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管控

2024-07-29

规划管控(精选6篇)

规划管控 篇1

0 引言

在当前新的发展时期,发电企业亟需建立一套面向项目前期规划发展及经济评价的管控平台,实现项目前期一体化管控要求,提高工作效率,规范管理流程,确保工作质量,降低项目投资风险,提升项目经济性分析和投资估算的准确性、及时性与科学性,确保项目前期规划发展的可持续盈利能力。

1 建设目标

基于项目前期的规划发展与经济评价的实际业务要求,规划发展及经济评价管控平台的建设目标主要包括:采用标准化和项目化管理思路,从规划、计划、流程、资源、效益、风险等多个领域,实现对各级责任主体规划发展与经济评价的信息化支撑,以此提升项目经济性分析和投资估算的准确性、及时性与科学性,确保项目前期规划发展的可持续盈利能力;搭建规划发展信息发布平台,提供相关政策、法规与情报等文件和信息的发布、浏览和查询等功能;建立项目前期规划发展与经济评价集中共享的数据中心,存储全部前期项目的运行情况和效益状况数据,逐步实现与计划营销、工程建设、财务、生产等系统的对接,实现信息反馈和闭环管理,为后续前期项目的规划发展提供辅助决策支撑。

2 平台架构

规划发展及经济评价管控平台的业务模型可归纳为“三级责任主体,四个阶段,六个要素,四个支撑”。三级责任主体为集团公司、分(子)公司、项目公司;四个阶段为前期项目生命周期中的建议立项阶段、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核准阶段,核准阶段完成后前期项目进入工程建设阶段;六个要素为项目信息、项目前期进度、项目前期文档、项目前期审批、项目前期经济评价、前期工作动态;四个支撑为文档知识库、业务数据库、经济评价模型、信息门户。业务模型如图1所示。

本平台采用面向服务架构和B/S模式,自下向上分为系统服务层、技术平台层、业务应用层和用户表示层。总体架构如图2所示。

平台采用大集中部署模式,所有系统集中部署在集团公司总部机房,由集团总部统一提供硬件、网络及系统软件环境,各分(子)公司及基层单位通过远程连接登录平台进行操作。网络拓扑结构如图3所示。

3 平台功能

该平台包括项目前期管控系统、项目前期管理系统、项目前期经济评价系统、规划发展档案系统、信息分析查询系统,以及规划发展信息门户。

3.1 规划发展信息门户

规划发展信息门户满足集团公司及分(子)公司规划发展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各种决策管理和信息发布交流的需要,实现三级责任主体在项目前期规划发展的信息共享。主要包括政策法规、规划发展文档、政策性文件、规划新闻、项目统计数据、专家库资料、风险提示等信息。

3.2 项目前期管控子系统

项目前期管控子系统主要包括集团公司办公自动化、集团公司与分(子)公司的上下信息交流及流程贯通,实现数据自下而上与管理自上而下的管控目标;定制项目模板,实现项目前期管理流程规范化,模板定制能适应管理业务的灵活变化;掌控前期项目宏观动态,实现水电、火电、风电及热电等多种项目类型的前期管理和相关资讯查询,对前期项目关键节点进行审批权限控制;实现对各分(子)公司前期工作动态的管理,能快速查询各分(子)公司前期工作动态;实现对竞争对手相关项目前期信息的收集与统计,为规划发展决策提供依据;实现集团公司、分(子)公司两级管辖项目的地图呈现。

3.3 项目前期管理子系统

项目前期管理子系统主要包括分(子)公司规划发展办公自动化、分(子)公司与集团公司上下信息交流及流程贯通、分(子)公司与项目公司上下信息交流及流程贯通;实现单个项目与集团模板匹配,按照规范模板进行项目前期管理,实现项目前期工作流自定义;对前期项目实现年度及月度预算,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费用管控;对前期项目相关会议进行管控,实现对会议申请、通知、纪要及费用的全方位管理;对前期项目相关合同进行管控,对合同的签订、供应商、附件等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对分(子)公司的前期工作动态和项目公司级的项目工作动态的管理。

3.4 项目前期经济评价子系统

项目前期经济评价子系统通过对前期项目的投资、成本、损益等进行计算与分析,最终演算出各项经济指标,通过报表将各经济指标进行图文展示,对前期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经济评价。主要包括各分(子)公司项目前期经济评价体系,实现对水电、火电、风电、热电等类型项目的前期经济评价,为各分(子)公司决策提供依据;集团公司从各分(子)公司项目经济评价系统中获取经济评价参数和评价结果,在集团公司经济评价系统中以机构、项目类型、所处阶段、年度等方式进行分类查询;集团公司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管理需求,调整某个具体项目经济评价参数,重新计算经济指标。

3.5 规划发展档案管理子系统

规划发展档案管理子系统可以手工/自动的方式从各分(子)公司获取并保存前期项目工作文档,以供集团公司管理人员查阅;用户可手工添加相关档案,设置相应阅读权限;用户可将文档导出进行备份,以确保重要文档信息安全性;可综合查看各前期项目的文档和文档状态、变更记录等相关内容,同时实现了全文检索功能与文件在线编制功能。

3.6 信息分析查询子系统

信息分析查询子系统可以表格形式查阅所有前期项目关键信息,以机构、项目类型、所处阶段、年度等组合条件进行检索,可查询具体项目详细信息,实现“全局掌控,重点关注”的前期项目群整体管控目标;针对具体前期项目的概览一目了然,如项目信息、工作计划和进展情况、问题和风险、项目报告、费用情况、合同签订和执行情况等;项目信息可按照项目类型、项目单位、年度、所属阶段等参数过滤查询,便于进行对比分析;以图形与报表等方式实现前期项目统计分析功能,方便用户对规划发展、项目前期工作中的进度、费用、合同等工作进行汇总与分类统计。

4 结语

规划发展及经济评价管控平台基于项目前期全生命周期的经济评价模型与管控思路,将分布式组件技术、数据库技术、图形技术以及计算分析模型进行了有机结合,实现了项目前期规划发展及经济评价的集中化、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管理要求,为电力企业规划发展业务的不断升级、管理的持续变革提供了很好的信息化支撑,该平台已在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及多个分(子)公司、前期项目单位得到了成功应用,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摘要:为了解决大型发电集团项目前期规划发展与经济评价的实际业务需求,分析了发电集团多级责任主体项目前期规划发展与经济评价的一体化管控模式,基于全生命周期经济评价模型,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建模技术,设计了一套大集中部署的规划发展及经济评价管控平台,并在多家项目公司及分(子)公司得到了成功应用。

关键词:电力企业,规划发展,经济评价,管控平台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管理办法[R].2005.

[2]刘新梅.工程经济分析[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3]冯晓虹.建立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体系[J].建筑经济,2003(4):61–62.

[4]张海强.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对投资的重要性[J].中国工程咨询,2004(12):21–22.ZHANG Hai-qiang.The importance of preliminary work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s to investment[J].Chinese Consulting Engineers,2004(12):21–22.

[5]郭金瑞,张秀文.重视项目管理做好项目前期工作[J].农业科技管理,2005,24(4):62–64.GUO Jin-rui,ZHANG Xiu-wen.Paying attention to management of programs and doing excellent job in earlier stage of program[J].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24(4):62–64.

规划管控 篇2

这位老总听完林顾问的说明,感觉收获非常的大,接着问道:感谢林顾问的精彩讲述,收获真的是很大,那么企业文化设计之后是否就可以固定下来形成企业特有的东西?

林顾问笑道:这个有待商榷,因为很多人把它看作是一种固定的形式,其实不然,企业文化也是应该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设计变化的,也就是下面我会讲到的对于企业文化的变革管控:

一、企业文化变革管控的内容:

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是“软管理”、“软科学”。在企业管理变革过程中,企业文化通过倡导新的价值理念、引入新的企业机制、构建新的行为规范、塑造新的企业形象,来凝聚和激励企业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和自身价值而努力工作。企业文化变革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企业理念文化变革管控

没有新的理念,就没有新的文化。没有变革思维,就没有变革行动,也不会有变革的成功。比如GE的管理文化中所倡导的“无边界管理”、“数一数二”、“适应变革”、“相互学习”等理念,造就了全球最佳企业和最卓越的企业管理者。中国联想集团在近的发展历程中,秉持并确立“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的发展理念,推动联想集团成为一个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服务品牌化的企业。

企业制度文化变革管控

企业理念变革是企业管理变革的先导,但没有企业体制和机制的变革,企业文化很可能被扼杀在摇篮之中。“成功的企业皆有相同之处,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同”。在企业制度变革中,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完善的法人治理,企业决策者、管理者之间及其与企业员工的有效沟通,是企业管理变革的必备良方

企业行为文化变革

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企业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人约翰?科特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指出:“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显而易见的。那些有助于激励企业员工主动性、积极性和协调员工行为方式的企业文化,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能够促进企业经营战略和行为方式进行有效变革,从而推动企业经营业绩不断提高,不断增长。”

当然,企业文化的变革成功有赖于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倡导和推动,但中下层企业管理者以及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变革,企业管理变革与文化变革才能最终取得成功。联想集团有大量的经营管理信条体现着企业的行为变革实践,比如:我们的存在取决于我们能否找到自己的客户,我们的价值取决于我们能否满足客户的需求;谁贴近客户,谁就是指挥棒;把5%的希望变成100%的现实;联想是没有天花板的舞台等。

二、企业文化变革的五阶段

勒温曾指出,不管是对个体、群体或组织的变革,都会经历解冻、变革和再冻结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企业文化的变革分为五个阶段:需求评估、解冻、变革、评价、冻结。

1.需求评估:这一阶段需要外部专家对现存的文化进行诊断,因为企业内的成员不可能对他们的文化做清楚和无偏见的分析,

主要任务是收集数据、分析测定现存企业文化的现状及其与向往状态的差距。它如实反映了企业环境中的现状,提供了企业在为达到目标工作状态这一过程中有利的和不利的事物基线。企业文化变革的方向则体现在企业目标和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中。需求评估是企业明白为达到目标需要加以改变的范围和需承担的义务,确定并公布企业环境中积极的方面和有必要加以保持的方面,承认并解决企业文化中形成的障碍。

2.解冻:打破已有的行为方法和程序,引导人们关注这些固定程序,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告诉人们为何要发生变革。人们除需要知道变革的内容还要确切的知道为何要发生以及它会在协作、成果等方面如何的对他们形成期望。人们只有在接受了变革的需求,才能自觉的加入到变革中来,成为变革聪明的支持者和贡献者。

3.变革:一旦现有的行为模式被解冻,就可以实施变革的过程了。企业文化的转变是企业管理制度、风格和共有价值观的重塑过程,是在高层管理者的领导支持下,全员积极参与,更新观念和行为。员工与企业重建心理契约的过程,该过程与企业文化的形成相似。

4.评价:评价和衡量对企业文化的变革至关重要。评价不仅是用作衡量成果的重要手段,本身也是一种干预手段,是人们了解企业通往成功的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以及企业如何正在取得进步。对于成果,评价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而对于失误部分,起到纠正指导作用。

5.冻结:这是使行为稳定,保证人们有效运作的手段。如果个人或企业处于不断的变化状态下,宗旨和目标是无法实现的。这就需要将变革产生的好的方法、行为稳定下来,固化为企业整体的心理程序,成为新的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冻结,是变革后企业文化的形成。

社会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企业的管理实践在不断地受到变革创新的挑战,企业的员工追求的意义和价值也在变化。企业文化要适时地做出变革,创造出产生更高工作满意度和价值的企业生活方式。企业文化实现了对员工微妙的影响和控制,管理好企业文化的变革,企业就拥有了在知识经济中赢得竞争优势的利刃--人力资源。

三、实现组织文化变革的策略

(1)、以往变成成功案例的启示

我们研究了变革成功的例子,像摩托罗拉、英国航空公司、芝加哥第一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等就是有效地取得了成功的文化变革的组织,结果我们发现,这些企业文化的变革有以下几个特征:

领导者:有强烈危机意识和改革动力。在每一例成功的文化变革中.其变革推动者(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基本上都是外来者。他们有的从组织外部直接聘入,有的来自于公司的非主业部门。

变革的时机:所存的首席执行官都以营造一种认识到危机即将来临的氛围作为新工作的切入 口,在管理变革的时候推进与企业文化变革,相辅相承

时间:文化的变革通常经历了7—的时间。

(2)、制定集团文化变革的策略。

利用危机的出现

管理当局有必要使人们更清楚地看到组织的危机,需要让组织的每个人都清楚,组织的生存正受到致命的威胁。要是员工们没有意识到变革的紧迫性,那就很难使一种强文化对变革的努力作出反应。

规划管控 篇3

为统筹海陆资源利用,有序开发海洋资源,国家出台多个政策文件,加强对围填海造地行为的管理,但在体制和机制上仍存在诸多问题,给土地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对天津乃至全国沿海城市而言,围填海造地的困惑与成果并存。

1 围填海造地在探索实践中取得的积极成效

1.1 拓展了建设空间,为沿海地区新增建设用地提供补充

据历年《海域使用管理公报》和《中国国土资源年鉴》统计,2003-2012 年,沿海地区填海造地总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比重约为12%。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大背景下,填海造地为沿海地区新增建设用地提供了极大的补充。统计数据显示,2005 年以前沿海地区填海造地占同期新增建设用地的比重整体较小,填海造地在增加建设用地空间方面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2005-2010年,填海造地呈较为稳定的上升态势,均值高达17.5%,填海造地成为沿海地区增加建设用地的重要手段,特别是2008年-2009年,填海造地很好地实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保障作用,使得沿海地区顺利度过“金融危机”,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软着陆”。2010 年年底,我国实施围填海计划管理制度以来,填海面积有所缩减,2011-2012 年约为9%。从地区差异来看,2003-2012年,天津填海造地占新增建设用地的比重最大,约为50%,有力推进了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天津依靠填海造地拓展了滨海新区近1/10的土地空间。此外,海南、福建、辽宁所占比例也均在20%以上。

根据规划,到2020 年滨海新区将形成港口综合服务区、临港工业区、南港工业区以及海滨旅游休闲区四个大型围填海组团(见图1),规划围海总面积达340平方公里。

随着沿海地区发展战略的全面部署,填海造地在保障城市发展建设空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海洋功能区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1-2020年,建设填海造地预期规模将占到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的19.75%。对于海洋依赖性较强的省市,填海造地的作用将更为明显。浙江填海造地占新增建设用地的比例预计将高达50%,福建、海南占比也在30%左右。

1.2 吸引了建设资金,与地方政府实现“双赢”

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综合改革实验区,在短短10 年间的高速发展过程中,为缓解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资金不足的压力,积极引进企业资金参与开发建设,包括参与围填海造地,实现地方政府与企业“双赢”局面。

用海项目交纳的海域使用金由相关的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70%缴入用海项目所在地的省级地方国库,30% 缴入中央国库。天津市市级海域使用金收入(属于地方财政收入部分)近年来在滨海新区加快开发开放的背景下增长迅猛(见表1),2007 年收入仅1 亿余元,2008年激增达到9 亿元,2009 年和2010 年均超过10亿元。目前,海域使用金已经成为市政府非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促进了沿海产业带的形成

沿海城市利用围填海造地,建设了一批能源、机械、海洋工程机械、石化、造船等现代产业,促进了交通、产业、城市协调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滨海新区以填海功能区为载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飞机、大火箭、大乙烯、大连有、大机车、大造船等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地,形成了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支柱产业。航空航天产业从无到有,形成了“三机一箭一星”的产业格局;石油化工产业从小到大,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成为国家级石油化工基地;电子信息产业由弱到强,打造了“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等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产品。

2 围填海造地存在的问题

2.1 超出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总规模

围填海造地规划往往会超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大量围填海形成的土地冲击着土地管理秩序。2005年以来,天津市围填海规模逐年增长,其中2007年和2009年增长速度最快(见表2)。

根据国土资源部有关政策要求,海洋功能区划已明确围填海造地规模和范围的,应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但两个规划并不能完全衔接,围填海造地规划往往会超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天津市海洋功能区划》中确定的围填海造地项目,90%以上为纳入当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些项目一旦批准实施,就会突破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由于国土部门未对填海项目设置土地规划审查的前置要求,近年来的所有围填海项目,除少数几个项目办理相关土地手续需要而调整土地规划外,均未纳入规划管控,2014年审计提出“天津市人民政府应将围海造地形成的土地全部纳入建设用地总规模”。天津应该进行整改,严格管控。

2.2 海域使用权转换为土地使用权缺乏衔接政策

2001年颁布的《海域使用管理法》规定,“海域使用权人应当自填海项目竣工之日起三个月内,凭海域使用权证书,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换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确认土地使用权” 。在实际工作中,除了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公益性项目,可按国土资源部和国家海洋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围填海造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219号)办理土地手续,转换为划拨土地使用权,其他依法应出让的项目还缺乏衔接政策。

2.3 脱离规划管控冲击土地管理秩序

目前,大量围填海形成土地无法通过办理土地使用证,有一半以上围填海土地自身也不愿办理土地手续,不愿进入土地管理体系。从全国看,有些沿海城市开始尝试直接以海域使用证代替土地使用证。如广东省中山市根据2012年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的复函,开始在中山市翠亨新区试点凭海域使用手续直接进入基本建设程序,办理建设用地( 海) 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等相关手续。广西壮族自治区已初步同意钦州市开展海域使用证代替土地使用证试点的前期工作,召集金融办、人民银行、商业银行等单位开会研究,推动直接用海域使用证抵押贷款。

《天津滨海新区条例》试行政策提出,“新区应当建立海洋滩涂规划、利用和保护机制,推动天津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试行凭海域使用预审意见和海域使用权证书办理基本建设项目立项、规划、施工、验收等手续”。如果围填海造地仅由海洋部门登记发证并具备与土地使用证同等的法律地位,将导致海洋部门突破海陆分界线而管理沿海陆地,带来很多后续问题,不利于建设统一高效的土地市场,不符合国家城乡地政统一管理的要求;如果海域使用证直接进入基建程序,将导致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地方应收取的土地出让收益大量流失,冲击土地管理秩序。

2.4 围填海用地粗放式发展

城市用地紧张的矛盾绝大多数来自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过于粗放,滨海城市也不例外。相比较于内陆城市,天津、大连等滨海城市变其自身自然条件所限,向内陆扩张异常困难,因此以向海洋要地作为发展方向是必然结果。然而,没有纳入土地规划规模管控,建设项目用地标准宽松,直接成为土地粗放利用的重要原因。因此,国土资源部《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严格执行围填海造地政策,控制围填海造地规模。

天津滨海新区在向海发展过程中,受其区域战略背景影响,除去用于扩建天津港的交通运输用地以外,工业用地是围填海用地的主要用途。新区围填海的工业项目多是较为知名的大型企业,用地规模很大,普遍存在用地粗放、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2.5 产业用地比例过大,公共空间环境缺失

根据发展战略,以天津港扩建为基础的围填海区域划分了四个区域:滨海旅游区、海港物流区、临港经济区、南港工业区。从面积比例来看,工业及港口等产业功能占围填海总用地的一半以上,成为主导支配地位。区域内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为主,对环境污染较重,已导致天津近海海域附近水质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尽管规划了滨海旅游休闲区为代表的民用功能,但是与主体产业功能用地比例相差悬殊。

根据滨海新区围填海区域用地现状,以天津港为主的交通运输用地总体布局已完成85%左右。以工业用地为功能的围填海区域用地需求明显增加,正在按照规划布局实施建设。旅游休闲区尚未发挥对滨海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渔业码头开发较其他用地功能建设速度滞后。

围填海区域公共空间环境应包括公共岸线、沙滩、绿地和广场等。我国大部分滨海城市由于历史发展等客观原因,大多强调发展工业以繁荣经济,工业项目填满沿海岸线,忽视居民对于生活环境的需求。在经济发展、城市转型的今天,经济政策、工业的迁出、布局的调整以及居民对生态、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调整用地布局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是许多地方政府面临的问题。对于天津滨海新区来讲,重视和优化生活岸线的布局任务艰巨。

天津滨海新区是天津市唯一的出海通道,是市民及游客亲近海洋的最近途径。现有海岸线153公里,港口、工业区占用了其中75%的岸线,留为公共空间环境的用地位置较偏僻,交通通达性较差。从岸线资源的利用情况来看,生活岸线集中于滨海新区北部中新生态城附近和东疆港东部。北部为旅游休闲用海区,距离新区城区20公里,距市中心70公里,交通距离远、便利性一般。仅在围填海形成的东疆港东部建成一片生活岸线,但是忽略了生活岸线与周边用地功能的关联性,配套服务并不令人满意。

3 围填海造地纳入规划管控的政策设想

3.1 对围填海用地实施规模管控

第一,改革当前天津市执行的类似于“直通车”的海域使用证换土地使用证制度,彻底摸清各类围填海用地数量、位置底数。严格落实围填海计划指标,严控超计划、超规模的用海。第二,应研究出台围填海建设联合预审、规划审查办法以及建立填海用地规模备案制度,实现对填海用地规模的前期和整体管控。第三,严格落实围填海计划指标,优先保证国家重点项目、民生基础设施类项目用海。严控超计划、超规模用海。

3.2 优化围填海区域用地布局

考虑功能布局的位置、与城市空间的联系、对环境的影响和对外交通的便利性提出五点优化路径。分别是尽量不要将危险、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填海土地之上;避免工业用地占用过多的岸线资源,在填海工业组团内规划景观亲水廊道,打破工业用地的屏障;加强填海区域与后方陆域的功能关联;考虑滨海新区的城市空间发展的轴线关系,使填海区域与陆域的空间呈现连续性;加强对外交通系统的建设,避免工业运输与日常生活交通之间的相互干扰。同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或新一轮修编中,对围填海用地进行优化和设计再造(见图2)。

3.3 理顺围填海审批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关系

在审批环节,明确海洋、国土、发改、规划等部门职责,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实现陆海规划一体化,利用和管理同步化。通过不动产统一登记这一重大改革契机,制定具体衔接政策,可采取由国土资源部门和海洋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联合审查项目的做法,将围填海形成土地从海洋部门转入国土资源部门进行管理,实现海域使用权和土地使用权管理的平稳衔接。

3.4 实行有利于土地管理的差别化政策

天津市目前围填海土地管理可依据的文件只有两个:《关于加强海岸线及建设用海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津国土房办〔2007〕10号)和《关于天津市填海项目海域使用审批与土地审批程序衔接有关问题的通知》(津国土房滨〔2007〕720号)。可以说自2007年,天津市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再无对围填海用地的海域土地使用证换发、用地预审等方面提出任何政策法规,滨海新区围填海土地规模管控始终是一个盲区。因此,应吸收借鉴东南沿海地区好的经验,利用天津土地规划修改和京津冀土地规划编制的有力时机,全面介入,明确填海纳入规划规模的条件、类型和管理政策,让围填海新生的土地回归管控的体系,促进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用海需求日益增大,围填海造地成为沿海地区拓展发展空间、保护耕地、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效途径。尽管国家出台多个政策文件加强围填海造地行为的管理,统筹海陆资源利用,有序开发海洋资源,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对天津乃至全国沿海城市而言,围填海造地的困惑与成果并存。为此,提出天津围填海造地纳入规划管控的政策四点设想,即实施围填海用地实施规模管控、优化围填海区域用地布局、理顺围填海管理相关部门关系、实行差别化政策。让围填海新生的土地回归管控体系,促进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围填海,土地规划管控,统筹海陆

参考文献

[1].李宗伯.天津市海域使用金收入研究.天津经济.2011.6

[2].王辰良子 王树文.捍卫蓝色国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规制围填海项目的政策路径.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3].初敏 王辰良子.谈规制围填海项目的政策路径.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1.5

规划管控 篇4

小林给小邓回了一封长信:

小邓,你们公司的情况其实是很多企业的缩影,企业的高速发展与管理体系的相对滞后形成对比,而母子公司界面管理的本质就在于不断完善对企业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的功能与运作。

在实际操作中,母子公司的界面管理又是通过业务管理系统来实现的。

将业务管理系统当作一个公司可以将卓越商业思想转化为行动的平台,所有的业务活动无非是在这样一个操作平台上。

通过运营管理系统的实施,能够将公司的战略思想在多种业务中变成行动,因为制度化的高效业务管理系统,重大战略举措一经提出,在短期内就能够完全进入操作状态,而且总是可以在第一个循环就能在财务上获得一定效果。

小邓,其实讲到这里你应该已经了解了“业务管理系统”的优势,那我就大致归纳一下吧:以一年为一个循环、以一季度为一个小单元的“业务管理系统”有两大功能:

第一,它构造一个严密而有效的实施系统,保证总部制定的任何战略举措都可以转化为实际行动;

第二,它是一个开放的制度化平台,来自总部和各个的高层子公司的领导和员工,都会在这样一个制度化平台上针对业务实施情况,对比差距、交流和分享成功的经验和措施,

在“业务管理系统”的运作中,有几点常见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尽量规避的:

(1) 业务计划空缺

(2) 制定时间不合理

(3) 计划事项不系统,时间、人员安排缺位

(4) 无事中监督和控制

(5) 无偏差分析

(6) 偏差分析不深入,整改措施缺乏针对性

集团管控界面之间的关系

小邓很快又发来邮件,他说:

你们的建议在公司里激起了很大反响,我们也希望对集团管控界面有所调整。但是企业暂时的困难使管理体系矛盾开始显现,特别是关于集团管控中存在推诿扯皮的现象,你能告诉我母子管控界面之间的关系吗?

两天后,小邓收到了小林的邮件:

小邓,看得出你对集团管控界面的问题很感兴趣,我不知道你是否了解集团管控界面的划分,总之我还是先介绍一下好了。

规划管控 篇5

关键词:农场,财务战略,企业战略

作为财务部门的一员, 思考更多的是怎样的财务战略才能配合农场总体发展战略, 农场发展战略总目标最终要体现到实实在在的财务数据上来。发展战略必须有适当的财务战略与之匹配, 财务战略服从服务于农场发展战略, 相互依存、相互支撑。

一、财务管理在新三年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一) 做好财务分析工作,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农场财务部作为全场财务管理的实施者, 必须加强财务管理和业务指导, 认真开展财务分析活动, 为企业营运提供决策依据;同时, 开展财务分析活动, 也是为了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 衡量现在的财务状况, 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企业内部, 财务分析和评价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财务分析的原则是:从财务的角度来看经营, 从经营的观点来看财务。在分析内容中, 主要产品的毛利率及其增减变动情况、存货周转情况、经营活动收支情况、应收款项账龄分析、成本费用、净利润等项目变动情况都在分析之列。财务分析时, 应注意抓典型、抓两头, 将财务活动的实际成果与财务预算目标相对照, 寻找差异, 采取措施纠正财务计划执行中的偏差, 确保财务计划目标的实现, 为农场营运提供决策依据。通过这些具体数字的分析比较, 了解企业实际的经营状况, 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 评估企业经营风险, 规范企业经营行为, 为企业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1+3”产业单位成本费用分析工作, 重点是运营质量指标的分析, 通过开展较有成效的财务数据分析, 做好周边农场或行业标杆单位的对标分析, 认清差距、分析原因, 为农场经营管理的需要发挥好“参谋”作用。

(二) 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财务监控体系, 防止财务失控

农场应逐步建立有效的财务监控体系, 加强对农场各产业部门资产、债务、现金流量和资产增值等方面的财务管理与监督, 严格贷款额度管理, 将总资产负债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主要的财务监控制度包括:加强会计审核,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合法性;建立内部稽核制度, 保证会计业务的及时、完整、准确、合法;加强固定资产新增、出售、投资、租赁、报废等方面管理工作;加强存货的保管与收发制度, 避免企业财产的损失;实行会计人员工作轮岗制度, 避免出现舞弊行为;建立财务风险防范与财务预警体系, 及时化解财务危机。农场财务部为进一步严格内部控制, 加强成本管理, 应制订和完善各项财务制度合内部控制制度, 并加强检查工作, 同时, 需带领财务部人员对重大资金使用情况、报销制度及福利费开支等情况进行检查, 以适应农场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总之,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农场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就要根据农场发展实际, 深入实施农场的财务管理, 切实加强农场的资金管理, 不断创新和发展农场财务管理的能力体系。

(三) 实行精细化管理, 提升财务管理能力

近期, 以农场提出的精细化管理年为契机, 农场财务部以精细化财务管理工作为切入点来强化财务管理, 强调精细化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以“细”为起点, 工作做到细致入微, 对每一个核算岗位、每项具体任务, 都必须建立起一套相应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 这样有利于保证及时准确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同时, 将财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农场各产业的生产经营领域, 通过行使财务监督职能, 拓展财务管理与服务职能, 实现财务管理“零死角”, 挖掘财务活动的潜在价值。

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核心是通过“三个转变”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首先, 强调财务工作职能由记账核算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 这就需要我们广大财务人员努力加强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学习, 只有具备一定的生产经营管理知识, 才能更好的发挥财务工作的管理职能;其次, 财务工作领域由事后的静态核算向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控制转变, 在核算工作中及时加强财务动态管理;再次, 财务工作作风从核算型向服务型转变, 不断改进工作作风, 提高工作效率, 树立财务条线的良好服务形象。

精细化财务管理的重点是深化财务管理内容, 拓宽财务管理领域。通过对财务管理内容的细化、分解和整合, 不断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和财务工作质量;通过对财务管理领域的拓展, 在企业内部实施财务管理, 推行全面财务预算, 实施全方位的财务控制, 形成以财务预算为指导的“计划—决策—实施—控制—调整—优化”的工作程序。将财务管理与生产经营管理配合在一起, 各产业部门围绕各自的效益目标协同作战, 提高企业经营的灵活性和战斗力。

加强资金使用的计划管理, 实行资金使用逐月申报制、全场资金账户月末余额调节制、专项资金使用计划动态滚存制, 通过对全场银行账户的有效监控和对资金的合理调配, 保证资金的充足供应, 控制资金使用成本,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实现资金的精细化管控。

二、财务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关系

(一) 财务战略必须主动修正发展战略

财务战略不能被动地无条件服从企业发展战略, 错误的发展战略会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而财务战略随着企业风险的增大必须主动调整, 影响、反作用于发展战略。因此, 一个健全和富有创新的财务战略, 应随着宏观环境和企业内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企业财务状况是企业的晴雨表, 主要财务指标客观反映了企业运行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农场财务部应明察秋毫, 适时调整财务战略。加强财务筹划工作, 配合粮棉加工厂、畜牧水产公司等产业单位生产和营销的需要, 积极开展财务调研, 做好财务服务工作, 切实发挥出财务参与、管理、服务的职能。

(二) 财务战略必须保持与发展战略的动态协调

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和外部环境息息相关, 战略是环境分析和内部资源优化的结果。当环境出现微小变化时, 一切行动必须按战略行事, 体现战略的指导性和前瞻性;当环境出现较大变动并影响全局时, 发展战略必须做出重大调整。财务战略是公司战略落实的关键路径和基础, 必须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 及时作出动态调整, 达到和谐共振、协调一致。在企业发展历程中, 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经营重点、风险不同, 应该有不同的财务战略与之相适应。初创和扩张期一般采用积极扩张型财务战略, 稳定期采取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 衰退期采取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

现阶段, 农场经营相对稳健, 销售收入稳定增长, 利润可观, 宜以稳健发展型财务战略为主, 农场下属个别重点产业部门根据自身特点, 也可采用积极扩张型的财务战略配合;投资战略上可以利用充裕的库存现金做大做强核心主业, 同时, 积极拓展新的产品或市场, 进行相关产业或行业的并购, 扩大投资渠道, 以多元化投资策略为主, 同时, 要切实防范财务资金风险。加强税务、银行等方面的沟通联系, 做好税务减免、税种交涉、税目细化等各方面的税务筹划工作, 同时, 积极与银行方面保持密切联系, 及时了解金融政策的变化, 发挥好财务管理“理财”作用。

(三) 财务战略必须支持发展战略

财务战略作为发展战略的支持子系统, 必须围绕发展战略定位自己, 财务人员必须与各职能管理系统相配合、协调、衔接;做好企业投资、筹资、分配战略, 完善激励机制, 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

规划管控 篇6

在城市规划领域,“三规”如何统一是困扰专业人员很长时间的问题。一旦突破土地规划中的这项瓶颈,如何解决建设用地的供给来源、优化城市建设布局等问题都可迎刃而解。住建部下发的《通知》,能否打破困扰我们多年的“三规”不统一的局面,使规划步入一个较好的弥合时期?

(一)

“规划打架”由来已久

所谓的“三规”,是指发展改革部门制订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住建部门制订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土部门制订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三个规划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发展规划基本源于五年计划,是一个上行下效的规划。通过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指标,规定每年的增长速度、每年的财政收入、每年的就业数量、资源的配置。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发展规划受到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挑战和约束。

城乡总体规划则主要是以地方城市为主的空间规划。而它又受到了很多利益导向的挑战,如城市盲目做大,一味谋求更多指标获得更多土地出让金来用于城市建设等。因此,每次规划做完以后,除了几个非常重要的项目得以实施,绝大部分还是留在了纸上——特别是换领导后一下就成了一纸空文。

而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限制性规划,要保护耕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等。但据专家分析,它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即是中央自上而下的、通过指标下达的方式来限制确定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地方明确的土地发展空间。但如今市场的因素已经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地方发展的冲动又极其强烈,所以城市都希望利用土地来获取土地出让金。在这种利益冲突下,现有的土地指标也就难以解决问题了。

可以看出,三个规划本身就已经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而由于三个部门在级别上互不隶属,加上各个规划内容的繁杂,更是造成了一直以来在制订规划及执行时常出现内容重叠、管理分割、规划相互打架等一系列弊端。

“三规合一”,则要求一个城市空间,在规划安排上互相统一,同时加强规划编制体系、规划标准体系、规划协调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强化规划的实施和管理,使规划真正成为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和龙头。

“实际‘三规合一’早在几年前就有部委提出过试点,但由于缺乏体制保障,以及部门及规划之间的藩篱,最后试点不了了之。”国土部某专家表示,去年广州试点“三规合一”,公布了部分数据,发现因“三规”中的城规和土规不协调而导致无法使用或使用成本过高的地块面积约935.8平方公里。如果在“三规合一”的情况下,土地使用效率和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都会大大提高,减少浪费和内耗问题。

记者了解到,其实早在10年前,国家发改委就曾在江苏、福建等省的六个地市县试点该想法,最终因为缺乏体制保障,使得改革难以推进,计划搁浅。

“‘三规合一’是好事,但实施起来难度相当大。”前述专家说,希望这次试点在体制的保护下顺利进行,找到合适的可实施的路径,然后将其推广至全国。

(二)

一张图县(市)域全覆盖

所以,这次《通知》的下发,可谓顺平时势合乎人情。

《通知》指出,目前,县(市)规划过多,相互矛盾,覆盖广度、深度不够,带来城乡分割、重城轻乡、用地粗放等问题,不利于规划实施的监管。特别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人口密度高的地区,人地关系紧张,急需加强规划统筹和管理。开展县(市)城乡总体规划暨“三规合一”试点工作,有利于统筹协调县(市)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县(市)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通知》明确,要统筹衔接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规划。要以城乡规划为基础、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目标、土地利用规划提出的用地为边界,实现全县(市)一张图,县(市)域全覆盖。以上位规划为依据,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土地利用规划提出的建设用地规模和耕地保护要求等纳入县(市)城乡总体规划。同步研究提出城乡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在基础数据、建设用地范围和规划实施时序等方面的衔接方案。

因地制宜确定路径

针对城镇化的布局和形态,《通知》要求,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调整城乡空间结构,统筹规划各类城乡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合理确定城乡居民点布局总体框架,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注重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在这之中,尤其要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空间上统筹布局城乡、区域间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合理布局城乡综合交通、给水排水、电力通信、市容环卫等基础设施以及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合理确定不同类型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引导城镇各类设施向农村延伸,完善城乡发展的支撑体系。

跟踪指导总结经验

对于试点方法,《通知》要求,试点工作采取县(市)政府申请,省(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规划局)推荐、住房城乡建设部审核的方式。各省(区、市)要结合当地实际,按照能够反映本地城镇化发展特点、具有较强代表性和推广意义、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居本省(区、市)前列的原则,推荐2个至3个县(市)作为试点候选县(市)。列入试点的县(市)要在1年内完成县(市)城乡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工作。住建部将对各省(区、市)试点县(市)城乡总体规划的编制、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指导、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关规划编制技术导则,在全国推广。

(三)

基于统一技术平台

前述国土部专家曾说,“三规合一”要实施,具体到各规划的技术问题上就很难相合。

那么,要让《通知》成功落地,应该如何克服技术层面的问题呢?

全国政协常委杨维刚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他认为,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全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应用,实行信息化条件下的规划合一已具备技术基础。当前,关键是要在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的协调。

据杨维刚说,目前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众版—一天地图已上线运行两年多,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服务科学决策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成绩卓然。全国30个省、39个市完成了天地图省市级节点建设并接入主节点,实现服务聚合。还有300多个城市开展了数字城市建设和推广,158个数字城市已经建成。可以说,基于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三规合一”的条件已经相当成熟。

由此,杨维刚建议,应监督指导各级政府出台地方法规或政府文件,确立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权威性、唯一性地位,建立健全公共平台应用服务、运行管理和数据更新的长效机制。在制定规划时,强调要以公共平台为唯一的地理空间数据基础,促使三个规划在地理空间上相互协调和信息共享,真正实现发展规划“定目标”,土地规划“定规模”,城市规划“定布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三个规划的法律地位,理顺三个规划的实施管理职能,构建一个协作、均衡、稳定、和谐的“三规”协调管理体系,从而充分发挥三个规划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指南和纲领作用。

部门不能简单合并

“三规合一”的关键在于实施,但在多部门管理的现实背景下,如何实现真正的合一,又是一道门槛。有业内人士认为,现实的可行途径只有在适应各主管部门不同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共同努力,尽量进行多部门沟通和协调。

当前,部分城市在上述规划编制过程中已启动“三规合一”。广东省云浮市有一个成功的尝试,即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其他部门行业发展规划的职责整合由一个部门(市规划编制委员会)负责,实现一张图纸治理城市。

记者了解到,该市将原市发展和改革局组织制订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职责、原市城乡规划局编制城乡总体规划的职责、原市国土资源局制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职责以及其他部门行业发展规划的职责整合划入市规划编制委员会。同时赋予组织编制和审查全市各部门的专项规划,并监督其实施的职责,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规划编制、实施与管理上的统一。

另一种打通部门职能的做法是将规划局与国土房管局合并成立新机构,而“三旧”改造和住房保障这两块职能或会划至建委。上海已经进行了这一调整,而广州也可能步上海后尘。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彭澎认为,这种调整属于大部制改革的路径。而大部制式合并是否成功,关键看是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摩擦、理顺关系。对于企业来讲,如果因此而方便办事,节约时间,当然是好事。但显然,这两大部门的合并未必如此简单。由于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十分依赖“土地财政”,而创造土地财政的主要就是规划和国土两大部门,因此,一方面,机构调整后要真正地减少审批程序,方便企业办事;另一方面,必须使两大部门的整合转化为“两大规划”系统的融合,产生“化学效应”,而不是简单的“物理合并”。

不过,还有人指出,虽然将规划和房管合并是利大于弊的事情(两个部门本身就有共通性,房管局注重的是土地的利用,而规划局最终也是将城市规划落实到土地上,所以两个部门合并是顺理成章的),但房管和规划局对上的部委有两个,分别是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合并后如何和两个部委衔接好业务,这也是要考虑的。

编制过程彰显价值

如果不进行部门调整,各部门在共同编制统一规划时的协调配合就显得尤其重要。

专家指出,事实上,相对于“三规合一”理念的提出,更应该看重“三规”统一编制的过程:整合各类规划资源,打破部门分割、地域限制,同一平台,同步编制,沟通协调前置。

深圳龙华新区的经验或许值得借鉴。这个新区在筹建之初,就不仅把“三规统一”的思路引入规划编制中,还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空间规划之外,融入了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将城市发展目标、产业体系与空间保障高度融合。

在“三规合一”编制实践中,新区规划编制领导小组下设三个小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由发改部门编制,城市空间规划由龙华管理局负责,产业规划则由新区经济服务部门领衔。以龙华管理局为中心,以编制小组办公室为统一平台,三套编制人马共同调研,资料共享,既彼此独立、各有侧重,也定期交流碰撞、分析讨论,三项规划同期推进。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过程,开了30多次会议,基本两周一次,每个小组都在管理局附近住了不少于两个月。”龙华管理局参与编制工作的规划组负责人罗汉青表示,“最终各个规划既符合各部门的规定,又能在内容上彼此衔接,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三规制定的过程,对于各个部门来说,就是一次统一思想的过程。”

“正是编制的过程彰显了价值,”深圳规划界一名资深人士表示,“‘三规合一’制定的过程,就是摸清家底、用好政策、提高效率的过程。在实现‘三规合一’后,还可以进一步融入环保、园林、水务、交通、城市管理等部门的专业规划,逐步实现‘多规融合’。”

但该人士同时认为,值得注意的是,做好“三规合一”,建立统一协调的法律体系是最终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已于2008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这部法强调了城乡规划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强调了规划的稳定性和法定性,严格了规划修改制度和程序,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前还没有法律约束,“三规合一”更是没有统一的规划法可以适用,所以要想做好这项工作,推动立法应及早提上日程。

【规划管控】推荐阅读:

节能管控07-18

管控标准06-05

科学管控06-06

管控分析06-10

食品管控06-12

计量管控06-16

分级管控06-20

设备管控06-29

管控能力07-28

细化管控08-06

上一篇:探伤工艺下一篇:试卷讲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