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精选12篇)
环境艺术 篇1
摘要:陶瓷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精湛技艺下散发着古朴的韵味, 在装饰领域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环境艺术则具有综合性较强的特征, 有着多元化的艺术特色。本文将陶瓷艺术与环境艺术二者融合作为重点, 探讨了如何有效的将二者运用于具体实际, 并分析了建筑陶瓷在环境艺术中的地位, 旨在促进陶瓷艺术与环境艺术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陶瓷艺术,环境艺术,融合,运用
陶瓷艺术发端于我国古代, 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烙印。随着社会地不断进步和发展, 陶瓷艺术也随之更新和变化, 在历史长河中承载着传承民族艺术的使命。如今, 人们不再满足于最基础的生存环境, 而是逐渐追求高标准、品味化的生活条件, 使得装饰艺术在环境艺术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陶瓷作为装饰艺术的一种, 有着显著特征。因此, 有必要深入探讨陶瓷艺术与环境艺术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
一、陶瓷艺术与环境艺术的融合
(一) 日用瓷与环境艺术的融合
陶瓷艺术主要利用火将土进行凝结, 并将混合物烧制成为固体, 将其所具有的功能与艺术性相结合, 从而被广泛应用。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基于一定的设计理念, 并注入设计者的灵魂, 使其具有生命力的象征。在陶瓷艺术的发展进程中, 其自身的客观存在与精神表现之间的差异性逐渐被淡化, 与人们对美的感受更为接近, 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特性。
日用瓷是每个家庭必备的工具, 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和发展, 人们的审美方式以及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对于陶瓷艺术来说, 也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举例来说, 大部分家庭, 在客厅里会陈列一些独具特色的陶瓷艺术品, 这些艺术品作为生活用具的同时, 更是家居装修中的点缀。由此可见, 陶瓷艺术在环境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在一些装修风格较为传统的家居设计中, 日用瓷的点缀和装饰能够为整个室内设计效果更好, 且更具韵味。还需要注意的是, 在环境艺术中使用日用瓷时, 需要对陶瓷的颜色、造型以及形状大小等进行合理选择, 并与整个环境进行协调搭配, 将日用瓷与整体中的其他饰品充分融合, 最终达到日用瓷与环境艺术的充分融合。
(二) 陶瓷壁饰与环境艺术的融合
陶瓷壁饰在环境艺术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是建筑领域逐步发展出来的产物。随着室内装饰审美的变化发展, 壁饰成为了一种较为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具有色彩独特丰富、材质稳定耐磨等优势, 被人们广泛接受和喜爱, 也使陶瓷壁饰在我国壁饰装饰领域有着重要地位。陶瓷装饰主要利用釉与泥进行特殊工序的处理, 从而形成不同规格的陶瓷作品, 极具创造力和艺术特性。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充分表现出人的内在情感以及不同层次的艺术品味, 将陶瓷艺术独具特色的艺术性、美感以及其自身价值发挥的淋漓尽致。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陶瓷壁饰烘托的是一种整体效果, 单纯的墙面则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 在环境艺术中使用陶瓷壁饰时, 需要考虑到整体的构图以及色彩的搭配是否和谐, 需要从视觉感受上给人带来立体化的感受。在整个环境艺术发展过程中, 陶瓷壁饰不断融入不同的情感因素, 使整个建筑的环境艺术体现生命力和活力, 从而实现与众不同的艺术特性, 并形成和谐统一的艺术氛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 充分挖掘陶瓷壁饰的特色和优势, 并积极与其他的艺术形式进行广泛交融, 进一步提升陶瓷艺术的价值和美感。
二、建筑陶瓷在环境艺术中的地位
建筑陶瓷是一种装饰艺术, 在环境艺术中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整个装饰材料中占了较大比重。建筑陶瓷主要以装饰材料为前提, 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建筑陶瓷的存在和发展有着独特的理念和思想, 需要与其他装饰材料进行搭配使用, 从而实现理想的艺术价值。建筑陶瓷的原材料主要取自于大自然之中, 有着独特的材质, 以及防水抗冻、耐磨抗腐等优势和特征, 与建筑环境融合有着极佳的艺术效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在拥有基础生存条件的同时, 追求独特审美价值的装饰艺术。建筑陶瓷主要基于大自然的质朴特性以及艺术美感, 能充分发挥陶瓷艺术的优势和特征, 将陶瓷艺术和环境艺术进行完美融合和有机统一。陶瓷艺术在具体应用中, 具有较为丰富和多样的装饰风格, 能与不同类型的环境艺术进行结合, 从而有效烘托整个环境艺术的整体艺术美感。
三、结语
陶瓷艺术与环境艺术的完美融合, 能够对整体环境进行美化, 在整个环境艺术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两者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融合, 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在陶瓷艺术与环境艺术进行有机融合时, 需要将二者的特性进行充分挖掘, 并灵活运用相应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方式, 从而实现美化环境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促进陶瓷艺术和环境艺术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梦婷, 郭航.浅谈陶瓷艺术与室内环境艺术的融合[J].戏剧之家, 2015 (2) .
[2]王怡轲.浅析陶瓷作为环境雕塑媒介的特征[J].大众文艺:学术版, 2015 (10) .
环境艺术 篇2
1、一、问答题(20分)
1、环境艺术的基本内容有哪些?(10分)
环境艺术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广泛,是一个协调各门类艺术的整合体。环境艺术所涉及的空间范围与人的活动范围相一致。环境的艺术化处理,即环境艺术设计,是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创造理想生活的一种有效手段。由于环境艺术和人类生活紧密相连,改善环境,创造环境,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全球范围内人类文化活动的基本内容。就现代意义来讲,环境艺术至少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公共艺术、城市雕塑、壁画、以及供人们生活、休息的内部空间,即室内空间、公益性设施。环境艺术是以上各门类艺术的整合体,它包容了人的活动范围和空间,是人类改变生活方式的根本性标志之一。
2、室内设计的内容 包括哪三方面?(10分)
1、空间设计:是在建筑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内部空间进行处理,调整空间的尺度和比例,决定空间与空间的衔接、过渡、对比、统一等问题。空间设计是整个室内设计的核心和“主角”,是室内其他设计的基础。
2、室内装修设计:是按空间的要求对界面进行处理,即对顶棚、墙面和地面的材料选用、色彩、图案、肌理的处理做设想和确定工艺方法。
3、室内物理环境设计:物理环境设计是对室内通风、温度、湿度、采光、照明等方面的设计与处理。
2、二、简述题(40分)
1、谈一谈环境艺术的存在与特性有哪些?(10分)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生活在一个立体的生活空间。不同的环境其优劣取决于自然和艺术性的高低。艺术是一种极为复杂的、人们司空见惯的精神现象。它包括纯艺术和环境艺术作品,各自在接受欣赏方面有所不同。环境艺术在生活的任何空间都是可以感受到的具体现象。环境艺术的美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感受为转移。
2、谈一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继承传统文化与艺术,借鉴西方文化与艺术时需注意的问题?(10分)
现代化是不是必然以淡漠人情,甚至牺牲和压抑人性为代价呢?我们自身文化传统中的一些合理因素在一种清醒的自我批判和检讨中获得新的生命。
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把双刃。注重传统的设计风格,并能有效地将其与当地的文脉和社会环境结合起来,通过良好的设过良好的设计能建立历史延续性,能表达民族性。地方性,有利于体现文化渊源;如果生搬硬套,就会显得拙劣,令人厌倦。被动地模仿历史的复兴主义和完全不顾历史的某些先锋派人士的做法都是愚蠢的。
设计师运用传统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表现艺术的价值。可以在“旧的无能为力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环境给部件以意义,而改变环境也使意义改变。
“城市环境及其建筑物是特定环境下历史文化的产物,体现了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传统,具有明显的可辨性和可识别性。要继承和发展传统设计文化,就要注重历史环境保护。城市是个有机体,生生不息,城市需要更新,受到新陈代谢规律的支配,表现出强大的延续性和多样性(德国剧作家席勒)
对待西方文化与艺术理应采取“拿来主义”的度。但是,我们对西方文化的领受和吸取往
往是得其形而忘其意,浮光掠影式的。虽然我们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逐渐深化过程,但始终主要侧重于器物这一最初引发冲动的层面,因而对三个层面始终缺乏一尊咂耍自觉的区分意识,当然也缺乏整体的意识。目崇洋崇新的心态背后,潜伏着一种文化虚无主义。
3、东方审美意境方面的思想如何为今天环境艺术设计所用?(10分)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指在艺术创作中和艺术品欣赏中情景交融产生的神韵
或境界(情感与景物合二为一),体现气质、气韵。
强调意境美是中国美学思想的特点之一,是一种较高的审美意境。即人对环境的审美关
系达到高潮的精神状态。儒家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经历了致用—强调供用;目观—形式美;比德—象征,赋予人文意义;畅神—审美境界表现出明显的人文特征的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过程。
在设计中关注景观气脉连贯。关注园内园外的脉缘关系。
强调主从与重点: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大小的比,重点突出。
注意藏与露:“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空间组织上起到引导与暗示的作用。重视时空与季相:风、花、雪、夜、雨、雾、朝、夕,清风晓月使人产生“迁想妙得”的联想而“乐而不忧”。为补虚设景。
4、分别谈一谈宏观、中观、微观三大类景观。(10分)
宏观环境:主要指国土规划与设计。对于宏观环境,艺术设计师应于环境学家及其他专家一起,承担土地环境生态与资源评估和规划设计的基本工作。对规划地域自然、文化、社会进行调查分析,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各类动植物资源、风景旅游资源、社会人文历史、可行性分析、场地选择、环境评估、区域规划、土地使用,其工作的结果包括:地图、报告和其他文件。
1.新城建设、城市开发与居住区开发
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承担城市形象策划、城市美化、城市景观风貌设计、环境艺术规划与设计对建筑、结构设施、地形、给排水、绿化予以布局和协调。工作成果为:绘制各类地图、概念性规划、分项规划、报告文本及向主管部门审批所需文件。
2.滨水区、休闲地与旅游游憩地
在城市空间环境中水有着重要的生态意义,是城市鲜明的界面形象。
滨水区成为设计的重点对象、设计创新、历史特质维护与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予以强调,作为休闲地的大型开放空间与公共绿地结合在一起。
旅游游憩地指各种类型的公园,还有度假村、游乐场、露营地等。
3.街道与广场
街道是城市的骨架,是城市景观中的线性因素。人们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街道。分为交
通性街道、生活性街道、商业性街道。环境艺术设计师要与市政工程师处理好功能与技术问题。承担街道空间环境尺度与景观问题,特别重视城市道路交叉口节点处景观设计(节点处的景观识别引导)、周边地块建筑群体开发策划、交通组织及外部环境绿化的综合规划设计。微观环境:指小规模场地的详细设计。特殊园区包括工农业园区、企事业单位园区、校园、墓园等。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的企业开始拥有宽广的开发空间和休闲资源。
3、三、论述题(40分)
4、环境艺术设计是否需要提倡地域性?地域性与时代性有何关系?(20分)
“地方精神象征着一种人与特定地方生动的生态关系。人从地方获取,并给地方添加了多方面的人文特征。无论宏伟或者贫瘠的景观,若没被赋予人类的爱、劳动和艺术,则不能全部展现潜在的丰富内涵。”——勒内,迪博斯
不必一味强调新技术、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对于环境艺术建造材料,在许多地方首先应
考虑就地取材,并尽可能地发挥材料的物质的、美学的潜力。在形式类型上,由于受当地条件、社会、文化的长期影响,也应有明显的地域性。环环境艺术设计要注重自由构思结合地方特色与适应各地区人民生活习惯。传统砖石等材料与现代设计构思相结合,这种做法既区别于历史式样,又为群众所熟悉,能获得艺术上的亲切感。
人们对区域特性、地方特性、民族文化的追求,越来越有目的地、自觉地去发展地区文
化,包括保留城市内部的“亚文化群”,历史城市及城市中的历史地段的保护,地区特色的追
求等。地方特性将不仅被看作是古老价值的简单复活,而主要是体现新的文化设想的追求。趋同现象下地方特色的追求,乡土建筑、乡土环境受着生产、生活、民族和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民俗、感情气质和审美观念的制约。它置身于地域文化之沃土,虽然粗陋但含内秀,韵昧无穷如大自然山间野花独具异彩,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等待挖掘,予以推陈出新。
5、2、“可持续发展”这个词的意义,其实在前工业社会中是一种现实。今日人们进行的“可
持续性发展”研究的意义已变为人们与生活、生命过程的关系中形成一种十分神圣的关
系。这种关系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应如何得以体现?(20分)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影晌子孙后代他
们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应是支持性的发展,而非掠夺性的开发;少用不可再生的资源,有条件地使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废弃物及对自然的污染,为子孙留下蓝天清水。现在以至未来,可持续性发展逐渐突破了自然环境的范围(即生态的可持续性,它是可持续性发展的最基本的内涵),扩展到社会、文化、经济领域的可持续性。
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城市发展和环境建设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问
题,把它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一环。设计师应该依照自然生态特点和规律,贯彻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原则,掌握生态学和设计学的一些专业技巧,形成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艺术体系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它,不仅需要环境
艺术设计师、建筑师和规划师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和材料、技术手段,还需要决策者、管理机构、社区组织、业主和使用者都具备深刻的环境意识(节约自然能源;少制造废弃物;自愿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共同参与环境建设的全过程。
人只有适应地球,才能世代分享地球上的一切。只有最适应地球的人,才能其乐融融地
基于环境艺术的艺术美及思考 篇3
关键词:美;艺术美学;艺术美;园林艺术;创新
美,存在于自然万物之中,对于动物等较为低等的生物来说,或许美只停留于表面甚至于无从评判,但对于人类来说,美则是一种不懈的追求,甚至是其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卢梭曾说:“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可见美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笔者认为,人类之所以被称为最具智慧的生物,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对美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和评判标准,这里的“美”,已不仅仅是停留在感官上的赏心悦目,而是唤起人们在精神层面的共鸣,并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而作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我们常说的“真善美”便不难看出,美早已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而是与其他美好的精神品质相互融合,成为检验人性的最高标准。
对于美的承载和传播来说,艺术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从时间的跨越度还是从其庞杂的分支上来看,艺术在人类的生活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朱光潜曾说:“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即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是要上升为艺术美就需要人为地发现并加以演绎。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艺术美可以给予人以寄托与希望,并在不断发展中上升为理论——艺术美学,从而为更多的人进入这一精神殿堂提供指导方法。从艺术美学和艺术美的字面上来看,它们所涵盖的范围是非常广阔的,但我们可以基本分辨出一个是侧重于从理论角度对艺术美进行归纳与总结,而另一个则侧重于实践本身。个人认为艺术美学与艺术美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虽然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标准的定义都会随之变化,但唯有真正具有美学价值的艺术形式才能够在历史的洪流中沉淀下来,所以其相应的理论必然也会因此变得更为丰富和充实;反之更为完备的美学理论又进一步检验着艺术美的价值,从而达到共同进步。
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交融和借鉴使艺术美的灵感来源和表现方式得以丰富,并赋予其永不衰竭的活力。文学中的文字艺术可以为绘画、音乐等提供广阔的想象创作空间,而自然科学中的黄金分割理论又成为了众艺术领域所共同遵循的法则,正因如此,艺术美在每个发展阶段才能体现出统一性和完整性。在此基础上,美学通过艺术美提炼出关于美的创造、发展及其普遍规律,从而从哲学的观角度对美的本质加以定义,并对艺术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如果说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的传统门类是美的初始所在,那么服装艺术、环境艺术、平面艺术等分支则是艺术的衍生,是对美的传播和重塑。它们将艺术美学中的理论变得更为生活化和平民化,也使得艺术美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精神圣地,而是人们可以切身感受到的一种生活理念。因而设计师成为这两者之间的纽带,将真正为人所感所用的艺术美传递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中。
地域文化与历史渊源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艺术审美,东方和西方对美的认知便是截然相反的。西方艺术的写实精神是由古希腊罗马时代所奠定的,而东方尤以中国为代表的传统美学则受到儒道禅文化的熏陶。在西方艺术中以阳刚为美,具有外拓性、再现性和典型性的特点,而相对的东方艺术美则以阴柔见长,中国艺术以其恰到好处的内敛性、极具感染力的表现性和幽远深邃的意境表达成为东方艺术美的标志。中国作为崛起的东方大国,其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为世人留下了无比珍贵的财富,书法、绘画、工艺品等艺术的各领域都可谓登峰造极,即使是一个古老的纹样符号都可能成为今日风靡全世界的艺术潮流。不难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趋势的变化,东方美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和推崇。
从个人所研究的环境艺术方向来说,中国的园林艺术可以说是“东方美”的代名词,是艺术美的集大成者。中国的园林体系大体由古代封建帝王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构成,以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为代表的皇家园林色彩艳丽、气势恢弘,整体形制讲究对称,充分体现了皇家的尊贵和威严;相比之下,私家园林的表现形式则体现出丰富多彩、生机盎然的生活气息,这些园林集中分布于苏州及其周边地区,它们犹如珍珠般散落于城市之间。拥有园林的城市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园林艺术所体现的技艺和传达的精神内涵具有不可衡量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后世无价的财富。这些私家园林是众多修养深厚的文人画家和工匠艺人共同的心血,他们将生机盎然的自然美景加以艺术化的加工,从而创造出一种“令居者忘老、寓者忘归、游者忘倦”的写意园林山水。走在这些生动的艺术博物馆中,我们可以全方位地感受到美的真谛——自然之美。其一草一木皆有灵气,一水一石都好似天然而成,丝毫不露人工的痕迹,而亭台楼阁则巧妙地藏于山水中,谦逊地成为了大自然的点缀。无论是绘画、书法作品,还是地板的材质纹样、花窗洞门的样式等细节,都恰到好处地融入到整体的氛围中。这就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思想,也是我们今日最为缺乏的自然意识,我们在急功近利的浪潮中仿佛迷失了方向,只知一味地将自身对艺术美狭隘的理解放到自然环境中去,不惜破坏其原有的风貌,不知顺应自然之美,更不懂用锦上添花之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不仅需要我们环境艺术领域加以重视和转变,对于其他艺术领域来说也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满足,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关注必将与日俱增,因而这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下,要想充分地利用艺术美学传达艺术美,作为设计师应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当下的艺术美呈现出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物质的极大丰富和开放性的世界带给人们的是时时刻刻的新奇体验,纷繁的艺术风格相互交织令人目不暇接,但这样的状况也导致了很多艺术流于低俗、粗糙,而远离了美的本意,误导了大众的审美取向。因此艺术家和设计师有责任对这样的局面加以引导,明确艺术的生活化和平民化不等同于艺术的沉沦,从而净化艺术的空间,将真正的美传递给大众。个人觉得艺术美首先应该符合基本的美学标准,其理念也应与真善美的本质相呼应,如果背离了这些底线,那么这样的作品充其量只是一时的艺术,不能长久,更不存在真正的美学价值;其次艺术美与其所处环境和大的文明背景息息相关,这样所创造出的美更具有感同身受的说服力和独有的艺术魅力,我国的书法艺术、山水绘画、戏曲艺术等都达到了艺术美的顶峰,它们正是汲取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将民族智慧巧妙地运用到艺术中去,才有了这如此多的珍品得以留存,不仅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东方美学,更成为后世艺术创作的典范,并将这股“中国风”吹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除此之外,内涵与意境的表达对于艺术美的表现也是尤为重要的,这也与东方所推崇的含蓄美不谋而合。风格强烈张扬的艺术可能会带给观众直接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但相比意境悠远的作品少了一份余音绕梁的回味,少了一份让人反复欣赏和体会的魅力,因而所表现出的美感自然稍显逊色,且往往会禁不住时间的考验而遗失在艺术潮流的更迭中。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即真正的艺术美不应该是静止的,而是应该勇于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保留原有的精髓而用新的艺术语言去加以诠释,无疑是将其传承下去的最好方式。
值得称道的是中国已经涌现出越来越多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感的作品,个人认为最能代表现代文明与艺术美完美结合的就是苏州博物馆。这一作品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封笔之作,不仅凝聚了贝老毕生的设计理念与智慧,更包含了他对苏州的独特情怀。整座博物馆以多面几何形体来表现苏州传统的粉墙黛瓦,材料运用玻璃、钢铁及花岗石,通过现代材料来重新诠释江南水乡的风韵,给人以全新的身心感受,尤其是在下雨天置身其中,仿佛可以听到那一件件历史文物在诉说着昔日的故事,令人心驰神往。其外观整体线条简洁流畅,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如同一座精致的雕塑,再加之水面的映衬,更为其增添了典雅静谧的气质,使其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又不流于平庸。苏州博物馆的成功验证了真正的艺术美在于创新,在于与时俱进,在于充分吸收前人精髓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的生命力。如果众人都能投入于这样高水准、重创新的艺术创作和审美中,致力于共同营造一个真正能使艺术良性发展的环境,我们的美学理论才能得以充实和发展,并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风格,最终在世界占据一席之地。
总之,艺术美学不止是纸面的空谈,而艺术美也不仅仅与艺术家、设计师相关,艺术完全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它能给人以无限的精神养分,使人在世俗的纷扰中仍能保持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美是人类生生不息的追求与向往,是其区别于其他生物最珍贵的品质所在,因此我们把握住艺术之美才能更好地去探寻美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宋雄华.中国艺术的美学追求——尽善尽美[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3).
[2]王中原,王丽芳.自然美对美学的意义[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3]孙旭.细说江南园林[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
[4]陈敬,王芳,惠善康等.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在苏州博物馆的传承与转译[J].华中建筑,2015,(09).
作者简介:
论环境艺术中绿色环境的构建 篇4
一、以“全面绿色”为终极目标
在环境设计的现实中, 产生了一种误区, 认为只要注意到了材料的环保, 采用“绿色”建材, 保护环境及生态平衡, 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 就可以达到身心健康。诚然, 为人类健康着想, 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 尽量采用符合质量标准的环保建材, 与以往相比的具有其根本的优势和进步性。然而, 这只是“绿色”的一个方面, 我们更应该关注“全面绿色”, “全面绿色”包括物质绿色和精神绿色两个方面。如果只是物质这个单一的方面达到了绿色标准, 并不意味着实现了全面的绿色标准。任何设计都不可避免地要考虑人的精神因素, 人的精神变化受到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仅在于选择了合适的物质原料, 更在于这些物质原料在设计过程中是否注入了人的因素, 设计者是否关心人的情感, 是否巧妙地将物质原料进行合理的规划, 利用各种相关因素把设计对象审美化, 更切合人的情绪, 是否使人产生归属感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物质关注加精神关注才更能体现“全面绿色”。作为艺术设计者, 应该以创意的眼光, 将环境的空间、色彩、光线、空气等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 形成独特的风格, 以充分体现“全面绿色”的形象内涵。“全面绿色”是人类生存质量的标准, 只有高度重视精神需求, 环境才能成为灵性畅游的空间, “全面绿色”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二、绿色设计要充分体现民族文化传统
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是以种族、血缘、亲缘、宗教、地域等多种复杂因素为基础构成的, 较为固定的、随血脉代代相传的人群组合形式。种族血缘的归宿感和维护感, 在宗教信仰、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是非标准等方面形成了一个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这种民族文化积累的过程和演变所形成的规范及表现形式, 通常被称之为民族传统。民族传统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及对自然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绿色设计”应体现传统文化的心理内涵, 使人更具有归属感。
首先, 从差异性分析来看, 在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虽然人们对“绿色”内涵可以基本达成共识, 但是在许多层面, 受根深蒂固的民族传统和不同地理环境及气候的影响, 人们对环境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 有些感觉上的差异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中国对环境评价的标准已经形成一套独立的规范系统, 而且代代相传, 发展至今, 尽管由于过于神秘化而似乎显得缺乏科学根据,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这只是它的存在形式与现代科学理论不同, 更不能简单地以伪科学论之。我们可以从一个简单的例子解释这种差异的合理性, 对于一个办公空间, 中国人的评价标准里重要的一项为“宜有靠山”, 即座位后面需为实墙, 而且座位要尽量靠墙, 墙壁与座位之间不能留太多空间, 认为这样的环境有利于作者的事业发展。座位后面如果是门或窗, 则被视为人忌。与此相反, 在西方国家的办公空间里, 高级管理阶层的座位偏偏喜欢摆在人人的落地窗前, 背靠窗, 自然光线从背后投射进来, 容易对属下和来访者营造出震摄的气势;中华民族受农业文明的制约, 始终将暗示“山环水抱”的格局作为最有交全感和宜人的场所, 而西方在航海文明的长期潜移默化下, 认为是一种进攻性的表现;中国的私家园林崇尚自然主义, 微缩自然高于自然, 体现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愿望;西方园林则注重理性, 强调几何形体, 表达出征服和改变的精神。所以, 设计者在工作的时候需要更多地了解和关心使用者的民族文化、性格和爱好等背景, 而不应坚守一套理论标准去执行。绿色设计需要深入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创新, 力求在各自不同风格的基础上融入安全舒适而健康的新概念。否则, 一个各项数据都能达到“绿色”指标的环境, 可能对于使用者来说, 并不能让他感到舒适愉悦和有归宿感, 这将会是一种不成功的设计。
其次, 从融合性来看, 任何民族或群体, 都毫无例外地生活在一定的民俗中, 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民俗, 虽然表现为不同的形态 (物质的或精神的) , 但实际上就是指民族或该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民俗的最本质特点, 是在群体的传承中逐渐积淀而成的。各个民族的风俗都带有很强的民族特色, 包含着浓郁的民族风味。无论是何种地域文化、何种民族传统、何种民俗中的人, 都追求绿色健康的生活, 力求在各自不同风格的基础上融入安全舒适和健康的概念。无论将来的环境设计如何发展, 都必须注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不断融合。也就是说, 环境设计必须与系统文化紧密联系, 创造高品位的生活环境,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创造性地运用传统设计空间、结构、图形等元素, 用现代的观念、材料和技术对其进行新的处理;二是要探索和发展传统形式背后所隐含的空间或装饰设计观念;三是要从传统的文化意象和更广阔的传统文化的视野中寻求设计表现的灵感。
三、绿色设计要注重环境设计要素
“全面绿色”的设计是由多方面设计要素构成的。在现代生活中, 人们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舒适安全、优美而无污染的环境, 在心理上和生理上达到平和。新的环境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 环境的空间、尺度、材料、装饰、色彩、风格、光线、声音等都与人体在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感受有着密切联系。
首先, 从环境空间形式给予人的精神感受来看, 人的反应、思维、联想及感觉都是与视觉、听觉、触觉等有机联系起来的。空间环境的人体工学也加深了对人的心理、生理与空间环境的研究。如根据视觉和知觉的原理, 人们观察一个物体必须通过人的视觉和知觉, 往往是先觉察到其整体, 然后再分辨其细节。在环境与场所中, 先让人察觉到的是空间和色调, 所以, “绿色”设计应先注重整体空间的效果。
其次, 从环境空间尺度与人的对话来看, 我们所处的场所环境, 是通过实体在无限自然空间中分割出来的有限空间。因此实体与空间都是环境的基本形式要素, 人们选房子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获得由实体所围护的空间, 实体只不过是手段, 内部的生存空间才是真正的目的。人在这个有限的空间内处于运动状态, 并在运动中感受和体验空间的存在。从审美角度看, 空间有着重要的表现意义, 空间的形式和尺度也有着直接的心理效应。置身于不同的尺度之中, 人们与环境的交流状态会大相径庭。具体来讲, 正常的尺度可以促成视觉上的饱和感;亲切的尺度可以生成舒适的家庭生活特有的放松和非正式的气氛;令人吃惊的尺度可以使观者达到吃惊或兴奋的效果。总之, 把握好空间的尺度, 通过控制尺度以给予使用者所需要的心理感受, 是每一个设计师都应该有意识去思考和努力奋斗的目标。
再次, 从环境色彩影响人的视觉判断来看, 人对环境的认知、感觉和反应是与视觉、听觉、触觉有机联系的。空间的大小和轻重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环境中实体的色调。环境色彩影响着人们的生理、心理和情感, 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色彩能使居室气氛增添风彩, 引起人的联想从而对人的情绪和心理产生刺激, 直接影响工作和休息的效率。但同时, 设计者也可以利用人们对色彩作用后的视觉差, 来创造各种不同的环境。色彩是光刺激眼睛再传到人脑的视觉中枢而产生的一种感觉。在光线的作用下, 某一物体的颜色和周围的颜色可能相互协调或相互排斥, 也可能混合反射, 这样就会引起视觉中枢的不同反映, 这种引起主观感受变化的现象可称为色彩的物理效果, 它可使人对物体产生感觉上的变化。但是, 色彩给人的感觉是十分复杂微妙的, 明度低的色彩会令我们觉得比明度高的色彩距离要更远, 设计者应该以充满热情和好奇的心去了解和营造每个不同的艺术空间。
综上所述, 要创造一个真正的全面的绿色艺术环境, 设计者不能单纯将视线放在绿色环保的建材使用上, 认为材质减少污染就实现了“全面绿色”。这是当前环境艺术设计的一种主要的误区。这虽然比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观念要先进, 但这只能是一种形式主义的不全面的“绿色”, 真正的“绿色设计”是物的“绿色”和精神的“绿色”的统一。只有切实注意在设计中传统文化心理的融全和各种环境设计要素如空间和色彩的营造, 实现设计的人性化。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的质量, 绿色生活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的生活目标。本文在科学界定“绿色设计”概念的基础上, 提出了以“全面绿色”为终极目标、充分体现民族文化传统、注重环境设计要素的绿色艺术设计理念。
关键词:环境艺术,绿色环境,创意
参考文献
[1]冯菊香:产品的绿色设计与制造[J].太原科技, 2005 (5)
[2]谌德军:现代标志设计中图腾文化的应用[J].装饰, 200 (57)
[3]崔天剑:从艺术文化学角度审视工业产品设计[J].装饰, 2005 (8)
[4]李:楚文化特色图案探析[J].装饰, 2005 (8)
[5]王学: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的现状分析[J].装饰, 2005 (8)
[6]焦长虹:手绘在设计中的作用[J].装饰, 2005 (8)
[7]黄建军汤士东:论室内设计的本土化[J].装饰, 2005 (8)
[8]黄智宇:产品设计风格成因辨析——以后现代主义为例[J].装饰, 2005 (9)
[9]张苏卉:“公共”、“艺术”之辨[J].装饰, 2005 (9)
环境艺术 篇5
(一)“印象北京”专业考察报告,不少于3000字,图片不计字数(满分60分)要求:自行确定主题,用自己的考察照片,结合文字阐释,以word文档形式进行汇报,从选定的主题面展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酒店、商业、餐饮、商业街、古建筑、新建筑、园林景观等等,(网上下载不计分)。考察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选题意义(研究目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期研究成果(拟解决的问题和实施方案)。
(二)参考资料来源:电子相册图片不少于50张(满分40分)
1、博物馆类要求:选择一座博物馆,对其外观和内部空间进行图像采集,建立文件夹进行保存上交。
2、商业空间类(饭店、专卖店、酒吧和美容美发店等任选)要求:针对饭店、专卖店、酒吧、美容美发店和其他商业空间进行资料搜集。一共不少于3个店面的考察,并分类建立文件夹进行保存上交。
3、商业街(座椅、垃圾桶、路灯、公交站牌、电话亭等)要求:针对考察内容,分类分项建立文件夹进行保存上交。
4、景观类(公园、广场、街道、校园)要求:针对考察内容,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景观设计,进行图像采集,建立文件夹进行保存上交。备注:电子相册按不同类别进行分类,并建立详细的文件夹进行保存上交。
5、上交形式:各班以光盘形式上交,目录要清晰。
特殊情况不能外出考察者的作业安排(不含家庭困难学生)
(一)缺席考勤请假条需院长或书记签字认可。
(二)学生自行专业考察报告,不少于3000字,图片不计字数(满分30分)
1、自行确定主题,以word文档形式,从选定的主题面展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酒店、商业、餐饮、商业街、古建筑、新建筑、园林景观等等,(网上下载不计分)。
2、每天写一篇日记,记录好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每篇日记不少于400字,记录一周时间考查内容。(满分10分)
(三)电子相册图片不少于30张(满分20分)
1、博物馆类要求:选择一座博物馆,对其外观和内部空间进行图像采集,建立文件夹进行保存上交。
2、商业空间类(饭店、专卖店、酒吧和美容美发店等任选)要求:针对饭店、专卖店、酒吧、美容美发店和其他商业空间进行资料搜集。一共不少于3个店面的考察,并分类建立文件夹进行保存上交。
3、商业街(座椅、垃圾桶、路灯、公交站牌、电话亭等)要求:针对考察内容,分类分项建立文件夹进行保存上交。
4、景观类(公园、广场、街道、校园)要求:针对考察内容,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景观设计,进行图像采集,建立文件夹进行保存上交。备注:电子相册按不同类别进行分类,并建立详细的文件夹进行保存上交。
5、上交形式:各班以光盘形式上交,目录要清晰。
在装饰公司考察学生作业要求,(满分60分)(不含家庭困难学生)
(1)公司规模与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2)公司设计流程与项目运作;(3)客户提案定位与草图方案的确立;(4)设计方案与设计实施。
环境艺术陶瓷内涵探究 篇6
关键词:环境艺术陶瓷 艺术性 实用性
1 环境艺术陶瓷概念的提出
环境艺术陶瓷的提出是人们对生活的要求提高所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进程在逐渐深入,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日用陶瓷类产品也朝着同样的方向发展,这类陶瓷制品在保持原有的实用性的同时,通过对造型、色彩、装饰等方面创意,提升产品的艺术性,使这类产品变为了卫生艺术洁具、艺术餐具、地面艺术瓷、墙面艺术瓷、广场艺术瓷、道路艺术瓷、室内艺术瓷、建筑艺术瓷等,环境艺术陶瓷就是指能够保护和增强人类生存环境、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并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陶瓷产品的总称。
2 环境艺术陶瓷的特点
环境艺术陶瓷是兼实用与艺术为一体的产品型式,需具备以下特征:
1 实用性。作为日用陶瓷出现,其自身具备很强的使用价值。环境艺术陶瓷的出现适应人们审美水平提高、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的要求,这是一类带有艺术性或是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实用瓷器,所以它的首要特征就是实用性。实用性对于陶瓷用品来讲是与生俱来的,陶器或瓷器在远古时期的出现是为生活所需,是作为盛器而出现的。经过几千年的历程,陶瓷类制品无论在品种、花色还是工艺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接触到的陶瓷制品最重要的功能依然是“用”,例如餐具中每天吃饭用的碗,喝水用的杯子,虽然科技进步,有许多其它材质产品的出现,玻璃、塑料、不锈钢等,但几千年来,瓷器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日常使用的器具中,大多数人会习惯性地选择瓷器。这是一种文化渗透的表现,所以无论其形式怎么变化,环境艺术陶瓷要长久的生存下去,最根本的特征离不开实用性。
2 艺术性。通过造型变化及表面装饰图案的变化赋予其较高的艺术品位,提升其产品的附加值。在满足了实用性之后,环境艺术陶瓷需要满足的第二个特征是艺术性,或者称为审美性。人的生活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物质生活,一部分是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是基础,精神生活则体现出生活的品质。人们日常生活环境中出现的各类实用型瓷器满足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当生活富足,对生活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时,生活中原有的各类瓷器就无法满足其需求,这时就需要艺术参与进来。艺术是人类精神的集中体现,通过瓷器这一载体,将人类的精神文明予以体现,提升产品层次,推动人类精神文明建设步伐。
3 绿色环保。环境艺术陶瓷产品需采用天然材质,无任何化学用品,环保、无污染、无辐射,符合人类当下对生态环境的要求。陶瓷产业目前发展面临着产业污染严重、原料资源紧张等不利因素制约,这是陶瓷发展在生产技术方面遇到的障碍。从人类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来看,陶瓷制品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不能以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为前提,要考虑人类长久的生存,要保护环境,所以环境艺术陶瓷所使用的材料和生产技术必须要符合环保的要求。
3 环境艺术瓷的分类
(1)按照用途进行分类
卫生艺术洁具:艺术陶瓷马桶、艺术陶瓷面盆等在卫生间出现的艺术陶瓷制品;
建筑艺术瓷:墙面艺术瓷、地面艺术瓷、广场艺术瓷、道路艺术瓷、室内装饰艺术瓷、室外建筑装饰艺术瓷等和建筑有密切联系的艺术瓷器;
日用艺术瓷:餐具、茶具等日常生活起居使用的艺术陶瓷制品。
(2)按照空间进行分类
室内艺术瓷:包括日常生活所用的艺术餐具、艺术杯具,卫生艺术洁具,地面艺术陶瓷,墙面艺术陶瓷等家居环境使用的艺术瓷;
室外艺术瓷:广场艺术瓷、道路艺术瓷、室外建筑装饰艺术瓷等公共空间使用的艺术瓷。
(3)按照艺术设计学科划分方式进行分类
产品设计:包括艺术餐具、艺术杯具、艺术陶瓷马桶、艺术陶瓷面盆、室内艺术装饰陶瓷、室外建筑装饰艺术瓷等对单个产品进行设计的种类;
环境艺术设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将对广场艺术瓷、道路艺术瓷、地面艺术陶瓷,墙面艺术陶瓷等进行具体的运用。
4 环境艺术陶瓷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异同
(1)生活陶艺
对于这个概念业界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提法有多种,但都离不开,手工制作、具有实用功能,带有装饰意味的陶艺。实用性和审美性是其特征,但却有别于传统日用陶瓷的是手工艺的特征,创作者通过制作将自己的情感融入陶瓷表达出来。与环境艺术瓷相比,它更多的是工艺制作,较少工业生产。
(2)日用陶瓷艺术化
这是针对日用陶瓷受到工业化生产的负面影响,日用陶瓷造型和装饰简单,艺术性不高的状况提出来的。是现代日用陶瓷发展的方向,是对现代日用陶瓷的发展进行了阐释,并不是一个专属名词。
(3)环境艺术陶瓷概念提出的必要性
环境艺术陶瓷的概念是在人类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要求提高的条件下产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传统的消费观是以单一的生活为主,以消费生活必需品为主,当前的消费观则以享受生活为主导,消费中追求个性,追求高层次需求的满足,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对产品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作为日用产品出现的陶瓷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需求层次,通过艺术、创意来转变自身的形象,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从而满足人们对个性、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而目前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日用陶瓷类艺术化产品与普通日用产品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区分,尤其是概念名称方面。社会发展,陶瓷产品也随着进步,那么与之相匹配的产品名称也需要随之发展变化,面对陶瓷类产品的发展状况,环境艺术陶瓷名称的出现,是时代的需要,是陶瓷发展的需要。
nlc202309011816
5 环境艺术陶瓷概念提出的意义
5.1理论意义
环境艺术瓷品类名称的出现,主要适应于当代社会发展,在陶瓷类制品中要有相应的名称与时代相对应,类似于在陶瓷发展史中,可以看到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种类名称的出现,例如三彩瓷、钧瓷、汝瓷、青花瓷、釉里红、珐琅彩瓷等,都代表了陶瓷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时期,特定的工艺技术等。同时从陶瓷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还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人们的生活水准、审美需求等时代特色。对于当代社会来讲,陶瓷需要一个拥有时代特色的名称,一方面可以通过名称来显示时代的特点,以及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另一方面通过一个名称来对这一阶段的陶瓷发展进行标注,使之成为陶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5.2现实意义
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人们的要求就不仅仅限于低层次的吃饱穿暖,墨子讲,“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对生活的要求开始追求高层次的精神满足,除了对艺术品进行消费以外,精神的满足还可以得益于日常生活用品的艺术化。环境艺术陶瓷的确定可以帮助人们非常明确提出自己在陶瓷用品方面的要求,而不再是一种模糊的需求。拓展环境艺术瓷的使用领域,玻璃、钢构架以及简约理性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表现出德国人的理性特点,而我们可以通过环境艺术陶瓷的使用,建造属于自己的城市以及生活方式。此外,概念的明确可以形成与此相关的产业,形成产业链,解决一系列与此产业相关的问题,例如环境艺术陶瓷产业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生产环节就是设计,那么这个产业的形成及发展首先将会解决相当部分的设计院校毕业学生的就业问题,设计类学生的就业是目前高校面临的巨大压力,而环境艺术陶瓷产业的发展则将会使学生学以致用,避免人才流失。同时产业的发展将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城市形象,为百姓创造美好家园。
结语
十八大提出要通过城镇化建设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而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是产业的推动,环境艺术陶瓷概念的确立,可以明确其相关产业发展的方向,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解决以上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真正得做到“人的城镇化”。城镇化建设的标准是改善人们生存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尤其是精神生活的丰富。环境艺术陶瓷产业的兴盛可以带动城镇建设艺术化的发展,将文化的内涵通过实用陶瓷的形式,形象地用艺术的语言表达出来,表达在人们生存空间中。
浅析城市公共环境艺术 篇7
关键词:城市,公共环境,环境艺术
1 城市公共环境的基本内容
城市公共环境是城市环境不同方式的表现形式, 按照其功能进行划分, 可将城市公共环境分为集散型城市公共环境、商业性城市公共环境、交通性城市公共环境以及休闲型公共环境等。这几种公共环境共同构成了城市公共环境的主要内容, 并且在功能上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每个不同功能的公共环境都有着各自的作用, 是城市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城市公共环境按照营造的方式进行划分, 也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是在城市建立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一些自然风景区、保护区等自然场所。人工环境是城市建设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为人们提供便利和服务, 而建立起的有利于人们生活的各项环境设施, 包括广场、商业区、公园以及娱乐休闲场所等。人工环境是城市发展所必须要进行的一项重要步骤, 而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发展也离不开人工环境的创造。
城市公共环境分类的目的也是在于更好地对城市系统进行规划, 要建立一个优质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系统, 还需要不断地提高城市空间功能和形态的装饰, 其中对于城市社会、生态, 以及美学等综合性问题还要仔细进行研究, 从而改进人工环境系统, 建立起良好的公共环境系统。城市公共环境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的推动, 在进行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时, 还要考虑到城市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及建立应有的价值体系, 并且相关的影响因素也需要考虑在内, 从而有效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从本质上来看, 城市公共环境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城市建设的问题, 也代表着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 以及社会文化与经济环境的融合等内容。
2 城市环境艺术的意义
2.1 美化城市环境
城市中公共设施建设中加入了艺术设计后, 更好地展示出公共环境的使用价值和艺术效果, 比如, 一些公共环境中都加入了雕塑等艺术作品, 这些艺术作品的加入不仅丰富了公共环境的美观度, 同时也提升了环境的文化气息。在公共环境中, 雕塑等艺术作品的加入为公共环境艺术的创造提供了更多题材和方式, 形成了一种更具现实意义的文化艺术, 即生态雕塑艺术。这种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并且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表达出了人们对于环境的尊重, 对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也有着重要作用。目前, 很多城市广场中都设计出了艺术化的公共设施, 并且融入了更多具有个性的主题元素, 它们不仅有着美化环境的作用, 同时也代表着城市中的文化气息。不同的城市中, 公共环境都有着不同的艺术特征, 这也是城市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在城市逐渐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 城市文明艺术的发展也在城市环境中得到了更多体现, 并且也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2.2 教化功能
城市公共环境是城市公共文明的重要体现, 是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手段, 是一种向市民传递文化的载体。这种作用来自于公共环境艺术作为艺术种类所固有的影响, 具有情感化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在引导人们趋向文明, 提高生活情操和格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城市是需要公共环境艺术的, 每当我们进入一个城市, 特别是古城、名城, 都会被传统文化和各种各样的特殊建筑所深深吸引和打动。而这其中, 公共环境艺术扮演者重要角色, 可以良好地构造城市环境氛围。另外, 城市公共建筑也是城市呈现给市民的一张名片, 一种文化, 并且这种文化会随着时光的推移, 积淀成为“城市的年轮”。大到城市公交系统, 小到公共垃圾桶无一不是城市艺术品位的体现。
很多时候, 达到艺术化最简单的方法便是将人们习惯的造型而不断设计变化。比如, 在城市中到处都可以见到的垃圾桶, 在功能方面, 垃圾桶可能只是用于垃圾收集的作用。但是, 如果对垃圾桶的外形等进行美化设计, 如材质, 造型等, 则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3 公式公共艺术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城市公共环境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 建立起真正属于城市特色的公共环境艺术, 也是城市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对于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 不仅要具有一定的城市特色, 同时还要保留城市的文化基础。然而目前很多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许多艺术上的外品被大量炒作、模仿、克隆, 成为视觉上的污染, 环境中的败笔, 造成建设性的破坏, 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土地等资源。为了提高我国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现有的水平, 建议各类领域专家、领导和各界的朋友们, 需要以良好的公共艺术环境为起点, 做一些具体的建设性工作。城市的发展建设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 需要发扬科学民主精神, 团结一致、埋头苦干、努力奋斗, 从思想观念、理论概念、人才培养、队伍建设、规划设计等方面, 在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上, 实现新的突破, 达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王庆玲, 李峰.关于城市环境艺术发展的探讨[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论小区建筑环境艺术 篇8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 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市场需要, 生态小区的设计理论和建设实践快速发展起来。生态小区是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来设计小区整体的各种要素, 比如建筑、自然环境和人造景观, 能够使生态系统各元素和谐并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把作为“城市之家”的小区建设成为具有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物质文明和文化底蕴高度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城市住区。生态小区是现代都市文化的载体, 以生态规律为准则, 对作为城市生活基础的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 使小区成为真正的生态小区, 通过营造小区生态文明环境来引导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现代小区建筑设计讲求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理念, 越来越注重景观设计。因为小区环境对人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对小区自然环境背景的忽视甚至破坏, 会直接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区景观的设计没有充分地发展和运用, 小区也谈不上具有生态环保性能, 因为环境的美化对生态小区至关重要。
从规划设计角度来看, 生态小区并非只有建筑物的设计一个孤立的元素, 它涉及到小区整体环境的方方面面。生态小区总体布局是一个复合系统, 它包括单体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配套的设计, 生态小区的设计宗旨是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和生命质量。这种理念落实到具体设计层面, 就必须做到:注重绿化布局的层次、风格与建筑物的环境氛围要和谐, 特别是颜色要协调, 反差不能太大;同时注重发挥绿化建设在整个小区生态中的隔离层的功能, 美化人居环境的同时又能起到隔离外界的噪音, 营造安静的环境来消除精神疲劳。在小区的建造上, 需要建设生态科学型的住宅, 注重节省能源, 创造适合居住者对自然空间和社会交往的条件。生态住宅要有益于身心健康, 最大限度地营造满足人居住和生活需求的健康文明新家园。因此, 生态住宅的设计, 重点是尊重和维护自然生态的和谐, 各种元素共生共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以自然法则为准则合理配置生态小区的资源。营造和提高住宅区的环境质量, 是以植被的多样性、自然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空气质量的清新为依托的。
二
建筑设计是为了实现室内空间美观的要求, 同时在维护室外空间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背景环境、城市文化规划相协调的结果。建筑设计中除了建筑本身优美动人的造型外, 其配套设施也是至关重要的, 尤其是城市绿地系统。它是城市中唯一具有生命活力的基础设施, 在维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面貌方面, 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因此, 绿地系统是衡量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 是我们创造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孤立的元素, 建筑只有与周围环境协调才是美的。“建筑”作为凝固不动的具体形象, 要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力只有依靠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而环境是会不断变化的, 环境艺术设计要求把富有变化性的环境作为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景观。因而特别注重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在建筑的整体轮廓上, 要注重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 讲究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 在线条造型上符合环境的肌理, 建筑本身和谐融入生态环境。建筑与生态环境彼此和谐, 共同构成一个良性运转循环的系统, 才能发挥最大化的功能, 满足人的生活需要和审美等精神层次的需求。这也正是现代城市人文价值关怀的体现和见证。
三
设计绿色生态住宅时, 要以当地的自然环境为依托, 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的有关原理及现代人文理念, 合理安排住宅建筑与其它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使住宅融入环境, 成为一个生态系统。从宏观层面出发, 以生态环境的空间规划布局为本位, 准确定位住区朝向和风向, 设计生态走廊;研究阳光与阴影的关系, 规划阳光区和阴影区;通过绿地系统确保生物多样性, 营造具有良性生态效果的住区环境;在绿色生态住宅设计中, 多设计通向住区之外的风廊通道;通过充分利用绿化、地形、建筑、景观小品来营造通透深远、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 在住区环境空间布局形态上避免方块型的建筑城市模式, 建设美观舒适的生态环境。结合地理条件, 发挥自身独特的景观生态优势, 使之具有畅通的空气条件和稳定的生态气候协调能力, 方便人们居住生活, 使人、建筑与生态环境合为一体, 构造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在景观设计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营造和谐的生态居住环境, 具有代表性的是“浦东世纪花园”。它的设计理念是用一条贯穿东西向的绿色景观主轴紧密联结各部分的中心绿地, 并把各个休闲步行绿轴延伸到每一个组团绿地、休闲绿地、宅间绿地, 构成一个开放性又环环相扣的整体绿化景观系统。因此建筑设计师应在理性的设计和科学的程序之中体现出人文关怀, 提升建筑的文化品质。
因此, 现代小区建筑设计不仅仅只是设计, 它更传达和代表了一种美好和具有诗意的生活理念。建筑设计是在一个三维世界里对空间的准确把握和全方位解读。而空间是我们把握世界和感知自身存在的方式, 具有无限性和形而上的哲学意义。建筑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建筑设计也体现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建筑与人的自觉融合, 构成一种微妙的关系。建筑与人共生共长, 彼此成为一体, 也无时不在影响着人的生活。因而在建筑设计中, 不单单是在盖房造屋而已, 现代设计理论必须使建筑提升到艺术和哲学的层面。建筑设计者需要具有对空间的准确把握能力和深刻的感受力, 考证建筑与历史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 去认真思考大的时代背景下, 建筑应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和功能用来满足时代的社会生活的需要。放在当代都市小区建筑设计的具体实践中, 那就是设计出一种合理科学的方案去规范中国城镇居民的居住形式和改善其居住的环境质量。绿色生态小区建筑设计的遵循的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合为一体的理念和模式, 提高了居住生活的质量和精神层次的追求, 是一种适合现代生活方式和社会生活需要的建筑设计模式, 它注重“以人为本”, 体现了具有浓厚人文关怀的时代精神和高层次追求。生态小区的建筑设计, 是对人居生活的不断完善、革新和发展, 并不断充实和发展了现代建筑设计理论, 把建筑提升到了哲学和艺术的层面。设计理念的发展反过来又指导住宅建设水平的提高, 今天的生态小区住宅在空间、户型、材料和建筑概念、居住观念等方面不断发展, 并获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其中最显著的体现就是建筑风格和理念的多样化发展趋势:比如有的设计朝着休闲化方向发展, 创造出了环境幽美的休闲小区, 犹如人间桃花源;有的强调“私家”概念, 设计风格极具个性和观赏性;有的注重环境素质和自然观念, 设计出来的小区环境极富亲和力, 特别讲究居住品位。
参考文献
[1]王立红.绿色住宅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3-7.
[2]吴人韦.城市绿地的分类[J].中国园林, 1999, 15 (66) :59-63.
浅谈环境艺术发展趋势 篇9
“环境艺术”这一词汇, 在改革开放之处, 从西方国家引入, 通过近三十多年发展, 逐步深入社会理解和认同。在我国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是80年代的引入阶段, 在当时改革开放政策指导下。经济与文化建设开始全面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生存的空间生态环境的质量提出了高标准, 高水平的要求, 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在环境设计方面远远走在我们前面。当时的设计界对艺术设计和工业革命进行了反思, 对环境和设计展开了研究, 在这种大背景下, 我国国内在1989年率先在全国创造了环境艺术设计, 其它各类美术院校也相继开设了这门专业,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跨越了艺术和设计的界限, 有机地把二者结合为综合内的环境美术学科, 这一创举推动了设计艺术学科的发展。第二阶段, 环境艺术学科实践成熟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中国人民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更高, 全国的各地的城市、城镇化建设给环境艺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机会, 全国美术院校和工科院相继成立了环境艺术专业达几百个, 呈现一派蒸蒸向上的兴旺景象。第三阶段, 也就是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城镇化发展, 严重的环境污染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很大影响, 环境艺术发展到现在, 除了美化环境, 更多研究的是如何预防环境的持续恶化, 如何为改善日益恶化的环境也是当今环境设计师们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从环境美术学科的意义上来看, 环境艺术设计是基于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改善而设立的, 因而它涉及到人们对生活的要求, 对生活的态度, 对社会的责任。思想道德观的变化, 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生活需求的提高, 给我们的环境艺术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环境美术学科它不仅是属于一种美术学科, 更牵涉到很多相关学科门类, 带有综合性的。不象刚刚开始是局限于美化领域上了, 更多的是如何刨造一种和谐的自然环境了, 从这种意思上来讲, 就要求环境艺术学科, 在课程开设上, 研究方向上要有所刨新, 有所变化, 更要适应当今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城市化、城镇化建建过程中, 在盲目的工业化生产中, 表面上看, 环境变化从局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表面看起来, 确实现代化了、美景化了, 但由于趋功近利的追求, 规划的不连续性, 政策的不连性, 在城市建设中造成了许多问题, 工业生产的不合理, 对资源的无情掠夺, 使环境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破坏。
作为一门综合类的设计学科, 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的对象是具有综合设计能力的人才, 环境艺术设计的切入点是一种营造艺术, 同时辅以营造的技术, 还要兼顾环境与自然的关系研究, 建筑在这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学, 而是作为一个媒体, 传承着向内、向外两个方面的延伸, 这个延伸涉及到内部的活动场所, 它包括室内居住环境设计、工作环境、娱乐环境、商业环境、艺术设计等和向外延的规划设计、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以及公共艺术设计, 还有就是这个环境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等等, 从而构成了一个设计的整合体, 形成设计的全部, 很明显, 环境艺术设计不仅涉及到建筑学、规划、还涉及到美术设计领域, 还涉及到环境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而广泛的意义上说, 它涉及到人文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 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特别是当今工业化, 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人们的生存和聚居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现代化的研究已不再停留在解决人类生存和聚居的问题上, 而是进一步探讨重新构架都市人文景观的生态环境等问题。人们的生环境中所有视觉对象都与视觉艺术有密切关系, 从每一件城市的家具造型到一个城标、城雕的刨作都为都市提供了特定的视觉点和视觉象征, 环境美术的特征在这里被强化出来了, 同此可见, 随着社会的进步, 学科的交叉成了必要和必然的趋势, 其学科地位也随着其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而显示出其价值。
在当前大规模的城市和城镇建设中, 由于某些职能部分在对长远发展规划缺乏前瞻性, 在审美方面还存在认识上的差距, 另外一些设计人员在设计中缺乏一咱整体设计意识, 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单体设计思路, 而使得设计效果不尽人意, 建设意识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这一种形式上, 环境艺术设计将是探索刨新队伍的一支生力军, 由于它的多方位、多视角的出发点, 使得设计的各个方面被统一在一个大前提下展开。从规划到建筑单体、从园林绿地到室内设计、从共享空间到工艺品设计, 一体化设计思想可以贯穿到设计的全过程。这个全过程正是环境艺术思想的体现。在当今社会, 环境艺术设计将面临更加广阔的前景, 作为环境艺术学科自身应更进一步加强和其它学科的磨合, 进一步沟通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进一步投身到对生态环境的研究中去, 使这一学科在不久的将来更充满生命力和刨新精神。
摘要:环境艺术做为我国的一门新兴的艺术学科, 愈发深受社会的关注;“环境艺术”这一词汇, 在改革开放之处, 从西方国家引入, 通过近三十多年发展, 逐步深入社会理解和认同。在我国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环境美术学科的意义上来看, 环境艺术设计是基于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改善而设立的, 因而它涉及到人们对生活的要求, 对生活的态度, 对社会的责任;在当前大规模的城市和城镇建设中, 由于某些职能部分在对长远发展规划缺乏前瞻性, 在审美方面还存在认识上的差距, 另外, 一些设计人员在设计中缺乏一咱整体设计意识, 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单体设计思路, 而使得设计效果不尽人意, 建设意识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
浅析室内光环境艺术构成 篇10
1 光的艺术魅力分析
光照的主要作用对于人们自身视觉功能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不存在光照, 那么人们就不会感受到明暗与色彩的感觉, 也就看不到任何事物。光照满足了人们视觉物体空间与色彩以及形状的生理需求, 同时对于室内环境的美化也是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1]。光照的功能有很多, 它不仅能够合理的构成空间, 也能够有效的改变空间, 此外, 对于室内空间也具有美化的作用, 但是也有可能对空间产生严重的破坏效果。光照可以将空间照亮, 而且光照的不同也能够构造出不同的情调与气氛, 空间的意境也会不同。然而, 在相同的空间内, 光照的方式不同, 并且光照的角度、方向以及位置的差异, 灯具的不同造型以及不同的光照色彩和强度, 对于空间的视觉效应也都具有不同的影响[2]。光照的魅力处于时刻变换的状态, 可以浪漫富有情调, 也可以瞬间变得神秘, 可以让人感觉温馨舒适, 也可以让人感到阴森与恐怖。
2 采光概述
人们始终在自然光的照耀下生活, 因此, 对于自然光的光照感觉已经逐渐形成了自然的本能。一般情况下, 人们对于光环境的衡量主要是以自然光作为标准, 所以, 人工光如果能于自然光的性质相接近, 则光环境就被认为是合格的。
采光的方式包括以下两种:自然光源与人工照明[3]。
2.1 自然光源
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阳光, 如果长时间不接受阳光的照射, 人类自身的健康就无法得到保障, 然而, 光照过多也对人的健康有一定的不良影响。自然光的采光质量主要与方位、室内日照的面积、时间、绿化配置以及建筑物间距具有直接的关系。对此, 我国出台相关规定, 必须保证建筑住宅能够在冬至当天接受至少一小时的有效光照, 并且建筑物的方向最好是朝南或者朝西南、朝东南。此外, 建筑物间的距离和高度比需要在1:1:1以上,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室内具有优质的光照条件[4]。
玻璃的出现对于室内的采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采光提供了便利。建筑玻璃顶或者是玻璃窗的面积、方向、形状、色彩与透明度的变化, 也能够创造出不同的光照度以及不同的艺术氛围。在室内采光的设计过程中, 需要重视心情舒畅与视觉识别能力的提高, 并将其作为具体的标准, 利用合适的采光条件来有效的提高生活的情趣以及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2.2 人工光源
人工照明的光源包含的种类较多:水银灯、试灯、白炽灯以及钠灯等等。同时, 伴随光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更多的光源被开发出来, 而且先进的技术种类也不断增加。
其中, 白炽灯主要是利用钨丝的高温辐射来制造光的, 同时白炽灯的光谱在分布上也比较缓和, 光色的显色性能以及可见度都很好[5]。白炽灯的光色更偏向于黄橙色, 和自然光相比具有一定的不同, 并且白炽灯的发光率也不高, 在发光的同时还会散发出一定的热量, 灯泡的使用寿命也不长, 但是, 白炽灯的色光十分柔和与温暖, 这样就能够使人的视觉更容易与传统的照明光源相接近。
而荧光灯则是根据水银蒸汽的放电面发出紫外线的原理, 荧光物质在受到紫外线的激发过后发射出荧光。荧光灯的光谱与自然光更接近, 并且耗电量不高, 亮度比较强, 自身的显色性质也很好。所以, 在日常生活中, 荧光灯的使用更加广泛。
3 室内灯光环境的艺术设计研究
3.1 室内灯光环境艺术设计的原则
3.1.1 功能性
室内灯光照明的设计需要与其功能的具体要求相互吻合, 针对空间、场合、对象的差异, 来正确的选择照明方式与灯具, 进而确保照度与亮度符合要求。
在会议厅中, 灯光的设计就需要使用垂直式的照明方式, 保证亮度的分布均匀, 不会出现眩光的问题, 而且照明的灯具主要是选择全面性的照明灯具。而在商场的橱窗或者是陈列区域, 应选择强光的定点照射, 这样可以更好的突出陈列商品的形象, 亮度需要高于普通照明的4倍左右, 并且照明灯具需要选择方向性比较强的灯具, 这样能够更加突出商品的质感以及立体感, 进一步提高商品广告的效应[6]。
3.1.2 美观性
在室内装饰环境的美化以及艺术氛围的创造中, 灯光照明是比较重要的手段。在进行室内空间的装饰过程中, 需要重视空间的层次感, 并且有效的渲染空间内的环境气氛, 所以, 灯具造型的选择也十分重要。现阶段, 在家居建筑以及商业建筑和娱乐性场所的环境设计中, 灯具的作用已经不再局限于照明, 而是更加注重材料、比例、造型、色彩以及尺度等作用, 同时也逐渐成为了室内空间设计中重要的装饰品。
灯光的设计师需要对灯光进行有节奏的控制, 包括抑扬、明暗等, 同时可以使用反射与透射等不同的方式来充分发挥出灯光自身的色彩与光辉作用, 进而营造出温馨、优雅等不同的艺术气氛与情调, 使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更加丰富多彩。
3.1.3 经济性
灯光照明的效果需要科学合理, 并不是越多越好, 越亮越好。对灯光的照明进行设计主要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审美心理与视觉的需求, 可以使室内空间充分体现出自身的实用与欣赏的价值, 最终实现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完美结合与统一。灯饰华而不实会造成能源经济的过多浪费, 并且较强的光照也会形成光污染, 对人们的身体具有巨大的负面影响[7]。
3.2 灯光表现形式
3.2.1 面光的表现
在室内光环境的设计中, 天棚面光需要具有均匀的光照, 并且光线应充足。而面光的表现形式有很多, 可以使用日光灯吊顶, 能够使光线的密度保持均匀一致, 并且使得所用空间都具有充足的光线。此外, 可以使用面积较大的筒灯进行吊顶, 在天棚上安装牛眼灯, 感觉像夜空的繁星。还可以与天棚的梁架结构相互结合, 设计成光井, 让光线在井格中射出, 这种方式也能够产生不同的室内空间效果。
3.2.2 带光的表现
带光主要就是把光源设置成长条形的光带, 形状多种多样, 格子形、条格形、三角形或者其他的几何图形[8]。例如:天花板光槽、内框型光带吊顶、平面型光带吊顶、环形光带地板、下投光槽、上投光槽等。长条形的光带具有导向性, 在人群较多的公共场所中, 该光带类型被广泛应用, 作为导向性的照明工具, 而其他的光带主要就是起到装饰的作用。
3.2.3 点光的表现
点光的光源投光的范围比较小, 并且十分集中。因为点光的光照明度比较强, 所以, 在卧室、橱窗、餐厅或者是舞台等场所被广泛的应用, 作为重点照明或者是直接照明的工具。点光的表现方式也十分丰富, 包括顺光、侧光、顶光、逆光等等。
3.2.4 灯具种类与其艺术效果
在科学技术与先进材料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灯具的花色品种不断增加, 并具有较多的造型, 在色、质、光、形方面都具有不同的变化。灯具在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照明条件的基础上, 也是室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逐渐成为了室内设计中的重点。
4 结语
综上所述, 室内设计中的光环境艺术设计在现阶段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室内光环境设计的好与坏主要依靠建筑自身的设计以及光源的选择, 此外, 还包括室内家具的摆设与家居装饰的陈列等等。
在对室内光环境进行设计时, 需要充分的考虑并结合周围的环境, 进行巧妙的结合, 进而更好地营造与渲染艺术情调与氛围, 最终充分实现光环境艺术设计的价值。文章对室内设计中的光艺术自身魅力以及采光的形式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并对室内灯光环境的艺术设计的原则和灯光的表现形式进行了研究, 进而为今后室内光环境的艺术构成与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童烁榕.探究室内光环境艺术构成[J].华章, 2014 (28) :94-94.
[2]杜跃萍, 樊华, 袁璐等.室内设计中的光的应用与视觉心理[J].科学导报, 2013 (5) :168.
[3]邱海东.光之空间艺术研究[J].美术大观, 2013 (3) :96-97.
[4]李济鸣.室内设计中光环境的合理布置与控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24) :89-89.
[5]王畅宁.关于室内设计合理应用自然光的探索[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3, 12 (2) :77-78.
[6]史晓娜, 徐钊, 郭晶等.探析室内环境中光与空间的关系[J].艺术科技, 2014 (6) :286-286, 245.
[7]梁楠.对室内照明艺术的探究[J].速读 (上旬) , 2014 (8) :291-291.
环境艺术与精神生态问题探讨 篇11
关键词:环境艺术;精神生态;问题探讨
伴随社会发展,工业文明程度日益加大,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为便捷,这也带来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故而人们心理、生理、心态方面都处于敏感变化时期,甚至很多方面出现严重的生态失衡。为了解决当前出现的问题,需开展环境艺术设计,并将生态设计看成设计的基础,设计过程中融合文化内容,最终达到艺术设计生态化的要求。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合精神生态的意义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
现代化建筑风格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封闭的钢筋建筑虽然符合现代化要求,但是人们隔离自然环境,在钢筋或建材营造的“伪森林”环境内生存,缺失与自然对话的机会,人们总是在钢筋水泥内做着对自然单项的告白,说着我喜欢自然,想要感受自然,想要生活在自然的环境中,但实际感受到的日光均是透过窗户上玻璃获得的,不能真正地呼吸日然的空气和感受阳光的照射,甚至在恒温空调中都已失去对“春夏秋冬”的感悟。
外在生活场景中人们需面对刺目的广告色彩,部分广告商为了让自己的广告更为醒目,选用浓烈的对比色让色彩的光感度更好,但是这在无形中破坏原本的城市或者日然颜色,繁忙的人们更难看见清新的颜色平复内心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同时商业中心繁忙和嘈杂的人群,让人的心情更不能平静,人们每天为了生活劳碌和奔波,在“物”的丰收中让“心”逐渐迷失。其实当前出现危机的诱因一方面不是外在环境中充斥着的浮躁因素;另一方面是人的内在精神危机,对物质的极速追求,每天忙碌地对着电脑和手机,收发邮件联系业务,没有真正地空余出时间看看生活的环境,看看蓝天、看看大地、看看小区里面嬉笑的孩子,每天用赚来的金钱将自己包裹在钢筋水泥中,现代化冰冷的建筑内唯一的绿色植物是装饰的观赏植物。人们目前生活的环境是人们自己创造的环境,这种环境已经越来越背离日然城市环境,人与人间的关系变得日益疏离,人与人的内心世界也日益疏离。
环境藝术设计主要归属于艺术范畴内,发展中要求精神主题在艺术主体之上而存在,即说明环境艺术设计可调节人的精神世界,通过不同的设计改变人的心境,故而设计时可以从文化精神方面考虑设计出发点,考虑人们当前的精神需求,重新审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摒弃设计理念中哪些现代化的构想,通过自然元素的融入,让人们重新接触自然、感悟自然。
(二) 环境艺术的出发和归属地
若必须从环境设计角度考虑生态失衡,那么唯有探究人类设计的目的所在,设计时我们是为了设计而设计,其实设计的本质是在不改变外在形态的基础上,做小的变动让整体呈现效果最佳,但是现在设计显然没有遵循这一原则,而是将原有的内容全部摒弃,开始新的创造。就如同北京老城区设计是将原有的建筑元素全部拆除,现代化的建筑艺术融入到北京中,失去北京原有的“京腔京味”。出现这一现状的原因是,我们没有真正地从根本上考虑“文化精神生态化”这一设计诉求。故而在快速发展中,出现各类问题接连出现。其实设计是让自然与人文相和谐,但是现代的设计更看重效率和速度,忽略设计的主体性,即人们通过设计可以更好地欣赏自然,或者从全新的视角欣赏自然,但是现代设计更是将成型的设计元素堆砌在一起,看似很时尚,但是没有太多的人文内容,有的是时尚的浮夸,因而失去设计的过程,不能把握好不同因素之间的平衡关系,特别是不能掌控好自然、生态、绿色、人文和个性的统一和谐。文化生活的生态核心是平衡,更追求诗意生活,生活中不仅有物质更要有精神,现代人更追求复古理念,主要是复古物件中的东西虽然不能满足现代设计的便捷,但是可以在操作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例如中国的茶道,现在虽然有茶包可以快速喝到茶,但人们仍愿意在闲暇之余静静地享受整个泡茶的过程,体会到“浮生若茶”之感。人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操作者,因而设计时需要秉承精神美和物质美这两项,故而文化艺术不仅将成为环境艺术的主要出发点,更要将其看成主要归属点。人在设计时借助精神理念,融合更多的人文警示,逐步将物质设计转化到精神层面,进而能满足不同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并能在情感沟通中形成新的审美认识,进而满足物质平衡。
二、当代文化精神与艺术设计的联系
(一)时代联系社会
现代化的社会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有了巨大变化,目前个人的心理感受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关注点,社会更重视人文主义情怀的发展内容。在此大背景下,环境设计的艺术性将面临更高要求,西方的文化以及思想的融入,让设计师有更多可借鉴元素,设计师为让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融合,需在了解东方文化的前提下融合西方的设计理念,并在设计过程中将人的心灵感受放到首位。例如在房屋格局设计中,西方人通常将主卧与客厅分开,考虑因素是西方人希望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所以会客厅多单独陈设,即使房间整体格局较小也会割出会客空间,中国人则习惯热闹,因而可以在房间原有格局上设计出大面积的会客区域,便于会客以及家庭聚会,这种设计秉承中西理念,并结合中国人的习惯,故而更容易获得认可。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的重视逐年提升,故而在经历经济全球化冲击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仍保持着常年屹立不倒的态势,由此获悉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也能认识到环境设计的同时,文件警示是设计的核心部分,也是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
(二)简单富有禅意
研究现代化设计理念获悉,简答是现代人追求的重要因素,现代化的家庭装修中更需要通过简单体现室内的整洁和清晰,让人有一种放松的感觉。特别是在环境艺术以及室内设计等领域内,极简主义更为盛行,我国受到传统中国文化影响,所以更喜爱“禅宗”的美学思想,受此思想影响,将“无即是有,一即是多”看成设计的理念,这也是某个极简主义思想,融合极简和禅意,让环境设计更有艺术气息。
(三) 自然与人文统一
我国无论是古代的园林设计,还是皇家的宫殿设计,设计师都秉承一点,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目前环境设计是设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需秉承这一理念,在设计的同时融合自然生态的绿色景观设计思想,让设计更为清新。设计初期需要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将自然环境看成是设计活动的基础要素,其他的各类要素都要围绕此要素开展。这样设计出的作品,才能“原汁原味”保有原有理念,加入新的创新思想,既能看到原来的影子,又能有新的想法融入其中。就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设计为例,设计上为体现中华文明,将主道设计成龙的形象,大道沿用原本的道路,两边通过绿色植物做出造型,这样不仅体现出中华文明,并且不影响道路交通运行,进而起到平衡城市生态的作用,让人与自然真正地和谐发展。
三、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生态化
(一)文化精神生态化、设计艺术化两者的关系
环境艺术如果能够融合精神生态化,那么审美价值将会提升较大,并且两者的融合也是艺术化的最终追求,人们通过观看艺术获得对生活或者对人生的启迪,便是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艺术首先是外在的美,然后是内在的精神内容,两者的完美融合能够让艺术环境设计更有文化内涵。环境艺术设计一方面需要满足美化城市环境的要求,另外一方面是为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创设精神空间,让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精神“物品”可欣赏,并提升精神生态化。为缓解人们目前匮乏的生态化危机,需通过艺术的功能性,提升人们的审美理念,让人们的心理协调能力得到新的发展。
現代化文明的发展,充斥着商业化利益,很多设计都是以商业宣传为目的,但是设计师需明确一点,商业不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设计是为了遵循人内心的情感或者想法,不是受到利益的驱使去堆砌或者创造出适应客户喜爱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只能“热”一时,经过时间洗礼,将慢慢被人们所淡化。这也是有内涵的物品才能经久流传的原因,就如同文物和字画,他们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状况,里面刻画的内容是创造者自身的精神世界,所以值得后人研修和分析,并且一同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他们对话。
(二)设计人情化
市场经济发展中,固定的生活方式被打破,区域化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人才层出不穷,生活在现代,人们更需承受巨大的竞争压力,故而会经常出现失落感或者不安的情绪。环境艺术设计,就需要缓解人们的压力,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其实环境艺术设计需要与其他各类因素相联系,包括心理、生理和文化风俗等内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喜欢或者想要创造出自然空间,例如很多家庭在落地阳台区域摆放茶几或者榻榻米,这是由于人们想要在繁忙的生活之余有自己的心灵空间,不考虑外在浮华的世界,给自己营造良好的精神世界,让环境与自身的情感相契合。
(三)文化精神生态的多样化
环境艺术设计首先需在社会环境中生存,但是社会环境需要受到城市文化、城市历史等因素影响,那么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设计时,要让环境有多边性或者呈现出多元化变化状况,这是适应不同环境影响因素的最佳途径,使人们在观看艺术的同时能有较好的艺术感悟,同时也能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给人们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设计时开展设计的同时,应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体会人文关怀,让设计更体现特色和个性,让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最终完美呈现。
四、结语
经济社会的逐年发展,人们物质生活获得较大的满足,故此人们开展对精神世界新的追求,环境艺术设计的开设能较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态化理念需求,在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前提下,让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借助于环境艺术设计,缓解紧张的生活压力和生活状态,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并为环境生态建设作出贡献,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王静.环境艺术设计与精神生态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05):15-17.
[2]安宇.浅议环境艺术设计之文化精神生态化[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4,(20):125-126.
作者简介:
环境艺术 篇12
圣经旧约中创世纪第一张开篇说道:起初神创造了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和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
光,对人类而言意义非凡。它驱走人们内心世界对黑暗的恐惧,也是人们感知世界的视觉媒介。从摆脱原始蒙昧到进入现代社会,照明与人类城市的发展始终形影相随。进入工业社会以后,良好的城市照明更是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的标准之一。
2. 城市光环境艺术的由来
城市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它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在越来越多的摩天大楼和立交桥拔地而起的今天,城市面貌也许真的只能用“钢筋水泥的丛林”来形容了。作为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城市不应该是冷冰冰、硬邦邦的,它的表情不应该和城市肌理一样那般僵化。
以城市照明为例,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追求照明的功能性、经济性和安全性几乎构成城市照明设计的全部。随着当代科技水平的进步和城市设计理念的发展,城市照明的概念也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光的艺术演绎美化城市、提升城市形象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的发展潮流。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欧洲到亚洲,如今全球诸多大城市都在竞相努力创造城市光环境的视觉意象,以打造充满生命力和富于表情的城市空间为目标,获取更强的城市竞争力。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光环境艺术——一个有别于传统城市照明的概念,正在悄然兴起并取代后者。城市光环境艺术提供的不仅仅是照明,而是营造的城市空间。它是超越城市照明的一种城市空间的光的艺术诠释和演绎,它赋予人们更加丰富和有趣的城市空间体验。城市光环境艺术可以展现一个城市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还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兴盛和商业的繁荣。它是体现城市文化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志之一,甚至已经成为当代城市的空间发展策略。
3. 城市光环境艺术的表情
光,本身没有生命,也没有表情。但是当光经过艺术家的创造之手点亮于城市空间,它便获得了文化属性和表情。城市是人类精神的栖息之所,一座有活力的城市恰如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城市光环境艺术是城市表情的自然流露,它可以展现城市生活的欢乐、恬静甚至是惊愕。
3.1 欢乐
在许多人眼里,城市生活总是充满激情与欢乐。每逢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绚丽的灯光往往成为烘托节日欢乐气氛的最佳媒介。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城市如法国里昂、日本札幌、德国柏林,甚至通过举办灯光节,直接让灯光作为欢乐的理由和庆典本身。这些灯光节的历史和每次持续的时间均不相同。最古老的灯光节当属法国里昂灯光节,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643年。从1852年形成规模后一直延续到今天,已经走过数百年的历程。每次持续时间最长的当属日本札幌灯光节,从每年11月中旬左右开幕一直延续到来年2月的札幌雪祭,时间长达数月之久。从2008年开始,中国北京也开始举办每年一度的城市灯光节。
除了时间相对固定的城市灯光节,光环境艺术还经常以灯光秀的形式应用于一些非定期的重大庆典活动。以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的灯光秀为例。众所周知,埃菲尔铁塔的灯光系统一直是法国巴黎的一大圣景,每年都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来此观看。每逢重要节日或重大事件,埃菲尔铁塔的灯光更是绚丽多彩。在2009年的时候,为庆祝铁塔建成120周年,艺术家和设计师为埃菲尔铁塔设计了一场独一无二的主题为“可持续发展”的庆典表演(见图一)。为了再现埃菲尔铁塔建成120年来的重要历史时刻,除了依靠绚丽的灯光,设计师们还加入了来源于原声录音带的音乐伴奏:有节奏的铆钉和金属构件的敲打与撞击声,夹杂工人们的话语声,汇成了一首动人的劳动乐章。从铁塔的底座开始往上,通过钢结构的支架与大梁,再形成交汇,直至324米高的塔尖,设计师们用灯光表现了铁塔三年时间的建塔历程。不同色彩的灯光也表现了埃菲尔铁塔不同的历史时期,LED灯展现了色彩变化的美妙痕迹。从2009年的10月22日到12月31日,这场持续了近三个月的灯光秀,让全世界的人们在璀璨的光影中见证了埃菲尔铁塔120周岁的生日。与此同时,作为世界文化名城的巴黎也向全世界传递了它的欢乐。
3.2 恬静
当然,城市生活除了节日的激情,更多的时候特别是夜晚时分,它的节奏应该是舒缓的。城市光环境艺术不仅适宜展现城市生活的激情和欢乐,它同样可以表现城市生活的安逸和恬静。瑞士日内瓦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世界文化名城,为了让老城区中一片靠近日内瓦湖的老广场重新散发活力,艺术家设计了一件名为“Place du Molard”的作品(见图二)。作品手法很简单,就是在广场和周围街道的地面嵌入多达1800块与广场铺装尺寸一致的发光玻璃砖。这些玻璃砖的每一块上面都刻有来自于六种不同的欧盟官方语言文字,例如“早上好”、“晚上好”等短语。它们呈不规则状散落在地面,越靠近湖边数量越密集。走在白天的广场上,我们几乎不会发现作品的存在。但是一到入夜,这些发光的玻璃砖所产生的点点光芒恰似湖水在月光下泛着的粼粼波光,让人仿佛置身于湖面。作品建成后,夏夜时分广场的咖啡座总是人满为患,人们很享受这种安逸而神秘的环境氛围,广场重新成为人们喜爱的聚会和聊天的场所。
作为这片广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Place du Molard”没有像灯光秀那样融入更多的科技手段,它是那么安静。从远处看,这些散落在广场地面的发光的玻璃砖恰似月光下的粼粼波光,让夜晚的广场看似一片平静的湖面。走进看,每一块玻璃砖又透过淡淡的灯光用文字与人形成心灵的交流与互动。巧妙的设计、简洁的手法造就了作品不同寻常的恬静之美,也许这才是城市生活的最佳表情。
3.3 惊愕
不迷信于约定俗成的事物,保持独立思考之精神,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压力下,人们因为整日忙于追逐更好的物质生活,他们的精神世界正在逐渐变得麻木而近乎于休眠。在2007年的巴黎不眠夜期间,一件名为“?”的灯光装置出现在圣保罗大教堂与圣路易斯大教堂中。这是一件手法纯粹、效果震撼的作品。当前来礼拜的人们从侧门进入教堂时,首先会看到数个呈不规则状悬浮在唱诗班席位上空的发光球。随着人们往教堂中央走去,这些起初并没有过多引起人们关注的发光球竟然渐渐地、令人惊讶地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不可思议地悬浮在圣堂的正中并发着不真实的神秘光芒。当人们继续穿过教堂,问号又逐渐随之分解(见图三)。
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件空间游戏作品。然而,作为日常人们进行祈祷和寻求慰藉的精神场所,教堂不同于一般的城市空间,它有着不同寻常的神圣性。特别是在教堂中以光为媒介进行艺术创作,很容易使人与圣光产生联系,作品恰恰抓住这一点和人们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很难想象当人们在富丽恢弘的教堂上空突然发现这个发光的巨大问号时,他们会作何感想。相信面露惊愕之情会是大家最初的共同反应,也许最终大家对作品的理解会有不同,但不容置疑的是作品确实刺激了人们早已有些麻木的大脑神经,让他们在遭遇惊愕中对往日那种循规蹈矩、日复一日的城市生活产生重新的认识和理解,相信这正是艺术家所期望达到的艺术效果。
4. 结语
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专家——凯文·林奇(Kevin Lynch)说:“我们不应把城市仅仅看成自身存在的事物,而应该将其理解为由它的市民感受到的城市。”城市光环境艺术正是这样一种让人亲切感受城市文化、体验城市性格的方式和途径。今天在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光环境艺术的身影已经全面走进城市空间。不管是灯光秀、光环境艺术景观还是灯光装置,它们用丰富的艺术表情为人们展现了城市生活的多姿多彩,有效地促进了人与城市的互动与交流。
反观我国,近年来城市照明发展很快。特别是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人们对城市照明有了更高的认识和追求,从2008年开始的一年一度的北京城市灯光节就是最好的佐证。然而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们的差距还十分明显。首先,从整体而言我们对城市照明的理解依旧停留在功能层面,尚未形成通过城市光环境设计来营造城市空间、提升城市生活品质进而打造城市文化的意识。其次,我们在城市光环境的设计上手法比较单一,未能充分运用一切可能的现代科技来促成作品与人的良好互动。最后是在新技术新材料应用上的落后,对以LED为代表的低碳节能新型光源的使用还未开始普及。差距固然存在,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全社会意识到我国在城市光环境艺术领域存在的不足并虚心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我国城市光环境艺术的发展必将迎来光明的后世博时代。
参考文献
[1].作者Susan M.Winchip书名Designing a Quality Lighting Environment出版社Fairchild Pubns出版日期2005年3月第二版
[2].作者Lou Michel书名Light:The Shape of Space:Designing with Space and Light出版社Wiley出版日期1995年10月
[3].作者Frank H.Mahnke书名Color,Environment,&Human Response出版社Wiley出版日期1996年3月
[4].黄鹤文化规划:基于文化资源的城市整体发展策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