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法初探研究

2024-10-27

声乐教学法初探研究(精选10篇)

声乐教学法初探研究 篇1

高师的声乐教学大纲中, 对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规定体现出高师培养人才的规格是要突出师范性, 让学生既能唱、又会教。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精神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会日新月异的不断发展进步, 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 音乐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发展, 社会对音乐人才的要求数量越来越多, 质量和规格越来越高, 高师承担着培养师资的重任。

一、突出师范性

高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 高师承担着培养师资的重任, 培养的人才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素质教育的发展。因此, 在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师范性。要将歌唱技巧的教学与声乐理论课及教学法教学这三者在教学中协调配合, 相互渗透, 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培养学生既能唱、又会教, 才能真正体现高师声乐教学师范性的特点。切实提高高师声乐教学质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目前很多高师声乐教师意识到要切实提高高师的声乐教学质量, 就必须要对高师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高师声乐教学具有双重性:教师既要教“声乐”, 又要教“声乐教学”;学生既要学“声乐”, 又要学“声乐教学”, 如何兼顾“学”与“教”的双重性, 从课程设置及课型等方面对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很有必要。可以增设声乐实践及声乐教学法等课程, 培养学生既能唱, 又能教。还有的提出改革授课模式, 在传统的“一对一”教学形式的基础上, 增加小组课和集体课。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社会对声乐人才的要求质量越来越高, 规格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高师作为培养师资的重要机构, 它的声乐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如果没有良好的教学质量, 任何形式的改革都只会流于形式。现在, 高师面临着学生多、教师少、师生配比失调的现状, 很多院校都开设了小组课、集体课, 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种教学中的矛盾。今后, 我们高师声乐教学的重点应该转移到研究如何提高小组课和集体课的教学质量上来。

二、切实提高声乐课的教学质量,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首先, 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 声乐教师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 了解声乐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方法、及教学内容, 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 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其次, 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否过硬, 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必须有较强的艺术实践能力, 首先自身要会唱, 并且能了解和把握歌唱的呼吸、共鸣、咬字吐字与发音、及歌曲处理等各个环节的规律性, 能给学生切实有效的专业及理论指导, 并能针对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 使每一个学生发挥出自身最大的潜能。除了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外, 还要加强科研, 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要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多分析研究不同的唱法之间的联系, 以青歌赛为例, 除了传统的美声、民族、通俗唱法外, 目前又增加了原生态唱法, 几种唱法既然存在就有其存在的科学性, 作为高师声乐教师, 就要努力探求不同唱法之间存在的共性, 深入研究并发掘其内在的规律, 并能使之为教学服务, 努力适应社会需要人才多样化的实际, 为培养出不同类型的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技能与专业理论的知识, 还应该对语言学、文学、美学、戏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做一定程度的研究, 这些知识对声乐教学来说都是需要我们熟悉掌握的。在教学中不但要研究专业教学, 还要研究当今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 人民大众喜欢听什么样的歌曲, 不断调整教学思路, 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因人而宜, 这样才能跟上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都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是我们声乐老师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与目标。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研究遇到的新问题,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要不断地学习研究新观点、新方法, 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新的时代所淘汰。

三、学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学生除了加强声乐技能的学习, 还要加强乐理、和声、中外音乐史、视唱练耳、合唱指挥、即兴伴奏等与之相关的专业理论课的学习, 如果不学习这些方面的知识, 自己不会唱谱, 听不准音, 又不会弹琴, 就会给声乐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更重要的是还要全面提高声乐理论水平, 以适应声乐教学、创作、表演鉴赏的需要。高师教学应该增设有关声乐教学法方面的课程。高师应该逐步增设相关课程, 以填补声乐理论长期以来几乎处于空白的现状, 也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技能提供理论依据,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另一方面, 学生的文化素养也需要进一步提高。文化素养不高会制约着一个人向更高层次发展, 因此要多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 知识面也要不断拓宽。特别对那些条件差、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 除了要加强声乐基础训练尽快提高声乐技能外, 更多地是要教会他们有关声乐教学法方面的理论知识。这样当他们走上社会成为一名教师时, 尽管自身唱得不是太出色, 但由于其掌握了科学的教学方法, 所以在教学中也能对学生进行理论上的有效的指导, 这样就不至于对学生产生误导, 避免学生在学习中走弯路。因此,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 加强学生文化和专业整体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另外, 学生还要不断地参加艺术实践, 不能光会纸上谈兵, 要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 多参加并组织一些艺术实践活动, 比如, 组织排练合唱队、深入社区及乡村演出, 既能提高专业水平、锻炼心理素质, 又能体验生活、提高了组织能力, 对学生尽早适应社会是大有益处的。

四、高师声乐教学民族化需要加强

在舞台及广播电视等媒体上, 民族声乐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但在高师的声乐讲台上则是另外一种情形, 多数人以“洋”为美, 以“洋”为上, 民族唱法往往由于被认为很“土”, 缺乏科学性、理论性和系统性而遭到冷遇。我们高师要探求两者结合的新路, 使两者互相借鉴与发展。我们现在所说的民族唱法, 是我国人民根据自身的审美习惯, 依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规律, 在我国戏曲唱腔、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础上, 吸取西洋美声唱法在呼吸、发声、共鸣等方面的优点, 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时所采用的声乐技巧。经过几代人的不懈的研究探索, 已逐步发展成熟, 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演唱方法, 在世界民族歌唱流派中独树一帜, 引起了世界的关注。高师培养人才主要是为我们国家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服务, 是为弘扬我们民族自身的音乐文化而服务的, 所以, 高师的声乐教学要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基础, 不断汲取其中丰富的养分, 利用科学的发声方法, 不断完善提高, 才能逐步与世界水平接轨, 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服务。

摘要:近些年, 高师大规模扩招, 学生数量猛增, 质量却严重下滑, 这给高师声乐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师资少, 学生多、质量不佳的现状与培养出高合师格的声师乐资教人学才的对矛策盾日渐突出。本文对如何完善高师声乐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对策

参考文献

[1]田丁.论高师声乐教学的师生素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2, (02) .

[2]李军.对当前高师声乐教学的思考[J].音乐天地, 2005, (10) .

声乐教学法初探研究 篇2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幼儿师范教师担负着学前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任务,在教育体系中具有职业性、专业性、基础性和全民性的战略地位。随着我国教育政策的大力推进,近年来,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也对幼教师资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声乐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幼儿教育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方法上大胆创新,科学解决教、学、用三者的关系,让学生学有所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歌曲与儿童歌曲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有着其自身的特点,无论从学生的生源、艺术素质、声音条件,还是教学上,都不同于高等专业艺术院校技巧性很强的声乐课,也不等同于普通中学的唱歌课。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歌唱发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在有伴奏或无伴奏的情况下,基本上能独立、正确地表现常见的体裁风格的歌曲。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幼儿师范专业技能,将艺术歌曲学习与幼儿歌曲学习相结合,融入声乐课堂教学当中,有利于学生既能得到科学的声乐技能技巧训练,又能学会用悦耳、自然的声音去演唱充满童趣的儿童歌曲。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兴趣浓郁,课堂氛围活跃,体验了学与用的乐趣,收获满满,快乐满满。我校学前专业声乐课程一般是每周两课时,按照自然班学生分成两组,大约25人一组,一组两个课时,共80分钟。课堂时间大致分配为:(1)练声曲练习:15分钟;(2)学习、处理艺术歌曲:35分钟;(3)幼儿歌曲学习与表演创作:30分钟。可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上课内容与时间分配。

二、艺术歌曲的选择原则与“融汇式”的教学方法

1.歌曲的选择原则

(1)基础性: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时声乐基础起点低的特点,歌曲选择根据每学期的专业进度,采取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的选择方法。例如,第一学年选择《花非花》《故乡的小路》等歌曲;第二学年选择《摇篮曲》《鼓浪屿之波》等歌曲。

(2)师范性: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女生的特点,宜选择大量适合她们演唱的独唱和合唱歌曲,也兼顾到男生,将传统声乐教学的普遍经验与学前师范声乐教学的特点相结合。例如,《梧桐树》《长城谣》等歌曲。

(3)系统性:选择大量优秀的中外民歌、革命历史歌曲、古典歌曲及最新优秀创作歌曲等,例如,《红河谷》《黄水谣》《天边有颗闪亮的星》等歌曲,使学生们从中获取大量相关的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修养的全面提高。

2.发声练习的训练

(1)授课方式:采取先集体再个别的授课方式。即先集体练唱,解决共性问题;再个别练唱,解决个人声音状态、气息、咬字吐字等问题。在指导个别学生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学会听辩正确的声音,学会找出声音出现的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这也是将来成为一名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与能力。

(2)练习方法:首先进行气息训练,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腹式呼吸,让学生先感知、感受横膈膜的运动状态,再进行稳定喉头、共鸣训练、连音、跳音练习等其他的发声训练。常用的辅助练习方法是:狗喘气、闻花香、打呵欠、急吸缓呼、打嘟(弹唇)练习等。

(3)注意事项: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没有接触过声乐训练,小部分学生没有上过音乐课,对“声乐”概念陌生,在音准、节奏、乐感方面较弱,演唱时常常会出现“跑调”的现象。所以,练声曲的训练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切不可过急,一味地拔高音,这不仅会给学习进程造成障碍和困难,也常常会给发声器官带来损害。“欲速则不达”,这是声乐学习者应牢记的警句。

3.歌曲教唱――“融汇式”教学方法

(1)“融汇式”教学方法的诠释:即是把所有相关学科融合汇集在一起,如乐理知识、视唱练耳、舞蹈动作、指挥图式、朗诵表演等。(2)“融汇式”教学方法的意义: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声乐学习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技巧,有效增加教与学的互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使声乐教学更加科学、规范、高效,更具专业特点。

三、幼儿歌曲的选择原则与儿歌表演唱的授课方法

1.歌曲的选择原则

(1)教育性:学前专业学生将来面对的是学龄前儿童,所以,充满童真童趣的幼儿歌曲才是她们日后所要教授的主要内容。幼儿歌曲是以幼儿生活为题材,反映幼儿思想感情的歌曲,集简单的知识和道理为一体的内容集合,潜移默化地影?幼儿,可以更好地促进知识的增加,更好地明白一些道理,也能促进幼儿情感的交流。在教学中宜选择节奏轻快、语言活泼、篇幅简短,具有教育意义的歌曲,例如,《好孩子要诚实》《国旗多美丽》等歌曲,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代表性:选择大量经典而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中外幼儿歌曲,例如:《娃哈哈》《拔萝卜》《幸福拍手歌》等,旨在提高学生对幼儿歌曲风格、类型的了解和掌握,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幼儿歌曲的兴趣,增加对幼儿歌曲的情感,为日后的音乐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渐进性:第一学期因学生声乐基础普遍较差,为避免用白声和童声演唱,养成不良的演唱习惯,所以暂不教唱幼儿歌曲,以简单的发声练习和艺术歌曲练唱为主;第二学期开始选择幼儿园小班的歌曲(学生经过第一学期的声乐训练和舞蹈、视唱练耳等相关学科的学习,已掌握基本的专业能力);第三学期选择幼儿园中班的歌曲;第四学期选择幼儿园大班的歌曲。如此以来,中专学生在校的两年期间就能接触和学唱许多的儿童歌曲,这为她们日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了较多的儿童歌曲素材,为教育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2.歌曲的教授方式

(1)儿歌表演唱:即在教授儿童歌曲时,要求学生需根据歌曲的节奏和内容,编排简单的舞蹈动作,并加入合适的道具(要求尽量是自己动手制作)来进行表演,以歌唱为主,动作为辅。

(2)表演形式:分为个人表演与小组表演。这种授课方式不仅锻炼学生个人的创作与独立表演能力,也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3)表演要求:幼儿形象是稚嫩、天真、可爱的,幼儿歌曲的题材多为积极向上的,因此,在演唱的过程中,不需要很高的声乐技能技巧,但要尽量去表达幼儿天真、活泼、可爱的一面。要求声音甜美、清脆、明亮、自然,表情要丰富,具有吸引力,动作也要富有童趣,符合歌曲的思想感情。

(4)表演考核:例如歌曲《粉刷匠》,老师在教完歌曲后,可先给学生们提供一些适当的舞蹈动作做指导,引导她们自己创作、编排,并根据歌词大意制作道具。经过一周的准备,然后进行考核:对表演到位的同学与小组给予加分等奖励;对于表演不理想的,加以指导,并要求重新编排。

(5)教学目的:在幼儿歌曲演唱中加入适当的舞蹈动作与道具,使歌曲的表现更加形象、生动,更容易引起幼儿视觉和情感上的共鸣,达到感染幼儿、教育幼儿的作用。

四、声乐笔记与其他视听形式

声乐笔记是反映学生声乐学习进度的一面镜子,是声乐理论、方法在自身歌唱实践中的总结,亦是学生“多动脑筋,少用嗓子”的辅助工具。勤于动笔的人,更容易理解练习的方法,减少歌唱学习中“看不见、摸不着”的难度,增强声音形象的记忆,有助于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也给将来的教学工作带来实用性的方便。笔记应记载每个阶段学习的发声练习和歌曲处理的要求,主要问题及纠正方法,练习效果(收获、感觉、困难之处等)以及声乐学习中的思想状况等。另外,鼓励学生多聆听多欣赏教学曲目和其他优秀的艺术歌曲,从不同演唱者的歌唱风格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方面得到启发和帮助;多观看音像视频、声乐演唱会和声乐比赛,通过观摩,开拓视野,陶冶艺术情操,提高鉴赏能力、学习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课外演出和参加比赛

鼓励学生多参与校内外的各项技能展示、文艺汇报演出等形式多样的表演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增强舞台经验,提高专业水平,增强自信心和表演能力。例如:在2016年和2017年由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幼儿艺术教育竞赛(学生组)”中,笔者指导幼师班黄同学去参加声乐技能比赛。在赛前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为学生挑选歌曲,并在赛前对该生进行强化性的辅导,最终均以广州市赛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参加了省级决赛,2016年?@得三等奖、2017年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学生也在比赛中学习到了许多专业知识,专业水平也有了质的提高。另外,定期对学生进行声乐讲座、交流、评估与考核,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面提升学生的声乐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

六、实习实践教学

“唱得好”固然重要,但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更需要“教得好”,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学前专业的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声乐技巧的学习上,而要强化学生的声乐教学实践能力,所以必须重视学生的幼儿园见习和实习,让学生在深入参与幼儿园日常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领会幼儿园声乐教学的要求和特点。我校学前专业与幼儿教育机构(如幼儿园、早教培训中心等)建立实训基地,每学期和每学年定期安排学生进行见习、实习活动,为学生创造声乐教学实践机会,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检验所学,改进不足,全面提高。

总之,随着国家二胎政策实施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必将迎来飞速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会从原来的单一型人才过渡到综合性人才。所以,通过以上教育手段和教学形式的培养,学前教育声乐课程熏陶出来的学生将具有较高的艺术素质,力争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作为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革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良好的声乐教学效果,处理好教、学、用三者的关系,让学生学有所用,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而推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获得更好的发展。

儿童声乐启蒙教学初探 篇3

一、寻找每个孩子的最佳音,激发孩子好唱歌

记得日本的教育学家铃木说过:“我们要先了解他们所具有的能力,这才是正确的方法”。了解每个学生的发音形态是激发孩子唱好歌的基础,人的自然条件有好有坏,有些甚至差异很大,但每个学生他们自身都有一个或几个最佳声音存在。如何尽快找到,双方确定并认可,是我们在启蒙教学中很重要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这个相对最佳声音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在开口音的高音或中音区,有的在闭口音的高音或中音区,有的单音就能找到,有些则需要到他唱歌中去找。总之,这个相对最佳音必须是最明亮靠前,轻松和有腹部气息支持的声音。在找到每个孩子最佳音时我通常会举办习唱会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展示,并召集家长学生做听众,对每一个孩子给予鼓励,哪怕是唱错、跑调。这个最佳声音的寻找提高了学生学习声乐的自信心,也给唱好歌打下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掌握呼吸要领,引导会唱歌

根据学生唱得最好声音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正确呼吸,有两点必须掌握:一是动力部分的气息,二是“哨口”部分的发音部位。意大利人说:“谁懂得呼吸谁就懂得歌唱。”“歌唱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艺术!”听上去有些过时,但事实就是如此。气息是发声的前提,是基础,发声中很多问题都是气息问题所致。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在练习中腹部运动的姿势和力度,不能离开发声单纯做气息练习,要结合发声练习来完成,对气息要“巧控制”——呼出的气流量控制要巧,气巧则声优。据卡鲁索的体验,他去歌唱时的感觉是:“声音不是从口内向外传送而是往里去”,诸如“咽着唱”“吃着唱”“吞进去”都是言及气流量进行“巧控制”的心理感觉。在日常训练中我用“打嘟噜”的方法来训练学生腹肌以及气息控制,收到良好的效果。一般来说,普通人是等量呼吸,即呼入的气息和呼出的气息基本相同。而演唱时呼吸状态则大不相同了,在气息吸到正确部位后,在呼出气流量上,要与乐句的长、短、强、弱等相适应。好的声音只有在气息的压力切实作用于声带才能产生。要想获得优质的声音,“巧换气”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而恰当的换气又是根据节奏、句法、旋律等来确定的。换气是歌唱必有的一种手段,一首歌曲,即便是一个乐句,要表现它的高、低、柔、缓、急、强、弱,也要对换气进行巧妙设计。要换得自然、从容;要换得使人不知不觉,基本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听起来绝不是为换气而换气,而是好似字音的吞吐,在这一吞一吐,一咬一送之间完成了换气的任务,也就是完成了动力部分的气息。“哨口”的好坏,直接影响音色表现。要掌握这一技巧,必须让学生熟练使用软腭和咽壁在不同音区的配合动作,咽壁绷紧向前,软腭上提两者形成“新”的发音部位。同时气息往下座,发音位置往上座的感觉,教师要去仔细讲解动作的同时,多做示范可以让孩子躺着做呼吸练习体验小腹凹凸的感受,直到学生体会和基本掌握为止。去练习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是正常的,不要紧,只要思想集中,坚持一段时间,就会习惯,逐渐使气息和发音部位形成一个整体。另外,换气吸气要与歌曲的情绪相吻合,演唱活泼轻快的歌曲时,吸气应急速而不过,并要有弹性地呼出;演唱悠扬柔和的歌曲时吸气要深,且做到平静而从容不迫,如闻花香一般,呼出时连贯平稳等,这种训练要持之以恒才能凸显效果。

三、训练正确姿势和发声方法,教会孩子能唱歌

根据双方所确定的最佳声音训练他们正确的姿势和发声方法。姿势无论是坐姿还是站姿,都应进入两个状态:一是自然放松状态,二是积极主动状态。只有自然放松,才有可能唱好歌曲;只有积极主动,才能领悟歌曲的神韵,进入歌曲的意境。故歌唱的身体应直立自然,积极主动,头部端正,两肩放平,眼睛平视前方,胸部微挺,微收小腹,这样才有条件发出好的声音来。发声方法的正确与否也直接影响学生唱好歌,正确的发声方法是:面带微笑(抬笑肌),上齿稍露,则有轻松感,下齿露出则不妥。同时唱歌时双眉向上表示轻松愉快的样子,如,双眉向下则有悲伤不快之感。头部不可抬得过高或压得太低,因为太高则使喉部阻碍,精神振作,下颌微收,身体有一种向上抬的感觉,从小腹到两眉之间形成一条直线,使胸腔扩张自然,气息畅通无阻,同时注意颈部肌肉不得紧张,肩部不得耸起,下巴放松等。另外,引导学生用轻、柔、弱的声音来找位置,找感觉,避免“喊唱”和“白声”,尽量用圆润的声音演唱,做到弱中求强,在柔中求亮的效果。有了正确的姿势和发声方法才能真正给孩子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孩子能唱好歌。

新时期声乐教学模式初探 篇4

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的教育活动, 它是一种特殊的教和学的双边互动。在声乐教学全过程中, 学生有自己的思想, 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教学本身既有科学性, 又有艺术性。因此, 这就涉及到教学模式的问题, 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师生之间密切配合, 挖掘学生对声乐艺术学习的潜质, 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声乐素养。

可以说, 声乐教学模式是在声乐艺术理论和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声乐教学活动框架, 是从宏观上把握声乐教学活动的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联系的功能活动程序。本文在分析了典型的传统声乐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提出了针对当前师生特点的声乐教学新模式, 以期引起同行的注意和思考。

一、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介绍

长期以来, 关于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 主要集中在声乐课到底是该采用“一对一”、“小组课”、“集体课”, 还是混合起来使用的问题上?实际上, 这些方法各有优劣, 均在特定的时期和条件下有着不可替代的功效, 当然也有各自的不足和限制。下面, 我们将对这些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进行初步分析。

1、“一对一”的个别授课模式

在声乐教学中, 采取个别授课是发展学生嗓音特点, 提高歌唱技能的主要教学方式。这种授课模式有一定的好处, 诸如可以使导师责任心增强, 便于导师集中精力, 也加强了导师教学的计划性与针对性, 使导师在特定时间里, 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 随时发现学生的问题, 还便于学习和继承导师的风格。但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 由于是“一对一”的教学, 学生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 不能博采所长, 对于其他教师的优点, 学生很难学习到。其次, 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切磋也相对减少。最后, 根据当前声乐教学学生多、老师少的现实情况, 如何继续采取“一对一”的个别授课模式, 会因为师资力量有限, 学校力不从心, 也会因为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教师吃力不讨好。

2、10人以内的小组授课模式

在声乐教学中, 小组课教学模式通常是在一定时间内对2-10个学生教学。按照嗓音条件, 演唱程度分组, 每组所选练习曲要有共性, 从简到繁, 循序渐进。所唱曲目要篇幅小、音域适中, 结构较为简单。这样学生容易掌握, 有利于声音的连贯, 声区的统一。这样, 学生可通过逐个发声, 增强自己对各种声音的认识。小组授课能够使学生能在声乐学习中相互取长补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小组课教学要因材施教, 扬长避短, 及时将训练中带有普通性的问题分析、解决。这样, 才不至于被相互之间的缺点所影响。

3、由一定规模的学生组成的集体授课模式

声乐集体课教学作为声乐小课的补充形式, 也叫做声乐理论大课。它包括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和歌唱发声时的机能状态, 歌唱中的喉咙打开, 喉头的正确位置, 歌唱的正确姿势, 歌唱的合理呼吸等的学习, 从而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发声器官, 对歌唱发声过程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通过声乐集体课程的学习, 既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又增强学生分析各种声音特点和解决各种发音问题的能力。

二、新时期声乐教学模式初探

当前, 前文所述的几种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 仍然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占据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 也切实发挥着培养声乐专门人才的巨大作用。然而,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教学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 绝不会长期一成不变, 新的声乐教学模式在不断涌现。

新时期声乐教学模式的提出, 主要是基于当前学生不断增加、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现实情况, 以及随着新技术、新媒体、新手段的不断运用, 一批新的声乐教学方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教学效果的背景而提出来的。不过, 使用不同的教学手都要在一个原则下进行:即提高学生的声乐演唱力。

1、具有直观性、快速性、集成性、可控制性等诸多优点的多媒体声乐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通过教学设计, 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 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 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 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 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们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讲授音乐理论知识、声乐作品的鉴赏等理论知识, 它具有直观性、快速性、集成性、可控制性等诸多优点, 能够非常好地为教学服务。

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 开展多媒体教学是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开展。一是录音法, 学生用录音机把上课内容完整地记录下来, 通过听录音来判别自己声音, 了解自身演唱的优缺点, 扬长避短, 提高演唱技巧和听觉能力。二是录像法, 学生在考试时进行录像, 然后教师结合录像对学生加以点评、分析, 它除具备了录音法的特点外, 还可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表情和表现, 从而进一步提高声乐、演唱能力。

2、以培养和锻炼学生演唱实力的学生互相授课教学模式

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音乐教育人才, 作为教师, 仅仅向他们传授演唱技能是不够的, 还要培养他们“讲”和“教”的能力。要使他们的声乐演唱能力和教学能力都达到普通声乐教师的水准。

首先, 我们可以让老师制定授课表, 可以两人一组互相上课, 也可以穿插开上课。这时授课的老师和听课的“学生”要完全像师生一样的进行授课, 老师和其他同学可以作为旁听。其次, 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把上课的内容先准备好, 曲目和内容可以由老师来因人而定。最后, 学生授课时老师要注意他们的仪表, 讲课的语言逻辑是否规范, 语言表达能力是否正确, 把握歌曲风格和技巧是否准确, 其所讲内容是否有理论根据。

3、集体课, 小组课和个别课“三结合”的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 当前音乐专业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是:既要解决学生增多, 教学任务激增, 导师供不应求这个矛盾, 又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声乐教学效率。这靠传统的个别课形式是很难做到的, 必须在不违背声乐课教学规律的前提下, 加强声乐集体课;而单纯的集体课又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声乐实力。因此, 采取集体课, 小组课和个别课“三结合”的教学模式, 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三结合”的教学模式符合“体验、比较、探究、合作”的教育规律, 符合“面向全体, 注重个性”的新理念。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同时, 注重个性与特殊人才的培养。在提高每个学生音乐素质和技能的同时, 可以为具有音乐特长, 对有特殊爱好和更大潜力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结合”以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并重, 相对独立, 又相互渗透, 灵活运用, 不拘一格, 使共性教学和个性教学有机结合, 以群体性和合作性教学为主, 以个人特长发展为辅, 既体现了教学形式的针对性, 多样性, 又体现了教学形式的层次性, 个别性。

三、小结

综上所述, 声乐专业的教学要随着形势变化和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 从而提高声乐教育教学实际效率。

参考文献

[1]陈一帆.“三结合”教学模式在师范院校声乐课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10, 30 (2) .

[2]郭茜.对完善声乐教学模式的思考[J].黄河之声, 2009, (11) .

[3]江伟.高师声乐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的完善和调整[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9 (6) .

[4]康伟.高师声乐教学中多元化授课模式初探[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3 (3) .

高校声乐教学研究 篇5

【关键词】普洱民歌;地方高校;声乐教学

地方高校的日常声乐教学对于推动地方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有重要作用。民歌是产生于特定区域的特色音乐艺术,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民歌教学,不仅能引导学生学习专业音乐知识,还能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方的音乐特色与风土人情。普洱地区傣族民间歌舞《宣抚司礼仪乐舞》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的《打歌》《大帮腔》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们的艺术价值较高,将其与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能有效强化学生对普洱地域文化的理解,推动普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一、普洱民歌的艺术特点

普洱市是云南省地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下辖1个区和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普洱地域广阔、民族众多,这里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世代定居于此的少数民族有14个,按人口数量排列,傣族、佤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是普洱市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因而,他们被列为普洱市五大主体民族。普洱是普洱茶的故乡,也是民歌的海洋,有“歌舞之乡”的美誉,普洱各族人民自古以来就能歌善舞,在普洱,随处都能听见动听、优美的民歌,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让人流连忘返。笔者以下就对普洱民歌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

1.普洱民歌分类。若根据历史时期对普洱民歌进行划分,主要有古歌与新民歌;若根据民歌结构对普洱民歌进行划分,主要有排曲和小调以及山歌;若根据演唱内容、场合、形式来划分,主要有叙事歌、习俗歌、情歌、山歌,还有儿歌、猜曲、茶歌和酒歌。

2.表现手法。普洱民歌的表现手法十分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普洱民歌采用大量的对比、联想和比兴,不仅寓意生动,而且情真意切,尤其是情歌,更是托物言志,采用贴切的语言进行比喻,十分形象生动。

3.语言特色。普洱民歌的歌词语言既不粉饰、也不雕琢,具有言简意赅、朴素自然的特点,普洱民歌中有大量生活常用语,虽然言辞浅显、平白,但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纯朴自然的美感。

4.音乐特色。普洱民歌的民族韵味十分浓厚,能有效地将民族艺术风格彰显出来。普洱民歌具有结构多样的特点,其曲调不仅通俗易唱,而且节奏强烈鲜明,旋律自由奔放,演唱形式灵活多变。曲调不同的歌曲,演唱风格也不同,常见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和对唱,也有齐唱和重唱、合唱。叙事歌和习俗歌的音乐结构是反复变化的分节歌,具有舒展而又流畅的特点,山歌和小调音乐具有强烈奔放的特点,不仅旋律音程跳动较大,而且节奏跌宕起伏,对比十分强烈。而情歌和叙事歌具有优美舒缓和情真意切的特点,在扣人心弦的演唱过程中,自然流露出纯朴的情感,令人回味无穷。

二、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普洱民歌的可行性

(一)应用普洱民歌的地方音乐特色充实高校声乐教学内容

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对综合性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有大量需求,而改革教育体制的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审美素养成为人的基本素养之一,只有学会审美,才能更好地发现生活美,彰显艺术教育的魅力。地方高校作为培养综合人才的基地,在进行声乐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学习经典音乐,掌握世界名曲的弹奏,又要引导学生了解普洱民歌的艺术特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普洱民歌作为普洱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仅有浓厚的音乐艺术特色,而且有丰富的语言形式,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将普洱民歌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学之中,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促进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

(二)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目标与普洱民歌的艺术特点相契合

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之间互联互通,具有较强的交叉性,从审美视角研究音乐,以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素养的全面型人才为目的,使音乐审美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可以在音乐教育中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普洱民歌不仅彰显了特有的艺术魅力,而且体现了普洱劳动人民通过民歌来歌颂和赞美生活的生活方式,体现了普洱劳动人民内心的愉悦和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普洱民歌记录了普洱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成长历程,记录了普洱这一以茶文化为特色的区域的社会思想与文化,普洱人民把劳动意象转换成音乐符号,创作的民歌音乐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把普洱民歌融入地方高校声乐教学,可以丰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内涵。

(三)普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地方高校声乐教学

为推动普洱民歌传承与发展,需要通过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不断丰富普洱民歌的演唱与创作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并在学习中形成新的演唱与创作方式,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和创新,使灿烂的传统民歌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保持普洱民歌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三、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普洱民歌的对策

(一)保持和发扬普洱民歌的艺术性和民族性

普洱民歌是普洱劳动人民在大自然中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在地方高校教学中融入普洱民歌,首先要确保普洱民歌的特色和优势得到展现,确保其艺术性与民族性得到保持。所以,本课题在收集和整理普洱民歌时,始终以艺术原创性为前提,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记录和整理,再根据普洱民歌的艺术特点实施专业化的声乐教学处理,从而为引入课堂作好铺垫。例如,笔者在收集普洱民歌时,发现很多民歌音乐作品属于单声音乐,因此,要确保其音域在8到9度之间,而调式与旋律则完全保留普洱民歌自身的样式,通过采取多种不同的演唱方法,将原汁原味的普洱民歌尽可能地保留下来。笔者在进行普洱民歌教学时,始终注意保持普洱民歌歌词与旋律的完整性,没有对其进行随意创编,为促进普洱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和完善普洱民歌的演唱方式

将普洱民歌融入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能有效拓展普洱民歌的演唱方式,从而契合大学生日益多元的审美需求。在传唱普洱民歌的过程中,演唱方法的作用十分明显,所以,在本课题的演唱实践中,笔者采取多元化唱法与跨界唱法相结合的方式,达到促进普洱民歌传唱的目的,使普洱民歌的固定唱法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这一方法的核心是多元并存,因此,它既能满足学生的情绪表达需求,又能满足学生多层次的审美需求,为推动普洱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拓宽了思路。在本课题的研究中,笔者对所收集的普洱民歌进行了多样化的加工与改造,使新时期的普洱民歌的艺术表现更加完善,并采取多元演唱的方式,契合新时代大学生审美需求,促进学生艺术创造能力的提升。

比如,对情歌《情郎调》,笔者在改编过程中既保留了其含蓄和委婉的特点,也保留了其缠绵与抒情的特点,《情郎调》的歌词如下:男:隔河飘来桂花香,花香诱人人想花,妹是桂花香十里,郎想与妹成一家。女:露水浇花水灵灵,扒开露水进花林,只要郎心合妹意,手拉手来笑脸迎。在对其进行艺术改造时,笔者采用了跨界唱法,在男女对唱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加工,深加工不仅彰显了民歌的原始魅力,而且融入了最新流行的唱法,同时,把这首民歌剪辑成抖音小视频,以情郎调为主题,要求学生组队传唱,每个组演唱的曲风不同,所表现的艺术特色也发生了变化。

(三)强化艺术认知,促进社会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本课题研究中,为强化学生的艺术认知,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并塑造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促进大学生良好音乐素养的养成,笔者大力开展社会艺术实践活动,课题组成员时常带领学生在田间地头进行民歌采集,并向普洱当地的劳动人民学习普洱民歌,亲自感受普洱茶乡的民歌风采,由于学生有亲身经历,他们的自信心便得到了强化,同时,笔者组织声乐专业的学生深入普洱各地进行实习、采风,并参加普洱举办的各种民歌赛事,让学生深入理解普洱民歌的独特魅力,使普洱民歌的演唱效果与表现力得到了提高。

(四)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加强民歌演唱技巧的学习和应用

在方言咬字方面,普洱民歌的方言与云南其他地方的方言有较大差异,这是因为,很多民歌采用少数民族语言演唱,由于学生对普洱民歌的方言理解不到位,所以,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笔者邀请当地的普洱民歌传承人亲自为学生示范。同时,课题组成员还亲自研究了云南大学出版社普洱民歌研究与赏析编委会出版的《普洱民歌研究与赏析》,着重对佤族《来立代体扬体任》《对山歌》,哈尼族《节朱玉节》《阿迷车》,傣族《尤利金旺》,拉祜族《打猎歌》《蔓梨花开》,彝族《大帮腔》《打歌》等优秀的普洱民歌的演唱技巧进行了研究,尤其是《来立代体扬体任》,由于普洱地处边陲,佤族又是当地少数民族之一,该原生态民歌不仅采用了欢快的旋律,而且情绪热情奔放,在学习其演唱技巧时,笔者要求学生分析其调式调性、音乐结构,由于《来立代体扬体任》属于多乐句并列联合而成的非方整型单一乐段,在演唱时应有选择性地进行反复演唱与表演,同时,结合歌词结构,采取起承转合的曲式架构原则进行分析,这样一来,学生在演唱时就能更好地根据佤族的特点理解山歌调的元素内涵,进而将其原汁原味地演唱出来。

四、结语

幼师情感式声乐教学策略初探 篇6

关键词:幼师 情感 声乐教学 策略探究

对于幼师情感式声乐教学来说,就要在情感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进行演唱,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在实际演唱的过程中,教师就要运用好情感方法,培养好学生对演唱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开展幼师情感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

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归属于听觉与感觉上的艺术形式,因此,也就使得音乐与情感上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同时也可以促进情感的顺利发展,从而引起共鸣。作为一种人声的艺术,演唱者与听众存在着视角不同的现象,但是在音乐情感的影响下,却可以让人们快速的进入到情境中去,所以也可以说在歌曲演唱中情感不仅基础,同时也是灵魂所在。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幼儿往往是通过教师的演唱来感受到歌曲中存在着的情感。因此,针对幼师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就要从情感的层面上出发,正确的引导学生,确保可以真正演唱出歌曲中的情感[1]。

二.现阶段中幼师声乐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1.学生音乐感悟能力不足。对于音乐的感悟与表现能力等方面来说,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的,且在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前期教育中往往将音乐课作为一种副科或是杂科,这样也就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学生存在着音乐基础较为薄弱的现象,加之学生自身文化基础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从而也就降低了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与理解能力。

2.教学方式上的不足。对于幼师专业教学来说,声乐是最为基础的一门课程,与专业艺术院校中的教学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满足幼儿声乐教学的需求。但是在实际中所开展的声乐教学中却忽视了这一教学目标,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发声技巧等方面。加之受到了学生文化以及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影响,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往往采取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样也就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幼师情感式声乐教学的措施

1.做好分析与研究工作,启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与了解作品,才能在演唱的过程中诠释出其中的音乐情感,所以对于歌曲来说,想要表达出情感就要从歌词以及旋律上出发。歌词是作者对生活进行观察的一种体现方式,同时也可以体现出时代以及历史背景等方面人们对生活情感上的一种总结。如学生在学习《松花江上》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从这一首歌曲的历史背景上出发,通过让学生掌握其中的情感以及当时的景象等,可以让学生掌握好其中的情感。这样在演唱的过程中也就可以突出其中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来为学生播放出相应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好作者的情感,从而展现出歌曲上的思想内容[2]。

2.做好范唱,激发出学生的歌唱情感。对于教师来说,要做好情感的引导工作,所以就要认识到范唱与表演直接会对学生的情感体验等方面产生的直接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做好范唱与表演工作,以自身来对学生进行影响,同时还要让学生获取一定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创建出相应的教学情境。其次,教师要认识到歌曲创作背景以及音乐形象等方面的重要性,从自身的理解上出发,采取恰当的方法以及声音等来确保在范唱中情感的准确传达。如学生在学习《歌唱祖国》的过程中,教师就要保证自身情感的饱满与激情,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出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实现了师生情感上的融合。

3.做好个性化的处理方法。对于声乐艺术来说,不仅是情感上的一种表达方法,同时也是人们且性感上的一种抒发与体现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培养好学生的技巧,增强其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展现出作品中的内在情感,从而更好的影响学生。如学生在学习《小白菜》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处理好情感,在让学生真正了解后才感受到小白菜的悲伤情感。所以可以说,每一首歌曲都有着独特的感悟与理解,所以教师就要做好研究工作,分析出其中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幼师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做好情感的研究与分析工作,掌握好歌曲中的情感内容,以此来传达出歌曲中的意境。其次,还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目光,确保情感融入的有效性,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晓艳.浅谈情感在幼师声乐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0):183-184

[2]黄海燕.探析中职幼师情感式声乐教学策略[J].黄河之声,2013,(13):34-35

A·莉普琳声乐教学理论初探 篇7

继承加尔西亚等前人对歌唱生理学的贡献, 莉普琳在理论篇章仍然将歌唱机理大致分为:呼吸系统 (Breath System) 、发声系统 (Phonating System) 、共鸣系统 (Resonating System) 、语言系统 (Articulating System) , 实际上中国的声乐教育对歌唱机理的阐述也是沿袭了这一分类。莉普琳对各系统的叙述非常简明却字字珠玑, 指出了歌唱方法的关键点。如, 对四个系统的解释中:共鸣系统, 为歌唱提供动力支持;发声系统, 为歌唱产生声音 (基音) ;共鸣系统, 为增强和美化声音色彩;语言系统, 形成歌唱的元音和辅音。

一、歌唱的呼吸系统

将呼吸系统摆在第一位展开论述, 可以看出美歌唱法的精髓之所在。莉普琳女士特别强调呼吸、呼吸姿态以及呼吸控制。对于歌唱的呼吸机理, 她指出正确歌唱的吸与呼的本质:以快速吸较多的气以及以慢速呼较少的气。这里用了两个对比:快速与慢速, 较多与较少。强调了控制的重要性, 根据音乐乐句的长短变化做出恰当的呼吸动作:单纯用口吸气以及口鼻联合吸气。

对于初学者, 呼吸的合理依赖于姿态的正确。正如苏联声乐教育家捷米采娃所讲:“姿势是呼吸的源泉, 呼吸是声音的源泉。”为了找到正确的歌唱姿态, 莉普琳让歌唱者的脚后跟、臀部、肩部和头牢牢地靠于墙面, 头保持好并让眼睛自然地平视前方, 提示歌唱者扩胸、松肩。

在呼吸控制方面需明确三点:第一, 根据乐句的长短, 调整呼吸的长短, 即长句子用长呼吸, 短句子用短呼吸;第二, 吸气要深, 要明确其方法;第三, 控制呼气的量。莉普琳指出, 当我们躺在床上感受呼吸的运行, 我们会发现肺的底部膨胀最多, 围绕肺底部的软组织是可以伸展的。歌唱呼吸时, 横膈膜向下向外扩张, 推动了横膈膜以下的器官也跟着向下移动, 使腹部有所膨胀、低肋骨向外扩展, 这种变化为肺的充分扩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莉普琳对呼吸方法的论述并没有提及到如胸式呼吸、腹式呼吸或胸腹式联合呼吸等名词概念, 但通过对歌唱呼吸运动的描述, 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其原理, 明确歌唱吸气的本质在于使肺充分扩展。

关于呼吸控制的训练, 莉普琳认为应长期坚持训练气息时长的训练, 例如一口气尽可能多地反复念字母表的练习, 要求在练习中应用扩展横膈膜的力量, 发声力度均匀连贯, 保持气息使之充分延长。在练声曲的训练中, 采用在中声区唱同一音高的“Ma”, 以恰当量的吸气唱5-11次。通过这些练习, 歌唱者应从中意识到:歌唱发声前的吸气准备并不是需要吸大量的气, 而是针对乐句的长短适当地吸气, 而歌唱中气息运用的关键在于保持, 使其在吐字行腔中均匀释放。

二、歌唱的发声系统

莉普琳对发声系统的见解源于加尔西亚学派建立在歌唱生理学上的研究, 其中又以“声门冲击”理论而著称。加尔西亚认为, 嗓音是由于压缩的空气从声门经过时, 声带振动而发声, 其研究详细阐述了声带振动的物理属性和原理。莉普琳对发声系统的研究分为三个方面:声带、喉咙和声区。

莉普琳指出, 声乐工作者应当详尽了解发声乐器的构造。声带不能被滥用, 其细微的肌肉组织不能像手臂肌肉那样使用, 不良的说话和歌唱习惯也会迅速地损坏声带。当声带处于休息状态时, 声带之间的间隙 (即声门裂) 是敞开的, 空气在此之间进出是顺畅的。然而当声带进入工作状态中, 声带就会被与之相关的肌肉所控制并闭合在一起, 形成我们想要的声音。这种状态就像管乐器的活瓣一样, 自发地调整气息压力以获得各种声音形态。值得注意的是, 在整个发声过程中, 声带的活动都是一种自发的行为, 歌唱者决不会以任何方式去主动控制声带。因此, 莉普琳强调, 声带的控制是被动的过程, 歌唱学习者应当注意教师在课程中对音色的引导, 并充分想象美好声音的画面或形态, 保持好的歌唱仪态, 最重要的是, 保持合理的呼吸状态。

喉咙与声带的关系十分密切, 喉咙通过控制相关肌肉和软骨自发地适应声带的活动。由于喉咙的下部连接着胸腔, 因此喉咙位置调整是否得当, 直接关系到发声质量的好坏。喉咙上部的肌肉连接着舌头和下颚, 因此下巴甚至整个面部肌肉与喉咙乃至歌唱状态息息相关。莉普琳仍然强调, 歌唱者在练习和演唱时身体不能随意摇晃, 保持头正身直, 面部应带着愉悦的表情。相对与声带自发地活动状态, 莉普琳指出, 喉咙的调整应是一种“有控制地放松”状态。

莉普琳指出, 男性的头声区较女性嗓音而言并不是一个“常规”的声区。其原因在于, 男性头声区的特质与中低声区完全不同, 显得软弱无力。相对于一些传统声乐学派主张淡化头声区概念而言, 莉普琳的理论中仍然强调了头声区的练习, 为此她写作了一些针对性的练声曲。这些练声曲要求头声区必须依赖好的呼吸控制。莉普琳特别强调, 男声的头声区不能完全使用纯粹的假声, 不能过多加强假声的色彩, 避免声音在声区过渡中出现破裂。从中声区向头声区过渡一直是男声教学的难点, 莉普琳主张在过渡声区合理改变元音的形态, 将“纯粹“的元音变为“混合”的元音, 这就是声乐教学通常所使用的术语“掩盖”, 这种要求实际上是延续中低声区的色彩和共鸣, 使声区流畅而不至于

浅谈高校学生党员如何塑造和谐形象、践行和谐精神

卓承芳 (三江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针对高校学生党员的思想觉悟较高而自我意识较强、学习成绩较好而学习能力差、生活上乐于助人而沟通能力有待提高、自我约束力较强而群众影响力不够的基本现状, 讨论了高校学生党员通过构建“身心和谐”“心态和谐”“人际和谐”, “语言和谐”进而塑造高校学生党员和谐形象, 并通过强调高校学生党员应具有一种“和”的境界、“周到”的思维以及“沟通”艺术来践行和谐精神。

关键字:高校学生党员;和谐形象;精神

高校学生党员作为高校素质培养中的先进性的代表, 不仅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 平时注意学习党的政策和纲领, 在学习上能够勤奋学习, 保持成绩优异, 营造一种热爱学习的良好氛围, 同时在生活上也是一群保持艰苦朴素、乐于助人的优秀学生。面对当下不断增加的党员人数, 不断提升的党员比例, 党员的完美形象因为部分同学的不良表现而大打折扣, 甚至影响到高校学生党员的整体社会评价。这一现象是令人堪忧的, 同时也高校党建工作者必须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的基本现状

1. 思想觉悟较高、自我意识较强

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典范,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党的政策纲领, 了解国家的时事, 定期撰写思想汇报, 并及时与高校党建工作者汇报思想, 做到及时沟通, 表现出较高的思想素养。理论知识的学习不仅提升了高校学生党员对党的政策纲领的理解水平, 也提升了高校学生破裂。

三、歌唱的共鸣系统

一切优质的乐器构造都依赖于两个方面:发声源和共鸣系统, 声乐乐器也不例外。对于共鸣系统理论研究, 莉普琳指出我们首先需要思考影响共鸣效果的两个问题:其一, 共鸣体的构造;其二, 共鸣体的包含的空气量。对于人声乐器, 首先, 人体内部本身就是一个共鸣系统, 这是无法改变的, 而可以改变的是共鸣体所包含的空气量, 换句话说, 改善共鸣质量的方法就是使人体内部的共鸣体充分扩展。

人声乐器的共鸣体分为两类:一级共鸣体由咽、气管、支气管组成, 咽部是连接喉咙上部与鼻腔后部的软通道, 气管和支气管是连接肺部的通道;二级共鸣体由口、鼻、窦组成, 它们的壁体质地较软, 较一级共鸣体而言是能够活动的。有一些声乐学派认为, 一级共鸣体是人体乐器唯一的共鸣体, 而二级共鸣体实际上对美化声音没有任何作用。而莉普琳认为, 二级共鸣体似乎离音源较远, 声带产生的声音似乎不能直接在此产生反射, 但是良好的发声可以使离音源体较远的面罩产生振动的感觉, 这足以说明二级共鸣体对美化声音是有益的, 这也是长期歌唱经验积累的结果。

毫无疑问, 二级共鸣体在歌唱中是需要保持兴奋打开的状态。鼻音和喉音对于声乐艺术而言都是不健康的音色, 这些发音问题都与二级共鸣体有关。口腔壁缩小并阻塞鼻腔与喉咙的通道, 使腔体中空气量减少, 声音通过空气无法往外振动, 是鼻音产生的真正原因。同样的道理, 喉腔壁缩小使声音在喉咙里振动的空气量减少, 也是喉音产生的真正原因。

四、歌唱的语言系统

人声是唯一将人类语言与音乐结合在一起的乐器, 因此歌唱党员的思想觉悟。当下大部分学生党员都是90后的孩子, 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家庭的娇生惯养养成了他们较为关注自我, 比较注重个人想法, 思考问题时比较以自我为中心, 不善于全面考虑, 表现出自我意识较强的特点。

2. 学习成绩较好, 学习能力差

高校学生党员在学校中一般是学习成绩优异, 计算机过了一级, 英语过了四六级, 专业成绩排名较强, 总成绩排名前十的一群成绩优异的学生, 这些学生延续着从高中以来的“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勤奋学习的精神, 坚信依靠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一定可以换来英语四六级成绩的通过和专业成绩的优异, 这样就可以踏入“入党积极分子”的行列, 最终表现好的额同学会成为党员中的一名。学校的考试基本上是比较有应试的特点,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 搞好英语计算机学习和专业学习已经是极其不易的事情, 因此几乎很少考虑如何改进学习的方法, 原因在于他们从未真正体会学习的真谛在于:“学习足以怡情、学习足以博彩, 学习足以长智”。因其只追求学习的结果而不追求学习的效果, 最终无法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 而仅仅增加的学习内容。

3. 生活上乐于助人, 沟通能力有待提高

高校学生党员能够保持党员的优良传统, 平时在生活上能够保持艰苦朴素, 勤俭节约, 乐于助人, 勇于奉献, 基本上能够做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些孩子对人热情, 为人坦诚, 看见同学遇到困难时能够毫不犹豫地为同学分忧解愁, 在这一点上确者的语言对于歌唱显得尤为重要, 歌唱语言的问题有别于朗诵语言, 而应该被视作音乐范畴。语言系统是由嘴巴的各部分组成, 包含辅音和元音两种主要音素。莉普琳强调, 歌唱语言表达的关键是面部和嘴巴 (特别是舌头和嘴唇) 的“有控制地放松”, 这一字眼也出现在喉咙调整的要领中。除此之外, 下巴放松也是相当重要的。因此, 唱开口元音时, 头不要过分往上扬。

元音是歌唱语言的重点, 元音连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歌唱的连贯。莉普琳指出, “不要夸张元音, 你将唱得更美。”而辅音的作用虽然不同于元音, 但是具有放置元音的功能, 应该努力做到精准。“忠实于元音, 你将唱得更清晰。”

在一些音域较高或较低的音区时, 应该注意元音的形态问题。由于这些音是歌唱的极限音, 所以应该以开放的形态去唱这些音, 尤其是一些闭口元音应该混合开口元音的形态。莉普琳指出, 如果口腔没有充分打开, 那么歌声就是紧张的、令人不悦的。

结语

A·莉普琳的理论研究基本沿袭了19世纪加尔西亚学派的声乐科学研究方法, 其研究并不基于所谓的声乐教学经验, 而是从人体生理学、物理声学等科学理论出发阐述歌唱理论, 这种科学、严谨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摘要:本文以美国声乐教育家艾斯黛尔·莉普琳的教学理论著作为研究基础, 结合19世纪以来美歌唱法的主要观点, 从呼吸系统、发声系统、共鸣系统和语言系统四个方面分析和总结了莉普琳教授关于歌唱发声方法的教学理论。

关键词:Estelle Liebling,声乐教学

参考文献

[1]Estelle Liebling.Vocal Course[M].HAL·LEONARD.1956

高师声乐课教学内容结构改革初探 篇8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改,地方音乐

声乐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最重要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是检验该学科教学的重要标准。对其教学内容改革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才的关键一环。由于国家教育部对音乐教育专业越来越重视,社会对声乐学科的了解越来越深入,要求越来越高,各大高等师范院校对声乐课教学内容的改革也随之越来越积极。

一、高师声乐课教学内容结构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师声乐课教学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建设飞速发展,随着国家新一轮课改的开始和新课标的出台,各个存在音乐教育专业的高校都在进行着全方位的改革。其中,声乐课程的改革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然而,改革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培养方向上,部分院校一味追求“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只求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声乐课教学内容完全以中小学教学曲目为主,基本舍弃了高难度曲目的训练,从而导致培养出“只有教学能力,没有歌唱能力”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上,多数高师声乐课只重唱而不重表演,忽视了音乐学科的表演本质。在师资力量上,随着全国范围内高校的大量扩招,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的师生比例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1:11的规定,现有师资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影响了教学质量。在教学手段上,过分强调技能而忽视理论教学,造成部分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教学创新上,一味追求新、奇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完成教学改革的目的,而方法的适用性却未得到充分验证。在教学语言上,现阶段高师声乐课教学基本仍处于传统的“师徒模式”教学,示范与模仿在教学中所占比例过大,教学未能普遍语言化、文字化。

(二)教学内容结构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设置,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才。声乐课程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最为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贯穿全部教学阶段的始终。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到学生从教后的教学能力。首先,教学内容的构成是否合理,是将声乐课完善化、专业化的重要因素。其次,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一般声乐主修的学生占三分之一甚至超过半数。着重将声乐教学内容规范化,在该专业群体中具有广泛性意义。第三,当代高师声乐课的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新课改”、“新课标”的需要,改革迫在眉睫。

二、高师声乐课教学内容结构改革的三个重点

(一)明确教学内容的构成

现阶段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内容应由几部分构成:

首先是歌唱技术。良好的歌唱技术不仅能够延长歌唱寿命,也是声乐情感表达的能力基础,歌唱技术的提高是学好声乐的关键。而且,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高度模仿性来说,歌唱方法不当很容易造成咽喉病变,从而对后期的学习造成影响。

其次是歌唱理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声乐学习的重大障碍,将声乐课程理论化,用直观的语言和肢体动作表述歌唱理论和发声原理,有助于学生掌握声乐学习的方法。

第三是歌曲处理。明确歌曲处理的本质,简化歌曲处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第四是舞台表演。由于人才培养的方向性,高师声乐课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表演,这一缺陷很难通过其它途径弥补。而声乐属于表演性质的艺术,脱离了舞台表演,就等于忽略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声乐课堂上,也应加入肢体语言运用的内容。

(二)拓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现阶段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所使用的教学曲目,与当代全国范围内的声乐教育界的趋向并不完全统一。近年,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了多次直接针对或单独包含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声乐比赛。在多数比赛的学生美声组中,咏叹调和狭义艺术歌曲占有半数以上比例,演唱曲目的专业化、西洋化是非常明显的趋势。从这类比赛可以看出,我国声乐教育界对现阶段的歌唱要求越来越高,实际上也在敦促高师声乐课的教学内容加深。此外,我国文化教育与世界逐渐接轨,大量的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内容也逐渐形成。因此,西方古典曲目在声乐教学中也应越来越引起重视,咏叹调、艺术歌曲不应是专业院校教学的专利。

另一方面,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上。现阶段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对民族声乐曲目的选曲主要有两类,一是八十、九十年代的一些传统教学曲目,二是当代比较流行的一些创作歌曲。这两类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确实是必不可少的,但教学内容不够丰富,结构不够完整。民族声乐教学选曲除上述两类还应包括:戏曲选段、民族歌剧选段、较常见类型的地方民歌或民歌改编曲等。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高师学生,以上类型都是必不可少的。

(三)深化横向学科的联系

声乐学习只重唱而不重分析,是大多数声乐学习者的通病,而这一通病往往是由相关课程联系不紧密而造成的。事实上,很多横向学科对声乐学习都有巨大帮助。如曲式分析,歌曲处理的基础就在于此,歌曲的情绪起伏和戏剧冲突往往在曲式结构上得以体现,通过对曲式结构的分析能够促进歌唱情感表达的能力。另如和声分析,绝大多数曲目都是人声与伴奏共同构成的,深入分析和声,有助于把握歌曲风格并与伴奏协调。另如音乐史,很多学生用同一种演唱处理方法来对待任何作曲家的作品,难以区分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的作品风格,对音乐史的深入了解,把握多位常见作曲家的作品特征,也是声乐学习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它如视唱练耳、形体训练等科目更是与声乐课息息相关。对此种现象笔者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在声乐课上把上述科目直接融入到声乐教学中去,要求学生在唱歌的同时进行歌词分析、结构分析、和声分析甚至自创表演,以强化教学效果。

三、根据地域特点增加教学内容

(一)地方高师应担负起地方文化的传承责任

我国地大物博,民间音乐非常丰富,而很多优秀的民间音乐却因保护和传承不力而濒临消亡。作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理应自觉担负起地方文化的传承责任。其原因有五:一是高等师范院校拥有一定的科研队伍,有能力承担起这项任务。二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往往会对院校所处的地区有一定的招生指标,可保证当地学生能够对地方音乐进行学习和传承。三是便于深入当地文化进行科研调查,具有环境优势。五是地方民歌往往通过民间艺人甚至普通群众的口传心授,经过漫长的流传过程,很多民歌很难保证其原汁原味,而高师教育的系统化,书面化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地方高师有责任也有能力担负起传承地方音乐的重要任务。

(二)发挥学生的地方性优势

前文提到,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往往会对院校所处的地区有一定的招生指标。这样的招生名额分配必然会使当地学生占有一定的比例。当地学生对于演唱地方民歌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经过声乐课的学习和训练,形成科学的发生方法和系统的声乐知识,再结合当地的方言特点和当地民歌的风格特征,必然形成该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特色甚至院校的特色。达到既传承地方音乐、又丰富教学内容、又形成教学特色的“三赢”效果。

四、结语

声乐教学法初探研究 篇9

关键词:职业中专教学,学前教育,声乐

音乐被认为具有特殊的功能,尤其是在幼儿时期。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前的声乐教育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职业中专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幼儿音乐教育的从事者的培训也受到了众多的关注。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与教育的变革发展,职业中专学校的学前声乐教育应该摒弃传统的注重理论,轻视实践应用的做法,积极地结合中专学校的特点,因材施教,创造更加多元化的声乐教育模式,从而推动新的职业中专学校声乐的教学体系的建立,更好地为当代社会服务。

一、职业中专学前教育声乐课堂的教学现状

( 一) 强调声乐的专业性,忽视其实用性

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过分地强调了声乐的专业性。在课堂上形式较为单一,更加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及专业水平,忽略了声乐学习的实践,也无法体现出声乐学习的特色,更脱离了声乐教学的实际,这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

( 二) 过于重视声乐技能

在声乐教学的课堂上,一些教师过多地注重了声乐的技能,认为学生们只有掌握了高超的声乐技能才能更好地胜任幼儿园工作,但是事实表明,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多的注重声乐技能的培训而忽略了教育学生如何面对幼儿并传授所学音乐知识的技能,导致很多学生在走上幼儿工作岗位时不知道如何面对幼儿,对于工作产生无力感,空有良好的声乐技能,却不能将其正确地运用到学前教育的声乐课堂中。

( 三) 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脱节

一般来说职业中专学校的音乐教师大都是毕业于一些专业的音乐学院,他们在音乐方面都拥有较高的专业水准,但是却并未接触过一些学前教育的相关知识,这就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偏重于音乐技能的培训,对同学未来参加的学前教育工作缺少针对性、有效性的指导。这就需要职业中专在新形势下积极地有效地采取各种改革措施,结合实际需求,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通过拓宽专业知识、调整课堂结构等方式推动职业中专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不断发展。

二、新时期中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新发展

( 一) 开展多元化的授课方式

对于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而言,虽然她们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自控能力较差,专业学习的能力较差并且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也存在一些偏差,但是他们活泼好动,富有生活的激情,思维较为活跃,学习的积极性也高,这就需要职业中专学校的教师结合这类教育对象的特点,遵循学生的心理成长的自然规律,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多元化的授课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职业中专学校的声乐教学方式可以采用传统的个别课与新时期的小组课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个别课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通过小组课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便于同学们及时的发现不足进行改正,也有助于学生们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巨大优势。

( 二) 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声乐的演唱艺术既复杂又具有丰富的创造性,这需要演唱者对音乐具有极大的激情,因此教师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并能调动起她们对音乐的兴趣。要想使职业中专学生的声乐水平有较大的提高,这就需要对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因材施教,并对其进行专业的、科学的训练。由于职业中专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对于声乐的学习一般也都处于启蒙的阶段,这就需要学生们多听多看多接触声乐文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的教学功能通过其独特的视、听、唱一体的优势恰好满足职业中专教学的这一需求。声乐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的信息技术,通过播放一些名家的演唱来感染学生们,并能引起学生们对声乐的共鸣,从而来培养学生们对声乐的兴趣,提高学生们对声乐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也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每位同学的特点,因材施教,进行不同的学习教育,这样在使学生感受到被重视的同时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

( 三) 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般来说职业中专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在声乐的学习中很大程度上都会存在一些音准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所度量,与此同时,职业中专的学前教育专业并不是为了培养学生高超的声乐技能,而是为了更好服务于后期的幼儿工作,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内容选择上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们将所学知识会用并且运用的今后的工作中。除此之外,还需要结合幼儿园的教育指导纲领,将学前教育跟声乐教育进行融合,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的声乐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能够具备相当的教育教学的能力,能将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运用。

( 四) 教学方法的运用

根据职业中专学生本身较为活泼好动的特性以及学前教育的教学性质可以采取一些学生们喜爱的教学方式,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例如,幼儿园的教育一般是提倡在玩中学、学中玩,教师就可以通过游戏的教学方法,将游戏与学习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参加性,也能使学生们充分地学习到在幼儿教学的工作中如何设计游戏活动。

( 五) 加强师资力量

作为职业中专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不仅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也需要通过参加一些幼儿园工作来丰富自身的发展,要积极地跟一些幼儿园的在职人员及幼儿专家进行一些沟通交流,了解到其中的一些问题,以便能更好地为学生进行教育指导。除此之外,也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交流,在拓宽视野的同时也能融会贯通多种教学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堂。

三、结语

声乐教学法初探研究 篇10

【关键词】音乐;声乐教学;感知力

一、现代音乐教育对感知力的要求

在现代音乐教育教学中,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是否具有感受与鉴赏能力。要求学生在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内涵、音乐的体裁与形式、音乐的风格与流派等方面做出初步的判断与评价,是最基本的音乐感知力,其基本程序是初期阶段的感官欣赏——中级阶段的情绪欣赏——高级阶段的情感欣赏。二是是否具有表现音乐的能力。即通过演唱歌曲、演奏乐器、进行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包括合唱、合奏、歌剧等),来达到受教育的目的,是受教育者直接参与音乐活动的初级层面,要求学生进行认读乐谱、歌唱技能、演奏技巧等方面的训练。三是是否具有创造音乐的能力。即对不同类型乐器、乐队、合唱队音响、声音组合的探索,对伴奏或演奏的即兴创作尝试,对声乐、器乐作品的创作实践,是对学生表现音乐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四是是否对音乐与相关文化基本掌握了。这包括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相关艺术的关系,音乐与艺术之外的诸如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其他科学的联系。

二、声乐教学中学生感知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1.让兴趣成为撬动音乐的支点

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有人将它比作花朵,因为它铺满在人生的道路上,散发出不绝的芬芳,把生活装饰得更美。”音乐能使人插上想像的翅膀遨游蓝天,会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强烈热爱和理想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完全不懂音乐的人,肯定不是幸福的人生。因此,音乐教育教学要想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性,首要的途径就是要给教学寻找一个合适的支点——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把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在一个生动可感的影音环境里去感受音乐、学习音乐,便是一种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做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欣赏时,不仅情趣盎然,而且易于理解。

2.通过欣赏教学训练音乐的耳朵

德国著名音乐家舒曼说过:“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要早点学会辨别调性和个别的音。”这里显示了耳朵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功能,基于这一点,马克思说的最明确:“对于不辩音律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所以,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美,首先应训练学生拥有音乐的耳朵。换而言之,听觉感知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毋庸置疑,教师训练学生拥有音乐的耳朵的最重要方法是引导学生注意聆听,去感受美、理解美、体验美,最终提升鉴赏力,使音乐感知力在美的欣赏中不断提高。

3.通过律动和节奏训练提升学生对节奏的感知力

近年来,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国外较新的音乐教育体系传入我国,应用最广的就是体态律动与节奏训练。

律动,是人体随着音乐做各种有规律的协调动作。节奏,泛指均匀、有规律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在音乐中特指音的长短、强弱有组织地进行。二者各有特点,又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其共同的特点都是以“动作”作为表现的基本特征的。

在体态律动与节奏训练的教学中,依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首先,从走开始。按照音乐的节拍、速度、强弱,走出不同风格的脚步,如快走、慢走、轻走等,应尽可能地变换形式,避免单调乏味。

其次,可以以走为基本单位,探索人体与音乐有关的其他节奏。如自然迈步(一拍)、转体(四拍)、进退步(三拍、三步舞步伐)、摇步(二拍)、跑步(半拍,双脚交替小跑的动作)、碎步(1/4拍,用脚尖快速交替的动作)、跑跳步(符点八分音符,跛脚跑步动作)、走跳步(符点四分音符,跛脚走的动作)等。由老师用手拍出节奏,学生跟着做各种动作,由易到难,由生疏到熟练。

最后,可以进行节奏练习,老师给出一段音乐,要求学生用手拍出音乐的节奏,或用脚走出音乐的节奏。

通过以上律动与节奏的练习,不仅能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动作对音乐节奏有更直观、更具体的体验,而且可以有效消除学生的胆怯、害羞心理,为提高音乐感知能力打开突破口。

4.把器乐教学与音乐教材紧密结合,以奏激情,以情激趣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将器乐教学与音乐教材紧密结合,听、唱、弹结合,充分调动学生耳、口、手、脑的协调能力和合作意识,启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展示自我,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可以“老师击鼓,学生听辨节奏变化”,“老师让学生挑一件自己喜欢的乐器去自由感受”,从而生动地将学习内容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在唱、奏、想、动的过程中开发对音乐的感知力,让不同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内容成为师生共同分享彼此对音乐审美的理解、认识与表现,不断加深学生获得审美的感受、体验与表达的深化过程。

参考文献:

[1]贾俊萍.谈教学中教师的作用[J].中国音乐教育,2005(5).

[2]王国良.谈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8).

[3]浅谈音乐教育的着力点:提高大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8(12).

上一篇:多元录取生源下一篇:插层纳米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