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思想

2024-10-11

群体思想(精选12篇)

群体思想 篇1

摘要:“群体本位”思想及其延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群体本位思想是建立在家族的血缘群体基础上, 它强调以群体为中心, 以群体利益为核心利益, 个人只是群体的组成部分, 强调个人对家族、国家等群体的责任、义务和贡献。中国传统的这种群体本位价值观对于促进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利益、巩固集权统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阐释了传统“群体本位”思想的历史形成渊源及其核心价值观, 并通过对其优劣两方面意义的分析, 进一步说明它在当代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儒家,群体,“群体本位”思想,当代启示

人类对于其生存与发展绝对依赖的大自然来说, 是十分渺小的, 因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都必须依赖于大自然, 无论人类的知识进步到何种程度, 人类所知的知识相对于大自然的奥秘都如同沧海一粟。人类虽然是大自然中最强大、最具适应能力的物种, 但在大自然无情的灾难面前人类的力量仍显得苍白无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民族, 水灾、旱灾、虫灾、瘟疫等自然灾害都曾过在九州大地上, 数以万计的人民在灾害中失去家园, 但灾难始终不曾将我们打垮, 为什么与中华文明有着同样悠久历史的其他世界性的古老文明, 诸如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古两河流域文明, 大都在近代工业文明远未到来之前便已归于消亡, 只有中华文明不但从未中断, 从亘古走到今天, 而且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群体本位”思想的内涵

在把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的基础上, 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发展三形态说”, 其中人类发展的第一阶段, 即群体本位阶段。在这一阶段人类的生产力极其低下, 当人一开始面对强大的自然界时, 必然发现个人力量的弱小, 为了生存, 人们只有结合起来共同与自然作斗争, 以弥补个人力量的不足。人类结合成共同体, 以彼此的合作关系来提高生存能力, 这是群体本位思想形成的最初动因。在原始部落时期, 人们以血缘为纽带, 结成关系。在我国, 群体本位思想最初形成于西周时期, 巩固并成熟于春秋时期。殷周之际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引起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 “忠”与“孝”成为主要的社会道德意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人们将对国家的效忠与对家族、父母的尽孝结合在一起, 从而使王权与宗法制度统一起来。它以王权的强大作基础, 又以宗法的强化为条件, 它既是强调权威的外在客观规范的制约, 又是强调角色的内在主体精神的要求。这样, 既强调权威, 又强调角色, 通过这种并行不悖的双轨制发展, 使外在的社会与内在的价值之源合为一体, 便体现出华夏民族“群体本位”思想的基本特征。其作用极其深远, 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它要求作为群体的每一个细胞的“人”必须遵从群体的规范, 自觉考虑群体的要求并回应其要求。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里, 中国人注重群体和人际关系, 把人看作是群体的分子, 认为人是具有群体生存需要、有伦理道德自觉的互动个体, 每个人的命运都和群体息息相关。

我们在理解群体本位思想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我们要辩证地理解人与群体之间的本体论关系。个人是真实的存在, 社会群体同样是真实的存在。人类个体若脱离了人类社会群体就不可能继续作为人生存, “因为人是以文化的方式生存的, 脱离了社会也便脱离了文化, 从而不能以文化的方式生存”。因此, 一方面, 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 都有其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 我们必须承认个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群体而完全独立存在的。其次, 我们要辩证地理解个人与群体的价值关系。群体本位思想要求个人遵从群体的规范, 回应群体的要求, 但这并不是无视和否定个人的价值。在我国历史上, 曾出现过过于强调个人对群体的服从, 过分剥夺了个人利益的时期, 但这并不是传统“群体本位”思想的真正内涵。“群体本位”思想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群体, 但社会群体应以公平的制度和分配机制, 保证个人价值的实现。

二、传统儒家“群体本位”思想的主要内容

血缘结构群体人际关系是中国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的根本性基础, 其他各种群体人际关系, 归根到底, 都是这一基础在社会和国家层面的衍生和放大。在中国人看来, 血缘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 君臣、朋友等关系均由此推出, 个人在这些群体的关系中是一个依存的分子, 几乎没有“自我”的空间和余地, 中国人习惯于将个人称为角色而不称个体, 就是因为其具有群体生存需要, 是有伦理道德自觉的主动的个体。自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以来, 儒家伦理便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特别是儒家伦理的核心———以家族为基点的群体本位, 是千百年来贯穿于中国道德价值观的主线。与西方的个体本位奉行个人至上的哲学, 推崇个人独立、平等、权利不同, 儒家伦理的群体本位奉行人伦至上哲学, 推崇社会人伦、等级、义务, 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 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 按照严格的宗法等级制度, 将个体置于宗法整体的关系网上。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儒家伦理的群体本位思想用“三纲五伦”的道德理论论证个体必须服从整体, 个体必须归属于群体关系中, 只有在群体中个体才能确定自己的存在, 个人利益、个人的价值都以群体为存在条件, “全部儒家道德理论都是为了论证个体必须服从整体, 整体的利益绝对高于个体的利益;个人必须归属于群体关系, 只有在这个特定的关系中才能确定自己的存在, 才能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才能成为真正的道德主体”。儒家将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运用到了道德哲学中, 把整个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看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将自然界的运行秩序运用到道德世界, 严格按照长幼、尊卑、亲疏的等级标准去处理人际关系, 即所谓“君君, 臣臣, 夫夫, 子子”, “君要臣死, 臣不死不忠”, “父要子亡, 子不得不亡”。个人的存在变成了宗法关系网络上的一个纽结, 任何个体性存在都是这个网络上的一分子、一个环节。

第二, 儒家提出了“为己”和“成己”与“为人”的观念。儒家是最早对群己关系作自觉反省的学派之一, 对“群体本位”思想, 它也有自己的阐释:所谓“为人”是指迎合他人以获得外在的赞誉, 其评价标准存在于他人, 个体的行为完全以他人的取向为转移;“为己”则指自我的完善, 其目标在于实现自我的内在价值, 即“成己”。“成己”与“成人”的联系, 意味着使个体超越自身而指向群体的认同。按儒家之见, 作为主体, 自我不仅以个体的方式存在, 而且总是群体中的一员, 并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 正是在这种责任意识的孕育下, 中国人逐渐形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价值传统, “群体本位”思想对拒斥自我中心主义、强化民族的凝聚力, 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 乐群利群的基本价值取向。儒家学者提出“明分使群”, 要求建立“群居和一之道”。《荀子·王制》认为,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能群, 而动物不能群, “力不若牛, 走不若马, 而牛马为用, 何也?曰人能群, 彼不能群也”。人与动物相比, 其优越性不在自然生理力量, 而在于其结合在一起的整体社会力量。这是儒家的乐群思想, 但要乐群就必须“利群”, 利群就是要维护群体的利益, 在儒家看来, 即是发挥道德的作用, 将群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使小我之私服从大我。“儒家伦理道德的群体价值取向, 要求人在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 应当牺牲个人利益, 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儒家关于群体的基本价值取向即是“忧以天下, 乐以天下”。

三、传统“群体本位”思想的当代启示

传统“群体本位”思想是在家族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 从历史上看,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都过于强调个人对社会群体的服从, 过分剥夺了个人的利益。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都利用了“群体本位”思想来维护他们自身的统治, 他们宣称:“人类社会秩序是统一的宇宙秩序的一部分, 整个秩序是等级森严的, 社会秩序也是等级森严的, 每个个人都被固定在特定的位置上, 他只能服从社会整体要求并始终不渝地履行其职能。”这种思想统治了中国几千年, 重视群体利益, 重整体轻个体是中国传统伦理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 如生产力低下的时期, 这种突出整体功能的思想的确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 但大多数时候是抑制了个体的意志自由, 忽视了个体的价值意义。今天, 我们重新审视“群体本位”思想, 分析它在增强民族国家凝聚力、建设社会伦理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对现代化建设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当人类历史上其他几大古代文明早已湮没的时候, 以华夏文明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文明却一直发展到现在, 这不能不归结之于具有独特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特征的“群体本位”思想的文化的发达。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和文化精华, 如爱国主义的传统, 集体主义的传统, 注重人际关系和谐的传统, 浓厚的亲情意识, 家、国一体的观念, 重义利之辨、毋苟取的精神等, 都与“群体本位”思想的作用息息相关。一方面, 在当代社会, 物质不断发达而人情渐趋淡薄, 其匡正时弊之效正日益充分地体现出来。但另一方面, “群体本位”思想在造就和促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同时, 也积累了它的负面成果。例如, “群体本位”在它形成之初要求作为群体中的个体对群体的完全服从, 要求个体完全地奉献和给予, 发展到现在很多时候其被误解为无视个人利益, 使个体丧失自我意识和主体性, 特别是在虚假的集体里容易导致少数“个人”打着维护集体利益的旗帜, 维护少数人的利益, 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再如宗派意识, 小团体意识, 浓厚的“关系”、“人情”纽带, 以及平均主义思想等都是“群体本位”思想的消极一面。

鉴于“群体本位”思想的以上两方面的意义, 今天, 我们不能以简单的优劣判定去衡量它的两方面的利弊, 而应该以更冷静和审慎的态度去对待“群体本位”思想, 从体现整个人类精神活动发展趋势的文化融合与更新的角度去加以认识, 而且不论我们愿意与否, 我们面对的无可回避的现实是:中华民族是带着“群体本位”思想, 背负着其正负两面的作用跨入近代的, 并且只能在这一历史的和现实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因此, 在中华民族今后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 如何充分地利用我们已有的文明优势, 尽量发挥“群体本位”思想的积极作用而减少其消极影响, 并促使传统的“群体本位”思想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吸收其他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摈弃自身落后于时代的种种糟粕, 在与历史的同步前进中实现自我更新, 将是我们今后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许春红.群体本位哲学的旨趣[J].哲学研究, 2006.9.

[2]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卢风.应用伦理学——现代生活方式的哲学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4]唐凯麟, 张怀承.成人与成圣——儒家伦理道德精粹[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9.

[5]任秀芹, 张仁福.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6, (3) .

群体思想 篇2

当前企业正处在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员工的思想在企业改革中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何面对错综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企业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正确教育和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就当前我局员工的思想政治调查状况进行分析及对策。

一、当前邮政员工思想存在的现状

1、面对市场经济,员工表现出“怀旧感”。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思维模式、工作方式、行为规范的影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大部分员工对过去的工作和生活有着很深的怀旧,认为过去日子好过,用户求我们办理业务,等客户上门,无竞争对手,那时的我们有着无法比拟的优越感,而如今,面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服务理念难以接受,观念不及时更新,思想不够解放,行为无法主动。

2、面对竞争对手,员工表现出“麻痹感”。

3、面对政企业分开,机构重组,员工表现出“担忧感”。

4、面对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员工表现出“享受感”。

群体思想 篇3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 思想特点 教育重点

在高校这一特殊的环境中,培养高素质的党员队伍至关重要。准确把握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特点,遵循重点内容开展党员教育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特点

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在新时期的大环境下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开放,价值观多元化

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全球信息互通有无,高校学生党员获取的知识更加丰富,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多样化。高校学生党员每天都可以接触到大量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观点,在各种思想文化碰撞中,他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呈现多样化趋势。思想价值、行为方式等呈现出了开放性、多元化的特点。

(二)政治观念淡化,理想信念不稳定

有些高校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制度认识模糊,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不足,不能清楚的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对社会主义前途存有疑虑、困惑,尤其是少数刚入党的学生党员由于接受党的培养和考验的时间较短,对社会问题、国际国内大事不闻不问,理想信念还不够坚定。

(三)知识面广,但辨别能力低

互联网的信息容量是任何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高校学生党员可以在网络中吸取丰富的知识与信息。然而由于网络所承载的信息良莠不齐,各种不同的观点、甚至消极的、反动的思想观点随时出现,各种势力在网络领域的争斗也日趋激烈,增加了高校学生党员辨别真伪、善恶等的难度,同时网络的虚拟特性容易使得高校学生党员丧失现实感,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从而丧失目标、迷失方向。

(四)拥有目标,而践行能力弱

高昂的学费、就业的压力、房价的飙升、父母的期望等使学生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意识到自己不再是昔日的天之娇子,只有通过各种途径锻炼自己,增强自己的能力,才能让自己具有更强的综合竞争力,在以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他们拥有理想、具有计划,但并不清晰,并很少付出实际行动。

二、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重点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内容涉及诸多方面,我们应该遵循规律从宏观上把握党员教育的重点内容,实现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目的。

(一)严格党内生活,强化高校学生党员意识

1.端正入党动机

对入党后的学生党员要按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加强政治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使其明白加入党组织更多的是要进行奉献,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终形成正确的入党动机。

2.明确党员使命

党的事业也就是人民的事业,青年党员是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在大学生入党后应使其明白,加入党组织只是个人追求进程的第一个阶段,在日后的征途中要肩负更重大的责任,面临更多的挑战,要全面提升自己,以应付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这是时代赋予大学生党员的使命。

3.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

宗旨教育是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只有明确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唯一宗旨,大学生党员才能在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体现个人价值,并将这一宗旨落实为日常工作、学习的永恒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奋斗终身。

4.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对大学生党员是至关重要的。在大学生党员再教育中,必须使广大学生党员切实克服浮躁情绪,努力践行工作踏实、为人诚实、作风朴实的精神,也只有形成正确的成才观念,才能保证学生党员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目标更明确,信念更坚定,更易取得成绩,实现人生价值。

(二)切实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理论修养

1.建立理论学习制度

认真落实上级关于加强理论学习的意见,把理论学习作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根本环节,作为加强学生党组织建设的基础环节紧紧抓住不放,工作学习再忙、活动再多、时间再紧,都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学习的时间、人员、内容、效果的落实。最终达到党员理论学习的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2.要坚持贯彻党课制度

不断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提高学生党员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认真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决定,努力使学生党员坚定立场,提高党性修养,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3.针对理论学习进行创新

将理论学习不断引向深入,着眼于解决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和培养党员意识,以此来提高党员个人的政治素质。鼓励学生党员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理论学习,积淀理论知识,进行理论创新。

(三)开展社会实践加强高校学生党员锻炼

通过“三个结合”来要求锻炼学生党员。一是党性锻炼与学校中心工作相结合;二是党性锻炼与日常社会实践相结合;如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高年级党员担任低年级副班主任等做法,把党性锻炼落到实处;三是把党性锻炼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组织青年学生党员利用假日作奉献,增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长才干,丰富和发展自己,为将来服务社会、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学院党组织可以规定党员自学相应课程,要求学习讨论,谈心得体会,并适当开展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同学们当中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督促、吸引我们的学生党员进行自我教育,用他们的积极学习的主动性,达到党员教育的自我治理,提高学员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进而能够缓解党组织培养教育任务重的问题,最终达到有效进行党员教育目的。

结语

总之,只有充分了解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特点,把握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重要方面,才能造就高素质的大学生党员队伍,尽而真正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楷模先锋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婧妤.强化党员意识,培养高校学生党员归属感[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7.

[2]唐立国.论高等院校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J].煤炭技术,2006(7).

传统儒家群体本位思想的现代审视 篇4

群体本位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是贯穿于中国奴隶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一条极为重要的道德原则。自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以来, 儒家文化便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群体本位文化。

1、儒家群体本位文化的基本内容

首先, 从原始宗法血缘社会关系中发展而来的儒家群体本位文化, 按严格的宗法等级制度, 将个体置于宗法整体的关系之中。这里, 个体相对于群体是微不足道的, 群体利益在个体面前具有绝对的优先权。“全部儒家道德理论都是为了论证个体必须服从整体, 整体的利益绝对高于个体的利益;个人必须归属于群体关系, 只有在这个特定的关系中才能确定自己的存在, 才能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才能成为真正的道德主体”。其次, 儒家群体本位文化将个体置于家族之“孝”与国家之“忠”的双重依附关系中。历史进程中, 氏族社会的解体在我国进行的并不充分, 血缘的纽带作用及其意识直接流入了奴隶社会。中国的奴隶主阶级基本上是由氏族首领或氏族贵族直接转化而来, 因而奴隶制国家无法彻底代替氏族, 家族逐步走向国家, 最后形成存留在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家国一体”格局, “忠”与“孝”成为主要的社会道德意识。李大钊讲, 君主专制制度完全是父权中心的大家族制度的发达体, 要牺牲个性, 首先就是尽“孝”, 而作为君臣关系的“忠”, 则完全是“孝”的放大体。

2、儒家贯彻“群体本位”的基本途径——“礼治”

“礼治”极力推崇群体本位观, 将个体组织在固定的社会秩序中的同时, 通过灌输礼治思想, 扼杀个性思想, 为群体现有秩序的稳定服务。从积极方面讲, 礼治或群体本位, 能培养人们的道德素养, 使人讲文明, 讲礼貌, 讲团结, 达到社会稳定。但这二者具有重群体、轻个体的消极影响。“礼治”要求“克己复礼”, 用群体的“礼”压抑和限制个体的自由、个体的意志。规定按长幼尊卑亲疏的等级名分去处理人际关系, 同时遵循相应的节仪、服御制度。在这样的礼制秩序下, 人失去了个人意志、个性自由, 没有了个人意志自由, 何谈发挥创造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个人作为主体的独立人格和地位自然更无从谈起。

3、儒家群体本位文化的核心关系——“成人”与“成己”的群己关系

“成人”指迎合他人以获得外在的赞誉, 其评价标准存在于他人, 个体的行为完全以他人的取向为转移;“成己”指自我的完善, 其目标在于实现自我的内在价值。二者的联系, 意味着使个体超越自身而指向群体的认同。儒家认为, 自我不仅以个体的方式存在, 而且是群体中的一员, 并承担着相应的责任, 正是在这种责任意识下, 中国人逐渐形成了拒斥自我中心主义、强化民族凝聚力的优良传统群体思想。从儒家给个人设计的理想道路“修身、治家、齐国、平天下”中可以看到, “修身”是起点, 而“平天下”是终点, 前者因为后者才产生自己完整的意义。因此有人认为:“儒家是在群体关系中定义自我、在族群的整体性存在里实现其个体价值的。因此, 能不能‘群’, 在儒家看来是能不能‘成人’的标志。”

二、儒家群体本位思想的具体表现

1、重义轻利

中国知识分子在这样的精神引领下无不以救世、安邦、发家为己任, 他们认为将个人奉献、牺牲于国家的人生才是重于泰山的人生。春秋战国时代的吴起、商鞅, 北魏的孝文帝、北宋的王安石, 近代的谭嗣同等无不为了民族振兴, 国家富强, 影响自己的私利, 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可以说, 正是这种以天下为己任, 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成为我们民族持久发展的内在动力。

2、群体依赖性质

中国古代文学领域中, 几乎都缺乏个性丰满的个人主义英雄形象, 主人公的“义”、“智”、“忠”、“勇”等人格因素不是体现为高度完美的内在统一, 而是被分解为不同人物的单一性特征。以《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为例, 它所表现的是不同优秀独特品质的完美组合, 告诉人们个体力量的局限性和社会群体智慧的重要性;而就其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而言, 它所展示的是中国人在崇尚“明君”、“明主”理念支配下, 对于排斥个性的非理性“群体意识”价值观的认同感。产生这种理念的原因:生存条件上, 处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的先民, 为求生存, 只有让自己融入集体, 这无形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群体观念和理性控制意识;地理条件上, 中国先民属于大陆型民族, 主要以合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这无形中促成人们统一、求同、依赖、顺应的心态, 养成了中华民族重视集体, 依赖集体, 奉献集体的精神。

3、家族本位思想

家族本位是中国传统伦理的基本精神。人们同家族荣辱与共, 始终以振兴家族为己任, 重视自己对于家族的责任与义务。个人代表的不仅仅是当事人自己, 更代表整个家庭的兴衰荣辱。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不仅被当作个人的一种荣耀, 更是一种使命。个体的人生价值与他者 (亲人、家族) 息息相关。这种深受家族本位影响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使得家族成员之间互相甘愿牺牲自我。从古至今, 大多数父母几乎把所有精力放在子女身上, 努力为子女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这种重家庭、重亲情的价值观念也赋予中国文化特别浓重的人情味。尊老扶幼的情怀, 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

三、现代社会对群体本位思想的审视

“群体本位”思想在造就和促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如爱国主义的传统, 集体主义的传统, 浓厚的亲情意识等的同时, 也产生了负面影响。首先, 其个体对群体的完全服从、奉献思想导致现代很多人在虚假的集体里打着维护集体利益的旗帜, 维护少数人的利益, 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其次, 其在强调的个体与群体、个体与个体的关系时, 由最初的奉献发展到后来的牵制、依赖、索取关系;再次, 其使产生了宗派意识, 小团体意识, 以及平均主义思想等。那么如何营造一个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群体本位文化?有以下几点:

1、积极发展群体本位文化中正确处理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关系这一优点。

如果对这一点做现代诠释和改造, 使其融合于个体的意识之中, 促进群己互补、公私结合, 就可以促成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追求个体利益的同时, 又注重群体社会利益, 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2、注重人的现代化, 使人的个性和社会需要的群体共性达到有机的统一。

现代文化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一方面造就一个“个体的自我”, 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个性特征, 另一方面造就一个“社会的自我”, 表现出对社会的相对依赖、对人伦秩序及其相关制度的认同。

3、以良好的法制、纪律意识塑造当代中国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 要求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参与者都拥有良好的法制、纪律意识。建立良好的社会惩罚机制和完善的法律、行政保障机制, 是保障人的自我人格的实现和人与人之间自由平等的交往的前提条件。

总而言之, 在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 要充分地利用我们已有的文明优势, 尽量发挥“群体本位”思想的积极作用而减少其消极影响, 并促使传统的“群体本位”思想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前进, 摈弃自身落后于时代的种种糟粕, 在与历史的同步前进中实现自我更新。

摘要:儒家“群体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特质和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 虽因其忽略个体价值存在而被批判, 但也因其形成的诸多传统美德而倍受关注, 本文通过对传统群体本位文化的分析, 彰显出“群体本位”在当今社会的应有作用, 并进一步提出相关改进措施。

关键词:儒家思想,群体本位,群重己轻,群体意识

参考文献

[1]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49.

[2]李宪堂.先秦儒家的专制主义精神——对话新擂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49.

群体思想 篇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弱势群体,他们主要指城乡居民中的低收入群体。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推进,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当前高校的学生中也日渐形成了一个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的关注。这个群体有的来自于社会弱势家庭,有的具有不同于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独特特征。这些学生是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的一部分,是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得以实现的重要力量,这部分学生能否成长成才,将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宏伟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高等教育的成效、学生的成长,有的学生甚至有沦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危险。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类型及其主要特点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在经济、身体、心理、环境适应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具体说来,这部分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经济拮据型。主要是指贫困生。他们交不起学费,生活十分困难,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这部分人当中有的表现得更努力、积极,主动去争取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减轻经济负担,化压力为动力,变弱势为均势甚至优势;有的则经常生活在焦虑、自卑之中,背着沉重的经济包袱,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学习上投入不足,成绩不好,拿不到奖学金等甚至考试还不及格。后者由于经常得不到“实质”上的关心,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问题严重时容易走极端,如偷盗、自杀、辍学等。

二是生理缺陷型。主要指身体残疾、有缺陷、体弱多病的学生。这部分人在学生当中占的比例不大,但其弱势不可忽视。他们当中有的对自己的长相、体重极不满意,有的身材比较矮小,身体局部畸形或残疾,有时受到同学的挖苦嘲讽,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承受着比普通人更大的生活压力、就业压力,表现得比较自卑、忧郁,总是担心自己会受到别人的嘲笑和伤害,做起事来瞻前顾后,畏手畏脚。

三是心理脆弱型。这部分学生心理素质差,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打击,经受不起较大的挫折和失败,对周围事物很敏感,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认同,一旦理想与现实有很大差距,往往表现得比较忧郁、失落、悲伤、精神压抑,最终导致心理畸形,形成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走极端。轰动全国的大学生马加爵杀人案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心理畸形导致的极端行为。

四是胸无大志型。这部分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意志薄弱,缺乏进取精神,很少考虑自己的将来和发展,放任自流,自我约束力差。有的经常逃课,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网吧、录相室、电游室、桌球室、歌厅和舞厅等娱乐场所,不学无术,经常有多门课程补考甚至重修。他们不仅不关心自己周围发生的事,对自己的事也漠不关心。有的违反校规校纪,经常晚归、夜不归宿甚至在校外租房。有的经教育后仍屡教不改,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老师与家长共同做工作都无济于事。

五是交际自闭型。这部分学生往往性格内向,孤僻,胆小懦弱,缺乏基本的交际技能,在交际中处于被动地位,有心事很少主动与老师、同学甚至自己的家人进行沟通。有的缺乏集体意识,经常离群索居,独来独往,交际范围狭窄,将自己自我封闭,缺少人们的关心。有的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愿意或者不敢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有的不能主动去适应新环境,遇到挫折或打击就自我逃避,沉默寡言,一个人承受各种压力,常常将自己的各种想法、打算闷在心里。

六是基础薄弱型。有的来自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省份,有的来自教育基础好的城市,进入大学时学习基础差,底子薄,学习压力大,学习上非常吃力,加之不够努力,时不时有补考甚至重修,大多难以通过英语四级;也有的原先学习基础好,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大学里不思进取,成绩一落千丈,一蹶不振,由学习上的优势转化为弱势。

二、大学生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探析

大学生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家庭的原因。这其中又包括经济、教育方式、家庭关系等原因。有的来自老少边穷、农村地区,有的父母是下岗职工,收入微薄,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属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有的教育方式不当,对小孩过于宠爱、纵容,对其成长大包大揽,导致小孩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弱;有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老师的事,很少花时间关心子女的学习和成长;有的家庭经常闹矛盾,父母婚姻不和,有的甚至是单亲家庭,与子女交流不够,导致小孩性格孤僻、自卑,产生消极、厌世情绪,给他们的成长蒙上一层阴影;有的家庭对小孩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给小孩的正常成长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使得他们产生反抗、抵触情绪。

2、社会的原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逐步完善,各种竞争日趋激烈,国家对部分下岗职工、残疾人家庭、进城务工人员等低收入弱势群体的扶助力度不够,导致贫富悬殊过大,从而

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子女求学、成长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颓废主义逐渐侵入校园,学生的各种观念较之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他们常常表现得有悖于常理;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使得许多学生不得不面临着就业、竞争等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心理承受能力受到严峻挑战;独身子女的增加使得他们依赖性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缺乏。

3、学校的原因。应该说,许多高校对弱势群体还是给予了充分重视,但收效却并不明显。有的对弱势群体的危害及其社会影响认识不够,“重视”停留在表面,配套措施不完善;有的教育手段单一,教育方法陈旧,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堵不疏,不注意社会变革时期弱势群体的新特点和具体情况,没有分类教育的措施,常常“一锅煮”,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的缺乏对学生团队意识、竞争意识、挫折意识、心理素质等内容的教育和培训,使得弱势群体学生在交际、竞争、就业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有的不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不稳定,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教书与育人被割裂开来,对学生关心、引导得少,有的弱势群体在同学中受到歧视;有的不重视跟学生家长的及时沟通,常常是学生出了大问题后才与家长进行交流,工作严重滞后,缺乏主动性。

4、学生自身的原因。从前述六种弱势群体类型来看,在当前高校,一些学生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价值缺失现象,学习动力不足;有的学生不能正视自身的弱势,不注意将自己的弱势转化为优势,背上各种各样的思想包袱;有的学生自我定位高,个性要强,功利思想严重,遇到挫折就情绪失控,而不是分析客观原因,找对策,导致心结越来越多;有的道德观念、纪律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适应环境能力差;有的学生心灵空虚,经常沉溺于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中,产生了厌学甚至厌世情绪,较少与他人交往,集体意识差;有的面对家庭、社会、学习、就业的压力无所适从,压抑、苦闷、悲观、无助情绪潜滋暗长。好范文版权所有

三、加强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由于弱势群体的特点,在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有针对全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也要有符合弱势群体特点的针对性的举措,结合他们的实情,注重工作的实效。结合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我们认为:

1、工作思路上要体现创新,构建社会、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干部五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社会要关心弱势群体,从政策上给予鼓励、帮扶,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促进良好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给弱势群体创造一个良性的生存空间;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台帮扶弱势群体的办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关心学生弱势群体的成长;所有老师都应该本着“一切为了服务学生,一切为了培养学生”的原则,在教学、管理、思想教育中对弱势群体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和关怀,真正努力做到“有教无类”;注重辅导员老师与学生家长、学生干部三者间的及时交流与沟通,发挥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人人关心弱势群体的良好氛围。

2、工作途径上要保持顺畅,搭好网络教育、文化活动、个体教育三个平台。弱势群体往往与人交流较少,他们更愿意通过虚拟网络来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在网络教育中,要做到网前、网中和网后教育相结合,主动搭好网络教育平台,使他们愿意与人进行交流;要构建区域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将不同学校的弱势群体情况及采取的措施实行资源共享。在文化活动中,要注意结合弱势群体的特点,使他们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愿意打开心扉,在锻炼中提高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在个体教育中,既要体现政策导向,也要体现人文关怀,使学生愿意真诚地与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让学生真正从教育中得到启发和帮助,从而逐步削减弱或消除弱势。

3、工作态度上要注重务实,树立政治意识、超前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要从人才强国战略、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高度来做好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不能认为对这个群体的教育可有可无,可大可小,可重可轻,可粗可细;要对弱势群体中存在的问题有预见性,不仅对他们当中经常发生的问题,也要及时跟踪并且准确预见他们当中会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做到未雨绸缪;要把学生当作精神产品的消费者,并针对弱势群体的特点,在教育的全过程中热情地为他们服好务,使他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关怀,一种包容;要对社会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学生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也对自己的良心负责,将责任化作切实的行动。

4、工作原则上要用心育人,做到关心、爱心、细心、耐心。弱势群体比其他大学生更需要关心、支持、认同、帮助。在工作中首先要充满爱心,做到“精诚所至”,用真情去打动他们,使他们感受到他人的温暖;在有爱心的同时,还要注意观察、了解他们的言谈举止,从话语和行为中细心地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由于心理等各方面原因,在做思想工作时,可能会遇到弱势群体的抵触、冷淡,这就需要我们仔细检查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恰当,自己的言语是否考虑了他们的承受能力,从而加以改进,用良好的耐心去交流、沟通、说服,跨越交流障碍,达到“金石为开”的教育目的。

5、工作方法上要保持灵活,体现工作的主动性、目的的针对性、方法的系统性、手段的多样性、结果的实效性。在工作主动性方面,要及早了解学生的有关情况,主动与学生交流而不是等学生找上门来;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要主动思考,而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做一个救火队员;在目的针对性方面,要围绕“如何使他们走出弱势,将弱变强”、“如何提高他们的生存竞争力”下功夫,实行分类目标管理;在方法系统性方面,要多种方法并用,如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等;在手段多样性上,要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相结合,输血与造血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相结合,整体教育与分层次教育相结合,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在结果的实效性方面,要因材施教,要分层分类采取措施,最终使弱势群体在教育过程中,从自省走向自立,从自信走向自强。

6、在工作措施上要强调配套。一是建立分类建档制度。将经济拮据、生理缺陷等六种类型的学生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不同的个人小档案,输入计算机进行系统管理,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二是建立教育质量跟踪制度。定期对各类已教育对象进行质量跟踪,了解教育质量情况和效果,对于表现好的要及时鼓励,表现差的要继续进行教育,并在摸清原因的基础上注意结合实际改进工作方法;三是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及时通过学生党员、团委学生会干部、班长团支书反馈信息,了解弱势群体情况,形成完备的信息库,准确分收集,科学分析,认真处理,保证能及时了解到最需要关心的同学并能给予帮助。四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预警制度。对于弱势群体学生易出的问题要有预案,对于在部份同学身上发生的问题也要对其他同学进行预警,便于将各种问题的负面效应和后果降低到最小。此外,学校还要针对不同群体采取配套措施,如对经济拮据型加大助学贷款、勤工助学扶助力度,建立爱心基金,对经济拮据型、生理缺陷型设立自强奖学金;对心理脆弱型、交际自闭型开设心理咨询中心,加强心理辅导,对基础薄弱型实行“一帮一”工程,通过优秀学生的帮扶带动后进学生。等等。

群体思想 篇6

关键词:城市弱势群体 思想政治工作 创新

Brief analysis city weak trend community thought political work innovation

Wang Hongxing

Abstract:Along with our country reform and open policy unceasingly thorough,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ed also enters the crucial phase,the city appeared large quantities of weak trend community,in their work life thought had the new difficulty,should explore the thought political work positively as the thought politics worker the new method,guaranteed the social stability,harmoniously made the contribution for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well-off society and the construction society which should have.

Keywords:The city weak trend communityThought political work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06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088-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企改革也进入关键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其中在城市出现了一大批弱势群体,他们的工作、生活方面出现了新困难,从而在思想上波动较大,并引起一系列社会矛盾,产生诸多社会负面影响。关注城市弱势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到社会安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而城市弱势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复杂细致的系统工程,既要充分认识它的艰巨性,又要在机制、内容、手段等方面创新,从而增强城市弱势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1.机制上要做到规范、科学性

1.1 强化领导机制。针对城市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做好、做实、做到位,可以說,领导在这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可分为思想政治方面的“软件领导”,以及关于人员、岗位、装备、资金等方面的“硬件领导”。而现实情况时“软件领导”不强,“硬件领导”缺位,这种情况显示的格外突出。应该从实际出发,建立一岗双责,双向兼职的领导模式。由各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一把手负总责领导体制。同时根据需要建立起各负责人思想政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职责分明的工作机制。

1.2 优化调控机制。首先是建立管理系统,实行目标管理。即把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分解到各个工作机构和有关人员身上,构成一个相互制约的工作责任制体系。使各部门人员能以自身职责,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开工作,形成合力,最终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总目标。同时还应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保证体系,运用聘任、奖惩、分配等手段,对工作目标实现实施有效调控。其次,健全反馈体系。建立起嗅觉灵敏,反应快捷、运转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预警和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把握城市弱势群体的思想动向和心理动态,及时捕捉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和群体性突发事件,超前预测,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最后,强化调节机制。不断增强体统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是加强信息反馈的基本目的。思想政治工作反馈调节体系的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决策过程调节上,因此必须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指挥,管理部门的领导职能与权威。

1.3 注重渗透机制。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机制,不仅仅是一个方向问题,它反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属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大局,结合实际渗透到具体工作中去。当前,做好城市弱势群体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运用这一机制,就必须把那些影响大局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工作的突破口,使思想政治工作进入人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避免空谈说教。

1.4 建立评估机制。思想政治工作务必须讲究实效,对工作效益进行科学的评估,不仅是正确评判思想政治工作现状与效果的需要。也是树立其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价值观的需要。首先各级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部门要建立和完善评估制度,定期对所属单位进行督促检查和评估。其次要合理确立评估标准。坚持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个体效益与群体效益,静态效益与动态效益相统一,力求科学把握评估标准,第三要综合运用评估方法,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结果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综合性评估。在此基础上,实行奖惩政策,以杜绝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出现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1.5 完善保障机制。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的有效运行,必须以一定的保障条件为基础。一是队伍保障。要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的要求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二是法制保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法制建设,实现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保证工作体系个责任单元都能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同时也使思想政治工作依法行事,靠制度运行,真正做到不为个人主观意志所左右。三是物质保障。应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硬件”建设,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充分运用电化教学,现代传媒等手段,尽快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现代化。

2.内容上要做到时效性

2.1 要进一步加大和扶持再就业力度。对大多数弱势人员来说能够就业是他们的最大心愿,也是增加收入,减少它们经济上贫困的上策。通过扶持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是增加贫困家庭收入,保证贫困家庭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使其早日解困脱贫的治本之举。在发展经济时除了考虑进度、效益外,还要考虑有多少人就业和再就业,大力兴办门槛低、包容性强、吸纳劳动力较多的各类社区服务实体,劳动就业组织和劳动服务企业,为下岗失业人员开辟更多的就业渠道。由政府购买劳动成果,就有以工代赈性质的公益性劳动,要优先安排“低保”人员。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以自营就业,非全日制企业或短期临时就业等多种形式自谋职业,对自谋职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工商税务等部门要切实在政策上支持和税收上的优惠;要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强化政府对就业信息指导。按规定进一步规范单位招用人员,求职者择业,职业中介服务劳动力市场行为。推行就业培训工作市场化和社会化,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扩大培训面,要把培训和就业密切结合起来,提倡多搞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2.2 建立健全各项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方筹措资金,确保制度真正落实到位。这是解决决大多数城市弱势人群生存危机的可靠办法。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统称为“三条保障线”,这是目前条件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弱势群体的“安全网”和“生命线”。进一步筑牢这“三条保障线”。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增容扩面步伐和进度,使之尽快覆盖符合条件的全体城市弱势群体,把应保未保的“低保”对象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网,以缓解其燃眉之急,确保其最起码的吃饭和生存。二是要确保符合条件的下岗职工按时足额领取基本生活保障费。三是要确保失业救济金、离退休职工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坚决杜绝出现新的拖欠现象。

2.3 调动各種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助。社会救助被称为“雪中送炭”。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以德治国的应有之举。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结合新形势新情况,进一步弘扬这一优良传统,广泛发动全社会力量,充分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大力救助城市弱势群体。比如广发开展小额贷款,脸颊租房,粮油帮困,学费减免,助学贷款,就捆病房,司法救助,免费心理咨询,免费再就业技术培训,免费就业信息服务,志愿者行动等等。要使帮扶送温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动员和引导城市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任何社会各界人士慷慨解囊,携手合力济贫救困。

3.方法手段上要做到灵活多样性

3.1 对象上要有鲜明的针对性。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多方面的任务和要求。其根本任务是让人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紧密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业务实际,努力做到有针对性。由于目前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和发展的不平衡性,也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人们的生活环境、文化水平各不相同,人们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也千差万别。所以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区别层次,有的放矢,鼓励先进照顾多数,应当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和保准,决不能上下一般粗,一锅煮。要针对城市弱势群体不同思想状况对症下药,帮助他们重新树立战胜困难挫折的信心,大力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和封建迷信,积极拥护来之不易的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人们遵守道德规范,提高道德素质。

3.2 形式上要由单纯的“灌输”向多样化“渗透型”转变。寓思想政治工作与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群众文体娱乐活动之中是避免枯燥单调空洞说教的一种有效方法。广泛的开展各具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不仅可以繁荣社区文化生活,而且会使群众在积极参与中得到教育和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一定要改变原来那种“你将我听”、“你打我通”的单项灌输方法。加强疏导,在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循循善诱,说服教育,帮助弱势群体实事求是地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把他们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要因人因时制宜,对症下药,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每一个弱者的心坎上,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力求收到预期的效果。

3.3 手段上要充分利用有效的传媒工具。针对城市弱势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到家入户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现代大众传媒,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同人民群众的思想、工作和生活联系密切,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团结稳定,要鼓励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努力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针对弱势群体关心的热点、难点以及一些深层次思想问题,要多角度多侧面的做好正面引导、解疑释惑、平衡心理、理顺情绪的工作。大力弘扬正气,对各种错误思潮和社会丑恶现象及时给予有力地揭露和抨击,为思想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3.4 态度上要充满人情关怀。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一般的工作,而是替党传情,代党用情的工作;是感化人引导人健康成长的工作;是凝聚民心干惊天动地伟业的工作。在做弱势群体思想政治工作中,一定要融入“真情”“实情”“感情”,平等待人,民主协商,促膝交谈,亲切自然富有人情味。中国人最崇尚友情,讲究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做城市弱势群体的贴心人。

3.5 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言传与身教相结合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要真正起到说服人教育人的作用,一是靠言传,二是靠身教。言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身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两者如一鸟之两翼,一车之两轮,不可分离。言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把科学的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说明、说透、说顺,对那些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要做出恰当解释,这样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使群众自觉接受真理。如果在言教上搞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照本宣科和生搬硬套,不但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容易引起群众的反感。身教,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以身作则,说到做到,带头实践自己提倡的道德标准,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感化和教育群众,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心悦诚服,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关信平.《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200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

群体思想 篇7

1 我国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概述

1.1 高校弱势学生群体的含义

社会弱势群(social?vulnerable?group)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关于什么是社会弱势群体,学术界现在有多种说法:贫困群体论、竞争弱者论、综合特征论。上述多种说法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了界定,但上述界定大多数有较严重的学科狭隘性和片面性,或者仅仅界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科学性不足。

为此,我们将高校“弱势学生群体”界定为:在大学生群体构成中教育资源占有、机会获得和能力、素质处于相对弱势的学生阶层,其拥有的教育经济资源包括学习资料和生活资料等等相对贫乏,在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中弱于其他的学生群体,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影响力相对较弱,其生存状态与社会发展主流相对脱节,且单纯依靠自己力量无法改变这种地位,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积极援助的学生群体。

1.2 高校“弱势学生群体”问题的形成原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被打破,社会阶层矛盾的加深,使弱势学生群体问题的形成原因也具有多样性。

1.2.1 经济上不平等是弱势学生群体形成的根源

弱势学生群体的形成是由其家庭的经济情况决定的,我国高校弱势学生群体绝大多数来自下岗职工、农民工、城乡贫困居民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家庭。弱势群体家庭由于在行业、部门、单位上处于劣势,造成他们个人得到的利益严重不足,获得利益的机会不公平,从而使得他们承受子女教育经费的能力受限,无力承担子女的教育费用。学生经济困难,使得弱势学生群体中有一些人连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没法解决,无缘许多教育资源和机会。

1.2.2 社会思想文化环境的不利影响

社会思想文化环境的不利影响,束缚了他们的全面发展,使其逐步的沦为弱势群体。第一,从思想文化方面来看,一方面平等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但另一方面传统消极观念的残余和习惯势力仍然还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社会中仍存在较严重的偏见,从而抺杀了他们平等受教育的权力,使其逐步的沦为弱势群体。第二,社会主义精神文化未能充分发挥积极教育、引导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统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精神文化未能充分的发挥其积极引导作用,再加上许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没有深入且力度不大,社会问题的负面影响在弱势学生群体中没有得到较好引导,导致其偏离社会的主流发展,从而产生强烈的弱势心理,降低自身的人身价值,加剧了沦为弱势的恶性循环。

1.2.3 弱势学生群体自身素质的滞后和人格心态的禁锢

正如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被历史状况所限制,在主观上被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所限制。高校弱势学生群体问题的形成除了社会、家庭这两大重要客观原因外自身的主观原因也是不可忽视的,弱势学生群体自身素质的滞后是造成弱势地位的重要原因。弱势学生群体人格心态禁锢了他们思想和行为,阻碍了其个人创造力的释放,压抑着才华和创造性,使其沦为弱势群体地位。

2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关注和解决“弱势学生群体”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高校弱势学生群体问题的解决,不单单需要他们自身的努力,还需要会社会的帮扶。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在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上,突出个人素质的培养,强调尊重和平等观念的培养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大学生的工作,以往我们常常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党或政治集团的一种意识形态活动而对政权的获得或巩固所起的作用,即它的社会作用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个人健康成长和自我完善所起的指导作用,即它的个体作用。思想政治工作介入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必须要把个人素质的提高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之中。在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上,突出个人素质的培养,他们的素质得到提高后相应的其弱势的问题也就得到解决。同时强调对平等和尊重观念的培养,保证弱势学生群体能够在平等的对待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2.2 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上,加大弱势学

生群体存在“合理性”的舆论引导,纠正偏见性印象的障碍

以往思想政治工作在舆论宣传上侧重宣传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论调,在这样的舆论引导下,劳动致富光荣,愈富愈荣的观念深入人民,人们的价值判断和好恶判断也愈来愈向经济因素倾斜。思想政治工作介入弱势学生群体问题的解决,必须对这一舆论进行适当的纠正,加大对弱势学生群体存在“合理性”的舆论引导,把弱势学生群体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利益非自愿受损者的形象与劳动致富光荣的观念共同植于大家的头脑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弱势学生群体的出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步伐加快,社会变革加速过程中,必然要衍生的一类群体,弱势学生群体的产生是一个非自愿的“丛林法则”过程,有体制性的原因、家庭的原因也有个体性的原因,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这一问题必然会解决。

2.3 在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特别要占领网络这一重要阵地

以往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上很单一,往往就是一味的说教,忽视了其他的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比如通过群体活动、讨论甚至游戏、网络的方式。近几年来,我国的网络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和普及,网络已对高校广大师生的思想品德、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进一步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依托政府、社区、学校三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网络的各种功能和特点,灵活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上网下联动。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弱势学生群体的人数和所占比重在逐年增加,弱势学生群体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必须针对高校弱势学生群体的特性,加强对“弱势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寻求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改善其生存状况,帮助他们尽早走出困境。

关键词:弱势群体,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万鄂湘.社会弱者权利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3]朱力.脆弱群体与社会支持[J].江苏社会科学,1995(6).

群体思想 篇8

关于什么是社会弱势群体, 学术界现在有多种说法。按照国际社会学界、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界达成的基本共识, 所谓社会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在不利地位的人群”[1]。一般学界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生理性弱势群体源于其生理原因所致, 如儿童、老年、残疾;而社会性弱势群体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 如下岗、失业、受排斥等。从弱势群体的基本构成上来看, 我国当今社会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贫困者, 等等。

任何一个时代都存在着弱势群体, 我国历史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弱势群体情况的记载, 如《礼记·礼运》中所说的“矜、寡、孤、独、废弃者”, 《孟子·梁惠王下》中所说的“老而无妻曰鳏, 老而无夫曰寡, 老而无子曰独, 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 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都是指当时社会的弱势群体。

虽然我国经济处在不断上升阶段,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但是, 我国弱势群体的数量依然庞大。因此, 维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尊重弱势群体的人格尊严、珍视弱势群体的生命成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先秦儒家学说蕴涵着丰富的关怀弱势群体的思想, 对于当代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二、先秦儒家关怀弱势群体的思想

先秦儒家以“仁”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体现为在家庭中要孝亲, 在社会生活中要“爱人”, 在社会治理中要“为政以德”。儒家的仁学体系中蕴涵着丰富的关怀弱势群体的思想资源。

(一) 儒家的孝亲、敬老思想

众所周知, 孝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德目, 儒家非常重视和强调孝道。在先秦时期, 父母或者年老者在某种程度上占据着比较强势的地位, 似乎并非当今意义上的弱者。然而, 儒家在仁学的框架下, 特别重视孝敬父母、尊老敬长, 这并不意味着儒家将他们看做是社会生活中的强势人群。相反, 孔子在谈到老者时, 将他们定位为“血气既衰”[2]的人群, 在谈到孝子面对日渐衰老的父母时, 用了一个“惧”字;孟子在谈到周文王使天下归心的德政时, 认为“文王善养老”是一张道德王牌。所有这些都说明, 儒家首先看到的是年老的父母和长者由于其年龄的增长而丧失了劳动能力, 看到了他们在社会资源占有和分配上的弱势, 因此在儒家设计的道德方案中, 年老的父母和长者首先成为实施仁政的对象。

“孝”是儒家仁学体系的根本, “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3]孝是基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家庭道德规范, 孝的对象是每个人的生命之源———父母, 即孟子所说的, “仁之实, 事亲是也。”[4]孝的最基本的含义是“事亲”、“养亲”, 主要是指服侍父母、在物质上供养父母, 即“养口体。”[5]孝的高层次要求是“孝敬”, 主要是指在精神上对父母的尊敬、仰慕, 即“养志。”[6]与此相关, 中国自古就有尊老的观念, 年龄大的人往往会得到社会的尊重和照顾, 比如孟子就说过,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 齿一, 德一。”[7]所谓“齿”, 指的就是年长者。这些都是儒家养老敬老的思想。

(二) “泛爱众, 而亲仁”的博爱思想

儒家的仁爱思想并不仅仅立足于以“孝”为核心的血缘亲情, 而是推己及人, 体现一种博爱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8]由爱自己的亲人推及到爱别人。孔子讲“弟子, 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9]“泛爱众”可以理解为普遍地爱一切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 “仁也者, 人也。”[10]这里的仁, 就是指人自身, 人不分男女长幼, 也不分尊卑贵贱, 所有的人都应该以仁来对待, 特别是社会中的弱者更应得到关爱。

儒家的博爱思想表达了对社会下层人民的深切关怀, 这种关怀既有对人生命的珍爱, 也有对人的尊重。孔子退朝回家看到马厩烧毁, 他首先问道:“伤人乎?”[11]而没有问马。这里的人指的是当时社会的下层劳动者。孔子还非常痛恨用人作殉葬品, 他咒骂道:“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12]孔子反对用人殉葬, 就是假的也不行, 因为它不合爱人之道。荀子指出:“五疾, 上收而养之, 财而事之, 官施而衣食之, 兼旅无遗。”[13]患聋哑、瘸、断手、侏儒等残疾人都是社会的弱者, 官府要收养他们, 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这也反映了在荀子思想中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仁爱之德就是要求强不执弱, 众不劫寡, 富不侮贫, 贵不傲贱。儒家对人的尊重体现在其“立人”和“达人”思想之中, 即忠恕之道。孔子在回答子贡问仁时说道:“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14]就是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 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要满足, 就是所谓的“忠”。孔子又说:“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15]即我不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 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 就是所谓的“恕”。“立人”与“达人”是对他人主体的承认与尊重。对于社会上的弱者更要施以忠恕之道, 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

(三) “为政以德”的德治仁政思想

儒家德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 充满了浓郁的民生关怀。孔子强调要“惠民”, 要“富之”。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进一步发展为仁政的治理理念, 其核心是“爱民”、“富民”、“保民”, 反对暴民、虐民、劳民及横征暴敛。特别是“鳏、寡、孤、独”这些社会中的弱者, 更应得到重视。人民生活得到保障, 统治者才能得民心, 从而“王天下”。

孔子说:“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重星共之。”[16]荀子提出:“选贤良, 举笃敬, 收孤寡, 补贫穷, 如是, 则庶人安政矣。”[17]“为政以德”、“庶人安政”都是儒家爱民思想, 统治者以德治国, 收养社会上的孤、寡之人, 对于生活贫苦的百姓及时的补给, 只有真正的关心社会底层的百姓, 统治者才会得到拥护, 国家才能安定。

仁政还体现在经济上“富民”、“保民”。孔子说:“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18]孟子说:“是故制民之产,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保, 凶年免于死亡。”[19]为了使人民过上好的生活, 孟子还提出:“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 无失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也。”[20]在孟子看来, 统治者应该薄税敛, 让利于民, 使老百姓特别是社会的弱者拥有基本的生活资料, 有衣穿, 有肉吃, 老有所养, 路无冻馁, 这是最基本的仁政。由此可见, 儒家仁政思想中是非常重视改善人民生活的。

三、先秦儒家关怀弱势群体思想的现实意义

我国当前社会弱势群体的数量较为庞大,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的权威统计, 到2002年为止, “如果对城市贫困人口、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中出现的失业和下岗职工、残疾人、灾难中的救助者、农民工等各类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加总, 然后再扣除重叠部分 (贫困人口中有失业、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等) 和非弱势人口 (如下岗职工、残疾人、农民工等中间的自强自立者) , 中国的弱势群体规模即需要社会保障援助才能摆脱生活困境 (包括短期与长期) 的城乡居民总数当在1.4亿~1.8亿人左右, 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21]经过近十年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增长很快, 使得相当规模的人群摆脱了贫弱的地位, 改善了生活水平。特别是中国十年扶贫开发成绩突出, 贫困人口减至2 688万[22]。尽管如此, 我国的弱势群体总数还是非常庞大的, 因此, 关怀弱势群体依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怜惜弱小、扶危济困的传统, 先秦儒家丰富的关怀弱势群体思想对于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孝敬老人

“孝”是做人的基础, 伦理亲情是人的天性, 父慈子孝也是天经地义之事。父母年老, 丧失了劳动能力, 成为了社会中的弱者, 子女赡养老人不仅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也是人类生命延续的保障。审视当今社会, 家庭伦理现状实在令人担忧, 很多子女将父母视为累赘, 进而不赡养父母、虐待父母。另外, 现代社会随着“民工潮”的出现, 很多子女外出打工, 父母独自生活, 出现“空巢”状态。这种情况导致很多老人的饮食起居得不到保障, 尽管衣食无忧, 但是很多子女难以或者忽视给予父母精神上的慰藉, 导致父母精神空虚、生活寂寞。老人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为子女操劳一生, 年老之时理应得到关爱, 因此, 大力弘扬儒家的孝文化, 将体恤老人、善待老人、孝敬老人作为一种道德责任, 这对于促进家庭和谐, 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

(二) 尊重、关爱弱者

关爱弱者不能局限于血缘亲情, 因为社会上还有很多弱者需要关怀, 比如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生活水平较低的农民等等, 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关爱社会中所有的弱者, 这才是真正的人间大爱。首先应该尊重人的生命, 生命没有贵贱, 都应该得到保护。当今社会中, 不尊重生命的情况屡次出现, 比如药家鑫杀人事件;时有发生的煤矿事故等, 伤亡者都是弱势群体, 他们的生命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护。另外, 不尊重弱势群体的人格尊严的现象也比比皆是, 以强凌弱、以富侮贫的思想侵蚀了很多人, 他们打着关怀弱者的幌子, 做的却是伤害弱者的事情, 比如很多“慈善事业”, 弱势群体成为他们沽名钓誉的工具, 结果是严重伤害了弱者的尊严。人生来是平等的, 不论贫富, 人的生命和尊严都要受到保护和尊重。人们不仅在观念上要打破固有思维, 摘掉有色眼镜, 而且在实践上要身体力行, 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社会弱者真正的帮助。

(三) 以民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群体思想 篇9

一、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主要特点

1. 凝聚力较强

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他们自觉自愿, 在情感基础上形成的。他们对友谊和情感的接纳有强烈的渴望, 因此, 一般情况下不会背叛自己的小群体。

2. 核心人物的权威性比较大

在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会自然涌现出比较有威望的带头人, 他对其他成员有精神上的支配权, 大家都服从他。

3. 信息沟通灵敏, 消息传播较快

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以情感为基础的, 成员间的地位相对民主、平等, 利益也具有一致性。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比较随意, 也比较频繁, 信息在群体内传播很快。

4. 内容、形式多样化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式也是多样的, 每个小群体从其构成人数看, 一般为三四人至六七人不等。就同一个学生来说, 可能同时参加两、三个这样或那样的群体, 特别是那些兴趣广泛、热情活泼的学生, 可以同时参加几个群体。而且, 他们的活动有的是公开的, 有的是秘密的, 还有的是半公开式的。还有一些非正式群体与校外人员有联系, 他们的活动内容与表现方式更是复杂多样。

二、非正式群体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

1. 非正式群体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积极影响

(1) 非正式群体可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 老师不再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等很多途径获得老师不知道的丰富的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通过非正式群体进行广泛的传播, 这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积极影响。

第一, 由于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基于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所以, 其成员间的交往比较方便, 比较频繁, 也比较随意, 交流也更加真实。这样, 大量的信息会通过非正式群体成员的交流而相互传播, 从而扩大了学生认知的广度。另一方面, 他们还会经常地就某些感兴趣的话题, 进行深入的讨论, 这样无形中就加深了学生认知的深度。

第二, 学生为了在群体活动中能够表现自我、展示自我, 得到大家的认可, 他们会努力学习群体共同关心的知识, 也会搜集更多的大家不知道的“前沿信息”。

第三, 由于非正式群体成员间时空上的接近性, 使得其有时比教师在发展学生认知能力上所发挥的作用更大。当学生遇到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时, 最先想到的很可能是找自己群体里的朋友帮忙, 而不是找老师。非正式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很长, 他们相互非常的了解, 所以会互相学习对方所长, 补己之短。另外, 要是群体中有学习比较好的学生, 会带动其他成员, 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 非正式群体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发展

第一, 能缓冲正式群体带来的压力, 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由于正式群体的规范和角色模式相对是单调的、呆板的, 而每个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需求是丰富多彩的。所以, 基于情感基础的非正式群体能调适角色差距, 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 从而缓解其心理压力, 保证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因此, 非正式群体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心理“安全阀”的作用, 提高了学生的挫折耐受力, 使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

第二, 学生的非正式组织绝大多数是由同龄人参加的, 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相当, 共同接受同一时代和类似环境的熏陶, 形成了相似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正是通过组织内和组织间的交往、交叉影响, 使他们在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爱好, 形成了青少年们的时尚, 并凝聚为青少年的亚文化。当学生感到烦躁、郁闷的时候, 一般是找好朋友诉说, 只有非常少的学生会找老师或者家长。因此, 非正式群体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3) 非正式群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促进学生集体意识的发展

同辈群体有助于发展学生表达自我的能力、展现自我的能力、相互沟通的能力、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在群体活动中, 学生会学会尊重、关心别人, 尊重群体的规范。而且只有群体的利益有了保障的时候, 他们个人的利益才能得以维护。为了让集体的利益得到最大的保障, 群体成员之间必须学会合作。于是, 学生的集体意识就会得到发展。

2. 非正式群体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消极影响

(1) 非正式群体更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从众性甚至是去个性化的行为

非正式群体的个体在独处时, 由于丧失了可以依赖的人, 其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会很强烈, 但是在群体中个体常常会失去自我认同感, 当个体和群体之间产生矛盾时, 他们常常怀疑自己做事的正确性, 即使自己是对的, 他们也可能会有动摇。

(2) 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不良影响

学生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他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不是很强。非正式群体中的成员很多是因为兴趣爱好相同或相近而聚合在一起的, 他们往往忽略成员的认知品质和道德品质。又因为非正式群体成员间的交往比较随意, 很多信息未经证实就会相互传播, 即使是谣言也会很快传遍天下。这样, 一旦某些成员的认知或道德品质出现偏差, 很容易波及到其他成员, 尤其是群体的核心人物出现偏差时, 整个群体都会受到影响。

三、对学生进行非正式群体教育引导的对策

1. 端正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态度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一种客观必然, 其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有积极性的一面, 也有消极性的一面。所以教育者不能有消除非正式群体的观念, 更不要视非正式群体为洪水猛兽, 而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 要正确对待所有学生非正式群体, 要明确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成长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的同时, 一定要看到, 非正式群体对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教育者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调查、研究, 把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形成原因和发展规律, 尽量发挥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抑制其消极作用, 帮助学生在群体中获得全面的成长。

2.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学生看问题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 每个学生都应该认识到, 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正常现象, 它是有活力的, 是学生进行学习、娱乐、生活和交往所必需的, 可以弥补正式集体活动之不足。另外, 非正式群体也有盲目性和消极的一面。因此, 无论是否是非正式群体成员, 都不要相互歧视, 而要相互帮助, 发挥其积极影响。虽然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对于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 它的消极影响要大得多, 对于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会产生很大的危害。因此, 教育学生立场要稳定, 不要随便加入小群体, 即使参加某群体时, 也一定要搞清楚其性质, 如果发现有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 要帮助老师来对其加以教育引导。

3. 严格要求和真心爱护非正式群体

情感是形成非正式群体的基础, 也是教育好非正式群体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与非正式群体成员真诚相待, 密切联系, 才能加深了解, 消除隔阂。只有尽力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可爱之处, 才能与学生建立真诚的友谊。只有先对他们充满爱, 然后才能对其实施积极的影响, 进而引导其形成积极的、正确的集体舆论, 只有在正确的舆论影响下才能使非正式群体行为目标与正式群体的目标尽可能一致。教师要善于与非正式群体中的学生接触, 充分了解成员的不同心理、个性特征, 并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 及时地给予必要的帮助, 联络感情, 建立友谊, 对非正式群体开展的有益活动要积极支持, 给予方便, 或主动参与, 并提出适当的指导和建议, 调动学生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保证他们的正常活动能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2]李剑萍, 魏薇.教育学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群体思想 篇10

一、学生群体的现状

(一)纵向视角

生源的层次性。首先,不同层次母体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在生源上差距很大。有些名校举办的独立学院生源爆满,录取分数甚至超过本二线,而有些则不得不一再降分录取。其次,同一所独立学院的同学在家庭背景、录取分数和社会活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差异也很大。再次,尽管《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提出,独立学院是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但是到2007年底,我国已有25个省、市、自治区举办了独立学院318所,在校生186.62万人。其中本科生165.68万人,专科生20.94万人[1],这就说明在部分独立学院有专科生和本科生的不同群体。

不同阶段的特殊性。首先,入学阶段,多数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好奇和向往。但是少数学生是被家长强迫来上学的,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甚至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直至自暴自弃。其次,在中期阶段,有的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学习目的不明确。同时又认为自己什么都会,自我满足,什么都不在乎,容易犯各种错误。容易出现“积极型”、“无害型”、“消极型”、“破坏型”等特殊群体。再次,在毕业前,群体分化明显。很多学生心理负担较重,存在就业忧虑感和危机感,特别是对独立学院毕业文凭的含“金”量、毕业后待遇等有怀疑。

(二)横向视角

优秀生。由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自经济较发达的城镇或地区,综合素质较高,人生选择定位较高,身边的同学朋友也很优秀,因而对生活的期望值较高。入校后,常表现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踌躇满志,豪情万丈,大有干一番事业的抱负。

迷惘生。面对独立学院和母体高校的巨大落差,现代社会重学校牌子的客观现实,以及我国转型期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不良现象,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和困惑。另外,中学教师偏重于磨尖补差,而进入独立学院的学生多是在中学阶段处于中间状态而长期缺少关注的群体。高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由于管理的学生太多,也忽视了他们。再加上远离父母监督,因而许多人成天浑浑噩噩,无所事事,缺乏进取的动力,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这类学生占绝大多数,他们各方面表现一般,无突出之处,但也很少违反校纪校规。

后进生。由于招生分数很低,独立学院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公办院校学生有很大差距,但是又要完成本科学业,因而两极分化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大二大三的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有的多门课程重修甚至留级。这些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如果长期缺少关爱,他们可能会自暴自弃,甚至成为“双差生”。

相对贫困生。独立学院虽然没有付不起任何费用的绝对贫困生,但是举全家之力交纳一两年的学费,后面的学费及日常生活开支难以为继的相对贫困生还是不少。有研究表明,在回答“你家庭对你学费的支付能力”时,负担不起的占21.4%,勉强负担的占45.3%,比较轻松的占24.1%,轻松的占7.6%,很轻松的占1.6%[2]。独立学院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比普通公办院校大得多,零距离的朝夕相处使相对贫困的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虽然他们大多勤奋刻苦,成绩较好,但是沉重的经济压力使他们极度自卑。有的甚至不顾自身的经济状况开始盲目地效仿、攀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心理贫困生。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3]。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焦虑、强迫和抑郁。特别是在有些没有独立校舍,实际上是校中校的“独立学院”和母体高校学生朝夕相处,“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殊称谓和身份更使他们自惭形秽。这些心理问题往往会导致他们心灰意冷、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并且容易激起他们对外界的敌对情绪,甚至出现偏激行为。

纨跨生。独立学院的学生中有少数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他们开车上学、穿名牌、下馆子、谈朋友、比吃比穿,根本不愁将来的就业。上学是为了度假,是为了广交朋友,拓宽眼界,增加一点社会经验,学习则是次要的。因而经常逃课,上课不听讲,考试作弊。这个群体虽说人数不多,但是在校园里群进群出,呼风唤雨,吸引了很多学生,严重影响了校风、学风。

专转(升)本生。指专科二年级、三年级在籍学生,或五年一贯制的专科五年级的在籍学生经过省级招生部门组织的考试而被录取插入本科院校三年级就读的学生。在有些省市,他们只能进入独立学院就读。虽然他们人数不多,但是来源复杂。有的是初中毕业直接进入五年一贯制的专科院校;有的是由于多种原因高考没考取本科,或被高昂的学费挡在门外,但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只能“曲线入学”。他们的学习背景、知识素养等各方面都和独立学院的在校生有所差异。

二、原因分析

(一)学校原因

独立学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首先,队伍力量不足。一是由于董事会是独立学院的决策机构,国家没有明文规定独立学院党组织负责人进入董事会,这就必然会影响党组织核心作用的发挥,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资本寻利性使得独立学院尽可能通过精简机构的方式来节约成本,而首当其冲的是精简基层党组织系统,压缩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辅导员的配备比例。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基层党组织没有专职人员,都是兼职。由于他们本职工作已经很多,大多无暇顾及党组织工作,党组织成为附庸。二是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外聘教师,普遍存在“打工”意识,责任心不强。而且人员构成复杂,流动性较大,管理难度大,很难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三是独立学院专职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少,力量单一,而且在有些学院还存在地位待遇等问题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歧视的现象,造成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很多独立学院为了节省开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规模过大,有的甚至达到三四百人,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四是在辅导员队伍方面,一个辅导员常常要管理二三百个学生,多的甚至有五六百人。面对几百名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管理等问题,工作量太大,辅导员只能进行粗放管理,难以顾及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五是多数学院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没有聘用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

其次,教职工队伍质量有待提高。独立学院的教职工多是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来的,比较年轻,本身接受党的教育不多,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另一部分是返聘的退休人员,而他们和学生之间的巨大代沟,使他们很难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生打成一片。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缺乏远景规划和制度保证。资本寻利性又使得独立学院不愿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职工培养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形式陈旧。一些学院盲目沿用“母体”学校学生管理经验,全套“克隆”。缺乏专门研究和指导思想政治工作的机构,存在对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少、指导不足的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出现了断层,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空话多、假话多、套话多,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实际相脱节,脱离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不能回答和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疑问,针对性不强,缺乏创新。

(二)社会原因

由于人们对独立学院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独立学院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独立学院在社会上并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这就使其学生在就业等很多方面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三)政策原因

独立学院自20世纪90年代在江浙一带出现以来,有很长时间游离于教育主管部门和母体高校的监管之外。主要是由于全国各地的独立学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产权归属不清晰、权责不明确。特别是随着独立学院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时间延长,资产逐渐积累,在独立学院申请者、合作者和独立学院之间已经出现了财产所有权以及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经营权、使用权等方面的权益纠纷,母体高校很难行使监督权。国家直到2008年2月才颁布《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而且又给了五年的缓冲时间。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监督检查,搞好制度建设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加强对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检查和督导。尤其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督促独立学院加强党在学院的领导地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地位,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建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按不低于师生1:350—1:400的比例配备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中班教学(每班100名学生左右)为主体,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实行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时数。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和监督。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独立学院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办学许可证挂钩,实行一票否决。

(二)构建高素质的辅导员和“班导师”队伍

首先,认真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严格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建立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的辅导员队伍。创建一支既能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能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辅导员队伍。联系平时思想教育工作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各方面的表现进行教学,让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同时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开展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科学研究。其次,每个班级配备“班导师”。选派专业教师任导师,协助辅导员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基本素质的养成教育,帮助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向、安排学习进程、选择修读课程,在全院教职工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三)以学生为本,选准教育内容,实施分层教育

处在转型期的我国,不同意识形态纷呈,思想政治教育要唱响主旋律,从学生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入手,选准切入点,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抓住人际关系的“冲突点”、是非界限的“模糊点”、新旧观念的“交织点”和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矛盾点”。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学生的需要,切实保障学生的各种权益。“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针对上述不同层次,制定符合本院学生特点的教学大纲和内容,实施分层教育。

从纵向视角来看,一是不同层次的学院应该根据自身的生源准确定位,制定特殊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二是抓住不同年级学生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分年级实行针对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对一年级学生适时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帮助他们总结以往学习和生活的经验和教训。介绍学院和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计划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帮助他们制订一个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规划。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等。对四年级的学生及时开展就业指导教育等。

从横向视角来看,一是要提醒优秀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各方面起到先锋模范作用,要求他们成为老师的好帮手,如实提供班级信息,以便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二要帮助迷惘生和后进生找到自身的闪光点,发挥自身潜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减少在学业上的挫折感。让他们在社会实践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勇于选择挑战性的任务,显露特长,施展才华,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信。三是开展心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开展有系统、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做好学生心理障碍的诊断与预防工作。特别要高度重视心理贫困生群体,对他们进行专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对发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疏导和矫正,对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会同心理医生和专家进行会诊,对症下药。四是针对相对贫困生,应做到管理与教育并举,物质解困与精神解困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克服等、靠、要思想和自卑情绪,树立自强自立精神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消除顾虑,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五是对后进生和纨绔生中文化基础差,在期末考试中有“重修”课程的学生,强制在固定教室集中进行早、晚自习。在全院狠抓学风建设。严格规定在周一到周五的学习时间内,教室和宿舍内不得从事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严格课堂考勤,提高听课质量。严格考纪考风,杜绝考试舞弊行为。从严处分违纪学生,必要时予以留级,甚至劝退。

(四)创新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一是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把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多开展案例教学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二是避免让校园文化活动成为艺术特长生的独角戏,积极开展适合所有群体参加的各项文化活动,以教育和引导所有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摘要:独立学院大学生是不同于普通公办高校大学生的特殊群体。从纵向看,有生源的层次性和不同阶段的特殊性;从横向看,有优秀生、迷惘生、后进生、相对贫困生、心理贫困生、纨绔生和专转(升)本生群体。主要原因是学校、政策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独立学院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创新教育方法,针对各种特殊群体,实施分层教育。

关键词:金坤城(1969—),男,江苏大丰人,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人文系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08-5-5.

[2]冯程伟,马博林.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5).

群体思想 篇11

为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孙村煤矿积极研究探索大学生员工思想工作的互动管理方法,围绕大学生员工群体思想问题,有针对性的做好大学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工作模式由事后向事前转变,变事后应对为事前掌握,变被动做工作为主动预防,激发了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源动力。

一、立项背景

近年来,每年七月都有刚毕业大学生进矿,这些新毕业大学生形成一个新的、具有特色的群体—“新进大学生员工”。他们专业对口、年轻而富有朝气,给煤矿企业注入新的血液、新的活力,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新生力量、企业实现长远战略目标的后备军。如何有效做好大学生员工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让他们早日融入企业,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场行为习惯、使其成长为企业未来的栋梁,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是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采取措施

(一)开辟“绿色”沟通渠道

1、建立大学生联系书制度

新入矿大学生招聘来矿后,矿领导班子、人事部门都要组织一次新入矿大学生座谈会,领导班子成员亲自给新入矿大学生详细介绍企业的机构设置、管辖技术、发展前景等。邀请已在各个工作岗位卓有成绩的“师哥师姐”现身说法,谈入矿心得,说工作状态,交流成长感受。在交流谈话中逐渐为新入矿大学生制定职业规划导航,通过职业生涯设计为他们明确自己可以选择的发展方向以及前景目标。

每季组织部分大学生填写联系书,征集大学生岗位意向、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及要求。

2、建立大学生交流QQ群

为加强大学生员工的培训和管理,及时了解大学生员工的思想动态,切实帮助大学生员工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针对大学生员工个个精通电脑应用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大学生员工培训交流QQ群。 大学生员工培训交流QQ群主要用做开展政策发布、任务布置、工作交流、业务培训、联系谈心、意见建议收集等活动,人事部门明确2名组工干部,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基础上,负责大学生QQ群的日常维护,坚持每天上、下班的前后十分钟与大学生员工进行交流、沟通,反馈大学生员工提出的问题,对大学生员工的讨论交流、回复留言等内容进行统计和考核,实现了人事部门与大学生员工的即时对话交流。

3、建立大学生岗位意向信息库

从联系书及QQ交流群互动中提取大学生对自身发展意向等信息,结合不同专业、特长,制定相应的职业发展规划。2009年以来,孙村煤矿为大学生职工轮换岗位达90多人次,使大学生能够在不同岗位得以锻炼,并对煤矿工作保持全心投入,激情不减。同时,孙村煤矿针对大学生思想状态、工作业绩、素质表现等建立矿、区队、班组“三级联考”制度,根据岗位轮换不定期进行鉴定考核,把考核结果体现在对他们“发展党员优先、推荐荣誉优先、推荐任职优先、招录干部优先”上,并存入个人档案,作为享受相关政策待遇的重要依据之一。

4、建立矿领导与大学生员工联系制度

建立矿领导接待大学生员工工作制度。成立专门的接待小组,坚持“矿领导接待日”、“调查日”等接待大学生员工制度,矿级领导结合各自分管工作,确定1—2名基层区队的大学生员工作为联系人。各专业副总结合本专业实际,确定3—5名大学生员工作为联系人,坚持对联系人的培训指导,帮助联系人查找差距,理清思路,解决问题。

建立领导走访调研的长效机制。实行干群交流制度,不定期地通过谈心谈话,走访探望、关心照顾等多种形式及时解决大学生员工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这种“零距离”的接触不但让领导能直接听取大学生员工意见,也让大学生员工感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爱护。

(二)实施“闭环”式管理模式

所谓大学生员工管理上“闭环”式模式,就是按照发现—分析—判断—快速反应的“闭环”式管理程序,将动态信息整合串联成环环相扣的工作流程,使管理过程和管理行为构成连续封闭的回路。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信息收集网络,更准确地把握大学生员工群体的思想脉搏,做出快速反应。

1、建立大学生员工思想动态预警机制

大学生员工思想政治教育,若要顺手顺脚,富有成效,必须建立其预警机制。即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系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阶层大学生员工的思想动态。通过对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全面了解和认真研究大学生员工存在的不正确、片面的思想认识等等,以及它们可能对主流价值体系的冲击,及早提供信息和应对对策,使不正确的认识和思想,及时得到克服。

大学生员工思想动态预警机制的工作程序包括:①预测:就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大学生员工中已经存在或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作出结论;②预报:就是按规定程序对预测结果进行报告;③预控:就是根据预测结果对已经或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超前防范,防止和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

大学生员工思想动态预警机制的工作内容为:①大学生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的思想反映;②大学生员工对国际尤其是国内发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重大问题的思想反映;③其他方面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或倾向性的思想反映。

2、建立大学生员工心理目标管理机制

用文化的力量团结和凝聚新进大学生员工。企业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自身特有的、适应于企业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它包括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要使新进大学生员工尽快适应企业,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必须让他们逐步了解、接受、认同自己的企业文化,用文化的力量团结和凝聚他们。

一是要加强新进大学生员工的培训工作。积极做好新入矿大学生员工的岗前培训工作,让员工初步了解企业文化,同时通过多种丰富的活动让新进大学生尽早、立体、形象地了解企业。

二是用细心关照感化新进大学生员工情感。不但要让他们熟悉工作岗位特点,明确努力方向,还要与他们交朋友,介绍情况,交流心得。同时努力推动企业解决新进员工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给予尽可能的行政上和物质上的支持。适时地改善其生活条件,着力提高文化建设的档次,更贴近青年需求,满足多层面、多方式的精神文化需要。

三是尊重差异,因势利导,指导其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要安排有经验的人担任内部职业导师,既要做好新进大学生员工生活上的引导,更要做好工作上的“传帮带”工作。把先进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知识技能传授给新进大学生员工,并注重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场行为习惯,让新进大学生尽快融入生活、融入工作,全面地成长起来,并根据其爱好兴趣、特点,指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其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发展之路。

四是拓宽其发展空间,建立完善的考核和晋升机制。加大青年员工的推优工作力度,通过“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推荐优秀青年人才走上重要岗位”等推优方式,多培育岗位能手,为青年员工成才提供更多的渠道和保障。

三、实施效果

(一)通过多渠道沟通交流,搭建便捷、快速、有效的溝通交流互动平台,及时准确获取大学生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及岗位意向等信息,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制订应急措施和建立反应机制,及时消除不利于稳定的思想苗头和隐患。不断促进大学生员工群体能力建设,切实增强大学生员工群体的执行力和战斗力,筑牢全矿安全生产和综合管理的基石,激发了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源动力。

群体思想 篇12

大学生特殊群体并非一个固定的概念, 而是针对普通大学生分化出的一个特殊群体, 我们一般将在大学就读却因家庭或者自身性格、外部环境等因素在心理、生理、思想、性格方面有某些缺陷的这一部分人称作大学生特殊群体。在大学中, 大学生特殊群体中也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他们相互之间有着共同的特点, 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比如有家庭经济困难特殊群体、家庭组成特殊群体、心理疾病特殊群体、过度沉迷网络特殊群体等。对于如何能够正确地帮助这些特殊群体, 我们应该对症下药, 找出每种类型的特殊群体造成其特殊性的根本原因, 并针对性地予以辅导。

二、大学生特殊群体的产生的原因分析

1.内部原因

大学生特殊群体产生的内部原因主要是部分大学生社会经验欠缺、自身能力欠缺, 仍处于青春期, 自身不能尽快适应突然发生变化的周围环境和社交环境, 导致其自身心理与现实环境发生冲突又难以自行排解。这一类大学生突然经历由高中封闭式学习生活向极度自由开放的大学生活的转变, 并且没有老师的指导, 远离父母家庭, 心理上难以适应这种巨大的环境变化, 就会失去目标, 变得茫然。另外一些大学生在高中时成绩优异, 进入到大学后不能及时调整自我目标, 仍想在自由的大学里争个第一、第二, 或者对大学生活期望值超过自身能力范围。如此一来, 巨大的落差使得这些学生厌恶大学生活。其中还有些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遭遇情感问题, 又因为心理尚未成熟不能很好地处理, 因此受到情感问题的极大困扰, 影响心理和生活, 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面对大学中各种各样的诱惑没有抵抗力, 容易迷失自我, 陷入各种各样的吃喝玩乐的群体中不能自拔。

2.外部原因

(1) 家庭原因。大学生特殊群体中一部分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原因产生的心理缺陷。一般表现为父母要求严格, 大学生无法满足家长的要求产生自卑心理;父母对子女过度放纵溺爱, 大学生自理自立能力差;家庭经济条件差, 大学生学习生活压力极大;父母感情不和, 使大学生厌世厌学, 情绪容易激动。

(2) 社会原因。大学生特殊群体产生的原因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汇聚于此, 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使得来自各地区的大学生家庭条件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就使得经济条件差的学生, 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生, 在与他人对比之下容易产生自卑或者仇富的心理。同时来自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的大学生则会产生相反的心理, 自大自私、极度自我和注重攀比享乐, 容易扭曲三观。

三、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教育的措施

1.建立关注机制, 完善信息统计库

对在校大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统一摸查, 将各类档案信息材料整理成库, 建立大学生特殊群体档案库和关注机制。具体来说, 在开学之初, 就注重这方面的工作开展, 搜集属于特殊群体的大学生的相关资料, 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关注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建立好档案之后, 高校中负责心理、思想方面辅导的工作人员应该根据档案登记的信息进行特殊个体研究, 努力从各方面对其进行思想方面的辅导, 做到定期跟进更新。建立特殊群体关注机制是指对大学生特殊群体分类关注, 对于不同类型的特殊群体采取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 如因家庭条件限制造成生活学习压力的特殊群体可以联系大学中相关帮扶机构进行学杂费适当减免等。

2.紧密结合学生特点实行不同的教育方法

为确保做好特殊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 就必须将思想问题与解决现实困难相结合, 将引导学生和服务学生相结合, 才能更好地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 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建立完善的勤工俭学制度, 多渠道资助, 在物质关怀的同时还要给予人文关怀, 使他们自立自强。对学习困难的大学生群体, 引导其在明确目标的同时以良好的态度参与学习, 及时地找出其特点和优势, 使其对自身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和肯定。经常与他们沟通, 了解他们的愿望与诉求, 引导其正视挫折, 采取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相结合。

3.创新心理教育模式, 将心理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良好的育人环境, 对于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非常重要。根据樊富珉教授的研究结果显示, 大学生中约有3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针对心理健康突出问题, 国内高校都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建设, 建立了心理咨询室, 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服务。但现实生活中, 绝大多数存在心理疾病或心理亚健康的学生害怕个人隐私被泄露, 不愿意主动去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接受疏导。将心理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 如个别谈心、电话咨询、网络咨询、集体辅导等方式, 将心理教育与校园内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以及校园文化氛围紧密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在教室、阅览室、宿舍中, 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特殊群体。

4.充分认识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作用, 将特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特殊群体在适应大学的工作、学习、生活压力的同时, 还要面对甚至抵抗住社会上多变的思潮和价值观念。因此, 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不仅需要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积极做好以上校内工作, 而且还要把握特殊群体形成原因的特殊性, 取得学生家庭的支持与配合。[2]引导特殊群体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通过接触社会、走进社会, 了解国情、民情和社会发展形势, 分析社会现实需要, 找出自身不足之处, 认清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 树立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3]

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和管理, 是高校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也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摘要: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和管理, 是高校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也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界定和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提出了合理的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望与同行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樊富珉, 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1 (04) :27—32.

[2]魏志波.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特殊性及教育对策[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0 (08) :3—4.

上一篇:社会调解下一篇:中小学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