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材评价(共12篇)
大学英语教材评价 篇1
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不仅对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及终身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还对教师自身的业务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的作用, 教师有必要了解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并能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掌握有效的教材使用方法。为达到上述目的, 教师又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教材与评价教材的能力, 依照一定的方法和标准来分析和评价教材。面对越来越丰富而开放的教材市场, 教师对英语教材的科学评价和明智选择极为重要。
要做好教材的评价工作, 首先要了解教材的评价标准。在评价标准的构建过程中, 国外学者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了解他们对教材评价的划分方法与评价标准, 尤其是了解最近20年来国外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 对我国英语教师增强教材评价意识、提高教材评价能力均将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 对提高我国的英语教材编写水平和促进英语教材的繁荣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然, 教材评价标准是与同时期的教学理论的发展相呼应的, 随着教学理论的深入发展和教研成果的不断涌现, 对教材的选择将会愈来愈受到广大英语教师的重视, 评价的标准也会更趋于合理与科学, 一些重要的原则与标准将会达成更为广泛的共识。
一、英语教材
1. 教材的定义
英语教材一般是指依据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英语教学大纲”或“英语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针对特定学生群体的需要而编写、供学校师生实施课堂教学使用的英语教学用书, 也称作英语教科书。目前, 英语教材的概念已扩展为课堂内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英语教学材料。比如, 课本、练习册、教师用书、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软件、卡片、教学实物等。
2. 教材的功能
第一, 英语教材是实施英语课程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英语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 受到高度重视, 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对教师、学生、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结果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一方面, 教材的编写往往反映了某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尤其是青少年学生都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长大成才的关键期, 要培养高素质的接班人, 必须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作为指针, 具体体现在正确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如果教材的编写能够灵活地灌输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教材的运用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 教材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系统安排, 给英语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带来极大的便利。基础知识指的是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而基本技能指的是听、说、读、写四项能力。系统而合理的内容安排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借助课本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活动。
第二, 选择和使用合适的英语教材, 有利于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既然教材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来设计和编排的, 它必然要符合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要求, 并且要将学习任务按照难易进行分级, 从而使内容安排能够循序渐进、增强可接受性。适合于某一特定群体的教材, 对完成某一特定的教学目标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 它还规范了教学步骤, 使教学有章可循。
第三, 教材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文化, 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语言既是认识世界的工具, 又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 一套好的英语教材包容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认识世界和中外文化的窗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 教材涉及的本族文化不仅使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而且也是进行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外的文化与我国本族文化差异很大, 批判性地学习和了解西方的文化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 还有助于学生丰富文化的内涵, 有益于中外文化的交融和进行跨文化交际。
第四, 内容丰富、活动多样的教材, 有利于激活课堂气氛, 使学生时时处于一种好奇的心理状态, 从而激发他们去学习。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教师既可营造富于挑战性的任务也可提供十分灵活的其他教学任务, 使整个教学处于一种和谐的、令人兴奋的、不时受到鼓舞的过程之中, 从而创设有利于教学的课堂教学环境。而这种教学环境也大大节省了教师的备课时间, 为他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保障。
第五, 好的教材还可为教师在职培训提供有利的条件。教材中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语言知识、活动设计、教学策略、教学管理、学法指导以及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等对教师的终身发展无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和探索的广阔天地, 那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研究课题 (孙平华, 2004a;2005;2007b) , 而这种来自于教学第一线的研究成果则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很高的推广价值。
3. 教材编写的原则
2001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标准》) 得以颁布, 该《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中特别重视对教材编写提供指导性原则。提出了五项基本原则: (1) 发展性和拓展性原则; (2) 科学性原则; (3) 思想性原则; (4) 趣味性原则; (5) 灵活性和开放性原则。北京师范大学程晓堂教授在2002年出版的《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一书中也提出了相同的原则, 只是顺序稍有不同, 论证略有差异。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程晓堂教授所依据的就是《标准》提供的原则, 在论证和措辞方面, 《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有关部分是对《标准》的修订。本文将《标准》中有关教材编写原则部分摘录如下。
(1) 关于发展性和拓展性原则, 《标准》的论述比较好。它认为:“教材的内容和活动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学习和使用教材获得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而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为此, 教材应该尽可能采用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方式, 促使学生拓展思维, 开阔视野,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要有利于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举一反三, 并有利于他们在语言运用中发现语言规律。” (《课标》第48页) 其实, 本项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发展性原则, 另一个是拓展性原则。笔者认为, 后面并列的拓展性原则可以隐含在发展性原则的论述之中, 标题中采用“发展性原则”与其他原则是对应的, 这样从行文的主题来看仅有一个主题, 便于论证。另外, 还可以就“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展开论证, 如有利于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开阔视野, 既照顾到学生发展的暂时需要, 也要满足将来的发展需求, 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等。
(2) 关于科学性原则, 《标准》花了两倍于其他原则的篇幅来加以论述, 共包括两段内容。其中第一段论述较为严谨, 但为了论证的严谨性, 也可以作出如下一些修改:“英语教材的编写要充分体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语言水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 遵循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低龄阶段或初级阶段的教材要重视语音基础和听说能力的培养, 高级阶段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教材应根据不同阶段学习者的特点, 在教学内容和要求等方面有所侧重, 能够体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步过渡原则。”《标准》中科学性原则的第二段包括四个句子。其中第一个句子是强调教材内容、目标和要求的系统性, 这是值得商榷的措辞, 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科学性的一面, 而对目标采取“完整的系统”来论证科学性是有牵强附会之嫌的。因此, 不妨从目标的明确性、适当性和可行性方面来加以论证教材的科学性。第四个句子中“教材应尽可能选择真实、地道和典型的语言素材”似乎与教材内容的真实性有直接的关系, 这是教材编写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一个要求, 虽然它要求科学性的一面, 但还有一些内容与教材编写科学性更为密切, 如教材的入口和出口的设定、教材内容的分级和组织问题等。
(3) 关于思想性原则, 《标准》的论述显得比较薄弱, 仅仅提出了一个论点:“英语教材应该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其后的论证中, 仅提到“外国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然后就得出如下结论:“教材既要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 又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精华, 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提高鉴别能力”, 从论证的逻辑来看显然有失严谨。严谨的结论应该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外国文化的重要性的阐述之后确立。在对教材思想性原则的论证中, 程晓堂教授在其《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一书中进行了修正:“教材的编写要以国家或地方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的和要求为指导思想, 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 教材编写要努力做到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首先要在语言材料中体现思想教育的内容;其次要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 引导学生对涉及思想教育的内容进行讨论。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涉及世界文化的材料, 要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世界, 鉴别良莠, 培养良好的思想情感, 提高文化素质。” (程晓堂, 2002:86) 在这里, 程晓堂教授将教材的思想性原则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论述, 在他的论述中, 世界文化则退居到较为次要的地位, 笔者认为这与《标准》相比是较为适当的。
(4) 关于趣味性原则, 《标准》共提供了三个句子, 认为“教材不仅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 还要尽可能通过提供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和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为此, 教材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提供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 设置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 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愿望等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 (见《标准》第49页)
(5) 关于灵活性和开放性原则, 《标准》规定:“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在不违背科学性原则的前提下, 教材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和伸缩性, 允许使用者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补充。教材除了包含课程标准规定要求掌握的内容以外, 还应该提供一定量的额外内容, 供有能力的学生选择学习。” (见《标准》第49页) 。编写教材的灵活性原则是与教材使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相一致的。正是在编写过程中给予灵活性以合理的关注, 才可能在教材使用时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按照《标准》对教材使用所提出的建议, 调整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 (应为“或”) 删减; (2) 替换教学内容和 (应为“或”) 活动; (3) 扩充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 (4) 调整教学顺序; (5) 调整教学方法; (6) 总结教材使用情况。
二、教材分析与评价
1. 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教材
选择最为理想的适合于学生现有水平和教学实际的教材是十分重要的事情。选择的方法也是多样的, 实验新教材, 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收集数据, 探索教材的主要优缺点, 以确定是否选用某种教材进行大面积的教学活动, 这是最直接的一种选择教材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往往需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尤其是在比较实验中更是如此。选择教材还可以征求使用过所需教材的教师的意见, 因为他们使用过, 对教材比较熟悉, 他们的意见来自于教学实际,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这种方法对教师选择教材来说, 毕竟是间接反映教材的好坏。
再一种方法, 就是调查学生使用教材的意见, 学生的某些观点可以反映出教材是否适合于他们的要求和期待, 是否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现实生活。因为使用教材从事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对教材是否感到满意也是衡量教材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说, 一个外语教师既不具备实验新教材的条件, 也无法知道谁在使用新教材, 也就无法从教师或学生那里获得相关信息。那么, 系统而科学的分析教材则是最好的方法, 这种系统而又科学的分析教材的方法就是教材评价的核心部分。
2. 教材评价的必要性
教材作为实施教学的核心部分对教学内容的影响是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一旦选择了某套教材, 就很难轻易再改来改去, 因为教材自身有连续性和彼此衔接性。从这一点上来考虑, 在现有的教材中选择最好的和最为适合于自己学生的教材就更具有重大意义 (Cunningsworth, 1995) , 因为一套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和终生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 外语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一定要有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了解教材评价的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教材评价能力, 尽力为学生选好教材。
在我国, 有500多家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各类教材, 其中不乏优秀教材, 但也有一些粗制滥造的教材。特别是最近几年, 随着外语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迅猛发展, 越来越多的教材走向市场。但是, 选择最好的和最为适合的教材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再加上不仅教材种类繁多, 而且某些教材将自身说得几乎是完美无缺。另外, 某些编写者或出版社为了促销而大势宣传其教材的优点, 而对教材自身的缺点或者缺乏认识或者隐而不谈, 给教材的正确评价增加了难度。
另外, 随着教材市场进一步开放, 国外教材也被源源不断地引进过来, 如何引进和改编这些教材、教师如何选取这些教材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了解教材评价标准是做好教材评价的基础, 而教材的选择又是在教材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
3. 教材评价的基本标准
在教材评价中, 我们决不可忽视下列因素:现行的英语语言教学理论、大纲或标准的要求、学习者因素、教师因素、教学评价、社会环境包括课堂环境等。
首先, 教材应该反映先进的英语语言教学理论, 包括语言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 (孙平华, 2006b, 2008) 等。因为现行的教学理论和思潮极大地影响并最终决定着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制订。而大纲或课程标准又是国家语言政策的具体体现 (孙平华, 2004b) , 并提供明确的整体教育目标和具体教学要求。另外, 它们还可以为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任务和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应用等提供鲜明的指导性意见。而教材作为教育实施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媒体, 是由教学和教育专家严格按照国家大纲或标准的要求编写的。它为学生提供了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科学的内容。教材的质量极大地影响着语言教育的质量。
其次, 学习者因素总是英语语言教学关注的一个焦点。这些因素主要有学习者的学习经验、现有语言水平、兴趣、动机、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等。同样, 教师因素也是很有意义的。教材是否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教材能否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理论、教学技能、交际技能、专业知识、教学推理和决策能力、情景知识的发展?教材能否使教师最大限度地投入并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这些方面也是教材评价的重要部分。同时, 教学评价被看作评估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成绩的重要工具。其中,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
再次, 社会环境也是影响语言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环境包括教学资源 (如教师资源、教学设备等) 、人际关系、学校风气、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期待等。其中, 课堂环境也是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教学的大部分活动和任务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课外活动和作业布置对课堂教学活动也是一项有力的补充。所有这些都是教材评价中不可忽视的因素。笔者曾经从10个方面探讨过我国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 (孙平华, 2006a) :
◎教材应反映先进的语言、学习和教学理论
◎教材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材应包括系统的语言知识
◎教材应平衡发展四项基本语言技能
◎教材内容应科学的组织、分级和排列
◎教材应提供语言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内容
◎教材应考虑学习者个性差异
◎教材应考虑教师教学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教材应具备支持性教学材料
◎教材应考虑教学资源和条件限制
限于篇幅, 这里不再展开讨论, 读者可以参考笔者发表在2006年第4期《课程·教材·教法》上的论文《论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 或参考笔者2007年出版的《聚焦英语教育中的教学与科研》一书中的相关内容 (孙平华, 2003;2007a) 。
4. 理想教材的必要条件 (1) 先进的教学理念
随着人们对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认识的深入, 整个教学理论或理念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教学理论主要关注的是语法层面上的词汇、语法和句子结构。在此基础上, 教学方法成为教学研究关注的焦点。20世纪50年代, 心理语言学理论开始影响语言教学实践。其后, 教育理论异军突起。近年来, 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信息处理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成为热门话题。Nunan (1999:5) 指出:“交际语言教学、学生中心指导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是过去20年对英语语言教学影响重大的三个概念。”同时, 人本主义思想对语言教学也产生过重大影响。新的教材要能够反映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 正确地认识语言的实质、语言学习的特征、语言教学的本质, 并具体体现在课程的内容设计中。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明确的教学目标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确保正确的教学方向的前提, 是教师使用新教材时应该努力达到的目标。如果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教师就很难把握具体的教学要求, 也就很难确保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因此, 明确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教学十分有帮助。但就教学目标而论, 它又可分为总体教学目标 (general goals) 和具体教学目标 (specific objectives) 。总体教学目标指年度教学目标和学期教学目标, 具体教学目标指每单元或模块、每节课等的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 一方面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明确的要求;另一方面, 它也为教学评价提供了参考的依据和标准。同时, 明确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最大, 也最能使教师受到教益。
(3) 系统的教学内容
语言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对教师教学有直接影响。一般语言教学都很难离开教材, 在很多情况下, 教材被认为是语言学习的唯一资源。在这种情况下, 教材内容的系统性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内容, 一般分为基础语言知识和四项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包括语音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文本知识、概念和功能、交际情景、活动和任务等;四项技能包括听、说、读、写, 其中听和读是接受能力 (receptive skills) , 说和写是产出能力 (productive skills) (Widdowson, 1978) 。《课标》对学习策略、文化因素和情感因素等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教材应该系统地安排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以确保教师可靠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4) 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它对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又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不仅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 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Prabhu (1987:46-47) 将课堂活动分为三种:信息差活动 (information-gap activity) 、推理差活动 (reasoning-gap activity) 、观点差活动 (opinion-gap activity) 。Hutchinson和Waters (1987:140) 认为, 正是这些差别或缺少的成分“抓住了人们的注意力、激发了人们的思维过程”。同时, 不同活动的开展不仅激发了人们的兴趣, 还涉及到人们的认知和情感的投入。笔者曾经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做过研究, 而这几种学习也涉及多种教学活动 (孙平华, 2007c;2007d;2007e) 。
(5)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总是在语言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ichards (2001:2-3) 认为, 过去一个世纪的语言教学史就是追求“最好的教学方法”的历史。许多教学方法的产生和过时, 每种方法都占据了一定的时间段, 这种现象被Brown (1994:51) 风趣地称之为“变幻的风和移动的沙 (changing winds and shifting sands) ”。但是, 应该看到, 各种教学方法的产生都是由其历史背景决定的, 都有其科学的一面可供借鉴, 很难说某一种教学方法在各个方面都比其他某一种方法好。另外, 具体教学中也不可仅仅局限于某一种教学方法, 正如俗话所说“教学有方, 但教无定法”。如果教材中通过内容的编排、活动的设计, 更多地关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话, 英语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必然也要受到很大影响。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影响是积极的。
(6) 切实可行的评价手段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下, 测试和评价体系对教师教学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材中如果能够包括一定的切实可行的评价手段, 将不仅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 还可培养学生的成果意识或成就感。但如果设计不当, 也可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在某种意义上讲, 教材中所设计的评价手段一定要切合教学实践。传统的测试和评价手段有:水平测试 (proficiency tests) 、学业测试 (achievement texts) 、诊断测试 (diagnostic tests) 、分班测试 (placement tests) (Hughes, 1989:9-14) 。这些测试是相对于不同的目的而设计的。近年来, 我国不少学者 (如, 罗少茜, 2002) 对教学的形成性评价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一些新的教材 (如, 人教社和外研社新教材) 开始配备教学评价手册, 有些内容的设计还是有特色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另外, 好的教材还应该以真实的语言材料、足够的教学信息、丰富的辅助材料等充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 并能够兼顾教师的职业发展和终生教育。
大学英语教材评价 篇2
《煤矿机电设备技术管理》教材摈弃了理论单元和实践单元分阶段、先讲授后实验的编写结构。真正做到了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将所要讲授的理论知识完全融入各分项目中,以专业相关的就业岗位作为培养目标,围绕职业所需的核心能力,依据核心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频率、重要性,所能承载的知识、技能程度,确定课程的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较强的任务导向性。
1、课程内容方面
教材将煤矿机电设备的资产管理;煤矿机电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管理;煤矿机电设备的检修管理和煤矿机电设备的更新与改造管理等以任务加项目的形式展现,打破传统的章节编写方式,内容丰富、知识点讲授准确到位。
2、课程结构方面
教材由煤矿机电设备的资产管理;煤矿机电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管理;煤矿机电设备的检修管理和煤矿机电设备的更新与改造管理等任务组成,切实落实“够用、适用”的教学指导思想,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最大程度的适应“理实一体”教学方法的要求,较好地处理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注重基础理论的应用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简练直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凸显出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
3、课程特色
教材既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又坚持了以技术应用领域实际需求为导向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是课程组教师长期教学实践经验并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教材抓住了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特点,从教学内容上较好地解决了“适度够用”的问题,教材所选内容非常丰富,涵盖面广,语言优美,特别适合矿山机电专业学生使用。主要特色体现在:
1、本教材是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果。
2、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成果。
英语教材评价理论发展述评与启示 篇3
关键词:英语教材评价 英语教材评价理论 指导原则 英语教材评价体系
伴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愈加明显,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乃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强,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英语作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使用最为广泛的国际性语言,其受关注度就体现得更为明显,正如Richards(1985)所言:“目前英语的地位使这个世界上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成为了英语的使用者或是学习者。”
1.英语教材评价理论述评
Hutchinson与Waters(2002)将教材评价分为四个主要的步骤,即:定义标准、主体分析、客体分析以及匹配。他们同时给出了其做出评价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分析时所用的评价标准列表,其中包括几个方面的问题:读者、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其它。在Hutchinson与Waters看来,通过对评价标准所包含的各方面问题进行思考并进而找出答案,评价者可以确认一本教材是否是适合各方面具体条件的教学材料。Cunningsworth(2002)把教材评价分为印象概览与深入分析两种。通过前者,评价者可以对于教材获得一个相当快速的总体印象,具体而言就是了解教材的优势以及不足,突出的特色。而通过后者,评价者可以对于教材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但是后者开展需要首先建立一个评价体系。Cunningsworth在给出具体的评价标准之前,首先界定了构成这些具体评价标准的基础的指导原则:1)教材应该与学习者的需求相吻合,同时还应与语言学习课程的目的和目标保持一致;2)教材应该能够反映学习者对于语言的使用,并且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具备按照自身意愿去使用语言的能力;3)教材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们作文学习者的需求,进而促进他们的学习过程得以顺利进行,而不是强加给他们死板僵硬的教学方法;4)教材应该对于学习有着明确的支撑作用,可以有效地协调学习者与目标语言的关系。程晓堂(2002)同样把教材评价分为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两个部分。在其看来,内部评价包括几个方面:评价教材的教学指导原则、评价教材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评价教材内容的选择及设计、评价教材的配套材料、评价教材的设计以及评价语言材料的真实性。在程晓堂看来,外部评价就是去评价教材在特定情境下对于教师和学生的适应性,外部评价应该在评价者对于教材的内部评价结束后,在评价者对于该教材已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的基础上再去进行。
2.英语教材评价理论发展的启示
由上述教材评价理论发展的述评,可以看出合理的教材评价应该是在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或是评价指导原则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同时评价应该分为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各司其职,每个部分都包含若干个具体的问题,通过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评价者可以收集到针对性各不相同的具体信息,从而对于教材做出细致且全面的评价。
然而如Tomlinson(1999)所言:“教材评价过程中非常明显,同时异常重要的一点便是评价者要意识到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材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确立必须要考虑到教材使用原因、教学目标以及评价的背景等因素。”不同的教材需要不同的评价标准,相同的教材由于学习者与使用背景的变化也需要相应的评价标准来加以检验。
鉴于此,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即教材评价在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的基础上,具体的评价标准必须要在充分考量学习者及教学开展背景的基础上,根据上述两个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而如果仅仅使用一套看似科学、合理的教材评价标准体系去尝试评价不同的学习者在不同的背景下所使用的不同的教材,那么评价的结论将是站不住脚的。
3.结束语
随着教材评价理论的不断发展,考虑到当前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年龄、智力、起点及社会背景方面存在的巨大的差异以及我国社会环境所发生的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在今后的教材评价理论方面一定会出现更多的,同时更为具体的针对各类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体系,如:小学英语教材评价体系、中学英语教材评价体系、大学英语教材评价体系乃至成人教育英语教材评价体系等,而这些具体的、针对性强的英语教材评价体系将会进而构建一个更为系统的涵盖各个层次与类型的教材评价体系,进而为英语教材的选择以及编撰提供更为全面客观的理论参考,最终促进英语的教与学。
参考文献
1.Cunningsworth,A. (2002).Choosing Your Coursebook.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丁朝蓬,(1998).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课程教材教法》第7期。
浅议我国英语教材评价的发展 篇4
关于教材的定义, Tomlinson指出, 任何有目的地用来提高学习者知识或语言经验的输入材料都被视为教材。程晓堂在其编著的《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一书中对教材做了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一切教学材料, 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补充练习、辅导材料、自学手册、录音带、录像带、计算机光盘、复印材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节目、幻灯片、照片、卡片、教学实物等;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在英文里, 教科书是“textbook”或“course book”一词。
英语教材是指英语教学中使用的教科书以及与之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配套读物、各种练习册、手册、挂图、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教学资料。关于英语教材, 刘道义有两个基本看法:任何一套教材都有优缺点, 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教材, 也不可能成为不朽之作;教材是某个历史时期的产物, 反映特定时期社会发展需要和人们的价值取向。
二、国内英语教材评价的发展情况
国内对于教材评价的研究开展得比较晚, 最初始于20世纪90年代国外相关理论的引进。周雪林在《浅谈外语教学评估标准》中提出, 评价一部教材的好坏首先要设计一套合理的评估标准, 列出了教材评价要围绕的六个方面:教材与教学理论的关系, 教材应体现当代语言学与教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就, 要符合中国国情;教材与大纲的关系, 教材的内容应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吻合, 教学大纲是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教材与学习者的关系, 教材要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教材的选材问题, 教材要有真实性、趣味性、实用性以及广泛性;教材练习的设计问题, 练习要紧扣课文, 要形式多样, 练习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 同时避免同类练习重复率太高;配套材料, 一套完整的教材应该包括教学与参考资料、视听材料以及辅助教材。周雪林依此评价标准, 建立了一个教材评价清单。在每个评价标准下, 作者设计相关问题, 共计30个问题。他强调, 设计一个既反映国外最新教学理论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教材评价是我们所迫切需要的。
程晓堂在其所著《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一书中, 向我们介绍了教材开发与评价。他提出两种教材评价方法:随意的印象性评价 (ad hoc impressionistic evaluation) 和有系统的评价 (systematic evaluation) 。有系统的评价又可以分为内部评价 (internal evaluation) 与外部评价 (external evaluation) 。随意的印象性评价指的是教材评价是由有经验的教师凭借他们的直觉和教材使用情况以及教学经验对教材进行的主观的、随意的、印象性的评价。有系统的评价通常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第一是评价教材本身或内在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 这种评价称为内部评价。第二是评价教材对于某一使用对象群体的适用性, 即评价某种教材是否适用于某个特定的使用对象群体, 这种评价称为外部评价。与此同时, 程晓堂还在书中向我们介绍了Grant设计的教材评价表。在教材评价中, 他还着重强调了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定要用科学的语言观、语言学习观以及教育教学观指导教材评价, 要尽可能克服个人偏见和主观臆断;要客观地评价教材;教材评价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乔爱玲提出从外语教材编写的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两个角度对教材进行评价。外语教材编写的宏观设计所涵盖的内容有:教材编写的宏观设计指导原则, 教材编写的主题框架和单元课程的设计模式。她所谓的教材编写的微观设计指的是对各单元课程具体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的设计和练习语句的设计, 并进一步提出教材评价的5个参考原则。实际上她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设计问题对教材进行评价。
刘道义指出, 衡量一套教材质量优劣的标准是动态的, 但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还是有一些基本的衡量标准。她提出编写英语教材应符合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符合国家各项政策法规;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符合各地教改实际。并指出要在以上编写要求的基础上, 以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为依据来评价英语教材。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 英语教材要以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为编写指导思想, 要符合以下原则:发展性和拓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思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灵活性和开放性原则。这是对教材编写的要求, 当然也应是教材评价时的依据。
孙平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结合我国英语教材评价的大背景, 提出评价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的十个方面的标准:教材应反映先进的语言、学习和教学理论;教材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应包括系统的语言知识;教材应平衡发展各项基本语言技能;教材内容应该科学地组织、分级和排列;教材应提供语言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内容;教材应考虑学习者个体差异;教材应考虑教师教学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教材应具备支持性教学材料;教材应考虑教学资源和条件限制。
三、总结
教材之所以存在和发展, 主要是因为它们能为教学的系统化、结构化提供便捷的手段, 选择恰当的评估标准对教材进行评估有助于教师深入地认识教材,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前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在基于其活动的特定的研究情景下获取的,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时代变了, 环境变了, 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当前的评价活动, 所以我们应结合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教学环境、教材环境, 将相关的英语教材评价体系进行一个有机的整合, 得出一套合适的教材评价体系, 以此来评价想要评价的英语教材。
我们要用发展的思维、灵活多变的手段去进行教材评价活动, 对教材进行科学、系统、全面地评价, 为今后的英语教材的再度开发提供一些更为有益的意见及建议。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英语教材评价的发展情况, 希望对英语教师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教材, 对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有较好的把握。使英语教师真正做到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研究教材的内容和方法, 对教材作革新性和批判性的使用, 有效地实施课程, 达到预期的目标。
关键词:英语教材,教学过程,课程实施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刘道义.浅议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J].北京:课程教材改革, 2004.
[3]钱媛.介绍一份教材评估一览表[J].外语界, 1995, (1) .
[4]乔爱玲.从外语教材编写的宏观设计与微观设计评估教材[J].山东外语教学, 2002, (3) .
[5]辛敬东.简述英语教材评价相关体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11) .
钢琴初学琴童教材的评价 篇5
通过我陪我家小朋友学钢琴的陪练经验,我想说说现行的初级教材
《小汤》:这套教材音乐形象很好,适合孩子早期音乐形象的建立,教材的1、2是断奏的,3开始连奏,并加入表情符号成为完整的曲子。这个是我家老师指定的教材。
《幼儿拜厄》:和大家说的拜厄基础是一样的,字大很多,所以分上下两册,建议大家以后买这本,这个也是我家老师指定的教材
《指尖上的芭蕾》:这本和小汤的音乐形象呼应,其音乐性很强,每个曲子前面都有对音乐的诠释,收集了各类音乐,调式、音乐形式比较小汤多,我家小朋友特别喜欢里面的《京剧行弦》,用钢琴弹京剧,好玩罢。他很喜欢这本书,完全是我家小朋友平时用来弹着玩的。很遗憾这本书好像没有进阶
《巴斯蒂安》:我买了1册的全套,感觉在音乐形象的建立上不很适合国内的孩子,上面多是国外儿童歌曲,用声乐来理解音乐形象本来是很好的,但是由于是英文的,加上国内孩子不熟悉这些歌,所以这套教材在这方面的优势大打折扣。音乐本身很好听,很适合孩子,老师让我家小朋友自己弹着玩,上课有时间的话就检查一下,属于孩子自选曲目。这套书的《乐理》部分适合特别小的孩子,或者乐理和识谱方面困难的孩子,我家小朋友基本上没有用过。后来的2册我都没有再买了,只借了2册的《演奏》和《基础》。
《我和我的钢琴》:这套进阶教材和上面说的巴斯蒂安的缺点差不多,我只买了第1本,后面买的《为琴童谱写的钢琴曲》和《四手连奏》还蛮有意思的,特别是四手连奏,我和我家小朋友一起弹呢。
巴托克的《小宇宙》:这个练习曲挺有意思的,我家小朋友觉得比拜厄好玩,老师现在不准他弹,说练习曲要以拜厄为主
大学英语教材评价 篇6
1.优化Ticking time的组合。
作为新版《英语》的一个板块, Ticking time有其特殊性:该板块没有新的学习任务;该板块(第三课时)中有些目标学生可能在一、二课时就已达成;有些任务学生可能在第三课时还不能完全完成。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过程,又要关注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因此,Ticking time是教材的一个板块,但教师不能机械地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固定的板块呈现。在研读教材,设计教案、学案时,教师应该基于整体教学理念,将Ticking time的教学细化、层次化,并融入单元教学中。
2.细化Ticking time的标准。
从大量的课堂观察可以看出,Ticking time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很轻,教师仅在结束课堂教学时简单地呈现一下这一板块。学生在接受指令后,很快地打三个“√”,便完成了自我评价的任务。这样的评价流于形式,学生不清楚一星、二星、三星的具体要求,无法真正了解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且不能排除部分学生担心出错时会受到同学的嘲笑而没有真实地反映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应细化Ticking time的评价标准,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告知学生不同的星分别代表什么水平,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达到什么层次。笔者尝试在表格内星级下面分别以Passed、Accurate、Fluent给予学生清晰的提示,效果不错。
3.丰富Ticking time的维度。
评价应关注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只关注学生语言技能的掌握情况、课时目标的达成程度,我们还应关注学生的坐姿、书写姿势、倾听习惯等。
以What’s the matter?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将本单元的教学分为3个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Story time。根据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happy一词,且在本册书第五单元学习的hot、cold、warm、cool这四个与天气有关的词,都适用于本单元的话题。因此,通过Story time的学习,笔者尝试设计如下评价表格:
在设计评价表格时,笔者特意留了一些空白栏目,在互评时,让学生分小组说一说学了这个单元你还会用英语干什么?反馈如下:I can play the game;I can call my friend in English...在我们自以为是地主导着课堂教学评价时,或许学生比我们想得更多、更好。教师应尝试让学生自主制订评价项目,通过组内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全班分享等方式,激励学生参与评价。
Ticking Time板块与教材其他板块内容一脉相承,我们应站在学生立场,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引导学生一起有效统整、优化指定教材以及其他丰富的教学资源,努力发挥新教材评价板块的激励功能。
近十年国内中医英语教材评价研究 篇7
1 国内外ESP教材评价研究现状
教材评估是教材编写质量的保证,国外对于外语教材的评价研究开始较早,研究者们从不同理论提出教材评价的体系。王艳列举出外语教材评估的主要研究者及其研究成果[1]。Seaton提出按教材评估清单对照评估,对教材整体印象做出评价[2]。Grant提出初步评价、细致评价和使用中评价[3],从教材整体印象、教材目标以及教材适用方面做出评价。Cunning-sworth进一步提出深入评价以及三种评价类型:使用前评价、使用中评价和使用后评价[4]。McDonough &Shaw提出从不同方面对教材进行评价:外部评价、内部评价以及综合评价[5]。Sheldon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提出通过定性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评价[6]。在国外教材评价研究中,值得关注的是分阶段的教材评价的方法,它是由Breen & Candlin从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出发的动态的教材评价方式[7]。Hutchinson & Wa-ters提出针对ESP教材评估的对照法,即将“主观需要分析”和 “客观对象分析”相互对照的客观评价方法[8]。评价者列出主观要求,将教材与之作对应分析,然后得到综合评价结果,这对ESP教材的评估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总体来看,国外研究者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对教材进行整体评价(或称作外部评估)和深入评价(或称作内部评价),在评价中关注教材使用的时间(使用前、使用中和使用后),多采用参照对比法。评价关注的焦点是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需求、选材、教学法及练习开发设计等内容。
国内教材评价研究主要分三类:对国外成果的分析介绍、运用理论评估教材的实证分析及提出评估教材和编写教材的指导性原则。同时,国内教材评估基本上沿用国外评估标准,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评估理论和体系,ESP教材评价研究则更少[1]。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ESP教材编写原则的探讨[1,9,10,11]、ESP教材建设的问题与对策[12,13,14]和各类ESP教材的评价,包括评估方案的探索[10]、评价实践探索[15,16]及在国外ESP评价理论指导下的实证研究[17,18],主要涉及商贸、法律英语和医学英语等。
2 中医英语类教材评价标准
2.1 中医英语类教材的分类
目前出版的中医英语类教材大致可分为两类:中医双语教材和中医英语教材。中医双语教材是中医教材的英文版本,运用英语表达阐述中医专业知识,侧重于中医专业知识,双语教材内容深奥,非中医专业学习者不容易理解;中医英语教材则是以中医专业内容为依托来呈现中医专业特有的语言现象和特点,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中医领域的语言特点和交际能力[9]。本文是以中医英语教材为研究对象,对近十年来国内出版的中医英语教材进行评价。
2.2 中医英语教材的统计
从教材数量上来看,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国内约出版共90本中医英语类教材,按本文的分类,中医双语教材共65本,中医英语类15本。2000年~2014年国内出版的中医英语教材数量呈波浪式发展,总体来说数量在逐渐上升,其中2007年~2008年达到一个高峰(见图1)。自2000年起,全国有近15所中医药高等院校或开设中医英语专业,或开设中医英语班、针推对外交流班等,使得中医英语教材的需求剧增。
图1 2000年~2014年国内出版的中医英语教材数量
从教材类型上来看,中医英语教材主要分六类:中医英语综合(6本)、基础中医英语(2本)、临床中医英语(2本)、中西医结合英语(2本),中医英语翻译、中医英语视听说(3本)。教材由十年前的中医英语综合和中医英语翻译增加到目前的基础中医英语、临床中医英语、中西医结合英语和中医英语(视)听说,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英语教材的种类。按教材突出的语言技能,教材还可分为阅读翻译类、阅读理解类、视听说类,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这与中医对外交流与传播中对人才各方面能力的实际需求密切相关。中医英语教材从早期的综合理论逐步向细化、专科化发展,同时从单一注重阅读和翻译逐渐转向注重多种语言技能的培养。
2.3 中医英语教材建设研究
随着中医英语教材需求量的增加,中医英语教材建设的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周恩从目前中医英语教材存在的问题入手,根据ESP教材编写理论和中医英语的特点,阐述了中医英语教材编写的原则和路径,提出真实性、以学生为中心、立体化和分层次化的编写原则[19]。兰凤利则从完善中医英语教材的布局和教材的选材出发,论述了中医英语教材的定位和选材[20]。张燕等从中医英语教材的特殊性出发,在内容选择、结构安排、学习任务编写、翻译技能培训及使用者(教师和学生)需求等方面,提出了七项中医英语教材的评估标准:教材内容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英语语言知识与专业内容的有机融合;教学内容编排的循序渐进;形式多样的练习设计;术语翻译的训练;学生和教师的专业背景需求;动态的立体化教材[21]。然而,评估标准中存在交叉的内容。赵慧君则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分析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对中药英语的满意程度[18],指出教材编写应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教材的专业性和可读性,以及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综合来看,对中医英语教材研究多偏向于中医英语教材现状问题等的定性研究,以文献研究为主,定量研究、实证研究比较少。
2.4 中医英语教材评价指标
根据国内外ESP教材评价体系,本研究拟采用McDonough & Shaw内部评估方式,即考察教材本身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具体有教学内容的组织、语言技能涵盖、文章类型),教学方法(具体有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式、学习指导),活动设计形式,辅助材料等。由于评估教材数量较多,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对每本教材每个阶段(使用前、使用中和使用后)的评估,本研究只侧重使用前对教材内部的评价。并结合程晓堂的内部评价指标,包括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使用对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活动设计形式、版式设计、组成部分、辅助材料[30],从中选出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练习设计和辅助材料六方面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具体指标如表1。
3 统计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15本教材中有2本完全没有提及教材的教学目标;4本教材表达得非常笼统,如“使得交流更加流畅”、“培养既懂中医又懂中医英语的人才”;其余的表达比较具体清楚,被提及最多的是掌握和应用常见中医术语、词组、句型的准确英语表达,中医诊疗场所下适当的英语对话,流畅而正确地写作翻译中医应用文的能力。
15本教材都比较明确地描述了教学对象,其中主要是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高年级(完成普通英语阶段学习)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一半教材提到教材也针对中医药工作者、对外交流培训、中医涉外从业者,少数提到中医药爱好者和博士生。从教学对象的设定来看,有些教材的教学对象太宽泛,难以做到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就教学内容而言,除了《中医英语翻译加强训练》和《英汉对照中医英语会话》分别以中医翻译问题、原则、方法和常见病症为内容编排原则外,其它13部教材都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核心,按学科知识编排教学内容。在语言技能涵盖项目统计中,研究发现在早期的中医英语综合类教材中,阅读和翻译是最主要的语言技能训练项目,在近几年的中医英语综合及基础中医英语和临床中医英语,医学词汇的训练、医学论文的阅读与写作、英文病例写作都有一席之地。但对语言知识和技能没有按照言语学习的规律梳理,哪些技能和知识应该先学,哪些应该后学没有统筹考虑,言教学方面常常出现先难后易的情况[8]。词汇的编排往往重复较多,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
就教学内容的选材而言,三分之一的教材未标注出文章的出处,标明出自国内中医材料的教材1部,完全采用英美原版中医书籍或英美学者英文原文的5部,其余5部教材的选材为国内中医英文书籍文章及英美原版中医书籍或英美学者英文原文,比例不详。从选材的文体看,中医教材(英文版)、中医论文(英文)、中医病例(英文)较多,其它文体较少。教材的语言质量参差不齐。
教学方法的统计栏中大多是空缺的。仅有2部教材在前言和使用说明中提及教学方法。在分析每本教材的内容、练习设计后,发现绝大多数教材的编写是基于传统的外语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阅读加翻译为主线,以语言操练为核心。大部分教材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指导为生词表、课文注释、医学词汇和中医术语讲解、翻译方法指导,个别教材提供病例写作框架、课前热身、单元学习目标、生词分级标识等,在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指导方面,所有教材均未涉及。
教材的练习活动设计也比较传统,练习包括问答、填空、英汉互译(术语、句子、段落)、写作、听力理解等。同时,练习设计基本上是基于语言操练的,很少有将语言知识和技能与中医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提高英语能力。总体来说,练习活动的设计未能体现出ESP教材基于学生需求的特点,未能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辅助材料的统计显示,7部教材配有生词总表,但有多达7部教材没有练习答案,10部教材没有课文参考译文,8部教材没有配套音频(光盘、磁带、MP3),15部教材中,仅有一部有教师用书。总体来看,中医英语教材配套资料非常不完整。
4 中医英语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和对象不明确,教材定位不准确。几乎所有中医英语教材对适用学生年级、学生的英语和中医专业知识水平未做规定和说明,教材水平层次无明确界定,教材适用对象模糊笼统。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同一本教材在本、专科学生和博士生共同使用。兰凤利、丁年青认为目前国内相关教材在宏观定位布局上未考虑梯度,没有针对本、硕、博各个阶段循序渐进的阶梯教材,市面上教材大多处于低层次重复的混乱状态[22]。周恩认为中医英语教材不具有针对性,未能了解使用者的原有学习背景和学习需求。可供选择较多,但合适的较少[19]。统计结果也表明,中医英语教材使用对象不明确,学生跨度大,本科生与研究生通用,针对性不强。
语言与专业内容比例失调,语言学习重点不突出。中医英语教学有其自身的专业特性[21],教学内容应遵循ESP教材编写的系统性原则[1],因此在学科知识为主导的内容编排上语言梯度的要求就很难掌控。有些教材过于注重基本语言训练,与普通英语差异不大,对中医英语专业内容涉及少,而有些又过于注重中医学知识的传授,讲解过深过细[19]。目前,教材对英语语言知识与中医专业知识侧重不一,有些编者往往将中医双语教材与中医英语教材概念混淆,使得英语语言学习重点不突出。
教学理念传统,练习设计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中医英语教材的编写往往来自于实际教学的需要、学生的需求,然而现状是有些编者缺乏ESP教材编写理论的指导,未接受过教材编写方面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对相关的理论也不了解,导致在编写时很盲目,练习设计仍是以教师为中心,难以从真实性、实用性和适应性的角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材类型单一,语言技能涵盖不全。中医英语教材多为以阅读和翻译为主的综合教材,听说和写作教材却很少。兰凤利、丁年青指出在微观布局上已出版的中医英语教材多侧重读与译训练[22],而忽视听、说、写。“很多中医英语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仍基于‘阅读+翻译’的模式”[19]。虽然教材类型在日益多样化、细化,但整体来说仍然欠完善,对语言技能培养仍较单一。
教学辅助材料欠完备。目前,国内教材在此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对教学辅助材料重视度不够。“在教材内容的展示形式上缺乏多媒体运用”[23]。配套练习答案、课文参考译文欠完备,配套音频建设不足,也没有专门针对教师的配套教师用书。“许多ESP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24]。
4.2 对策
明确目标定位、区分教材层次。Dudley Evans和St Johnson提出应对学习者的语言信息、学习者课程需求等进行分析[25]。即分析学习者已有语言水平、期望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等。中医英语教材应根据不同语言水平、学习层次学习者需求而有针对性。本科时期学习者处在初级阶段,需求侧重基础中医英语内容,中医专业词汇、表达等。面向本科生的中医英语教材应侧重中医术语及其用法。硕、博学习者则偏重于运用英语进行中医学术交流、科研、临床应用等,针对硕博的教材应以文献、中医英语临床应用为主。
语言教学与专业内容有机结合。ESP教材作为以内容为依托的教材,要充分体现语言与知识学习的有机结合,消除人为地将语言学习和知识学习分离开来的现象[26]。中医英语教材应提供系统性与专业相关的一般知识,且难易适中,不要求像双语教材一样强的专业性[16]。这就要求在编写人选的选择上,可以采用团队合作方式,由中医学方面专家与英语专家教师共同合作编写,引进国外从事中医工作的专业人员,对教材编写的英语专家教师进行中医知识培训[27]。同时根据不同阶段语言需求突出语言学习重点。
教材类型、练习设计多样化。从搜集到的中医英语教材类型来看,国内对于中医英语听、说、写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中医英语教学大纲要求中医英语教学目标是指综合运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进行有关中医内容的研究及对外交际活动。教材应充分考虑学生情感求知和认知特点[21],设计多种形式练习,输入输出并重。需求分析的关键是,把握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和与社会对其英语语言能力期望之间的差距[29],因此练习应既进行结合学生期望与学生实际水平,进行语言训练同时考查专业内容。设计词汇的填空,中医临床会话的口语小组练习,听力情景对话,病历翻译,英语小论文写作等。通过分析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形式与规划教材类型。
教辅材料完备,教材设计立体化。ESP教学应在模拟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开展,这意味着学习者的学习不应局限于一本纸质教材,应在不同的工作环节,接触不同形式的语言材料,教材应具有动态的、多样化、立体化的特点[28]。教材建设上应整合各方面资源,包括文本资料、媒体资源等[23]。英语教师可以与计算机网络学科教师合作,包括制作集声、图、视频一体的多媒体语言训练软件,工作场景仿真软件等[28]。配套完备的参考答案、译文及讲解,设计相应的教师用书。
5 结语
大学英语教材评价 篇8
一、当前语法教学中存在的两大现象剖析
一种现象是偏重语法知识的讲授, 过度强调语法规则在语言学习中, 尤其是在“应试”中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努力把详尽的语法规则灌输给学生, 唯恐讲少了哪一点, 学生考试就会失去了宝贵的分数。这样一来, 就无法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练习, 更谈不上语言的运用了。这种学习手段, 通常是单纯以考试作为终级目标和唯一的评价标准, 因此即使是练习, 也是主要练单项选择题等跟考试相关的题型, 然后教师又引用各种规则去解释。这样的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局面, 因而感到索然无味, 教学效率极低, 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于少数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强的学生, 这种教学方式往往给他们一种错觉, 似乎熟记语法规则, 会做单项选择题, 就达到了语言学习的目的, 而实际上却没有形成真正使用语言的能力与信心。
另一种现象则提倡“淡化”语法教学, 认为语法知识讲多了, 就是应试教育, 就是不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 就背离了语言学习的本质。于是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了各种任务和活动,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觉使用目标语言, 希望学习者在这种轻松的体验式学习模式下自然形成语言习得, 从而避开语法规则的条条框框。其实这种观点也是片面的。对于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中国学生来说, 他们缺乏习得英语的语言环境, 每天一节的英语课所提供的语言环境, 少得不可能使他们像习得母语那样自然形成语感和习得语言。尽管上课过程是愉快的, 但由于缺乏纲要式的归纳提炼, 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短暂习得往往会逐渐淡化, 而中学生从其年龄特点来看, 如果没有明确的指导, 大部分还不具备把经验自觉提升为理论的能力。久而久之, 就会有没学到什么的感觉, 各种语言现象模糊不清, 因此缺乏使用的信心与勇气。从评价的角度来看, 这种教学模式更注重对学习者在实践过程中的发展性评价, 尊重人在不同学习环节中的表现, 学习者通过参与活动能不同程度获得使用语言带来的成功感, 因而是更为科学的, 但由于学习的最终目标不明确, 学习者无法肯定其评价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如果学习者在终结性评价 (如考试) 中表现不佳, 则会对之前的学习过程产生怀疑和动摇。
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包括语言技能, 语言知识, 情感态度, 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要素。在教学方式上, 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参与、实践、讨论、探究和合作中学会用英语来表达、交流、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指出评价对于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 促进个性发展的作用,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发展和需求, 采用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从整体设计而言, 符合新课标对语言学习的要求, 遵循了语言学习的规律。从语法规则的呈现与练习来看, 新教材重视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使用, 逐步渗透给学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观察、探究、理解、形成概念、初步运用、巩固等环节, 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 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评价上既关注过程, 也重视结果。
语法教学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知”, 更重要的是为了“用”, 即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使他们学会“用语言去做事”。同时帮助学生将孤立和零碎的语言现象进行归纳, 提炼“精华”, 从而更好地运用语言。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还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堂优化等因素。尽量避免传统语法教学中的死记硬背, 可以给学生编些顺口溜, 加强记忆, 也不要满堂灌, 点到即可, 循序渐进。
三、任务的设计
教学活动和任务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背景, 使学生有话可说;任务的完成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任务的难度应该是有层次性的, 有难有易, 以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 并且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 让学生逐步适应。
四、教与学的方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是知识的发现者和使用者, 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应充当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 帮助学生一步步完成学习的任务。在这种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行为包括观察语言现象、发现提炼内在规律、运用所得完成各项任务等, 其中应该既有个体的独立学习过程, 也有合作学习的过程。可以设计双人或小组交流的环节, 学生通过协作学习, 可以获取更多信息, 获得自我修正的机会, 从而减少使用语言的焦虑。
五、评价策略
大学英语教材评价 篇9
2003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新课标》) 中指出,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中, 语言技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包括听, 说, 读, 写四个方面的技能综合运用。[1]王玉晓认为, 作为英语输入的主要途径之一和英语的必备技能, 英语听力备受重视。[2]在日常交际中听力技能占有重要位置, 而教材是培养学生听力技能最直接的工具。然而, 没有完美无缺的教材, 也没有适用于每个人的教材。因此, 对整本教材, 特别是对教材中听力板块的分析评价就非常必要了。
国外不少学者为教材评价做出贡献, 例如Sheldon提出整体印象评价和定性评价。[3]而针对国内教材研究, 束定芳、庄智象指出:教材评价要与具体的教学目标相结合, 要看教材是否与教学大纲所提出的教学目标相吻合。[4]教材的编写依据课程标准, 因此本研究依据《新课标》中听力技能的要求对NSEC教材必修三的听力板块进行评价。
二、“Listening”板块分析与评价
《新课标》要求高中阶段听力技能应达到七级水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能识别语段中的重要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能听懂操作性指令, 并能根据要求和指令完成任务;能听懂正常语速听力材料中对人和物的描写、情节发展及结果等。[1]本研究以新课标为依据, 从听力材料的内容, 形式以及听力技能三个方面对人教版必修三的听力部分进行分析评价。
(一) 听力内容。通过统计必修三学生用书的Listening板块, 听力材料的内容均是以单元相关话题呈现, 题材丰富。其中涉及到节日、健康饮食、戏剧、天文, 地理等。该板块紧扣单元主题, 并与其他板块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例如第三单元的听力部分是由Listening, writing, and acting三部分的有机组合。首先学生对听力部分进行预测, 然后听材料进行核对并回答问题。最后假设学生是戏剧的主人公, 根据戏剧编写提纲进行戏剧创作。最终学生们表演出自己的戏剧场景。本单元听力部分的材料在内容的选择上与前面的Reading部分联系紧密, 即对课文内容的续写, 并且书面结果以表演的形式灵活的呈现。因此, 重要知识点不仅能在不同板块得以复现, 而且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融入听力学习之中, 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 听力形式。通过对人教版必修三的统计发现, 听力形式主要以文章和对话为主, 包括两篇对话和三篇文章。具体形式涉及辨音、选择、回答问题、填表格、补全句子、听后猜图片内容、听后写大意、听后表演、续写剧本等。听力过程中还与说, 读, 写三种技能相结合进行综合训练。每个单元乃至整本书中, 教材都依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情感需要对听力形式进行合理安排, 循序渐进, 逐渐缓解学生认为听力难的畏惧心理。例如第一单元听力部分, 首先通过图片对听力内容进行猜测, 然后听对话回答问题, 最后根据听力材料学生自己编写一段新对话并进行表演。而对整本书而言, 从对话到篇章, 从辨音、选择到补全句子、填写表格、编写剧本。总之, 听力板块形式多样,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提高了听力学习的趣味性与有效性。
(三) 听力技能。与旧教材相比, NSEC的一大亮点是, Listening板块以听力技能为主, 巧妙的与说, 读, 写三种技能融为一体。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听力的过程中常伴有讨论交流, 阅读资料, 编写对话, 进行表演等, 几种形式适当的分配在各个单元之中。例如第五单元的Listening部分, 首先对听力内容进行预测, 然后根据听力内容补全句子。最后边听边做记录, 接着以对话的形式呈献给大家。杨春娟认为, 听与写配合训练非常重要, 它是从口语过度到书面语, 从听说到写不可缺少的桥梁, 也是测试听力的重要手段之一。[5]因此, 学生通过听力理解其中关键词, 抓住文章大意, 并与写作训练相互配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为综合语言技能的培养与日常交际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支撑。
三、结语
本文从三个维度, 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对Listening板块进行分析评价。首先听力内容以单元主题呈现, 题材丰富多样, 但话题对于部分学生比较生疏, 因此教师要提前了解学生知识建构, 组织学生课前做好必要准备。其次, 听力形式多样, 激发学生兴趣, 但教材中的听力口音过于单一, 这与语言在日常的实际交流运用中不符。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 适当时添加不同口音的听力材料。最后, 活动设计对发展学生的听力能力有很大帮助, 与此同时口语、阅读、写作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总之, 必修三Listening板块的设计基本符合《新课标》中听力技能七级目标的要求, 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教材使用者要学会灵活运用教材, 学会根据学生创造性的使用并开发教材, 注重学生听力技能的培养。
摘要:人教版新高中英语 (NSEC) 现已在全国被广泛使用, 与旧教材相比“Listening”板块有了新的变化。本研究以相关教材评价理论为依据, 试图从听力材料的内容、形式以及听力技能三个方面对NSEC教材必修三的“Listening”板块进行分析与评价, 帮助教材使用者灵活运用教材, 提高听力能力。
关键词:NSEC,“Listening”板块,教材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 (实验)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王玉晓.论语言输入与外语习得[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 (4) :104-105.
[3]Sheldon, L.Evaluation ELTT ext books and Materials[J].ELT Journal, 1988 (4) :237-246.
[4]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浅析新教材教学评价体系 篇10
一、主次分明, 突出重点
新教材即时评价体系中的重点是相对应地紧扣教学内容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教学重点。它们一般具有承前启后、沟通左右、统帅全局的作用。例如, 高一《思想政治》教材“国民收入分配”一框中, 用了四个“想一想”和一个“议一议”构成了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体系。其中第三个“想一想”考察了本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对于这一重点评价要素, 思想政治课应引导学生扫清思维障碍, 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同时, 在课堂上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即时评价。
突出重点并不是忽视普通知识。新教材的即时评价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 对于学习重点固然要让学生理解透彻, 掌握牢固。对于一般知识、能力也不能等闲视之。这些所谓非重点知识的即时评价也往往具有独特的功能。如, 第一个“想一想”对“增加国民收入的途径”进行了深度挖掘, 学生要经过反复比较后才能找出根本途径;第二个“想一想”要求学生运用“演绎思维”拓展思维的宽度, 寻找“公共生活消费与我们生活的联系”;第四个“想一想”则用一般带重点, 为解决第三个重点问题进行了再评价。最后“议一议”则要求学生综合本部分内容, 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升华为思想觉悟, 强调了知识的内化。因此, 对于教材中的即时评价系统要在不破坏知识体系的前提下考虑有所取舍和详略得当, 使既抓住了重点, 又兼顾了一半;以重点带动一般, 以一般保证重点。只有这样, 才能争取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最经济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真正达到即时评价的目的。
二、把握脉络, 注重知识点的关联
新教材评价体系各评价要素以及它们所处的教材情境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如上例中, 关于“公共消费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联系”这一评价要素, 它不仅与本部分内容的正文、小字、图表以及其他各评价要素有关, 而且与其他框题中的“消费性质”“财政支出机器作用”“依法纳税”等要点共同构成了一个小体系。因此新教材中的即时评价体系固有的关联性要求我们仔细地揣摩、分析, 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对于新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图表、图片、资料卡等内容的取舍和详略, 应充分注意到知识前后的关联性, 以是否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为依据, 灵活处理。只有这样, 才能妥善利用新教材提供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感性材料, 为完成即时评价打好基础。对于新教材前后相同的评价要素, 教师可以采用以旧带新的方法加以处理, 并以此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思想政治学科的知识体系。
另外, 新教材的教学评价体系除了前面所说的即时性评价外, 还有阶段性评价即各单元后的“阅读思考”和“联系”。和即时性评价相比, 这些阶段性评价更侧重于考察和评价教学效果, 在内容上主要用于诊断每一单元的教学任务在教学目标上已经达到的程度, 明显地体现了该评价应遵循的知识、能力、觉悟相统一的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新教材的这一变革, 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课堂教学空间变得越来越开阔、越来越贴近生活, 使思想政治课越来越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摘要:随着高中教改的推进, 教材评价体系也有了较大力度的改革和创新, 它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主次分明, 重点突出, 但一般知识也不可忽略;把握知识的脉络, 注重知识点的关联, 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大学英语教材评价 篇11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材;有效使用
G633.6
高中数学教材的使用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只有对高中数学教材展开深入与系统的研究,实现高中数学教材的有效使用,才能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落实新课标教学理念,培养高中生的综合数学能力,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但是,高中数学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照本宣科的教学问题,对教材理解不透彻、不全面是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困境。另外,还有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脱离教材的情况比较严重,从而导致了高中生数学基础不扎实,数学方法一知半解,没有建构起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不利于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思想。因此,高中数学教师有必要重视对高中数学教材的解读和研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深入开发教材资源的使用价值,确保高中数学教材能够发挥出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最大促进作用,从而实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加快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
一、有效使用高中数学教材的基础部分
抓住基础知识是实现高中数学教材有效性使用的前提和基础,高中数学教材的具体价值首先体现在对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高中数学基础知识的进行系统性讲解。高中数学教材不仅完整收录了新课标规定的基础知识内容,而且将基础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性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中数学知识体系。高中数学教材基础知识是高中数学教师开展有效性教学的基本立足点,因此,高中数学教师有必要对数学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展开系统性研究。高中数学教师要以整体性视角对教材基础知识进行有效地把握。高中数学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并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符合高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呈现出一定的逻辑联系性,高中数学教材中章节与章节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而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某些重点内容又成为贯穿高中数学知识体系的关键纽带。比如,高中数学中“函数”一章的知识,与高中数学教材中多个章节的内容存在紧密联结性,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圆锥曲线”这一数学知识模块的讲解时,就会涉及到大量的函数内容。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加强研究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在体系性,从更高的角度对高中数学教材基础知识进行整体把握[1]。
二、有效使用高中数学教材的能力部分
高中数学教师要能够准确地抓住教材中的关键内容,也就是能够促进高中生数学能力形成的关键点。很多高中数学教师忽视教材的重要性,认为教材中所讲解的知识和习题都是最基础的,对高中生数学能力的形成没有太大帮助,这样的错误观念造成了高中数学教学中对教材能力层的忽视。高中数学教材的设置是遵循着由基础上升为能力再指导实践的编写规律,高中数学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能够实现对高中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构建,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必须抓住教材的能力层,开展有效性教学。首先,高中数学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对教材中的实际问题展开探究性学习,尤其是涉及到公式的推导、规律的发现,谜题的探究等内容,高中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启发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高中生的数学能力。另外,高中数学教师还要提高高中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高中生的学习迁移能力,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引导高中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者引导高中生自己创设数学情境,从而展开深入的探究与思考,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学以致用,从而提高高中生的综合数学能力[2]。
三、有效使用高中数学教材的实践部分
高中数学教材中的实践内容,主要是指高中数学教材中设计的习题。高中数学教材中的习题具有经典型、典型性、基础性和全面性的特点,但高中数学教材中的习题恰恰也是高中数学教师最容易忽略的教学内容,高中数学教师常常因为教材中的数学习题过于简单而一语带过,从而导致了高中生在解变式题目时常常出现各种问题。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加强对教材习题的开发与利用。首先,高中数学教师要重视教材中的习题讲解,在引导学生完成教材习题训练时,要针对习题所考查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性归纳总结,从而使教材习题的全面性成为扎实学生基本功的助力,高中生会在教材习题的演练过程中解决对基础知识的困惑,从而形成牢固的数学思想。另外,高中数学教师应对教材习题展开有效的变式应用,将基础与能力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变式习题训练培养高中生的灵活性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促进高中生抽象性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3]。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多数高中数学教师没能实现高中数学教材的有效使用,因此,高中数学教师有必要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研究,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不足,不断开发教材资源的使用價值,由内而外、由浅入深地实现对教材整体和细节的全面把握,紧紧围绕知识、能力、实践三个环节对教材展开探究,从而为学生构建一套立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的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使高中生能够依据教材的指导展开有效性学习,从而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效率,提高高中生的综合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林丹,胡典顺.中美高中数学教材的习题比较及启示——以PEP教材与UCSMP教材中平面向量章节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5,24(3):63-67.
[2]王奋平,喻平.英国高中数学教材知识整体结构设计研究--以CIE考试委员会A水平数学教材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13(5):32-36.
对初中地理人教版新教材的评价 篇12
一、新版地理教材的主要特点
1. 内容精练, 难度适当。
从内容看, 新教材更加突出了重点, 降低了要求, 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比如去掉了以往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 像气压带、风带等问题, 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具有时代性和科学性。总的来看, 新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即掌握那些能适应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而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难度的降低使得全体学生都能获得最大收益, 内容的缩减, 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时间环境, 可以让学生多思、多练、多动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 设计创新, 引入独特。
新教材每章题目页都以几个问题作为引言, 这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 这种引言既点明了每章的学习内容、目的,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带着悬念进入学习活动, 为接受新知识打下了基础。例如:如八年级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设计的引言是:“你会运用地图评价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吗?你知道台湾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特点吗?”这些问题都可以激励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 图形多样、紧抓学生心理。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第二语言, 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 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通过具体直观、形象、生动的图像, 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兴趣, 并对他们了解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 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 进而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起到文字内容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 课本中图像内容和篇幅的大量增加, 使图像成为教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既符合地理学科的特点, 又符合初中学生爱看图像的心理特点。
本教材图形形式多种多样、生动活泼、形象直观, 如有示意图、统计图、表格类图、素描图、景观图、曲线图、柱状图等, 地图就出现了几种, 不同的图像配合不同的课文内容。其中尤其注重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自己动手画地形剖面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等。
4. 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能力培养。
本教材除知识外, 还非常重视学生能力、智力的培养, 尤为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方法和能力, 让学生去理解学习过程, 如读图、分析的能力, 联系实际和社会调查的能力, 多向思维能力。如根据图形分析某地气候特征、分析北京四合院的去留等问题, 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把地理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二、在使用新版地理教材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改进方向
新教材在全国的使用,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尽管如此, 我觉得新教材仍然存在着值得研究和改进的地方。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体现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内容的组织, 仍有不尽合理的地方, 需要进一步研究。
如有些基础性知识介绍篇幅太少, 把学生能力估计过高, 很多内容学生不理解, 造成活动不能有效开展。有些常识性的知识应在教材中介绍, 放在文中“注”的内容中亦可。
2. 新教材体现了由以单纯传授知识的结构模式向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结构模式转换。
但是, 就整个能力培养这条线索来说, 层次或者说梯度还不够明显, 随意性比较大。特别是七年级上册知识体系有由难向易的趋势, 让学生感到地理很难理解, 影响对地理的兴趣, 影响以后内容的学习理解。
3. 教材中的图像已经从“附图”的地位变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完成这个转变的过程中, 需要对教材中图像的功能进行重新认识。新教材在这方面作了很大的改进, 表现在图的种类和数量均比以前的地理教材增加许多。但是, 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图像的功能方面尚有改进的余地。例如, 对每幅图量的控制、图与文的配合等方面, 还存在问题。像七年级下册“澳大利亚”一节中农牧业分布与气候关系部分, 很多教师和学生觉得没法下手, 显得无所适从。另外, 建议在七、八年级教材最后分别附录世界和中国政区图及地形图。
4. 新教材版式设计仍有改进的余地。
图幅的大小如何适应文字排版的格式, 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排版空白而又不影响美观等问题,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5. 有些知识严重滞后, 有些知识和实际不符, 其实在再版的时候完全可以换掉。
比如八年级上册“列车时刻表”的知识, 七年级上册天气预报中的风向标符号和实际应用不符, “中国气象在线”网站的名称早改了, 让学生觉得教材很不严肃。
6. 教材中有些知识前后不一致, 让学生产生歧义。
比如七年级上册P89出现“人均国民总收入/美元”, 下册P15出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美元) ”, 下册P16又出现“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别说是学生, 老师也迷惑。
7. 有些知识重复, 感觉编者间没能沟通好。
比如七年级下册P11和P79两次介绍拉丁美洲的概念。
8. 有些错误再版时应该及时改正。
比如八年级上册P36“我国干湿地区”图荒漠指向了半干旱地区, 再版了几次都没改。P100阅读材料:“棉花生产, 北方以棉花为主, 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新疆南部、长江流域不是北方, 黄河流域棉区应是指黄淮海平原棉区, 黄河流域在下游大部分只是大堤, 怎么种棉花?说法明显不太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