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

2024-07-11

经济类(共12篇)

经济类 篇1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1 来源及含义

1.1 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 在学术界尚存争议, 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 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用社会生产投入自然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1.2 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在经济学界, 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分配、绿色技术此起彼伏, 使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命题。但直到目前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外延以及特征等方面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 相关理论正处于不断探讨和完善之中。

绿色经济的“绿色”, 不是人们感知意义上的颜色, 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 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1.3 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末, 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 成为生态经济学学科的最早倡导者。他在该书中倡导用市场经济体制控制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和协调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后, 生态经济学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毫无疑问, 生态经济学就是以生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应该指出的是, 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但是, 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 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 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 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 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 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 使生产系统自持, 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是理想化阶段, 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 各个国家生态经济的发展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势。

2 相同的理念和支撑点

2.1 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 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 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 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 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 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 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 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 提倡绿色消费, 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 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 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 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2.2 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

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 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 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 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 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 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 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 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 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3 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3.1 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 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 鼓励创造, 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 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则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 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 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 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 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 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 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 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3.2 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都是以人为本, 解决人类生存危机, 但是它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各异。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体现的;绿色经济实施绿色分配, 如保证最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消费和费用支出;生态经济则将人类看成是具有最高级智慧的生物, 通过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创造、依存和协同进化的关系达到人类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量, 使得地球大气层中温室气体 (CO2) 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 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和气候条件。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将引起现代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支撑这场变革的重要条件:绿色科技的进步, 市场机制的建立, 价值观念、消费模式的改变, 生态经济伦理形成都需要时间。我国也面临着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应理性的对待, 清醒地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 克服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攀高。因此, 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 (下转第107页) (上接第137页) 济转型。也就是说, 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S

摘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产生后, 相继出现的几种经济形态, 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们有相同的理念, 内容有交叉, 极易产生混淆, 却又在研究的侧重点、突破口和研究核心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都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完成这一转变需要相关条件。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 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钟建平.生态伦理与绿色经济[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报, 2003 (6) .

[2]韩锦芳.试论绿色经济的发展[J].山西能源与节能, 2005 (4) .

[3]王育德, 步秀君, 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 2004 (16) .

[4]李彦龙.哲学视野中的生态经济[D].中共中央党校, 2004.

经济类 篇2

1.大学人力资源建设的内容和路径分析

2.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探析

3.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教育模式选择 4.论广播电视集团人力资源管理

5.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比较中的差距

6.人力资源虚拟管理的特点与模式选择.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实现新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8.县级供电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探讨

9.企业文化制胜时代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10.关于医院管理队伍实行职业化的思考 11.试论知识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的开发.基层领导在工作中运用激励理论浅析.对山区县农电管理用人机制的思考.电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探析 16.人力资源管理与竞争优势

17.浅析高校教师激励的问题与对策

18.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9 能本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20.避免新员工培训中人力资源的风险

21.增加农民收入的路径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政策选择

22.高校人力资源会计中的四个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23.金融全球化下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探讨

24.我国物业管理企业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 25.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之我见 26.试析图书馆人力资源外包的可行性

27.从法家思想中寻找中国家族企业的前进之路

28.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29.宁波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调查

30.河北省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二、营销 草根传播:引发营销新变革因势利导建构企业竞争优势 模拟公司:一个面向应用的专业教学方式 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商企业应加强营销道德建设 城市高层商品住宅开发设计策略的探索 7 浅谈商业银行营销工作中的两个问题保险营销员管理规定 中移动推“飞信”洗牌市场 再靠垄断吃独食难成气侯物流配送的意义与作用 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总体策略研究用电稽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3 农村供电营销管理模式的探讨电力市场信息的收集与运用 电网经营企业电力营销的风险和对策分析出版业经营与管理探析 消费者与组织购买行为的比较研究差异化营销的界定及其分析框架构建 19 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展望营销失败的十大原因挖世界杯金矿 向解放军的组织文化学习23 企业品牌魅力何在? 市场营销理论在医院经营中的应用 运营商用户成本逐年上升——中国电信新形势下的CRM系统建设国外旅游目的地营销研究综述经济型酒店:发展·问题·策略Web2.0和旅游目的地营销生态系统网络游戏: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新选择 30 旅游目的地的品牌营销

旅游目的地营销应注重发挥好三个“效应”

一场政府营销的革命

岂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论我国近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大变化

广东电网数字管理“一盘棋”的背后

BroadLight:GPON是下一代光接入的首选

国内首个.mobi手机域名诞生催热移动互联网产业

江西联通以呼叫中心为核心的直复营销模式应用探索

创新求变的青岛网通

彩票营销中的问题及对策

三、金融 金融衍生品市场往事结构化理财模式解读 新加坡交易所“抢注”A股指数期货——开启中国金融衍生品大门 4 新理财浪潮 中国“反洗钱”在行动财富点击 金融期货“一封家书” 闲言试论台湾地区存款保险法律制度 试析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风险管理洗钱行为的法律控制分析 县域司法环境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影响的分析 信贷投向与经济结构适应性分析与思考——上饶实证对当前农村支付清算市场存在问题的思考基层央行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 四大矛盾凸显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软肋” 16 景德镇市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问题的实证研究论金融工具供给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谈市场化条件下农发行如何更好地执行政策与防范风险发挥金融核心作用 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开发性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和县域中小企业的实践与思考“十五”时期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及对策建议 23 推行“五个一、五强化” 做好新形势下合作金融监管工作藏汇于国与藏汇于民 武汉市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断丰富和深化市场定位美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历程及其制度经济学思考央行新规洗牌 电子支付市场各显其能求安稳金融工程运作原理在我国金融创新中的应用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分析四川省民营企业融资的难题? 31 首都金融深化的统计评价

金融市场风险评估系统设计

论现代信托在我国的发展策略

我国金融税制的问题及改革取向

基层银行贸易融资创新与风险防范

改进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新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宏观看板 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 40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相关法律问题

四、国际贸易

1.农药出口应避免无序竞争 2 花卉国际贸易资讯 体验教学法在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国际市场水果检疫准入与促进我国水果出口的对策人字斜支撑在主楼转换结构中的设计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竞争法、产业法与反倾销法的冲突与协调2006年国际医疗仪器设备展览会在京举行国际商务英语信函书写的格式及结构 国际文化产业的非均衡竞争与中国的竞争方略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与政策变化迎接宏观与微观上的时代变局 浅论信用证欺诈例外及银行相关权利义务 如何看待TRIPs协议提高了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建筑企业如何应对技术壁垒 国际贸易:中国沦为“定价小国” 16 我国棉花种植及市场现状分析 加速标准信息化管理 增强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城市信用证假说 对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新参展准入规定出台 试论我国对平行进口的法律调整——以竞争法为视角 22 电子商务环境下新型国际贸易交易结构的确定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调整与中国出口战略应对从一则案例看出口业务风险识别程序《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加快发展国际保理的探讨绿色贸易壁垒——绕不过去的门槛 29 畜产品出口如何跨越贸易壁垒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探析

黑龙江省与韩国贸易合作新思路与新战略

广州将举办国际节能环保展 33 如何正确理解WTO/TBT

西方国家援助非洲新动向及其对非洲发展的影响

我国优势畜禽业应逐步转向有机养殖发展

日本对华投资与中日贸易的发展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待中英贸易的态度与政策 38 金泽虎及其学术成果

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以美国对中国输美纺织品设限为例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电子商务的应用及对企业的影响

商业信息的特点与搜集方法

引领国内RFID应用领域潮流——航天信息在“第九届中国国际智能卡博览会”上倍受瞩目

环境贸易壁垒与贸易发展对策

浅议WTO与劳工标准之争

亚洲区域货币合作前景——加强亚洲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经济全球化和反全球化剖析

雅戈尔集团——创国际名牌 创百年企业

中国海关杂志最新发布

国际贸易新动向

协调制度实施的新平台

如何争取“市场经济待遇”

国际贸易慎防“鬼船”

用现代营销手段提高我国水果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趋势与促进肉类产品出口

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法律思考

从需求分析角度来看《基础英语》课程的应用 58 我国资本流动新动向挑战宏观调控 59 布雷顿森林机构的产生与演变“布雷顿森林机构改革研究”课题组 60 《伯德修正案》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点

五、电子商务校园网环境下构建电子商务实习的平台的探讨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探索——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3 商业电子商务师执业资格认证考试 4 电子商务实验教学“变法” 解析电子商务的职业定位与人才培养 商业电子商务师认证为专业人才培养开辟新途径国际化进程中的——电子商务和国际商务专业 8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探讨 9 电子商务概论 浅谈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 解读“电子商务师”资格认证电子商务与高等职业教育初探 浅议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途径 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电子商务教产研一体化教学的探讨 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成功申办电子商务本科专业 17 我院校园电子商务的应用特性 我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 电子商务与远程教育 全国电子商务中、高级职业证书合作项目新闻发布会 全国考办和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共颁电子商务应用技能证书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在电子商务大赛中取得骄人成绩高校后勤电子商务在线营销研究 迎接挑战面向未来——广东省电子商务高级技校发展记实 26 电子商务在高等院校后勤改革中的应用 27 电子商务人才的定位与培养 28 E时代的宠儿电子商务师 2003年开考电子商务高级证书自学考试 30 设计点评 电子商务——网上购物

电子商务全球行动——与清华进修学院李希生院长交谈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培训

灵境技术在高职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经济法等五个专业被确定为院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电子商务师考证培训模块方案

对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网上鉴定方式的分析 36 突出高级技校电子商务专业特色 37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课程建设探讨 38 电子商务师培训加温

电视经济类节目策划浅析 篇3

【关键词】经济节目 策划 影响力

科技的飞速发展为媒介注入了活力,电视已经是普通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受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多样化,电视栏目也不断进行着改革,节目趋于娱乐化、快餐化。相对其他节目的调整,以真实性和实效性见长的经济栏目就显得比较孤寂。经济节目比之于新闻节目,没有新闻节目的资源多,信息量大,社会影响力广等优势,更没有娱乐节目的卖点元素以及节目形态和包装上的炫丽多彩。尽管如此,在一个经济和信息社会,电视经济栏目仍有其它栏目无法相比的优势。由于有比较前瞻的经济深度报道,有对经济政策的权威解读,有对经济现象的理性分析和梳理等这些特点,使经济栏目形成了比较特定的收视群体,尤其商界人士和高收入群体已经成为经济栏目比较固定的收视人群。央视的《经济半小时》、《对话》、《中国财经报道》、《商道》等栏目,已经在观众中很有影响力,成为观众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如何策划好电视栏目,特别是经济类节目,让其更具魅力,吸引更多的眼球,并调动创作者的智慧,以独特的视角开发经济类节目资源,节目策划就显得非常必要。

对地方电视台来说,经济节目呈现的是一个地方经济的活力。那么,强化地方电视台经济类节目的策划意识,不仅对提升经济栏目的品质及社会影响力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对提升电视台的认可度也十分重要。

一、重大经济题材的策划

无论央视还是地方电视台,比较重大的经济题材,一般都是经济栏目报道的重点。面对同一个经济题材,新闻栏目的报道形式通常情况下是常态报道。但作为经济栏目恰恰要避开新闻栏目的常规报道形式,充分体现出专栏节目的特色,不仅要更深地挖掘题材的内涵,更要放大题材的外延,要让节目更具影响力。比如一个大项目的启动和实施,出现在新闻类节目中,可能就是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作为新闻时段节目的一项,零零星星的触及并简要介绍。对项目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和项目实施过程地质状况的艰巨性、复杂性的报道内容似乎涉及很少。但作为经济类节目,这就是一个重大题材,要做专题报道,甚至做专栏或者系列节目。不仅节目的播出时间是新闻节目报道的几倍,而且会挖掘此类重大项目实施的经济意义。这类题材出现在经济类栏目中,不仅内容本身要精心策划,而且要对节目进行必要的包装,无论是现场图像还是主持人的解说词,都要围绕深层次的经济意义展开,而不是简单的介绍信息,更多的是有张有弛、有节奏的描述,配上必要的讲解;不仅要让受众了解项目本身,更要让受众知道项目开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意义,让普通受众了解项目的意义,让投资者找到切入点。

地方电视台因为资源有限,重大经济题材相对较少,电视台在重大经济题材的报道上可能对同一题材要不断追踪报道,这对地方电视台经济节目的编导是个考验。对同一个题材,进行两次甚至三次大型报道,又要体现节目的特色,尤其要避免重复,更需要对节目的精心策划。这就需要创作人员另辟蹊径,找到题材的多重价值和突破口。重大经济题材一般不是独家报道,加之这类题材的意义深远,因此这类题材的节目报道和处理,更能体现节目制作人的智慧,也能体现出制作人的策划意识和策划能力。

二、常规经济题材的策划

比之于重大经济题材的新闻亮点,常规经济题材的新闻点比较平淡,在题材上一般不占优势。那么常规经济题材的策划报道就更有难度。对常规经济题材,一般在节目形态上、包装上、氛围营造上,多体现策划意识,让题材跟上策划走。地方电视台不同于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其经济资源相对短缺,重大经济题材非常有限,但在地方上有话语权的优势。因此,地方电视台在经济节目的策划上,应最大限度地体现节目内容本土化、视角本土化、风格本土化,强化地方特色,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关注本地区的经济事件和经济新闻人物,并以独特的视角对国家相关经济项目和政策作地方性的解读。地方化的经济节目,可以与当地受众的日常生活结合,消减经济节目在专业上的晦涩性,增加一定的趣味性和亲近性,从而引起观众的收视兴趣。

比如沈阳广播电视台《阳光购房》以主持人情景劇的形式推荐优质楼盘,特别是以浓厚的沈阳当地口音区别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因此该节目在沈阳同类房产节目中收视靠前。济宁广播电视台曾播出经济节目《房产246》,以当地青年买房为话题,关注本地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事件,纵深解读房产等一系列经济现象。在报道中,既有记者深入的调查采访,又有专家学者深入浅出的分析,观众从这些节目中看到了大的国家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整,济宁市各区域规划建设进展和各新开发楼盘的分布及销售情况,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也是立足本地经济特色报道带来的效果。

还有一些普通题材,采取化零为整的形式,把分散在不同行业的题材整合,用一个很有包容性的节目形态表现出来。在对县域经济的报道上,这种节目形态十分有效。在经济节目报道中,尤其在常规经济题材的报道中,一个好的策划,既能让节目增辉,又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总之,立足本土、力求创新、凸显权威、担负责任,是做好地方电视台经济类节目的必然选择。当然,在电视节目日益细分又极其专业化的今天,电视经济类节目的从业人员需要循百家之道的同时,还需要开辟自我之径,在更宽泛的领域内进行探索与创新。需要投入更大的智慧来制作出符合本地受众口味的节目,搭建起为受众与客户服务的桥梁,最大限度地树立起节目的品牌威信,把经济类节目提升到一个新境界,以更专业、更有价值的面孔展现在受众面前,使其成为地方电视节目的标杆,担当起推动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

三、节日及非常时期题材的策划

地方电视台经济类节目,除仅有的重大经济题材和诸如房产、医疗、三农等常规经济节目正常播出外,节假日是经济类节目的黄金时期;非常时期是经济类节目体现其社会责任的时刻,栏目根据这些节日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做专题节目,更能体现经济节目的特色和策划意识。每年的“春节”、“五一”、“国庆”以及当地的一些重大节庆等这些节日期间的经济活动往往是当地百姓关注的焦点,也是观众通过电视节目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为迎合这些节日的宣传,地方经济类栏目可以有意识地推出一些特别策划节目。“十一”黄金周是旅游旺季,地方电视台可借助这一旺季,给消费者提供旅游信息,并介绍当地的民风和习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期间的经济类节目在内容的设定上既回顾过去又展望未来,在节目的形态和表现手法上力求形式多样化,喜庆色彩浓厚一些,与常态节目区别开来。每年的“3·15”期间,经济节目可以选择一些典型消费案例,做一些有力度的直击消费领域的节目。另外,像“五一”期间、“十一”国庆期间、旅游文化节期间,经济栏目根据节庆,选择一些行业的消费热点和经济热点,精心组织,周密策划,尽可能发挥经济节目的优势,推出一些有特色有看点的节目。遇到非常时期,如“5·12”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以及当地出现的不可抗拒和难以预期的灾难事件,媒体的策划也显得尤为重要。经济类栏目可以连续推出抗震救灾系列特别节目,从不同角度报道当地党政军民团结一心,战胜灾害的感人事迹和可歌可泣的战斗精神。地方电视台经济类栏目作为一档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栏目,在非常时期策划的一些结合栏目特色的节目,能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树立媒体的良好形象。

四、强化经济活动题材的策划

在电视栏目追求品牌化的今天,经济栏目品牌的树立,不是靠创办时间的长短,而是靠收视效果、观众的收视印象,尤其靠栏目的社会影响力。成功的节目策划,往往会对整个栏目的宣传效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些地方电视台的经济节目很年轻,但是这一栏目在社会收视群体中尤其业界的品牌影响力却不小。原因是该栏目策划了一些在当地比较有影响的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的节目策划,能在短时间内形成收视高潮,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栏目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地方性的经济活动无疑是当地的热点,是一段时间内民众比较关注的话题,地方电视台应抓住备受关注的经济活动,精心策划、开发新闻亮点,做好电视宣传,增加人气,提升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综上所述,主题策划对经济节目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解决了地域经济节目题材资源短缺的问题,又强化了节目的创新意识,同时,还凝聚了人气,提升了栏目的权威性和品牌影响力。在今天,电视人越来越意识到,好栏目是策划出来的。事实上,由于策划出了好节目,從而也就扩大了栏目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在今天的电视栏目中,不仅是综艺节目、娱乐节目、晚会节目,新闻节目和经济节目,更需要主题策划和节目形态的策划。经济节目的主题策划,逐渐成为节目品质提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①王秀云,《引导性实效性实用性——经济类电视节目特色阐释》,《电视研究》,1998(5)

②李慧,《简论电视经济类节目的策划》,《新闻爱好者》,2008(1)

③李晓梅、于少伟、成艳,《经济类节目如何做出“经济味儿”》,《新闻传播》,2008(2)

④李勇、余敬中,《大众视角 实用落点——谈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电视研究》,2004(11)

⑤李紫千,《城市电视台经济节目的定位和拓展》,《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6)

⑥阚箫悦,《浅谈电视节目的五度包装法》,《新闻传播》,2004(3)

(作者:福建莆田广播电视台制作部编辑)

经济类 篇4

1 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异同及不足之处

1.1 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异同

(1) 解决的主要问题, 焦点不同。生态经济主要解决由于大规模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要求在保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积极按照生态发展规律去构建经济发展体系, 发展环保性产业, 减少环境污染, 加强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则是考虑按照生态学产业生态食物链的法则, 构建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体系, 提高利用效率, 减少废弃物排放;低碳经济则是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优化能源利用结构,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绿色经济是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保障人类社会发展的健康、公平、和谐, 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 实施绿色发展[1]。

(2) 价值取向不同。生态经济的价值取向是有效控制污染, 倡导发展环境友好产业, 实施清洁生产, 建立环境与生态重建保护体系;循环经济则倡导建立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 让资源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循环利用, 实现废弃物的低排放、零排放;低碳经济则是要求优化能源利用结构, 多利用可再生能源, 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绿色经济则是强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实施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 让人类与自然实现共同发展。

(3) 理论基础的侧重点不同。生态经济侧重于将生态学与经济学经合起来, 以生态学的有关理论来指导构建经济发展体系, 以期实现经济发展体系与生态发展体系的共振;循环经济侧重于利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 运用生态物质循环的基础理论 (食物链理论) 来指导建立闭合循环的产业生态食物链, 构建资源在生产体系内部循环利用的闭合系统;低碳经济侧重于将能源经济学应用与产业发展的能源利用结构调整, 着重于优化能源利用结构;绿色经济侧重于将环境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经济发展, 使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4) 本质内涵表述相同。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 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内涵表达, 都倡导发展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体系、提倡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社会进步的统一。四者都是从结构和机制入手, 以新思维、新办法解决日渐明显的全球性资源环境劣化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新举措, 针对的问题均是相对于传统的落后经济发展模式。

(5) 最终的发展目标相同。即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从而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

1.2 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不足之处

每种经济形态都是为解决针对性问题, 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产生的, 也就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的狭隘性、内涵目标的重复性以及实践发展的模糊性三个方面。

(1) 研究视角的狭隘性。纵观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 提出的背景不同, 理论基础不同, 解决问题不同, 但是本质内涵和发展目标确是相同的。这些经济形态都是随着发展问题的出现而出现的, 存在“时效性”。几种经济形态总体上是针对不同问题产生, 实质上则是解决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统一性问题。不同的形态从不同角度去表述, 去提出解决这一主要问题的措施。所以, 研究视角是存在狭隘性的。

(2) 内涵与目标的重复性。一是都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人类依赖于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条件;二是都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 特别是稀缺性资源;三是都要求以生态学相关理论与方法构建经济发展体系, 使得经济发展的废弃物排放在生态环境的自我溶解能力范围, 以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四是都要求经济发展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实现人类发展健康与生态发展健康的相统一。

(3) 实践发展的模糊性。由于内涵与目标的重复性表述导致实践中存在模糊性发展问题。严格说来, 几种经济形态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同渠道、不同程度。但是, 实践中管理者往往找不到具体的方向, 而没有真正实现某种经济形态的发展, 实质上, 无论发展哪一种经济, 都可以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持续化发展这一共同目标。经济发展实践需要统一的发展理论, 这种理论能够有效反应不同经济形态的具体内涵、原则与目标, 又能实现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统一性。

2 超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

2.1 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 (Hyper cycle) 理论是曼弗雷德·艾根 (Manfred Eigen, 1927-) 结合分子生物学、信息论、进化论、非平衡热力学的成果而提出的, 与耗散结构理论、突变理论、协同论齐名的关于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艾根侧重考察了生物化学中的各种循环现象, 他把循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反应循环。即在反应循环过程中, 存在反应物S, 通过催化物E的作用, 生成了产物P。在反应过程中, 催化物E先与反应物S形成中间产物ES, 然后进一步反应后转化为产物EP, 最后催化物分离出来, 剩下产物P;这样一个循环称为反应循环。第二层次:催化循环。作为比反应循环更高一级的循环, 化要求反应循环过程中至少存在一个环节是自催化反应, 即至少有一个中间产物是自催化剂, 而自催化系统或者说是简单的自我复制单元的循环, 就是一种催化循环。第三层次:超循环, 即由小循环构成的大循环。简单的说, 由反应循环耦合而成的催化循环就是超循环。在这个超循环组织中, 每个单元既能够自我复制, 也能够催化其他单元的自我复制[2]。

总之, 超循环理论认为, 反应循环是一个自我再生的过程, 催化剂经过一个循环过程又再生出来;催化循环是一个自我复制的过程, 产物自身作为催化剂又指导反应物再生出产物来;超循环不仅是自我再生、自我复制, 还能自我选择、自我优化, 从而向更高的复杂循环形态进化。超循环理论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适用, 也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因此, 艾根将“超循环”作为其理论名称, 认为是“一个自然界里的自组织原理”[3]。

2.2 超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超循环理论有三个层次: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 每个层次都是严格有机的联系着, 是相对独立又有机统一的整体。由此,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基本要求, 提出超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超循环经济就是以超循环理论为依据, 以高效、互动、健康、和谐为价值取向, 合理调控人与自然的复合矛盾运动, 科学规划、组织和管理生产、流通、消费和排放的循环活动, 持续满足人与自然健康发展需要的经济发展模式。

2.3 超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

包括三个层次的循环:内循环、中循环、超循环。

(1) 经济内循环。即反应循环, 指经济生产体系中将资源、土地、设备、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运作, 进而产生产品, 作为催化剂的要素如设备、土地、人力等投入又转化出来, 即催化剂本身不实际进入产品, 完成一个经济内循环。农户、企业的独立生产过程即是规范的经济内循环。这一相对独立的生产过程是超循环理论的反应循环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循环本质与超循环理论广泛的应用性及强大的生命力。在经济内循环中, 完成产品从生产、流通、消费到还原的整个过程, 每个过程都能够实现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产出、高效率、高健康的目标, 也严格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创新”的“4R原则”组织生产 (图1) 。

(2) 经济中循环。即催化循环, 根据定义催化循环是若干反应循环构成的, 反应循环本身不仅能够实现自我催化的循环, 还能够实现催化其他循环体, 即反应循环本身又是催化剂。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 经济中循环可表述为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经济体, 在实现自我生产型循环的同时, 作为其他经济体的催化物, 引起其他经济体的自我循环性生产。表现为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园区) 的发展, 不同区域的经济体由于功能划分不同, 形成集聚效应, 资源共享、互为影响, 经济体之间形成上下游的产业生态食物链关系 (图2) 。

(3) 经济超循环。即超循环, 在超循环理论中指由反应循环耦合而成的催化循环。那么, 在超循环经济理论中, 指由经济内循环耦合而成的经济中循环, 即经济超循环。在现实中, 经济超循环主要体现为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循环问题, 在经济超循环中, 则重点是三个系统之间建立起来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循环问题。由于三大系统不断的矛盾循环运动, 使得三个系统有向着良性互动、共生繁荣发展的可能性与趋势性。从超循环经济的内涵来看, 可调控生产、流通、消费和还原几个阶段的具体行为, 在制度、技术与环境的合理安排下, 实现三大系统的良性互动和健康协调发展 (图3) 。

2.4 超循环经济运行的原则与特征

2.4.1 超循环经济发展遵循的“4R”原则

超循环经济具有“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基本原则, 除此之外, 还有“再创新”的特殊原则。第一原则:减量化 (Reduce) 。从传统的、自经济活动源头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理念, 扩展到降低人对物质产品的需求, 使之合理化;第二原则:再利用 (Reuse) 。从传统的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一物多用的理念, 扩展到基础设施与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以他处废弃物为原料的“再制造”产业、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替代短缺资源。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当代留给下一代不少于自己的可利用资源, 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原则:再循环 (Recycle) 。从传统的生产中的废物被利用为生产原料的理念, 扩展到把传统工业经济提取原料———制造产品———排出废物的开放链孤立产业体系, 改造为提取原料———制造产品———排出废物———变为另一种产业的原料的循环产业体系;第四原则:再创新 (Reinnovation)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组织创新, 往往可以使资源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要求。一是对投入物能耗、效率和环保性质的再思考再创新;二是对循环过程的效率作用进行再思考再创新;三是对循环结果 (产品) 品质、健康水平、产出水平的再思考再创新;四是对废弃物水平、品质的再思考再创新。总体上看, 经过多次内循环、中循环到大循环系统往复循环利用的废弃物, 理论上应该“刚好”处于生态系统融解能力范围。超循环经济完全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互动、繁荣发展。

2.4.2 超循环经济系统运行特征

(1) 超循环经济发展突显的“两低一高”特征。在运行中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两低一高”是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超循环经济也具有这一特点。实际运行中, 特别是处于经济内循环、经济中循环两个阶段, 两低一高特征表现尤为突出。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效率 (是经济学概念上的核心内涵) 表现在经济内循环和经济中循环过程上, 要求投入物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尽量少使用化石能源, 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尽量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效益, 同时尽量多次循环使用资源, 建立“资源1-废弃物1-资源2-废弃物2-……资源n-废弃物n”的产业生态食物链, 多次使用、多次循环、多次创新, 最后排放到生态环境中的废弃物实现最小化、生态化、绿色化。

(2) 超循环经济发展的系统性特征。系统性特征是超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从超级循环经济的内容包含经济内循环、经济中循环、经济超循环三个层次, 并且小层次内容经过耦合催化而形成相对高级的层次内容。可以看出, 超循环经济体系是系统性、有机性、整体性极强的概念;内循环耦合而成中循环, 中循环耦合而成超循环;三个层次的循环又不断进步发展, 从低一层次向高一层次进步。超循环经济的几个层次不仅反应经济过程, 也反应社会过程和生态过程, 需要实现经济过程、社会过程与生态过程的循环健康发展的态势, 以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全面进步 (图4) 。

(3) 超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的突变性特征。超循环经济体系具有极强的系统性、有机性和整体性, 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发展实体。在一定技术和制度环境下, 超级循环经济体是相对稳定的, 由低层次循环体构成高层次循环体, 稳定循环下去;但是, 当外界条件改变的时候, 必然会引起某一层次循环体发展路径的改变, 进而产生循环式改变, 形成超循环经济体的整体突变。这种改变可以是漫长的, 也可以的短期突变。关键在于引起变化的因素作用力的强弱。作用力较强, 则突变时间短, 反之, 突变时间长 (图5) 。

超循环经济路径的螺旋性特征。超循环经济三个层次的循环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相互之间紧密联系着, 低层次的循环会影响中高级层次循环发展, 三个层次的循环具有相对独立性, 相互之间影响且联系, 并有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能量流的流动, 但是各层次的循环不断转化:即内循环、中循环、超循环只能从一个级别上升到另一个级别, 但是循环类型不能相互转化。根据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经济是呈螺旋形状发展升级的 (图6) 。每个超循环经济系统中, 包含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 三个系统复合而成超循环经济系统,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螺旋式共生、繁荣、发展。

3 超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三个层面推进超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3.1 超循环经济的空间结构

超循环经济系统开始于企业内部的生态化、清洁化生产行为, 然后扩大开来发展到较高一层次的超循环经济园区以及超循环经济网络, 进而可建立最高层次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一体化的复合循环系统。超循环经济系统是生态化的发展系统, 由企业、超循环园区、区域性超循环经济网络和广域超循环系统 (包括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 构成;循环空间由小到大、循环层次逐渐提升, 总体上是由企业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复合、循环、矛盾运动。

第一空间, 由企业组成的经济内循环系统。这一空间发展的实践路径是要求实施清洁化生产, 这是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清洁生产的实施程度应该达到“无公害产品”的初级清洁水平、“绿色产业”的中级清洁水平, 进而实现高级清洁化生产水平, 如“有机农业”。但是, 鉴于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 在这一经济发展阶段, 清洁生产是在满足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实施的[4];第二空间, 由区域经济中循环园区构成。其发展实现路径是建设生态化超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可部分地要求园区进行技术改造、试点超循环经济产业园, 也可构建新的超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创新”的原则, 在“W模式、G模式、H模式”[5]的指导下, 构建符合现代发展要求的产业园区;第三空间, 广域性超循环系统构成, 包括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复合循环系统。这一空间的发展要求三大系统构建复合式循环机制, 保证三个系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循环往复, 最大限度的发挥系统和耦合功能、循环功能。实现超循环经济系统“两高一低”的运行标准, 满足人类社会与生态健康的互动发展需求。

3.2经济内循环模式及形成路径:企业的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实现生态化的必然选择, 也是从源头、过程来解决环境污染的一个根本性途径, 同时清洁生产是超循环经济实现的载体。农业领域的清洁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属于较新的课题。本质上讲, 农业领域的生产行为对农业环境存在污染, 其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对人身健康的影响都不亚于工业污染, 甚至在某些方面会超过工业[6]。清洁生产则是解决面源污染、环境破坏的有效途径, 是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根本保障, 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3.3 经济中循环模式及形成路径:超循环产业园区建设

作为超循环经济系统的第二层空间构成内容, 产业园区的循环发展路径是改造现行 (传统) 园区为超循环产业经济园区, 按照新标准建设超循环产业园区。产业园区是由企业加工商 (生产者:企业组织) 和服务业构成的一种企业化社区。在这个社区之中, 各成员通过共同管理环境有关事宜和经济事宜, 来取得更大更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获得整体大于个体的规模效益。对于超循环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 要遵循链结性、区域性、高效性和循环性原则, 包括主体选择、系统集成设计、配套服务三个方面。1明确园区的主体类型。要明确园区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还原者) , 及其在园区中的作用与位置;2选定关键种企业, 按照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最大化原则, 确定中心地位的关键种企业, 位于产业生态链的核心, 发挥着稳定园区的重要作用;3构建产业生态食物链。按照产业生态学中的有关理论, 根据物质流、能量流、信息物、资金流的流动关系, 构建产业生态食物链, 使物质在系统中最大限度的循环流动与使用, 让废弃物最大限度的资源化、增值化、无害化。

3.4 经济超循环模式及形成路径:产业超循环园区网

作为超循环经济的第三空间结构, 产业超循环经济网层面的循环发展路径实质是建立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共生、共荣、和谐的关系。总体上看, 产业超循环经济网是以经济、社会和生态为背景, 按照产业生态学有关理论与方法, 合理界定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以资源 (原材料、副产品、信息、资金、人才等) 的消费纽带形成具有“资源———产品———消费———废弃物———资源———废弃物 (无害化) ”的发展共同体, 由一条条仿真的“生态食物链”组成, 实现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在三个系统间的循环流动, 实现三个系统的共生繁荣、互动发展。一般来说, 产业超循环经济网有两种形式来组建, 一是区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 二是广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6]。

(1) 区域性产业超循环园区网。这种组建模式不同于一般的产业超循环经济园区, 也不同于一般性副产品交换。而是将一个园区视为一个企业 (或者不动产) 来开发并加以运作, 与其他资源 (产品、废弃物) 互补性、替代性园区一起, 寻求更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个或几个园区可加入一个网, 一个网也可能包含传统园区、一般企业和新建的产业超循环经济园区, 网内成员相互合作, 可增强其绩效并表现创建共享的服务与设施 (图7) 。

由图7 所示, 独立的企业、现代园区和传统园区共同构成了区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 在这个网中, 一个企业的废弃物可能被另一个企业利用为生产资料, 而这个企业的废弃物又被其他企业利用, 就实现企业之间的副产品交换, 极大减少环境污染, 最后实现废弃物的最大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2) 广域性产业超循环园区网.广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是指导按照产业生产区域、发展区域的实际情况, 根据产业发展的优势、特色, 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关系建立起大组团、大特色、大分工的园区发展模式。各大组团的园区之间又存在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动的交换, 以取得更大范围、更多程度、更大可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这种模式一般要求产业特色互补、交通便利、按照生产、流通、消费、还原的功能进行组团式发展。各园区组团也是形成共荣、共生、互动和谐发展的格局。同时, 广域性水循环、大气循环都带有极大的外部性, 小区域的产业循环经济网络很难实现良好改变, 必然借助大范围、大区域、大合作的模式下, 有较强的融合协同能力, 才能在一定时间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摘要:系统研究了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几种经济类型的异同与缺陷, 认为几种经济形态存在视角狭隘、目标内涵的重复性表述、实践指导性不足、发展界限模糊等问题;结合超循环理论中的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概念, 提出了超循环经济的概念模型、内涵特征、系统结构、运行原则, 从经济内循环、经济中循环与经济超循环三个层面, 提出了“实施企业清洁生产、构建超循环经济园区和区域性超循环经济园区网”的三大实现途径。超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 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规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超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

参考文献

[1]杨运星.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之辨析[J].前沿2011 (8) :94-97.

[2]沈小峰, 曾国屏.超循环理论的哲学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 1989 (4) :185-194.

[3]艾根·舒斯特著.曾国屏, 沈小峰, 译.超循环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4]方淑荣, 游珍, 蒋慧, 等.生态化: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 31 (1) :43-46.

[5]朱玉林, 何冰妮, 李佳.我国产业集群生态化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 2007 (4) :48-50.

经济类论文提纲 篇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日益完善,市场经济因素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日益激烈的报业竞争使不少经济类报纸开始转变思路,探索“社会化视角”这一新出路,《经济观察报》在这点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本文以该报的“社会版”为例,从具体表现、必要性和具体做法三个方面来讨论经济类报纸的“社会化视角”。

【关键词】

经济类报纸 经济新闻 社会化视角

我国专业化经济报纸快速成长,发展至今已有170多种,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少经济类报纸开始积极转换视角,力求使自己的报纸以全新的姿态和面貌特立于一堆经济类报纸中。于是,经济类报纸的“社会化视角”便初露端倪。《经济观察报》在这点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凭此迅速成长为中国经济类报纸的翘楚。

一、经济类报纸“社会化视角”的表现

1、《经济观察报》简介

《经济观察报》是创刊于的大型经济类周报,被英国的《卫报》称为“今日中国与众不同的声音”。它在经济类报纸中以评论见长,善于从宏观上把握经济发展总体态势,喜欢把所有的经济问题放在整个社会体制、文化以及全球化框架中观察报道,从而形成了以“谈观点”为主的精致大气的“京派”特色,给读者的感觉常常是“立意高远,充满了社会感和历史感”。

2、社会版“社会化视角”的表现

(1)版块按社会框架划分

经过几次改版,《经济观察报》最终确立了九大版块,具体版面设置为(见右表):

其中社会版是属于“中国”版块中的一个固定版面。从以上版面设置可以看出,与其他经济类报纸常用的按经济行业划分版块的方法不同,《经济观察报》另辟蹊径,按照社会框架来划分版块,从国际、国内、财经行业、社会时评、生活方式的角度设置版面,带有鲜明的“社会化”特征。它摒弃了单纯的“经济意味”,带有很强的“社会意味”。《经济观察报》视野放得很开阔,跳出了经济类报纸经济行业的框架,站在社会的高度来宏观地观察经济事件和经济现象,更关注社会的整体走向。

(2)报道手法呈现“经济新闻社会化”特点

所谓经济新闻社会化,是指“把新闻的视线从经济活动、事件本身拉开,把经济活动放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透视和解读”。在报道视野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局限于经济领域,围绕着经济建设来报道经济的做法,力求从经济与社会的.结合处来寻找经济报道的视点,“用社会的视角来解说经济现象”。

如201X年9月12日社会版新闻《湘潭“全民养猪”退潮》。当时正出现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的现象,《经济观察报》并没有简单地将“猪肉价格上涨”单纯当做一个经济现象来报道,而是将报道转向“大好的价格形式下养猪户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纷纷萌生退意”这个社会心理视角,关注养猪户的生存状态。

(3)报道效果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

从《经济观察报》一贯的风格来看,其“更注重目标受众,进一步从宏观上满足经济事件乃至社会事件的深层面需要,偏重的是做影响,追求社会效益”。

这一点在《经济观察报》名噪一时的《温州没有奇迹》系列报道中有深刻的体现。“7・23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包括社会版在内,《经济观察报》顶住层层压力,用了整整八个版面具体而详细地报道了这场悲剧的始末。八个版面不但份量厚重,而且直指铁道部的失职和部分媒体的失语,反讽中国经济盲目地追求快速而忽视质量的现象。读者纷纷评论《经济观察报》是“真正敢于说真话的报纸”。

由此可以看出,《经济观察报》社会版注重的是对社会效益的追求,承担起了媒体该有的社会监督的职责,传播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二、社会化视角的必要性

1、新形势下经济新闻改革的需要

传统的经济新闻普遍有两个明显的不足:一是报道的领域狭窄,仅仅局限于几个单纯的经济活动和现象;二是专业性太强而缺乏可读性,常用呆板生硬的数字、术语和概念充斥版面。这导致了经济新闻的滞慢,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经济新闻的巨大需求。

在这种形势下,经济新闻社会化顺势而出,是市场经济时代的召唤和历史的必然。它弥补了传统经济新闻报道的不足:它题材广泛,以社会新闻的笔法写经济新闻,改变了经济报道干巴巴硬邦邦的枯燥,服务性、可读性、贴近性更强。

2、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获胜的需要

要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获胜,一个常规而有效的武器就是拥有牢靠的读者群。

一方面,经济新闻社会化,常常从老百姓关注的角度选取新闻题材。同时,新闻语言通俗易懂,用贴近生活的例子和语言来解释经济现象,可读性强,使经济类报纸拥有广泛的受众。

另一方面,经济类报纸的社会化还体现在“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获得广大读者的信赖。如《经济观察报》排除众难刊登了《温州没有奇迹》的特别报道后,立马获得了社会的一致赞誉,读者的信任度明显提高。

3、媒体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

一份报纸要想获得长远地发展,就必须承担传播正确社会价值观的责任。这要求经济类报纸不单追求广告上的经济效益,更应该通过有价值有分量的报道取得社会效益,担负起媒体的社会责任。正是因为勇于承担媒体的社会责任,致力于实现社会效益,《经济观察报》才很快取得经济类报纸的主导地位。

三、社会化视角的具体做法

1、树立关注社会的意识

一份睿智且负责任的经济报纸,一定要有心系天下、关怀社会的胸怀。所以,经济类报纸首先要树立关注社会的意识,勇于承担媒体的社会责任。

《经济观察报》一直践行其“理性、建设性”的品牌理念。媒体的建设性体现在通过新闻报道、评论及其他形式,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如:其版面是按社会框架来划分的,这本身就体现了它关注社会走向和发展态势;从报纸特点来看,以评论见长,常在报道中渗透着影响社会导向的价值判断。

2、采用“经济新闻社会化”的报道手法

首先是题材的选择,应该跳出狭隘的仅限于经济产业的视角,将视线上升到社会的大背景中,从老百姓关注的角度选取经济新闻题材。如10月31日《经济观察报》社会版的《爱国土豆运动》,揭示为了增加当地农民收入而倾力给土豆种植户增加财政补贴,鼓励农民多种土豆,导致农民盲目跟风,结果土豆全部滞销亏损。

其次是报道形式,可以借助社会新闻的形式,运用场景描绘和细节描写。如205月2日《经济观察报》社会版报道的《北京大火失地――南小街传说》。文章导语这样写到:“4月28日刚过完晌午,63岁的老刘在家门口蹲下,从口袋里摸出烟,抖出一根点上,猛吸一口后,缓缓吐出烟圈。”这段细腻的动作描写引人入胜,让读者产生了阅读兴趣。

最后是语言表达上,要学会对专业术语进行转换,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专业的道理。如年5月30日《经济观察报》社会版《货运司机的生存账本》一文,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货运司机一趟路程所要花的费用记录下来,以此分析来当今体制下货运物流的成本问题,这就让读者容易读懂。

3、在队伍建设上注重提高记者的素质

经济新闻的社会化对报社的记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不仅要有关注社会为民为公的自觉的思想素质,还要有更高的业务素质:记者不仅要精通经济,还必须要全方位的增加社会、文化、历史、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将各个领域与经济报道融合起来,透析新闻背后的东西,并为读者进行深入浅出的社会经济解读。

结语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背景下,不少经济类报纸已经认识到传统经济报道方法和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不再适应时代需要,社会化视角正在得到认可,《经济观察报》的成功就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仍需指出的是,经济类报纸的社会化视角也存在一些争议,如过度追求社会化写法可能会丧失经济新闻的专业性,破坏经济新闻的权威性。这就需要经济类报纸的从业者把握好经济新闻社会化的尺度,平衡好经济性和社会性、专业性和可读性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①朱国宏:《经济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

②夏继明,《谈谈经济新闻的社会功能》,《新闻传播》,(7):56

③张健,《用社会化视角报道经济新闻》,《新闻实践》,2003(1):62

试论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 篇6

关键词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教学方法

经济类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等课程,这类课程教学的难点在于理论性较强,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案例比较难找,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互动难以把握,尤其对于现在大班教学,老师与学生一对一交流受限的情况,要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深入研究经济类理论知识或课程

经济类专业基础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类课程学习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前续课程的学习基础,另一方面又决定了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熟悉所教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主线以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探索学生快速接受知识的途径。同时,应以科研支持教学,通过课题研究或论文撰写对所授课程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把握当前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笔者在讲授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时,由于之前主持过项目“中原崛起的财政金融政策匹配研究”、“河南省国有资本运营效率问题研究”,发表了《我国金融民营化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财务战略:中小企业经营制胜的关键》、《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新思考》、《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发展消费信贷》等文章,对这方面的问题研究得比较多,因而,在讲课时笔者能够抓住重点融会贯通,系统介绍课程内容,同时也能向学生介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教学水平获得一定的提高。

二、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上课时往往过于注重思路、逻辑、条理,因而极易导致该门课程单调枯燥、缺乏生气。对此,可采用课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图表直观教学法、录像、辩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实际上,许多深奥、难懂的知识是可以通过生动的事例、类比和具体的材料来加以论证说明的。例如,在讲授经济学课程中关于机会成本的概念时,可以学生自己为例:替他们估算四年在校的家庭支出,其中包括他們极易忽视的因选择学习而放弃可能工作获得收入的机会成本,以此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成本,鼓励他们认真学习,以期付出的成本能够获得知识收益。

具体说来,在讲授需求与供给理论时,可结合发展中国家的医疗保健定价问题,让学生了解底层民众对价格更为敏感,当价格上升时,他们本来就有限的医疗保健将更为减少。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同时还扩大了学习面,为进一步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打下基础。

在讲授市场理论时,可通过相关案例,如德比尔的钻石垄断和“电影票和爆米花”的故事,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垄断市场和价格歧视的概念,知道老年人可以享受电影票的折扣并不是商家的一种慷慨之举,而是为了增加利润设计的定价策略的一部分。老年人对电影愿意支付的价格往往比其他人低,因此,电影院将消费者分为两个集团——老年人和其他人,并为老年人提供折扣。价格歧视通过向老年人提供折扣,增加了电影院的利润。而与电影票不同,爆米花可以很容易地被转卖。如果老年人可以以正常价格的一半购买到爆米花,那么,很多年轻人就会请老年人替他们购买爆米花,这样以正常价格售出的爆米花的数量就会下降,价格歧视就无利可图。

而在讲授经济学微观经济政策中收入与人力政策的内容时,可组织学生举行辩论大赛,探讨学历与工资之间的关系,同等学历工资收入差别较大的原因等。这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非常踊跃地参与进来。同时,通过辩论,学生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不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而且也能摆正自己未来求职的心态,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就会改善。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手段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课件制作要生动丰富

多媒体课件不是简单的windows文字内容的粘贴,而是要在powerpoint中加入自定义动画,随讲课的内容显示标题,这样就可以像板书讲课一样缩短老师与学生接触的距离。同时,可通过收集大量的录像、音乐、图片、视频等资料与pow-erpoint中的授课内容建立链接,将课本抽象的概念、难于理解的理论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并增加有关动画功能,从而调动学生的眼、耳、脑,让他们主动地、愉快地学习。为避免大量文字的出现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在制作课件时,教师可以在一张幻灯片上多做几个文本框来替代单一的文字,为课堂教学展示新的天地。

(二)注重收集资料,补充新颖的、具有趣味性的材料

如果教学资料更新比较慢,数据对理论的说服力度不大,学生上课时就会容易开小差,课堂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例如,财政学这门课程比较枯燥,与学生的生活距离比较远,尤其是国家的财政政策及预算管理体制等章节,仅仅只是理论的讲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对此,可采取案例教学法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授国家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时,可从网上下载有关国家扩张财政政策在某一领域(提高出口退税的比例等)的实施及收到的效果等方面的资料,包括相关的数据及图片,力求是最新的数据,编成案例让学生学习或讨论,从而避免枯燥的课堂气氛,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因此,教师平时应注重收集资料,录制一些制作得较好的财经节目,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播放,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课件字体应与背景存在反差,且字体要有变化

有些教室的投影机亮度不够。课件字体和背景反差小,因而投射到银幕上无法生成较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注意字和背景的深浅反差要以大、看得清为前提。课件字体要有变化,标题的字体和授课内容的字体和字号要有所区别,这样才能起到强调和提示的作用,便于学生记笔记。

(四)采取活跃生动的形式

为避免画面呆板,同时使学生对讲课内容的逻辑关系加深印象,可采取动态式显示的做法。例如,在讲授“完全竞争市场”时,可在银幕上先显示“价格”,然后出现纵坐标,再出现“需求量”,后出现横坐标,依次出现价格线、平均成本线、边际成本线、平均可变成本线等,从而加深学生对“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但并不意味着厂商肯定盈利”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在一张幻灯片上添加许多文本框(分别写“价格”、“需求量”和“平均成本”等)和3到5个曲线形状,并对它们进行排序。可应用“自定义动画”工具中的“效果”项目,选择适合的动感效果,使画面显示更加生动。而各种线条,则可从进人选项中选择不同的效果,使之在放映时能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紧紧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从而取得比静态式显示更好的效果。

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要高质量地上好每一堂课,除了长期的科研工作、认真地备课等必不可少的环节外,教师在课堂上的精神状态也十分重要。课堂教学既是紧张的脑力劳动过程,也是较强的体力耗费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不能带着不良情绪进课堂,因为教与学是相互影响的,教师精神状态不佳,就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听课质量就会大打折扣,而学生的不良情绪反过来也会影响教师,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前提。

经济类 篇7

在生态危机困扰整个人类以及世界各国人民对生态危机的感受和认识不断深化的形势下,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以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正确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 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关重要。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含义

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以来,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能源危机的出现, 人们开始对传统的经济模式提出质疑, 并逐渐演变为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运动。在这一过程中, 产生了大量优秀的环境保护主义著作, 如雷切尔·卡森 (Rachel Carson) 的《寂静的春天》 (1962) 、巴里·康芒纳 (Barry Commoner) 的《封闭的循环》 (1974) 、卡洛琳·麦茜特 (Carolyn Merchant) 的《自然之死》 (1979) 等。在这个过程中, 人们不断反思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关系, 探索一种新型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经济模式就是这一探索的结果。

1966年,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 (Kenneth E.Boulding) 发表了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重要论文, 开创性地提出了生态经济的概念。鲍尔丁认为, 不断增长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止境性与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对资源供给的局限性之间, 必然构成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 而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办法就是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但是, 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 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 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 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 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 使生产系统自持, 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循环经济”一词也是鲍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在其“宇宙飞船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其主要观点是:通过资源循环利用, 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 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即“资源—产品—废弃物”, 而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宇宙飞船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 而地球只不过是茫茫无垠的太空中的一艘小小的太空船 (即宇宙飞船) 。人口和经济不断发展, 终将用完这个“小飞船”内有限的资源。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的废物最后会污染“飞船”舱内的一切, 就像污水充满整个污水池一样。到那时, 整个人类社会就会崩溃。因此, 人类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增长型”经济、“消耗型”经济, 建立起一种既不会使资源枯竭, 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质的循环式经济体系。

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 (Pierce) 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一般认为, 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 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绿色经济有浅绿色思想和深绿色思想两类。浅绿色思想建立在环境与发展分裂的思想基础上, 是第一次环境运动的基调;而深绿色思想要求将环境与发展进行整合性思考, 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二次环境运动的主题。浅绿色的环境观念较多地关注对环境问题的描述和渲染它们的严重影响;深绿色的环境观念则重在探究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社会原因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解决途径。

低碳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是英国政府在2003年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低碳经济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特征是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 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措施。

在英国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后, 2006年,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 (Nicholas Stern) 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 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 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 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 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 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7年12月3日,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 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 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 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为2009年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 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 (6月5日) 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 推行低碳经济”。2007年9月8日,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 (APEC) 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 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 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 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 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联系

理论基础相同

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理论基础都是生态经济理论和系统理论, 立足于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有机统一、协调和平衡, 以三大系统协调发展为核心, 以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大系统为研究对象, 借鉴生态学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原理, 考虑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探索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这几种经济形态都强调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与实施, 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全面协调, 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

依靠的技术手段相同

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都是以生态技术为基础。生态技术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 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生态技术是指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 能够保护环境, 维持生态平衡, 节约能源资源, 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切有效用的手段和方法。生态技术将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追求的是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的经济持续增长。

生态技术主要有以下特征:生态技术是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技术, 这是生态技术最本质的特征。这种协调性具体是指技术的使用不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并且进一步能够对生态环境有优化作用;生态技术的目标是追求生态——经济综合效益。生态技术将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追求的是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的经济持续增长;生态技术是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的。生态学的理论是生态技术创新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近代工业技术是以物理科学为理论基础, 以不可再生资源为主要动力和材料来源。而成熟的生态技术则以可再生资源为主, 因而十分强调生产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耦合, 在技术的建构和使用方式上, 则注重对生态系统方式的模拟;生态技术系统遵循一般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生态技术不是以某一环节技术的开发和效益为目标, 而强调技术系统的建构能使资源的投入——产出关系最优化。同时遵循协调性原则, 不仅注重技术内部之间的相互协调, 搭配合理, 而且注重整个技术系统与外界自然系统的协调;生态技术是一种人道的技术。这是生态技术在技术伦理上的特征。技术本来是追求自由、幸福, 更好地利用自然的手段, 但现代技术的发展却使人感到技术在不断把人束缚在庞大的机器体系上, 在不断威胁人类整体的存在, 在不断使人和自然相对立、隔离, 产生技术的“异化”。技术的“异化”在本质上是反人道的, 生态技术由于是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技术, 因而有助于克服技术的“异化”。

追求的目的相同

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追求的目的都是以保护、改善资源环境, 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现。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 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子系统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 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 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区别

研究的角度不同

生态经济强调经济与生态系统的协调, 注重两大系统的有机结合, 强调宏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 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物质循环应用, 强调的是循环和生态效率, 资源被多次重复利用, 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 鼓励创造, 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 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低碳经济主要针对的是能源领域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重点是从建立低碳经济结构、减少碳能源消费入手, 进而建立起全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使其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 让碳排放量达到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实施控制的环节不同

从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来看, 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分别从资源的输入端和废弃物的输出端来研究经济活动与自然系统的相互作用, 同时循环经济还关注资源, 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绿色经济更多关注的是经济活动的输出端, 即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重点在于环境保护。低碳经济强调的是经济活动的能源输入端, 通过减少碳排放量, 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 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核心内容不同

生态经济的核心是实现经济和自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 使各种物质循环利用起来, 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绿色经济强调以人为本, 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核心, 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促使社会系统公平运行。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经济类 篇8

1 发展特色经济是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首先, 青海的省情决定了经济发展必须在选择特色上下工夫。青海地处偏远, 区位条件差;自然条件严酷, 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 交通通信不畅;科学教育落后, 人口素质偏低。这些都给经济发展带来了直接的影响。青海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构成如果不突出青海特色, 与外省趋同, 那么肯定会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 产业发展的路子势必越走越窄。同时, 青海地域辽阔, 省内各地区之间差异性也很大。因此, 青海以及省内外不同地区应当对产业发展进行区域调整和区域布局, 突出地方特色, 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这样,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并逐渐发展壮大。

其次, 青海的资源决定了我们有条件在发挥特色上出优势。青海地处世界屋脊, 由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所决定, 它具有独特的自然地貌和海拔高度, 不仅山川藏珍、戈壁埋矿, 而且具有其他地方少有的高原特殊气候和在这一气候条件下派生的珍稀生物资源, 有在全国独具优势的水电、盐湖资源, 独特的畜牧草地资源, 太阳能、风能资源, 独树一帜的高原地貌景观, 众山之巅、众水之源和颇具特点的民族文化、人文景观等。这些丰厚的特色资源为青海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只要善于开发这些优势资源, 就能够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据省情, 青海特色经济的构建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 着力发展壮大盐化工业, 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第二, 重点发展中藏药业、绿色食品业、有机食品加工业和高原生态农牧业, 逐步形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链。第三, 发展水电、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 逐步形成在西部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经过努力, 最终形成世界高原生态基地, 全国盐化工加工基地, 中藏药生产基地, 西部水电——高耗能工业基地和石油天然气开发基地。第四, 以发展特色旅游业为龙头, 经济推进现代服务业。在保护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上, 有规划、高起点、高水平地面向市场开发各类旅游资源。

2 发展生态经济是青海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选择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与生态, 二者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互为条件的关系。生态系统对经济活动有着极大的制约能力, 经济要想求得可持续发展, 必须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系统, 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以保护和发展生态产业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 具有生态系统性、公共性、全球性、持续性的特点。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是亚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 起着江河水文循环的重要作用。青海生态又十分脆弱, 水土流失、沙化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湟水流域、青海湖流域和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已经成为青海发展特色经济的严重阻碍和最大的隐患。因此, 在青海未来的发展中必须把保护和建设生态作为根本任务。

青海生态总的看是在经济发展滞后的情况下不断恶化的。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还是在于加快生态经济的发展, 把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力度。草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农业走向现代化的标志。草业的发展可以兴起一个大产业, 推动产业化发展。种草本身 (从种草到加工、储存、销售、繁育草籽) 能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 同时拉动畜牧业。草既是经济作物, 又是生态作物;既可以体现长远的生态效益, 又可以当年转化养畜, 实现眼前利益。搞得好, 就可以从根本上调动农牧民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因此, 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扶持, 加大力度, 不断扩大退还规模。这里关键是要搞好规划, 把种草种树同结构调整、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 退耕还林还草, 恢复生态, 发展畜牧业。

二是大力发展高效农牧业、促进生态保护和治理。在退耕还草的同时, 要把着眼点放在高效农牧业上来。要围绕结构调整和特色农牧业经济大搞设施农牧业, 在牧区进一步加大力度建设防灾抗灾基地, 种植高产优质牧草, 利用温棚种植根茎类作物, 大搞牛羊育肥、自繁自育, 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改放牧为圈养。在农区把种草和种植经济林结合起来, 进行牛羊育肥和西繁东育, 支持发展农畜果菜加工业, 鼓励发展新的高收益产业, 开辟更多的收入增长渠道, 对农畜产品龙头企业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 带动广大的农牧民获得更高的市场效益, 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良性发展道路。

三是积极推动农牧区能源结构调整。我省电力、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在农村牧区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广用电用气取暖、做饭, 替代传统的烧柴烧草习惯, 把林草效益转化为养殖效益, 这对保护生态, 净化空气都有重大意义, 应选若干地方进行试点, 总结经验, 逐步推广。

3 发展循环经济是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

循环经济是人类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建构的经济系统, 并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去。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地利用, 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使环境合理性和经济效率性得到了有效的结合。青海经济的发展, 更迫切需要循环经济。

青海循环经济实践中, 较成功的经济体有锡铁山铅锌矿循环经济共生企业群, 其产业链主要由西部矿业公司锡铁山分公司铅锌矿及选矿厂、青海创新矿业公司的硫酸厂、中汇矿业铁金矿、海西化建有限公司水泥生产厂、大柴旦硼矿、大柴旦地区的八家硼酸厂以及拟建的硼镁肥厂和余热综合电站组成。根据核心产品特点, 该产业链中包含以锡铁山铅锌矿开采为核心的铅锌矿生产生态工业群落、以青海创新矿业公司硫酸产品为核心的硫酸生产生态工业群落和以海西化建有限公司水泥生产厂为核心的水泥生产生态工业群落。该企业群每年产生1000余万元的循环经济效益, 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青海发展循环经济, 主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量为目标, 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 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加强法制建设,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 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则, 规划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强化政策导向, 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制环境;加强组织领导, 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机制;以矿产循环发展为突破口, 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保护与开发并重, 大力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废物回收利用, 积极开展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突出重点, 加快制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 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立循环生产技术体系, 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

参考文献

经济类 篇9

(一) 与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没有明显区分

经济法课程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是法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懂外语、懂法律、懂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所以高校的非法学专业也普遍开设了法律课程。经济法是高校经济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但是主讲经济法的教师多数是法学专业出身, 大多还是沿用法学的传统教育模式, 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法律思维的培养, 而没有意识到经济类专业是一个实用性较强的专业、经济类专业应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发展目标, 这种教学现状是不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

(二) 教学方法单一

我国高校现在主要的教学方法还是课堂讲授, 经济法教学也不例外, 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讲, 学生在下面机械的听。教师的主要讲授内容就是枯燥的理论, 学期刚开始, 学生对课程还有一定的新鲜感和好奇性, 但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产生严重的厌烦心理。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 案例陈旧, 脱离实际

经济法教师虽然也认识到了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 也开始注重案例教学, 但是教师所选取的案例大多是较为陈旧的案例, 甚至还有上个世纪的案例, 不能作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自然吸引不了学生兴趣。另外教师更多的是机械的选取案例, 很大一部分并不能与所述理论紧密结合, 学生听完后是一头雾水, 更不用说自己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实际问题了。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 高校经济类专业经济法课堂教学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大打折扣, 不适应现代社会高校经济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客观实际, 因此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高校经济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一) 网络环境带来的教学思维转换的必要性

在中国长期以来, 人们普遍存在着教育应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 教师在教育中主动施教者的地位和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多媒体教学、互联网课程已发展得非常普遍的情况下, 网络环境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在互联网普及及发展的情况下, 网络资源可以充分共享, 教学素材更加丰富生动, 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从课堂主体变成课程的引导者, 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深入思考、分析总结, 甚至可以以自己的独特观点对教师提出质疑。

(二) 经济类专业对经济法教学方法的特殊要求

我国到目前为止, 并没有一部统一的经济法, 经济法律规范散见于各类法律规范之中, 内容庞杂、体系混乱, 这就导致了经济法课程内容广泛, 一个学期有限的课时内, 要完全按照教材所列内容讲述完毕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 教师在现有经济法课程安排及教学目标的指引下, 应有针对性的选取适当的教学范围, 对教学方法作进一步的改革也是必要的。

(三) 基于对教学规律的新认识。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关键在于得法”。高校教育中, 课堂教学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 但是不能把课堂教学作为传授知识的唯一途径。在经济法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绝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应提倡引导式的教学模式。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要让学习“过程”活起来。

(四) 新时期学生特点的客观需要

现在的高校学生, 均已是90后, 慢慢又会转向00后, 新一代的学生已经从过去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更强, 更能接受新鲜事物, 更具有批判精神, 原有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客观需要。这种情况下, 经济法的教学方法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必要时期。

三、改进高校经济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的建议

经济法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学科。为了适应高校经济类专业对经济法的实际需要, 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具体而言,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 高校教学也应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 与时俱进, 这样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除了教材上选定的内容外, 还可以借鉴互联网上一些优秀的网络公开课, 丰富课堂教学的素材。在内容形式上, 可以不用局限于文字素材, 可大量吸收一些图画、图表、动画、视频、音频资料,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吸引学生兴趣。

(二) 缩短教师课堂讲授时间

缩短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 就可以增加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 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综合能力。教师的课堂讲授只是明确重点、分配学生的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从而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重视案例教学

学生在了解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具体生动的案例能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 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案例讨论过程也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要进行总结和点评。进行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选取有代表性的、说服力强的案例, 并且是切合时宜的案例, 比如可以选取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校里的案例, 或者通过近期大家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现象来说明问题。

(四) 重视实践教学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达到学以致用。目前在法律院校的教学中引入的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式的教学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完全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模拟法庭的表演, 也可以带领学生去法院旁听庭审, 让学生亲身感受经济纠纷的解决过程。再比如, 介绍完合同法的基本理论后, 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经济合同谈判, 然后自己实际起草合同, 教师再对学生在书写合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 这样就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再有就是, 经济法课堂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中特定的经济和社会现象, 并试用经济法的视角去观察和解读。

参考文献

[1]高娃.推动高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措施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 (24) .

[2]高凌霄, 崔昌玺.关于经济法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01) .

[3]王佳慧, 王妍.经济法本科教学主要问题及其应对原则——黑龙江大学法学院经济法教学阶段性改革实践[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2 (04) .

[4]闵玉立, 闵玉吉.浅谈高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经营管理者, 2012 (13) .

[5]苗会.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刍议[J].民营科技, 2012 (09) .

[6]张会幈.比较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J].西昌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4) .

[7]华唯.深化经济法教学方式提高经济法教学效益[J].内蒙古教育 (职教版) , 2012 (12) .

中国经济类报纸读者定位分析 篇10

由于广大受众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不同, 对经济信息需求的广度和深度存有明显差异。因而, 财经类报纸需在充分调查分析目标读者的特征、喜好以及他们对信息的需求状况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进行报纸发行。就目前中国财经类报纸现状来分析, 其读者主要集中在普通大众、中层管理者、以及高层决策者三类人群之上。

为了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 本文选取目前国内有代表性的五家财经类报纸《经济日报》、《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精品购物指南》, 分别解读各自目标读者的分布情况, 以及这种定位对报纸整体发展的影响。

报纸受众的消费行为受制于一些因素的影响, 其中包括文化因素、社会因素、读者的个人因素、职业要求以及经济状况等等。报纸目标读者的定位同样应该从以上方面展开分析。

一、泛经济类报纸——《经济日报》读者定位

《经济日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依托国家政府部门创办的一份旨在宣传推广政府经济政策的综合性报纸。其综合性主要体现在由经济报道为核心, 向财政、金融、会议精神、能源建设、国际市场, 农村报道、旅游等各版块辐射。报纸内容与其读者需求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换言之, 报纸的内容层次决定了其读者层次。

《经济日报》以庄重、严肃的风格见长, 报道着眼点于国家宏观经济问题, 政策解读式文章居多。大体上分为要闻、财经新闻、周刊、今日导刊四大版块。其中既有对国内外重大事件、重要决策的报道, 又有对财经界、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战略的分析;另外独到周密的专版策划进一步细分读者需求。据其内容设定可分析出:《经济日报》将政府公职人员, 企事业经济部门领导干部以及关心政经事实的普通百姓都纳入到读者范围内。

《经济日报》作为经济领域的机关报, 在运营模式上具有较浓的行政色彩。一方面延续传统党报严肃性、权威性的优秀品质, 但另一方面过多的宏观政策报道, 优秀企业、经济人物的展示使报纸与百姓之间缺乏接近性、互动性。长此以往, 报纸很难抓住百姓读者的眼球。为了提高读者范围, 以《经济日报》为代表的政府经济媒体应该在保持主导的宣传方针下, 着重进行特色版面建设, 提高报纸信息的实用性, 让经济报道真正走进百姓生活。

二、新财经报的读者定位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以《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为代表的新财经报异军突起。所谓新财经报指的是在充分细分受众和市场的基础上, 以新闻和财经双重视角审视经济新闻, 并且在新闻理念、报道方式、运作模式以及目标读者等方面皆有别于传统经济类报纸、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型经济类报纸。[1]

新财经报大多将目标读者锁定为经济领域中的参与者、管理者和研究者。

(一) 《中国经营报》

《中国经营报》创刊于1985年, 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几经沉浮, 直至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具实力的综合经济类媒体之一。总结多年来的办报经验, 《中国经营报》将其读者定位在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从事或研究企业经营管理的人士身上。这里主要包括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社会男性中坚力量。这种“不抓多, 但求精”的读者定位在强手如林的报业竞争中具有借鉴价值。

《中国经营报》在内容上注重为读者提供实用性、技能型的知识和技能。如股市、地产、金融等知识。这些内容不仅帮助读者了解当前经济形势, 预测市场发展前景, 更有利于激发读者科学有效的经营管理理念。这同时在客观上要求读者需具备一种易于接受市场变化的新观念。

一份报纸的成功与它的社会影响力紧密相关, 《中国经营报》将具备一定社会影响力的读者纳入自己怀中, 在提升自身“品位”的同时培养出自己稳固的读者群。据人大舆论研究所的调查显示, 该报的男性读者占90.7%, 而女性读者仅占9.3%。平均年龄30岁, 79.2%的读者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接近六成的读者为企业界人士。[2]

这种调查结果, 一方面表明《中国经营报》达到了自己在读者定位上的要求, 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该报在受众划分上的窄化倾向。作为一家综合性的经济媒体其读者范围应相对宽松, 拓宽报道范围, 灵活报道形式, 应在把握主流读者群的同时, 兼顾不同读者的需求。

(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1年, 南方报业集团借新千年之机隆重推出一份主打商业和企业文化的财经报—《21世纪经济报道》。该报始终坚持新闻创造价值的理念, 秉承新闻客观性、时效性的优秀品质。从最初的周一刊到2003年的周二刊、2006年的周三刊再到2008年的周五刊, 《21世纪经济报道》最终完成了从周报到日报的跨越, 为读者提供更新鲜、丰富、准确的商业信息。

从《21世纪经济报道》高端的市场定位可以看出其明确的读者群为政府、企业的管理阶层。即学历高、职位高、收入高的“三高”人群。这部分读者的阅读目的在于对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政策的制定, 及学术研究和政策建议。

经济类媒体阅读门槛较高, 很多文章专业性较强, 读者需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例如刊载于2010年2月27日的一篇关于名为《谁扛得住人民币升值?》的经济文章。此篇报道20个小自然段中, 几乎每段都离不开经济专业名词, 如弹性、行业净利率、退税率, 议价能力、转嫁成本等等。其高深的专业素养使很多高校学生将其视为经济领域的教科书。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 读者更希望从报纸中看到新观点, 报纸采编人员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尽量为读者呈现丰富的观点和信息。除了专业报道语言艰深难懂外, 报道字数普遍较长。笔者随机抽取2008年7月《21世纪经济报道》的五篇报道进行数字统计。

结果如图所示, 五篇报道字数分别是1907、2098、1728、731、2754 (字) , 平均每篇字数为1843个。报纸编辑记者一方面考虑文章的专业性, 另一方面却忽略了读者宝贵的阅读时间。一篇2000字的文章即使在没有阅读障碍的前提下, 大约在15分钟左右。对于二十几版的一份报纸来说, 如果按部就班地读完每篇文章, 至少用时花费三小时以上。除专门研究外, 一般工作繁忙的精英人群很难抽出大块时间阅读报纸, 花费大量心思的深度报道、专业分析因为时间的原因很难被读者全部消化。

(三) 《经济观察报》

与《21世纪经济报道》几乎同时问世, 共同抢占经济类报纸市场的一份报纸是《经济观察报》。为了在竞争中凸显优势, 《经济观察报》从内容安排到版面设计都进行了一番精心研究。该报从政治文化角度瞄准市场空间, 扩大了经济报纸的内涵。以学术性、思想性、个性化特征的叙述文体见长, 特辟社论、观察家、商业评论专版。旨在用深刻、厚重的思想剖析当前中国和世界的经济现象, 为读者的经济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在外观设计上, 柔和的橙色报纸舒缓了读者视觉的同时也为理性的文章增添了一份轻松的元素, 成为该报的一大指示性标志。《经济观察报》从内容到形式处处洋溢着一种高贵、大气的“贵族”品质。报纸读者定位于高端的政府官员、企业高层以及经济研究学者。

以上三家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新财经报纸尽管在市场定位, 内容风格, 版面设计上各有侧重, 但它们最终的目标读者群无一例外地定为城市高端人士。

为何新财经类报纸纷纷将目光锁定那些具有行动能力和购买能力的高端读者, 一个根本原因是出于广告目的。报社经济效益直接来源于它的广告客户, 具有规模实力广告商他们的诉求对象往往是城市高端人群。《21世纪经济报道》总编刘洲伟认为:高端消费市场的成长, 高端的物业、奢侈品、汽车被消费能力较高的阶层所追捧。有投资能力阶层的出现。银行服务的贵宾客户、游离于机构投资之外的高端投资者等, 都是高端品牌广告商乐于“争宠”的“大户”。[3]因此在这种经济利益的链条下, 财经类报纸顺理成章地将目标读者锁定在城市精英人士身上。但多家报纸分割数量有限的高端读者群, 最后很可能会产生供过于求, 读者市场萎缩的后果。在读者定位上, 过宽或过窄的定位都是不恰当的。定位过宽, 目标读者不明确, 导致报纸内容与读者需求间产生错位;定为过窄, 专业门槛过高, 有可能导致部分读者流失以及同质化报纸恶性竞争的局面发生。

三、服务消费型经济报纸——《精品购物指南》的读者定位

除了以政经界主流人群为读者对象的专业化经济报刊外, 以服务大众生活为宗旨的消费服务型报纸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市场份额。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将注意力放在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上面。于是以《精品购物指南》为代表的生活消费类报纸受到年轻都市读者的青睐。

《精品购物指南》享有“中国时尚生活媒体第一品牌”的声誉, 每周两期 (周二、周五出报) 单份传阅率为4.2人的《精品购物指南》, 影响超过百万的时尚人士的品牌认知, 消费理念甚至消费选择。[4]

《精品购物指南》的成功与准确的市场和读者定位不无关系。20世纪90年代初, 中国市场经济进入跨越式发展时期, 人们传统的消费观念逐渐解化, 如何从吃穿住行上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已成为部分城市市民所关注的问题。《精品购物指南》及时抓住这部分读者的需求心理, 将自己打造成一份倡导积极、健康、高品位生活方式的服务消费型报纸。

一个人的经济社会地位与报纸的目标读者特征紧密相关。《精品购物指南》关注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城市中年轻的中产阶级。在性别上, 女性读者多于男性。《精品购物指南》文章多从女性视角出发, 内容多涉及服饰、珠宝、美容、家居、健身等专栏。

《精品购物指南》在人们休闲生活中扮演者调味剂的角色, 即使人们错过了阅读也不会有太多的遗憾。消费服务性报纸替代性较强。随着媒体生活服务意识的增强, 综合性、都市类报纸纷纷加强生活、健康、休闲娱乐等专版报道。《精品购物指南》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 积极进行改革“变法”。在进一步细分读者市场的基础上, 针对读者的不同需求, 一周推出两期风格迥异的专刊。第一种生活周刊定位于城市强势消费群体, 这部分人群在社会经济中处于中上阶层, 具有强烈的消费欲望和购买能力。以此, 有关明星娱乐、数字产品、汽车资讯、以及购房家居等资讯符合他们的阅读需求。第二种风格周刊定位现代待都市潮流人士之上, 他们年轻、有活力, 喜欢追求新事物, 经济上也具有一定的支付能力, 属于消费中的活跃群体。星娱乐、乐活志、时尚家等单元, 满足了都市年轻人享受生活, 追求流行的心理需求。《精品购物指南》巧妙地利用版面差异, 扩大了目标读者群同时吸引了更多广告商的加盟。报纸中的广告出现频率过高, 很可能导致一部分读者失去阅读报纸的兴趣。所以在刊登广告时注重多种形式的利用。例如撰写广告软文, 将诉求点化作纯美的文字传递给受众。

通过对以上三种不同类型的经济类报纸分析, 经济类报纸读者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普通百姓;二是现代都市群体;三是服务于社会精英、管理阶层的专业人士。这三类报纸范围上由宽到窄, 在阅读层次上却由低到高。后者读者群在主观意愿允许的条件下可以融入前者的读者队伍, 但反向流动则会产生文化知识上的阅读障碍。现有经济类媒体尤其是以专业性著称的新财经报纸应在保证原有读者的情况下, 提高经济新闻的易读性, 注重吸收更广的读者群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查国伟.财经报纸:盛宴之后期待理性回归[J].传媒, 2005 (11) :17.

[2]中国经营报[EB/OL].智库百科, http://wiki.mbalib.com/wiki/.

[3]中国财经报进入新一轮的“军备竞赛”[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8-1-28.

新经济类股的机会与风险 篇11

新经济类股,与新经济相联系。美国在1999年热炒网络股时就使用“新经济”这个词。新经济包括新兴产业,具体说高端装备、网络、信息、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都属于新经济的范畴。传统经济如果与网络、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深度融合,也会转型到新经济的范畴。

李克强总理在这次“两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总理还提出,要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把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搞得红红火火。显然,发展新经济在这份政府工报告中具有重要的分量。

政府发展新经济的政策导向反映在股市上,就是近两年,特别是最近两个月,与新经济有关的创业板和中小板最先出现牛市行情,经过调整后又持续走牛,屡创历史新高,相关个股的股价成倍上涨。如全通教育股价最近一度高达219元,超过了传统产业贵州茅台的股价,令人感叹。

可以看到,近期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云计算、大数据、软件、电商、物联网、车联网、在线教育、智能产品、三D打印、工业4.0、环保、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数字诊疗设备等类个股,都在轮番上涨。只要能踏准节奏,无论买其中哪一类股票,都有钱赚。如果总是觉得这类股动态市盈率过高,甚至把它们作为“黑五类”看待,而不敢参与投资或炒作,那就错过了一波赚钱的机会。

投资新经济类股并非没有风险,这类股调整起来也是很可怕的。周五创业板就大跌63.39点,跌幅3.15%。创业板目前的动态市盈率已高达80倍左右,确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这里可以拿纳斯达克的数据作比较。纳斯达克最近一度上了5000点,挑战15年前的高点,但目前的动态市盈率只有30倍多。这样比较,A股创业板的动态市盈率确实太高了,根本不值得投资,要参与的话,只能做短炒。

再看15年前纳斯达克的动态市盈率,竟然高达150倍,有的个股就更高,雅虎当时的动态市盈率高达1300倍,还有高达3300倍的个股。对这种情况,美国的许多分析家的结论是,新经济需要新的估值方法。现在,我们分析网络股也要有新的估值方法,即要看它的客户数和流量,看它的发展潜力和扩张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的创业板、中小板经过调整还有上涨的空间。不过要引为借鉴的是纳斯达克经历过的衰退期。

纳斯达克自1999年以后曾大幅下跌约78%,有约一半上市公司被淘汰。然而经过大浪洗礼,剩下的大都是精英,如互联网、生物医药等,美国目前仍处于全球领先和主导地位,所以目前的动态市盈率会大幅下降。

创办经济类栏目提升广告经营实力 篇12

如何制定更为科学有效的营销策略, 从而推进经营创收, 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在电视广告营销模式急待创新的形势下, 每一个电视台的广告经营者都应当既是优秀的经营人才又是优秀的电视节目专家, 或者是精明的频道运营高手, 在节目运行中准确地找到节目卖点与广告价值的结合处, 进行高关联互动, 从而在特定广告时段中使特定行业和特定产品客户的广告投放更具针对性。

一、以经济信息类栏目为平台, 以经济活动为载体, 创新广告经营模式

受广告市场形势变化的影响, 省级、市级地方电视台发生了结构上的巨大变化, 省卫视上星台形成了以引进创新娱乐类栏目为特征的浙江、江苏、湖南等第一梯队, 满足了客户品牌快速成长的需要, 同时强力推动了这些台广告创收工作的进步。如浙江台《中国好声音》栏目, 经过八期的播出, 15秒广告就飙升到126万/次, 尚供不应求。其次, 部分省台地面频道、城市地方电视台, 形成了以经济类栏目为平台、以地面活动为载体的创收模式, 使本台的广告创收工作在经济形势、广告形势不景气的情况下实现了增收。

成都电视台广告营销策划中心的节目营销起步于2006年, 在此之前广告中心的几档节目一律外包, 年创收不足500万, 外包节目质量低下, 经营混乱, 且与台内广告争嘴, 2006年在台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广告经营中心将各档栏目全部收归部内经营, 经过6年培养先后成立房产、家居、汽车、健康、旅游、金融、卖场、IT、娱乐等行业栏目, 形成《第一房产》、《第一汽车》、《第一养生》等十几个栏目的第一系栏目, 用节目推动活动, 用节目承载广告营销, 收到了极好的效果。2011年, 成都电视台完成广告任务5亿元, 除国际公司完成1.4亿外, 省内硬广告完成7000万, 其余均为节目、活动广告贡献, 其中房产为一亿元, 与上年同期相比增收35%, 其中经济信息类的节目营销占创收总额的60%以上, 在新增收部分中贡献达95%以上, 今年预计完成7亿元, 上半年全部完成任务指标。

山东德州电视台, 由于长期受到医药广告负面效应带来的困扰, 2009年开始转变思路, 确立新闻立台、栏目兴台、活动旺台的发展方针, 2010年创办了十几个经济信息类栏目, 到2011年栏目播出时间每天达到4个多小时, 栏目创收达到4000多万元, 仅房产一项就达到800万, 全部是新增广告创收额。

二、“经济类栏目+活动”广告经营模式的作用分析

“经济类 (衣食住行) 创收栏目+活动”这种节目创收形式, 目前已在城市电视台甚至电台形成潮流和模式, 究其原因——

1.它是经济形势、广告市场形势变化下, 媒体与市场对接、企业精细营销的必然产物。经济形势好的时候, 企业效益相对较高, 打多少广告、怎么样打广告对企业的影响不大, 由于企业营销方式比较粗放, 硬广告加角标这种传统方式一直是广告播放的主体形式, 随着经济形势走向低谷和营销的日益精细化, 企业更加珍惜自己手中的每一分钱, 他们要求广告效益最大化, 于是央视、卫视打品牌, 地方台搞促销这种模式为大部分企业所认同, 央视、卫视的黄金时段成为广告的稀缺资源, 而省级地面频道和城市台硬广告的含金量不断被广告主稀释, 价格快速下降, 在广电总局61号令公布后, 不能扩充广告时间的城市台所面临的必然是广告创收额的快速下降。因此, 寻找一个新的创收亮点, 使之既不闯广电总局红线又为广告主和市场所能够接纳, 经济类栏目+活动的创收模式应运而生。

2.它是新时期城市电视台与企业营销对接所特有的经营利器。中央台在企业产品品牌成长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但在企业的地面营销过程中, 地方台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企业现场营销要求空中媒体的全程支持, 一档对企业经营有着话语权和消费引导作用的节目, 对广告主的地面经营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也因此成为广告主的首选。

3.它是地方台硬广告时间资源枯竭后广告增收的最大资源。在地方台硬广告时间资源趋于枯竭的情况下, 经济信息类栏目以其特有的形式成为客户喜爱的广告投放新产品, 为地方台广告创收额的增长提供了有利空间和资源。以成都台为例, 目前成都台该类节目每天播出量达到7个小时, 广告节目化、节目广告化成为其广告增长的主要形式。

4.它是维持和提升传统硬广告销量和效果的保障。传统电视硬广告由于其时间短、不易于存留的特点, 在当今媒体泛滥、广告狂轰滥炸的时代被广告主诟病, 采取栏目+活动+硬广告的捆绑形式, 由于有曝光频次、有市场深度分析、有销售终端触摸, 因此栏目活动营销极大地支持了传统广告的销量。

5.它是地方电视媒体开发新行业的有效方式。成都电视台以《第一汽车》、《第一养生》等栏目为龙头, 对市场进行了有效开发, 行业由原有的几个发展到现在十几个, 形成了房产、家居、汽车、健康、旅游、金融、卖场、IT、娱乐等行业栏目, 以节目为纽带带动了行业广告的整体投放。

上一篇:新旧区别下一篇:《中医条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