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园区型(共12篇)
农业园区型 篇1
与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相协调, 作为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大国, 我国也要与时俱进地加速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
坚决贯彻执行国策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 要求环保部门要义不容辞地、高起点地开展如下工作:通过环境标准、环境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继续深化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的创建生态省、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工业园区、环境优美乡镇、环境友好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系列试点示范工作, 鼓励先进, 鞭策后进;严格环境准入, 逐步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实施强制淘汰制度,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努力做到增产、节能、降耗、减污;坚持“污染者负担”原则, 更多用经济手段、市场机制鼓励各行各业降低污染。
严格控制面源污染。环境污染可分为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两种类型, 相对于点源污染而言, 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面源污染具有涉及面广、扩散途径复杂、辨析和监控困难等特点。因此, 要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 首先就要控制住面源污染。为此, 我国必须根据农村面源污染的严峻形势, 尽快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基于流域单元的农业面源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开展主要面源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调查面源污染对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及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农业废弃物的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农村面源污染定位监测与指标体系的研究;传统农区农业生产中投入、排放物限制性标准研究;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的政策、法规、管理体系。
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在农业生产中采用既可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又可合理利用资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尤其是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 通过生产和使用对环境友好地“绿色”农用化肥品 (化肥、农药、地膜等) , 改善农业生产技术, 减少农业污染的产生, 减少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和服务过程对环境和人类的风险, 确保这些农用化学品的生态安全性, 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持续统一。
切实强化技术支撑。一方面, 要全面推广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突出抓好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秸秆青贮氨化技术、秸秆养殖食用菌技术、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农村户用沼气技术、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频振式杀虫灯应用技术、高效节能喷雾器应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旱作品种及旱作栽培技术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 要加速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主要是研究开发以低外部化学投入为代表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及其体系。比如:研究开发绿色环保型农业投入品的产业化技术;研究开发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沼气新技术及装置等。
渐进发展“白色农业”。目前, 在农村运用最典型的就是农村沼气, 将人与畜禽粪便、农业的废弃物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 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能源, 沼液可以代替农药, 沼渣、沼肥可以代替化肥, 是广大农村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环节。
做大做强生态资本治理和防治水土流失。搞好小流域治理;封山育林, 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水、还生态;改土、改园、改种、改田间管理, 改善流域小气候;对残存臭水沟、污水塘的污水, 进行彻底治理和绿化;对生活污水采取沼气厌氧发酵的办法来治理, 对生活垃圾逐步进行分类处理, 对玻璃碎片、金属物品、废纸、废塑料和农村二、三产业的各种废弃物要逐步建立回收利用系统, 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
虚心借鉴他山之石。在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方面, 韩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自1997年以来, 韩国政府一直把环境友好型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和发展方向, 他们通过《环境亲和型农业育成法》立法确立和加强环境亲和型农业的地位、职能和作用, 建立健全相关的组织机构, 组建环境亲和型政策协议会, 发展环境亲和型组织, 培养环境亲和型农业骨干, 提高国民对环保型农产品信任度, 加大有机农业新技术的培训力度, 培植有机农业示范户等有益措施, 大大促进了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
摘要:坚决贯彻执行国策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 要严格控制面源污染, 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环境友好农业技术, 做大做强生态资本治理和防治水土流失, 学习借鉴他国经验。
关键词:控制面源,清洁生产,技术支撑,他国经验
农业园区型 篇2
贵州喀斯特山区是中国西南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贫困人口的集中区,各种环境问题突出,经济落后。
基于西部贵州山区的现状,发展生态农业是该地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但是与其他地区相比西部山区的山地资源不仅丰富且面积较大,森林植被覆盖度大的同时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气候方面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在西部的山区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充裕、劳动力成本低廉,森林植被覆盖度大的同时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这些特点都使得贵卅喀斯特山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目标是:发展立体的生态农业。
但是,在西部山区发展生态农业也面临这些问题: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与石漠化问题加剧,人地矛盾日趋尖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平衡结构。
所以在贵州西部山区发展生态农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顺应生态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要形成一种共识即发展生态农业应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保护资源的同时使得生态农业与环境能够逐渐平衡,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同时最大限度地在合理利用再生资源的基础上转化自然资源,与此同时一方面要促进生态系统形成良好的循环,同时大力改善生态农业的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决定着生态农业的发展规模、速度和经济效益。
二、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
1. 立足于山区现代农业的实际,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原理出发, 结合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核心思想, 构建“以生态为基础, 以科技为主导” 发展模式,重点在于首先要在加强技术服务完善的同时提高林农生产的积极性。
其次要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调整林业布局。
2.按照农田优化模式的推广,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稳固粮田面积,因地制宜的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各种产品,适当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保持生态和经济系统的动态平衡。
具体措施来看:一是对作物的结构进行调整。
逐步改变品种单一、种植模式的僵化问题,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在稳定粮产前提下,扩大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二是:根据各种生物类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进行合理整合,建立立体的生物农业系统,使各种生物之间互利共生,得到全面的利用。
三是:重视农业、农村污染防治。
一方面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和残留量;另一方面注重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在生产的同时注重环境的治理,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不受生产的侵害。
3.农业集各种效益于一身,产品丰富,资源可以再生,便于多次加工,增殖效应明显,也可建立层次分明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
4.促进生物措施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以植被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物措施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无疑是居于关键地位的,只有恢复建设好植被,才能使生态环境中各个方面协调起来进入良性循环。
5.始终将科学技术作为发展山区生态农业的主要力量。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同时不断的进行科技学习和科技创新,努力为发展山区农业技术创造出一套新的科学技术体系,在科技创新的同时向当地的农民传授经验和技术,使这些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得以广泛使用和推广,让科学技术真正融入到生产中来,带动生产的飞速发展。
6.发展生态效益型山区文化旅游业,生态旅游是一种集观赏,感受、研究、洞悉大自然于一体的新型旅游形式。
山区旅游资源较充足,有活水的山清水秀、磁山的古老文明、红色革命老区等等,这些都是可大力发展旅游资源。
在壮大旅游业的同时还可带动服务业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从而有丰富的资金投入新型农业的发展。
三、资源的开发与保障措施
1.利用山区优势,通过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观光农业三个层面的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经济融合、产业融合和劳动融合的一体化进程。
形成互相促进机制。
再次是大力的开展非耕地的多样化利用,可将土地进行多层次利用,以此用于解决部分资金问题。
2.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机构和体系 成立生态农业发展的领导机构,并制定一系列的实施详细新规划,强化目标的责任管理制,从而全面的促进生态农业的建设。
3. 建立高效有序的营销策略和网络 在建立畅通的通信体系上,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策略,将农副产品推向全国各地,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4.建立优质的技术服务体系 一是要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二是要使得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农产品的生产,保证农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使山区的农产品不仅具有自身的特点,同时能够具有各个层面的技术含量,成为真正科技农业新产品。
5.形成生态保护和治理机制 其一,要建立综合全面的治理和保护机制,不仅在生产中要注意环境生态的保护,在生产前就应对环境进行多方位的评估和分析,在生产后也要跟踪调查被破环的环境是否被修复,从而在使得环境生态和生产相和谐配合发展。
不仅使生产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使得环境得到完善的保护,真正实施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政策。
其二,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水土保持和荒漠化的治理,森林资源和草场的保护、渔业生态的关注,关停、禁办和严禁引进严重污染环境的工矿业和企业、破坏农业资源的各种企业,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改善和保护环境,走出一条“自然一经济一社会”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更多地依赖人的智力、信息、技术、管理和组织能力,通过提高人类的知识水平、科技水平、管理机构,使自然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
6.以法律为依托建立合法和合理的合作机制,更好更全面的维护西部山区生态农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李蕾 丁汉风:德国的生态农业[J].世界农业,. 6.
[2]刘彦 随吴传钧摘要: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究进展及其理论[J].经济地理,, 20.
[3]高中琪:《长江三峡库区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体系》[D].北京林业大学.
[4] 卞有生:国内外生态农业对比――理论和实践[M].中国环境出版社,.
[6] 何煜:不同地域环境下的生态农业模式探索[J.学术论坛,2000, (5)摘要:42~46.
[7]蒋和平何忠伟 :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的探究――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实证分析[J].古今农业,2004.
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2】
摘要: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经济也在发生着变化,农业的发展模式以及发展方向也在进一步的变化着,生态农业经济被提起,如何让生态农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以下内容。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发展思路
引言: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农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不管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还是其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的规模等,不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能够对生产产生影响。
近些年来,农业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关注。
1.关于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道路概念以及重要性
在农业中,再生产中生态和经济的内在联系以及相互结合的统称,农业生产首先是要自然进行生产,之后通过人类有目的的农业技术操作以及各种农事活动,进而将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输入农业生态系统,并且通过经济技术的主导作用,从而使生态和经济的结合,促进其自然能量和物质的转化循环,这样才能够形成农业生产。
现阶段,农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列的问题,例如耕地的资源出现不足,资源的利用率存在着不足,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农产品污染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已经是走出了一条农业生态农业的经济发展。
这种生态农业经济的道路可以有效的利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而使人们产生一定的生态保护的意识,解决一些耕地资源存在着不足,水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
2.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技术水平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农业生产过程中大多数的有着广大的土地的农村地区,农村地区相对城市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比较低下的,农民在进行农业劳作技术工具和技术水准处于落后的阶段,农业技术水平存在的不足就会进一步导致生态农业经济在农产品的转化方面、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相对比较困难,并且农村中的技术人员比较缺失,对农产品产量以及质量没有得到有效的保证,导致农村中农业经济在发展上出现后劲不足的现象。
2.2对于农业生产的认识存在着不足
传统的农业经济主要是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是有了根深蒂固,然而所谓的男耕女织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都造成了对于农业的一种最为原始的认识,农民自己对农业的认识主要是耕作和收获,并没有意识到其生态学以及农业具有着带动一些列产业链的作用,仅仅只是把农业人作为吃饭而必须要进行的一种劳作,然而城市人通常对农村和农业都持有着一种鄙夷的态度,好像是提到农就显得特别的地下而没有身份,虽然三农问题已经是被提出,从上层建筑方面对于农业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依然是有些没有办法改变的偏见,因此很多人都喜欢到城市去打工,都挣着想脱掉农的帽子,这种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3.关于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道路的思想
3.1不断的加大对于生态农业的技术和资金投入
在农村中,去技术水平的低下多数还是因为对于农业的技术投入以及资金的投入存在着不足所导致,我们要走出一条科技带动农业的道路,从而使科技带动农业进行不断的发展,让农业也能够跟随着科技的道路,走上一条科技化的.农业发展道路。
例如可以对于一些农产品的质量进行相应的监测,培育出一些高产和高质量的产品,与此同时还可以对于一些农业技术进行相应的发展,要是进行一些生态食用菌的培育以及一些无土农作物的培养,进而很好的解决土地资源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应该要不断的加大农业资金方面的投入,通过利用这些资金引进一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此同时也可以农业发展的特点,从而使农业也走向市场,带动着相关的产业发展,比如利用农业的特点可以带动农村中养殖业的不断发展,还可以带动农村中特色农业的不断发展,种植本地特色的农产品,比如一些稀少的甜玉米,相对可以带动当地的旅游以及餐饮业的不断发展。
3.2必须要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以及改善对于农业生产的环境
传统中,人们主要是对于农村的那种排斥异以及轻视依然是存在着的,好像是农村永远将和愚昧联系到一起,人们有了这种想法意识对于农业的重要作用也将会忽视,这样将会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要改变这种意识首先应该要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态环境。
改善农村的生活化解主要是对农村以前的发展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改变人们进行农业劳作的意识形态,如果改变以前的那种盲目垦荒以及盲目的进行土地的开发以及不顾生态环境的行为,从而使农业生产的环境相对逐渐稳定,与此同时,还要改善农村中社会服务的基础设施,从而使人们不再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失望,从而使农村的人们可以享受到完善的基础设施,这样才能够激发人们进行农业劳作的兴趣,也能够吸引一部分的农业科技人才来到农村,以此来为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此之外,主要就是改变农村的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作为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从而使农业进入到市场当中,去进行市场的考研,在市场进行产品的改进,推进技术不断的革新。
一是要加强领导、转变观念以及增强生态的环境意识。
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来说,其主要是一项长期并且伟大的事业,从根本上去解决农业生态环境的问题,是需要全社会付出长期的艰辛努力,以此来不断的增强生态环境意识,同时也能够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紧迫性等理念,切实贯彻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进而做到人人为关系、保护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做出努力。
3.3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建设生态农业经济环境
依靠高新科学技术,对农业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继续恶化趋势进行有效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良性循环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以及清洁优美的生态农业,对农业环境保护加强监测,对乡镇企业污染以及农业内部自身污染进行严格的控制,例如:推广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方式病虫害,增施生物有机肥、钾合理配施。
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为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一项战略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农业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对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及逆行那个科学的采取,在一定程度上营造出可持续发展以及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
总结: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进而对农业已经是更加的重视,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道路主要是势在必行的,我们要走出一条具有着自己特色的升天农业发展道路,进而不断的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金松.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解析[J]. 农业经济,,12(05):123-124
[2]张平. 张掖市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13(08):134-135
[3]涂洪强. 可持续发展观的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探讨[J]. 商场现代化,2014,29(06):145-147
[4]鹿丽梅.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研究[J]. 东方企业文化,2013,19(07):156-158
[5]郑伟.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其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12(08):146-148
农业园区型 篇3
关键词:环境污染;农业机械化;生态友好型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57-1
1正确认识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
荒漠化的日益加剧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乱垦滥伐、超载放牧、过度开采、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人类活动是导致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而近两年人们更加关注的是雾霾。雾霾被称为健康的“隐形杀手”,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说过:以前的大气污染主要是降尘,而现在的灰霾,实际上是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假如灰霾中混杂着有害物质,就会对健康产生直接危害,包括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破坏。在持续一年全国大范围雾霾的污染下,许多大城市的空气质量在明显恶化,空气污染可以严重到被看见、甚至被闻到。
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从根源上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比如农业方面“白色污染”问题,主要是化肥和农药不合理使用并严重超标,使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对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林业方面,原始林递减,没有实现森林采育平衡,生态能力减弱,森林功能降低,调节气候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洪涝灾害频繁畜;牧业方面,传统粗放、散放方式造成虫灾鼠害及毒草严重,破坏饲草料基地。草原“三化”严重,质量下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近年来,禽畜养殖业迅速发展,然而生产模式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的同时也导致了禽畜粪污过度集中和冲洗水大量增加,由于不能及时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和综合治理而直接排放,造成粪水四溢,不仅严重污染了水源、生态自然环境,致使病菌的传播,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压力越来越大。据环保部门以大型养殖场地粪水的检测表明,COD超标50~60倍,BOD超标70~80倍,SS超标12~20倍,这些富含量有机物和N、P营养元素的污水、污物进入河流、湖泊和海洋,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秸秆综合利用率低。根据调查,农作物秸秆有30%的秸秆被农民在田间直接焚烧掉;二是秸秆综合利用附加值低。在已被利用的秸秆中,有25%左右直接用作燃料,有30%左右的秸秆直接还田用作肥料,这55%的秸秆利用附加值低;三是秸秆综合利用未形成规模。大型秸秆气化站和秸秆发电站在全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2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全面发展
在严峻的形势下,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机械化工作要以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为目标,大力研发,引进先进环保型农机装备。如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突破性新品种,加快推进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主攻机插秧、机采棉、甘蔗机收等薄弱环节,实现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外,还要大力开发有利于环保的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用机械。研发低污染动力机械,节水灌溉采用滴灌技术,研发高效低毒农药和防扩散污染施药机械,发展节能、高效联合作业机械等。研发适合现在环保与节能型农用车,如低排放、低噪音、低振动、多缸柴油机,为节约能源而研制采用燃烧气化机系列机械设备。面对集约化、规模化畜禽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废水进行综合治理和有效处理,开发有生命的物质能源,回收有机肥资源,将治理污染、净化环境、回收能源、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走生态牧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正常生态环境前提下发展牲畜生产,使之成为绿色生态型牧畜养殖。而发展大中型沼气综合利用,正是解决畜禽粪便的有效途径,通过厌氧发酵工艺处理后,从根本上消除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并达到了对资源全方位的综合利用。
加大沼渣沼液抽排机配置,研制沼气低量高效手动喷雾机系列,使农业生产向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方向发展,实行粪肥还田,促进农业良性循环;在林面方面,充分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切实做好防风固沙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生态造林工程,全面提升生态建设整体水平,努力做到林业生态建设与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的“四个结合”,促进生态友好型林业发展。切实做好农业保护性耕作机械、农林病虫害低污染防治技术,研制少污染动力机械。大力开发秸秆可综合利用新技术,如秸秆能源化利用机械技术、秸秆机械化水、旱田秸秆废碎还田机械技术、秸杆栽培食用菌技术。充分综合利用秸秆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和秸秆发电站。要不断加大对大中型拖拉机、玉米联合收获机、秸秆还田机、深耕犁等农业机械的推广力度,在巩固现有的秸秆還田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还田比例,减少污染,净化空气指数。
水利型农业遗产保护历程研究 篇4
1. 概念辨析
1.1 农业遗产
闵庆文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广义的农业文化遗产定义为人类在历史时期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以物质或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技术与知识集成, 主要包括农业遗址、农业工程、农业景观、农业品牌、农业村落等10 种类型。狭义的农业文化遗产指历史时期创造并延续至今、人与自然协调、包括技术与知识体系在内的农业生产系统[1]。另外, 他认为狭义的农业文化遗产特指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推进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GIAHS) 与农业部推进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China-NIAHS) 。
FAO (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对GIAHS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的定义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 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2]。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China-NIAHS) 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 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 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 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3]。
1.2 水利型农业遗产
水利型农业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的过程中, 所形成的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独特的农业灌溉系统和农业景观。其中, 农业灌溉系统包括水利工程系统、水利工程技术和水资源管理系统;农业景观则包含水利系统景观、农田风貌、作物景观等。这些系统和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 表1) 。
2. 水利型农业遗产的保护历程
2.1 认知阶段 (1992 年—2000 年) ——水利工程系统设施本体的独立保护
第一阶段即在GIAHS出现之前, 虽然在1992年农业遗产被世界遗产组织定义为文化景观, 但是此时, 水利型农业遗产的遗产保护是单独针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保护, 没有认识到水利灌溉系统的农业属性。世界遗产收录了两项与农业遗产相关的水利型农业遗产, 分别是1997 年入选的荷兰金德代克- 埃尔斯豪特风车群 (Mill Network at Kinderdijk-Elshout) 和2000 年入选的中国青城山和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 (Mount Qingcheng and the 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 。
金德代克- 埃尔斯豪特风车群位于荷兰西部南荷兰省的新莱克 (Nieuw-Lekkerland) , 是为处理水源问题所装设的水利技术工程。原本是在中世纪时为了农业及聚落发展借用风力来排除土壤多余水的水利工程, 在不断衍进的过程中形成的排水系统。遗产的保护内容包括与水利技术有关的所有设施:沟壑、水池、抽水站、行政楼和一系列完整的风车保护设施[4]。从1927 年起, 柴油机的抽水站代替了风车的抽水工作。风车便不再被使用, 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当时的柴油机缺乏燃料, 使得风车又一次派上了用场, 这也是人们最后一次使用风车抽水, 现在风车主要用于旅游观光而非抽水。风车系统作为一个水利工程单体入选世界遗产的价值在于它对农业耕种重大的历史作用。
中国青城山和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建于公元前3 世纪, 位于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 是全世界至今为止, 年代最久, 唯一留存, 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 多年来仍旧发挥着巨大的效益。以其独特的水利建筑艺术创造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成都平原水环境, 由此孕育了蜀文化繁荣发展的沃土。都江堰灌溉系统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都江堰工程和灌溉区域, 都江堰工程是灌溉系统的核心, 工程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分别是鱼咀绕过堤、飞砂堰水闸和宝瓶口导流通道。再加上辅助堤防和河道, 这些结构确保了成都平原的供水, 产生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生活用水等一系列的综合效益。青城山和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符合世界遗产申报标准 (i ) 都江堰灌溉系统始于公元前2 世纪, 是水资源管理和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且至今运转良好; (iv) 都江堰系统体现了古代中国在科学和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vi) 青城山寺庙与道教基础密切相关, 在东亚地区很长一段历史中道教是最具影响力的宗教之一。[5]
这一阶段对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保护虽然向周边环境有所扩展, 但是主要局限在对其工程本体的保护。金德代克- 埃尔斯豪特风车群的保护内容主要是与水利相关的所有设施, 保护范围主要是在物质层面上对水利工程设施的保护。都江堰灌溉系统的保护包括了都江堰工程和其灌溉区域, 可以看到农田与水利工程密不可分的关系得到了一定的认识, 青城山- 都江堰将青城山和都江堰合为一体进行保护, 我们可以理解为从一定程度上有了对水利工程环境的保护, 但对于水利工程和灌溉区域所形成的农业景观没有察觉。因此, 这一阶段对于水利型农业遗产的保护处在一个认知阶段, 从风车群到都江堰工程, 保护的内容和范围有一定的扩大, 主要还是工程设施本体, 另外还包括了工程技术知识以及一定的周边环境保护意识。
2.2 审视阶段 (2001 年—2010 年) ——农田水利灌溉系统的整体性保护
全球重要农业遗产项目 (GIAHS) 的出现是农业遗产保护史上的重大转折, 人们开始审视如何更全面地对农业遗产进行评估与保护, 这对水利型农业遗产的保护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2 年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大学等机构合作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工程, 是首个独立的农业遗产名录体系。2004 年GIAHS正式启动, 2005 年,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6 个国家选择了5 个不同类型的传统农业系统作为首批保护试点。GIAHS将农业遗产分为10 大类: (1) 山地梯田农业生态系统; (2) 多样的农业耕种模式; (3) 林下种植系统; (4) 游牧和半游牧的田园生活模式; (5) 古老的灌溉、土地和水管理系统; (6) 复杂的多层次的家庭花园; (7) 海平面以下系统; (8) 部落农业遗产系统; (9) 高位值农作物和香料系统; (10) 狩猎采集系统[6]。其中第5类 (为了适应干旱地区的环境, 独创且精细的灌溉、土地和水管理系统) 、第7 类 (以土地和水管理技术为特征的农业系统, 通过排出三角洲湿地的水来创造可用的耕地) 类与水利灌溉相关, 我们可以看到农田水利灌溉对农业景观和土地利用系统的重要影响。从2005 年至今, 世界遗产中与农业灌溉相关的项目有3 项, 全球重要农业遗产 (GIAHS) 一共有31 项, 其中与农田水利相关的有7 项, 另外预选名录中有4 处 (表2) 。至此, 水利型农业遗产的认知和保护开始向系统性和区域性层面发展。
这一阶段世界遗产组织受到GIAHS项目的影响, 入选的农业遗产类型更加丰富。其中有两项与农业水利灌溉相关的遗产入选: (1) 2006 年入选的阿曼的阿夫拉季灌溉系统 (Aflaj Irrigation Systems of Oman) ; (2) 2009 年入选的伊朗舒什塔尔古代水利系统 (Shushtar Historical Hydraulic System) 。
阿曼的阿夫拉季灌溉系统位于 (Sharqiya) 、达克赫利亚 (Dakhiliya) 和巴提那 (Batinah) 这3 个地区。考古学上的证据表明, 这个灌溉系统应该早在公元前2500 年就已经存在。一共包括5 个水渠灌溉系统, 是阿曼3000 多个仍在使用的灌溉系统中的典型代表。灌溉系统的工作原理就是将水从地下或山体中利用重力疏导出来用于灌溉土地并同时提供家庭用水。Aflaj是falai的复数形式, 在古阿拉伯语里的意思是“公平的划分稀有资源”。永久确保资源的可持续使用是该灌溉系统的主要特点。阿夫拉季有着独特的水利分配使用系统, 依靠延续数百年的社会经济结构而不停的运作。同时, 也建造了为数众多的瞭望台来保护水资源系统的运转。其他包含在该遗产内的建筑还有清真寺、房屋、日晷以及拍卖水的大楼。列入遗产的某些部分可反映出社区对阿夫拉季体系的历史性依赖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真实情况。
舒什塔尔古代水利系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 世纪大流士大帝时期。是一个多功能、大规模的水利工程, 在土木工程结构以及多样性用途 (城市供水、磨坊、灌溉、内河运输、防御系统) 方面出类拔萃。该系统通过一个高耸的崖壁, 使水流倾盆而下进入盆地, 随后进入南部平原, 那里有着超过40000hm2的果园和农场。该遗产包括许多名胜。如整个水利系统的运作中心、水平面测量塔、大坝、桥梁、盆地和磨坊。
阿夫拉季有着独特的水资源管理系统, 保证了灌溉系统的可持续使用, 由于系统的跨区域使得其独特管理系统的优势凸显出来, 从而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对于灌溉系统的保护达到了水利工程系统、工程技术知识系统和水资源管理系统三位一体的系统性认识。舒什塔尔水利系统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遗址界限和缓冲区边界的界定, 缓冲区分为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不同的保护措施, 并且围绕遗址设置了一个半径12km的景观控制区[7]。也就是说遗址保护包括了遗产本身、城市缓冲区、农村缓冲带和景观带。
由此可见, 此时水利工程系统与自然环境交互作用所体现的景观开始得到了初步的正视, 这一阶段对于水利灌溉系统的范围界定进一步扩展, 水利工程系统所形成的景观也开始出现在保护范围内。
2.3 探索阶段 (2011 年至今) 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区域性保护
随着GIAHS项目的影响加深, 推动了世界遗产对水利型农业遗产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探索。农业遗产的保护进入一个区域性的保护阶段, 将农业景观的保护放到重要的位置。
全球重要农业遗产 (GIAHS) 中出现了大量与水利灌溉相关的保护项目, 例如:北非和撒哈拉沙漠中的马格利布绿洲、库塔纳德海平面以下农业系统、韩国的青山岛传统板石灌溉梯田、江苏兴化垛田农业系统和伊朗的暗渠灌溉系统和家庭花园以及斯里兰卡的水槽系统等。2012 年入选世界遗产的“巴厘岛文化景观‘苏巴克’灌溉系统”则是水利型农业遗产首次在世界遗产中被冠以“景观”之名。
巴厘岛位于印度尼西亚巴厘省, 巴厘岛灌溉系统由五个水稻梯田和水神庙组成。覆盖面积19500hm2。寺庙是运河和堰塘合作的水管理系统的焦点。这个系统称为“苏巴克”。苏巴克系统可以追溯到9 世纪, 泉水和运河里的水流经寺庙后流到水稻田。苏巴克系统包括保护水源的森林、梯田稻田景观、稻田系统连接的运河、隧道和堰塘、村庄、规模多样且重要的寺庙、水利灌溉路径 (图1) 。
对苏巴克系统的保护不仅包括整个地区的水利系统, 还有与水源相关的森林、稻田景观、村庄等。巴厘省政府在拟定的法律文件基础上对遗产地进行规划, 保护场地内部所有的有形和无形的遗产以及农业和森林生态系统[8]。保护景观环境也是为了保护支撑灌溉系统的水资源。这反映了人们对农业景观保护的重视和对灌溉系统保护的进一步认知。2014 年, 巴厘岛农业系统也入选了全球重要农业遗产 (GIAHS) 的预选名单, 而GIAHS在对农业遗产的概念定义中明确提出了农业景观。GIAHS项目的出现和世界遗产中文化景观的兴起, 预示着水利型农业遗产保护向着与农业景观相结合的区域性保护发展。对农田水利灌溉系统的保护应当将之放在整个农业区域之中, 关注其与农业景观的密切联系。
3. 水利型农业遗产的管理
水利型农业遗产中水利工程体系是此类农业遗产的核心所在, 水利灌溉系统作为农业生产的一部分经过长期的动态适应过程, 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和农业景观, 而这两者也在灌溉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保护水利工程系统的同时, 也要重视管理系统和农业景观的维护。
水利系统是一项关乎多方利益的事业, 水利灌溉系统的正常运转与水资源管理体系息息相关。这些历史悠久的农业遗产区域的传统管理系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阿夫拉季灌溉系统, 它有着独特的水资源管理系统, 依靠延续数百年的社会经济结构而非任何形式的书面法律章程制约而不停的运作, 我们可以看到阿夫拉季水利分配系统的独特优势。系统中执行管理的人就是“夫拉季”的代表 (wakeel) , 代表由当地酋长与利益共享者在磋商会议上由技术专家顾问建议指定。传统的管理方法至今仍然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使得灌溉系统得以运转下去[11];巴厘岛灌溉系统中的“苏巴克”是水资源管理系统, 水神庙是苏巴克人合作管理水资源的中心, 大多数人拥有他们自己编写的被称为“awig-awig”的规范。规范包括了对苏巴克系统的管理, 传统的保护, 文化属性的保护。其后的一些保护法规也是基于此规范, 并且制定专门的管理计划, 以适应不同利益相关者共同管理, 维持传统实践, 转移不合理的开发, 通过社会经济工具加强传统管理系统, 并且通过提供框架来链接传统和国家优先项目。巴厘岛灌溉系统管理体系的重点在于:持续传统保护;传统的维护保护与法律构架以及合适的专业建议共同作用;开发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 通过社会和经济工具来加强传统的管理系统, 提供链接传统保护和国家优先项目的框架 (表3) 。
4. 结语
水利型农业遗产的保护发展主要表现在保护范围和内容的扩展, 2000年之前主要是对水利工程系统设施本体保护, 之后GIAHS保护项目的出现推动水利型农业遗产的保护向水利灌溉系统整体性保护阶段发展。2011年之后, 水利型农业遗产项目的不仅数量增多, 农业景观的保护也得到了重视, 巴厘岛苏巴克灌溉系统入选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也标志着水利型农业遗产保护进入到了一个区域景观层面的发展阶段, 强调水利型农业遗产的保护要与农业区域景观相结合。
水利型农业遗产的保护经历了从灌溉工程体系单体保护阶段到作为农业遗产的整体性保护阶段再到与农业景观相结合的区域性保护, 反映了对水利型农业遗产认知、审视和探索的历程。由于水利灌溉系统的独特性, 水利型农业遗产中的农业景观往往容易被忽视而使得其不能得到区域性的全面保护。本文认为水利型农业遗产的保护在现有农业遗产保护方法的基础上, 应当以水利灌溉系统为核心, 向区域层面扩展, 实现水利型农业遗产的全面保护和发展。由于水利型农业遗产的活态性和多方受益的特性, 构建水利型农业遗产适应性管理体系也尤为重要, 应当持续并重视传统的维护和保护, 通过社会和经济工具来加强传统的管理系统, 并结合法律构架和合适的专业建议等从而构建一个全面的适应性管理体系。
摘要:文章提出水利型农业遗产的概念, 通过对国内外水利型农业遗产保护历程的梳理, 将水利型农业遗产的保护历程归纳为认知、审视和探索三个阶段, 揭示了水利型农业遗产保护由水利工程系统设施本体的独立保护向水利灌溉系统整体保护再到区域性保护的发展过程, 并结合保护历程推衍出水利型农业遗产未来的保护与发展方向, 希望对当代水利型农业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风景园林,遗产保护,水利型,农业遗产
参考文献
[1].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动态保护探索 (五) [G].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3:8.
[2].参见GIAHS官网http://www.fao.org/giahs/giahs/agricultural-heritage-concept/en/
[3].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官网http://www.gov.cn/gzdt/2012-03/13/content_2090758.htm
[4].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http://whc.unesco.org/en/list/818/
[5].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http://whc.unesco.org/en/list/1001/
[6].参见GIAHS官网http://www.fao.org/giahs/giahs/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en/
[7].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http://whc.unesco.org/uploads/nominations/1315.pdf
[8].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http://whc.unesco.org/en/list/1194/
[9].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http://whc.unesco.org/en/list/
[10].参见GIAHS官网http://www.fao.org/giahs/giahs-sites/jp/
[11].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http://whc.unesco.org/uploads/nominations/1207.pdf
农业园区型 篇5
为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关于印发__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及__区《关于印发__市__区创建创业型城区工作方案的通知》,进一步推动园区创业促进就业工作,在创建“充分就业城区”基础上,把园区建设成为创业型园区,特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 “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基本原则,加大政策扶持,优化创业环境,激活创业热情,着力发展各类微型企业和创业实体,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发展。
二、工作目标
到__0年底,全园区新增个体工商户50户以上,私营企业12 户以上,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15个以上,通过创业带动就业120人以上;创业培训20人,培训后学员创业成功率达50%以上。力争通过2年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创业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创业政策扶持体系、创业培训体系、创业服务体系、创业考核体系。
三、工作措施
(一)成立领导组织
园区成立创建创业型园区工作领导小组。为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形成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协调统一、齐抓共管的创建工作新格局,园区管委会成立园区创业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园区主要领导任召集人,园区分管领导任副召集人,联席会议成员由园区管委会党政办、社会事务处、财政所、经济发展处、建设工程处、土地规划处、综合管理处、工会、各社居委和驻园单位组成。其成员如下: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园区社会事务处,__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加大政策扶持
按照市政府《关于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试行)》确定的政策给予扶持。
(三)完善创业服务
1、建立创业服务体系。__年底,建成园区创业服务一站式大厅,成立创业服务所和社区创业服务站,为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项目推介、方案设计、开业指导和跟踪扶持“一条龙”等服务。
形成区、园、社区三级服务网络。
2、争取创业扶持专项资金支持。结合__区3年内区财政安排875万创业扶持专项资金,用于初始创业场地、房租水电等相关费用补贴的有利机遇,争取资金支持。
3、发展创业者协会(联谊会)。园区要引导创业者组建创业者协会或创业联谊会,定期组织创业交流和考察活动,沟通创业信息,开展结对互助活动,提供持续的咨询和服务。
4、建立创业示范点。充分利用现有存量用地、闲置房、专业化市场等适合创业场所,依法完善手续,因地制宜建设具有滚动孵化功能的创业孵化基地,打造各具特色的创业载体。创建创业示范街(点),并不断扩大经营面积。
5、建立创业实训基地。根据创业者需求,选择认定创业成功的典型企业,确定为创业实训基地,为创业培训合格者提供3-6个月创业实训。实训基地的确认、补贴标准按合政〔2009〕62号文件执行。
6、营造创业的舆论氛围。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创业的政策措施、经验做法和典型事迹,开展各类创业主题活动,大力宣传创业政策和创业典型,对在创建创业型园区工作中具有典范和带头作用的创业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在全园区掀起“弘扬创业精神、营造创业环境、努力促进创业”的高潮。
四、工作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
园区及园区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创业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及意义,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实施本单位、本部门的创建工作,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完善工作措施。
(二)贯彻落实阶段
各相关责任部门要结合本单位职能特点,围绕创建创业型园区目标任务,枳极开展工作,全面落实工作责任。
(三)总结阶段
1、召开园区创业型园区创建工作总结大会,总结创建工作经验,表彰在创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2、剖析存在的问题,制订改进意见,巩固创建成果,进一步推进创业工作开展。
农业园区型 篇6
一、砼u型砼渠道的结构特点
砼u型渠道是反拱结构,抗冻能力强,不易破坏。u型渠道渠底圆弧夹角152度为宜,两侧外倾14度,渠深与圆弧直径1:1,砼厚度4~10cm。特殊地区外倾角度可作适当调整。
二、砼u型渠道防渗效果好
砼u形渠道整体性强、防渗效果好,衬砌的渠道斗以下渠系列用系数在0.98左右,而未衬砌的土渠利用系数还达不到0.5。农业节.水灌溉已引起各级领导和水管部门的重视,从各个方面筹集资金,加大节水工程投资,在灌区建设u型防渗渠道,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加强灌区用水管理,提高灌溉用水效率。
三、砼u型渠道输水能力强
砼u型渠道表面光滑、糙率小、流态好,输水能力强,u型渠道流速在1.2m/s左右,而相同比降的梯形土渠仅为0.6m/s。梯形土渠糙率值为0.025,砼u型渠道糙率值为0.013左右,使流速加快,输沙能力增强。
四、砼u型渠道省工、省料、节省渠道占地
砼u型渠道流速快,过水断面小。采用机械施32212效高,速度快,质量好,采用机械施工人均每个工日可衬砌砼u型渠道10720m,完成砼量1.52.0方。砼u型渠道节省材料,如建设一公里D60U型渠道用砼量96m,而建设同样过水量的梯形渠道需砼132方,建设每公里砼u型渠道比砼梯形渠道可节约投资1万元左右,可腾出渠道占地3亩以上,砼U型渠道使用寿命长。
五、砼u型渠道建设投资与效益分析
砼u型渠道建设根据有关地区应用情况调查分析,一条2000亩地的斗渠,共有斗、分、引渠道10km左右,每年灌地约4000亩次,年引水总量40万m。,10km渠道衬砌后需投资20万元,其中材料费,运输费约15万元,人工费5万元。渠道衬砌后每年减少渗漏水量8万m。,节水效益显著,而u型砼渠道使用寿命在30年以上,還能腾出渠道占地30多亩,经济效益显著,社会综合效益显著。
农业园区型 篇7
化肥的生产和消费带来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化肥的生产和消费,为解决我国不断增长的人口的温饱问题和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是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我国全部采用有机农业生产模式,会减产30%,按每年人均消耗粮食0.4t计算,将有2.9亿人没有饭吃。同时化肥的使用对于平衡和改善我国土壤养分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化肥使用量的不断增长,特别是随着我国化肥的施用量逐渐接近甚至超过现有土壤环境的最大容量和作物最高产量施肥量,化肥使用的边际效益递减,农作物经济效益下降,导致土壤中过剩的养分积累和严重的地表水污染和环境污染。我国是农业大国,城市化水平低,60%以上的区域属于农村区域,近5亿人口长期生活在农村。由于化肥农药的不当使用造成严重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导致大量的水生生物死亡;由于饮用水污染,导致高铁血红蛋白症、癌症和其它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蔓延。同时,化肥是能源型产品,由于农民缺乏化肥使用的专业知识,导致化肥的使用效率低下、甚至盲目滥用。而国家长期的以确保粮食安全和提高粮食产量为目标的化肥产业政策,在确保化肥低价供给和化肥生产企业低成本运作的同时,形成化肥企业的粗放型生产模式和低社会责任感,抑制了节肥技术和其它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农户在经济人简单的逐利行为的推动下和信息不充分条件下,不断增加化肥施用量来实现收益增长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在不断强化并形成路径依赖。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化肥消费达到一定量时,都对其农业发展政策和化肥生产作出重大调整,以西欧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期,积极推广节肥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化肥生产和消费分别从1989年的2386万t和2190万t下降到2002年的1343万t和1514万t,下降幅度达44%和31%之多,从主要的化肥出口国转变为化肥的主要进口国,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基础上,仍然保证了粮食生产力的不下降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是世界第二大化肥生产和消费国,为了实现农业发展目标和环境治理目标的协调,1995年颁布实施了《联邦农业促进和改善方案》,并以《改善环境质量方案》替代了原先的单纯提高农业收入的财政补贴政策,大力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向着环境友好型的方向发展。
因此,探讨化肥替代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发展对策,对于探询我国化肥产业政策调整的理论依据、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向科学可持续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化肥替代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推广的经济学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可选择性、低投入、绿色和可持续性为目标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和以污染控制、治理为目标的化肥农药替代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本身也需要一个市场形成过程和受供求机制的约束。
1.1 农户的技术需求行为分析
化肥替代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主要需求者农户,是具有有限经济理性的市场行为者,其技术选择行为有以下几种:
(1)当化肥投入的不断增长能够促进其产量增加,收益提高,国家化肥市场政策不变,而其它任何替代技术投入的成本和风险不确定,从而导致收益不确定时,农户的生产方式便具有化肥依赖的特性。
(2)当某种技术在减少化肥等投入品量的同时,不降低产量且减少污染时,而该技术使用投入的附加成本或价格较低甚至可忽略不计时,农户从经济人理性出发会具有需求动机,但是由于投入品量的减少会降低农产品边际成本,在完全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将导致农产品的低价供给,从而刺激农产品需求。如图a和b,农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下降使供给曲线S0向右移动到S1,均衡价格由P0下降到P1,生产者的总收入由P0×Q0变为P1×Q1。当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具有较大的粘性时,如图a,则有P0×Q0>P1×Q1,则生产者-农户收益降低,反之,当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如图b,则有P0×Q0
(3)当某种技术在不减少化肥等投入品量从而不降低产量的同时减少污染,由于减少污染是公共性的,任何人使用该技术而减少污染都会使其它人通过“搭便车”而收益,任何单个农户对该技术的使用都不会获得全部的外部收益,农户的选择取决于新技术使用中投入的附加成本,当成本很低时或者在生产中可以忽略不计时,通过一定的道德劝说和政策引导可以促使农户选择该技术。但是当附加成本较高时,当这些成本不引起生产边际成本的增加,从而对农产品价格不产生影响时,则农户的总收益下降,农户从该技术中获得的效用为负;反之,当使用者众多,这种较高的附加成本引起生产边际成本的增加,如图a和b,农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上升使供给曲线S0向左移动到S0.,均衡价格由P0上升到P0.,生产者的总收入由P0×Q0变为P0.×Q0.。当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具有较大的粘性时,如图a,则有P0×Q0
1.2 研发机构的技术供给行为分析
化肥替代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的供需市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农业投入品市场相联系。其中化肥产业的政策和化肥价格对于研发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需求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我国长期的以确保粮食安全为目标的化肥产业政策推动下,我国的化肥生产和消费得到长足发展,与化肥替代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相比,化肥产品和化肥企业具有市场垄断性和先发优势,因此称之为“上游企业”,研发机构的技术供给取决于化肥产品的价格和化肥企业的市场策略,因此称之为“下游企业”。在生产或供给决策中,“下游企业”处于被动地位,倾向于在既定的研发资本基础上根据“上游企业”产品的供求状况或市场行情作出自身最优决策。而“上游企业”由于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和供给弹性,能够根据变动的市场状况及时调整其生产或供给决策来获取最大收益。因此常常能够在研发企业的最优供给模式形成时调整策略获得最大利润。故本文中采用两阶段模型来分析研发机构和化肥企业的最优化生产决策。
(1)第一阶段模型:假定创新技术的需求是技术自身价格和化肥价格的函数,且需求函数为线性,则技术的反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X是农户对化肥替代型技术的需求量,Pt是技术自身价格,Pc是化肥价格。α是反需求函数的截距,其值由Pc决定,如果技术的需求与化肥价格直接相关,则有εα/εpc,b是常参数,化肥价格Pc的增加引起需求曲线的垂直上移。为运算方便假定α为线形函数如下:
其中d和e为正常数。假定对于化肥企业和研发机构其平均和边际生产成本为常数,分别为k和c,则研发机构的利润函数为:
其中Ut表示研发机构的利润,R为研发机构的R&D成本。在不考虑约束条件情况下,则由利润函数的一阶导数获得其最优技术供给量或市场需求量为:
从以上分析可见,当研发企业以X作为技术供给量时,研发机构的利润随着b的增加而下降,α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当需求增加或需求更具有弹性(b缩小),研发企业的预期利润增加,其创新的动力增强。
(2)第二阶段模型:假定化肥的消费量或需求量Y与化肥的价格Pc和替代技术的需求量X反相关,农业化肥的反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
其中f、g、h为正常数。对于化肥企业化肥价格的提高则会刺激对替代技术的需求,则引起对化肥的需求曲线向内移动。由于化肥企业的平均和边际生产成本假定为常数k,在研发机构的生产决策给定的情况下,化肥企业寻求其最大化利润,其利润函数为:
Uc表示化肥企业的利润。把(5)式中的X和(2)式中的α代入(8)式,则有:
将(11)代入(10)式,则为化肥企业的市场最优价格战略:
将(2)、(12)代入(5)、(6)式,则研发企业的最优技术供给量或市场需求量和最优价格决策为:
由(11)、(12)、(13)、(14)式可以获得: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化肥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k的增加会引起化肥价格pc的提高,从而使化肥的需求y减少,化肥企业的最优产出下降;(2)化肥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k增加使化肥的需求y减少,相应得使替代技术的潜在需求X增加,从而使研发企业的预期利润增加,创新的动机增强;(3)由于技术的价格pt与化肥的价格pc密切联系,化肥的生产边际成本增加,使化肥的市场需求y减少,对替代技术的需求X增加,由于研发企业受R&D成本的约束,技术供给弹性较小,在需求增加而供给在短期内不变的情况下,研发企业的技术价格pt上升,从而使研发企业利润增加。
2 推动化肥替代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1 调整以提高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为目标的化肥产业政策,变成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为目标的化肥产业政策,逐步淡出化肥产业优惠和价格干预政策,为化肥替代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过多的优惠政策对生产和贸易会产生扭曲作用,导致化肥产业的准入门槛低;而且过多企业进入也会使化肥行业出现许多企业甚至全行业处于低利润率甚至负利润率水平,而生产要素和企业仍不从这个行业退出的恶性竞争状态。在成为世界第一大化肥生产和消费国家和国内化肥市场逐步进入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的同时,化肥企业的粗放经营、资源浪费、生产技术落后、产品单一和缺乏技术创新和竞争力,已经使该产业处于危机状态。因此,逐步淡出化肥产业优惠政策,有利于化肥行业的企业优胜劣汰、生产的节能降耗和整个化肥市场整合。
正如我们在分析农户技术选择行为中分析到的,化肥价格的降低使农民生产投入品的总成本降低,使供给或生产能力提高,但由于大多数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作物的需求具有刚性或弹性较低,最终导致生产者-农户收益降低。因此化肥价格的限价政策并不能真正起到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相反,化肥低价导致农户在生产中不注重节肥和科学用肥技术的使用,造成化肥使用效率低下,外部环境成本增加而且强化了农业生产中对化肥的依赖甚至“上瘾”。因此,逐步淡出化肥产业优惠和价格干预政策有利于农户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化肥产业的政策倾斜形成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加大了研发机构的竞争风险和成本,不利于形成积极的农业替代技术创新氛围。并且,上文的两阶段模型分析表明化肥企业的低边际成本运作是替代性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制约瓶颈。通过取消化肥产业优惠政策,提高化肥企业的平均或边际生产成本,能够刺激替代技术的潜在需求增加,从而提高技术研发和创新的积极性,并提高研发机构的最终利润。
2.2 逐步完善我国的农业技术科研机构的运行体制,积极扶持农业技术科研机构向市场主体地位的转化,积极促进我国农业发展能够在节约化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和农业经济的长足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技术的科研机构主要为大学、院校、科研院所和少数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企业,在传统体制下,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受政策引导大,而与市场结合不足。特别是我国的农业生产以户为单位的零碎化经营,使农户的技术需求不能形成有影响和谈判力,又加大了科研与实际需求的脱节,因此积极扶持农业技术科研机构向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地位转变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技术R&D资本的投入。正如前文分析,当化肥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上升,引起对替代性技术潜在需求上升,但由于研发资本的约束,研发机构供给弹性小而不能及时满足市场需求,虽然在短期内可促进研发企业的利润提高,但就长远来讲不利于加速创新,而且造成农户由于不能获得及时有效的替代技术供应会进一步强化其对化肥的需求和对替代技术利用上的消极思想;另一方面促进研发机构向企业化和市场化角色转化。目前一些有实力的农业企业、集团公司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并在推广和利用创新技术方面起着带头作用;一些有实力和远见的化肥企业或集团也已建立研发机构在研制化肥新产品的同时也在向节肥和合理用肥技术的科研和推广上加大投资,通过一定的政策扶植,有利于这些科研机构的长足发展;同时积极促进大学、院校、科研院所同这些科研机构的共同投资、合作开发,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的形成,带动大学、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角色转化。利益的带动将极大刺激创新和研发的热情,从而不断丰富化肥替代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产品的种类,促使我国农业发展能够在节约化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和农业经济的长足可持续发展。
2.3 用足用好WTO的“黄箱政策”和“绿箱政策”,把对化肥产业的优惠政策转到对农户的良种、农机、灌溉等的直接补贴和替代性和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上
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问题研究 篇8
1 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概述
1.1 水土保持。
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进入了一个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新阶段。小流域是指以分水岭和出口断面为界形成的面积比较小的闭合集水区。每个小流域既是一个独立的自然集水单元, 又是一个发展农、林、牧生产的经济单元, 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上游。
1.2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简称ECO, 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 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 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 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 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 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 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2 我国农业在水土保持中存在的发展问题
2.1 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
农业的发展多数是在农村地区, 农民的经济条件落后, 且农村居住的多是平房建筑, 家家户户都有做饭取暖的装置, 为了省钱, 多数的村民会去树林中伐木砍柴, 囤积在家中, 以便日常做饭和冬季的取暖, 这就使得大量的树木被破坏当成燃料消耗。还有一些人是专门为了盗伐木材贩卖, 以获得自己的经济利益, 全然不顾国家的法律约束, 大量的破坏林木, 牟取暴利。另外, 水土资源产权的经营问题还处于胶着状态, 农业经营的主体不明确, 对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还是一个问题, 使得水土资源大部分荒废在外面, 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农民随意的扩充耕种, 破坏了大量的珍贵资源。所有这些情况都是人们的森林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强, 造成森林结构和树木的破坏, 长时间内难以修复, 使得农业的水土保持成了一大难题。
2.2 在保持水土的生态发展规律上认识不足。
我国的农业发展还有待提高, 多数的农村地区靠农业为生, 受到基础建设、公共管理、资金投入以及技术支持等当面因素的制约, 在水土保持观念上认识不足, 使得水土资源大量的流失, 农业的发展情况更加的严峻。而地方政府对水土流失的治理也是只限于表面的工作, 治标不治本, 相关的水土保护措施也不完善, 也没有出台一些法律法规来约束那些破坏水土的行为, 导致情况不容乐观。农业问题是民生的大计, 而水土更是农业种植的根本, 想要做好防范治理工作, 就要从根基抓起, 将行动与规章制度结合在一起实施, 并且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大家一起齐心合力来治理水土问题, 这样才能控制住局面, 有效的保护水土资源。在保持水土资源的同时, 普及科学管理规划的理念, 避免生态受到更大的破坏, 以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
2.3 相关部门管理混乱不到位。
在国家强调生态建设农业经济之后, 地方政府都纷纷采取了一些措施, 但是, 工作的进展并不大, 取得的成效并不显著, 水土流失的现象还是十分的明显。究其原因, 政府的工作落实不到位, 通常是“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地方应付上级的检查而弄虚作假的现象明显, 还有一些相关的部门管理混乱, 使得水土流失的治理一度成了空话套话, 也致使政府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一再低落。而对于一些破坏森林植被、乱砍滥伐的违法行为视而不见, 或者处罚过于轻等等情况, 都造成了植被的破坏和水土流失的加剧, 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完整性。
3 我国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措施
3.1 加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
首先, 国家的相关部门环境对农业水土保持要有清醒的认识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措施, 制定相应的农业水土保持治理方案政策。进一步深化生态建设的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水土保持体制, 促进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战略要求。其次, 强化制度建设, 通过提供制度保证加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
3.2 遵循农业水土保持治理的生态规律。
生态建设和农业水土保持是相互依存的, 在处理水土保持的问题上, 一定要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放在首要位置, 将自然资源合理的分配利用, 以便更好的治理水土流失现象。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 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要妥善处理好水土治理与农业种植之间的关系, 不能本末倒置, 影响了自然生态的发展, 得不偿失。农业是农民解决生计问题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农闲时间可以鼓励农民进行生态建设, 比如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 都是防治水土流失的好办法, 还能缓解生态环境的建设, 利大于弊。因此, 遵循农业水土保持治理的生态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因地制宜是一条客观因素, 还要协调好农民种植和生态建设的时机, 以经济发展为前提, 促进生态和农业种植的双赢发展, 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统一。
3.3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治理部门的监督管理。
水土流失对于农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负面的影响因素, 对于生态的建设也是一种阻碍, 所以, 为了这两方面的发展, 治理水土资源流失是势在必行的。除了相关部门组织人员进行生态治理外, 必要的监督措施和法律法规是一定要有的, 政府部门要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 还要监督实施, 以达到强化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的目的。地方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水土治理工作的监管力度, 制定合理的治理措施, 以便基层的干部群众能深入的开展工作, 而不是走形式, 做到标本兼治。在强化治理过程中, 加强植树造林的保护工作, 加强资金的流向监测, 加强人员的合理分配, 以达到保持水土、防沙治沙的目的, 还要加强执法力度的合作, 防止不法分子从中谋取暴力, 浪费国家大量的资金, 使水土保持治理走向制度化、专业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道路。
结束语
随着社会各界对农业生态环境发展与治理保护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 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农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也在不断深化。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主要目标就是治保护、改善防患和科学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不断提高农业土地生产力, 改善农业生态自然环境,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建设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富磊.水土保持治理问题及生态建设探讨[J].中国水运 (下半月) , 2013 (11) .
观光农业型园林规划设计分析 篇9
关键词:观光农业型园林,规划设计
1 观光农业型园林概述
1.1 观光农业型园林形成背景与类型
伴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逐渐由物质需求过渡到精神享受与休闲娱乐等方面, 为旅游活动创造了契机。基于这种形势下, 观光农业型园林孕育而生。此外, 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完善, 观光农业型园林的发展大大缩短了都市与田园的距离, 进一步加快了其发展速度。自20世纪80年代末, 我国观光农业型园林迅速发展,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主要包括5种:高新技术示范园、农业公园、观光果园、休闲农场、观光茶园。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观光农业型园林形式与内容也得到了进一步充实。
1.2 观光农业型园林发展的重要性
在现阶段, 随着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不断改变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农业逐渐由传统单一形式过渡到生态、观光、景观、休闲、度假等形式, 拓宽了人们的生存空间。从本质上来讲, 观光农业主要从农业结构调整角度出发, 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从而将农事活动向生态旅游方向转移, 符合生态园林绿化发展需求, 在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 观光农业型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整体与局部相协调原则
针对观光农业型园林而言, 在其规划设计过程中, 基于把握每个景观单元特点的前提下, 必须要分析相邻景观单元之间的联系, 以达园林整体和谐与统一。由此可见, 针对规划设计而言, 对空间结构、景观廊道与斑块等方面要进行详细设计, 促使景观单元达到空间结构上的和谐统一。
2.2 景观设计原则
在这个过程中, 必须要考虑6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多样性原则。在园区设置中, 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 尽可能地丰富园区功能, 促使其与自然风景融合。二是地域性原则。在园区规划设计过程中, 要以地域性为基准, 充分利用当地特色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 优化人文资源配置。三是创新性原则。设计时要以时代发展需求为依据, 综合利用新技术, 完善园区功能。四是整体性原则。园区内部景观要素间要和谐统一, 设计上坚持连贯性, 材质、形式交相呼应。五是文化内涵原则。把握农业文化、民俗文化科学内涵, 在设计时与乡土文化融合。六是生态美学原则。审美取向为生态美学, 综合生态系统间的相互关系, 彰显生态园林景观。
2.3 可持续发展原则
观光农业型园林规划设计与城乡发展息息相关, 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具体而言, 要遵循3个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原则。应用原有资源, 把握山水地貌特征, 以自然环境优势为基点, 减少投资, 彰显地方特色。二是适度开发原则。基于把握环境承受能力与当地社会经济能力的前提下, 进行综合开发。三是长、近期利益相协调原则。把握生态经济理论, 明确分期发展目标, 促使园区稳定发展。
3 观光农业型园林的规划设计
3.1 农业观光区规划设计
针对农业观光区而言, 主要从创造优美的植被景观为落脚点, 优化植株搭配形式, 从而构成和谐的田园风光。譬如, 将花卉苗木进行集中, 可构成一望无际的花海;将草本、灌木、乔木依据一定比例进行种植, 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景观。在农业观光区规划设计中, 必须要明确植物的生长习性, 禁止选择危及乡土植物生长的物种, 维护生态平衡。此外, 要重视植株配置, 基于不同环境形势, 可构成不同的景观。
3.2 农业生产区规划设计
农业生产区是农民的经济来源, 亦是游客的重要观光景点, 在设计上必须要留取原有特色, 适当种植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 可构成植株专类园, 譬如, 梨园、桃园等。
3.3 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
优化灌溉系统与排水系统对观光农业型园林规划设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排水工程设计, 可经由自然排水系统, 促使雨水顺着自然地势坡度排入相邻的水体内。此外, 就人工排水系统而言, 必须要设置暗管, 生活污水可经由排放管道进入排污管道系统内。
3.4 交通道路规划设计
在观光农业型园林道路规划设计过程中, 基于科学分析前提下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维护视觉景观空间, 以交通要道部位的景观规划为设计重点, 促使游客在进出园区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园林的功能美与艺术美。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观光农业型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 必须要从经济价值、美化、医疗、教育、土地综合利用等角度出发, 增强农业的高效性, 从而推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黄宝宝.保健型园林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 2012
农业园区型 篇10
目前,我国化肥生产量和施用量均居世界首位,化肥作为粮食的“粮食”,对我国粮食安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化肥施用不科学合理而使我国化肥的有效利用率低于发达国家约20%[1],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土壤、大气、水体、生物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解决农业化肥污染问题的最佳处理方式是源头控制,有些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的倡导者主张完全不施用化肥,但完全摈弃化肥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可能成为我国普遍的农业发展模式。化肥在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中仍然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因此需要寻求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施肥技术。该技术在施用化肥时能兼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三效益”的统一。
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社会收益远大于技术采用者的私人收益。这是因为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获取的收益与传统施肥技术相比没有多大差别,甚至小于传统技术的收益,但承担的风险和成本却在加大[2],农户具有较强的风险规避和经济偏好特征[3]。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均采用补贴的方式来引导农业生产者采用环境友好型施肥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补贴经验,鼓励和引导我国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对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改善农产品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发达国家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补贴
从各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来看,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的补贴不仅是狭义的货币形式补贴,而且还包括成本分摊、产品价格补贴、教育与技术指导和金融支持等多种形式的广义补贴措施。
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补贴是一种经济激励型制度安排,这就意味着经济补贴是保证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通常采用两种方式对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者进行经济补贴。一是间接补贴,即通过降低农业生产者的生产经营成本而实施的投入补贴,包括成本分摊和产品价格补贴两种形式。成本分摊主要是指政府部门对农业生产者采取环境友好型施肥技术所需要购置的相关设备进行部分或全部的资金补贴[4]。例如,美国政府为农牧场主的环境友好型施肥设备、畜牧废物处理设备分担50%~75%的成本;法国政府为保障农民在限制施肥期间有足够的储存肥料空间,提供储存肥料设备补贴;日本政府对堆肥设施进行建设资金补贴和税款返还。产品价格补贴是指政府部门对农业生产者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的低毒、无毒、高效等环境友好型绿色农资产品进行的补贴,如美国政府对使用缓控释肥的农场主给予价格补贴,补贴标准为30~55$/hm2。二是直接补贴,即以农业生产者因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而导致的额外成本支出的增加和作物减产带来收入的减少为依据,对农民进行补贴。例如,德国与日本政府均对发展有机农业或生态农业给予直接补贴,补贴的计算依据是采取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后收入的减少和成本的增加部分[5],对化肥减施者和施用无害化有机肥者的补贴则是以农作物产量下降的平均货币损失为依据[3]。
鉴于农业生产者所具有的环境意识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能在农业生态建设中的发挥的重要作用,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与技术指导[6],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指导。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对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农业生产者积极、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科学、合理地开展农业生产,实践也证明环境意识较强的农业生产者更倾向于采取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施肥技术[7]。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指导主要是通过出台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施肥的相关法规条例、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生态农业项目与技术等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来引导农业生产者的科学施肥行为。例如,德国、法国、日本等国一方面通过颁布肥料管理条例(法)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活动规范来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施用肥料(包括化肥和有机肥),另一方面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项目来支持农民的环境友好型施肥行为;美国是通过各州农业厅和(或)州立大学的农学院独立开展的养分管理来指导农牧场主的科学施肥行为。金融支持是指向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采用者提供无利息或低于市场均衡利率的贷款作为支持,一方面可以约束农业生产者在生产经营中的不负责行为,降低道德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农业生产者采用该技术可能带来的经济风险。日本政府对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户提供农业专用资金无息贷款,但农户必须遵守生产有机农产品的化肥施用数量和施用方式。实践证明,教育培训、技术支持和金融支持等多种方式并列使用时,环境友好型农业项目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大提升[6]。
2 我国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补贴政策
我国许多地区已开展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补贴政策的试点工作,如测土配方施肥补贴政策、秸秆还田补贴政策等。这些政策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增产增效方面已发挥作用,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2.1 测土配方施肥补贴
测土配方施肥在国际上一般被称为平衡施肥技术。它首先对土壤养分进行化验分析,以掌握土壤供肥情况,再根据所种植作物的需肥特点和肥料释放规律来确定需要施用肥料的种类、配比与用量,按方施肥,科学施用。1983年,我国开始推广这种施肥技术,但由于缺少资金支持, 农民和相关部门均缺乏积极性,到2003年在全国的推广面积也只有266.7万hm2左右。自2005年以来,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由政府出面免费为各施肥点进行土壤养分测量,再有针对性地为农民制定施肥配方,以指导农民进行科学施肥。到2010年末推广面积已达0.77亿hm2以上,受益农户达1.6亿户,累计减少不合理施肥300余万t[7],既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过量施肥与施肥比例不合理的问题,又起到了节支增收的效果。测土配方施肥补贴政策的补贴对象是各县(市)的土肥管理部门,第1年补贴金额为100万元,以后各年度根据各县(市)的实际情况进行补贴,金额为30万~50万元,补贴资金主要用于施肥指导服务、土样采集与分析、配方制定、田间试验、示范展示、农户施肥情况监测和技术培训等方面,各县(市)要制作各自的耕地土壤养分图与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分区图,研发配方,印制施肥建议卡等。已有学者从各省(江苏、吉林、河南、江苏等)农户层面对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项补贴政策扩大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采用[7],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户施肥的合理性[8],参加培训次数越多的农户与拿到配方建议卡的农户越倾向于采用配方施肥技术[9]。因此,应该长期稳定测土配方施肥补贴政策,但政策的补贴对象是土肥管理部门,对农户而言,配方肥的购买成本较同类肥料高,测土配方施肥投入的劳动也较传统施肥技术多[10],政府应对配方肥的购买和施用提供补贴,以进一步增强农户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的积极性。
2.2 秸秆还田补贴
秸秆还田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优化农业生态环境效果,而且可以减少因秸秆焚烧或处理不当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粮食增产量的30%是由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贡献的,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几乎全部采用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美国、日本有60%以上的耕地该技术[11]。近年来,我国开始在部分粮食种植区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补贴,补贴的对象是采用该技术的农户,补贴标准为150~225元/hm2。该政策对技术采用率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其政策效果并不显著[12]。农户具有经济偏好特征,是否采纳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诱惑,补贴标准要足以缓解农户采用该技术所支付额外生产成本和因减少化肥施用而造成的产量损失[13]。随着物价的上涨和机械操作成本的增加,目前的补贴标准不足以支付农户采用该技术的成本。2006年,农业部通过让农民免费使用秸秆腐熟剂的方式在长江中下游稻作区示范秸秆还田技术, 2011年该技术已覆盖全国30个省市区,推广面积达到183.3万hm2以上,国家对使用秸秆腐熟剂、购买绿肥种子、根瘤菌剂以及应用秸秆还田腐熟技术均给予300元/ hm2补贴。通过秸秆还田技术来改善土质和肥力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者们[12,14]对“采用秸秆还田的农户是否会减少化肥使用量”的研究结论并不相同。
2.3 环境友好型肥料的补贴
针对化肥尤其是氮肥肥效速度快是造成其利用率低下的原因,目前我国已有以肥效释放速度相对缓慢的缓控释肥、商品有机肥等环境友好型肥料来替代传统化肥,我国各级政府对环境友好型肥料的补贴也在逐渐展开。
2.3.1 缓控释肥
缓控释肥是一种通过各种调控机制使肥料的持续有效释放时间和释放速度与作物对养分的吸收规律相一致的肥料,具有节能环保、省时省力、增产增效的特点,被誉为“21世纪的新型环保肥料”。2008年,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先在山东、河北、河南、黑龙江、安徽等5个农业大省的包括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和棉花等经济作物在内的6种作物上开展缓控释肥的示范推广工作,结果显示,缓控释肥在节约资源、增加产量、防止污染、提高品质和培肥地力等方面效果明显,到2011年缓控释肥已扩大至23个省份的25种作物。目前,我国在政策、科研项目研发、产业化研究等方面给缓控释肥予以支持,但对其推广应用缺乏有力的支持,缓控施肥的价格是普通肥料价格的数倍,尽管利用率较高,但价格对农民来说还是昂贵,目前仅有北京市在《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开发规划(2009-2012)》中规定施用缓控释肥可获得1 125元/ hm2·年的补贴[19]。
2.3.2 商品有机肥补贴
我国部分省市区已率先开展商品有机肥应用推广补贴,上海、江苏、北京、山东、浙江分别从2004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11年开始实施鼓励农民施用商品有机肥的补贴政策。2004-2008年,我国有机肥市场指导价为700~1 000元/t,上述省市区的补贴标准分别为300~350元/t,200元/t,250元/t,300元/t和150~350元/t。补贴标准是各地各级政府根据其财政实力和资源情况确定的,补贴资金用于商品有机肥销售价格的补贴,全部拨付企业。目前,我国还没有从国家层面对商品有机肥施用进行补贴的政策,试点都是由各地政府自己组织的,也有部分省市对开始商品有机肥的生产进行补贴,如浙江省对有机肥生产企业的建设用地、生产用电、有机肥加工设备等给予优惠或补贴。
综上所述,近年来国家为鼓励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推出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补贴政策,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各级政府也在开展秸秆还田的价格补贴、环境友好型肥料研发和推广的补贴,但补贴的范围和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地扩展与加大。目前,我国有关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的补贴政策正处于起步阶段,亟待进一步完善。
3 推进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补贴的建议
农业生产者对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的采用是解决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根本手段之一,如何使农民能够自愿地采纳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是其关键。本文将发达国家环境友好型施肥技术补贴的实践与国内现行环境友好型施肥技术的补贴政策研究进行归纳分析,认为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引导和开展工作。
3.1 开展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宣传与技术培训
针对当前我国广大农民群众对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认识严重不足的现状,各级政府有必要深入农村一线开展深入而细致的环境意识教育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知识的宣教活动。一方面,向农民普及宣传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与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知识,为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的采用创造良好的意识环境;另一方面,扩大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知识的宣传幅度,通过现场咨询、定期开办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培训班以及向农民发放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简报、手册、图书、录像资料和入村入户宣传等方式,来提高农民对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和肥料的认识和了解,为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的采用创造良好的技术环境。
3.2 建立健全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补贴体系
我国现行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补贴政策虽然不同程度地改进了农民的农业施肥方式,但仍然存在着措施不到位、补贴不健全等问题,亟需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补贴体系,以鼓励农民积极主动地采用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环境保护和提升农产品安全的技术管理措施。
首先,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补贴的对象应为所有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的农户、种植大户、龙头企业,以及从事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和环境友好型肥料的研发、推广科研单位、农技中心等。
其次,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补贴的范围和方式如下:
1)在长期稳定测土配方施肥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应该把“化肥深施”列入到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这一项目中。因为化肥深施技术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施肥技术,且是居第1程序“测土”和第2程序“配方”后的第3程序。如果没有第3程序的“化肥深施”,就不能算是完整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集成项目,可以考虑把先进适用的化肥深施机具纳入到现行的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内。
2)对化肥减施者给予补贴,鼓励农民使用自有有机肥。农作物秸秆和各类农家肥是农村有机肥的主要资源,对于农作物秸秆,一方面应扩大秸秆还田补贴的地域范围,对机械化秸秆还田和秸秆腐熟剂等的使用给予价格补贴,另一方面要扩大秸秆还田机具购机补贴范围;对于农家肥,一方面结合目前推广的对畜禽粪便进行资源化利用的农户沼气建设项目,对沼气池建设所需设备的购置和材料费用给予补贴,另一方面增加农民种植绿肥和施用农家肥的经济直补,补贴金额应根据有机肥积造的面积和使用量而定。此外,还应该对有机肥积造所采用的工具和技术的研发进行补贴,促使科研单位积极研发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的机械和技术,从机具和技术的源头逐步改善农民焚烧农作物秸秆的陋习,促使其充分利用有机肥。
3)从生产销售两个环节着手,鼓励商品有机肥的生产与施用。对生产商品有机肥生产的企业(如畜禽粪便处理加工厂和复合有机肥生产厂),应该给予诸如无息低息贷款、处理设备减税或给予补贴和生产用电平价等优惠政策。在商品有机肥销售的方面,应实行价格补贴,以弥补商品有机肥与传统化肥投入相比而增加的价格成本、劳动力施用成本等,使商品有机肥的消费成本控制在施用者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4)借鉴美国的推广经验,鼓励农民施用缓控释肥。除了继续维持现有对缓控释肥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以外,重点应该放在缓控释肥的推广应用上,可以借鉴美国的推广经验,通过价格补贴的形式鼓励农民购买和施用缓控释肥。对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补贴论述体系如图1所示。
最后,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的补贴标准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不能超过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二是该技术直接补贴带给农民的收益要高于或等于保护价带来的收益,但补贴标准在起步阶段不宜定得过低或过高,可以逐步扩大补贴范围和提高标准。
3.3 加强环境友好型农产品的市场建设
首先,尽快普及农产品市场进入质量安全检测。该检测不仅仅是最终产品的检测,而且应该包括种子、农药、肥料等投入品以及土壤、水、大气等农产品产地环境的检测。为此,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才能完善农产品市场的质量安全检测,如制订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市场准入质量安全检测标准,研发经济实用准确、高效的检测仪器,培养高素质的检测人员,加强工商管理、环境保护、卫生防疫等部门间的协作。
其次,完善农产品的生态认证制度。该制度是一种市场支付的补贴模式,它一方面通过向消费者传递农产品的相关信息,引导消费者以较高的价格购买生态农产品,使得农产品生产者获得经济上的补偿;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市场价格的调节机制,引导农业生产者自觉采用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施肥技术。要设定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标准,再根据标准对上市的农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坚持“优质优价、低质低价,严重超标者不予上市”的原则,使得农产品生产者意识到农业生产活动重点不仅仅是产品的数量,更在于产品品质的保障,但农产品质量等级认证的公正性、权威性是农产品生态认证制度公信力的基础。
最后,加大农产品市场建设补贴。随着农产品贸易全球化竞争的日益激烈,政府应该加大对生态农产品流通市场体制上的投入,为全国范围内标准化、规模化的生态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形成创造条件。为了鼓励农民施用环境友好型肥料,可以通过市场补贴使商业性环境友好型肥料利用现有的肥料供销网络体系进入市场,以降低环境友好型肥料的销售价格,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摘要:开展环境友好型农业施肥技术补贴是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手段之一。为此,首先对发达国家环境友好型施肥技术补贴政策进行了评述;其次,对我国现行的环境友好型施肥技术补贴政策做了系统梳理,认为我国现行的环境友好型施肥技术补贴体系还亟待完善;最后,提出了推进我国环境友好型施肥技术补贴的建议,既宣传培训、建立健全补贴体系和加强市场建设。
农业园区型 篇11
今日的过密型农业制度部分是出于国家政策的设计,但其后果则多是未曾预期的。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之后,国家为了避免农村的再度阶级分化,也为了要突破小规模经营的局限,以及稳定城市的粮棉供应,巩固国家从农村的提取等等考虑,实行了农业集体化。在集体组织的基础上,确实做到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在短短十几年内基本克服了过去的天灾人祸;普及了医疗卫生,把农村死亡率降低到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预期寿命也同样;同时,把种植业产出从已经是相当高的水平提高到原来的三倍以上;并且在每个村庄建立了党支部组织,培养出一整代(大多数是)优秀的基层干部;也建立了稳定自信的村庄社区。但是,由于一些策略上的失误,主要是没有正视人口问题,又从农村提取过多,以及过分集中于粮食生产,其后面临的乃是虽然稳定但是基本停滞的农村劳动生产率和收入。
进入改革时期,国家做出决策指令农村干部全面发展乡村工业,利用从过密的,也是过分强制性组织的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做到了惊人的乡村工业发展,以每年20%以上的增长率在十几年内达到了几乎相当于国营工业的总产出,也因此缓和了农业上非常严重的人口压力。其后,在信息技术促成的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剧增的大潮流下,国家做出大规模引进外资和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的决策,用来推动国内的经济发展,得出的是举世瞩目的持续二十多年的将近10%的年国民经济增长率。同时,为了避免农村的土地兼并以及更严重的社会分化,做出了维持按人/劳均分配土地(使用权)的决定。因此,在城市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其对农民工的需求)和农村均分土地制度的会合下,形成了今日的半工半耕过密型种植制度。
政府和这个制度之间的关系充满矛盾。一方面,官方不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是出于社会公正和照顾弱势群体的动机。另一方面,官方大力引进外资,允许新型资本主义企业大规模雇用民工,而在其同时不允许民工组织工会,又维持了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使民工长期处于准公民、被欺压的地位。此外,对于农业的政策,主要寄希望于大规模的产业化农业,把现存的男工女耕、壮工老耕等农业体系视作既定事实,排除了其他经营模式的可能。另外,(尤其是在近年的减负之前)从农村提取过多,更毋庸说远远没有像美国或日本(以及其他发达国家)那样扶持农产品价格以及直接补贴农场。
今日的种植业实际上已经连续好几年呈现停滞的状态。粮食总产量从一九九九年以来逐年递减,从一九九八年的5亿吨直线递减到二○○三年的4.3亿吨(《农鉴》,150页)。劳均粮食产量,因为粮食播种面积递减,从一九九八年高峰的1574公斤一年又一年地下降到二○○三年的1362公斤(同上,259页)。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十年来粮食(“三种粮食平均”)亩产量的基本停滞:一九九五年342公斤,二○○○年342公斤,二○○三年344公斤(同上,261页)。实际上,几乎所有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已经连年下降或停滞,谷物以外包括棉花、花生、油菜籽、芝麻、黄红麻、甜菜、烤烟(甘蔗例外;《统鉴》,472页)。从更长远的视野来考虑,经过连年的大量化肥使用,以及低报酬所造成的不用心耕种,整个种植业中隐伏了更大的危机,也是我们可以从其制度化了的过密型经营事实所能预料到的危机。
有人也许会指向一九八○年到一九九五年粮食亩产量的持续上升来反驳,认为证明了承包制度下劳动(积极性)的优越性,甚至以为已经因此解决了中国的粮食/农业问题。这样的观点完全是出于市场主义意识形态的误导。个体劳动的积极性确实比集体劳动高,因此可以解释为什么改革期间能够从农业释放出大量的过剩劳动力来从事非农就业,并且还剩下大量的休闲时间,但它不足以解释亩产量的持续提高。改革初年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以及承包制度所激发的劳动积极性,肯定是个因素,但不可估计过高。化肥投入是个更基本的因素(伴随石油工业的成熟发展):二○○三年的每亩化肥投入量足足要比一九八○年高出348%,从一九八○年的每亩12.3斤(折吨量)提高到43.1斤(《统鉴》,479、486页)。按照一般化肥对粮食产量影响的比例计算(折吨量乘4.1得出化肥实物量,再乘3得出产量可预期提高量,见D.Perkins,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1969:73;参见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252—253页),如此幅度的提高足可解释379斤/亩的产量上升。(毋庸说,这样的化肥施用也正是今日农村耕地和整个自然环境危机的重要原因。)此外,科学选种,以及农业机械总动力投入的410%的提高,应该也是部分因素(同上,477页)。但是,这一期间粮食产量实际的增长幅度只不过239斤/亩——由一九八○年的407斤/亩上升到二○○三年的646斤/亩(《统鉴》,486、491页)。事实是,在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较高或者较低的劳动积极性只能影响单位面积的劳动投入时间,对其产量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过密的劳动投入会导致边际劳动生产率的递减,而反过密的劳动力释放,除非完全就业,只能导致休闲量的增加,不会显著影响亩产量。这个道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华北农村以及八十年代的松江县已经十分明显(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第九章;《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251—254页)。无论是在解放前的市场经济下,还是毛泽东时代的集体生产下,或者后毛时代的承包制下,都是同一道理。
今日的过密型半工半耕制度所产生的一些结果不仅僵化了农业,其实可以说是破坏了、甚至是摧毁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几十年的建设。农业本身陷于低报酬、停滞的小规模经营,而劳动力的外流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原来的家庭代际关系,疏离了原来的农户家庭,也松解了原来的社区秩序。低报酬的农业使它普遍地被看作是没有人愿意干的工作。父母亲为了追求较高报酬而外出打工,更促使青少年子女普遍地蔑视种地、蔑视农村。城市成为大家的理想和希望的寄托,农村成为大家急不可待要离开的地方。父母亲普遍梦寐以求子女考上大学、跳出农村。此外,伴随农村非组织化以及部分地方官员滥用权力,基层政权组织威信普遍下降,农村社会治安也是一落千丈。在一切金钱化的大趋势下,原先集体制下(虽然不是很高质量但是稳定和具有起码水平)的公共服务出现了普遍的危机,教育和医药都成为贫穷农民越来越难承担的重负。同时,恶性的打工制度引起相当普遍的对农民工的不人道的欺压。
因此,社会上的知识分子(以及国家领导人自己)相当普遍地喊出了“三农问题”,呼吁重新“建设乡村”,以及(在二○○五年十月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之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讽刺性的事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晏阳初、梁漱溟等人当年所想做的而都没有能够做到的,起码在教育、卫生、温饱等问题上,后来多由从乡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做到了,但是,在今日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居然会重新出现了乡村建设的响亮呼声!
出路问题
新古典经济学(包括制度经济学)学派认为今日中国的乡村只需要进一步明确私有产权、开放市场、允许土地买卖、吸收全球资本,自然而然会像西方乡村那样现代化、高度城市化,农场做到规模效益、农村得到资本主义发展,就像美国那样。
我们不用质疑,今日中国的乡村,显然有资本主义式的发展,部分地区确实有资本主义式的产业化了的农业企业单位,雇佣劳动、积累资本,在国内外市场中竞争牟利。市场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如果某产区能廉价生产甲产品,但若生产乙产品则代价比较昂贵,而在另一产区则相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两者交换,互相得利,胜过分别自我生产两种产品。如此的市场交换能够促进社会分工、规模效益、资本积累以及它们所导致的经济发展。这是在今日中国部分农村所能看到的事实。我们不用否认这些道理。
但在这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今日的中国农业仍然主要是小农经济,相当程度上甚至于是“自然经济”。过去将近三十年的蓬勃工业发展以及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农业的过密实际,而那样高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不大可能再长期延续下去的。乡镇企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每年吸收了将近1000万劳动力(其后有上有下),但到一九九五年连续收缩两年,其后年增长人数降到平均约200万(同上,123页)。离土离乡的城市非农业就业迟早肯定会出现同样的收缩。因此,近期之内实在不大可能普遍建立产业化的农业。市场主义者所期望的产业化农业充其量也许可以解决几百、甚或几千万人的劳动生产率问题(美国的全部农业人口才700万!),但绝对解决不了中国三亿务农劳动力的问题以及其一半的隐性失业。农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仍然处于人多地少的小农经济局面。如果真的完全通过产权私有化和市场机制来做到劳动力资源的“最合理配置”,在贫富分化之上,农村的1.5亿隐性失业者立刻会变成显性失业者,其后果不堪设想。中国人口庞大的问题自来就是假定劳动力是个稀缺资源的形式主义经济学所最不能了解、最不能解释、最不能处理的问题。
针对“三农问题”,国家领导人新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设想,包括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的意图。这是出于社会公正以及扶持弱势群体的良好动机的规划。农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已提到日程上来,包括减免税费和改善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和医药卫生)、建立为农业服务的金融体制(以及改善农民工待遇)等等。这些显然是很必要的,并且是有可能引发更根本性的基层政权运作改革的措施(如果地方政府真能从提取性的机关改为国家拨款的服务性机关)。
但是,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便可以看到,决策者仍然是把口粮地种植制度作为给定事实,主要寄希望于更高度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所设想的农业出路主要是大规模的产业化农业,并没有着重考虑现存小农家庭农业的改善,以及在可能范围内扶植规模较适度的(不一定是专业化的)家庭农场。和许多其他的观察者一样,我自己十多年来也同样主要寄希望于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发展。但是,当前的事实是,在大量劳动力转移之后,农业仍然过密,并且连带产生了更广泛的三农危机。鉴于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思考,面对小农经济仍将长时期存在的现实,再次检验农业本身,从其中寻找出路,不能只寄希望于它的自然消灭以及美国式农场的来临。
历史性契机
其实,中国的农业今日正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契机。经过将近三十年的非农就业剧增,以及近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逐步降低,中国的农村劳动力绝对量正呈现长时期以来第一次可能稳定甚或递减的局面。农村的实际常住人口(区别于户籍人口)已经连续十年(一九九六年以来)以每年超过1000万的幅度持续减低(同上,95页)。同时,农业从业人员从一九九九年以来也已经以年平均400多万(即1.3%)的数目递减(同上,474页)。今后的十年中很可能可以持续逐步少量地减少农业从业人员。近十年的乡村从业人员总数的自然增长平均数是480万一年(同上,473页)。如果乡镇企业能够持续像近几年来那样每年吸收200万新就业人员,那么城市就业只需要持续每年吸收280万来维持稳定的农业从业人员数;超之,农业从业人员数便会逐渐递减。(上面已经提到,离土离乡农民工从二○○○年到二○○三年底四年中每年平均增加450万。)另外,正如有人已经指出,农村本身(尤其是比较富裕的农村)在服务业方面(例如养老、饮食)也具有相当发展就业的空间(张富良:《围绕“三农”促就业》,二○○五年)在那样的客观条件下,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可能起码稳定,甚或逐渐减少,而任何单位面积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或者是任何反过密化的改造,都会导致真正的劳均生产率的发展,从而不再是五个世纪以来的没有发展的增长之僵局,即只见总产量的提高,不见劳动生产率和收入的发展。
今日已经放到日程上的一系列的改革应会为激发新时期家庭农场的发展建立必要条件。在那样的改革下,现在农业中1.5亿的“隐性失业”,既可以视作问题,也可以视作等待发掘的潜力。如果国家能够适当扶植、逐步建立“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协助其投入资本、提高产品价值、促进其经营的多样化以及单位土地的劳动容量(譬如,从粮食转到部分蔬菜或果树,或加上一定规模的养殖),应该能够在农村人数基本稳定或递减的现实下改善今日的恶性制度。关键是在城市化—工业化以及产业化农业之外同时致力于小农家庭农场的改善。
我没有资格提出具体的方案,因为我不具备关于政权运作的知识和体会。但是,凭空设想,如果以相当于国家三年之内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100亿美元“优惠贷款”来扶植每年相当于全国5%的农户建立规模经营(亦即每年用267亿人民币来扶植740万农业户,相当于每村11户,或者每年35000个村),将等于每个农户得到3600元(当然,关键在于要把钱直接交到农民手里)。这个数目看来不小,但它只是美国联邦政府当今每年补贴美国农场200亿美元数目的六分之一。如果用政府从城郊农民那里所强行征用的土地所得的等值来计算,就更加微不足道了。作为最起码的设想,国家可以为农村提供这样幅度的无息或低息贷款。
其实,二○○五年七月十一日公布的《物权法草案》提出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132条)的设想,已经拟出一个逐步转向适度规模经营的可能途径。剩下来的是国家的适当扶植。另外,在具有一定条件的村庄,土地入股制度的合作经营,筹集必要资本、进行多种经营、提高种植规模及其劳动容量和生产率,应该也是一个值得扶植的方法。国家的介入也可以作为鼓励家庭/合作农业转向有机农业发展的契机。〔农业部从二○○三年起已经着力推广的“秸秆养殖”模式是一个好的例子:利用廉价的生物菌剂把秸秆加工为饲料(一斤秸秆发酵菌剂可以在三天到一周之内发酵一吨成品生物饲料)用来养殖牛、羊,再把其粪便同样加工为高效有机肥用来种植。〕
此外的问题是小家庭农场与全球化大市场间的关系。小农户在大市场中是不可能仅凭自己单独的力量来维护其利益的。正如近年的经验显示,大规模产业化的农场只会为投资商带来大利,农民最多只得其小利。同样,由商业资本组织的小专业户只能获得自家产品价值的极小比例。根据国际经验,农业合作社乃是对农民比较有利的一种组织方式,也是维护其创造的收益的唯一办法(此外只有资本主义或集体经济的选择)。即使是资本主义大本营的美国,其农业生产资料收购和产品销售总量中足足有30%是由合作社经手的(C.Kraenzie,“Co-ops Break Supply Sales Record,”1998)。日本农协所占比例更要高得多(R.Bullock,“Nokyo:A Short Cultural History,”1997)。这就证明,在适当的条件下,经营利益会触发一定程度的合作化。同时,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食品工业显示,中国在这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般发达国家的食品产业对农产品总产值的比例是二至三比一,而中国则只是零点三至零点四比一(《重归农业合作社模式!》,二○○四)。这些事实显示合作收购、销售以及深加工的“纵向一体化”(恰亚诺夫语)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当然,在主要为自家消费而生产的今日的中国小农经济中,这样的动力还不很明显。虽然如此,根据农业部的统计,二○○○至二○○一年全国已有140万个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参加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左右,其中浙江省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尤其突出(郑有贵:《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二○○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标旗下,鼓励、扶植各种自愿性的合作应该是当然的事(也是发达国家之普遍所为)。此外,明确真正自治的村庄的集体土地产权(借此赋予村庄社区一定的物质基础和资本来源),允许其集资办信用社,作为经济主体经营、招标等等,也是个值得考虑的方法(李昌平:《“国家”权力归还农民》,二○○五)。我们可以搜集成功的家庭农场、合作社以及合作/集体村社的例子,对其生产、加工、销售过程和逻辑进行梳理,寻找多种模式和途径。
当前关键性的第一步也许是在概念上的转移,从今日的基本忽视小农经济而寄一切希望于城市化和大规模产业化农业,转向设想相当长时期的小农经济的延续及其逐步改善,明确承认今日的半工半耕过密型农业制度亟须改革,亟须转向具有适度规模、能够持续发展的小农家庭农场。部分这样的家庭农场当然将会向小专业户和合作组织过渡。从长远的历史的视野来看,抓住今日的历史性契机来逐步改善制度化了的极小规模、低劳动生产率、低报酬农业可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相当关键的一面。
农业园区型 篇12
“旧厂房”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品牌形象建设的意义
在一个个以“旧厂房”改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过程中, 有种常见现象就是园区刚形成时都有许多企业入驻, 但一段时间后在园区办公的企业却寥寥无几, 时间一长园区难免会看上去萧条, 而这萧条背后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园区品牌形象发展战略问题。对园区发展来说, 品牌形象建设有利于增强园区内入驻企业的归属感, 园区主打产业的群聚力, 园区良好的社会知名度, 同时也是园区的可持续发展竞争了。
“旧厂房”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现状分析
创意产业园区是一种介于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的创意经济组织的发展平台, 是加入政府引导支持的文化创意产业圈。根据一些地方出台的相应扶持政策分析, 很多企业在入驻园区的时候都是冲着政府补贴和奖励才入驻园区的, 而对于园区的开发者来说也是靠这些优势去吸引相关企业的, 但是作为政府财政支持只是短时间的, 后面还是需要园区自行发展运营良好才能健康发展。所以园区自我品牌的树立与建设对后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旧厂房”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尤其独特的优势, 但也有劣势。优势是它的建筑主体是已经建设完成的, 并且有一定的历史性, 具有某一时期的建筑风格, 建设投入资金较少, 无需考虑拆迁问题, 成园速度较快等。劣势是园区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交通停车问题较多, 周边生活软环境不佳, 园区业态不健全等。很多园区都存在着虎头蛇尾的现象, 开园初期热闹非凡, 相关企业争相进驻;不出几年便门庭冷落。这些现象对园区长期发展是一个重大问题。
1. 国外“旧厂房”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文化创意作为产业化经济在国际上发展较早且较好的莫过于英国。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国家, 首都伦敦被称为“国际设计之都”。而英国第三大城市谢菲尔德更是把城市建设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上世纪70年代晚期, 一批热爱音乐的青年进驻这里, 他们利用废弃的厂房作为创作和排练的基地, 对于从事文化艺术的人员来说, 建筑空间的自由设置性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热爱都是促使他们在这里蹲点的原因。80年代, 城市委员会出台了促进与培育文化传媒产业政策, 作为城市经济复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由此成立了CIQ创意产业园区 (CULTUR-AL INDUSTRIES QUARTER) , 以便为园区提供更好的服务及出台相应有利的扶植政策等。到90年代已聚集约有300个个体和企业, 分别从音乐、电影、电视、新媒体、设计、摄影、表演艺术等。同时也改造出现了画廊、艺术家村、设计工作室、咖啡厅、电影院、图书馆等文化创意场所, 很多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员和游客都因其特有的园区气氛而来。为谢菲尔德注入新的城市血液, 促进城市经济转型, 同时通过这样的发展大量节约城市建设投入, 保护城市发展面貌的历史性。
位于加拿大温哥华的格兰维尔岛同样也是一个由废弃工业区改造而成的集艺术品、工作坊、餐饮、购物为一体的热门文化创意区。这个曾经被称作工业岛的地方至今还保留着1922年的建筑, 在工业经济大萧条后政府启动的复兴项目由温哥华HOTSON BAKKER AR-CHITECTS主持。规划者对格兰威尔岛的重新定位为:以尽量保留工业厂房建筑风格, 保持历史的延续性。融入新的设计元素进行视觉美化的改造。将区域定位以艺术展示、设计服务、以及休闲餐饮与购物为一体的城市文化创意生活区。政府为这一项目投入了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建, 如道路建设、市政建设、公共空间设施等, 使一个原本需要通过全部推倒重建的工业旧厂房区花费巨资来建设的区域, 变成了只需要做出一些公共基础建设, 同时又能很好保留历史面貌的文化创意区。政府在政策上也制定了相应的扶持计划, 对入驻的企业进行了不同租金的划分, 如文化创意类的商家租金相对来说较低, 而餐饮、超市等普通商家租金就较高。之所以这样做, 主要目的是吸引文化创意类的企业入驻到这个工业园区, 而这一类企业多数是具有个性、创意、艺术展示等特点, 能给这个旧厂房区增加“新鲜血液”, 能吸引很多的市民, 游客来休闲和度假, 人流量的聚集对其他普通商业又是有利的, 所以普通商业在租金上就相应会提高。
2. 国内“旧厂房”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国内也有许多创业园区是在旧厂房的形式上演变而来的, 北京798艺术区就是这样一个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798是718两厂联合发展而来, 最早由中央美院的雕塑系在那里租用, 就此便开启了798从旧厂房走向艺术创意园区的先河。罗伯特的艺术书店、黄悦的个人工作室、林青的设计室等等, 陆续给798增加了亮丽色彩, 艺术家们在这个旧厂房区向世人展示了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行为艺术等, 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来这里, 园区的配套也自发的油然而生, 有各种餐饮店、咖啡吧、酒吧、展厅、商店等等。这里已经不是单一的艺术园区, 它俨然变成了一个以文化创意为中心的多元时尚社区, 每天来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而这一切都是源于798原有的旧厂房建筑特色和文化创意的结合, 同时得益于“798艺术区”的品牌在媒体中的宣传。
“旧厂房”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品牌形象建设思路
文化创意经济在全球化的热演背景下, 杭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也在不断扩张,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也有很多以旧厂房改建而成, 并在众多创意园区中具有很强的特色和优势。以杭州城北的杭印路loft49文化创意园为首的旧厂房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杭州不少见, 如杭丝联166、杭州之江文化创意园、A8艺术公社等。
品牌形象建设是任何一个企业和组织机构发展壮大必须面临的任务, 依靠品牌形象作为营销手段或增强社会认知度是现代企业营销的必要武器, “旧厂房”的文化创意园区无疑在品牌形象建设上也需有相应的企业CI、MI、VI的建设。与常规企业品牌相比,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本质上除了具有企业属性外更具有文化属性, 因此在建设园区时就需要更加注意它的文化价值。这就要求在做品牌形象建设时, 必须要找到该园区的自身特色与品牌定位的契合点, 以及适合文化创意产品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品牌传播模式。通过园区品牌形象的建立, 有利于对外沟通与交流, 能快速树立起该园区的主营业务范畴, 丰富集聚区的产业资源, 形成良好的企业间上下游产业链, 有效推动产业集群, 提高产业效益, 并可以为园区将来自身的经济圈、周边产业、服务产业乃至区域经济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旧厂房”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品牌形象建设的方法有多种, 但无论哪种方法都需在品牌定位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例如, 可将品牌形象建设在品牌定位的基础上可对园区自身特色建筑特色进行挖掘, 使园区旧厂房的建筑风格在众多创意园区中脱颖而出。具体可从品牌形象的导视系统与建筑风格结合着手, 建筑框架在品牌视觉形象中的体现与运用, 建筑外立面的颜色与纹样的表现等等;也可对园区地域特色进行挖掘, 使园区能结合地方政府的力量赢得社会效应。具体可以从园区所属地域的自然属性进行, 或者是地域的历史文化属性和现阶段经济地域属性考虑;还可以对“旧厂房”原企业产业特色进行挖掘, 使“旧厂房”原有的产业属性信息有所展示与保留, 对厂区来说是一次新的生命。具体可以对“旧厂房”原有车间设备的保留与展示, 旧企业文化信息的保留与展示, 等等。
【农业园区型】推荐阅读:
市场型农业07-21
都市农业型01-23
源汇型景观组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07-21
农业人才农业科技08-15
农业公司农业技术10-11
设施农业中农业机械06-08
光伏农业大棚生态农业07-12
现代农业与农业教育07-31
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10-07
农业生产与农业推广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