结果显示45%的人认为大部分人是值得信任的。从这一结果, 我们可以判断中国人的一般信任程度是比较高的。

三、关于人际信任状况

在人际信任方面, 我们考察了人们对于下列六种人员的信任程度:家人、朋友、邻居、医生、陌生人和外国人。我们得到的规律是, 对家人和朋友的信任程度非常高, 对邻居和医生的信任其次, 对陌生人和外国人的信任程度最低。这一结果表明了中国人的人际信任在本质上由亲密的情感联系所维持的, 并且反映出很强的儒家文化背景。

(一) 对家人和朋友的高度信任

首先我们来看对于家人的信任。在目前的中国, 亲属仍然是个人获取保护和合作的社会安全网的主要来源。亲属关系提供了一种在陌生人中不易发生的可信任性和恩惠度的基础。正如韦伯指出的中国人的信任是“建立在亲戚关系的纯粹个人关系上”的, 对于那些置身于血缘家族关系之外的人来说, 是普遍地不信任。所以,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由血缘关系所联系起来的亲密的情感基础导致了中国人对于家人的极高的信任度。其次我们来讨论对于朋友的信任。朋友并不是家庭成员也没有血缘关系, 怎么会有如此高的信任度呢?我们认为答案就是上文提及的“亲密的情感联系”, 只是这种亲密的情感联系不是经由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 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熟识和互动。彭泗清[9]曾经指出中国人相互之间信任的程度, 并非取决于双方所包含的先天的血缘关系, 而主要是取决于两人之间实际关系的好坏。因此, 中国人的人际信任除了包括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亲属成员外, 还包括与自己有着亲密的情感联系但非家庭成员的其他人 (如朋友) 。

(二) 对邻居和医生的中度信任

首先是对于邻居的信任。中国人常说“远亲不如近邻”, 可见在亲疏程度上远亲甚至比不上邻居。邻居同样不是经由血缘关系与某人相联系的, 而是表现出很强的地缘特征。这种亲密的情感联系是经由地缘关系而建立的。这种地缘关系使人们共同生活在类似的环境中, 逐渐形成所谓的共同体 (社区) 特征, 所以邻居之间已经不同于陌生人之间, 对邻居的信任自然高于对陌生人的信任。其次对于医生的信任是比较特殊的。医生应该属于陌生人的范畴, 对于陌生人来说是没有所谓的亲密的情感联系, 那么为什么人们还是更多倾向于信任医生呢?医生作为掌握专业知识的群体, 在与病人的互动中代表的不是其个人而是整个医疗体系和其掌握的医学专业知识, 与其说人们是信任医生本人还不如说人们信任的是其代表的医疗体系和专业知识。这种信任类型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吉登斯那里, 作为脱域机制之一的专家系统是依赖于信任的。

(三) 对陌生人和外国人的低度信任

对于陌生人和外国人的信任程度最低, 不难理解, 就是人们对这两类人群的亲密的情感联系最弱, 或者说没有情感联系。我们仔细比较人们对这类人群的信任程度, 能够发现人们对外国人的信任要高于对陌生人的信任, 这点也许说明了中国人认为外国人要比中国人更讲诚信。值得一提的是, 高收入群体有64.7%的人信任外国人, 明显高于其他群体,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高收入群体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认识外国人, 从而比其他群体更信任外国人。

四、结论

在本次研究中, 我们发现中国的社会信任状况有一定的复杂性。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的人际信任是由亲密的情感联系所维持的 (特殊信任) , 而另一方面这种特殊信任并不能全面地说明中国人的人际信任, 除了包括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亲属成员外, 这种信任还扩展到了非家庭成员, 通过长时间的熟识和互动, 从而建立起稳定的信任关系。虽然中国人的信任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很大, 但是这种影响随着城市化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开放而不断减弱。所以考量信任状况, 或者判断一个社会是否是高信任社会或是低信任社会, 要从多方面进行。信任是在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思想意识形态和制度规范的共同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因此, 只有在充分全面完整地认识和了解该文化与社会规范之后, 才有可能对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民众所持有的信任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

参考文献

[1]郑也夫, 彭泗清等.中国社会中的信任[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2]张维迎、柯荣住.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2002, (10)

[3]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海南出版社.2001.

[4]岳瑨, 田海平.信任研究的学术理路——对信任研究的若干路径的考查[J].南京社会科学.2004, (6)

[5]刘斌.信任问题研究述评.理论前言[J].2004年, (4)

[6]李伟民, 梁玉成.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J].社会学研究.2002, (3)

[7]王飞雪、山岸俊男.信任的中、日、美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9, (2)

[8]王绍光, 刘欣.信任的基础:一种理性的解释[J].社会学研究.2002, (3)

状况评估 篇9

常压储罐在原油、化学危险品的储存和输送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拥有的5000m3以上储罐就有2万多台。近年来, 我国跨越沿海地区已建立起一批从单罐容量10万m3、12.5万m3到15万m3的大型油品储罐。由于20t是易燃易爆液体集中储存危险临界量, 因此上述储罐设备大都被列为工业生产重大危险源, 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随着旧有储罐的逐年老化以及原油质量的劣化, 致使储罐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既影响生产的连续运行, 同时会造成重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更严重的储罐安全事故甚至会危害人民的生命安全, 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经验表明, 罐壁板的强度失效和罐底板的腐蚀泄漏失效是常压储罐的两种最主要失效形式, 罐壁板的强度失效可通过目测、测厚结合必要的强度计算达到失效控制的目的, 而罐底板的腐蚀泄漏失效则由于罐基和介质的直接接触而极大的增加了底板腐蚀状况的监测与检测难度, 因而, 对罐底板腐蚀状况进行检测及针对性的安全评估显得更为重要。

2. 储罐底板及腐蚀

储罐底板是通过多块板材拼焊构成的, 其排板形式一般以中幅板和边缘板为主, 有的无边缘板, 只有中幅板。此外还有一些由此衍生出的排板形式。底板面积随着容积的增大而增大, 常见的储罐底板厚度一般为4~10mm, 边缘板较中幅板厚。

金属储罐最常见的劣化形式是受各种腐蚀, 因此对罐底板检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发现腐蚀的部位, 并确定腐蚀的实际状况。罐底板位于储罐的最底层, 上表面接触含水的存储介质, 下表面与罐基础接触, 是储罐腐蚀的主要集中区, 含水油品中的无机盐成为导致储罐底板腐蚀的诱因, 腐蚀形式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2] (图1) : (1) 湖状蚀坑, 含水油品中的高渗透性无机盐水解酸化后, 渗过防腐层或衬垫层进入底板表面引起的底板大面积腐蚀和焊缝区腐蚀; (2) 锥形蚀坑, 水中无机盐分形成的电解液在腐蚀产物与底板材料、不同材质和同材质不同电势组织间造成的电化学腐蚀; (3) 针/管状蚀坑, 罐底无氧条件下的硫酸盐致细菌腐蚀。此外, 钢板材、施工焊接质量、大气外界环境以及使用维护保养等, 都是引起包括罐底板在内的储罐腐蚀失效的诱因。

3. 储罐底板腐蚀状况检测

目前国际上对储罐底板腐蚀检测最常用的方法是漏磁方法和声发射方法, 同时辅以涡流、超声、磁粉、射线、渗透方法进行局部抽查[3], 另外比较原始的检测方法还有目测法和锤击试验法。声发射对储罐的检测, 重点在于对在用储罐底板整体腐蚀缺陷状态实时监视检测, 便于对储罐底板的腐蚀状况进行分组和总体评价, 以决定是否需要清罐进行进一步检修, 评价的依据是各通道中声发射撞击数的多少和定位事件数的多少。由于储罐直径较大, 声波传播途径复杂, 定位精度相对较差, 仅有参考意义。储罐底板的漏磁检测为开罐检测, 检测过程与底板直接接触, 通过分析底板腐蚀部位磁化后的漏磁量来定量评估该部位腐蚀状况。漏磁检测操作简便、直观、灵敏度高、成本低、效率高、不受防腐层和底板表面状况的影响, 具有对罐底板全厚度范围内的腐蚀、穿孔等缺陷检测能力, 尤其能检测储罐底板下表面腐蚀状态, 不足之处是只适用于铁磁性材料, 会受罐底板机械障碍 (各种罐底部件、板间焊缝等) 影响, 检测覆盖率受被检底板清障状况的影响。涡流检测法是无损检测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 与漏磁检测相比, 适用于导电材料如铁磁和非铁磁性材料检测, 检测对象范围较宽, 且无需考虑对罐底板磁化和退磁, 但涡流检测的可测深度 (渗透性能) 受检测激励频率影响, 同时需要额外的交流供电。已发展的低频电磁场检测技术 (LFET) 虽已较好解决较厚钢板内部和下表面缺陷的检出问题, 但目前应用还不广泛。超声检测测量精度较高, 但对被检测底板表面要求较高, 同时需要耦合剂, 不能检测有覆盖层的罐底板, 检测效率较低。超声测厚只能是抽查式的单点检测, 对于均匀腐蚀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而对于分散的局部麻坑腐蚀很难捕捉到, 因此漏检的可能性极大。表面检测 (磁粉和渗透) 只能发现底板近表面的缺陷, 并且需要对表面做清洁处理, 检测效率较低。而事实证明, 许多储罐底板下表面的严重腐蚀是造成罐底板强度明显降低或导致穿孔泄漏的主要原因。

表1列出了储罐底板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及其检测特点, 可以看出, 某一种单独的无损检测方法都无法确保对储罐底板实施100%的精确检测。因此, 为尽可能地提高底板检测覆盖率以降低腐蚀缺陷漏检的可能性, 需要采取以声发射/漏磁/涡流检测为主, 结合真空检漏、超声测厚、表面探伤为辅提高底板检测覆盖率, 防止漏检;而采用宏观检查、超声波A扫描 (或C扫描) 对罐底盲区 (包括机械障碍) 和重点怀疑部位进行局部抽查复验, 以提高检测结果精度。一般在储罐运行期间, 作为一种整体性的快速普查方法, 采用声发射及时发现储罐底板的失效并进行腐蚀状况分级预报,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储罐开罐检查数量, 从而大大降低总的检修费用。对于需要开罐详查的储罐则可采用漏磁检测技术 (或低频涡流技术) 对罐底板进行全面扫描探测, 以做出全面的定量评价。采用真空检漏方法来重点检测焊缝区域是否存在穿透型的腐蚀缺陷。采用超声测厚以防止由于底板均匀减薄而造成底板漏磁扫查漏检。

4. 储罐底板腐蚀安全评估

综合运用上述现代无损检测方法可以提高储罐腐蚀检测的可靠性, 再根据储罐的实际腐蚀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安全评估, 就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在操作周期内, 由于腐蚀泄漏出现的非计划检修。目前针对储罐的安全运行维护, 是建立以声发射检测为主的在线监测和以底板腐蚀检测为主要内容的清罐检验的检测体系, 结合相应的安全评价技术构成储罐结构完整性评价体系。储罐综合监 (检) 测体系的建立已随着现代无损检测方法的深入开发而逐步为大型储罐用户所接受, 但相应的安全评价体系方法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基于某一特定无损检测方法的评价分级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全面反映储罐底板的安全状况。

目前国内各项无损检测技术能力基本可以满足现场检验检测的需求, 通过综合运用上述现代无损检测方法, 了解油罐腐蚀状况的检测体系, 但尚未建立起相应的安全评价体系来确定对已检出的腐蚀缺陷如何处理, 以及如何科学地确定检验周期。

美国API 653规定, 每5年至少进行一次运行中常压储罐的外部宏观检查。若不知道腐蚀速率, 超声测厚在线检测周期为5年;知道腐蚀速率后, 超声测厚在线检测周期应根据实际计算而定, 但最长时间不能长于15年。底板检测周期应根据实际计算确定, 但最长不超过20年。国内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危险品化学安全管理条例》要求, 必须对化学危险品储罐进行定期检验, 但目前具体年限和检验规则还没有明确的要求;SY/T 5921标准规定, 新建储罐第一次检测修理期限不超过10年, 以后检验周期为5~7年。

参考文献

[1]王勇, 沈功田, 李邦宪, 闫河.压力容器无损检测—大型常压储罐的无损检测技术[J].无损检测, 2005, 27 (9) :487-490

[2]J.B.Santos, F.Perdigao.Automatic Defects Classification-A Contribution[C].NDT and E International.5June2000.Mitsui Babcock Energy Limited.

[3]Fujun LIU, Shoubao DING, Xiaolian GUO.Magnetic Flux Leakage and Acoustic Emission Testing Technique for Atmospheric Storage tanks[C].17th World Conference on Nondestructive Testing, 2008, Shanghai, China

状况评估 篇10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信息化的推进, 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我国对网络信息系统的依赖性日益加深。国外在研究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方面已有数十年的经验, IT发达国家在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标准、技术、架构、组织等方面都已非常成熟。而国内, 更重视网络系统内部数据的安全保护, 网络终端是重要文件和重要数据的存放源头, 许多安全事件往往发源于网络终端, 来自终端的泄密事件、安全威胁也频频显现, 网络终端安全管理已成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

对网络终端安全性进行客观、系统地评估是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通过对安全隐患及未来风险的分析, 并评估这些风险可能带来的安全威胁及影响程度, 将有助于安全人员针对性地抵御威胁、全面提高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 最大程度地保护信息资产。

目前, 国内关于评估网络终端安全状况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网络终端安全的关键点尚不明晰。本文将对网络终端安全状况评估指标体系作出有益探讨, 尝试量化网络终端评估系统指标, 将网络终端安全风险控制在可靠水平, 从而最大程度提高终端安全水平。

2 网络终端安全评估方法

选择何种安全评估方法将直接影响到评估过程的各个环节, 可能左右最终评估结果。现有的风险评估方法大致可分为定量风险评估、定性风险评估及综合风险评估三大类。

2.1 定量风险评估

定量评估对构成风险的各个要素和潜在的损失水平赋以数值, 当量度风险的所有要素都被赋值后, 建立起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从而完成风险的量化计算。定量评估数据较为直观, 分析方法相对客观, 但部分风险被量化后存在被曲解的可能性。常用的定量评估方法包括模糊综合评判法、BP神经网络、灰色系统等。

2.2 定性风险评估

定性评估主要依据研究人员的知识和经验, 或业界标准、历史教训、政策走向等非量化

资料对系统风险作出评估, 是一种模糊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操作相对简单, 结论较为全面, 但主观性强, 易受到评估人员直觉、经验的影响。常用的定性评估方法包括专家评价法、历史比较法、事故树分析法、因果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

2.3 综合风险评估

综合风险分析是将定性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一种分析方法, 在不容易获得准确数据的情况下使用定性分析,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定量方法以减少主观性。最常用的综合风险分析评估法即层次分析法 (简称AHP) , 它是一种综合了定性与定量分析、是人脑决策思维模型化的决策方法。

3 网络终端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3.1 建立评估体系的原则

我国《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将风险评估的基本要素定义为:资产、威胁、脆弱性、风险、安全措施。网络终端安全状况评估中主要牵涉资产、威胁、脆弱性三个要素。建立网络终端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时, 需要考虑以下4大原则: (1) 必须遵循国际、国内信息安全评估规范, 评估指标体系还应符合业务要求及应用特点, 尽量满足用户及应用环境对网络终端安全性的要求。 (2) 设定的指标应涵盖终端安全所有风险要素, 覆盖技术、管理各个层面, 也囊括主观、客观各种因素。 (3) 指标的含义、目标应当明确, 指标体系整体条理清晰, 数据收集渠道应具现实操作性, 保障定量分析的可行性。 (4) 评估指标要独立于网络终端安全的具体内容, 不与其他指标内涵发生重叠。

3.2 网络终端安全评估框架设计

本文遵循评估体系建立原则, 对网络终端安全状况建立起层次评估指标体系, 拟将指标体系分为四层, 详见表1。

实现网络终端安全状况评估指标体系, 分为三步:一是建立层次评估指标体系;二是确定评估指标;三是对各个评估指标赋予权值。指标数据有多种来源, 包括问卷调查、人员访谈、实地调查、辅助工具和文档审查等。之后, 参照终端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采用文档审查、调查表等方式获得安全状况数据, 再利用漏洞扫描工具、入侵检测工具等技术对资产、威胁、脆弱性进行识别和分析。

3.3 网络终端安全量化评估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评估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先通过构造等级模糊子集, 对被评估事物的模糊指标进行量化, 再利用模糊变换原理对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3.3.1 建立评价对象因素集

设层次型评估指标体系为U, 把因素集U分为n组, 记做U={U1, U2, …, Un}, 其中Ui∩Uj≠Φ, i≠j (i, j=1, 2, …, n) 。设第i个子集为Ui={Ui1, Ui2, …, Uin}, 其中i表示第i组的单因素个数。

3.3.2 设置评判集和分配权重系数

设V={V1, V2, …, Vn}为评判集, 由不同等级的描述组成的集合。m一般取奇数, 评判集适用于任一层次和任一因素的评判。

3.3.3 单级模糊综合评价

成立一个评估专家小组, 由专家对每个评估指标评判, 并确定评估指标属于等级评判集中哪个级别, 统计评估指标被评判为相应等级的专家数, 相应等级专家数占专家总人数的百分比, 即得到评估指标在此等级的隶属度, 进而得到模糊关系矩阵Rj。根据单因素模糊关系矩阵Rj, 利用复合运算求出子因素Ui的综合评判结果:Bi=AiΟRi= (bi1 bi2…bim) , i=1, 2, …, n。

3.3.4 计算最终综合评价结果

对单因素评价结果Bi再进行高层次的模糊综合评判, 由较低层次的综合评判结果Bi构成高一层的单因素模糊关系矩阵R。之后, 对多级因素集进行综合评价, 得出评判因素U的最后评价结果为:B=AΟR= (b1 b2…bm) 。可根据评估指标的层次情况循环本轮计算, 直至得到最满意的综合评价结果。

3.3.5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模糊综合评价的最终结果不是一个单值, 而是一个模糊子集, 这样, 能比较准确地体现对象本身的模糊状况。由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量化评价的具体过程可以看出, 最底层指标需要人为做隶属度判断, 所有上层指标的隶属度均根据下层计算得到。网络终端安全评估主要是识别和分析资产价值、威胁及脆弱性。根据资产 (A) 在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要求的不同程度, 将三个属性划分为五个等级, 对不同等级赋予不同数值;根据威胁 (T) 出现的频率对威胁进行赋值并划分五个等级;脆弱性 (V) 识别针对每一项资产, 同样将其划分为五个等级。对网络终端安全评估值进行五等级划分, 分别是好、良、中、差、极差, 等级越高对终端及网络造成的影响越大。表2是等级划分表及相应的安全状况。

根据三个基本要素的最终赋值, 并结合网络终端安全评估模型 (图1) , 分析计算出网络终端安全评估值, 计算过程分四步: (1) 由A、T、V及风险发生概率决定网络终端安全评估值。 (2) 计算威胁利用脆弱性导致终端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P, 记为P=F1 (T, V) , P=T+V。 (3) 对资产造成的损失程度和威胁值、脆弱性、资产价值有关, 记为L=F2 (P, A) , L=PXA。 (4) 考虑威胁发生并对资产造成的损失与风险发生的概率R, 得出终端安全评估值S, S=F (L, R) , S=LXR。

3.4 网络终端安全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4.1 系统需求分析

安全性评估分析, 重点评估风险可能造成的威胁及影响, 向系统管理员提交细致可靠的分析报告, 让管理员掌握策略漏洞和安全状况, 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抵御威胁的防护对策。网络终端安全评估系统需要满足7点需求: (1) 识别网络终端资产。 (2) 对网络终端进行漏洞扫描, 提供准确、客观的定量评估数据。 (3) 动态监测网络运行的终端资源, 分析可能面临的威胁及发生的可能性。 (4) 进行终端安全评估, 得到综合量化评估结论。 (5) 将数据、量化评估结果以报告形式输出。 (6) 给出安全解决方案或加固建议等, 提高网络终端安全性。 (7) 管理使用评估系统的用户, 分配不同权限。

3.4.2 网络终端安全评估系统设计

为减少系统资源占用, 本文将评估系统设计在内网一台服务器上, 设软件运行环境为Windows 2002/2003 Server, 服务器被要求接入核心交换机。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

3.4.3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网络终端安全评估系统主要分为五大模块:资产识别、脆弱性管理、威胁管理、终端安全评估、评估响应。

(1) 资产识别模块。资产识别模块主要包括资产信息管理子模块和资产识别及赋值子模块。前者主要管理本地终端和远程终端的基本信息, 后者从资产数据库里读取终端IP地址、用户名、密码等信息, 建立主机对象, 将主机对象传给回调函数。

(2) 脆弱性管理模块。该模块包含漏洞扫描和脆弱性赋值两个子模块。扫描被评估的本地终端和远程终端, 并确定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所存在的漏洞以及对终端资产的脆弱性权重进行赋值。

(3) 威胁管理模块。该模块包括资源监测和威胁赋值两个子模块。其中, 资源监测模块动态监测本地、远程终端资源, 获取资源状态信息。

(4) 终端安全评估模块。分为快速、完全评估两大子模块。快速评估根据量化评估模型对终端安全进行评估;完全评估则根据建立的安全评估指标体系里的指标因素集, 利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评估。

(5) 响应模块。根据评估结果, 匹配响应库里定义的规则, 给出解决方案或加固建议。

系统接口设计方面, 将系统分为三层:用户接口层、逻辑处理层和数据中间层。接口层用于接受用户输入及显示评估报告;逻辑处理层实现上述五大模块的各项功能;数据中间层则屏蔽数据库细节, 连接系统和多个数据库。系统接口设计如图3所示。

4 结束语

本文提出一套网络终端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建立起网络终端量化评估模型, 将评估项目尽可能具体量化, 以减少人为主观影响。下一步可考虑根据安全评估系统, 对终端安全量化评估模型做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完善系统设计并扩充评估功能。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深入, 风险评估在信息安全领域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针对我国在网络终端安全状况评估方面缺乏量化评估技术的现状, 本文提出一套网络终端安全状况的评估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涵盖了网络终端资产、威胁、脆弱性等各个方面。基于安全评估方法, 利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起评估模型, 重点解决了如何减少人为主观因素、如何提供客观安全状况评估因素等问题。

关键词:网络终端,数据,系统功能模块,量化模型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17859-1999,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S].1999.

[2]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Z 24367-2009,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指南[S].2009.

[3]吴亚飞, 李新友, 禄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04) .

[4]郭宁.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信息安全标准与技术追踪, 2006, 5:17-19.

[5]Xiaoping Wu, Yu Fu, Jiasheng Wang.Information systems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on improved fuzzy AHP[C].Compution, Communication, Con trol, and Management.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2009, 4:365-369.

上一篇:社会调查研究下一篇:任务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