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部评价体系(通用12篇)
医院内部评价体系 篇1
2008年,海南省卫生主管部门积极探索新的医院评价及质量监管体制和机制, 在全国率先建立基于“独立第三方”医院外部评价及实施质量监管的创新体制和机制,并构建了基于“围评价期”理论的医院评价模式[1],通过三年实践,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2]。
国内外实践证明, 科学、 客观的医院外部评审固然不可或缺, 但是仅依赖外部评审机制, 医院管理长效机制往往难以构建。 因此, 将医院内部评价机制引入医院并形成科学化、 常态化管理, 是对外部评审的重要补充。 坚持实行外审内评相结合, 医院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才能有效构建。 本研究运用Prim o Central检索2004-2014年英文文献,应用“hospital self-assessment”和 “ hospi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对题名进行检索,排除在不同期刊上重复刊登的情况之后,共获得11年期间英文文献119篇,据此绘制文章数目历年变化趋势图(图1)。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等,借鉴欧洲品质管理基金会(EFQM)的业务卓越模型为医院提供自我业务评价和改进工具[3]。其核心要素为RADAR理论,与PDCA理论相似,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方法指导医院进行计划、执行、检查和改善,也可以作为一个评估工具去评估医院各项活动的成熟程度。我国台湾有学者结合层次分析法(AHP)和灰色关联分析法(GRA)构建AHPGE医院组织绩效管理模型,为医院评审和内部评价工作提供理论与工具支持[4]。
我国对医院内部评价理论和应用普遍滞后。检索国内近10年的相关文献,发现对医院内部评价理论体系构建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国内医院现行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内部检查活动,从组织架构、标准体系、操作流程、检查手段到检查结果分析与质量持续改进等各个环节,仍基本处在突然袭击、过度频繁、行政化、碎片化、不规范、非常态的运行态势。因此,在国内外医院内部评价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医院内部评价体系构建的系统研究,是为当务之急。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综述法
通过文献检索, 查阅期刊、 著作、研究报告及灰色文献,对医院内部评价及“围评价期”医院评价的基本理论、内在逻辑性、国内外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分主题进行深入系统分析,并根据文献研究结果对本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指标以及调查问卷进行修订和完善。
1.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了三类调查问卷:《我国医院内部评价现状调查问卷1》的调查对象是临床医疗、护理以及医技科室;《我国医院内部评价现状调查问卷2》的调查对象是医务处、护理部、教育处、后勤处、医院感染处、医保处等职能管理部门;《我国医院内部评价现状调查问卷3》的访谈对象是医院院长、副院长、院长助理等。
调查问卷分主观题与客观题,涉及医院内部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工具、评价结果反馈、持续改进等核心环节。通过专家论证与预调研后,正式问卷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在国内三所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问卷1有150份,问卷2有150份,问卷3采取访谈方式),回收3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
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1 组织松散、缺乏整合,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对北京三所大型三级甲等医院院级领导的专访结果显示,现行医院内部评价分为三级组织架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质量控制办公室(多数设在医务处之下而非院部直属独立机构)以及科室质量控制小组。虽然设有三级架构,但实际上往往是纵向三级和横向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整合、链接和联动机制,各行其是,未能做到统一计划、统一流程、统一标准、统一培训、统一行动。其次,缺乏受过正规训练的内部评价专家和科学、适用的内部评价指南与规范,导致出现管理孤岛效应,难以形成科学、系统、有效的内部评价与质量持续改进长效机制。
2.2 检查频繁、随意,缺乏系统性、逻辑性
对北京地区三所大型三级甲等医院的实地访谈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7.33%的一线医护人员和56.00%的职能科室管理人员认为医院现在的内部检查过于频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常医务工作;60.67%的一线医护人员反映在众多内部检查中存在重复检查情况,呈现出行政化、碎片化状态,未能形成系统、有逻辑的内部评价体系。
2.3 检查标准不统一,反馈不及时,持续改善效果不佳
由于各种检查所使用的标准不统一,有46.67%的一线医务工作人员表示现行检查标准混乱,不能客观全面地反应存在的问题。另外,虽然各个检查部门都能将检查结果通过书面、电话、网络等方式反馈给相应受检科室,但是60.67%的职能科室管理人员表示,未能及时监督并帮助受检科室针对存在问题进行现状改善,不能将改善措施落实到位。若仅仅依靠受检科室的自觉性来达到质量持续改善与提高,效果不佳。
2.4 评价理念和评价方法、工具亟待更新
52.67%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表示很少使用先进的评价工具与方法(如追踪方法学) 进行医院内部评价。57.33%的管理人员表示很少使用根本原因分析法(RCA)对问题的原因进行探究,很少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等对安全隐患进行预测。这说明在检查过程中,各医院未能有效利用科学的评价与管理工具对管理和服务质量进行客观、系统评价。
3 “围评价期”医院内部评价体系构建
结合国际和我国台湾地区相关经验以及本研究调研结果分析,从目前国内医院内部评价组织、标准、流程、工具、结果分析与应用、持续改进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探索,并提出构建“围评价期”医院内部评价体系的思路。
3.1 评价组织
海外学者先后重点分析了梅奥诊所(Mayo Health System)、艾伯特李医学中心(Albert Lea Medical Center)等优秀医疗体系的医院内部评价方法——建立医院评估董事会进行内部评价。医院评估董事会是可以把握顶层设计,并且发挥强大潜力的有效工具[5]。我国台湾地区医院均设有医疗质量审议委员会,由院长主要负责委员会相关事务,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整体规划[6]。
借鉴发达国家与我国台湾地区的先进经验,应全面创新并重建医院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内部评价机构(下设若干组),由院长担任主任,一名副院长担任执行主任,负责医院内部评价的统一计划与实施。切实明确内部评价流程与规范,更新与发展评价方法,确保评价活动的系统性、统一性,力求评价结果客观准确。同时,应用 “ 围评价期” 医院内部评价理论,将评价前期、评价中期和评价后期全过程提升至组织目标的高度,落实到各部门日常工作中,以引导内部评价有序开展,体现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最终构建医院管理长效机制。参考我国台湾地区医院品管中心组织架构,设计我国医院“围评价期”医院内部评价综合管理中心组织架构,见图2。
3.2 评价标准
我国医院内部评价指标,可在参照原卫生部在2011年制定印发《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7]的基础上,结合JCI、ISO9001、QIP、THIS以及TQIP等评价体系,根据我国医院运营特点,重新研制医院内部评价统一标准准则。评价标准的制定应由各领域专家、高校相关学者、临床医护人员共同参与。遵循有效性、可靠性及实用性等原则,选择和修改各项指标,通过质量管理计划制订、组织实现、自我评价、不断改进的过程,实现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持续改进,促使医院可持续发展。
3.3 评价流程
在本文作者之一刘庭芳提出的“围评价期”医院内部评价体系中,评价前期是“三期”中最重要的基本环节, 其结构性能力建设和规制的落实将直接影响评价的过程与结果。首先,医院内部要制定医院质量管理计划和质量教育方案,并督促组织实施;第二,要鼓励和指导各科室推行追踪方法学、根本原因分析、品管圈等具有关联性的多重管理工具和流程的学习、普及,从而形成“三维工具合成化应用”的常态化;最后,指导与规范各科室以自我评价和无预警监管为前提,发现质量与安全问题,再辅之以上述管理工具扎实开展PDCA活动[8]。评价期内各内部评价组将运用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以过程面、结果面为主,同时应用传统方式和病人追踪、系统追踪方法、数据分析、智能系统等开展现场评价与访谈。评价后期则是评价低达标科室和未达标科室的关键期与转折点。评价组需重点指导、督促上述科室以“内-外”联动方式实施质量持续改进,即开展负向标杆管理(N-BMK)等活动[9]。
“围评价期”医院内部评价体系要改变以往“经常查”、“随意查”的检查形式,整合并统筹规划,将医院内部评价周期界定为每半年开展一次。坚持实施评价后期的PDCA战略循环,以确保质量持续改进,实现医院管理的长效机制,并与外部评审自然对接,革除以往医院以运动方式搞突击应对外部评审而导致评审后即出现松懈、滑坡的固疾。“围评价期”医院内部评价流程见图3。
3.4 评价工具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进行医院内部评价时,仍然还是以“听汇报、翻本本”为主,大多尚未充分运用先进管理工具。“围评价期”医院评价矩阵图为各具特点的前、中、后三个不同内部评价期段,明确标出与各个期段的任务相对应且具有明显关联性的多重管理工具,主要包括追踪方法学、根本原因分析、品管圈、失效模式分析、标杆学习等。以便引导医护人员学习掌握,并正确使用管理工具。从而实现医院从唯规制管理、唯领导管理、经验管理、粗放管理、定性管理,向“三全”管理、科学管理、精益管理、定量管理、工具管理的全面转变。“围评价期”医院内部评价矩阵及对应工具见图4。
3.5 评价结果分析、反馈与质量持续改进
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可从两个维度入手:测量指标和评价指标。测量指标没有参考值,但评价指标具有参考值。在台湾地区的THIS体系中,医务管理学会根据不同医院的实际情况对测量结果与数据做出解释。医院可以将自己的数据和同类医院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是否需要改善服务[10,11]。
根据“围评价期”医院内部评价理论,在内部评价期,评价结果应及时通过书面报告、院内邮件等方式准确通知到科室负责人,并且应以“科室排行榜”方式向全院公布,形成对各科室工作的有效压力机制。在评价后期,评价组要与低达标准科室或未达标科室共同参与讨论,通过科学运用工具,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寻找问题的真正原因,制定系统、有效的改进对策。
3.6 战略PDCA
在JCI及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中多处提到医疗质量安全的连续性。ISO9000体系重视对过程的控制和持续改进思想;通过JCI认证的医院在初步认证后,需要在三年后接受认证官的重新检查。为了保证可以通过复评,更加要求医院有一个持续质量改善的医院内部评价机制。
另外,不仅将PDCA循环理念针对具体质量问题,更要将PDCA循环创新地应用到内部评价后期至下一周期评价前期的战略循环高度。
4 讨论
通过调查前向被调查对象简要描述“围评价期”医院内部评价理论概念与内涵,采用主观式开放性问题进行咨询,并分析医院领导与医务工作人员对“围评价期”医院内部评价理论的接受及认可程度。
根据问卷结果分析,89.33%的一线医务工作者认为有必要且支持开展医院内部评价,认为“围评价期”医院内部评价是一项创新、科学的内部评价方法, 值得尝试。 同时, 有48.67%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认为现行的医院评价模式需要改进。医院领导者非常支持与肯定医院内部评价工作,对“围评价期”医院评价理论表示出较高的认可度,并表明很多医院虽已经开展内部评价工作,却并未能形成理论体系和实施流程。
10.67%的医务人员和11.33%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表示,在如此繁忙的日常工作下开展评价工作存在阻力,时间、精力不允许,内部评价工作的开展动力严重不足。这反映出少数医务工作者对医院内部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的必要性尚存在误解。科学的内部评价体系构建与规范的实施非但不会增加医务人员的额外工作负担,还能够通过精细组织、有序进行以及科学分析,实现医院内部评价的持续开展。并可置换碎片化检查方式,从而减轻医务人员额外负担,保障医疗活动高效有序进行,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内部评价机制,为医院构建管理长效机制提供保障。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北京市三所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内部评价工作开展现状。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依托“围评价期”医院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围评价期”医院内部评价体系,旨在为医院内部评价模式的创新提供参考,以促进医院构建管理长效机制。
关键词:围评价期,医院内部评价体系,三维工具合成化
参考文献
[1]刘庭芳.“围评价期”理论革新医院评价[J].中国医院院长,2010(11):74-77.
[2]刘庭芳.以“围评价期”医院评价模式构建长效机制[N].中国医药报,2011-06-24(7).
[3]Hensen P,Juhra C,Rausch A,et al.Introduc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with the EFQM Self-Assessment method Implementation and experience in a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J].Z Arztl Fortbild Qualitatssi ch,2005,97(9):531-546.
[4]Chengru Wu,Chewei Chang,Hunglung Lin.Developing an AHPGR Model:Evaluation of Hospital Organization Performance[J].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2007,54(8):77-90.
[5]Juhra C.One more time:improve your board through self-assessment Bloomberg,Robert,Harmon,Ronald,Waldhoff[J].Stephen Hospital Topics,2004,82(1):25-39.
[6]汪秀玲,洪纯隆.海峡两岸医院评鉴基准之比较[J].医疗品质杂志,2014,8(6):54-58.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编制说明[EB/OL].(2011-12-23)[2015-12-20].http://www.nhfpc.gov.cn/zhuzhan/wsbmgz/201304/454a7d3f203448c785fb7619d29aa899.shtml.
[8]刘庭芳.基于“围评价期”理论的医院评价模式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4):250-254.
[9]刘庭芳.“围评价期”医院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J].中国医院,2011,15(5):20-24.
[10]刘庭芳.普及医院管理工具[J].中国医院院长,2007(23):28-29.
[11]刘庭芳.我国医院品管圈活动综述[J].中国医院,2015,19(7):1-3.
医院内部评价体系 篇2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立医院逐渐成为了医疗市场的主体,同时也将面临着较大的市场竞争,为了更好的为广大医患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不断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就需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还不够健全,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利于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本文从公立医院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完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议,目的在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公立医院的综合竞争实力。
公立医院增值型内部审计评价研究 篇3
摘要:内部审计发展到增值阶段,若能较好的发挥效用,则对正在深化改革阶段的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保值增值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借助平衡记分卡模型,设计公立医院增值型内部审计评价系统,并对指标进行选取和分析,增强对公立医院增值型内部审计评价的可操作性,确保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在公立医院能更好地发挥。
关键词:公立医院 评价系统 增值型内部审计 平衡记分卡
公立医院承担着我国大部分的社会公共卫生工作,公立医院的发展和改革是我国医疗改革的重点内容和重要环节。随着医疗行业现代化、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公立医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压力。内部审计,作为一种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尤其是从传统审计发展到旨在提高组织机构运作效率和增加机构价值的增值阶段,若能有效地发挥其增值作用,则能通过降低公立医院风险水平、保护公立医院资产、以及提出行之有效的内审建议等方式,帮助提升公立医院价值,为医院提供增值效应。
一、公立医院对增值型内部审计评价的需求
公立医院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为时不短,随着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发展,增值的理念也逐步被带入公立医院。只有对其进行客观评价,才能清晰地衡量增值型内部审计对公立医院和被审计部门所作的贡献,才能探究公立医院对增值型内部审计的需求度。
首先,通过评价过程与结果,公立医院管理层能够直观地看到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效,从而保障和提升内部审计部门在医院运营管理中的地位,确保内部审计工作能更好地发挥增值效应;其次,被审计部门可以通过评价结果认识到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对本部门运行的规范性和效率性所起到的作用,从而提升与内部审计部门沟通交流的积极性,确保合作关系良性发展;再次,通过对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能够激励内部审计人员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内部审计工作中去,从而促进价值创造进入良性循环。
此外,评价过程本身也是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通过在对增值型内部审计评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可以引发内部审计部门对自身工作方法、流程等的思考,促进其不断完善和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增值性。
二、增值型内部审计评价的重点
(一)评价内容
在公立医院内部,对增值型内部审计实施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内部审计工作本身的流程、方法、效率等;内部审计工作在公立医院运行管理中起到的增值作用;以及内部审计工作对被审计部门起到的增值作用。
(二)评价方法
平衡计分卡是在1992年由哈佛大学罗伯特·卡普兰教授和诺朗顿研究院执行长大卫·诺朗顿提出,从侧重点不同的四个方面——财务维度、客户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和学习与成长维度将企业战略进行分解,全方位分析和描述实现组织战略的驱动因素。在构建之初,该模型是被运用于业绩评价,随着后来不断改进和完善,平衡计分卡逐渐发展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工具,不仅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更能够帮助管理层对职能部门为组织增加的价值进行衡量,因此十分适用于衡量和评价内部审计部门所做工作对医院带来的价值增值。
(三)评价程序
对公立医院增值型内部审计进行评价的程序可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和后续阶段四部分。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评价公立医院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基础,只有充分的准备才能够明确重点、抓住关键。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进行前期调查、确定评价主体、确定评价准则等。
2、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评价公立医院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核心环节,该阶段是在前期准备阶段中获得信息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评价方法,构件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检查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进而形成初步评价意见。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初步调查、深入了解、搜集信息、分析问题、形成初步意见、编写评价初稿等。
3、报告阶段
报告阶段是在对公立医院增值型内部审计进行评价之后,针对审查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最终编制完整的评价报告。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综合分析、编写评价报告、审定评价报告、归档等。
4、后续阶段
后续阶段是在对公立医院增值型内部审计进行评价并出具评价报告一段时间后,针对评价意见和建议在进行复审,考察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回访复查、分析原因、提出意见和建议等。
三、公立医院增值型内部审计评价体系设计
(一)评价体系构建
在构建公立医院增值型内部审计评价体系时,应首先强调医院战略的核心地位,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审计对象、不同审计流程和内部环境,设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增值目标,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导向作用,设计出具体的评价指标。
随着内部审计发展到增值阶段,其功能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医院的业务流程和财务情况进行审计,还应该积极参与到医院的运营管理中去,针对公立医院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借助于平衡计分法,对公立医院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评价应当从公立医院的战略和愿景出发,围绕内部审计工作范围,从财务、客户、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并分别确立评价指标,借助这些指标来评价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为公立医院创造的价值。采用平衡计分法设计评价公立医院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体系如图1所示。
(二)评价指标选取
1、财务维度
财务维度是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最直接的实现情况,这一维度的目标是在控制本部门和医院总体运行成本的前提下最大的实现医院价值提升。
财务维度的主要指标包括:为节省医院费用所做的贡献、为防止财务舞弊所做的贡献、釆购成本下降率、内部审计部门成本的控制情况、为减少外部审计费用所做的贡献、为减少不必要的作业所做的贡献等。
2、客户维度
公立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的“客户”是医院管理层和被审计的职能部门或个人。该维度的目标是对“客户”提出有价值的内审意见和建议:对管理层,提出完善医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增加价值的意见;对被审计部门或个人,在不影响其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提出规范、优化工作流程的建议。
客户维度的主要指标包括:管理层对于内部审计部门的定位、内部审计部门与管理层的沟通情况、采纳审计建议的比率、内审信息利用率、被审计部门的满意度、与各部门的沟通情况等。
3、业务流程维度
业务流程维度的目标是通过规范内部审计流程、提升内部审计效率、改善内部审计方法,坚持服务与监督并重,从而更好地为公立医院发挥增值作用。
业务流程维度的指标包括: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审计计划的完成情况、审计工作的及时性、审计建议的数量、审计流程的优化程度、增值型服务的多样性、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等。
4、学习与成长维度
学习与成长维度的目标是通过组织学习来提升内审人员的专业素养、业务水平和道德规范,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内部审计部门的综合实力,保障其增值效应能够持续、更好地发挥。
学习与成长维度的主要指标包括:内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内审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拥有资格证书的审计人员比例、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审计经验、沟通能力、继续教育情况、内审人员工作满意度等。
为了增加指标运用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将以上四个维度的所有指标描述如表1,其中定量指标给出计算公式,定性指标加以描述:
综上所述,伴随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医院对内部审计及其增值功能的需求逐步凸显。本文借助平衡计分卡法,从财务维度、客户维度、业务流程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四个方面设计出了公立医院增值型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每个维度选取了多个评价指标,对定性指标给出具体描述,对定量指标设计出计算公式,使得对医院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评价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大大增强,通过评价过程和结果,促进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更加有效的提升公立医院的运营效率,为医院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蒲丽丽.发挥内审作用增加企业价值[J].西部财会,2009,11
[2]罗光平.浅谈如何搞好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J].经济师,2010(2):214
[3]高文进,刘介星.基于价值增值视角的内部审计功能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4
[4]石丽娟.我国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
[5]吴卉.我国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业绩评价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2
[6]李智.现代公立医院的内部审计研究[D].南华大学,2012
[7]徐华.基于风险管理的医院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与实施[J].财会通讯,2012(03)
[8]邢燕.关于完善医院内部控制的思考[J].中国外资,2014,2
医院内部评价体系 篇4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是公立医院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表的可靠性、运营的效率和效果、发展战略得以实现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共同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2006年财政部成立了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2008年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标志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成立。同时财政部专门设立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标准咨询专家组,结合国际非营利组织的内部控制经验,参考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探索制订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规范。2006年财政部等五部门颁布了《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此后医院内部控制不断完善。2011年1月,财政部会同卫生部等有关部门推出了《医院会计制度》、《医院财务制度》,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印发了《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这些制度的颁发为医院内部控制的框架的制订和实施提供了制度指引。
医院体制改革以来,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在不断完善,制度不断健全,执行范围不断扩大,但是目前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导致公立医院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医疗成本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违法案例屡屡发生。实行内部控制是为了保证医疗经营活动的效率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合法合规性,同时体现医改方案提出的公益性要求。如何形成完整的医院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进行内部控制,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已是潮流所向,刻不容缓,医院内部控制逐渐被学者作为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所关注,尽管有关医院内部控制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对医院内部控制框架和评价指标的建立,并未形成一致意见。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概念框架制订、内控实施指引和评价体系缺失,导致内部控制不能成为公立医院提高管理和监督水平的有效工具。探索建立医院内部控制框架与医院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系统能够促进医院内部的管理水平和管理部门的监督水平的提升。
二、公立医院风险与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一)内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具体有:(1)医院的领导层认识不足。目前公立医院由院长负责制,但是决策不够民主,导致内部控制受到人的主观控制;(2)没有建立独立、规范、制衡的医院决策治理结构。科室内没有明确的职务说明书,科室之间权责不清,规划性不强,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办法;(3)权责分配上,没有明确落实部门和岗位职责权限、执行机制,没有制定医院内部管理执行手册或者制定了也没有很好地执行,员工对机构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不明晰;(4)人力资源上,招聘、录用、辞退、辞职程序有时不够规范、公正,新员工的考察、试用、培训不够健全,大量临时工对医院的运营影响不佳,培训不足,绩效考核、薪酬、奖励政策有时不能反映人员履约责任。
(二)风险评估不足
风险评估的含义为:医院适时辨别、全面探究运营中设计内控目标的风险,有效地提出相应的策略,这是提高内部控制效果和效率的关键。目前公立医院风险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盲目投资,医院仔细分析市场或对项目未经充分可行性论证,盲目购进大批设备,设备购进后人员培训和宣传工作不足,导致设备长期闲置,利用率低,回收缓慢。造成占用大量资金,增大财务风险。其次是信用管理欠缺,病人记账、结算等环节控制不严,出现病人逃账却无人追究的现象,不能及时清理应收账款,造成大量呆账、坏账,使医院遭受重大损失。
(三)控制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是一般控制活动上的欠缺。控制政策和程序缺乏,管理层目标不明晰,监管无依据,计划和报告系统不全,只是多以预算为主,不同人员职责没有分离,可能有舞弊行为发生的风险,信息系统管理不健全,存在安全和效率隐患。二是财务控制上的欠缺。医院尚未建立成本考核指标体系、成本分析评价体系和成本信息反馈体系。医院无统一的、标准的成本定额,导致成本控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依据。“算成本分奖金”的观念导致了某些医院的超前分配。预算控制不够科学,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和具体执行部门,也未进行可行性论证,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预算执行失控。三是医院诊疗活动的欠缺。在医技培训方面,没有严格的培训和进修制度,医疗技术人员技术参差不齐,不能完全达到治病救人的宗旨。医院医疗和医技监督多是医务部门的检查结合,自查较少。
(四)信息与沟通存在的不足
信息与沟通指的是医院适时、可靠地搜集、传达设计内控的资料,保证信息在医院内外有效地流通。随着财务管理软件和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rm,HIS)在医院的普及与应用,信息化建设为医院信息沟通提供极大的便利,但也带来不少问题,包括:未经授权访问数据,可能导致数据的毁损或对数据不恰当的修改;所依赖的系统或程序不能正确处理数据;记录未经授权或不存在的交易,或不正确地记录了交易;信息技术人员可能获得超越其访问权限,破坏系统应有的职责分工;未能对系统或程序作出必要的修改;不恰当的人为干预,可能丢失数据或不能访问所需要的数据,存在舞弊风险。沟通方面,缺乏自下而上的沟通反馈渠道,行政科室与临床科室、科室、内外部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沟通渠道。
三、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构建
(一)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评价模式
按照评级根据、评价目的、评价对象、评价客体与评价准则,评价模式可以采取“管理层内部控制评价+注册会计师财务报告审计+政府监管部门(或非盈利机构)内部控制综合评价”,如图1。
(1)管理层内部控制评价(Control Self-Appraisal,CSA)指公立医院内部评估内部控制的可靠性和实际的效率效果,从而有效地实现内控目标。CSA的主要特性表现在:注重业务的流程与控制的效果;管理机构与员工一起参与;借助机构化的办法进行评估。采用CSA的办法能够促使医院加强管理、提高效率、改进业务经营程序以及控制风险。CSA是医院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自我需要。
(2)政府监管部门或非盈利组织的评价是目前公立医院管理的主要方式,参照现有的制度规范,监管部门通过调查获取公立医院对制度和规章的落实程度,并对结果给予反馈,实施激励与惩罚。虽然没有关于内部控制的评价内容,但是日常监管都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2010年出台的《全国卫生监督调查制度》等4项制度,以及《综合性医院管理标准(2011版)》都是对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一种政府监管体现。评价主体是政府监管部门,评价客体是各项被监管项目,目标是为了保证公立医院按照规章运行,评价标准是符合度、运行情况或优劣。
(3)注册会计师财务报告审计模式。根据2011年中注协出台的《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注册会计师要了解医院内部控制。了解被审计医院的内部控制是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基础。评价客体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职业判断,考虑一项控制单独或连同其他控制是否与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以及针对评估的风险设计和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相关。
(二)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评价目的与原则
内部控制评价是从内部控制的目标出发,来对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落实予以评估,检验内控目标的实现情况。评价目标应确定为及时发现内控缺陷,并及时进行修正,从而确保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不断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维护相关者的利益。本文采取管理层内部控制评价(CSA)模式,最佳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评价的思路与办法需要符合两个准则。
(1)全面性。要既能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又能测试运行的有效性,还需涵盖公立医院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因此,评价的领域要完整,评价结果应当按照设计的可靠性与运行的高效性来得出。
(2)重要性。评价工作需要以完整评价为基础,注重医院关键部门、重要活动与风险频发的地方。如医院的医疗活动、医院采购业务等重要领域及财务风险、医疗质量风险,需要重点检查和评价。
(3)客观性。评价工作应当准确地揭示经营管理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可靠性。要验证内控的有效性需要以恰当的证据文件为基础,评价思路和方法必须为内控有效性的评价结果提供合理的支持。
(4)普适性和灵活性。评价方法和框架既要参考内部控制评价指南或规范,又要兼顾医院的特殊性。要根据医院的业务特点、风险评估结果和关键控制点的具体情形采用适当的评价办法、评价步骤与评价内容,构建一个能够适应医院需求同时确保评价结果准确性的评估步骤。
(5)成本效益性。内部控制评价应当考虑成本效益。恰当的公立医院内控评估办法应当将发生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确保收益大于成本,而不是视而不见。
(三)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高效运转,恰当选择评估指标是重中之重。本文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总体设计思路是:借鉴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规范的成功经验,将《基本规范》的内部控制五要素作为逻辑架构,将《评价指引》作为指针,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揭示的公司内部运营与管理潜在的风险和相应的对策作为参照,考虑国内外存在的内控评估指标体系,立足医院实际,参考制度与文献,采用专家访谈方法,几轮模拟评价,层次刷选剔除指标,最后建立以涵盖“五要素”和“五目标”的全面内部控制为评价范围,明确内控评价的责任主体,贯彻成本效益、客观性、灵活与普适性、全面性原则,体现风险管理理念、具有科学性。
前瞻性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五要素评价基于内控要素、关键控制点、风险控制路径为一体的公立医院内部整合实现框架的具体应用。一级指标是要素层指标5个,对应概念框架———基于内控要素的实现框架: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内部监督。二级指标是应用层指标17个,对应实际操作———基于关键控制点的实现框架,即五要素下详细的活动,通常按照内控应用指南里研究的风险为指南进行确定。比如,一级指标“内部环境”包含组织结构、发展策略、人力资源、社会义务与领导参加;“风险评估”包含风险辨别、风险探究、风险对策;“控制活动”有所不同,根据医院自身特点,分为一般控制、财务控制和医疗质量控制;“信息与交流”包含信息和交流;“内部监督”包含普通监督、专门监督与内控评价。三级指标是措施层指标67个,是基于关键控制点的实现框架的进一步体现,考虑具体业务或步骤实施过程中主要风险的控制措施,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列示见表1。所有指标考虑内控设计和执行的效果,体现基于风险控制路径的实现框架的运用。
“五目标”层次分三级设计了目标评价指标,体现内控运营效果。一级指标2个,即两大目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级指标是应用层指标5个,社会效益分实现战略目标和遵守法律法规,经济效益分为提高运营效率效果、财务效益高、资产资产安全。三级是实施层指标20个,五个应用层目标各分为四个实施层目标,见表2。
(四)基于AHP的公立医院内控模糊综合评价
指标确定后需要解决的是评价体系中的不同层次指标权重的确定问题。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通常采用等权重法和不等权重法两种方法,对于医院内部控制来说,由于主次轻重不一,等权重法不可取,采用不等权重法。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1)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的萨蒂教授(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这既是一种综合人们主观判断的客观方法,也是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适用于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多指标决策问题。其基本原理为:通过分析复杂系统所包含的所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互不相同的组成因素,根据各组成因素的隶属关系,将各组成因素归并为不同的层次,从而形成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
其步骤分为四步:一是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按照要素性质分类并建立层次关系,上一层要素支配下一层要素;二是构造判断矩阵,逐级逐项对各层级中的要素评比相对重要性,以1~9刻度标度,1表示两个要素相比同样重要,3、5、7、9分别表示前一要素比后一要素稍重要、明显重要、强烈重要、极端重要。三是单一层级下元素的指标权重的计算并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比例为CR,判断完全一致时,CR=0。只要CR<0.1,就认为这个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四是层次总排序,经过上述两两比较评判,可以得出低层次要素对于高层次要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如得出了第三级指标对于第二级指标某要素的权重,第二级指标对第一级指标的权重,再进行对于最高层次要素的总排序,即得第三级指标对第一级指标的权重。
(2)模糊综合分析法。模糊综合分析法适合于难以用数字表达,却易于用文字或句子来描述的问题。它为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模糊、不清晰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概念化结构,并以数学语言去分析和解决他们,不是真正的模糊化,而是用数学语言将模糊的东西表达出来,并进行计算和评估,使结果更加直观、科学。其步骤可以分为:
一是确定评价因素和评价等级。因素集U=!U1,U2,...Um",其中U1为评价指标,共有m个评价指标,本文中五要素中三级指标有67种,五目标中三级指标共20种;评判等级V=!V1,V2,...Vn",其中Vj表示因素集中每一个要素所处的状态(即评价等级),共有n种,本文采用5级打分法,V={1,2,3,4,5}。
二是计算权重,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权重集A={a1,a2,...am},ai即第i个指标对应的权重。A为单行向量。
三是确定隶属函数和隶属矩阵,对各要素进行评判。例如对要素Ui的评判等级为Vj的隶属度为rij,可以得到n个隶属度,这n个隶属度组成了因素Ui的单因素评判集rij={ri1,ri2,...rin},对每个要素进行评判,继而得出总得评价矩阵:
将其归一化处理,使得∑rij=1本文中n=1。R为单列向量。
四是进行模糊综合评判。采用加权平均法,将权重向量A与评价矩阵R相乘,得出总因素的综合分数,决策结果S=A*R。结果是一个数值。
(五)公立医院内控有效性评价标准
评价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指的是判定医院内控为完成有关目标所给予的保障能否位于高效内控的范围。若内控为有关目标的完成所给予的保障位于或者高于恰当保障的水平,就有效;若小于恰当保证的水平,则无效。换个视角,指的是评估有关目标的风险在进行内控后能否回归到恰当的水平,若已回归到恰当的水平,就是有效的,否则,就是无效。
根据上述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划分内控有效性评价标准,并得出相应的内控缺陷、目标可实现的保证程度、风险水平和可采取的态度,如表3。
摘要:本文基于企业内部控制理论框架,借鉴企业内控有效性评价系统,结合医院内控的特质性,建立医院内部控制过程与结果有效性的评价体系,探讨医院内部控制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差异,为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个现实参考;然后融合基于内部控制要素、重要控制活动、风险控制路径的医院内部控制架构,重组医院内部控制的要素构成与整体实现模型。
关键词:公立医院医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层次分析法
参考文献
[1]戴文涛:《内部控制学科体系构建》,《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
[2]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性质与概念体系---基于系统和整体效率视角的研究》,《会计研究》2007年第7期。
医院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创建论文 篇5
3.建立护理质量保证系统
利用PDCA循环(即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及质量控制点的方法,对护理质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4]。质量保证一方面是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方面对患者和社会所作的一种健康担保,另一方面指医院为了确保医院的医疗活动(含护理)所必需的全部计划和活动。护理工作的质量保证即指对护理工作的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活动。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质量保证的管理机能和质量保证的物质技术条件,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应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1)有明确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计划。(2)建立严格的质量责任制。(3)建立专职的质量管理机构。(4)实行管理业务标准化和管理流程程序化。(5)建立高效、灵敏的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如: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6)开展自下而上的护理质量管理活动。
4.质量控制点
(质控点,质量保证)方法在护理全面质量管理中的应用(1)质控点是质量控制内容中具有一定质量特性,能够体现某一方面质量特点的统计要素,也就是某项质量的关键环节点。其点的质量评价结果可完全或部分地体现这项工作的质量。每项工作可有一个或多个质控点,医院工作方方面面,同一项工作,各科室间制定的质控点也可有所不同,诸质控点按权重构成医院的总质控点环节。在质量评价保证的统计工作中,常用珚x±2s、珚x±3s表达合格线与警戒或控制线标准。(2)质控点的评分方法:在一个质控周期中(亦即PDCA循环中),我们根据预查质控点的位置及重要程度(如权重)给予一定隶属度(一般讲,重要质控点分值高)。每一质控点项目在检查应用时,又根据其完成程度给予一定权值,然后确定某一质控点的得分,全部质控点分数值和即这一部门科室在这一质控周期的护理质量总分。需要注意的是,质控点数据所反映的合格率/缺陷数的分数在不同的科室有不同的比重。
二、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践
2013年在一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实施了新的护理质量评价方案。围绕7项一级指标、30项二级指标和98项三级指标,通过护士长总值班日查制、护理质控小组月查制、护理部与护士长季联查、护理部抽查等形式对护理工作质量实施动态监测。重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效果评价,定期由住院患者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客观反映护理质量,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改进护理工作。广泛动员、引导全体护理人员积极参与,按PDCA循环利用质控点方法对护理工作质量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收到良好效果。
三、标准是衡量护理工作的准则,是护理管理的重要
依据,也是指导护士工作的指南。在评价体系制定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服务理念,在注重患者利益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护士的工作价值。在体系的构建上,我们采用了目前在医疗保健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美国著名学者Donabedian提出的“要素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理论,并且将中医特色融入到了整个评价体系。中医护理管理的开展是“要素质量”中的特色指标;中医特色护理实践的规范、应用、评价是“环节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而“终末质量”着重了解患者对中医文化的理解和态度,将中医健康教育作为中医护理的重要内容。实施新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围绕7项一级指标、30项二级指标和98项三级指标,以正强化的质量达标率方式表达护理质量控制的情况,极大地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重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效果评价,定期由住院患者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客观反映护理质量,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改进护理工作,促进了护理人员“以患者为中心”观念的确立和护理质量的提高。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了护士潜能,有效促进护理团队重视质量活动的进行;按PDCA循环利用质控点方法对护理工作质量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推动质量管理不断提高。最终形成了过程管理与终末管理相结合、横向管理与纵向管理相结合、逐级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导向。
参考文献
[1]方海云,陈红,谢文,等.对护理质量与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05,4(2):26-27.
[2]安力彬,李文涛,张萍.我国护理质量评价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3):58-59.
[3]侯小妮,刘华平,刘绍金,等.综合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2):50-53.
医院内部评价体系 篇6
一、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设计及权重确定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在于评价高校内部控制状况。本文根据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以综合实践为基础,结合高校的特点,设计了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划分为三层,借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0年发布的55号《审计标准广告》,在充分考虑内、外部控制环境及风险评估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以全面实施审计、建立财务管理制度等作为评价项目,最终选取了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分别为综合评价层、分层评价指标和单项评价指标,组成了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AHP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赋权,得出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评分表(见表1)。
(二)确定评价等级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的分值,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五个评价等级,并提出管理建议,具体如下(表2):
二、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某省36所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和发放调查表等方法对其内部控制状况进行测评,对高校在内部控制中做得较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内部控制的相关建议,以期为同类学校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借鉴。
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在访谈的基础上,以自行编制的《内部控制调查表》作为研究工具开展实证研究。经过预测,内部控制要素的一致性系数为0.71,可解释总变异的62.05%,表明此调查表具有较好的同质性信度。
2008年,某省共有普通高校74所(不含民办院校),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和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现有高校中分层次按50%的比例抽取样本开展实证研究,共抽取样本38份。向各高校的财务或审计等职能部门发放调查问卷38份,回收36份,有效问卷36份(重点高校5份、普通院校12份、高职高专院校19份),有效回收率95%。
(二)研究结果具体如下:
(1)综合结果。36所高校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了评分并确定了评价等级,结果统计如下(表3):
(2)单项结果。本研究认为得分或失分达50%的指标对整体评价有较大影响,根据相关性原则对分层评价指标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三)研究结论调查结果与访谈结论基本一致,两者相互印证,在本研究中起到相互补充、相互说明的作用,具体结论如下
(1)总体情况。某省高校的内部控制情况总体中等偏上, 41~80分值的高校占了绝大部分(78%),其中主要集中在41~60分值的区间,共有19所高校,占总样本的53%。评价等级为“很好”及“很差”的高校较少,分别占总样本的8%和3%。调查结果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现象。大部分院校在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中均存在着一些问题,管理状况有待改善。
(2)单项指标情况。主要有:
在“控制环境”的“管理者观念”指标中,82%的院校得分超过总分值的50%,即学校领导对财务管理及内部审计工作较为重视,情况良好。
在“控制环境”的“内部审计”指标中,72%的院校(主要是高职高专院校)失分超过总分值的50%,表现为56%的院校未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73%的院校未能全面履行内部审计职能。内部审计作用力不强,成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
在 “会计系统”的“财务管理”指标中,55%的院校失分超过总分值的50%。即相当部分院校的财务内部控制有不足之处。56%的院校在保证收入的真实完整和支出的合法合规以及53%的院校在财务票据的管理等方面存在漏洞。
在 “控制程序”的“制度建设”指标中,61%的院校失分超过总分值的50%。其中52%的院校未制定招投标管理规定并执行;62%的院校未对合同进行审核;68%的院校未开展基建修缮工程审核。
三、高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职高专院校内部控制薄弱本研究样本中,高职高专院校19所,占总样本的53%,其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对总体评价影响重大。该类型院校在内部控制的几个主要环节的失分结果显示:院校的控制环境薄弱、会计控制力度不够以及内部管理约束机制不健全。
原高职高专院校大部分属行业办学,由各厅、局下属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另一部分由师范学校转制而成。作为事业单位,当时学校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执行预算会计,财务的主要职责是为完成学校的任务提供财务保障,而且资金量较少,没有自我发展的压力和自我管理的动力,加强内部控制的要求不高。升格为高职高专院校后,学校领导层忙于为学校的高速发展筹措资金,内部控制基本停留在原来资金收付的层次上,与学校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二)内部审计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本研究中,56%的院校未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73%的院校的内部审计职能未能全面实现(比如全面开展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经济效益审计、专项审计调查、内控制度评审、物资采购审计等审计项目)。内部审计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
受高校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办学任务的影响,学校领导对内部审计在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相当部分院校的内审部门未能独立设置。由于内部审计的对象是同级的其他部门,机构不独立,内审工作就难以顺利进行。同时,存在内审人员配备不到位,内审人员的专业技术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致使内审工作无法全面开展,内部审计防护性和建设性作用也未得到充分体现,内审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三)会计内部控制不够完善研究结果表明,相当部分院校的会计内部控制在保证收支真实完整、合法合规以及规范财务票据管理等方面存在着漏洞。
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是否真实、正确,直接关系到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只有正确的决策才能使学校得到良好的经济回报和健康发展。但目前在执行会计内部控制过程中却因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不相容岗位的职责划分不清晰、授权审批不明确以及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不强等原因导致会计控制中出现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秩序混乱等问题,会计内控不完善使内部管理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四)制度建设亟待加强研究结果显示:近60%的院校未对招投标、合同签订以及基建修缮工程等经济活动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属控制程序中的预防性控制,在管理中起着“防患于未然”的作用。目前内部控制多停留在会计控制层面,内控制度发展不全面、不平衡。现有的制度主要是财务部门制定的,大多是对资金管理、报销审批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并将一些规章制度等同于内部控制制度。制度缺乏科学性、连贯性和合理性。对如招投标、基建工程的变更或现场签证等经济行为未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内部制度的范围不够全面、广泛,制度的预防性作用未得以充分发挥。
四、高校内部控制改进建议
(一)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环境是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而内部控制环境中最基本的是学校领导的观念以及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因此,应广泛宣传内部控制的相關内容,使高校领导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性,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同时,使学校中层干部熟悉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定并遵照执行;其次,使广大教职工了解内部控制的基本知识并自觉执行。只有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健全完善内部控制,才可以对学校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并及时反映并纠正各种问题,从而保证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和办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降低财务风险。
(二)强化内部审计职能 内部审计在内部管理中具有评价、监督和服务的职能,全面实施内部审计,可以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办学目标的实现。为了实现内审职能,必须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审计项目的选择等方面做好基础工作。独立性是审计的基本性质之一。虽然内审部门受本单位负责人领导的特点,独立性不如国家审计强,但这并没有改变审计的基本性质。所以,独立设置与本单位财务机构同级的内审机构是内审工作正常开展的关键,机构独立才能保证内审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内审人员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才能全面提升审计质量;在人少手、任务重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审计效果,应有选择地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内审工作,基建修缮审计作为经济效益最显著的审计项目应作为重中之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社会效益较明显,也应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优先开展。
(三)完善会计控制体系完善的会计系统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和资产的安全,从而加强内部控制。在高校快速发展,资金流量急骤增加、财务环境更趋复杂的环境下,只有在有效的会计控制体系下,严格约束财会人员、合理设置会计机构和岗位,科学划分职责权限、加强财务会计管理和成本控制,才能使高校的财务管理进入“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新模式,才能保证高校经济活动的有序和高效。
(四)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内控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是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的要求。形成以“制度管人”而不是“人管人”的监督约束机制,在规范管理中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学校应遵循内部控制制度合法、全面、适用、有效的原则,结合高校办学规模和业务特点,选择可行的内部控制方式,建立健全包括風险控制制度、招投标制度、物资采购制度、基建修缮工程审核制度和监督评价制度等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经济行为,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
经过实证检验,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是真实有效且科学合理的,可推广至各高校作检测内部控制情况之用。
运用高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深入了解高校内部控制状况,及时发现内控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修正,探索转变内部管理模式之路,将有效提高高校的经营管理效率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高校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内部控制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徐平荣、黄文英:《高校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建设研究》,《财会通讯》(综合)2009年第11期。
[3]于志云:《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分析》,《财会通讯》(综合)2009年第10期。
[4]李杨:《高校基本建设内部控制探析》,《财会通讯》(综合)2009年第10期。
[5]徐建红:《浅析高校后勤实体内部控制制度》,《财会通讯》(综合)2009年第10期。
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探讨 篇7
一、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基本方式
其一, 全方位控制。内部控制要渗透到医院管理的各个层次、医院的经营及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中, 覆盖医院所有的部门和岗位, 不能留有“盲区”、“盲点”和“盲人”。
其二, 多元的内部监控措施。既有事后监控措施, 又有事前、事中的监控手段及策略;既有约束手段与激励的安排, 又有财务上的资金流量、存量预算指标的设定, 会计报告反馈信息的跟踪。
其三, 层次分明的多道内部控制保障防线。第一道保障防线是指对医院采购、医疗服务、医院经营、融资、投资、成本费用的办理与管理必须由两个人、两个系统或两个职能部门共同负责。第二道保障防线是建立相关的票据、合同等业务文件在相关部门和相关岗位之间的传递制度, 明确这些文件的签字授权。第三道保障防线是内部审计部门能够独立对各岗位、各部门各项业务活动全面实施监督、检查, 同时, 及时将检测结果反馈给医院最高管理层。
二、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目的
其一, 规范医院的会计行为,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会计信息越来越成为政府管理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进行宏观调控、投资决策以及评价财务状况, 防范经营风险等的重要参考依据。医院也不例外。规范会计行为,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已经成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首要目标。
其二, 堵塞管理漏洞, 消除隐患, 防止并及时发现与纠正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中的错误及舞弊行为, 保证医院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其三, 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能在医院内部得到贯彻执行。
其四, 有利于改善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 提高医院的经营效率。医院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后, 可以明确责任, 形成激励机制, 提高员工工作效率, 加强其责任心, 改善医院经营管理水平。
三、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形式及方法
其一, 预算控制体系建设。预算控制是指通过对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分析、考核等环节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控制, 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涉及医院的各部门及全部经济活动。良好的预算管理能够使医院的日常经济在一个有序的轨道上运行, 对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 医院应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预算分析进行考核。具体应做好以下工作: (1) 预算的编制关键点是要遵循“收支统管、统筹兼顾、积极稳妥、依法理财”的原则。 (2) 预算在执行过程中, 财务部门应加强对预算执行的控制, 定期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对预算执行部门未完成预算的原因要及时查明原因, 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3) 预算一经批复下达, 一般不予调整, 但由于外部环境、国家政策调整、不可抗力如自然灾害、公共突发事件等发生重大影响, 导致预算执行过程产生重大偏差的, 应由各部门向财政部门提出申请, 经有关部门批准后予以调整。但调整的理由要充分, 财务科应对调整范围严格控制, 另外预算调整的程序必须合法。 (4) 预算分析与考核的关键是要抓住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 抓住对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监督等各部门的岗位责任制落实情况的考核, 对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提出改进措施。
其二, 实物控制体系的建设。医院的实物包括资产、物资以及会计账册等。实物控制是指为保护各种实物的安全、完整所进行的控制, 主要包括: (1) 实物的限制接近。为减少实物被盗或损毁的机会, 应划分责任, 采取保护实物实体的重要措施。实物接近应严格限制在经过批准的人员范围内。医院应根据各种实物的性质及管理的特点, 合理地确定允许接近实物的人员。一般医院有以下三种实物需要限制接近:现金的管理应限于专职的收银、出纳人员接近;存货以及其他容易转做个人使用的实物, 如药品、医用材料等物资的存放应设置库房, 由库房保管员单独管理, 其他人不准进入库房;财务用的账单、账册、合同、记账凭证及会计报表等财务资料, 是医院的机密资料, 在未批准之前, 其他无关人员不能随意接近和查看, 以避免纂改、销毁资料记录等事件的发生。 (2) 实物保护。其是为使实物免遭盗窃、损伤、火灾及其他意外的损害, 确定实物的完整性而采取的各种对策和措施, 医院应尽可能减少实物受损的机会, 消除各种隐患。 (3) 实物清查。如设立盘点机构, 制定盘点核对制度、盘点核对结果的分析、核对方法、奖惩措施等。其中, 关键是现场实物清查盘点, 只有通过现场盘点, 才能保证资产的真实性、完整性, 并应妥善处理盘盈盘亏实物, 保护账实相符。如固定资产、设备、总务库材料、药品库材料等。
其三, 责任制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 (1) 部门责任制。确定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容、责任范围以及部门之间的联系, 制定各个部门的工作标准以及部门之间的联系、协调制度, 并经常检查执行情况, 使医院的各个部门既能够各负其责又能协调配合, 有条不紊地完成各自的工作任务。 (2) 岗位责任制。医院的每个人都应有明确而具体的职权范围和工作责任, 使每个人都真正有职、有权、有责, 做的人员有专责, 事事有人管, 办事有标准, 工作有检查, 以此评绩效, 定奖金, 从而增强员工的责任心, 并提高其工作效率。
其四, 授权控制体系建设。授权控制是指某项财务活动发生之前, 按照既定的程序对其正确性、合法性、合理性加以标准, 并确定是否让其发生所进行的控制。授权控制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一般授权指医院对办理经常性经济业务的权力、条件和有关责任者作出的规定, 这些规定在管理部门中采用文件形式或经济业务中规定的一般性交易办理的条件、范围和对该项交易的责任关系, 在日常业务处理中可以按照规定的权限范围和有关职责自行办理, 其时效性一般较长。特殊授权指涉及医院重大经济活动的授权, 其是一种特殊的、无章可循, 无标准预算可依, 需要具体分析研究的授权。如医院的重大投资、筹资决策的控制, 以及坚持实行预测——论证——决策——执行过程控制制度, 防止盲目投资和决策失误。
其五, 业绩评价体系的建设。业绩评价体系是运用管理学、财务管理学、数理统计方法对医院及各科室在一定期间内的业务状况、资本运营效益以及业绩等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考核、分析, 做出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业绩评价是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基础, 只有对各科室的业绩进行评价以后, 才能根据其业绩的好坏采取奖惩措施, 医院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性质和规模以及组织机构, 设计一套适宜的业绩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 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是医院一项庞大的体系工程, 必须在一个规范的组织体系的领导下, 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 同时, 各部门之间应当相互配合、相互协调, 才能完成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黄曼丽、王宏:《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研究》,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年第21期。
[2]陈晓茜、汪波、齐庆祝:《关于加强医院财务管理有关问题的研究》,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年第20期。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研究 篇8
一、建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意义及作用
(一) 意义
建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具有以下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内部控制能使公立医院将近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相结合,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发展;二是内部控制能使公立医院结合自身行业特点, 政策环境, 不断提高其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益;三是内部控制能为医院管理层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保证公立医院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供的信息准确, 利于国家卫生主管部门的决策和相关政策的出台, 也有利于提升公立医院的诚信度和公信力;四是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节约稀缺卫生资源, 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提供更多的优质医疗服务。
(二) 作用
建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具有以下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清楚划分公立医院内部相关部门的各项分工, 提高工作效率, 改善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 确保医院经营活动协调、有序、高效地运行,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堵塞漏洞, 消除隐患, 防止、发现并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 保护医院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三是规范单位财会行为, 保证医院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四是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医院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合理保证医院经营管理合法合规;五是保证医院经营高效、低耗、优质, 促进医院实现发展战略。
二、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施原则
(一) 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 覆盖医院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但也要明白内部控制只能做到“合理”保证的道理。不论设计及执行有多么完善, 内部控制都只能为医院管理层提供达成医院目标的合理保证。而目标达成的可能性, 也受内部控制的先天条件所限制。在此基础上也要重点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二) 相互牵制原则
医院每项完整的业务活动, 必须经过具有相互制约关系的2个或2个以上的控制环节方能完成。在横向关系上, 至少由彼此独立的2个部门或人员办理以使该部门或人员的工作受另一个部门或人员的监督;在纵向关系上, 至少经过2个或2个以上的岗位或环节, 对授权、执行、记录、保管、核对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控制, 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三) 协调配合原则
各职能部门必须相互配合, 各岗位和环节应协调同步, 各项业务程序和办理手续需要紧密衔接, 以保证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和连续性。协调配合原则是相互牵制原则的深化和补充。贯彻这一原则, 尤其要避免只顾牵制而不顾办事效率的机械做法, 必须做到既相互牵制又互相协调, 从而在保证质量、提高效率的前提下保证医院运行。
(四) 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控制要建立在成本与效益原则的基础上。医院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 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内部控制并不是要消除任何滥用职权的可能性, 而是要创造一种为防范滥用职权而投入的成本与滥用职权的累计数额之比呈合理状态 (即经济原则) 的机制。
(五) 适应性原则
医院制定何种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它们包含哪些内容, 主要取决于医院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 同时内部控制应当与医院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 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三、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 组织结构控制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及有效运行, 有赖于医院内部完善的组织结构, 从制度和体制上解决公立医院存在的利益和目标等问题。推行职务、岗位不兼容制度, 杜绝管理人员交叉任职, 形成分工协作、互相监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组织结构, 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转。同时还应设立满足医院监控需要的职能机构, 例如监察、审计部门。
(二) 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审批控制要求医院根据授权的规定, 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医院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医院党政联席会, 医院的重大业务和事项应当实行集体决策或者联签制度, 并由党政联度会讨论通过。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党政联席会将讨论通过的事项授权给相关部门, 然后再交给有关管理人员执行, 医院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授权批准形式分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医院应建立业务的常规性授权和办理例外业务的特别授权体系, 明确授权批准的范围、授权审批层次、授权审批程序和授权审批责任, 形成责任明确、有权有责的管理控制体系。
(三) 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系统控制要求医院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会计系统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 是经济安全运行的基本保障, 是医院内部控制的核心。医院应依据《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 按照《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制定适合医院的会计制度来进行会计核算。通过医院会计系统控制的设计达到优化内部控制, 发挥会计监督职能的作用。
(四) 资产保全控制
保护资产安全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资产保全控制主要包括限制控制、盘点控制。限制控制主要指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对资产的直接接触, 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接触资产。一般情况下, 对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存货等变现能力强的资产必须限制无关人员的直接接触。盘点控制是指对实物资产进行盘点, 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比较。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如果不一致, 说明可能资产管理上出现错误、浪费、损失或其他不正常现象, 应当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完善管理制度。要制定实施资产的控制目标, 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严谨的财物资产运行计划, 健全完善审批、采购、消耗等系列内部管理制度。
(五) 风险控制
医院针对每个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 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 对风险进行全面的防范与控制, 从科学的角度提出预防的措施建议。风险机制在医院发挥作用,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债权风险, 医疗欠费和医疗保险超支款不能收回, 使医院部分收入不能实现, 最终丧失医院资产;二是负债风险, 当负债超过一定额度时, 债台高筑, 就会出现资不抵债的风险;三是投资风险, 主要是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和对外投资事先缺乏科学论证, 盲目配置大型医疗设备或者擅自对外投资导致经济效益低下;四是经营风险, 医院在经营中会遇到医疗市场中竞争对手的竞争、与患者发生纠纷等风险。
(六) 绩效考评控制
绩效考评控制要求医院建立和实施绩效考评制度, 设置一套科学、完整、规范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对医院内部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 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辞退等的依据, 奖勤罚懒, 赏罚分明, 做到有章可循, 违章必究。通过绩效考评控制, 可以使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提高, 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而促进医院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
(七) 审计控制
审计控制主要是指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对会计的控制和再监督。对会计资料进行内部审计, 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 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 以确定既定政策是否得到有效贯彻, 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规定以及单位的目标是否达到。内部审计的内容十分广泛, 一般包括内部财务审计和内部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对会计资料的监督、审查, 不仅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 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
四、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的有效措施
(一) 健全和完善医院内部控制的良好环境
医院主要领导对内部控制的态度是否积极主动是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主要领导对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总负责。只有领导者能够深刻认识到自身的控制责任, 才能教育员工形成上下一致的内控意识, 内部控制才能发挥应有的效力。医院层面制定的内部控制体系科学、完整, 组织结构合理, 岗位职责明确, 使各个部门和岗位各负其责、相互制约, 减少特定控制因素被忽视或被规避的可能。
(二) 细化内部控制体系, 增强其实际操作性
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一种系统管理工程, 必须通过一整套详细而且具体的操作规范来约束医院各环节人员的行为。细化内部控制体系就是要遵循“总体原则——实施要求——操作指引”由纲至目的基本思路, 构筑起以“制度——办法——细则”为框架, 自上而下的三级内部控制体系, 将这一体系最终以手续说明书或活页流程图的方式印制发放到每一个控制点, 并且随手续的变动而及时修改。
(三) 建立科学的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和规范的决策程序
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并实施规范的决策程序, 是确保重大事项安全运行的保障。尤其是在许多牵涉医院发展战略、工程项目、大型设备购置、人才的引进等业务中, 要切实加强决策、实施、处置等各个环节的控制, 进行风险评估, 实行集体决策和集体审议联签等制度, 及时把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四)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与监督执行并重的岗位责任制
医院的主要负责人对医院内部控制体系运行和落实全面负责, 其相关部门负责本部门内控制度的组织和实施, 由其内部负责审计的机构或指定的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内控制度的运行和落实, 使内部控制在实际执行中得到不断改进、发展和完善。
综上所述, 医院内部控制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医院管理者和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 各医院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提高对医院内部控制的意识, 不断完善医院的内部控制, 让内部控制体系起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的作用, 促进医疗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维护正常的社会主义医疗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
参考文献
[1]王文光.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6 (9) .
[2]严跃萍.建立健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 (J) .会计之友, 2006 (1) .
[3]张红.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J) .医院管理论坛, 2012 (7) .
[4]马绍敏.完善医院内控制度加强医院经营管理 (J) .中国医药管理, 2007 (4) .
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分析 篇9
1 我国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医院的管理人员缺乏认识
由于中国经济很长的时间都是计划经济, 祖国很多部门的管理人员养成了墨守成规, 因循守旧的工作作风, 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意识, 认为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不过是一些书面文件和一堆堆手册, 他们没有看到财务管理在医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缺乏建立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的热情, 即使有一些医院建立了财务管理的制度, 但管理人员不能以身作则, 很多医院的高层管理人员滥用职权, 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干预现象比较多, 岗位的设置、权限的范围、审批的程序等重要的控制环节都不能够深入的去做。造成了医院会计控制制度难以发挥, 导致了很多营私舞弊事情的发生。
1.2 医院会计人员的素质不强
当今很多医院会计人员的素质不强, 专业知识水平也不高, 缺乏应该有的辨别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无法适应医院内部会计所需要的知识层次, 影响了医院财务管理体系的发展, 很多会计虽然具备了足够的专业技术水平, 但由于个人利益的驱使, 任意违反职业道德, 对单位领导和其他业务经办人员违规现象视而不见, 对医院财务管理中的漏洞不但没有完善, 而且更加助纣为虐, 甚至直接参与到违规违法的活动之中去。
1.3 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
在医院财务管理的过程中, 医院的内部审计既是医院控制活动的一部分, 又是对医院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但多数医院的内部审计未能履行其应有的职责;主要是医院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够, 我国的医院一般都是院长负责制, 这就导致了医院的审计部门不能监督上级领导, 高层管理人员是自由人,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严重受限制。
1.4 医院的内部制度建设不完善
我国很多医院的内部制度建设缺乏严肃性和科学性, 所建立的制度存在很多问题, 医院的内部制度中片面残缺的现象很严重, 没有把医院的权利、业务和人员的管理科学的结合起来, 使得医院的内部制度难以发挥作用;有的医院把内控制度干脆理解为医院的规章制度;有的医院只注重业务发展, 不重视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由于内控制度的不健全, 也制约了医院的发展步伐;很多医院不遵守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的原则, 一般都采用事后控制, 通过惩罚等方法来处理出现的问题, 使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2 加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具体措施
2.1 建立科学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 要想建立科学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 必须让医院的高层管理人员转变观念, 提高他们的认识, 使他们认识到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不是医院的一个负担, 而是医院管理人员管理、控制医院的一个手段, 只有医院的管理人员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医院内控制度建立的重要性, 并且努力从行动上支持, 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才会顺风顺水。其次, 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监控得当、措施得力的监督评价体系, 一个医院要想有凝聚力、向心力, 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必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 使得这个体系在医院的管理中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 各个岗位都应该建立明确的岗位职责, 分工也要细致、明确, 最好责任落实到人头, 这样会提高整个医院工作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第三, 会计是一个医院的核心力量, 一个医院所有的账目都是由会计来完成的, 会计记录了一个医院真实的财务情况, 医院要想高效的运转, 必须建立科学、高效的会计控制体系, 使得这个体系在医院的财务管理中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 各个岗位都应该建立明确的岗位职责, 分工细致、明确, 责任落实到人, 切实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2 建立以人为本的文化, 实现软环境控制
医院内部制度发挥的关键是, 看医院的内部制度能不能成为医院内部管理的一种自发的需要, 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宣传, 提高医院的领导对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水平, 对于医院的员工, 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调动医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出发点, 确定医院内部控制的各项内容, 协调医院内部控制中的各种关系, 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制定相应激励措施, 使每个员工都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医院的财务管理之中, 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无论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环节, 还是执行环节, 都能充分考虑到医院员工的切身利益, 从而达到内部控制制度发挥的最佳效果。
2.3 提升医院会计人员的素质
首先, 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文化教育, 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的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 会计人员应该与时俱进, 思想和业务理论知识都应该是现代化的, 所以会计人员应该加强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紧紧的跟上时代的步伐, 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通过不断的学习给自己充电, 还要把学习和实际的工作结合起来, 努力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 会计电算化成为财务管理的基本运作方式, 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 对于信息的处理日趋复杂, 信息传播的及时、快捷, 对各个单位的会计提出更高的要求, 要求现代的会计对网络信息作出迅速的反应, 还必须把网络知识和会计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以满足高速发展的信息会计的需要。第三:医院还应该创造一切培训机会, 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会计也应该积极主动的参加业务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活动, 积极主动的钻研业务, 了解和掌握国家财经法律和法规, 以及与会计相关的基本知识和规章制度, 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开阔自己的眼界, 力争成为新时期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政策理论水平, 业务能力过硬的新时期的会计人才。第四:对会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是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应该贯穿在会计的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 因此各个部门都应该把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 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下去, 通过各种手段和各种渠道, 让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自觉的遵守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 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
2.4 加强预算管理的制度建设
医院的各项预算必须采用综合预算的形式, 要考虑周全, 必须考虑到每一个部门的各项预算资金, 将医院的各项预算资金全部都要纳入到医院整体资金的预算管理之中去, 此外还要进一步推进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 扩大各部门的预算范围, 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和实际相符合的限额标准, 使得预算管理制度严格细致到各个部门、各个项目的管理之中, 医院所有的开支都要严格的列入预算之中去, 预算单位经过审核批准, 医院财物管理部门和会计必须严格的按照预算来执行, 预算单位和财政部门必须对资金的拨付和应用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 为医院的财务管理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
2.5 加强文化建设, 改善医院环境
医院要想做好内部控制工作, 必须加强宣传, 使医院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都清楚的认识到, 医院要想发展、必须加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把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当做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 抓好、抓实。同时要加强医院的文化建设, 用文化的力量来影响医院的工作人员, 提高医院员工的素质, 使整个医院形成积极上进的工作氛围。
3 结语
总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良好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医院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石, 加强和完善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融合了综合性、复杂性、时效性, 是要求较高的一项系统工程, 建立和健全医院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一项不容易的事情, 实际操作中能高效运行和有效实施更不易, 但是效果却是显而易见的, 很多医院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科学的、合理的, 运作效果也是理想的, 也就是说没有科学合理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做保障, 医院健康发展、长盛不衰是空谈。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将会计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对于医院财务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会计工作的有机结合也将日趋紧密。通过政府、医院以及相关财务管理部门的努力, 医院财务管理部门各项工作也将开辟新的局面。
摘要:医院是保证人类健康、社会稳步发展的重要机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 加强医院的财务内部控制是医院改革与发展必须经过的道路, 只有建全完善医院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 阐述了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提出了完善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具体措施。
浅谈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 篇10
(一)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定义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是医院为了实现自身做大做强, 而对医院的各项经济活动规定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同时对各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评估, 最终实现防范和管控各项经济活动的风险。
(二)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目标
1. 合理保证公立医院经济活动合法合规。
合理保证公立医院经济活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进行, 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这是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最基本的目标。
2. 合理保证公立医院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
公立医院的货币资金和其他资产存在被挪用、贪污、盗窃的风险, 必须加强控制, 确保医院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 资产配置不合理, 资产损失浪费, 使用效率低下等, 也是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3. 合理保证公立医院的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医院财务信息是对医院经济活动的客观反映, 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是医院的法定义务。医院内部控制应为医院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提供合理保证。
4. 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
公立医院要进一步完整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 三权分立的机制, 并建立事先防治和事后惩治构成的反腐倡廉机制, 充分运用内部控制的制衡原理, 发挥流程控制作用, 有效地预防腐败。
5. 提高医院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能够改善医院内部管理, 促使医院执行国家有关规定、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定, 坚持厉行节约, 勤俭办事原则;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正确处理国家、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保持医院的公益性, 最终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
二、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构成
(一) 内部环境
医院内部控制中的内部环境包括:医院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 明确医院各级领导在决策、执行、监督方面的职责权限, 做到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医院必须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设置审计机构并配备相关工作人员, 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医院应以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和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 创造员工公平竞争的环境, 留住人才;医院必须加强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二) 风险评估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中的风险评估包括:医院首先了解本医院的经营过程来自医院内部的和来自医院外部的各种风险;接着对这些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 确定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最后针对分析结果确定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
(三) 控制活动
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中的控制活动具体有七种措施: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医院根据对各项经济活动中风险评估的结果, 决定具体采用何种措施实施控制, 做到医院内部控制不存在空白点, 同时又能对重要经济业务采取更为严格控制措施, 确保医院不存在重大缺陷。
(四) 信息与沟通
信息在医院内部、医院外部及医院内部和外部间的有效沟通, 是确保信息及时性、真实性、有效性的一大途径。而只有在有效沟通传递有效信息的前提下, 才能使医院的管理阶层得到真实的信息, 这样, 才有利于医院领导们根据准确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对医院发展有益的决策。
(五) 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就是医院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内部监督包括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 其目的就是为了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问题, 及时更改, 促进内部控制的发展, 以免使内部控制出现更加严重的问题。内部监督应形成书面报告, 及时揭露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及时向上级汇报。并且内部监督应该有其专门的报告渠道, 以免在发现重要问题时无法及时将问题上传到管理阶层, 拖延解决问题的时间, 使问题越积越大, 结果出现无法解决或解决困难的情况。
三、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 对医院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
近年来, 多数医院对其并不是很看重, 导致其内控意识薄弱。例如:有的医院管理层只是把内控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 有的医院在处理内控与管理, 内控与风险、内控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的认识有偏差, 把内控与发展和效益对立起来。有的医院管理者简单地讲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 认为有了预算控制就无所谓内部控制体系了。有的医院干脆拒绝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二) 忽略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中的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控制
如设备采购中的业务经办和授权批准, 医院后勤物资的采购与验收等。当这些不相容职务由一人担当, 出现问题时, 不知道其职责归谁所有;更容易照成职员舞弊、贪污行为, 造成医院资源的很大损失。
(三) 财产物资的控制较薄弱
如有的医院对采购物资一无所知, 只是纯粹依照科室的要求去采购, 而不是进行可行性研究, 造成资产的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有的医院对资产的管理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 重钱轻物, 重购轻管现象比较普遍。
(四) 忽略预算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性
预算管理是将医院的目标定量化, 并通过有效地配置和使用医院资源来实现医院目标的过程。有的公立医院没有预算管理的控制, 医院实行无计划经营, 造成医院员工没有节约意识, 没有上进心;有的公立医院虽然定制了预算, 但预算控制不到位, 没有对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比较。同时也没有对预算业绩进行考核, 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五) 缺少评价、监督机制
目前多数公立医院都没有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医院负责人没有意识到其要为医院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同时很多公立医院也没有监督机构, 上级要求上报审计人员, 多数公立医院把本身是财务人员上报, 这何来监督?再加上公立医院的外部监督不到位, 对医院内部控制的建设只是要求单位上报资料也就完事了, 没有实行实地调查和检查, 上级部门与下级部门同样流于形式。
四、完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议
(一) 增强医院员工特别是管理层对医院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 促使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
医院领导层应改变旧的“重医录、轻管理”的管理理念, 更新知识, 加强对会计法律和法规知识的学习, 明确财务负责人参与医院重大决策的职责。在出现问题时, 要明确责任。管理理念的提升是医院形成良好的内控机制和制度执行的关键。同时, 为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应在医院内部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使员工们在这种良好环境中潜移默化, 加强其敬业精神、业务技能和其专业知识。
(二)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第一, 医院应根据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的要术, 对医院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梳理, 确定医院不相容职务的岗位, 针对这些岗位规定分离管理, 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达到制衡的作用。例如授权批准和业务经办的岗位由一人担任, 很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 使医院财产蒙受损失。
第二, 医院应根据内部控制重要性原则, 制定“三重一大” (重大问题决策, 重要干部任免, 重大项目投资和大额资金使用) 决策制度, 任何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医院领导在“三重一大”事项上的个人倾向, 强化了集体决策和公开透明意识, 很好地从源头遏制了腐败。
第三, 医院应根据中纪发 (2011) 42号《关于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指导意见》制定“一把手”五不直接分管, 就是医院负责人不直接分管财务、干部人事、工程建设、行政审批、物资采购工作, 改由领导班子的副院长具体负责, “一把手”只监督审核把关, 这样加大了一把手的监管责任, 做到分权、制权, 又防止监督失控。
(三) 切实加强公立医院资产的安全控制
为了保证公立医院资产的安全, 应当在医院内部建立完整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对于医院的资源, 我们应制定定期或不定期清查制度, 确保账本上所及的与实际物品一致。我们还应该保证资产的完整性, 从其购置、登记、保管到定期盘点、账物核对、处置报批等措施都应该完整记录, 方便核查, 以免造成资产的不必要损失。
(四) 加强公立医院预算管理控制
第一, 加强医院预算编制的控制。医院内部制度应规定予以各科室要在年末制定各科室来年的收入、支出预算, 上报医院预算管理部门审批。第二, 加强医院预算执行的控制。医院各科室对于已经批复的部门预算, 应建立部门预算执行适时分析机制, 对于在执行过程中, 与预算不相符的或偏离预算的, 应及时上报预算管理部门, 对偏离部分做出修改。同时, 医院各科室年度预算一经批复, 一般不予调整, 因政策变化, 突发事件等客观原因影响科室预算执行的, 按规定程序报批。医院财务部门对医院各科室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监督, 确保医院年度预算的完成。第三, 加强医院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医院预算管理部门应对医院各科室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 规定各科室的预算执行结果与本科室的绩效考核挂钩, 促进医院预算管理更完善的发展, 做到医院以低成本运行, 以高质量的服务回报社会大众。
(五) 加强医院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
医院内部控制评价是医院负责人指定专门部门对医院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和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发表意见, 指出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 并指出整改建议, 出具评价报告。医院负责人应当对评价报告所列示的内部控制缺陷及其整改建议做出回应并监督落实;医院内部控制的监督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要求医院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独立、权威的内部审计机构, 审计机构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医院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 以及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等, 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外部监督是财政部门对医院内部控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只有外部监督检查到位, 才能引起医院负责人的重视, 有了医院负责人的支持, 医院的内部控制建设将突飞猛进。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医院内部控制已经成为医院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医院内部控制是规范医院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 只有提高医院内部控制和管理水平, 才能更好地应对医院所面临的各项风险与挑战, 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安全、便捷和经济的医疗服务。
摘要: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基本上已实现了全民医疗。政府对医疗领域的投入正逐年增加, 为了保证政府资金的安全投放和使用, 公立医疗机构迫切需要一套科学、规范、健全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文章就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要素进行阐述, 结合目前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现状, 推进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与管理的改进。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安全、便捷和经济的医疗服务。
关键词: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目标构成
参考文献
[1]张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环境现状及优化[J].财务与金融, 2012 (06) .
营利性医院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篇11
笔者认为,营利性医院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指标:
一、偿债能力指标
偿债能力是营利性医院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一般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两个方面。
(一)短期偿债能力是指医院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及时足额偿还的保证程度,是衡量医院当前财务能力,特别是流动资产 变现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该指标也被称为变现能力比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1.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用于评价医院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该比率表明医院在每百元流动负债中有多少流动资产做后盾。医院的流动比率越大,债权人越有保障,但过大的流动比率则表明医院对外部资金未能有效运用,通常认为流动比率以2∶1为好。
2.速动比率是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用于衡量医院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用于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其中“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溢”,通常情况下1∶1被认为是较为正常的速动比率。
3.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是经营现金净流量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该比率越高,表明医院短期偿债能力越强。由于直接使用现金流量,该指标评价医院的偿债能力更为稳健。但它也不是越大越好,太大则表示医院的流动资金利用不充分,收益能力不强。因此,对该比率的评价应该结合医院的现金流转效率与效益来分析。
(二)长期偿债能力是指医院偿还长期负债的能力。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指资产负债率。資产负债率是指负债总额和资产总额的比率,它表示在医院资产总额中,有多少资产是通过借债而取得的。通常医院的资产负债率越低,说明以负债取得的资产越少,但从经营的角度看,资产负债率过低,说明医院运用外部资金的能力差;而资产负债率过高,说明医院资金不足,依靠欠债维持,偿债风险太大。因此资产负债率应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为佳,一般来说该比率在60%~70%比较合理、稳健,达到85%及以上时,应为发出预警信号,医院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营运能力指标
营运能力是反映医院资产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内容。医院加强资金营运管理的目的就是加快资产的周转速度,谋求等量资产创造更多的收益。主要指标有:
(一)应收医疗款周转率=业务收入÷应收医疗款平均余额
它表明医院的病人欠费回收的速度,一般认为越高越好,因为它表明收款速度快、资金占用少、坏账损失可以减少、资金流动性高、企业偿债能力强。
(二)药品周转率。这是药品成本与平均药品库存额的比率,用以衡量医院的药品库存是否过量,测定医院药品的变现速度,其公式为:
药品周转率=药品费支出÷平均药品库存额
药品周转率指标的好坏,反映了医院药品库存的管理水平,在不妨碍医院业务需要的情况下,应以最少限度的储量为最好。
(三)床位使用率=实际占用床日数÷实际开放床日数
它反映了病床的一般负荷情况,说明医院病床的利用效益,对评定医院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四)病床周转次数=出院病人数
÷平均开放床日数
它从每张病床的有效利用程度方面说明病床的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
三、盈利能力指标
盈利能力是医院财务能力的核心,是医院的目标所在,也是投资者和管理者最为关心的能力。
(一)职工平均业务收入=业务收入
÷平均职工人数
(其中,业务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其他收入,下同。)
该指标是医院职工创造价值的体现,通过本指标的分析,对加强医院经济管理,提高医院经济效益非常重要。
(二)百元固定资产业务收入=业务收入÷平均占用固定资产净值(百元)
该指标说明医院平均每百元固定资产所产生的价值,反映了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
(三)净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该指标反映医院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是医院盈利能力指标的核心,而且也是整个财务指标体系的核心。该指标可以引导医院加强成本核算,控制成本支出。
(四)药品收入占医药收入的比重=药品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100%
它是限额指标,该指标对控制以药养医,遏制药品购销不正之风,减轻病人经济负担有重要意义。
(五)药品综合差价率。它是指药品进销差价和药品零售价的比率,反映医院库存药品将会带给医院多少销售毛利。根据目前我国对营利性医院的药品定价政策,除15种抗生素按进价顺加15%外,其他药品只要不高于同类药品的政府招标价即可。因此,营利性医院应充分利用政策,提高药品综合差价率,创造更多的效益。
四、发展能力指标
发展能力是医院通过自身的经营活动,不断扩大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力,它往往预示着企业的未来发展。发展能力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医院不断增长的营业收入、医院降低开支而节约的资金和医院创造的利润。具体表现为以下指标:
(一)营业增值率=年度营业额净增加值÷上年度营业额
在医院初创期和成熟期,该指标一般为正,但较低;发展期的医院,该指标一般较高;衰退期的医院,该指标一般为负。在分析该指标时,要与医院过去年度以及同行作比较。
(二)固定资产增值率=全年净增固定资产÷年初固定资产总值
它表明医院规模的发展及医院技术手段的更新程度。
五、病人费用评价指标
医院内部评价体系 篇12
关键词: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完善机制
1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医院管理的重要部分, 其制度的完善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经营发展, 因此, 医院开展财务内部控制十分重要。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规范医院的会计行为。财务内部控制活动可以确保医院的财务信息以及资金的流动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 能够对医院的财务部门形成监督效果, 从而保证医院资金的正确使用, 促进医院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 防范风险, 保护资产安全。医院通过实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能够发现财务风险, 并及时的做出应对措施, 从而减少风险带来的资产损失, 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的安全。
2公立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医院整体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公立医院是纳入到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单位, 兼具公益性与经营性的特征。因此, 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与只具备经营性特点的企业财务相比, 往往会忽视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意识薄弱。除此之外, 医院的财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知识也认识不够, 对财务内部控制只是停留在相关规章制度的理解层面上, 忽视了会计管理理念, 导致财务部门不能完全行使自己的权利, 制约了财务部门的发展。
(二)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首先, 医院财务部门未能形成一套全面的适合本医院会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医院的财务部门与器械采购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不能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器械采购部门在医疗器械的报废、转移等方面若未能及时办理规范的手续程序, 会导致医院财务部门不能对医疗器械的账务进行有效的处理, 往往已报废的医疗器械仍在财务的资产账簿中;同时, 资产管理部门在进行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的验收工作时, 由于各流程经手人职责分配不明确, 导致签名、盖章等手续不齐全, 阻碍了下一步流程的顺利开展。
其次, 医院财务各部门间缺乏监督制约机制。目前, 医院财务系统一般分为财务科, 门诊收费室及住院收费室三大部门。各部门都有专门的负责人来分别负责各部门的财务管理。由于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未落实到位, 财务人员的分工不明确, 只对自身工作范围的财务业务负责而忽视了医院整体的财务责任。
(三) 缺乏健全的监管机制
财务内部控制的监管机制最主要的部分是内部审计。而目前, 我国的大部分公立医院还未设立内部审计部门, 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往往由财务部门代替。这样不仅忽视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内部审计的作用。
3提高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的政策意见
(一) 提升内部控制意识, 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加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 首先应从提升领导部门对内部控制意识开始, 并逐渐提高医院财务人员对内部控制管理的认知度, 最终改善医院整体的内部控制环境。财务部门应在《会计内部控制规范》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医院的实际资金运行情况去探究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性与完整性;医院领导部门也应加强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程度, 把医院财务内部控制规范放在医院的日常工作重点来抓;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应认真遵守内部控制规范中的各项规定, 将内部控制制度与财务部门整体的利益发展联系在一起, 作为自身工作的一部分融入进去。
(二) 完善内部控制成本核算体系
完善医院财务内部控制成本核算体系, 有利于降低医院的运营成本, 从而促进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完善内部控制成本核算体系, 应将医院的各项财务活动纳入到内部控制中去, 通过内控制度, 科学合理的安排医院资金的流向, 加强对医院成本的核算与监督。完善资产管理办法, 财务部门各工作人员应严格落实资产相关管理规定, 做好资产管理工作, 保证医院资产的安全, 从而降低医院的各项经营成本。
(三) 建设完善内部审计机构
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内部控制的监管机构, 在内部控制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医院应建立一个在院长监督下, 由纪检委员会直接领导的独立内部审计机构, 只有在最高领导的监督及独立的机构负责下才能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与公平性, 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医院整体的监督作用。同时, 医院应培养一批拥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审计人员, 负责对医院的重点科室、重点人员以及重点的项目进行不定期的审计工作, 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更多的放在事前审计与事中审计上。
(四) 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首先, 医院应开展各项宣传活动。向财务人员大力宣传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的具体内容, 措施, 以及内控的最终目标, 从而强化财务人员的内控管理意识。
其次, 制定员工内控管理培训计划。医院应制定一系列岗前培训计划, 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 最后通过考核、选拔及聘用人员来管理医院的内部控制, 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
最后, 强化员工内部控制审计独立性的观念, 对医院的每项经济活动能够做到独立审核评估, 并得出有效的内部控制报告, 从而促进医院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彤冰.关于构建和完善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的研究[D].山东大学, 2008.
【医院内部评价体系】推荐阅读:
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06-26
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论文08-31
医院内部沟通10-09
医院内部控制内部审计08-22
医院内部会计控制05-24
医院内部成本核算09-27
医院内部控制制度07-14
医院内部审计价值07-15
改进医院内部会计控制07-16
我国医院内部审计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