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条例》论文(精选3篇)
《中医条例》论文 篇1
1法规冠名存在问题与讨论
《中医药条例》法规冠名问题, 表现在从语言文字表达上给人以平淡的感觉, 使人不能够从冠名的导语上就知道这部法规所要调整的法律关系的前瞻性, 就事论事, 没有多大的启发性, 不能够夺人眼球, 引人入深, 我们知道, 中国的中医药科学技术博大精深, 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不仅需要发扬和传承, 还需与国际交流, 所以, 法规名称应当直截了当点明立制这部法规要做什么。
2总则中存在的问题与讨论
1) 《中医药条例》的第一章第一条中关于制定这部法规的目的和意义阐述的不够明晰、完美, 原文是:“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 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保护人体健康, 制定本条例。”没有突出传统医药的优势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笔者认为第一条表述应该是: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学, 发挥我国中医中药资源优势, 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适应民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保护人体健康, 制定本条例。使人读到这部中医药法律后, 首先感觉到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 文字表现要比较细化, 有亲情感。完美地反映出政府把坚持以人为本、改善医疗民生作为制度来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第一章第二条里的第二款规定:“中药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执行。”没有提到行业管理。而行业管理恰恰也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支有生力量和服务器, 是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这一行业里的得力助手, 曾经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传承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 今后在修改《中医药条例》时一定要把行业管理写进去, 使它在法律上有一个应当有的空间和地位。
3) 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 (行业自治) , 这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科学理念。但这一原则问题在《中医药条例》中没有直接提出来。应将“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作为原则之一予以明确提出。这是因为中医药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发展规律, 与西医药区别明显。中医药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疑难病方面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的独特优势, 在养生保健、亚健康干预等方面优势明显。中医诊疗技术简便, 成本相对低廉, 有利于减轻民众的看病负担。
4) 第一章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使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没有提出实质性落实措施。为防止政府职责落空及扶持政策不到位, 落实这一规定, 需要刚性措施。第一、要把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纳入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目标进行考核。第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和落实扶持政策, 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有关部门制定涉及中医药的政策时, 应当征求同级中医药行政部门的意见。以此方式来落实中医发展问题。第三、对计划、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怎么去解决, 采用什么形式和方法, 没有体现出来, 应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发展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协调解决发展中医药事业中的重大问题。加强中医药科研, 开发中医现代诊疗仪器设备、中药新药和中医药保健产品, 有利于提升和壮大医药产业。发展中药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 促进服务业发展, 发展中医药服务与产品的国际贸易有利于增加外汇收入, 提高我国医药科技和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完善中医药法律制度将为中医药产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制度环境。
5) 第一章第六条关于中医药的管理归属问题是这样规定的“国务院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全国中医药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中医药有关的工作”。但谁去监督、怎样监督执法在法规设计中没有明确。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医药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中医药有关的工作”。农垦、林业部门如何管理没有提到。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中药材就产在垦区、林区地带。所以在修改《中医药条例》时务必把垦区、林业部门如何管理规定清楚。
6) 学会、协会在弘扬中医药文化方面的责任与义务在发展中医药事业中的作用问题在《中医药条例》中没有突出。它们是发展中医药事业不可缺少的主力军。应该在总则中充分肯定它们的历史贡献和今后的责任与义务, 使中医药行业协会、学会建设, 发挥其在学术交流、知识普及、咨询服务等活动中的作用。
7) 文化遗产传承纪念性活动日在《中医药条例》中没有。中医药是我国民众防病治病的重要的措施之一, 同时也是我国民族文化渊源的组成部分, 应将“国际传统医药日”, 定为我们国的“国医日”, 以增强国医意识, 定时地去提醒, 以此来不断地加深影响。设一个传统文化节日, 不是为了走形式, 而是要加深民族文化意识。我国在七十多年前就有过《中医条例》, 而且就有国医节, 时间是从1929年3月17日开始的, 每年的3月17日为“国医节”。当时的口号是:“提倡中国医药就是保全中国文化经济”。据笔者知道的目前我国甘肃省在《甘肃省发展中医条例》第二章管理与保障的第十一条中将每年十月二十二日的国际传统医药日定为全省中医药宣传日;黑龙江省、江苏省也都在发展中医条例的相关条文中作了规定。
8) 如何使国民在年少的时候就有传统医药的意识。可在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中补充一些通俗易懂的中医药常识, 但这一问题要写进法律中加以肯定才行。2009年7月8日晚22∶00, CCTV4中华医药节目介绍了北京一退休中医大夫在北京办了一个国医少年培训班, 招收了一些年龄5、6岁的儿童, 经过3年的中医学习, 佳绩频传, 不仅学习的那些孩子及孩子的家长对这种学习方法比较满意, 而且前来观摩的家长也为之震撼, 反映很好。这样使孩子在幼小的年龄段就深深地种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健康意识、健康观念、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和掌握了一门生存的技能, 为弘扬祖国医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9) 如何发挥中医药在民众亚健康养生诊疗和亚健康保健方面的作用问题在《中医药条例》中没有提及。因此, 在修改《中医药条例》时应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鼓励社会力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发展中医药非基本医疗保健事业, 推进中医药非基本医疗保健的市场化、产业化。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发挥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和亚健康诊疗方面的优势, 开展预防、保健性服务。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发挥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和亚健康诊疗方面的优势, 开展预防、保健性服务。将“治未病”首次写入法规中, 为中医药机构开展养生保健、亚健康保健和“治未病”服务提供有力地法律依据。
3第二章中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与讨论
1) 这一章的问题主要是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导语中的“从业人员”称谓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条例》中的定义有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条例》均在第二条执业医师、执业护士的概念框定的很清楚。执业医师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的, 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助理医师资格, 经注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 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的医生。” 执业护士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护士是指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 依照护士条例规定从事护理活动, 履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职责的卫生技术人员。”医疗机构执业凭卫生行政机关依法核准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方可从事医疗服务活动。所以在这一章的导语应该改为中医医疗机构与执业人员较为妥当。
2) 社区医疗机构中医与农村基层中医医疗卫生问题在《中医药条例》中没有刻意去提, 例如乡 (镇) 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三条中第三款将乡 (镇) 卫生院、中心卫生院、街道卫生院并列为一款之中, 但是在《中医药条例》中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农村, 而且千百年来中医药在这些地区非常吃香和看好。城镇社区的中医医疗服务中心或者是服务站也是一样, 深得民众的喜欢和尊崇。所以, 在下一次修改《中医药条例》时应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工作中的作用、城镇中医医疗机构应当组织中医人员到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和技术协作, 充分体现在中医医疗机构与医疗服务中条款里。
3) 在《中医药条例》的第八条中规定:“开办中医医疗机构, 应当符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和当地区域卫生规划, 并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 方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这一条中的开办中医医疗机构表述不太确切, 笔者认为应该在开办中医医疗机构之前, 首先是有人要申请才行, 是谁要开办中医医疗机构, 当然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他们要开办中医医疗机构, 然后再接应当符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和当地区域卫生规划, 并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 方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这样表述符合语句的逻辑性。
4) 中医西医一视同仁如何体现在《中医药条例》中没有直接的答案。中医医疗机构应当同其他医疗机构共同承担社会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工作任务。比如说有关部门、单位在确定工伤保险协议医疗机构, 交通事故等伤害救治医疗机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构, 急救中心、急救站以及招生、用工、征兵体检和伤残病退鉴定医院时, 应当根据技术配备的基本要求同等对待中医医疗机构。通过立法的形式, 才能确保中医得以与西医享受同等待遇, 能在同等的条件下公平竞争, 共同发挥作用。
5) 药品零售企业设置中医坐堂诊所问题在《中医药条例》中没有规定, 过去药店里中医坐堂就有, 医与药是不分家的, 中医药有其自身的特点。应该是具备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具有独立的中药营业区;坐堂医师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并经执业注册, 总数不得超过3人;中医坐堂医诊所的负责人可以由药品零售企业负责人担任, 以此来进行管理。同时还可以规定对具备相关条件的, 可以向省中医药行政部门申请设立中医馆或者是国医馆、国医健康城、国医健康俱乐部等。
4保障措施中存在的问题与讨论
1) 中医机构扶持问题在《中医药条例》中规定的不具体。怎么扶持中医机构, 比如说,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逐年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财政投入, 提高中医医疗机构人员工资经费补贴标准等。
2) 特色中医专科发展问题没有提及。在CCTV4频道中华医药节目中经常可以看到介绍我国某地某中医院、某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特色中医专科治好了不少XX绝症, 患者起死回生。无数鲜活的生动事例唱响了我国传统医学的伟大和光彩。希望在中医条例扶持措施的章节中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设立发展中医药专项基金, 用于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点项目, 比如:建设对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有独特疗效的特色中医专科。真正明确政府在中医药行政奖励、保护濒临灭失的传统中医药资源、支持中医药科普教育基地、推进中医药国际传播以及依法维护中医医疗机构合法权益和工作秩序等工作中的作用。
3) 中医事业经费实行预算单列事宜没有在《中医药条例》中规定, 如果走预算单列考核就有的放矢了。所以《中医药条例》中的扶持与保障条款中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对中医事业的财政投入, 增加的幅度不低于本年度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中医事业经费实行预算单列, 便于以考核来落实中医药事业的经济对现。而且还可以防止有些单位截留、挪用中医事业经费和中医发展专项资金。
5管理与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与讨论
1) 建立名中医制度的问题在《中医药条例》中没有提及。名中医具有表率、师承等方面的作用;其功用在于激励、学习、传承、发扬和标化, 同时对著名中医药实行保护。希望今后在修改《中医药条例》时在管理监督的条款中规定建立名中医称号制度, 对社会公认的医德高尚和医术精湛的中医药学科有突出贡献人员可以授予名中医称号。具体办法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管理机构会同省级人事行政部门制定。
2) 中医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问题在《中医药条例》中没有提到。如果出现中医药医疗事故, 怎么处理, 哪些人员参加技术鉴定、人数要求等要在法规中体现出来。
3) 监督管理问题没有单列出来。第一、医疗机构的医疗秩序的维护问题没有涉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各级公安机关应当依法维护中医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和工作秩序, 对于损害医疗设施, 侮辱医务人员的行为, 依法进行处罚。从医疗机构内部首先中医药行政部门和中医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中医药执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减少医疗差错, 妥善处理医疗纠纷, 规范医疗行为。第二、象开展医疗性中医推拿、按摩、刮痧、拔罐和中医美容等活动, 应当经县级以上中医药行政部门批准, 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 再办理其他审批手续。这是管理, 许可之后就涉及日常性监督问题, 谁去监督, 要有个交代。比如, 中医药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规范中医医疗市场秩序, 依法取缔以中医名义非法行医的行为。非医疗机构开展推拿、按摩、刮痧、拔罐和美容等活动, 在机构名称、经营项目名称和项目介绍中不得使用中医、医疗、治疗等医疗专业术语。
4) 行风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在《中医药条例》中没有提及。医疗机构是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行为文明的窗口, 反映时代人文素质的尺度和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资源的步伐。所以希望在修改《中医药条例》时, 在管理与监督的章节里规定各级中医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中要有指导中医行业的行风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
5) 执业年龄问题在《中医药条例》中也是没有规定。执业年龄问题涉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问题, 有的省在中医药条例中规定执业年龄不受限制, 笔者认为还是有问题, 如果一个年龄七、八十岁、或者九十岁的大夫, 假如他本人的身体状况不是太好, 自己行动也不太方便, 有的甚至还需要人来搀扶, 但为了挣钱给别人诊病, 那么把脉的准确度、患者的安全等问题是令人忧虑的。
6) 濒临灭失的中医药资源保护问题在《中医药条例》中也是没有规定。政府可以有偿收购使中医药知识产权得到保护, 也体现了国家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爱护。比如说各种中医药文献、民间验方、秘方和有独特疗效的中医药诊疗技术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和医疗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 这些宝贵的中医药资源正逐步减少甚至灭失。为此, 要在《中医药条例》中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中医药等有关部门应当鼓励捐献有价值的中医药文献、民间验方、秘方和有独特疗效的中医药诊疗技术, 对于濒临灭失的, 可通过有偿收购的方式进行抢救和保护, 在资金、人员方面应当予以保证”。
6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问题与讨论
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问题在《中医药条例》中没有提到。为了不断提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诊疗水平, 是否可以这样规定:中医药机构和城市社区及乡 (镇)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保证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习, 学习期间的工资、福利与在岗人员享受同等待遇。
7加快中医药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中医药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问题在《中医药条例》中不是很突出。希望在修改《中医药条例》时, 在教育与科学研究的条款中规定省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制定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规划, 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科研体系, 加强中医药科研机构和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 支持开展中医药理论、中医临床研究和技术创新, 组织重大中医药科研课题研究, 加快中医药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8法规结构有关问题不合理
关于《中医药条例》无论是地方还是国务院都有, 发展它, 弘扬它, 目的只有一个为国民健康服务。2003年4月7日国务院颁布的《中医药条例》结构体例是:总则、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中医药教育与科研、保障措施、法律责任、附则;在整个法规中前面是总则, 之后是管理于帮扶, 机构与执业人员的要求, 科研与教育, 对外合作与交流, 法律责任, 附责;唯独没有监督, 监督是保障措施得以落实的有效方式之一。唯独我国黑龙江省发展中医药条例中设计了监督管理章节, 笔者认为:监督是促进工作的助力, 概念是浓缩意识和认识的范围, 法律是政策客观标准化的升华。结构是形态的基本要素, 法律是社会公正、公平、合理的象征。
9专业术语存在问题与讨论
例如《条例》中所出现的“中医经典处方”、“中药协定处方”、“中医经验方”这几个概念, 不仅在中国药典中出现, 并且在一些教科书和媒体的医药报道中、学术著作中都经常可以看到, 然而笔者查词典、查药典, 甚至上网百度百科去查却是查不出来合理的解释。我们知道, 处方是指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以下简称医师) 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 (以下简称药师) 审核、调配、核对, 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处方包括医疗机构病区用药医嘱单。医师处方:医师为患者诊断、治疗和预防用药所开具的处方。协定处方:医院药剂科与临床医师根据医院日常医疗用药的需要, 共同协商制订的处方, 仅限于在本单位使用。法定处方:“主要指《中国药典》、局颁标准收载的处方, 它具有法律的约束力”。生产处方:“一般是指大量生产制剂时所列制剂的质量规格, 成分的名称、规格、数量以及制备和控制质量方法的规程性文件。数量比较大。这类处方仅限用于生产”。一部法规的实施, 它的常用专业术语的含义解释是非常重要的, 法规是指导人们行为的规范, 不明了常用术语对法规的实施是有一定限制的, 因为话没有说明白, 别人不知道怎么去做。所以, 应把常用的专业术语通俗简要地作一表述, 使不懂专业的人一看就明了, 便于法律制度的贯彻实施。
10建议
中医药 (民族医药) 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 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 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 已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中医药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还面临不少问题, 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依法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反映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鲜明态度和坚强决心,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和优秀传统文化, 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1) 上述问题的存在, 说明我国《中医药条例》需要尽快予以修订。在法律制度整体设计上, 既具有宏观指导性, 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既立足现实, 又着眼长远。既表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鲜明态度和坚强决心, 又要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 体现时代发展的特征。
2) 在法律的技术设计特点上, 一要体现我国政府在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二要体现我国政府始终贯穿着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这条主线, 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 坚持发挥政府扶持作用, 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三要体现我国政府强调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 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方向。
3) 在法律的核心上全面系统地渗透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全面发展的发展思路。特别是以下七个方面的基本任务:一是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提出要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二是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提出要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 加快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三是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出要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 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 加快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 完善中医药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四是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提出要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建设现代中药工业和商业体系, 加强中药管理。五是加快民族医药发展。提出要加强民族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 重视民族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民族医药继承和科研工作。六是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提出要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推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 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七是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提出要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开展的传统医药活动, 拓展中医药服务贸易, 加强中医药知识和文化对外宣传。
4) 在指导思想设计上: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 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 推动继承与创新, 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 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 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
5) 在法律原则的设计上要反映出我国政府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应包括以下五个主要方面:一是坚持中西医并重, 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就是要坚持中医药与西医药在思想认识上、法律地位上、学术发展上和实践应用上的平等地位, 促进中西医药协调发展, 更好地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二是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就是要认识到继承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 创新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动力, 要在继承中医药学术的科学内涵、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基础上, 充分吸收借鉴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手段, 创新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三是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 促进中西医结合。就是要尊重我国中医与西医两种医学体系并存发展的一大特色, 坚持中西医相互学习,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特色, 相互取长补短, 促进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 推进医学进步;四是坚持统筹兼顾, 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中医药事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把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统筹规划, 协调发展;五是坚持发挥政府扶持作用, 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事业关系民生,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领导, 创新体制机制, 完善制度措施, 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创造物质条件和政策环境, 同时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也需要社会各方的关心和重视, 要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发展中医药事业。这五个基本原则坚持凝聚了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体现了新时期中医药工作的客观规律, 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
6) 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设计上。要突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载体。在城市, 综合性中医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构成了城市中医药服务网络;在农村, 县级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和村卫生室构成了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健全城乡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不仅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工作之一, 也是我国城乡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城乡基层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还十分薄弱, 基础条件差, 人才匮乏, 需要加强建设, 所以, 需要法律制度来加以保障。
7) 在法规中关于政策的倾斜设计中要体现政府鼓励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中发挥作用。因为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是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中医专科专病优势突出、服务方式多样、运行机制灵活等特点, 在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需求, 提高中医药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及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一是机构规模普遍较小, 综合服务能力还不高;二是人才结构比较单一, 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三是服务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需加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予以规范管理;在医保定点、税收及人员职称评定以及人员培训、科研立项等方面应享受公立医疗机构同等的待遇, 一视同仁。
8) 应将村镇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的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因为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众看病就医问题, 发挥了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作用, 受到民众的欢迎。
9) 希望在修订《条例》时, 向社会征集意见一定要将时间段适当放长一些, 比如现在国务院法制办征集意见时一般在10天左右, 能不能放宽到20天或者是一个月, 因为有些问题还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详细地琢磨与推敲;另外, 是否给参加意见的人有个凭据, 比如说在电子邮箱中自动为意见参加人回复一个感谢参加此次×××法规意见征集之类的函件以示真诚谢意和正视尊重, 使参加意见的人有一种荣誉自豪感、社会责任感, 便于今后积极主动参与此项活动。正式法规出台后, 给参加人赠与一本法规, 以示留念。
10) 应制定中医药条例或者是法的实施细则, 以便操作。
11) 在内容的充实上应注重以下七项制度的渗透。一是中医医疗机构管理制度;二是中医药执业人员管理制度;三是中医药评价及名中医保护制度;四是中医药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制度和师承教育制度;五是中医药传统资源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六是中医药监督管理制度;七是中医药文化制度。
12) 将乡 (镇) 卫生院、中心卫生院中医药门诊、社区中医医疗服务中心或者是服务站也列入新修订的法律制度中。
摘要: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宝贵财富, 是我国卫生事业、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卫生事业独具的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 (以下简称《中医药条例》) 的颁布实施, 标志着我国中医药事业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对于保障和促进中医药的健康持续发展, 在医疗保健中发挥积极作用, 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实施中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 我国中医药事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已不相适应, 中医药事业在发展中面临一些亟带解决的问题, 完善中医药法制建设有利于进一步解决中医药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更有利于民众的身体健康维护, 有利于推动我国中医药对外交流, 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就其存在的有关问题作一探讨, 提出了一些笔者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中医药,管理,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Z].2003.
[2]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规定[Z].2009.
[3]李崇善.卫生法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 2011.
《中医条例》论文 篇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于2003年4月2日国务院第3次常务会议通过,并于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一直以来,我院认真做好该条例的贯彻落实工作,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现将落实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中医药相关法规、依法执业
1、作为一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我院高度重视中医药相关法规学习。定期组织全院职工学习《中医药条例》、《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中医药相关法规,深刻领会其中精神实质,在工作中贯彻落实。
2、医院严格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时进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校验,同时严格按照诊疗科目进行医疗活动,无违规执业情况。在医疗服务活动,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运用传统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保健、康复中的作用,为群众提供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中医药服务。
3、严格按照《执业医师法》管理医师队伍,对执业医师、助理医师考试资格、行医资格严格把关,不允许任何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注册者执业及超范围执业。在临床工作中,各医务人员严格遵守相应的中医诊断治疗原则、医疗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
二、加强中医药人才建设,积极开展中医药教育,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1、医院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将高端人才特别是中医药类别执业人员的引进工作作为医院工作重点之一。2010年至今共招收医疗类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23人,其中硕士3人,中医类别16人; 截至2014年10月底,全院执业医师68人(含执助4人),其中中医执业医师39人,中医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总数的比例为57.35 %。
2、医院制定中医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及相应培训计划,积极开展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每年均组织对全体医师进行中医药基本知识培训和技能考核。同时每年根据医院发展需要安排5-10名相应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并派出医务人员参加各类省、市培训班,全面提高我院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
3、医院积极组织开展名老中医师承教育,制定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计划和措施并实施,规范了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导师和继承人的遴选办法,完善了师承学习及考核办法。先后确定带教老师3名,跟师徒弟3名,双方签订跟师协议书,进行一对一的授教任务,开展了为期3—5年的跟师学习。在名中医老师的培育下,弟子经过跟师侍诊、随师查房,学习老师的学术经验,撰写跟师日志、心得体会、论文,全面继承名医的学术思想与经验。
4、积极参与对口支援工作。我院先后与流口卫生院、滨江卫生院等多家卫生院及社区服务中心签订对口支援协议,实行中医对口帮扶。并将是否完成对口支援任务与职称晋升及评先评优挂钩。扶助基层医院加强医院管理、规范诊疗行为、中医专科建设、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适宜技术开展等工作作为帮扶的重点。定期派出医务人员到支援单位进行坐诊、教学查房、专家会诊、中医适宜技术理论授课与操作示范与健康宣传等帮扶工作。举办农村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共2期,共培训基层医务人员1000多人次;同时免费向基层医生开放我院院内授课,先后有约200多人次参加学习。通过多年的对口支援工作,有力地提高了基层医生对于中医药的认同和自身中医的技能。
三、积极开展中医药科研工作,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我院制定并实施科研工作制度和鼓励措施,组织医务人员积极进行临床科学研究、总结撰写医学专业论文及新技术推广工作,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2010年至今,我院申报市级立项共8项。发表医学专业论文21篇。院内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每年都在10项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全文 篇3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保护人体健康,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和中医药教育、科研、对外交流以及中医药事业管理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中药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执行。
第三条 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
第四条 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第五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使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时,应当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医疗需求,统筹安排中医医疗机构的设置和布局,完善城乡中医服务网络。
第六条 国务院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全国中医药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中医药有关的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医药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中医药有关的工作。
第七条 对在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做出显著贡献和在边远地区从事中医药工作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奖励。
第二章 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
第八条 开办中医医疗机构,应当符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和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并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第九条 中医医疗机构从事医疗服务活动,应当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运用传统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保健、康复中的作用,为群众提供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中医药服务。
第十条 依法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应当能够提供中医医疗服务。
第十一条 中医从业人员,应当依照有关卫生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通过资格考试,并经注册取得执业证书后,方可从事中医服务活动。
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学的人员以及确有专长的人员,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通过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并经注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后,方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第十二条 中医从业人员应当遵守相应的中医诊断治疗原则、医疗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
全科医师和乡村医生应当具备中医药基本知识以及运用中医诊疗知识、技术,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基本技能。
第十三条 发布中医医疗广告,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申请并报送有关材料。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应当自收到有关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核发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的决定。对符合规定要求的,发给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未取得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的,不得发布中医医疗广告。
发布的中医医疗广告,其内容应当与审查批准发布的内容一致。
第三章 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第十四条 国家采取措施发展中医药教育事业。
各类中医药教育机构应当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与中医药临床实践相结合,推进素质教育。
第十五条 设立各类中医药教育机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并建立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临床教学基地。
中医药教育机构的设置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中医药教育机构临床教学基地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六条 国家鼓励开展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培养高层次的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
第十七条 承担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技术专长和良好的职业品德;
(二)从事中医药专业工作30年以上并担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
第十八条 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的继承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良好的职业品德;
(二)受聘于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学教育、科研机构从事中医药工作,并担任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第十九条 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以及继承人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中医药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二十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完善本地区中医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制定中医药人员培训规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应当按照中医药人员培训规划的要求,对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人员进行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
医疗机构应当为中医药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创造条件。
第二十一条 国家发展中医药科学技术,将其纳入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加强重点中医药科研机构建设。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重视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取措施开发、推广、应用中医药技术成果,促进中医药科学技术发展。
第二十二条 中医药科学研究应当注重运用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运用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对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防治研究。
中医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中医药科研的协作攻关和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培养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技术骨干。
第二十三条 捐献对中医药科学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中医诊疗方法和中医药文献、秘方、验方的,参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给予奖励。
第二十四条 国家支持中医药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
重大中医药科研成果的推广、转让、对外交流,中外合作研究中医药技术,应当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批准,防止重大中医药资源流失。
属于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中医药科研成果,确需转让、对外交流的,应当符合有关保守国家秘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中医药事业经费挪作他用。
国家鼓励境内外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资、投资等方式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第二十六条 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确定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包括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
获得定点资格的中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参保人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中医药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保护工作。
有关单位和中医医疗机构应当加强重要中医药文献资料的管理、保护和利用。
第二十九条 国家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扶持濒危动植物中药材人工代用品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中药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鼓励建立中药材种植、培育基地,促进短缺中药材的开发、生产。
第三十条 与中医药有关的评审或者鉴定活动,应当体现中医药特色,遵循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
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中医医疗、教育、科研机构的.评审、评估,中医药科研课题的立项和成果鉴定,应当成立专门的中医药评审、鉴定组织或者由中医药专家参加评审、鉴定。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中医药管理工作中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获取其他利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疗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直至由原审批机关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取消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并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一)不符合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的;
(二)获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未按照规定向参保人员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
第三十三条 未经批准擅自开办中医医疗机构或者未按照规定通过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取得执业许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三十四条 中医药教育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原审批机关予以撤销:
(一)不符合规定的设置标准的;
(二)没有建立符合规定标准的临床教学基地的。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重大中医药资源流失和国家科学技术秘密泄露,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损毁或者破坏中医药文献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损毁或者破坏属于国家保护文物的中医药文献,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篡改经批准的中医医疗广告内容的,由原审批部门撤销广告批准文号,1年内不受理该中医医疗机构的广告审批申请。
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撤销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后,应当自作出行政处理决定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通知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通知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有关规定查处。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所称中医医疗机构,是指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医院、门诊部和诊所。
民族医药的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