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药物注射治疗(共10篇)
穴位药物注射治疗 篇1
牛腰荐部及四肢风湿症, 是贵州山区牛常见的多发的普通外科疾病, 轻者影响驮运、耕田耙地、拉车等使役;重者丧失役力或瘫痪甚至作淘汰处理。笔者多年在临床实践中, 应用氢化可的松和八角枫注射液交替进行穴位注射治疗, 从2000年3月至2008年10月8年多的时间, 治疗牛腰荐部及四肢风湿症共36例, 治愈29例, 治愈率为81%;有一定程度减轻病情和好转的5例, 占13.9%;无效的2例, 占5.1%。总治疗有效率达94.9%。牛属于腰荐部风湿症13例, 占总数36.1%;四肢风湿23例, 占63.9%。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材料及方法
1.1氢化可的松注射液每次每头的剂量为10毫升×2支 (或5毫升×4支) , 百会穴注射15毫升, 进针5~10厘米, 邪气穴注射5毫升, 进针6~12厘米。每天早晚各1次, 连续5天为1疗程。
1.2中草药制剂八角枫注射液, 取民间治疗风湿症的主要中草药八角枫 (白龙须) 的白荆条 (白色须根) 30~50克, 加水至100~150毫升煮沸15~30分钟, 分滤, 高压灭菌。每次每头用量为10~20毫升, 百会穴8~15毫升, 邪气穴2~5毫升, 每天早晚各1次, 连续3~5天为1疗程。实践证明, 最好的方法是上述两种药物配合使用, 采取每天早晚两药交替注射各1次, 疗效最佳。
按摩、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的体会 篇2
关键词颈椎病按摩治疗穴位注射治疗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症状有:颈、肩、臂痛,上肢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视物不清等症状。甚者出现上下肢活动障碍,发生痉挛性瘫痪。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自1996年以来笔者用按摩加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64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有详细记录者共64例。男性29例,女性35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67岁;病程平均1年以上,职业以从事伏案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居多,发病前均有颈、肩部着凉、劳累史。X光片检查,均有生理曲度改变,C3、C4、C5椎体有轻度的骨质增生。治疗最短2个疗程,最长6个疗程。
2治疗方法
2.1患者坐位,医者用轻柔的滚法、一指禅推法在颈、项及肩、背部治疗15分钟,再用拿法拿颈及肩部20次,弹拨10次解除局部的肌痉挛,配合轻缓的前屈后伸、左右旋转等手法治疗。接下嘱患者放松颈、项部肌肉,用摇法使颈、项部轻缓旋转5~8次,然后迅速向左(右)加大旋转幅度听到“咔嚓”响声。手法要快、稳(此法需专业按摩者完成)整个治疗过程需30分钟左右结束。
2.2穴位注射:患者坐位,选穴定位,常用穴[1]有风池、大椎、颈百劳、肩井、肩贞、天宗、曲池、内关、肩中俞和肩外俞等。常规局部消毒皮肤。医者选取当归(北京四药)、丹参(上海九药)注射液4ml,加维生素B1、B12(不宜与丹参混合用)吸入消毒好的注射器内,而后在选好的穴位上进行注射,进针得气后,回抽无回血即可注入。每穴05~15ml,拔出针头,消毒棉球按压片刻以防出血。隔日1次,每次选3~5个穴,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3天,再行第二疗程。
3治疗标准[2]与结果
3.1优:为颈、肩、臂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恢复原工作;45例。
3.2良:为症状明显减轻,劳累时稍有症状,不影响一般工作;16例。
3.3可:为症状减轻;3例。
3.4差:为症状不减轻或稍微减轻;0例。
本组患者经以上两法结合治疗,总有效为100%。
4体会
颈椎病是一种退行性病变,中医认为多因肝肾亏损,气血不足,致使清窍不能受到濡养。又因劳损、外伤及风寒湿邪的侵袭,使局部气血失和,经络失调而致病。本法按摩加穴位注射,具有益气养血,疏通经络之功效。局部的穴位用药,能起到针灸留针之效,从现代医学讲又可以改变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的供应,降低周围血管阻力;按摩既能松解局部肌肉粘连,解除肌痉挛,改变钙化的恢复,刺激神经兴奋;又有引起神经抑制,起到调整机体平衡的作用,两法并用收效非浅。
参考文献
[1]邱茂良.针灸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药物注射穴位治疗牛风湿病 篇3
1 病因病理
本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饲养管理、牛的体质及抗病能力等因素有关, 如过度劳役、久卧湿地、夜露风霜, 或役后出汗当风, 或栏舍不避风寒等, 均可使畜体抵抗能力下降, 卫阳不固, 腠理不密, 风寒湿邪乖虚而入, 流注经络, 使气血凝滞, 而成本病。风寒湿痹, 日久不愈, 波及脏腑, 使肝肾亏损, 气血不足, 则缠绵难愈, 转为慢性。
2 临床症状
风湿病大多数表现为精神不振, 食欲正常或食欲、反刍减少, 皮紧毛竖, 四肢稍硬, 行步跛拐, 不愿站立, 喜侧卧, 有的一肢或四肢关节肿胀, 多在寸子处肿起。病重者卧地难起, 四肢下端厥冷, 有的关节肿胀, 皮破流出黄水, 口色青黄, 脉象沉细。根据出现机能障碍部位, 临床上可分为背腰风湿、四肢肌肉风湿、关节风湿3类, 其临床表现各异。 (1) 背腰风湿:站立时背腰拱起, 运动时两后肢运步缓慢, 背腰强拘, 常以蹄尖拖地前进, 或呈粘着步样, 但一段时间以后逐渐好转。转弯时背腰不灵活, 卧地后起立困难。触压背腰部肌肉, 僵硬如板。 (2) 四肢肌肉风湿:发病后患肢提举困难, 运步强拘, 明显悬跛, 跛行程度随运动量增加而减轻, 卧地后起立困难。跛行具有转移性, 时前时后, 时左时右, 跛行程度常随天气变化时轻时重。 (3) 关节风湿:突然患病, 有转移性, 发病多在活动量大的关节, 最初表现1~2个关节, 以后导致多个关节, 一肢或四肢同时发病, 运动时患肢强拘, 呈现不同程度的跛行, 关节囊膨胀紧张, 活动范围变小。慢性者关节粗大, 轮廓不清。
3 治疗
3.1 穴位选择
前肢风湿选择抢风穴、中膊穴;后肢风湿选择百会穴、大胯穴、小胯穴;背腰风湿选择百会穴、肾俞穴。
3.2 药物的选择及注射方法
10%当归注射液、30%安乃近注射液各20~30 mL, 混合穴位注射。穴位选择要准确, 进针深度可根据牛体大小、肥瘦而定, 一般进针3.5~4.5 cm, 注射前后要严格消毒。
4 典型病例
病例1 2008年3月, 母黄牛1头, 用中草药治疗5天未愈前来求诊。临症见患牛右后肢提起困难, 悬跛明显, 诊为后肢肌肉风湿。用10%当归注射液20 mL、30%安乃近注射液20 mL混合, 分别注入百会、大胯和小胯穴, 1次/天, 连续注射2天, 痊愈。
病例2 2009年11月, 水牛1头, 经治疗7天未愈。临症见患牛背腰强拘, 两后肢提起困难, 运步缓慢, 行路蹄尖拖地, 诊为背腰风湿。用10%当归注射液30 mL、30%安乃近注射液30 mL混合, 分别注入百会穴、肾俞穴和大胯 (左右穴均注) , 1次/天, 连续注射3天, 痊愈。
病例3 2010年12月, 水牛1头, 已患病2天。主诉:病牛左前肢已跛行2天, 卧地起立时特别困难, 但行走一段路后, 跛行症状减轻。临症见病牛左前肢膝关节有轻微肿胀, 压有痛感, 活动小心, 行走困难, 跛行明显, 诊为前肢关节风湿。用10%当归注射液20 m L、30%安乃近注射液20 m L混合, 注射患肢抢风穴、中膊穴, 1次/天, 连续2天痊愈。
5小结
5.1西医通常使用激素和抗菌治疗本病, 但长时间使用激素会引起钠水潴留、水肿、血钾低、骨质疏松、脱钙、病理性骨折、伤口愈合不良、孕畜流产等副作用, 且停药易复发;使用抗菌素不但会引起细菌耐药性, 增加畜产品抗生素的残留, 而且会杀死瘤胃中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影响牛的消化功能。口服中药必须熟悉辨症, 准确用药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这2种方法用药成本相对于药物注射穴位要高。
5.2风湿病采用穴位注射是根据传统中医理论进行循经取穴, 起到针灸和药物治疗双重作用, 能疏通经络、调整阴阳、宣通气血, 而达到扶正去邪、恢复健康的目的。
5.3当归注射液不但具有祛风湿作用, 而且有活血补血、通经活络、扶正祛邪、止痛的作用, 安乃近是解热镇痛治风湿的要药, 两药合用, 起到协同作用, 大大增强了治疗风湿病的功效, 对急性病例效果很好, 且药物来源广, 治疗成本低, 操作简便, 易于实行。
5.4保定是穴位注射治疗成功的关键之一。比较好的保定方法是六柱栏、四柱栏保定法, 最简单的方法是树丫保定法和角根保定法。树丫保定法是选择一棵开丫高度、大小适宜能固定牛的树, 将牛头抬高穿过树丫, 用绳子把牛角基部绑住固定在树上, 或将牛绳拴在牛头前方的树上, 用绳子分别栓住两后肢系部, 并牵拉到栓牛绳或固定牛角的树上栓住, 防止牛踢伤人。角根保定法是将牛头抬高, 紧贴树干或木桩, 然后用绳子把牛角绑在木桩或树干上, 后肢的保定同树丫保定法。
穴位药物注射治疗 篇4
颈椎病是脊柱疾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电脑的普及和手机功能的增加,颈部疾病有了明显的增多,并且颈椎病的发病年龄出现年轻化。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所致失稳和压迫邻近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总称。颈椎是人体活动度与负重较大的部位之一,特别是颈椎4-5和颈5-6椎间盘是颈部的活动中心,又是承受压力最大和较集中的部位。[1]
中医称之为痹证:外邪侵袭经络,气血闭阻不能畅行,引起肢体、关节等处酸痛、麻木重着及屈伸不利等症状[2]主要由于风、寒、湿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自2010年3月-2013年10月应用注射用甲钴胺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256例。均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其中神经根型158例、椎动脉型85例、交感神经型12例、脊髓型1例。年龄31-82岁 平均年龄56岁。主要症状:(1)头晕 颈部特殊体位时症状加重,改变体位后头晕很快得到缓解。(2)偏头痛 按压特定部位症状缓解。(3)颈部活动受限。(4)上肢麻木、疼痛、活动受限 以左侧上肢多见。(5)心前区疼痛,心动过缓,偏身疼痛。(6)普遍存在晨起时,症状重,活动后缓解。
辅助检查:
颈椎三位CR:生理曲度消失或侧弯、项韧带钙化,出现骨质增生,关节间隙狭窄。
颈椎CT:颈椎间盘突出,项韧带钙化,出现骨质增生,关节间隙狭窄。
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1.2病案收集对象的要求:(1)间断性头晕、头疼,颈部有3个或3个以上关节压痛阳性,病程半年以上。(2). 上肢麻木、疼痛、肩背功能受限。(3)心前区疼痛,心动过缓,偏身疼痛。(4)CT、X线改变至少有骨质增生和关节间隙狭窄。(4)查体:压头试验(JacKson)阳性。颈静脉加压试验(NaFFziger)阳性。 旋颈试验:导致头晕、视物模糊。臂丛牵引试验:阳性。颈椎活动度:颈部活动均达不到前屈35°-45°、后审:35°-45°、左右侧弯45°、旋转度60°-80°。(5)发病时间最短半年,最长30余年。
2.治疗方法: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止痛、舒经活络,以经络循行部位选穴,旨在疏通经络气血,调和营卫,风湿寒邪无所依附而痊愈。
方法:注射用甲钴胺0.5mg ,配0.9%氯化钠注射液5-10ml,每穴3-5ml。治疗时选择3-4个穴位,以督脉+局部取穴。隔日一次或三日一次,5次为一个疗程。256例患者在一个疗程控制的208例,2个疗程控制的48例,总有效的100%。(疗程之间的间隔时间为一周)。
3. 穴位选择 :
3.1以督脉为要穴,振奋阳气改善颈部血液循环。大椎 百会 神庭。
3.2局部取穴如下:
《灵枢》周痹第二十七“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以“以痛为腧”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在痛点最剧烈点进针,可收到止痛、消肿、舒筋的功效。
头部:百会 神庭 凤池。
奇穴:颈百劳(双) 四神聪。
肩部:肩髃(风湿搏于两肩,肩髃可疗[3])、肩髎、天宗、肩井(肩井除臂痛难挚[3])、臂臑
肘部:曲池(曲池主手不如意,合谷针时宜仔细[4])。
手指腕部:阳池、阳溪、腕骨、外关、合谷(手挛脚痹痛难忍,合谷仍须泻太冲[4])。
4.疗效观察
4.1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拟定。痊愈:症状全部消失,颈、肩部疼痛消失,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感觉、肌力正常,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颈、肩部疼痛明显减轻,颈、肢体功能基本正常,能参加部分重体力工作和劳动。
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改善,颈、肩部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能参加部分轻体力工作和劳动。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结果:显效228人89.6%,有效28人10.4%,总有效率:100%。
随访观察治疗后症状缓解1年内无复发的145例,1年内复发111例。
但临床症状较以前均有缓解。并继续以前治疗方案,疗程不超过3个。
5.药物来源
注射用甲钴胺:企业名称:瑞阳制药有限公司。规格0.5mg 适应症(1)周围神经病。(2)因缺乏维生素B12引起的巨红细胞性贫血。
6. 体会:
本疗法古书中并无记载,为近代临床医生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按照经络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针灸疗法。其机理:1.穴位注射具有长时间持久的穴位刺激作用。刺激信息和能量通过经络传入机体以达到“疏其气血,令其调达”的目的。3.可根据病情虚实的不同,施穴用量多少刺激量轻重不同而施以补泻,达到通经络、和阴阳、理气血、调脏腑的目的。甲钴胺注射液 规格:0.5毫克,成份: 辅料为:甲钴胺 D-甘露醇。适应症:(1)周围神经病。(2)因缺乏维生素B12引起的巨红细胞性贫血。此药用于穴位注射疗法的疗效作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经络穴位的局部刺激作用,即具有针灸针对经穴组织的机械性刺激以及药液注入穴位后,因占一定空间对周围组织产生压力,从而刺激局部感受器产生酸、麻、涨等“针感”。二是甲钴胺注射液本身具有营养神经的作用。因而穴位注射甲钴胺注射液疗法具有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甲钴胺注射液通过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发挥作用。穴位的药物注射区别于非穴位部位的药物肌肉注射。穴位对药物具有吸收快和放大药物治疗作用的效应。
因而穴位注射注射用甲钴胺疗法具有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注射用甲钴胺通过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及血液成分的影响发挥作用。经络穴位的药物注射区别于非穴位部位的藥物注射。穴位对药物具有吸收快和放大药物治疗作用的效应。本人在使用注射用甲钴胺治疗颈椎病的早、中、晚期均有疗效,并对关节囊的纤维化、肥厚有消肿的作用。对慢性滑膜炎有修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西医临床骨伤科学》主编:杨华 王友和P509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针灸学 第二版 主编 张吉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年1月。
[3]. 王玉生 《类经图翼。类经附翼 评注》 明 张介宾原撰 《玉龙赋》1996年8月 P413。
[4]. 王玉生 《类经图翼。类经附翼 评注》 明 张介宾 原撰《天元太乙歌》1996年8 月P410。
穴位药物注射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4 月~2015 年1 月本院收治的96 例胃肠神经官能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均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56 例, 女40 例。年龄18~65 岁, 平均年龄 (43.2±7.5) 岁。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52例) 和对照组 (44例) 。观察组患者男30例, 女22 例, 平均年龄 (43.7±7.3) 岁。对照组患者男26 例, 女18 例, 平均年龄 (44.8±6.9)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经临床医师排除肝、胆、胰、肠道器质性病变, 确诊为胃肠神经官能症的患者。排除标准:不配合检测和不遵从医嘱的患者;精神意识障碍的患者;不能耐受治疗的患者;对柴胡疏肝散内药材、药用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以及其他辅助用药过敏的患者;孕妇和哺乳期患者;严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
1. 3 方法观察组患者进行柴胡疏肝散配合穴位注射治疗, 柴胡疏肝散加减, 1 剂/d, 水煎400 ml, 分2 次服, 具体方剂:柴胡12 g、白芍24 g、枳壳12 g、香附12 g、川芎9 g、陈皮12 g、甘草6 g, 并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如:疼痛较重者加川楝子10 g、延胡索10 g, 嗳气频繁者加沉香6 g、旋覆花10 g, 泄泻者加白术12 g、茯苓10 g、防风10 g等。穴位注射治疗详细方法如下:采用药用维生素B1注射液100 mg, 维生素B12注射液0.25 mg, 2% 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2 ml, 取足三里、内关, 泄泻配天枢等穴位, 选用5 ml注射器、6 号注射针头, 抽取药液充分混合, 然后迅速进针刺入皮下, 稍作提插直至出现酸麻、胀、触电样针感回抽无血后缓慢注入药液, 每穴0.5 ml, 1 次/2 d。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 详细方法如上。以10 d为1 个疗程。在整个治疗期间应尽量避免生气、恼怒。
1. 4 疗效评定标准[2]显效:治疗10 d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6 个月内无复发;有效:治疗10 d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基本消失;无效:治疗10 d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 显效率+ 有效率。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aP<0.05
3 讨论
柴胡疏肝散中包含多种中草药, 具有不同的功效, 如柴胡、枳壳等药材具有疏肝理气的功效, 川芎具有疏经解郁的功效, 白芍、甘草具有柔肝缓急止痛的功效等, 各种不同功效的药物联合使用可以达到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的目的[3]。并且药物穴位注射治疗应用的药物, 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分别具有维持心脏神经、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和调节神经的功能[4]。部分学者认为, 采用柴胡疏肝散配合药物穴位注射在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上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蔡燕峰[5]的报道一致。表明柴胡疏肝散配合药物穴位注射相较于单纯柴胡疏肝散在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上效果显著, 这可能是采用药物穴位注射的方法, 不仅可以通过药物调理患者的心脏神经和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而且可以通过穴位注射的方式改善脏腑功能。
综上所述, 柴胡疏肝散配合药物穴位注射相较于单纯进行柴胡疏肝散在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上效果显著, 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柴胡疏肝散配合药物穴位注射在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96例胃肠神经官能症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52例) 和对照组 (44例) 。观察组采用柴胡疏肝散配合药物穴位注射治疗, 对照组单纯采用柴胡疏肝散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柴胡疏肝散配合药物穴位注射相较于单纯进行柴胡疏肝散在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上效果显著, 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穴位注射,胃肠神经官能症
参考文献
[1]金喜亮.柴胡疏肝散配合药物穴位注射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35例.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2, 7 (9) :565.
[2]王玲华.穴位按摩联合大承气汤治疗对脓毒症患者合并胃肠功能不全的疗效观察.浙江大学, 2014.
[3]李琳.健脾疏肝穴贴配合痛泻要方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4]郑小利.香砂六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型的临床观察.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
穴位药物注射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来我院自愿要求药物流产终止妊娠的健康早孕妇女330例,将同期服药者按随机双盲的原则分为治疗组170例,对照组160例;年龄18~42岁,平均27.5岁,停经≤49 d,妇科检查子宫大小与停经天数相符,B超确诊宫内早孕,孕囊≤3 cm,尿HCG阳性,血红蛋白≥100 g/L,血小板≥100×109/L,无药物流产禁忌证并同意随访。两组对象在年龄、停经天数、孕产次、行经天数、月经周期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常规药物流产给药方法,即米非司酮,于第1、2天9:00服50 mg,21:00服25 mg,共2 d,第3天9∶00来院顿服米索前列醇片600μg,留院观察8 h。治疗组在服用米索前列醇后,即时取合谷及三阴交用当归注射液(宁波天真制药有限公司)各0.5 ml穴位注射,针头刺入至患者觉酸麻胀感后推入药液。于孕囊排出后,治疗组服用生化益宫汤:当归20 g,川芎、桃仁各6 g,炙甘草6 g,益母草20 g,党参、黄芪各20 g;鹿角霜6 g,败酱草30 g,三七粉20 g(冲),每天2次;对照组服用益母草颗粒15 g,每天2次,阿莫西林0.5 g(对青霉素过敏者改用其他抗生素),每天3次,疗程均为7 d。
1.3 观察指标
(1)用药前后孕囊排出情况及排出时间。(2)出血量:所有病例全部垫用卫生巾测量出血量,药流后阴道流血与自身平时月经量相比。量少为使用卫生巾10片或少于以往月经量(≤1倍);量中为使用卫生巾10~20片或与以往月经量相等;量多为使用卫生巾20片以上或明显多于以往月经量(>1倍)。(3)出血时间:从服药后阴道开始出血直至完全干净为止的持续天数为出血时间,不全流产计数至刮宫后血净为止。(4)复经时间:未经刮宫止血者,由孕囊排出至下次月经来潮的天数。
1.4 疗效标准
流产情况根据《中华妇产科学》[3]中的药物流产效果评定标准拟定,(1)完全流产:用药后胎囊自行完整排出,或未见完整排出,但经B超检查未见妊娠图像,流血自行停止,尿HCG阴性,子宫恢复正常大小,月经自然复潮。(2)不完全流产:用药后胎囊自行排出,但在随访过程中,因流血过多或流血时间过长,或2周后HCG仍未转阴或B超示宫内有残留物而施行刮宫术者。(3)流产失败:至用药第8天仍未见胎囊排出,经B超检查证实胎囊继续增大、胎心搏动存在者为继续妊娠;或胚胎虽停止发育但未能排出,而最终采用负压吸引术终止妊娠者。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流产效果
两组完全流产率和孕囊排出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出血情况
两组完全流产患者流产后阴道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出血持续时间
两组完全流产后阴道持续出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完全流产后月经复潮情况
治疗组月经复潮时间为(31.2±3.6)d,对照组为(32.3±4.6)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药物流产应用发展至今,疗效肯定,完全流产可达90%以上[4],但药物流产后出血时间长、宫内少许蜕膜残留一直是临床难以解决的问题[5]。国内有报道药物流产的平均出血时间为18 d,因出血时间长及出血多容易造成贫血、子宫内膜炎等并发症[6]。西医多用清宫术治疗,如果在阴道出血的基础上再行清宫术,容易造成内膜损伤并增加感染机会,将进一步增加早孕者的痛苦[7],也可能增加不孕、宫外孕的发生几率,这对于未育者来说更是莫大的精神压力。
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合谷、三阴交,使针刺与药物对穴位的双重刺激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综合效能,以提高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在药物流产的孕囊排出前加强了宫缩力量,提高了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促进了孕囊快速完整排出,缩短了孕囊排出时间,同时合谷、三阴交相配能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从而减少出血量,减轻了宫缩痛,有利于孕妇的身体康复。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不止属祖国医学“恶露不绝”等范畴,多由瘀血所致[8]。生化益宫汤能活血祛瘀、抗菌消炎,又能补血止血,具有止血不留瘀的特点,既促进胞宫血液循环的改善,又有利于坏死的子宫蜕膜和陈旧性血块排出,加强宫缩,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综上所述,通过对170例行当归注射液合谷配三阴交穴位注射配合生化益宫汤防治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临床观察显示,该法能促进孕囊快速完整排出,缩短孕囊排出时间,减少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及出血量,降低了清宫率,提高了完全流产率。本方法操作简单,患者易于接受,依从性好,高效特异,价钱低廉,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具有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Ulmann A,Silvester L,Ch Eemama L.Medical termination of early pregnancy with mifepristone followed by a prostaglandin analogue:study in16396women[J].Acta Obstet Gnecol San,1991,91(3):278.
[2]童传良,庄留琪.药物流产的安全性与评价[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10):589-590.
[3]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41.
[4]Creinin MD.Current medical abortion care[J].Curr Womens Health Rep,2003,3(6):461.
[5]何小红,王芳,李红杰,等.宫血宁治疗药物流产术后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17(9):560.
[6]李郁.国内米非司酮药物流产与负压吸宫人工流产妇女出血量和血清铁蛋白测定[J].实用医药杂志,1995,8(1):13.
[7]田翠平.药物流产蜕膜残留的处理[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1,13(2):121-123.
穴位注射治疗猪破伤风 篇7
1 破伤风概述及致病原
1.1 概述
破伤风症又名“强直症”, 是由破伤风梭菌感染伤口, 激发外毒素产生, 引起机体呈急性、中毒性病理反应, 主要表征为骨骼肌持续痉挛和对刺激高度敏感。猪、牛、羊等偶蹄动物和马、驴、骡等单蹄动物都易感。
1.2 致病原
致病原是破伤风梭菌, 也称强直梭菌, 显微镜观察呈长4~8μm, 宽0.3~0.5μm的细长杆菌, 两端钝圆, 直型或微弯曲, 多以单个存在。有鞭毛, 无荚膜, 可运动。厌氧条件能存活, 耐高温, 对普通消毒剂有一定抵抗力。在土壤中能存活若干年, 敏感药物是青霉素和磺胺类。
2 病例症状及诊断
3 头仔猪在阉割24h后先后发病, 症状相似。初起头颈部肌肉显著振颤, 尖叫, 四肢僵直, 牙关紧咬, 口吐白沫;随后全身性痉挛, 角弓反张, 头颈部僵直, 尾根高举, 状如木马, 侧躺在地, 不能行走。这是典型的破伤风感染症状, 结合有创口感染史 (阉割) 和当前症状即有8成把握可确诊。临床上为进一步确诊可采取病畜血清0.5mL对小鼠臀部注射, 48h后见上述典型症状, 即可确诊之。
3 治疗
3.1 找穴
以百会穴 (腰椎与荐骨相交处的十字部凹陷中) 、锁口穴 (口角后延长线五分处, 左右各一) 2个穴位为主要注射点。
3.2 用药
3.2.1 选药
以普鲁卡因油剂青霉素和破伤风抗毒素为主。
3.2.2 用法
普鲁卡因油剂青霉素10mL, 百会穴缓慢推注;破伤风抗毒素10mL, 锁口穴左右2个穴位点分别缓慢推注5mL。
3.2.3 注意事项
(1) 注射用针头以兽用小号6#针头即可, 刺入深度以1.5~2cm为宜。 (2) 注射速度宜缓慢, 尽可能停留较长时间, 以达到对穴位的充分刺激目的。 (3) 找准穴位并作注射部位严格消毒, 消毒用70%医用酒精。 (4) 用药剂量以药物说明用量减半或1/3剂量即可, 视患畜个体大小灵活掌握。 (5) 建议首次注射配合颈部肌肉注射一次大剂量青霉素, 以迅速提高机体内有效药物含量, 达到抑菌、杀菌的目的。
4 效果观察
在不少于30例的猪破伤风临床治疗中, 较常规的肌肉注射治疗而言, 穴位注射的恢复期可缩短2~5d, 综合治愈率提高20%~30%, 振颤、僵直、尖叫、吐沫、不能运动等典型症状缓解更快, 20~30min则止, 常规疗法需100min以上才逐渐缓解。所以, 穴位注射临床效果更佳。
5 穴位注射优势解析
5.1 是中西医有机结合的先进疗法, 省时、省力、高效, 比单纯的全身性治疗更节省药物成本 (药物均减量使用) , 对几大主要症状的缓解更迅速。
5.2 在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上有明显优越性。本治疗手段使药物的镇静、抗心衰、抑菌、杀菌作用发挥迅速, 对大脑神经的调节作用明显, 最大程度避免了呼吸障碍和心功能性障碍, 所以对降低死亡有保护意义。
5.3 普鲁卡因油剂青霉素的长效性在治疗上也很科学、合理。其有效成分青霉素在血液中的维持时间可达10d以上, 所以, 注射1针即可保障有效成分长期作用, 对致病菌 (破伤风梭菌) 的抑制、杀灭作用一直不间断, 再加之普鲁卡因的止痛、调节心血管功能、镇静等辅助治疗作用, 所以能突出表现治疗效果的优越性。
5.4 穴位注射, 以3个注射点一次性注射, 不作重复注射, 这在临床上能减少药物稀释过程的外源性空气污染、消毒不严等造成的交叉感染, 减少了继发感染, 所以本疗法具有实用性, 尤其对个体较小的仔猪, 药物敏感性强, 对本疗法及所用药物的适应性更显著。
6 综合防治措施
在本病治疗中突出穴位注射, 但综合防治措施也必不可少。
6.1 预防注射
每年根据本场实际情况, 对猪群实行程序免疫, 方法是每头皮下注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1 m L, 仔猪减半, 20d后产生免疫力。
6.2 防止外伤感染
特别是生锈铁器、消毒不严的手术刀对机体的创口感染。所以, 一是防止猪受外伤, 二是阉割仔猪需严格消毒, 术后为保险起见可立即注射破伤风抗血清5000IU。
6.3 治疗期不能缺乏营养
对不能开口采食的患畜需胃管给食, 以流质、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每天可考虑补喂250~500mL 5%医用糖盐水, 加速利尿、排毒, 并防止机体脱水。
6.4
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失语的临床观察 篇8
1 临床资料
观察门诊及住院患者共48例, 其中脑梗死32例, 脑出血16例。分为治疗组24例, 对照组24例。治疗组男15例, 女9例;年龄41~82岁, 平均62.4岁;病程5d~85d, 平均34.6d。对照组男18例, 女6例;年龄32~79岁, 平均58.3岁;病程15d~92d, 平均37.8d。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治疗。具体方法是:每次取4个穴位, 每穴注射0.5ml媒介药物, 每日一次, 15d为1个疗程。取穴:廉泉、三阴交、心腧和膈腧, 吞咽咀嚼困难者可去膈腧换用d突穴。药物媒介选择:我们一般选择维生素B 1 (2 m l:5 0 m g) 作为主要媒介;口水过多者可于廉泉穴换用阿托品0.5 mg, 其它穴位用药不变, 隔日一次;经常恶心呕吐者可选用维生素B 6 (2 m l:1 0 0 m g) 。对照组:中药地黄饮子辨证加减, 1 5 d为1个疗程。
3 疗效判定标准和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
言语不利、饮水呛咳、吞咽咀嚼困难及口水过多等症状基本消失;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自觉症状无改善。
3.2 结果显效:
治疗组中18例, 开始显效时间1~10d, 平均6d;对照组中8例, 开始显效时间9~20d, 平均15d。有效:治疗组5例, 对照组6例。无效:治疗组1例, 对照组10例。总有效率, 治疗组95.83%, 对照组58.33%。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4 病案举例
王某, 男, 58岁。主因言语不清6d求诊。自诉6d前因生气上火, 突然晕倒, 醒后便觉言语不利, 右侧肢体麻木、无力, 经当地卫生院输液治疗 (具体用药不详) , 右侧肢体症状明显好转, 但言语不利无明显改善。刻下症见:言语不清, 语声低缓, 饮水呛咳, 右侧肢体活动欠灵活。查体:伸舌偏右侧, 右侧口角低垂、轻度流涎, 右侧肢体肌张力可, 肌力均为4级, 双下肢轻度浮肿, 舌苔薄白, 脉沉缓。诊为中风失语, 肝肾亏虚型。治疗采用穴位注射维生素B1, 取穴廉泉、三阴交、心腧和膈腧, 每日1次。治疗1次后, 饮水呛咳明显减轻, 后共治疗7次, 临床症状均消失, 痊愈而回, 1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5 结语
针灸加穴位注射治疗麻痹性肠梗阻 篇9
关键词 针刺 穴位注射 麻痹性肠梗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201
1993年以来,采用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麻痹性肠梗阻患者38例,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18~77岁,病程2~7天,其中感染性16例,手术后22例,所治疗病例均经西医使用促进胃动力药治疗无效后,采用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
治疗方法:①针刺:取中脘、天枢(双)、内关(双)、足三里(双)、选用0.3mm×40mm毫针,刺入20~30mm,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m后出针,1次/日,5次1个疗程。②穴位注射:针刺毕取胃俞(双)、脾俞(双)、三焦俞(双),用1次口腔科专用5ml注射器取当归注射液4ml加维生素B12针剂1ml的混合液备用,取穴位常规消毒,直刺0.5~0.8寸,回抽无回血,然后缓慢注入药液,每穴1.2ml/次,1次/日,5次1个疗程。
结果
本组患者全部治愈,针刺加穴位治疗后腹胀消失,肛门能排气,肠鸣音恢复正常。其中1次治愈18例,2次治愈10例,3~5次治愈20例。
例1:患者,女,35岁,既往有胆囊炎、胆结石10余年,于2006年5月13日,因暴饮暴食出现腹痛、腹胀,由当地卫生院转入我科。现症:患者精神差,表情痛苦,呻吟不止,腹部高度膨隆;血清淀粉明显升高,增强CT示,胰腺肿大,周边渗出,肠鸣音减弱(<3次/分)腹部平片示小肠,结肠扩张,积气,诊断为胆源性胰腺炎并发肠麻痹。在抗炎、支持疗法同时予以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后,腹痛稍减轻,腹胀也好转,又治疗2次,3天后,患者腹痛消失,肠鸣音恢复,排气正常并排出大便,腹胀消失,能进饮食,又巩固治疗2次。
例2:患者,67岁,因结肠癌手术后腹胀6天,于2005年5月23日请我科急会诊。症见患者神清,面容苦楚,仰卧,腹胀腹痛。呼吸急粗,肠鸣音极弱,经X线透视,上腹部有液平面数个。西医已给予促动力药加胃肠减压,肛门排气,效果均不佳。即给予针刺加穴位注射后,患者自觉腹胀腹痛减轻,肠鸣音较前活跃,次日又如上治疗1次,起针后,有矢气排出,腹胀减轻;第3天见,患者精神好,腹胀消失,腹平软,并解稀便1次,闻肠鸣音如常,又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3次。
讨论
麻痹性肠梗阻是由于感染或手术造成胃肠动力丧失而肠内容物通过障碍,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呼吸困难,肠鸣音消失,无大便或矢气排出。重者出现酸中毒,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低血钙症,严重影响细胞代谢,妨碍肠管功能,出现多器管功能障碍综合征,危及患者生命。此病属中医“气鼓”范畴,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选取中脘、天枢、足三里、内关针刺以健脾和胃,宽胸理气,消除胀满,同时用当归注射液和维生素注射注入背俞穴,针药并用,调理脏腑,通气机,以助胃肠动力恢复,恢复肠道的运动与吸收功能从而缓解病情,尽快康复。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麻痹性肠梗阻疗效肯定,具有简便、有效、快捷、价廉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文忠,宋书帮,王艳威,等.针罐并用治疗急性肠梗阻50例.中国针灸,2005,5:343-344.
2 罗艳红,钱广伟,李双平,等.应用电针干预重症早期急性胰腺炎并发肠麻痹.中国针灸,2011,2:105-108.
3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3):236-238.
穴位注射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篇10
祖国医学认为, 脑梗死为“中风”范畴, 其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调、风邪痹阻、气滞血瘀。临床上多见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多体现在气血不足, 标实多体现在血瘀痰浊阻滞, 在治疗上, 多从标本兼治立法[3]。穴位注射又称“水针疗法”, 是通过针刺对经络、腧穴的刺激和药物的药理作用相结合而发挥综合效能。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路, 其“内属于脏腑, 外络于肢节, 遍及全身, 无所不至”。针刺穴位具有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的功能[4]。下面就穴位注射治疗脑梗死常用的穴位及药物等进展做一综述。
1 单穴位注射治疗脑梗死
1.1 足三里
祖国医学认为, 脑梗死归为“中风”范畴, 临床上多见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多体现在气血不足, 标实多体现在血瘀痰浊阻滞, 治疗上应标本兼治。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 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具有标本兼治、强壮身心之力。李朝鹏[3]等观察表明, 静滴灯盏细辛外加双足三里穴注射药液1mL灯盏细辛, 每2天1次, 14d为1个疗程, 可更迅速有效地改善患者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周嵘[5]采在相同的基础治疗上, 治疗组加用足三里穴位注射纳洛酮联合银杏叶胶囊口服, 对照组静滴复方丹参注射液, 结果发现治疗组疗效及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纳洛酮穴位注射联合银杏叶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可靠。
1.2 百会穴
百会位居巅顶, 为三阳五会, 百脉之宗, 可通达脉络, 连贯周身经穴, 调节全身各经脉之经气, 具健髓宁神、益气活血、舒肝解郁之效。黄德弘等[6]比较百会穴针刺加灯盏花注射液穴位注射与阿米替林治疗脑梗死后抑郁症 (post-cerebral infarction depression, PCID) 的疗效, 结果显示针刺加百会穴穴位注射组显效率为86.04%, 明显高于阿米替林组的显效率67.90% (P<0.05) , 证实百会穴针刺加灯盏花注射液穴位注射能有效治疗PCID。
1.3 风池穴
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 位于脑后, 毗邻风府, 是手少阳三焦经、阳维、阳跷之交会穴。少阳为枢, 跷, 矫者健也, 针刺风池具有调神醒脑、祛风通络, 上清诸窍、下利肢节之功, 对内外风均有明显疗效, 为治风之要穴。风池穴浅层有枕神经和枕动脉, 深部有寰枕筋膜及寰椎后弓, 紧临枕骨大孔及延髓, 枕下三角空间内主要由纤维组织填充, 内有椎动脉及枕大神经等通过。在此段椎动脉管壁有pacini小体分布, 感受压力, 调节血管舒缩, 保证椎-基底动脉血流正常供脑。针刺风池穴能降低血液黏稠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血小板聚集及黏附性, 改善微循环, 增加脑血流量及氧供应, 从而改善脑神经功能, 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李保生[7]采用风池穴注射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60例, 总有效率为96.67%, 疗效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1.4 肾俞穴
肾俞穴是肾脏之气输注和汇聚于腰部的重要腧穴, 能补益肾气, 使脑髓得充, 髓旺则气足, 气旺则血生, 其一可扶助正气而温阳, 振奋阳气, 促进肾脏功能恢复, 气化复常, 痰饮自消;其二可促进气血流通, 瘀祛新生, 络脉通畅, 使脑部的局部循环得到改善;其三可促进气血的生成, 使血脉得充, 脑髓得养, 神机渐复, 促进脑梗死偏瘫患者功能恢复。接瑞玲[8]等通过肾俞穴穴位注射纳洛酮治疗脑梗死偏瘫, 结果表明, 临床疗效较好, 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
2 多穴位注射治疗脑梗死
2.1 委中穴主治下肢痿痹属膀胱经, 络肾。
肾主骨生髓, 肾精充足, 则骨髓生化有源, 骨骼得到骨髓的充养而坚固有力。筋膜是一种联络关节、肌肉, 专司运动的组织, 肝血充盈, 才能“淫气于筋”, 使筋膜得到濡养而维持正常的功能。曲池、肩髑穴主治上肢瘫痪、肩臂痛, 属大肠经, 络肺。肺主一身之气, 可通过心脉布散全身, 以温煦四肢百骸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上巨虚穴也是足阳明胃经穴, 为大肠之下合穴, 有调和肠胃, 通经活络之功。高先凤等[4]在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川芎嗪穴位 (委中、曲池、肩髑、阳陵泉) 注射观察脑梗死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37.5%, 显效率83.3%,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3.6%和52.2%。胡文军[9]在川芎嗪注射液静滴基础上, 治疗组用药l周后, 上肢选用合谷、曲池、肩儡、内关四个穴位, 下肢选用丰隆、阳陵泉、环跳、委中四个穴位, 每穴注射l0mg川芎嗪注射液, 1次/d, 7d为一疗程。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组总有效率83.3%, 对照组66.7%, 提示川芎嗪注射液静滴并穴位注射对急性脑梗死治疗安全有效。
2.2 肾藏精, 主骨生髓而充脑, 脑为髓之府, 其气与肾相通, 精足髓
充, 脑络畅行, 神旺血足, 统领着五脏六腑, 调节着各自的生理功能。在解决脑梗塞后遗症致残率上, 刘景峰[10]以醒脑开窍, 活血化瘀, 祛风通络为原则, 循经选穴, 辨证施治的原则, 导出经络-神经干相融穴, 按经选穴, 又可结合神经的分布选取神经于通过的神经肌肉运动点, 如肩髑、环跳、委中、阳陵泉穴位, 上述各穴交替选用, 2~3穴/次, 每穴0.5mL当归注射液, 隔日交替, 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d, 再进行下一疗程。发现治疗组治愈率97.3%, 显著高于对照组70%。
3 穴位注射治疗脑梗死常用的药物
3.1 灯盏花注射液
有扩张微细血管, 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提高心脑血管的供氧供血能力, 清除有害自由基, 同时还能抗血小板及红细胞聚集, 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11]。
3.2 川芎嗪注射液
是以川芎为原料提取的中成药静脉注射液, 因其能通过血脑屏障, 增加梗死后脑血流量和脑缺血后再灌注低血流量。扩张小动脉, 改善微循环, 能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 使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等状况得以改善[12]。
3.3 当归注射液
主要成分为藁本内酯、当归酮、香荆芥酚、正丁烯酞内酯、阿魏酸、丁二酸等, 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明显脑保护作用[13]。
3.4 灯盏细辛注射液
其主要成分为黄酮、吡喃酮、倍半萜、酚酸类化合物, 具有保护脑组织ATP酶活性, 改善离子转运, 防治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 抑制脂质过氧化, 保护脑组织细胞;另有有对抗花生四烯酸引起的体内血栓形成, 提高血脑屏障的通透性, 增加脑血流量, 降低脑血管阻力[14]。
3.5 丹红注射液
为中药丹参和红花的提取物注射液。可活血化瘀, 抑制血小板合成前列腺素, 从而抑制血小板黏附性和聚集, 降低血黏度, 抑制血小板形成, 促进纤维蛋白分解及微血栓溶解, 改善微循环, 加快血流速度, 保护脑组织细胞[7]。
3.6 纳洛酮注射液
为阿片受体竞争性拮抗剂, 可通过拮抗内阿片肽的病理生理效应, 通过稳定细胞膜, 增加脑血流量及脑灌注压、减轻脑水肿、改善脑代谢、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从而对缺血脑组织起保护作用[15]。
总的来说, 穴位注射治疗脑梗死安全可靠、疗效好、经济、操作简便, 可弥补单纯药物治疗的不足, 易被临床医生和患者接受。但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其临床疗效的取得可能是穴位注射和所用药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