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控制

2024-10-11

传统控制(精选10篇)

传统控制 篇1

托马斯·库恩 (Thomas Kuhn)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系统阐述了“范式 (paradigm) 理论”, 并提出“范式”这一概念, 虽然库恩的“范式”概念有21种不同含义的解释, 但基本意思大致相同, 认为范式是从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是一个整体性的认识世界的框架和价值标准, 是集信念、理论、技术、价值等为一体的一个范畴。库恩从社会和历史角度, 把哲学、社会和心理因素引进范式理论中, 他所提出的范式, 通俗地讲, 也就是某一个历史时期为大部分社会共同成员所广泛承认的问题、方向、方法、手段、过程和标准, 其实质可以看成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本文从范式概念所引发出来的范式控制 (paradigm of control) 就是指社会共同体所遵循的世界观与行为方式对整个社会的功能结构与运行机制的一种约束与限制, 这样的宣称隐含着合理与合法价值的一种标准预设。

按照库恩的范式理论, 中国三千年历史文化所沉积形成的, 以儒家为中心的“伦理-政治”型中国传统文化完全有范式的特征。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 以圣贤君子为教育的目标, 以“四书五经”为教育主要内容, 以经院主义的教学方法的教育传统正是这样的传统文化范式的控制下形成的, 特别是隋炀帝大业二年设进士科, 开创科举制, 并经唐代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的考试制度, 把选材和教育结合起来, 对今后的教育传统影响至深。

一、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化范式的形成与发展

为什么在文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范式能够起这么大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呢?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说, 遗传赋予每个种族中的每一个人以某些相同的特征, 这些特征加在一起便形成了这个种族的气质, 勒庞所说的遗传不仅包括生理上的遗传还包括遗传本族所具有的相同的情感和意识, 形成所谓的气质也就是本族的文化。文化就是这些气质的外显形式, 当然反过来文化也会经过遗传成为有文化特质的气质。令人惊奇是这时候文化完全成为一种潜在形式, 对人或者种族、民族起了一种影响、控制的作用, 所以对现象和行为的理解不得不加上对文化这一条件的限制的理解。

文化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很广泛和复杂的概念, 一般对文化有三种分法:一是二分法, 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或者称之为外显文化和内隐文化;二是三分法, 物质、精神与制度;三是四分法,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因为各种文化的分法是立足于研究重点的自由, 研究重点之间并不存在相互否定关系, 但是任何文化的价值都不应在于本身的自然属性, 而是在其所凝聚在人类精神活动的痕迹上。因此, 本文所采用的是狭义上的文化概念, 即思想观念层面上的文化, 而文化范式其实就是更加狭义的文化, 它与文化概念的最大不同在于文化范式本身所具有的方向性、指导性和控制性, 所以在不同文化环境下所产生的文化范式也有所不同, 两者关系如下图所示:

注:最大圈代表文化;四个小圈代表四种类型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中心的稍大圈代表文化范式;四个箭头的方向与长短代表文化范式指向性和控制程度。

本文大致把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进程分成五个阶段。

1. 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萌发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诸子蜂起, 学派林立, 思想自由, 出现儒、道、墨、法、阴阳等学术流派, 各流各派相互学习, 极大地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 这是中国文化的辉煌时期, 此时已经萌发了中国文化的大致走向。

2. 大一统的秦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定型期

秦汉时代中国大统一, 文化继续向前发展, 汉武帝时期, 儒士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 并把儒学改造成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统一的传统文化基本确立下来。

3. 繁荣的隋唐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隆盛期

此时的中国文化进入隆盛时期, 继承了魏晋时代多民族多文化的交融发展, 以更开放的姿态, 兼容并包大胆吸收各民族文化, 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科举制度的确立, 把选材和教育培养制度结合在一起, 为中下层庶族阶层向上层的流动打开了便利通道, 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制度中的一大创新。

4. 高度繁荣的宋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极致期

宋明两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又一重要历史时期, 儒释道三教合流形成所谓的宋明理学, 它影响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宋明理学把儒家哲学化, 把儒学推崇的“三纲五常”等政治伦理道德说成至高无上的天理, 从哲学上加强封建政治的统治, 可以说宋明理学把儒学文化推到了极致。

5. 承古萌新的清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承古萌新期

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承古萌新的特点, 在思想领域, 统治者的官方哲学理学和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 但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也在潜滋暗长, 涌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进步的思想家;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 西学东渐的局面逐渐出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演变中,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可以简单说是“儒学”, 儒学的形成是由孔子开始, 创立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模式, 然后由董仲舒确立, 最后由朱熹发扬。古代社会所形成的教育传统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过程中逐渐完成其基本结构构建的。从周公制礼作乐到明清西学东渐的三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化, 虽然受到外族的冲击有所损益, 但是“伦理———政治”文化范式仍然是中国的一种主流文化范式, 教育作为文化中的一部分, 必然受到主流文化范式的影响与控制。

二、传统文化范式对教育传统的控制

“伦理——政治”文化范式作为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价值标准, 它与文化同样具有内隐和外显的特征。内隐就是隐含在人们的自我意识中, 只能通过抽象和推理的方式概括出某种群体所共有的心理倾向, 如倾向与偏好等。显性就是寓于传说、事件和人的行为之中, 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和身临其境的观察和聆听, 能够直接总结出来的文化样式, 如语言、文字、婚礼仪式、服饰等等。因此, 从一般上意义上讲“伦理———政治”文化范式主要也是通过显性方式和隐性范式来达到控制教育的目的。

1.以内在特质表现的隐性方式控制

从隐性层次看, 几千年形成的伦理政治文化范式开始可能仅仅是因偶然现象逐渐被某些社会群体所接受, 后逐渐变成一种对人们具有普遍约束力, 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肯定性心理倾向, 一旦形成稳定倾向或定势, 要想改变就要花费大量的精力, 还要承受外界对外在情绪的一种压迫与干涉。“伦理———政治”文化范式具有内在制约的强大力量和广泛的渗透性的特性, 看不见却可以切身感受得到的文化范式, 几乎影响人们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各个方面的观点和看法。

2.以明确外在特征的文化特质模式的显性方式控制

所谓明确外在特征的文化特质或模式是指能用字符和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模式, 如语言、文字、行为规范、服饰、饮食文化、居住习俗、礼仪方式等等, 范式正是通过这些显现的外在文化特质与模式来影响教育, 通过诸多表现形式影响人来对教育进行具体操作层面的干涉和控制, 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教育灌输, 通过制度规范、纪律约束等带有强制性的手段实现某种教育目的。比如, 各民族把自己的语言文字作为教育内容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再如, 古代以经学为主, 学生主要学习“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这种重礼法重礼数的教育不仅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同样也影响着以后学生做人做事的方法或态度。比如, 北齐的颜氏家训、宋朝的放翁家训、元朝的郑氏规范、明朝的庞氏家训、清朝的校友堂家训, 其内容多侧重于伦理道德和遵守礼法的规范。

三、传统文化范式控制下教育传统形成的历史根源

传统的中国教育体系包括传统中国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模式、教育教学方法等等, 中国教育传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化熔炉中铸造出来, 中国教育传统是在以伦理———政治文化范式的控制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土壤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样发展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 以血缘亲疏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

古代封闭的地理环境与农业为主的经济条件决定了古人具有一种强烈的固守田园, 不愿迁移的心理倾向。在社会基本格局上则表现为无数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部落家庭和地区, 而在血缘关系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宗法制度, 更是一种以“君臣、父子、夫妇”的宗法原则织造成一张坚韧、疏而不漏的社会巨网。血缘关系的亲疏不同表现为宗法等级, 官员的分类上, 则有爵位等级官僚的级别等级;在平民内部又有户籍等级之分;按职业不同又可分为不同的职业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在婚姻衣着, 住房等方面有严格规定, 宗法等级制度所具有的这种外在合理性、内在严密性对人们的观念与行为有一定反映。同样反映在教育上也就必须出现教育等级划分, 在现实教育中把学校划成三六九等, 有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之分, 部属院校与省属院校之分, 公立学校与民办学校之分。学校等级不同享受政策就不同, 破坏了公平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竞争机制。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权力追求

古代教育一开始就同社会国家联系在一起,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事皆以修身为本。”把个人的学习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这是中国教育传统, 由此派生出来的“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以及当今社会“追腕热”的观念, 把教育当成改变个人地位的手段与台阶, 表面上重视与发展教育, 造成教育蓬勃发展的假象, 实则却隐藏了教育畸形发展的隐患, 不利于社会多元化结构才人培养的需要。

3. 伦理道德规范的不可抗性和不可逆性

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古代社会, 特别重视人伦道德呈现出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重伦理轻功利, 重人文轻自然的教育价值观, 构成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直至鸦片战争之前, 中国古代教育从总体上讲, 是教育学生做人, 不教育做事, 教学生从善, 不教学生求真的;在教育内容上, 轻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性内容, 使学生养成一种脱离实际, 向内追求, 自我封闭, 崇尚虚荣, 不讲科学妄自尊大的心理趋向。

4. 科举制度对教育影响的余威尚存

科举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科举制度开始于隋代, 经过唐宋明代的几次大调整逐渐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科举制作为新事物刚出现时迎合了当时选材用人的需要, 比较公正公平, 确实挑选了不少人才,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其弊端日益显露, 科举制度把考试与教育联系在一起, 把学校变成培养官吏的地方, 变成了科举的预备机构, 使学生盲目服从, 培养奴性, 考试成为教育的指挥棒, 通过知识灌输, 把凝固的文明秩序和规范, 从外部强加给学生, 甚至要剥夺他们独立的感觉与思维, 可以说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应试教育的始作俑者。教育本来是要以文化滋润人的精神, 培养人的独立生存、自由创造的能力, 但由于外部强势力量控制, 人反倒成为它操纵、抑制、奴役的对象。

四、启示

在中国超强稳定的社会结构与制度中, 社会文化传统与教育总是保持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的状态:一方面, 中国社会所持有的文化传统渗透在人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 强烈制约与控制人们对文化的观点和看法与作为;另一方面, 这种稳定的教育方式内容又使传统文化在下一代身上得以再生。这种关联的特殊性就在于传统文化范式通过教育这种方式进行向上或向下自我复制与巩固, 与其说是教育对传统的保存于传递, 倒不如说这是传统文化范式一种特殊控制作用, 是对自身行为规则一种自我复制的强化。

不同的民族与国家, 由于传统文化的不同, 当然在文化范式控制下的教育上也会有所不同。《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育体系是每一民族意识, 文化与传统的最高表现形式”, “既然没有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完全相同, 那么国家教育的多样化也是必然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 如果一国教育不充分考虑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传统文化, 以另一种不同的文化范式看待教育, 照抄照搬其他国家的方式方法的话, 必然会使本民族与国家的教育遭受损失。因此, 国家教育政策的推动和改革, 不但要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 而且必须考察传统文化范式对教育的影响与控制作用, 考察教育发展所需要的中国式现实土壤, 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看待当今教育的过与失。

参考文献

[1]丁鼎.“礼”与中国传统文化范式.齐鲁学刊, 2007 (4) :13.

[2]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4.

[3]傅维利, 刘明.文化变迁与教育发展.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8.

[4][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 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5]刘钢.《科学革命的结构》导读.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6][法]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

[7]叶澜.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传统控制 篇2

传统空调在控制室内空气品质的局限及改进方法

摘要:

近年来,世界上不少国家室内空气品质出现了问题。由于室内空气品质低劣所导致的病态建筑综合症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指出了传统空调在改善空气品质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室内空气品质、传统空调、新风量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日益关注。据统计,人们约有9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室内空气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空调逐步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它在给我们带来恬适舒心的身心感受的同时也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室内空气污染。由此,研究空调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提升室内空气品质,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传统空调的局限性

目前传统空调在处理室内空气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传统空调普遍存在设计不合理、运行维护不规范的问题。比如送风口、污染源、回风口三者位置不合理;回热混合间气密性差,新风受污染;过滤器长时间不清洗和维护,灰尘大量累积,霉菌滋生等等。

1、新风口位置问题

新风对于提高室内空气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对室内所产生的污染物能够起到较好的稀释和清除作用。现在市场上普遍使用的空调新风口的位置,经常产生的问题有三个。首先是挂在建筑物外墙上的新风口。为了美观或节省空间,许多用户喜欢把这些新风口放在有的设在建筑隐蔽处或楼房的死角里。而这些地方的空气很难正常流通,时间久了就会有异味;其次是设在地下室天井内的新风口。这类新风口由于所处位置过低,灰尘等颗粒物很容易随风或随人的行走被带入天井,随后再进入室内,影响室内的空气质量;最后是设在建筑物顶面(如楼顶)上的新风口。这类新风口由于距离风冷冷水机组或者厨房排烟口等设施较近,也很容易通过竖井将污染物送到室内各层,进而影响了室内的空气质量。

2、新风量不足和分配不合理问题

新风量的供给程度是判定通风空调满足卫生健康要求与否的重要参考依据。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后,建筑节能在发达国家普遍受到重视。新建的大量大型建筑及其配套通风、采暖空调系统普遍采用减少新风供给量来降低采暖空调负荷,因此引入新风全热回收系统就势在必行。其原理就是利用排风中的冷量来预处理新风,几乎无需消耗任何能源。在这个能量回收过程中,潜热回收的能量占整个全热回收的 70%以上,是节能的关键。但是由于现代建筑密闭性增强,新风通风换气次数不足,没有充足的室外新鲜空气稀释室内污染的空气。然而,纯粹依靠加大新风量并不能达到人们预期的效果。理论研究和国内外的许多实际调查都证明,在达到一定新风量后,再加大新风对降低室内空气中的有害物浓度 2 建筑环境学论文

已不起作用。因此在保证足够的新风量的同时还需要通过进一步提高新风的质来发挥新风效应。

3、气流组织的影响

不同的气流组织方式会导致不同的室内空气品质。以混合通风和置换通风为例。混合通风是以建筑空间为本而置换通风是以人为本,由此在通风动力源、通风技术措施、气流分布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差别。然而无论是混合式还是置换式通风,其到达人体呼吸区的空气焓值都会相对较高,因此其感知空气品质也相对较差。同时由于个体的差异,它们通常都无法做到同时满足每个人的需要。其 另一个不足是房间气流会随家具的重新布置而改变。

4、空调自身引发的污染问题

系统中换热器(盘管)是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潜在污染源,也是微生物气溶胶的发生源。许多空调系统由于空气过滤器效率较低,普遍存在盘管积灰等情况;即使使用较高效率的过滤器,但也会因安装不善引起过滤渗漏或旁通,导致颗粒物穿透;盘管上冷凝膜的存在会阻留气溶胶,导致沉积的增加,盘管凝水盘的滞水会产生藻类。这些颗粒物的存在和盘管自身的工作环境一起,成为微生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空气经过处理进入镀锌钢板制成的风道同样也会造成送入的空气带有异味。一方面是风道内表面不清洁, 而阻性消声器的吸声材料为多孔形态, 微生物容易在这种材料的表面聚积、繁殖和扩散,当空调系统启动时,其污染物就会被气流卷起,并夹带着分布到整个管道系统。在过滤器前的大部分污染物可以去除,但其后的则被送入了室内环境,导致室内空气品质恶化。另一方面是因为系统大量使用回风, 特别是室内有污染源时, 由于室内很高的换气次数, 往往导致送入空调房间的空气大部分将由回风口返回空调系统再循环。人员、设备或生产工艺过程都会向室内空气散发菌尘微粒, 使回风受到污染, 这种室内污染程度随着回风比例增加而增加, 回风中的菌类微粒会污染回风管道和空调器。送风口也会由于前段空气品质不好, 而室内送风口通常无过滤器保护, 且很难清洁, 则造成送风口的污染会随着时间延长变得日益严重。

三、改进方法

1、对新风的品质进行控制

新风的输入对于改善室内空气的质量有着其它措施望尘莫及的效果。目前新风过滤主要考虑室外颗粒污染物的去除, 而室内空气品质涉及的有室外气态污染物。因此, 新风处理还必须考虑室外气体污染物的过滤和吸附, 在引入低污染新风的同时,减少或者消除新风处理、传递和扩散过程中的污染,尽量保持新风品质和气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有必要利用新风年龄和新风输入途径来对新风流经空调系统的过程加以控制。可以采用新风独立处理,缩短新风从新风口到室内送风口的输送距离,最大限度地较少系统对新风的污染。另一方面设计时应尽量将新风口与排风口设于两个不同的朝向上。若无法做到,应尽量拉大新风口与排风口水平方向的距离且新风口应低于排风口。

2、对空调系统的湿度进行有效控制 3 建筑环境学论文

一般而言,最适宜的室内相对湿度为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百。所以,要尽量确保空调系统内,特别是过滤器处空气的相对湿度尽量低于百分之九十。但是,我们还得注意,我们所控制的最终对象不是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而是材料中水的含量。由此,为了避免新风口处的过滤器在冬天吸入积雪或在夏天吸入雨水,我们可以在新风引入口处安装防雨百叶,或增加新风管的坡度。另外还要注意要定期关机,关机时先关闭加湿器和表冷器,随后等到系统干燥,再将风机关闭。

3、对空调的气流组织进行控制

合理地控制室内气流组织形式。对于办公室等工作地区,采用个体化调节方式,以工作区为主要调节区,将新鲜空气直接送到人的呼吸区,缩短新风年龄,可以保证人体整体感知空气品质较好。同时考虑到个体化偏好的差异,通过局部的冷却或加热的独立调节手段以减小个体差异对舒适性的影响,同时产生的心理作用也有助于从感知上提高空气品质,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每一位工作者对其微环境的满意程度。

四、总结

室内空气品质是一门综合科学, 除空气本身的因素, 还有其他不为人们所认识的因素在影响人们对环境的感觉和反应。更好的空气品质可以产生更高的生产率, 减少病态建筑综合症的症状,因而努力去提高室内空气品质是迫在眉睫的,这也需要政府、业主、医生、建筑、暖通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等共同努力的。

五、参考文献

传统控制 篇3

关键词:传统控制销赃 挑战 对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中华大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可否认,中国的地区发展具有差异性、人民群众贫富差距还在拉大、社会矛盾依然并始终存在。所以,稳定与和谐将是新时期党和国家一直强调和重视的问题。作為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先锋兵,刑侦工作只有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的新要求。控制赃物是刑侦工作的一项具体的侦查措施,主要运用于侵财型案件,如盗窃、抢劫、侵财杀人、走私、伪造和诈骗等案件。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对新形势下传统控制销赃所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进行重新的审视。

一、传统控制销赃

传统控制销赃通常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业务建设的基础上,围绕相关阵地,使用一定数量的秘密力量和技术监控等相关措施,来达到控制销赃的目的。传统的控制销赃手段能发挥其作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一系列的实体场所,通过公开秘密相结合、专门力量与技术监控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控制。

控制销赃与阵地控制工作密切相关。控制销赃既是一项针对具体刑事案件侦破的专门措施,同时又是一项日常的刑事侦查基础业务工作。阵地控制属于刑事侦查基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在涉及赃物交易流通的场所、行业通过采取特殊的专门手段进行监视控制,发现案件侦破的线索、证据。从这一功能上看,控制销赃与阵地控制有相似性。当涉及财务的刑事案件发生以后,侦查部门就会把案件涉及的赃物特征、名称、数量、体积等信息及时部署给相关业务部门及特殊侦查阵地的业主,以此作为侦查破案的一个基本途径。因此,就个案而言,控制赃物是一项具体的侦查措施,有始有终;就刑事侦查工作全局而言,控制赃物是刑事侦查阵地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属于刑事侦查基础业务建设的范畴。

二、控制销赃面临的挑战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的日益变化,传统的控制销赃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常见的涉案物品除了日常家电、贵重金属、家畜外,还包括手机、电脑、相机等电子产品、名牌奢侈品、贵重首饰、汽车等,赃物呈现出由低廉向贵重、单一向多样发展的总体趋势,加大了控制销赃的难度。另一方面,犯罪嫌疑人利用遍布大街小巷现代化的物流、快递公司运送赃物,进行网上销赃,整个销赃过程较为隐蔽,严重影响了控制销赃的效率。再者,针对特种行业,各地传统的做法通常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各特种行业进行管理。当前出现了由传统的审查审批向行政指导进行过度的趋势。行政指导是行政机关在其职责、职权、管理权限范围内,为了适应复杂多样化的经济和社会管理需要,基于国家法律精神、原则、规则或政策,适时灵活地采取指导、劝告、建议等非强制性方法,谋求特种行业相对人同意或协力,以有效地实现一定行政目的的行为。然而,行政许可不具有强制性并且是相对人自愿履行原则,这就可能导致对特种行业的管理流于形式,出现管理漏洞,为犯罪嫌疑人销赃提供机会,从而增加控制销赃的难度。

三、解决对策

(一)引入信息化技术

在引入信息化技术方面,应建立共享的网络数据平台和完善情报信息系统。一方面,公安机关内部门、各警种之间以各类公安信息网为平台,通过准确全面的信息共享和贯通,突破警种之间的分隔,形成打防控合力,提高打防控精确度;另一方面,应当注意与其他社会部门数据信息的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如网吧、中介场所、典当寄售业、机动车修理业、金银首饰加工业、劳务市场、票证市场、各类二手交易市场等部门或场所的相关管理信息。各类数据库的信息应当数量充足、标准同一、动态更新,并尽可能地实行网络化运行;同时,随着侦查信息化发展的深入,侦查中的情报信息数量急剧膨胀,来源不一、标准各异,不同业务系统中的信息交叉重复,为便于应用,必须对情报信息进行加工、整合。例如,深圳公安局为了加强对废品收购的管理,堵住犯罪人员的销赃渠道,采取收购登记、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和闭路监控三合一的方式,不但规范了废品收购市场,还有效切断了犯罪嫌疑人的销赃渠道。其具体的做法是,员工将相关信息录入电脑的“治安管理信息系统”,记录收购物品、卖货人、收货人的信息;这个过程在废品站内闭路监控探头下进行,直接联网到公安局网络平台;公安机关将这些信息及时与涉案物品信息库、可疑人员信息库中的信息进行碰撞对比,以发现赃物和犯罪嫌疑人。

(二)完善工作机制

在完善工作机制方面,控赃工作的特殊性决定单纯依靠公安机关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需要交通、金融、工商、税务的部门大力支持与配合。侦查部门应紧紧依托和利用部门协作,强化控赃协作机制,及时沟通、相互交流,从而加强网络控赃协作。同时,对于涉及阵地控制的社会其他相关行业部门,要建立、完善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对于相关行业、单位不认真落实登记录入制度、不及时汇报可疑信息情况的,应追究其相应责任;对于及时提供可疑物品、可疑人员信息,最终查获赃物,对破获案件起到积极作用的要给予适当的奖励。

传统控制 篇4

在传统的内部控制评估方法中,一般以审计人员为主导,识别、评估控制程序。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倾向于采用一种更为有效的评估方式——内部控制自我评估(Control Self-Assessment,简称CSA)。

1 控制自我评估的定义

《索耶内部审计》将控制自我评估定义为“控制自我评估是这样一个过程,即来自基层和行政执行层的员工小组和管理层,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所有重要因素都能一直保持清醒认识,从而促使他们作出适当的调整。为了提高整个过程的独立性、客观性和质量,使整个过程得到有效管理,内部审计师最好参与到过程中去,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独立报告过程结果”。

从中可以看出,CSA提倡由某项工作的实际执行人来评估控制,在CSA的模式下,内部审计师的角色是推动者,引导员工识别、评估和补救控制的缺失,进而也可以验证传统的审计方法中所产生的信息。CSA最为主要的价值在于,它能有效率地收集大量的信息,并通过该领域专家对这些信息的正确性所形成的共识,来证实这些信息。

虽然内部审计师以推动者或专家的角色来协助CSA计划确实需要一些审计资源,但内部审计师往往发现,这些资源的投入可以减少在审计业务中收集控制程序相关信息的时间及精力,并且可以免除一些控制测试。

CSA计划的有效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它能提高评估整个组织的控制程序涵盖范围。内部审计的资源是有限的,但通过CSA调动被评估领域的实际执行人参与,内部审计人员充当推动者,可以在总体上有效扩大评估的范围,特别是随着CSA的成功进行,被评估领域的实际执行人将学习到控制自我评估的技能,改善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和理解水平,这也将极大地提高评估的效果。

第二,它能改善程序执行者所采取的纠正行动的质量。由于纠正行动的执行者本身也是控制评估的参与者,这种“自身拥有”的状态,可以使得纠正措施更及时且富有成效。

第三,它将内部审计的工作焦点集中在检查高风险程序及不寻常的情况。内部审计部门只需要关注高风险事项,并集中力量对其进行传统审计。内部审计应专注于验证CSA流程产生的评估结论,综合组织内各单位收集得到的信息,并向高级管理层及审计委员会表达其对于控制有效性的整体判断。

2 控制自我评估的方法

CSA并没有所谓的“最佳”方法,需要结合CSA的目标和范围、可应用的资源以及员工的知识和技能,选择适合组织的方法。通常来说,三种最主要的方法包括:推动型研讨会、问卷调查和管理层分析法。需要说明的是,在自我评估的过程中,通常会使用一种以上的方法同时进行。

2.1 推动型研讨会

推动型研讨会是通过工作团队的形式来收集信息。工作团队的人员可以来自被评估领域的不同层次,也可以来自于其他的经营单位或职能部门,或者可以是某个涉及领域的专家。工作团队的推动者一般由内部审计人员担任,推动者尝试将团队成员的焦点集中在目标、风险、控制和过程上,推动者也指引团队设计并实施有效地控制。在研讨会中应确保信息畅通,每位成员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工作团队结束评估工作后,要编制报告,反映整个研讨过程。

2.2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法是利用编制的调查问卷收集信息的CSA方法。问卷的设计应该简洁明了,可以采用“是/否”或“有/无”这样的回答。

一般采用问卷调查来作为开展CSA的前提,往往是因为参与者很多或很分散,不能集中参加研讨会;或者企业自身的文化不利于开展开诚布公的讨论;或者管理人员希望最大限度地降低收集信息所花费的时间和成本。

2.3 管理层分析法

管理层分析法涵盖了很多管理小组产生和收集信息的方法,通常趋向于对控制程序的具体特征做出及时和有见解的判断。内部审计应该在此结果的基础上,评估覆盖组织运营方面控制程序的充分性与有效性。

3 控制自我评估与传统评估的不同点

CSA的基本信念是实际执行某项工作的员工对于该项工作的程序最为熟悉,也最了解其中控制环境的强点与弱点。在建立政策或程序的过程中,这样的专业知识对于何种控制最为实际有效且最能被遵守,能够提出独特的见解。任何一位有经验的审计人员都能够识别并提出一个完整的、良好的以及有助于达到预期结果的政策或程序。然而,在测试政策或程序的遵循程度时,却往往会发现严重的缺失,因为工作岗位的员工往往能够找出避开控制的方法,并利用替代的程序来执行工作。

CSA方法与传统审计中评估控制的方法有所不同,从下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虽然责任的归属并不会因为采用CSA方法而改变,但实际的执行上却发生了许多变化,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管理层负责依据组织总体目标设定对应领域的具体业务目标,并依据可以接受的风险程度,设定适当的内部控制,以合理保证目标的实现。

在传统方法中,对该适当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估的工作,由审计人员负责;而在CSA方法中,这个工作由工作团队(详见“推动型研讨会”)完成。同样,报告的工作也由审计人员转移到工作团队,审计人员只负责在后续的审计业务中,验证对控制的评估。这种角色转变的一大优势是拉近审计人员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使得审计人员在客户心目中的定位由监管者变成了协作者。

4 控制自我评估与传统评估的比较

在COSO内部控制框架中,列出了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监督。无论是传统评估技术还是CSA技术,它们关注的要素大致相同,主要的不同点,在于用来识别、评估及验证控制的方法。

在传统评估技术中,由审计人员分析控制架构并表达评估意见;在CSA技术中,由管理层及员工来评估风险,内部审计作为推动者和咨询专家。

在传统评估技术中,审计人员通过面谈和查阅文件进行分析;在CSA技术中,则主要是通过管理层及工作团队参与研讨会分析控制结构,有时也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

在传统评估技术中,审计人员会依据一般公认的准则提出改进控制的建议;在CSA技术中,审计人员则是依据一般公认审计准则引导管理层及员工,从而发展出改善控制结构的方法。

5 结论

CSA是一种先进的内部控制评估方法,在许多组织将其视为评估内部控制的最佳实务,特别是对于审计资源有限的企业,它能够最优效率地开展评估工作,许多内部审计师非常热衷于将CSA引进组织的团队。但是,CSA也存在很多限制,例如人们可能会抵制这种变革,他们认为内部审计师将自身的责任进行了转嫁;或者组织的企业文化并不支持开诚布公地讨论。此外,开展CSA对于作为推动者的内部审计人员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除了在内部控制评估领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外,对表达沟通等能力也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作为组织的内部审计,一定要综合考虑实施CSA可能遭遇的困难,提前与客户沟通好可能存在的分歧,然后才能有效地运用CSA这项工具,做好组织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

摘要:我国是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第三个要求对本国企业实施全面内部控制评估的国家,这对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内部控制评估技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基于这一背景,文章重点探讨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与传统评估的不同点,以提高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认识。

关键词:控制自我评估,传统控制评估,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劳伦斯,索耶内部审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传统控制 篇5

关键词: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启动

中图分类号: TN10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193-2

0  引言

PLC的主要功能是取代传统继电器,执行逻辑、计时和计数等顺序控制功能,建立一种柔性的程序控制系统。它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力、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各行各业,它具有灵活、功能强大、易学易用、高可靠性、抗干扰能力强、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便宜等特点。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动力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动力的来源,绝大部分源于电动机。随着电动机的使用日益增多,电动机的控制也成了一门技术。对于电动机的控制线路有许多种,然而对于比较常用、广泛、经济、安全的控制线路,则只有按钮和接触器、双重连锁正反转控制线路。而用 PLC 来控制电动机双重连锁正反转的电路,可以使电路更加容易控制。

1  分析任务是基础

1.1 熟悉原理图

在电力拖动控制中,许多生产机械往往要求运动部件能正、反两个方向运动。例如,生产机床工作台的前进与后退;万能铣床主轴的正转与反转;起重机的上升与下降等;这些生产机械要求电动机能实现正、反转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是靠调换其中任意两相电源的相序来实现的,转换是由两个交流接触器来完成,一个正常接法,完成正转,另一个接触器将其中两相调换,实现反转,两个接触器单独控制,并由机械连锁,或触点连锁来保护。原理图如下:

<E:\123\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10\97-197\45-1.jpg>

1.2 理解工作原理

只有在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之后,才能来进行合理、正确的编程,进而通过接线、演示来验证PLC控制的正确性。

<E:\123\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10\97-197\45-2.jpg>

2  转换技巧是关键

2.1 对输入、输出点的处理

在继电器控制系统中大量使用了各种控制电器,在电路改造时,应先归纳出输入、输出点数,然后分配相应的输入、输出口。如本项目中的交流接触器,交流接触器的线圈是执行元件,要为它们分配相应的PLC输出继电器号。

2.2 对按钮的处理

在继电器控制线路中,一般启动用常开按钮,停止用常闭按钮。用PLC控制时,启动和停止都用常开按钮。不管使用哪种按钮都可以,但画出的PLC梯形图却不同。

2.3 对热继电器的处理

若PLC的输入点较充裕,热继电器的常闭触点可占用PLC的输入点;若PLC的输入点比较紧张,热继电器的常闭触点可不输入PLC中,而接在PLC外部的控制电路中。如果热继电器作为PLC的输入点,为了防止按键抖动的影响,一般热继电器用常闭按钮代替。

2.4 互锁触点的处理

传统继电器控制的双重连锁正反转控制电路中,为了防止两个交流接触器同时得电闭合,造成电源相间短路,需在控制电路中接入接触器的动断触点进行互锁,或者

利用按钮的动断触点进行互锁。在改造设计时,在输出线圈电路中,串联输入继电器的动断触点进行互锁,确保安全。

3  程序设计是核心

3.1 I/O地址分配表

PLC有很多的I/O口,所以在设计应用时需要进行I/O口的具体分配。本项目的I/O口分配如下:

<E:\123\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10\97-197\45-表1.jpg>

3.2 绘制PLC外接线图

I/O口分配完毕后,根据分配的I/O口绘制PLC外围接线图,如下图(a)。

3.3 设计梯形图程序

根据电气原理图及PLC的I/O口分配,进行PLC梯形图的程序设计,参考程序如上图(b)。

4  安装调试是保障

4.1 安装与接线

①按 PLC控制 I/O 口接线图在模拟配线板上正确安装,元件在配线板上布置要合理,安装要准确,紧固;配线导线要紧固,美观,导线要进线槽,严禁损伤线芯和导线绝缘,各电器元件接线端子上引出或引入的导线要有端子标号,引出端要用别径压端子。

②将熔断器、接触器、继电器,PLC 装在一块配线板上,而将按钮、行程开关等装在另一块配线板上。

4.2 系统调试

①程序输入

根据控制要求,在软件中编写完程序,并下载到PLC。

②通电前的检测

正确使用电工工具及万用表,对电路进行仔细检查,确保无短路故障,通电试验时做好防护措施,注意人身和设备的安全。

③PLC 的调试

将PLC 拨到RUN ,使之进入运行状态。当按下按钮X1时,PLC上对应的X1指示灯亮一下,主电路上KM1 接触器线圈吸合,PLC上Y1指示灯亮,电机开始正转;当按下按钮X2时,PLC上对应的X2指示灯亮一下,主电路上KM1接触器线圈断开,KM2 接触器线圈吸合,PLC上Y2指示灯亮,电机开始反转;当按下按钮X3时,KM2接触器线圈断开,电机马上停止。

参 考 文 献

[1] 程周.电气控制与PLC原理及应用:欧姆龙机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 宋伯生,陈东旭.PLC应用及实验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传统T68卧式镗床的PLC控制 篇6

一、T68卧式镗床控制电路系统

1. 主要结构及功能

T68卧式镗床主要由床身、前立柱、镗头架、工作台、后立柱、尾架、上溜板和下溜板等部分组成, 其结构如图1所示。

T68卧式镗床共有两台电动机, 即主轴电动机M1和快速移动 (进给) 电动机M2。镗轴的旋转运动与花盘的旋转运动是卧式镗床的主运动。镗轴的轴性向进给, 花盘刀溜板的径向进给, 工作台的横向进给与工作台纵向进给是卧式镗床的进给运动。工作台的回转, 后立柱的水平移动及尾架的垂直移动是辅助运动。

2. 控制电路分析

(1) 主控制电路

T68卧式镗床控制电路如图2所示, QS是电源开关, FU1为总短路保护。主轴电动机M1由接触器KM1和KM2控制其正反转, FR是主轴电动机M1的过载保护。主轴电动机M1是一台双速电动机, KM3、KM 4和KM 5作三角形-双星形变速切换。快速移动电动机M2由接触器KM6和KM7控制其正反转。

SB1为停止按钮;SB3和SB2分别为主轴电动机M1正、反转启动按钮;SB4和SB5分别为主轴电动机M1点动正、反转按钮;SQ1为由高、低速换速信号开关;SQ2为主轴变速信号开关;SQ3和SQ4使工作台和镗头架的自动进给与主轴和花盘刀架的自动进给不能同时进行;SQ5和SQ6分别为快速进给电机M2快进和快退开关。

(2) 主轴电机控制

主轴电机M1由接触器KM1、KM2、KM3、KM4、KM5, 按钮SB1、SB2、SB3、SB4、SB5, 时间继电器KT以及限位开关SQ1、SQ2等组成。主轴双速电动机M1由限位开关和调速手柄联动控制。

按下正转控制按钮SB3, 其常闭触头断开 (互锁) , 常开触头闭合;接触器KM1通电吸合, 其常闭触点断开 (互锁) , 常开触头闭合 (自锁) , KM3线圈得电, KM1和KM3常开主触头闭合, M1通电启动 (正转) 。

按下反转控制按钮SB2, 其常闭触头断开 (互锁) , 常开触头闭合;接触器KM2通电吸合, 其常闭触点断开 (互锁) , 常开触头闭合 (自锁) , KM3线圈得电, KM2和KM3常开主触头闭合, M1通电启动 (反转) 。

主轴电机M1的点动控制由点动按钮SB4和SB5控制, 当按下按钮时, 其常闭触头断开, 切断了KM1、KM2自锁回路, 使M1连续正、反向启动都不能自锁, 常开触头闭合, KM1或KM2线圈得电, 电机M1启动;当松开按钮后, KM1或KM2断电释放, 电动机也随即停止, 实现了点动控制。

(3) 高低速控制

低速控制, SQ1不动作, 常闭触头仍闭合, 常开触头仍断开。按正转启动按钮SB3, KM1线圈得电, 其常开自锁触头闭合自锁, 常开主触头闭合为M1启动作准备, 同时KM1常开辅助触头闭合, KM3线圈得电, KM3主触头闭合, 主轴电动机M1被接成三角形接法而低速运转, 同时KM3的常闭连锁触头断开, 使KM4和KM5断开, 保证主轴电动机M1的三角形接法。

高速控制, 将SQ1常闭触头断开, 常开触头闭合。按正转按钮SB3, KM1线圈得电, 其常开自锁触头闭合自锁, 常开主触头闭合为M1启动作准备, 同时KM1的常开辅助触头闭合, 时间继电器KT和KM3线圈得电, M1被接成三角形接法而低速启动。经过一段延时, 时间继电器KT的延时开启常闭触头延时分断, KM3线圈失电, 使KM3的主触头断开, M1切断三角形接法, 同时KM3常闭触头复位闭合, KT延时闭合的常开触头延时闭合, 则KM4、KM5线圈得电, 其常开主触头闭合, M1接成双星形接法而高速运转, 实现了低速启动向高速运转的控制。

(4) 进给正反转控制

通过快速进给手柄打到“正向”状态, 快速进给开关SQ6常闭断开, 常开闭合, KM6线圈得电吸合, 使得进给电动机M2快速正转 (快进) 。反转 (快退) 同理。

二、PLC设计

1. 任务分析

通过以上对T68卧式镗床控制电路的分析, 两个电动机主要是由KMl~KM7七个交流接触器控制, 所以PLC主要是控制好这七个交流接触器的工作, 将所有控制开关作为输入元件与PLC输入点 (X) 相连;交流接触器KMl~KM7作为输出元件和PLC的输出点 (Y) 相连, 连线较为复杂的控制电路由PLC编程代替。为使梯形图程序具有正确的逻辑关系, 首先必须仔细分析T68卧式镗床控制电路各部分的作用以及各个器件功能, 理清其逻辑关系。

2. PLC控制系统设计

根据T68卧式镗床所占用的输入/输出点数, 本实例选用的是三菱FX1s-20MR-D型可编程控制器, 可以满足设计需求, 根据T68卧式镗床控制电路的分析, PLC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地址分配表如表1所示, PLC控制系统的输入/输出接线如图3所示。

3. PLC程序设计

T68卧式镗床继电器控制原理图中包含了许多的互锁环节, 在理清各个控制环节的逻辑关系后, 根据原继电器电路的逻辑关系, 利用SWOPC—FXGP/WIN—C软件或其它软件设计出PLC控制梯形图, T68卧式镗床PLC控制的PLC梯形图如图4所示。

三、安装调试

1. 仿真调试

为了验证PLC程序设计的正确性, 以及确保系统成功安装和调试, 先进行模拟仿真。本设计是利用了天煌公司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实验箱”进行模拟仿真, 将程序写入PLC, 利用七个发光二极管代替PLC输出端口Y控制的七个继电器, 用开关或按钮代替PLC输入端口X的控制按钮、高低速控制开关、主轴变速行程开关、换刀限位开关等。通过扳动各个开关, 观察各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情况, 验证程序设计与T68卧式镗床控制电路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

2. 器件选用及电路安装

本设计虽然只是制作模拟的T68卧式镗床控制系统, 但为了更接近工程实际, 达到更逼真的模拟效果, 该电路的主电路采用的是380V三相交流电, 所以在元器件选用方面应尽量使用实际车床需要的元器件。由于PLC控制电路是低压24V, 所以可以采用低压拨动开关和停止/启动按钮控制。电路中所有位置开关SQ都是采用拨动开关模拟替代。

安装电路前, 应准备好必要的电工工具和仪表, 并对各元器件进行测试, 以确定其好坏。安装电路时, 应根据电流走向排布好各个器件。先固定好主要的器件, 如继电器和热继电器;三相主电路线路要用红黄蓝三种铜线走线, 布线要横平竖直;PLC的接线端子最好安装在板的侧边, 便于与PLC连线;PLC的控制电路和模拟位置开关最好做一个控制盒子, 这样既美观, 又容易接线;两个个电机的接线端子应安装在板的下方, 便于连接电动机。

传统控制 篇7

1 质量控制因素

1.1 油漆材料的入口检测

(1)为了尽可能地避免新颜色涂料自身存在的缺陷,在涂料试线前期我们需要对以下主要状态进行确认:

①新颜色各项性能测试报告;

②新颜色实验室模拟程序挂板外观、颜色数据;

③重涂后的各项指标;

④手工喷板外观目视评估。

以上是基于新材料的投产准备工作,而对于新批次材料的入口检测项目一般参考检测报告。

1.2 调漆间设备及工艺要求

1.2.1 输调漆循环系统

(1)由于水性漆粘度及颜色受剪切力影响变化较大,要求使用低剪切力的设备消除对涂料特性的影响;回压应使用低剪切的回压阀,循环泵尽量保持低频次运行,以降低涂料在管路中的循环速率;

(2)涂料供给压力需要保持稳定运行,以保证喷涂设备的正常喷涂,如图1所示。

(3)需要稳定的管路温控条件,一方面保证涂料正常的施工温度,另一方面与环境温度产生一定的温差,在缸壁内可形成冷凝水避免缸壁上涂料的干结。

1.2.2 材料粘度

对于涂料自身的工艺参数来说,粘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可是水性漆的施工粘度范围较宽,一般情况下,由粘度问题产生的质量缺陷较少,但是涂料在输调漆循环系统里面长时间循环与搅拌且得不到更新对涂料的质量有很大影响,必须进行监控。

1.3 喷漆室工艺控制[3]

1.3.1 喷漆室温湿度

水性涂料里面主要是水,含水量超过60%[4],由于含水量高,温湿度控制在喷房内相当重要。以欧美涂料为例,温湿度施工窗口如图2所示。

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湿度越高对涂膜外观是有利的;温度越低越有利,当然必须保证不产生流挂褶皱的前提下。如图3所示。

另外,喷房的温湿度还会受到外界温湿度的影响,根据数据显示,同样的温湿度下,旱季和雨季的涂膜外观会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为了保持外观的平稳性,温湿度控制一般保持在窗口中间区域波动。

1.3.2 喷涂方式

水性漆水分含量高,流平性相对较差,在机器人喷涂工艺上应尽量选择一站式喷涂,以保证良好的流平状态,一般来说,实色漆或色相易控的颜色可以采用。

1.3.3 闪干时间

水性中涂漆在进入烘房之前需要保证足够的闪干时间,以防止漆膜弊病如针孔、气泡等缺陷的产生,同时可以增加漆膜的外观平整度。一般涂膜闪干时间控制在5 min以上,具体视生产节拍而定。水性中涂或是清漆在湿膜状态下闪干时间可以说是越长越好,但水性色漆湿膜状态不宜保持较长时间,对于部分金属漆来说长时间的湿膜状态会导致漆膜失光,一般逗留时间不宜超过5 min。另外,由于喷涂机器人故障导致的喷涂中断,再次续喷时的时间间隔不宜超过2 min,否则2次喷涂的漆膜会由于干湿度差异产生桔皮,清漆同样有类似的要求。因此,保持喷房运行流畅是非常必要的。

1.3.4 车身温度

水性色漆喷涂前不仅对环境温度有要求对中涂车体的温度同样有要求,中涂车体在进入喷房前,自身温度不宜高于室体温度,过高会导致色漆漆膜偏干不利于桔皮,过低会导致漆膜流挂等弊病。因此,需要对中涂冷却、中涂打磨及面漆前准备区域的温度进行适当控制,一般车身温度控制低于30℃。

1.4 烘房工艺控制[5]

1.4.1 中涂烘房工艺控制

水性涂料水分挥发速率较慢,对其直接高温烘烤会导致针孔、气泡等弊病,因此需要进行低温预烘烤,之后才能进行高温烘烤。烘烤温度理论曲线参考如图4所示。

如图4所示,传统水性中涂漆要求在80℃温度下保持5 min左右,使涂料内部水分基本蒸发出来,再升至高温状态下烘烤。具体烘烤窗口参考如图5所示。

1.4.2 色漆烘房工艺要求

水性色漆在喷涂清漆之前需要一定的表面干湿度,漆膜过湿会导致针孔或大桔皮等缺陷,过干会导致小桔皮严重。一般情况下,色漆涂膜脱水率保持在90%左右(以欧美涂料系统为例),具体颜色要求略有差异。一般色漆预烘干工艺温度保持在60~90℃之间,湿度控制在6~8 g/kg之间。色漆预烘干施工窗口参考如图6所示。

1.5 色漆涂膜固体份对外观的影响

湿膜固体份在90%以上可以达到很好的外观结果。如图7所示。

另外,闪干烘房出口强冷区域需将车体温度降至30℃以下,以免影响清漆在其表面的流平导致外观下降。涂装过程中对污染源的控制是必不可少的,主要体现的环节:打磨点处理、车体内外表面干洁度、室体洁净度以及对各种应用材料的检测。

2 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水性漆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除了对涂料自身的要求,更重要的还是对工艺参数设定、设备运行能力以及人工操作技能的考验。好的过程会有好的结果,它在降低人员工作强度的同时,更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涂装过程的质量控制成了各大车厂涂装车间的核心目标,解决质量就是解决一切。

摘要:传统汽车水性漆工艺是溶剂型工艺向水性工艺转型的起步工艺,是目前新型水性汽车涂装工艺发展的基础,无论在其涂料配方开发及现场施工应用条件控制等方面,都是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价值,而且此工艺还可以满足越来越高的环保要求。本文将根据作者多年的现场经验从材料控制/现场施工条件控制等多方面系统括析传统汽车水性漆工艺应用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传统水性工艺,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马力,窦徳玉.环保性汽车涂料的发展及应用现状[J].天津汽车,2008(3):50-52.

[2]杨晋.水性化涂装工艺在国内汽车涂装中的应用和发展[J].科技信息,2010(34):368-368.

[3]周杰,陈慕祖.水性漆在中国汽车涂装线的应用及展望[J].上海涂料,2007,45(3):4-8.

[4]李自松.汽车用水性漆技术简介[J].上海涂料,2006,44(1):15-18.

传统控制 篇8

在内部控制的体系中, 文化是环境因素之一, 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内部管理的定义: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 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从这一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 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核心是人, 企业中的所有的人的思想与行为都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效果产生影响。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思想与行为都受这种文化的影响, 而每个人又以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影响着周围。因此一个国家的特有文化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关于文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当前大部分文献是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出发的, 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研究的现对较少。因此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其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是十分有必要的。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概念

文化是一个复杂和模糊的概念, 历史上对文化的定义有很多。泰勒是第一个在科学意义上为“文化”下定义的人, 他的定义具有经典性。他认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道德、风俗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 其本质是传播, 强调了文化的整体性。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科拉克洪在1952年发表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中, 他们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 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 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 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 (通过历史衍生和选择得到的) 思想观念和价值, 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综上所述, 可以将一个国家的文化可以定义为:文化是群体中大多数人认同的或遵循的思考方式或行为习惯, 他是在人们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 影响着人们从物质到精神, 具有传承性与稳定性。

传统文化中的“传统”二字由“传”和“统”两个字构成, 这两个字表明了传统文化的特性。“传”是指历史性、延续性。“统”则首先表明了这一样东西具有统一性, 是这一群体所一致认同的和遵循的。《辞海》对传统的定义是社会延传下来的社会习惯力量, 存在于制度、思想、文化道德。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控制的作用。

任何国家的社会发展过程, 都处于一定的文化传统的背景中, 因而都具有特定的历史特征, 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必然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独特。中国传统文化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 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 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3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3.1 个体中庸的社会心理习惯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是中国人传统的认识方法和处世态度体现了崇尚和谐与统一的社会心理。所谓“中”, 即不偏不倚, 所谓“庸”, 即中用之意。中庸就是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它是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和小农经济共同作用下的产物。中庸之道作为治理的方法, 它要求政治上刚柔并济, 经济上与民为惠却又不铺张浪费, 文化上和而不同;作为一种处世之法, 它要求中正平和, 至诚守信, 它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 深深烙印在中国的民族品格之中, 影响着人们日常行为中。但是经过几千的传承与发展, 中庸之道思想发生变化, 人们现在提起“中庸”一词往往带有贬义的色彩。中庸的思想已经从为人公正演变成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明哲保身”和冷漠以待。这样的“中庸”思想显然是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

3.2 组织层面上的长幼尊卑的伦理思想

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等级观念长久的存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儒家以“礼”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准则。而礼强调的是等差之爱、尊卑有序。在这种伦理道德下形成的社会结构, 忽略、压抑个体的意识, 权力意识及平等观念。

宗法意识也影响着人们生活中的思想与行为。所谓宗法, 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标榜尊崇共同祖先, 维系亲情, 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 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思想, 深刻地影响着传统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也深刻地影响着传统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面貌。家庭层面上以父权为大, 在国家层面上就以皇权为大, 个人被包围在群体之中个人的利益要绝对的服从最高权力者的利益, 由此可见宗法体系下的森严等级。因此人治大于法治的情况在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

3.3 人际间的情理文化

与西方的“法理”文化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情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有着情理之上, 注重人际关系的情感偏好。中国的情理文化起源于家本位的宗法制度。血缘关系是宗法制度的纽带, 在中国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地缘关系、社会规范也未能取代宗法制度下的家长制的个人意志, 于是形成了人治的传统。因此, 中国情理文化深植在中国社会, 并成为中国的文化国情。情理之上的行为习惯促进了人际关系间及社会间的和谐。

但是凡事都具有两面性, 中国这种情理之上的传统文化, 使得中国社会中出现人情大于公理、一切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以人情为依据的习俗的现象。并形成中国社会特有的“面子”文化, 即在人际交往中过分的注重面子, 使得中国的清理文化往虚伪的一方面发展。

4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内部控制的影响

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在借鉴西方的基础上建立的, 但是中国的文化环境与西方的文化环境显然不同。与西方的法治社会不同, 中国社会是人文的社会、关系社会。因此在中国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时, 由于中国特殊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效果会被削弱。

4.1 中庸文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中庸的处事之道是每个中国人基本的行为准则。企业是一个小社会, 每一个置身企业的员工不可避免的用这种方法处理人际关系。这种处事方式一方面会促使企业内部的稳定。但是, 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却是不利的。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庸的文化经常会造成企业一种被动的局面。每个员工的行为都会影响内部实施效果, 作为集体的一员, 理应维护这个企业利益, 但由于员工都秉持着中庸之道, 当企业出现问题是时, 人们都抱着“枪打出头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 没有人指出问题, 等到出现后果、造成损失才着手去解决, 使企业陷入被动不利的局面。

4.2 长幼尊卑伦理思想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受长幼尊卑的伦理的影响, 在中国企业的内部集权式和家长式的领导普遍存在, 并且一些领导在管理企业时官僚作风严重。这就导致在企业内部由少数几个人甚至一个人说了算, 造成了企业“人治大于法治”的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内部制度如一纸空文被束之高阁, 董事会、监事会流于形式, 公司的治理结构形同虚设。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内部环境缺乏民主, 使得的相关的监督也得不到有效实施, 限制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内部控制失去活力和凝聚力。

在另一方面, 受长幼尊卑的伦理思想的影响, 我国企业的基层员工也较为容易接受这种集权式的领导和官僚作风, 对于上级的决策不管正确与否都会采取服从的态度。基层员工身在基层, 相对于高层管理者, 他们对企业中的问题有着实际的了解, 对于怎样进行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的效果最有发言权。但在在这种权力差距下, 基层员工缺少主人翁的意识, 他们认为内部控制与自己无关, 于是不敢发言也不愿意发言。这样没有基层员工参与的内部控制是不会有效的。

4.3 情理文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与长幼尊卑的伦理思想相同造成的结果相同, 中国情理文化会造成“人情高于法理”的现象。中国人长期受人情和面子的影响, 在处理问题和解决矛盾时偏向情感化, 并运用人为的手段却平息事件, 而事先制度定好的规定被忽视。这会削弱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

由于中国的情理文化摆脱不了血缘关系与利益关系的基础, 其自然泛化到企业管理中的结果就是“圈子化”和“私人化”等不良现象, 影响着企业中公共事务的运行方式, 使企业内部的权力与人情交易、制度与人情的交易甚至利益与人情的交易活动成为可能, 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科学化与规范化起到很大的破坏作用。

信息沟通和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中的两个重要的因素,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人情成了主要考虑的因素, 人际的交往变得“务虚不务实”。这样的交往方式影响了信息沟通的有效性与真实性, 处理问题时难以触及实质, 同样的在对企业的某一项决策进行风险评估时, 也很难准确的评估到精确的风险, 使得企业后患无穷。

5 相关对策及建议

5.1 建立详尽且透明的企业制度

经过前文的分析, 我们知道中庸的传统思想影响着中国人的方方面面, 在企业中也影响着内部控制制度的发挥应有的作用。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在企业建立起透明且详尽的制度。首先使员工在做每一件事时都有据可依, 不存在不详细的相关制度的灰色地带, 使员工不知所措而选择逃避。其次企业制度的执行必须是透明的, 无论是企业的高层还是基层员工都应公同遵守相关制度。对制度的执行过程的透明, 不只是对基层员工的透明, 更重要的是对企业的高层员工对制度的遵守与执行情况的的透明, 这样才能让基层员工做起事来没有后顾之忧, 确保企业制度的实施, 抵消中庸思想对企业员工的影响。

5.2 消除集权式和家长式的领导

在我国企业中, 特别是在私营企业里由“老板”一个人说了算的家长式领导的现象十分严重。私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部分和增长的主要动力, 这种现象必须消除。要改变这种领导方式最重要的还是要依靠每个企业领导主动地进行自身改变。如果企业的领导坚持把所有权力把持在自己的手中, 那不管企业建立怎么样的详尽、透明的制度也是没用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 其负面影响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要消除这种影响说到底要在企业建立一种开放、民主的企业环境。只有这样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实现其原本应有的意义。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至今仍然对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及思考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分析其对中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从四部分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分是引言说明的文章写作的必要性;第二部分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概念;第三部分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特征;第四部分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特征分别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内部控制,特征,影响

参考文献

传统控制 篇9

某热电厂装机容量2×50MW, 配备库容量5万t干煤棚一座, 干煤棚两跨共装设4台QD5-100通用双梁桥式抓斗起重机, 每个抓斗起升重量为16t, 设备年操作小时数约为1700h。电厂自投产以来, 桥式抓斗起重机在运行过程中, 抓斗在升降和开闭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交流接触器触点粘死情况, 极易造成桥式抓斗起重机操作失灵, 严重影响了桥式抓斗起重机的安全运行和工作效率。同时, 检修人员也需要为桥式起重机频繁更换交流接触器触头, 造成检修工作量大大增加, 检修维护费用也同步上升。

2 原因分析

交流接触器是广泛用作电力的开断和控制电路, 它利用主接点来开闭电路, 用辅助接点来执行控制指令。主接点一般只有常开接点, 而辅助接点常有两对具有常开和常闭功能的接点, 小型的接触器也经常作为中间继电器配合主电路使用。交流接触器的触点通常由银钨合金制成, 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耐高温烧蚀性。交流接触器触点粘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设备过负荷; (2) 触头质量不良, 发热严重; (3) 灭弧性能不好; (4) 设备维护不到位。

热电厂桥式抓斗起重机交流接触器配置如下:大车电机15kW2台, 由交流接触器控制, 型号为CJ12-100, 小车电机7.5kW1台, 由轮控制器控制, 抓斗电机75kW2台, 由交流接触器控制, 升降控制交流接触器型号为CJ12-250, 开闭控制接触器型号为CJ12-250。根据以上交流接触器选型配置情况及粘死触头分析, 造成桥式抓斗起重机升降和开闭交流接触器触点经常粘死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升降及开闭交流接触器的选型偏小, 其额定电流只有运行电流的1.5倍, 由于升降和开闭交流接触器在运行操作中需要频繁动作, 其运行中通过的电流大大高于额定电流 (较接近于启动电流) , 虽然在启动回路中串联了启动电阻, 可大大降低了启动电流, 但运行中实际流过的电流也接近于2~3倍的额定电流, 本例中桥式起重机升降及开闭用交流接触器电流为250A, 电流明显偏小; (2) 交流接触器触点质量不好。桥式抓斗起重机使用的交流接触器触点材料为普通合金材料, 触点没有银钨合金类导电性更好的材料, 造成触点运行中导电性能差, 发热情况严重; (3) 设备环境较脏, 对灭弧栅工作也略有影响, 触点起弧也容易烧坏触点。

3 改造方案

真空接触器是利用真空灭弧室灭弧, 用以频繁接通和切断正常工作电流, 通常用于远距离接通和断开中、低压频繁起停的6kV、380V交流电动机。真空接触器具有以下性能特点:真空接触器的主触头以真空为灭弧介质, 因为电弧不外露, 不需要灭弧罩;真空接触器使用寿命长、体积较小、重量轻、噪声低、无污染、安全可靠等特点。CJ12-250交流接触器与CKJ5-250真空交流接触器参数比较情况如表1。

从表1中数据比较可以看出来, 真空交流接触器与传统交流接触器在性能和体积上都具有较大优势, 其体积较小、重量较轻、安装也方便, 非常适宜在起重机设备等粉尘较大环境比较恶劣的场所使用。真空接触器是动铁芯垂直位移结构, 动触头位移量比较小, 不易直接撞坏线圈。接触器主回路触头在真空泡内, 触头通断不会产生弧光放电烧损触头, 使用寿命比CJ12交流接触器长。

根据以上分析, 提出以下桥式起重机控制设备改造方案: (1) 对桥式抓斗起重机升降及开闭交流接触器进行改造, 其它大车控制接触器不作改动; (2) 以真空接触器替换交流接触器进行改造; (3) 考虑接触器电寿命情况, 真空接触器选型以2~3倍额定电流来进行选型, 本次改造选择真空接触器型号为CKJ5-400型; (4) 加强设备防尘处理, 改善接触器工作环境。

4 运行情况

桥式抓斗起重机设备交流接触器自改造以来, 未再出现因接触器触头粘死造成操作失灵情况, 设备安全操作得到可靠保障, 能够适应繁重工作任务。同时, 检修人员也从频繁更换交流接触器触头的高负荷检修工作中得到解脱, 降低了检修费用, 实现安全、经济双丰收。

5 结语

传统控制 篇10

传统质量控制工具是相对于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中,应用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质量问题的关联图法、KJ法、系统图法、PDPC法、矩阵法等新七种方法而提出的。因此,传统质量控制工具即是指常用于分析解决预防和控制航空维修现场质量问题的统计工具,主要包括调查统计表法、排列图、鱼刺图、直方图、散布图、控制图等。这些统计与分析工具中,统计分析表能够系统地收集维修现场故障数据资料;排列图能够找出在一定时期内维修机构出现故障或问题的主要因素;鱼刺图能够表示故障发生结果与发生故障有关因素之间关系;直方图能够初步判定故障数据的分布状况;散布图能够研究、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定性分析初选故障分布模型;控制图能够分析、判断故障数据的分布状况。

一、调查统计表法在基层级航空维修机构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调查统计表法是利用统计表来进行数据整理和粗略的原因分析的一种工具。主要用于维修原始信息的收集、初步汇总和进行粗略的原因分析,以便及时掌握维修现场情况。调查统计表一般分为调查表和统计分析表两类,调查表:记录原始信息。包括图表形式和卡片(表格)形式;统计分析表:初步汇总统计原始信息。

就其格式来说也是各种各样,一般因调查目的不同格式就不一样。目前航空机构有关维修工作的统计分析表已有几十种,大体可分为四大类:(1)航空技术装备实力统计方面。飞机、机上发动机情况报告表,飞机、发动机逐号统计表,航空发动机数量剩余工作时间统计表,飞机数量寿命统计表,枪、炮、瞄准具实力报告表,飞机上装备数量报告表等。(2)航空维修保障统计方面。在队飞机良好率统计表、飞机误飞千次率统计表、飞机可用率统计表、军械故障千次率报告表,机务责任事故率统计表、飞机平均故障率统计表、飞行任务保障率统计表等。(3)航空维修保障能力统计方面。机务人员年终业务技术考核情况报告表,机务安全技术档案,在职技术业务训练情况登记,飞机维修设施登记,飞机维修设备、仪器登记等。(4)航空技术装备可靠性统计方面。故障卡片、航空技术装备故障间隔时间登记、飞机故障报告表、机务责任问题登记、飞机发动机逐日工作登记、提前更换发动机情况登记、飞机停飞登记、影响飞行登记等。

例如,用于分析机务责任飞行事故统计表。假设某部队为了找出影响机务责任飞行事故征候的主要因素,对十年间因机务责任造成的102次飞行事故征候,按四个方面原因分类统计,绘出统计数据(表1)。从表1中可看出,错装、忘装机件,带外来物飞行是造成机务责任飞行事故征候的主要原因,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就可以大大减少机务责任飞行事故征候。

二、排列图在基层级航空维修机构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排列图最早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巴雷特用来分析社会财富分布状况而得名的,他发现少数人占有大量财富,即发现了“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关系。后来,美国质量管理学家朱兰将这一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作为改善质量活动中寻找主要因素的一种工具,即分析从哪里入手解决质量问题其效果最好,这是用来寻找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方法。我们用它去寻找事故、故障、事故征候或其他维修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原因、时机、单位等),以便抓住主要矛盾,有重点地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1. 排列图的绘制

排列图的绘制非常简单,排列图的关键是确定主次因素顺序。具体绘制步骤如下:

(1)根据所需分析的问题确定分类项目;所需分析的问题可以是事故、事故征候、故障、维修质量、误飞、航材消耗、维修工时等。分类项目可以是缺陷种类、作业类型、机种型别、事故种类、故障成因、发生事故的时间和地区等。

(2)把收集到的数据按确定的项目分类,并按次数(概率)的大小依次列入统计表,计算出到每个项目的累积概率,通常认为:累积概率在80%~90%之间的因素为次要因素,累积概率在90%以上的因素为一般因素。

(3)绘制排列图。排列图有两个纵坐标,一个横坐标,几个直方形和一条曲线。左边的纵坐标表示频数(次数、件数、金额等),右边的纵坐标表示频率(用百分比表示)。有时为了方便,也将两个纵坐标表示到左边一个坐标轴上去。横坐标表示影响因素,按照其影响程度的大小,从左到右排列,直方形的高度表示影响的大小,曲线表示各影响因素的累计结果,这条曲线称巴雷特曲线。

例如,按表1机务责任飞行事故统计表绘制排列图,如图1所示。

2. 排列图的应用要注意的问题

(1)数据要有代表性。收集到的数据要和目前情况基本吻合,否则失去代表性,得到的结论会失真。数据总数要尽可能多,最好有200个,实在太少时,要进行全数据分析。如果数据很多,可以用随机抽样分析。

(2)因素、项目的分类,根据分析的具体问题来定,一般应着眼于原因因素,而不能仅看现象。必要时对一个问题还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分别画出不同的排列图来加以比较分析,为决策提供更多的情况。

(3)主要因素不宜太多,一般只有一两项,最多三项,多了失去找主要矛盾的意义。当找到主要因素后,对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还可以用排列图作进一步的分析,直到可以确定措施为止。

(4)在措施实行后,要画对比排列图。为便于对比,前后两个排列图的纵坐标单位、刻度要一致。

例如,对飞行事故及事故征候的成因分析,可以先将它分为产品质量(含设计、制造)、指挥、操纵、机务责任和其他五类,再对机务责任分为机械、军械、特设、无线电和其他五类。如果对机械原因还要进一步细分,还可分为发动机问题、飞机问题,进而还可分为润滑油系统,煤油系统、操纵系统等。另外,对机务责任故障成因可分为飞机、发动机、军械、特设、无线电、雷达、干扰、照相等。也可像前面例题中所做的那样分为错装、忘装机件,带外来物飞行,机件超寿使用,排故不彻底等。有时为研究生活节律对事故、事故征候的影响,可依季节、月份、天、小时等为单位来统计,也可依气候条件等来研究。

总之,应该从多角度、多侧面来分析研究,才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了真正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还必须分层次地逐步深入分析,不宜—下子就列出几十个成因。否则,势必成因一大片,主要问题抓不住。

三、鱼刺图在基层级航空维修机构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1. 鱼刺图的应用

鱼刺图也叫因果图、特性因果图、树枝图,这种图为石川馨教授首创,故又叫石川图。在航空科学维修中,用它来表示维修结果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研究故障或维修中发生的其他问题。利用鱼刺图解决问题的特点是,由“结果”出发,寻求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从大原因、中原因找到小原因,追根求源,自到找到问题的症结,能采取措施为止。例如,以表1机务责任飞行事故统计表分析的某部队发生的102次机务责任飞行事故征候为研究对象作鱼刺图,如图2所示。

鱼刺图使用简便,实用价值比较高,但要全面、准确地画好鱼刺图也非易事。因为许多影响因素不是凭直觉观察出来的,特别对事故、事故征候成因的分析,如果没有对飞机、直升机本身的构造、设计、制造,材料,工艺,以及机务维护工作、指挥、飞行员的操纵和气象、空域等环境条件的深入了解和掌握,是画不好的。鱼刺图通常与质量问题分析会相结合进行,边开会、边绘图。为了绘制好鱼刺图,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参与研究的人,对问题明确、熟悉,要有广泛性、代表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

(2)充分发扬民主,把各种意见都记录下来,不怕分歧,暂时统一不起来的意见,可以留待以后去研究解决。

(3)要刨根问底,原因要分析到可以采取措施,措施实行后要画对比图(排列图),一定要讲究实用。

2. 鱼刺图和排列图的配合使用

排列图法可以对某个层次的原因进行定量分析,找出主要原因。但一张图只能列出某一层次的原因,往往不够全面,不能具体到可以采取措施的程度。鱼刺图法可以对某一质量问题定性的列出各种层次的原因,直到可采取措施的具体原因。但它缺乏定量分析,不易分清主次、找到主要原因。所以在工作中要将两种图配合使用,取长补短。

配合使用的一般程序:先从排列图找出主要原因,再以主要原因为结果作鱼刺图,然后按鱼刺图得出的大原因或从另外角度重新归纳出的主要原因,再次作排列图,如此反复2~3次,通常就可以确定出优先采取的对策措施。

四、其他统计质量控制工具的形式与作用

直方图、散布图、控制图等根据分析的对象不同有不同的形式和作用。

1. 直方图

直方图是发生的概率与相应的数据点关系的一种图形表示,是次数分布的图形表示。直方图有助于形象化的观察数据分布、形状以及离差。直方图的一个主要应用就是确认故障数据的分布,常用于装备故障时间分布、装备停机时间分布、维修时间分布等情形。因此,直方图可用于确认重要的装备故障与维修活动的分布,可直观的观察和粗略估计出正常波动的统计规律或异常波动的特性。

2. 散布图

散布图是将两组有关数据列出,并用点子填到坐标纸上,观察这两组数据代表的两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图叫散布图(或散布点图)。对它进行观察和分析叫相关分析。通过对散布图的观察,可以了解如下几个问题,并针对问题实施质量管理。

(1)了解到底哪些因素对有关质量特性确有影响。通过逐个研究每一因素变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对维修质量影响程度的大小比较出哪个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这样就可以针对主要因素采取措施,提高质量,做到事半功倍。

(2)当通过散布图了解到某两个变量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并且确定了相应的因果关系后,就可以通过对原因变量大小的控制去控制另一个变量的大小。

(3)通过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可以由已知的一个因素值的大小去预测另一个变量的估计值。

3. 控制图

控制图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室的休哈特1924年提出来的。因为它用法简单、效果良好、便于掌握,也是质量管理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工具。控制图可以实现掌握维修工作过程内变化着的情况,即维修工作过程是否稳定,工作质量平均水平如何。用图表表示其图表形式和在基层级航空维修机构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如图3所示。

五、针对基层级航空维修机构应用质量控制工具的建议

(1)依据维修实际合理应用维修质量工具。传统维修质量的控制工具,根据统计分析结果作用的不同,而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在质量控制实践的过程中,应注重适用和效果的统一;层次和管理者素质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总结。依据在不同的维修机构和终端的装备资源基础、文化结构层次、执行任务能力、实际质量管理需要来选择适用的方法手段。

(2)提高维修人员的维修能力和管理能力。质量管理工具的合理应用不仅离不开使用者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文化素质,也离不开维修机构的整体维修人员的素质水平。质量控制工作的优劣,直接反映维修人员的维修水平与维修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重视质量控制工作的深化过程,重视本维修机构的人才培养和外部人才引进相结合,提高维修能力和管理能力。

(3)质量控制工具实施规范化应用。质量控制是由质量管理部门由上到下实施控制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统计分析、研究评价机构维修能力的重要指标。在应用与统计的过程中,维修机构要选择适合的质量控制工具外,高级维修管理机构和级别较高的维修机构应重视质量控制工具的规范化、通用化、信息化建设等问题,从层次高的机构向层次低的机构科学的进行规范、普及和深化,使得维修管理质量工作得到推广、发展和深化。

(4)推广质量控制工具的应用价值。质量控制工具的应用,与科学实施维修管理的深化程度有很大关系。目前,低级别维修机构在科学维修管理方面,并没有得到广泛重视,在管理思路上只注重维修安全,轻视质量管理的科学发展占据一定的比例。推广质量控制的发展应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循序渐进的进行推广,必须注重维修人才的培养,加大培训力度;由上到下贯彻科学的维修管理理念,只也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和不断深化的、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端民.航空维修质量与安全管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传统控制】推荐阅读:

传统街道07-15

传统刺绣07-17

传统科技07-19

传统物流07-20

传统小说10-13

传统期刊05-09

传统工业05-09

传统指标05-11

传统模式05-15

传统漆器05-16

上一篇:工业与民用建筑下一篇:内外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