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和分析

2024-09-22

研究和分析(精选12篇)

研究和分析 篇1

摘要:详细分析了网络监听技术,分析了以太网监听技术和X.25网监听技术,着重研究了基于TMN体系的网络监听技术。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监听方案,并且推断出这种网络监听方案同样也适用于光网络的结论,对于网络监听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网络监听,以太网,TMN体系

0 引言

网络监听(Net wor k Moni t or i ng)是一种用于实时监测网络数据包传输情况的技术,多用于网络协议分析仪和网桥设备[1]。它通过配置软件和硬件,实现对网络数据包的捕获和分析,以及协议分析和流量统计。由于网络监听是一种被动的运行方式,所以对被监听网络的工作状态不产生任何影响。网络监听从物理层获取数据包,根据网络协议,分别对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进行分析。目前,网络监听技术被广泛用于网络流量统计和网络安全。

网管结构的不同,监听方式也不相同,而不同的监听方式,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1 以太网监听

将网络监听主机内的局域网卡设置成监听模式,运行驱动程序后,网卡会将网络中出现的正确数据包,不论目标地址是什么,都传输到上层。分析软件根据设置好的条件,对数据包进行分析和过滤,最终给出分析结果。如果是共享式网络,则将监控网卡接入网络即可。可交换式以太网,则通过交换机的共享端口获得数据。如果网络交换机不提供共享数据端口,则不能实现全网络监听。

2 X.25网监听

很多电信网管系统采用X.25交换网作为数据传输网,要实现X.25交换网的监听,必须配置两个数据接收器,分别监视网络的接收和发送信息。可以在网络监听主机的PCI总线插槽内安装一块监听卡,它支持HDLC规程,并提供两个接收端口,这两个端口分别接到DTE的收、发数据线上。这样,网络监听主机可以获得X.25交换网的收、发数据包,根据X.25协议得到数据内容,实现网络监听的功能[2]。

3 TMN的网络监听

3.1 基于TMN体系的网管系统结构

基于TMN体系结构的网络管理系统,有选择地配置TMN建议书中的功能模块,最终形成TMN的子集。以SDH传输网管为例,SDH传输网管多采用单台管理工作站及多个网元的结构,每一台SDH通信设备包含多个网元,所有网元利用嵌入式链路连接,管理工作站与一台作为协议网关的网元设备相连,以网络的形式(以太网或X.25网)构成网管系统。有些厂家的SDH网管采用多台管理工作站方式,其中一台作为管理服务器,用于实现主要的管理功能,其他作为实现GUI(Gr aphi cs Us er I nt er f ace)功能的工作站。服务器与工作站之间用网络连接,管理信息在网元和管理工作站之间交换,采用标准的TMN网络管理协议。而网元之间通过嵌入式链路交换信息,采用非标准协议[3]。

3.2 网管信息获取

在系统中选择管理工作站的网络接口作为信息访问点IAP(Information Access Point),通过该点监听网管中的各种管理信息。信息访问点的选择应重点考虑接入方便和信息集中两个方面,还应考虑监听系统在IAP的接入不会影响到原网管系统的工作状态,图一给出了监听系统框图。

在图一中,基于TMN的网管系统作为被监听系统,实现常规的网络管理功能。管理信息在管理工作站与网元之间实时交换,协议网关相对网元侧提供嵌入式链路接口,而其相对管理工作站侧提供以太网接口。选择协议网关的局域网口为信息访问点,对网管系统实施监听,对监听到的数据包进行处理。如果需要转发到别的系统,则重新组织数据包,经网络传输出去。监听网卡是一个标准的10M以太网卡,网卡一般有4种模式:广播模式(Broadcast Mode),组播模式(Multicas Mode),单播模式(Unicast Mode)和混杂模式(Promiscuous Mode)。在混杂模式下,网卡不判断目的地址,将接收到的完整的数据包全部传送到上层。将网卡设置成这种模式,用来监听网络上的数据包。为实现网络监听功能,必须重新开发网卡的驱动程序。获得网络的数据包后,通过多层解析,可以得到网管信息。

4 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监听方案

现以TCP/IP协议为例,加以说明。

4.1 MAC层数据包解析

将任何目标地址的帧接收下来,并进行校验,正确无误后,去掉帧头和校验序列,将数据字段提交到上层处理。

4.2 IP数据包解析

根据IP协议标准,确定IP数据包的包头内容,定义相应的数据结构,如:版本号、头标长度、服务类型、数据包长度、ID、偏移量、TTL、传输协议、头标校验、源IP和目的IP等。

4.3 TCP数据包解析

对TCP的数据包头进行解析,如:源端口、目的端口、发送序列号、确认序列号、数据长度、标志、窗口和紧急指针等内容。UDP数据包的包头较简单,仅包含源端口、目的端口、数据长度和校验和,解析方法与TCP的类似。ICMP和ARP数据包因为不包含网管内容,所以在此系统中仅作为网络状态判别,不进行详细解析[4]。

4.4 应用层解析

根据网管的通信协议和技术文本,对应用层解析,提取出重要的网管信息。为了减轻监听主机CPU的负荷,设置过滤条件,滤除一些数据包。消息过滤分4层进行:链路层,通过指定特定的MAC地址来进行信息过滤;网络层,通过指定源IP地址或目的IP地址来进行数据包过滤;传输层,通过指定的数据包的端口号来进行数据过滤;应用层,通过区局部网管信息格式来进行应用数据的过滤。

网络监听技术使用广泛,可以推断网络监听技术在适用于TCP/IP网络的同时,也适用于光网络。

5 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和对比不同的网络监听技术,着重分析基于TMN体系的网管系统结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TCP/IP协议的网络监听方案,并且表明这种网络监听方案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高会生,邸剑.利用网络监听技术获取SDH网管信息[J].2002.

[2]虞红英,江南.通用网络协议自动监视分析系统的实现[J].计算机工程,1996.

[3]尹霞.基于网络监听的TMN信息转换系统[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2.

[4]张俊,江汉红,陈少昌.Internet网络攻击与抵御的层次化分析[J].微计算机信息,2005.

研究和分析 篇2

要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有效地学得知识、提高能力、完善人格、获得发展,教师必须做好了解、分析和研究学生情况的工作。

无论是了解,还是分析研究学生,都跟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技艺方法水平有关。例如,是否承认学生具有认知的主动性?怎样看待学生的发展?就属于理论素养问题,怎样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确认心理品质、性格特质以及怎样观察学生、跟学生谈话等,便属于教学的技艺了。

在教学中,特别在备课时应从哪些方面来把握学生的情况呢?教师比较关心的往往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水平,再进一步,则是学生的认知水平。然而,笔者认为还应包括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和情意态度方面的情况。

一、关于学生认知水平的了解、分析和研究

在学习理论中,“认知”有较广的涵义。一个学生的知识、经验(感性知识和体验),智慧技能(理解、应用能力)、动作技能和智力发展等,都反映了他的认知水平。

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认知学习。它必须以学生认知结构作为起点,故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是教师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通过课堂教学观察,作业情况,测验情况等可以获得有关信息。

把握全班的知识掌握和智慧技能水平,一般要通过对重要测验、考试的分析,了解各知识块和各级水平的失分情况(或得分情况)去把握。

从上表的数据可明显看出两点:1.该班对较高学习水平的试题得分低;2.如果试题符合教学要求,班级中则有一批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或总体学习水平较差,需要进一步作具体分析,找出原因。

把握个别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方法是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学习档案中记录主要测验的主要错误、错误原因。这是一项颇费精力的工作,可以先抓两头建立部分学生的学习档案,并且发动学生自己记录。让学生建立和翻阅自己的学习档案,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的常见错误。

要十分重视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分析。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智力发展有明显的三个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它们各有不同思维特征。以后法国人加尔则把学生智力分为具体型智力、想象型智力和理论型智力等类型。研究现象表明,学生可能有几种类型并存的情况,但总有一种占主导地位。

为判断学生的智力类型,表2列出各种智力类型的主要思维特征。

一般来说,学生的智力类型与年龄(学年段)有联系。初中学生开始出现智力型式的分化,学业成绩不良原因包含了思维的弱点。如某些初三学生仍喜欢少儿广播,少儿读物,不喜欢科学

各种智力类型的主要思维特征

(理,化),就反映他们的思维简单、不习惯逻辑推理等。高一也是一个容易发生分化的年级,由于教材抽象水平提高,思维模式仍停留在原有水平就会出现新的学业成绩不良者。进入高二、高三、特别是复习阶段,知识的“穿线结网”和各类综合思维训练,会刺激学生智力发展,逐步进入理论型思维类型。

但是初三化学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经验又较具体直观,学生的学习起点相近,故不应有大面积的学业成绩不良者。在高一化学中则应注重学生智力类型的转变情况。高一化学知识量增加、概念抽象、普遍用化学符号术语表述问题,会对智力仍处于低级水平的学生带来困难,他们往往表现为机械记忆、理解缺乏变通性、不会推理判断、只能解答与例题相类似的问题等。对于这些因智力发展很慢而造成学习不适的学生,应在学习档案中注明,并注意给予具体的帮助。

二、关于学生学习策略水平的了解和研究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总希望并认为学生在按自己讲授的思路来掌握学习内容,事实上,每个学生都各按自身积累的学习经验、方法进行阅读、听课、作业、以及记忆、理解等。在教学中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学习策略是关于学习的知识及其执行技能。它包括在学习环境中,促进获得知识初步技能的方法总和,在诸多学习方法中选择适合自身的最好方法;监控、调整自身学习活动的一系列操作过程等。7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把元认知也纳入学习策略范畴。元认知被定义为对自己认知的认知,即学生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体验。每个学生都在自身的学习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只是水平高低、调控能力和意识程度不同而已。

怎样了解和判断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呢?下面先来分析关于选择性注意策略和知识编码策略的问题。根据学生在阅读、听课时能否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把精力集中到重要的,没有理解的或者自己曾经错误(失分)的内容,可了解学生选择性注意策略的水平。凡能领悟教师的引导语、开场白,讲评中的主要方面,能弄清各阶段的目标、教学意图、测验性质,并能指导自己的学习方向的学生必定有较高的注意选择性。

信息加工论认为,知识的保持(记忆)实质是知识的编码,知识的编码能力不仅需要有较扎实的陈述性知识,还要求有知识的编辑和组合技能,即所谓程序性知识,一个学生能经常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和知识的归纳,不仅能促进陈述性知识的理解,同时又获得了程序性知识的体验和提高。学生自己“穿线结网”的归纳尽管粗糙,不完整,但毕竟是学生自己思维的结果。要了解学生的编码或编码策略水平,只需放手让学生自己做知识小结便可一目了然。教师在备课中应分析学生的知识编码水平,研究提高编码水平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教师讲评学生的自撰小结,切记不要急于把完整的知识小结呈现给学生,因为这充其量只能使学生获得陈述性知识,而不能获得知识编辑的训练。结果往往是记住了小结而不能应用。

现在再来谈谈如何观察学生学习调控能力的问题。学习调控可理解为根据学习情况及时间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激活和维持学习态度,评价自身的学习效率、效果的过程。这是一种策略性思维。如果学生能调控自身的学习,他就是一个自觉的主动的学习者。提高学生的目标意识,效率意识,以及据此而产生的调控意识,这比空洞地要求学生“主动性”“自觉性”要有效得多。笔者曾经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调控情况:先向学生布置回家一小时复习,准备第二天测验,而第二天是回答调查问卷。问卷的项目大体如下(给出的各种选择答案从略):

1.复习一开始,你是否想过应如何复习(采用什么方法)?

2.最先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3.(承接2)原因是什么?

4.第一次变换学习方法的原因是什么?

5.整个复习过程中,变换了几次学习方法?

6.复习中,是否产生过厌倦情绪,何时产生的?

7.厌倦情绪产生时,你采用什么方法克服?

8.什么时候,你感到已经完成复习工作?

9.复习中,是否推测过测验的范围,命题可能性?

10.复习中是否有测验期望分?

在问卷分析中清楚看出,学业成绩好的学生能迅速根据自己的经验确定复习方向和方法,并不断变换学习方法,如阅读课本,看笔记、作业等,而差的学生几乎是盲目的,不知怎样复习或哪种方法更有效。

最后谈谈关于元认知的问题。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两部分。例如,某学生知道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有大小、限度、特点、风格等,他就有了元认知知识,假若他在自己学习中能根据自身情况制订目标,并能扬长避短,取得很好学习效率,这就有了元认知体验。现代元认知理论认为,一个学生调控自身的学习过程,其动力就是元认识水平。笔者参与“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的课题研究时,在调查问卷分析中发现,元认知水平高的学生对待测验的错误有如下特点,知道出现错误并非坏事(次要测验的错误能避免重大考试的错误);知道订正的必要并能及时订正:知道要作原因分析并能说出自身常见错误的几种类型(如审题、计算错误等);能正确预见自己的得分等。总之,有订正的习惯,有多种订正促进成绩提高的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分析学生学习策略的方方面面,可以从两种类型,即智力中等而学习成绩优良者和智力尚可而学习成绩不良者两类学生着手,分析他们学习过程的差异,包括学习方法、学习过程调控和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认识等并根据这两类学生在班级里的分布,判断班级群体学习策略水平的大体情况。对于学习策略水平较低的班级,教师应强化指导,即从外部来控制学生的学习;相反,如班级的学习策略水平较高,则教师应少用“命令”的口吻,而讲清目标,让学生自己控制到达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三、关于学生情意、态度情况的了解和分析

学校教育中会有智力跟学业成绩相悖的情况,这种现象一般都能从学习动机、态度、兴趣、个人性格特质中找到原因,这些属于情意态度方面的因素,也是各学科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稳定的动机、兴趣、认真的态度,热忱进取向上的性格倾向都是完整人格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把握这些因素,针对性地开展个性教育,对提高学业成绩有重要的作用。

几乎每个教师都会遇到缺乏学习动机,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这是什么原因呢?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的观点,学习是一种高级需要,这些学生大抵都有某些低级需要没有满足,如家庭经济困难、没有家庭温暖、教师看不起等。处于时常提心吊胆的心理不安全状态,他们怎么会对学习有愉悦感呢!这是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学习基础太差,有的甚至长期听不懂教师的.讲课,这样,学生对该门学科的认知兴趣就会丧失殆尽。第三种情况是已经染上不良习气的学生对学习也会毫无兴趣,他们大多处于学业成绩的末位。教师要分清原因,针对性地给予个别关心和帮助。缺乏家庭温暖的,给予师爱,学生的友爱;缺乏知识基础的,给予补课;对不良的习气则必须进行行为矫正。

学生的性格及其与能力倾向、学业成绩的关系是各科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怎样对学生的性格进行分类呢?笔者认为可借鉴艾森克的人格结构图(如图),即按稳定―不稳定、外倾―内倾两个维度来反映人的性格特质,这种分类也把古代人的四种气质类型反映出来,如胆汁质属外倾不稳定性格,多血质属外倾稳定性格等。

在与学生的接触、交谈中,不难对学生作性格特质分析。问题是这些性格倾向跟学习有何关系?研究证明,对于学业成绩来说,粘液质的学生具有性格优势,多血质次之,而显有极端的胆汁质和忧郁质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者居多。笔者按学校教育的特征,作如下更具有操作性的分类,并略作分析。

反省型热情类学生:介于粘液质和多血质之间的性格,这类学生反应深刻、知识扎实且倾向于系统化,精力稳定,认识旺盛,倾向于粘液质的则恬静而有探究精神,倾向于多血质的则智力活动更快,更活,但学习易分心,容易见异思迁。这类学生喜欢数、理等科学课程,一般都具有抽象、概括和综合能力。他们的学业成绩优良、中等各半,几乎无学业不良者。

奔放型活动类学生:介于多血质和胆汁质之间的性格,这类学生智力活动快,但反应较肤浅,有灵活性而兴趣易变,倾向于胆汁质的对学科知识有随意性,而讨厌要作深入思考的数、理、化课程,但能胜任技术性工作。他们的行为特点是不放弃任何活动的机会,喜欢较激烈的身体活动。这类学生的成绩分布,优良约占一半,中档约30%,差档约20%。

伤感类学生:属忧郁质性格,是一类不活泼,不开朗的学生。这类学生以反应深刻性为特征,但眷恋自身,不喜刺激,有的感情纤弱,有的孤独自好。在学习上,他们兴趣专一,能持续完成一项工作如作文,但对理科较厌倦,缺乏探究和反思的习惯。在学业成绩上,优良者很少,不良者也很少,几乎全部是中等。

神经质类学生:属胆汁质性格。这类学生以反应肤浅和易变为特征,喜欢刺激,学习上随意,只对若干章节有学习兴趣,文科尚可,而讨厌数理等抽象程度较高的课程。这类学生中学业成绩好、中、差的比例为1∶2∶2。

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对策分析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传统的竞技项目,如舞龙、舞狮、武术等,都已经进入课堂。尤其是武术的引进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促进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强身健体。当然,目前高校的武术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面都没有完善。笔者了解到相关情况之后,通过查阅资料,对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目前高校武术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1.对武术的价值认识不足,教学观念落后

相比于国外引进的其他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等,武术的知名度就低得多,练习的人也相对较少,专业的武术俱乐部和武术比赛更是屈指可数。据统计,在2014年开展的全国高校武术比赛中,参加的队伍还不到200支,和国内2000多所高校的总量相比,可谓是沧海一粟,难免令人心生感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的学生和教师都没有认识到武术的价值,基本上都认为它是一小部分爱好者的专业。更有甚者,认为我们的中国瑰宝——武术,不过是花拳绣腿,还不如日本的柔术和韩国的跆拳道来得实在。教学观念如此落后,又怎么能让武术教育在高校中得以蓬勃发展呢?

2.武术教学缺乏好的指导教师,师资力量极其薄弱

除了顶尖的体育类高校,体育教师在高校教师中的地位并不突出。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师都是一人肩负多个职位,经常出现在课堂上教授乒乓球而指导健美操队参加比赛的情况。武术作为一种后来引入高校体育教育系统的项目,更是不受学校的重视,专业武术出身的体育教师可谓屈指可数。不少高校的武术教师都是半路出家由其他的体育项目改行而来。教师的基础知识尚且不扎实,基本功尚且不规范,怎么能够教出好的学生呢?那些学生也只有依样画葫芦的学着教师的动作,不能领会到武术的精髓和奥秘,在武术项目中的长远发展也就成为了泡影。

3.专业武术指导用书较少,教学内容匮乏

书本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当前,专门用于指导高校武术教学的书籍少之又少。很多高校都只能自编教材,开展授课和讲学。而部分高校则采用综合类的体育教育课本,去教育和指导学生进行武术训练。教学内容的匮乏,让教师的教学成为了“无米之炊”,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教起,也不知道每一课的练习要持续多久,才能深刻地映入到学生的脑海中去。总之,关于武术,高校体育教师也是甚为头痛,甚至不知道应该怎样安排好课程的进度和训练的内容。而作为被动接受的学生,更是云里雾里,不得教师的教学要领。

二、高校武术教学对策

1.转变落后观念,提升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

在以往的选课中,学生都会把武术课程作为最后的选择。那么,怎样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武术课堂中来,将“中国瑰宝”培养成自己兴趣爱好的一部分,成为了当前高校体育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改变高校对于武术教育的落后观念。毕竟,如果一个学校开设武术课的数量就少得可怜,怎么可能吸引大量的学生参与其中?当然,学校也可以发展与武术相关的社团活动,让武术走进校园,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到武术的魅力。其次,学生也要改变对武术教学的落后观念。只有通过积极的宣传,或者专门的武术表演,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武术的力量,让他们感受到“国之瑰宝”的奥妙,才能吸引他们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

2.引进好的武术指导教师,加强师资力量配备

学校要一改之前聘请体育教师的规则,在适当范围内引进相关武术专业的教师,加强学校在武术教学方面的师资力量。当然,若是在短时间内不能引进武术教师或者引进成本较高,也可以改变现有武术教师的教学现状,即使半路出家的现实已经很难改变,但是我们的体育教师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学习武术的内涵和精髓,而不是将武术教育停留于表面的形式。最后,加强各个高校之间的交流,尤其是武术教学的交流,取长补短,从侧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编制专业武术教学用书,充实教学内容

上文提到,目前和武术相关的教学用书少之又少,这就要引起我们相关武术机构的注意。一个项目想长时间地蓬勃发展,没有好的教学材料是不行的。我们的武术机构可以和出版社合作,共同编制专业的武术教学用书。同时,体育高校的武术教学专家也可以献计献策,将自己毕生的经验编成书,供其他高校借鉴应用。相信只要武术教学用书得到规范,教师的教学内容才能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丰富。

高校武术教学的普及,说明我们的武术教学已经能够为大多数人接受。然而,目前该项目的教学依旧存在观念落后,教材更新较慢,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希望相关教育专家多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高校学生的身体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尧.新世纪:中国大学与大学生的发展方向[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1(2):48-51.

虚拟装配技术分析和研究 篇4

装配是产品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也是实现产品功能的关键步骤。传统的产品装配过程对产品装配性能的分析和评价大都借助实物模型及以往经验, 这种方法准确性差, 如遇到设计方案修改则需重新分析模型, 造成了财力、物力的浪费, 容易出现设计隐患。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其在CAD/CAM中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虚拟装配[1] (Virtual Assembly, 简称为VA) 。

1 虚拟装配技术的特点

虚拟装配技术是将装配设计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起来, 建立一个与实际的生产装配环境相一致的虚拟装配环境 (Virtual Assembly Environment, VAE) [2], 设计人员通过虚拟现实的交互手段进入VAE, 对产品进行的装配和拆卸操作, 用计算机等设备来记录下操作过程, 分析和验证产品的装配性及工艺过程, 从而提高产品的可装配性, 使装配能贯穿于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中。

虚拟装配技术的突出特点归纳如下:

(1) 以集成化的装配信息模型为核心。模型必须是集成化的统一体, 在计算机内部具有唯一确定的数据源, 能保证关联模型之间数据的一致性[3]。

(2) 以全生命周期装配环节为对象。虚拟装配的研究对象涉及产品全生命周期中与装配相关联的所有过程, 包括装配、拆卸、维修、报废等环节, 和实施这些过程以及所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3) 以可装配性的全面改善为目的。衡量产品的可装配性应综合考虑技术性、经济性和社会性。从技术角度分析产品装配合理可行, 从经济角度上尽可能降低产品成本, 从社会角度应考虑人员、设备实际操作的难易度, 安全性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4) 以操作仿真的高逼真度为特色。体现在实施对象、操作过程和所利用的装配资源, 都和实际情况高度吻合。三维实体建模是确保产品装配对象和装配资源高逼真度的前提。

2 对虚拟装配技术的分析与研究

虚拟装配关键的技术点主要有:产品装配建模技术、装配序列规划技术、虚拟装配仿真技术、可装配性评价技术等。

2.1 产品装配建模技术

建立产品装配模型的目的在于表达完整的产品装配信息, 一方面使系统全面支持产品设计的进行;另一方面为CAD系统中的装配自动化和装配工艺规划提供信息源, 并对设计进行分析和评价。所以产品装配建模是虚拟装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信息完整、结构层次合理的模型能极大提高后续工作的效率。

目前可用于产品建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有很多, 如商用软件:Pro/ENGINEER、UG (Unigraphics NX) 、CATIA以及一些研究机构自行开发的软件。

建立产品的装配模型, 就是建立装配层次模型和装配关系模型的过程。

在目前应用的产品装配层次模型中, 树结构模型最为典型[4]。树的根节点是产品总装配体;中间的节点是子装配体和零件, 中间环节可能有多层, 同一子装配体和零件可能在某些层被多次使用;叶节点是树的最下层, 由子装配体中的各个零件组成。装配树结构模型表达了实际组成装配体的装配顺序, 同时也体现出装配体、子装配体、零件之间的从属关系。

产品的装配关系包括零部件间的相对位置和配合关系, 反映零件之间的相互约束和相对运动。因为产品中零、部件的装配设计通常通过相互间的装配关系表现。因此, 建立装配模型的关键是表达产品零、部件之间的装配关系。一般可以分为位置关系、联接关系、运动关系。如图1所示。

除建立装配层次和装配关系外, 还应考虑产品中零部件的物理属性 (包括材质、重量、纹理) 、外观要求 (颜色、形状等) 等对装配的影响。因这些因素太多, 实际操作中应选取关键的, 对实现产品功能较重要的信息补充至产品装配模型中, 以利于后续的分析。

2.2 装配序列规划技术

装配序列规划是在给定产品设计的条件下, 找出合理、可行, 满足诸如几何、工艺、机械、工具等条件的装配序列, 按照这样的序列装配可以完成预期的装配目标。

常见的装配序列规划方法有以下几种[5]:

(1) 基于装配优先约束关系的装配顺序的求解。以往使用装配零件顺序约束的方法来表达零件装配顺序, 获得装配优先关系的是该方法的关键, 其问题在于人机交互方式的工作量大, 容易出错。通过自动获得优先约束可减少工作量, 但要遵循超集规则、子集规则、闭环规则这三个基本规则。

(2) 基于组件识别的装配顺序的求解。按照零件组件分类, 分层生成组件装配顺序。组件的识别分为五种类型:分类聚类、堆积聚类、层聚类、组件聚类和组合聚类。这种求解方法可有效地减少生成装配顺序的复杂性, 删除操作工艺性差的装配顺序。

(3) 基于知识的求解方法。采用一阶谓词逻辑以表达产品的结构。系统输入产品CAD模型, 使用人机对话方式得到装配预先约束, 通过图搜索法求解产品特性图的最小割集来产生装配顺序, 并进行相应夹具和工具的设计。该方法对于某些特定产品求解比较有效, 但是适用面较窄, 需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

(4) 拆卸法求解装配顺序的方法。通过求解零件的拆卸顺序来获得零件装配顺序。在拆卸法基础上建立装配顺序交互编辑工具, 使产生的装配顺序既满足几何可行性, 又满足机械设计和制造的要求, 使所实施的装配顺序更加实用。该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必须满足装配和拆卸互相可逆。

(5) 装配割集法。利用数学图论中图的割集思想, 把装配体拆卸过程和装配体连接关系图的分割过程相对应, 来解决了装配序列生成问题, 是一种严谨的数学方法。但其主要的弊端在于当图中节点个数较多时, 图的分割方法呈指数位增加。

2.3 虚拟装配仿真技术

装配过程仿真是人通过计算机或其它虚拟设备来模拟产品的实际装配过程, 直观展现装配过程和装配方法。仿真过程的关键是装配空间中零件的位姿和运动描述。产品装配空间中的位姿和运动一般多采用位姿矩阵和运动矩阵来描述[6]。首先按照用户设定的步长把路径划分成多个关键点, 然后各关键点上将零件的三维空间变换矩阵转换成为计算机窗口坐标系内的变换矩阵。在每一个关键点处均能显示一张相应画面。这种按照顺序显示出来相应图像的排列就形成了产品装配行为的动态效果。所设定的关键点越多, 间隔越小, 仿真效果就越好。在这些关键点上必须要判断零部件的干涉性:如果干涉, 则表明零部件或装配体的装配顺序不可行;如果不发生干涉, 则表明装配顺序和路径是正确的。

目前在装配仿真干涉中使用的检查算法主要分为两类[7]:第一类是静态方法, 它是划分出一连串离散的时间点, 在这些时间点上分析零件是否与其它零件发生了干涉现象。第二类是动态方法, 它是通过从开始到终止状态这一联系时间内, 分析零件在三维空间中与其它的零部件是否发生干涉的情况。目前在虚拟装配的动态干涉检查技术中应用较广泛的方法是层次包围盒法, 它先把复杂的物体用一个体积较之略大、外形结构简单的盒体来代替分析, 当盒体发生干涉时, 再检测该复杂物体是否发生干涉。

2.4 可装配性评价技术

可装配性是指产品及其装配元件 (零件和子装配体) 容易装配的能力和特性, 主要包括技术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

首先, 从技术角度要考虑装配方案合理、可行, 这是可装配性评价的前提。技术因素主要考虑:人员和设备安装时的可操作性、检测时的可及性、维护和修理时的便利性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 从经济角度讲, 在满足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选择可能降低装配成本的最优装配方案, 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经济因素主要有:装配的效率、装配资源的选用和消耗、材料成本和零部件标准化程度等。另外, 产品是为社会服务的, 所以社会因素也是需要着重考虑的, 这方面应考虑零部件的重用性、可回收性以及环保方面等因素的影响。

对产品可装配性进行评价, 一般是通过建立评价模型来实现的[8]。基于模糊数字理论, 对包含多种属性的事件或可装配性受到多因素影响制约的情况, 做出一个综合这些因素的合理评价。

使用模糊数学理论来建立模糊评价模型, 设F={f1, f2, …, fm}表示影响因素集合, E (s) 表示影响因素对装配难度的评价函数, 其中s表示影响因素的值, E (s) ∈[0, 1], a= (a1, a2, …, am) 是F对应的因素权重系数向量, 其中am表示因素fm可装配性影响程度的大小且:

设A= (A1, A2, …, An) 为产品的可装配性指标向量, 其中An为零件Pn的可装配性指数。E为m×n阶矩阵, 元素en, j代表零件Pn中因素fn对装配难度的评价函数E (s) 的值。

那么A与E的关系可表示为:

在 (3) 式中, ·为模糊关系操作符, 根据评价模型的不同可定义为不同的运算, 这里的·定义为:

将各单因素fi的模糊评价值和根据经验设定的个评价因素的权重, 代入上式, 求得Ai值, 根据Ai的值即可评价零件Pi的可装配性, 当:

Ai≧0.9时, 可装配性非常好;0.8≦Ai<0.9时, 可装配性好;0.7≦Ai<0.8时, 可装配性较好;0.6≦Ai<0.7时, 可装配性一般;Ai<0.6时, 可装配性不好。

产品的可装配性指数A0等于所有零件的可装配性指数之和, 而产品的平均可装配指数Av等于其可装配指数除以零件总数n, 若Av大于预先设定值, 说明此产品需重新设计。定义零件Pi的相对可装配性指数Mi为:

显然, 零件的Mi和Ai值越大, 表示此零件越难装配。此零件应优先考虑被重新设计。

3 结语

在虚拟装配技术的应用研究中, 装配建模、装配序列规划、装配仿真、可装配性评价等技术是实现虚拟装配的重要保证。虚拟装配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产品设计方式和制造模式, 通过在虚拟制造环境中完成产品装配试验, 对其性能和可行性进行评价, 从而达到整个产品全局最优, 缩短产品设计和制造周期, 降低产品开发成本, 提高产品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摘要:介绍了虚拟装配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对虚拟装配中的建模、序列规划、仿真、可装配性评价等技术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虚拟装配,装配建模,装配序列,装配仿真,可装配性评价

参考文献

[1]陈正鸣, 吴玉光, 范永法.虚拟现实在CAD/CAM中应用[J].计算机工程, 1999, 25 (7) :3~5

[2]Jayaram S, Connacher H I, Lyons K W.Virtual assemblyusing virtual reality techniques[J].Computer AidedDesign, 1997, 29 (8) :575~584

[3]陈定方, 罗亚波.虚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4]刘振宇, 谭建荣.面向过程的虚拟环境中产品装配建模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 2004, 40 (3) :93~99

[5]王辉.计算机辅助装配工艺规划技术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 2003

[6]周尔民.机械产品虚拟装配仿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机械传动, 2007, 31 (3) :30~33

[7]黄垒, 夏平均, 姚英学.虚拟装配工艺设计技术研究与应用[J].现代制造工程, 2007 (7) :52~55

研究和分析 篇5

随着我国饭店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宾客对饭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饭店之间的竞争则更多地体现在服务质量的竞争上。服务质量是饭店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是饭店间竞争的本质。认清我国饭店服务质量现状并找出改进饭店服务质量的方法,是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水平,赢得宾客满意,确保我国饭店业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

饭店业的根本目标就是为客人提供优质服务,以满足客人的需求。可见,所谓饭店服务质量,是质以饭店所拥有的设施设备为依托,为顾客所提供服务在使用价值上适合和满足顾客物质和精神 需要的程度。主要内容包括了饭店设施设备质量、实物产品质量、服务环境质量在内的有形产品质量,以及服务质量(包括礼节礼貌、职业道德、服务态度、服务技能、服务效率)在内的无形产品质量。饭店业之间的竞争与服务质量息息相关,优质的服务不但可以吸引大量客源,还可以带来经济效益,是饭店服务业竞争的核心内容,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反之,劣质的服务质量不但会令人反感,给饭店造成大量的客源流失,甚至会影响饭店辛苦建立起的良好形象,危害甚大。

1.我国饭店业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饭店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也是率先接近国际水准的行业之一。中国饭店业正在逐渐走向成熟。中国饭店业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服务质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但还存在很多问题,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1.1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饭店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高接触服务行业,饭店产品的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良好的服务意愿与服务技能,先进的服务设施和从业人员良好的基本素质是饭店提供优质服务的根本保证,两者不可偏废。较低的人员素质必然带来服务质量的低劣。

造成饭店人员素质低主要是因为饭店服务员工招工标准低且有效培训不足。解决人员素质低重要的措施就是有效加强针对性培训。从一些饭店人力资源部的统计数据来看,每年投入培训的精力很多,包括正式的培训,如入职培训、岗位技能培训等,非正式的培训如岗位技能大赛等,但是培训的效果不佳,且保持性 1

较差。其中培训缺乏针对性,培训手段落后、培训效果反馈机制缺乏是重要原因。同时,要适当改变饭店招工标准,引进饭店业迅速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通过优厚的待遇、合理的培训晋升机制、优秀的企业文化等吸引人才选择饭店作为职业发展的方向。

1.2员工流失率高

员工流动过高造成了一线岗位新工多,经验型员工少,员工普遍欠缺工作经验。有经验的骨干员工大量流向外饭店,对饭店服务质量稳定的影响是显著的,而且高的流失率也反映出员工满意度低,对饭店的忠诚度低,员工作为直接的服务产品制造者,较低的满意度必然造成服务质量的下降。

员工流失率高的根本原因是员工满意度低,我国饭店业员工普遍工作量大,薪酬结构与薪资结构不匹配。员工在工作岗位上所感觉到的尊重感,自我价值实现感不高。除此之外,管理方法以监督为主,良好宽松工作氛围的缺少也是员工离开饭店的一个重要原因。

1.3部门之间协调性差

许多饭店的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缺乏全局观念与责任心,一线服务部门与后勤部门,以及一线部门之间在服务过程中互相推脱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些都会造成顾客的不满。

主要原因是职责划分不清,不能确定出各部门的责任,从而造成的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引发工作中的矛盾乃至顾客投诉。此外,部门之间没有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各自为政,不能兼顾集体的利益也是造成部门协调性问题的一大原因。

1.4质量管理效率低

目前,许多饭店尚未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服务质量保证体系,仍然沿用传统的经验型管理方法,质量管理意识薄弱,手段和技术落后,管理效率低下,缺乏完善的服务质量管理制度。有的饭店虽然制订了严格的服务质量管理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执行不力,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缺乏一线员工的参与,同时服务标准可操作性差。还有没有及时的根据形势变化对各项规章制度、服务标准进行修改和调整。

2.提升我国饭店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的对策研究。

服务行业作为一个年轻产业,在短短几十年间便已势如破竹之势成为各国经济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支柱产业,不可谓不是一个神话。而饭店行业目前也己经进入了成熟期,激烈的竞争迫使各饭店将努力提升服务质量作为赢得市场的最后法宝。如何运用服务质量相关理论找到服务质量的缺陷并有效进行提高是一项极为迫切的工作。

2.1强化饭店员工的整体服务意识

服务质量管理是饭店日常管理的重心,全体员工都应具有高水平的服务质量意识,这将直接影响饭店经营活动。饭店员工应该树立积极的质量观念,在思想上把质量管理作为饭店的生命基石,加强服务意识的学习和培训,使服务意识存在于每个员工的思想认识中,向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才能实现。同时,饭店员工在行动上也要认识到服务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强调服务质量管理在饭店实践中的应用,将服务意识的培养与具体的岗位实践结合起来;另外,饭店的管理者还应坚持换位思考,提高服务意识就是要多站在宾客的立场来考虑需求,站在员工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才能更加有效地强化饭店的整体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管理水平。

2.2建立健全饭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我国饭店业加强标准化服务质量管理,建立健全饭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是提升饭店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标准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应该建立在服务组两管理程序化、规范化的基础上,在服务过程中还应重点考虑人的因素。一般来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操作,首先,饭店应设立服务质量管理组织结构,以设立的专职管理机构作为服务质量体系的组织保证,建立全面、科学、合理的服务质量控制系统,再通灵活化、效率化、规范化的管理方法,将饭店的各个管理活动统一纳入到标准的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中来。其次,还应制定服务质量管理标准、目标和监查程序,对饭店的各个岗位进行认真分析,并对各项服务项目的日常管理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质量准则,同时,还应制定服务质量监查程序,对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和分析,探求提升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

2.3进一步提高饭店员工的综合素质

加强饭店员工管理,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也是提升服 务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饭店在人才招聘的时候应该根据经营发展的需要和饭店的实际情

况,进行高素质人才的选拔和岗位的分配和调度,制定较为完善的、科学的、合理的用人机制,在对高素质人才选拔时,不仅要注重学历,还应重点关注应聘人员的技术培训、资格证书、专业知识和价值取向,严把员工入门的质量关,才能保证饭店服务质量;而对于已招聘的综合素质较低的员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是关键,还应加强饭店员工共的业务技巧、外语沟通能力,以及信息化系统管理知识培训,而对于员工的培训还应该是伴随员工职业生涯的联系活动,才能更有效、更持久地确保饭店的服务质量管理水平。

2.4确保饭店各部门的协调发展

饭店各部门的协调和统一发展是提升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各部门之间应该注重合作与沟通,包括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部门内人员之间的沟通,以形成默契的配合。同时,饭店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一些部门的劳动重复量较大,容易导致员工过度疲劳或是迟钝倾向,可以实行部门间的岗位轮换制进行有效调节,以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另外,还可以通过就嗲年文化的培育,各部门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使员工之间,部门之间形成一个合作团结的整体,共同提升服务意愿,进一步提高饭店服务质量的效率和质量水平。

2.5注重宾客需求和感知价值

关注宾客需求和感知价值是饭店服务质量改进的关键,面对宾客日益变化的消费观念和需求,只有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变化才能在饭店服务质量管理中有的放矢,打造出更符合宾客需求的高质量服务项目,如在客房中增加网络设备可以提高顾客对信息需求的便捷性。同时,饭店在满足宾客多层次的需求的基础上,还应注重顾客感知价值,即宾客在入住饭店之前对自己即将享受的服务都会有一定的期望,在接受服务后,宾客会把服务的实际情况和预想情况进行比较,只有当感知的服务达到或超过期望的服务时,也才能意味着饭店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

饭店服务质量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饭店管理者和全体饭店员工对服务质量保证体系的坚持不懈的执行和完善。而只有经过对我国饭店业服务管理质量的改进与提高,我国饭店才能得到长久的发展。

小结:

本文主要针对于我国饭店业的现状进行论述,对我国饭店所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

研究和分析 篇6

【关键词】政府经济管理;绩效;问题;措施

政府绩效管理指的就是进行政府绩效评估,应用科学的方法、标准、程度,尽可能准确的评价政府机关的业绩、成就、实际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实施措施对行政管理水平进行改善和提高,主要包括绩效评估、管理、监察。强化政府绩效管理促使政府提高成本、服务、效率、责任意识。

一、政府经济管理占用和耗费的资源核算

为了对政府在提供给社会服务和达到经济管理目的的过程中占用和耗费的社会经济资源进行检验,明确政府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效率和社会效益,也就是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需要核算和分析开展经济管理社会活动的成本,对政府的经济管理活动是否增加了社会财富和经济效益进行衡量。

二、对政府经济管理消耗资源的分析和评价

(一)评价人力资源的耗费。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官员的比例上升很大。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政府官员的数量和计划经济时代相比,多出很多,主要是体现在政府管理职能的恢复和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等方面,例如,原来的社会保障和治安等问题时由非政府组织承担的,现在是由政府组织承担,增加了人才的需求。此外,因为政府调整了组织管理的结构,例如增强了政府维护社会市场秩序的职能,致使需要的金融监管、财务通讯、工商管理的人才增加。人力资源增加了,在办公费用和其他方面的开支也会增加,进而社会进行经济管理活动增加了占用和消耗的资源。还有就是官员增加了,致使政府进行经济管理时组织和个人角色对口之间出现了矛盾,所以有些人就会敷衍了事,导致经济管理的效率降低。

(二)支配社会经济资源。在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支配的财力资源逐渐下降,可是官员与民众的比例上升,促使政府为了维持正常的经济管理活动将支配资源的自用比例提高,所以政府反馈给社会的可支配的资源降低。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速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完善,积极的推动政府转变经济管理的职能,并对政府的组织制度进行完善,可以有效的提高政府经济管理的效率,促使政府为政有效,确保政府实现经济管理的目标。以此为基础,政府在进行经济管理活动时的改革方向就是分权和市场,创新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有效的将政府的决策和执行能力提高。

(三)政府综合评价经济管理。政府进行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进一步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政府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资源利用率,同时随着不断提高的人力资源,耗费和占用的社会经济资源也在不断提高,即使提高了经济管理的效率,也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转变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创新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制度是大势所趋。

三、强化政府经济管理绩效的措施

(一)加强绩效管理的立法工作。法律可以保障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通过对我国政府经济管理绩效的政策和立法进行完善,促使我国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更加的规范、制度化、常规化。首先要从法律上确认经济管理绩效的地位,促使所有的政府都可以进行评估工作,以此提高经济管理的水平。其次从法律上树立的政府经济管理绩效的权威性,明确绩效管理部门的调查、评估权力,同时可以及时的传递和反馈评估的结果,从根本上对政府的管理进行改进。最后还要清理现行的相关制度。

(二)对评估机构进行完善。建立完善有效的评估体制可以大大推进评估事业的发展。首先,要成立一个综合性和权威性的评估机构,接着以此评估机构为主体,设置三个相互协调的分支机构:政府内部评估机构、专业评估机构、企业和公正评估机构。

(三)引进企业和公众参与的机制。引进公民参与的机制及解决了评估主体多元化的问题,也体现出了民本意识。评判政府经济管理绩效的最好裁判就是公众。政府经济管理绩效本身就是为公众服务。对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进行改进可以得到公众的关注和参与,而公众的关注和参与一定会对政府经济管理绩效的改进有帮助。首先,公众的参与表明公众可以对政府经济管理的绩效提出要求,监督和协助政府负责自己的开支、行为和承诺。从经济管理绩效的角度来说,公民的积极参与促使政府运作和努力的目标就是满足企业的需求,并实时接受公众的监督。

(四)对经济管理绩效的评估信息保真机制进行完善。开展经济绩效管理的基础就是合法和完善的评估资料。经济绩效管理需要大量的信息,涉及的部门也很多,信息来源也很多,操作起来有难度。首先对绩效评估依据的各种信息资料的合法性来源进行完善,所以确保评估依据的信息是合法和真实的,要树立法治行政的理念,依照各种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还要和政府机构的改革相结合,将统计部门归为中央管理。接着还要组织专门的量,对全国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信息。

四、结语

通过上述论述,政府在经济管理中投入了更多的人力成本,可是并没有提高管理效率,自用资源的上升,相对来说占用和耗费的社会经济资源上升,所以经济管理绩效的水平没有明显的提高,我国政府一定要从立法、评估机构、参与机制、信息保真机制方面进行改善,加快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石朋.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府绩效管理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2010(20).

临床合理用药的研究和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2011年两个年度的临床用药情况进行抽样, 选择20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2 合理用药判断标准

按照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当性四项标准对临床用药合理性进行判断。合理用药标准为:以患者可接受价格, 科学进行药方调剂, 确保剂量准确, 方法正确, 用药安全。

1.2.1 盲目用药

有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可视为盲目用药:一是对于轻型颅脑损伤患者给予大量脑细胞活化剂;二是对于手术患者在未见引起失血性休克及低血压的情况下给予大量扩充血容量药物聚明胶肽注射液等;三是滥用维生素, 在给予维生素时并未起到辅助治疗作用[3]。四是无菌手术后无指征给予预防性抗生素。

1.2.2 用药过量

在治疗过程中, 给药时间过量或者用药时间过长, 有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可视为用药过量:一是达到临床治愈标准后, 好次序依然持续用药超过7d;二是患者给药剂量超过《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关于用药剂量的规定, 患者日剂量DDD值。

1.2.3 高起点用药

对于初治患者直接使用二线药物或者价格特别昂贵的三线药物, 也包括大量长期使用作用并不显著的高档辅助性药物[3]。如指征不明显的情况下, 给予肌氨肤普、促肝细胞生长因子、脑蛋白组织液等药物等。

1.2.4 重复用药

指同类药物重复给药, 例如同属内酞胺类的头孢和青霉素联合给药, 不仅不会增进临床效果, 还可能增加毒性。对证型不进行辨证分析, 用两种以上中医剂型, 外加汤剂, 造成药物浪费, 明显给患者增加了经济负担。

1.2.5 不合理联合用药

如雷尼替丁胶囊和吗叮琳片联合给予, 其中吗丁啉具有:促进胃肠蠕动作用, 造成药物在患者胃肠停留时间减少, 不利于雷尼替丁吸收, 也会减缓药物浓度峰值时间。再如普鲁苯辛和红霉素的联合应用, 普鲁苯辛具有松弛患者胃肠道平滑肌作用, 有着延长患者胃排空时间的作用, 而红霉素如果在胃部停留时间过程容易造成分解失效降低疗效[4]。

1.3 分析方法

对抽样的200例患者药品使用情况进行逐个对照, 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当前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还比较普遍, 其中以联合用药占比最高 (9%) , 其次为重复用药 (8%) 、高起点用药 (7%) 、过量用药 (6%) 和盲目用药 (3%) 。见表1。

3 讨论

从临床疗效、医疗资源、患者负担等任何角度上, 不合理用药的危害都是十分巨大的, 从临床治疗上看, 不合理用药可能直接降低药物疗效, 甚至可能加重患者病情, 造成患者最佳治疗时间的延误, 导致治疗失败。根据世界卫生调查数据, 当前全球有30%以上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 而非疾病本身, 在我国不合理用药情况也十分普遍, 本研究中, 不合理用药比例高达33%。临床不合理用药, 特别是高起点用药、重复用药将大大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相关研究表明不合理用药增加的治疗费用高达30%以上[5]。此外, 不合理用药还会造成有限的医疗资源出现严重浪费。

医疗服务同样具有市场性的共同属性, 有着特定的供需要求。然而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医疗服务和一般服务具有较大的差异, 在医疗服务中, 由于患者具有较强的被动性和无知性, 医患双方在信息上处于不对等的地位, 患者对于医疗服务情况与自身的病情了解不足, 认为起点高、价格昂贵的药品疗效越好, 有盲目追求依存的心理。同时患者在进行治疗时没有商讨的余地, 在医疗服务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6]。而医疗服务的较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使医疗服务的格局比较特殊, 也增加了不合理用药的可能性[7]。

医疗卫生是一项公益性较强的事业, 和广大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医疗机构同时也具有经济利益属性。一些医院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采取药单提成的办法, 造成违规用药, 不合理用药情况频发。虽然近年来不断加大整治力度, 但在利益驱动下, 依然有部分医生置若耳闻, 顶风违规操作, 造成不合理用药现象, 也使不合理用药问题成为了一些社会反响较大的普遍性问题[8]。

临床不合理用药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医生素质不够, 责任心不足。部分医生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较低, 缺乏必要的责任心与医德, 缺乏服务意识, 对患者的关怀不够, 对患者疾病综合分析不足。有些医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出现不合理用药情况。在不合理用药中, 药师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责任, 一些药师药学知识贬乏, 技术能力差, 责任心不强, 对于药房合理性缺乏必要的分析, 仅仅简单的按方发药, 对处方的审查不够严格, 也促使了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出现。

在医院管理上, 部分医院对于药师的专业特长重视不够、发掘不够, 没有充分认识和发挥好药师指导患者用药的作用, 一些医院虽然也成立了相应的药事委员会, 但其作用往往局限在药品采购和质量监控上, 对于日常患者用药的合理性等方面方面关注不够, 未能充分行使在药品用量、药品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等方面的监督和管理职能, 一些医院虽然也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但检查和落实不够到位。

从根源上看, 不合理用药问题不仅是素质问题, 管理问题更是一项社会问题, 需要多部门联动, 从机制、体制入手才能彻底解决不合理用药问题。针对过度用药等问题, 应严格管理药品商品名, 并实施更加严格的新药审批规程, 确保药品定价合理, 从源头上遏制和解决药价虚高问题, 进一步加大医药改革力度, 斩断不合理用药的经济推动力。充分发挥好药事委员会职责。全面加强药品监督和管理力度, 科学确定药品结构和比例。重视和发挥好药师的业务特长, 进一步加强药师对合理用药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深入强化药品各个使用环节的细节管理, 不断加大药品使用监督检查的力度。

总之, 从本研究结果看, 当前基层医院临床合理用药情况虽有所提升, 但依然不容乐应从提高临床医生素质, 全面加强医院管理等多个层面共同努力, 不断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率观。

摘要:目的 当前基层医院临床用药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 以期不断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率。方法 对我院2010年、2011年两个年度的临床用药情况进行抽样回顾分析, 对存在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研究和总结。结果 当前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还比较普遍, 其中以联合用药占比最高 (9%) , 其次为重复用药 (8%) 、高起点用药 (7%) 、过量用药 (6%) 、和盲目用药 (3%) 。讨论 当前基层医院临床合理用药情况虽有所提升, 但依然不容乐观, 应从提高临床医生素质, 全面加强医院管理等多个层面共同努力, 不断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率。

关键词:合理用药,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刘君.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原因及政策研究[J].中国健康资源, 2006, 8 (3) :114-115.

[2]马风秋, 王黎.经济利益驱使下的临床不合理用药现状与对策[J].齐鲁药事, 2007, 26 (2) :118-119.

[3]唐镜波.医疗质量与合理用药的现状及对策[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3, 12 (4) :169-170.

[4]陈建新.浅析制约药品集中招标工作进展的几个问题[J].中国药事, 2005, 19 (10) :598-599.

[5]胡银环, 金新政.药价虚高的制度分析[J].中国药事, 2006, 20 (6) :342-344.

[6]杨柞培.临床用药监管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国药师, 2006, 9 (5) :471-472.

[7]吴航, 窦尔翔.医药价格虚高的经济学透视[J].消费经济, 2004, l:50-52.460.

事故致因理论和研究方法分析研究 篇8

安全学是从研究安全生产事故层面发展起来的, 安全工作者围绕事故致因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发现所有的安全生产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 所有安全操作隐患是可以控制的, 安全研究的根本目的是降低安全生产事故。

当前, 随着实际安全生产管理问题的复杂性不断提高和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大环境复杂性不断被人们所认识, 关于科学的研究方法论体系也在不断拓展。在不同学科交叉和融合的推动下, 基于计算实验方法应运而生, 它不仅与传统研究方法耦合, 同时针对复杂系统动态演化、自组织、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等问题的提供了研究新手段。计算实验是基于综合集成方法论, 融合复杂系统理论、演化理论和计算技术, 通过数值模拟, 对管理活动的基本情景、微观主体之行为特征及相互关联进行仿真研究管理复杂性与演化规律。安全系统中的问题, 不能仅仅依靠定性或定量方法来解决, 有效的方法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采用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技术路线, 实现对系统从定性到精确定量的分析和认识。从20世纪开始,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开始从简单性、简单系统向复杂性、复杂系统转变, 单就还原论方法或整体论方法都无法满足要求, 因而更需要方法论的突破和超越。

1安全生产事故致因理论发展轨迹

一直以来, 安全工作者围绕事故致因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该项研究伴随着工业发展从研究设备到操作人员再发展到用系统观点研究人-机-环境, 其中对操作者的研究趋势已经从个体人的外部安全技术包装深入到了个体人的内部安全自觉性的调动上来。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工业化大生产飞速发展, 以大规模生产流水线方式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生产方式一切以机器为中心, 机械的高自动化迫使工人适应机器, 包括操作要求和工作节奏, 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和奴隶。生产事故居高不下, 1919年格林伍德和伍兹提出了“事故倾向性格”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天性是事故致因。1936年海因里希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通过对75000件工伤事故的调查得出98%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在这些可预防的事故中, 89.8%的因为人的不安全行为为, 而设备的、设施及物质的不安全状态只占10.2%。通过对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事故的分析发现, 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产生有些源于工人的错误所致。因此事故链中的原因更多归功于操作者的错误。

在海因里希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中, 事故致因连锁关系过于简单化和绝对化, 在生产实践中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随机的和复杂的。有时候表现为多米若骨牌效应, 有时候后面的牌可能不倒下。

二战后, 人机工程学的兴起和发展, 人机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 从按机械的特性来训练操作者, 让操作者适应机械的要求, 人机工程学从人的特性出发来设计机械, 使机械适应人的操作。

1949年戈登应用流行病传染机理来探讨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机理, 即用于事故的流行病学方法理论。该理论认为事故致因与流行病病因有相似性, 在分析和预防事故时, 首先要考虑人的因素, 还有作业环境以及引发事故的因素。

1969年瑟利提出瑟利模型, 该事故模型在描述事故发生因果关系是以人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为基础, 因人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失误从而造成人的行为失误引发事故。1970年的海尔模型、1972年威格里沃斯的人失误的一般模型、1974年劳伦斯的金矿人失误模型、1978年安德森等人对瑟利模型的修正等类似的理论, 均从机器性能、环境状态与人的特性之间是否匹配的出发, 人对机械和环境的信息感官反映到大脑, 正确的认识、理解、判断, 并做出正确决策和采取行动, 就能规避危险, 否则会导致事故和伤亡。

1972年本尼尔提出了P理论, 即生产系统在处于动态平衡的中, 由于“扰动”导致事故发生的;1975年约翰逊提出了变化-失误模型;1980诺兰茨变化论模型发表在《安全测定》专著中;1981年日本学者佐藤音信的作用-变化与作用连锁模型。这几个理论基于动态和变化的角度研究了事故模式。

“轨迹交叉”事故理论在生产实际中具有更现实的意义,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各自发展轨迹过程中, 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发生了交叉, 当能量转移到人时, 就会对人造成伤害。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家Reason在20世纪中后期总结和归纳了20年来复杂技术系统发展的四个特点, 这些特点极大的影响了处于系统中人员行为模式。

20世纪80年代, 航空界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自动化”的操作模式。这是基于航空规章再详尽, 也不可能包揽无遗, 还得靠人审时度势, 合理掌握其尺度, 才能使规章得到有效贯彻的角度发展出来的生产操作模式。随后各行各业也纷纷在效仿的基础上发展符合自身行业特点的自动化操作生产模式。

时至今日, 在企业中的安全越来越要求操作者在充分理解设备工作原理, 领会规章精神实质的基础上,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达到最优地使用设备和最有效地贯彻规章, 从而使企业安全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之上。这一切是在发挥人的能动性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然而企业在调动员工安全能动性上选择了“安全文化熏陶”和“作业标准化”的“软硬兼施”方式, 其中“安全文化熏陶”即给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氛围。良好的安全氛围能促使员工在理解的基础上, 合理的使用设备, 自觉的遵守规章, 同时良好的安全氛围能激发人的能动性, 可促使员工千方百计弥补设备和规章的不足。由此可见建立良好的安全文化不仅是从根本上抑制事故的发生, 更是加强安全防护的基本手段, 也是主动促进安全的有力措施。

2从人-机-环境出发对事故的分析

2.1 人-机-环境系统

1981年在钱学森指导下, 陈信等根据我国载人航天研究的实践, 应用系统科学的理论, 提出了人-机-环境系统工程, 这一综合性边缘技术科学的研究对象为人-机-环境系统。人是指作业主体的人如操作员或决策者;机是指人所控制的所有对象的总称, 如大型数控机床、飞机、生产过程等;环境是指人机共处的一定工作条件像温度、湿度、振动、噪声、有毒有害物质等。

安全系统就是一个典型这人机环系统, 它是由操作、控制、维修机器的作业人员、机器、人员和机器共处的特定工作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但是在今天, 随着机器设备的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人-机-环境系统已不能简单的局限在作业现场这个简单层面上。新时代赋予了人-机-环境系统更多的蕴义。

把安全系统的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的工作开展主要在安全事故的分析上, 主要目的是将人的行为与操作对象有机结合的过程中, 使人机关系的不协调统一中, 找到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 从而更好的防止事故的发生。

从系统工程学的角度来看, 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 它主要是由于员工-机-环境系统中的诸因素之间的不协调、不稳定状态造成的。人机工程学指出, 出现这种不协调状态的原因在于这种不协调、不稳定的状态, 即构成整个安全系统的多个基本因素中, 任何一个因素出现反常情况, 都可能引起整个系统协调性的破坏并导致事故的发生。从这个意义上看, 引起事故发生主要包括三大因素, 即人的因素、机器因素、环境因素。

从理论上分析, 在这三种事故致因的基本要素中, 人的主观意识最强, 对事物的支配性、主导性最强、可塑性最强, 因此变数最大, 而稳定性最差。即人的因素可靠性最差, 所以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的因素。

2.2 人是事故的关键

事故 (Accident) 是发生在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中的意外事件。人通常被看作是整个安全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与其所使用的机器或机器系统的接口环境很可能关系到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与否。人的差错是所有事故中最基本的致因。

安全系统一般由人介入自然界并且发挥主导作用而形成的各种系统。具有人为的目的性和组织性。人用过去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去认识改造客观世界, 创造出了巨大的高性能的机器, 人与这些机器作为系统中的子系统可以互相配合、和谐地进行工作。

组成安全系统的人不仅具有物质的属性, 更具有精神的属性。安全系统不仅作为物质系统存在和发展, 而且作为精神系统存在和发展。

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 更具有社会属性, 人本质上是最复杂的社会历史存在物。作为社会历史存在物, 人是受经济、政治、精神关系作用的、复杂的、运动变化着的社会存在物。随着社会向前演进和发展, 人的社会实践能力、水平和范围也在不断提高与拓展, 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变得更加复杂。人是安全系统的中心, 是其中最活跃和最重要的因素。

2.3 环境是分析事故的切入点

安全系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出来, 又在一定的环境中运行、延续、演化, 不存在没有环境的安全系统。安全系统的结构、状态、行为等或多或少都与环境有关, 这称为安全系统对环境的依赖性。

人-机-环境安全系统中, 环境是决定安全系统整体涌现性的重要因素, 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 安全系统只有涌现出特定的整体性, 才能与环境相适应, 形成稳定的环境依存关系。随着环境的改变, 安全系统必须产生新的整体涌现性, 以达成新的环境依存关系。然而环境复杂性是造成安全系统复杂性的重要根源。

安全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在其演化过程中存在广义自然选择和进化机制。因此, 安全系统同时面对安全选择和自然生态选择的生存压力。一般说来, 安全系统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各个层次的人必须不断调整自身的活动以适应外部环境的演化过程, 这种调整必然引起安全系统内部各组分行为、结构形态及其相互作用模式的变化, 这种变化含有较多的非线性成分, 敏感于初始条件并具有路径依赖性, 经过反复的适应性调整和自我组织, 安全系统的演化重新达到有序状态。

安全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它与社会之间有着频繁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安全系统的演进与社会发生着广泛而又密切的联系, 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安全系统是一类复杂巨系统。安全系统由于主体的适应性和智能性, 系统的多层次结构性, 系统与环境以及子系统之间的开放性, 主体与主体、主体与系统中其他要素以及环境之间的非线性交互作用, 使得它具有一系列的系统复杂性。

3结论

(1) 从安全生产事故的致因理论的发展历史中分析得出:

当前, 企业对员工的安全目标是员工在充分理解设备工作原理, 领会规章精神实质的基础上, 能在实际生产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达到最优地使用设备和最有效地贯彻规章。但这一切都需要发挥人的能动性, 又因为良好的安全氛围能激发人的能动性, 促使员工合理的使用设备, 自觉的遵守规章, 更能促使员工千方百计弥补设备和规章的不足。

(2) 从人-机-环境出发对事故分析得出:

人的主观意识最强, 对事物的支配性、主导性最强、可塑性最强, 因此变数最大, 而稳定性最差, 所以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的因素。人是安全系统的中心, 是其中最活跃和最重要的因素。同时安全系统对环境具有很强的依赖性。

摘要:从安全生产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轨迹入手, 运用安全学理论和知识, 论证了在“人-机-环”安全系统中, “人”是遏制事故的关键, “环”是分析事故的切入点, 安全文化是遏制事故的根本。同时对在安全学领域尝试性引进多智能体建模的计算实验方法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事故致因理论,多智能体建模,人-机-环境,安全系统

参考文献

[1]盛昭瀚, 张维.管理科学研究中的计算实验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 2011, 14 (5) :2-9.

[2]陈宝智, 吴敏.事故致因理论与安全理念[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 4 (1) :42-46.

[3]Reason J.Human Error[M].U.K: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4]刘汉辉, 高扬.中国民航的安全文化建设[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2, 12 (1) :19-22.

注水井指示曲线的分析和研究 篇9

1 指示曲线的形状

指示曲线的形状主要取决于地层条件和井下配水工具的工作状况, 所以, 同一层段在同一时间内和不同时间里的指示曲线的变化, 通过对实测指示曲线的形状及斜率变化的分析, 就可以掌握油层吸水能力的变化, 分析井下配水工具的工作状况。

1.1 直线型

第一种为斜线式 (A) , 它表示油层吸水量与注水压力的正比关系。

第二种为垂直式指示曲线 (B) , 出现这种曲线的原因是:一是油层渗透性差, 虽然泵增加, 但注水量并没有增加;二是油层吸水能力强, 水嘴直径变化较小 (不大于2m m) 的情况下, 随着注水压力增加, 嘴损也相应增加, 而注水量变化不大。

第三种为递减式指示曲线 (C) , 出现的原因是仪表设备等有问题, 因此, 这种曲线是不正常的, 不能应用。

1.2 折线型

第一种为向下折线型, 表示在注入压力高到一定程度时, 有新油层开始吸水, 或是油层产生微小裂缝, 致使油层吸水量增加, 因此, 这种曲线是正常的。

第二种为上翘式, 出现上翘的原因, 一是水嘴直径较小 (一般小于2.0mm) , 油层吸水特别差的情况下, 注水压力越高, 嘴损越大, 注水量增加缓慢;二是与油层物性有关, 即当油层渗透性差、油层堵塞、连通性不好或不连通时, 注入水不易扩散, 使油层压力升高, 注入水量逐渐减小, 造成指示曲线上翘。

第三种为曲拐式, 是因为仪器设备或井下工具出了问题, 不能应用。

综合上述, 直线式和折线式是常见的, 它反映了井下和油层的客观情况。而垂直式和拐式、递减式则主要受仪器、设备、井下工具的影响, 因此, 不能反映注水时井下及油层的客观情况。

2 用指示曲线分析油层吸水能力的变化

正确的指示曲线可以看出油层吸水能力的大小, 因而通过对比不同时间内所测得的指示曲线, 就可以了解油层吸水能力的变化。以下就几种典型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2.1 指示曲线右移, 斜率变小

这种变化说明油层吸水能力增强, 吸水指数变大。原因:

(1) 油井见水以后, 使阻力减小, 引起吸水能力增大;

(2) 采取增产措施后。

2.2 指示曲线左移, 斜率变大

这种变化说明油层吸水能力下降, 吸水指数变小。

原因:

(1) 地层深部吸水能力变差, 注入水不能向深部扩散;

(2) 地层堵塞。

2.3 曲线平行上移

由于曲线平行上移, 斜率未变, 故吸水指数未变化, 说明曲线平行上移是因油层压力增高了。

原因:

(1) 注水见效 (注入水使地层压力升高) ;

(2) 注采比偏大。

2.4 曲线平行下移

油层吸水指数未变。说明油层压力下降了。

原因:地层亏空 (注采比偏小, 注入量小于采出的油量, 导致地层压力下降) 。

以上四种典型的变化原因, 一般为油层堵塞, 油层压力变化, 或进行了增产措施等引起的。

分析油层吸水能力的变化, 严格的说, 必须用有效压力绘制油层真实指示曲线。如用井口实测的压力绘制指示曲线, 必须是在同一管柱结构的情况下所测, 而且只能对吸水能力的相对变化。同一注水井在前、后不同管柱所产生的压力损失不同, 因此, 不能用于对比油层吸水能力的变化, 只有校正为有效井口压力绘制真实指示曲线后, 才能对比分析油层吸水能力的变化。

此外, 井下工具的工作状况也影响着指示曲线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状况:

(1) 水嘴堵塞, 全井水量突然下降或注不进水;

(2) 水嘴刺大, 每测一次指示曲线逐渐向水量轴偏移;

(3) 水嘴掉, 水量突然大幅度增加;

(4) 底部球座不严或掉了,

摘要:注水是保持油层压力, 实现油田高产稳产和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有效方法。分层注水是调整油田层间矛盾, 提高注水注水波及面积的一项有效的工艺措施。通过对注水井指示曲线的分析和研究, 可以更好地分析判断油层吸水能力的变化及井下工具工作状况, 作为分层配水、管好注水井的重要数据。

关键词:注水,指示曲线,吸水能力

参考文献

[1]万仁溥主编.2000.采油工程手册 (下册)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54-77

[2]李富有主编.现代采油技术实用手册 (第二册)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401-425

煤矿机械事故分析和防范措施研究 篇10

在煤矿众多事故中, 机械事故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在煤矿生产过程中, 一旦发生机械事故, 除了会影响煤矿的生产与发展, 同时还会威胁到人们的人身安全, 甚至还会导致瓦斯爆炸或者煤矿煤尘等问题的发生, 最终使整个矿井受到影响和干扰。针对这些问题, 必须要加强煤矿机械事故的防范。

1 煤矿机械事故分析

1.1 造成煤矿事故的原因

1) 机械设备操作人员自身素质不高, 缺乏相应的安全意识。据调查资料显示, 目前在我国煤矿生产过程中, 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 即大多数机械设备操作人员自身的素质均不是很高, 文化基础较低, 且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未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要求与规定来实施操作, 再加上在生产作业中, 工作人员岗位的调整较为频繁, 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埋下了隐患, 造成违章操作或者违章指挥问题频发。

2) 所用设备较为老旧, 在安全投入上较低。因各种历史方面的因素, 目前我国很多煤矿在生产过程中, 所采用的设备大都较为老旧, 在设备的投入上均较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仍旧采用的是一些已经超过使用年限的设备, 尤其是井下设备的老化, 由于设备得不到及时地更新, 再加上缺乏相应的安全投入, 使得煤矿机械事故频频发生。

3) 缺乏相应的检修与保养。目前在煤矿生产过程中, 已开始广泛应用起了支架、采煤机、掘进机以及运输机等各种先进设备, 由于这些设备在长时间的运行过程中容易磨损, 为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工作, 必须要加强设备的全面检修。但是在实际检修工作中, 往往未重视这点内容, 只有当设备出现较大故障时, 才进行检修, 或者在检修过程中未深入分析设备所存在的问题, 使问题得不到及时地解决, 继而进一步造成机械事故的发生。此外, 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要求来检测和检验机电设备, 只依靠平时的经验来进行检测。

4) 机械配件的质量不合格或者规格较差等。在选择设备时, 过于追求价格的低廉, 而忽略了设备的质量。同时在选择设备时, 未考虑到设备的配套性, 使得设备和煤矿生产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当各设备在磨合使用过程中, 往往会造成机械事故的发生。除此之外, 随着机械设备市场的开放, 在煤矿机械设备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劣质的产品,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 非法采用一些非防爆产品或者在煤矿中不允许应用的产品等现象时常发生, 而这些现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埋下了隐患。

5) 缺乏完善的机械设备管理机制和专业的管理组织。在2005年时, 国家就煤矿质量予以明确的规定, 即在每一个煤矿生产中至少应该构建17种机械设备管理机制。但是就当前煤矿生产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 很多煤矿都未重视这一点内容, 要不然是未构建管理机制, 就是其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有些即使构建了管理机制, 但是却未将其贯彻和落实。

1.2 煤矿机械事故的危害

煤矿机械事故的危害主要包括机械伤害、车辆伤害、火灾、水害、噪声危害以及物理性爆炸等, 这些危害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煤矿的生产, 甚至还会威胁到人们的人身安全, 除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同时还会阻碍我国煤矿事业的发展。

2 煤矿机械事故的防范措施

1) 在全部机械设备的设计、选型、购买以及安装调试等整个过程中, 机电部门、生产技术部门以及物资供应部门等相关部门必须要把好质量这一关,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要求, 结合煤矿生产实际情况来选用设备, 避免一些质量不合格或者生产技术不满足煤矿生产要求的产品进入到采矿作业中。同时, 还应根据国家对于设备管理所明确的具体要求和使用规定, 定期进行设备的检修, 其中对于设备的停产检修, 应该制定相应的检修计划, 从而保障其检修质量。

2) 构建稳定且合理的安全投入机制, 确保在机械设备维修以及矿井的维护中所需要的资金可及时且足额到位。同时还应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 构建并完善机械设备管理机制度, 促使其管理工作满足社会市场经济管理的发展需求, 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中的内容以及其他相关规定, 大力开展职工教育活动, 加强固定设备以及采掘设备的现场管理, 采取持证上岗的方式来进行生产。此外, 还应加强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贯彻与落实, 确保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生产责任制度以及工种岗位责任制度等的落实, 使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员工能够重视安全生产这一工作。

3) 加强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以及思政教育, 切实提高矿工的操作技能以及其工作经验, 可通过竞争机制的构建, 引导员工自主地进行安全业务方面知识的学习, 或者每隔段时间来开展相应的技能竞赛活动, 对于优胜者予以相应的奖励, 以此来调动员工学习业务和技术的积极性, 继而切实提高其专业技能素质, 除此之外, 还可采取三结合的教育方式, 即将脱产培训和业余培训结合、全员培训和重点培训结合、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集合, 并强化对于新职工、新技术以及新岗位的培训。在思政教育上, 必须要使职工明白事故发生以后所带来的影响与危害, 提高职工安全意识, 消除职工所存在的侥幸心理, 在教育过程中, 可通过典型说教的方式, 利用生动且真实的案例来教育员工, 使职工能够清除认识到事故所带来的各种危害, 不断强化其安全防范意识, 要注意的是, 在教育过程中, 应该因地制宜, 结合员工自身的情况来实施教育, 避免因心理方面的因素导致突发事故的发生。

4) 加强井下和井上供电系统的管理。在井下应用普通的电气测量仪表时, 应该在瓦斯浓度不>1.0%的地点来应用, 同时还应实时对使用环境瓦斯浓度的实际情况进行监测;在井下中的这些供电线路上不可进行任何负荷的分接, 同时不可带电进行检修, 对电线、电气设备以及电缆不可进行搬迁, 若必须要进行检修或者进行电气设备的搬迁, 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要来实施。在防爆电气设备进入至矿井之前, 应该具备相应的合格证明。除此之外, 在井上和井下应该按照相关的规定来进行防雷电装置的装设和电缆的敷设。

5) 排水系统。在井下作业中, 必须要具备相应的水泵, 同时在主排水管路中还应配置相应的备用水管与工作水管。在雨季采矿之前, 应该对水泵、排水设备、水管、输电线路以及闸阀等进行全面地检修, 并实施相应的排水试验, 以便及时发现和消除问题。

6) 加大设备的投入以及改造。通过不同形式的融资以及集资, 按照煤矿安全生产规定中所明确的具体标准, 进行相应的规划, 从而确保煤矿生产中所需设备的运转处于一种稳定且安全的状态, 并且及时进行设备的更换, 对于保护装置不够齐全的设备, 比如干式变压器或者提升绞车, 应该按照国家具体的要求来进行维护或者更换, 利用节能降耗以及先进的现代设备来代替以往陈旧的设备。在进行机械设备改造时, 应注意对环境的污染以及设备能耗的情况, 以提升设备的效率以及性能作为改造的主要目标, 大力推广新设备、新工艺以及新技术的应用, 如综掘机、变电所监控系统、大功率的采煤机以及绞车变频调速装置等, 同时还应对作业面个数以及作业点进行合理的控制, 降低事故发生源, 从而达到矿井高效、安全以及高产的目的。

除了上述内容外, 在发生了机械事故以后, 现场人员应该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并将情况上报, 接着由相关部门或者单位来准备救灾的设备以及材料等, 同时还要安排相应的救灾人员以及救护队伍到事故地点进行事故的处理。

3 结语

综上所述, 为了减少和避免煤矿机械事故的发生,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与机械设备管理过程中, 必须要将工作的方向与重点放于机械设备上, 除了要加强设备的投入, 同时还应该引入相应的先进技术, 基于煤矿生产活动与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 做好煤矿机械事故的预防措施与事故处理措施。此外, 还应加强采矿人员与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增强其安全意识, 继而确保煤矿生产与机械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把机械设备所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消除于萌芽之中, 基于“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第一”这一原则来采矿, 从而获得最大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生剑.浅析煤矿机电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J].世界家苑, 2012 (5) :374.

研究和分析 篇11

关键词:命案现场;血迹;分析利用

前言

在命案现场,由于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时所运用的作案方式与作案手段不同,所以,在命案现场所形成的血迹形态也会有所差异。这些痕迹作为命案现场中的重要物证,其中蕴含了大量犯罪信息,对其进行充分的分析与利用,可以对案件的性质、作案的过程等进行有效判断,从而确定命案侦查过程中的方向,提升侦破速度。所以,对命案现场血迹形态的分析与利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血迹形态及其分析利用

在命案现场中,血迹的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

1.滴落状

这种血迹的形状大多呈圆滴状,大多数是以自由落体的形式滴落到底面或现场物体上的。由于血液滴落过程中的运动方向与高度等因素的差异,其所形成的形态也会有所不同,如血液滴落的高度小于0.1米,则血迹边缘相对平滑;血液滴落的高度约0.5米,则血迹边缘绝大多数会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锯齿状;血液滴落高度在1米以上,则血迹边缘不仅会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锯齿状,而且主血迹旁边还通常会有一些线状或逗点状的血迹[1]。如果伤者处于行进状态下,则滴落的血迹则会呈现出圆锥形,尖端为伤者的运动方向,运动速度、高度、血量等信息也可以根据血迹的大小与范围进行判断。这些信息都可以对案件的侦破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喷溅状

这种血迹主要是人体动脉破裂而形成的,心脏在正常运动过程中,由于收缩运动会对血管产生较大的压力,而血管壁也会因此产生回弹,故而血液会随着伤口喷溅出去,伤者附近的物体会因此形成叹号形状的血迹,尖端所指向的方向为喷溅方向。由于喷溅方向、喷溅距离、客体质地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血迹在客体上所呈现出来的分布形状也有所差异。一般情况下,如果客体为平面状态,则血迹大多为均匀分布的圆点状,面积主要受到血管管径与喷溅距离的影响。如果出血量相对较大,则喷溅状血迹通常会伴随着流柱状血迹,另外,因为心脏在收缩过程中是有节奏性的,所以,命案现场有时可以看到间断成组的血迹,喷溅距离也有所差异[2]。这种血迹可以对命案现场的种类进行判断,如命案现状是移尸现场,还是杀人现场,还可以根据其分布与形状对现场进行重现,为作案人数与搏斗双方的力量进行判断。

3.流柱状

这种血迹主要是血液沿着伤口向下流出,随着人体或者物体表面形成的条状血迹,其特点是上粗下细、上淡下浓、上薄下厚,主要与血流量与倾斜度有关。根据这种血迹,可以对受案人的姿势、位置以及体位变化进行判断,从而有利于推断案件的性质。举例来说,如果命案现场为自杀,则作案工具绝大多数属于自杀者自己,所以,尸体上与衣服上的损伤应该是一致的,多呈现出比较自然的流柱状血迹。

4.擦拭状

这种血迹主要指的是伤口或有血迹的物体接触了其他物体,并在接触过程中发生了摩擦或移动,这种血迹的特点为面积相对较大,且浓淡不均匀,绝大多數呈现出线条状。这种血迹可以判断出血迹擦拭的方向,从而有利于判断作案人员的行为方向与行动路线,为案件的进一步侦破提供线索。

5.接触状

这种血迹与擦拭状血迹类似,但在接触过程中没有发生摩擦或移动,血迹的特征与形状与接触面一致。这种血迹能够反映出伤口或接触物体的形象特征。举例来说,如果犯罪人员在完成杀人动作之后,用沾有血迹的手接触犯罪现场的衣物门窗,就会留下带有指纹或手套形状的血迹,能够为案件的进一步侦破提供有利证据。

二、分析利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命案现场的血迹会为案件的侦破提供很多有利线索,但在对血迹进行分析与利用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重视血迹的原始状况,如位置、面貌、关系等。

其次,需要对命案现场的血迹进行“细而全”的分析。所谓的“细”,主要指的是对现场每一件物证都不放过,并对其进行细致研究;所谓“全”,主要指的是对现场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开始、过程、结束,都需要进行综合判断[3]。在实际案件中,常常会遇到血迹混合的情况,比如,喷溅血迹与流柱血迹的混合;擦拭血迹与滴落血迹的混合等,只有全面分析命案现场的血迹状态,才能够帮助案件的全面侦破。

最后,充分综合的运用其他痕迹物证。对命案现场的血迹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不能针对某一个血迹进行孤立简单的分析,对现场所有痕迹进行有针对性的收集,无论常见,还是罕见;无论完整,还是残缺,都可能会反映出犯罪人员的行为习惯特点,不能放过。另外,虽然在现场的一些痕迹无法对案件起到直接认定作用,但对这些痕迹也不能忽略,可以通过多种痕迹的结合实现对案件的认定。所以,对血迹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与利用,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案件进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命案现场的情况普遍具有很大的复杂性,杀人的动机、手段以及工具都多种多样,在很多情况下,犯罪现场的痕迹都是残缺的,所以,侦查人员需要对命案现场的痕迹进行全面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将现场所隐藏的信息进行最大限度的挖掘与利用,为案件的进一步侦破提供更加有效的证据。

参考文献:

[1]王慧君,金洪年,余彦耿等.动脉喷溅血迹动力学及形态学的模拟实验观察[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3,03:199—202﹢264.

[2]温永启.立体显微镜下依据滴落状血迹干燥度推断伤亡时间[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17—21.

对我国轧辊的出口分析和研究 篇12

一、我国轧辊生产现状

在我国“十年黄金发展期”中 (2002-2012年) , 我国轧辊生产出现了大繁荣局面, 以2006年为例, 经过分析50家轧辊生产企业的情况, 得出以下结论:

1. 轧辊产量提高很快。

从2003年开始, 几乎每个生产厂家的轧辊产量都在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但随着2008-2009年金融危机的发生, 很多企业出现大幅减产情况。目前, 整个世界经济不景气, 钢铁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 很多钢铁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 所以我国的轧辊产量也出现下降现象;

2. 产品质量明显提升。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主要的轧辊上产企业其产品合格率都在95%以上, 很多大型先进设备都是从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进口。虽然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但也反映出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对于轧辊生产来说还是一项短板;

3. 产品出口创汇量较大。

目前, 我国很多大型企业生产的轧辊已成功出口至美国、印度、韩国、中国台湾、德国、俄罗斯、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 创汇金额高达18亿人民币;

4. 市场竞争力不高。

目前我国存在轧辊生产商超过200家, 轧辊产量远大于市场需求, 这也是造成制造单位盈利不好的主要原因。而且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较小, 产品种类单一, 没有核心技术。而且很多国外的先进企业也在扩大产能, 蚕食着我国的海外市场。

二、对我国轧辊的出口分析和研究

1. 我国主要轧辊生产企业的出口分析

表1统计的是我国轧辊出口量前十位企业2013年和2014年的轧辊出口金额对比表。

从以上数据分析, 2014年国内前十位轧辊制造企业、贸易公司、轧机设计制造商等总计出口轧辊8.9亿元人民币, 其中包括硬质合金轧辊、橡胶、造纸等其他非冶金类轧辊。轧辊出口总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12亿元, 增长幅度达到14.39%。

在轧辊出口量和占比最大的几个供应商中, 轧辊制造企业宝钢日立、宝钢轧辊和共昌已经达到8000万元以上, 唐山联强在小规格轧辊部分也有很不错的业绩, 达到4570万元。轧辊贸易公司以BRC和河北机械占比最高, 也达到8000万元以上, 占比达到5%。

2. 我国轧辊出口主要国家和地区及所占比例

目前我国国产轧辊出口范围已覆盖欧洲、亚洲、南美、北美等几乎所有地区, 其主要出口对象和所占比例如表2所示。

从以上数据分析来看, 国内轧辊供应商轧辊出口主要集中在24个国家和地区 (上表列举了前十位) , 占出口总量的84%以上, 其中美国, 印度、韩国、中国台湾几个市场轧辊占比稳定在前四名, 占比达到37%以上。在出口量最大的前三个目的国市场, 美国、韩国和印度, 需求量大, 总和达到5.4亿元, 是我国轧辊生产企业依赖的重点市场。

三、提高轧辊生产企业竞争力的措施

客户对产品价格、质量、付款条件、服务等要素都是非常注重的, 但在市场营销的不同时期, 每个要素所起的作用或说客户的关注程度还是不同的。例如对于新市场来说, 价格和付款条件最为重要;对于传统市场来说, 质量和服务仍将是最关键的要素。建立灵活的机制策略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显著作用。

1. 制定较为灵活的价格策略

目前钢铁行业低迷, 所有的钢铁企业对于轧辊价格更加敏感, 甚至成为其选择供应商的唯一衡量标准。有些客户甚至提出免费试用或采用网上实时竞价的方式, 因此很多轧辊生产企业进入恶性竞争。有些企业在饱尝恶性竞争之苦后, 开始调整并采取了比较灵活价格策略, 例如唐山联强, 据传他们的策略是将国外市场当作国内市场去做, 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点, 即使价格同等水平, 还有一个回款快, 风险小、有保证的优势, 不像国内价格低、回款慢造成供应商财务成本升高、甚至靠抵抹帐的方式再吃掉供应商的部分利润。

2. 提高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产品使用表现较竞争对手差, 或不能达到客户的要求。二是产品制造质量本身不符合图纸技术要求, 验收不合格。

在产品使用中, 很多客户提出抱怨时肯定只找供应商的短处, 甚至夸大竞争对手的长处, 以增加谈判砝码。面对这些问题, 首先要深刻反省自身产品质量, 有时面对客户的无理要求需耐心与其沟通。在产品制造时, 要严格按照图纸要求进行, 实行严格的“自检”程序, 尽可能避免客户查处不合格产品。

3. 提高市场服务

对于一些空白市场和重点开发的新市场, 要加强推介和推广服务;对于一些传统老市场和重要市场, 要对客户多进行走访、交流和上门服务, 对用户轧线的信息进行及时掌握和更新。对用户真正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即使没问题的情况下, 也应该多到现场看看, 这样现场的人员就会对供应商增加印象和好感。

四、结语

在目前国内钢铁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 轧辊产品的顺利出口对企业的利润有着重要意义。我们首先应当将自己产品的质量和信誉保持好, 这是企业的绝对生命线。此外, 积极和一些先进企业进行交流学习, 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在牢牢把握传统市场中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摘要:随着我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 目前国产轧辊已出口到世界各地, 但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目前我国轧辊出口的情况不容乐观。本文介绍了我国轧辊制造业现状, 又分析和研究了轧辊的出口情况, 最后对如何提高轧辊生产企业竞争力也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轧辊,现状,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翟广泉.论我国轧辊制造与发展[J].冶金信息导刊, 2006 (03) :18-20.

[2]刘传杰.浅谈冶金轧辊的出口[J].冶金管理, 2007 (02) :30-32.

[3]薛灵虎.推进我国轧辊行业的技术进步[J].中国冶金, 2002 (05) :45-46.

[4]王喜增.轧辊行业仍将步履艰辛[N].中国工业报, 2010 (01) :28-29.

上一篇:综合阅读下一篇:声波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