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毕业论文(精选9篇)
中医毕业论文 篇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基层”既涵盖县及县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社会团体、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广大农村, 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包含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也包括艰苦行业企事业单位和部队。【1】基层就业就是到城乡基层工作。国家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2】如:参加“西部大开发”、“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基层就业项目以及从事县、乡、镇机关和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行政工作或充实到县、乡、镇的金融、工商、税务、审计、公安、司法、质检等部门。【3】
一、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意义
(一) 可以缓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是解决当前就业问题和锻炼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举措,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 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又是关系到民生与稳定的问题,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经济协调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医药毕业生作为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级人才, 同样有大学毕业生群体的特点, 也同样面临着整体的就业形势考验。在中医药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 就业意向与实际就业形势之间存在矛盾, 一线城市不能提供足够多的岗位给中医药毕业生就业, 出现人才过剩现象, 继而带来就业问题、民生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连锁反应, 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不利于经济的建设发展。如果中医药毕业生能到基层从事医疗卫生工作, 可以缓解严峻就业的压力,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发展。
(二) 可以缓解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实践机会少的问题, 是青年人才健康成长的需要
医学生毕业后在医疗机构工作,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基层医疗条件的限制, 大城市、大医院更容易吸引和留住毕业生。越是大城市、等级高的医院, 医疗人才越趋于饱和, 人才队伍结构完善, 医师逐级管理, 对刚毕业的医学生来讲, 独立进行临床实践的机会就越偏少。相反, 在基层医疗机构, 由于人才相对匮乏, 给刚毕业的医学生提供的临床机会就越多, 对毕业生的综合技能要求就越高。所以, 基层就业可以给中医药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施展空间, 基层医疗岗位可以锻炼出更多的高素质全科人才, 这对青年医务工作者的成长是很重要的。
(三) 可以缓解基层人口医疗条件较弱的问题, 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
受经济发展、人才水平、制度保障等条件的制约, 基层的医疗条件与大城市的医疗条件存在一定的客观差距。因为基层医疗机构的硬件设施不完备、导致无法进行相关辅助检查, 根本上限制了西医的诊疗能力。基层人口日常保健意识相对薄弱, 大多数农村人口没有定期体检的习惯, 生病时通常是小病不治、延误病情。在日常生活中, 缺乏保健服务和用药的规范指导。从而导致基层人口的医疗需求无法得到保障。中医药在民间具有广阔的市场, 基层人民有一定的中医药学基础和中药用药常识等。在此前提下, 中医药可发挥其优势。比如:对疾病的诊断和病情发展的研判, 在不完全依赖西医诊疗技术的同时, 通过中医四诊合参等方法对患者的病情做到预判, 通过针灸、按摩等中医传统治疗方法解决患者病痛, 通过中药不同剂型对患者进行治疗。既弥补了西医诊疗设备和技术的不足, 又推动了中医药学的运用、弘扬和发展。
在基层, 现代中医医疗机构中也广泛运用了西医辅助检查技术, 提高医疗服务能力的同时也存在一定弊端, 如:现代技术检查的操作能力、有关机械设备的使用能力、理化检查等相关结果的正确判断和分析能力等不能完全满足患者需要。因此, 当前基层中医医疗单位迫切需要大批有文化、有思想、有技术的高素质人才。而大学生思想活跃, 接受能力强, 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多, 到基层就业将会带去新的精神面貌, 带去现代化思想, 将有利于提高基层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 有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均衡发展。【4】
二、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优势分析
(一) 政策优势
中央政府2005年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中办发[2005]18号) , 从政府、高校、基层用人单位、中小企业等层面, 从财政支持、周转编制、招生录取等角度, 从公务员考录、选调生选拔、社区工作等途径共十六个方面为毕业生基层就业提供优惠政策、制度规范和落实措施。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的国家积极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不断推出基层就业项目, 逐步制定和完善了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相关政策。比如从2003年起组织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生活补贴、个人档案、办理落户手续以及服务期满后的考研、考公务员、择业等八个方面的优惠措施进行了规定;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从2008年起组织实施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计划等。还有研究生支教团项目、选调生项目、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项目等都是支持和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国家项目。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明确要求, 要出台更多积极就业政策, 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完善和落实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的鼓励性政策。
(二) 行业优势
《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指出:目前, 广大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人才极其短缺,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从2005年起连续5年, 每年招募2万名左右高校毕业生, 主要安排到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 时间一般为2到3年, 工作期间给予一定生活补贴, 其中的支医一项主要就是针对医学毕业生而言。新医改后, 由于国家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 积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硬件条件大为改善, 但仍面临人才“饥渴”。就中医院校学生来说,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扶植和支持力度的加大, 特别是2012年9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5部门联合启动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基层存在大量的就业机会。【5】中医药毕业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 开展基层中医药卫生工作。
(三) 专业优势
中医药院校毕业生承担着我国传统医学继承和发扬的重任。中医药事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完善的知识体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现代医学的引入给传统的中医药学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中医药学的一些理论和观点受到质疑和考验。中医药学的传承问题、创新问题和发展问题得到了政府和中医药从业者的高度重视和深度思考。政府大力扶持和发展中医药事业, 对中医人才的培养、中医医疗机构的建设、中药材的保护与开发等让人们看到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压力和潜力。
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系统学习了中医学、中药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 接受了基本技能操作的训练, 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中医药学来源于群众, 服务于群众, 具有其“简、便、廉、验”的特点, 符合基层群众对医疗的基本认知, 面对有限的辅助检查条件有其优越性, 在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养生保健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中医药院校对真中医人才的培养, 在学生“真学”、“真信”的基础上, 实现“真用”。同时,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需要这些中医药毕业生来继承和传播。
三、影响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因素
(一) 政策保障不健全
国家已逐渐加强支持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建设, 但在某些方面还不能满足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实际需要。比如:基层就业大学生在考取研究生、考公务员等过程中, 奖励制度执行情况存在差异。对志愿者的公开招考不同地区政策也有所不同;对于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有关保障和支持, 没能够实现医疗、人事、财务等多部门的联动和统筹协调;对大学生创业等缺乏政策保障或保障措施不到位。
(二) 就业指导不到位
大学生基层就业的问题不仅是单纯的对工作的选择, 更多的是对一种生存状态的选择、一种对个人发展方向的选择、对个人价值观的确认和探索。所以, 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深入基层工作问题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目前的就业指导来看, 更多的倾向于就业实战和就业技巧上的指导, 在教育层次上还不够深入, 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挖掘得还不够深入透彻。要从社会发展和事业传承的角度设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不仅是就业技能的教育, 更是就业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正确引领。
(三) 工作经验不丰富
中医药专业的毕业生在校期间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 虽然经过实践教学、实习实训, 但还不能完全满足独立承担医疗工作的需要。而基层中医医疗工作, 面临的困难和考验较多, 给初出茅庐的毕业生带来精神压力, 导致自信心不足, 从而导致基层就业的动力不足。
(四) 行业准入不灵活
基层单位的人才引进、人才服务、人才激励、人才培养及梯队建设等机制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毕业生的因素。如:基层医疗单位在公开招聘岗位人员时, 倾向研究生;毕业生竞争同一岗位时, 男生更有优势;自主创业人员的相关手续办理不顺畅等。基层单位是中医药毕业生继续设计人生规划的一个平台, 也是一个展示自我、丰富自我和锻炼自我的舞台。对他们的成长和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举措
(一) 加强思想教育, 转变就业观念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入手, 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树立起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基层就业对毕业生来讲, 是大展身手, 发挥个人价值的良好时机, 更是锻炼意志品质, 提升个人素质的机会。指导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恒心和毅力, 在面临挫折时能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接困难, 培养他们在逆境中求生存的能力。【6】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从思想根源上克服对基层就业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认识。真正做到在奉献中成长, 在成长中奉献。
每年有关基层就业的国家项目开展过程中, 毕业生中涌现了许多先进的典型。特别是一些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等学生领袖, 能够勇于担当, 在“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研究生支教团”等项目招募过程中, 报名踊跃。这部分学生理论知识扎实、政治素质过硬、综合能力较强, 适应能力较强, 对基层就业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比较匹配。所以, 在西部计划开展的十余年来, 长春中医药大学已有一百多位志愿者在志愿服务岗位上踏实工作, 这其中有大部分毕业生在志愿服务期满后, 选择了参加当地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考试等, 通过公开选聘的方式, 继续留在服务地建功立业。体现了新一代大学生的大爱和责任, 更为基层地区带来了富有活力的建设力量。在长春中医药大学开展的志愿者寻访活动中, 通过实地踏查走访, 留在服务地工作的志愿者们对自己的现状都很满意, 所在就业单位的领导对这些毕业生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三) 深化教学改革, 提升业务能力
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以技术类岗位为主, 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学校人才培养结果的检验, 更是学校教学能力的体现。中医药院校应根据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以及《“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精神, 加强全科医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 探索开展医院式教学, 让医学生多临床、早临床、反复临床, 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具备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能力。近年来, 长春中医药大学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探索开放式教学、讨论式教学, 通过PBL教学法、SRT计划等突破以往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局限, 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任继学班、卓越工程师培训班探索尝试了新的方法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精英。近年来, 对医学生的实习实训更加重视,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 学校争取到了“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 正在建设的创实大厦将为学校各学科、各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现代化创新实践教学基地, 将为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综合实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 拓宽就业渠道, 提供政策保障
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也不断增强。【7】所以, 政府要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 加大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的力度, 进一步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政府的中医药扶持政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政策和大健康产业相关政策等, 既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又为百姓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更为中医药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创业和服务社会的机会。同时, 要做好舆论宣传, 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加强鼓励和引导, 积极为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和政策保障。
(五) 优化生活环境, 提供物质保障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 要想使中医药院校毕业生真正深入基层就业, 就要提高基层就业岗位对他们的吸引力, 满足毕业生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对岗位的选择无外乎以下原因:稳定的收入、提升的空间、施展的舞台和满意的生活质量。基层条件相对较差正是一些毕业生不愿深入基层的顾虑之一。所以对基层单位来讲, 为毕业生提供相对较高的薪资或激励机制, 满足其生活中的基本要求;为毕业生设计更符合基层医疗卫生特点的职称评定原则, 弥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地市级城市医疗机构客观环境存在差异的不足;为毕业生制定更好的进修、再培养制度, 满足其专业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六) 发挥专业优势, 提供创业指导
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及创业实践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支持。对中医药专业毕业生来讲, 深入基层, 自主创业, 从事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康复保健工作同样是职业生涯发展的一个方向。根据中医诊疗特点, 充分发挥中医学在传统保健、亚健康调节、康复治疗、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的优势, 拓宽就业思路, 积极进行创业实践。长春中医药大学从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着手, 融入创业教育内容, 通过KAB课程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结合“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科研项目, 增强学生创业实践演练;积极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培养学生的创业基本技能。多年来, 涌现出了一批以于树忠为代表的“创业之星”等优秀创业的典型。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又充分发挥了中医药服务于基层、服务于社会的作用。
基层就业对于中医药院校毕业生来讲, 既可缓解就业难问题, 又可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符合大学生培养的目标和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及价值实现的需要。目前, 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学生思想观念转变不好、没有基层就业的主动意识;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不能独立承担基层医疗工作;基层就业渠道不畅、单位准入政策和人事制度不灵活;相关保障措施不到位、不能满足中医药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需求等。呼吁政府部门建立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保障, 加大社会宣传力度,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培养中医药院校毕业生服务社会、奉献基层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支持和鼓励中医药专业毕业生投身到基层的广阔天地中, 为祖国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努力。
摘要:目前的中医药专业毕业生基层就业受到个人观念、就业指导、政策保障和行业准入等因素影响, 尚未很好地展开。文章针对中医药毕业生的优势和特点, 提出合理化建议, 从加强思想教育、树立先进典型、培养综合能力、完善政策保障、改善物质条件、加强就业指导等六方面入手, 教育、引导、指导和鼓励学生投身基层, 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
关键词:中医药专业毕业生,基层就业,中医药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
参考文献
[1]刘振中.大学生基层就业促进机制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6) :162-164.
[2]人民网教育频道.教育部答应届生就业政策100问[EB/OL].[2014-8-20]http://edu.people.com.cn/GB/8216/9216588.html.
[3]张秋山.农村籍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调研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版) , 2009 (2) :86-90.
[4]马振山, 陈名虎, 陈君.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0 (20) :58-60.
[5]叶利军.新医改视野下中医院校学生服务基层意愿的调查与思考[J].中医药导报, 2013 (7) :127-129.
[6]王胜军, 孙淑彩.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15) :90-91.
[7]龚冰海.中医院校青年大学生基层就业问题的思考[J].中国职工教育, 2012 (12) :56-126.
中医毕业论文 篇2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自己从医已经十余个年头了,有幸师从于某某老师,令我受益良多,受用终生!
某某,某某县人,某某县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现任某某县中医医院副院长,分管外科工作。毕业于某某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酷爱中医,从医20余载,德才兼备,精于医术,默默奉献,为人恭谦,医德高尚,经验丰富,爱惜人才,重视人才培养,是我县颇具众望的中医专家。握中西医系统知识,学术水平较高,临床疗效显著。在临床诊治中,思路开阔,中西医互参,病证结合,方小药精,证治贴切,疗效卓著。擅长采用传统中医方法结合手术及微创技术治疗外科疾病,尤其对普外科、肿瘤科、妇产科病有较深的研究和独特的治疗方法,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临床疗效,取得患者的一致好评。在繁忙的医疗工作之余,自习不息,精攻医典,博览群书,集古今中外医家之精华,兼收并蓄,结合临床实践,深入探索,学术精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精研医理,勇于创新在国内主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开展科研课题多项。先后承担了市级课题 项,率先在某某县开展普外科腔镜技术,填补我县无现代化微创医疗技术的空白。通过的学习,将陈老师的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一、坚信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中医学术的发展千万不能离开中医理论
陈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从陈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陈老师经常强调要从思想上树立中医科学性的认识问题,解决思想问题是关乎中医发展的大方向问题,不可等闲视之。
继承名老中医的经验首先要继承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没有学术思想就没有灵魂。一位中医药学者评价到:“当今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
是他们的学术研究、临床实践与中医药理论、前人经验相结合的智慧结晶,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与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它更鲜活生动,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性。”高度概括了名老中医的学术价值,因而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决不是治疗某个疾病的几个方、几个法的问题。陈老师教导我们要做担当起弘扬中医事业的大任,要做苍生大医。
科学即是对事物不同思维的见解知识,所以中西医都是科学的。他认为中医学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其理论核心是整体观、对立统一观、恒动观、辨证观、取类比象等。中医学理论不但是东方科学的综合体现,而且符合新兴的复杂科学即当代科学的理论核心。
二、陈老师治学经历“五字诀”为后学指明路径
学医最根本在于“认真”二字,熟读《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及历代医学名著,力求作到勤、恒、精、博、悟。所谓勤即学在于勤,勤学不辍,严於思索,勤求古训,能者为师,尤其名师口传心授指示要点;恒即学持以恒,学无止境,坚持不懈;精即对经典著作、医学名著、学术理论、诊治经验做到精研细读,铭记医理,多临床实践,谨慎诊治,实践出真知,知在于行:博即博学多闻,涉猎广泛,博采众方,读有关医学书籍,力求文理、医理、哲理三通;悟即达悟,也是以上四步的结晶,即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在长期临床实践产生心得体会的基础上,方可心有所悟。达到临证通变以知常,执常以应变,学古不泥,随证施药,以至有所创新。反复研读四大经典及历代医著,陈老师在指导我学习经典著作是说:“读《金匮》可善治内科一般疑难杂病,读《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辩》除可精确树立辨证论治观点外,并可长于治疗一般热性病和热性传染病,切不可等闲视之。”
三、善于寻找四诊信息的“关键点”,精于辨证论治是临证的法宝
中医四诊是医者调查、分析、研究疾病所出现的各种信息升华成的四种大法,搜集的信息在综合归纳时应四诊合参。对脾胃病及其他病证舌诊脉诊非常重要,必要时亦有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之法。跟师后体会到要认识症候准确,才能提高疗效,在陈老师指点下对舌诊、脉诊有了更精确的认识。比如脾虚舌象,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为脾胃虚寒之证;舌体胖大舌苔白腻为脾胃气虚、阳虚寒湿阻滞;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腻则为脾虚湿阻;舌体胖大舌苔黄腻则为湿热蕴结,并据苔黄
之轻重、舌质颜色的红绛与淡白以辨其湿或热的偏盛。在诊脉上,若舌体胖大苔腻诊得脾胃脉弦,系逆脉,为木郁克土脾胃病久不愈之证;若脉弦细舌质淡舌体肥,则多属脾虚肝郁日久,化热伤阴易出现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等等。
由于中医学属于复杂科学,中医临床辨证复杂,有时会遇到无证可辨的境地,临证时要善于寻找复杂性机体的“关键点”或者说“敏感点”,从复杂的四诊信息中提取核心的信息,以使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来改变机体的状态。例如陈老师曾回忆有一患者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出现高热、剧烈腹痛、四肢冰凉、脉搏微弱的周围循环衰竭的危象,他想到陈修园医书中所说“绞肠痧,刺委中穴出血则不死”,急刺其委中穴,黑血直流,几分钟后四肢温暖,绞痛缓解,生命得到挽救。又如尿石病,临床观察,肾虚尿石病患者,其临床表现以腰腹部隐痛或酸痛为主,伴腿膝乏力,神疲易倦,亦可伴小便淋涩,血尿或尿浊,尺脉重按无力。此因肾之精气不足,或久服通淋排石药物耗伤肾气。治宜温肾益气合滋肾填精,以固其根本。但结石久滞,络脉不通,亦宜辅以化瘀通窍,以有利于消除结石。治宜温肾益气合滋肾填精,辅以化瘀通窍。治疗上用张景岳“煨肾散”化裁:杜仲12g,肉苁蓉15g,巴戟肉12g,熟地30g,胡桃肉 30g,淮牛膝12g,黄芪20g,当归6g,穿山甲片6g,王不留行子15g,金钱草15g,海金砂10g(包煎)。肾虚尿石病的证治规律:如偏肾阴虚者,兼心烦夜热,舌嫩红无苔,脉细数无力,去黄芪、当归、胡桃肉,加生 地、二至丸;偏肾阳虚者,兼畏寒溲频,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脉沉迟无力,加鹿角霜、补骨脂(畏寒甚,再加肉桂、附子,减轻则去之);血尿加琥珀末、三七粉(吞服);尿浊加萆 薢、石菖蒲;少腹痛则合芍药甘草汤。倘服药期间,腰腹痛加重,且向少腹放射者,提示结 石活动而下移,可重加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并酌加大黄因势利导,促使结石排出。病之属肾虚者,疗效显著;其不属于肾虚,或无肾虚之显证者,于当用方中重加一二味补肾药物,亦能提高疗效。据查文献研究,补肾药物,无论温肾益气或滋肾填精,均能鼓舞肾气,促进肾功能好转,增强肾盂及输尿管的蠕动,从而改善肾积水,推动结石下移而排出体外。而个别补肾药物(如胡桃肉)尚具有溶石作用。临床中辨证论治的“关键点”不胜枚举,体现了寻找四诊“关键点”的重要性。
四、跟诊和病案整理是继承老中医经验的有效途径
跟随老中医应诊,面对临床病例,要从写病例、四诊入手,反复体会老师的辨证思想、用药经验,包括如何抓主症、辨证分析、治法、用药经验及诊疗技巧。历史上中医师承教育的优势在于临证,师徒面对面,切磋提高,这是中医教育培养名医的必由之路。
医案可以反映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陈老师认为整理好一份完整的医案比上几节课的收获还要大。如何整理老中医的医案呢?我认为:1.最好亲自诊治病人。2.考虑辨证,找出病理。3.认真体会治法、方药及随证加减。4.按语要高度写出疾病的要点,加深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师从陈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 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而今,跟从陈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陈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名老中医,陈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对于现代医学,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尹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陈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尹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中医毕业论文 篇3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纲要 (2005-2010) 》指出, 未来10年, 我国护士需要将增加百万, 预计到2015年。我国医生护士比应达到1∶1, 即232.5万人, 平均每年增加11.5万人;将大力发展高等护理教育, 培养专科化护理人才, 要以适应护理工作发展趋势、密切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为目标, 加快护理教育的教学改革。一方面, 社会用人单位对中医本科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 护士改行比例较大, 所以, 在提高就业率方面采取政府化、全面化、国际化、一体化、全程化、社会化、多元化、综合化等措施, 使他们明确护理事业的发展方向, 社会的要求, 提前做好思想、心理、专业、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准备;协助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职业生涯设计;为社会需要培养合格的中医护理本科人才发挥积极的作用;达到提高就业率的目的。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选取2005级本科实习的应届毕业生100名, 年龄在21-22岁, 均为女性。
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 该问卷经预实验校正的中医护理本科就业观问卷进行调查, 经验证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采用无记名填写方式统一发放、收回、编码。共发放100份, 收回100份, 回收率100%。
3.统计学方法
将有效问卷数据的录入、管理和分析采用SPSS for Windows11.5系统进行处理。
二、结果
1.职业方向
72%的护生希望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 8%的希望考研继续深造, 15%的希望从事教育工作, 5%的希望从事其他工作。
2.就业地区
湖北省毕业生中, 48%的护生希望在武汉市工作, 18%的希望在其他大城市或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工作, 15%希望回地级市工作, 27%的其他省市的毕业生希望回到该省城工作, 2%的希望去西部工作。
3.就业态度
52%毕业生积极应聘, 31%希望家长、熟人和学校提供机会, 10%今年就业不成明年再说, 7%找不到工作无所谓。
4.其他
注重待遇77%, 注重发展前途32%, 综合考虑65%。
三、问题
1.用人单位在用人选择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 加上护理的特殊行业性质, 录用要求逐年升高, 而待遇逐年降低, 由大量指标制转变为代理制、招聘制、合同制、临时制、少数指标制, 使得毕业生产生不稳定感, 不能积极应对招聘机会。
2.中国经济二元化结构使得中医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倾向过于集中。毕业生供求不平衡。经济发达的地区、大城市、大医院人员严重超标, 西部、社区、乡镇、艰苦的地区缺少医务人员, 造成我国护理毕业生人才过剩的假象。
3.用人单位对护理毕业生评价的偏差, 用人单位不能按地区、岗位安排就业人员, 倾向选择高学历、名牌院校毕业生, 过于强调外形, 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4.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缺乏主动性, 择业中希望一步到位, 在多次招聘会中错失良机。部分毕业生缺乏自信心, 存在等、靠、要的想法。
5.毕业生人力资源资本较浅, 自我推荐能力不强, 简历制作、面试礼仪等未进行精心策划和准备, 面试中缺乏实际经验、应变能力不强, 在用人单位高要求而毕业生低能力二者形成较大的反差。
6.毕业生就业选择态度上的盲目性、就业方向较单一, 对国家本世纪医疗卫生发展政策认识不足, 只看到医院, 尤其是综合性大医院, 没有看到就业形式呈多元化趋势, 对国家将大力发展前景的乡镇医疗机构、中医院、社区卫生机构, 医疗保健机构, 家庭卫生机构等不重视。
7.就业信息渠道不通畅。学校、毕业生不能很好的利用各种方法不断获取招聘信息, 如学校不能经常到多家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了解用人需求信息, 而是被动的等用人单位找上门, 毕业生不能及时在就业网上查询或主动与辅导员联系等。
四、思考
1.政府化
政府应加快地区改革步伐, 加大相关就业政策落实的力度, 尽量缩小各地区就业政策上的差别, 进一步加快就业政策的改革, 根据地域经济情况的不同, 大医院与社区医院的不同做出必要的政策倾斜等。要抓住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等有利时机, 创造条件, 引导并吸纳中医护理本科毕业生。
2.全面化
调整中医护理本科招生结构, 使培养的人才能满足全国各种层次需要。在过去招生模式下, 政府制定对西部、老区、乡镇、社区等地区的生源定向式培养政策, 如适当降低录取分数、读书期间免收学杂费, 入学前把相应优惠政策告知大家, 录取后签订必要的合同, 毕业时要到农村、社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对主动去的毕业生给予经济奖励, 服务到而一定期限后解决相应待遇等, 这样即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同时也可改善西部、乡镇、社区、艰苦的地区缺医少药的局面。
3.国际化
拓宽国际就业合作市场, 在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国际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新世纪, 中医护理走出国门是今后发展的必然, 通过开展国际劳务合作, 不断把护理本科高级人才输送到国外, 是一条解决中医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不可忽视崭新渠道。按照国际本科护士培养模式调整教学计划, 实习计划, 使毕业生能满足国际用人市场的要求。
4.一体化
构建实习就业“一条龙”模式, 学校应十分重视实习基地建设与发展工作, 因为实习是就业的基础、就业的铺垫, 要不断征求用人单位对护理人才培养意见, 及时调整教学和实习计划, 按其要求安排实习学生, 按社会需求调整中医护理本科培养目标。在巩固现有的基地上大力开发新的基地, 由省内到省外, 有国内到国外, 以实习促就业。
5.全程化
构建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是护理事业发展的必然, 仅仅靠毕业生自己努力求职来提高就业率是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 只有通过学校建立中医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 学校在学生进校后每学年要渐进性、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 加强职业价值观的教育, 激励护生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提高职业素质水平, 明确就业市场的严峻性, 降低期望值, 根据学校、学历、技术能力、身高、特长、经济情况、志向等因素实事求是, 增强自信心, 放弃等待观望的思想。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 并引导毕业生积极主动寻找就业信息, 参加各种招聘活动, 发挥就业指导对市场条件下毕业生就业的导向作用, 帮助毕业生及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6.社会化
医院应改善护士待遇, 目前在社会上护士得不到应用的重视, 可以说护士是“缺而不热”。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社会、医院里一直有重医轻护的偏见, 使得护理人员在医院中地位和重要性被人们忽视。医院应从学科发展, 护理工作需要出发, 适当降低用人的外形要求, 切实改善护士待遇, 关心他们的成长, 发挥他们的长处, 如中医护理本科毕业生文化水平高, 知识面宽, 有一定的外语、计数机、文献检索能力, 能应用西医和中医护理技术帮助病人解除痛苦。对医学、护理、心理、人文知识方面的问题有较深的思考, 并能用批评性思维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可促进护理学科向更高、更新层面发展, 使我们护理人才水平逐渐与国际接轨, 所以用人单位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使他们能逐渐担任医院工作中的重要角色。
7.多元化
中医护理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呈现多元化趋势, 大部分从事护理临床, 部分从事护理教育、预防保健、体检中心、社区医院、自主创业等, 还有的毕业生继续深造。所以, 在就业指导中帮助学生树立多元化就业理念, 充分认识当前择业制度, 并做好走向市场的心理准备, 确定就业的方向和目标, 以及朝该目标努力的具体措施, 提高就业成功率。
8.综合化
通过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护理本科毕业生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其中包括:专业思想、道德行为、应变能力、交流技巧、团队精神、自主学习能力、人文知识等。学校和临床在教学中要十分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如开展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竞赛, 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开展各项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 增强竞争力, 教育护理学生把握好就业机会, 积极大胆向社会推荐自己。
摘要:提高中医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率, 做到政府化、全面化、国际化、一体化、全程化、社会化、多元化、综合化等, 促进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改善, 使广大毕业生能及时找到适合自己满意的岗位, 社会用人单位及时找到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中医护理,就业率,就业指导,体系
参考文献
[1]邵丽霞, 孔禾, 乌云等.护理本专科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7, 23 (2) :201-203.
[2]郝继伟, 陈超然, 黄志红等.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 2007, 2 (21) :332-333.
[3]郑确辉.拓宽大学毕业生就业门路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04, 3 (25) :47-49.
[4]简爱华.护理院校构建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的探讨[J].护理研究, 2008, 2 (22) :356-358.
[5]刘文清, 王晓湘.本科护生毕业前就业态度调查与分析[J].西南国防医学, 2008, 18 (3) :409-410.
中医学毕业论文 篇4
中医博大淳厚的情义常常令人感动。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开宗明义提倡为医者必须要有医德,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而论述大医修养的两个方面:精与诚。精,指专业熟练;诚,指品德高尚。提出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每次诵读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一:针灸治疗HZ止痛效应分析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简称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神经节及皮肤,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其特点是侵害单侧一个或多个皮区,多表现为躯干的环状或条形损害。
笔者采用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运用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观察不同针灸方法的止痛效应,并分析患者满意度与止痛效应的关系,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病例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中医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为4月—10月针灸科、皮肤科住院或门诊患者。
将101例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采用中心随机的方法,分配至A组(电针组)30例、B组(铺棉灸组)23例、C组(火针组)25例、D组(叩刺拔罐组)23例。
剔除5例误纳病例及2例脱落病例,结果最后符合方案A组27例、B组23例、C组24例、D组20例,共94例。
其中男54例(57.4%),女40例(42.6%);年龄最小20岁,最大70岁,平均(43.61±1.59)岁。
4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生命体征情况,经统计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两组患者不适至初诊时间、疱疹情况,经统计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组间具有可比性。
1.2试验标准
(1)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蛇串疮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2]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
(2)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岁;②出现疱疹1~7天内,未经过抗病毒和止痛治疗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接受本课题组各种治疗方法、服从课题组安排者。
(3)排除标准①属于带状疱疹的特殊类型,包括眼、耳带状疱疹、内脏带状疱疹、脑膜带状疱疹、泛发性带状疱疹、无疹型带状疱疹;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④瘢痕体质者;⑤合并严重的心血管、
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结缔组织病、血友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⑥病情危重,难以对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确切评价者;⑦1个月内应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
1.3治疗方法
4组患者疱疹局部均保持皮肤清洁,注意保护皮损。
治疗时取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进行。
(1)A组(电针组)取穴:阿是穴(病变皮损处)、夹脊穴(患侧)、支沟穴、后溪穴。
操作方法:所有穴位定位均按照《国家标准经穴部位》[3]取穴。
阿是穴用平刺法局部围针刺,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支沟穴、后溪穴直刺,均进针约0.8~1.0寸,针刺得气后,接韩氏穴位刺激仪,采用疏密波,频率为2/100Hz,2~5mA,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30min后出针。
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计1个疗程。
(2)B组(电针+铺棉灸组)铺棉灸操作方法:将脱脂干棉花撕成薄如蝉翼,约3cm×3cm大小棉片,根据皮损的面积决定施灸棉片的数量。
铺在阿是穴上,用火柴点燃烧尽棉花,每次施灸3遍。
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
(3)C组(电针+火针组)火针操作方法:术者左手持点燃的酒精灯,右手持中粗火针在外焰加热针体,直至将针尖烧至红白后,迅速准确地刺入疱疹中央约0.2~0.3cm,根据疱疹数量的多少,先刺早发的疱疹,每次选择3~5个,每个疱疹针刺2次,术毕挤出疱液,按压约30秒钟,涂上一层万花油。
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
(4)D组(电针+叩刺拔罐组)叩刺拔罐方法:术者以一次性梅花针叩刺阿是穴,以局部微渗血为度,然后选择大小合适的玻璃罐,迅速拔按在叩刺部位及病损两端。
留罐5~10min,出血3~5mL,取罐后用活力碘消毒患处,视疱疹面积大小,决定火罐的型号和数量。
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
1.4观察指标
(1)疼痛评价指标①疼痛强度(VAS评定法,单位:mm):记录观察点前24h内最痛点。
以100mm标识,0表示不痛,100mm表示患者能够想象的最大疼痛强度。
②疼痛缓解程度(%):记录观察点前24h内疼痛强度与基线相比的缓解情况。
记录范围0~100%,0表示完全没有缓解,100%表示完全缓解。
③疼痛开始缓解时间(d):从患者开始感觉有疼痛到疼痛缓解程度恒定在30%以上所需的时间。
④疼痛持续时间(d):从患者开始感觉有疼痛到疼痛完全消失所需的时间。
于观察第1~10天每次治疗前、第11天记录。
③④项如在疗程内无法记录(疼痛未缓解或者消失),则在第22、30、60、90天随访时记录。
(2)患者满意度:用标尺法,0~100代表患者对其所接受的治疗措施的耐受性,100分表示很满意,0分为很不满意,让患者读出最能代表其耐受程度的位置,并记录读数(分)。
于第11天记录。
1.5统计方法
数值以(珋x±s)表示,所有数据进行比较前,经过K-S正态分布检验。
正态分布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
非正态分布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
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患者满意度与VAS疼痛评分的关系
见表1和图1。
各组带状疱疹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减少,且治疗后各组VAS评分存在差异(P<0.05),A组治疗后VAS评分为(0.63±1.62)分,B组(8.04±10.95)分。
4组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经1疗程的针灸治疗后,针灸各组的总体止痛效应相当。
经治疗后,各组带状疱疹患者的满意度有一定的不同(P<0.05),A组(电针组)、C组(电针+火针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B组(电针+铺棉灸组)、D组(电针+叩刺拔罐组)(P<0.05);电针组与电针+火针组患者的满意度相当(P>0.05);电针+铺棉灸组、电针+叩刺拔罐组患者满意度相当(P>0.05)。
从患者角度分析,较电针+铺棉灸、电针+叩刺拔罐,患者更加认同电针治疗或电针结合火针治疗。
病人满意度是指病人凭着自己对健康的理解,权衡自己的经济条件,结合自己对医疗保健的要求,对所接受的医疗服务的综合评价。
[4]涉及整个疾病就诊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图1,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之间均无显著的相关性(均P>0.05)。
2.2患者满意度与患者疼痛缓解、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程度的关系
见表2和图2。
4组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疼痛缓解程度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以A组(电针组)较B组(电针+铺棉灸组)疼痛缓解程度更明显(P<0.01)。
四组患者的满意度与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5)。
3讨论
带状疱疹属中医“蛇串疮”范畴,其发生多因机体正气不足,湿热毒邪循肝胆经络熏蒸肌肤;在病变后期,余毒未清,瘀血阻滞肌肤而发生神经痛。
神经痛为带状疱疹特征之一,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出现,神经痛是带状疱疹困扰患者的主要原因。
止痛是针灸的一大功能,针灸有减轻带状疱疹疼痛、缩短疼痛持续时间等作用[5-6]。
本方案取阿是穴、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治疗,本取穴方案从蛇串疮病机出发,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止痛的作用。
采用电针法、电针+铺棉灸法、电针+火针法、电针+叩刺拔罐法治疗带状疱疹患者,虽治疗后各组的VAS评分、疼痛缓解程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但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的疼痛强度、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各止前效应指标,除了疼痛缓解程度A组优于B组外,余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组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考虑与带状疱疹的自然病程一般为2-3周[7]有关,
估计到治疗后的观察点,大部分患者自然病程已向痊愈转归,因此无法体现各疗法止痛效应的差别。
电针法为阿是穴围针刺加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电针治疗,其余三种疗法分别为在此基础上加上铺棉灸法、火针法、叩刺拔罐法,治疗后VAS评分A组(电针组)明显低于B组(电针+铺棉灸组),而疼痛缓解程度A组优于B组,
结果说明针灸本身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疼痛,将电针和铺棉灸重叠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不仅不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可能还增加了患者的疼痛。
本研究中的患者满意度,是患者将其所接受的治疗措施的耐受性用0~100分表示出来,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属病人报告的临床结局。
病人报告的临床资料已成为临床疗效评价关注的焦点,可用于最佳治疗方案的评价与选择。
[8]本研究结果发现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更加认同电针治疗或电针结合火针治疗,但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的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二:循证医学针灸证据评析
1针灸研究证据的来源和范畴的确立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对针灸医学的启示,根据针灸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证据来源范围,本研究确定的针灸研究证据范畴主要包括:现代研究证据、古籍载录证据、专家经验证据,其中现代研究证据又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
下面对各类研究证据的特点和纳入理由作简要阐述。
1.1古籍载录证据流传至今的针灸古代医籍是历代针灸临床经验的积累,不仅涵盖了针灸安全有效的成功经验、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等有价值的信息,并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反复证实了其真实性、可靠性和适用性。
因此,古代医籍载录的相关针灸防治疾病证据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古籍载录证据涵盖清代以前所有针灸治疗类文献,从内容形式上说主要包括以疾病为纲的针灸处方文献和针灸医案。
1.2专家经验证据经验类文献对于临床医学来讲往往是最直接的体验记录,是临床实践与医学理论相结合、突破和创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指导意义。
因此针灸专家经验总结也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
本研究纳入的专家经验总结主要为19以后国内针灸专家的临床经验类文献,按照专家资质分为针灸名老中医专家经验和一般针灸专家经验。
1.3现代临床研究证据近现代临床研究文献是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的主要来源。
针灸学的特点之一是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并且疗法丰富,因此采用统一、标准化治疗方案的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不足以代表针灸临床研究的全貌。
因此,本研究除了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还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没有纳入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
(1)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是被认为是评价医学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研究设计,证据的论证强度和科学性最佳[4]。
中医毕业论文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课题根据经济发展状况选择了广东省有代表性的5个地市进行调查,分别是深圳、中山、揭阳、湛江、韶关,涵盖了珠三角地区、粤东地区、粤西地区、粤北地区。以2002~2008年广东省内就业的80名中医类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其中,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46名,南方医科大学中医专业13名,湖北中医学院11名,暨南大学中医专业6名,湖南中医药大学4名,工作从事的专科包括中医内科、中医骨伤科、针灸推拿科、中西医结合科等。主要调查毕业生所在单位对该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评价。
1.2 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联系各地人事部门、卫生部门,取得2002~2008年毕业到当地工作的中医类学生的就业单位信息;然后,直接到毕业生就业单位的人事部门发放调查问卷,由毕业生工作单位的人事部门及相关科室填好问卷后回收。问卷内容包括:毕业生的思想表现、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临床技能、工作能力与水平、创新能力、中医水平、与同事协作精神、工作实绩、综合评价等几个方面。毕业生就业单位对其的评价分为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4个等级。问卷还设计了毕业生就业单位对该毕业生总体评价及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及建议一栏,由就业单位进行填写。填写完毕,经毕业生工作单位盖章后寄回课题组。
2 结果
目前中医专业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尚可,其中,就业单位对毕业生思想表现、敬业精神、工作态度满意度达83.75%,但毕业生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满意度及为46.25%,中医毕业生临床技能较西医类毕业生明显不足,满意度为77.50%,总体工作能力与水平仍需提高,满意度为70.00%,另外,近几年中医类毕业生对传统中医的认识较浅,中医水平稍显不足,满意度为65.00%。见表1。
3 讨论
就业指导是国家人才规划的长远战略,是实现人才匹配的有效途径,随着中医类本科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中医类毕业生学历的逐步提高,本科生就业压力渐增,改进与完善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发挥就业导向作用,能帮助中医类本科生挖掘个人潜质、完善自我、提升就业竞争力,为国家培养更适合社会需求的中医类专业人才。针对课题组调查结果,结合目前中医类专业就业指导课程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 加强创新能力及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医疗卫生工作要适应时代发展,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必须拥有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加强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培养新型医学人才的根本保证,因此,医学教育不仅应培养医学生基本的医学理论、医技能力,而且要培养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1]。发展创新教育首先要求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创新意识来源于人们对新鲜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授予其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吸收,能提高学生的接受效率,实现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其次,要求中医院校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展课外活动。随着社会对医学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单纯传统教学方法已难以满足这一需求,目前各国许多教育家主张在医学教育的各阶段采用PBL教学法,该法以问题为导向,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全面推行结合自身实践的PBL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第二课堂具有激发潜能、拓展兴趣的教学功能,能将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优化第二课堂活动形式,亦能切实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提高临床实践技能。中医院校可以通过增加实践课比例、完善技能考核制度等措施在第一课堂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2],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学术作品竞赛、暑期“三下乡”、社区卫生服务如义诊、义教、看望福利院老人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第二课堂强化专业技能,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课堂实验教学、课外实验室开放-课程见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的实践教学链[3]。
3.2 加强中医类学生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
“态度决定一切”,任何事情要想成功,没有严谨的思维和端正的态度是绝对行不通的。现代社会要求医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科研素养,而医学本身面对的是人体及其疾病,医疗及相关的医学科研直接对生命负责,所以中医院校要想培养出优质的高素质人才,首先得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实现其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上增加“发现问题”的能力[4]。中医院校可以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进实验室等措施,鼓励学生增强科学态度的培养,做到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培养亚里士多德“我爱老师,但我更爱真理”的勇气和精神[5]。中医类本科生无论临床技能还是科研思维都需要训练、培养,临床导师结合床旁教学,训练其规范化临床操作能力,培养认真、严谨的临床工作态度,科研导师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小课题、撰写论文,能有效帮助本科生形成一定科研思维;导师带领学生参与相关项目研究以及本科生进实验室参与基础实验的制度,能为本科生近距离接触科研提供平台,有助于他们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在科研团队的影响下形成严谨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3.3 加强引导中医类学生对传统中医的深入研究
医学教育是发展的教育,中医教育更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自1966年开始,中医院校多次进行教学改革,但总体上仍遵循西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6]。因此,继承不足、创新不够成为了当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难题。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积累形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文化、哲学三种学科属性的特点,对于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中医理论,要在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背景的情况下得到理解和接受是非常困难的。国医大师邓铁涛曾说过:“一个有水平的中医必须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熟谙中医经典,精通辨证论治”[7]。细数历代名医,无一不是博学广知,卓然成家的。因此,笔者认为,中医院校首先应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学生中普及并发扬,例如设置文、史、哲相关课程,以引导学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培养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为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中医院校应将“经典”著作设置为课程的重中之重。“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精髓,加强经典理论的学习,结合临床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经典,对于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水平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以上建议,不仅应单纯地在就业指导课中实施,还需要在整个中医类学生的教育体系中完善,以期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中医类毕业生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忠民.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3):25.
[2]杨燕玲.中医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探索[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6):27-28.
[3]云长海,宋晓明,董韬.实现应用型高等医学院校实践教学目标的探索[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3187.
[4]毛晓光,王挺,毛新军.变化驱动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1):84.
[5]孙景芬,康晓洁,宋禾.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J].中国科技信息,2009,(10):277.
[6]宋丹宁.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中医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制约因素探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305.
中医毕业论文 篇6
1 就业形势分析
1.1 社会就业大背景制约中医、中药学专科毕业生就业
近年来, 我国大学入学率不断提高。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显示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377.47万人, 比上年增加70.68万人, 增长23.04%[1]。可以预计, 随着大学生的增加,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日渐突出, 中医学与中药学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
1.2 就业能力影响中医、中药学专科毕业生就业
在“供需见面, 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下, 毕业生自身表现出来的就业能力对其能否顺利就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调查显示, 中医学与中药学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具有多元化倾向, 学生普遍感觉就业压力大, 对自身未来发展比较迷茫, 信心不足;在就业倾向上, 虽然将理想与现实结合, 认可农村基层单位, 认同社会平均月薪, 接受先就业再择业, 但受多元化因素影响, 所占比重仅为42.1%;从就业途径来看就业能力, 有28.7%的学生选择通过亲友等社会关系的介绍来就业。多元化的心理倾向导致学生自我定位不准, 影响就业。
在对中医药专科学生的专业水平调查中发现, 学生在知识结构与能力上仍有欠缺。表现在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际需要。中医类各专业在人才培养计划上各有侧重, 未能满足他们参加国家中医类执业资格理论考试的知识要求。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受入学时自身基础与学习能力的影响及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制约, 中医药专科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把握上有欠缺, 不少学生对就业单位组织的就业考核或考试没有信心, 认可自己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仅占全部学生的33.6%。通过对就业单位的访谈了解到, 就业单位对中药类毕业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认可度高, 而有37.5%的中医类学生的动手能力需极大地提高, 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调查发现, 就业单位相关领导对中医药专科学生在个人素质与公关能力方面的评价为基本满意, 部分为不太满意, 仅少数评价为很满意。这种评价直接影响到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与接纳。
1.3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关系着中医药学专科毕业生就业
中医学与中药学专科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中医药市场, 中医药市场的大小及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到对中医药专科毕业生的吸引力与接纳数量。通过调查走访发现, 社会普遍认可中医药的作用与价值, 但对中医药的现状及前景心存疑虑。88%的社会人士能接受中医药专科毕业生为其服务, 不清楚的为8%, 仅有4%的表示拒绝, 拒绝的理由为专科生水平有限或对中医药不认同。56.4%认为中医药专业和其它专业进行综合比较无明显优势或劣势, 15.8%认为中医药专业不如其他同级专业, 另有24.2%表示对这类专业不了解。对中医药行业现状及前景的看法上, 41.2%认为不容乐观、不断改进、会有突破, 28.7%认为市场小、生存艰难, 18.3%表示不清楚。也正是基于这些认识, 当被问及“如果自己儿女去读专科, 是否支持其选择中医药专业和选择中医药行业”时, 30.2%表示支持, 41.7%表示不清楚, 28.1%表示不支持。访谈对象多利用所在地的中医药部门和现代医药部门进行比较来佐证其观点。可以看出, 中医药的实际发展状况尤其是行业收入状况左右着人们对中医药的看法, 决定着专业对社会的吸引力。
2 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2.1 客观原因与对策分析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转型, 社会上富余劳动力充斥, 毕业生人数增加, 增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就业信息不畅和就业指导欠缺, 影响到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对自我的定位。这需要学校对他们提供有关职业规划和就业方面的帮助, 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就业的方针政策, 了解市场, 收集信息资料, 准确自我定位, 调整就业期望值, 明确就业目标。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适应程度不够, 导致中医药专科学生在执业证书与实践工作中的知识需求未能协调, 以及由于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制约, 客观上影响到了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在目前形势下, 这需要学校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在保证专业特色的同时保证专业基础知识满足就业执业的需要;另外, 可借助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要求加强人才培养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改进教学方法, 增加实践机会, 让学生夯实理论基础, 增强动手能力, 最终真正成为理论知识够用, 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目前中医院临床应用中医药的比例减少, 中医药产品创新不足。出现了中医阵地的严重萎缩和乏人乏术的困境, 中医医院和中医人员严重“西化”, 中医特色优势淡化。从中医药占医药卫生市场的份额来看, 2006年全国中医药统计表明:中医事业费仅相当卫生事业费的6.68%;中医 (综合) 医院平均每一职工年业务收入为6.23万元, 不足综合医院13.79万元的1/2。这既需要中医药行业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和发展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增加就业岗位的质与量, 更需要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在学生专业思想巩固方面加强教育引导。《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指出, 到2010年, 我国将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服务功能完善的中医药特色突出的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中医药产业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 可通过邀请中医药专业人士讲学、参观访问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等来引导学生了解中医药所面临的历史机遇。
2.2 主观原因与对策分析
调查显示, 在高校扩招的大环境下, 专科生源质量较扩招前降低。少部分中医药专科学生价值观取向存在偏颇, 主观上存在功利性较强, 就业期望值过高, 盲目跟风, 缺乏正确的自我规划, 影响和制约了就业;一部分学生思想上对自我要求过低, 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培养与提高, 自身素质大打折扣, 缺少了主流社会所需要的责任心、进取心、主动性、忍耐性、独立性及社交场合需要的介入能力、适应能力、控制能力和协调性等, 就业单位难以录用。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要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素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在具体操作上, 方法较多, 比如运用体育劳动等培养学生的韧性, 提高身体素质, 利用第二课堂、专项兴趣活动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同时, 当代大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问题不容忽视, 学校应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 有计划、有目的地施加影响, 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2]。面对就业压力, 中医学与中药学专科学生应和家庭成员一道及时认清形势, 不断充实自己, 锤炼自己, 完善自己, 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 及早调整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转变就业观念, 先就业再择业, 逐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3 结语
中医药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 有国家良好的政策支持, 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将中医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紧密结合, 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技术能力较强和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中医药人才, 促进中医学与中药学专科毕业生的就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edu.cn/, 2007-06-07.
中医毕业论文 篇7
然而, 目前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困境主要在于临床后期教学薄弱, 学生实践能力下降。这严重制约了医学生的培养质量。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湖南中医药大学开展了学生学习临床专业课时进入医院、临床实习前集中强化训练等诸多改革, 尤其是进行了毕业考核的改革探索。毕业考核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 通过严把这最后一关, 以考促学, 提升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 毕业考核的作用及原则
1.1 毕业考核的作用
在高校, 毕业考核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业情况的整体检查和验收, 即检查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要求, 培养的人才是否达到相关质量标准, 并以考核结果作为学生是否获得学分学位、准予结业毕业的根据。通过考核, 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认真学习相关知识, 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 提高其学习质量, 也可以磨练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
通过考核, 除了可以正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外,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是教师自我检查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并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另外, 通过考核, 也是学校校长、教务部门等了解教学情况、对高校进行教学评估、教育评价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总之, 毕业考核对高校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改革、评估等都有重要作用, 是高校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1.2 毕业考核的原则
根据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 主要有以下原则:一是强制性原则, 即所有高校毕业生都必须参加毕业考核, 缺考者因无成绩则不能毕业;二是公平性原则, 即毕业考核对所有学生在形式上必须是公平的;三是时限性原则, 即考核必须有时间规定, 要在短期内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精力等。除了上述一般原则外, 各高校由于培养目标、教学安排、课程性质等的不同, 还必须制定更详细具体的原则, 如命题原则、评分原则等。
2 医学高校本科生毕业考核的现状
目前, 我国很多医学高等院校本科生毕业考核还是采用毕业综合考试这种传统的方式, 考试形式为学绩考试, 其目的在于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即选取本专业的几门专业主干、基础课程, 组成一份综合试卷, 在毕业前进行考试, 成绩合格者, 授予学士学位。这种考核方式有益于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进行系统的检测, 可以有效保证毕业生的合格率。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 尤其是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 这种传统考核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理论、轻实践, 很多学生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 却轻视临床实践技能的操作, 导致“高分低能”现象, 而临床实践思维和技能的培养对医学毕业生是至关重要的;重结果、轻过程, 由于考试结果直接决定学生能否顺利毕业, 致使很多学生平时学习懒散、认为只要毕业考试前努力一到两个月就可以通过考试, 甚至产生采用舞弊通过考试的错误想法和行动。另外, 在这种考试模式的引导下, 导致很多学生满足于基本理论知识和书本知识的学习, 不利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也谈不上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性能力发展。
3 我校医学本科生毕业考核的改革措施
为了进一步推动和深化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对医学本科毕业生专业知识的检测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保证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湖南中医药大学参照国家执业医师资格制度的相关规定,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从2008年开始对原有的毕业考核方法进行改革。改革后的毕业考核由两部分组成:综合笔试和临床技能考核。
3.1 综合笔试
综合笔试由学校组织专家统一命题, 采用100分制, 按40%纳入毕业考核总成绩。综合笔试含基本理论考核 (占60分) 和病例分析 (占40分) 两部分。
各专业综合考试的内容及要求如下:①中医学专业 (中医临床、五官、骨伤、外科) :基本理论考核主要由4门主干基础课——中基、中诊、中药、方剂知识组成, 病例分析由1例内科病例和选做1例相关专业病例组成。②中西医结合专业:基本理论考核由中诊、方剂、药理、人体解剖学组成, 病例分析由1例内科病例和选做1例相关专业病例组成。③针灸推拿专业:基本理论考核包含中基、中诊、方剂、经络腧穴学知识。病例分析由1例内科病例和1个针灸推拿专科病例组成。④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理论考核由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西医诊断学及外科总论组成。病例分析由1例内科病例和选做1例相关专业病例组成。⑤护理学专业:基本理论考核包含:基础护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知识。病例分析:共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4个病例, 选做2个病例, 其中内科或外科病例为必答题。⑥口腔医学专业:基本理论考核为口腔解剖学知识。病例分析则是2例相关专业病例。⑦医学影像学专业:基本理论考核为人体解剖学和西医内科学知识, 病例分析为1例内科病例和1例相关专业病例。
3.2 临床技能考核
毕业临床技能考核时间一般在学生实习结束返校后第2周进行, 主要采取二站式方法考核, 个别专业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三站式、四站式方法考核。
考试实施基本流程:考生在候考室抽取顺序号后按号依序候考, 领取《考生评分册》并将有关信息填入首页。根据各专业相应考核方式, 在引导员带领下分别进入各考站参加考核。引导员在引导考生进入考室的同时将该考生的《考生评分册》保密传递给该考室的考官。考生进入考室后, 在考官指导下抽取考题, 按要求考核, 分别完成各站考核。全部考核结束后, 引导员将《考生评分册》交保密人员保管。
中医临床、骨伤、外科、中西结合及针灸专业采用二站式操作考试。第一站临床辨证诊断技能考核内容如下:①病史采集:考核试题提供主诉, 要求进一步采集病史及相关临床资料。②临床思维:根据以上病史资料, 要求回答可能的临床诊断并提出进一步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的建议及相关治疗方案。③辅助检查的判读能力:包括心电图、X线片、实验室检查。第二站临床诊疗技能考核内容如下:①内科基本体格检查。②中医基本操作:中医望诊、闻诊、切诊、针灸、推拿等中医临床技术操作能力。③西医基本操作:无菌操作、基本心肺复苏术、常用西医基本操作技能。
临床医学、护理、口腔、影像等专业则根据专业设置需要在此二站式基础上加入专业特色的技能考核。
通过4年的努力, 我校参照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模式, 制定以上医类本科毕业生临床技能考核实施方案和考核大纲, 建立起了一种科学性、客观性、有效性、合理性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医类学生专业综合笔试及两站式临床技能操作考试的毕业考核评估新体系。
通过毕业考核的改革, 不但保证了毕业考核的客观、公正性, 最重要的是提高了我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临床实践能力, 真正发挥了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作用, 从而有效保障了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潘懋元, 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240-242.
[2]邓永志, 宫晓燕, 辛国, 等.深化毕业考试改革培养高质量中医人才[J].中医教育, 2010, 29 (5) :28.
[3]张建林, 梅冠廷, 黄应堂, 等.毕业考试模式构建与实践, 教育研究[J].2006 (24) :33-34.
[4]骆永忠.医学生毕业考核的改革探索与实践[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5) :554.
[5]徐涛, 乔海琦, 熊建团, 等.以毕业考核为导向, 注重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水平[J].医学信息, 2010 (3) :624.
中医毕业论文 篇8
关键词: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类毕业生,就业工作
当前, 我国高等药学类教育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各种矛盾与问题的凸显期。各高等院校的药学类专业纷纷扩大招生规模, 这对于发展我国药学事业, 培养更多药学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药学类毕业生专业性强, 就业方向窄,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新时期如何客观认识当前药学类毕业生就业形势, 正确分析当前就业矛盾和问题, 因势利导, 深化改革, 完善政策, 变挑战为机遇是摆在药学教育和就业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一、南京中医药大学就业工作开展现状
南京中医药大学是以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我校近几年完成了从千人大学向万人大学的跨越, 但是这个跨越也给学校就业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根据形势变化, 采取切实措施, 使就业工作逐渐呈现出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新特点。学校明确校、院两级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职责, 实行“一把手工程”, 并不断建立科学的就业工作考核评估体系, 经费上重点支持各学院各专业就业指导、服务、市场拓展、调研、供需洽谈、信息发布、推进基层就业等活动的开展;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必修课课程建设为抓手, 不断加强和提高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逐步实现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水平, 毕业生年终就业率都能够保持在90%以上。
二、药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医药事业发展很快, 对药学毕业生基本保持着较旺盛的需求。但近些年来, 全国新增加了不少药学院系, 同时由于毕业生的主动择业意识尚不能适应就业市场化需求, 使得药学类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困难逐渐加大。
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 2006年有药学类毕业生628名, 发展到2009年达到917名, 期间2008年为1022名, 达到历史峰值。无论是招生数量上还是专业拓展上都较以往有大幅度提高。 (详见表一)
我通过分析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类专业毕业生2006年至2009年就业情况, 总结其呈现的几个特点。
1. 从就业单位分布来看 (详见附表二) :
近4年有54%以上毕业生进入医药相关企业, 如制药企业、药厂、药房、化工类企业等;近8%毕业生在非医药企业工作, 如物流、电子等;有近15%毕业生进入医疗卫生单位药剂等部门工作, 约13%毕业生选择升学或出国深造, 还有近10%学生分布在其他各类单位。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医药行业、医疗卫生单位和升学是毕业生的首选。
2. 从地区看:
近几年, 南京、泰州、连云港、常州、苏州等地的医药企业快速发展, 对药学类毕业生需求较旺, 但省内欠发达地区如苏北虽然有较大用人需求, 但往往毕业生不愿意到经济相对落后地方工作, 另外, 医药发展较好的省外地区也有较大需求量。
3. 从性别看:
男生一次就业率要高于女生, 市场对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求都比较高。
4. 从岗位看:
医药营销岗位市场需求远远多于医药行业其他岗位, 但愿意从事医药销售行业的学生数量不是很多。
5. 在非医药企业工作的毕业生及参加国家、地方基层项目如村官、西部和苏北计划的毕业生也逐步增加。
三、药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措施
从根本上说, 当前药学类毕业生就业问题, 是药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解决, 也是高等医药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药学类院校要根据国家医药事业发展状况, 主动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就业指导体系。我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努力。
1. 建立药学类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 以适应医药市场经济的发展。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或服务多局限于校园招聘会和就业手续办理, 这仅是短暂的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手段, 而构建药学类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才是稳定的、持续的促进毕业生就业方案[1]。就业管理部门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研究市场、培育市场, 定期研究、分析药学类大学生就业市场形势与走向, 统计分析全国药学类就业市场情况相关数据, 为药学类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科学、理性的指导依据。在市场研究的同时, 也要制定中长期就业市场开发战略和具体市场组织、开发计划。
2. 加大药学类学生择业观念指导力度。
我根据从事就业指导方面工作的经验分析, 药学类毕业生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错误择业观念: (1) 虽有就业压力, 但多持观望态度, 尤其是本一批次毕业生; (2) 对薪水和就业地区看的很重, 不愿到艰苦地区或岗位工作; (3) 部分毕业生尤其是女生, 只愿意在QA、QC、药品研发及事业单位等稳定部门工作, 择业面比较窄; (4) 部分学生把就业寄托于家庭; (5) 考研学生过于依赖考研, 未做好两手准备; (6) 少部分毕业生择业三心二意, 面试多家可以签约单位而错过很多择业机会。针对以上情况, 学校要引导毕业生树立规划意识, 加强医药市场和就业政策的宣传, 引导毕业生树立诚信守约意识, 提升求职技巧和端正职业认识。
3. 提升药学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药学类专业岗位对毕业生的科研能力、实验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 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 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以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为例, 学院以本科生导师制度为抓手, 以科研骨干培训班、中药鉴定培训班、精密仪器培训班、实验技能大赛等为平台, 从中低年级广泛引导学生参与省、校科技创新比赛及立项活动, 不断扶持和培育学生科研活动与兴趣, 同时通过开展“杏林学子修身工程”、大学生素质拓展之“八个一”工程、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以及文化艺术节等社团活动培养和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而有效提升其就业核心竞争力。
4. 建立以生涯规划为主体的药学类就业指导体系。
大学生涯目标是指大学生根据社会期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确立自我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 生涯教育不仅为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导向, 也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既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中的核心问题[2]。药学类就业指导要根据药学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特点, 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相结合的全过程药学类就业指导体系, 并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 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 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
5. 重视毕业生个性特征, 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目前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仍是大学生接受职业规划教育的主要渠道, 这在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了解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树立职业规划意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部分院校指导课程以大班教学模式授课, 且主要针对毕业班和新生班级, 因此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实际效果不明显, 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与学生希望得到个性指导的期望值存在一定距离。因此学校要探索创新个性化指导模式, 如建立“就业与职业规划咨询室”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方案, 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6. 药学类专业结构和教育体制适当调整与改革。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已趋市场化, 但药学类专业结构调整滞后, 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 部分药学类专业及课程未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和设置, 有较大盲目性;而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药学类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了解市场, 掌握市场需求, 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
四、总结
医药行业作为国家一项重大产业一直以来都得以重视发展,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行业出现了一些制约自身发展的新问题, 目前正处于艰难的调整规范期。在此期间, 药学类大学生的就业态势势必由于行业的暂时不景气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3]。但是药学类毕业生凝聚着巨大的人力资本, 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 如果较大规模的药学类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 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而且将打击社会和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热情, 对药学类劳动力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药学类毕业生就业问题, 应引起高等院校和社会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 切实加以解决, 以为我国药学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兴权.校园招聘会.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下的创新发展-访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李忠军.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02) .
[2]陈秀珍.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缺失的原因分析.科教文汇 (教育教学) , 2007, (3) :44.
中医毕业论文 篇9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时段为2013年5月至8月, 采用问卷法的方式进行, 调查对象为我校2008-2012届在浙江省内就业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和目前仍在继续学习的毕业生。被调查的用人单位及就业毕业生分布于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台州、舟山、嘉兴、绍兴、湖州、衢州、丽水等浙江省各地市, 其中向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81份, 回收有效问卷79份, 回收率为97.53%;向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140份, 回收有效问卷136份, 回收率为97.14%。在被调查的136名毕业生中, 在省级医院就业的有9人, 占6.62%;在地市级医院就业的有30人, 占22.06%;在县区级医院就业的有58人, 占42.65%;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乡镇卫生院) 就业的有8人, 占5.88%;在卫生主管部门就业的有3人, 占2.20%;在继续求学深造的有28人, 占20.59%。本次调查的毕业生分布结构比例与毕业时就业流向结构大体相当。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毕业生的自我评价及对学校相关工作的评价
从表1可看出, 我校毕业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满意度较高, 其中对毕业生的总体素质和质量评价, 非常满意、满意和比较满意比例合计为99.26%, 说明毕业生对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比较自信;对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状态评价, 非常满意、满意和比较满意比例合计为91.18%, 说明绝大多数毕业生能够胜任工作岗位, 就业的层次和质量总体较高, 在工作中能够获得成就感[2]。在毕业生对学校各项工作评价的11个项目中, 对基础课程教学效果非常满意、满意和比较满意比例合计为90.44%, 对专业课程教学效果非常满意、满意和比较满意比例合计为91.91%, 说明基础课程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总体情况还不错, 但基础课程教学相对薄弱, 需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加强;对教师教学水平和师资队伍实力非常满意、满意和比较满意比例合计为94.12%, 评价较高, 这跟安排高年资教师负责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有关;对本专业学风非常满意、满意和比较满意比例合计为92.64%, 对辅导员、班主任工作非常满意、满意和比较满意比例合计为94.85%, 说明我校的学生思政工作务实有效, 得到毕业生的普遍认可。毕业生满意度相对较低的5个项目分别是:实践教学效果, 非常满意、满意和比较满意比例合计为86.03%;学校提供的锻炼及发展平台, 非常满意、满意和比较满意比例合计为83.82%;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 非常满意、满意和比较满意比例合计为86.77%;任课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非常满意、满意和比较满意比例合计为88.23%;所学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分配, 非常满意、满意和比较满意比例合计为87.50%。说明受调查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学校提供的学习资源和锻炼及发展平台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分配不够合理, 实践教学环节有待加强, 任课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偏少, 在以后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加以改进和提高。
2.2 毕业生认为学校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方面应该实施的改革
为充分了解毕业生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在针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设计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方面应做哪些改革”的题目。从表2可看出, 毕业生对专业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尤为重视。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强化教学的实习、见习及社会实践环节, 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加强基础知识的培养、拓宽知识面。说明在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 更加体会到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 才能在临床一线站稳脚跟。排名第四的是加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说明我校毕业生科研能力整体偏弱, 不能满足岗位需求, 科研创新思维有待加强。毕业生对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寄以较大期望, 课堂教学还需加大改革和调整的力度。此外, 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英语及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也需加强, 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2.3 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工作稳定性
从表3可知, 超过一半毕业生通过竞争性选拔考试 (一般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 获得第一份工作排名第一, 说明我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竞争能力较强, 笔试和面试的综合成绩较好;通过校外招聘会和校内招聘会获得就业岗位的比例为22.79%, 位居第二, 可见参加招聘会仍然是毕业生获得工作的重要途径, 校外招聘会的成功率大于校内招聘会;通过媒体网络获得就业岗位的比例为8.82%, 说明媒体网络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日益增强;通过亲朋好友获得工作岗位的比例为6.62%, 说明通过人脉资源获得工作岗位的情况仍然存在, 但比例较低, 已不是主要就业途径。
从表4可知, 我校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较高, 现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完全对口和基本对口合计比例达97.06%, 另有2.94%为基本不对口。说明临床医学专业的设置及招生规模与社会需求吻合度较高, 对区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较大。
从表5可知, 我校毕业生对就业单位忠诚度较高, 在第一次就业后就没有更换过工作和毕业后一直在读书的比例合计为88.97% (其中前者为70.59%, 后者为18.38) , 第一次就业后更换过一次工作的占11.03%, 更换过两次及以上工作的毕业生为0.00%, 说明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工作稳定性较高, 这也是用人单位招录我校毕业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建议与对策
3.1 加强学生临床操作能力培训和考核
首先要加强硬件建设, 对学校现有临床技能中心进行改扩建, 扩大用房面积, 添置仪器设备, 扩充训练项目, 增加对学生开放的时间, 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 选派优秀临床医师进行培训指导, 增强培训效果。其次要改革考核方法, 增加实践课的比例, 在学生成绩评定体系中提高实践考核占总成绩的百分比, 实行临床技能分级考核制度, 实习前技能考核不合格者暂缓参加实习, 提高学生参与临床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考试检验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3.2 加强师资力量整合和学习资源建设
要进一步理顺关系, 加强对直属附属医院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抽调各直属附属医院精干力量组建临床医学主干课程教研室, 完善考核和奖励机制, 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具有高级职称的临床医师积极参与本科教学和担任本科生导师, 激励教师多对学生进行辅导, 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加强师资培训, 引入新的教学方法, 革新教学内容, 优化课程设置, 开展教学改革和课程整合, 建设更多网络精品课程, 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为不断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提供根本保障。
3.3 加强学生科研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
从调查结果来看, 毕业生普遍认为在校期间应加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学校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学术资源, 制定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计划, 开设科研训练课程和专题学术讲座, 介绍文献检索、课题申报、标书撰写、科研方法、科研流程、学科研究进展、数据处理和论文写作等, 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通过在学生中举办学术论坛、征文比赛、科研课题研讨、科研先进评比等活动, 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使学生进一步开阔视野、活跃思维[3]。
3.4 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择业观念指导
制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案, 在毕业生中着重开展沟通及组织协调能力培养、面试技巧培训和就业能力评价等为主的教育。邀请知名医护人员及校友与毕业生面对面进行交流, 为毕业生提供咨询与辅导。就业指导教师要针对每位毕业生的不同情况, 进行个体指导, 使每位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特长和能力, 对自己的就业目标做出科学定位, 理性评价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正确处理理想岗位与合适岗位、就业与择业的辩证关系,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促使学生充分就业[4]。
摘要:通过对浙江中医药大学2008—2012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质量跟踪调查, 系统掌握毕业生的自我评价及对母校评价, 了解毕业生对我校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意见, 找出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医学毕业生,质量调查,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丁艳霞, 孟艳举, 李税琪, 等.郑州大学医学院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9:18-19.
[2]赵铁, 朱少雄.广西大学毕业生追踪调查研究[J].高教论坛, 2003, 2:143-149.
[3]徐浩, 常虎飞, 刘亚东.延安大学医学院临床专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分析[J].鸡西大学学报, 2010, 10 (3) :16-17.
【中医毕业论文】推荐阅读: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07-24
中医学本科毕业指导论文05-27
中医专业毕业自我鉴定11-03
中医毕业生自我鉴定08-23
云南中医学院关于2006届毕业生档案材料07-19
《中医条例》论文07-11
中医改革论文09-21
中医诊疗论文12-05
中医药膳论文10-03
中医营养论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