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文化

2024-11-07

国家审计文化(精选7篇)

国家审计文化 篇1

2011年7月, 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讲话, 指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审计对完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审计长继“免疫系统论”后的又一重要学说, 赋予了国家审计新的内涵和新的内容, 是对国家审计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引起了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命题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

目前, 我国审计机关共有8万多人, 其中审计署3000人, 各级审计机关尤其是基层审计机关的人员在全国审计系统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虽然基层审计机关在审计项目规模、审计金额、审计质量、审计成果运用等方面与审计署存在着一定差距, 但它仍然是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力量。因此, 讨论和思考基层审计机关如何有效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家治理理念的变化引起国家审计的重新定位

国家治理, 就是对国家和社会的控制、管理和服务。实现良好的治理是每一个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标志着我国的国家治理理念发生重大转变:一是从注重效率优先的发展型国家到公正价值诉求的和谐型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变;二是从市场治理逐渐演变为市场、国家和社会多元并治;三是国家治理作为一种满足不同利益主体需求的过程, 不仅是一种政治理论更是一场社会变革;四是国家治理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应对, 再到推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家治理理念的变化, 国家审计要从传统的审核监督逐渐发展为协助政府加强问责、坚定反腐、增进绩效、促进透明、达到善治;国家审计要从单纯审查财政、财务收支到关注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和管理漏洞, 通过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 推动制度创新和机制转变。

作为基层审计机关, 应当与时俱进, 尽快调整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改变工作方式, 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 通过对基层地方政府开展各项审计工作, 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2 基层审计机关如何有效发挥“国家治理”的作用

2.1 如何发挥权力制约和监督的作用

国家治理的手段就是通过合理的权力配置, 使各个公共权力机关有效地履行职责。而国家权力合理配置的关键就集中在权利的制约上。作为国家治理系统中的监督控制系统, 国家审计在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预算执行审计更是国家审计的“生命线”和“常青树”。著名预算专家希克认为:“毫不夸张地说, 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预算能力”。基层审计机关要紧紧抓住预算执行审计这个“牛鼻子”, 不仅要关注预算执行的“合规性”, 还要加强对预算执行进度和执行程度的审计。通过细化预算执行审计, 增强财政透明度, 促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 从财政监督层面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

政府部门掌管权力的官员应当时刻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为人民办实事。但是由于权力的管理者——政府官员和权力的所有者——人民, 由于目标不一致和利益冲突, 会造成部分政府官员滥用权力、贪污腐败。在这一点上, 我国开创了国外所没有的审计类型——经济责任审计。近三年来, 我国各级审计机关通过对10.4万民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 查处了一批违法违规者, 较好地起到了权力的制约作用。基层审计机关要在原有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础上, 认真学习《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加大审计力度, 提高审计质量, 扩大审计影响。要改变离任审计占据主导的局面, 加大任中审计力度;要减少“只唱赞歌”和“走走过场”式的经济责任审计, 提高审计报告的“含金量”;要逐步公开披露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接受当地人民的监督。通过审计的监督、揭示和评价, 发挥权力的监督和约束作用。

2.2 如何发挥为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客观、可靠信息的作用

国家治理要顺应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通过采取提高或降低税率、扩大或减少政府支出等一系列财政政策和措施, 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家审计通过对这些相关政策措施以及重大项目执行管理情况的审计, 掌握执行进度及效果、发现存在问题、及时纠正偏差, 为国家科学决策、完善宏观调控措施提供第一手的可靠信息。

基层审计机关首先要做好对国家相关经济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审计。政策制定的初衷是好的, 能否实现预期的效果, 关键在于执行。而基层政府部门是各项政策最直接的执行者, 政策执行的效果如何, 政策本身是否制定到位和全面, 基层是最有发言权的。基层审计机关要通过审计, 掌握、积累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并对各种经济信息进行验证、筛选和判明, 以高质量的审计报告、要情、信息等形式, 为国家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客观、可靠的信息。

另一方面, 基层审计机关要做好对当地重大建设项目及专项资金使用的跟踪审计。审计署近年来开展的对京沪高速铁路、西气东输二线及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重大项目的跟踪审计,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实践证明, 跟踪审计能够为政府完善投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节约财政资金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促进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规范化, 遏制政府投资领域腐败行为的发生。基层审计机关由于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员力量和专业知识的限制, 跟踪审计的开展程度有限且发展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很多县级政府都出台了当地跟踪审计的相关法规措施, 而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很多县级审计部门跟踪审计至今仍为空白。基层审计机关应克服困难, 通过建立“专家库”和积极引进专业人才的办法, 解决开展跟踪审计的“瓶颈”问题, 以当地政府投资的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为对象, 开展跟踪审计。通过全程介入, 对重点环节重点关注, 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 为当地政府完善投资决策、加强项目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这一点上, 虽然基层审计机关只能为基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客观、可靠的信息, 但是应该认识到, 国家治理实现“良治”必须是建立在基层政府实现“良治”的基础上, 否则只能是空谈。

2.3 如何发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作用

刘家义审计长指出“维护国家的生存和安全, 始终是国家治理的首要任务, 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中几乎所有部门的共同职责”。近年来, 审计署连续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专项审计, 如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全国社会保障资金审计、国有资产安全和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审计等, 通过及时分析和反应经济社会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 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供了可靠信息。

基层审计机关要继续配合审计署, 圆满完成上级交办的专项审计任务。审计署去年开展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 涉及到全国所有县级政府, 点多面广, 任务艰巨, 各级审计机关密切配合审计署, 通力协作, 圆满完成了审计任务。在参与审计署大项审计工作的过程中, 基层审计人员拓宽了视野、转变了思路, 同时也感到了在计算机审计和绩效审计方面存在的差距。今后应在这些薄弱环节狠下功夫, 以高水平的业务能力配合审计署完成各类专项审计任务。

2.4 如何发挥维护社会民众根本利益的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付出了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日益恶化的代价。随着公民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的不断提高, 公民对个人利益和生存环境的关注和期望也越来越高。近三年来, 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共审计民生及资源环保类项目和单位5.4万个, 有力地促进了各项惠民及环保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 为维护民众的根本利益做出了贡献。

基层审计机关尤其要重点关注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 对切身农民利益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对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涉及侵占农民利益尤其是征地补偿的问题、对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到位问题等都要予以重点关注。对于国家拨付用于农村水源地保护、地质灾害防治以及垃圾处理厂建设等涉及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加强监督, 杜绝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从城市转向乡镇。

2.5 如何推动行政公开和透明, 落实社会民众知情权和参与权

国家治理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实现政府运作的公开透明, 解决政府和公民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国家审计通过真实披露和全面揭示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依法公开审计结果, 落实社会公众对国家审计事务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有利于缓解公共领域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增加国家治理工作的透明度, 达到以权力制约监督权力的目的。近几年来, 我国审计机关逐步完善了审计结果公告和审计信息发布制度。最近三年各级审计机关共向社会发布审计结果公告1.4万篇。同时, 审计机关还邀请新闻媒体对重大审计项目进行跟踪报道, 及时公开审计过程和进展情况, 有力地促进了审计整改和落实责任。

应该看到, 基层审计机关在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和与新闻媒体合作方面与审计署和省级审计机关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许多市县级审计机关在这方面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今后基层审计机关应以当地重点建设项目为“突破口”, 结合跟踪审计, 首先开展当地重点建设项目的审计结果公告, 进而向经济责任审计和其他方面延伸, 最终全面落实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为民众了解政府履行职责情况、民众参政议政提供重要条件。

3 基层审计人员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作用的发挥

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监督控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作为执行审计任务的一线审计工作人员, 更要发挥“助推器”的作用。

3.1 努力践行当代审计人员的核心价值观

审计署“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树立“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 的审计价值理念, 这是全体审计人员在长期的审计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共同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也是审计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源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有助于审计人员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有助于指导审计实践;有助于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全体审计人员应当牢记这十二字核心价值观, 在审计实践中明确责任、忠诚为党、廉洁自律、依法审计、独立客观、无私奉献, 为推动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作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3.2 树立建设性审计的思想

建设性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或审计事项已存在或潜在的问题、风险等提出改进建议和对策, 帮助相关的被审计单位和部门完善规章制度、改善管理、增进绩效, 从而起到堵塞漏洞、防范问题再次发生的作用。建设性审计首先要以发现问题为前提, 在具体的审计实践中, 要求审计人员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 不能以发现问题为工作的终结, 而要思考问题背后的原因。为什么这个单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是内控制度建立不全还是制度执行不严、落实不到位;是工作人员能力水平有限还是“明知故犯”;是被审计单位自身管理的问题还是国家机制体制的问题。遇到没有问题或问题较少的单位也要多动脑筋, 为什么这个单位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他们有什么好的经验和做法, 是否值得借鉴和推广等。只有经常从问题、现象的背后和实质着手, 深入思考, 才能不断提高基层审计人员的建设性思维能力和水平, 提高审计质量。

3.3 在各项审计业务工作中融入绩效审计理念

绩效审计产生至今已经历了大半个世纪, 它以关注被审计对象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环保性, 成为当今世界政府审计的主流。西方审计学者认为, 在政府审计史上, 绩效审计的实施, 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催化剂, 能否不失时机地选择并接受效益审计, 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政府审计是否具有活力的标志之一。审计署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了“全面推进绩效审计”的工作任务。在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之前, 基层审计人员不能坐等观望, 要在预算执行、专项资金、政府投资、经济责任等各项审计工作中融入绩效审计的理念, 在关注资金使用真实性的基础上, 进一步作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环保性方面的检查和评价。在这方面, 深圳、青岛等审计局走在了审计机关的前列。基层审计人员可以认真研读这些地区典型的成功案例, 从中找到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大胆探索, 勇于实践, 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点及面, 逐步推进绩效审计的全面开展。

3.4 不断加强学习, 努力发展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 为了进一步适应经济政治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公众的新期待, 更好的发挥国家审计的“免疫”功能和治理作用, 要求审计人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过硬的业务水平、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而我国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一线审计人员匮乏的问题。在目前人员少审计任务又繁重的情况下, 一方面, 基层审计机关要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 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审计人员要怀有强烈的危机感并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 不怕不会, 只怕不学。要在精通一门专业的前提下, 努力学习各种知识, 能够胜任各种类型的审计工作, 把自己打造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 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寻求发展, 才能不断提高专业水准与职业胜任能力, 才能更好地适应参与国家治理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宋常, 王睿, 赵懿清.国家审计在走向善治的国家治理中的若干问题[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2 (01) .

[2]杨肃昌, 李敬道.从政治学视角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中的“免疫系统”[J].审计研究, 2011 (06) .

[3]尹平, 戚振东.国家治理视角下的中国政府审计特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0 (05) .

[4]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审计署刘家义审计长在华盛顿的讲话摘要[J].工业审计与会计, 2011 (05) .

国家审计文化 篇2

刘迎祥 马振华(审计署驻昆明特派办 新疆自治区阜康市审计局)

摘要:几十年来,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坚持依法审计,通过揭示和反映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问题,不断推动审计法制建设、依法审计,维护和推动完善民主法治,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在介绍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论述了依法审计在国家审计推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分析了依法审计服务国家治理面临挑战,提出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履行审计职责,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建设性作用的建议。

关键词:依法审计 国家审计 国家治理

一、国家治理、国家审计和依法审计的关系

2011年7月8日,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上的讲话,从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对完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更好地推动和服务国家治理等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的关系,详细阐明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建设性作用。

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国家治理就是通过配置和运行国家权力,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控制、管理和提供服务,确保国家安全,捍卫国家利益,维护人民权益,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科学发展。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国家治理,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在国家治理中,审计实质上是国家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织部分。

“国家审计通过依法履行职责,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和制约,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推动实现国家良好治理。”刘家义审计长对国家审计、国家治理和依法审计的关系进行了准确界定。

二、依法审计在国家审计推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一)依法审计是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建设性作用的前提

“国家审计通过依法履行职责,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和制约,发挥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推动实现国家良好治理。”因此,要发挥好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建设性作用,必须依法开展审计。其具体内容包括:审计监督的职责和权限、审计机关审计监督程序、审计机关评价审计事项、揭露问题、对违法行为处理和处罚等,都必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实施。其实质是审计机关通过独立、主动地行使监督职权,促进国家竞争力不断增强、民众福利不断改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二)依法审计是审计机关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在现代社会中,政府接受人民的委托进行国家治理,而国家审计的制度安排则是为了确保政府有效履行这种公共受托责任。审计机关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依法审计,就是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把“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按照法律规定行使审计监督权和开展各项审计活动,维护法律秩序尊严的神圣职责,实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目标。因此,依法审计是国家审计发挥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基本要求,是国家审计推动实现国家良好治理的前提。

(三)依法审计是实现审计目标的有效途径

新审计准则对国家审计目标明确进行了诠释: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审计目标总是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审计职能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主管认识程度的提高而提高,纵观我国国家审计经过近30年的发展,尽管审计目标在不同的时期都有所不同,但每个审计目标的实现,都是以法律、法规作为保障的。当前为了发挥国家审计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在不断完善国家治理,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审计机关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审计工作。

(四)依法审计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最佳选择

国际审计风险是指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未能察觉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误或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而给国家审计机关带来某种损失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等。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有很多,一般来说,固有风险是不随审计人员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此,防范审计风险,必须从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自身入手,提高风险意识,将风险控制机制建立在广大审计人员依法审计这一基础上。因此,依法审计可以促使审计主体按法定的程序行使审计监督权,可以规范使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可以保证审计机关依法评价、处理处罚并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可以促使审计客体遵守财经法规,依法办事。

三、依法审计服务国家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国家审计介入国家治理的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推进,国家审计介入国家治理的范围不断扩大,产生的作用也日益明显。任何审计活动都是以特定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为前提的,在现代社会中,政府接收人民的委托进行国家治理,而国家审计的制度安排是为了确保政府有效履行这种公共受托责任,国家治理超越了财政财务收支的范围,审计关注的内容从财政财务收支逐步扩展到与财政财务收支相关的各项经济社会管理活动,涉及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完善问题,国有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问题,重大基础设施投资绩效问题,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以及影响经济社会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审计内容涉及面广,涉及内容丰富,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审计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民主法治进程对依法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民主法治进程加快,人民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权利意识越来越强,利益诉求越来越具体,人民监督与舆论监督成为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重要推动力量。政府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审计通过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充分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引导和调动公众对政府部门和有关市场主体实施有效社会监督,成为公众参与国家治理的有效途径,对推动我国民主法治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树立了国家审计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形象,但社会公众对政府审计期望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要求通过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诉求不断增强,而政府审计有其独特的程序和规定,甚至会涉及国家秘密,这对依法审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反映问题和提出改进建议对依法审计提出新的挑战

国家审计机关通过依法审计,揭示和反映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问题,其视野已超越了财政财务收支的范围,以审计查实的数据和事实为依据,将重点放在对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状况进行独立的监督和评估上,放在公共权力机构行使权力的效率、效果和效益上,放在有关机构和个人履行职责的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上,其目的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科学发展和人民利益。审计机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部分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不能得到及时废除,甚至被部分单位为了部门利益或小集体利益严格执行,而揭示这类问题往往是“无法可依”,而揭示这类问题以发现法律法规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和漏洞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反映问题和提出改进建议的重要方面,这也给依法审计带来了一些困难。

(四)政策法规不断调整和完善对审计人员依法审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发展的重心将转移到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体制改革的重点将放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和谐社会及其相关领域。致使我国一系列制度、体制、规则、程序和方式不断发生调整和变化,新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不断出台和调整,如,近几年为了规范房地产业的发展,各部门针对房地产业的不同情况从土地、规划、银行信贷等多方面出台了各种调控政策,这些政策的不断出台和调整变化需要审计人员不断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对审计人员依法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依法履行审计职责,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建设性作用的建议

(一)继续推动审计法治建设,做到“有法可依”

1994年审计法正式颁布,并陆续颁布了38个审计规范以及20多个审计准则;特别是2006年审计法修订后,国务院修订了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办、国办下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审计署制发了国家审计准则,审计法规制度更加完善,形成了以宪法为依据、以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为核心内容、以审计准则为工作标准的法律规范体系,不仅实现了审计工作有法可依,也丰富完善了社会主义国家法规制度体系,推动了依法治国方略实施。但目前国家审计在部分领域和审计执行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仍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而且随着审计对象的不断变化和调整,审计机关也需要相应的规章制度、技术方法,如在资源环境审计、绩效审计、计算机审计以及尚未拓展的审计领域,对新的审计领域拓展必须要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支持,仍需要审计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二)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必依”

做到有法必依,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当依照法律规定行使审计监督权,开展各项审计活动。一是审计程序规范。国家审计监督属于行政执法范畴,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监督时,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审计法律法规,必须遵守法定的方式、方法、步骤、时限和顺序进行审计。二是审计范围恰当。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照审计目标和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范围开展审计,审计范围做到不越权、不越位。三是审计取证充分。审计证据要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主观臆断、凭空杜撰。四是审计评价客观。审计评价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法规和规章为准绳,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不带任何偏见或成见,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五是审计意见公正。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充分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后,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根法提出处理处罚意见。六是审计建议合理。审计建议是审计成果的最终体现,是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因此,审计机关在提出审计建议时既要做到符合国家政策,又要符合客观实际,还要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三)加强审计独立性建设,做到“执法必严”

国家审计的制度安排是为了确保政府履行公共受托责任,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职权、承担责任的监督要求。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而审计监督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根本特征在于其独立性更强。目前,我国国家审计在审计组织、审计经费、审计人员等方面都有很强的独立性,但还有值得加强和改进的地方。一是完善地方审计机关管理体制。地方审计机关受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其业务上属于行业垂直管理,人事制度和领导干部的任用及经费来源则是地方政府和地方财政负责安排,在审计的管理体制上,实行审计垂直领导体制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利于从组织、人员、经费上保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但这种管理体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因此,审计署应加强对地方审计机关的管理,推动对地方审计机关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都实施垂直管理的改革。二是继续加强审计廉政建设。廉政纪律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和“高压线”,关系到审计事业的发展,对审计人员也是一种保护。自从审计署实施审计纪律“八不准”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保障了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为审计机关树立了良好的审计形象,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审计机关要继续立足于教育,依靠于制度,培养审计干部的廉政意识、勤政意识,以保障审计的独立性。

(四)继续揭露违法犯罪和滥用权力行为等问题,做到“违法必究”

长期以来,国家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始终把查处重大违法违纪案件、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作为重要职责,十多年来,全国审计机关向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移送案件3.8万多件,为国家挽回了大量经济损失,有力地推动了反腐倡廉建设。做到违法必究还要完善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研究和分析新形势下腐败案件发生的特点和规律,针对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有针对性的加强审计监督,继续发挥国家审计在反腐败、维护法治和国家治理方面的警示作用;二是继续建立和完善与公安、检察、监察等有关部门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加强与这些部门的沟通配合,使发现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得到及时处理;三是健全审计结果公告和信息发布制度,在依法公开审计结果、审计计划的同时,及时公开审计过程和进展情况,加大审计违法情况及处理整改情况公告力度,发挥国家审计惩治腐败的威慑作用,也为社会公众了解政府部门履行职责情况、监督政府部门财政收支等活动提供了重要渠道。(刘迎祥 马振华)

参考文献:

1.刘家义.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J].中国审计.2011年第16期

2.地方审计机关在依法审计中有关问题的思考[J].http://

/new/287/289/314/2006/1/ad93622***23264.htm

3.蔡春、蔡利、朱荣.关于全面推进我国绩效审计创新发展的十大思考[J].审计研究.2011年第4期

国家审计文化 篇3

【关键词】国家审计;国家治理;倡廉反腐;审计监督;审计管理创新

2014年,国家发布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意见中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完善的建议;这些观点都从我国的国家治理的真实需要出发,将国家治理和国家审计的重要关系体现出来。自从1983年中国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以来,内部审计在我国已经走过了32年的光辉历程,在这32年中,我国内部审计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成熟到日益完善的发展历程。在全国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已经彰显出来,影响力也在不断的提升。总而言之,内部审计对国家治理,对企业内部管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论文以《论国家审计对国家治理的作用及对策》为论题,对国家审计对国家治理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提高国家审计的监督管理工作来促进国家治理展开分析,希望对国家审计的发展做出绵薄的贡献。

一、审计的本质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本质是事物之间必然的、固定的联系,反映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深度和水平。要想深刻的理解国家审计和国家治理的关系,首先我们对审计本质要真正理解。随着社会环境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国家审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责任也是不断变化的,笔者暂且将国家审计的本质归纳为以下三点:首先,国家审计最初起源于会计,是一种对会计账簿制作以及行为的一种活动;其次,国家审计是国家民主法治发展的必然产物;最后,国家审计是评价管理者、经营者是否真正履行了其负有的经济责任的监督活动,这是经营权、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而最终形成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

对国家审计的本质认识是不断渐进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审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审计的内涵也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我们需要握紧时代的脉搏,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才能保证国家审计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在目前信息化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的到来,国家审计工作者更应该认清国家审计的本质,不断查错纠弊,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国家审计,来应对各种任务和挑战。

二、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国家审计的出现是国家治理发展的必然。从我国古代皇权制度开始,为了保证皇权和中央集权的统治,保障我国中央政治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审计对官僚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维护中央的财政安全。

国家审计制度的完善可以帮助国家提高治理的水平,国家审计是国家公共管理目标和公共利益实现的重要手段。反过来,国家的治理也会影响国家审计的发展。国家治理的模式会决定国家审计的制度形态,国家治理的制度形式和水平会影响国家审计的制度和形式,国家审计的功能受环境、政治以及政府工作机制的制约,国家治理理念一旦出现变化,国家审计也要相应的出现变革。

三、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一)维护国家安全的工具

国家安全,是一个政府治理国家的最首要的任务,只有国家安全了,才能保证百姓安居乐业,保证国家的经济稳定发展,所以国家安全是国家治理体系中各个部门的首要职责。而国家审计部门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国家在治理过程中提供可靠、准确、及时的信息,对国家评估自己的实力,维护国家的安全提供重要的客观的数据参考,便于管理部门根据数据做出客观的正确的决策。同时通过这些信息,还能够分析出国家在社会运转中哪些环节是存在漏洞和风险的,哪些环节是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针对这些问题及时的提出针对性的补救策略,从而切实的维护国家的安全。例如美国的最高审计机关在维护美国安全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贡献,从2000到2013年,审计署发布的关于国防安全、国际事务以及国土安全的审计报告就有1013份之多,其中国防类的文件就有535份。可见美国审计署在维护国家安全做出的贡献。在我国最近几年,我国的审计机关在国家战略资源、能源、国家信息、金融运转等各个方面也提供了很多可靠的信息,为我国国家安全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倡廉反腐强有力的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上台以来,对于腐败贪污现象严惩不贷,对腐败势力决不姑息手软。腐败从实质上讲,就是权力机关相关人员利用公共权力来谋取个人的利益,这些腐败分子是国家健康的蛀虫,是国家治理最严重的威胁之一。而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防疫系统”并非徒有虚名,国家审计在防范和揭露国家腐败行为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在权力机关腐败分子很多腐败行为都和资金资产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国家审计的工作就是看紧国家的财产,所以国家审计机关最有条件发现国家财产被侵占,被吞并等不合法现象;其次,国家审计不受国家其他社会团体行政机关和个人干涉,具有独立性,国家审计没有既得利益的牵绊,所以才能更加客观公正的工作,揭露各种腐败舞弊行为。最后,国家审计监督工作几乎对国家所有的机构和公共资产进行了全方位的覆盖,对于腐败分子的行为能够及时有效的发现和揭露。例如韩国的检察院对高管的腐败行为一直密切关注,法国审计法院对总统府的开支进行质疑,我国审计机关每年都能够查处大量的违法违规案件。由此可见,国家审计作为国家重要的反腐手段强有力的存在着。

(三)监督制约权利的重要措施

国家审计严格按照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安排执行,宪法和法律中对各个机关部门的权利职责都有明确严格的规定。国家审计依照我国宪法、审计法和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对国家各个部门所有管理和使用资金的项目、单位以及事项进行严格的监督,一旦有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为,国家审计都有权进行监督处理。所以国家审计能够促进政府各个机构和各大官员去依法办事,依法使用自己的权利,并且实现权利和责任相当,这样,国家审计就成功的发挥了对国家各级权利的规范、监督和制约作用。

四、提升审计监督,促进国家现代化治理

(一)探讨审计管理创新,发挥审计治理功能

首先,可以采取治理导向审计,以治理评价作为审计的核心,通过制定审计策略来实施审计具体调查,收集审计证据,并且根据这些证据提出审计意见。在技术方法上,治理导向审计可以传承目前已有的审计模式基本理念,同时对目前组织治理评价的程序和手段加以借鉴,从而实现国家审计从技术手段的创新。国家审计将国家治理评价作为立足点,通过对目前治理情况的分析来识别审计的重点,并对审计风险做出估算,从而实施基本的审计程序,再编制审计报告。其次是对“三公经费”审计,在2011年,中央部委公布“三公消费”,这一“透明政府”的举措是消除腐败现象的重要手段,但是对“三公经费”的审计应该更加深入,不能仅仅停留在“晒账单”的阶段。国家审计应该对高消费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从而确定是否存在违规行为和浪费行为,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国家治理做贡献。

(二)提升国家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国家审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决定了国家审计的工作成效。在国内外相关的审计准则中,对审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和规定,例如审计人员的判断力和胜任能力等。在美国的政府审计原则、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以及我国国家审计规则的具体要求中,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能力都有规定。因为在社会发展极其复杂、信息化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大势所趋下,审计人员没有极强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真实需要,所以国家应该精心打造一个审计人员的组成框架,吸引一批律师、工程师、医疗人士、国土安全、经济学家以及社会学家等在内的高素质队伍,一个精英团队组成的高能力高素质审计队伍才能更好的满足国家治理的需要。

(三)探索和改善审计长官任职提名方式

在我国的《宪法》中,对国家审计长的选拔是由国务院总理提名,全国人大最终决定的。而且国务委员包括审计长,连任都不能超过两届的时间。笔者调查了世界范围内的审计长任职和提名方式发现,英国、巴西、意大利、西班牙等几个国家的审计长普遍采取的是终身制原则。除了终身任期制外,很多国家审计长的任职采取的是限制任期制,例如美国的法律规定总审计长的任期是15年,美国总审计长大卫·沃克曾表示,任期长可使审计长具有一种长远眼光,有能力指出政府中存在的一系列复杂甚至是充满争议的问题,也让审计长有胆量讲真话,而不用顾忌自己的饭碗是否会被砸。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审计制度的经验,来适当的调整我国审计长的任期方式,长久的任期能够让审计长在决策制定有长远的目光和视角,有利于国家治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常,王睿,赵懿清.国家审计在走向善治的国家治理中的若干问题[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1):10-15.

[2]蔡春,蔡利.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新发展——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初步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2):3-10、19.

论国家审计与国家安全 篇4

一、维护国家安全是国家审计的职责所在

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就是国家既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又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毫无疑问,国防、外交是维护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必要条件和重要途径,但未涵盖国家安全所需要的充分条件和全部途径,保障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健康发展,还需要建立健全立法、执法和监督体制并有效发挥其作用。现代国家审计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主法治的产物,是推动民主法治的工具,是经济和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审计工作作为国家的“免疫系统”,有责任更早地感受风险,有责任更准确地发现问题,有责任提出调动国家资源和能力去解决问题、抵御“病害”的建议,有责任在永不停留地抵御一时、一事、单个“病害”的同时,促进其健全机能、改进机制、筑牢防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将立法的目的规定为:“为了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它不仅直接把国家审计的服务对象界定为“国家”,而且是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体制改革要“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要使“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政治体制改革要“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求,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促进构建和谐社会,揭露和防止来自国家“外部的威胁和侵害”及存在和产生于”内部的混乱和疾患”。回顾审计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是西周的宰夫检查监督百官执掌的财政财务收支,“考其出入而定刑赏”,还是秦汉时期上计制度重在稽查考核官吏,将官吏财经方面的政绩和经济责任的审查作为主要内容,或是唐代比部审计中央各行政机构及地方各级政权行政效率和财务,尽管不同历史阶段审计内容不完全相同,但是国家审计均服务于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并用于各项支出,以保证国家能够使所占有财产的使用符合统治者或公共权力机构的意图,实现国家的统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二、维护国家安全是国家审计的发展所需

国家安全概念虽然其内涵简单,但是外延广泛。它是维持主权国家存在和保障其根本利益的各种要素的总和,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所谓国家根本利益不仅包括国家政权的存在和领土完整,而且由于国家经济秩序稳定、金融与货币安全、贸易与投资安全等经济安全要素、环境与生态保护、重大犯罪的防范与控制等等,都是影响国家根本利益的因素,因而都属于国家安全的范畴。审计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为满足某种客观的社会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对审计的客观需要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受托责任关系外延的变化和发展,导致了审计类型和审计内容的发展变化,不论审计类型和审计内容如何变化,审计的本质都是对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的检查和评价。政府管理国家事务,实质上也是履行受托责任。国家安全是政府责任的首要环节,是民主民生的根本保障,国家审计关注国家治理,关注政府责任,眼光就不能离开国家安全;国家安全的内涵将随着政府责任和政府能力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扩充,基于政府责任和国家安全的国家审计事业也必将长期发展和壮大。

三、维护国家安全是国际审计界共同关注的内容

研究考察世界各国审计法规和审计实践不难看出,以下三个方面是各国国家审计机关共同特点之所在:

(一)公共性。

公共资金、公共账户、公共机构是国家审计的基本对象,如日本《会计检查院审计法》规定,会计检查院应经常对公共账户进行审计和监督,确保其准确并指出错误;英国《国家审计法》规定,主计审计长可以对“任何政府部门、管理机构和其他团体”进行检查。

(二)全面性。

德国《联邦预算法》不仅规定“审计包括是否按照规定和经济性原则管理和使用资金”,甚至要求“对从预算资金中得到的贷款以及对联邦提供的各种担保,联邦审计院可审计有关参与方是否采取了充分的防范措施,来避免出现不利于联邦的情况,或者是否具备享受联邦资助的条件”。德国联邦审计院还可以指出关系到政治决策前提条件或影响的审计结果,如果通过审计认识到现行法律将产生或可能产生立法机关所不希望的影响则可以建议修改法律。

(三)绩效性。

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为世界各国国家审计机关所关注,而且日益受到重视。澳大利亚《1997审计长法案》以专门章节规定审计长对代理机构、联邦授权机构及其下属单位、联邦公司和下属单位进行绩效审计。

以上三个共同特点提供的信息是,凡是涉及公共即国家资源和利益的客体都是审计机关的审计范围;审计机关需要回答的是国家资源“用到了哪里、用得怎样”;审计机关不仅要发现问题而且要致力问题的解决。归结到一点就是公共利益最大化,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

四、履行监督职责突出建设功能

生物学告诉我们,免疫系统为机体执行保护、清除和修补三大功能,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免疫系统具有高度的辨别力,能精确识别自己和非己物质,以维持机体的相对稳定性;同时还能接受、传递、扩大、储存和记忆有关免疫的信息,针对免疫信息发生正和负的应答并不断调整其应答性。将国家审计机关定位于“免疫系统”是从国家“机体”组织内部对审计本质和功能的揭示,也是对国家审计机关发挥维护国家安全作用的全新诠释。

(一)国家审计机关维护国家安全必须以履行经济监督职能为基础,正确处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强调审计工作服务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服务于节约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服务于民主法治和廉政建设,服务于深化改革开放,绝对不能脱离履行监督职能,没有监督就没有审计,没有高水平的监督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服务,没有对问题特别是重大问题的揭露不可能发挥免疫系统“保卫机体安全”的作用。

(二)国家审计机关维护国家安全需要充分发挥建设性作用。

国家审计的建设性,决定了审计工作的生命力,也决定了审计工作能在更大程度上为国家和被审计单位创造价值。揭露问题是建设性作用的体现,因为只有发现问题才可能对受损的“机体器官和组织”进行“修补”,才能对“新陈代谢后的废物”予以“清除”。然而,仅此远远不够,需要在此基础上发挥“保护”作用,使国家“机体”免于“病菌、细菌、污染物质及疾病的攻击”。为此,需要树立政策意识、风险意识、开放意识三个意识。

政策意识是工作目标,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具体体现。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等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法令、条例、制度、办法的总称,是国家整体利益和安全的保障。国家审计发挥建设性作用,应当致力于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的监督检查,揭露政策措施执行过程中缺位、越位、不到位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政策措施的完善。

风险意识是思维方式,要加强审计发现问题的“点”“面”结合、苗头性与趋势性结合、个性与共性结合的相关性分析,关注财政、金融、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民生、环境安全以及某一领域对其他领域安全的影响。

开放意识是工作方法,要以开放的视角扩充知识提高技能,以开放的姿态加强协调和沟通,以开放的途径发挥审计成果的作用。

国家审计相关论文 篇5

【关键词】国家审计 国家经济安全

一、我国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现状

(一)金融安全方面。我国的政府审计目前只对中央银行,国有银行,国有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和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而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如非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则不在审计范围内。因此对于国家经济安全中的非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的监督尚需通过政府审计以外的途径解决。

(二)财政安全方面。财政安全可以保证政府合理使用财政资金,控制政府债券风险,从而保障一国经济的良好运行。目前我国的政府审计能够做到通过对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的预算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从而控制了财政债务风险,保障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安全。

(三)产业经济安全。目前我国的政府审计主要是对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企业进行审计和监督,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也占据重要地位的民营企业则不在审计范围之列,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民营企业也可能在某一行业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就必须借助政府审计以外的方式解决,如民间审计等。

二、从政府审计承担的责任看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

(一)从审计的本质的角度看。审计的本质就是经济监督。按照审计主题性质不同,审计可划分为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由于国家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组织各自的性质不同,其承担的责任各有不同,发挥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国家审计内生于政治制度,从古至今,都伴随着政治制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国家审计主要是维护和促进国家政治制度中的责任关系的履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也就是说,国家审计是上层建筑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工具。

(二)从审计职能的角度看。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能就是维护国有资产、公共资金的安全和有效,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据《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审计准则》,“无论作出何种安排,最高审计机关的基本功能是维护和促进公共责任,维持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行”。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之一,审计承担着国家内部审计监督工作职能,因此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政府有效运行成为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能。

(三)从审计的根本目的看。国家审计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审计必须关注政府责任,而政府责任的核心就是国家利益。而在我国,国家审计的目的是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推进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审计工作必须从这个目标出发,紧紧围绕“民主、民生、改革、发展、法治、绩效”来开展工作(刘家义,),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为推动民主和法制建设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评价各级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与效益。

三、政府审计如何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一)创新审计理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政府审计必须立足现有的政治管理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同时站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开展工作,通过审计理念创新,提出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作用类型,以此寻求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有效途径。首先必须在政府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干部中创新审计理念,切实树立国家经济安全新观念、增强经济安全意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其次,要积极探索政府审计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把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变为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自觉行动,真正发挥好政府审计的职能作用。

(二)创新审计管理体制。根据《审计法》的规定和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积极推进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审计管理体制。包括围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创新审计计划管理方法;创新审计资源(包括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配置方法;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如实施审计署和地方审计机关联合审计。

四、政府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处理好监督促进与提高预警能力的关系。审计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的现实意义,更在于如何变被动为主动,从传统的“剔肤剜骨”到更具积极作用的“防患于未然”。建立健全审计预警机制,应成为现代审计的着力方向。不仅揭露问题,促进整改,而且要从科学角度,对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提出准确、及时、全面、可靠的决策依据,发挥预警作用,从而采取措施,加以防范。这也正是审计“免疫系统”的重要功能。

(二)处理好正常审计与经济安全突发事件审计应对的关系。现代审计是一种开放的、主动的、全方位的国家行为,是一种服务于政治、服务于大局,贯彻国家意志的政府行为,无论是在日常经济生活中,还是在金融危机、抗震救灾的特殊时刻,审计机关都必须建立一种有别于传统的被动应对体制的现代机动性突击系统。审计是保障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突击队,审计是保障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急先锋,在其它执法机关尚未到场之前,审计就应该发挥作用。

国家审计结果公开的探讨 篇6

【关键词】审计结果公开;问题;对策

一、国家审计结果公开的定义及其意义

国家审计结果公开是指审计机关对审计管辖范围内重要审计事项的程序、内容、结果等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的制度,它体现了对政务公开、政府财政透明度的要求。政府透明有利于增加市场信息的有效性和精确性,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减少腐败,增加公民参与决策的机会,给公民以知情权,从而提高了决策的民主合法性。1913年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路易斯布兰代斯曾说:“透明度是社会和经济问题的最佳药品,正像人们常说的那样,阳光是最佳的防腐剂。”

审计结果公开实现了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的结合,能强有力地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促进政府行政方式的转变。国家审计结果公开使得政府审计机关由消极地应立法机关——人大的要求提供审计报告,变成积极地向全社会公开。国家审计结果公开提高了政府审计结果的可获得性,保障了公众对公共信息的知情权,使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共同发挥作用。

二、现阶段我国国家审计结果公开面临的问题

由于国家审计结果公开还处在逐步探索、推广阶段,还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现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规定较模糊,难于操作

1994年《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所用的词汇是“可以”,不是“必须”或“应该”等义务性定义,而是一种选择性定义,而且接着用“审计机关通报或者公布审计结果,应当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遵守国务院的有关规定”的限制性条款加以约束,加之国家审计对象大多是拥有各种资源的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等,导致了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对审计结果公开可以采取一种模糊、可选择的态度,而被审计对象恰恰利用了法律规定的模糊而利用其各种有形、无形的影响力要求审计机关不对审计结果实施公开,这样的法律规定极大的打击了审计机关公开审计结果的积极性,而法律对审计结果公开的规定仅限于此,至于如何公开、公开权限、程序、如何判定保密事项等问题均没有规定,而这些均由审计机关制定的《审计准则》等部门规章进行规定,由于审计结果公开在体现政府“财政透明度”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作为构建“阳光政府”基石的审计结果公开具体事宜仅由部门规章进行明确是不够的,对审计结果公开的实施有较大的阻碍。

(二)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不强

我国审计机关隶属于行政机关,审计机关在行政机关首长的领导下开展审计工作,按照这种审计体制安排,就是让审计机关监督自己的领导者,这不符合宪政的人性假设,显然不是完善的制度安排。按照现有的制度安排,国家审计甚至连监督司法机关的法理性基础都不充分,审计机关角色定位的混乱。而现阶段,每年向立法机关报告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报告均是经同级政府审核以后再向立法机关汇报的。也就是说对被审计人的审计结论需要经过被审计人同意后才能对人大代表公布,可见审计机关的独立性的缺失程度。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不强,使审计结果公开难于做到全面、客观、公正。

(三)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审计结果公开对国家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是合格审计人员的基本条件,对法律、法规的精准掌握与判断是审计结果公告顺利进行的关键。我国目前具备这样素质的人员还很少,国家审计准则体系正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审计结果质量的准确性令人担心。当然审计人员心理承受素质也很重要,直面突如其来的舆论、被审计单位或有关权力部门的质询是不可避免的,审计人员如何在心理上为审计结果公开做好准备,必须由审计机关进行良好的培训。

三、完善我国国家审计结果公开制度的对策

针对现阶段我国国家审计结果公开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加强:

(一)强化审计结果公开的立法工作

修订《审计法》,构建科学的法律体系势在必行,这是实现审计结果全面公告的基础和法律保障。首先,审计法中对审计结果公告应明确其义务性,不是“可以”公布,而是“必须”公布,明确地规定各类审计结果事项的公告权限、主要内容和范围以及总体要求,减少政府以及审计机关对审计结果公告的自由裁量权,强化其必要性、可行性;其次,在审计法的原则指导下,制定行政法规级别的法规,进一步细化具体规定,制定指导思想、具体内容、方式和程序等审计结果公告的具体实施细则,防止具体公告过程中的随意性;再次,为了便于实际操作,应该制定相应的部门规章,具体明确实际操作方法和指南,配合指导和监督整个实施过程,确保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严格性和稳定性。

(二)强化审计机关独立性的措施——审计报告的双轨报送制

现阶段,审计机关独立性是否得到加强,关系到审计结果公开制度能否真正实行,而如果改革审计体制,如实行立法制、司法制、独立制等,需要大量的体制改革成本,而且我国的行政型审计体制有着适合我国现阶段政体国情、审计结果反馈快、审计整改迅速等优点,所以为了提高审计机关独立性和审计结果公开的透明度,可以实行审计报告的双轨报送制,即审计机关对审计报告实行同时向立法机关——同级人大和行政机关——同级政府报送的制度,然后按照“公开是正常,保密是例外”的原则,进行审计结果社会公开工作。这样的制度安排有如下优点:(1)立法机关能全面监督财政预算执行和财经法纪的遵守、执行情况,防止审计结果公开所应反映的问题被行政机关过滤,保证审计机关的独立性;(2) 人大能从另一个方面为审计结果公开把好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目的是一致的,对于涉及国家秘密和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情况,会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修饰和文字处理后,再进行社会公开;(3)充分利用现有政体资源。县以上各级人大均设立了财政经济委员会,市级以上人大常务委员会大多设立了预算监督审核委员会,在不改变现有审计机关领导体制的情况下,由现有的立法机关的专业委员会来审核审计报告,将是很好的审计体制低成本解决方法。

(三)强化审计人员素质

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主要是建立职业准入制度和后续教育机制,对审计机关新进入人员严格把关,以确保全体专业人员达到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必须建立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制度,系统的、有计划的组织高层次业务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培养具有较高职业判断能力、较高职业道德水准、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精确掌握法律、法规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以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

国家审计结果公开是大势所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但是目前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通过宏观、微观等多方面努力将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于纹.关于我国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的探讨[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10):44-47.

[2]张庆龙.政府透明与国家审计结果公开[J].当代财经,2005,(4):126-128.

[3]吴碧娥.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下审计风险的防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3).

国家审计要服务于政府治理 篇7

国家审计作为评价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一种审计监督形式,通过揭示和揭露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有效地发挥其职能作用。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政府适应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经济与政治目标,这意味着不同时期国家审计的重点也是一个与政府目标协调且动态发展的过程。

完善政府治理是国家审计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政府治理越完善,国家审计监督工作就越容易进行,国家审计的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相反,缺乏政府治理机制,或缺乏政府治理理念,国家审计监督工作就很难进行,国家审计的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国家审计职能首先定位于政府治理,取决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双重职能。国家审计应该通过自己的审计行为,促进政府职能的有效实现。

国家审计不同于社会审计,其更多肩负的是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政府经济行为有效性的一种评价和监督,应将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作为国家审计的终极目的。我国国家审计在政府治理中具备强化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监督机制、提高政府治理效率、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实现政府治理公开透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等职能,通过审计监督客观公正地评价政府的经济行为及其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为政府经济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和支持,必将成为对政府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履职责任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有力工具和手段。

二、国家审计要促进政府建设

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受到各界的一致关注,塑造服务型政府、透明型政府是国家治理,更是政府治理的重要目标。政府责任己经成为现代国家审计机关关注的重点。从而,国家审计工作不仅要促进政府效能发挥,也要作为政府建设的推动手段之一,本质上也有利于国家审计工作的效能。

政府责任是国家审计的三大目标,即真实、合法、效益的深化发展。真实、合法的目标是国家审计的基础目标,效益(包括效率、效果)是国家审计的常规目标,三者之中虽然已经包含政府责任的目标,但并未将其作为重点。政府责任目标的提出,则是明确要求在效益审计的基础上,不是简单地就效益讲效益,而是要就效益讲责任,国家审计要评价政府法定职责的履行情况,并通过政府责任审计目标的实现,完善政府管理,推进政府的民主法治化进程。

中共十六大提出,要发挥审计在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中的作用,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推进,这是时代对国家审计的要求,是国家审计本质的时代体现,同时也是国家审计战略的基本选择。

国家审计关注政府责任,并不仅仅是监督政府,而是政府运用审计的手段,要建设透明化的政府。通过审计监督,来督促掌权的部门以及人员在其职责范围内,正确地行使各自所拥有的权力。审计公告制度的全面推行,通过公开披露政府部门责任,实际上也就是将政府责任公诸于众。审计机关不能满足于简单的揭露问题,要从政府依法行政的高度,从政府责任的高度,科学地选择审计重点,要与政府的工作中心和政府的民主法治进程同步,为政府全面履行行政职责服务,同时为纳税人的民主监督服务。

三、我国国家治理要逐步由“内部审计”到“独立审计”

纵观世界各国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无论国家的治理模式和最高审计机关的隶属关系如何,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通过依法用权力制约权力。与此同时,国家审计体制也随着国家治理的需要而逐步的创新。

我国的国家审计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署成立于1983年9月5日,是我国最高审计机关。审计署是国务院组成部门,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我国的国家审计事实上是政府审计,实质上是政府部门的“内部审计”。在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政府审计制度时,采取国家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部门的行政模式,这与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是相适应的。这是因为,当时我国的政府部门普遍缺乏内部控制并且尚未建立起内部审计制度,因此作为国家最高管理机构的政府,此时不仅要制定国家整体规划、调控国民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还要对政府各部门履行其各自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

国家审计模式应该是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是依据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而选择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内部审计”模式受到相应的挑战。

在我国《宪法》和《审计法》中,规定了审计机关具有独立的审计监督权。修订后的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表明我国已意识到依法审计对保持国家审计独立性的重要意义。

为确保国家审计的独立性,我国的审计模式也应该逐步由“内部审计”向“独立审计”转化,也就是说,我国的政府审计模式要逐渐由行政模式向立法型模式过渡。我国国家审计发展的目标模式是建立隶属于“人大”的国家审计管理模式,同国体、政体相适应,同依法审计相适应,能够调整国家审计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审计署与地方审计机关的领导的内容和方式,对地方审计机关工作检查和监督,审计署与地方审计机关在重要审计领域的合作。

总之,国家审计服务于政府建设、服务于政府职能的发挥,这就说明政府审计应该通过审计行为,促进政府职能的有效实现。改革是把双刃剑,会触及多方利益,无论是政府体制还是审计体制的改革都会遇到利益团体的阻力,审计就是对权利的制约,而在一定程度上,审计机关并没有被真正赋予这种权利,建立健全相应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国家审计建设的重中之重。

(作者单位:陕西省行政学院)

上一篇:支撑反作用力下一篇:胰腺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