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改革论文(精选12篇)
中医改革论文 篇1
中医护理防重于治, 注重养生, 应积极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 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然而, 中医护理内容多而学时少, 理论抽象而玄奥, 笔者结合学生和学校的实际, 以中医护理课程教学为载体, 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
在中医护理的教学中, 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合理, 高素质的教学团队, 是保证教学的基本条件。目前, 护理专业中医护理总学时为54学时, 由于学时数过少, 作为教师要把握教学重点, 详略得当。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变成师生共同参与, 如围绕教学内容, 在课堂中设想与我们的生活相关的话题, 在联系生活实际中, 使学生边学边用, 切身体会“中医和我们”的密切关系, 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二渗透中医医学史教学, 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和中医文化兴趣
在课本上有一些内容, 如绪论中提到的中医大家的著作及相关学术观点, 对于这一部分教材的处理, 一些教师认为它形同虚设, 不讲也罢。其实这部分内容就是关于中医发展史的教学内容, 值得好好去开发、利用, 教师用医学家的伟大人格魅力来影响教育学生, 对帮助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优良的科学品质能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如在讲解中医大家孙思邈时, 介绍其撰有《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各三十卷, 内容涉及针灸、养生等各方面知识。同时介绍孙氏著有大医精诚:为医者当博学多识, 对患者要有深切的同情, 要一视同仁等, 如此才算“苍生大医”。同时, 一个医学家治病救人的过程包含了中医大家的思维能力, 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 可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逐步培养科学能力和对中医文化的兴趣。
三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加强实践教学
中医护理中, 针灸推拿部分应为教学重点, 根据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对针灸推拿部分听过见过, 甚至实践过, 对此有浓厚兴趣。在教学中, 我综合运用课堂授课、实践教学、技能训练和实践考试等多种教学方法, 结合针灸挂图, 更加直观清晰地向学生展示经络、腧穴的位置。同时, 结合实践课, 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充分开展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做到心到、手到, 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四开展中医选修课程, 扩展知识面
丁悦森等针对开设中医学相关选修课程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学生满意程度颇高, 学习热情非常高涨。100%的同学认为通过中医选修课程的学习, 增加了对中医学和针灸推拿学的兴趣, 同时也巩固了中医针灸推拿知识及技能。刘革新等通过问卷调查指出:目前课程设置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选修课范围太小。有关对选修课方面存在的问题讨论与研究的较少, 开展选修课对于学生大有裨益, 因此, 我校积极尝试开展选修课, 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尤其在开展与中医知识相关课程上有较好效果, 深受广大学生欢迎。我校先后开设了十三期《推拿培训》短期学习班。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之一, 学习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 经过培训的学生掌握了一技之长, 熟悉了中医传统治病养生的保健方法。实践证明, 开设相关中医选修课程既能弥补中医护理学课堂教学的不足, 又能在学校中营造中医文化氛围, 激发了学生对中医护理学的学习热情。
五开展中医实践技能竞赛, 开办中医讲座, 巩固学习成果, 推广中医文化
我校为弘扬针灸推拿传统医学文化知识,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尝试举行了学习活动之针灸推拿技能知识竞赛。通过这样的比赛,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此外, 我校多次举办中医知识讲座, 如“中医适宜技术在社区的开展”、“推拿按摩古今谈”、“中医传统疗法防治老年性高血压”等专题讲座, 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中医护理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中医文化兴趣, 采用与学校、学生适合的教学手段是重视学生长远发展、培养学生中医文化素养的良好途径。我校通过中医护理教学改革, 有效地提高了中医护理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秋平.中医护理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南方护理学报, 2005 (12) :69
[2]丁悦森、张俊玲.关于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5 (6) :739~740
[3]刘革新、王力、王艳等.高等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探讨[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4 (3) :275
中医改革论文 篇2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有独立的基础理论和理法方药体系,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人类对疾病认识不断深入,求知欲望的不断增强,传统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只注重老师单方向对学生知识的输送,而忽视了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既会使学生失去对中医儿科学的学习兴趣,又会使这类教学模式下的产物失去独立应对患者、甚至是医患关系的能力。
因此,对于已经储备了一定专业知识的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如何寻找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中医儿科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情境式教学在中医儿科学的应用
临床思维具有渐进性、对立统一性及反复修正、反复验证的特点[1]。
临床医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积累的临床经验,对疾病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认识过程,它贯穿于整个医疗过程之中。
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在医疗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
对于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医学生刚开始接触临床,正确引导其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是培养其成为一名合格临床医生的必要条件。
情境式教学系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建立的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情境式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设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2]。
情境模拟教学法是一种良好的、互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营造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整合中医思维,弥补临床实践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典型病例的情境式教学,是模拟真实患儿家属带患儿的就诊过程,可以教师或学生模拟患儿入门诊就诊,由学生充当接诊医生,去采集病史、查体。
结合其已有的化验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作出初步诊断,列出诊断依据,并进一步行鉴别诊断的分析,并顺序由教师导出主要疾病的进展过程、各阶段的主要症状体征及检验特点,进一步导出针对的处理措施。
如一个胎黄的患儿就诊,我们先要知道发病的时间,进展的速度,有何伴随症状,家族史、个人史有何特别,舌象、脉象特点,二便情况,结合血常规、肝功能、CRP-S、溶血全套等检查结果,先明确诊断,分析原因,再考虑相对应的治疗方案,可能出现的预后,至此,一个疾病经过这样系统的梳理,学生就能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记忆及处理了。
因此,我们在儿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典型病例情境式教学方法,将还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学生完全放在一个临床医生的角度去首诊患者,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逐步提高其诊断及治疗水平。
这样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传授中医儿科学的内容的教学模式能改变教师单一输送知识而学生完全被动授予,教师们“联袂演出”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们满脸“无所谓”在台下“昏昏欲睡”;亦能使学生从头到尾梳理一遍已学过的理论知识,便于与临床结合,使自己的所学所知进一步的服务于临床,培养医学生“类临床医生思维”。
在情境教学中加入一些突发因素,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急能力,面对日益复杂的医患关系,使学生能进一步全面的面对一个诊疗过程。
这一教学方法在中医临床教学中的运用,更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因人因地制宜”等基本原则,能让学生更快地掌握应用中医药思维方法处理儿科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宜中医学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2临床见习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而临床见习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其目标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际临床工作能力。
研究生在通过本科学习期间对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典型案例的情境式教学对理论知识的梳理和巩固,这时候需要学习的就是如何使理论与临床更好的结合,如何使理论更好的服务临床。
通常以儿科常见病为重点由教师进行示教进行问诊及体格检查,并鼓励学生进一步完善问诊内容,同时让学生体验阳性体征的感受。
中医改革论文 篇3
摘 要:国内中医院校中医专业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教学学时安排少,学生不重视,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应从加强教材建设、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中医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H319.1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是中医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涵盖了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门学科的知识。目前,国内中医药院校都将它作为中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同时与中医中药临床的联系也十分密切 [1]。中医常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里的“正气”是指机体能够驱除外邪、内邪,维护人体健康的各种因素,其中就包括人体的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功能;“邪”则是指破坏人体内部和破坏人体与外界环境间相对平衡状态的各种有害因素,其中就包括细菌、病毒在内的一切致病因素。这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学与免疫学紧密联系的基础;中医外感病邪的疠气往往与医学微生物学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感染有关;西周时期的《周礼.疾医》里描述“四时皆有疬疾”,而“秋时有疟寒疾”,其中描述的疟寒疾即是人体寄生虫学的疟疾[2]。从上述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中医药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中医专业学生掌握好《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实践技能,对于学生将来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和将中西医有机结合起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中医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现状
通过对国内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和相关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调查,中医院校本课程的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由于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多,不仅要系统学习中医中药的各门课程,还要学习西医的一些基础课程,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学校教务部门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往往中医和中药学课程为主,《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作为一门西医基础课,往往不能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很多专业都将这门课作为考查课或选修课,导致不少同学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将来的临床实践意义不大,因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3];②中医院校西医基础课的课时数普遍不足,对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中医专业都只安排了60-72学时的教学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64学时,试验教学8-12学时,而在西医院校中,临床医学、口腔、影像以及护理学等专业都将本课程拆分为《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门课程,总共安排180-210个教学学时,其中理论课时为110-130学时,实验课为60-80学时,远超中医院校的安排。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教学学时的安排都要远远少于西医院校,导致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不能充分展开。然而,要像西医院校那样大幅度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的课时非常困难,对于中医院校的学生而言,势必会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因而,要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安排下保证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果,对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2.中医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体会
鉴于在中医专业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改革的思路和个人体会整理如下。
2.1 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学校教学的灵魂,是课堂教学的范本。我们以中医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重新构建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重新选定并积极参与编写适合中医专业教学的教材,如本教研室选派了几位高年资的教师参加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十二五规划教材-《医学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及时将有关医学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领域的最新中医药研究成果写入教材,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教材的内容,使教材建设紧跟科研和临床,突出科学性、新颖性和创新性。同时,我们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做了大量的优化工作,将一些与中医药联系密切的内容作为课堂讲授的重点,如在医学免疫学部分,我们将“中医药与免疫”这一章作为本专业的重点讲授内容,培育和强化中西医结合的理念;此外,我们在领会和掌握中医专业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有关本课程的考试范围和要点的基础上,将考纲中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作为重点讲解,而一些不作要求的或者了解内容则调整为学生课堂外自学的素材。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优化,消除了以前那种满堂灌和额外补课的现象,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2.2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我们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将这些方法的综合利用,极大的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本课程概念多、知识点繁杂、抽象不易理解,学生们往往学习兴趣不大。为了提高学生们学习《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兴趣,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在传统的讲授基础上,结合直观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方法开展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我们在讲授医学免疫学Ⅰ型超敏反應一章时,提前准备了马血清致敏的豚鼠,上课时在讲台上给各组豚鼠分别心脏注射马血清和鸡蛋清,然后分别观察注射不同抗原后豚鼠发病死亡情况,给学生视觉上带来了极大的震动和冲击,加深了学生对超敏反应知识的印象和体会,在后续的讲授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提出了许多的问题,课堂气氛也异常热烈。为了克服《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理论抽象、不好理解的困难,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素材,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和微观世界变得生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显著得到提升。同时,我们还紧密结合临床实际,采用案例式方法进行教学[2]。如在讲授化脓性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幽门螺杆菌、结核杆菌等病原菌章节时,我们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了临床案例,将全班同学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每组5-6人,要求各学习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在课外查询资料,然后制作成PPT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和讨论,教师对学生进行点评,给出成绩,并指出回答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学生的反响热烈。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在学时安排偏少的情况下,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临床问题和案例,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学质量也得到了稳步提高。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质量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作为《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临床医学知识、中医学知识的学习,并不斷充实人文社科知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由于本课程大部分老师由于常年从事基础课教学工作,临床经验知识欠缺和不足,部分教师甚至没有医学背景知识,不能很好地将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与临床相结合。这就要求从事本课程中医学专业教学的老师要多接触和了解临床工作,熟悉临床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例如,我们采取跟班听讲的形式,跟随中医学专业的临床课程的教学过程;或者选派教师参加学校举办的中医基础理论培训班,系统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或者参加中医学院的学术报告和知识讲座,丰富中医学知识;或者以参观学习的形式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观摩,熟悉本课程在中医学专业方面是如何与临床工作有机结合的,找准结合要点。通过这些措施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试验,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
目前医学院校开展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即由老师设计好、由学生按一定的程序实施让学生直接观察,由此来验证课堂所学理论。这种传统的、单一模仿式的实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的学习兴趣及创造热情,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没能真正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4-5],我校目前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也是如此。如:玻片凝集试验、补体溶血反应、病原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观察、细菌代谢产物的鉴定等,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出率低。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而完成的复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所涉及理论知识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像验证性实验那样单一,要求的是要有综合能力[6]。因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仅要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要熟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体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达到实验既定的目的和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促进实验教学的效果[7-8]。设计性实验即创新性试验,在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在已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通过实验过程系统掌握所学理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9]。目前,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方面应用广泛。鉴于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的诸多优点,我们设计了大量的综合性试验,如脓标本和咽拭子化脓性细菌的分离检查、肠道感染常见病原生物的实验室检查、皮肤创伤及血液感染常见病原生物实验室检查、中药体外抗菌试验、中药无菌检查及质控菌检测等试验项目,让学生组成各个试验小组,自主选择1-2个项目开展。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展了部分设计性试验,如肠道菌群失调的微生物学检查、市售洗手产品杀菌效果的检查、食用猪肉的寄生虫学感染检测等试验项目,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开展试验设计和检测。通过这些实验项目的开始,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科研思路、文献检索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3.结语
中医院校中医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笔者从教材建设、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还需要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做进一步的探索与改革。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探讨中医药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NO.229);201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构建,NO.177);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感染性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建设项目(NO.15);湖南省普通高校省级精品课程《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建设项目(NO.45;NO.48);湖南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病原生物学》建设项目(NO.1);2012年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NO.201210541015)、2012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NO.197);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NO.4;NO.11);
参考文献:
[1]罗晶,刘艳明.中药学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微生物学通报,2008,35(8):1235-1238
[2]诸欣平,苏川主编。人体寄生虫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5月。
[3]李 岩,李 明地,邝枣园,等。中医药专业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探索。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3):239-241 4
[4]雷萍,关洪全,侯殿东,等。对免疫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技能的思考。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4):203-20
[5]蔡锐,卢芳国、李珊。中医院校《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改革思考。中医药导报,2009,15(6):114-115
[6]田兆菊,江新泉,马玉红,等。综合性实验在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体会。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2):250-251
[7]杨红,张学农,陈韶华,等。开设综合性实验对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实践与体会。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2:154
[8]吉杰,赵春艳,苗小艳。临床检验综合性实验教学改进的几点体会。中国实用医药2013,8(33):256-257
[9]李伟,朱艳琴,李瑞琴,等。以设计性实验为载体的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8):592-593
[10]朴杰,赵光,王丽娟。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5):54-56
[11]薛胜平,王海燕。食品卫生检验综合设计性试验与评价体系改革。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13(3):98-101
作者简介:高强(1973-),男,湖南省慈利县人,讲师,主要从事《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与教学研究。
中医教学方式改革探索 篇4
关键词:中医,教学方式,教学改革
包头医学院中医学专业是2013年开设的新专业, 成立伊始, 结合中医教学改革形式及学校的办学特色, 中医学系确定了“培养掌握中医思维与诊疗能力, 适应时代需要的、百姓欢迎的中医人才”的培养目标, 教学改革着力将教学方式从强调传授知识, 转变到培养中医素养上来。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学科交叉与知识渗透着力塑造中医思维方式
当代中医学生接受的基础教育是西式的, 学生的特点是长于数理逻辑而逊于哲学思辨, 现代科学知识丰富而传统文化素养不足[1]。因此, 中医教学的第一个难关就是培养学生古代哲学思辨的能力, 培养传统文化精神, 进而培养中医的思维方式。包头医学院中医专业的教学把培养中医思维放在首位, 并贯彻到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4门专业基础课程中。
1.1培养中医思维的课程设计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重点不再是仅仅介绍中医的基本概念, 而更在于培养学生利用古代哲学思想分析、认识这些概念;中医诊断学不再仅仅强调对诊断辨证论治术语的记忆, 而是要求准确认识相关症状、体征在不同患者的具体表现, 初步培养学生辨证论治的基本思路;中药学除了要求认识药物、牢记药物的功效主治, 还要以中医的思维方式认识药物的使用;方剂学除了讲解方剂的组方原理、适应证外, 还要横向串联其他课程知识, 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方药治疗体系。
1.2学科交叉与知识渗透在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下, 教学过程中进行着大量相关学科的交叉与知识渗透。如中医基础理论在讲解精气是万物感应的媒介这一理论时, 首先介绍这一观点的哲学理论来源———《周易》的原文, 以了解其最准确的含义, 继而除了从医学角度阐述感应以外, 还介绍了精气感应思想在其他自然科学理论的应用, 引入介绍北宋赞宁的《物类相感志》;也介绍了其在社会科学上的应用———谶纬迷信。这些哲学以及人文知识并非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 但是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使其对精气感应理论的认识更加全面, 从而能更好地运用这一思维分析中医理论及中医学术现象。
2强调经典学习贯穿中医教育始终
学习背诵经典是学习中医的传统方法, 为此包头医学院中医学系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中医经典教育, 并且通过分阶段、由浅入深的教学安排使经典的学习贯穿大学5年学习的始终。如对于《黄帝内经》的学习, 大学一年级的中医基础理论课中, 在讲述相关中医理论时引用并且讲解《黄帝内经》引文, 教师收集整理部分《黄帝内经》的名言精句、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背诵, 并对学生进行考核, 记录考核成绩。正式开设《黄帝内经》选读课程, 系统学习《黄帝内经》的主要知识, 课程讲授过程中结合临床病例, 解读《黄帝内经》理论如何指导中医临床。三年级的《黄帝内经》学习主要包括两部分:其一、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教学中贯穿经论互证的指导思想, 教师讲授相关条文与《黄帝内经》医理的关系;其二、在《中医各家学说》的教学中讲述每一个医家理论时都讲解其与《黄帝内经》的联系, 逐渐揭示《黄帝内经》理论如何指导后世医学理论的发展。四年级学生每两周要阅读1篇《黄帝内经》并且写出读书心得体会。五年级时, 教师结合研究生入学考试与职业医师资格考试, 对《黄帝内经》的重点内容再次进行辅导学习。这样从初入学对《黄帝内经》的感性认识和机械记忆到系统学习其主体知识, 再到了解《黄帝内经》理论如何指导古代医家临床实践、开创新理论, 继而到学习《黄帝内经》全貌, 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最后通过临床与应试的强化记忆, 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层层深入, 最终深刻理解并烂熟于心。
3讨论
现行的中医教育采取的是院校教育方式, 是一种取法于西方医学的教学运行机制, 但是由于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对于健康和疾病在认知与思维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 许多中医的精髓知识并没有为学生所掌握, 以至于有中医专家感慨, 几十年的中医教育并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2]。为此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要求改革现行教学方式, 使之与中医的人才培养规律及时代的要求相符合。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 中医教育回归传统的趋势极为明显, 各院校都努力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融入到现代中医教育中[3,4]。
包头医学院中医专业的教学改革正是在对这一问题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开展的, 基本思路如下所述:首先, 改革要立足于实际状况, 即现行的教育在院校教育的框架内进行, 完全走前人的老路是不切实际的;其次, 要借鉴前人的成功教育经验, 认识中医思维的培养及临床实践能力的锻炼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最后, 在教学改革中贯穿这一理念, 调整教学方式。年轻的包头医学院中医专业教学已经进入第3个年头, 教学改革的效果已经初步彰显, 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发现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因而学习热情日益高涨;包头医学院中医专业的中医办学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每一年招生的生源质量也在提升。
包头医学院中医专业进行的教学方式改革的性质属于对原有课程的改良, 这种改革虽然作用有限, 不能完全革除目前中医教学存在的弊端, 但是在改革中寻获的传统中医教育的精髓, 将是未来指导更深入有效改革的思想武器。改革虽然取得一些成绩, 但仍是初步探索, 存在许多迫切的问题需要认真解决。如学科交叉、课程渗透要求教师对知识有很好的驾驭能力, 这就需要制定完善的方案对相关教师进行严格地培养;又如强调经典学习贯穿中医教育始终, 这就要求及时开设相关辅助性的专业选修课、尽早编写完善并出版相关学习辅助材料与教材读物。
参考文献
[1]黄晓兰.现代教育体制下的名中医培养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焦树德, 邓铁涛.中国几十年没有培养出真正的中医[N].现代教育报, 2001-8-10 (3) .
[3]杨东方, 王育林, 马燕冬, 等.浅谈中医教改实验班国学素质培养设计[J].中医教育, 2009, 28 (2) :76-78.
中医院绩效工资改革分配方案 篇5
1XXX中医院关于下发
《XXX中医院2010-2013绩效工资改革分配方案》的通知
各科室:
为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促进我院中医事业健康、和谐、快速发展,深化医院内部分配机制,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中医药的应用、管理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分配机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现下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
XXX中医医院
二O一O年三月二十四日
XXX中医院2010-2013绩效工资改革分配方案 为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促进中医医院健康、和谐、快速发展,深化医院内部分配机制,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中医药的应用、管理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分配机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发展医院、服务群众、富裕职工”为目的,以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搞活医院内部收入分配,充分调动全院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增强医院的生机和活力,全面促进医院的改革与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以提高业务水平,增强服务意识,满足人民群众对医院服务要求为原则,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增加各级各类人员的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医院的运作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力争以较低廉的收费提供较优质的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要求。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本次分配改革方案与医院的目标管理考核、工作业绩和效益挂钩,按照不同岗位的职责,技术劳动的复杂程度和风险程度的大小及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情况确定薪酬待遇,力争做到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品质、一流的报酬。
三、医院宏观控制原则
为使医院职工薪酬的增长与医院经济效益的增长同步提高,医院根据整体收入情况对薪酬总额和不同层次科室进行宏观调控。
1、本次改革,医院实行薪酬总额控制制,以2012年元月份医院
收入和职工所得为依据,基本工资按成XXX事业单位2011年工资标准的70%执行,无执业医师证按60%执行,有执业助理证的按65%执行,2005年以后招聘的医疗人员,在规定期限内取得相应资格的视为有证,未在规定期限内取得相应资格的按无证人员对待。原执行2000元工资的科主任,本次改革亦按套改工资作为基本工资,医院另加1000元作为补贴,科室负责人、医疗组组长、行管科室主任每人每月200元职务津贴,(未分组或虽已分组未独立核算的组长不享受补贴)小科负责人每人每月100元职务津贴,原享受其他补助的人员,不再享受200元津贴,取消原科主任操心费和所有中级补助,护理人员未从事护理工作者,取消护理10%津贴。
2、效益工资按各科收入减支出的余额,确定各科室提取比例。对于收入减支出后无余额的科室,医院只发放基本工资。
<一>各科具体提取比例为:中医理疗科10%、煎药室8%、内科
7.5%,外科8.5%,骨科7.8%,儿科12%,妇产科10%,ICU7.8%,手术室7.3%,麻醉科7.5%,眼科9%,药剂科8%,收费处0.16‰,口腔科13%,CT室0.12%,B超6.5%,心电图19%,检验4.5%,放射8.4%核算到得个人的医疗人员,毛收入减支出后提取3%作为效益工资,针灸科、皮肤科亦按5%执行。所有科室提取比例均为试行,医院可随时根据科室收入预以调整。
3、年底各科室综合目标考核当中的有关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项目,作为年底发放绩效工资的单独考核项目,实行单向否决,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指标每低于10%,绩效工资即减少5%。
<二>特殊科室的薪酬规定
1、急诊科:为提高急诊科人员主观能动性、多拉快跑,提高病人救治率,急诊科人员基本工资按医院标准执行,效益工资部分由两部分组成:①科室收入提取比例为3.6%。②每接回一个病人(死亡除外),按32元补贴给科室。③急诊科不得私自截留住院病人,发现一例该转未转的病人,扣科室效益工资总额的5%作为处罚。
2.行管后勤、供应室、高压氧、煎药室人员享受全院医技科室平均奖的90%,高压氧、煎药室待收入稳定后也可按收入进行调整。
3.各科转送ICU的病人,其收入的30%划入该科收入。
4.内退人员的工资待遇按内退时比例同比例提高基本工资。
四、科室收入支出规定
(一)科室收入:
1.临床科室:药品收入的25%,辅检收入的30%(其中5%核算到个人)。
手术费的60%(不含专家手术费),治疗收入,护理收入,床位收入,材料收入的100%。
2.手术室:手术材料费的100%,手术费的40%。
3.麻醉科:麻醉费的100%,麻醉材料费的100%,药品费的25%。
4.辅检科室:各辅助检查收入的70%。
(二)科室支出:各种材料费、水电费、空调费每人每月100元,病历奖,参加学术会议的所有支出,餐旅费,120接诊费用,介绍病人费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科室维修费:500元以下由可是自己承担,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科室负担70%,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科室负担50%,2000元以上的科室负担30%,大型仪器设备(10万元以上)的维修由医院确定科室承担数额,发生医疗事故和纠纷的科
室,科室按医院事故处理预案规定承担费用。
五、科室工资分配
本方案实行二级核算制一级核算由医院核算到科室,二级核算由各科室主任、护士长核算到个人。为便于科主任、护士长实行二次分配,医院对科室二次分配特作如下规定:
(一)建议科室实行量化管理,核算到每个人。
(二)任何科室和个人均不得平均分配。
(三)实行系数分配制:
1、临床医疗护理人员系数规定:副高级以上职称1.3,中级职称1.2,初级1.1,无证0.9;中级护理1.1,初级护理1.0,无证护理0.9.2、行管后勤人员、医技、收款不设系数,建议量化到个人。
六、其它相关规定:
为鼓励临床和门诊医疗人员的中医、中药使用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次分配制度改革设立三个单项奖励。
1、中药收入:科室完成中药使用特定指标后,超出部分的中药收入按10%返还给科室。
2、内科、理疗科:住院病人中药饮片使用率达100%,绩效工资涨2%。
3、收住院病人奖励:全院所有人员收住院病人(不含120接诊病人),每人次提取20元做为奖励,以入院证签名为准,不得重复计算。
4、各科室采用非药物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护理收入超过总收入的10%的,超出部分按50%返科室。
七、本方案未涉及之处,参照医院其他规定执行。
XXX中医院
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改革初探 篇6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 实训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教授学生如何有效地获取临床信息的基本技能,如何综合分析病情资料、辨识病种、判断证候的基本思维能力。
中医诊断学的临床实践训练,就是在理论课程讲授的基础上,为了重点培养学生的临证思维能力而进行的一种以模拟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既是对四诊基本技能把握程度的有效考查,也是对辨证思维能力综合性的强化训练。因此我教研室于2010年开始面向针推学院的学生进行了教学改革,增加了实训课的课时,由原来的4学时增加到18学时。
1 改革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有两大块:采集临床资料的四诊,也就是望、闻、问、切;还有就是最具中医特色的辨证论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照本宣科的讲授概念、症状表现,学生机械的记忆,很难真正理解上去。那么这次改革中,我们在理论课讲授之后增加了实训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1.1 问诊
望、闻、问、切四诊中问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问诊方法和技巧的实践练习,有利于培养其问诊的技能,使学生学会围绕主诉进行问诊,并尽可能避免在以后临床实习过程中出现束手无策、问诊内容不全等问题。问诊实验教学主要包括现病史的采集训练和归纳主诉能力训练。在问诊这个章节结束后,增加了两个学时的模拟训练。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个人,要求学生课前设计好病例,分别扮演医生和病人,来模拟临床问诊,之后由学生和老师分别点评,说出他们做得好和不足的地方。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既锻炼了他们的问诊技巧,也增强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1.2 望诊
望诊讲究的是直观教学,我们给学生反复观看大量典型病人的图片,以及各种病理性舌象图片,重点讲解,使学生迅速获得了大量的直观的经验。比如什么是点刺舌,草莓舌,用语言很难形容准确,但是看完图片,学生马上就能辨认出来,那么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1.3 脉诊
脉诊是中医学的瑰宝,脉诊是中医学对各种疾病最基本的检查手段之一,也是最为深奥的一门技法和学问。所谓“脉理精微,难以言传”。脉诊的教学仍然处于“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的状况。目前脉诊实验室有脉象训练仪30台,可让学生体会26种脉象。在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下,使用脉象训练仪练习,学生可在脉象模拟手上反复练习,认真体会脉象训练仪模拟的26种常见病脉脉象的指感特征,最后概括描述脉象的主要特征并判断其脉名,把诊脉方法训练的每一步骤进行记录、整理,完成实验报告。
1.4 病例讨论
四诊之后就是辨证的部分,这个部分我们主要是采用案例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给他们一个病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代表分析回答主诉及辩证分析,教师给以指导。这种方法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帮助学生建立中医临症思维的能力。
1.5临床见习
最后就是模拟临床见习,学生初到医院见习,最主要的工作是给患者量血压,书写大病例等一些简单的工作。我们会在最后一节实训课上,教学生如何使用血压计,如何书写大病例,这样学生就能在实习的时缩短适应期,尽快进入医生的角色。
2 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初次改革,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学生很喜欢这种实训的方式,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很好,成绩也有所提高,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实训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
问诊是教材的第二章,问诊后就要求学生进行模拟练习,这个时候学生还没有完全学过其他三诊和辨证的内容,对中医的病、证、症理解并不全面,要求他们模拟一个完全的病,并要抓住主要矛盾进行问诊,有些强人所难。学生对病例的准备存在着不合理的成分,表演成分很重。
2.2 实训的仪器、图片不足
学生多,仪器少,我们现在采用的轮流使用的方式上课,这样就致使有的学生能用到,有些同学就用不到,或者使用时间过短,无法仔细观察,认真体会,有的学生走马观花的看看,草草了事。比如脉诊仪,一个学生仔细体会,至少需要1学时的时间,但学生们轮流使用,一个学生最多能使用半个学时。
2.3 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案例式教学,要求教师课前精心准备病例,并且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理论知识过硬,各学科的知识广泛涉猎。
3 改进方法
3.1 合理安排课程时间
将问诊实训安排在讲完辨证论治之后进行。这时候学生能对病症有个全面的理解,问诊进行得更有的放矢。由教师扮演病人,学生模拟医生进行问诊。这样教师就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要与学生互动,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充分准备,使病人病情客观化,不会使学生越问越糊涂。然后对学生的问诊进行点评,构建学生临症问诊思维模式。
3.2 扩大实训室规模
增加实训课课时,增添脉诊训练仪、望诊图片等设备,以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
3.3 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诊实训带教老师的素质对能否完成实训教学任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不断努力提高实训课技能操作水平,规范实训过程,注重积累实训教学经验,有利于提高实训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季绍良,成肇智.中医诊断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
中医药教育改革之研究 篇7
1把握教育方向, 尊重中医规律
1.1 正本清源, 培养中医人才
中医药院校必须按照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办事, 必须以中医中药知识的教学为核心, 汲取现代多学科知识 (包括西医知识) 为我所用, 但主从关系一定要明确, 中医院校首先强调的是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中医理论及治病技能的掌握。作为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首先要解决对中医的思想认识问题, 明确立场观点。培养的人才要信守中医, 在中医药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以中为主, 西为中用, 衷中参西, 不能盲目地舍本逐末, 反客为主, 甚至甘愿屈于从属地位。
1.2 尊重规律, 服从中医理论体系
中医学是我国独有的医学类专业学科, 在自然科学高等发展的当代有其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与西医学按各自的客观规律而彼此独立的自我发展。中医学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 是其在独特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强大的防治疾病能力。作为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与规律, 任何专业的教学均必须服从其专业知识结构的特点, 中医学也不例外。从一定意义上说, 在专业教育中, 学科的专业知识是内容, 教学方式是形式, 在教学内容与形式矛盾统一中, 应是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服从内容。同时中医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所以在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 不能单纯追求教学形式上的完美, 必须充分尊重和服从中医学的特殊规律, 以理论为出发点, 以增强学生的中医学理论知识为根本, 以掌握、提高临床治病能力为指导思想。脱离中医学基本规律的教育教学改革, 会严重影响中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2适合需求, 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
2.1 注重能力, 构筑新型中医人才
在具体人才培养上, 必须注重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来构筑新型复合型中医人才, 以提高学生竞争能力, 缓解就业压力。首先, 要构建以中医药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为主体, 与现代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知识体系。其次,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具体举措有: (1) 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许多教研室结合各自特点, 认真抓好课程的整体设计, 在理论、实践教学内容上重新进行了构建和改革, 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和实践教学比重;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使医学生能够“早临床、多临床, 早实践、多实践”。 (2) 改革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结合。 (3)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尽可能地使教师具有扎实而系统的理论功底, 丰富而有用的实践积累和经验, 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善于总结和升华实践经验。 (4)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增加临床教学基地, 加强与各级中医院、中药厂、饮片厂及中医药研究机构联系, 建立稳定持久良好关系, 拟在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及中药教学基地、中药实习基地等不同层面, 建立教学基地网络, 同时注重实习过程管理, 严格考核制度, 确保临床实践教学质量。 (5) 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理论教学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学习的积极性, 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突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性教学。临床教学中将继续推进高水平的临床病例分析和疑难病例讨论, 坚持实习医师值班制度, 门急诊小手术尽量安排实习生作第一助手等, 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6) 积极开设选修课和第二课堂活动。每学期都为学生开设近20门选修课。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 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在教师正确引导, 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 (7)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学术活动。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2 人才培养, 突出层次类型教育的价值取向
实质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的体现, 也就是说教育要满足社会的需要, 适应社会的经济、政治要求, 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 但同时也要满足受教育者个体的需要, 为实现求职和成长创造条件。因此, 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不同层次的各类中医人才。由于中医药教育价值取向受中国传统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很深, 长期忽视整体价值, 压抑个性发展, 不利于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 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盲目性, 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和人才培养的不全面性。
3强调源头, 提高教师素质
从某种程度上说, 教师素质决定人才质量。目前, 我国中医院校中普遍存在一种客观情况, 教师的中医学临床素质及其对中医学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程度不高, 有悖于培养高质量中医学人才的目的。因此, 如何有效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 也成为制约中医药教育的环节。要坚持教授讲课制度, 建立了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 强化教师考核制度, 鼓励教师脱产学习或在职进修, 鼓励院校之间及国内外教师间进行交流, 着眼培养素质全面、专长明显的新型师资。
4抓住关键, 改革教学模式
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采取什么教学模式及其配套的学制、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体系及教材等方面。中医学的教育由中医学、西医学和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等通识教育课程组成。中医药院校教材的分科越来越细, 但在基本理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方面存在大量重复内容, 因此必须, 紧紧围绕培养目标, 优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同时也可以参考国外教学模式, 实行PBL (以问题为中心) 教学, 打破学科和课程限制, 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减少课时总数, 减少必修课门数, 大量增设选修课, 实行学分制, 以人为本。注意加强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 包括加大临床实习和见习时间, 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 引入SP (标准化) 患者进行临床考核等。
5更新观念, 教育要与时俱进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和改革开放的形势, 面对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院校充分吸收国内外医学教育的经验, 着眼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对现有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进行系统化改革和创新性建设。面向市场, 以社会需求为依据, 结合就业市场调整专业结构, 广泛使用并优化各种可用教育资源, 树立厚基础高素质的教学观念, 树立“以专业基础教育和人文教育为支撑,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序结合, 强化实践教学, 注重能力培养, 延伸学生发展空间”的办学理念。可以开展教研结合, 拓展视野, 以科研推动教学;医教结合, 优势互补, 以临床丰富教学。
中医改革论文 篇8
一、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
1.改善临床教学条件。 一个具有完备教学条件的临床教学基地, 是保证临床质量的基础。 建立附属医院、实习教学医院的准入和优化制度, 加大对临床教学基地的投入, 如临床实训的设备, 临床师资的培训等。 定期教学指导、教学检查, 实习检查。 规范临床教学基地评价标准, 定期对临床教学基地进行考核评估, 实施基地淘汰机制, 是督促临床教学基地领导重视临床教学的有效措施。
2.完善临床教学制度。 临床教学制度是规范临床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制度建设对调动临床科室及临床教师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必须有一定行政和经济的手段来激励和制约教学行为, 如承担临床教学任务与职称评定、年终评优、科室奖金等挂钩, 教学工作量作为临床科室的考评的重要指标, 规定临床科室经济收入中教学
经费投入比率, 这些既可保证临床科室对教学的支持, 又可提高临床医生对教学的重视度和理论水平。
3.量化临床实习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的量化是质量考核的手段,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制定毕业实习管理规定, 量化实习指标, 如实习生管理床位、临床操作、病历书写及考核等均有具体量化规定指标[3]。 同时量化临床科室教学考核指标, 如对学生考勤、教学查房、专题讲座、病历讨论、操作培训、出科考试等相应提出具体要求, 便于临床考核教师的操作和评价。
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
1.建立三位一体管理机制。 学校、医院和科室是临床教学的三个主要管理部门, 要建立常态化的管理制度, 学校应定期进行教学进行指导、巡视、检查。 医院要定期对临床科室教学和实习生进行考核, 科室要按期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学生要定期对教学水平进行信息反馈, 形成教、学、管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良性循环, 确保临床实习质量。
2.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 影响临床实习质量最直接的因素, 就是研究生考试对实习的冲击。 近年来由于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为提高就业质量, 学生考研比率增加, 投入临床实习的时间和精力大为减少, 严重冲击了正常的实习秩序。 单纯强制性的管理效果不佳, “人性化管理”使临床实习成为摆设。 因此, 有必要将考研学生和非考研学生实行分类管理, 制订两套实习计划, 给考研学生在考试前提供6-8周的复习考试时间, 实习结束后补足临床实习时间。 同时, 在实习的52周计划中, 给予学生4-8周自由选择实习科室的权力, 让学生对自己爱好的学科有进一步的学习了解空间。
3.建立综合临床实践技能考核体系。 考试是督促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 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1) 规范临床科室的出科考试制度, 综合评价方式包括:1职业素养:以学生的实习纪律、医疗态度和病人对实习医生的反馈为指标;2临床综合技能:以对新病人入院接诊到处理作为综合考试的内容;3临床操作技能:分为临床科室规定的实际操作和考试两部分, 比如完成多少病例书写, 多少实际穿刺或换药、拆线等操作;临床技能操作床旁考试。 (2) 医院组织的综合考试, 在内科和外科实习结束后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考试。 (3) 实习结束后的综合考试, 由学校组织, 分为理论和综合操作两部分考核, 按执业医师考试的方式进行综合测试, 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能力[4]。
4.加强实习管理。 学校、学院、医院要定期对临床实习进行检查。 (1) 建立网络化临床实习管理, 建设临床教学管理网站, 实行实习纪律、临床操作和临床考核系统化管理[5], 实习医院对学生每月实习及考核的情况进行评分及上报。 (2) 定期巡查制度, 学校和学院定期到各实习医院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检查和了解。 (3) 定期教学指导, 指派有丰富临床教学经验的老师定期进行临床教学指导。
三、强化政府对医学教育的宏观调控
1.加强临床教学医院的管理。 从政府层面规范临床教学医院的准入条件, 定期进行评估与审核。 同时将医院的教学条件、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作为医院等级评估的重要指标。
2.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改革。 一是改革考研的方式, 根据考研面试情况, 不少考研学生只注重考研的几门主要课程学习或强化学习, 医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较少, 一些发展中的中医院校苦于没有学生报名, 对基础知识不牢的学生只能认可。 如将大学的课程成绩, 实习的考核成绩, 综合素质等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的一部分, 有助于学生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二是调整研究生考试时间, 研究生考试时间为前年12月或当年1月份, 按照常规医学教育正是临床实习的一半时间, 基本上考研学生一进入实习就一心考研, 没有认真考虑如何强化医学基础知识, 如何提高临床基本技能。 有的高校为了加强实习, 不得不压缩基础课程学习时间, 调整到第8、9学期实习, 第10学期基本是放任状态。 如果改到当年五月进行研究生入学考试, 实习生就能更安心实习, 实习质量也能得到保证。
3.组织医学生的定期考核。目前中医院校的竞赛繁多, 如中医临床技能大赛、黄帝内经大赛、中药知识竞赛等, 各中医学院校为了提升学校声誉, 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由于参赛人数少, 受益面非常窄, 效价比很低。如政府定期对中医院校进行临床技能考试, 使学校重视每一个实习学生临床技能培训, 有利于临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4.强化实习后的继续教育。 根据社会对医学教育要求与现行医学本科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政府出台了规范化培训等毕业后继续教学制度, 无疑对本科医学生临床工作能力有极大程度的提高。 但规培基地的条件、培训医生的水平、接收毕业生的容量及规培的时间都有很多需要量化指标, 有些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如三年的培训时间, 医院的可容量, 中医学本科学生的全面教育在现有的中医医院可能存在不少条件限制。
临床教学是培养合格中医医生的重要环节, 只有政府、学校、医院高度重视, 加强管理和指导, 才能培养出知识、能力、 素质全面发展的合格医学人才。
摘要:临床教学是中医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 临床实践能力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由于高校扩招、考研等影响, 临床教学质量呈不断下滑趋势。如何顺应社会发展, 提高中医临床教学质量, 作者结合临床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及政府调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中医,临床教学,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奚静娴, 马亚娜, 徐德武.临床实习生实习质量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的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7) :154-155.
[2]徐义勇, 朱丽娟, 任玉玺, 等.高等中医院药校临床实习质量监控之我见[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18) :164-165.
[3]唐东, 周庆, 吴彩霞, 等.浅探提高临床实习医生教学质量管理[J].中医医疗前沿, 2012, 7 (14) :87-88.
[4]兰凯, 张伟光, 张渭民, 等.医学院校本科生临床实践教学存地问题与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 2015, 31 (14) :2235-2236.
中医改革论文 篇9
关键词:高校转型,教育改革,计算机教育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中的问题和矛盾更加突出:教育同质化倾向严重,本科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生产一线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资源短缺,教育与需求脱节等。大力推进高校转型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充分体现了中央对转型发展改革的高度重视,为“十三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地方性医学院校将完成由医学学历教育型向应用技术型和医学职业类型的转变,根据所服务的的区域和医疗行业发展的需要制定改革的具体步骤,实现医学技能教育服务于社会需求的回归。其转型涉及高校的管理体系、专业体系、课程设计以及教师结构等,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医学本科计算机课程就是其转型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内容,本文重点关注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的现状和转型改革的内容及策略。
1 医学本科计算机课程现状及问题
医学本科计算机课程是医学院校的基础性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医学院校的学生了解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以计算机为载体的辅助性应用等。目前,根据国家教育大纲的要求,医学院校的计算机课程主要包括3个大的方面: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础知识;以办公自动化应用为主的计算机应用教育和以计算机数据存储与管理为主的计算机数据库应用教育。其教学对象以大一、大二低年级学生为主,还包括部分研究生教育。其教学形式为传统课堂和实验的集中教学。
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医学本科计算机课程教育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不断出现不足和问题,尤其是在医学院校转型改革的过程中这些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主要包括:计算机教学以教师为主、以教学大纲内容为主,没有体现医学院校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需求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赶不上计算机发展的速度,很多医学院校在讲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时候Windows 10已经推出;课程内容单一,所有专业内容一样,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的不同需求。医学影像专业需要较多的计算机图像处理知识,健康管理专业需要有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内容;大部分学生以考试和通过国家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为目标,不关心所学内容与自己专业的结合度和自己专业的未来需求。
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计算机课程是医学院校学生的基础性课程,计算机技能也是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基础性技能,更是更好的学习、实施医学技能的辅助,医学院校要实现转型改革,计算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 高校转型改革过程中医学本科计算机课程改革
高校转型工作在全国试点型的实施,医学院校转型也在逐步展开。鉴于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现状,其转型过程中的课程改革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改革、以未来计算机技能需求为指导的教学内容多样化改革、实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建立新形式下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加强实验实训与未来应用的衔接。
2.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革
高校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医学院校由学历教育向应用型教育转型,其转型改革也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改革转型的实现以未来实际医学工作中的技能需求为培养目标,实现针对性教学。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以国家教学大纲内容为主和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更多地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为主导、以学生未来技能需求为内容改革组织课程。课程改革理念的转变具有主导性是改革的基础。
2.2 教学内容多样化改革
医学生未来工作中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包括基础性技能(如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和办公自动化内容)和多样化的应用(如医学影象专业学生需要计算机图像处理技能,医学管理专业需要地信息系统技能以及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个性化技能需求)。高校转型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势必要求计算机教学改革实现内容的多样化。多样化的形式主要体现在广泛的计算机基础技能培养和专业性的、小范围的定制教学上。朱婷婷在“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中指出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内容的办公模块,医院信息系统模块和应用模块的多样性组成。
2.3 实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其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毋庸置疑,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不断出现。高校转型过程中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技能性教育成为主导,而传统教学形式以教师为主导忽视学生的差别,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计算机应用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讲授式教学难以适用。实现多样化教学是高校转型过程中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必要之路。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在线学习、虚拟网络学习共同体等新型教学形式的出现,也使计算机多样化教学成为可能。
2.4 建立新形势下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教学效果评价和分析是教学改革实施的验证和辅助。教学效果评估可以指出计算机相关课程的目标是否正确、内容是否合理、过程是否严密和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是计算机教学的一面镜子。高校转型下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得到了扩充,教学形式实现多样化,这也给计算机教学效果评价带来了挑战。适用计算机教学转型就要建立新型式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包括:传统的卷面考核,技能应用实践验收考核,学生学习氛围调查分析、自主学习跟踪考核等。要设置具体、全面的考核量化指标实现教学效果评价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2.5 加强实验实训
高校转型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教育成为主导,计算机技能培训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计算机课程的实践环节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何加强实验实训被计算机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
3 结语
高校转型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宏观政策,是解决高等教育存在问题的必然之路。计算机课程是医学院校的公共基础型课程,也是现代社会人人都需具备的基本技能。人人都离不开计算机,作为未来的医务相关工作者更应该结合自身需要了解掌握相应的计算机技能。高校转型的过程中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如何才能实现由学历教育到应用型教育的转变成为计算机教学研究的新问题,本文分析目前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并结合高校转型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评估等多方面探讨计算机改革的内容,其研究对高校转型过程中计算机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粤文.新常态下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应用技术类高校论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5(6).
[2]袁占花,李祥生.医学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研究与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5).
[3]杨勇等.高校医学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研究[J].陕西教育,2011(11).
[4]朱婷婷.医学院校研究生计算机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2(5).
纵横分析中医药教育的传承与改革 篇10
关键词:中医教育,中医传承,改革
建国后,我国分别在各大中医院校设立中医药专业,并多次进行教材的修编及教学目标的修改规划,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及输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时至今日,院试教育的弊端也在逐一显露,而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便是中医药教育的改革与传承。立足于当今时代,学院教育已是必然,改革的重点唯有借鉴古今中医传承教育成功之处,同时汲取周边国家中医药教育的发展经验,使之与我国院试教育巧妙结合,扬长避短。
1 纵向汲取历史经验
1.1 古代中医药的学习与传承
1.1.1 师徒相授
传统医药与中国文化同根同源,皆有着渊远的历史,追溯至现存最早的中医专著《黄帝内经》,行文皆以黄帝恭敬请教岐伯、雷公、少师等人学习阴阳、针灸、术数来展现。《黄帝内经》不但是中医医道的奠基之作,也是上古时期医者求学场景的投影仪。名医扁鹊与淳于意,皆是寻道高人,恭敬礼遇,得其所传教法禁方,刻苦研习,闻名于世。后汉医圣张仲景,亦习医于张伯祖。隋唐前中医的传承,多为师带徒,又名亲炙。师父择徒,会用很长时间考察徒弟的慧力、品行、心态,非其人不传;而徒弟也需通过重重打磨,才得师父传授,这种良性的双向互动有力地保障了传承的质量。另一种亲炙,则是家门独学,如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所述:“观今之医……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相对于前种师徒间打磨学习,该法虽保留了医术中的某些经典或技能,却降低了传承的品质及开放性。
1.1.2 自学成才
古言“好马有,伯乐不常有”,很多人未能寻到师父,便只能通过古人留下的医书自学成才,又名私淑,如名医张从正、罗知悌、张介宾等。私淑的医家多出现在隋唐后,由于医学书籍广泛刊印流布,给无法亲师的儒士们创造了方便的学习条件。后代医家著作的个人色彩日益浓厚,中医理论也不再似汉前般古朴,多从阴阳五行入手,取而代之的往往是偏向于某个专向的学说,如滋阴、攻邪、补土等。
1.2 古代官办医学的变化与发展
中医药的官学可追溯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夏时便有巫职,主司奉祀祈福,并兼事占卜、星历、采药之术。到了周朝,医学作为单独体系被划分出来,《周礼》有记:“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根据当时国情,官学所招之医,多为师徒相授。直到隋朝太医院始建,才开展了医学的官方教育,但受众范围小,且多为皇族官员服务。直到宋朝,因士风振兴,崇尚医学,地方也开始兴办“医学”,类似如今各大中医院校的雏形。明清后,虽然基本沿用了宋朝的制度,但习医之风不如宋浓厚,且多为医官世袭[1]。
2 横向对比日韩传统中医教育
2.1 韩国传统医药教育
中医在韩国境内普遍为民众所接受,国家重视程度高,古时的传承与我国类似,当今教育制度虽为院式,但课程设置较国内医学更重视经典的学习,预科便学习四部经典,配合医学气功、运气学、炮制学等,本科再次深入学习经典,配合针灸、经络、西医等课程的学习,传统与现代医学的课时数约为7∶3。在注重传统文化学习的同时,韩国很多传统医科大学都将《孟子》作为必修课,培养中医药学生古典文化素养,从而深入理解经典中所阐述的医理[2]。在临床上,韩国有着严格的医师制度,要求中医师只能通过中医手法进行治疗,不得依赖于任何西医的检查手段,在锻炼中医辨证能力的同时,保留了中医的纯粹性。
2.2 日本传统医药教育
日本汉方医学传承自中医学。自明治维新后,日本崇尚西化,汉方医学被废除取缔。随着全盘西化的弊端显现,汉方医学重新复兴,各地创立专门研究部门,并在大学中设立了汉方医学课程,内容以教授经典和临床实践为主,但并未设立相应专业,只作为辅助性手段。中医学自传入日本起,理论研究逐渐被淡化,以“方证对应”进行治疗,并强调西化,如肝炎即用小柴胡汤,贫血即用当归芍药散等[3],如今我国中医学亦有此趋势。中医西化给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但却容易造成中医思维的断层,长此以往,势必阻碍中医的传承发展。
3 对中医药教育的启示与思考
我国中医药教育正面临着多元化、多维度的问题:传统文化底蕴的缺失,中医经典教学的薄弱,西医化思维的冲击,课本化僵硬的辨证模式,临床望闻问切能力的匮乏,大量堆砌用药等。结合上文,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变革。
3.1 中医教育与中西医结合教育明确区分
现今中医临床效用低,特色不突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教育到临床都存在一个中医西化的问题。中医专业学生读研时大多做西医实验,临床都以西医治疗为主,其结果便是中医未研透便西医化,导致真正的中医并没有传承给学生。长此以往,我国的中医教育迟早会落入日本的困境。对此我们不妨借鉴韩国的行医制度,从大学期间便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主攻的方向做出明确区分,对日后的行医资格亦做出相应的划分,中医专业学生从课程、论文、实习到毕业行医皆应以纯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专业则侧重中、西医两方面的学习,课程、论文、实习乃至行医亦考虑两者结合治疗。
3.2 院试与师徒教育结合
一对一师徒授课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从古到今都很难做到,但师徒教育的优势也是一对多的院试教育所不能比拟的。院试教育的优点是可以大范围地进行知识传承,我们可以在院试教育的基础上,配合师带徒的模式,从大一开始,由学校随机予以相应的跟师安排,或进行选拔性名师带徒[4]。学院跟师虽然在深度上不及古代历经磨练的师徒模式,但能从一开始便接受临床的熏陶,了解临床情况,无疑对中医学习有着良好的辅助作用。随着大三基础课业的学习,可由学生自行选择中医导师,进行跟随学习,并在最后进行实际病人检验考试。从传统的望闻问切到处方用药,培养医患沟通技巧,将学院的理论和临床真正有机结合起来。
3.3 重视经典教育培养
经典教育分为两块,一是中医经典教育,如《黄帝内经》《伤寒》《本草》《难经》等中医奠基之作;二是传统文化学习,如《周易》乃至诸子各家。在纵向的历史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历来有所成就的中医师,除天赋异禀外,基本都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更有着良好的道德修养,体现在为人处世以及深厚的国学底蕴上。哪怕是隋后的医家,无缘得名师点拨传授,也都是从研读《黄帝内经》而起。如今我们有着现成的经典,不需要苦苦寻师求取,却始终未名医辈出,根源问题在于毅力的欠缺。传统经典的教育不仅是医学的教育,同时也熏陶了学生们基本的做人信念乃至德行。如果我们依旧仅仅拘泥于统编教材的课本规划,一味将后世归结出来的理论框架交予学生作为使用准则,中医的根将永远被当作一种过时的附属品存在于院校的教育之中,中医学子也总是漂浮在一些名词之上,那么真正的中医,便很难焕发光彩,实现其固有价值。
4 结语
中医教育改革是必然,如今不少中医院校也都尝试建立了中医传承班,恢复某些传统教育模式,也许改革的成效并不如预期,但变化总是会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以此文与广大中医学者共勉,愿中医能在我国得到更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顾漫.中医古籍整理与学术传承[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
[2]吴深涛.韩国传统医学教育与韩医师培养之特色[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3):463-465.
[3]张碧英.日本中医教育的现状及对中医国际教育的启示[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6):17-20.
中医改革论文 篇11
【摘要】对地方西医院校中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观察其存在的问题,结合现状提出针对性改革意见,使中医教学符合现代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需求,提高中医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改革 西医院校 中医教学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44-01
在西医院校课程中开设中医学,其初衷是为了确保医学生在学习现代医学的同时也能学习到中华传统中医知识,培养出综合型医学人才,使中医中药学得到传承与更好的发展。中医教学是我国医学教育中的特点,但在目前各地方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中,由于各院校培养目标不同,导致在中医教学中出现较多的不足,为医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困扰,降低了教学质量。因此,通过对西医院校中医教学进行改革,使其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显得十分必要。笔者就我校中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探寻实用性的教学改革方法。
1.现状与现存的问题
1.1西医院校对中医教学不够重视,开展课程目的不明确,导致医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缺乏兴趣
笔者对我院280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同包括:学习目的、学习兴趣、中医有用性、中医科学性、中医对自身的益处以及教学改革6方面,调查结果显示,52.1%的医学生对中医学缺乏兴趣、65.1%的医学生是以完成学业为学习中医学的目的、超过80%的医学生认为中医对自身有用、超过90%的医学生对中医学教学方法不满意,认为应该对中医教学进行改革。
1.2中医学内容较抽象,医学生不易理解并认同中医学知识,增加了医学生学习的难度
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医学是以古代天文学、文学与哲学等为基础,通过对自然宏观功能进行观察,以演绎思维与辨证思维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在学习中医学前,西医学理论体系已被医学生大脑所接受,当学习中医学时,不由自主地就会将中医与西医进行比较,而由于“先入为主”的思想,医学生会对中医学中所提出的“肝藏血”“心主神”等知识无法理解,更认为“阴阳五行”说缺乏科学性,拒接认同。
1.3中医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医学生实践机会少,理论实践相脱离
随着医学院校教学体制的改革,导致西医院校中医学的学时减少。中医教学内容多,课时减少,必然导致教学质量降低,加上临床实践未引起教学人员的重视,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医学生难以掌握中医诊疗方法。
2.改革意见
2.1明确中医学的重要性、科学性与教学目标
对中医学建立起正确的认知,了解中医在历史上对疾病的防治所作出的贡献,且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中、西医均是以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防治作为研究对象,两者所要达到的目的均是一致的,以改善、维持人体生命健康为目的。中医是借助辨证唯物主义哲学而创立的理论体系,其科学性已经千百年的临床实践证明。虽然目前一些中医防治疾病的方法已逐渐被更为先进的现代医学所替代,但其在临床较多领域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2.2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突出中医学的优势
中医学教材的调整应该突显以下特点:①特色性。突显出中医学对人体生命健康的整体认识观、疾病观与治疗观。②科学性。注重教学内容的精确,适当减少,保留中医基础学,中医理论内涵明确。③创新性。采用不同的形式标明重要部分,英文翻译章节篇名,将研究成果以表格形式表现出来。④实用性。增加插图,帮助医学生理解,文字通俗易懂,便于医学生学习。
2.3改变教学模式与手段
将目标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学的教学中,并纠正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运动目标教学模式,可有效避免教学的笼统化,使中医教学内具体化、层次化,以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可使教学活动有序地开展,使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有效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满堂灌输,降低教学质量的不足。引进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可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提高医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兴趣,如:①将多媒体教学方法应用到中医学教学中,使教学更具趣味性。通过多媒体播放与相关章节有关的图像资料,并配上准确的文字说明,这样就将抽象的中医学内容变得具体化,更易医学生理解,从而引起其对中医学的兴趣。②应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调动医学生的思维,教学老师给予学生适当引导,让其自主发现、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医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实践是相互关联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让医学生明确其本质,开阔学习思路。通过对临床实际病例的讲解,让医学生明确如何将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增加医学生对中医学的感性认识,巩固医学生所掌握的中医学知识。④注重教学老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提高教学质量。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教学观念较落后,教学老师所具备的中医学知识结果较单一,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培养目标与现代中医教学目标不一致等,这些均是导致中医学教学质量降低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对教学老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小结
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中存在对中医教学不够重视,开展课程目的不明确,中医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医学生实践机会少,理论实践相脱离等不足,加上中医学内容较抽象,医学生不易理解,中医学教材缺乏科学性、实用性、特色性、创新性,导致医学生缺乏对中医学的学习兴趣。因此,对西医院校中医教学进行改革,使其符合现代中医教学要求显得十分必要,首先应让医学生明确中医学的重要性、科学性与教学目标,其次通过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以突出中医学的优势,最后将多媒体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应用到中医学的教学中,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医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并加强教学老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些均是提高西医院校中医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相信通过院校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将来,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一定会呈现出一种新的教学风貌。
参考文献:
[1]张亚兵,张莹雯.关于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之思考[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5):80-81.
[2]张杰,朱宏安,谢映红等.对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11):100-100.
中医改革论文 篇12
1 目前中医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习目标不明确
西医院校学生入校后首先接受的是西医理论系统的学习, 对学习现代医学知识有着很明确的学习动机, 所以对每一门课程与所学专业相关性的学习有着很强的目的性。中西医两套截然不同的理论, 让学生们觉得差别太大, 相关性不强, 可能与将来职业规划毫无联系, 故而片面认为学习中医意义不大, 只为应付考试而听课, 力求老师少“讲”少“考”, 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再者学生已经较全面地接受了西医理论, 形成了较稳定的现代医学思维模式, 学习中医学时常有“先入为主”的思想, 习惯地将中医的脏象理论与西医的器官系统等同起来, 如:中医强调食物通过吸收后输送到脾, 通过脾升清的功能把水谷精微上输心肺, 可西医却是完全不同, 脾并不是一个消化器官, 没有此功能。这就给学生造成了一种印象:中医是错的。这种用西医的理论来否定中医的事情经常出现, 这给中医教学带来了不少阻碍。如何培养学生的中医治病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中医理论抽象, 缺乏一些量化的数据来支持自己的理论, 也让学生感觉含混晦涩, 从心里排斥中医, 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挫伤。
1.2 课时短, 理论与实践安排不恰当
众所周知, 目前西医院校中普遍存在中医学的教学时间短的问题, 多数院校现行使用的《中医学》教材, 几乎囊括了中医学领域从基础到临床的全部内容, 堪称中医学专业各科教材的缩写, 而教学学时一般只有短短几十学时。因此, 势必突出教材和学时配备不成比例的矛盾, 以致于授教者左右为难。西医学生以学习西医为主。对教师而言, 虽有根据教学大纲所制定的书面教学目标, 但为了保证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完整连贯、循序渐进, 教师要在西医院校有限的中医学课程中, 将中医学庞大的理论知识体系及临床各学科一一介绍给学生, 显然是不现实的, 对讲授内容与学时分配的失调实感无奈。教师总感到讲不完, 学生觉得内容多听不懂, 考试全凭考前总复习, 根本谈不上学以致用。因此, 教师通常只能着重介绍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知识, 对中药方剂和针灸学等在临床上更有实践意义的内容则浅尝辄止。要知道,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临床疗效正是中医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所在。而目前中医教育却更加突出了“课堂、教师、教材”的中心地位, 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听说教、啃书本、背概念, 在学完全部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后方进入临床实习,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被割裂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阶段, 临床实习仅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及对前期教学效果的检验, 临床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与理论教学难以保持前后一致, 导致学生理论和临床严重脱节, 临床处理实际问题和科研能力明显不足。
1.3 中医学背景知识的缺乏
作为西医院校的学生, 入学后偏重于理科和西医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让学生突然接触传统中医理论, 不可避免地用西医观点来看待中医, 中医有很多地方存在与西医脱节的现象, 中西医之间不能完全对应, 中医的学习可说是“先天不足”。并且在课时较短较少的情况下, 学习涵盖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针灸经络理论等内容, 知识跳跃及跨度较大, 特别是无前期的医古文、中国医学史、各家学说、四大经典学习作铺垫, 学生对中医学理解难度极大, 听课似懂非懂, 各种定义和术语读起来绕口晦涩, 学习兴趣索然。另外, 中医的思想体系与西医学生先入为主的现代医学理念不甚相符, 现时不少自然、社会学者认为中医不符合逻辑关系, 不科学, 又多少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认知态度。
2 中医教学改革的对策
2.1 明确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在教学活动中, 首先应让学生了解中医思维和西医思维的异同, 讲明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意义和学习目标。改变学生认知方法, 引导学生避免先入为主, 从不同的角度学习、理解中医学, 特别注重介绍中西医两种学科的差别, 阐明中医学科的优势和特点, 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今天培养的医学人才, 不仅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而且还应具备中西医两套过硬本领, 并能有机结合, 灵活运用于临床。这对开阔视野、启迪思维、丰富知识与技能及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 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 确定不同的教学目的, 实行个性化、具体化教学。如临床医学专业, 侧重于讲解四诊技能和辨证处方规律, 让学生理解从中医学角度该如何去诊断和用药;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则侧重于讲解传统康复理论与技能, 如中药方剂、预防保健、经络腧穴及针法灸法等中医学的传统康复技术;对皮肤美容专业则重点讲授中医药及针灸推拿技术在皮肤美容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 穿插中医各家学说和不同流派的理论特点, 帮助学生拓展思路, 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自学能力。
2.2 导入背景知识学习, 突出中医人文特点
这方面的内容包括人文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两个方面, 如中医史学、中医心理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心身医学、环境医学、中西医比较学、医学方法学、医学哲学、医学文化学、医学生态学、计算机、医学统计学等。通过泛览以上知识, 可以拓宽医者的视野, 激活医者的思路;可以在不同学科之间互取所长, 互补所短;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技能或渗透、或交叉、或融合, 这些方法是年轻中医创新思路的源泉, 老师们可以提供一些相关书籍目录让学生课外时间进行阅读。中医学的发展与中国古典文化尤其是古代哲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只有将中医学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部分来理解, 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精髓。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刻意体现中医学的人文特点, 并尽量旁征博引、融会贯通, 将中医学的学术模式和文化模式结合起来, 通过阐述中医学的发展史与学术史, 形成和发展的人文背景以及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 来展现中医学的文化特点, 从而更有利于理解中医, 学习中医[2]。
2.3 编写适合西医高等院校的中医学教材
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材与中医院校的中医教材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的深度上应该有较大区别。中医院校中医专业的教材应以经典著作原文为主, 而西医院校医疗专业的学生是以西医为主, 教材应简明扼要, 通俗易懂, 并对教材中的医古文条文配注白话文。在教材内容上, 应该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 把中西医发展规律的异同、中西医理论特点的异同、中西医思维模式的异同体现在教材中。两者在方法学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整体与局部、定性与定量、功能与实质以及检验标准等方面, 从某种意义上说, 可以认为, 西医注重现代理化客观依据, 而中医更重视逻辑思辨。把现代的医学理论、思维方法渗透到中医学中去, 对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医基本知识有重要作用[3]。
2.4 注重中医临床,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 理论最终还是为临床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灌注式”的传统讲授法。要适当强调理论的重要性, 使学生接受正统的中医教育, 但同时, 教师应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体会以及临床一些典型的中医病例, 用启发式的方法精讲。在课堂中采用启发式教学, 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使课堂气氛活跃, 掌握教师所传授的课堂内容, 充分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学习中医中药的兴趣, 激发他们学习中医学的热情, 把现代医学同传统的中医学结合起来, 互相取长补短。同时, 要在抓好中医学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增加学生临床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深入门诊、病房, 多接触病人,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收集典型病例, 给学生形象示教。并注意将中医学术理论和常见病症的临床思维结合讲授, 充分体现辨证论治的特点, 做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见习, 对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有较好的掌握, 为今后的医疗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4]。
2.5 调整教学安排, 改进教学方法
在紧扣大纲、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确定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可适当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减, 把讲授重点放在保持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上面, 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 实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记忆中医学的基本知识, 熟悉中医诊疗思路和辨证过程。在教学方法方面, 西医各学科的教学工作, 可以通过模型、教具、实验等直观的方法进行, 从而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但中医教学却不能借助这些直观的方法来完成, 它是临床经验的总结, 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懂。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领会教材精髓, 并进行严格细致的剖析, 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课时、临床教学特点等, 选编、重组、加工知识结构与教学内容, 用教师自己归纳的教学语言传授最简单、最实用、最有效的知识, 重点突出地讲解脏象和辨证内容, 增加病例讨论, 注重课堂启发式设问、讨论等教学技巧,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横向联系, 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另外, 可以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采取多媒体教学, 通过对文本、图形、图画、音频、视频等方面的处理, 或者借助现代的各种仪器, 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克服板书的枯燥机械, 把中医理论中模糊不清、难以理解的内容直观化、生动化、形象化, 更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例如, 在讲述望诊尤其是舌诊时, 运用数码相机在临床上拍摄或运用扫描仪从其它媒体得到典型的常见的生理病理舌象, 通过计算机处理, 在课堂上用多媒体的形式演示出来。讲述脉诊的时候, 可结合现代的脉象仪, 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感受各种典型的病理脉象真正的手下感觉是如何的, 从而使教学更加直观明了, 大大节省讲述时间, 学生感觉易理解及记忆,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准备多媒体课件时, 需要翻阅资料, 这也有助于教师提高中医的理论水平, 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
3 展望
随着现代科技的普及, 西医已成为医疗卫生的主体。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中医学与世界文化和现代医学的相互碰撞日益加剧, 中医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医学数千年丰富临床经验的积淀以及无可替代的临床疗效, 是中医证治体系显示出巨大活力的基础。同时, 历史已经一再表明, 中医的证治体系具有极大的兼容性。用现代医学乃至现代科学, 解析中医学所积累的临床经验, 是中医临床医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必经途径。上述教学改革措施, 不仅有效节省了教学时间, 减轻了学生负担, 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 充分提高了教学质量, 值得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总之, 中医教学在西医院校教学中占有—定比例, 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中医理论知识, 是每一个中医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也是每一个中医教师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孙丽群.提高中医教学效果之我见[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3, 5 (3) :281.
[2]陈明雄, 郭劲霞, 李忠良.医学教师应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J].卫生职业教育, 2001, 19 (4) :58-59.
[3]张星平.新世纪中医教材建设探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5, 39 (12) :56-57.
【中医改革论文】推荐阅读:
高等中医教育改革06-22
探析中医药学校无机化学教学改革05-25
禄劝中医院公立医院改革经验交流材料11-09
《中医条例》论文07-11
中医诊疗论文12-05
中医药膳论文10-03
中医营养论文11-04
中医毕业论文05-28
中医整体观念论文06-12
中医与免疫论文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