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条例

2024-10-11

保护条例(共12篇)

保护条例 篇1

2016年7月29日,《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从以下两方面做出特别规定:一是定标准,即危险废物再利用标准应当符合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管理规定。二是严论证,即产生单位应当在资源化再利用前组织技术论证,并将技术论证报告、再利用方案、去向等内容向环保部门备案。此外,为了缓解本市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不足的现状,条例规定产业园区管理机构可以提供收集贮存危险废物服务,但需要按照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为更好地理解和贯彻实施《条例》,现就其主要内容作如下解读。

一、关于修法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本市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更为复杂,原《条例》已经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不适应性:一是不适应国家层面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新《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在立法理念、监管方式等方面都作了重大突破,在责任追究上一改环保领域手段过软的弊病,针对违法排污者创设了按日计罚等硬措施。原《条例》的部分内容与新《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不尽一致,相关制度措施也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二是不适应新时期环境治理工作。近年来,国家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大气、水、土壤行动计划相继出台,同时,国家对各省市明确下达了环境目标,要完成这些目标,任务还很艰巨,需要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三是不适应环境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今年国家层面由环保部牵头的环境保护改革方案有20项。同时,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照中央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布局,先行先试。本市正在进一步深化环评审批改革,探索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鼓励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进环境监测社会化等改革创新工作。随着依法行政的推进,改革要于法有据,这些改革创新需要通过修订《条例》予以法制化。四是不适应“四个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四个中心”。距离目标节点不足五年,迫切需要通过修订《条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绿色发展,进而将生产要素向“四个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集中。

二、关于修法的基本原则

《条例》的修改贯彻了“广泛参与、绿色发展、全面监督、严格执法”的基本原则。一是“广泛参与”,推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环境保护,营造社会共治的格局;二是“绿色发展”,突出源头防治,从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三是“全面监督”,督企与督政并重,在强化企业防治污染的主体责任的同时,督促相关政府部门积极履职,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保护群众环境权益;四是“严格执法”,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实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

三、《条例》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推进全社会共同治理

《条例》按照“更好发挥政府的主导和监管作用,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的指导思想,明确了不同主体的责任:对于政府,重点强调各级政府对所辖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将环境保护履职情况作为对政府和领导人督察和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对于企业,重点强化其主体责任,除了依法履行污染防治义务外,还需要公开污染物排放和防治信息,推动实施清洁生产和绿色改造等。对于社会公众,重点引导公众绿色出行,注意节约资源,积极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通过完善公益诉讼制度,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多元化渠道。

(二)关于推进源头治理

未来,本市通过末端治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减排空间也更加有限。同时,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产业结构偏重、污染排放过于集中等结构性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因此,除继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外,必须大力推进源头治理。为此,《条例》第二章、第三章分别从规划管理和绿色发展不同的角度加强环境保护的源头治理工作,其中重点规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产业结构调整措施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第一,细化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该制度是近年来国家重点开展的一项国土空间管控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战略,为提高可操作性,《条例》从两方面予以细化:一是确定生态红线保护具体范围,明确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的滩涂湿地等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实施严格保护。二是实现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与城市规划之间的衔接,明确分类分级管控和严格保护的要求。第二,明确产业结构调整措施。《条例》明确市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化等部门应当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将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纳入淘汰类、限制类产业目录。针对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违法情况突出的地区,明确区政府应当采取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生态整治等方式实施综合治理。第三,积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一是鼓励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对产品设计、物料采购、制造、销售、物流、回收和再利用等各个环节实施绿色改造。二是推行绿色办公,控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三是鼓励环保产业发展,推行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和加强物资循环利用等措施。

(三)关于创新市场化环境治理机制

环境保护任务日益复杂多样,政府监管、企业治理都有必要借助市场化机制,在降低监管成本和企业运营成本的同时,实现治理目标。为此,《条例》创新设立了以下四项治理机制:一是污染防治协议制度。创制了环保部门与排污单位签订污染防治协议的制度,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从政府跟企业之间的对抗走向合作,加快推进环保重点工作。二是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排污单位可以委托专业化的第三方机构实施污染治理。委托第三方机构实施的,排污单位仍然需要承担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三是排污权交易制度。排污单位可通过排污权交易取得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四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探索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通过市场手段强化对重污染行业的监管,同时,把环境风险责任社会化。

(四)关于环境管理制度的优化和改革

近两年,环保部门积极探索环境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改革前,环境管理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三同时”、项目试生产、竣工验收、总量控制、排污许可、排污申报等制度。改革后,取消建设项目试生产,主要是前段的环评制度和后端的排污许可证制度,竣工验收、排污申报纳入许可证管理。《条例》将改革的内容用法规加以固化,具体规定如下:

第一,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该制度实施以来,发挥了重要的源头防控作用。为进一步完善环评制度,《条例》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制度改革:一是抓源头,强化规划环评。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审批部门不予审批。二是抓重点,实施分类管理。明确环评文件实行审批和备案两种方式。三是提效率,规范程序。一方面规定,技术审和行政审分离,技术评估的时间最长不超过三十天,不计入审批期限。另一方面规定,已经完成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中包含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当依照有关规定予以简化。四是抓公开,全面接受公众监督。明确了环评报批前、审批阶段和建设阶段三个环节的信息公开要求。

第二,细化总量控制制度。一是明确“批项目,核总量”。新建、改建、扩建排放重点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排污单位应当在环评阶段通过申请或者排污权交易取得排放总量指标。二是对现有排污单位的排放总量指标,由环保部门按照公平合理、鼓励先进和兼顾历史排放情况等原则,综合考虑行业平均排放水平以及排污单位的减少污染物排放措施等因素确定。三是建立奖惩制度。通过在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减少污染物排放;对污染物排放超过总量限值的,则可责令其停产整治。

第三,强化排污许可证制度。《条例》将许可证制度作为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一是明确核发范围,要逐步涵盖所有固定污染源单位。二是实施动态管理,当污染物排放标准、总量控制要求等发生变化的,环保部门可依法变更排污许可证上的载明事项。三是衔接事后监管,将许可证规定的内容作为执法、收费的管理依据。

(五)关于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2014年本市颁布了《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本市又探索了不少污染防治新措施,此次主要固化了四方面措施:一是完善污染天气应急措施。出现污染天气或者预报出现重污染天气以及根据国家要求保障重大活动的,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暂停或者限制排污单位生产、限制高污染机动车行驶等应急措施。二是加强高污染机动车管理。对高污染机动车实施区域限行措施的同时,要求托运单位不得委托使用高污染机动车运输的单位或者个人从事运输活动。三是加大船舶大气污染防治力度。船舶进入国家确定的排放控制区时,应当使用符合要求的燃油;具备岸电使用条件的,应当使用岸电。四是强化扬尘管理。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本市扬尘排放控制标准,并要求相关单位严格遵守该标准。

(六)关于创设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近年来,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但相关法律、法规仅作了原则性规范,缺乏可操作性。针对本市土壤污染实际情况,《条例》创设了以下规定:一是建立政府调查与企业监测相结合的土壤污染监控评估机制。首先,环保等部门应当定期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污染源排查工作。其次,排污单位应当定期对土壤和地下水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向环保部门报告。最后,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出让、转让、租赁、收回前应当进行土壤和地下水的环境质量评估。二是强化土壤污染的防范和修复责任。发现存在环境风险的,土地使用者应当制定风险防控方案,并采取防范措施;污染发生后,排污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承担修复责任;生产、销售、贮存液体化学品或者油类的企业还应当进行防渗处理。对于农用地,实施分类管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严格规范土地转性过程中的污染控制。污染场地用于敏感性建设项目的,应当按照相关规定予以修复后,方能投入使用;非农用地转变为农业用地的,要求开展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估,严把环境质量标准关。

(七)关于完善水污染防治措施

2009年本市颁布了《上海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对保障饮用水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水行动计划,对水污染防治提出了更为全面和严格的要求。为贯彻落实“水十条”的相关要求,《条例》作了以下规定:一是对接“水十条”,要求列入限制类产业目录的排污单位,按照环保部门和经济信息化部门的要求,实施清洁化改造。二是强化水源地保护,保障饮用水安全,规定太浦河饮用水源保护区水域禁运危险化学品。三是防范污水外运偷排偷倒风险,禁止生产性污水外运处理。

(八)关于完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目前,本市的固体废物处置能力不足,固体废物的管理应当体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条例》鼓励对固体废物进行资源化再利用,不能资源化再利用的固体废物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置。为了促进危险废物资源化再利用的同时,确保安全,《条例》还从以下两方面做出特别规定:一是定标准,即危险废物再利用标准应当符合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管理规定。二是严论证,即产生单位应当在资源化再利用前组织技术论证,并将技术论证报告、再利用方案、去向等内容向环保部门备案。此外,为了缓解本市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不足的现状,条例规定产业园区管理机构可以提供收集贮存危险废物服务,但需要按照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九)关于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环境信息公开是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的基本手段和公众监督机制的重要内容。为此,《条例》规定对政府和企业分别提出了信息公开规定的要求。一是对政府的要求,要求环保等部门依法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监测、许可、处罚以及排污费的征收和使用情况等信息。企业环境信用信息也通过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开,同时纳入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二是对企业的要求,《条例》扩大了《环境保护法》规定需要公开环境信息的企业范围,并明确要求在本市环境信息公开平台上发布信息。另外,对石油、化工、钢铁、涉重金属排放企业还要求通过特定形式定期向公众介绍污染防治情况,介绍公众监督。

(十)关于落实最严格法律责任

针对当前生态环境严峻形势,按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条例根据《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上位法规定,新增了可实施按日计罚和双罚制的事项,并参照《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大幅提高罚款上限至一百万元,将最严格的法律责任从大气污染防治领域扩大至所有环境保护领域。同时,条例还对违反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违反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等创设事项设定了罚则,较好地克服了环保领域“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弊端。

保护条例 篇2

一、判断题

1、《公路安全保护条例》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2、地震、泥石流、雨雪冰冻灾害等损毁公路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须经本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3、公路经营企业应当根据公路管理机构制定的公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建应急队伍,定期组织应急演练。

4、公路建筑控制区与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重叠的,按照公路服从铁路的原则予以划定。

5、禁止在公路渡口和公路桥梁周围200米下列范围内从事采矿、采石、取土、爆破作业等危及公路桥梁、公路渡口安全的活动。

6、禁止在公路用地外缘起向外100米内建设汽车加油站、加气站。

7、运输不可解体物品需要改装车辆的,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车辆生产企业按照货物的有关参数进行改装。

8、车辆载运不可解体物品,车货总质量超过公路的限载标准,确需行驶的,不可解体物品的所有人应向公路管理机构申请公路超限运输许可。

9、根据《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规定,对在公路桥梁跨越的河道上下游1000米范围内采砂的违法行为,公路管理机构可以实施行政处罚。

10、车辆装载物掉落、遗洒、飘散后,车辆驾驶人、押运人员未及时采取措施处理,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的,车辆驾驶人和押运人员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11、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影响交通安全的,公路管理机构在作出准予许可后应当及时通知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12、公路管理机构在监督检查中发现车辆超过公路限载、限高、限宽、限长标准的,应当将车辆引导至安全地带或者就近的停车场所进行处理。

13、设立固定超限检测站点应当经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批准。

14、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车辆生产企业未按照规定车型和技术参数改装车辆的,由公路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处以罚款。

15、对1年内违法超限运输超过3次的货运车辆,由公路管理机构吊销其车辆营运证。

16、违反《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规定,指使、强令车辆驾驶人超限运输货物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1.错误,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2错误,应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3错误,公路经营企业应当根据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制定的公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建应急队伍,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4错误,公路建筑控制区重叠的应该协商后划定。5错误,是在公路渡口和中型以上桥梁周围200米。

6、错误,根据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规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的为车辆补充燃料的场所、设施除外。

7、错误,应该按照规定的车型和技术参数进行改装。

8、错:申请许可的义务人是从事运输的单位和个人。

9错误,处罚机关应是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10错误,责任人是道路运输企业、车辆驾驶人。

11错误,在审批超限运输申请时,应当征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意见。12错误,应该就近引导至固定超限检测站点。

13错误,设立固定超限检测站点需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14错误,应由原发证机关责令改正和罚款。15.错误,应由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处罚。16.错误,由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处罚。

二、单项选择题

1、《公路安全保护条例》是()。

A、法律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部门规章

2、《公路安全保护条例》自()施行。

A、2011年1月1日 B、2011年7月1日 C、2012年1月1日 D、2012年7月1日

3、雨雪冰冻灾害等损毁公路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由()制定。

A、县级以上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 B、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各级公路管理机构 D、县级以上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4、下列关于公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说法,错误的是()。

A、公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部门预案

B、公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由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政府批准实施 C、公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由县级以上交通主管部门制定

D、公路经营企业必须根据公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建应急队伍

5、公路建筑控制区的范围由()划定。

A、县级以上交通运输主管部门 B、县级以上公路管理机构 C、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D、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6、公路建筑控制区的范围,从()边缘起划定。

A、公路路肩 B、公路边坡 C、公路边沟 D、公路用地

7、高速公路的公路建筑控制区范围从公路用地外缘起不少于()。

A、20米 B、30米 C、50米 D、100米

8、新建、改建公路的建筑控制区的范围,应当自()起30日内,依照《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划定并公告。

A、公路初步设计批准之日 B、公路正式通车之日 C、公路竣工之日 D、公路竣工验收之日

9、(B)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公路保护工作。

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B、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 C、县级以上公路管理机构 D、设区的市级以上公路管理机构

10、依照《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规定,()具体负责公路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A、交通运输主管部门 B、公路管理机构

C、安全生产监督部门 D、道路运输管理机构

11、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对公路、公路用地和公路附属设施调查核实、登记造册。

A、公路巡查记录 B、公路管理档案 C、公路管理制度 D、公路管理法规

12、下列关于公路建筑控制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公路建筑控制区与河道管理范围重叠的,以河道管理范围为准 B、公路建筑控制区与河道管理范围重叠的,经公路管理机构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或协商后划定

C、公路建筑控制区与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范围重叠的,以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范围为准

D、公路建筑控制区与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范围重叠的,以先通车的公路或者铁路范围为准

13、下列关于公路建筑控制区的说法,错误的是()。A、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内,禁止修建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

B、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内,除公路保护需要外,禁止修建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

C、公路建筑控制区划定前已经合法修建的不得扩建,因公路建设或者保障公路运行安全等原因需要拆除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D、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外修建的建筑物、地面构筑物以及其他设施不得遮挡公路标志,不得妨碍安全视距

14、新建公路与既有铁路交叉的,建设费用由()。

A、公路施工单位全额承担 B、公路建设单位全额承担 C、公路部门与铁路部门按照协议比例承担 D、公路部门与铁路部门平均分担

15、按照《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下列选项属于违法行为的是()。A、在公路用地范围内栽种护路林 B、在公路用地范围种植作物

C、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倾倒垃圾 D、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内挖沟引水

16、按照《公路安全保护条例》规定,下列选项中可以设立生产、储存放射性危险物品场所、设施的是()。

A、公路用地外缘起向外100米 B、公路建筑控制区外缘起向外100米 C、公路渡口和中型以上公路桥梁周围200米 D、公路隧道上方和洞口外100米

17、按照《公路安全保护条例》规定,大型公路桥梁跨越的河道上游、下游严禁采砂的范围分别是()。

A、500米、1000米 B、500米、2000米 C、1000米、1000米 D、1000米、2000米

18、在公路桥梁跨越的河道上下游各500米范围内依法进行疏浚作业的,应当符合公路桥梁安全要求,经()确认安全方可作业。

A、交通主管部门 B、公路管理机构 C、航道管理部门 D、水行政主管部门

19、下列涉及公路附属设施的行为,不属于违法行为的是()。

A、涂改、遮挡公路附属设施 B、利用公路附属设施设置公路管理设备 C、利用公路附属设施架设管道 D、利用公路附属设施悬挂物品

20、公路超限运输影响交通安全的,公路管理机构在审批超限运输申请时,应当征求()意见。

A、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B、交通运输主管部门 C、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D、地方县级人民政府

21、车辆装载物掉落、遗洒、飘散后,车辆驾驶人、押运人员未及时采取措施处理,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A、车辆驾驶人、押运人员 B、道路运输企业、车辆驾驶人 C、道路运输企业、押运人员 D、道路运输企业、车辆驾驶人、押运人员

22、设立固定超限检测站点应当经()批准。

A、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 B、省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 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D、省级公路管理机构

23、公路管理机构在监督检查中发现车辆超过公路限载、限高、限宽、限长标准的,应当就近引导至()进行处理.A、不影响交通的安全地带 B、公路管理机构所在地 C、具备货物卸载条件的停车场 D、固定超限检测站点

24、公路的良好技术状态,是指公路自身的物理状态符合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技术状态”标准的是()。A、路面平整 B、路面上无撒落物 C、路肩、边坡平顺 D、有关设施完好。

25、公路管理机构发现公路坍塌、坑槽、隆起等损毁的,应当及时设置(),并采取措施修复。

A、警示标志 B、禁令标志 C、施工标志 D、绕行标志

26、违反《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规定,指使、强令车辆驾驶人超限运输货物的,由()责令改正,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

A、公路管理机构 B、道路运输管理机构

C、交通运输主管部门 D、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1-26 BBAAC DBABB BBABB BBBBA BCDBA B

四、问答题

1、国家应当完善应急物资储备、调配体系,确保发生公路突发事件时能够满足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因此,国家应当建立健全什么制度?

答: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

2、根据《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规定,建设单位从事哪些涉路施工活动时应当向公路管理机构提出申请?

答:

(一)因修建铁路、机场、供电、水利、通信等建设工程需要占用、挖

掘公路、公路用地或者使公路改线;

(二)跨越、穿越公路修建桥梁、渡槽或者架设、埋设管道、电缆等设施;

(三)在公路用地范围内架设、埋设管道、电缆等设施;

(四)利用公路桥梁、公路隧道、涵洞铺设电缆等设施;

(五)利用跨越公路的设施悬挂非公路标志;

(六)在公路上增设或者改造平面交叉道口;

(七)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内埋设管道、电缆等设施。

3、根据《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规定,建设单位在申请进行涉路施工活动的,应当向公路管理机构提交哪些材料?

答:应提供以下资料

(一)符合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要求的设计和施工方案;

(二)保障公路、公路附属设施质量和安全的技术评价报告;

(三)处置施工险情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

4、根据《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规定,从事公路养护作业的单位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答:

(一)有一定数量的符合要求的技术人员;

(二)有与公路养护作业相适应的技术设备;

(三)有与公路养护作业相适应的作业经历;

(四)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5、按照《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规定,公路管理机构可以扣留车辆的情形有哪些?

答:

(一)经批准进行超限运输的车辆,未按照指定时间、路线和速度行驶的,经公路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二)未随车携带超限运输车辆通行证的;

(三)采取故意堵塞固定超限检测站点通行车道、强行通过固定超限检测站点等方式扰乱超限检测秩序的;

(四)采取短途驳载等方式逃避超限检测的。

(五)造成公路、公路附属设施损坏,拒不接受公路管理机构现场调查处理的。

6、按照《公路法》和《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规定,公路管理机构可以强制拆除有关设施的情形有哪些?

答:

(一)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内修建、扩建建筑物、地面构筑物或者未经许可埋设管道、电缆等设施的;

(二)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外修建的建筑物、地面构筑物以及其他设施遮挡公路标志或者妨碍安全视距的。

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 篇3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 26号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已于2009年11月27日经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9年11月27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海洋资源,改善海洋环境,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管辖海域内从事航行、勘探、开发、生产、旅游、科学研究及其他活动,或者在本省沿海陆域内从事影响本省管辖海域海洋环境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在本省管辖海域以外,造成本省管辖海域污染和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本条例执行。

第三条海洋环境保护应当统筹规划,实行开发与保护、损害与担责、维护与受益相结合的原则。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鼓励海洋环境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建设和治理,广泛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的对外合作与交流,促进海洋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

第四条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简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下同)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统一监督管理的部门,对所管辖海域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指导、协调和监督,并负责防治本行政区域内陆源污染物和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

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简称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下同)负责所管辖海域的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组织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评价和科学研究,负责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和海洋倾倒废弃物以及其他有关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组织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

海事管理机构依法负责所管辖港区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港区水域外非渔业、非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并负责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对在所管辖海域航行、停泊和作业的外国籍船舶造成的污染事故登轮检查处理。船舶污染事故给渔业、海洋生态造成损害的,应当吸收渔业、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参与调查处理。

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简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下同)负责所管辖渔港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渔港水域外渔业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负责保护管辖海域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工作,并调查处理前款规定污染事故以外的渔业污染事故。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海洋环境的义务,有权对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海洋环境监督管理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因海洋环境污染损害其合法权益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应当建立接受公众举报、反映情况的信息渠道,并向社会公告。

鼓励与支持单位和个人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公益性活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保护、改善海洋环境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监督管理

第六条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根据海洋功能区划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拟定本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和重点海域环境整治与修复规划,经省计划行政主管部门衔接平衡,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沿海市、县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根据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和重点海域环境整治与修复规划,拟定本市、县海洋环境保护实施计划和重点海域整治与修复实施计划,经同级计划行政主管部门衔接平衡,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环境保护、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七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与相邻沿海省、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有关机构的合作,共同做好长江三角洲近海海域及浙闽相邻海域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根据本省与相邻省、直辖市的合作要求,建立海洋环境保护区域合作组织,做好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海洋生态建设与修复工作。

沿海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重点海域海洋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做好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第八条省环境保护、海洋等有关部门根据本省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和经济、技术条件,可以对国家海洋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拟定地方海洋环境质量标准,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九条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组织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实行海上联合执法。

第十条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在巡航监视中发现污染事故或者有违反《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时,应当予以制止并调查取证,有权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损害事态的扩大;属于职责范围的,应当依法及时处理;不属于职责范围的,应当及时移交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处理。

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权按照法定要求对管辖范围内向海洋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者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相关资料,主动配合检查。

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应当为被检查者保守商业秘密。

第十一条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加大对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生态建设。

第十二条按照陆海统筹、专司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全省海洋环境监测网络,纳入生态省建设体系。

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海洋环境监测、监视标准和规范,对本省海洋环境调查、监测、监视和海洋环境综合信息系统实施管理,定期评价海洋环境质量,发布相关的公报和通报,并抄送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依照本条例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负责所管辖海域的监测、监视。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全省海洋环境监测网络的分工,分别负责对入海河口、主要排污口的监测、监视。

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形成的海洋环境监测、监视资料,应当纳入全省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实行资源共享。

第十三条向社会提供海洋环境调查监测资料的监测单位,必须依法设立并通过海洋方面的专项计量认证。

前款规定以外的单位,需要在本省管辖海域内进行海洋环境调查监测的,应当报市、县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接受监督。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海洋环境监测、监视资料的应用,应当遵守国家保密规定。

第十四条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赤潮监测、监视、预警、预报和信息管理,发生赤潮时,应当将获得的赤潮信息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逐级上报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

沿海市、县人民政府应当适时启动赤潮减灾应急预案,做好防治工作。海洋、环境保护、卫生防疫、渔业、工商、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赤潮防灾减灾工作。

第十五条省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海洋、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根据国家重大海上污染事故应急计划和本省实际,制定本省重大海上污染事故应急计划。

浙江海事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国家船舶重大海上溢油污染事故应急计划和本省实际,制定本省船舶海上溢油污染事故应急计划,报省环境保护、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可能发生海洋污染事故的石油、化工等单位,应当依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制定重大污染事故应急计划,并报设区的市环境保护、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当事人必须立即采取处理措施,及时向可能受到损害的受害者通报,并立即就近向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第十七条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接到海洋环境污染事故报告后,应当根据情况启动污染事故处理应急计划。

发生重大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有关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应当及时将事故的类型、时间、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初步情况,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指挥、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应急计划消除或者减轻污染危害。

海洋污染事故可能威胁人体健康和海洋生物安全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向可能受到污染损害的单位和公众通报或者公告。

第三章海洋生态保护

第十八条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及海洋开发利用特殊需要的区域,可以划定为海洋特别保护区。

海洋特别保护区的选划、建设和管理办法,由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海洋自然保护区的选划、建设和管理,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沿海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下列区域的保护:

(一)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

(二)韭山列岛省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

(三)舟山五峙山列岛省级鸟类自然保护区;

(四)依法批准的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以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第二十条沿海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点,建设海岸防护设施、沿岸防护林、沿海城镇园林和绿地,对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地区进行综合治理。

从事填海工程的,应当采取先围后填的方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有毒有害的固体废弃物填海、围海。

第二十一条省海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交通等有关部门和海事管理机构,根据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生态环境特点,编制本省人工鱼礁建设总体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组织制定人工鱼礁建设技术规范。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人工鱼礁建设技术规范,会同交通等有关部门和海事管理机构,组织有关专家做好人工鱼礁的选址、论证和投放工作,加强对人工鱼礁投放区域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和生态效益的评估。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人工鱼礁。

第二十二条因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需要引进境外海洋动植物物种的,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报有关部门批准,并先在指定的区域进行完全可控制的试验和论证。

沿海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所管辖海域、海岛和海岸带境外引进物种的调查监测,监测结果应当及时相互通报。

第四章防治污染物的污染损害

第二十三条逐步实行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

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省管辖海域环境容量、海洋功能区划和国家确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制定本省管辖的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和主要污染源排放控制计划。重点海域名录由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商有关部门提出,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沿海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和主要污染源排放控制计划,制定所管辖的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在不突破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的前提下,排污单位的排污指标可以在同一海域内进行调剂,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二十四条向海域排放陆源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有关污染物排放资料,并同时抄报同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

向海域排放陆源污染物的管理,入海排污口的选择和设置,入海河流的管理,按照《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沿海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所管辖海域环境容量和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实施方案,规划海岸带产业布局。

沿海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建设和完善排水管网,有计划地建设污水处理厂或者其他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防止海岸带产业对海域造成污染损害。

第二十六条港口、码头、船舶修造(拆)厂、海滨旅游点等使用海域或者海岸线的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规定向海域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并负责清除其使用的海域范围内的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

滨海度假村、酒店、宾馆等单位排放的污水未纳入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进行集中处理的,必须设置污水处理设施,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

严格控制向海域排放含镍、铅、汞等重金属的废水。

禁止向海域排放油类、酸液、碱液、剧毒废液、含病原体的医疗废水和高、中水平放射性废水。

第二十七条从事船舶污染物、废弃物、船舶垃圾接收以及船舶清舱、洗舱作业活动的单位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接收处理能力。

船舶经营者应当向污染物接收单位提供污染物的名称、性质和数量等相关资料,接收单位应当将污染物运至环境保护部门指定的陆域场所进行处理。

第二十八条来自有疫情发生的港口的船舶,需要处理垃圾、生活污水、压舱水等污染物的,应当按规定申请有关部门进行卫生处理。未经卫生处理的,接收单位不得接收。

第二十九条从事散装油类和有毒液体装卸、运输等作业,应当遵守操作规程,落实有效防污措施;可能造成油类严重污染的,应当在作业现场设置围油栏。

沉船打捞前,船舶所有者或者经营者应当向打捞单位提供船舶的有关资料和污染物的装载情况。打捞单位在作业前应当制定防治污染物方案,并报海事管理机构备案。

第三十条船舶发生海难事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重大污染损害的,由海事管理机构依法采取强制清除、打捞或者拖航等应急处置措施,避免或者减少污染损害。属于渔港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渔港水域外渔业船舶的,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理。

因处理海难事故产生的费用,依法应当由船舶所有者或者经营者承担的,船舶所有者或者经营者应当及时缴清;未缴清或者未提供相应担保的,不得开航。

第三十一条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海洋功能区划划定近海海域养殖区域,确定限养区和准养区。

海水养殖应当采用科学的养殖方式和合理的养殖密度,控制和治理近海海域养殖污染。

海水养殖投入品的使用应当符合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和安全使用标准。禁止使用国家或者省明令禁止的海水养殖投入品。

海上养殖生产、生活废弃物应当运至陆地作无害化处理,不得弃置海域。

第三十二条严格控制向海域倾倒废弃物。确需倾倒的,应当向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申领倾废许可证,并将倾废许可证和倾倒的详细记录报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接受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五章防治工程建设项目的污染损害

第三十三条新建、改建、扩建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必须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其他环境保护规定。

第三十四条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报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核意见,并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转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报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并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转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对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重点审核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的影响。海洋工程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分类办法和评价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海水养殖、人工鱼礁建设等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专项规划上报审批前,有关规划编制机关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组织环境影响评价,并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草案的意见。

第三十六条可能对海洋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建设单位报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附具对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

接受委托为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取得相应的资质;在环境影响评价时,应当进行实地调查,引用的海洋环境资料必须真实、可靠,并对评价结论负责。

第三十七条环境保护、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法定期限内依法对环境影响报告书作出批准、核准决定;按照《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在批准、核准前需要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应当征求意见。批准、核准环境影响报告书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未经批准、核准的,有关审批部门不得批准其建设。

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后评价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八条海岸、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核准后,因工程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发生变化,或者生产工艺、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化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重新报批。

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自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准之日起满五年未开工建设的,其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报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原审批部门应当自收到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十日内,将审核意见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第三十九条海洋工程建设单位或者使用者,应当及时拆除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或者影响海上交通安全的废弃构筑物和附属设施。

拆除废弃的海洋工程构筑物和附属设施,应当编制工作方案,并报环境影响报告书核准部门备案。

第四十条严格控制在半封闭海湾、入海河口兴建影响潮汐通道、行洪安全以及明显降低水体交换能力和纳潮量的工程建设项目。

采挖海砂、开发海岛及周围海域资源的,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不得擅自改变海岛地形、岸滩及海岛周围海域生态环境。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责令改正,收缴调查监测资料,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拒不清除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的,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代为清除,所需费用由使用海域或者海岸线的单位和个人承担,并可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三)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代为拆除,所需费用由工程建设单位或者使用者承担,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四款规定的,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代为收回,所需费用由养殖者承担,并可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四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接收单位接收未经卫生处理的污染物的,责令立即进行卫生处理,消除可能产生的危害,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未在作业现场设置围油栏的,责令立即改正;拒不改正的,责令停止作业,并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处理: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三款规定,可能发生海洋污染事故的石油、化工等单位未制定污染事故应急计划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使用有毒有害的固体废弃物填海、围海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止建设、运行,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没收引进的海洋动植物物种;造成危害的,责令采取措施消除危害,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接收单位未将污染物运至指定场所处理的,责令限期改正,消除危害;逾期不改正的,由有关部门代为处理,所需费用由接收单位承担,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违反本条例第四十条第二款规定,擅自改变海岛地形、岸滩及海岛周围海域生态环境的,责令限期整治和恢复,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六条本条例规定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的行政处罚权,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其所属的海洋监察机构行使。

第四十七条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人,应当消除危害,并向受损害方赔偿损失。

违反《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本条例规定进行工程建设、排放污染物、倾倒废弃物以及污染事故对渔业资源、海洋生态造成破坏,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由海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向责任人提出损害赔偿要求,所得赔偿应当全部用于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

第四十八条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和其他行政主管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行政监察部门给予行政或者纪律处分;给当事人造成损害的,依法予以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发现海上污染事故或者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时,没有依法予以制止或者采取有效防止措施的;

(二)接到海洋污染事故报告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泄漏被检查者商业秘密的;

(四)海岸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未经审核而予以批准,海洋工程的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未转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以及海岸、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核准、批准前未依法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

(五)违反规定审核、核准、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的;

(六)海岸、海洋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未经批准、核准,有关审批部门批准其建设的;

(七)未履行法定职责或者监督管理不力,造成海洋环境严重污染或者发生重大污染事故的;

(八)有其他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行为的。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九条本条例自2004年4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浙江省检验机构管理条例》的决定

(2009年11月27日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决定对《浙江省检验机构管理条例》作如下修改:

删去第三十八条第三款。

保护条例 篇4

历史风貌建筑是指建成50年以上, 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人文价值, 反映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建筑。

历史风貌建筑区是指历史风貌建筑集中成片, 街区景观较为完整、协调的区域。

二、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的确定程序是什么

历史风貌建筑的确定需经过备选、初步认定、评审、批准等程序。

(一) 备选

1.备选的历史风貌建筑可通过单位和个人的推荐、历史风貌建筑普查等途径产生。

2.推荐人 (单位) 可以通过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来访等形式, 向市风貌办推荐历史风貌建筑或者提供有关线索。

(二) 初步认定

市风貌办应当对备选建筑进行初步认定审核。

(三) 评审确定

1.依据《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 市风貌办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做好初步认定的历史风貌建筑的确认、保护等级的评审工作;

2.专家咨询委员会按照《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规定的确认条件和《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等级确认原则》对历史风貌建筑建议名单和保护等级进行审议, 提出评审意见;

3.市风貌办负责将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历史风貌建筑的评审情况、意见报市国土房管局。

(四) 批准

1.市国土房管局负责将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评审结果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2.市风貌办负责在市级报刊公布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历史风貌建筑名单, 并设立保护标志。

历史风貌建筑区的确定需经过初步认定、评审、批准等程序。

(一) 初步认定

1.由市风貌办提出历史风貌建筑区建议名单, 报市国土房管局同意后, 征求天津市规划局意见;

2.建议名单通过报刊、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3.根据征求意见情况调整历史风貌建筑区建议名单, 报市国土房管局同意后转市规划局会签, 形成历史风貌建筑区初步认定名单。

(二) 评审

1.依据《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 市风貌办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做好初步认定的历史风貌建筑区确认的评审工作;

2.专家咨询委员会依据《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的规定对初步认定的历史风貌建筑区进行审议, 提出评审意见;

3.市风貌办负责将历史风貌建筑区的评审意见同时报市国土房管局、市规划局。

(三) 批准

1.市国土房管局会同市规划局将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评审结果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2.市风貌办负责在市级报刊公布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历史风貌建筑区名单, 并设立保护标志。

三、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保护管理部门有哪些, 有何职责

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市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的保护工作。而区、县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市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的规划管理工作。建设、市容环境卫生、工商、公安、旅游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则按照各自职责, 协助做好本市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管理工作。

四、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等级分几等, 有什么保护要求

历史风貌建筑划分为特殊保护、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三个保护等级。

特殊保护的历史风貌建筑, 不得改变建筑的外部造型、饰面材料和色彩, 不得改变内部的主体结构、平面布局和重要装饰。

重点保护的历史风貌建筑, 不得改变建筑的外部造型、饰面材料和色彩, 不得改变内部的重要结构和重要装饰。

一般保护的历史风貌建筑, 不得改变建筑的外部造型、色彩和重要饰面材料。

五、设置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标志有什么规定

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 由市人民政府统一设立保护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移动或者涂抹、改动、损毁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的保护标志。

六、对历史风貌建筑进行修缮、装饰装修有哪些规定, 需要办理哪些审批手续

历史风貌建筑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或者使用人在进行修缮或装饰装修前, 应当按照《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图则》和《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规程》要求, 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设计单位进行设计。

对历史风貌建筑进行修缮和装饰装修的, 应当到市风貌办办理申请手续, 填写《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和装饰装修设计方案审定申请书》, 并提供房屋产权证书或房屋租赁合同;历史风貌建筑现状文字、图片等资料;修缮或装饰装修设计方案;改变内部结构的, 提供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等材料。

申请后, 市风貌办应当派专人到现场查看, 并对有关事项进行审查。经审查, 申请人提交要件有效、设计方案符合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要求的, 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出具《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和装饰装修设计方案审定通知书》。

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和装饰装修工程应当委托专业的施工单位实施。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施工图及《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规程》, 制定修缮或装饰装修施工方案。由历史风貌建筑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使用人到市风貌办办理施工方案的审定申请。经审查符合要求的, 自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出具《历史风貌建筑修缮和装饰装修施工方案审定通知书》。

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规程》和建设工程强制性技术标准施工。申请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各负其责, 确保工程质量, 并要求工程竣工1个月内, 应当组织有关单位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5个工作日内, 申请人应当将验收合格证明、竣工图纸、竣工后照片报送市风貌办。

七、历史风貌建筑产权人、经营管理人、使用人有哪些保护责任

(一) 历史风貌建筑的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和使用人应当保证历史风貌建筑的结构安全, 合理使用, 保持整洁美观和原有风貌;

(二) 历史风貌建筑的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应当按照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要求, 对历史风貌建筑进行修缮、保养;

(三) 历史风貌建筑发生损毁危险的, 该建筑的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和使用人应当立即采取保护措施, 并向区、县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八、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内有哪些禁止行为

(一) 在屋顶、露台、挑檐或者利用房屋外墙悬空搭建建筑物、构筑物;

(二) 擅自拆改院墙、开设门脸、改变建筑内部和外部的结构、造型和风格;

(三) 损坏承重结构、危害建筑安全;

(四) 占地违章搭建建筑物、构筑物;

(五) 违章圈占道路、胡同;

(六) 在建筑内堆放易燃、易爆和腐蚀性的物品;

(七) 在庭院、走廊、阳台、屋顶乱挂或者堆放杂物;

(八) 沿街或者占用绿地、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堆放杂物, 从事摆卖、生产、加工、修配、机动车清洗和餐饮等经营活动;

(九) 其他影响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保护工作的行为。

九、历史风貌建筑的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不履行及时修缮、保养义务的应承担什么责任

历史风貌建筑的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未及时修缮、保养, 致使建筑发生损毁危险的, 由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督促限期抢救修缮;拒不抢救修缮的, 由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委托专业单位代为抢救修缮, 所需合理费用由建筑的所有权人、经营管理人承担。

十、对历史风貌建筑迁移、拆除或者异地重建的有无规定

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管理等特殊需要, 涉及必须迁移、拆除或者异地重建历史风貌建筑的, 由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方案, 经专家咨询委员会评审, 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十一、对执行政府租金标准的公有历史风貌建筑进行保护腾迁有哪些规定

对执行政府租金标准的公有历史风貌建筑的腾迁, 应当由市政府授权的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机构, 按照年度保护腾迁计划, 在取得市国土房管局颁发的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后, 方可实施腾迁。

十二、对改变历史风貌建筑使用用途有哪些规定

改变使用用途是指房屋的居住、商业服务、经营、旅游、金融保险、电讯信息、教育、医疗卫生、科研、文化、娱乐、体育等使用用途发生跨类别改变的情形。

历史风貌建筑使用用途不得擅自改变。

确需改变使用用途的, 当事人应当到市风貌办办理申请手续。

十三、违反《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一) 擅自设置、移动或者涂抹、改动、损毁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保护标志的, 由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恢复原状;并可处以200元以下罚款。

(二) 在历史风貌建筑区内新建建筑的高度、造型、材料、色调等方面与该地区的历史风貌不协调的, 以及原有建筑与该地区的历史风貌不协调的, 或者影响、破坏历史风貌建筑区景观的, 由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拆除或者改正, 并可处以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新建妨碍历史风貌建筑区保护的生产型企业, 由市或者区县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迁移, 并可处以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

(三) 在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内擅自拆改院墙、开设门脸、改变建筑内部和外部的结构、造型和风格;损坏承重结构、危害建筑安全;在建筑内堆放易燃、易爆和腐蚀性物品的, 由市或者区、县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限期改正、恢复原状;情节严重的, 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四) 在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内占地违章搭建建筑物、构筑物;违章圈占道路胡同的, 按照城市规划管理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五) 在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的庭院、走廊、阳台、屋顶乱挂或者堆放杂物;沿街或者占用绿地、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堆放杂物, 从事摆卖、生产、加工、修配、机动车清洗和餐饮等经营活动的, 按照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六) 历史风貌建筑的修缮、装饰装修不符合技术规范、质量标准和保护图则要求的, 由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恢复原状;情节严重的, 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七) 历史风貌建筑修缮、装饰装修的设计、施工方案未报送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审定擅自施工的, 由市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施工、限期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 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电力设施保护条例 篇5

《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第十五条“任何单位或个人在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不得堆放谷物、草料、垃圾、矿渣、易燃物、易爆物及其它影响安全供电的物品;不得烧窑、烧荒;不得兴建建筑物;不得种植竹子;经当地电力主管部门同意,可以保留或种植自然生长最终高度与导线之间符合安全距离的树木。” 第十六条“任何单位或个人在电力电缆线路保护区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不得在地下电缆保护区内堆放垃圾、矿渣、易燃物、易爆物,倾倒酸、碱、盐及其它有害化学物品,不得兴建建筑物或种植树木、竹子;不得在海底电缆保护区内抛锚、拖锚;不得在江河电缆保护区内抛锚、拖锚、炸鱼、挖沙。

《物权法》第35条:“妨害物权或者可能妨害物权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排除或者清除危险。”法律保护的不仅是电力企业利益,同时也保护国民的个人利益不受侵犯。

《电力法》第53条明文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依法划定的电力设施保护区内修建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建筑物、构筑物,不得堆放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物品。”而 《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第15条明确指出,“任何单位或个人在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内,不得堆放谷物、草料、垃圾、矿渣、易燃物、易爆物及其他影响安全供电的物品;不得兴建建筑物、构筑物。”

保护条例 篇6

到了柴皇城家,在如何对付殷天赐仗势欺人、强占民宅这件事上,“小旋风”与“黑旋风”发生了意见分歧——

贵族出身的柴进主张通过司法途径解决:“放着明明的条例,和他打官司。”即使在高唐州和殷天赐理论不得,还可以告到京师去,知州高廉算什么大官?“京师也有大似他的”。

江湖莽夫李逵则不相信宋朝的“条例”能够主持正义,提出用他的“斧头”讨回公道:“条例,条例,若还依得,天下不乱了!我只是前打后商量。那厮若还去告,和那鸟官一发都砍了!”

正当他们争论“条例”管用还是“斧头”管用时,柴皇城却因伤重不治,一命呜呼。偏偏这时殷天赐又带了二三十条闲汉,骑着高头大马,上门搞“拆迁”来了:“我只限你三日,便要出屋!三日外不搬,先把你这厮枷号起,先吃我一百讯棍!”躲在门缝后张看的李逵见殷天赐招呼左右打人,忍不住“拽开房门,大吼一声,直抢到马边,早把殷天赐揪下马来”,再下三五记老拳,就将他打死了。

这场由侵占财产权引发的民事冲突,至此全面恶化、升级,成了人命官司。杀了人的李逵连夜逃回梁山,柴进则被捉到衙门,先打得“皮开肉绽,鲜血迸流”,再关进大牢受苦,等待判罪。最后,还是梁山好汉发兵破了高唐州,救出已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柴大官人。

《水浒传》的作者这么推演情节,很容易给读者造成一种印象:宋朝的司法系统已经完全溃坏,不但主持不了公道,而且成了助纣为虐的工具。因此,柴进主张的司法途径不可能走得通,最终还得靠体制外的暴力解决问题。

然而,小说毕竟是小说,不是历史。宋代的司法制度如果真像《水浒传》讲述的那般不堪,这个王朝便不可能维持三百余年,而且三百余年间大规模的民变不多。北宋初期最大的王小波民变,并未蔓延出川地;北宋后期最大规模的方腊民变,也才占领六个州(北宋有三百多个州级行政区);南宋最大规模的钟相、杨幺民变,也只限于洞庭湖一带;至于其他的民变,均可说是小打小闹、旋起旋灭,《水浒传》渲染的“梁山聚义”,也不过是一小股民变而已。宋朝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不是亡于内乱的正统王朝——两宋均亡于恶劣的地缘政治与军事失败。非亡于内乱,庶几可说明宋王朝的内部系统一直尚能保持正常的运作,没有发生崩溃。

司法系统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最重要机制。那么宋朝的司法系统能不能够保护臣民的合法财产权?或者说,当宋代臣民的合法财产权受到侵犯,司法系统是不是可以提供有效的救济呢?从法律条文上看,宋人当然并未在立法上标明“私有产权神圣不可侵犯”,但赵宋立国,即标榜“不抑兼并”“田制不立”,在政治上放弃了对土地产权的干涉,并在法律上严禁官私侵占人民的私有财产。因此,说宋人的私有财产权受法律保护,是毫无疑义的。

但在实际效果上又如何呢?我们只能通过事例来判断个大概。宋真宗时,京师也发生一起地方豪强强占民宅的案子。当时有一个叫做崔白的恶霸,“家京城,素无赖,凌胁群小,取财以致富”。这崔白看中了邻居梁文尉的住宅,要求梁文尉断卖给他——看来他还不敢像小说人物殷天赐那样强抢,只是想强买。但梁文尉硬是不卖,因此经常受到崔白的“诟辱”——看来崔白也不敢像殷天赐那样动手打人。

后来梁文尉不幸去世,留下遗孀张氏与两个未成年的儿子,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崔白发现这正是拿下梁宅的天赐良机,便指使手下到梁家骚扰:“日夕遣人投瓦石以骇之”。张氏不胜其烦,家中又没了可依靠的男人,只好搬家,将梁宅典卖给崔白。

张氏叫价一百三十万钱,即1300贯,以对大米的购买力折算,相当于今天七八十万元人民币。但崔白倚势欺人,只出了九十万钱(900贯),便强行将宅子盘买下来。张氏卖了房子之后,可能觉得不服气,又跑到开封府起诉崔白强买人宅。崔白“遂增钱三十万”,同意再补偿张氏三十万钱,即300贯。

但崔白事后又咽不下这口气——从来只有他占别人的便宜,没有别人可以在他这里虎口夺食,又将张氏告上开封府,称张氏在交易完成后,擅自增钱。又指使自己的仆人作证,还向开封府的法官行了贿。另外,“权大理少卿”阎允恭(相当于最高法院代理副院长)也是崔白的老朋友,阎允恭便交待开封府判官韩允帮帮忙。所以这场官司打下来,张氏输定了,被判“妄增屋课”“杖之”,被打了板子。

崔白从这场官司中得到实际的利益没有?好像没有。相反,他还得多掏一笔钱去贿赂法官。他之所以要控告张氏,想来应该是为了出一口恶气,灭灭对方的威风,同时展示自己的势力——看以后还有谁敢与他作对。

赢了官司后,崔白自鸣得意,在市井间到处吹嘘自己的威风:“大理寺少卿是俺哥们,开封府法官是俺朋友,你们不是想告我吗?去告啊,告啊!”这话很快传到皇城司那里。宋朝的皇城司是一个准司法机构,负责刺探京城臣民的不法情事,也掌握着一部分司法权,但审讯的对象只限皇室人员及间谍,职能有点像明代的锦衣卫,但权势远不如锦衣卫。皇城司将听到的信息报告了皇帝。宋真宗立即诏令御史台立案调查崔白。

御史台组成的特别法庭很快就“鞫问得实”,并判涉案的阎允恭、韩允“除名”(开除公职);崔白“决杖,配崖州牢城”(杖刑后发配崖州牢城服役);崔白的儿子也因为作恶多端,被判“决杖,配江州本城”。

从这个案子里,我们可以发现,宋朝社会确实会发生强占民宅的事情,但争端一般都是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不管是受到欺负的张氏,还是想欺负人的崔白,都是找法院起诉,而不是诉诸暴力。当然法院也可能发生腐败,比如法官被有钱有势的一方收买,但整个司法系统还是存在着自我纠错的机制。可能还有看官会说,崔白只是市井恶霸,土豪而已,朝中无人;殷天赐则是知州高廉的妻舅,而高廉又是当朝太尉高俅的叔伯兄弟,势力远非市井恶霸崔白可比,所以法律能惩罚崔白,却未必可以对付殷天赐。那么我们再来看另一个时距“水浒时代”不远的案子——

宋哲宗绍圣年间,向太后的娘家向氏想在自家祖坟上修建一间慈云寺。当时正好是《水浒传》中的那个大奸臣蔡京当户部尚书,他欲巴结皇亲,便圈了一大块地献给向氏,下令“四邻田庐”赶快拆迁,让给向氏修建佛寺。被拆迁的人家不服,到开封府起诉蔡京。开封府法官范正平(他是范仲淹之孙)作出判决:“所拓皆民业,不可夺。”意思是,被划入拆迁范围的田庐,均是居民产业,他们的财产权应当受法律保护,不可侵夺。

不过,被拆迁户对范正平的判决还是觉得不满意,“又挝鼓上诉”,告到登闻鼓院。登闻鼓院是宋朝的直诉法院,主要接受“民告官”的诉讼。直诉法院的设置,可让平民在普通法院得不到救济时,还有机会通过司法系统讨回公道。那么登闻鼓院怎么判这个拆迁案呢——不但维护了被拆迁户的财产权,还惩罚了侵犯平民财产权的蔡京,“京坐罚金二十斤”。

就我对宋代历史的了解,大体来说,宋朝的“条例”(法律)还是能够保护臣民的合法产权的。《水浒传》借李逵之口宣告“条例,条例,若还依得,天下不乱了”,显然是夸大了宋朝司法的黑暗面,以此给暴力解决的“梁山逻辑”提供合理性。

但话又说回来,《水浒传》讲述的故事可能是虚假的,但它表达的逻辑却是真实的——那些被侵犯了权利的人,如果无法以“放着明明的条例,和他打官司”的司法途径获得救济,那么,李逵宣称的“我只是前打后商量”的暴力方式就会吸引陷入绝望的人,导致社会戾气弥漫。

(作者系文史学者、资深媒体人)

保护条例 篇7

10月中旬, 深圳市律师协会就向全市律师发布通知, 号召广大律师报名参加《深圳市个人信息保护条例》立法项目组, 据介绍, 该协会受深圳市大人法工委的委托, 由协会党委组织起草《深圳市个人信息保护条例》, 特此成立立法项目组, 成员暂定5名, 由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深圳分所徐飚律师担任项目负责人。这也是深圳首次委托行业协会起草法律文件。徐飚表示, 今年深圳两会期间, 14名人大代表联名提交关于加快深圳市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议案, 人大很重视, 便委托律协承担起草工作, 《深圳市个人信息保护条例》如果能够顺利立项和通过, 将会是全国城市中首部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规。据介绍, 项目组已形成了初步的方案。

徐飚表示“人肉搜索”是网络侵犯个人隐私的典型现象, 该法规将对其加以禁止。

据悉, 这部法规将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经验, 制订符合深圳实际的法律框架和方向, 全面规范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变更、传输、披露、利用等行为, 明确个人信息主体的权利、信息管理者的义务、信息监管部门的职责, 确定侵害个人信息的法律责任与诉讼程序, 使个人信息的保护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条例还将细化到经济和行政的处罚, 以及对儿童等弱势群体、社会公众人物等特殊人群个人信息保护的差异化规定。

保护条例 篇8

《云南省渔业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自2011年10月1日起实施, 《条例》共有7章53条, 包括养殖业、捕捞业、渔业资源的增殖与保护、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责任等, 并明确:县级以上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将渔业生产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渔业生产风险防范机制、鼓励渔业生产者参加互助保险和商业保险;建立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对渔业生产者造成重大损失的, 当地政府应采取应急措施并为其恢复生产提供指导和帮助, 财政、民政、渔业等部门应给予适当补助。

《条例》加强了对渔业资源的保护, 注重水产品质量安全。在环境保护方面, 明确从境外引进的水产苗种、亲体及其他水生生物物种, 应经省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或审核并取得《检疫许可证》;禁止向天然水域投放杂交种、转基因种及其他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种;禁止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水域投放保护区以外的水生生物物种;湖泊禁渔期每年不少于4个月;不得在水生生物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重要渔业水域设置网箱、围栏和排污口等等。在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 明确不得将国家禁用或者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材料用于水产品加工、储存和运输。

《条例》还明确, 因公共利益需要提前收回已依法确定给单位或个人使用的国家所有养殖水域、滩涂时, 应给予补偿;鼓励个体养殖户建立养殖档案。

保护条例 篇9

第一条为了保护植物新品种权, 鼓励培育和使用植物新品种, 促进农业、林业的发展, 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植物新品种, 是指经过人工培育的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 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并有适当命名的植物品种。

第六条完成育种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授权品种, 享有排他的独占权。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品种权所有人 (以下称品种权人) 许可, 不得为商业目的生产或者销售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 不得为商业目的将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重复使用于生产另一品种的繁殖材料;但是, 本条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条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职务育种, 植物新品种的申请权属于该单位;非职务育种, 植物新品种的申请权属于完成育种的个人。申请被批准后, 品种权属于申请人。委托育种或者合作育种, 品种权的归属由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没有合同约定的, 品种权属于受委托完成或者共同完成育种的单位或者个人。

第八条一个植物新品种只能授予一项品种权。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分别就同一个植物新品种申请品种权的, 品种权授予最先申请的人;同时申请的, 品种权授予最先完成该植物新品种育种的人。

第九条植物新品种的申请权和品种权可以依法转让。

中国的单位或者个人就其在国内培育的植物新品种向外国人转让申请权或者品种权的, 应当经审批机关批准。

国有单位在国内转让申请权或者品种权的,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转让申请权或者品种权的, 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 并向审批机关登记, 由审批机关予以公告。

第十条在下列情况下使用授权品种的, 可以不经品种权人许可, 不向其支付使用费, 但是不得侵犯品种权人依照本条例享有的其他权利:

(一) 利用授权品种进行育种及其他科研活动;

(二) 农民自繁自用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

第二十七条申请人缴纳申请费后, 审批机关对品种权申请的下列内容进行初步审查:

(一) 是否属于植物品种保护名录列举的植物属或者种的范围;

(二) 是否符合本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

(三) 是否符合新颖性的规定;

(四) 植物新品种的命名是否适当。

第三十四条品种权的保护期限, 自授权之日起, 藤本植物、林木、果树和观赏树木为20年, 其他植物为15年。

第三十九条未经品种权人许可, 以商业目的生产或者销售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的, 品种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部门依据各自的职权进行处理, 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部门依据各自的职权, 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 对侵权所造成的损害赔偿可以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 当事人应当履行;调解未达成协议的, 品种权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依照民事诉讼程序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部门依据各自的职权处理品种权侵权案件时, 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可以责令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 没收违法所得和植物品种繁殖材料;货值金额5万元以上的, 可处货值金额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货值金额或者货值金额5万元以下的, 根据情节轻重, 可处2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假冒授权品种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部门依据各自的职权责令停止假冒行为, 没收违法所得和植物品种繁殖材料;货值金额5万元以上的, 处货值金额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货值金额或者货值金额5万元以下的, 根据情节轻重, 处2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部门依据各自的职权在查处品种权侵权案件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部门依据各自的职权在查处假冒授权品种案件时, 根据需要, 可以封存或者扣押与案件有关的植物品种的繁殖材料, 查阅、复制或者封存与案件有关的合同、账册及有关文件。

第四十二条销售授权品种未使用其注册登记的名称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部门依据各自的职权责令限期改正, 可以处1 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 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链接

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突破1万件

截至2012年11月2日, 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突破1万件, 提前3年完成了《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的目标, 年度申请量进入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 (UPOV) 成员国的前两位。

保护条例 篇10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应当依法打击、防范盗窃和破坏电力设施等危害电力安全运行的违法犯罪行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 做好电力设施保护和供用电秩序维护的有关工作。

乡 (镇) 人民政府应当协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电力设施保护和供用电秩序维护工作。

【释义】本条是关于人民政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乡 (镇) 人民政府保护电力设施和维护供用电秩序行政职能分工的规定。

本条共分为四款, 分别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电力行政主管部门 (以下简称电力行政主管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 (以下简称公安机关)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乡 (镇) 人民政府的电力设施保护和供用电秩序维护职责。

一、职能分工的必要性

(一) 电力工业的整体规划需要政府承担起相应的职责。

就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事业来说, 虽然各个领域对于计划性、规划性的要求有所不同, 但总体而言均需要从国家整体的层面加以规划, 并根据这些规划安排相应的政府投入与资源整合, 以保障全国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电力事业的发展, 除了基于上述原因而需要政府承担起相应的规划职责外, 还有着自身的特殊性。第一, 电力领域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为避免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 需要由政府从整体上来决定、编制电力发展规划。第二, 电力领域具有公共利益的性质。电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性条件, 作为重要的能源供应, 具有公共利益的性质, 需要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政府承担更多的职责, 更好地规划与投入, 以促进基础性与公益性的电力事业的发展。

(二) 电力设施保护和供用电秩序维护工作需要政府领导、组织与协调。

电力设施保护和供用电秩序维护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电力运行的整个过程和广大的社会主体, 是一项事关公共利益的重大工程。但这一工程不能仅仅依赖“市场调节”的理念, 换言之, 不能仅仅依靠有关的义务主体通过履行自己的义务而自动地实现, 而需要政府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 发挥领导、组织、协调的职能与作用。

第一, 社会主体在履行电力设施保护和供用电秩序维护义务时需要政府的指导。这些义务主体包括有关的电力企业和广大电力用户, 更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第二, 政府部门履行电力设施保护和供用电秩序维护职责时需要政府的组织与协调。政府部门的职责划分只是相对的, 在特定时期或特定情况下, 为了避免相互推诿或者争抢管理权, 以防止出现管理的真空或者各自为政, 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对有关部门进行组织与协调, 积极组建电力行政管理机构和电力执法队伍。第三, 社会主体在履行电力设施保护和供用电秩序维护义务过程中需要政府的监督。

电力企业作为保护电力安全运行的重要主体, 虽然基于其本身的利益与目标, 能够切实履行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各项义务, 但是, 无论是企业利润目标与公共利益目标可能存在的冲突, 还是内部管理存在漏洞而导致义务履行的不全面与不适当, 或者是由于服务观念、平等观念存在的问题, 都可能导致其不能完全自觉或者全面地履行有关电力保护的义务。这就需要政府基于社会公共利益, 对电力企业履行相关义务进行监督。其他社会主体在履行电力设施保护和供用电秩序维护义务过程中同样需要政府的监督, 包括及时纠正违法活动、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甚至解决相关主体之间的争议与纠纷等等。

(三) 电力设施保护和供用电秩序维护工作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分工配合。

政府在电力设施保护和供用电秩序维护中承担的职责, 需根据政府各具体职能部门的设置进行具体的分解, 依据各自的权限承担起相应的任务, 需要各部门分工负责、相互配合。例如, 电力行政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安行政管理部门等, 均负有相应的职责, 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从事保护电力设施和维护供用电秩序的工作。因此, 本条例分别规定了各有关部门的职责。

二、行政机关职责划分

(一) 电力行政主管部门:

负责电力设施保护和供用电秩序维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履行本条例授予的行政执法权, 在电力执法队伍组建后, 接受单位和个人的举报, 依照本条例规定查处电力设施保护和供用电秩序维护中的违法行为。

(二) 公安机关:

打击、防范盗窃和破坏电力设施等危害电力安全运行的违法犯罪行为。对盗窃电能或盗窃电力设施案件立案查处, 构成犯罪的依法提交检察机关, 不构成犯罪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理;对于破坏电力设施案件, 依法侦破、查处;给予电力设施废旧器材收购单位备案, 检查电力设施废旧器材收购单位执行本条例情况, 对电力设施废旧器材收购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三) 工商、质监等有关部门:

根据本条例规定行使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职权, 协助做好电力设施保护和供用电秩序维护工作。

(四) 乡 (镇) 人民政府:

协助电力行政主管部门和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做好本乡 (镇) 范围内的电力设施保护和供用电秩序维护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增强全社会电力设施保护和供用电秩序维护的意识。

【释义】本条是关于电力设施保护和供用电秩序维护宣传、教育的规定。

法律法规的生命力在于其得到贯彻执行。现阶段我国社会广大成员普遍存在电力设施保护和供用电秩序维护意识薄弱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自觉保护电力设施和维护供用电秩序的意识。

党中央、国务院一再提出“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本条规定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法制宣传和教育活动提供法律依据。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具有独特的地位, 有利于开展电力设施保护和维护供用电秩序宣传。具体宣传教育的方式主要有:第一, 广播电影电视行政主管部门, 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 通过广播电影电视, 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如常见的电视中保护电力设施的公益宣传。第二, 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利用文字形式, 宣传保护电力设施和维护供用电秩序。如普法教材。第三, 教育行政部门在学校开展安全用电和电力设施保护教育, 树立保护电力设施的意识。第四, 文化部门创作保护电力设施和维护供用电秩序的文艺作品。第五, 在政府网站上开展电力设施保护和维护供用电秩序的宣传教育活动。

第七条电力设施所有人、管理人 (包括电力企业和用户) 应当依法履行电力设施保护和供用电秩序维护的义务, 接受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任何单位、个人对危害电力设施和破坏正常的供用电秩序的行为, 有权制止和举报。

【释义】本条是关于电力设施所有人、管理人在电力设施保护和供用电秩序维护方面的法律权利和义务以及任何单位、个人对电力违法行为进行制止、举报的权利的规定。

本条第一款规定电力设施所有人和管理人有保护电力设施和维护供用电秩序的义务。在条例草拟稿中, 该项义务主体只有电力企业, 在立法调研中, 发现有的电力设施是属于用户的, 用户的电力设施同样应受到保护;同时, 供用电秩序维护也需要用户的协助配合, 例如对影响供电质量谐波的处理, 就需要电力企业和用户相互配合, 所以在定稿时特别规定该项义务的主体包括电力企业和用户。

电力事业关系国计民生, 发生破坏电力设施或供用电秩序行为时, 影响的不仅是电力设施所有人、管理人, 还可能影响其他社会大众, 因此, 本条特别规定电力设施所有人、管理人是否依法履行相关义务要接受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本条第一款之所以没有规定电力设施所有人、管理人的权利, 是因为电力设施所有人、管理人所享有的权利在其他法律法规中已有规定, 不需在本条例中重复规定。

“危害电力设施的行为”, 狭义上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对在建、已建 (包括投入使用或处于检修、备用状态的) 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电力调度通信等设备, 实施拆盗、毁坏、放置异物、放火、爆炸、制造事故及其他影响电力生产运行和安全的行为。广义上还包括无主观危害的故意、过失, 但已造成危害结果的行为。

破坏正常的供用电秩序的行为, 包括所有违法、违章或者违约的供用电行为。

保护条例 篇11

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七部法律的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海洋环境保护法》)中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程序等有关事项作了修改。《海洋环境保护法》修改后,《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中的个别条款规定与上位法存在不一致,需作相应修改。为此,法制工作委员会草拟了修改决定草案初稿,征求了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以及省海洋与渔业、环保等相关部门的意见。11月12日,法制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进行审议,提出了《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的决定(草案)》。现就修改情况说明如下:

一是取消向海域倾倒废弃物的备案制度。根据我省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确需向海域倾倒废弃物的,应当“将倾废许可证和倾倒的详细记录报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备案”。鉴于《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已规定,“获准倾倒废弃物的单位,应当详细记录倾倒的情况,并在倾倒后向批准部门作出书面报告。倾倒废弃物的船舶必须向驶出港的海事行政主管部门作出书面报告”,因此向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规定已无必要,建议相关内容予以删除。(草案第一条)

二是修改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评报告批准程序。根据我省条例规定,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经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再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修改后的《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批准之前须征求海洋、海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的意见。为此,建议对省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批准程序作相应修改,并删去第四款规定。同时,对条例第四十八条法律责任的规定作相应修改。(草案第二条、第四条)

三是调整提出损害赔偿要求的主体。根据我省条例规定,因实施相关违法行为对渔业资源、海洋生态造成破坏,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由海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向责任人提出损害赔偿要求。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依法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均可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为此作相应修改。(草案第三条)

保护条例 篇12

(一) 盗窃、破坏、哄抢电力设施及器材;

(二) 损坏发电厂、变电站、水电站的建、构筑物;

(三) 拆卸变压器及其附属设施, 堵塞发电设施附属的输油、供水、供热、排灰、送气等管道;

(四) 损坏、封堵发电厂、变电站的铁路专用线、专用公路或者专用码头;

(五) 损坏、擅自移动、涂改电力设施标志;

(六) 在火力发电厂冷却池、输水管道、沟渠的进出水口禁区范围内游泳、捕鱼;

(七) 在水电厂禁区范围内游泳、捕鱼、停泊船筏、挖沙取土;

(八) 在电力线路杆塔、拉线基础规定范围内和地下电缆保护区内取土、开挖、打桩、钻探或者倾倒酸、碱、盐及其他有害化学物品;

(九) 违章攀爬变压器台架、电力杆塔, 擅自在电力杆塔上搭挂各类缆线、广播器材和广告牌等外挂装置;

(十) 向导线抛掷物体;

(十一) 擅自在电缆沟道中铺设各类缆线;

(十二) 在电力设施保护范围或者保护区内钓鱼、燃放烟花鞭炮或者放风筝、气球及其他空中物体;

(十三) 法律、法规禁止的危害电力设施的其他行为。

【释义】本条是关于保护电力设施的禁止性规定。

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关系公共安全, 而电力设施点多面广, 经常受到故意或过失的损坏, 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电力设施安全。为此, 根据《电力法》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和国务院《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第十三条、第十四条, 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 本条规定了十三种禁止行为。违反本条规定的, 应当按照本条例第四十三条的规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已建架空电力线路的保护区内实施下列行为:

(一) 增加被架空电力线路跨越的建、构筑物高度, 危及电力设施安全;

(二) 在架空电力线路下堆砌物体, 危及电力设施安全;

(三) 实施影响导线对地安全距离的填埋、铺垫, 危及电力设施安全。

【释义】本条是关于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的禁止性特别规定。

为保护电网安全, 保障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 本条根据《电力法》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和国务院《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第十五规定, 结合湖南省情况具体规定了下列禁止性行为:

一、增加被架空电力线路跨越的建、构筑物高度, 导致房屋及其附着物对导线距离达不到国家安全标准的;

二、在架空电力线路下堆砌物体, 导致安全隐患或导线安全距离不够的;

三、在架空电力线路下填埋、铺垫, 导致线路对地安全距离不够的。

第二十二条 禁止非法出售、收购电力设施废旧器材。

出售电力设施废旧器材的单位和个人, 应当出具单位证明或者出售人有效证件。

收购废旧电力设施器材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向所在地县级公安机关备案。收购废旧电力设施器材应当建立收购台账, 如实登记出售单位名称、住所及经办人或者出售个人姓名、身份证件号码、住址以及废旧电力设施器材的来源、规格、数量和去向等内容;发现有公安机关通报寻查的赃物或者有赃物嫌疑的物品时, 应当立即报告公安机关。收购台账的保存期不得少于两年。

【释义】本条是关于出售和收购电力设施废旧器材的规定。

本条所指的“电力设施废旧器材”, 是指因超过使用期限或者损坏等原因, 已经退出运行的电力设施器材。规范电力设施废旧器材的销售, 能够有效遏制盗窃、破坏电力设施现象。1994年1月5日国务院批准的《废旧金属收购业治安管理办法》规定:“收购生产性废旧金属的企业……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申请核发特种行业许可证……方准开业。……收购非生产性废旧金属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并向同级公安机关备案后, 方准开业。”

第四章 供用电秩序维护

第二十三条 电力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 优化电能资源配置, 协调供用电关系, 维护安全有序的供用电秩序。

对于高能耗、环境污染严重等列入国家限制类、禁止发展类的企业或者生产设备的用电, 电力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实行差别电价、限制用电或者终止供电。

【释义】本条是关于电力行政管理部门在维护供用电秩序方面的职责的规定。

本条对电力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从三个方面作了规定:

(一) 优化电能资源配置。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 电能资源一般是多样化的, 有火电、水电、风电、核电等多种电能资源。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电力生产主体已日趋多元化, 但电力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因此, 需要电力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当地实际, 按照经济、高效、环保等原则, 对电能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优化电能资源生产和使用。

(二) 协调供用电关系。

1.协调供电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关系。供电企业与电力用户因电量电费结算产生的分歧, 经协商不能解决的, 可申请电力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协调;对因电力用户的原因导致其他电力用户、电网系统造成停电、设备损坏等损失, 协商不能解决的, 可申请电力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协调等。

2.协调供电企业之间的关系。目前我省供电格局比较复杂, 部分地方存在大小电网并存的现象, 在尊重历史现实、考虑发展的基础上, 电力行政主管部门对大小电网经协商不能解决的矛盾进行协调, 积极促进大小电网之间协作互利、共同发展。

(三) 维护安全有序的供用电秩序。电力是公用基础事业, 电力的生产、输送、供应和使用相互影响, 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影响电力运行的整体安全。各级政府应当组建、完善电力执法队伍, 依法对危害供用电正常秩序、公共用电安全的行为进行处理, 维护供用电秩序的安全有序。

本条还明确了对高能耗、环境污染严重等列入国家限制类、禁止发展类的企业或者生产设备的用电应采取的主要措施:配合价格主管部门做好差别电价工作;对高能耗、环境污染严重等列入国家限制类、禁止发展类的企业或者生产设备, 在电力供应紧张时采取进一步措施, 减少其用电指标以限制其用电, 甚至完全终止其生产用电。

第二十四条 电力企业应当加大资金投入, 采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措施, 降低电能损耗, 优化供电方式, 提高服务质量, 引导用户安全、合理和节约用电。

【释义】本条是关于电力企业在供用电秩序维护中应尽义务的规定。

包括以下四层含义:

一、加大资金投入, 采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措施, 降低自身电力设施的电能损耗。特别是电网经营企业, 在电网建设、生产、供应过程中应采用和推广有利于节约用电和降低损耗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 优化电网结构及其运行方式以及供电方式, 加强电能计量管理, 预防窃电, 降低电网综合线损。

二、优化供电方式。电力企业, 特别是供电企业, 应当遵照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和便于管理的原则, 优化电网结构, 合理安排发电厂、变压器布点, 提高供电可靠性, 减少电能损耗。

三、提高服务质量。电力企业, 特别是供电企业, 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 不断创新服务方式, 提高服务质量, 为用户用电提供方便、快捷、规范、真诚服务。如通过设立用电服务网站、服务电话 (95598) 以及在营业厅提供自助服务、人工服务等方式, 为用户提供查询、咨询服务。对用户的咨询、投诉和举报, 应认真受理、核查和答复。同时, 要根据需要增加或优化营业网点, 方便用户购电和交付电费。

上一篇:血清相关因子下一篇:汽车整车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