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法相关(通用6篇)
声乐教学法相关 篇1
性格是人类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其对于人类个体的学习与工作是否能够成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声乐学习中,枯燥的教学内容与重复的教学方式需要学习者付出极大的体力与脑力劳动。因此,不同性格的学习者在进行声乐学习的时候也会获得不同的效果。因此,在声乐的学习当中掌握性格差异与其对声乐学习的相关影响,对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声乐学习的特点与性格
人们通过自己的嗓子与声乐来展示内心情感的艺术被称作歌唱艺术。因此,歌唱艺术是演唱者内心情感的表述与传递。所以,想要掌握歌唱这门艺术,让歌声传递演唱者最真实的情感就应该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掌握基本的发声技巧,进而在歌唱的过程中让人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声乐是通过嗓音将人的思想与情感传递到外界的一个过程,其与普通乐器不同,人是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其中包括人体的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1]。声乐歌唱艺术的本质并不是嗓音的表现,而是演唱者通过意识来支配嗓音与声带共同完成的过程。因此,歌唱同时受到演唱者心理与生理的共同影响。
性格是一种认知态度,是人们在认识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所展现的内向、开朗、活泼、自卑、胆怯等显性态度。在声乐学习与表演过程中,有的学生活泼外向,有的学生胆小内向,有的学生刻苦上进,有的学生好逸恶劳[2]。学生的不同性格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声乐的学习。
二、性格差异对歌唱者气质的影响
由于受到生理特征与心理活动的影响,每一个人都会体现出不同的气质。在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中,气质是一个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的稳定特征,通常都具有先天的因素。气质与性感不同,其没有好坏之分。有的人说话细声细气、慢条斯理,有的人则热情活泼、快人快语,这都是不同气质人的特征,其本质是没有明确的好坏的区别的。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演唱心理与学习行为都是不一致的。在现代心理学理论中,根据个体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可以将人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即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与抑郁质。不同类型气质的人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也是不同的。例如,在学习相同的声乐技能的时候,胆汁质与多血质的人通常都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而粘液质与抑郁质的人则可能会花费更长的时间,性格与气质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不同气质的人可能会表现出相同的性格特征,气质相同的人其性格特征也不一定相同。因此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学习者应该根据自己的气质与性格特征,克服气质中的不良因素,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与性格, 选择最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更好地进行声乐学习[3]。
三、性格差异对声乐学习动机的影响
学习动机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在源动力,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与活动都是基于学习动机,其一直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末。学生拥有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其开展学习,掌握知识的必须条件。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也是声乐学习的另外一个目标。学习动机是由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构成的,两种因素所起到的作用不同,外部因素是通过内部因素起作用的。性格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内部因素,是驱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原动力。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学生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常、良好的性格能够帮助学生强化学习动机, 而不健康的性格只会弱化学习动机[4]。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 学习动机是一种求知的欲望,这种动机主要是通过学生对声乐艺术的兴趣、爱好以及所想要学习的内在因素使得学生先要了解声乐知识、掌握声乐技巧等心理因素表现出来。但是不同的学生的性格也是不同的,学习动机的形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始终是勤奋、刻苦的,能够控制自我;而有的学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法自制, 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常常因为在声乐学习中遭受挫败而失去学习动机,由于性格上的不成熟与其他因素的影响,无法坚持最初的学习动机,脱离了正常声乐学习的轨道。
四、性格差异对声乐学习兴趣的影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推动力。性格的好坏对于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良好的性格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越学越开心,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效率,声乐成绩也会不断提高。假使学生对声乐专业产生了强烈的兴趣,那么就是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以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认真学习,反复练习, 更加深刻地掌握各种声乐技巧[5]。声乐学习课程主要就是进行各种练声曲的练唱以及通过不同程度的音乐作品来训练学生的人体发声器官,学生们经过长时间反复多次的练习必然会觉得枯燥无味,有的学生无法适应这种学习方式,无法坚持学习,进而失去了学习声乐的兴趣。因此可以看出,声乐学习不单单需要学习兴趣来支持,同时还需要勤奋、坚持的意志,这就是一个人性格的体现,只有具有坚持、勤奋、好学性格,又拥有强烈学习兴趣的人才能够获得最佳的学习状态。国际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在声乐学习生涯中经历了千万次的练习,在经过了枯燥练习的过程后才能够一次又一次的进步,积极乐观向上地保持着自己对声乐的兴趣,从而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这是得之不易的。
五、正确认识性格差异,塑造良好的性格
对于每一个学习声乐的人来说,正确认识自我的性格差异,熟悉掌握自己在性格方面的特点是十分重要的。在熟悉、明白自己的音乐基础后,就应该努力地培养、改正自己的性格,使得自己的性格能够符合自身的学习情况。如果学习者的性格是外向型的,那么就应该清楚认识到自己在声乐学习方面的优缺点。例如,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持续保持着吐字清晰、气息掌控、声音穿透力等优势,进一步改善自己的声音质量。在平常的学习表演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防止跑调、忘词等情况出现,时时刻刻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如果学习者的性格是内向的,那么其应该首先意识到自己的缺陷是发声声音小。性格内向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内外因素常常难以充分调动各个发声器官来产生和谐共鸣,所发出的音调较低,没有应有的活力。所以,就要求学习者后天努力克服自己的先天性格问题,大胆虚心求教,在老师的指导下纠正错误。更为重要的是,性格内向的学习者要正视自己,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在学习与表演的时候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六、结束语
性格差异对学习者在进行声乐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直接且重大的影响,因此声乐学习者应该培养良好、健康的性格,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在反复多次练习中掌握发声技巧,进而提升学习能力,在声乐的学习中有所作为。
摘要:在声乐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声乐理论与声乐实践教学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声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联系也变得更加紧密。其中,以声乐教学为基础衍生了一门新的学科,声乐心理学。声乐心理学主要研究声乐教学与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的影响。文章主要就声乐学习中的性格差异与相关影响进行探析。
关键词:声乐学习,性格差异,作用与影响
声乐教学法相关 篇2
一、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的差异性研究
(一)声乐演唱侧重于练习者与演唱者的主观情感,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则具有明显的理论性与客观性
声乐演唱本身是一种主观情感性的艺术形式,在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教学理论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发挥声乐演唱经验的作用,保证声乐艺术的教学成果,教学理论观点虽然不具有全面性,但具有普遍适用性。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往往采用统一化标准,重点在于总结归纳以往声乐教学的经验,因此具有明显的理论性与客观性,但也存在未能够充分凸显每一位声乐学习者个性的问题。声乐演唱本身是一种主观情感性艺术,演唱者在练习以及演唱过程中只有充分投入自己的感情与心灵,才可达到理想的艺术表现效果。
(二)声乐演唱侧重于演唱者心理感受,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则强调演唱者生理表现
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往往会过度重视演唱者声音的表现与变化形式,以及声乐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表现与变化,力求各种生理表现的准确性,比如在声乐教学训练中会要求学习者呼吸气息的平稳性,口型的规范性和发音的标准性。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主要目标是尽量使声乐学习者的鼻腔、口型、声带等得到科学控制。声乐演唱对于演唱者个人来说,一些演唱技术上的规范是必须的,但是更加强调声乐演唱者个人的内心感受,通过个人内心感受的抒发与情感的控制与运用可以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效果。但是,声乐演唱者若想在演唱过程中很好的抒发个人心理感受,首先要掌握演唱的各种生理技巧。
(三)声乐演唱具有灵活多变的特性,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则比较稳定刻板
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基本都是来自于声乐演唱的实际经验,它通过对较长时间演唱的总结概括,形成一些确定性的演唱规则与原则,因此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刻板。声乐教学理论是在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中形成的,因此也就有持久性,演唱方面的.理论知识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声乐演唱主要以演唱者为载体,随着时空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较多,因此在表演上会呈现及时性和多变性特征。同样是一首歌曲由不同的演唱者演唱时会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同一个演唱者在演唱不同的曲目时也会有不同的艺术表现。
二、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差异性的处理方式
(一)循序渐进地进行声乐演唱学习
在声乐演唱学习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都应当重视实践与训练,但是不能过于急功近利,在声乐演唱练习过程中要遵守各种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理论,并且要清楚地认识到声乐演唱与声乐演唱理论观点的差异,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充分尊重演唱艺术的精髓,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之下不断提升自身的演唱艺术水平。学习者应当明白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通过长时间的坚持与努力掌握好声乐演唱理论并且提升自身演唱水准。
(二)在声乐演唱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和传统声乐教学理论观点
声乐演唱不能也不可能完全遵循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它应当追求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声乐演唱自身的创新与发展也是促进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融汇的重要动力。声乐演唱的创新和发展必会导致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更新与变化,如此,在不断的声乐演唱实践中,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也会逐渐缩小。声乐演唱者应当同时尊重演唱的共性与个性,在掌握好声乐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表演风格。
三、结语
从声乐教学的现状谈声乐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 声乐教学 教学现状 教学改革
经济的增长使人们的视线开始转向精神需求,声乐作为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的重要手段,其教学效率的提高是高校发展的重点。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目的并非培养专业人才,这一点经常被误解。综合型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也是声乐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民族音乐具有国家特色,是我国声乐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入新时期,声乐教育改革是必然的。如何进行改革,如何达到高校声乐为社会服务的目的,成为现代音乐教学者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文章重点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一、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缺失,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首先,现代高校声乐教学存在教学目标缺失的问题。音乐中的文化意识被忽略,音乐教学以人为本的目标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对音乐作品技巧和成绩的强调。这样严重制约了高校声乐教学效率,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相违背。基于这种教学目的,声乐课程设置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对于声乐技能的课程较多,但关于声乐文化和声乐情感培养的课程却少之又少。教学内容与我国国情、与学生的能力范围不符,过于强调国外音乐的作用。在一些高校,声乐甚至变成单一的模仿。
(二)声乐教学缺乏特色。
对于普通院校音乐教学来说,其教学目标与音乐学院存在区别,但在实际教学中,高校却采用了与专业音乐院校相同的模式,教学缺乏特色。造成的结果是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修养较低,技能上不专业又缺乏特点,不能通过音乐提高个人修养,导致声乐教学的意义降低。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评价时,往往以其技巧表现为唯一依据,导致对学生的评价不完全。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无法成为声乐教学的主体,声乐教学始终缺乏特色,教学效果不佳。
二、声乐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树立正确的声乐教学目标,确定为社会音乐文化服务的培养目标。
高校声乐教育应以为社会音乐文化服务为目标。人才培养方向应以社会需求为前提,只有明确这一教学目标,才能实现学校的特色办学。这一过程包括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声乐创作创新意识,致力于提高音乐修养。对高校声乐课程进行调整,减少技巧课程教学,加强乐感教育和音乐文化教育,使学生能够感受音乐,增强审美意识,在实践中提高声音技巧,为其工作提供基础条件。基于服务大众的目的,高校声乐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大众声乐文化的创新意识。大众声乐文化适用于各个阶层的听众,是适合发展的重要表现。大众声乐文化的市场化和通俗化共存决定了高校声乐教学的特点。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文化是文明的一种体现,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应不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树立声乐教学目标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树立为社会音乐文化服务的目标。主要表现为:首先,通过对学生的培训、启发使其了解社会音乐文化服务的重要性,通过在校学习和培养使其习得专业知识,从而以声乐专长为社会音乐文化服务。教师应改善声乐教学方法,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声乐素养,使其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使高校声乐教育得到长久发展。其中包括小组教学、大课形式等。优化声乐教学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带领学生参加社区、工厂音乐节等。这样学生的声乐作品更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另外,无论是声乐教学课堂,还是声乐科研,都应致力于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
(二)建立开放式的声乐教学模式。
开放式的声乐教学模式的建立是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步骤。目前,单一的教学模式是影响教学效率的关键,高校应建立开放式的声乐教学模式。其建立过程如下:
1.在声乐实践中强化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
为社会服务是学生学习声乐的主要目的,尤其是对于非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舞台经验是其与社会接轨的基础。社会服务意识的强化包括组织学生参加声乐实践或者艺术实践,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基于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目的创建实践教学平台。
与专业院校不同,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声乐意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实用性是其主要特点,针对这一点,高校声乐教学应建立实践教学平台,为其提供艺术实践机会,包括参加表演或者比赛等。开放式的声乐教学模式是目前各高校提出和正在应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其能否促进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尚需进一步探讨。值得肯定的是,这种教学模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
(三)致力于声乐教师的在职培训。
随着普通高等教育音乐专业开设增多,高校专业音乐教师出现明显的短缺。音乐教师存在教学理念偏差、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必须对其进行声乐专业在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其中主要包括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对普通高校音乐教学模式进行适当调整,明确新形势下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基本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使得教师丰富教学方式,了解更多的声乐背景与文化,并巧妙传授。另外,还包括提高学生的声乐教育能力,这是培养高校声乐人才的关键。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应注重培养骨干音乐教师,并大力培养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使得学校的整体音乐教育团队水平得到提高。为优秀的声乐教师提供更多的在职培训或出国培训等机会,提高其总体教育能力。
三、结果
声乐教学作为普通高校教育中的一部分,其主要作用并非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而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从而净化其心灵,促进其情感的稳定。对于现代音乐教学来说,应明确这一教学目标,以此为依据改善教学内容。音乐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何姣.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策略[J].青年文学家,2012(11):32-34.
[2]韩满达.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改革策略探索[J].中国科技投资,2013(32):64-66.
声乐教学法 篇4
歌唱发声练习教案
班级:13音乐学1班
姓名:蔡蓓瑜
学号:130501017
一、发声练习目的和要求:
1、目的:将歌唱演唱中对声音所需求的各种技术环节,通过有规律、有步骤的练习
2、要求:首先了解和熟记歌唱发声器官的生理部位及其功能,掌握发声的基本原理,全面理解其精神实质,通过反复的练声及歌唱消化
二、发声练习步骤:
第一阶段:中声区训练为基础 小字一组d—小字二组降e 第二阶段:在中声区训练基础上,适当扩展音域过渡声区
第三阶段:高音区巩固两个阶段基础和加强音量音高的训练,高位置头腔共鸣
三、发声练习的起音:
1、激起音,吸气完后胸腔保持不变,声带闭合,训练跳音、顿音
2、软起音,比“激起音”柔和,发出的声音比较平稳,舒展(高位置练习)
3、舒起音,先出气后发音,想叹气一样,声音过于僵硬的毛病,通俗唱法使用较多,较口语化,起音音量不要过强
四、发声练习曲
1、“哼鸣”基本练习,练“m”,这音容易
2、母音的练习,如a.e.i.o.u等单母音,不同母音的走向要求呼吸的感觉也不尽相同,要求平稳呼吸
3、连音练习
连贯优美,将音域相对拉宽,气息连贯性及稳定性,字要清晰
注意:连音练习换母音时嘴巴保持张开只有嘴型的变化,声未停,口不变
4、跳音练习(断音练习)
均匀、紧凑、颗粒性,横膈膜灵活,声音挂好,促而时断时续的声响
注意:跳音练气息具有爆发性
5、结合字声练习,字正腔圆《花非花》《送别》
五、练声注意事项
1、训练时间不宜过长,30分钟以内
2、高音没有能力唱,切勿练习,唱满意的音
3、练唱新鲜感,精神集中
声乐教学法相关 篇5
关键词:声乐演唱;声乐教学理论;差异性研究
无论是声乐演唱还是声乐教学理论的核心都是声乐文化,这种差异性的产生主要是人们对声乐的研究方向的差异,导致结果的差异。在声乐学科的学习中,不同的人对声乐看法和喜好也是有着差异的。相信大家在教学中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一些有着优秀的嗓音,但却无法在声乐学习中显得很优秀,而一些显得平凡的且能在声乐学习中有突出成就,其实原因有很多,但就其主要的分析,声乐教学的方法并不是适合每个人,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教学。相对于声乐演唱,声乐教学就是上升到理论高度,对声乐研究,以期培养更多的优秀演唱家。或许很多优秀的演唱家也是声乐理论的研究者,当然有些人可能分不清自己到底是演唱家还是理论研究者,这只是作者个人观点。
一、就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的差异性分析
虽说这两者存在差异,但是究其本质都是要促进声乐文化能够得到拓展,提高声乐文化影响力。只有对这两者的差异进行本质上的分析,找到两者的结合点,才能让二者相辅相成,促进声乐文化的发展壮大。
1.1 声乐演唱主要是内心情感的抒发,强调感性,声乐教育理论则是客观的研究,强调理性。
不同的声乐演唱者在唱同一首歌时带给我们感受是不一样的,这才有了原唱和翻唱之分,因为声乐演唱是将感情通过歌声传递出来,引人共鸣。在心情不快时,听一首愉快轻松地歌曲会让我们忘记先前的不快,放松身心去听歌。为什么翻唱永远无法超越原唱?很简单的道理,原唱者的主观感受,是旁人无法体会的,歌声传递地情感是歌手发自内心的感受,这还与原唱者经历有关。
声乐教育理论者注重实际客观,对于一切的研究都是理性的分析,很少掺杂个人情感。声乐教学本就是对声乐演唱经验的归纳与总结,因而具有普遍适用性,偏重于客观的理论与总结,往往体现为标准和统一。举个简单的例子,一首歌无论是谁唱曲调都是一样的,因为曲子的音符是固定的。相对于声乐演唱,声乐教学理论主要是帮助人么学习音乐,将人们引进音乐殿堂,畅游音乐世界,这是一个学习进步的过程,同样也是基础过程。所以要说差异性的话,就是一个是大众的,具有具有普遍性,另一个是因人而异,与众不同的,具有独特性。
1.2 声乐演唱重心里感受,声乐教学理论着重表现为生理行为。
這个差异看似抽象,实际上也很好理解。我们都知道唱好一首歌完全靠嗓音是不够的,真假音的变换,都需要同时利用声带、嘴型和鼻腔等器官协调发音,这是唱好一首歌的关键,也是一个真正歌手所必备的。这些其实说的就是声乐教学理论,它就是强调对这些器官的利用,来完成一首歌演唱。
但是声乐演唱则与之不同,虽然演唱同样是离不开对声带等器官的利用,但是在演唱时,每个人因演唱一首歌的感受不同,对声带的控制存在差异,这就变现为一种心理情绪,心理情绪的不同演唱效果也是千差万别的。另外,每个人的因经验的差异,对演唱技巧利用也有着差异,同样会影响到歌曲的演唱效果,这也表现为心理感受对声乐演唱的影响。
1.3 声乐演唱多表现为随性抒发,表现为自发、多变,但声乐教学理论则是严谨,表现为稳定,持久。
声乐演唱不同于声乐教学,它主要是让人获得一种愉悦感,有人在心情不好时唱歌,消磨不快情绪,也有人在心情大好事唱歌,向周围的人传递高兴的情绪,带动周围的气氛。这种就表现的自发和多边性,特别是对于专门的演奏者,他的情绪直接影响水平发挥,只有在唱歌时自由灵活,才能将声乐演奏的完美,让听者享受声乐美。
声乐教学理论不是为了让人去享受声乐,而是去享受学习声乐的过程。学习声乐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如何将声乐的美开发出来,给别人带来享受。正因为如此,声乐教学知识是通过长久的声乐知识积累、理论归纳补充完善,形成一套独特有效的教学理论来培养声乐人才。
二、如何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完美的结合
其实大家都知道,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是声乐学科发展至今所演化的两个分支,因而在本质上都属于声乐文化,只是用不同方式来对声乐文化的进行发展探究。所以虽然二者之间差异性很大,但并不代表我们不来将二者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实现声乐文化的跨越发展。
2.1 声乐学习可以循序渐进,交叉教学,逐渐融合。
这个过程是个关键而有很复杂的一步,两者之间差异很大,要想在教学中融合这两种方式并不简单。所以在教学中要慢,比如说,先通过理论对基本知识讲解,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声乐演唱或者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带着学生去感受声乐演唱的美感,那种心灵情感的抒发,这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同时也让学生对声乐演唱有了直观感受。对于这个过程要长久的坚持,可能在开始效果不会太明显,但只要坚持,就会引起质的变化,学生会在无形中对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有很深的感受,更能够培育出完美的声乐人才。
2.2 在结合声乐理论的基础上有着创新和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任何事情都处于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声乐演唱也是一样,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新。正如不同人读哈姆雷特一样有着不同的感受一样,不同的人声乐演唱也会有着差别,声乐演唱虽说是建立在声乐理论基础上,但并不是说要一成不变。它可以结合自身优势,抒发心灵情感,引起听众共鸣,这才是声乐演唱的目的。
三、对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研究的目的
我们分析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对差异性进行分析,并为了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进行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结合分析,就是为了实现对声乐文化的发展。声乐学科分为两支,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声乐文化研究,深入分析,以期用这种方式推动声乐文化扩展其影响力,加深人们对声乐文化的了解。虽然,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存在差异性,但这并不能阻碍声乐的发展。主观感性和客观理性二者集合,做事会起到更好的效果,以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为基础而带有个性化的声乐演唱不仅会丰富拓展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还会使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进行改革与发展,使之不断进步,到人们的认可和肯定。这就是对这种差异研究的目的所在。
四、总结
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发展创新,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也在不断的发展,但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一直存在,但二者不仅是属于声乐学科,其核心都是声乐文化,而且声乐演唱是建立在声乐教学理论之上的个性和个人情感的抒发。用哲学观点来说,二者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声乐演唱是对于艺术的一种个人表达,它不仅能为歌者提供倾诉的机会,带给众心灵的震颤、感动、抚慰等情愫,还能带给人艺术的熏陶。但是这一切都是源于理论基础,只有掌握了这些共性的东西,才能让个性得以充分发挥。(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音乐与演艺学院)
参考文献:
[1]赵金霞.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性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3(5).
浅析高中声乐教学 篇6
一、正确的歌唱姿势
声乐界有句常用语:“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发声的源泉。”形象地说明了姿势对唱歌者的重要性:歌要想唱得好,就一定要有正确的唱歌姿势。姿势的正确与否是直接关系到发声时各个器官配合的协调姿势,姿势正确了,发声的各部位就能正常工作,而不正确的姿势,则往往带来不正确的声音。另一方面,一首歌曲的思想感情不仅要用歌声来表达,同时还要通过形体和动作表演来塑造各类任务的艺术形象,而端正的姿势,正是形体和动作表演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正确的唱歌姿势要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1.身体自然直立,保持自然放松,放松绝不是松垮、瘫痪,它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也就是精神饱满。
2.头部保持于眼睛向前平视稍高的位置,嘴巴张开,放松下颚,切忌咬紧牙关。胸部自然挺起,两肩略下后一点,小腹收缩,两臂自然下垂,全身要有一种积极运动的状态。
3.两脚一前一后稍分开,前脚着力、身体的重心要平稳,重量落在双脚上。
4.面部,眼神要自然生动,眉、眼、嘴是五宫中的重要部位,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在演唱中眼睛切记应张大一些,不要眯起眼睛,虚着唱歌。
5.演唱时可根据歌曲的内在情感赋予适当动作,但动作要简练大方,切忌矫揉造作,画蛇添足。坐唱的姿势与站立时的要求一样,但要注意腰部挺直而不僵硬,也不要靠在椅背上,注意臀部不要坐满整个凳子,两脚自然弯曲,不能翘腿坐,也不能两腿交叉叠起。
二、对于歌唱共鸣的认识
歌唱的共鸣从生理结构上分类,即胸腔、咽腔、口腔、鼻腔等腔体产生共振,通过各腔体的适当调节,使声音扩展美化,在发生共鸣时,各个腔体是联合出现的,声音发出后,首先在咽喉腔发生共鸣,并立即向上,(口腔、鼻腔)向下(胸腔)的共鸣腔体传导,例如,发高声区的声音时,鼻腔共鸣为主,其它共鸣为辅,也就是在不同的声区,侧重的共鸣腔有所不同,但不论发哪个音区的声音,咽喉腔总是处于主导地位。在运用共鸣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将共鸣腔体打开,体会声音充实,必须坚持训练获得,下面谈几点共鸣训练中的教学体会:
1.正确的呼吸和混合共鸣密切相关。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和基础,发声的准确,音质的优美及歌曲情感的表达都与呼吸密切相连,如果呼吸不正确,会使喉部肌肉僵紧,使共鸣腔体失去作用,造成声音单薄,缺乏弹力,所以只有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才能协调各发声器官,形成最佳状态。
2.口腔、喉腔的开度要适中。口腔的开合程度应该根据读音的要求和音高的变化而定,开得过大,声音僵硬而不灵活,开得小,构不成口腔共鸣状态,影响声音的传出;喉腔的打开程度和发声效果与共鸣关系相连,不论唱什么,音高、喉咙开度一样,状态一致,发出的声音就不完美。因此喉腔、口腔的打开还要适度。
3.舌在最佳歌唱中的正确状态。舌的状态好坏直接影响着共鸣的效果,例如,发“啊”字,舌身放平,舌尖自然抵着下牙齿,想象在唱歌状态中适松弛自然,口有流唾液感,同时下巴配合放松,使声音舒适悦耳发出。
三、歌唱技巧的表现手法
一个好的演唱者,不仅要把对生活的理解表现出来,把作品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出来,而且每首歌曲都凝聚着作曲家的强烈思想感情,作曲家的深情厚意蕴藏在每一个音符中,要把作者的话通过歌唱形式叙述出来,领会作者的全面构思,很好地表达作品的艺术形象。
1.声乐的二度创作。在音乐艺术的创造活动中,音乐创作,即作词、作曲是第一个创造过程,称为一度创作。音乐表演,是第二个创造过程,如果说一度创作称为盖房子,那么二度创作就是房子的装修,也是演唱者所能够征服观众的重要手段。二度创作绝不是任意、自由和无限制的,它有一个原则和范围。这个原则和范围也就是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之间维系的一种辩证统一关系的纽带。因此,二度创作的首要原则就是:必须在一度创作规定内容主体的范围内活动,即不能离弦走板,歪曲内容和作者的基调,违背作者当初创作的初衷。分析作品作者的思想观点、歌曲的思想内容。
分析一首歌曲,要透过外在的表象,分析歌曲中的精髓,理解歌词本身所蕴含的思想内容,领会作者在歌曲中究竟表现什么?比如,《江姐》主题歌《红梅赞》的实质是红梅象征着江姐,表现她外柔内刚,坚贞不屈的性格特点。节奏舒缓又充满激情,歌词中荡漾着对严冬怒放红梅的赞美,旋律优美,增添了一种昂然向上的气势,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充满希望的激烈感受。
2.歌唱技巧的处理。研究歌曲的曲式分段分句,各段之间的速度,强弱对比,力度进行与变化,找出全曲的高潮,如《江汩水》歌曲以低沉缓慢的音调,倾吐绵绵不断的愁思,突然出现了一个:"1"|6.5---,歌曲进入第二乐句、第三乐句、第四乐句表现了一位旧中国妇女由于丈夫被官府抓去服苦役,劳累致死而作的悲愤的控诉。那么在演唱时就要从每一句的唱词,刚柔、连断、快慢及音色、语气语调中有所表达,使这部分旋律节奏顿挫、断后即连,仿佛是悲痛欲绝的抽泣之声将歌曲引人深入,完全投进在凄切压抑的歌唱意境之中,以达到歌曲的完善。
另外,我还在声乐教学中,注意培养他们的意志、信心与品质及学习中不可缺少的诸多因素。
总之,通过实践表明,长期坚持、反复揣摩是提高歌唱修养,获得歌唱手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徐青如,崔春荣.声乐教程.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2).
2.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10).
3.李娜,李天义.走出目前高中声乐教学中的“误区”[J].电影评介,2010(22).
4.沈湘着,李晋伟整理.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