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优势

2024-08-07

学习优势(精选12篇)

学习优势 篇1

苏教版教材依据新的理念编写教材, 提供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内容、基本线索和探索机会。然而这些先进的理念都静态地依附于教材的文字、情境之中, 需要教师把握学习方式的本质, 充分挖掘和发挥教材的优势。

一、对优化数学学习方式的理解

数学新课程提倡三大学习方式, 但很少有人追问:我们为什么提倡这些学习方式, 或者说, 何时使用效益最大化?其实,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情形:教材在计算教学 (尤其是低年级) 中, 通常会让学生先摆小棒, 再说算理, 但往往会有个别学生举手说, 老师, 我会了, 不用摆小棒。教师不满意学生的干扰, 会置之不理。遇到这样的动手实践你如何处理?如何理解学习方式的优化?笔者认为, 把握学习方式的实质, 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才是优化。

1. 动手实践的意义和优化

动手实践的意义是借助外显的动作来引发儿童自身的数学思维, 并通过数学化的过程, 把外在表现的操作过程用数学的方式抽象表达, 从而建构形成数学知识, 体验数学的过程, 获取数学学习的经验。不必让已掌握知识的学生回返到动作操作层次上。

2. 自主探索的意义和优化自主

探索的意义是数学学习不能局限于单纯的知识接受过程, 而应当激活学生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解决新知识、新问题。从数学的角度让孩子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促进自身有意义的认知建构, 并发展探索和创新的知识。苏教版教材提供很多的时机, 供我们发展学生的这种素养。如四年级的运算律教学, 从一道算式开始, 寻找具有相同特征的算式, 最终发现其中的共同规律。

3. 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优化

合作交流的意义是学生各自的思维方式、智力水平是不一样的, 通过比较的丰富合作交流过程, 切身感受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价值, 进而获得自己认识自我和不断改正的机会与体验。合作交流的定位是:丰富、引思。丰富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引发深入的思考。如三年级认识分数教学中, 有一个操作活动, 先折长方形纸的, 再折圆形的……交流时应当和学生探讨什么问题呢?是怎么折吗?我们觉得教材在这里的安排颇含深意。

二、教材中优化学习方式的优势挖掘

笔者发现, 推进课程改革, 最终真正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还是教师。而教师的关键在于对新学习方式的本质把握和教材文本的深刻理解和超越。这就要求教师对材料深入地理解, 创造性地发掘、运用, 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新的课程内容的教育价值, 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笔者在实践中一共分这样两个步骤实施:一是“明确是什么”, 确定用什么学习方式;二是“把握怎样做”, 活化成鲜活的教学过程。

1.明确是什么。苏教版教材依据新的理念编写教材, 提供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内容、基本线索和探索机会。教材通过插图、人物语言等直接提示该选择怎样的学习方式, 教者要把“内隐”的学习方式“外显”, 并明确。

2.把握怎么做。 (1) 由“附加”到“融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会上指出, 除了继承传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 还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即由传统的双基变成四基。徐斌也说, 合作学习首要应该是作为一种意识来激发, 其次是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 再次作为一种体验来经历。教材在练习设置等许多环节都给出了这样的教学时机。如三年级教学24时计时法后, 教材设计了阅读列车运行时刻表后回答问题的题目, 题目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从这张火车的运行时刻表上, 你还能知道什么?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组合和处理信息的空间。

(2) 由“静态”到“动态”。教材中的文字、图片总是静态呈现的, 需要教师准确地进行还原和激活。如一年级教学统计, 让学生感受用符号代替实物进行统计的优越性, 如果静态的呈现主题图, 问: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各有多少个?学生只要先分类, 数一数就可以轻松地解决, 用画“√”法并不是最佳的统计方法。教师应体现教材的编排意图, 应当动态地展示报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过程, 这样学生不能直接数出结果, 只能一个一个地记录, 这样用画“√”法的优势得以呈现。

(3) 由“形式”到“实质”。我们最终应当从转变学习方式这种形式向掌握学习方式的本质内涵转变, 才能真正推动数学教学的改进,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比如三年级教学解决问题, 可以设置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挑战性问题。教材中呈现了这样的习题:一个学生说, 我们共有42人, 坐小船每条5元, 坐大船每条6元, 你准备怎样租船?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 自主探究, 这样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总之, 教材是文本形态的课程, 需要教师的开发、完善, 才能真正实现教者的编写意图。只有如此, 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才不至于落为空谈。

学习优势 篇2

优势一:小语种学生在高考时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交往日趋频繁,政治、商贸、文化交流活动增多,小语种人才奇缺,目前国内小语种考生远远少于英语语种考生,这就注定了小语种考生高考录取率高于英语考生。参加高考时试题难度系数比英语低,高考时英语考生得120分非常难,但小语种考生可以轻松考到120以上,可以说学习小语种是高考成功的一条捷径。据统计,高考小语种平均分至少比英语高20分,部分年份平均分高近40分。因此选择小语种,在总分上占便宜。

优势二:就业前景好。由于小语种专业是教育部控制设点的专业,所以大部分高校无权单独决定小语种专业的设置和招生。小语种专业的毕业生凭借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在就业市场上大显身手。各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高,有的语种一次性就业率甚至达到了100%,而且都是令人心动眼热的单位,如外交、宣传、旅游、对外贸易、国际广播、电视等国家各部委涉外机构的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科研、外企等部门。

优势三:方便出国留学。目前赴美、英、加等国家的签证日益困难,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到这些国家留学所面对的竞争要大于其它留学国家;在学习的费用上,去非英语国家留学也便宜很多,因为这些国家的大学一般都是公立的。因此,留学者开始把眼光投向其他一些非英语国家。唐外初高中日语班、俄语班、法语班、韩语班每年都有选派优秀学生前往国外交流学习的机会。

优势四:学习周期较短。因为日语、韩语同属黏着语,符合中国人的语法习惯,而且很多读音还有词汇是汉语引申出来的,学习难度低于英语。一般用2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掌握基本方法,足以通过日本和韩国的入学考试。俄语和法语在词形的构造上与英语非常相似,只要掌握规律和变化后,学习俄语会比学习英语更轻松。

前置性学习的优势在哪 篇3

一、目标明确,学习效果优于预习

传统的预习内容是教科书,前置性学习是学习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就一篇文章而言,学生不仅要读懂课文,提前解决生字词,还要开展延伸阅读,了解作者、背景及相关资料。一般性预习虽然可以“因人而异”,但由于总的目标不明,学生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迷失方向的情况时有发生,事倍功半也就在所难免。前置性学习则是在目标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学生在预习中始终指向既定的目标,方向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一目了然,自主学习的效果也大大提高。

布置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我都是提前一周把整个单元的学习目标给学生,让他们利用一周的时间自学。学生有目标在手,就可以根据各种学习目标随时提前学习,而且可以借助图书、网络、媒体等进行多元化的学习,从而取得字词、成语、观察、阅读、调查等预习成果。如十一册第一组课文,我给了学生三个目标:1. 自学每课生字词,达到会写并理解词意。2. 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能突出景物的特点的词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并背诵每篇课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二到三个句子。3. 查找描写桂林和大兴安岭的文章,了解这两个地方的景物特色、风土人情等,作好摘录。如果有能力则阅读其他两篇描写祖国美丽风光的文章,体会作者在描写上的特色。学生在拿到目标后就开始自学,一周后上课检查,生字听写答对率在60%以上,理解意思在80%以上,学生70%能说出课文描写景物的特点。由于课文都在前一周学习过,因此在上课时学生表现相当活跃,纷纷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所查找的资料展示出来,一改以往教师为主的课堂气氛,教学目标达成度大大提高。

二、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学定教

前置性研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前置性研究是在没有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前置性学习不仅是教会学生预习,也不仅仅是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而是通过自主的学习和交流展示,构建学习组织。让学生既要自我学习、自我研究,也可以在小组内相互学习、相互砥砺、相互促进,形成组织文化。从而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培养成就感,体验学习的乐趣,从中获得恒久的学习动力。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凸显。

在课前有目标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学,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掌握,而对于一些学生在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放在课堂上重点解决,这样就能更好地确定教学内容和重点。如十一册第八组课文,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在布置学习目标时,我要求学生多读课文,读通读顺,并可以借助注释理解课文意思。到了上课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照课后注释,基本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学生毕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还是差别较大。学生在读的时候较难正确地断句,对一些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如“之”等,为何会一字多义等,学生普遍还是很迷茫。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我授课时就把重点定在正确断句朗读,通过读帮助理解句意;重点把课文中“之”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思罗列出来,让学生对比学习。由于在授课时避开了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重点学习学生尚未掌握的内容,一来学生学习兴趣较浓,二来教学目标明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

三、充分激活教学资源,重组教材,构建精彩课堂

语文教材本身存在一定的可动态性,学生在前置性学习中,除了自学教材本身,还可以学习与教材有关的其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进行组合,构成新的学习内容,这大大丰富了教材。重组时,尽量利用学生手头现有的文章或推荐经典作品,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大量作品。

如第十二册第三组课文,大多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节选或改写,文章内容涉及到大量古代文学作品,如四大名著等。在前置性学习中,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阅读任务,阅读自己喜欢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原著中的其他故事,通过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一周的学习中,学生纷纷阅读这些古代文学作品,有的阅读原著,有的阅读改写本。不管是阅读哪种版本,学生都掌握了大量与课文背景有关的内容。在上课时,我先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内容或体会在班上介绍,学生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再加上他人的介绍,这样就等于把课文读厚读重,自己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在课堂中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而是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展示,共同探讨。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熟悉的喜爱的事物,或者说,自己喜爱的东西具有与课程的联系性。因为有了前置性学习的基础,在课堂上教材只是引子、话题,留有空间,学生可由此生成新的内容,使一篇变多篇,使课堂内容十分丰富生动,焕发出无限精彩。

四、学生前置性学习的步骤设想

1. 朗读全文,标出段落。

2. 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并理解意思。

3. 标划重点词(课文中反复再现的词,对表达中心起关键作用的词)、重点句(含义深刻的句子及不甚理解的句子,文笔优美的句子)。

4.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文意。让学生说出文章大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5. 搜集相关资料:作者的生平及社会背景(由于作者的境遇不同,所以其作品的风格、感情不同);文本涉及的背景及相关事件、人物(特别是距离学生较远的人或事)。

6. 文本解读。三步阅读法:第一、用生活解读文本,再现文本生活原景;第二、用文本拓展生活,学习积累文中的知识;第三、让文本服务生活,体会作者态度与情感。

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与有效开展 篇4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1. 小组合作学习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 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探索交流进行学习, 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2.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小组合作学习能密切师生的关系, 让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 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 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另外, 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 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 某方面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这方面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从而使知识与技能得到互补。

3.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增加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来学习, 使得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 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

4. 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参与者不仅充分表现自我, 而且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了接受他人、欣赏他人, 取长补短。在评价他人的同时, 也接受他人的评价, 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 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一般来说, 较简单的学习内容, 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 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 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 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 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 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 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 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2. 科学分组, 合理搭配。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 学生之间能力倾向、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诸多方面存在差异, 故合作小组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 合理搭配小组成员, 既让每个成员都有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又能让小组内部和谐一致, 共同提高合作实效性, 以利于学生愉快地进行合作, 培养其学习能力。为此, 教师要对学生的性别、性格、气质特点、兴趣、能力等各方面作全面了解, 然后遵循异质搭配的原则进行分配。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组内每个成员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 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 如, 小组讨论的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 分工明确, 人人有责。鼓励每个组员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 同时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及时补充修改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 特别是给那些平时不愿意说话或是不敢说话的同学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让每个人在活动中做到:会倾听、会表达、会讨论。保证事事有人做, 人人有事做, 杜绝“搭便车”现象, 让每个学生都能承担他个人对小组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3. 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向导和促进者, 在合作学习中起主导作用, 同时, 教师还应该是学生课堂活动的合作者, 应正确地引导学生。为此, 教师应认真观察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 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小组活动, 有意识地促进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

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优势 篇5

一,小学生对老师特有的信任和依赖。小学生年龄小,在校期间,往往习惯于依赖老师,听从老师的安排,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甚至有时,老师的话比家长的更能起作用,这也是学生信任老师的表现,他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帮助。鉴于小学生对老师的这种特有的信任与依赖,老师可以正面利用,改进教学方法,多方面进行引导,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二,小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英语作为一种不同于母语的新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老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预设各种问题,引导他们思考。从而激发学生更大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三,小学生善于模仿的能力,对学习英语有很大的促行作用。也正是这个原因,老师必须在教学中做到:发音准确,语调纯正,口语流畅,是学生在较好的语言环境中,模仿到纯正的语音语调。

四,小学生的机械记忆力较强。老师则可以在教学时,通过各种途径反复强调,反复教授,从而使学生对所学记忆深刻。比如老师可利用一些儿歌、顺口溜等一些比较容易记住的学习方式来教授英语,充分发挥学生的记忆特点,使英语教学取的更佳的效果。

学习优势 篇6

一、小组教学——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

以往教学中横成列、竖成行的“秧田式”座形排列,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配角”和“听众”。鉴于目前各校趋于小班化、学额减少的现状,采用小组教学形式,变换不同的座形——弧形、半圆形、T字形、马蹄形……让学生面对面,人人都有表现的机会,人人都有参与的权利,更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问题,小组共同讨论;有困难,同学互相带动,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小组里的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学生们在这个自觉、主动的环境中参与学习,获得了与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多向交流,满足了内心的自豪感,激发了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小组教学——增强自主探究的信心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教育只能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长善补失。素质教育同样要求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他们的接受能力进行教学,正确处理难与易、快与慢、多与少的关系,使教学内容、教学进度适合班级大多数人的水平。同时对学习吃力的学生,也要适时指导,帮助他们克服理解上的困难。“异质分组”,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认知能力等不同的特点,好、中、差学生合理分配,成立学习小组。让能力较差的学生凭借小组中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帮助来解决问题,组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补充,互相感染,在等量的教学时间里,增加学生发表见解、展示个性的机会,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发展他们的灵活性、独立性、逻辑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教师则更可以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引导、鼓励,肯定他们自主探究的成果,使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

三、小组教学——激活自主探究的心理

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差异更多地取决于学生对知识需求的差异,也就是兴趣的差异。兴趣是学生在认识事物、渴望获得知识、探索真理的内在倾向性。当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时,会不断地自我批评,提高自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能积极主动、心情舒畅地去学。因此,教者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手段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外部刺激和内部学习心理的培养。教育者既要善于利用各种有利的外部刺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重视对班级学生内部心理本质的转化,在小组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容易创设自主探究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探究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但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才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让学生激发并维持强烈的求知欲。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体验他们的处境,体谅他们的幼稚,呵护他们的童心,肯定他们的判断,使他们感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从而产生兴趣,在兴趣的推动下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并且,教师要采取多种措施巩固已建立的乐学心理,帮助他们回忆成功的过程,在回忆中体验成功的艰辛与喜悦,他们身心得到自我强化,进一步努力的目标也更鲜明,信心也更足,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小组教学——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提问”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下的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地使用,一些较有质量的答案,便于同班同学间相互启发和模仿。师问生答,答案若不是教师预想的,就一次次“启发”“引导”,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体”和“权威”。正是在这种“主体”和“权威”的影响下,学生亦步亦趋,不会质疑,不敢质疑,被动接受。小组教学则实行教学民主,减少教师权威,让学生在同龄人中畅所欲言。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讨论、探究的时间,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商讨解决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让学生在小组宽松、和谐的氛围中由“老师教”变成“我要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能力,增强了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五、小组教学——开辟自主探究的新内容

语文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课内,课内外并举才是可取之道。小组教学仍然适用于“第二课堂”的开发和利用。课外,把学生分成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小组阅读,组员间互换好书,交流读书情况,变“老师家长要我读”为“我要读”;小组办报,增强主人意识,培养协同合作能力;小组采访,克服恐惧心理,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小组完成作业,互相督促,防止拖拉,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学习优势 篇7

关键词:提取练习策略,长时记忆保持,教育实践价值

1 引言

在记忆中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积极的记忆, 而非被动地一味重复, 这是记忆的一大特性。那么在学习中, 如果某部分内容基本了解, 间隔一段时间或尝试努力回忆这些内容, 比再看一遍书的学习效果更好。如果使用记忆提取进行编码, 下一次应用知识时就仍能回忆出;而传统的重复学习方式, 只有再看一遍书才能回想出当初所学的内容。

心理学家们通常采用一系列“学习———测试”的实验来研究学习。也就是说, 呈现材料进行学习 (S) , 紧接着进行测试 (T) 评估学到了什么。学习和测试交替重复过后, 把成绩绘制成图, 整体描述学习的成果;该图形结果被称为学习曲线, 且曲线呈负增长的幂函数形式。因此, 对知识的学习集中在ST实验的早期阶段, 之后随着试次的增加, 学习的效果也在不断降低。一个重要的假设认为学习只发生在STSTST……序列的学习阶段, 测试阶段也仅仅是测量了在下一次学习阶段前所学到的内容。测试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中性事件。例如, 许多研究者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这样的争论, 学习到底是一个渐进 (学习是对记忆轨迹的不断的强化) 的过程还是一个全或无的过程, 但是他们只看到了学习这一行为的核心作用, 却忽略了测试中的提取也可能是一种学习的形式[1,2]。在教育系统中已经提出了一个与之类似的更为准确的假设。研究者普遍认为学生可以通过讲座、阅读、重点标记、学习小组等形式来学习;课堂上使用测试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而且, 测试对知识的评估、测试以及促进知识的获取, 这些都是稳定的效应, 并且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近年来, 测试在促进记忆保持上的优势也逐渐被整个认知心理学领域所认可[3], 这种独特优势又称之为“提取练习效应” (retrieval practice effect) [4,5]。心理学家对于提取练习策略的研究, 从现象表述过渡到实验研究, 再发展到理论解释, 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众多研究反复论证了提取练习策略在学习和记忆上的积极作用。

主要针对提取练习策略进行四方面总结及回顾:1) 概述提取练习策略的研究脉络;2) 提取练习策略在何种条件下最有效, 证明提取练习策略对记忆的促进作用是否能迁移到不同知识领域;3) 简要介绍关于解释提取练习策略机制的几个理论;4) 阐述提取练习策略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意义。

2 提取练习策略的概念

“测试”即“提取”。研究发现, 在相同的时间内, 对相同知识内容, 从记忆中提取所学过的知识比重复学习该内容更能促进记忆的保持, 即提取练习效应[6]。尽管这一现象早在100多年前就已被发现[7], 但关于其的研究直到最近几十年才得到实质性发展。在最近的十年里, 大部分研究已经证明提取练习效应对记忆的强化作用。图1中的研究将被试分为四组, 其中两组被试在学习阶段对所学内容进行多次提取, 另两组被试仅对所学内容提取一次。结果为一周后最终测试的成绩数据。学习阶段, 提取练习 (无反馈) 的两组被试后续回忆的词对数量远远超过仅提取一次的两组被试。除此之外, 黑色条形图表示的两组被试对材料进行了多次学习, 而白色代表的两个组仅学习一次。然而, 重复学习的实验条件对一周后的测试成绩并没有显著影响。可见, 提取练习策略比重复学习更有利于促进长时记忆的保持[8]。

3 提取练习策略的最佳时机及其促进学习迁移的证据

3.1 提取练习的最佳时机

提取练习促进记忆与两个重要问题有关。第一, 提取练习在什么条件下效果最好。研究发现, 在最初学习或成功提取之后越加入提取练习效果越好。提取之间的间隔越短, 越有利于正确提取信息。然而, 在短暂延迟后的信息提取似乎更像是对死记硬背内容的一种重复, 对记忆的保持并没有显著的效果。第二, 为了最大程度地促进长时记忆, 多少次的提取最好?提取练习需要花费时间, 所以说只进行1~2次的提取练习就足以强化长时记忆, 多次的反复提取就显得没有必要了。

前人研究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究性的实验[9]。要求学生学习70个“斯瓦希里语———英语”词对, 然后进行反复测试, 当给出斯瓦希里语的词时, 从而提取对应的英语词。在最初的练习阶段, 实验者控制连续提取的时间 (1min或6min) 和成功提取的次数 (1, 3, 5, 6, 7, 8, 10) 。图2显示了延迟间隔为25min (图上部的两条曲线) 或1周后 (图下部的两条曲线) 的最终测试成绩。忽略最终测试的时机, 提取练习中6min (红色曲线) 的分心间隔比1min (蓝色曲线) 的分心间隔更有利于记忆的保持。与初始学习阶段成功提取的次数相比, 1~5次或7次的成功提取, 其最终测试成绩都普遍有所增长, 之后随着次数的增加, 学习效果趋于平缓, 所以进行5次到7次的成功提取似乎是最佳选择。最后, 学习成绩的这种变化模式也依赖于初始学习阶段连续提取的时间间隔。例如, 一周后, 较长分心间隔条件下的提取练习对成绩没有影响。

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 提取练习才可以强化记忆。当提取练习在1min间隔, 这种简单条件下, 即使提取十次对长时记忆也没有任何提高作用。相反, 在较困难的条件下, 许多研究也都证明测试就足以强化记忆, 而且这种强化效应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提取练习是否影响学习效果, 答案似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时间间隔。当最终测试在学习阶段后不久, 扩展性提取似乎是最好的。然而, 当最终测试与学习阶段有较长时间隔 (即延迟一天或更长时间) , 则进行相等时间间隔的提取练习更有利于促进长时记忆的保持[10]。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初次提取的时间间隔。因此, 在第一次提取练习时, 时间间隔越小, 对长时记忆的保持有更好的效果。据此, 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提取练习的最佳方式是扩展性时间间隔的提取方式, 正如图2呈现出的趋势。

3.2 提取练习促进学习迁移的证据

长久以来都存在一些批判的声音, 即提取练习策略对记忆的好处是不是限定在对特定材料做出反应?提取练习所产生的对学习和记忆的强化, 是否仅仅是教会学习者对某一给定的提取线索做出反应。反驳质疑的关键在于, 证明提取练习也可以促进学习的迁移。也就是说, 可以通过测试获得知识的灵活运用, 将已学到的应用于新的情境中, 回答新的问题。

学习迁移在记忆理论和教育实践中都有重要价值。为此, Butler等人[11]试图弄清多次提取是否比重复学习产生更好的迁移。在实验中, 让被试阅读六个散文段落, 每一个都包含几个关键概念。要为一个概念下操作性定义, 必须从多个句子中提取信息。在每个测试问题后, 被试会收到反馈。因此, 两者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重新学习孤立的句子和重复测试条件, 即被试尝试提取所学到的信息。一个星期后, 被试进行一次期终考试, 需要应用所学段落中的每一个关键的概念, 从而再推理到同一知识领域的新的问题上。

图3显示了最终成绩。有趣的是, 重复学习条件和重复提取条件基本上没有区别。更重要的是, 重复提取获得了更好的迁移效果, 无论是研究重复段落或重复学习孤立的句子。这一发现表明, 记忆测试的好处远远超出了特定的反应。事实上, 之后的许多实验在同一类型上显示, 在不同的知识领域 (应用性知识, 例如蝙蝠回声定位与声纳在潜艇中的应用) , 相对于重复学习新的推理问题, 重复测试产生更好的迁移, 根据这种情况形成远迁移的定义[12]。

4 提取练习策略机制的理论解释

提取练习策略的理论解释主要聚焦在如何影响记忆的行为提取方面。例如, 精细化提取假设所阐述的[13], 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产生精细化的记忆痕迹和创建额外的提取途径, 这使得学生在未来的再次提取中有更大的可能成功获得信息。根据提取努力理论[14], 提取时学生投入的努力程度决定了回忆成绩的高低, 提取可以被认为是检索一定数量的信息后处理所需信息时的记忆痕迹。迁移适当理论则认为[15], 记忆的强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是由于学期期间认知过程的匹配化提取。

5 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 提取练习策略有助于提高长时记忆保持。因为测试经常被用于评价学生学业成就, 所以在教育改革中饱受诟病, 但忽视了其同样可以用于辅助学习的价值。进行记忆提取的过程中倾注更多努力时, 提取练习效应愈发显著 (自由回忆测试的效果显著优于再认测试的效果) , 在尝试提取的过程中, 伴随每次提取之后提供反馈的多次提取优于长时间隔的一次提取。这种条件下, 测试就可以作为一种高效学习的手段。教育家们对这种方法也提出过疑问, 认为该策略促进学习只是在学习中机械的对内容进行一遍遍的演练和记忆。然而, 当正确使用提取练习策略时, 提取有助于促进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 从而使知识能轻松顺畅的提取甚至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进行应用。

关于提取练习策略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的研究表明, 多次提取练习对后续的长时记忆有促进作用[16]。研究证明在大学课堂中, 对生物心理学和统计学两门课中应用提取练习能提高学习成绩, 也发现对医学教育学也有促进作用。另外, 在中学历史课、社会学课以及科学课中, 指导学生使用提取练习策略, 最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有了大幅的提升。这些研究更为重要的发现是, 提取练习策略对长时记忆的提升才是测试对课堂学习评估的主旨所在。

6 结论

学习优势 篇8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1.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 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进行学习,真正成了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2.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上课时让学生从 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另外,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 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 某方面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这方面学习差的学生,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

3.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小组合作学习注重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学习中探索发现和发展。初中生开始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和自我发展意识,对与自己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因此,既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 又要安排诸如实地观察与调查,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料等活动,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亲身体验现有知识的创造经历, 进而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4.形成正确的评价 ,培养良好品质。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参与者不仅充分表现自我,而且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在评价他人的同时,也接受他人的评价,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分组的原则和方法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 分组是至关重要的。分组原则是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首先对全班学生学习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同时考虑男女生比例、调查结果等因素进行分组。其次, 定期召开小组长、组织员、协调员、 督察员会议, 既培训交流又收集反馈信息, 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和寻求改进的方法。

三、在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1.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要让学生讨论学习 ,就要让他们有东西可议,以事实为据,而不是简单地在一起盲目地乱侃。因此, 教师必须先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如,在教授“杠杆的应用”一节时,先复习了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 然后告诉学生 ,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木棒,我就可以撬动地球”。他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接着我要求学生互相讨论, 各抒己见。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他们有了方向,有了目标,对知识的理解自然会加深许多。

2.学生阅读教材 ,并分组讨论。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以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组讨论自学。学生在互相发问的过程中,围绕主题大胆地想、听、说,使学生在学习上从视听为主变成以动手、观察、思考、讨论为主,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潜能;学生能在同一基础上互相提问、讨论、回答,可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积极思维。因为教学的目的不单是要学生学会知识, 还要使他们掌握科学的方法,形成创新能力。

3.各小组互相提问 ,讨论回答问题。学生与学生的思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要让他们全面掌握知识不应只局限于点, 而要普及到面。对较有难度的题,小组可以通过实验、讨论完成,也可由教师引导回答,或者由其他小组帮助完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以利于及时的强化、鼓励,使学生意识到,这完全是自我才能的展示,进而增强学习、探究的信念。

学习优势 篇9

关键词:情境教学,数学学习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教材中都增加了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 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 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例如, 一年级数学的实践活动“笔者们的校园”, 根据教材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 选出五名学生都喜欢的活动, 每名学生喜欢哪个活动就参加哪个, 活动完毕, 笔者马上提出问题:“参加哪个活动的人数最多, 参加哪个活动的人数最少? 活动人数最多的组与活动人数最少的组相差几人? ”这时, 学生的注意力立刻由玩转移到了思考问题上. 教室里马上开始争执起来, 并且互不相让. 接着笔者又问:“你们能不能想一个好办法, 很快的得到结果? ”这时候, 笔者就开始引导学生进行数字统计和结果分析, 不知不觉中, 让学生完成了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整理过程. 学生不仅学习了收集、分析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 而且初步了解到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又如, 一年级下册的“位置”这节课也是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教室里找座位. 笔者事先给每张桌子贴好号码, 然后给每名学生发一张印有座位号的票让他们对号入座, 学生在寻找自己座位的同时就会观察思考并理解第几排第几列, 找到座位后会很好奇地看看自己的前后左右都有谁, 从而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操作性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的认识是从动手操作开始的. 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利用数学学具进行操作实验, 让学生动手动脑, 通过摆一摆、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等实践活动, 感知学习内容, 动中促思, 玩中长知, 乐中成材, 让学生在有趣的实践中牢牢记住学习内容和学到新的知识. 例如, 进行《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教学时, 在课间笔者让学生到校园里找到十几根长短不一的小木棍, 上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摆摆, 然后问:“你们是不是可以用任意的三根小木棍摆成三角形呢? ”学生们通过动手摆放后, 很快回答:“不是. ”笔者又问:“为什么摆不成呢? ”学生们经过激烈的讨论, 然后回答说:“三根木棍中如果一根太长, 另外两根太短的话就不能摆成三角形. ” 笔者接着问:“能够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木棍应该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能摆成三角形的木棍中的两根连起来都比第三根长, 摆不成三角形的两根连起来没有第三根的长. ” 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后得出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特点.

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中有一个做风车的活动.活动开始时, 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 让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 让他们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在此基础上, 教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作出一个风车.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把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纸利用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特征, 把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三角形时, 又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转动风车时, 又惊奇地发现风车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游戏性情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 设置游戏性情境, 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 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 在游戏中得到知识, 发展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例如, 在课堂教学时, 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事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 根据全班学生数量把学生分为若干组, 每组选若干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问, 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 每答对1题记10分, 最后根据积分多少判断结果, 积分多者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精神高度集中, 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不少有用的知识, 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不仅巩固了知识, 还受到了数学思维方法的熏陶, 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体验成功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 小学生更不例外.成功会给学生在学数学时的原动力, 在数学教学中, 要给每名学生创造出更多的体验成功的机会:如课堂上让他们提出一个问题, 或者让他们解决一个问题, 或者做一道计算题等, 然后对他们作出适当的表扬或鼓励.这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让他们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建立自信心.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开启心智就有希望, 就能成功;当失败时, 只有加倍努力, 不断摸索, 才能成功.因此, 教师在设计提问、板书、作业时要因人而异, 分层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 使每名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 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习兴趣.

总之,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 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 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参考文献

[1]陈菊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策略.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16.

[2]张伟新.情境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数理化学习, 2014;07

学习优势 篇10

1.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能力,是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利用分级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一层次的学生在一起学习,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提高学生英语的知识水平。在分级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学习模式,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之间学习有一定的比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课前要充分预习,在课堂上才能成为主角,提高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分级教学结合合作学习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有利于推进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企业对大学生英语能力要求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要求的结果。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课,承担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提高,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企业对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不断发生变化,促使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分级教学结合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起到提高学生英语知识应用能力的标准,符合现代企业对大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因此,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推行合作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

二、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现状分析

1. 入学分级情况。

新生入学以后,进行一次综合测试,包括听力与口语。根据测试成绩,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主要分基础班、普通班、快班。在英语分班过程中,不考虑学生系。班级原则,就是根据学生成绩进行分班,快班一般情况学生英语基础好,对英语知识有一定的应用能力。普通班学生英语有一定基础,但知识应用能力不行。基础班就是基础薄弱,需要加强基础知识学习。

2. 进行科学管理。

制度形成,要科学进行管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基础进行授课,课堂效果很好。没学期都进行测试,实行滚动制,快班成绩差的上普通班,普通班成绩差上基础班,进行一定滚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激发学习能量。

三、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1. 科学进行分组。

在分级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教学模式,在每个班级要科学进行分组,分组具体人数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班级的人数进行定,但一般情况一个组学生最好别超过8人,一个班级最好别超过6组,这样有助于教师进行科学的指导,有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

2. 搞好角色定位。

在合作学习应用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安排合适的角色,这是合作学习能有效开展的基本保障。合作学习有效实施的根本保证是通过分组,对组内的成员进行角色定位,充当一些角色,然后根据角色要求进行对话和交流。这种角色的定位也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实际,根据对话的内容和角色需要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教师应当发挥引导作用,根据课程主题指导学生利用书本所提供的信息,自由创作对话,并进行相关角色扮演,完成相关的对话及表演。这种形式灵活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针对三个层次学生的差异性,在内容选择、人员编组上突出针对性,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合作学习是一个团队协作,组内成员一定要分工明确,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承担一定任务,不能让组内同学有没有任务的,这样不利于组内所有同学英语水平提高。

3. 强化过程监管。

合作学习一项长期积累的学习经验,在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科学的进行合作学习安排,合作学习典型案例就是合作不力,组内没有有效的进行合作学习。合作不力导致产生虚假的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常常阻碍或干涉其他组员的学习,不能有效地沟通和协调,经常误导对方和相互干扰,整体力量远不如个人的表现出色。强化过程监管是非常重要的,加强合作关系,组内分工明确,教学形式多样化,合作内容丰富,教学环节要齐全,提升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提高英语知识应用能力水平。

4. 抓好合作反馈。

教师要加强宏观指导,对互批情况及时进行检查、讲评,对于一些共性问题可以采取综合展示的形式,对全班学生进行讲评,增强学生的印象。在分组任务完成情况下,教师要认真进行点评,科学的分析每组的优势,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助于学生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摘要:每所大学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分级教学模式也是这几年很多高校开办的教学模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提高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合作学习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种方法,利用团队优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英语活力,合作教学与分级教学结合应用,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提高英语知识应用能力。本论文主要从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推行合作学习模式的重要意义、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现状分析、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应用对策三方面进行阐述发挥合作学习优势促进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希望为研究大学英语合作学习与分级教学的专家与学者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合作学习,分级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丹.校本性大学英语合作学习模式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

[2]姚平平,甘泉.网络与课堂混合模式下高职高专英语听力合作学习实证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8).

[3]张志军.浅谈合作学习模式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J].中学生英语.2016(28).

[4]洪流,贺正芳.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中).2016(06).

学习优势 篇11

关键词:留守学生 语文优势 因势利导

对于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许多有识之士早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笔者也研究了留守学生学习语文方面的问题,研究中发现留守学生也有学习语文的“优势”。语文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好“优势”,提高语文能力。

一、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有更多参加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留守学生的父母在外地工作,有时节假日就会把自己的孩子接去过几天,因而对留守学生来说“走出去”的机会就多,参加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也就更多。留守学生游览自然风景区、参观名胜古迹和博物馆都是参加语文实践活动。据调查,留守学生最钟情于参观和旅游。只是学生参观、旅游仅仅是“玩玩”,并没有“有意识”地把它与语文学习联系起来。所以语文老师就要引导学生“有意为之”,使参观、旅游成为留守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

1.指导学生制定计划。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指人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客观物质活动。留守学生的参观,旅游就是一种“有目的”的语文实践活动。所以要最“有效”地达到目标,就要制定“好”计划。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计划要有所不同。如果父母在西安,就可以安排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如果在杭州就可以安排游览西湖。不同年级的计划也要有所不同,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来确定。比如初一学生,父母又在南京,可以安排参观中山陵。比如初二学生,父母又在北京,可以安排参观长城。

2.要求学生做好记录。每次参观、游览的景点较多,知识涵盖面广。既要要求学生认真观看,尽量看全面、看仔细,并用心记忆。更应该要学生做好观察笔记,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学生能用照相机、摄像机直接拍下来就更好。

3.督促学生及时总结。因为学生是带着学习语文的目标去参观、游览的,如果不及时总结,效果肯定大打折扣。牛反刍是为了更好地消化,学生总结是为了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一方面学生要把参观、游览时的记录整理出来,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片的。另一方面要写游记或心得。老师要有检查的方法和激励的措施,最好是采用成功策略,让留守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苏霍姆林斯基)

二、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课外时间

调查发现,非留守学生有的请家教,有的父母亲自教,他们在家里的时间都被安排得紧紧的。而留守学生一般没有请家教,父母不在身边也无从亲自辅导。所以这些学生在家时没有额外的学业负担,自由支配的时间就多。这就是他们的时间“优势”。那么如何引导他们用好这些时间来学习语文呢?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老师要利用学生的兴趣,因势利导。

1.利用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引导他们学习语文。据调查,多数留守学生在家里的多数时间是用来看电视的,而且爱看电视剧。老师要引导学生有选择、有目的地看电视,多看文学类节目,以便更多地获取语文知识,更好地提高语文能力。如观看“子午书简”、“百家讲坛”等节目。

2.利用学生爱看故事、小说的特点,引导他们学习语文。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吕叔湘先生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靠薄薄的课本解决不了问题。”所以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都爱看故事书、小说书。而留守学生在家里没有束缚,可以大胆地看自己爱看的书。语文老师应该顺势倡导留守学生看故事书、小说书,让他们“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语文课程标准》)。

(1)老师可以和学生商量并确定好阅读的书目,可以是《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的书,也可以是当前的热点书。(2)让留守学生制定阅读计划,书可以自己选,量可以自己定,但是必须做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或心得。再次,定期举办留守学生读书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览会等,让他们在展示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自觉读书的热情。

3.利用学生爱上网的特点,引导他们学习语文。首先是网上阅读。网上的信息极为丰富,几乎是无所不有。网上看小说、读文章、读新闻都可以。阅读时要有正确的阅读目的和明确的阅读主题,要围绕自己的主题选择阅读内容来阅读,不要被与主题无关的东西所吸引。其次是网上写作。学生可以通过网上写信来和别人交流信息;可以从网上搜集材料来为自己写作服务;也可以网上发表文章;还可以参加一些网站的讨论。再者是搜集信息。教材上的“专题”“名著推荐与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等板块中有许多“学习任务”是要求利用上网来完成的。老师要教会学生搜索的方法,还要教会学生根据需要整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

鲁迅先生所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留守学生学习语文的“优势”只是“可能”优势。语文老师要有“办法”引导学生把“可能”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王蕾.《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素质教育论坛》

学习优势 篇12

课题申报条件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课题以教研机构或学校为单位进行申报, 由课题负责人填报《课题申请·评审书》。课题负责人应符合以下条件:

1.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权,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在外语教科研方面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中学外语教师、教研员, 原则上应具备中学高级教师职称, 中级职称教师申报课题, 需2名中学高级教师推荐;

3.具有较丰富的教科研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 所在的课题承担单位具有保证课题实验和研究顺利进行所必需的设备及其他物质条件;

4.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有充分时间和精力, 能够切实承担主要课题工作并组织、指导研究成员共同开展课题研究;

5.只能申报一项课题, 已申报外专委课题尚未结题的或已申报其他组织和学术团体相同名称或内容课题的, 不得申报本课题。

课题申报流程

1.申报单位填写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课题申请·评审书》 (一式四份) ;

2.将申报材料提交当地教育教研部门审核、盖章;

3.将申报材料快递至翼课网科研办 (同时email一份电子版) ;

4.翼课网科研办将材料提交总课题组审核、盖章;

5.总课题组向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课题管理办公室申报;

6.立项后, 翼课网科研办留存一份申报材料, 其余材料返回申报单位和主管单位存档;

7.申报单位收到返还的《课题申请·评审书》及相关批复文件之后方可开展研究工作。课题批复两个月内, 申报单位需提交书面《课题开题报告》一份 (同时email一份电子版) 、组织开题。

翼课网科研办联系方式

联系人:易老师

联系电话:029-68811332 15249272804

电子邮箱:ekwjky@163.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沣路长安国际企业总部42号楼

邮编:710118

上一篇:产程时间下一篇:科技创新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