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材解读(通用12篇)
英语教材解读 篇1
目前我们用的英语教材有人教版和冀教版两套。人教版突出的特点是:每册分八个板块,每个板块都包括:第一部分是听力训练,设置有相应的听力题。第二部分是话题,就像冀教版的Think about it,不同的是它们围绕着一个话题,设置了很多问题供学生讨论。第三部分是课文。第四部分是写作材料。这样每个板块都包含着听说读写专项训练,这样的设置要求老师都必须教授。冀教版英语教材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对不同阶段目标的描述,以及达到目标的内容,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如语音、词汇、语法等都不作硬性的规定。而且语法为表达服务,需要时就出现。例如在起始版第三册的前两个单元的课文中就出现了现在完成时态、被动语态、虚拟语气和各种从句。但是出现的不一定都要求学生掌握。
就两套教材比较而言,表面上看好像有很大差别,其实它们的宗旨是一致的,都是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围绕相关话题与学生的语言交际活动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只不过冀教版的教材中每一单元的每一课表面看来都是一个模式,但其教学任务如听力训练、写作训练,是隐性的。所以说不管用什么版本,我们对教材认识要到位,都要围绕教学宗旨去教,也就是说,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
冀教版的语言信息量大,所以教师在每节课的开始,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过渡方面,不能像过去那样,只听写单词、读一读上节课的对话、检查语法项目等等。我们不能孤立地认识每一课,不必每节课的单词、语言、语法、听读、背诵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水过地皮干。我们应该树立教材的整体意识,把教材统篇考虑,可根据不同学习时期,确定教授的重点,比如,可定为精讲课、泛读课、听力课、写作课、等等。尤其对于语法,要坚持淡化的原则。冀教版中的语法知识内容重点不集中不突出,而且规律性知识较少,给我们的印象好像是杂乱无章的。其实不然,因为教材编写的目的之一就是淡化语法讲解,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语言知识是反复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这样通过语言的反复呈现、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体验、归纳某项语法知识,意在培养学生归纳思维能力。我们多数老师还是特别注重语法的,好像一节课没有了语法的讲解,学生就没学到什么知识似的。仔细想想学生在听力、阅读、写作时,有哪一个会去考虑语法?因此,不管用什么教学模式,都要在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上下功夫。
一、听的能力培养
听力在中考中占的比例不亚于语法,但老师们往往是在考前集中训练听力专项。听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从初一就应该训练,每节课都可以训练。尤其在初一,学生在小学学过课文,会读会背了,我们就从听力上下功夫。每篇课文都是训练的好素材,或设置些问答题,或是填空题,或是判断题,让学生合上课本,带着问题来听,有时需要学生合上课本听录音跟读,有时需要间断地提问学生重复所听内容。同时,老师用英语授课教学,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及课堂上的很多听说读的活动中穿插听力,都是训练学生听力的好方法。
二、说的能力培养
多数老师注重背诵,但是学生背过了,并不代表着他们会说了。这里的说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其实每节课首的Think about it就是很好的说英语的素材,也是学生合作探究创新,拓宽知识面和词汇量的最好的材料。因为农村有的孩子眼界窄,多数老师都是让学生简单回答一带而过。冀教版的这部分讨论话题,有利于学生的口语表达,因为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在组内发言,然后点一名学生来表达本组的观点看法,这无疑会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书面表达奠定了基础。一些学生的创新想法常常在这一环节里体现,当然引起的课堂气氛也是非常活跃的。分组讨论也提高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培优补差。我们还可以满足学生的词语需要,给学生补充课外词汇,更重要的是能引出本课的生词,或者制造悬念,引发学生对于正文内容的渴求。
别小看说的话题,只要我们老师善于挖掘,就能培养出学生的多种能力来。有时这部分体现的内容与农村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太合拍,有的远离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所以也难以开展活动。这就需要老师活用教材,可以创设情景素材,创造出更有利于师生对话的问题,使之更具现实性。
三、读的能力培养
每个老师都很注重读。朗读、跟读、默读、速读、略读,形式多样。学生的读的能力也确实很强,即使是后进生,不会写,不懂意,但也会读。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说在老师教授完语法后,让学生去跟读、自读,甚至背诵就行的。当然背诵有它提高语感的积极一面,但学生死记硬背下来的东西并不一定能够转化成他们的语言,背过就忘的现象很普遍。对于一篇文章的读,一定要让学生自学课文,在讲授时,坚持由粗到细、由浅入深、由理解到记忆层层推进的原则,并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我们可以在精读教学中,采用四读形式:一读是不出声的快速阅读,并设置一两个简单的问题;二读时稍稍放慢速度,完成老师设置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三读时把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对每一部分进行研读,回答一些较细节的理解性的问题;并归纳出语言点,对一些语法现象作简单的解释;四读是学生集体跟磁带大声朗读,给几分钟让学生准备一下,然后根据黑板上的关键词进行复述。这也是提高学生口语的好方法。
四、写的能力培养
写的能力也是日常授课过程中应该注重的。我们应该有计划地规划学生写作能力的循序渐进的提高。初一,教给学生写简单的句子,注重口语表达;初二,要求学生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并重,通过有意识地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英语写作的思维方式、具备写作的基本能力,并逐步掌握写的技能;初三,突出书面表达训练,并养成自修改和互相修改的习惯。然后老师再给修改,集体讲评或个别面批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技能。
另一方面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就Think about it里面的问题做一个书面准备,然后小组讨论,课下合作、交流、修改,每组写出一篇有关话题的作文来,贴在黑板报上,每周办一期作文版面的手抄报。Let’s do it部分力图体现任务型教学途径和新的教学理念,所以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利用它,让学生查阅网络,合作探究,通过写作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这部分内容很多超出了农村学生的知识水平,对于老师和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把它作为学生的口头作业,或让学生自主处理。
总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学习《英语课程标准》,有效解读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度理解教材,把自己变成使用教材的主人。只有这样,教起来才能游刃有余,达到高效利用教材,用好、用活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有效解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理解教材内容,是教师的首要内容。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灵活运用教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教材,解读和运用
参考文献
[1]Bachman,L.F.&Palmer,A.S.1996.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Willis.J,&Willis.D.2002.Foreign Language Teach原ing and Assessment[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3]董敏.2005耀2011年安徽省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题分析与研究[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5,(11耀12).[4]何海英.从高考英语作文命题趋势谈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创新[J].英语教育研究,2013,(19):.[5]何静令.高考英语书面表达的特点及应试策略[J].湖南城市学院大学英语部,2007,(4).[6]韩梅.高考英语书面表达命题研究;从特点预测趋势[J].中小学外语教学英语考试,2011,(3).[7]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如语音、词汇、语法等都不作硬性的规定。而且语法为表达服务,需要时就出现。例如在起始版第三册的前两个单元的课文中就出现了现在完成时态、被动语态、虚拟语气和各种从句。但是出现的不一定都要求学生掌握。就两套教材比较而言,表面上看好像有很大差别,其实它们的宗旨是一致的,都是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围绕相关话题与学生的语言交际活动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只不过冀教版的教材中每一单元的每一课表面看来都是一个模式,但其教学任务如听力训练、写作训练,是隐性的。所以说不管用什么版本,我们对教材认识要到位,都要围绕教学宗旨去教,也就是说,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冀教版的语言信息量大,所以教师在每节课的开始,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过渡方面,不能像过去那样,只听写单词、读一读上节课的对话、检查语法项目等等。我们不能孤立地认识每一课,不必每节课的单词、语言、语法、听读、背诵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水过地皮干。我们应该树立教材的整体意识,把教材统篇考虑,可根据不同学习时期,确定教授的重点,比如,可定为精讲课、泛读课、听力课、写作课、等等。尤其对于语法,要坚持淡化的原则。冀教版中的语法知识内容重点不集中不突出,而且规律性知识较少,给我们的印象好像是杂乱无章的。其实不然,因为教材编写的目的之一就是淡化语法讲解,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语言知识是反复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这样通过语言的反复呈现、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体验、归纳某项语法知识,意在培养学生归纳思维能力。我们多数老师还是特别注重语法的,好像一节课没有了语法的讲解,学生就没学到什么知识似的。仔细想想学生在听力、阅读、写作时,有哪一个会去考虑语法?因此,不管用什么教学模式,都要在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上下功夫。一、听的能力培养听力在中考中占的比例不亚于语法,但老师们往往是在考前集中训练听力专项。听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从初一就应该训练,每节课都可以训练。尤其在初一,学生在小学学过课文,会读会背了,我们就从听力上下功夫。每篇课文都是训练的好素材,或设置些问答题,或是填空题,或是判断题,让学生合上课本,带着问题来听,有时需要学生合上课本听录音跟读,有时需要间断地提问学生重复所听内容。同时,老师用英语授课教学,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及课堂上的很多听说读的活动中穿插听力,都是训练学生听力的好方法。二、说的能力培养多数老师注重背诵,但是学生背过了,并不代表着他们会说了。这里的说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其实每节课首的Think about it就是很好的说英语的素材,也是学生合作探究创新,拓宽知识面和词汇量的最好的材料。因为农村有的孩子眼界窄,多数老师都是让学生简单回答一带而过。冀教版的这部分讨论话题,有利于学生的口语表达,因为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在组内发言,然后点一名学生来表达本组的观点看法,这无疑会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书面表达奠定了基础。一些学生的创新想法常常在这一环节里体现,当然引起的课堂气氛也是非常活跃的。分组讨论也提高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培优补差。我们还可以满足学生的词语需要,给学生补充课外词汇,更重要的是能引出本课的生词,或者制造悬念,引发学生对于正文内容的渴求。别小看说的话题,只要我们老师善于挖掘,就能培养出学生的多种能力来。有时这部分体现的内容与农村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太合拍,有的远离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所以也难以开展活动。这就需要老师活用教材,可以创设情景素材,创造出更有利于师生对话的问题,使之更具现实性。三、读的能力培养每个老师都很注重读。朗读、跟读、默读、速读、略读,形式多样。学生的读的能力也确实很强,即使是后进生,不会写,不懂意,但也会读。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说在老师教授完语法后,让学生去跟读、自读,甚至背诵就行的。当然背诵有它提高语感的积极一面,但学生死记硬背下来的东西并不一定能够转化成他们的语言,背过就忘的现象很普遍。对于一篇文章的读,一定要让学生自学课文,在讲授时,坚持由粗到细、由浅入深、由理解到记忆层层推进的原则,并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我们可以在精读教学中,采用四读形式:一读是不出声的快速阅读,并设置一两个简单的问题;二读时稍稍放慢速度,完成老师设置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三读时把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对每一部分进行研读,回答一些较细节的理解性的问题;并归纳出语言点,对一些语法现象作简单的解释;四读是学生集体跟磁带大声朗读,给几分钟让学生准备一下,然后根据黑板上的关键词进行复述。这也是提高学生口语的好方法。四、写的能力培养写的能力也是日常授课过程中应该注重的。我们应该有计划地规划学生写作能力的循序渐进的提高。初一,教给学生写简单的句子,注重口语表达;初二,要求学生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并重,通过有意识地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英语写作的思维方式、具备写作的基本能力,并逐步掌握写的技能;初三,突出书面表达训练,并养成自修改和互相修改的习惯。然后老师再给修改,集体讲评或个别面批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技能。另一方面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就Think about it里面的问题做一个书面准备,然后小组讨论,课下合作、交流、修改,每组写出一篇有关话题的作文来,贴在黑板报上,每周办一期作文版面的手抄报。Let’s do it部分力图体现任务型教学途径和新的教学理念,所以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利用它,让学生查阅网络,合作探究,通过写作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这部分内容很多超出了农村学生的知识水平,对于老师和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把它作为学生的口头作业,或让学生自主处理。总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学习《英语课程标准》,有效解读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度理解教材,把自己变成使用教材的主人。只有这样,教起来才能游刃有余,达到高效利用教材,用好、用活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英语教材解读 篇2
Unit1 单元分析
【内容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一起点)四年级上册Unit1 Sports and Games
一、语言技能目标
第一层次:
1.能够听懂、会说running, basketball,roller skating, jumping rope和ping-pong等描述运动项目的单词和短语;能够根据语境恰当使用它们,并能借助拼读规律认读并识记单词。
2.能够听懂、会说用来询问某人体育锻炼习惯及特长的功能句:Do you often ...? Are yougood at it?及答句:Yes, I do. / No, I don’t.和Yes, I am. / No, I’m not. 能够初步在情境中进行口头运用,并能根据问句写出答句。
3.能够读懂关于朋友体育爱好和锻炼习惯的日记,提取关键信息匹配图片,并能使用结构I often ... I am good at... 简单地书面介绍自己的体育爱好情况。
4.能够比较流利地朗读小文段。
5.能够借助熟悉的旧单词感知字母组合or的发音规律,借助图片理解新单词的词义,并利用该规律拼读新单词,进而基本能做到“听词能写,见词能读”。
第二层次:
1.能够借助图片读懂其他国家小学生的体育爱好情况,并模仿范例进行小制作。
2.学唱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歌曲。
3.能够借助图片和其他阅读策略读懂Story Time的故事,完成故事后的句子排序活动,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表演小故事。
二、其他目标
1.通过谈论体育运动增强体育锻炼意识。
2.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各种活动或游戏,并能与同伴合作完成活动或游戏。
3.能够通过看图或提问题预测文段内容,初步养成读前或听前预测的习惯。
4.能够在活动中认真倾听同伴发言,并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Unit2 单元分析
【内容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一起点)四年级上册Unit2 On the Weekend
一、语言技能目标
第一层次:
1.能够听懂、会说play computer games, climba hill, pick fruit, go to a drawing club, go fishing, go to the cinema和visit one’s grandparents等描述周末活动的短语;能够根据语境恰当使用它们,并能借助拼读规律认读和识记单词。
2.能够听懂、会说用来询问某人周末活动的功能句:What do you do on theweekend? 及答句:I often ... 能够初步在情境中进行口语表达,并能根据问句写出答句。
3.能够读懂介绍周末生活的小文段,完成图文匹配的任务,总结其中的关键信息,并能仿照范例补全介自己周末生活的小文段。
4.能够比较流利地朗读小文段。
5.能够借助熟悉的旧单词感知字母组合er的发音规律,借助图片理解新单词的词义,并利用该规律拼读新单词,进而基本能做到“听词能写,见词能读”。
第二层次:
1.能够借助图片了解国内外小学生周末活动的情况,并模仿范例进行小制作。
2.学唱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歌曲。
3.能够借助图片和其他阅读策略读懂Story Time的故事,完成故事后的句子排序活动,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表演小故事。
二、其他目标
1.培养从事健康有益的周末活动的生活习惯和意识。
2.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各种活动或游戏,并能与同伴合作完成活动或游戏。
3.能够在活动中认真倾听同伴发言,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4.能够通过看图或提问题预测文段内容,初步养成读前或听前预测的习惯。
Unit3 单元分析
【内容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一起点)四年级上册Unit3 Transportation
一、语言技能目标
第一层次:
1.能够听懂、会说by bus, by boat, by ship,by car, by taxi, by bike, by school bus, by subway, by plane, by train和on foot等表示交通方式的短语;能够根据语境恰当使用它们,并能借助拼读规律认读和识记单词。
2.能够听懂、会说用来询问使用何种交通方式去某地或做某事的功能句:How do you usually ...?及答句:I usually ... on foot / bybus / ... 能够初步在情境中进行口头运用,并根据问句写出答句。
3.能够从文段中提取学校活动的时间、地点、交通等信息,比较准确地用所给结构 ... am/is/are going to... by ... 表达出来,并用此结构简单介绍自己或他人准备使用某种交通方式去某地或做某事。
4.能够比较流利地朗读小文段。
5.能够借助熟悉的旧单词感知字母组合ar的发音规律,借助图片理解新单词的词义,并利用该规律拼读新单词,进而基本能做到“听词能写,见词能读”。
第二层次:
1.能够借助图片读懂某些特殊交通方式的基本信息,并完成关于交通工具的思维导图的小制作。
2.学唱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歌曲。
3.能够借助图片和其他阅读策略读懂Story Time的故事,完成故事后的匹配练习,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表演故事,或使用本课功能句复述主要人物在故事中使用交通方式的情况。
二、其他目标
1.能够通过完成课堂上的各种活动或游戏,在恰当的情境下正确运用所学的词汇与交际用语,积极参与、善于合作,并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2.能够了解部分交通工具的使用规则,懂得12岁之前不能在公路上骑自行车等交通安全规则。
Unit4 单元分析
【内容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一起点)四年级上册Unit4 Asking for Help
一、语言技能目标
第一层次:
1.能够听懂、会说pen, knife, eraser,crayon, scissors, glue stick, paper, use, please等词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使用它们,并能借助拼读规律认读和识记单词。
2.能够听懂、会说借东西时常用的功能句:Can I use your ...?及答句:Sure. Here you are. /Sorry, I’m using it. / I don’t have one. 能够初步在情境中进行口头运用,并能根据问句写出答句。
3.能够读懂有关寻求帮助的小文段,并能从文段中找出功能句补全对话。
4.能够比较流利地朗读小文段。
5.能够借助熟悉的旧单词感知字母组合ir的发音规律,借助图片理解新单词的词义,并利用该规律拼读新单词,进而基本能做到“听词能写,见词能读”。
第二层次:
1.能够借助图片读懂紧急求助的基本信息,并能仿照范例进行小制作。
2.学唱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歌曲。
3.能够借助图片和其他阅读策略读懂Story Time的故事,完成故事后的句子排序活动,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复述故事。
二、其他目标
1.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各种活动或游戏,并能与同伴合作完成活动或游戏。
2.能够在活动中认真倾听同伴发言,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3.加强乐于助人的品质培养,在他人有需要时,能够为他人提供帮助。
Unit5 单元分析
【内容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一起点)四年级上册Unit5 Safety
一、语言技能目标
第一层次:
1.能够听懂、会说climb on the window ledge,play with fire, run down the stairs, sidewalk, wait for, be careful, dangerous和safe等词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使用它们,并能借助拼读规律认读并识记单词。
2.能够听懂、会说有关安全提示或规则的功能句:Be careful! Don’t ... It’sdangerous! Please ... It’s safe. 能够初步在情境中进行口头运用。
3.能够读懂有关安全的规则,从中归纳出有关学校安全和道路安全的规则,并根据语境写出有关安全提示或规则的句子。
4.能够比较流利地朗读安全规则。
5.能够借助熟悉的旧单词感知字母组合ur的发音规律,借助图片理解新单词的词义,并利用该规律拼读新单词,进而基本能做到“听词能写,见词能读”。
第二层次:
1.能够借助图片读懂日常生活中有关安全的基本信息,并仿照范例进行小制作。
2.学唱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歌曲。
3.能够借助图片和其他阅读策略读懂Story Time的故事,回答故事后的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表演故事。
二、其他目标
1.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各种活动或游戏,并能与同伴合作完成活动或游戏。
2.能够在活动中认真倾听同伴发言,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3.能够在生活中遵守安全规则,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Unit6 单元分析
【内容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一起点)四年级上册Unit6 Jobs
一、语言技能目标
第一层次:
1.能够听懂、会说nurse, cook, doctor, busdriver, police officer, taxi driver, farmer和worker等表示职业的词汇;能够根据语境恰当使用它们,并能借助拼读规律认读和识记单词。
2.能够听懂、会说用来询问职业理想的功能句:What do you want to be?及答句:I want to be a/an ... 能够初步在情境中进行口头运用,并能根据问句写出答句。
3.能够读懂有关职业理想的小文段,总结其中的关键信息,用所给句型He wants to be a ... 表达出来,并用I am ... 和I want to be a ... in thefuture. 简单介绍自己和职业理想。
4.能够比较流利地朗读小文段。
5.能够进一步感知和巩固字母组合ar, er, ir, or和ur的发音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拼读新单词,进而基本能做到“听词能写,见词能读”。
第二层次:
1.能够借助图片读懂一些有趣职业的介绍,并模仿范例进行小制作。
2.学唱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歌曲。
3.能够借助图片和其他阅读策略读懂Story Time的故事,完成故事后的句子排序活动,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表演故事。
二、其他目标
1.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各种活动或游戏,并能与同伴合作完成活动或游戏。
2.能够在活动中认真倾听同伴发言,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英语教材解读 篇3
【关键词】教材情境图 课例 解读 应用策略
拥有色彩鲜明、生动活泼的教材情境图是初中英语新教材的特色之一。教材中的主题情境图给教师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给学生提供支架性的语言学习空间。然而,在现阶段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对于“教材情境图”重视不够,更喜欢用豪华复杂课外的多媒体资源替代;或者,在使用教材情境图时没有深入考虑图中信息的内涵,只会照“图”宣科;同时,教材情境图在教学设计中的使用模式比较固定单一,少有突破。其实,教材情境图富有童趣,生动直接地展现了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背景信息,给学生习得、理解和运用语言提供了支架性的素材空间,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多样化、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十分有利于提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材情境图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作用
首先,情景教学是初中英语课堂常用教学方法之一,把“教材情境图”作为情境创设的基础,符合新课程提倡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教学原则。语言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使用的。如果学生能在相对完整的、真实的情景中接触、体验、理解和学习语言,那么他们就能够更好的理解语言的意义和用法,也能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形式。所以,外语教学非常强调创设情景。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创设具体生动、生活化的语言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引导学生在特定情景下运用所学的语言材料完成学习任务。合理应用教材情境图辅助教学,能有效地“避免情景创设过分豪华复杂,忽视语言运用的现象” 。
其次,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教材情境图”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途径体现的是 “用教材教”的理念。教材是语言知识学得和语言能力运用的基础和蓝本。《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各种课程资源,而“教材”是学生接触到的最主要的学习素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对于教材的选择、组合和取舍,教师应该要有自己的解读、理解和选择。教材被用活了,学生的英语学习也从教材走向生活,能在自然的情境中完成语言交流和运用。初中英语新教材图文并茂,材料丰富,“教材情境图”作为一种直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合理应用“教材情境图”顺应初中生英语学习的身心特质,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直线思维能力。不可否认,根据生理和心理特点,初中生对形象化的读图理解能力比对纯文字的阅读理解能力强;而且,学生的母语是“表意文字”汉语,所以在面临“字母文字”英语时,他们面对更多的挑战,通过情境图的帮助,把语言材料和思维直接联系起来,尽量减少汉语这一中间环节,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和良好的语感;同时,在所学语言和相应事物之间建立直接联系,也暗示学生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用英语进行真实的交际和表达。
由此可见,重视并且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图契合教学实际的需要,与其用豪华复杂课外的多媒体资源替代,不如去繁就简,多样化、创造性地安排、开发和拓展教材情境图的应用途径。
二、教材情境图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在教学准备阶段,在所学语言课堂上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步骤进行分析和设计之前,我们首先会对教学的文本(词汇、对话、语篇)作一定的考量和分析,也就是文本解读。应用“教材情境图”的起点需要从“教学文本的解读”入手:充分利用情境图与教学文本的对照,引导学生读懂图、理解图,使其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易于理解;充分利用学生最常接触到的核心学习素材(教材),给学生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运用语言机会,使得课堂上的语言的训练和拓展都有依可托明确情境图和语言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知识的迁移,对情境图所涉及的语言点进行综合性的语言输入训练和多样化的语言输出形式,最后实现教材情境图和教材文本的转换、衔接和合并。
三、总结与反思
精彩呈现、合理改编、深掘内涵,教材情境图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途径还有很多。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通过教材情境图的辅助学生对新语言点的理解、通过有效图境的帮助,完成有效的信息提出,帮助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以至于最后的语言运用。当然,教师不只是教材的执行者,还应是教材资源价值的开发者和运用者。所以,我们也需要对教材情境图做一些合情合理的拓展和补充。值得一提的是,初中英语学习内容本身就很具有图画性和情境性,教材情境图不是唯一的支架性教学素材。一些图画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能就不需要图的帮助了。我们需要多途径的完成教材的文本解读和学习。教材情境图的应用也需要更加科学、严谨的设计和考量。
参考文献:
[1]Stern.H.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程晓堂.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4]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英语教材解读 篇4
关键词:初中英语,河北版教材,修订
2011年, 国家教育部公布了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 强调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提升整体国民素质, 促进科技创新和跨文化的人才培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英语》教材 (七至九年级, 以下简称本教材) 于2002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后, 在河北和其他实验市、区广泛使用, 得到好评, 形成了良好的课程影响。根据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实验情况, 本套教材于2010年起启动进一步的修订工作, 截至2013年, 整套教材修订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现从该套教材修订依据、修订原则、修订目标、修订内容等方面做些解读。
一、修订依据
(一)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
遵循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内容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 更加凸显英语课程人文和工具的双重属性, 更全面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提升整体素质, 促进科技创新和跨文化的人才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 教材的实验情况
根据教材的实验情况, 分析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 听取广大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各界对教材的修订意见和建议, 切实增强教材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 继续保持教材内容活泼有趣、知识丰富、语言地道等特色。
二、修订指导思想
《英语》七至九年级的修订, 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及教学要求, 遵循以下指导思想:
(一) 重视以人为本, 强调素质教育
注重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宗旨, 引导学生创新, 培养学习合作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了解中外文化风俗、饮食习惯、禁忌、幽默等, 使学生在理解和尊重外国文化、增强世界意识的同时, 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发展健全的人格。
(二) 注重语言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材内容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并用, 注重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意识等内容和目标要求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三) 坚持发展性和拓展性原则
倡导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方法, 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 开阔视野, 注重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 举一反三, 有利于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发现语言规律。
(四) 坚持趣味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充分考虑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语言学习规律, 选取适合中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贴近生活的教学素材, 设计多种形式的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五) 注重体现时代特色
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 教材的内容要反映时代的变化。本教材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 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 呈现中外社会生活。
三、修订目标
(一) 全面贯彻《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进一步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习过程对学生知识积累、学法形成以及性格培养的影响, 彰显英语教材的人文性与工具性。
(二) 保持教材先进的教学理念、地道活泼的语言特色, 并保持教材浓厚的生活气息, 突出故事性和趣味性。
(三) 提高教材的适宜性, 适当调整教材的容量和难度, 修改后的教材方便教与学, 增强教材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四、修订内容
教材仍以系列化的交际活动方式展开, 注重多种学习方式和手段的运用, 注重生活情趣和情境化教学, 让学生接触大量的生活英语, 在熟悉的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 使陌生的语言生活化、通俗化。
(一) 适当减少教材的容量:每单元新授课由原来的7个改为6个。
(二) 调整单元内容:调整教材部分单元和内容, 使其与小学英语内容更好地衔接, 并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 明确学习目标:在单元首页和目录中, 明确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以达到便教利学之目的。
(四) 增加板块:增加Let’s Do It, Culture Tip, Dig In, Learning Tip等板块, 补充活动或练习, 以便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和用英语做事能力, 拓宽有关文化差异的知识面, 并优化其学习策略。
(五) 充实复习课, 引导学生对单元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及时进行自我评价。
五、教材的编写体例
本套教材仍以主要人物的活动为主线, 以单元话题形式编排, 各单元、各册之间内容相互联系, 相互衔接。教材的内容始终贴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会活动等情景, 题材广泛, 涉及自然、科学、人文、地理等各个领域;体裁多样, 展现中外不同的文化背景。
本教材的修订继续采用教案式编排, 共分为5册。其中, 七年级分为上下册, 每册8个单元;八年级分上下册, 每册8个单元;九年级全一册, 10个单元。每个单元设置6个新授课和1个单元复习课。每课的内容分为课文和练习两部分, 课文占1页, 在一节课 (45分钟) 内完成。教材中继续使用图片和卡通插图, 尽量多地使用与课文主题有关的真实图像资料, 展示中西方文化, 以文字信息为主, 以图为辅, 另配有教师用书及教学磁带等。
本套教材在词汇、语法、语言知识的修订方面进行了合理的编排, 注意在学习语言时介绍语言规律。从七年级上册开始, 教授国际音标和读音规则, 使学生能按国际音标正确读出单词, 并在每单元复习课中补充了语言练习。语法教学从七年级上册开始系统介绍, 采用归纳法展示语法规则, 并对语法项目进行小结。
六、修订后教材的主要变化
(一) 适当减少、降低教材容量和难度
修订后, 九年级上下册合并为全一册, 全套教材从原有44个单元改为42个单元;新授课时由原来的308个减为252个, 减少了教材容量。
在具体修订中改写或替换了部分课文内容, 降低了教材的难度。对语法、词汇、功能意念的呈现重新进行了梳理和安排, 删除部分超标词汇和超标语法项目。在同一单元话题下, 做到重点词汇、语法和功能项目出现得相对集中, 在全套书的呈现中做到螺旋式上升, 便于教师安排教学计划。
(二) 话题进一步丰富
参照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的24个话题项目表, 重新调整本套教材的话题。七年级下册将原有第1~4单元的“旅行”浓缩到第1~2单元, 北京之旅改成了围绕丝绸之路的中国之旅, 使得故事发展的节奏加快, 并扩展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增加了学校生活、课外生活、英语学习三个单元, 就饮食、音乐、服装、学校课程设置等多方面进行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使话题更为丰富。八年级上第6单元话题改为Go with Transportation!八年级下册将第4~6单元话题整合为The Internet Connects Us, Buying and Selling, Be a Champion!九年级全一册在原教材基础上做了较大整合, 并补充了有关电影、人际交流方面的话题。
教材中进一步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素材, 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培养。如调整教材部分单元和内容, 使其和小学内容衔接得更自然, 并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对中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三) 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英语听说读写等活动融入教科书中。以话题为单位、采用教案式编排。新授课每课内容遵循“新授+活动”的形式, 两页对开, 左页为新授课文部分, 右页为选择练习部分 (Let’s Do It)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循序渐进, 为教与学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灵活多样的选择。
新授课文后面Let’s Do It项目中设计了与新授课相结合的活动, 便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活动数量控制在3~5个, 分别从课文理解、听力训练、基础知识、小组对话活动及课堂任务等几个方面着手, 每个单元各有侧重并保持整体平衡。
每个单元中的项目 (Project) 活动中, 学生需要使用英语合作完成项目, 并可将成果向全班展示。通过这种项目式设计, 引导学生用英语自然地交流思想、比较异同、体会意图并得出结论。这些活动不是单纯的练习题, 而是课堂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 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参考, 有利于不同层次、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的语言学习。
每单元复习课引导学生对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横向复习, 并归纳、总结。其听说部分中补充了对语音知识 (读音、重音、语调、连读等) 的学习和归纳;拓展欣赏部分与单元主题紧密结合, 在轻松的氛围中对单元知识作适当拓展。
另外, 设置了知识小板块, 增加教材弹性。根据单元具体内容, 适时增加了Dig In, Culture Tip, Learning Tip, Hands on Activities等板块, 和教材内容自然穿插。其中, Dig In引导学生就课文中关键内容做进一步思考;Culture Tip对课文中的文化背景或文化差异给出必要的说明, 渗透跨文化意识;Learning Tip是对课文中知识点的解释和说明, 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Hands on Activities则强调学生在动手完成规定任务的过程中, 实现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四) 更新体裁, 增强时代感
本套教材以故事的发展为主线, 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提供了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在编写过程中, 语言素材由加拿大方作者执笔, 保证了语言的自然性和地道性, 保证了教材高质量的语言输入。
教材内容紧扣时代脉搏, 生活气息浓厚,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教材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话题素材, 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语境支持, 便于学生用语言思考并做事情, 对同一话题可进行多方面、深入地探讨, 以此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教材呈现方式以对话和故事为主, 结合海报、问卷、报刊电子邮件、网络视频、论坛、博客及微博等多项内容。如:第一册第30课, 詹妮的奶奶过生日, 詹妮用微博的方式写祝贺语;第二册第11课, 詹妮从丝绸之旅回国后, 用论坛的形式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第二册第13课王梅和詹妮用网络聊天工具交流学校生活, 第二册第26课Alicia和老师用网络视频电话交流英语学习。这些更现代化的交流手段, 丰富了体裁, 紧扣时代的脉搏, 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 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
本套教材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堂主体地位, 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有意识地在各种活动中引导学生创新、合作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
1.
明确学习目标, 补充图画等非语言信息, 帮助学生理解单元主题, 将单元页的You Will Learn改为We Will Learn,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堂主体地位。在每个单元页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图片, 并将本单元的主要功能、语法和句子结构列到单元页, 使学生对本单元的重点一目了然, 便于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
2. 引导合作学习。
在安排每课的活动练习时, 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 有的侧重于合作学习, 有的侧重于个体思考。二者互为补充, 相得益彰, 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
3. 自我评价更加科学。
评价部分由原有的Do You Know?改为Self-Evaluation, 采用发现式的方法呈现, 不再采用对学习目标的陈列, 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并反思学习过程。单元学习之后, 教材不再罗列单元的主要内容, 而是提纲挈领, 要求学生自己归纳和总结本单元所学的主要内容, 同时评估自己的完成情况。
4. 学习策略指导更为细致。
教材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引导学生发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有意识地呈现学习英语的多种手段和方法, 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查找相关学习资料, 丰富学习资源, 收获成功的喜悦;根据课文, 适时对比和总结英语语言的规律, 如:英、美词汇的差异, 合成词的示例, 帮助学生借助联想和归纳来记忆词汇, 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图书或求助于老师、家长甚至同学来使问题获得解决。
5. 教材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内涵。
在英语国家文化基础上适当补充了其他国家文化的介绍, 并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比重, 渗透了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素材。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外文化风俗、饮食习惯、禁忌、幽默等, 使学生开拓视野, 理解和尊重外国文化、增强世界意识,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 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发展健全的人格, 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
后记
作为全国优秀英语教材之一, 本套教材伴随着国家英语课程的发展和研究, 历经十多年的成长。同时锻造了一支优秀的编写团队, 其中既有中外英语语言和教学界博士生导师、教授, 也有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研究的优秀教师和教研人员。编写团队一直坚持研究课程改革和发展, 对教材的使用情况做跟踪调查, 通过教师座谈、学生访谈、专家研讨、问卷调查、网络互动等手段收集教材的使用反馈意见, 对英语教育的发展与中学教学实践有着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 保证了教材最大程度地契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
《孔子拜师》教材解读 篇5
一、走进文本
《孔子拜师》这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组精读课文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为我们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扇大门,是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这篇课文是叙事性文章, 线索非常清楚。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通过对孔子和老子的语言、心里和动作的描写,来突出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文章中有两个人物,两条线索,不同形象,相同品质。一条是以孔子不远千里、风尘仆仆拜老子为师为主线,另一条以老子诲人不倦为暗线,两条线索相辅相成,互为渗透。文章的语言朴实易懂,应该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品读课文,积累语言。
二、走进学生
作为孔子故里曲阜的小学生,学习本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课前,我把我校的诵读活动图片和我校的校园文化照片一起呈献给学生,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由这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切入本课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愿望。课堂上,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通过广泛地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让学生走进孔子、老子。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多层次,多角度地去解读文本。
我们曲阜的小学生,虽然从小在孔子的思想氛围中长大,但他们对孔子、老子的思想认识是肤浅的,本着语文课堂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主的原则,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准确地认读“兼”等7个生字,规范书写“闻”等12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式,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了解孔子的求学经过。
3、学会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理解、感悟孔子、老子的品行。
4、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解读教材要“四读” 篇6
“一读”,和作者对话,领会文本主旨
撇开“这是一篇课文”的思维定式,把自己当做一名读者,先不要看教参或相关资料,也别像赶趟儿似的匆匆浏览,或许你会被跌宕的情节吸引,或许会被真挚的情感打动,或许你会倾心于优美抒情的文字……总之,你读进去了。现在,你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在和作者倾心交谈了。在这种自由交流式的对话氛围中,你会发现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谋篇布局的方法,及文本中隐藏的机要点、关键处。对教材的妙处和特色理解了,成竹在胸了,课堂上就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地驾驭文本、组织教学了。
“二读”,和编者对话,把握教学意图
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时要考虑很多内容:教材的分量,各册教材的知识分布,各单元的重点确定,知识点在各篇的具体落实等。所以,文章一旦被编者纳入教材体系后,它所体现的除了思想内容之外,还包括运用语言的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等方面的要素。因而,此时我们需要回归教师角色,和编者对话,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目标来思考、解读,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建构知识体系,探寻解读文本的方法途径,挖掘其育人效能。教学《大江保卫战》时,针对文本第2自然段主要写众多英雄抢险的群体场面,第4自然段着重写四连连长黄晓文铮铮铁汉的点面结合的写法,笔者指导学生通过对两段内容的比较,了解了在对人物众多的场面进行描写时,可以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全面而具体地反映事情的真相,生动表现群体人物的特点。然后,将此作为语言实践训练点,让学生联系刚刚举行的运动会进行练笔。学生有的先写运动员们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几个“点”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从多个角度展现了运动员们的飒爽英姿;有的则更关注运动会的气氛,先从环境布置、音乐渲染、大家的表现展示运动场上热闹又紧张的场面,再通过重点写其中几个场次的比赛来充分展现比赛的激烈……
“三读”,和学生对话,预设学习活动
孩子毕竟是孩子,体悟文本,获得语言、方法和情感的积淀,还需要教师给予悉心引导,为他们架起通向文本的桥梁。这时,你得站在学生认知的角度,站在文本整体的高度,“三读”教材,揣摩自己的阅读过程,体察学生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具备的方法,分析应该落实的知识、训练重点,找到三维目标的交汇点。如在《二泉映月》一课教学中,了解到学生理解“饱经风霜”这个词语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设计了联系上下文找到文中“可以帮助自己理解”的词句去体会、去琢磨的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独自进行理解。学生通过自读明白了“饱经风霜”在文中指阿炳的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整天操着胡琴卖艺度日。像这样让学生经历对语言推敲、体悟、内省的实践过程,大大增加了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可能性。
“四读”,和自我对话,形成教学风格
教师还应参照前人对文本的解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不断过滤、提炼自己的观点,产生独特的见解,以便在教学中能做到游刃有余,又能在讨论中适时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供学生参考,以提升学生对话质量,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如一位教师教学课外阅读《灰姑娘》时,组织学生开展多个话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后妈只是一时还不能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我们要谅解她们。”等生活哲理,最后带领大家讨论:“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明白:“要靠自己,要爱自己!”“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自己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要加倍地给自己机会……”这位教师在文本解读上具有独特的视野,进行了多元而深入地解读。他引导学生从《灰姑娘》中读懂的不仅仅是“做人要真诚、善良”,还读懂了许多人文的东西,“对后母的认识,对自我的珍爱”,这些课堂上极少见的精彩演绎,完全得益于课前教师对文本富有独创性的解读。
数学教师如何解读教材 篇7
一、寻根溯源, 解读教材
数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都隶属于某个知识体系, 但考虑到教材编排、学生认知规律等诸多因素, 教材切断了知识链条, 将其分散在各个学段里。如“数的认识”中包含了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复数等知识。它们在教材中犹如“散落的珍珠”一般分散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的学段, 其间还穿插着许多其它的数学知识。因此, 学生对数的认识是比较零散的, 这就需要教师作为一个“拾贝人”寻根溯源, 提供“线索’, 引导学生将“珍珠’, 穿成“项链”。
如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以下简称人教版教材)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页的图片中, 可以借助图片寻根溯源, 解读教材:先讲述原始居民在分配猎物和制造打猎的武器时, 总要先“数一数”“量一量”, 再进行分配, 在“数”和“量”的亿万次实践中, 逐步形成了“数”的概念——如从“结绳记数”中慢慢产生了自然数;在分配食物和度量的过程中, 因为常有分不完和量不尽的情况, 为了继续分和更精确地量, 就产生了分数;随着生产的发展, 又产生了负数, 进而产生了有理数;后来, 在计算直角边长为1的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时, 又发现了无理数;由于有对负数进行开方的需要, 又引进了虚数。为了区别各类数, 人们把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把虚数和实数统称为复数, 从而建立了“数系”。此时, 学生感叹:“原来数是这样产生的呀!”教师顺势引导:“其实, 很多看似简单的事情在当初都经历了长期的发展, 人们花了几百年才得到负数的概念, 又花了几百年才接受它。凡事都是开创时困难.有了开端, 仿效是很容易的。0的出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提出之前, 谁都想不到, 一旦有了它, 人们都会用简单的方法记数。因此, 人们把0比作‘哥伦布鸡蛋’。”
这些对于学生来说较为简单的概念原来花费了数学家们如此漫长的时间, 当了解了这些时, 他们就明白了为何无理数比较难理解。更为关键的是, 学生了解了数学知识的全貌——最初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从而把握了知识脉络, 建立了知识体系, 进而树立起能获得成功的自信。
二、求同存异, 解读教材
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重点之一就是由过去的“教学大纲”转变到“课程标准”中来, 正因为此, 教材的编制体制也从过去的“一纲一本”过渡到现在的“一标多本”, 教材版本多元丰富, 异彩纷呈。
初中数学新教材版本众多, 而且每一版本处理同一知识内容时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这就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困惑”甚至是“挑战”;但是, 我们也可以借助于“多元教材”进行对比分析, 求同存异, 以其中一种为主兼顾其他, 帮助自己更全面的解读教材, 更有效的促进教学。从这个意义上讲, 可能更是一种“机遇”:为我们解读教材提供了足够的教学“素材”。比如在解读“一次函数”这一内容时, 笔者对三种不同版本的教材的编排特色及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比较, 以期“求同存异”, 有效把握知识的处理, 为顺利开展教学提供参考。
一次函数的主要知识是其概念、图像和性质, 因此, 由上面的比较表格可以明显地看到三种版本教材编排的共同特点是:重点研究了一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增加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强化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在应用中更加重视体现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等数学思想。但是, 对于同一个知识点“一次函数”, 三个版本教材的编写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除去编排章节不同外, 其编排内容甚至也有所不同。其一, 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殊情况, 它们的图像和性质是统一的, 浙教版和华师大版在描述常量、变量、函数后, 直接引入一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可以减少内容的重复, 而人教版却作为单独的知识处理, 遵循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其二, 浙教版、人教版不同于华师大版, 把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分开编排在不同的章节, 这样有利于降低难度, 避免两种函数的干扰;其三, 人教版、华师大版不同于浙教版, 都增加了函数的图像一节, 对学生由函数关系式画函数图像, 对由函数图像获取信息、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数量关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其四, 华师大版和浙教版都比人教版多增加了实际问题中简单直线型经验公式的应用, 使学生更易于掌握实际问题中的建模思想。
鉴于以上的教材解读, 笔者备课时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求同存异”, 整合不同版本的教材。当然不只是对比编排特色的不同, 还有呈现方式、例题素材、习题类型的迥异, 最后以某一版本为主编制“教学案”“再次开发教材”, 以便于学生认知, 易于学生学习, 利于课堂高效, 使“多元的教材”成为优质的“课程资源”。
三、换位思考, 解读教材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解读教材时, 我们大多尝试从编者视角揣摩教材的编写意图, 从教师的层面上探究教材细枝末节。那么, 我们有没有想过, 解读教材的终极目标是更有效的“用教材”开展教学, 更有效的“用教材”发展学生。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课堂上可以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 教材也应该“用学生的眼光”来解读, 甚至让学生“尝试”解读教材。
数学教材的解读不像语文、历史等文科那样直观形象, 所以, 学生是不会体会到她独有的“冰冷的美丽”的。这就需要教师“弯下腰来”,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先确定教材中哪些是该学的、哪些是需要重点学的、哪些是不用学的。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进行解读, 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在解读中掌握知识, 提高技能。比如解读人教版教材“四边形”一章时, 由于本章知识安排非常有规律且图形直观, 相对来说对于学生难度不大, 笔者就尝试放手让学生自己“解读”第Ⅰ部分平行四边形, 然后根据自己对平行四边形的解读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甚至是梯形部分, 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 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谈教材解读策略 篇8
一、目标解读——做到恰当明确, 瞻前顾后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 也是每堂课的方向, 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学目标解读是否得当, 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发展。然而从笔者平时的听课中发现, 有些数学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解读上是肤浅、不到位的, 很少有自己的思考。这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失去“灵魂”, 迷失“方向”。新课程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制定“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进行目标解读时, 就应该从这三方面进行思考。
笔者在进行目标解读时, 从“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和过程性目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为例, 笔者认为这一课的近期目标为“让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能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 ”是合适的, 而从远期目标来看, “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概括等能力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是恰当的, “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作为过程性目标, 也是比较到位的。
需要说明的是, 从“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和过程性目标”三个方面解读教学目标, 这与新课程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 只是分类的方法不同而已。
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的目标解读中, 我们可以看出, 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目标一般在近期目标中能较好地体现, 而至于远期目标和过程性目标, 虽然暂时还难以用量化的方法进行评价, 但远期目标和过程性目标是数学教学活动中体现教育价值的主要方面。远期目标的实现周期比较长, 通常是一个课程或一个学习领域的教学。
二、例题解读——做到深入浅出, 适应学生
数学教材的教学内容在很多方面是用例题的形式呈现, 用例题来引领学生获取知识, 所以教师对例题的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例题解读应该要做到深入浅出, 适应学生的发展, 具体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展开。
(一) 读懂例题的前后联系
数学例题具有传授新知, 巩固新知, 积累数学经验, 完善数学认知结构,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等多种功能。它也是实现“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在教学前要读懂例题的前后联系, 明确重点难点和学习内容的指向,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我们在备课前首先应该读出, 这一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 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分数加减及应用的基础上教学的, 后续学习的内容是分数除法及应用、分数混合运算及应用。再分析这个单元共有几个例题, 能否删除其中的一个例题, 能否交换例题的顺序进行教学, 哪个例题是重点, 哪些方面是难点等。最后要读懂学习内容的指向, 针对例题的指向选择相应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如对于指向于“过程”与“应用”的内容, 可以灵活组合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对于指向结果的约定俗成的数学知识, 可以用接受学习的方式。
(二) 读懂例题的情境设计
国标本教材图文并茂, 例题大多配有教学情境。教师在解读例题情境时, 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审视, 思考这个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匹配吗?这个教学情境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吗?这个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吗?
如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认识乘法”单元, 例题呈现的是右面的一幅情境图, 并配有两个问题:小兔有几只?鸡呢?
如何准确地读懂它?笔者以为, 要解读出图中的兔每2只在一起, 有3个2只, 可以列出2+2+2=6 (只) 这样的算式, 类似地, 鸡每3只在一起吃食, 有4个3只, 因而列出算式3+3+3+3=12 (只) 。情境里隐含了“几个几”的数量关系, 有利于学生列出算式, 理解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具体含义。
如果作深层次思考, 我觉得根据题中的情境, 还可以作这样的开发:首先让学生观察图形, 说说从这幅图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收集信息, 而不是直接展现书中的两个问题, 让学生解答。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教学的需要, 选择其中的问题组织学生解决。这样思考, 可能更富有思考价值, 更利于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提高。
(三) 读懂例题的相关提示
仔细阅读书本例题, 可以发现例题除了呈现一般的知识外, 还有值得我们深思的部分, 我们要能准确地读出这方面的意思。
如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5页“分数除以整数”例1。从平时的听课中, 我们发现, 有的教师只注重“兔子”和“小鸟”上面部分的分析和思考, 而忽视对话框里面提示的深层分析。事实上, “兔子”的思考就是一部分学生在直观操作中会看到的5/4平均分成2份, 每份是2/5, 列出算式5/4÷2=5/2。而“小鸟”的思考方法实际上就是另一部分学生在直观情境的支持下, 从5/4平均分成2份推理得出就是求5/4的2/1。把这样的思考, 用式子的恒等变换表示出来, 就是5/4÷2=5/4×2/1。在解读例题时, 要能读出“兔子”和“小鸟”的思考, 目的是引领学生独立探索, 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学时要突出“小鸟”的方法, 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感悟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的联系, 对继续教学分数除法有定向作用。
三、练习题解读——做到吃透意图, 放大功能
认真阅读国标本教材, 我们便可以发现, 现在的国标本教材与过去的相比, 虽然有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数学知识的呈现与原教材一样, 大都是通过习题形式体现的。教师用例题进行教学, 用做习题来衡量学生是否掌握知识, 又通过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题, 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并形成技能技巧。苏教版教材在编排上, 一般的呈现形式是例题——试一试——练一练 (想想做做) , 再根据教学内容配一组练习。显然, 解读书本练习题, 就是要在吃透练习题编排意图的同时, 突出它的放大功能,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 在学生学完求平均数后, 第93页有这样一个“想想做做”。
移动笔筒里的铅笔, 看看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
有位教师是这样解读的:这个练习要求学生先移动笔筒里的铅笔, 看看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铅笔, 意在再次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并巩固对平均数意义的认识。紧接着“菜椒”卡通提问:“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求出来吗?”意在让学生巩固用计算求平均数的方法。教材通过此题的练习全面巩固本课学习的基本内容。如果仅这样解读, 我以为还是浅层次的。对这道题还要进行深度思考, 放大它的教学功能——
我们知道平均数的实质是移多补少, 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运用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比较简捷。但是, 这道题还不能做到让学生在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 感悟方法选择的灵活性, 促进知识的自主建构。所以,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进行如下变化:
(1) 变化原来笔筒中的铅笔数, 将原先第三个笔筒中的铅笔改为14支。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分别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 感悟到在一组数据大小比较悬殊时, 采用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比较方便。
(2) 变化笔筒的个数, 再增加三个笔筒, 增加的三个笔筒里的铅笔分别为2支、8支和14支, 让学生选择方法, 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 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在一组数据的个数比较多时, 采用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比较方便。
中学物理新教材解读 篇9
从教材编排顺序上来看, 老教材第1册的内容顺序是:力, 运动。而新教材必修1的内容顺序是: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 相互作用, 牛顿运动定律。
新课改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想。研究问题往往是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开始, 于是新教材在第一章内容中将生活中很多运动实例呈现出来, 然后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何科学准确地描述这些运动?于是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 可是确定研究对象时又发现了问题, 比如要研究飞机飞行的速度, 而飞机特别大, 形状也不规则, 如何研究?很自然, 学生就会想到, 可以忽略飞机的形状, 可以将飞机看作一个“点”来研究, 这就在学生思维里出现了一个物理模型———“质点”。然后, 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 就会发现描述运动的其他物理量:时间、时刻、位移、路程、速度、加速度等。
科学的研究往往从简单的形式入手, 于是, 新教材第二章在初中已经学过的匀速直线运动基础上, 让学生认识了变速直线运动, 进而让学生研究简单的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新教材第三章内容是相互作用的, 看似好像是与第一、二章没有联系, 实际上是为了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作铺垫。学习过第二章以后, 学生思想里会有两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一种是匀速直线运动, 一种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但学生学习的同时也会产生疑问:匀速怎么会变成匀变速呢?它们之间是否有联系?而第四章恰好解答了学生的疑问———“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从整个必修1内容的编排顺序来看, 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1) 观察现象:生活中的运动; (2) 提出问题:如何描述运动、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3) 实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4) 总结规律:牛顿运动定律; (5) 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必修1中对物体直线运动进行了研究, 在此基础上, 必修2引入了稍微“复杂”的运动———曲线运动。观察了生活中的曲线运动以后, 提出问题:曲线运动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入手, 对比直线运动进行思考。学生通过思考并进行演示实验, 很快发现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速度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而当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直线时, 物体就要做曲线运动, 而且曲线运动的轨迹特点也能很清晰地描述。而学生实际熟悉的运动是直线运动, 因此教材告诉学生, 为了方便研究曲线运动, 将曲线运动分解成熟悉的直线运动。很多学生学习运动分解都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这样编排让学生知道, 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凭空想象的, 而是缘于研究问题的需要。
必修2中的运动形式从一般到特殊。从一般的曲线运动到特殊的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 再到更加特殊的匀速圆周运动。学习的内容一步步加深, 而对于学生来讲却不是很难, 反而思路是一步步开阔, 越来越清晰。之后的万有引力定律, 整体来讲就是联系实际天体和卫星的运行, 对匀速圆周运动知识的应用, 这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真正地与实际联系、与科技发展接轨,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摘要:新课改强调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新课改有效地将教材结构调整,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联系, 使学生具有了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同时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素养和能力。
运用文本细读策略解读教材 篇10
一.运用比较, 发展思维, 提升鉴赏能力
著名学者乌申斯基认为思维的发展需要有比较作为铺垫。它不但能够提升学生阅读的热情, 扩宽学生的思路, 还能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赏析能力, 促进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敬畏生命》与《谈 生命》这两篇短文时, 我们可从主旨、内容、思路、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等角度拟好可比点, 比较其异同, 以进一步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是谈生命问题, 《敬畏生命》综合运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赞美“生命”的执着和顽强; 《谈生命》则通过文学性语言的描述, 阐述作者对“生命”问题的看法。从行文思路看, 《敬畏生命》围绕中心事件 (湖边有几棵树不停地飘散白色纤维) , 按照时间推移, 渐次写出作者的感情变化 (令人吃惊, 诧异和震撼, 满心折服, 敬畏, 感动) , 表达作者 的感受。 《谈生命》则运用文学语言, 通过对“一江春水”与“一棵小树”生命历程的描述, 揭示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这是采用不同角度对于同一话题进行认真阅读分析的方式, 从而达到透彻理解作品的目的。阅读的积累是一项长期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 文学著作中的独特韵味与魅力势必会丰富学生纯美的思想文化世界。
二.抓住关键处, 把握文章内容, 细读文本内涵
关键处指文本中的关键字、空白、标点、时间及情节突转等细微处。从读者的角度来看, 最重要的字就是难解的字。从作者角度看, 关键字词往往是作者的故意省略, 提供了最有特点的细部, 把其他部分留给读者, 调动读者想象, 用读者经验补充刺激读者的联想或想象, 把他们的经验与记忆激活。所以, 分析作品, 应从分析关键词入手, 把握文章内容, 细读文本内涵。
比如《白杨礼赞》一文, 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是其抒情线索。茅盾通过描写白杨树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 热情地赞美了这一“树中的伟丈夫”。然而 , 作者写景 画形不是 目的 , “神”才是“礼赞”白杨的根本处, 白杨的象征意义在“形”里只是若隐若现 , 须靠想象 才能补足 。而写“神”时, 茅盾一反暗寓之辞, 在议论和抒情中直陈白杨的象征意义, 使白杨形神毕现。阅读本文时, 只有饶有兴味地领略到作者抓住“不平凡”这个纲作为文章的主要线索, 又辅之以精巧细微的特征描写。使得全文有主有次, 有总有分, 线索清晰, 层次井然的这种情感思路, 才能获取真切的理解。其中有艺术的穿插, 有为人处世道理的教育, 将文章的含义展现的淋漓尽致。
三.矛盾还原, 寻找切入, 升华阅读效果
孙绍振在《名作细读》中提出了文本分析的一套完整的新方法——— “矛盾还原”。他认为语文教学的精义是“求实”“去蔽”“创新”“兼容”, 他强调返璞归真。在语文的教学环节中, 有效挖掘这些丰富资源并联系到自身的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譬如说, 契诃夫小说《变色龙》有这样一个问题———“首饰匠赫留金的手指究竟怎么破的?”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仔细阅读课文, 发言热烈, 但始终找不到一致的明确的答案。这不是因为同学们水平差或者读书不仔细, 而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虽然奥楚蔑洛夫一到广场就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但最终没有真正弄清案件真相, 却反复围绕“这到底是谁家的狗”的问题一步步发展情节, 直至篇末。奥楚蔑洛夫的语言、动作、神态、对赫留金的处置全是随着狗主人的变化而变化, 一个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沙俄统治阶级的走狗的典型形象在学生中十分清晰, “变色龙”的题意毋需赘言, 一点即破,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不明白) ”与“这到底是谁家的狗”“ (将军的哥哥) ”这两句话对应板书, 本文的讽刺意义学生也就不难理解了。
解读并超越化学教材 篇11
[关键词] 化学教材 解读 超越
化学是一门生动有趣、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学科。化学课程经历了几次改革之后,现行的人教版化学教材体系全新,图文并茂,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也鼓励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如何使用好这套教材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我们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深层次地研究解读教材,高屋建瓴地把握并超越教材,才能带领学生进入化学的奇妙世界。
一、明确教材要求我们做什么
化学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主旨是提高科学素养。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结构包括五个一级主题,即: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五个一级主题是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科学探究”是主线,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述:学生通过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逐步形成化学概念,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要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就要求教师有效地组织和实施课内与课外的探究活动,使活动和知识技能有机结合。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要善于观察、倾听学生,了解学生的感受,选择适当的时间、适当的方式介入,同时适当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这也给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发挥创造性的机会,也可以说科学探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身边的化学物质”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一些常见的酸碱盐的溶液、铁等金属、石灰石等矿物,以及日常生活中吃、穿、用需要的一些有机物,如酒精、醋酸、蛋白质等,都是学生生活和社会中经常接触到的化学物质,并对这些物质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这些物质为素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认识物质及其变化,了解化学变化的奥秘,让学生体验化学之美。
“物质构成的奥秘”其特点是概念多,而且比较抽象。初中化学重在启蒙,重在引发学生的兴趣,重在启迪思维和推理,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中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分析、归纳形成概念,在应用中理解概念。
“物质的化学变化”,初中学生学习的化学反应的知识是非常粗浅的,要求的水平也是比较低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内容的深广度,有关结论不要过分追求推广,以免增加学生负担。
“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涉及的内容虽不难,但综合性强,与生物、物理等学科都有联系,因此不能把本主题当成“常识性了解”的内容,要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既不要变成科普知识讲座,也不要随意拔高要求;还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科技发展,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二、“超越教材”就是开发课程资源和整合课程资源的过程
一是替换教材的例子。为了说明基本概念,教材中往往选用一些例子。尽管编写者力求选用那些不同地区学生都熟悉的例子,但仍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地区和所有学生。所以新课程提倡开发课程资源,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学习知识。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和情境学习新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记忆。
二是拓展教材的主题。如果教师能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学生就会对课文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例如讲《空气》和《爱护水资源》时,课后就可以布置学生搞一些调研活动,这样主题就会得到深化和拓展,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就会得到强化。
三是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如制作成挂图、幻灯片、录像、录音等。这样枯燥单调的书面资料就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料,学生对教材就会有兴趣,愿意学习,也更容易理解。
四是调整某些内容的顺序。如在学习元素概念之前,就出现了单质、化合物。我们可以在元素的概念教学之后再重新系统学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
五是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例如分子的性质、实验操作中的过滤等知识与物理学科整合和相互渗透。
理想的化学课堂应当是一方温馨的港湾,在这里应当营造一种开放、和谐的心理环境,让每一个学生充满安全感;应当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大舞台,在这里人人应当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体现自己的价值;应当是“思维超市”,在这里人人都应当展开智慧的翅膀,自主地飞翔;应当是“动感地带”,在这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当充分展开互动,在互动中碰撞,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在火花中提升境界;应当是创造的平台,在这里充满智慧和创造;应当是课堂文化的“孵化器”,师生不仅教学相长,而且应当生成课堂文化,这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作者单位:河南省陕县实验中学)
集体备课应从解读教材开始 篇12
案例描述:
开学初, 学校教学处根据“五定” (“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定内容”、“定要求”) 的原则具体布置了各学科集体备课的任务, 除了对前三个“定”都作统一规定予以保障外, 还特别明确了集体备课的内容为一个单元, 对单元中每一课都能备出一个简要的教学思路。应当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设想。然而, 从教师的反应来看, 却不是很积极。再查一查各个备课组交上来的每课教学思路, 问题就出来了, 记录本上千篇一律地写着:“一、导入新课……二、初读感知……三、精读感悟……四、作业指导……”因为是简要思路, 所以每个环节后面都笼统地写了两行字, 根本显示不出每篇课文的独特性。如果把这些作为集体备课的成果, 无疑这是—次失败的尝试。作为一名教学管理人员, 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笔者的重视和思考。如何才能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带着这个问题, 在第二次集体备课时间到来时, 我深入到其中的一个组参与了活动。在我的引领下, 教师先对一个单元的教材特点进行了总体分析和把握, 然后一篇课文一篇课文进行梳理, 对每一篇课文也是由整体到部分一段一段地解读。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们有的谈自己对有关词句的理解, 有的谈自己对作者用词造句之精妙的鉴赏, 有的谈在教学这一段时可以设置哪个语文能力训练等等, 大家各抒己见, 场面相当热烈。两个小时的集体备课时间过去了, 可老师们还意犹未尽, 觉得这样的集体备课收获很大。
分析思考:
同样是一次集体备课, 为什么效果会截然不同?根本原因在于集体研讨的内容不同。前者是课文的教学思路设计, 后者是教材的理解把握。笔者认为, 集体备课应从解读教材开始, 理由有三:首先, 从备课的流程来看, 教学设计必须源于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和把握。现在课改刚刚经历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一个轮回, 对于新教材的编排体系, 一线的教师还不是十分熟悉。就拿语文教材来讲, 好多课文都是新的。如果不好好地研究教材, 对教材没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就很难拿出一个比较合理的、完善的教学设计。第二, 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学科知识、技能的载体, 教师更要考虑的是如何用教材来教。只有真正熟悉了教材、吃透了教材, 才能找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纲举目张地设计教学过程, 从而把课上得扎实有效, 而且脉络明晰。第三, 从教师发展的个性化要求出发, 每一篇课文都统一教法, 不利于教师个体独特性的发展。只要对每篇教材的整体和部分、内容和形式都把握到位了, 对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趋于一致了, 那么如何安排教学过程、采用哪些教学手段、怎样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这些就可以根据每位教师的功底和特长自行设计, 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 更利于教师的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