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模式

2024-08-14

单元模式(共12篇)

单元模式 篇1

一、缘起与阐释

根据教材按专题组织编排的特点,笔者从“内容专题、训练点专题、情感专题、体裁专题”四个方面对人教版教材、苏教版教材认真梳理,分析归类:人教版教材内容、情感专题特别明显。如六年级上册第五组“初识鲁迅”专题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少年闰土》是鲁迅自己的作品,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这样多角度、多层面地来写鲁迅、认识鲁迅,使得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

而苏教版教材虽在内容专题的组合上不如人教版教材明显,但在训练点专题上却有大的突破,联系比较密切。既然一个单元所选的课文,或内容一致,或训练点一致,或情感一致,何不把这一单元看作一个整体,进行捆绑式单元授课呢?这样做,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既整合了教材,抓住了文章间的联系,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能力的提升更具层次性和系统性;又压缩了授课时间,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怎样单元授课呢?于漪老师曾说过,我们应该“重锤敲打关键词句”。精读对于阅读教学来讲必不可少,但如果没有量的积累,就很难实现质的飞跃,海量阅读也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做到既让学生美美地“精读”,又让学生高兴地“海量阅读”呢?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的一段话给了我很多启发:“像这样把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是的,紧紧围绕单元主题,做到精读课例“以例悟法”,略读课例“依法自学”,把“精读”与“略读”有机融合。我把这种方法命名为“1+X单元授课教学”。

所谓“单元授课”,就是把教材的一个单元看作一个整体,整合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主题训练点,围绕重点大胆取舍,做到一课一小得,一单元一大得。

“1”指的是精读课例的教学,即从教材的每个单元中挑选一篇富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精读”。所谓精读,就是深入细致地研读。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实现与文本、教师、编者、同学间的平等对话,概括文章内容,理解词语句子的概念化意思,从中品味、欣赏到蕴含在词语句子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进行听说读写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渗透、领悟一定的学习方法。这篇文章就是叶老“例子观”中的“例子”,相当于数学习题中的“例题”,担负着“以例悟法”的艰巨任务,起着“举一反三”的作用。

“X”指的是若干篇略读课例的教学。所谓略读,就是大略地读,不必逐一探究每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可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或自己所需,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每单元内除一篇精读课例之外的其他几篇文章,采用导学案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运用精读课例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自学,即“依法自学”,起到“反三归一”的作用,旨在通过大量阅读,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

这样做,节省了2/3的课内学习时间,可供学生海量阅读和参加实践活动,省时高效,从而使“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变成现实。

二、操作模式

(一)精读课例教学特点与操作流程

1. 精读课例教学的特点。

首先,与文本平等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精读课例的教学,教师首先要走进文本,与文本平等对话,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再通过品词析句等方式,引导和组织学生走进文本,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文本间的平等对话。如,在精讲《少年闰土》“瓜地刺猹”片段时,我让学生做动作,比较“捏胡叉”和“握胡叉”“抓胡叉”的不同。学生通过“手捏铅笔”和“手握铅笔”的演示,很容易地体会到“捏”更能说明月夜的静、动作的轻、刺猹的灵活准确,从而感受到闰土的机智勇敢。在学习“雪地捕鸟”时,则让学生充当闰土介绍捕鸟的经过,然后通过向闰土请教的方式,品析“短棒”“大竹匾”“下了雪”等词的妙用,一个见多识广、聪明能干的少年闰土跃然纸上。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真正感受到鲁迅作品用词的准确和巧妙,同时感受到鲁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其次,把“教语文”落到实处。吴忠豪教授曾提出:要由“教课文”转向“教语文”。因此,精读课例的教学,我们不能让学生仅仅收获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应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的目标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结合《少年闰土》的教材实际,本课语文学习方法的教学定为两个:学习作者抓住动作、语言、外貌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二是如何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在读写语言训练方面,体现多读与积累。

2. 精读课例的一般操作流程。

(1)导入,揭题激趣。形式多种多样,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紧扣教学中心。

(2)交流预习,整合疑难。学生在交流时,畅谈相关资料的搜集、生字词的认读、疑难问题等。教师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摸清预习情况,把学生的疑难问题归类、整合,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难点,“以学定教”。

(3)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带着不理解的问题,静静地读书思考,享受阅读的情趣。待他们有了自己的见解后,发挥小组智慧,围绕问题展开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共同研究、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启发、引导、鼓励。

(4)展示提升,教师点拨。各小组代表对研究的问题班内交流,展示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抓住关键词句品析感悟,入情入境朗读理解,根据文意画出图画,进入角色进行表演。旁观的同学给以补充、纠偏、改错、深化。教师要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出现易混、易错、易漏时,进行三言两语的点拨、说明或升华。

(5)有感情朗读,增强语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多种形式地朗读,如自由读、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读、教师范读、配乐读、想象画面读等,体会文章的节奏和韵味,张扬学生个性,珍视学生独到的见解,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6)突出重点,归纳学法。总结这一课的学习方法,一课一得。学法的总结,根据需要可放在课中,也可放在课后。

(二)略读课例教学特点与操作流程

1. 略读课例教学的特点。

(1)合理设计导学案。导学案的设计,切忌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要针对本单元的主题训练点进行设计。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两课,设计的学案除体会思想感情外,主要有两个:一是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二是学习“救助车夫”时动作描写和《一面》中外貌描写的表达方法。

(2)学习方式更为自主。教师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阅读、查阅资料、小组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3)大容量、高密度。通常情况下,一课时能学二至三篇文章。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依据自己的喜好,或积累背诵,或复述文章,或摘记妙词佳句,等等。

2. 略读课例的一般操作流程。

(1)回顾学法,掌握方法。教师引领学生回顾精读课例中学到的相关方法,找几个同学回答,加深印象,做到有章可循。

(2)依照学案,自主合作。此环节,应给学生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不可走过场。

(3)集体交流,纠偏改错。待学生有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后,在班内进行交流,对理解偏颇或错误之处进行改正。

(4)综合训练,形成技能。

单元模式 篇2

学习内容与活动不仅与单元相关,且涵盖各种领域,例如:认知、音乐、体能、社会、语文、自然等活动,老师会利用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实物、照片、图片、录像带、儿歌、图画书等视听媒体,拓展孩子的认知经验。以“交通安全”单元为例,老师在设计教案之初,会预先订下如:“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认识各种交通工具的功能及名称”、“培养遵守交 通规则的`习惯”等活动目标,并设计如:“常见的交通工具”、“认识交通标志”、“行的安全”、“小小交通指挥者”等四个小单元。

单元教学的优点在于“学习内容的广度与系统性”,该知道的生活常识大都会被老师列入学习范围,由于多采团体教学,且有教案设计,老师较能掌握孩子的学习内容与进展。

单元整体识字教学模式初探 篇3

关键词:识字与写字;构字规律;识字能力和效率;板块结构易操作

单元整体识字教学板块形式,方便操作,学生学习也有浓厚兴趣。以下是小学语文版A版第十册第七单元整体识字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规范书写24个会写字,重点指导书写“暇”“脊”。

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字词义,并初步运用这些字词练习说话。

3.主要以“氏”“帚”等字为例,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意蕴,感受汉字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文化,激发学生热爱汉字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读准字音,正确规范书写24个会写字,重点指导书写“暇”“脊”。

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字词义,并初步运用这些字词练习说话。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意蕴,感受汉字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文化,激发学生热爱汉字文化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正音

课前给学生发预习单,学生按预习单充分预习。课上,小组内先互查整单元生字认读情况,然后汇报交流易错字,对于共性的问题班上纠正,组内再测,达到正音。

(二)汉字讲台

为学生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让学生来当“小老师”,交流自己用喜欢的方法学会了哪些字,有困难再一起解决。

学生自主识字汇报完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本单元中几个带有“月”字旁汉字的规律。

(三)写字指导和听写

首先,引导学生按照生字的结构分类,然后重点指导并示范书写“暇”“脊”,接着让学生书写、评价、修改,最后听写巩固。

(四)练习说话

让学生自由选择3~5个生词或重新组词,练习说几句连贯的话。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要在语言环境和生活经验中理解词意,并尝试在口头表达中运用,达到学以致用。

(五)轻松一刻

拓展:《“射”和“矮”的故事》。

总之,高年级识字教学除了要注意汉字的音、形,更重要的是理解字义和运用汉字。高年级教师更要重视变识字教学为汉字教学,教学中要挖掘汉字蕴含的文化因素,不但使学生对所学的汉字记忆牢固,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汉字的思想感情。

中学语文“单元教学”模式例谈 篇4

一、单元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中的第三单元是议论文单元,主要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随笔和杂文。这个单元精心编排了三篇课文,其中一篇是杂文,两篇是随笔。

杂文是鲁迅的《拿来主义》。面对当时存在的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问题,鲁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文笔为我们阐述了对待这些问题应采取的态度。文中贴切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面对中外文化的方法。最后得出结论,首先我们要“拿来”,然后以清醒头脑挑选,只有这样,才能创新属于我们的文艺。

随笔《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伦理学方面的文章。我们以前接触的关于父爱或母爱的文章,多是感性的,作者多是讲述生活中的一些具体的事例,他们以细腻的心思来观察生活、体悟情感,从而给我们营造一个亲情的世界,读者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能从中获得一份感动。但是这篇文章却是以理性的思考和笔法完成的。作者是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的西方思维方式,他的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维。

《短文三篇》中《热爱生命》一文,是典型的随笔。它是一段朴素而又深刻的哲人语录。面对生命,我们常常有很多的困惑,如何延长生命的长度,又如何拓展生命的宽度,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让我们无从选择。面对时间,我们常常有很多的疑虑,昨天流逝的岁月让我们无奈,明日的时光能否尽在掌握,在时间老人面前我们一度彷徨。生命与时间,在这一刻汇合。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面对的现实问题。学习这篇文章,应该是有现实意义的。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只是几个片段,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但这几个片段含义深刻而丰富,足以引发学生的深思。人之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就在于他的思想,人之获得尊严的途径也在于他的思想,我们要想活得比别人更有价值,就必须不断地思考。“我思故我在”,用思考来体现存在的的意义吧!学习这篇课文,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要维护人的尊严,就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信条》一文看似浅显,实际上不是这样。作者后来之所以能成功,关键是他铭记并在生活中实践了在幼儿园学习的信条。文章以浅显的文字说明了深刻的道理,作者以他机智、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给人们上了一堂课,这样的课,人们乐于接受,并喜欢去实践。

针对以上课文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单元教学目标:

1.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有侧重地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基本方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2. 探究文章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勇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3. 了解杂文和随笔的特点,学会写简单的议论性的文章。培养学生的议论能力以及语文应用能力。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阶段。初中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和说明能力,而高中在继续培养学生记叙、说明能力的同时,更着重培养学生的议论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记叙、说明和议论能力,在中学阶段获得协调发展。

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问题呢?

以鲁迅的《拿来主义》为例,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现在时间较久,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是很大的。在学习本文论证艺术时,需要涉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有关论证方法的基本概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而教材中又没有这方面的讲解。学生理解上会很吃力。另外,鲁迅的文章语言犀利、幽默,阅读时也不好理解。

三、解决难点的方案

第一,要结合本单元文体特征来教学。本单元的课文属于议论文,以说理为主。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 (1) 略读一遍,了解文章的大意,不懂的地方先勾画出来,以待后来解决。 (2) 细读一遍,这一遍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行文脉络。思考文章主要谈了什么问题,分几层谈的,每一层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3) 品读一遍,了解了作者的基本思想之后,这一次要挖掘作品深层次的内涵,前边读不明白的地方,很有可能就是文章需要重点理解的地方。如果仍然不能理解,上课时把它作为听课的重点。

第二,要指导学生结合作品和作家的背景来理解文章。以《拿来主义》为例,鲁迅生活的时代和现在完全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一些课外资料来解决。要让学生弄明白,当时在对待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有人认为要全盘吸收,有人认为要全盘否定,文化界的争执也很大,鲁迅作为文艺界的领袖人物,有必要站出来解答这一问题。

第三,要培养学生探究质疑的精神。作为经典的文章,这个单元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值得深入探究。如,《拿来主义》一文中,“拿来主义”作为一种对待文化的方式,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呢?在新世纪的今天,还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呢?《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中,父爱和母爱的区别为什么会这么明显呢?从哪里找到他们的汇合点呢?《热爱生命》一文中,生命和死亡这一终极命题如何去解释呢?《信条》一文中,某些信条是不是适合每一个人呢?信条会不会变成对孩子的一种约束呢?像这样的问题,可能会有很多。只有产生质疑,才有探究的动力。也许没有完美的答案,但会有追求完美的过程。这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笔财富。

针对《拿来主义》中出现的问题,我设计了三个解决方案:

1. 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先让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大胆发言。

2. 讲解论证方法时,要讲得深入浅出,言简意赅,使学生一次弄懂,不留后遗症。

3. 对于文章的语言特点,要把鲁迅文章语言犀利的地方讲透,讽刺的效果要讲出来,幽默的地方要品出来。

总之,《拿来主义》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篇目,只要成功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再学习本单元的其他篇目就会游刃有余了。“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以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以适应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需要。

摘要:本文将从单元教学目标、学情分析、解决难点的方案三个方面出发, 以《拿来主义》课文的设计思路为例, 浅析单元教学的完成。

英语听说课教学模式七下四单元 篇5

曙光学校 韩泳

本节我讲的是: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四单元第一课时,我对本节课的具体教学模式进行说明。

一、本课模式的制定

351教学模式中三是指三个起点,即课标,教材,学生。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其中新课程标准关于语言技能的要求:语言技能是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

根据总目标的要求,本节课为新授课听说课课型。它通过大量的听说练习,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听说是重点,读写是辅助。

本课的教材是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四单元第一课时,本单元话题谈论的是校规家规,这与学生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本节课适合做听说练习,学生一定有话可说。

我班的学生状况是中等学生多,优秀学生少,还有些基础差的学生。因此适合351 教学模式中的五步教学法,即: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三)小组汇报、教师点拨;

(四)变式练习、拓展提高;

(五)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一是指一个思维。本节课我按照由易到难 由简到难的思维方式来设计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为:学生自学单词、短语;教师点拨句型、语法;学生巩固对话练习;实现综合语言运用。

二、模式表述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由教师询问学生怎样上学,然后告诉学生不要迟到,引出本单元话题:校规、家规。屏幕出示目标。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生词、短语,完成短语搭配任务。

(三)小组汇报、教师点拨;

学生小组对话练习,教师给予示范点拨。

(四)变式练习、拓展提高

变式练习始终贯穿于课堂,有口语练习对话,听力练习,填空练习,游戏练习。

(五)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浅析划小核算单元创新管理模式 篇6

一般集团内部交易频繁,每个内部交易都会产生亏损,时间一长,将容易导致内部崩溃,因为它的每一个内部交易是亏损的,长此以往,必然影响企业或者公司的发展。所以需要引进划小核算单元的新型管理模式,本文简单地分析了划小核算单元的几种创新管理模式,对现实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划小;核算单元;创新;管理;模式

说到为什么要核算单元最小化,那是因为我们发现产品多元化,国际化,市场细分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分支,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职责。此外,奖惩制度需要客观的需要来制定,所以也越来越理性,越来越人性化。我们发现,不仅整体上需要统一化,还需要划小核算单位,只有这样,集团才可以精细操作,每一个人都能更及时的得到评价和反馈,减少内部的损失。

一般集团内部交易频繁,每个内部交易都会产生亏损,时间一长,将容易导致内部崩溃,因为它的每一个内部交易是亏损的,长此以往,必然影响企业或者公司的发展。

基于该原因,垂直分割、合并公司模块,根据公司或者集团的产业链,产品,市场,渠道,生产过程组织,实质性的利润中心和虚拟利润中心的建设划小核算单元,以促进成本管理的良性变化,更关注利润,实现“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全面提高管理效率,从而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划小核算单元创新管理管理模式如下:

一、调整组织结构,促进内部市场

实质性的项目公司设立多个完全独立核算,同时也会调整各部门的职能。项目公司的管理系统可以构建资产的控制原则,明确职责,明确风险,奖励制度,以提高响应市场变化的基本功能。公司的市场部,技术部,财务部,生产部,也要进行功能的调整,去除不适应战略质量管理的部门,将业务部,客户服务部,设备部,技术部等部门要改变了功能,使核算单元最小化。

划小核算单元,主要从两个维度上来讲,也就是基本经营单元和基本管理单元,自上而下的制企业管理模式,将指标层层分解,从底部到顶部,把基本的操作单元的尺寸,重新分化,重新细化。它主要是促进内部市场为主要出发点,调动基层管理者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分权政策,重新规划责任和权利的对应关系,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重新估量基本管理单元的尺寸,将重点放在投资小的工作。此举以推动精细化管理为主要出发点,增加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基础管理单位投资效益意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改进预算管理科学性、增强绩效考核导向性

划小核算单元间接地提高了预算管理的科学化,也提高了其管理性能。划小核算单位是中国电信支持小组新战略部署的两个重要手段,同时也提高了预算。这种方法以加强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实行绩效导向,同时也涉及管理组织结构的变革,人力资源的数量变化,重在资源的整合。

各部门工作人员数量的结果改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利益分配也会发生变化。使用该机制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探索和激励优秀人才,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划小核算单位应严格执行“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原则,严格财务管理,加强财务监督,财务指标明明白白,采取有形的财政收入来评估和指导整体运营活动。

三、推行“划小核算单元、实施全成本考核”

企业划小核算单位,是总成本评估的实施,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企业内部管理的深化,对集团公司发展,不仅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而且也具有长远意义。“划小核算单元”是一个经济成本核算的概念,其本质是以更多的小单位为管理对象,确定每个小单元的成本责任,通过成本管理的措施。所谓的“总成本管理”是指將企业生产更加细化,采用谁受益谁承担的成本核算方式,对责任成本分配进行全过程控制。

划小核算单元,对总成本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基于每个单位的会计责任,通过一步一步的责任系统实施步骤,加强员工的成本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实现公司资本增值。

划小核算单元,既保证了企业一个整体的统一的经济活动,也充分调动了两个单位的积极性,和员工生产管理的热情。该公司仍然是一个整体,依旧是分类管理的权责发生制。

四、使独立核算单位具有独立的管理权,

划小核算单元,应当使小单位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管理权,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在统一管理,统一资金申请贷款,税收综合报告和审计统计,会计报表的前提下集团可赋予每个独立核算单位相应的权力:

1、生产经营权。

2、产品服务定价权。除了,组织修复,技术合作服务定价,强制性产品定价和命令处理之外,每一个会计单位可以自主定价。

3、购买力。各独立核算单位,可以选择除指令性计划以外所需材料供应商,可以自动协商价格,由公司采购部的委托,签定合同。

4、资金使用权。独立核算单位,可以独立地使用自己的资金,专项资金和借入资金。

5、工资,资金的分配。独立核算单位可根据工资和经济效益的原则,工资和奖金的独立分布。

6、管理人员的权力。各独立核算单位经理由总经理任命,董事会批准,独立核算单位任命的总经理,副总经理,总裁批准。每个独立核算单位可根据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任免。独立核算单位可以公开招聘,择优的原则,独立的招聘和解雇工人。独立核算单位可以根据生产经营单位的需求设立机构和部门。

五、划小核算单元,分阶段推进

由于“划小核算单元实施,总成本评估”的实施是一个新的操作,是非常大的任务量,涉及的方面比较多。所以建议分阶段推进。

1、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是:区分产权,目标,完善监督和评估方法,全面建设经济核算的基础设施和准备工作。

2、勘探阶段。各责任单位实行独立核算,利润和损失的计。让各责任单位应注意的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组织机构,完善会计核算与评价方法。

3、正式实施阶段。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考核和奖惩。

六、小结

“划小核算单元,总成本评估”的实施,是建立在真正有效的财务评估、激励和约束机制上的,它的本质在于使整个集团公司的工作发生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使其更加细化,绩效化,也为下一阶段扩大企业规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企业规模不断划小,划细核算单元,主要是为了应对经营变化的管理模式:

1、产品多样化:不同产品的需要作为衡量单位的经营业绩。

2、企业国际化:分析各分公司会计业绩的差异,以便决策。

3、市场细分:计算产品或者服务来确定利润和损失收缩或削减产品线。

4、更多的分支机构。

5、明确职责。

6、奖励和惩罚制度的合理性:根据利润中心的剩余量,可以作为“奖金”的来源和促进率,合理的奖励员工。

面对日益变化的经营模式和市场变化,企业不仅需要全面整合,而且更需要划小核算单位,使每一个人的工作都能更及时的得到评价和反馈,减少内部的损耗。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全面提高管理效率,从而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才能在日益繁杂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

参考文献:

1、孔祥峰;;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商品与质量;2010年S8期

2、毕洪;;财务杠杆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7期

3、赵静;;浅析企业如何构建现代财务管理体系[J];现代商业;2010年24期

4、陈万金;;浅谈企业全成本核算体系[J];煤炭工程;2006年12期

单元模式 篇7

高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活动(以下简称单元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从总体上把握高中数学教材,为此,单元设计分别从数学的视角、课程标准的视角、教材比较的视角、教学方法的视角、教学目标的视角、学生学习特征的视角、教材重难点的视角等七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所选的单元教材,可以是教材的一个章节,也可以是一个专题。如果所选的单元是某个专题,又可以分知识方面的专题和能力方法等方面的专题。活动中,在前述七个方面分析的基础上,首先确定总的单元教学目标和分课时教学目标,科学准确地体现三维教学目标,力求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其次设计总的教学流程,对本单元教学内容进行课时分解,描述每节课教学之间的关联及与单元总目标之间的关系,分析单元的重、难点。然后,基于单元教学设计理念,选择本单元的一节课进行教学设计。最后是自我反思,从整个单元教学设计的角度,反思自己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得与失,提出改进建议。

活动邀请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首都师范大学王尚志教授开设培训讲座,对参赛教师的单元教学设计展示课堂进行点评。前期还邀请北京市开展单元设计的实验教师介绍经验,与参会教师交流互动,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活动以团队形式参与,对于选定的教学单元,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精神,利用集体力量解决问题。本次活动除评出若干优秀展示课奖项外,还评选了优秀指导教师奖和优秀组织奖,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传统的说课、公开课、观摩课等活动,授课者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某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专心钻研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细节。虽然有时也考虑诸如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但总的来说,这种一招一式的“磨课”容易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难以从整体上宏观地把握教材。实际上,常见的情况是,从教多年后,大部分数学教师将高等数学的思想、观点、方法和内容遗忘殆尽,日常教学仅局限于高中数学教材所涉及的狭小范围之内。这既影响了学生的持续发展,又影响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与传统的教研形式不同,单元设计努力从总体上把握高中数学教材。备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学过程的细节,还要从数学的角度通盘考虑,按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要在教材比较的基础上,琢磨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相关教材的处理。这种思考使得教师必须时刻回顾高等数学相关知识,重温有关的教育教学原理,全面考虑所教教材的教学问题。这种做法使数学教育界追求的“高观点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成为现实,为实现这一目标找到了有力的突破口,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单元教学设计活动虽然是从数学学科教学中提出来的,但其思想和做法显然可以移植到其他学科教学之上。移植应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这一方面需要扎实的学科内容视野,另一方面需要研究学科课程标准。其形式,一是教师个人自学,二是校本培训和片区培训,必要时还可与高校学科教学研究专家结成研究共同体。二、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单元教学设计活动的基本形式以教研组或年级组、备课组为单位,内部要发挥个人特长,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三、单元教学设计不追求既定或时髦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根据教师个人实际、教学风格和教材内容等选择确定具体的课堂教学形式,注重实质,淡化形式,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单元模式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4月—10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48例设为观察组, 男26例, 女22例;年龄40岁~77岁, 平均年龄 (58.43±5.22) 岁;脑梗死38例, 脑出血10例。将2012年4月—10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48例设为对照组, 男24例, 女24例;年龄42岁~78岁, 平均年龄 (59.12±6.07) 岁;脑梗死40例, 脑出血8例。所有患者均经CT和 (或) 磁共振成像 (MRI) 确诊, 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 均在发病后48 h内入院, 住院时间不低于25 d, 均有完整的随访资料。排除标准: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及有明确手术指征的脑出血患者, 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者, 有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导致认知功能严重受损者。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按《指南》标准给予药物治疗。对照组行脑卒中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实行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的三级分层管理, 其中护理组长均为经过培训的卒中专科护士, 与单元内的医师、康复师共同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护理、康复方案, 并定期进行多学科联席会议, 根据治疗方案的调整适时修订护理计划;给予患者早期介入系统化康复训练, 住院期间全程心理调适, 全方位的健康教育, 具体如下。

1.2.1 康复训练

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 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行性发展超过48 h, 意识清醒后即可予以康复介入。发病初期予以良肢位摆放 (包括仰卧位、患侧卧位、健侧卧位) , 同时辅以肢体远端和小关节如手指、手腕、肘、脚踝部位的被动活动。随着患者病情的稳定, 将被动活动的范围扩展至大关节, 并加大活动时间和幅度, 同时向主动活动过渡。患肢肌力恢复至Ⅲ级以上时, 循序渐进地进行偏瘫侧肢体主动内旋、外展、伸屈, 下肢桥式训练, 上肢的控制能力及分离运动, 翻身、起卧训练。患者能无扶持在床边维持坐位15 min后即可开始站位平衡训练, 能够靠墙站立30 min即可开始步行训练, 遵循有人扶持—助行器械—独立行走的顺序。其间穿插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训练, 同时给予伴随吞咽及语言障碍患者相应的训练指导。

1.2.2 心理护理

卒中单元护理模式下的心理护理主要强调先导性、分阶段、综合性:先导性指的是心理康复是整体康复的先导, 而只有在患者对疾病、治疗以及康复具备充分认知的基础上, 心理康复措施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分阶段指的是根据患者病后的不同心理阶段采取相应的指导, 否认期以安慰为主, 使患者正视自身的病情;默认期利用良性暗示改变患者的消极情绪;焦躁期应与患者耐心、深入地探讨疾病的演变过程, 进行放松训练, 告知转移注意力的有效方法;抑郁期患者应协助其分析拒绝治疗及康复训练的原因, 请恢复效果较佳的同类患者现身说法;依赖期鼓励患者客观理性地面对现实, 认识自身潜能, 发挥现有最大能力。综合性是指综合运用作业疗法、文体治疗、认知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人本主义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多种心理治疗技术。

1.2.3 健康教育

除了由责任护士按照护理计划进行健康宣教外, 每天下午的护理查房时由护理组长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进一步解答和指导, 每周固定一天下午由单元全体成员会同营养、内分泌等科室医师, 组织患者和家属进行集体宣教, 系统讲解脑卒中治疗、康复、用药、饮食、生活方式等相关知识, 并发放健康资料。卒中单元护理模式下健康教育一个鲜明的特点, 就是将患者家属教育提高到至少与患者教育等同的地位, 鼓励尽量由固定的患者家属参与具体康复训练过程, 辅助和督促患者锻炼只是一部分目的, 更多的是通过一种“浸入式”体验, 使之认识到自己在患者后期康复中的重要作用;以便在漫长的居家康复过程中, 给予患者锻炼、药物治疗、改善不良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监督和指导, 而不仅限于生活上的照顾, 从而提高康复效果, 有效预防复发。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复查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Barthel指数 (BI) 评分情况。自制治疗依从性问卷, 包括服药、功能康复、生活能力训练、改变生活方式四个方面, 采用4级评分法 (0分为不依从, 1分为部分依从, 2分为基本依从, 3分为完全依从) , 总分8分以上为依从性较佳, 于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进行依从性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NIHSS、BI评分比较见表1。

2.2 2组出院时、出院后3个月治疗依从性比较见表2。

3 讨论

据统计,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增加了约1.5倍, 达到236人/10万, 产生的直接医疗费用接近400亿元人民币[3], 随着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的升高和发病年龄的年轻化, 其所带来的巨大的医疗和社会成本仍在不断攀升。国内6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在县级医院得到治疗, 提高基层医院脑卒中规范诊疗技术和康复水平刻不容缓, 因此, 国家将“卒中单元推广”列入“十年百项计划”[4]。

本文结果表明, 相较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给予卒中单元护理模式的观察组脑卒中患者获得了更为显著的治疗康复效果, 分析其原因为: (1) 改变了以往医、护、技按部就班、各自为政的治疗护理模式, 通过单元成员的有机结合, 充分沟通和配合, 达到评估—制订计划—修正—再次评估的循环式动态管理, 使患者真正得到了个体化治疗。 (2) 护士协助康复医师早期介入, 使康复训练更具针对性和规范性。据报道, 脑卒中时偏瘫侧肢体制动超过3 d即可发生肌原纤维萎缩, 时间超过2周关节则会因为结缔组织增生而挛缩[5]。早期正规、科学的康复训练不仅避免了废用和误用综合征, 还可有效降低关节脱位、肩手综合征、足下垂、足外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增强肌力、关节活动范围和平衡能力。没有功能的改善, 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则无从谈起。 (3) 改变了常规护理中心理护理多为空洞说教和一般性鼓励, 模式化、无重点的弊端, 运用多种心理治疗技术, 针对脑卒中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全程调适, 突出患者的主体性, 使心理护理真正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严格、规范的健康教育计划, 避免了以往随机健康教育随意度过大的缺陷;多学科联合宣教, 拓展了健康教育范围的同时, 也提供了更为准确和权威的知识内容。卒中单元护理模式下患者治疗依从性显著增强,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的认知程度固然很关键, 但患者家属通过对康复过程的深度参与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也绝对不能忽视。表2显示, 出院后3个月虽然2组治疗依从性都较刚出院时有所下降, 但观察组幅度明显较小, 且整体上仍处于依从性较佳的范围。

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在我院1年多的运行实践证明, 其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水平、生活自理能力及治疗依从性, 今后须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力争使责任护士这一层级均达到卒中专科护士的标准, 突出治疗性护理的优势。根据基层医院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继续深入研究其适用模式并加以推广,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必将为广大基层脑卒中患者带来更大的福音。

参考文献

[1]王卫丽, 张智芳.卒中康复单元发展模式及思考[J].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 (12) :1981.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6-381.

[3]胡盛寿, 孔灵芝.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08—2009[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400-402.

[4]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7.

单元模式 篇9

在“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大环境下,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 无限地将课本内容进行整合这一问题就应运而生。我们在莱芜市莱城区教研室的领导和倡导下, 积极进行课程整合实验, 在“单元主题教学”方面取得了些许经验, 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单元主题教学势在必行

新课程初中语文课本与传统的初中语文教材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传统语文教材在单元的编排上停留于知识性层面, 重在让学生学到知识;而新课程语文课本更加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联系,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性提高。显而易见, 新语文课程便于教师制定宏观的单元主题教学目标, 设计策划出有创意、综合性、高质量的学生活动。

二、单元主题教学尝试

下面结合鲁教版六年级下册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就通过强化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 帮助学生初步构筑思想体系和精神家园的方法作一浅显的探究:

1、围绕单元主题, 系统化设计。鲁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成长”为单元, 共有六篇课文, 这些课文包括散文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王安石《伤仲永》) 、小说 (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人生寓言》、《十三岁的际遇》、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 , 等等。有中国的, 也有外国的;有现代的, 也有古代的。从内容上看, 有的回顾以游戏为伴读书求知的往事, 有的讲述在父辈的教养下长大成人的故事, 有的写天资聪颖却无所进取, 神童沦落为俗子。这些课文从六个不同的角度, 对“成长”这一主题进行了阐发, 能给学生以莫大的鼓舞、激励、鞭策和警示。

我在教学本单元时, 紧紧围绕“成长”这一主题, 对每篇课文的教学进行了系统化的设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快乐地成长”;《爸爸的花儿落了》——“爱伴成长路”;《人生寓言》——“进取中成长”;《十三岁的际遇》——“乐观看成长”;《未选择的路》——“慎重成长路”;《伤仲永》——“成长须求知”。

2、课外拓展, 迁移延伸, 扩充视野。我在执教鲁教版六年级下册时, 是这样选择课外拓展材料的——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德国作家黑塞的《童年趣事》;台湾作家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网络文学写手珠默《爸爸, 我不愿再做你的女儿》、佚名的《疯娘》;《十三岁的际遇》——美国巴德·舒尔伯格《我的第一首诗》;俄国普希金和美国弗罗斯特《诗两首》——朦胧诗人食指的诗《相信未来》;北宋王安石《伤仲永》——清代袁枚《黄生借书说》, 等等。

3、读写结合, 阅读与写作同步进行。为了强化单元主题化阅读教学, 我在“与新课程同成长”的教学实践中, 同时进行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同步”的尝试。

以下即为我开展的此项训练的小作文篇目 (“——”左为课文, 右为小作文) :《在山的那边》——《我有一个梦》;《走一步, 再走一步》——《记我的一次冒险经历》;《生命, 生命》——《“对自己负责”》;《紫藤萝瀑布》——《奔流》;《童趣》——《温习童年》;《理想》——《“弃燕雀之小志, 慕鸿鹄以高翔”》;《行道树》——《家背后的父母》;《第一次真好》——《难忘的“第一次”》, 等等。

4、带着“主题”走向生活, 从生活中带回“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有大有小, 包括听报告、参加演讲、辩论、研讨, 观看戏剧表演, 进图书馆, 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 浏览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 游览自然风光、文物古迹, 考察民俗风情, 收看新闻时事, 体验家庭生活、社区生活, 等等。如我在教学李大钊《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一文后, 为了激发同学们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 从而加深对文本所表现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体悟和理解, 要求回家的同学上网, 给网上“李大钊纪念馆”献花。同学们返校后纷纷向我“汇报”, 这个说给李大钊爷爷献了一朵君子兰, 那个说给李爷爷献了一支梅花, 又有同学说自己给李爷爷献了一簇秋菊, 还有一位女同学告诉我, 她代表爸爸妈妈给李爷爷献了一枝康乃馨。更多的同学说, 通过这次上网, 他们看到了许许多多有关李大钊爷爷的资料, 对这位伟人的了解更深刻了, 对李爷爷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及他的爱国情感体悟得更深了。一次小小的上网活动, 竟收到了这么大的效果, 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单元模式 篇10

备课之初, 我认真阅读了《物理课程标准》, 明确浮力单元的主要教学要求是: 通过实验探究, 认识浮力、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寻找并发现使物体上浮或下沉的具体方法、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能根据浮力有关知识, 判断物体的浮沉;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数据, 概括抽象结论和从多方面检验、论证实验结论的能力[1].

同时我也认真比较了2008版和2009版苏科版物理教材的异同, 发现探究浮力大小活动的实验方案改了, 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活动删去了, 很多涉及探究物体浮沉条件、漂浮条件的难题已经不在新课程要求里了.

所以我将本节课的复习目标定为: 对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等规律, 强化记忆, 加深理解: 提高应用知识分析解决简单浮力问题的能力, 发展推理和综合能力. 复习重、难点确定为: 进一步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等物理知识: 综合应用浮力知识进行判断、计算、推理和方案设计[2].

我的教案在编写时, 课前准备模块, 仅仅要求学生在复习课本的基础上填写关于浮力概念、阿基米德原理规律和四个探究活动结论的填空, 另外也涉及到密度计、轮船、潜水艇. 我认为覆盖面是够的, 题量适当, 难度正好. 课堂复习模块, 安排了一道关于浮力大小比较的选择和变式, 一道关于浮力大小、浮沉条件的计算、两道关于探究 ( 测量) 浮力大小的实验方案设计, 我认为能紧扣课标, 紧扣考纲, 贴近中考命题趋势, 既突出了重点, 也突破了难点.

二、以最实用、最有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设计好一轮复习 课课前、课上、课后的全流程

我的这堂复习课, 课前要求学生识记、理解基本现象、概念、规律, 并通过一道填空题进行预习效果自测. 课上首先交流预习题的批改情况, 统计错误率和错误分布, 在找准学生预习过程中最模糊的地方———对漂浮和悬浮的认识理解进行重点剖析诊断, 接着通过二道实验题, 将概念、规律、方法串起来进行预习效果检测. 这一系列的安排, 提高了双基复习的达成度, 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不难操作的, 是最实用和最有效的路子.

课堂上的第二个环节“先练再议, 合作达标”、第三个环节“师生研讨, 突破难点”,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应用, 再组内合作互助, 释疑解惑, 再全班展示, 交流提升, 遵循了学生复习认知发展规律, 体现了复习循环加深, 发展能力的基本作用. 没有将主体参与、分组合作形式化, 搞多少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学生没有思维的花哨的东西. 特别是“师生研讨, 突破难点”环节, 没有排除传统的讲授, 没有要求教师抛弃平实高效的带有启发性的讲解. 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讲, 这个过程也是很容易操作的, 教师的体力负担反而小了, 我想这种路子也是最实用、最有效的路子. 当然, 在全班展示时对教师随机应变、适时点拨的要求提高了, 教师要随时发现学生发言的闪光点, 有意识地拓展加深, 达到复习应有的深度、广度, 促进学生生疑、释疑、拓展、提高.

三、把握“主体参与、分组合作”的精神实质, 让学生真正主 体参与, 真正分组合作

这堂课上完后, 我校的个别教师对我讲, 这节课气氛比较“闷”, 不热闹, 不够引人入胜. 这一点, 我一定程度承认, 我班的学生还可以再活泼一些. 至于是不是要很活泼、很热闹, 我也有我的思考, 按照我的预设, 这堂复习课本来就不是很热闹的.

“主体参与”, 这个“主体”, 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 当然主要指学生.“参与”什么? 怎样“参与”? “参与”到什么程度? 我想“主体参与”的内容应该是让学生参与到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典型习题的学习和应用中去,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到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的思维过程中去. 这堂课, 通过学生课前独立自学———上课独立练习分组讨论———教师引申拓展等手段, 对学生“参与”什么的问题已经做了回答. 怎样"参与" 的问题, 我以为应该是个人独立为主, 分组合作为辅, 教师引导最次, 这一堂课就是这样做的. 至于参与的什么程度, 当堂练习的效果已经给出了答案.

“分组合作”, 其作用应该主要发挥在对疑难问题的思维分享、思维互补的过程中, 主要体现在对小组合作成果的竞争上, 它是一种心灵的感应, 它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我在这节课中的做法是: 中等学生主讲, 优等生补充纠正, 大家一起帮助暂时不懂不会的学生。组内不允许七嘴八舌乱插话, 有更优的答案就补充, 没有更优的方案就个人独立消化。我认为这样的分组讨论才是真的, 这样的分组合作才有效, 才能解决更多学生的更多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玉新.主体参与、主动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点滴体会[J].吉林教育, 2010 (9) .

单元模式 篇11

吴忠豪教授在《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一文中说:当前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形态就是教师带着学生一篇一篇讲读课文。不管是哪一种版本的语文课本,从第一课开始到最后一课,都是由一篇篇课文连缀而成。语文课的主要活动是阅读课文,严格意义上说就是教师领着学生深入分析理解课文。

在此基础上,吴教授提出了“本体性知识”与“非本体性知识”的概念。以此来看,现行的教材编排上,现有的单课教学中,凸显出许多问题,存在着许多的弊端。

传统单课教学的问题分析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为例: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36篇。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伟人毛泽东。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当今“以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下,语文课堂不是教课文,而是用课文教语文。这样的编排在语文教学中,日益凸显出弊端来。

精读课文无法体现语文的“教” 尽管教学参考书中说: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可当教师们拿到教材之后,根本就是一片茫然,因为大家看不到精读“教”的范例性存在,就无从略读的“扶”,更谈不上选读的“放”了。

以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我爱阅读”为例,精读课文《窃读记》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教师教什么?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话题,有教师详细解读文本之后,为这课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一是学习作者运用“表里不一”的心理描写方法,通过“外在表现”和“内在世界”的对比,突出看似令人“惧怕”的“窃读”背后,内心真正的“快乐”。二是学习作者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选材,写出“窃读”的感受的写作方法。

而第二篇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是一篇访谈录,也是人教版教材在小学阶段出现的第一篇访谈录,这篇课文的教学和《窃读记》唯一的联系无非就是鼓励孩子们多读书。但在语文能力培养上,是没有丝毫联系的。在教师精心设计了《窃读记》的教时,在第二篇,甚至第三篇课文中,却根本无法得到知识能力的迁移。

略读课文不愿轻易地“放”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一课,很多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为:一是阅读课文,通过与其他课文比较,了解访谈录文体格式;二是学习小苗围绕“学外语”和“读书”两个话题提问的方法,为自己做好访谈录问题设计。本单元的习作之一就是写一篇访谈录,这样的课文学习,对于五年级孩子是一项很好的习作范例学习,如果把此课作为略读课文,教学中采用“放”,真不知道该放到什么地方去。

同样,在“父母之爱”主题单元里的第三篇课文,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文章语言很有特色,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为:一是学习作者运用倒装句式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对母亲的外貌、动作进行细致描写来突出“慈母情深”这一中心的表达方法;二是学习作者通过“我”的心理变化的描写手法来从侧面烘托母亲对儿子深情的写法。这样的语言训练,这样的写作方法指导,直接有益于孩子们语言的积累,如何能作为略读课文放掉?

单元课文无法呈现语文能力训练点的攀升 以《导学精要》中《梅花魂》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教学目标为:一是学习作者借助梅花来表达对祖国思念之情这种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二是学习作者围绕“梅花魂”这一文章中心组织材料的构篇方式。而第二课《桂花雨》的教学目标为:一是学习作者用具体事例描写桂花带给自己的快乐来表达童年生活的美好的写作方法;二是学习作者在最后两个自然段用对比进一步烘托思念故乡这一主题的表达方法。单看这些教学目标的设定,都是很有独到之处的,可从教学的连续性上看来,学生的语文本体性知识却是支离破碎,无法形成一种能力的迁移。

阅读的“教”脱离了习作的“练” 以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为例,《古诗词三首》教的是从古人那里去体验人对家乡、家人的思念之情;《梅花魂》教的是对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的体会;《桂花雨》教的是通过具体事例来凸显思乡情感的方法;《小桥流水人家》是通过作者的文字去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在文字中去感受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意。可单元习作是写“二十年后回故乡”,这是一篇想象作文,唯一能在课文中学会的就是对家乡思念的一种情感积淀,可写好这个作文,得需要想象力的培养,还得让学生分析二十年的家乡变化,人的变化,以及生活变化的节奏,而不是写成纯粹的想象作文。阅读教学的“教”与习作教学的“练”存在严重脱节。

打破单课教学模式整合单元目标

在以上教学困惑之中,笔者认真阅读了课程年段目标,从训练学生能力出发,对课文教学目标进行了整合,以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为例,进行了如下尝试。

整合基础字词教学 五年级学生对于字词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预习中,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拼读带有拼音的字词。然后课堂上利用一堂课的时间教学词语盘点的生字词,以及课文中重难点字词。要求正确书写,练习把字词写得行款整齐,工整美观。还可以设计迁移应用练习,比如:让学生选择词语盘点里的部分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应用理解,以及选用部分词语进行写话训练,以此达到正确应用的目的。

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 课标要求: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能抓住文章的大意。分析第二单元课文,除古诗词外的三篇课文《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均为散文类,这样的文章要抓住文章大意是不太容易的。认真解读文本,分析学生现有概括能力水平,这几篇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写了好几件事。而从学生的概括能力上讲,《小桥流水人家》这篇文章最为简单,就是围绕“小桥”“流水”“人家”来写的,学生很容易就能概括出来。这篇文章,让学生提前自学,课堂中只需要交流检查即可。《梅花魂》和《桂花雨》则需要学生进行一件事一件事地练习概括。让学生依据《导学精要》里《桂花雨》的练习设计,并以此为例子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梅花魂》的概括就可以体现由“教”到“扶”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自己练习后,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再进行全班展示。最后,再教习得多件事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的方法,就是先分单件事进行概括,再把几件事串联起来,就可以完成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的训练。

读懂文章的思乡情结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月是故乡明”单元的教学中,整组单元的教学都应该围绕这一中心去理解课文内容。这些浓浓的思乡情结都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句子中呢?学生们基本能从文中找出来,比如:《泊船瓜洲》里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长相思》里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桂花雨》里的“这里的桂花再香,都比不过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等。这些句子,都集中体现了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意,让学生如何去理解呢?

以《桂花雨》的句子为例:“这里的桂花再香,都比不过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让学生学习怎样联系上下文,“这里的桂花”文中指的是杭州一处小山上的桂花,全山都是,作者认为才真是香飘十里;“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文中指的是作者老家的桂花,每年都要摇下很多桂花的那棵,每年都要送给乡邻的那棵,每年都要做许多桂花食品的那棵。这样一联系上文,学生就能理解到母亲的这句话里藏着深深的思乡情意,与古人所说的“月是故乡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然后,再用这样的方法进行练习的迁移,去理解古诗里的句子,《梅花魂》里边的句子,学生在理解句子,体会文章中心的教学中,就能形成一个能力的训练点。

综上所述,整合单元教学目标,打破单课教学模式,能集中训练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能更好地体现用课文学语文的精神,也有利于习作教学难点的突破。当然,在这条路上,笔者才只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走出更有实效的道路。

单元模式 篇12

1. 养德、开智、健体、立美, 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养德———是创新教育的灵魂;开智———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健体———是创新教育的基础;立美———是创新教育的神韵。四者相互联系, 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成为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

2. 以“教学三原则”为依据设计课堂结构,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课堂教学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 而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生求真、崇善、立美的和谐统一过程, 这一过程的完整有序特性, 反映出一定的教学模式。但是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有模式而又不唯模式, 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特长,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去创造出有特色的创新教学模式, 使课堂教学完整有序、和谐统一。

3. 实施主体参与型单元教学, 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教学理念的形成, 一方面来自于社会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要求, 另一方面是人们对教学工作本身内在规律不断加深认识的结果。

在教学目标上, 不仅要传授知识, 训练技能, 还要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个性。发展一般能力, , 必须体现认知、情感、技能、意志目标的统一。在教学对象上, 要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状态及发展的可能性, 因材施教, 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在教学方法上, 应体现教与学的交融, 重视教法与学法的相互转化, 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以启发和讨论式为主线, 实现教学方法最优化, 促进学生乐学、会学、生动活泼地学。在教学结构上, 要体现集中教学、小组讨论和个体自学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 体现合作学习、竞争学习和个体化学习的兼容并存。

二、“主体参与型单元教学模式”操作原则

“主体参与型单元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并参与教学全过程为特点, 以单元整体为形式,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自主发展为目标的教学实践活动。

整体性原则———把学生在学校的成长发展看做是一个生命整体的成长发展, 做到能力的多样统一性和身心生长的有序性统一。

探索性原则———教师要积极创设具有探索性的、开放性的课堂情境, 让学生充分地参与, 有充分的思考、想像和发表意见的余地, 不仅是学生能接受性学习, 更加强调体验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方式, 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的主动激活状态。

创造性原则———把教师的创新与学生的创新结合起来, 把学科创新与活动创新统一起来, 把课内创新与课外创新犹记得统一起来, 把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创新个性的塑造有机统一起来。

“主体参与型单元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虽然只是刚刚开始, 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实验所得的效果不仅仅是学生成绩的普遍提高, 而是全面的、整体的、全方位的收获。

摘要:创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是当前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上一篇:桥梁桥面防水层下一篇:综合目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