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景文化

2024-10-18

造景文化(精选7篇)

造景文化 篇1

1公园概况及分析

1.1 公园概况

公园位于郑州市文化路北段, 渠西路以西, 姜寨明沟以南。公园占地面积为79320m2, 周围邻近城市主要干道, 交通便利。附近有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司法干部学校等多所高校, 也为附近居民提供了一个学习、休闲、娱乐、健身的地方, 对于提升城市品位、美化城市面貌、保护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1.2 规划空间布局

郑州文化公园呈“L”形布局, 是一个以体现历史文化、戏曲文化、体育文化为主题, 集生态、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空间布局与周围环境紧密结合, 采用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 “点、线、面”相结合, 动与静相结合, 地形空间起伏有致, 水系自然蜿蜒。

2规划布局

2.1 功能分区

依据公园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可将公园划分为4 个功能分区, 分别为观赏区、健身区、休闲区、运动区。通过完整的游览路线把各个景区串联起来, 使游客在游览时能够感受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2.2 景区营造

依据功能分区全园共划分了13 个景区, 分别为装饰广场、星光步道、秀木繁荫、健康加油站、梨花伴月、冬意悠然、外语角、童稚戏水、渔戏莲台、绿屿柯荫、春媚满园、运动乐园、溢翠流香等景点。

3公园各功能区的植物造景

3.1观赏区

公园主入口位于东侧, 邻近城市主干道, 由此进入公园观赏区, 入口以规则式为主, 黄杨、紫叶小檗、冬青经过色彩搭配, 形成优美的模纹图案。在中心线上布置了一组装饰花坛可以延伸游客的视线, 引导游人向内行走。入口处独具特色的雕塑, 突出了入口的标识性, 强化了其处于空间中心的地位, 并列植悬铃木等进行空间的围合, 通过植物的合理配置软化了硬质的铺装。

3.2 健身区

位于公园的东南角, 此处香樟郁郁葱葱, 高大挺拔, 冠大而整齐, 形成了一个封闭安静的空间, 作为一个天然的绿色屏障遮挡了附近高大的建筑物, 主要为周边居民以及附近的学生学习服务, 可在此处安静地读书看报。公园的南端种植了一片梨树, 每当满树梨花时节, 戏曲爱好者在树下借景抒情, 细细品味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

3.3 休闲区

位于公园的中部, 主要以自然式的水景为主, 植物配置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岸边配置垂柳、迎春, 细长柔和的枝条下垂至水面, 柔化了石岸的边缘。用地锦、霹雳等对岸边进行局部遮挡, 疏密相间、高低错落使人感到舒适亲切。草本植物以及小灌木等多用于装饰点缀或遮挡驳岸, 大乔木用于衬托水景并形成优美的倒影, 增加了水面层次, 增添了野趣。

3.4 活动区

位于公园北侧, 有较大面积的草坪, 种植了一些耐践踏的地被植物如早熟禾、野牛草等, 适当点缀孤植树, 以具有北方特色的乡土树种为主调植物, 临近入口种植了不同种类的花卉和芳香植物, 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嬉戏玩耍, 老人在此散步, 年轻人在此做有氧运动, 是一个运动、休闲、娱乐的绝佳去处。

3.5 园路

3.5.1 文化公园道路植物造景遵循了以下原则。①均衡与对比。②节奏与韵律。③层次背景。④季相变化。

3.5.2 各级园路的植物造景。①主干道。主干道宽3m, 是沟通各功能区的主要道路, 多选用通直、枝叶浓密的白蜡、香樟等, 或植以观花类乔木或秋色叶植物如玉兰、合欢、银杏、栾树等, 并以花灌木、宿根花卉等作为下层植物丰富了植物层次。

②次干道。次干道宽2m, 连接主路, 在视觉上有疏有密、主次分明。如在青翠的塔柏边点缀几棵紫叶李或者紫薇, 再配以石块和不同造型的酢酱草, 丰富了道路景观。

③游步道。游步道宽1.2m, 分布于全园各处, 游步道是全园风景变化最细腻、最能体现公园游憩功能的园路, 宽1.2m, 路旁时常设置一些小巧的园林建筑、坐凳等园林小品, 路面质地也更加灵活多样, 有自然式汀步、漏草砖等。游步道有的蜿蜒深入密林, 也有的穿过林径、花径、草径、竹径等, 形成了不同的情趣和意境的景观。

摘要:通过对郑州文化公园造景的调查和分析, 阐述了绿地对城市的意义, 具体论述了植物造景的原则, 分析了文化公园植物群落造景的生态特性和观赏特性以及城市公园各景观节点的植物配置方法及其联系。

关键词:植物配置,景观空间,园路设计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林业出版社, 1994

[2] 马建武.园林绿地规划[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造景文化 篇2

关键词:示范效应,自然属性,景观效应,整合,多样性,意境美

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园林是饶有书卷气的园林艺术, 其表现特征即诗情画意。造园者寄情于山水, 以山水花木、池馆亭台组合表现园林的意境, 造成“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境界。中国园林因其妙在含蓄, 一山一石一树耐人寻味, 使人触景生情, 故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的风格。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 富有诗情画意。植物是风景环境中的主体物质之一, 植物以它个体和群体的不同组合形式, 千姿百态的形状, 变幻无穷的色彩, 诗画般的风韵, 形成了不同的环境气氛, 展现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学会了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许多植物被引用于园林中创造植物景观, 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园林文化。

一、传统园林植物造景观

中国古代强调“天人合一”, 认为人类是自然中的一部分,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创作观念向往自然, 追求返朴归真, 在这类园林中极力模仿自然, 贯穿了天人合一, 顺从自然的哲学观。其中“三境界”观 (生境、画境、意境) 对植物造景的影响最大。反映在植物造景中则是要求仿照自然状态错落有致地组合成人工群落, 与山石、水体等一同形成神似自然状态的环境。

植物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主要元素, 历代园林创造中都非常重视植物造境, 并且在植物选择题材上形成了许多传统的手法和独到之处。与此同时, 中国园林植物造景由于深受历代山水诗、山水画、哲学思想乃至生活习俗的影响, 因此在植物选择上十分重视“品格”;形式上注重色、香、韵。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仅为了绿化, 而且还力求能入画, 要具有画意, 意境上求

通过以上论点作为依据, 笔者认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经济合理规划以及城市优势的“地理环境”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其对音乐消费增长起着毋庸置疑的促进作用。由此更是不难看出音乐消费的提高与发展必然要与“地方环境”“经济”的发展紧密的联系联系在一起。就像本文起始时所说:“只有首先满足物质需求而后才能去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只有把音乐消费彻底融入经济发展的步伐中, 才能更加彰显出音乐与经济两者相结合的独特魅力。在当代中国,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制约。音乐商品对现实经济社会生活的介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广泛和深入, 是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和客观存在, 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这个庞大的的包围之中。这也决定了耒阳市音乐消费的腾飞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现代音乐不像主流音乐那样通过政治途径强制性的传给群众, 也不像严肃音乐那样通过学术途径在特定的途径中传给群众, 而是通过一种音乐产品通过市场化运作大量地直接进入到群众的生活之中。人们接受音乐产品或参与音乐文化活动都是一种市场行为, 人们必须进行经济支付。因此音乐消“深远”“含蓄”“内秀”。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喜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情画意般精巧玲珑的景点布置, 偏爱“曲径通幽”的环境。 (1) 中国园林植物造景注重形态美, 更注重审美意境, 如盆栽植物更有“小中见大”之说。“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使古典园林的创作向往自然, 追求返朴归真, (2)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造园观贯穿全园的设计。

此外, 中国园林植物造景的创作中还常常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季节变化, 表达人们一定的思想感情和形容某一意境。具体来说, 园林中常常运用植物的特征、姿态、色彩给人的不同感受而产生的比拟、联想, 作为某种情感的凭拖或表达某一意境的手段。如竹, 被喻为有气节的君子, “夜雨芭蕉”表示宁静的气氛。甚至有的植物只从其名称上便可直接领会其含义, 如吉祥草、如意兰, 都带有寓意性的联系。

同时, 各种植物由于生长环境和抗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同, 在人们的观念中留下了它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如:松, 刚强、高洁;梅, 坚挺、孤高;竹, 刚直、清高;菊, 傲雪凌霜;兰, 超尘绝俗;荷, 清白无染等。因此人们往往用植物的性格特征来引喻人的品格, 如:杭州的西冷印社, 以松、竹、梅为主题, 比拟文人雅士清高、孤洁的性格。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借物喻情”的具体表现。

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

富有诗情画意的文学特色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 使人们对花草树木的鉴赏, 从形式美升华到意境美, 人们在相互的交往中, 常用花木来表达感情, 不同的植物被赋予不同的情感含义。这种美感多由文化传统逐渐形成。自古以来, 咏草颂花的诗词歌赋, 以植物为题材的各类作品数不胜数。

中国诗画也影响着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 许多园林的设计的立意构思正是取自诗画的创作。如:人们从生活情趣出发, 根据植物的特性形成了一定的造景程式。南方庭园喜在墙前植芭蕉、棕竹及观赏竹类, 则有“粉墙为纸, 花草作画”的诗画意境之说。这正是中国文人诗情画意的观点所致。可见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文学盘根错节, 难分难离, 故中国园林也可称之“文人园”, (3) 许多名园其立意构思都出于诗文, 正所谓:造园看主

费对经济发展具有一种依赖依靠、相生相灭的关系。若想要音乐或音乐消费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有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 腾飞的经济才能给音乐消费提供有力的发展平台。同时, 音乐消费的发展又能促进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 威廉.诺德豪森萧深.经济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

[2]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3]顾兆贵.艺术经济原理[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

[4]耒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耒阳市志[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5]郭燕.形象组歌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J].旅游音乐.2007 (7) .[6]郭越.浅谈音乐商品消费[J].商场现代化.2008 (17) .

[7]伍卓, 邹树梁, 夏森林, 刘升学, 廖建军, 付跃龙, 陈甲华.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以耒阳市为例[J].南华大学学报.2009

[8]赵梦鹤, 赵骞.音乐消费市场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7 (24) .

人, 即园林水平的高低也可反映园主的文化水平。这足以见得中国古典园林正是文人雅士诗情画意的杰作。

三、生活习俗对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影响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民族, 由于生活习俗不同, 审美意思不同, 对植物造景中植物的运用也各有看法。

在我国的民间风俗习惯中, 往往利用植物的谐音或艺术形象借物寓意。如用玉兰、海棠、桂花相配, 示意“玉堂富贵”;用松鹤相配表示“延年益寿”, 甚至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中, 也有着不同的寓意。

在日常生活中, 将植物人化, 使一些植物具有特定的别名, 以表达某种意义, 如:地位、品行、气质……这些生活习俗使中国植物造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喜好, 如:江南园林便有“无竹不美”之说。

中国园林植物造景的诸多观点并非一日形成, 是经历了漫长的造园发展史而形成的, 并且在发展演进的过程中, 各种因素已经相互渗透并最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植物造园的手法。

四、我国园林植物造景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 今天的园林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古典园林。它所承载的功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一个供私人游乐休憩的场所已演进为供大众休闲游乐的公共空间。应该说现在的园林无论是在外延和内涵上都与古典园林有所不同。这种转变不仅导致园林设计观念的转变, 同时也影响着园林植物造景观念的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中西方交流更加密切, 西方的造园观念与手法也被引入中国。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 中国园林的发展以及具体的园林植物造景手法也不可避免的迎合了这一变化。

首先是现代园林由于功能的转变, 园林的规模不断扩大, 同时由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更多的不同形态特点的公共空间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满足着人们的需求,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对园林这种休闲场所在现代意义上的补充和扩大。因此, 现代园林的处理手法特别是在植物造景已不局限于古典园林中师法自然, 小中见大的造景原则。而是根据不同尺度的园林广场空间, 不同的功能空间, 不同的城市形态去创造不同的空间氛围, 来满足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

其次是西方造园思想以及手法的引入。西方园林的发展不仅与中国古典园林一样经历漫长的演进过程, 而且在现代景观学的系统研究方面也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总结。因此, 它的引入可以说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手法及思想是一个有力的补充。西方造园的实践活动在如何设计大尺度的公共休闲场所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处理手法。这在某种程度上为新功能、大尺度的中国现代园林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和指导。这一点在植物的配种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 植物的造景既有体和线的表现, 又有在大尺度空间中竖向分割以及围合适宜的尺度的功能。它的植物景观的视觉效应已不局限于小尺度的自然静赏, 同时还有大尺度、多层次图面效应。应该说植物造景既有大又有小, 既有自然状态又有体、面、几何式的欣赏。而且, 它的引入也丰富了中国古典园的物质元素, 中国现代园林中已不局限于山石、植物、水、建筑、诗画等元素, 同时还借鉴雕塑、纪念碑式的建筑形体等典型的西方园林中的物质形式, 削弱了园林的自然属性, 增强了园林的主体特点。这也就是说, 在现代园林中进行植物造景处理时, 影响因素在增多, 但若处理得当, 同时也可以进一步丰富了植物造景的景观效应。

五、我国现代植物造景所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中, 早有“园林分南北, 景色各千秋”之说, 故中国传统园林造景虽在同样的设计观念引导下, 却体现了不同的地方特色。并且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 中国传统园林在植物的种植上注重因地制宜, 树木品种多有特色, 如苏州留园多白皮松, 怡园多松、梅, 沧浪亭多竹, 各具风貌, 可谓“园以景胜, 景因园异”。可是, 这些年人们在园林的设计观念中更加注重使用的功能性, 因此, “满足功能, 合理分区” (4) 成为园林设计规划布局的重要目标, 在设计中根据不同的功能和环境要求来构筑不同类型的园林景观。然而, 园林特色的问题却被人们所忽视, 植物品种被诸多设计者泛用, 以至植物造景的地方特色少了, 也使得园林缺少个性。以雪松为例, 种植遍布中国南北。泰山原以泰山松而独步天下, 然而今天在岱庙中也种上了雪松。黄山以黄山松景闻名, 迎客松可谓黄山主景, 是黄山的象征。试想, 没有黄山松的黄山必定景色顿失。再者, 如果我们认为“迎客松”形态宜人, 全国风景区普遍引见, 那又会有何地方特色可言。所以, 在我们今天的园林设计中不仅应注重园林的使用功能, 还应注重园林的地方特色。在植物造景中对植物的选择上更应该具有地方特色, 倘若我们能从植物特色上便能感受到园林的特色, 那便真正地实现了“园以景胜, 景因园异”的传统园林设计观念。如果在造景中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 不仅有利于植物存活, 并且成长迅速, 几年就可茂然成林。这还有利于生态的发展, 同时对名花名木的保护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现代园林的发展, 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多种学科相互影响, 再经过痛定思痛的反思之后人们从新认识自然的价值, 并重新评估我们的创作实践。同时, 伴随着景观生态学科的发展, 植物造景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展, 传统的植物造景观念、内涵等已不能适应生态时代的需求, 植物造景不再是仅仅利用植物营造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 而应该是具有生态的示范效应。从这一点上, 中国传统园林的植物造景手法及理念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研究的地方。在当今兴起的生态化的背景下, 中国现代园林唯有整合中西方园林的创作理念和经验, 结合地域特点, 将园林从传统的游憩、观赏功能发展到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再现自然的高层次阶段。

参考文献

①借鉴陈从周著《中国园林》 (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一文观点) 第276页2004年第二版

②借鉴周苏宁著《园趣》 (园林与天人合一一文观点) 第180页2005版

③借鉴周苏宁著《园趣》 (园林与诗文园林与诗画一文观点) 第180页2005版

造景文化 篇3

纵观当下园林植物造景 :若要满足造景的需求,所选择的植物必须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 ;若要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所选择的植物必须符合自然植物群落的演变规律 ;若要正确掌握造景技艺,必须注重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双效合一。因此,在现代园林植物造景过程中,我们应深入研究科学性和艺术性,力争达成植物群落与生态环境在适应性上的统一,力求通过特定的艺术手法和相关构图理论凸显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的形式美及意境美。我们还可以通过对科学性与艺术性在现代园林 植物造景中作用的细致了解和深入分析, 为中国园林植物造景探得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1 关于园林植物造景的总体论述

何为园林植物造景?

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园林植物造景大多是运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类植物来营造景观空间,充分发挥植物在形体、线条、色彩等方面的自然美感,将高低错落的植物配置成一组租动人的画面以供人欣赏及品茗。因此,现代园林植物造景已不仅仅是单纯的靠植物堆砌的景观, 更包括视觉传达、生态环保、文化艺术等方面更为深层次意义上的景观。

在各种园林植物造景中,自然始终是设计的源泉。因而,我们又可以把中国现代园林植物造景解释为 :其反映设计者对自然的认识、理解,并通过设计手段加以美的呈现。同时园林植物造景又有其自身的特征 :应考虑到植物的生态习性,充分体现植物景观的色相和季相,及配置方式的灵活多变,注重体现植物的自然意境, 引入强调植物配置的生态功能、美化功能及实用功能,结合园林植物造景的时代背景,走符合时代需求的园林植物发展之路。

2 中国园林植物造景的现状分析

中国园林堪称世界园林之母,其植物造景曾在世界园艺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功绩,对东西方园林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自十九世纪中期以后,由于中国封建社会体制的土崩瓦解,加之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国内旧有的社会因素及经济基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这些转变,使得中西方园林的发展本末倒置。西方园林植物造景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中国的园林植物造景受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举步维艰地走到今天。

3 园林植物造景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园林植物造景区别于亭廊、水景、山石等景观构建的根本特征是其具有生命力特征。园林植物景观是活体景观,是随着植物生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景观。园林植物造景是在植物能够健康、持续生长的条件下进行的。失去活力及病态的植物是 无法达到理想景观效果的。因此,园林植物设计师应从科学性和艺术性角度,结合植物的地域特色、场地功能、视觉冲击等对成景后的植物效果进行合理的预见(即拿出合理的设计方案)。

3.1 园林植物造景的科学性分析

3.1.1 园林植物造景的科学性含义

所谓园林植物造景的科学性指是在植物配置过程中,设计师要遵循植物自身的生长规律及对地域的需求来进行植物配置,使得植物配置的最终效果达到“适地适树、科学配置,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合理境界。其具体含义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

第一,园林植物有其生长发育规律与生命周期规律,这些规律在进行植物配置的时候要注意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及生理特征,依照所选的树种进行环境的改造。

第二,园林植物的生长既与周边环境互为依托,不可分割,又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因此需要根据环境需求选择适宜的树种。

3.1.2 园林植物造景的科学性原则

园林植物造景在满足各类植物生态习性的基础上应尽量做到乔灌木搭配合理,人工植物群落构筑合理,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视觉效果,以此提升城市的总体绿化水平。

(1)以生态原理为指导

园林造景中对植物的选择,必须符合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适宜的生态环境是植物能够良好生长的前提,营造园林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实际上就是对园林植物生态要求的尊重 ;每一种园林植物对不同的地域环境来说都有一个主导因子,园林植物设计师在进行植物造景过程中应保证植物的生命活力及所需景观的形成,注重结合自然环境中的“温度、水分、光照、土壤及空气”等因子,将植物造景和生态有机结合,促进植物景观群落的有序发展。

(2)注重自然和生物多样性

园林植物造景应充分体现当地植物品种的丰富性和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园林植物景观的营造,首先应根据丰富多样的景观空间为各种园林植物群落创造出适宜的生存环境。其次,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应注重高、中、低植物相结合的配置方式,依靠科学合理的园林植物空间布置,为人们提供绿色生态的生存空间。

3.2 园林植物造景的艺术性分析

3.2.1 园林植物造景艺术性含义

园林植物造景的艺术性是指造景需要一定的组合规律,应巧妙而充分地利用构景要素来进行构图,体现出园林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使人们在欣赏时感受到意境美,并通过园林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变化,形成一幅动态的景观。园林植物造景的这种遵循一定组合规律的特性就是其艺术性。

3.2.2 园林植物造景艺术性原则的体 现

园林植物造景中艺术性的体现极为细腻而又复杂。园林植物设计师可以借鉴于绘画中的艺术原理及古典文学、诗词中的艺术精髓,通过统一求变、调和与反差、两种均衡、韵律美感等艺术性原则,实现造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统一求变

园林植物造景要掌握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的原则。无论是植物的形状、颜色或是植物的线条、机理都要有一定的变化,不能千篇一律。植物配置既要充分显示其多样性特征,又要保持一定的相似性,要能引起观者的共鸣。

调和与反差

园林植物造景应注意找出园林植物的相似性和统一性,使其配植在一起具有协调感 ;应注重配合各种园林植物之间的相似性,凸显植物之间调和性原则 ;应注重植物本身的柔美,所造景观能够给人以柔美、舒适之感。园林植物设计师也可以通过相反的手法来营造植物景观,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体会别样的热情或是奔放。

两种均衡

将体量、质地各异的园林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进行配植景观就显得稳定。可以结合植物的周边环境,将植物景观分为对称式均衡和不对称式均衡两个方面。对称式均衡常用于规则式布局中。例如,道路两侧成对称排列的行道树则为对称均衡。不对称式均衡常用于比较自然的环境中。例如,曲径两侧错位排列且按一定规则栽植的景观树则为不对称均衡。两种均衡都是园林植物造景中所必不可少的原则。

韵律美感

园林植物造景时,植物景观中设置有规律的变化给人以韵律感。高低错落、蜿蜒曲折的植物景观好比是琴键上的音符沁人心扉。例如小径两旁迂回的花带,修剪成特殊造型的模纹花坛,正是体现了这种均衡美感。

3.3 园林植物造景的艺术手法

现代植物造景讲求景观群落,我们在进行园林植物造景时首先应重视园林植物固有的形态和特性,即植物的“色”、“香”、“姿”,根据美学的要求,做到融会贯通、主题突出。植物造景利用乔木、灌木、花草形成树群时应更加注意深浅兼有,虚实相生,疏落有秩,凸显自然环境美。

4 科学性和艺术性对于中国现代园林 植物造景的意义

4.1 注重科学的设计理念

园林植物造景是一门涉及面广且与多门学科交叉并受到它们影响的错综复杂的边缘性学科。因此,园林植物设计师应遵循科学严谨的设计理念,掌握现代化科技手段,结合生态学、土壤学学、植物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

4.2 追求设计的多边性

在一个复杂而充满变数的时代,单一性的植物景观设计趋向是难以为继的。园林植物造景是门综合的技艺,应从整体入手,追求设计的多边性,应注意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目前许多园林植物造景中不分场地、不分环境的强调绿廊、湿地的做法, 不是在改善生态,而是在破坏生态,这种做法也造成园林景观的单一性和趋同性, 终将遭到舍弃。

4.3 将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一,应考虑到园林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和人文景观,构筑合理的植物群落 ;二,应适地适树,充分保护当地植物品种的多样性 ;三,利用园林植物的姿态,香气、色彩等因素,构建符合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园林植物景观 ;四,加强园林植物景观的养护与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植物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5 中国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的发展趋势

中国园林植物造景要有所建树、有所发展,需遵循以下原则 :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不再强调大量植物种类的堆积,也不再局限于植物,例如“形体、姿态、花果、色彩”等方面的个体美,而是追求植物形成的空间尺度,以及反映当地自然条件和地域景观特征的植物群落,例如根据南北方的植物生长特点进行资源优化,尤其着重展示植物群落的自然分布特点和整体景观效果。对于中国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来说要想取得进步,首先应从中国传统园林入手,注意传承中国的本土园林文化,突破历史局限的瓶颈,树立正确的园林植物造景观念,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 融会贯通、互通有无,将传统的中国园林融入现代环境,这些也正是中国现代园林植物造景今后要走的道路。

6 结语

园林造景原则与类型 篇4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 中国的园林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园林植物, 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但能自身形成很好的视觉景观, 还能满足园林的空间构成、艺术构图需要, 为人们提供遮荫、降暑、防灾等功能需求, 更是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 是大多数生物种类的栖息地, 是园林景观的生命象征。

1 植物造景的概念

植物造景, 就是运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等题材, 通过艺术手法, 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 (也包括把植物整形修剪成一定形体) 来创作植物景观。

植物造景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植物景观的视觉效应, 其植物造景定义中的“景观”一词也主要是针对视觉景观而言的。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引入, 植物景观的内涵也随着景观的概念范围不断扩展, 传统的植物造景概念、内涵等已不能适应生态时代的需求。植物造景不再仅仅是利用植物来营造视觉艺术效果的景观, 它还包含着生态上的景观、文化上的景观甚至更深更广的含义。我们应该看到, 植物造景概念的提出是有其时代背景的, 植物造景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提出的那个时代, 而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尤其是随生态园林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这才是适合时代需求的植物造景, 持续发展的植物造景。

2 园林植物种植的主要原则

2.1 功能性原则

进行园林种植设计, 首先要从该园林绿地的性质和主要功能出发。园林绿地功能很多, 有广场、公园、城市绿地、道路绿化、住宅小区等等, 不同功能的绿地, 植物种植也有其特点和区别。

2.2 考虑园林艺术的需要

园林是一种艺术性很高的行业, 园林作为一个城市的软环境, 就是要给使用者提供美的享受, 作为城市园林中最重要的元素, 植物的种植就尤为重要。

总体艺术布局上要协调。规则式园林植物配置多对植、行植, 而在自然式园林中则采用不对称的自然式配置, 充分发挥植物材料的自然姿态。根据局部环境和在总体布置中的要求, 采用不同形式的种植形式, 如一般在大门、主要道路、整形广场、大型建筑附近多采用规则式种植, 而在自然山水、草坪及不对称的小型建筑物附近采用自然式种植。

考虑四季景色变化。园林植物的景色随季节而有变化, 且不同植物的叶色、花色、开花时间等等都有很大区别, 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季节和光照的影响下, 其叶色、花色等也有变化, 在植物种植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这一点, 注重各种色叶、花色、常绿与落叶植物的搭配。

配置植物要从总体着眼。在平面上要注意配置的疏密和轮廓线, 在竖向上要注意树冠线, 树林中要组织透视线。要重视植物的景观层次, 远近观赏效果, 远观常看整体、大片效果, 如大片秋叶, 看才欣赏单株树型、花、果、叶等姿态。更主要的还是要考虑庭园种植方式的配置, 切忌苗圃式的种植。配置植物要处理好与建筑、山、水、道路的关系。植物的个体选择, 也要先看总体, 如体型、高矮大小、轮廓, 其次才是叶、枝、花、果。

注重植物栽植的科学性。园林是一项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学科, 由于市场上园林设计人员的参差不齐, 在园林植物种植上经常出现很低级的错误, 这都是忽略了园林植物栽植的科学性。

植物是有生命的个体, 所以在植物栽植的时候要充分熟悉不同植物的习性, 了解不同植物生长合适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等, 以便在不同气候区域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搭配。同时应对植物的生长速度等有充分了解, 能充分预见到苗木长成以后的景观效果, 以调整种植的间距和高矮层次搭配。

3 植物种植的主要类型

3.1 孤植

孤植是指乔木的孤立种植类型。此树又称孤立树, 有时在特定的条件下, 也可以是两株到三株, 紧密栽植, 组成一个单元。但必须是同一树种, 株距不超过1.5米, 远看起来和单株栽植的效果相同。孤立树的主要功能是构图艺术上的需要, 作为局部空旷地段的主景, 当然同时也可以蔽荫, 。孤立树作为主景是用以反映自然界个体植株充分生长发育的景观, 外观上要挺拔繁茂, 雄伟壮观。

孤立树应选择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的树木:

植株的形体美而较大, 枝叶茂密, 树冠开阔, 或是具有其它特殊观赏价值的树木;生长健壮, 寿命很长, 能经受信重大自然灾害, 宜多选用当地乡土树种中久经考验的高大树种;树木不含毒素, 没有带污染性并易脱落的花果, 以免伤害游人, 或妨害游人的活动。

3.2 对植

对植是指用两株树按照一定的轴线关系作相互对称或均衡的种植方式, 主要用于强调公园、建筑、道路、广场的入口, 同时结合蔽荫、休息, 在空间构图上是做为配置用的。

在规则式种植中, 利用同一树种、同一规格的树木依主体景物的中轴线作对称布置, 两树的连线与轴线垂直并被轴线等分。规则式种植, 一般采用树冠整齐的树种。在自然式种植中, 对植是不对称的, 但左右是均衡的。自然式园林的进口两旁、桥头、蹬道石阶的两旁、河道的进口两边、闭锁空间的进口、建筑物的门口, 都需要有自然式的进口栽植和诱导栽植。自然式对植是以主体景物中轴线为支点取得均衡关系, 分布在构图中轴线的两侧, 必须是同一树种, 但大小和姿态必须不同, 动势要向中轴线集中, 与中轴线的垂直距离, 大树要近, 小树在远, 两树栽植点连成直线, 不得与中轴线成直角相交。

3.3 行列栽植

行列栽植是指乔灌木按一定的株行距成排的种植, 或在行内株距有变化。行列栽植形成的景观比较整齐、单纯、气势大。行列栽植是规则式园林绿地中应用最多的基本栽植形式。在自然式绿地中也可布置比较整形的局部。行列栽植具有施工、管理方便的优点。行列栽植多用于建筑、道路、地下管线较多的地段。行列栽植与道路配合, 可起夹景效果。

3.4 丛植

丛植通常是由二株到十几株乔木或乔灌木组合种植而成的种植类型。丛植是自然式园林中种植的重要方法, 配置树丛的地面, 可以是自然植被或是草地、草花地, 也可以配置山石或台地。树丛是园林绿地中重点布置的一种种植类型。它以反映树木群体美的综合形象为主, 但这种群体美的形象又是通过个体之间的组合来体现的, 彼此之间有统一的联系又有各自的变化, 互相对比、互相衬托。

3.5 群植

组成群植的单株树木数量一般在20-30株以上。树群所表现的, 主要为群体美, 树群也像孤立树和树丛一样, 是构图上的主景之一。因此树群应该布置在有足够距离的开朗场地上, 如靠近林缘的大草坪、宽广的林中空地、水中的小岛屿、宽广水面的水滨、小山山坡上、土丘上等。树群主要立面的前方, 至少在树群高度的四倍、树群宽度的一倍半距离上, 要留出空地, 以便游人欣赏。

3.6 林带

林带在园林中用途很广, 可屏障视线, 分隔园林空间。可做背景, 可庇荫, 还可防风、防尘、防噪音等。

自然式林带内, 树木栽植不能成行成排, 各树木之间的栽植距离也要各不相等, 天际线要起伏变化, 外缘要曲折。林带也以乔木、亚乔木、大灌木、小灌木、多年生花卉组成。

3.7 绿篱及绿墙

凡是由灌木或小乔木以近距离的株行距密植, 栽成单行或双行, 紧密结合的规则的种植形式, 称为绿篱或绿墙。

4 当今植物造景出现的几个问题

4.1 大草坪泛滥

目前的植物造景, 特别是城市广场绿化中, 无处不是千篇一律的大草坪绿化模式, 以求得“开敞景观”、“大气开放”等效果, 其弊端众人皆知。究其原因, 除了流行风气外, 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设计者缺少对绿量的重视。倘若我们在设计中将绿量及其产生的生态、社会等多种效益纳入综合考虑中, 相信一味追求单一的视觉效果的大草坪流行模式将会得到制止。在这一点上, 英国风景师早已提出的“没有量就没有美”的做法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2 乔木+灌木+草坪 (地被) 模式的滥用

乔木+灌木+草坪 (地被) 的植物搭配模式来源于我们对自然植物群落的学习, 是一种理想的生态效益得以最大限度发挥的模式, 然而却常被人们误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从而导致不分绿地性质、面积大小、环境负荷而一味滥用。园林建设讲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植物造景同样如此。只有因地制宜、因园制宜, 结合绿地使用性质、面积大小、环境条件等综合考虑, 在此基础上建设的绿量才与景观质量成正比。一味地将自然植物群落中的乔木+灌木+草坪 (地被) 的结构搭配, 不综合考虑园地大小、土壤贫瘠程度、交通安全、视觉安全等而滥用, 其结果往往是造成大量植物死亡 (超过植物承受的环境负荷力) , 甚至成为病虫滋生、犯罪猖獗的地方 (因植物阻碍视线而使得场地不能得到周围游人的监视) 。

4.3 形式与功能

园林绿化讲究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植物造景作为园林绿化的一部分, 理应遵循这一道理。然而, 在现实绿化中常见到有人一味地追求绿地率, 追求绿化视觉效果。将分枝低, 体量大的雪松种在狭窄的街道上;将本已狭小的活动场地改建成草坪;将承载力高的林地树木砍掉, 换成承载力低的草坪, 将原有长得很好的丛灌改称养护成本较高的鲜花与地被 (如北京圆明园的改造) ……, 凡此种种, 无不是植物造景中形式与功能的冲突, 其结果常常是好看不中用, 其原因是缺少对植物造景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思考。

4.4 缺乏对植物习性的了解

植物造景不同于山石、水体、建筑景观的构建, 其区别于其他要素的根本特征是它的生命特征, 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植物造景是在植物能健康、持续生长的条件下进行的。病态的植物, 失去生命活力的植物的景观只能是残枝败柳、枯木废桩, 是无法达到理想景观效果的。

科学的植物造景除了满足植物的生理生态、场地功能、视觉景观等需求外, 还必须对植物造景的效果进行预见。植物景观是活体景观, 随植物生长而发展变化的景观, 对植物栽植施工后的景观变化及养护管理的考虑, 是植物造景的特色。在现实设计中, 设计人员参差不齐, 许多设计人员缺乏对植物习性的足够了解, 也有很多不专业的开发商, 为了追求所谓的效果, 硬要将很多南方植物移植到北方, 这样不仅极大增加了养护成本, 而且达不到理想的景观效果。

4.5 乡土植物与外来植物

适地适树是植物造景中植物选择的基本原则,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倡大力发展乡土树种, 适当引进外来树种。然而, 随着栽培及引种技术的发展, 在国内苗圃市场缺乏统一规划的情况下, 各地相继引进了一批适合本地生长的造景植物种类。所以, 在丰富本地造景植物种类及植物景观的同时, 我们不得不考虑以下问题:

地方特色保护植物是体现地方特色的要素之一, 在不同的地理区域, 不同的气候带, 不同的土质、水质上生长着不同的植物种类, 它是地方环境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同时, 不同的地方植物常常还是该地区民族传统和文化的体现, 大量地引种外来植物易对地方文化特色造成巨大冲击。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自然界中生物间的相互竞争, 优胜劣汰的关系无处不在, 我们早已明知在世界上盲目引种动物的危害 (如澳大利亚野兔引种事件) , 但却缺乏对盲目引种植物危害的了解。外来引种植物造成本地植物种类的消亡, 生态结构单一化等问题早已在国外进入了治理与恢复阶段。“前车之覆, 后车之鉴”, 我们不能先引进后治理, 不能走别人的老路。

绿化设计中忽略“以人为本”

目前我国许多居住区内园林绿化在很多方面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比如, 有的楼盘用绿地做隔离带, 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 两分钟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有的居住区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 为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区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有的居住区在景观设计上较粗糙, 没能真正、准确地创造人们所需环境。园林绿化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 最重要的是设计者要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 这样才能使小到每一个细节都尊重体贴人的活动行为, 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以上诸多问题的出现, 都是部分园林工作者对园林植物造景的由来、概念、原则、目的等缺乏足够深入的理解所造成的, 这需要我们一代代园林工作者付出足够的努力和探索, 才能让我国的园林事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得到更好的改善。

摘要:植物造景是园林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人根据多年来的工作经验, 简单阐述了植物造景的概念、植物种植的主要原则和类型, 以及当今植物造景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个人看法等。

关键词:植物造景,原则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4.

[2]黄晓鸾.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的研究 (2) [J].中国园林, 1998 (2) .

宿根花卉造景艺术分析 篇5

1遵循宿根花卉的生态特性

宿根花卉因其周年生长在露地, 管理栽培又不像温室花卉那样精致, 故对周围的生态因子有一定的要求和适应能力, 要根据不同的光、水分、温度、土壤等立地条件选择相应的宿根花卉, 尽量做到适地适花。如在林下、建筑物的背面等以散射光为主的地方应选择耐阴性宿根花卉, 如玉簪 (Hosta plantaginea) 、一叶兰 (Aspidistra elatior) 、石菖蒲 (Acorus gramineus) 等;在空旷地或路边应选择喜阳性宿根花卉, 如葱兰 (Zephyranthes candida) 、红花酢浆草 (Oxalis corymbosa) 、萱草 (Hemerocallis fulva) 、鸢尾 (Iris sp.) 等;在池塘边或水体环境中应选择耐湿或水生宿根花卉, 如石菖蒲 (Acorus gramineus) 、万年青 (Rohdea japonica) 、马蔺 (Iris lactea) 等;在干旱瘠薄、岩石园等处选择的宿根花卉有萱草 (Hemerocallis fulva) 、垂盆草 (Sedum sarmentosum) 、日本景天 (Sedum japonica) 、紫花地丁 (Viola philippica) 等。在做到适地适花的同时, 还要处理好宿根花卉种内和种间的关系。同种花卉种植在一起, 要安排好种植方式和密度、距离, 使其符合各自的生态要求。不同种类间种植, 要尽量做到管理措施的一致。只有这样, 宿根花卉才能正常生长, 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以实现观赏效果连年不变。

2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功能相符合

不同的绿化环境, 其功能和要求不同, 因而对宿根花卉的种植设计也不同。如街道绿地, 主要功能是遮荫和美化环境, 在不妨碍交通视线的前提下, 利用各种花灌木和宿根花卉结合起来, 既可丰富街景, 又给来往的行人带来心旷神怡的感觉。在街道的两旁, 可以选择一些抗性强、株形紧凑的宿根花卉, 如葱兰、石蒜、红花酢浆草、沿阶草等, 也具有开阔视线、装饰效果强等特点。

3合理配置, 使景观观赏效果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

宿根花卉一年种植, 多年观赏。为了避免因秋、冬季节枯叶落叶及炎热夏季部分花卉休眠, 地面裸露所带来的不良效果, 要在对各种宿根花卉生态习性充分认识的基础上, 加以合理布置, 使宿根花卉一年四季的观赏效果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如荷包牡丹与耧斗菜在夏季炎热地区仅在上半年生长, 炎热夏季到来时即因休眠而枯萎, 这就需要在株丛间配置夏、秋季生长茂盛而春至夏初又不影响其生长与观赏的其他花卉。石蒜类根系很深, 秋、冬季保持绿色, 开花时又无叶, 如与茎叶葱绿的麦冬类、萱草类, 或与浅根系匍匐生长的爬景天配合种植, 则会收到良好的观赏效果。

4注重季相、色彩的变化与对比

宿根花卉种类繁多, 花期有早有晚。色彩也极其丰富 (分为白色系、红色系、黄色系、橙黄系、紫色系、蓝色系等) 。如在种植设计时配合得当, 注意季相的变化, 又考虑到同一季节中彼此的色彩、花姿, 以及与周围色彩的协调和对比, 那将会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优美景色。

要实现季相、色彩的变化与对比, 就要熟悉各种宿根花卉的花期、花色及花型。如早春开花的二月蓝、郁金香、风信子、金盏菊、铁筷子、雪滴花等;夏季开花的各色美人蕉、大花马齿苋、大花萱草、宿根福禄考、蜀葵、一枝黄花、玉簪、紫萼、葱兰等;秋季开花的早小菊、日本早小菊、蓍草、荷兰菊、菊花等;冬季开花的水仙、黄花石蒜等。在色彩的配合方面, 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且要有主题、有特色、有意境、有美感。如在水边种植宜选用米黄色等浅色花卉, 如水生鸢尾、玉带草等。在山边种植, 应选择与山体、岩石等相近的色彩, 如土三七、景天、荷兰菊等。在树丛中宜用红、黄、橙等暖色调。另外, 还要根据气候、季节、园林绿地的功能等设计色彩, 一般在炎热的夏季多用冷色调, 在寒冷的冬季则采用暖色调等。

5植物配置材料有主、有从, 叶色、质地、株型的对比要有变化

宿根花卉在种植设计时, 不论是花带、花坛, 还是花丛都要有自己的主调和配调。主调数量多、比重大, 配调数量少、比重小, 体现重点和主从关系。另外, 在主调和配调的不同植物材料之间, 叶色、质地、株型也要互相映衬和搭配协调。如在居住区花带的种植设计时, 以萱草为主调, 以鸢尾为配调, 不仅有季相的变化, 而且其株型、叶色及质地相互映衬。鸢尾的叶竖直向上, 萱草的叶横向伸展;鸢尾的叶是剑形的, 而萱草的叶是披针形的, 且叶色又有白绿、墨绿之分。

宿根花卉种植设计作为群体观赏效果在国外已十分普遍, 且取得了良好的绿化、美化效果。但在我国还刚刚起步, 它反映了人们崇尚自然, 追求自然的现代理念。作为宿根花卉应用的基础, 我国宿根花卉品种资源十分丰富, 只要勇于探索, 敢于创新, 相信会不断地创造出优美的人间佳境来。

摘要:近年来, 宿根花卉在植物景观配置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观赏效果。这是创造优美生存空间过程中“师法自然”的一种趋势。笔者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阐述了宿根花卉基本的造型及其方法。

月湖沿岸植物造景评估 篇6

武汉月湖主题公园位于武汉汉阳, 占地面积2.15km2, 是集休闲、艺术欣赏、娱乐、旅游为一体的城市客厅, 其远期目标为打造武汉市城市名片, 会同武汉市现有景观蛇山、龟山、黄鹤楼和首义文化园等构造旅游区块, 整体提升武汉市旅游品质与城市竞争力。通过对武汉月湖文化主题公园一期沿湖板桥花影景区、莲花湿地景区、荷花曲溆景区、月影舞台景区、音乐森林景区、知音岛景区、生态湿地景区、流水广场景区9大部分植物色相、季相、林冠线、天际线评估分析, 试图摸索和建立一些合理、科学的评估办法, 借以提升园林景观植物设计效果 (图1) 。

2 评估标准分析

(1) 季相、色相设计评估标准。

春季有佳木茏葱, 繁花似锦;夏季有浓荫蔽日, 莲荷冉冉;秋季有层林尽染, 硕果累累;冬季有嘉绿常拥, 枝干优美。追求“四时花不谢, 八节景常新”的植物造景艺术效果。

(2) 林冠线、天际线组织评估标准。

高大乔木所形成的天际线应与月湖周边的山峦、建筑、桥梁相协调。追求“虽系人造、宛自天然。”的艺术效果。各色乔、灌林冠线的组织则应力求在线形及色彩上形成对比, 达到层次分明的艺术效果。

3 月湖沿岸各景区植物造景特点分析

3.1 板桥花影景区

板桥花影景区 (图2) 的造景特色是堆山理水, 以疏林漫坡结合水生植物景观的设计形式, 以达到水陆皆有景可观的效果。

(1) 季相、色相组织特点。

春季有玉兰、春鹃、萱草之花次第开放, 有马褂木黄花点点俏立稍头。夏季有栾树、马褂木浓荫匝驻而香蒲花叶幽立, 睡莲静放。秋季有丹桂飘香, 栾树黄花阵阵, 蒴果红艳, 点缀稍头甚为美丽。而马褂木叶色渐为明黄, 点染层林。冬季有桂花常绿。

(2) 林冠线、天际线组织特点。

栾树所形成的天际线较平缓, 与原梅子山一带栾树所形成的天际线遥相呼应、起伏有致甚为协调。而桂花浑圆暗绿的林冠线与栾树也有一定层次感。

3.2 莲花湿地景区

莲花湿地景区的造景特色是安排曲折有致, 变化丰富的湖岸线结合高桥步道着力营造的是湿地植物群落生态景观。

(1) 季相、色相组织特点。

春季有迎春、云南黄馨、春鹃、含笑、紫叶李新叶鲜红。湿地内菖蒲、鸢尾叶形俏丽、繁花点点。夏季有重阳木、香樟、马褂木绿荫华盖, 而碧草如茵。石榴花、紫薇花姹紫嫣红, 直开到初秋。湿地内风车草、再力花、香蒲破水而立, 睡莲、荷花竟相绽放。秋季有丹桂飘香, 马褂木、重阳木叶色渐变明黄而枫香、乌桕叶色渐变红褐, 紫叶李叶色暗紫, 一时层林尽染。湿地内芦花如雪。冬季有香樟、桂花、雪松、含笑并绿。有山茶奇花闪烁, 有腊梅暗香浮动。

(2) 林冠线、天际线组织特点。

保留原有樟树业已有漂亮的林冠线与梅子山构成和谐的天际线。又有新植樟树、重阳木缓和的林冠线相衔接。新植的雪松蓝绿色的林冠线与原有池杉暗绿林冠线有一定对比度。

3.3 荷花曲溆景区

荷花曲溆景区的植物造景特色是通过设置凌水曲桥回廊引领游人观赏湖景。

(1) 季相、色相组织特点。

着力突出夏日观赏荷花的一季景观。为了不妨碍游人观赏所以在临湖一线选用苦楝这种树姿优美, 叶形秀丽的树种, 春有紫花, 秋有串串黄果, 下配置四季常绿整形灌木龙柏、红继木。既不阻碍游人观赏夏日荷花, 其它三季又不嫌冷清单调。

(2) 林冠线、天际线组织特点。

行道樟树浑圆林冠线与原有池杉挺拔峻峭林冠线形成线形对比。

3.4 月影舞台景区

季相、色相及林冠线、天际线组织特点为观演台区临湖岸线植物配置有不妨碍观众观看的要求, 故采用瓜子黄杨这样的常绿整形灌木。观演台以银杏林为主景林形成挺拔尖峭的天际线与远处高耸的建筑较好的协调。前景林为桂花浑圆的林冠线与银杏林冠线形成对比。银杏与桂花皆重一季秋景, 而春、夏、冬三季之季相效果较稳定。

3.5 月影舞台两侧景区

季相、色相及林冠线、天际线组织特点为春季春鹃、碧桃、鸢尾、连翘、金丝桃、结香、金焰绣丝菊、黄菖蒲繁花似锦。碧桃新叶鲜红、垂柳吐绿、池杉叠翠。夏季醉鱼草、千屈菜、宿根美女樱、荷花、睡莲竟相绽放。秋季木芙蓉花大色艳依柳照水甚是美丽。宿根美女樱花期也一直持续到深秋。冬季高大池杉、垂柳与十大功劳、熊掌木、南天竹在水生植物枯萎后仍有丰富的水岸边际景观。

3.6 音乐森林景区

季相、色相及林冠线、天际线组织特点为音乐森林景区滨水设计上着力突出春季棠梨与各类海棠 (湖北海棠、西府海棠、垂丝海棠、贴梗海棠) 争奇斗艳, 形成“一树梨花压海棠”的美丽景观。滨水有鸢尾、黄菖蒲黄花点点。夏季主要有荷花、千屈菜可赏。秋季西府海棠红果缀满枝头、湖北海棠亦有黄果累累。冬季有丛竹为常绿背景。

3.7 知音岛景区

季相、色相及林冠线、天际线组织特点为知音岛景区西侧临水岸原有池杉、垂柳与新植水生植物梭鱼草、千屈菜、再力花、芦苇、纸莎草、旱伞草、黄菖蒲、水葱、花叶芦竹、紫芋、睡莲、荷花形成一个集滨水、挺水、沉水于一体的优质湿地景观。春季垂柳依人, 池杉吐翠而花叶芦竹静立, 黄菖蒲、鸢尾黄花点点。夏秋两季千屈菜、再力花、梭鱼草、睡莲、荷花繁花似锦。冬季仍有池杉为背景。知音岛景区东侧主要是结合水榭建筑采用银杏、枇杷、青桐、樟树、榉树、马褂木浓荫遮日, 千屈菜、再力花、梭鱼草、睡莲、荷花、王莲竟相绽放。秋季枇杷硕果累累, 银杏色叶渐变金黄, 乌桕、榉树叶色渐变红褐, 栾树红果俏立枝头。丹桂飘香。冬季枇杷与樟树常绿。

3.8 生态湿地景区

生态湿地景区是一个通过水生植物净化湖水的生态科普展示性区域, 因此区域内有地下有滤水管道设备, 不能种植高大乔木。所以组织不起优美的林冠线。

3.8.1 流水广场F区

滨水区有丰富的建筑小品景观, 绿地面积也不大, 且地下水位较高, 整体设计风格是简洁, 素净。故设计上只能采用抗涝乔木, 池杉、垂柳。并群植西府海棠使春秋两季有花可观, 有果可赏。

3.8.2 流水广场B区

B区的造景特色是通过塑造有层次地形和变化丰富的湖岸线结合步道和亭榭。季相、色相组织特点为春季迎春、云南黄馨、春鹃、瑞香、樱花、八仙花、等繁花不断。夏季有榉树、香樟、马褂木绿荫华盖。石榴花、紫薇花姹紫嫣红, 直开到初秋。秋季有丹桂飘香, 银杏叶色渐变明黄而乌桕叶色渐变红褐, 紫叶李叶色暗紫, 有一定色相变化。冬季有香樟、桂花、雪松并绿。

4 月湖沿岸各景区植物造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板桥花影景区

沿梅子山一带隙地新植池杉与原有樟树有较深色背景, 缺少叶色亮丽并能观花的中层灌木。疏林漫坡区原配置宜昌楠死亡, 造成冬季立面效果欠佳。建议补种连翘、十姊妹等花灌木, 并将原宜昌楠栽植区域补植石楠、桂花等常绿灌木。

4.2 莲花湿地景区

保留的土堤挡土墙生硬缺乏观赏植物遮蔽、软化。建议沿土堤四周种植悬垂植物包括云南黄馨、连翘、扶芳藤、薛荔。

4.3 荷花曲溆景区

保留池杉林下地被植物品种单调缺少层次和变化。在休息区又缺乏可供游人遮荫乔木。建议在穿越池杉林木栈道两侧补充荫生的花灌木, 形成层次分明、四季变化的花境。并在休息区补种浓荫大乔木。

4.4 观演台区

基础栽植单薄, 建议沿大看台两侧补种法国冬青。观赏台两侧景区及音乐森林景区建议连心桥一侧保留垂柳林处, 缺乏林下植被。建议补种木芙蓉、夹竹桃等滨水花木。

4.5 生态湿地景区

少骨架树, 未形成林冠线。建议补充石楠、桂花, 形成常绿树背景。流水广场F区、B区:部分骨架树种死亡, 造成局部过空。建议补充石楠、桂花, 形成常绿树背景。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4.

公园植物造景问题探讨 篇7

关键词:城市公园,植物造景

植物造景是指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创造景观, 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 配植成供人们观赏的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合理的植物配置、优美的植物造景在创建城市综合性公园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植物赋予公园绿地的空间感与时间感

1.1 利用植物景观创造空间

植物造景可以为公园划分空间, 从而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从这点上来看与建筑空间类似, 但是由于植物的自身特性, 又使植物空间有着建筑空间所无法比拟的特点, 比如植物自身的观赏特性所形成的空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植物营造的公园空间不仅要满足公园休闲绿地的使用要求, 还要满足使用者精神感受上的要求, 也就是说不仅要有实用特性, 而且要有美的特性。

植物的巧妙组合可以产生生动活泼、变化多样的空间景物层次, 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空间。公园绿地运用植物来形成空间, 往往是根据树木的种类、姿态、株树以及配置方式来创造不同的空间景观的, 如用低矮灌木及地被植物作为空间的限制因素, 这种围合的空间是敞开的和外向的;若一面或多面部分受到较高植物的封闭, 限制视线的穿透, 形成了半敞开空间;利用具有浓密树冠的遮荫树, 构成顶部覆盖空间;运用高而细的植物能构成一个方向直立、朝天开敞的垂直空间。

1.2 利用植物景观表现时间变化

按照植物的季相演替和不同花期的特点, 创造园林时序景观, 是植物配置的一种手法。在公园绿地进行植物配置时, 可根据不同花色、花期互相衬托, 显示出季相变化的艺术效果。如大多数的植物会在春季开花、发新叶;秋季结实, 而叶子也会由绿变黄或其他颜色。植物的季相变化已成为园林景观中最为直观和动人的景色, 避免了单调, 形成春季繁花似锦, 夏季绿树成荫, 秋季叶色多变, 冬季银装索裹, 景观各异, 近似自然风光, 使人感到大自然的生机及其变化,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 不同植物的造景特色

2.1 棕榈植物的造景特色

棕榈植物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不分枝, 使其中单干型的种类具有简练的高度、自然整形的树冠的园林特征;其次, 棕榈植物的叶片大型, 每一叶片具独立的观赏价值并极富感染力。“棕榈景观”是指利用棕榈植物作为休闲绿地的主体, 以丰富的棕榈植物来表现其形、色各异的生态美, 以对比等手法来表现其艺术美, 最大程度地给人以脱俗超凡的美好意境, 赏心悦目的轻松感受。棕榈植物的造景艺术, 基本上要把握“三性”即本身固有的自然形性, 质感特有性和鲜明的个性。应把握并充分利用其高度自然整形的园林特征。

2.2 竹子的造景特色

竹文化是我国的传统现象, 竹子虚心、有节、挺拔凌云的形态特征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相契合, 成为“清高、气节、坚贞”的象征。有关历史典故、诗歌绘画作品构成了竹子造景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 竹子造景可通过景名题咏及竹韵景石等艺术手法渲染竹文化, 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 营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观意境。竹子造景的“画意”, 即将绘画艺术的写意手法运用于竹子景观设计, 营造出反映中华民族审判意识, 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竹子景观。

2.3 花卉的造景特色

丰富多彩的花木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 表述了无限的象征意义, 因而花撩起的缕缕情思使景物进入了诗画的境界。这样把外形与气质结合起来, 突出了花的神态和风韵, 大大增强了它的艺术魅力。如桃花是象征鸿图大展;玉兰表达金玉满堂的美好愿望;菊花表示清高;兰花表示高尚;木棉表示英雄;凌霄表示人贵自立。

花卉植物在公园休闲绿地中的具体运用: (1) 孤植:孤植花卉乔木颜色醒目, 可发挥景观的中心视点或引导视线的作用。如株形高大丰满的彩叶植物, 可以孤植于休闲绿地中独立成景。 (2) 丛植或群植:成丛成群栽植花卉植物可以美化、彩化环境, 增添更多的色彩。与周围其它绿色植物形成鲜明的对比, 既丰富了景观色彩, 又活跃了休闲气氛, 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3) 藤本:在大树下、石隙间、水池边散植紫藤等藤蔓植物, 藤本花卉穿插植物群落之间, 把几个层次和谐、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再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总之, 在进行植物造景时, 要充分挖掘植物自身的生物特性, 把植物的美充分表现出来, 同时, 要把传统的艺术手法与现代精神相结合, 创造出既符合植物生态要求, 又景色迷人、健康优美的植物空间, 满足游人的游赏要求。

参考文献

[1]满国杰.浅议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营造[J].农业科技与信息 (现代园林) , 2010 (4)

[2]徐涛.综合性公园植物配置与游憩功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0

上一篇:交通信号系统设计下一篇:Linux智能终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