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药物注射

2024-05-20

综合药物注射(精选10篇)

综合药物注射 篇1

瘢痕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创伤修复的过程。正常情况下, 机体的组织细胞受伤后, 会出现炎症反应, 刺激伤口内的成纤维细胞增生, 分泌基质及胶原纤维, 充填在伤口的基底[1];另外, 创缘表皮细胞的增生, 覆盖切口表面, 恢复皮肤的连续性和功能。如果伤口处瘢痕出现过度增生, 不仅破坏局部外观、影响美感, 而且可引起功能障碍。色红、坚硬、痒痛不适、突出于皮肤表面的肿块, 尤其是痒痛不适症状, 给患者身体上带来不适, 并造成心理痛苦。肩部是临床常见的体表瘢痕疙瘩好发部位之一, 手术切除后的高复发率是其治疗棘手的主要原因。2009年—2011年, 笔者针对15例不同原因形成的肩部瘢痕疙瘩拒绝手术患者, 采用综合注射疗法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例患者, 男3例, 女12例, 年龄19岁~48岁, 病程0.5年~11年。其中2例双侧肩部瘢痕疙瘩, 其余均为单侧肩部瘢痕疙瘩。瘢痕疙瘩的诊断: (1) 病变超过原始皮肤损伤范围; (2) 呈持续性生长; (3) 高起皮肤表面、质硬韧、颜色发红的结节状、条索状或片状肿块。本组患者均诊断为肩部瘢痕疙瘩。

1.2 治疗方法

治疗前检测肝脏功能均正常。α-干扰素100万U, 肌注, 每天1次, 15次后改为隔日1次, 共用30次。联合瘢痕疙瘩内注射曲安奈德混合液0.5~1.5 m L不等 (用等量生理盐水或2%利多卡因注射液稀释) , 每15 d~30 d 1次, 注射的次数和频率根据瘢痕的严重程度而定。注射时采用分层注射技术, 尽量浅层注射, 深层适当注射, 注射时严格掌握层次, 只将药液注入到瘢痕实体中。治疗后根据瘢痕疙瘩消退情况以及临床症状决定注射次数 (无复发倾向者注射1~2次) , 平均3~5次。

1.3 疗效评价

参照蔡景龙等制定的3级分类法[2], 并结合临床实践对疗效进行评估。治愈:自觉症状消失, 肩部瘢痕疙瘩完全软化、变平, 触之柔软, 肤色正常, 随访12个月以上未见复发者;显效:自觉症状尤其是痒痛不适症状基本消失, 瘢痕软化60%~70%, 变平, 触之硬度由原来的重度变为中、轻度, 略有色素沉着, 随访12个月以上未见复发;无效:自觉症状和瘢痕外观、质地未见明显改善, 或治疗后12个月内复发者。

2 结果

本组15例患者, 经干扰素以及曲安奈德混合注射液注射治疗, 9例治愈, 5例显效, 1例无效, 治愈率为60%, 总有效率为93.3%。

3 讨论

瘢痕疙瘩是皮肤伤口愈合或不明原因所致皮肤损伤愈合后所形成的过度生长的异常瘢痕组织, 俗称瘢痕瘤, 是一种生长活跃且极少进入成熟期的增生性纤维结缔组织, 因病变局限于真皮组织内可看作是一种良性肿瘤[3], 具有瘙痒、疼痛、感觉过敏等临床症状。目前的研究表明: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可能与皮肤张力、内分泌、家族性倾向和免疫等因素有关;体表易于形成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部位有耳垂、前胸、上背部、肩部、下颌和关节部位等。临床上治疗瘢痕的方法很多, 包括单纯外科手术切除、局部持续加压疗法、皮损内激素注射、硅胶制品外用、激光、冷冻和放射治疗等, 虽然均可取得一定的疗效, 但尚不能达到非常理想的效果。尤其是瘢痕疙瘩,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 其远期复发率都较高, 一致主张采用2种或2种以上方法综合治疗[4]。本组15例患者均拒绝手术, 瘢痕疙瘩手术治疗常易复发或形成更大的瘢痕, 目前尚无单一的方法能完全解决其复发问题[4]。瘢痕疙瘩是临床上常见疾病, 多由损伤引起, 至今对其发病机制尚不能确切阐明, 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学者提出了瘢痕疙瘩发生的肿瘤源性学说[5], 以借鉴肿瘤学研究成果对其进行治疗。本组病例予以α-干扰素, 用法是100万U, 肌注, 每天1次, 15次后改为隔日1次, 共用30次。曲安奈德注射液为长效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为合成的皮质类固醇, 其药理作用有:抗炎作用、抗过敏作用、免疫抑制作用等, 同时对纤维母细胞的脱氧核糖核酸 (DNA) 具有直接的抑制作用, 能抑制肉芽组织生长, 减少胶原合成, 增加胶原降解。其抗炎作用能减轻充血, 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抑制炎症细胞 (淋巴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等) 向炎症部位移动, 阻止炎症递质如激肽类、组织胺、慢反应物质等发生反应, 抑制吞噬细胞的功能, 稳定溶酶体膜, 阻止补体参与炎症反应, 抑制炎症后组织损伤的修复。本组病例均予以瘢痕疙瘩内注射曲安奈德混合液0.5~1.5 m L (用等量生理盐水或2%利多卡因注射液稀释) , 每15 d~30 d 1次, 经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3.3%。对于肩部瘢痕疙瘩采用综合药物注射疗法, 疗效较好, 尤其适合于拒绝手术者, 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魏奉才, 公茂来译.Darina Crastinova (法) .美容整形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52-156.

[2]蔡景龙, 张宗学.现代瘢痕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06-161.

[3]章庆国, 王林.医疗美容基础与临床[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267-273.

[4]李树平, 沈正洲.耳部瘢痕疙瘩治疗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08, 12 (10) :913-914.

[5]张涤生.临床病例会诊与点评:整形外科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356-357.

前列腺药物注射的护理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经我单位2010年1月-2011年1月20岁-55岁200列患者,临床应用证明此方法疗效确切,无明显副作用。

1.2方法:根据患者情况选用一种抗生素,常用的药物是,头孢抗生素1g,生理盐水10ml稀释,加2%利多卡因5ml,地塞米松5mg,用20ml八号针头注射器,配药时注意配伍禁忌,观察藥液有无混浊或沉淀,严格无菌操作流程,每周注射二次,分别为周一,四注射。六次为一个疗程。

2 护理:

2.1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在第一次前列腺注射时都会比较紧张,害怕,焦 虑,担心疼痛和不适,是否会伤到其他器官,性功能会受到影响等,我们首先要安慰患者,耐心讲解从前列腺的解剖结构到前列腺的注射部位和注射方法,注射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逐一详细讲解,由专业的医生负责消毒和注射,告知患者注射药物内已经加入了麻醉药物,可减轻疼痛,消除患者的顾虑,放松身心接受治疗。

2.2 操作前的护理准备,(一)在前列腺注射前一天:告知患者沐浴更换棉质宽松的病号服,如果患者体毛多者按要求备皮,春冬季节要注意给患者保暖预防受凉感冒,提前做好治疗室温度的调节,保持室温在28℃,(二)用物的准备:消毒棉球、消毒血管钳、消毒的石蜡油、一次性小方巾、消毒手套、安尔碘、投影灯、配备急救车、急救药物、配置好的药液,将配置好的药液放置在治疗盘内,推治疗车到治疗室,协助患者摆放体位,采取厥石位,双手放在胸前,臀下垫一块治疗巾,脱去一侧裤腿,盖在另一侧腿上,安慰和鼓励患者不要紧张放松心情,可听一些轻音乐缓解患者紧张的情绪,患者准备完毕就可通知医师治疗开始。

2.3 注射时的护理:医生戴无菌手套,消毒患者会阴部皮肤,石蜡油润滑肛门,医生针头刺入到患者的前列腺腺体包膜内,将药物缓慢地注入到前列腺腺体内,注射过程中要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如:剧烈疼痛、心慌、眩晕、出冷汗等,注射完毕协助患者穿好衣裤,到治疗室外休息15分钟,观察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注射部位有无血肿、疼痛和不良反应,有无排尿困难或者血尿,鼓励患者多饮水,勤排尿,避免憋尿,如患者无任何不适方可离开,如有上述症状及时通知值班医生处理。

3 出院指导:

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由于病情反复发作,有的患者会出现精神症状,指导患者要多与专科医生沟通交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避免久坐和疲劳,注意保暖,适量的体育锻炼和规律的性生活,经常热水坐浴,对慢性前列腺炎的症状改善有益,饮食方面:要戒烟、戒酒、忌食腥辣刺激的食物,多食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

参考文献:

综合药物注射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80例, 门诊患者65例, 住院患者15例, 男58例, 女22例;年龄最大65岁, 最小16岁, 平均年龄40.5岁;病程最大12年, 最短30d, 患两侧疼痛25例, 单侧疼痛55例。下肢疼痛者12例。对照组60例, 门诊患者39例, 住院患者21例, 男42例, 女18例, 年龄最大的55岁, 最小年龄的17岁, 病程最长的6年, 最短的14d。

1.2 病例选择

(1) 病史:青壮年及体力劳动者有突然弯腰扭伤, 腰部长期劳损或者受凉史。 (2) 症状:单侧或双侧腰部疼痛或酸痛, 不能久坐, 夜间不能固定一种姿势久睡, 受寒式劳累后症状加重, 疼痛从大腿向下放射至/平面以上, 随意转腰及旋转时, 腰部疼痛加重腰活动受限, 后伸时更为明显, 但咳漱, 打喷倢致腹压增高时, 对疼痛无影响。 (3) 体征:单侧或双侧及横突顶端有固定的压痛并可能触及到活动结节及条索状物, 或有肌纤维钙化后剥离感, 患侧臀中肌后缘与臀大肌前缘压痛, 可触及索状物, 腰部肌张力可增高,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加强试验阳性。 (4) X线片多见为正常, 部分可见第三腰椎横突过长, 或左右不对称, 或尖锐密度增大, 变白者, 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取俯卧位, 腹下垫枕在腰到横上缘水平骶棘肌外侧缘标记压痛最明显处, 常规消毒皮肤。左手拇按压进针点外侧, 右手携带7号的注射器, 沿手拇指甲从进针点快速刺入皮肤, 针尖落向内倾斜, 慢慢进针达到横突尖部。注消炎镇痛液6m L (由1%利多卡因5m L曲安奈德40mg) 然后分别在横突尖部的上下和外侧缘注入消炎镇痛液5~6m L, 注药时患者会有向下的麻胀感, 出针后右手拇指由骶棘肌外侧压向横突尖部, 治疗组加小针刀刀口平行骶棘肌刺入, 直达横突骨面后, 左手拇手指捉住针体以免进针过滤误入腹腔损失重要脏器。右手将针柄在横突尖部及上, 下和外侧缘分别切割1~2刀, 松解, 隔离至手下有松动感时出针刀, 治疗时注意针刀不离开骨面。均7d一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以《中医诊断疗效标准》为依据。治愈:腰疼体征消失, 腰活动自由, 能正常工作, 劳累后无复发。好转:腰腿疼症状减轻, 活动正常, 劳累后复发。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2.2 治疗结果

两组病例经1个疗程治疗后, 治疗组治愈率为90%, 对照组治愈率为70%, 治疗组治愈率比对照组多20%。

3 讨论

对腰三横突综合征采用药物治疗能有效解除肌肉痉挛, 改善血液循环, 阻断“疼痛-痉挛-疼痛”, 的恶性循环, 消除传向神经系统的病理冲动, 有效解除症状。加用小针刀松解腰三横突尖的粘连, 解除神经受卡压对本病能起到很好的疗效。在注射药物液要注意回抽, 避免直接注入血管。由于小针刀的部位较深, 易造成深部组织感染, 所以, 应严格无菌操作。小针刀切割时不能离开骨面, 以免损伤神经, 血管及周围脏器。临床研究表明, 治疗组起效快, 时间短, 治疗次数少, 疗效更确切, 可靠, 治愈率高达90%, 提示小针刀配合药物疗法是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摘要:目的 观察小针刀配合药物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80例, 用小针刀配合药物治疗。对照组60例, 用药物治疗。均治疗1个疗程再对比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90%, 对照组治愈率70%, 治疗组治愈率比对照组多20%。结论 小针刀配合药物治疗是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综合药物注射 篇4

【关键词】鞘内注射;化疗;不良反应;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03—01

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是白血病、淋巴瘤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但由于化疗药物难于通过血脑屏障,隐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血病细胞、淋巴细胞不能被有效杀灭,因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和中枢神经淋巴瘤,常发生在缓解期。鞘注化疗药能避开血脑屏障,高浓度到达脑部各中枢神经系统部位,是预防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脑淋巴瘤的有效方法。我科對75例血液病患者进行了鞘内化疗,通过观察不良反应及细致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3年6月我科鞘内注射化疗75例,男44例,女31例,年龄18—65岁,其中急性白血病(缓解期)51例,恶性淋巴瘤(非原发性中枢性淋巴瘤)24例,共鞘注化疗302次,最少一次,最多14次。

1.2方法 患者清洗腰背部皮肤后,换清洁宽松衣服,取去枕侧卧,背齐床沿,屈劲抱膝。取第3—4或第4—5腰椎棘突间隙为穿刺点,严格消毒铺孔巾,以2%利多卡因1—2ml在穿刺点作皮内、皮下至韧带的浸润麻醉,然后用7—9号腰穿针沿腰椎间隙垂直进针(针头斜面向上),推进7—8厘米深度或感到阻力突然降低时,进入蛛网膜下腔,缓慢拔出针芯,见脑脊液流出后,进行测压。收集脑脊液3ml行常规及生化检查。并缓慢分次注入注射用水3ml+地塞米松5—10mg+甲氨蝶呤10—15mg或注射用水3ml+地塞米松5—10mg+甲氨蝶呤10—15mg+阿糖胞苷30—50mg,边注入药物边回抽脑脊液,使每次注入量大于回抽量,经过5-6次后全部注入。无菌粘贴外敷,按压数分钟,操作结束嘱患者去枕平卧6h,穿刺点避水3d。

2 结果 75例患者共行鞘注化疗302例次,部分例次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呕吐16(5.30%)例次,腰痛8(2.56%)例次,头痛、头晕32(10.60%)例次,下肢疼痛、麻木5(1.66%)例次,发热2(0.66%)例次。

3 护理

3.1心理支持 很多患者惧怕腰穿及鞘内化疗,经常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关心、安慰患者。讲解白血病、淋巴瘤疾病知识及腰穿相关知识、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反应,使患者意识到鞘注化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消除其紧张情绪和恐惧、忧虑感,以取得配合。

3.2环境准备[1] 病室不留陪护,保持安静、空气流通,调节室温22—24 ℃,湿度50%-60 %。屏风遮挡患者,停止扫床、换床单等护理操作,减少飞尘,术前紫外线照射病室30min。

3.3不良反应的护理

3.3.1 呕吐 呕吐是由于鞘内注射的化疗药物在流经侧脑室时,刺激侧脑室的脉络膜丛分泌较多的脑脊液,使颅内压短暂升高而引起[2]。一般发生于鞘内注射后3-5 h,轻者仅有恶心感,重者可呕吐1-3d,常为胃内容物。嘱患者卧床休息,进清淡饮食,每餐不易过饱,呕吐严重时暂禁食。注意观察生命征、瞳孔、意识变化及呕吐物的量、颜色、性质,如为呕吐血性物或呈喷射状呕吐,应立即报告医生,必要时予降颅压治疗。恶心,呕吐也与患者的精神状态、心理因素、身体因素等密切相关,告知其此属正常的反应,大都能自行缓解,帮助患者克服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一方面可以提高患者对不适的阈值;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从而降低大脑呕吐中枢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增加患者对恶心、呕吐的耐受力[3]。 本组呕吐患者中有7例次静脉注射格拉司琼止吐针缓解,2例予甘露醇降颅压治疗,其余均自行缓解。

3.3.2头痛、头晕 32例次患者头痛、头晕为腰穿后脑脊液渗漏致低颅压引起,发生于鞘内注射后3~10 h,持续1-7 d。患者均诉坐起及抬头后发生或加重,疼痛部位为枕部或额部,程度为中度、重度、剧烈不等。嘱患者延长卧床时间,取去枕平卧位或头低脚高位。予大量饮水及补液(生理盐水或平衡液),每日2000毫升~3000毫升,可反射性地引起脑脊液分泌增加,改善脑脊液的循环,促使脑脊液压力的恢复。

3.3.3下肢疼痛、麻木 常发生于腰椎穿刺及推注化疗药的过程中,患者主诉单侧下肢或双下肢酸痛、刺痛、麻木,此时,可适当减慢推药速度,将甲氨蝶呤放在第二管注射,对患者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告知一般在注射后2 h内下肢疼痛、麻木会自行消失,鞘内注射结束后予周林频谱仪照射下肢,严重者遵医嘱给予口服止痛药。本组5例次患者经频谱仪照射自行缓解者4例次,另1例次口服奇曼丁及维生素B12营养神经治疗后缓解。

3.3.4发热 据推测,发生发热的原因是由于鞘内注射的化疗药物通过脑脊液循环,在流经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时对周围组织产生刺激,特别是对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的影响而引起;另外甲氨蝶呤具有半抗原性,可与白蛋白结合成致热原,亦可能引起发热[4]。2例患者体温在38.5℃以上,按医嘱予泰诺林退热处理,并给予冰袋物理降温。嘱患者多饮水,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时更换汗湿衣物。经对症处理后体温降至正常。

3.3.5腰痛 8例次出现腰部酸痛,活动时显著,这些患者均行多次腰穿鞘注,考虑为多次穿刺损伤所致。以后我们根据病人体重、年龄及性别,尽量选用小号针,并更换腰椎棘突间隙穿刺,避免副反应的发生。

4.讨论

由于化疗药物难以自由通过血脑屏障并在脑脊液中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成为白血病细胞、淋巴细胞的“庇护所”及复发根源。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地塞米松三联或二联鞘内注射治疗,对预防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中枢神经淋巴瘤有肯定的疗效[5] ,但鞘内注射化疗药可引起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头痛、头晕、呕吐、发热、下肢疼痛、麻木等),增加了患者痛苦及心理负担。不良反应发生既可能是患者个体原因,也可能与药物浓度、推注速度和操作不当等因素有关。我们通过鞘注前心理护理及采取预防感染措施;鞘注过程中注意用药顺序,减慢注射速度,边注入药物边回抽脑脊液,稀释药物溶度,减少药物对脊神经刺激;鞘注后认真观察及细心护理,及时地发现和处理各种不良反应,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保证鞘注化疗的顺利进行及疗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玉华.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治疗白血病62例配合[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2):82—83

[2] 朱永生,葛 娟,郭祥.小儿急性白血病鞘内注射的副反应观察[J].江苏医药杂志,200l,27(6):471

[3] 梁小辉,邹玲,李毅,等.癌症化疗中恶心、呕吐的相关因素和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8):619

[4] 王晓丹.鞘内注射甲氨蝶呤致发热等不良事件分析[J].天津药学,2005,17(6);35—36.

注射用抗菌药物的利用分析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文资料来源于我院医院信息系统(HIS) 2009年至2011年注射用抗菌药物销售统计分析数据。包括药品的名称、规格、销售金额、数量、单价等。

1.2方法

同一名称不同规格、厂家的药品折算后归入该药品的总销售数量。限定日剂量DDD值采用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药品字典及DDD值。用药频度(DDDs)=该药品消耗量/该药DDD值,DDDs越大,说明该药物的使用频率越高。

2结果

2009年至2011年注射用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及所占比例见表1;注射用抗菌药物品种数及分布情况见表2;以销售金额及所占比例排序见表3;以DDDs排序见表4。

3讨论

由表1可知,我院3年来抗菌药物的销售额随西药销售金额的大幅增长,也随之增长,所占比例稳定并略有下降。销售金额的增长与来院患者增多密切相关。注射用抗菌药物占抗菌药物销售金额的绝大部分,分别占到了95.9%、97.4%、96.0%。说明我院在应用抗菌药物中,以注射用抗菌药物为主,并所占比例相对稳定,这与需要应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多为急、重患者为主有关。

由表2可知,注射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逐年增多,应用比较多的主要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和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以第三代头孢菌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制剂为主。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广,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效,有强大抗阴性杆菌作用,对阴性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对绿脓杆菌与厌氧菌有不同程度抗菌作用,体内分布广,组织通透性好[1]。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本身没有或只有很弱的抗菌活性,与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类联合应用,可发挥抑酶保护增效作用。使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与酶抵制剂联合使用时发挥增强抗菌作用和扩大抗菌谱的作用[1]。氨基糖苷类为广谱抗生素,临床用来控制阴性杆菌及绿杆菌和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常用抗生素。正是因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和氨基糖苷类的抗菌作用特点,使其二类药物成为临床有较多应用品种的抗菌药物。

由表3及表4可知,在DDDs排名前10位的注射用抗菌药物中,有β-内酰胺类及其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喹诺酮类、克林霉素、硝基咪唑类。有五种药品分别是头孢唑肟、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氟罗沙星、克林霉素、奥硝唑和左氧氟沙星,在三年中均进入了前10位中。在三年中我院注射用抗菌药DDDs的排序在前10位的,除个别品种因价格因素外,其在每年销售金额的排名也基本排在前10位。这说明我院抗菌药物DDDs的大小与其销售金额基本成正比,没有贵重药品滥用现象。对比DDDs前三名发现均为β-内酰胺类及其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说明这类药物因其抗菌谱广、作用强深受广大临床医师的青睐。每年DDDs的排序变化体现了我院每年都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临床用药的变化及特点实际情况,调整和指导临床用药。销售金额排序前10位销售金额占到全院抗菌药物销售金额的绝大部分,分别为89.3%、88.9%和79.2%,DDDs排序前三名的药品,三者销售金额之和分别占抗菌药物销售金额的39.8%、45.6%和45.4%,这说明我院注射用抗菌药物存在应用品种比较狭窄,这和临床医师用药习惯及喜好有关。如头孢孟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比较强,不良反应少而受临床医师的青睐,在2011年其DDDs值和销售金额均排在第1位,而且其销售金额所占比例远高于其它注射抗菌药物。报文献报道,革兰阴性菌特别是非发酵菌对头孢类抗菌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2],头孢孟多作为一个二代头孢菌素中应用最早的品种,它对对某些阴性杆菌产生的酶并不稳定,其价格也并不便宜。临床的大量使用增加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患者的经济负担。

总体来说我院注射用抗菌药物的品种稳定,应用比较合理。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应用品种起点高,个别品种费用高、用量大等问题,我院今后将继续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严格要求,加强临床医师的培训,提高我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水平。

摘要:对我院2009年至2011年度的注射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促进合理用药。对2009年至2011年注射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品种、销售金额和DDD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我院注射用抗菌药物占抗菌药物的绝大部分, 使用基本合理。但存在一定问题, 应进一步向临床加强宣传合理作用抗菌药物。

关键词:抗菌药物,销售金额,抗菌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家泰.临床药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95-668.

选穴注射药物治疗贝尔面瘫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贝尔面瘫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23~63岁,平均(48.2±7.4)岁;病程10 d~6个月,平均(2.4±0.8)个月。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未采用过激素治疗,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比、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选穴主穴为人中、

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选穴主穴为人中、百会、鱼腰、下关、丝竹空、阳白、牵正、迎香、太阳、地仓、四白、颊车、承浆,以25 mm毫针捻转补泻的补法行针,并选配穴三阴交、足三里,以40 mm毫针采用提插补泻法的补发行针,同时40 mm毫针选择合谷穴采用提插补泻法的泻法,每次留针20 min,2 d 1次,20 d为1个疗程。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针刺治疗基础上给予选穴药物注射治疗,选取患侧迎香、阳白、地仓、牵正、太阳、四白、颊车、承浆8个穴位,每次选取4穴交替注射。药物采用甲钴胺注射液500μg/mL,每次每穴0.25 mL(125μg),2 d 1次,20 d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判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及2个疗程的临床疗效及面神经功能指数(FNFI)评分情况。疗效判定参照使用神经病学关于面瘫治疗效果的判定标准,痊愈为症状全部消失,面肌的功能得到完全恢复;显效为症状基本消失,面容恢复至正常,部分面积尚未完全恢复;好转为症状有所减轻,面容有所恢复,面肌恢复的程度不满意;无效为症状治疗前后无改善。总有效=痊愈+显效+好转。FNFI测定时限去患者的中颌关系,保持唇部静态,度量外眦到同侧的口角距离,计算受累区s1与非受累区面积S1,测量患者大笑时同位置的,受累区s2与非受累区面积S2,比较(S1-S2)/(s1-s2)的值即FNFI,正常者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1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80.0%,治疗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治疗1个疗程总有效率为71.1%,治疗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81.6%。两组治疗1个疗程及2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12,P<0.05;χ2=3.895,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3.412,*P<0.05;χ2=3.895,**P<0.05

2.2 两组治疗1个疗程及2个疗程后面神经功能指数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1个疗程后FNFI评分为(82±18)%,治疗2个疗程后FNFI评分(94±5)%;对照组治疗1个疗程后FNFI评分为(66±14)%,治疗2个疗程后FNFI评分为(86±16)%。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FNF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贝尔面瘫属于临床常见病症之一,有报道称贝尔面瘫70%左右患者在2~3个月内可以恢复至正常,但是在此期间由于面瘫对患者会造成较大的心理、功能影响[3],因此寻求贝尔面瘫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缩短病程为治疗的首要任务。贝尔面瘫的主要致病因素为单纯疱疹病毒(HSV-1)感染,传统西医治疗主要依赖糖皮质激素治疗,如波尼松、阿昔洛韦等,可以通过对病毒的抑制作用,激活体内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并进一步转变为三磷酸无环鸟苷及二磷酸这些抗病毒产物,有一定的临床效果[4]。

对于贝尔面瘫,中医认为其属于“口眼涡斜”的范畴,多发于夏秋或者秋冬的交替之时,多因夏秋气温较高,汗出当风或起居不慎所患,多为脉络空虚,抑制风寒邪气内侵阳明、太阳脉络,导致气机阻滞,弛缓不收。《灵枢·经筋》中记载有“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自口目为僻”。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贝尔面谈中针灸治疗时穴位多在头面之处,并分别取自手足少阳、手足阳明经脉,以促进面部局部的气血运行,调节经脉气血,使得充和条达,面部筋脉得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在颊车穴处存在耳大神经及面神经的下颌缘支分支的经过;颊车透地仓时,针体可以经过笑肌、咬肌、降口角肌、颧肌和口轮匝肌等受面神经支配面部的表情肌;翳风进针针体可经过腮腺,而腮腺内有者耳颞神经和面神经的经过等[5,6]。由此可见,针灸刺激可以增强神经兴奋性,从而刺激神经的再生及侧支的建立,提高肌肉的收缩能力,增加血液循化,使机体的功能得到部分回复。

近些年来,穴位注射技术的研究已表明,通过特定穴位注射,可以起到超出常规肌内注射更好的效果,这与穴位内注入药物会存在于穴位之中,通过其不断的化学刺激,激发经络腧穴功能,刺激效果与药物的效果起到了叠加作用,从而增强了药物的疗效。另外病理状态下,部分部位会出现特殊的病理变化,穴位存在压痛或者良导现象,适量地将药物注入可以改善局部的特异性变化。甲钴胺注射液属于内源性辅酶B12,较其他非活性维生素B12更容易进入到神经细胞之内,且周围神经之中也有较高的含量。甲钴胺对于受损神经的修复主要在于刺激了轴突神经细胞中的核酸及蛋白质合成,再生受损的轴突区域,存进了髓鞘主要成分即卵磷脂的合成,对受损髓鞘起到了较好的修复,并恢复了突触的传递速度。对面部麻痹神经的再塑效果显著。本文结果显示,采用穴位注射甲钴胺联合针刺治疗较单纯针刺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且面部神经指数改善较好,由此可见针刺及药物的双重作用提高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临床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总结分析我院近年来采用选穴注射药物治疗贝尔面瘫的方法及临床效果,可见贝尔面瘫采用穴位注射甲钴胺能够有效地提高患侧神经纤维兴奋性,促进了轴索再生,通过针刺及药物的双重作用提高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临床疗效显著。

摘要:目的 观察选穴注射药物治疗贝尔面瘫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78例贝尔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患侧选穴针刺治疗,每次留针20 min,两日1次,20 d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侧选穴甲钴胺注射液交替注射治疗,每次每穴注射0.25 mL,疗程及次数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个疗程及2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1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80.0%,治疗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7.5%,均高于对照组(71.1%、8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1个疗程及2个疗程后面神经功能(FNF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贝尔面瘫采用穴位注射甲钴胺能够有效地提高患侧神经纤维兴奋性,促进了轴索再生,通过针刺及药物的双重作用提高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选穴注射药物,贝尔面瘫,神经纤维兴奋性,轴索

参考文献

[1]罗伟中.高压氧治疗贝尔面瘫患者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1):147.

[2]泮中其,潘巍,应一.针刺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贝尔面瘫[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11):880.

[3]娄勍,谢君.加味牵正散治疗贝尔面瘫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9):72-73.

[4]韩维举.贝尔面瘫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9,3(9):14-20.

[5]向玉春,李雪梅.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面瘫68例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5):76-77.

综合药物注射 篇7

关键词:流动注射技术,荧光药物分析法,应用

药物药理学分析一直是医疗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了解药物药性如何作用于人体, 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哪些药物适合哪些病情, 能够对患者进行对症下药,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荧光分析法作为一种传统的药效药理分析方式, 其有着操作简便, 设备技术要求低, 高灵敏性和选择性等诸多优势, 被广泛应用在了药理药效的分析工作上, 给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共享。

1 流动注射技术和荧光药物分析法概述

荧光药物分析方法主要就是利用物质在被紫外线照射过后会处于一种特殊的激发状态, 而处在激发状态的各分子在经历碰撞或发射处理后, 就会具有特殊化的荧光反应, 利用这种特殊的荧光反应就可以对药物进行定性定量的检测。根据物质发生荧光的途径不同, 可以将这种药效分析方式分为直接检测法和间接检测法两种[1]。其中直接检测法就是利用药物本身所发出的荧光对其进行测定;而间接检测法则主要用于药物本身无法发出荧光或荧光反应较弱的情况, 可以利用各类染色剂, 使其与药物发生络合反应, 产生各类荧光, 再利用络合反应的性质确定药物的药效和药性。在施用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高灵敏性和高选择性, 其检测结果可以达到10克数量级别, 同时对于有机酸的选择性非常好[2,3]。

而流动注射技术则是由丹麦研究者创造的, 其主要是在热力学的非平衡条件下, 在液相下对试剂样品区带进行重现的定量流动分析方式, 其主要就是与其它分析方式相结合, 大大提高分析的效果, 对于被测物质的浓度有着较高的检测准确率。

2 利用流动注射联合荧光分析法检测卡马西平的分析

卡马西平本身在利用荧光分析法进行检查时, 其不会出现荧光反应, 需要对其进行氧化作用, 使其转变成为能够发出荧光的物质。其最大激发波长为355nm, 而最大发射波长为478nm。在分析检测的过程中加入丙酮还可以对荧光反应进行增强, 再利用流动注射技术, 利用醋酸纤维素与二氧化铅进行固化反应, 制成反应器, 并且将其置于磷酸环节中进行测定, 一般被应用在人体血液中卡马西平浓度的检测过程中[4]。

卡马西平属于咪嗪类药物, 主要被应用于制作抗癫痫和惊厥的药物中, 能够有效对人体神经系统进行作用, 对于抽搐、神经性疼痛等症状有着极好的疗效。同时也可以将其应用在治疗躁狂症、抑郁症、心律失常症等多个方面, 其疗效主要与人体血液中卡马西平的浓度有关。在检验过程中可以利用分光光度计进行含量检测, 波长一般设定为285nm。在进行检验前, 首先要取10粒药品样本, 将其进行充分的研磨, 然后精确称取50mg的药品样本, 放于烧杯中。其次, 在烧杯中加入20ml的无水乙醇溶液, 并将其转移至容量瓶中, 定容50ml, 充分震荡后静置1h, 取溶液上层清液, 制成浓度为1µg/ml的样品溶液。第三, 提取约0.5ml的人体血浆, 加入0.1mg/ml的CBZ溶液, 充分震荡。第四, 利用乙腈溶液去除血浆样品中的蛋白, 共进行3次, 每次利用3ml乙腈进行去除。第五, 将离心机的转速设定为8000r/min, 对样品离心5min, 之后提取样品中的上层清液, 放入25ml的容量瓶中, 并利用乙腈定容至25ml。第六, 称取0.25g的醋酸纤维素放入烧杯中, 并加入2ml的丙酮和0.5ml的甲酰胺, 进行充分混合。然后加入5g左右的二氧化铅, 对溶液进行搅拌, 直到溶液无法搅动为止, 发现凝固溶液中含有红褐色的小颗粒, 将凝固溶液去除, 烘干研磨, 制得反应后的二氧化铅。第七, 将二氧化铅放入玻璃管内, 将两段用玻璃棉填实, 避免检测过程中液体流入导致二氧化铅流出。第八, 将荧光检测器电源接通, 将其激发波长设定为355nm, 将其发射波长设定在478nm, 将检测样品放入检测器中, 以0.5ml/min的注射速度与磷酸溶液混合, 并将其注入二氧化铅反应器中进行检测。在进行该项实验的过程中, 固相反应器的制作是检测结果的主要影响指标, 因此相关研究者在进行检测的过程中要严格注意, 保证二氧化铅颗粒较小, 提高其与检测液的接触面积, 增加检测的准确度。

3 利用流动注射联合荧光分析法检测氯普噻吨的分析

氯普噻吨是一种用于治疗精神性疾病的药物, 其主要就是通过对人体脑部神经突触的多巴胺受体活性进行提高, 从而对患者的精神性疾病进行治疗, 其药效与氯丙嗪相似, 疗效虽然没有氯丙嗪强, 但是其镇静作用却较好, 能够有效对精神抑郁、焦虑等情绪进行有效的缓解, 并且不良反应较轻。

其检测方法较为简单, 首先取氯普噻吨样品进行研磨, 并将其与1ml的醋酸进行混合溶解, 再利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ml, 充分震荡后静置2h, 取上清液体。其次, 利用与检测卡马西平的后续方法制作固定反应器和磷酸媒介, 配合进行检测。氯普噻吨与卡马西平有所不同的是, 氯普噻吨本身具有弱荧光反应, 而卡马西平没有英冠反应, 因此其可以通过氧化反应产生特定的荧光反应, 辅助检测的进行。

4 结语

利用流动注射技术联合荧光药物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对人体血浆中的相关药物浓度进行确定, 进而了解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性质, 为研究患者药代动力学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

参考文献

[1]王永利, 张江伟, 王立华, 等.荧光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 (12) :532-255.

[2]张贵珠, 张海清, 何锡文, 等.双体系双波长荧光光度法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95, 16 (1) :43-46.

[3]杨旭.荧光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25 (4) :1571-1572.

综合药物注射 篇8

1 发病情况

仔猪黄痢常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尤以1~3日龄最多见,随着日龄的增长而减少,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仔猪白痢主要发生于1月龄以内的仔猪,以10~20日龄发病最多。十年来,先后在会东县会东镇的胜利村、鱼山村、杉松村、老街村、丫口村等地诊治1 080例,其中仔猪黄痢428例,仔猪白痢652例。

2 临床症状

仔猪黄痢流行初期的病猪突然表现软弱无力,呈昏迷状态,很快死亡。未死的仔猪排黄色或黄白色稀粪,其中含有乳凝块、精神沉郁,吃奶减少或不吃,由于脱水眼球下陷,迅速消瘦,不及时治疗,最后呈昏迷状态而死亡;仔猪白痢体温一般正常,精神、食欲无明显变化。但随着病程发展排出乳白、灰白、淡黄或黄绿色、含有粘液的稀便,随后腹泻次数增多,排泄物腥臭而稀薄,有时混有气泡;仔猪逐渐消瘦,被毛粗乱无光,尾和后肢被粪便污染,精神萎顿、恶寒。吃奶吃食减少或不吃,表现渴感,严重的见脱水。病程与转归,视病因、治疗和护理情况不同而异。

3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即可作出确诊。

4 防治措施

4.1 预防

预防仔猪黄痢、白痢的发生,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尤其要消除病原菌和各种诱因,产仔母猪的乳头和其他部位的皮肤可用0.1%高锰酸钾擦拭,产圈打扫清洁和消毒后才放入仔猪哺乳;尽早喂初乳,早补料,提高仔猪抗病力,发生过本病的母猪,在仔猪产后12 h内全窝仔猪口服抗菌药物,连用3d或超过3d,即可预防又有治疗作用。

4.2 治疗

(1)药物选择:穿心莲2~4 ml/头,硫酸连霉素0.1~0.2 g/头;(2)注射部位为交巢(后海)穴,位于尾根下方,肛门上方之间的凹陷处。(3)保定与注射方法:畜主将手紧握仔猪两后肢倒提式保定,术者用5 ml一次性塑料注射器配5~7号针头,吸药后,左手固定猪尾,右手持注射器,针尖向交巢穴内上方刺入0.67~1.34 cm,缓慢将药液推入,一般注射1次即可痊愈,重者2 d后可重复用药1次。

5 效果观察

会东镇鱼山村某养殖户,2005~2007年间,养有经产母猪2头,产仔12窝,其中6窝84头仔猪发生本病(黄痢28头,白痢56头),最早的在产后12 h开始拉黄痢,最迟的产后29 d开始拉白痢。采用上述方法治疗,第一次用药治愈65例,二次用药治愈19例,一头仔猪都没有死亡,为该养殖户减少损失达4万余元。

6 小结与讨论

综合药物注射 篇9

【摘 要】 目的:观察不同药物治疗肺癌胸腔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肺癌胸腔积液患者136例,按照用药不同分为顺铂组、金葡素组、IL-2组和顺铂联合金葡素组。顺铂组给予顺铂注射治疗;金葡素组给予金葡素注射治疗;IL-2组给予剂量IL-2注射治疗;联合组给予顺铂联合金葡素注射治疗。比较临床效果。结果:金葡素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2.4%,明显优于顺铂组33.3%、LI-2组4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铂联合金葡素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优于顺铂组、LI-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铂联合金葡素组和单纯金葡素组临床疗效明显比其他组好,但两组临床疗效差异不明显,均可适合在临床使用。

【关键词】 肺癌;胸腔积液;顺铂;白介素-2;金葡素

【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6-0127-02

恶性肿瘤浸润胸膜细胞导致恶性胸腔积液,多由肺癌、肝癌、胃癌、淋巴瘤等直接扩散或转移到胸膜腔内导致[1-2]。特别是晚期肺癌失去手术、放化疗的最佳机会,胸膜腔内药物治疗能够起到改善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目前胸膜腔内给药的选择较多,主要包括化疗药、生物靶向制剂、中成药制剂等,针对药物之间疗效比较的研究较多。本研究选择我院内科病房收治的肺癌胸腔积液患者136例,按照用药不同分为顺铂组、金葡素组、IL-2组和顺铂联合金葡素组,观察各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内科病房2013年7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肺癌胸腔积液患者136例,其中男60例,女76例。将以上136例患者按照用药不同分为四组。顺铂组36例,IL-2组26例,金葡素组34例,顺铂联合金葡素组40例。顺铂组36例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46~82岁,平均年龄(68.3±7.8)岁,其中非小细胞癌30例,小细胞癌6例。IL-2组26例中男9例,女17例,年龄(44~81)岁,平均年龄(68.2±7.4)岁,其中非小细胞癌19例,小细胞癌7例。金葡素组34例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67.3±7.1)岁,其中非小细胞癌29例,小细胞癌5例。顺铂联合金葡素组40例中男15例,女25例,年龄45~84岁,平均年龄(69.2±7.1)岁;其中非小细胞癌32例,小细胞癌8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完成胸部CT、胸部MRI、上腹部彩超及PET-CT,依据国际最新《肺癌的临床分期标准》[3]及KPS评分表[4],所有患者均为Ⅳ期、EPS评分超过50分,已失去手术、放化疗机会。以上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予以补液、营养支持治疗。注射药物前将胸腔积液抽吸或引流充分,将药物(北京太洋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629)加入0.9%生理盐水50ml(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4093)中稀释后直接注入患者胸膜腔内,取腋后线第7或第8肋骨上缘进针,用药后患者取卧位,活动不便的患者给予摇动床头调整,使药物均匀作用于胸膜腔内。给药前完善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等相关实验室检查。

顺铂组给予顺铂粉针(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1357)50mg/m2 ·次,1次/天,给药第1~5天,用药前予胃复安止呕,三周后重复用药,2个月为一个疗程;IL-2组给予白介素-2(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S10970060)200单位/次,1次/天,给药第1~7天,三周后重复用药,2个月为一个疗程;金葡素组给予金葡素(浙江万翔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0970052)20mg/次,1次/天,静脉给药,2个月为一个疗程;顺铂联合金葡素组:顺铂粉针50mg/m2·次,1次/天,给药第1~5天,用药前予胃复安止呕,三周后重复用药,2个月为一个疗程;金葡素20mg/次,1次/天,2个月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①给药4周后复查胸部X片以明确病情变化,主要观察胸水变化情况。②比较各组如胸闷、胸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情况。

1.4 疗效评价 依据WHO临床疗效评估指标[5]划分为:完全缓解(CR)胸水完全消失,临床症状缓解持续一个月以上;部分缓解(PR)胸水减少量大于50%,临床症状缓解持续时间一个月以上;无效(NC)胸水未见明显减少甚至增加,临床有效率=[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6. 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TX-*3]±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临床效果比较 金葡素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2.4%,明显优于顺铂组33.3%、LI-2组4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铂联合金葡素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明显优于顺铂组、LI-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葡素组与顺铂联合金葡素组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比较 主要包括发热,胸闷、胸痛,消化道反应及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总数降低等。顺铂联合金葡素组和单纯金葡素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9%、2.5%,明显低于顺铂组和IL-2组的55.6%、6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肺癌导致的胸腔积液是晚期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该类患者已失去手术及放化疗的最佳时机,此阶段应用胸膜腔内给药是常用的姑息疗法。目前临床常应用于胸腔给药的种类有以下几种:①化学药品,如滑石粉;②抗菌素类,如四环素、头孢唑林等;③细胞毒药物;④生物制剂;⑤中成药制剂。有研究表明[6]生物制剂、细胞毒药物应用于恶性肿瘤导致的胸腔积液疗效较好,具有临床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偏低、疼痛感较弱的优势。本研究选取我院内科病房收治的肺癌胸腔积液患者,应用不同药物组治疗肺癌所致胸腔积液,选择的顺铂、IL-2和金葡素均符合目前治疗原则。

金葡素是我国研制的抗癌生物制剂,是一种葡萄球菌肠毒素药物,该药物通过直接和MHC-Ⅱ类物质结合,引起特异性Vβ片段的T细胞增殖,从而对肿瘤细胞产生杀伤。有研究发现[7],金葡素能够激活外周淋巴细胞,包括CD3+、CD56在内的细胞比例明显升高。IL-2是临床常用的生物调节剂,能够活化T淋巴细胞,激活NK细胞,增强单核细胞对肿瘤的杀伤性。顺铂是临床最为常用的光谱化疗药物,也是肺癌患者的核心药物之一,具有广谱抗癌效果。顺铂以二价铂和两个氯原子、按分子结合,可抑制癌细胞DNA复制过程。其中DDP细胞对顺铂最为敏感,高浓度顺铂可抑制RNA和蛋白质的合成。能够和DNA发生反应,与DNA形成交叉链接,有效抑制DNA的复制和转录,从而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局部用药能够增加药物浓度,增加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本次金葡素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2.4%,明显优于顺铂组33.3%、LI-2组4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顺铂联合金葡素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明显优于顺铂组、LI-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发热,胸闷、胸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及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总数降低,顺铂联合金葡素组和单纯金葡素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顺铂组和IL-2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金葡素和顺铂联合金葡素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偏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顺铂联合金葡素组和单纯金葡素组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顺铂组和IL-2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顺铂联合金葡素组和单纯金葡素组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以上两组临床疗效差异不大,联合组并不优于单纯金葡素方案。

参考文献

[1]辛庆红,李继成,陈杭薇,等.胸腔内注射不同药物治疗肺癌胸腔积液疗效对比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8):1423-1424.

[2]涂德军,张启龙,洪俊强,等.胸腔内注射不同药物治疗肺癌胸腔积液疗效对比观察[J].河北医学,2014,20(2):296-298.

[3]汤钊猷. 现代肿瘤学 [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4.

[4]周吉昌. 实用肿瘤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92.

[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WHO handbook for reporting results of cancer treatment [M]. 1979.

[6]杨宏山, 瞿广桥. 艾迪注射液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临床观察[J]. 中华全科医学, 2011, 09(06):875-876.

[7]王怀碧, 汪宇宏, 苏立,等. 高聚金葡素联合顺铂治疗84例肺癌所致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J]. 重庆医学, 2009, 38(1):66-67.

综合药物注射 篇10

过敏反应, 又称"变态反应", 是一种免疫功能失调症, 是指由于外来的抗原物质与体内特异性抗体结合后由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释放大量过敏介质而造成的一组临床症侯群, 主要表现为局部血管扩张, 血管通透性增高, 器官平滑肌收缩以及腺体分泌增强等。在临床治疗护理中常见的过敏原有青霉素、链霉素、异种血清等。过敏常常发生在一部分具有过敏体质的人, 当这些人多次接触到致敏原 (抗原) 后, 特异性抗体便会与其结合, 使机体介质细胞脱颗粒, 释放多种介质, 从而产生一系列过敏症状。呼吸系统症状有:胸闷, 心悸, 喉头水肿, 呼吸困难, 哮喘发作等;循环系统症状有:畏冷, 出冷汗, 面色苍白, 烦躁不安, 脉细弱, 血压下降等;消化系统症状有:恶心, 呕吐, 腹痛、腹泻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意识丧失, 昏迷, 大小便失禁等;皮肤症状可表现为荨麻疹, 皮肤瘙痒、丘疹样或猩红热样红斑、皮下出血、皮肤大面积剥脱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5年5月至2009年5月间, 在我院输液中心共发生静脉点滴及肌肉注射药物出现过敏反应38例, 涵盖14种中西药物。现回顾性总结这些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及急救治疗护理经过。临床38例药物过敏反应中, 男11例, 女27例;年龄18-60岁不等。西药制剂7种, 中药制剂7种。出现过敏性休克1例, 呼吸系统症状为主19例, 循环系统症状为主13例,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3例。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反应3例。反应轻者表现单一, 停药后症状即解除;表现重者出现多系统症状, 病情紧急, 甚至危及生命。

1.2 方法

对38例过敏反应患者, 及时采取停药、换药, 药物抢救及急救护理等措施。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脱离危险, 未出现生命危险及功能损害。

3 体会

38例药物过敏反应抢救成功的关键是:a.用药前详细询问了药物过敏史;b.严密观察了用药中的反应;c.准确判断了过敏反应的发生;d.及时应用了抢救药品及抢救护理措施。

4 典型病例

4.1 双黄连注射液药物过敏反应3例。

典型病例:女, 60岁, 因血压高并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等就诊, 给舌下含化心痛定, 并给静脉点滴5%GS250ml+双黄连针60ml, 用药不到2min, 患者诉难受, 胸闷, 呕吐, 头歪向一侧, 意识丧失。急将患者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测血压60/30mmHg, 心率110次/min, 急换生理盐水, 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mg, 同时给予吸氧2min后患者神志清醒, 5min后生命体征恢复正常。

4.2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过敏5例。

典型病例:女, 28岁, 孕3产2流1, 因附件囊肿静脉点滴左氧氟沙星注射液100 ml, 针扎上1min, 观察患者面色苍白, 头歪向一边, 诉胸闷难受, 赶紧将针拔掉, 将患者平卧于床上, 测血压60/30mmHg, 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mg, 观察患者面色渐好转, 5min后测血压90/60mmHg, 给服温开水, 观察0.5min后, 患者无诉其他不适。

4.3 鱼腥草、穿琥宁注射液过敏5例。

典型病例:女, 55岁, 因上呼吸道感染输5%GS250ml+鱼腥草针60ml, 用药3in后, 患者诉心慌、压气, 遂关输液器开关, 除去管内液体, 换生理盐水静滴, 患者症状缓解, 严密观察10min, 患者无诉不适, 至整组液体用完, 患者未有其他不适。

4.4 甲硝唑、替硝唑注射液过敏5例。

典型病例:女, 17岁, 因附件炎静点替硝唑注射液100ml, 用药不到5min, 观察患者面色苍白, 发出呻吟声, 问之诉胸闷难受, 赶紧关输液开关, 冲出管内剩余液体, 换生理盐水静点, 加5MG地塞米松针静推, 患者渐恢复, 10min后, 病情完全缓解, 无诉不适。

4.5 莪术油注射液6例过敏反应。

典型病例:女, 27岁, 因病毒性肺炎静点莪术油注射液100ml, 用药刚3min, 患者出现心慌、胸闷、压气症状, 赶紧拔针, 平卧, 1min后病情缓解, 观察1h, 患者无不适。测血压脉搏呼吸平稳。

4.6 阿米卡星针过敏3例。

典型病例:男, 31岁, 因病毒性感冒, 用5%GS250ml+阿米卡星针0.6g, 用药1min患者诉心慌难受, 急拔针停药, 病情随即得到好转, 无采取其他药物治疗, 患者卧床休息10min后感身体恢复, 无不良反应。

4.7 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过敏2例。

典型病例:男, 24岁, 因手指外伤肌注林可霉素针0.6 g+病毒唑针0.1g, 注射后离院5min左右晕倒在路旁, 被送往县人民医院, 静脉点滴中又用林可霉素, 又开始心慌, 难受, 头晕, 才知是林可霉素过敏, 医院按过敏反应处理后病情好转。

4.8 清开灵注射液过敏5例。

典型病例:女, 46岁, 因口腔溃疡输清开灵注射液, 患者有急事将输液速度调快, 出现心慌胸闷, 观察患者上臂肱二头肌及腹壁局部肌肉震颤, 量血压脉搏正常, 急静脉推注15mg地塞米松, 换输能量, 病情缓解。输液完毕未有不良反应发生。

4.9 刺五加注射液过敏1例。

病例如下:男, 35岁, 因脑血管痉挛输刺五加注射液, 刚滴上3min, 出现面色苍白心慌压气, 脉弱, 血压下降 (60/30mmHg, ) 急换生理盐水, 上臂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0.5mg, 2min后病情仍未明显好转, 又静脉推注10mg地塞米松, 30min后患者过敏症状完全解除。

4.1 0 V-C注射液过敏1例。

病例如下:女, 43岁, 因血压低输V-C5.0g+10%糖水250ml, 患者诉心慌难受, 观察患者表情痛苦, 呼吸困难, 急换药, 只输糖水, 未见不适。

4.1 1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1例

男, 18岁, 因上呼吸道感染就诊, 青霉素皮试阴性后, 输青霉素800万单位+病毒唑0.5g+250ml生理盐水, 输完拔针时, 患者突然"呼"一下坐起, 将输液架推倒, 随即又倒在床上, 发出"呼噜呼噜"的痰鸣音, 遂人事不醒, 急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mg, 将患者侧卧位, 针刺人中穴, 听心率, 心跳呼吸已停止, 即心脏按压, 人工呼吸, 3min后测血压40/20mmHg。抢救20min后, 呼之能应, 血压回升至90/60mmHg, 观察患者30min, 无其他不适, 由家属陪同离开医院。后其母诉以前在卫生院就出现过类似情况, 不知道是青霉素过敏。

5 小结

38例注射药物过敏反应提醒临床护理工作者, 药物过敏试验前一定要耐心询问药物过敏史。注射过程中随时保持高度警惕, 密切观察用药中的反应。经常询问患者有无自觉症状, 静脉注射穿刺后, 应先将滴速调慢, 观察15~20min后无任何自觉症状再将滴速按年龄、体重、病情调至适当滴速。注射完毕后, 必须观察20min方可让患者离开。遇到过敏反应发生要保持清醒冷静头脑, 迅速作出反应, 以最快速度采取有效抢救护理措施并与医生配合进行急救处理, 经过快速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 注射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往往能得到良好的救治, 能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 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 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保证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对有过敏反应的患者要告知药物过敏反应种类, 提醒患者在今后的生活及药物治疗中杜绝接触过敏原, 防止再次发生过敏反应的可能, 减少不必要的意外出现。

摘要:总结38例药物过敏反应的抢救及护理, 以有效措施提高抢救成功率, 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生命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药物过敏反应,急救,护理

参考文献

[1]杜献堂, 周占国, 陈宗德, 等.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M].

上一篇:航海安全下一篇:自主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