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行政管理权(共8篇)
代理行政管理权 篇1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 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 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它们分布在行政管理、科研教育、文化卫生等各个系统, 数量庞大, 形态各异。近年来, 我国的行政事业性资产增长迅速, 据财政部2006年资产清查的结果统计, 截至2006年12月31日, 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额达到8.01万亿元, 其中净资产总额为5.31万亿元, 占全部国有净资产总额的35.14%。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财政资金将逐步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 国家对公共事业的保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这将进一步促进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量的快速增长。这样庞大的国有资产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成为了关注焦点。现阶段, 由于各种原因, 我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 需要采取新的措施, 提高其管理水平。
一、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直以来, 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由国家所有, 政府分级监管, 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从经济学的视角上看, 这是一种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 表现为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即虽然行政事业国有资产名义上是国家所有, 但实际上是各个单位行使着资产的控制权。在理性人的假设前提下, 委托代理关系中所有权人与控制人存在着利益冲突。在国有资产管理的现实中, 在各国有资产的实际控制人的潜意识里, 这就是他们部门的财产, 由此形成了“各自所有, 各自为政”的利益分配格局, 这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是不一致的。同时由于我国国有资产还属于分散管理, 监管手段相对落后、监管乏力, 使得作为所有者的国家产权虚置, 管理失控, 出现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
第一, 资产配置不合理, 产权虚置, 家底不清。资产配置标准体系不完善, 没有统一的资产配置标准, 相关部门在编制部门预算和配置资产时, 缺乏科学的参考依据, 造成配置标准不统一, 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资产管理与配置管理脱节, 管配置的不掌握资产的存量情况, 管资产的不了解资产的配置情况, 导致“出口”管理与“入口”互相脱节, 影响了工作的整体性和有效性。对单位使用非财政资金购置资产不受约束, 一些单位购置资产不顾实际需要, 超标准购建资产, 不仅增加了购置支出, 而且在使用和维护方面每年还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 加重了单位的经济负担。虽然财政部门每隔几年就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搞资产清查, 造册登记, 但各个单位和部门敷衍对待, 草率填写, 使政府一直无法核算其真实家底, 即使财政部门拿到资产清查统计报表, 由于没有考虑损失或者增值、折旧等因素, 账面价值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经济上的意义。
第二, 资产使用效率不高, 闲置浪费现象严重。由于可以无偿占有、使用, 各单位总想方设法多向财政要求资金, 多占用国有资产, 而不顾本单位的实际需要, 由此引发单位、部门之间相互攀比, 使资产配置不合理, 造成单位间办公条件和福利的苦乐不均。由于部门各自为政, 没有管理部门优化配置、调剂使用, 在使用过程中缺乏规范化管理, 对使用情况又疏于考核, 所以, 不仅设备重复购置严重, 还造成资产闲置, 利用率底, 损失浪费严重。其中固定资产尤为突出, 部分单位公房闲置或出租、公车私用等, 有的设备每年只使用数小时, 多年闲置, 缺乏保养, 损坏严重, 最后只能淘汰或者以较低残值处理。
第三, 管理体制不完善, 资产流失严重。从宏观上讲, 财政等部门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监管, 但实际工作中存在资产管理的真空地带。管理权和使用权分散在相应的各职能部门中, 管理标准、口径、方法不统一, 管理责权难以划分, 部门之间不易协调, 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相脱节。“非转经”行为引发国有资产流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部门单位为了多给职工发奖金、搞福利, 总是将尽可能多的剩余国有资产对外经营, 形成经营收益, 但由于“非转经”后产权归属不清, 无人向经营者追索投资收益和所有者权益, 单位能直接从中得到利益, 这就使得单位争相办经营实体, 甚至把一部分精力放在如何创收上, 这既违背了“非转经”以弥补行政事业单位经费不足的初衷, 也影响了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发挥。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 与管理体制、部门单位制度、管理人员及其管理能力水平、管理方法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总的来说, 其根本原因还是由委托代理关系引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相关管理部分无法将庞大的行政事业国有资产静态和动态情况及时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这是造成国有资产管理难度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信息化则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
二、信息化建设有助于解决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问题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规模庞大, 分布范围十分广泛, 不可避免的要通过层层委托代理进行管理, 伴随着这种委托代理关系而来的即委托方与代理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要在现有的体制下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 只能增加信息的透明度, 而信息化无疑是一种有效手段。信息化通过统一的技术平台, 用标准化的数据和业务额操作流程, 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国有资产的管理状况, 有利于管理层有效的监控、可以使国有资产的管理相对透明化从而降低委托代理所带来的代理成本包括监督成本以及资产浪费、使用效率低下而引起的机会成本。另外, 从发展的角度看, 管理信息化也可谓大势所趋,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管理中的有力武器, 通常来说, 管理信息化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大大降低因距离和时间而造成的管理成本, 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具体而言:
首先, 信息化有助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更合理的配置。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国民人均收入的提高, 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逐年递增, 公共经济规模、公共部门及公共资产规模也会相应扩大。而公共支出的比重提高必然带来公共部门的扩张和公有资产的增加, 政府对资源 (资产) 的占有和使用过多, 从而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国民福利带来了负面影响。通过国有资产的信息化, 采集基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全过程管理的基础数据, 了解资产占有和使用情况、闲置资产的数量与分布情况, 能够将从国有资产的管理、统计、查询、分析一直到决策支持等一系列的功能变为可能, 从而能够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层次化和集中化管理, 简化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流程, 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效率, 杜绝随意购建资产的行为, 使公共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
其次, 信息化有助于强化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监控,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是降低管理成本的重要举措, 也是加强财务监管, 堵塞管理漏洞的有效手段。它可以规范管理程序, 细化管理对象, 强化管理力度, 实现资金的有效监控, 减少决策的盲目性, 大大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管理信息化通过管理审计和跟踪监督等, 能有效降低或消除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非客观因素影响, 保证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流程化、科学化、规范化, 有效防止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流失。
再次, 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避免资产闲置浪费。国有资产监管重要指标的资产配置效率和运营效率, 要有根本性的改善, 管理信息化提供了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 国资监管部门可以随时了解资产的变动情况, 对资产进行适时监督和管理, 及时发现闲置或浪费国有资产的情况, 加强国有资产的调剂或调配, 优化国有资产配置分布, 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率, 保证国有资产的有效运营和保值增值。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国家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各种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随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需求的不断增强,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被各级政府所重视。近几年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健全信息系统, 在全面推进信息化的基础上, 将所有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状况统一在一个平台上, 实现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飞跃。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 我们应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统筹规划, 统一运作。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管理, 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财政部门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行全面清查, 进行账面和实物对比, 彻底摸清家底, 在此基础上建立完整的资产数据库, 实现国资监管部门与各单位信息化系统相互兼容, 实行统一产权登记、统一处置管理、统一办公用房标准、统一资产经营和统一福利标准, 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利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了解资产占有和使用情况、闲置资产的数量与分布情况, 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杜绝随意购建资产的行为, 实现对国有资产在事前、事中、事后进行不间断的监测。
二是抓好信息标准化建设, 提高资产管理规范化水平。信息化的本质是标准化, 依照标准规范由专门部门实施管理, 是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的支撑体系, 广泛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财产管理经验和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 在完整的法律框架下, 构建集中统一监管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管理体制和涵盖资产形成、使用、处置的全过程运行机制。形成运转协调的资产监管机制, 是信息化建设的长久之计。从机制入手、做系统化的整体考虑, 防止只解决一时一事的短视行为, 企图通过一次性的工程行为, 一举解决信息化中的标准化问题是不切合实际的, 而是应结合实际, 确定信息化发展战略及运行机制, 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法制化、经常化、科学化、正规化, 建立正常、严格的管理秩序。
三是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队伍的整体管理水平。要想顺利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 关键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方面, 国有资产的管理无论在何种程度上实现标准化或者智能化, 最终执行的都是相关的人员。而由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信息化不仅仅涉及信息技术的使用, 更重要的在于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是一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管理创新工程, 需要复合型人才来组织并承担有关规划、设计、实施、运作等复杂工作。只有将信息技术与资产管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 信息化才能健康发展。因此, 实行国有资产的信息化首先要建立一支紧密协作的团队。另一方面, 委托代理问题往往是由于代理人主观上有其自身的利益诉求、客观上又存在信息优势而引致的。归根到底还是受代理人即国有资产的实际控制人的意志支配的。因此, 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更是重中之重。如若没有解决利益的一致性以及实际控制人意识层面的问题, 国有资产信息化最终必然沦落为一个耗费巨大的摆设。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信息化绝非信息部门或者管理干部的专利, 它关系到全体工作者, 将落实到每名员工的日常操作中。唯有全员积极参与信息资源开发和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信息化还需注重对全体员工信息化知识、技能的培训。
四是处理好安全与监管的关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化系统可谓涉及范围广, 信息量大, 有的分布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因此, 始终要把信息安全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 始终坚持安全与监管并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体系是保证信息安全的关键, 包括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各种安全协议、安全机制 (数字签名, 信息认证, 数据加密等) , 直至安全系统, 其中任何一个安全漏洞便可以威胁全局安全。进一步加强安全监控体系、密匙管理体系、网络信任体系、应急反应体系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完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制度;发展自主可控信息技术, 争取掌握信息安全工作的主动权;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信息安全制度建设, 建立确保信息安全的应急处理机制。努力做到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 做到安全地监管。
总之, 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是对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和方法的重大创新, 是国有资产管理的新突破。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可以在统一的技术平台上, 及时、全面地实现信息共享, 有效增强管理过程中的控制力, 从而全面提升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曹艳杰.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实行规范化、专业化、市场化经营管理的探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4 (2)
[2].林贻武, 肖光华.行政事业资产监督与管理体制的探索.福建省机关后勤改革发展论文集, 2004
[3].张红.构建新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国农业会计, 2005 (9)
代理行政管理权 篇2
甲 方:
法定代表人:
身份证号/营业执照号:
地 址:
电 话:传 真:
邮 编:
乙 方:北京市盈科(长沙)律师事务所
地 址:长沙市雨花区劳动西路528号大华宾馆28层
电 话:0731—88275888传 真:0731—88283443邮 编:410007
甲方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行政诉讼法》和《律师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聘请乙方的律师作为委托代理人。
甲、乙双方按照诚实信用原则,经协商一致,立此合同,共同遵守。
第一条委托代理事项
甲方委托乙方代理事项包括(划√为确认,划×为否认):
提供处理委托事项的咨询意见;
代理甲方与对方或有关方进行交涉、协商或和解;
代理一审诉讼;
代理二审诉讼;
代理执行。
第二条委托代理权限(见授权委托书)
一般代理或者全权代理,包括(划√为确认,划×为否认):
□变更或者放弃诉讼请求;
□承认诉讼请求;
□进行调解或者和解;
□提起上诉;
□申请执行;
□收取或者收转执行标的;
□签署、送达、接受法律文书。
第三条乙方的义务
1、乙方指派律师作为上述案件中甲方的委托代理人,甲方同意上述律师指派其他业务助理配合完成辅助工作,但乙方
更换代理律师应取得甲方认可;
2、乙方律师应当勤勉、尽责地完成第一条所列委托代理事项;
3、乙方律师应当以其依据法律做出的判断,向甲方进行法律风
险提示,尽最大努力维护甲方合法利益;
4、乙方律师应当根据审理机关的要求,及时提交证据,按时出
庭,并应甲方要求通报案件进展情况;
5、乙方律师不得违反《律师执业规范》,在涉及甲方的对抗性案
件中,未经甲方同意,不得同时担任与甲方具有法律上利益冲突的另一方的委托代理人;
6、乙方律师对其获知的甲方的商业机密/或者甲方的个人隐私负
有保密责任,非由法律规定或者甲方同意,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披露;
7、乙方对甲方业务应当单独建档,应当保存完整的工作记录,对涉及甲方的原始证据、法律文件和财物应当妥善保管。
第四条甲方的义务
1、甲方应当真实、详尽和及时地向乙方律师叙述案情,提供与
委托代理事项有关的证据、文件及其他事实材料;
2、甲方应当积极、主动地配合乙方律师的工作,甲方对乙方律
师提出的要求应当明确、合理;
3、甲方应当按时、足额向乙方支付律师代理费和工作费用;
4、甲方指定为乙方律师的联系人,负责转达甲方的指示和
要求,提供文件和资料等,甲方更换联系人应当及时通知委托代理人;
5、甲方有责任对委托代理事项做出独立的判断、决策,甲方根
据乙方律师提供的法律意见、建议、方案所做出的决定而导致的损失,非因乙方律师错误运用法律等失职行为造成的,由甲方自行承担。
第五条律师代理费
甲乙双方依据湖南省物价局、湖南省司法厅制定的《湖南省物价
局、司法厅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及相关规定,就甲方应向乙方支付的律师费及相关费用达成如下协议:
经双方协商同意,甲方在签订本代理合同后内,以收费方式,向乙方支付律师代理费人民币元整(小写:¥元)。
乙方户名:北京市盈科(长沙)律师事务所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长沙市银迅支行
乙方账号:***7165
律师代理费以到达上述账号同时由乙方开出发票为收讫。任何私
人间的支付乙方均不予承认。
第六条工作费用
乙方律师办理甲方委托代理事项所发生的下列工作费用,应当由
甲方承担:
1、相关行政、司法、鉴定、公证及其他专业顾问等部门收取的费用;
2长沙市外(包括远郊区县)发生的差旅费、食宿费及资料费、通讯费、翻译费等;
3、征得甲方同意后支付的其它费用。
乙方律师应当本着节俭的原则合理使用工作费用。
第七条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一)甲乙双方经协商同意,可以变更或者解除本合同。
(二)因甲方追加委托事项或因增加诉讼当事人,当事人一方提
出反诉、反请求等重大诉讼事件导致代理事项明显增多的情况时,乙方有权增加律师代理费。甲方应当合理地追加。否则,乙方仅在原委托范围内工作。
(三)甲方明确放弃委托事项,可以要求变更合同,甲乙双方合理确定律师收费。
(四)乙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有权解除合同:
1、未经甲方同意,擅自更换代理律师的;
2、因乙方律师工作延误、失职导致甲方蒙受损失的;
3、违反第三条第6—7项规定的义务之一的。
(五)甲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乙方有权解除合同或暂停工作直致
甲方自行纠正时止:
1、甲方的委托事项违反法律或者违反律师执业规范的;
2、甲方有捏造事实、伪造证据或者隐瞒重要情节等情形的;
3、甲方逾期日仍不向乙方支付律师代理费或者工作费用的。
第八条违约责任
(一)乙方无正当理由不提供第一条、第二条规定的法律服务或
者违反第三条规定的义务,甲方有权要求乙方退还部分或者全部已付的律师费。但甲方不得以如下理由要求乙方退费:
1、甲方单方面又委托其他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代理的;
2、乙方接受委托后,甲方以乙方收费过高为由要求退费的;
3、甲方作为被告时,乙方律师已经为出庭作好准备,而原告方
撤诉的;
4、其他非因乙方或者乙方律师的原因,甲方不合理的单方解除
合同的。
(二)乙方律师因工作延误、失职或者违反第三条第6—7项规
定的义务之一,导致甲方蒙受重大经济损失,乙方应当通过已投保的律师执业责任保险向甲方承担赔偿责任。
(三)甲方无正当理由不支付律师代理费或者工作费用,或者不
合理的单方解除合同,乙方有权要求甲方支付未付的律师代理费、未报销的工作费用以及延期支付的利息。
第九条争议的解决
本合同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律师法》、《民事诉讼法》、《仲裁法》等法律。
甲乙双方如果发生争议,应当友好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任何
一方均有
权将争议提交□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分会,按照提交仲
裁时该会现行有效的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甲乙双方均有约束力。
第十条合同效力
本合同正本一式叁份,甲乙双方各执壹份,壹份存卷,本合同由
甲乙双方
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自年自本项目
法律服务或双方解除本合同时止。
第十一条通知和送达
甲乙双方因履行本合同而相互发出或者提供的所有通知、文件、资料,均以扉页所列明的地址、传真送达,一方如果迁址或者变更电话,应当书面通知对方。
当面交付文件的,在交付之时视为送达;通过传真方式的,在发
出传真时视为送达;以邮寄方式的,挂号寄出或者投邮当日视为送达。
第十二条其他特别约定:
(以下无正文)
甲方:乙方:北京市盈科(长沙)律师事务所
代 表 人:
签约时间:
签约地点:
对行政事业单位代理记账的思考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代理记账
一、代理记账是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在经济市场化大环境下我国会计制度也在被不断完善。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各类企业的需要代理记账模式产生并逐渐发展被社会所接受。代理记账内容主要是办理记账、算账、报账业务, 被代理的单位不设置会计岗位, 只设置出纳岗位。近些年来,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相继出台并实施了《代理记账管理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政策法规, 此时代理记账这样会计处理模式被正式引入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去。代理记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事业单位“社会化”“专业化”“低成本”的需求, 虽然现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曲解代理记账的情况, 但是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特点角度出发, 代理记账模式缓解了财政部门以及单位人力有限的问题, 提高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大方向。
二、事业单位实现代理记账的优点
(一) 提高了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透明度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建立一个结构完善、职能科学、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有相当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岗位设置到位, 但是由于缺乏外部监督, 单位内部财务信息仍然存在着透明度过低的情况, 这样容易滋生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职务之便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事业单位实现代理记账在并没有取消行政事业单位法人的财政审批权, 而是起到了一个限制作用, 进一步规范法人的财务行为。同时, 还能够实现信息的公开, 满足社会各方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促进事业单位财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
(二) 间接地降低了事业单位的基本支出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如果配置足够的财务管理人员相对于代理记账来说成本更高, 这是因为在财政支出中必须支付财务人员的工资和基本保险费用以及公积金等。而且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在不断改革, 已经实现了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养老金单轨制。这样一来, 上述费用占工资总额比例会继续增大直接增加了财政负担。实现代理记账代理费用远远低于支付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工资等各项费用, 同时还可以节约编制, 将人员安排到其他急切需要人员的岗位上去,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减少事业单位基本支出。
(三) 实现了单位账目的规范管理
代理记账相对于本单位财务人员记账更具有客观性, 代理记账中心是从第三方的角度核算、记账、出具报表、上报各种财务数据的。同时, 公司的会计人员专业性较强, 能够熟练掌握最新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使得单位账目更加规范。
三、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代理记账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
(一) 对事业单位代理记账缺乏正确的认识
事业单位实行代理记账之后与财政部门之间的关系在核算环节方面发生了变化, 在实行代理记账之前, 各个事业单位都是自行申报、使用、核算单位的会计事项, 而实行代理记账之后核算环节就不再是单位负责, 而是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进行代理核算, 这样单位核算就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而一些领导由于缺乏对代理记账的认识, 认为代理记账后在资金使用方面较以往不方便、不灵活, 一旦在核算过程中不能通过, 一些已经投入项目的资金就有可能需要被退回, 容易对单位经营发展造成一定阻碍。
(二) 与行政事业单位沟通有待进一步加强
实现代理核算之后, 为了保证核算结果的准确性, 会计核算中心必须就核算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单位进行沟通。而目前, 会计核算中心与单位沟通还不够, 不仅没有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及时实现资源共享, 而且由于一些单位会计人员权责不明, 会计核算中心在与之联系中经常会出现推诿责任的情况, 直接影响代理记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 行政事业单位报账会计报账内容质量有待提高
实现代理记账以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单位报账会计的工作积极性, 认为只要报账后就完成工作任务, 会计核算中心在对单位会计送来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核、核算时经常会出现摘要填写不完整、报账金额与原始凭证金额不符以及胡乱使用会计科目的现象, 这样直接导致核算效率的降低, 影响了代理核算结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四) 会计服务中心对行政事业单位监督力度有待加强
目前, 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重点仍然停留在统一核算方面, 在监督上还有所欠缺, 由于不直接参加事业单位经济活动, 对其经济活动发生全过程了解程度还不够, 不能深层次的接入进行监督。同时, 会计核算服务中心日常工作量较大, 工作人员都是在就单位所报送的材料开展工作对资金使用是否符合财经规定、有无超预算支出、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按部门预算执行以及原始凭证手续是否齐全、原始票据是否合法合规的重视度不够。
四、对于如何建立健全代理记账制度体系的一些建议
(一) 促进各个单位领导对代理记账思想认识的转变
首先, 事业单位领导应当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并向单位部门积极贯彻政策精神, 摒弃“权”、“利”思想, 要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配合代理记账工作的开展。同时, 会计核算中心还可以通过组织交流会的形式, 与各个单位领导进行交流, 对于各个单位领导所反映的问题和意见要进行深入研究、整理备案, 有针对性的改进工作流程。
(二) 加强对事业单位的沟通交流
会计核算服务中心应当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及时实现资源共享。同时, 会计核算服务中心还可以通过下基层调查的形式理清各个单位财务部门内部岗位设置情况, 明确权责, 出现问题能够落实到个人, 控制和防范推诿责任情况的发生。
(三) 提高事业单位报账会计的整体素质
会计核算服务中心应当重视各单位报账会计整体素质的提高, 可以通过会议、专栏、活动等形式加大对最新财政政策和财务知识的宣传力度, 将代理核算制度形象化, 使各个单位报账会计能够接受。同时, 会计核算中心还应当定期组织相关知识学习培训, 安排权威人士重点对中心工作人员以及各单位报账会计进行报账基础工作、部门预算的基本内容、部门预算执行中的重点、如何查询使用财务信息、会计代理核算软件的操作等知识进行讲解。
(四) 会计服务中心应当加大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
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重点不应当只停留在核算上, 而是应当实现全方位监督。对此, 会计核算中心可以根据本部门实际向上级部门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足够的工作人员分配其相应的工作, 定期或不定期下到各个单位中去收集经济业务资料, 深入了解各个单位经济活动发生全过程, 综合评定和监督资金使用是否符合财经规定、有无超预算支出、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按部门预算执行以及原始凭证手续是否齐全、原始票据是否合法合规等。
五、行政事业单位代理记账后会计责任划分情况
行政事业单位实现代理记账之后会计责任与以往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对于单位向会计核算中心报送的凭证等信息资料出现虚假残缺、本单位财政预算内外资金进行拨付、缴存、划转时出现违纪违规、对现金、支票、专用报销凭证等登记保管时出现违纪违规的以及在对单位资产增减时未对管理核算进行完善造成账实核算不符等情况的责任由单位及相关人员承担;第二, 对于在设置单位帐套、核算等未按代理记账单位性质及业务要求按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和委托单位要求以及未对委托单位进行财务报告编制的责任在代理记账单位及相关人员;第三, 对由于未定期对货币资金发生数及结存数和与开户银行对账, 事业单位相关人员以及代理记账单位都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参考文献
[1]刘东辉, 高金伟, 么迎红.我国会计代理记账行业发展的现状和对策[J].经济师, 2010 (2) :144-145.
[2]郭鹏云.目前我国代理记账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实务探讨, 2011 (3) .
企业预算管理的委托代理分析 篇4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当委托人雇用代理人完成一项服务,且这项服务要求委托人授予代理人一定的决策权时,代理关系就存在了。在现代企业组织结构中实际上存在着一系列委托代理关系,譬如,企业所有者或股东作为委托人,雇用CEO或高级管理集体作为代理人,为股东的利益管理企业;企业高级管理集体作为委托人,雇用部门经理作为代理人,管理企业的分权化经营单位。换句话说,在企业多层代理关系下,每一层次的管理者既是上一层管理者下的代理人,又是其下层员工的委托人。由于一方面代理人与委托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委托人期望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代理人往往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另一方面,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委托人不能直接观察到代理人的行动,只能观察到其行动的结果,代理人在自身利益驱使下可能发生“道德风险”或“逆向选择”。这两方面的原因,会造成企业价值的减少,即导致“代理成本”发生。为此,委托人需要借助一种控制系统来使代理人按照其目标进行经营。
企业预算管理作为一种内部契约机制,通过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签订以预算为基础的契约,把预算的实现情况作为评价考核代理人业绩的依据,这样可以将各层次代理人的目标协调一致,有效地降低各层代理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效率,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具体来说,一方面,在预算编制过程中,通过预算目标的层层分解,可以将责任落实到人,从而实现企业全员、全过程的目标管理。另一方面,在预算管理的考评环节,委托人通过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可以将代理人的报酬与其业绩联系起来,从而促使代理人提供和委托人目标尽可能一致的努力水平。在设计激励方案时,可以借助“个人理性约束”及“激励相容约束”条件,即激励方案提供给代理人的收益必须高于代理人从公司外部能获取的收益;激励方案必须能够使得代理人在付出较高努力水平时获取的收益高于其付出较低努力水平时。因此,通过企业全面预算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二、基于委托代理分析的预算松弛问题
企业预算按其编制程序可分为强加性预算和参与性预算。根据现代组织行为理论及其产生的分权化管理方式,人们普遍认为应当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参与性预算。实践证明,参与性预算确实具有提高预算指标的可靠性、激励员工增强责任感、提高工作效率等一系列优点,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预算松弛。
预算松弛主要发生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表现为制定预算时低估收入、产销量、利润,高估成本,夸大预算完成难度等。预算松弛直接影响预算管理的有效性,既不利于挖掘企业的潜力,从而使企业达不到利润最优;又为管理者、预算执行人员提供了掩盖工作失误、偷懒等行为造成的预算差异的弹性空间,影响业绩评价的客观性。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预算松弛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每一层次的委托人与代理人(即员工、部门、企业)之间,都存在着目标的不一致和利益的冲突。委托人希望代理人从企业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代理人则会追求短期利益,希望通过短期内企业利润的增加获得较高的奖励和报酬,或者追求奢华的在职消费(高档轿车、豪华办公室等),因此,代理人会设法将预算制定得益于达成。第二,信息不对称。下级(代理人)会凭借自己的信息优势,利用参与预算编制的机会,建立较为松弛的预算,而委托人因为得不到完全的、原始的信息,从而无法对代理人提出的预算指标进行有效控制。第三,预算执行者为了规避未来环境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风险,使预算留有余地以抵消客观环境发生的不利影响。第四,防止上级(委托人)的层层削减或加码。编制预算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需要上下级往复协调和平衡的谈判过程,代理人为了防止委托人层层削减或加码,往往将预算标准制定的较为宽松。
预算执行者参与预算编制使预算松弛成为了现实,如何控制好松弛度,是管理者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试图从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三、一个模型———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在施行预算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以预算为基础的考核,预算就会流于形式,失去控制力。考核奖惩计算以预算为基数,奖励额的确定是涉及激励约束机制作用能否正常发挥的关键。在设计预算考核奖惩方案时,不仅应考虑实际和预算的差异方向及大小,而且应直接将预算指标作为激励方案的基数,以此激励各级代理人准确地制定预算指标,尽量减少预算松弛问题。
设S为实际支付的薪金,S0为固定工资,Yh为某一预算目标(以预算产出水平为例),Y为实际发生数,α、β、γ为三个正参数,其中α、β为奖励系数,γ为惩罚系数。则可以建立薪金模型如下:
在该模型下,经营者或下级的薪金由固定工资、按预算数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奖金和按预算完成数提取的奖金或惩罚等三部分组成。首先,管理者公布预算目标Yh,这将增加奖金β (Yh) 。这个因素会促使管理者公布较高的预算指标。如果实际产出水平Y高于预算Yh,则付给管理者额外的奖励α (Y-Yh) 。这个奖金的组成会促使管理者在预算设定后超过预算业绩,但α一定要小于β,这样如果产出将达到较高水平,它最好在预算中就得到反映,而不是以超额完成预算的形式表现出来,否则管理人员制定预算时会有意压低目标,以便其后超额完成预算,导致出现预算松弛。如果实际Y低于预算Yh,则会从奖金中扣除γ (Yh-Y) ,作为惩罚,在这种情况下,γ要大于β,以使管理者在预算浮夸中得不到任何好处。总之,在该模型中要保证激励作用实现的关键性因素是0<α<β<γ。一般β最少应比α大30%,γ最少应比β大30%。
表1给定5种假定情况:
由此可见,只有当预算业绩Yh和实际业绩Y相等时,经营者获得的基于预算的奖励额才会达到最大值,经营者制定的预算数高于或者低于实际完成数,都会减少其奖励额。因此,用该模型确定奖励额,可以促使预算执行者制定较为准确的预算,有效防止预算松弛问题。
总之,预算模型的定位应是强调科学预算,将预算主体的责、权、利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作为内部控制机制的一部分,通过约束功能的发挥和动态的博弈过程,达到预算准确性这一理想结果。
参考文献
[1] (美) 罗伯特·S.卡普兰, 安东尼·A.阿特金森著;吕长江主译.高级管理会计 (第三版) [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2]胡郑利.预算松弛成因及对策研究[J].财会通讯, 2008, (6) .
一种移动代理密钥管理方案 篇5
Internet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应用已成为大家研究的热点,其中Mobile Agent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近年来更是引起广泛的关注[1,2]。Mobile A-gent可以任意移动到不同的执行环境,执行完成Agent主人指派的交易任务。但是Mobile Agent是在一个极不安全的网络中漫游,并且是在不为用户控制的环境中执行任务,因此使用者担心Mobile Agent在陌生的主机上执行时是否会被篡改,或所携带的信息会被其它非法的Mobile Agent和主机访问。因此如何保护Mobile Agent机密文档的安全是基于Agent电子商务系统的关键,许多专家学者对此做了深入的研究工作[3,4,5,6]。其中,Volker和Mehrded提出了一种基于树状的Mobile Agent安全方案[4],不过他们的方法由于密钥的重复存储,会大量耗费Mobile Agent存储空间,大大地增加了Mobile Agent在网络中漫游的负担,而且密钥推导所需的计算量也很大。针对Volker和Mehrded在密钥管理方面对内存及计算量需求过大的缺点,Lin,Ou和Hwang等人[5,6]则提出以RSA方法配合树状架构进行改进,LinOu-Hwang的方法虽然大大减少了密钥所占用的存储空间,但是对于密钥的推导及产生密钥所需的指数运算量仍然较为沉重,若主机同时存在很多Mobile Agent程序,或是将其运用在低频宽、运算能力较弱、内存容量小的移动装置上,则其效率将非常低。本文使用哈希函数和异或运算提出了一种移动代理密钥管理方案,与现有的移动代理密钥管理方案相比,本方案不仅安全性好,而且还具有较低的空间复杂度和计算复杂度,更适合于移动代理。
1 基于哈希函数的移动代理密钥管理方案
1.1 方案模型
我们按文献[4]的思想把Mobile Agent分成如图1所示的树状结构,更详细的算法请参考文献[4]。
整个Agent被分为静态和动态两部分,静态部分包括Agent路由信息等在整个Agent生命周期都不变的信息,相应的,在A-gent生命周期内可能会发生变化的信息都被存放在Agent的动态部分。无论对于静态或动态部分的信息,都必须要保证它们的安全性,防止非授权用户访问它们,所以每种信息(文档)分别用一个对称密钥加密。Volker和Mehrded提出的访问控制与密钥管理方案如下:对于每个被授权访问Agent信息的主机分别在图1的static/sctx/acl文件夹中创建一个与该主机相对应的文件夹,每个文件夹中存放相应主机能够访问信息对应的密钥,同时每个文件夹用对应的主机公钥加密。当Agent到达某个被授权的主机时,主机可到Agent的static/sctx/acl文件夹中找到与它对应的文件夹,用它的私钥打开文件夹,取得主机想访问信息的解密密钥,这样它就能访问相应的Agent信息。
我们将Volker和Mehrded方案中的移动代理树状架构中存放密钥的目录:/static/sctx/acl/中的子目录转换成如图2所示的树状密钥管理架构。其中叶子节点mj(如m1,m2,m3节点)代表机密文档对应的加密密钥Kj,非叶子节点ni(如n1,n2,n3节点)代表移动代理到网络上拜访的服务主机所专属的目录,内含密钥Si。以图2为例进行说明:根节点n1代表移动代理拥有者,持有密钥S1,可存取所有密钥K1、K2、K3,而节点n2持有密钥S2,可存取机密密钥K1、K2,节点N3持有S3,可存取密钥K2、K3。
1.2 符号说明
P:表示一个大素数。
mi:表示要加密的机密文档。
ni:表示访问Mobile Agent的主机。
Ki:表示机密文档的加密对称密钥。
Gi:表示每个机密文档对应的参数。
H(·):表示单向哈希函数。
⊕:表示异或运算。
1.3 密钥产生
若移动代理拥有者想派遣移动代理到网络上去执行他交付的任务,在派遣之前需先设定旅行路线及存取原则。假定移动代理携带m个机密文档,并且将拜访n个服务主机,则移动代理拥有者采用以下步骤来产生相关密钥及参数。
Step1移动代理拥有者随机选择一个大素数p,并为每个叶子节点(秘密文档)分别选择m个参数Gi∈Zn,并在网络上公布。
Step2移动代理拥有者选择一个单向哈希函数H(·),并在网络上公开这个函数。
Step3移动代理拥有者为每个叶子节点分别选择一个加密密钥Ki(j=1…m),为每个非叶子节点(主机)分别选择一个密钥Si(i=1…n),Kj,Si,均保密。
Step4对于非叶子节点ni能访问的每个叶子节点mj,移动代理拥有者利用哈希函数和异或运算计算如下函数:
这样文档加密密钥Ki被保护,Fi(x)在网络上公布主研领域等。
1.4 密钥推导
当Agent漫游到一个被授权的主机ni时,ni想获得加密密钥Ki,它只要从网络上取得公开的单向哈希函数H(·)和密钥Ki对应的参数Gi,使用它自己的密钥Si计算Fi(H(Si)⊕Gi)即可获得密钥Ki。
例如,对于图2中的叶子节点m1,m2,m3移动代理拥有者首先根据式(1)可计算分别得到如下三个函数,并在网络上公开:
假如主机n2想获得叶子节点m2的密钥K2,它只要从网络上取得公开的单向哈希函数H(.),叶子节点对应的参数G2以及函数F2(x),然后使用它自己的密钥S2计算H(S2)⊕G2代入F2(x)中,计算过程如下:
F2(H(S2)⊕G2)=(H(S2)⊕G2-H(S1)⊕G1)(H(S2)⊕G2-H(S2)⊕G2)(H(S2)⊕G2-H(S3)⊕G3)+K2(mod p)=0+K2=K2
这样它即可获得密钥K2。
2 方案的安全性与效率分析
2.1 安全性分析
当Agent漫游到一个被授权的主机ni时,ni想获得加密密钥Ki,它只要从网络上取得公开的单向哈希函数H(.)和Gi,使用它自己的密钥Si计算Fi(H(Si)⊕Gi)即可获得密钥Ki。但当Agent漫游到一个不被授权的主机(或称恶意主机)ni时,虽然ni能从网络上取得公开的单向哈希函数H(.)和所有文档对应的函数Fj(x)及参数Gi,但它没有合法的密钥Si来计算x=H(Si)⊕Gj,从而不可能得到文档解密密钥Kj,这样就保证了Agent的机密信息不会被恶意(非法)主机访问,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外部攻击。在方案中一个合法的主机通过一些公开的参数不能得到其它主机的密钥,例如在图2中,节点n1通过叶子节点m1的密钥K1,以及F1(x)函数等一些公开的参数,不可能推出n2节点的密钥S2,节点n1通过一些公开的参数可以得到如下等式: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节点n2拥有S1、K1、G1、G2,如果要得到S2,它必须通过解H(S2)函数,但由哈希函数的性质可知,即已知x,我们很容易计算f(x),但已知f(x),却难于计算出x。在这里,“难”定义成:即使世界上所有的计算机都用来计算,从f(x)计算出x也要花费数百万年的时间。因此方案能有效地防止内部的攻击。
2.2 效率分析
假设移动代理去访问n个授权的主机,带有m个机密文档,每个授权主机能访问q个机密文档,下面将从存储复杂性、计算复杂性对本文提出的方案与其它方案进行比较。
(1)存储复杂性从图1可知,Volker和Mehrdad的访问控制和密钥管理方案浪费大量的存储空间来重复存放解密密钥。例如有n个授权主机,每个主机能访问Agent上的m个信息,则Agent中需要存储n×m个密钥k,因此方案需要的存储空间复杂度为O(n2)。Lin-Ou-Hwang的方法中,每个主机目录也只需存储一个密钥,存储空间复杂度为O(n)。而在我们提出的方案中,Agent在每个叶子节点和非叶子节点只需分别存储一个密钥,方案只需要存储n+m个密钥,从而方案需要的存储空间复杂度为O(n)。因此我们方案的空间复杂度与Lin-OuHwang方案相同,比Volker和Mehrdad方案的空间复杂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2)计算复杂性假设Tpk表示执行一次公开密钥加解密运算所耗费的时间,Texp代表执行一次指数运算所耗费的时间,Tmod表示执行一次modular除法求余数的运算所需的时间,Th表示执行一次哈希运算所需的时间。在Volker和Mehrdad方案中,在/static/sctx/acl/目录下,每一服务主机专属的目录都必须保持机密,公开密钥运算量为(n2)Tpk,Lin-Ou-Hwang以及我们的方法都需(n)Tpk的公开密钥运算量。对于产生叶子节点(机密文档)和非叶子节点(主机)密钥所需的计算量,我们是以随机选择方式产生,而Lin-Ou-Hwang方法的叶子节点密钥产生总共需耗用(m)Texp的指数运算量。推导出非叶子节点(主机)密钥Lin-Ou-Hwang的方法需耗费(n)Texp的指数运算量,在我们方法中若要推导出叶子节点密钥对应的公开函数需耗费(m)Th的哈希运算量,相对于指数和求模运算,哈希函数和异或运算的运算量非常小,从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我们提出方案的运算量大幅减少。
表1是我们的方案与Volker和Mehrdad、Lin-Ou-Hwang的方案在空间复杂度与时间复杂度上的分析比较。
3 小结
如何保护Mobile Agent的机密信息不被恶意主机访问修改是Mobile Agent安全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Mobile Agent能否在电子商务中被更广泛的应用的关键。本文使用哈希函数和异或运算提出了一种安全有效的适用于Mobile Agent的密钥管理方案,分析表明方案能在充分保证Mobile Agent的安全性同时,无论在空间复杂度还是在时间复杂度上都比Volker和Mehrdad和Lin-Ou-Hwang等人提出的方案要好。下一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是如何减少方案需要公开的参数,以进一步减少方案的维护量。
参考文献
[1]Maes P,Guttman R H,Moukas A G.Agents that buy and sell[J].Com-munication of the ACM,March1999,42(3):81-91.
[2]Antonio Corrad,Marco Cremonini,Rebecca Montanar,et al.Mobile A-gent Integrity for Electronic Commerce Application[J].Information Systems1999,24(6):519-533.
[3]Hu Wei,Liu Yunchao,Zhao Qihong.A Protocol of Limiting the Execu-tion Time of Mobile Agents on Malicious Hosts[J].Computer Engi-neering,January2006,32(2):167-169.
[4]Volker R,Mehrdad J S.Access control and key management for mobile agents[J].Computer Graphics,1998,22(4):457-461.
[5]Chew W M,Chi C H,Li T Y.Efficient Key Assignment Scheme for Mo-bile Agent Systems[C]//Proceedings of the15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ools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3:338-345.
保险代理人管理模式创新 篇6
保险代理人在保险市场的地位与作用
保险代理人作为保险中介, 是连接保险人和投保人的桥梁, 在为众多保险客户的投保提供“通路”的同时, 拓展保险业务的市场范围。实践证明, 保险代理人是保险业繁荣的重要推动力, 是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险代理人执业活动是保险公司保险业务的延伸, 是保险人和客户之间的桥梁。保险代理人在保险市场的作用主要包括三方面:其一, 延伸和扩展保险业务经营范围, 推动保险业繁荣发展;其二, 保险机构通过保险代理人将保险信息传递给保险客户, 唤醒其潜在的保险需求, 为其提供便捷渠道;其三, 为保险客户提供持续、有效、高品质的服务。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代理人的保险代理业务获得大量的市场信息, 有助于保险公司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 不断完善有关保险服务条款和经营策略, 改善保险业务流程, 提高保险市场竞争力和最大限度的开发保险需求。
现行保险代理管理模式弊端
1. 保险代理的人法律地位不明确
保险代理产生主要原因是保险人与客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 “保险-代理-客户”是保险法律关系的主体要素。《保险法》设置了大量条款来限制保险人, 最大限度地保护投保人的利益, 却忽视了对保险代理人的执业行为的规制和监管, 这是《保险法》最明显的立法理念缺陷。保险代理人与保险公司是代理关系还是劳动关系普遍存在争议。如果二者之间是劳动法律关系则意味着保险公司要受《劳动法》的约束, 必须为保险代理人提供相应劳动保障;如果二者之间是代理关系则是代理人自己保障自己。根据2006年保监会答复贵州保监局《关于保险个人代理人在保险公司中法律地位问题的请示》时表示, 个人保险代理人属于保险代理人的一种, 其与保险公司之间属于“委托-代理”关系, 但是在具体法律关系中, 应由双方通过协议决定。该答复尽管明确保险代理人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但是并没有解决具体法律关系中双方权利和义务。在现行保险代理机制下, 保险公司与保险代理人签订的是委托代理合同, 二者之间完全是委托代理关系, 即意味着保险代理人不是公司员工, 与保险公司之间不存在劳动合同关系, 因而无法享受保险公司的各种福利和各种社会保障。同时, 绝大多数保险公司却对保险代理人规定了严格管理制度, 为其设定了诸多义务和责任, 出现了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不合理现象。“委托-代理”关系导致保险代理人的法律角色定位模糊, 普遍缺少职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成为保险公司的“边缘人”。
2. 佣金提取机制存在缺陷
保险代理人“佣金制”由友邦保险引入中国内地市场, 并一度成为寿险业营销主渠道。保险公司与代理人之间相对“松散性”的佣金关系, 造成保险代理人才流动性较快, 违规违法成本很低, 退出的机会成本很小, 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保险代理人“短期”行为, 即片面追求保费收入, 并且出现多家代理或频繁跳槽行为。同时, 目前国内寿险公司的佣金提取采取“前期迅速递减制”, 即保险代理人每销售一份寿险, 即可从代理的寿险公司拿到一定比例的佣金, 而且在以后几年内将佣金全部提完。这种佣金提取机制虽然能激发保险代理人的开发客户的潜能, 但却忽视了保险代理人应当承担的由其不当行为导致的投诉、退保等不确定风险。
3.保险代理人诚信机制缺失
保险代理人一直是保险法中诚信原则适用的盲点。诚信原则是保险业发展的生命线。恪守承诺, 竭诚服务, 是保险行业的信条。保险业具有很高的专业性, 保险代理人比投保人更具有信息优势, 特别在保险条款和保险服务方面。告知义务是保险代理人诚信执业的主要内容, 代理人应将保险相关信息如实告知投保人。但是由于保险代理人普遍缺乏职业归属感和责任感, 心理上有“短期”意识, 有些保险代理人为了提高自己的业绩, 在执业过程中出现故意曲解保险条款、夸大保险利益回报、甚至欺骗客户等不良行为。保险代理人诚信缺失不仅侵犯有些投保人的合法权益, 影响保险公司的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 而且有损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保险代理人管理模式创新
1.明晰保险代理人法律地位
保险代理人法律地位的明晰是改革保险代理人制度的前提, 也是规范保险代理人制度的主旨。立法机关应对保险代理人的“尴尬”身份进行界定, 明确其权利义务, 强化监管部门职责, 规范保险代理人队伍执业行为。保险机构应重新审视保险代理人的地位和作用, 对其进行“改制分流”。例如, 吸收较为优秀的保险代理人成为公司员工, 建立劳动合同关系;培训其他保险代理人并建议转入保险代理公司工作, 使其成为代理公司的合法员工, 确立保险代理关系。这样既有利于监管部门监管保险公司和代理公司的市场行为, 又有利于明确保险公司的管理职责和增强保险代理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2. 改革佣金制度
改革现行佣金分配制度是规范保险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佣金制度对保险代理人有着激励和约束作用, 但是现行的佣金制度由于集中支付在初期, 刺激代理人的长期利益。对保险代理佣金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 降低初年保费的佣金比例, 调高以后各年的佣金提取, 以长期的经济利益弱化代理人“短期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 在后续佣金的发放上, 应综合考察保险代理人的退保率、投诉率等指标, 根据其业绩设立相应的奖惩机制, 对考核结果优秀的保险代理人予以经济奖励, 反之则予以惩罚, 增加代理人的违约成本。
3. 健全保险代理诚信机制
保险代理人诚信管理, 关键在于建立机制, 使保险代理人的诚信行为能够从这种机制获得好处和利益。具体而言, 首先, 建立保险代理人信用评价机制。从国际经验看, 建立保险代理人信用体系是铁定的。保险代理诚信机制构建可以借鉴旅游管理部门对导游从业人员管理机制, 建立保险代理人诚信网络查询系统, 向全社会公开其执业信用记录。其次, 要完善保险代理人信息披露制度。作为保险业监督机构, 保监会应采用现代信息化技术, 建立代理人的信息查询系统, 让客户能够通过信息查询系统便捷查到代理人个人信息, 从而有利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最后, 完善保险代理人“失信处理机制”, 制定具体措施, 惩罚保险代理人失信行为。保险行业内部要加强信息协作的力度, 充分实现保险代理人诚信信息共享。同时还可以建立风险抵押制度和代理人执业风险保险制度, 防止保险代理人“失信”行为出现, 从而有效地保护客户和保险公司的合法利益。
代理权争夺的转移机制分析 篇7
控制权的转移和交易形成控制权市场, 被寄予调整上市公司的资产、股权结构、完善外部治理机制、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质量的厚望。控制权市场的存在使得控制权可以在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进行重新分配, 让上市公司都能感受到来自控制权市场的压力, 有效降低上市公司的各种非理性行为。在当前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机制尚不完善的背景下, 控制权市场作为公司治理外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促进经理人市场的发展,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我国股权结构下, 代理权争夺是中小股东参与治理、保护自身利益的途径之一。作为控制权市场上的主要转移路径之一, 对代理权争夺的转移机制进行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二、代理权争夺机制分析
(一) 代理权争夺中的参与角色
根据传统的委托——代理理论, 在现代公司制中股东与董事会、董事会与管理层存在双重的委托——代理关系。其中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代理关系解决股东的集体行动悖论问题, 代理权争夺发生在这一层的委托——代理关系之中, 因为股东大会将决定谁取得第一重代理资格, 即代理权。代理权的获得意味着控制了董事会, 从而取得了对公司的部分经营权。中小股东因为自身资金等实力的限制, 代理权争夺就变成了对公司有影响力的股东之间对代理权的争夺行为。在代理权争夺中, 重要和关键的角色组成相对立的利益集团, 彼此之间展开争夺。假设在代理权争夺之前已实际取得代理权的股东为管理者, 其利益的维护者主要是现有董事会。发起代理权争夺的股东称为挑战者。在这两者之外的其他股东 (不排除还有其他大股东) 往往分化为两类追随者:一类投票表决或把表决权委托给挑战者的其他股东称为挑战追随者, 挑战者与挑战追随者结成挑战者同盟;另一类是支持管理者的其他股东, 称之为拥护者, 与管理者形成管理者同盟。另外还有一些股东会弃权, 他们选择不支持其中任何一方。
(二) 代理权争夺的动因和主要内容
代理权争夺是挑战者在已没有足够的资源来购买股权的情况下, 通过其他股东的支持来取得控制权的低成本方式。挑战者发起代理权争夺来控制公司, 其成功的基本前提是它必须获得足够多的其他股东的支持, 挑战者同盟力量大于管理者同盟。因为单个的股东或出于股权劣势地位的股东难以依靠其自身的财力来获得公司控制权, 因而这种方法经常被那些中小股东采用。挑战者必须列举理由, 使其具有表决权取得股东支持。挑战者解释发动代理权争夺的主要原因有:公司低效管理的现状令人不满, 如资产收益率下降, 公司股价下跌。而他们有能力更好地管理企业, 并列举自身过去的经营业绩予以证明;同时, 提出一些声誉卓著的董事会人选, 强调他们的知识背景或管理经验;公司战略需要调整。挑战者提出有吸引力的战略规划, 一般都伴随着大的兼并重组计划, 或是将公司部分资产拆出去, 或是改变主业;公司现有章程不完善, 或是经营体制不健全, 或是认为原有的激励机制扭曲。管理者由于洞悉挑战者的全盘计划, 并清楚地知道控制权的失去意味着什么。因此会提出改善措施或修正意见以抵消挑战者的影响, 如承诺改善部分机制, 加强监事会的作用, 增加独立董事席位, 并针锋相对地提出反对挑战者兼并方案的修正案或提出自己的兼并重组计划等等措施, 目的是与挑战者争夺其他股东的支持。在实际的案例中, 代理权的争夺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委托书收购即代理投票权征集, 这是争夺代理权的主要方式。在代理权竞争中, 中小股东被要求在两组互相“敌对”的董事候选人当中做出抉择, 而无论是发起挑战者, 还是管理者, 都会想方设法四处征求这些中小股东的支持, 积极征求那些不出席股东大会的股东的代理投票权的授权。二是表决制度。在美国公司里存在两类主要的表决制度, 既简单多数投票制和累计投票制。简单多数投票制是将所有待表决的董事席位分开来逐个进行表决, 候选人根据得票多少入选。该方法有利于过半数股权的股东完全控制公司董事会。累计投票制则是将所有待表决的董事席位进行一次性表决, 候选人按照总的票数多少决定是否当选, 可见, 这种投票制可以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三) 代理权争夺的经济后果
代理权争夺的经济后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代理权争夺促进了社会福利的增加。公司内部控制体系不能有效提高公司资源的利用率, 微观上是不能提高公司的利润率, 宏观上则是全社会经济效率的下降。公司控制权市场通过释放大量资源的控制能力, 可以使资源转向更高价值的使用, 而代理权争夺就是一种低成本、快速而富有成效的资产运作方式。它通过取代原有的令人不满的管理者, 提高了公司资源的利用价值, 从而增加了全社会的福利。二是代理权争夺的经济后果。代理权争夺中, 有益于使公司价值获得最大限度提高的方案会得到股东大会的接纳。伴随着争夺过程中的信息披露, 了解其中关键信息的中小股东从其自身经济利益出发, 会支持认为相对高的公司价值提案, 而往往是挑战者的方案最“革命”, 最具有吸引力。代理权争夺的成功就增加了公司战略调整的可能性, 因而使市场预期公司的兼并重组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了, 这种预期有积极的市场反应, 导致股价上升, 公司股东的财富增加。另外, 即使是挑战者的方案被否决或是挑战者与管理者在争夺代理权中最终达成妥协, 管理者也会采取改良的政策甚至就是挑战者提出的政策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这是因为管理者明白了自己已受威胁, 即便是在这次代理权争夺中取得胜利, 若不改变管理现状或调整战略, 将会导致挑战者继续寻找途径来争夺公司控制权。这样, 尽管公司股价会因代理权争夺失败而暂时下跌, 但管理者采取的措施将有利于公司长期价值的提高。
三、代理权争夺与公司并购、公司治理分析
(一) 代理权争夺与公司并购间的联系
代理权争夺和公司并购都是股东对管理者进行监督和约束的极其重要的外部控制机制, 前者花的资金成本要大大低于后者, 所以通常由实力较弱的中小股东采用或作为收购行为的辅助手段,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中代理权之争发生的频率较高。两者又有很大区别。第一, 两者对公司所有权的分布影响不同。代理权争夺与公司并购都是力图控制公司。在公司并购中, 随着并购的实现, 被并购公司丧失了所有权, 或者发生了所有权结构分布和控股股东主体的变化。而代理权争夺本身的目的不是股权 (尽管往往同时伴随着股权的争夺) , 而是股票代理权。在争夺过程中, 大多数股东并不转移他们的股权, 他们的动机更多地是选出管理层以提高股票价值。第二, 两者的信息披露程度也存在不同。在股票二级市场中, 如果并购以协议方式进行, 投资者往往在事前不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而在代理权争夺中, 挑战者为了保证争夺的成功, 就要动用更多的资源, 掌握公司更多的信息, 并向广大股东公开。相反, 管理者则努力控制对其不利的信息, 但此时挑战者对信息的掌握程度已不低, 使得代理权争夺相当激烈而精彩纷呈。第三, 两者在短期内掌握控制权的实际结果往往不同。公司并购是为了确保拥有控制权的行动, 但有时却反而不能奏效。这是因为:公司控制权的争夺首要目标就是取得优势的董事会席位, 但董事有任期限制, 加之公司法及公司章程对董事地位的保障, 董事在任期内股东大会不得无故解职, 从而使收购者面临拥有大多数股权又不能在短期内掌握控制权的尴尬局面。而在代理权争夺中, 挑战者则可能在股东大会的“全民公决”中获得多数董事席位而享有控制权。通过代理权争夺获得控制权, 对公司控制权的掌握有阶段性。挑战者通过代理权争夺取得公司控制权, 即董事会的多数席位, 但对公司控制权起决定意义的终究还是股权。如果挑战者将来的公司战略未获成功, 就会失去中小股东的支持, 这时会出现地位互换的另一场代理权争夺, 而不得不退出。公司并购虽然有时不能在短期内掌握经营权, 但长期来看却是肯定的。代理权争夺中挑战者的道德风险突出。挑战者掌握控制权后, 如果他不履行对公司和其他股东的诚实义务, 就违背了中小股东支持他的初衷。如果挑战者仅是为了掠夺上市公司资源而不是长远发展的目的, 有可能诱导中小股东, 骗取他们的支持。挑战者低成本控制了公司后, 就出现了股东权利与责任不对称问题, 挑战者通过董事会就拥有了经营公司全部资产的权利, 但由于其所占股份额小, 按公司法只承担以其出资额 (拥有的股份大小) 相应的有限责任。同时, 其退出比较容易, 再加之挑战者控制权的阶段性持有而易产生短期行为。因而, 代理权争夺中的挑战者的道德风险不容忽视, 必须有健全法律予以规范和监督。
(二) 代理权争夺与公司治理间的联系
代理权争夺是一种不用花费大量收购支出又能改变公司控制权的治理机制, 被认为是小股东鞭策和罢免那些未能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不称职的管理层的基本做法。因此, 代理权争夺作为公司控制权市场上的控制权转移方式及公司的一种外部治理机制, 通过增加公司的信息透明度、吸引广大中小股东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和对管理者具有的惩罚与鞭策作用, 有利于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 对公司治理有积极意义。第一, 代理权争夺是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促进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 公司所有者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这是产生委托———代理问题的首要根源。由于股东掌握信息的有限性和股东的分散, 使获得信息的成本往往超过了投票的收益, 中小股东因而放弃投票权, 公司治理的主动权掌握在大股东手中。而在代理权争夺中, 持有异议的股东为保证代理权争夺的成功, 就要动用更多的资源, 使公司信息尽可能向股东公开。相反, 管理者则努力控制对其不利的信息, 以使大部分股东反对持异议股东提出的代理权争夺。这样, 在双方反复较量和争夺的过程中, 公司信息的透明度必然随之提高, 这有利于降低所有者与代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使所有者能更好地监督代理者, 同时也使代理者的不良行为受到约束, 从而有利于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同时, 在代理权争夺中, 一方面由于使公司信息更加透明, 另一方面由于管理者与挑战者为了获得足够股东的支持, 不得不提出有利于中小股东利益的政策, 中小股东的力量受到重视, 特别是公开征集股东授权委托书, 使中小股东的意志得到更充分体现, 从而提高了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热情。第二, 代理权争夺能有效地促成管理者提高经营效率, 更好地为股东利益和公司利益最大化服务。代理权争夺不管结果如何, 将直接危及到管理者的去留问题, 代理权争夺是上市公司股东惩罚未能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管理层的最后工具。如果持异议股东在代理权争夺中取得了多数投票权, 则原有的管理者一般将会受到更换, 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管理者。这表明持有异议的股东的董事会席位之争已成为一种威胁, 这会迫使管理者正视持有异议的股东的要求, 作出让步来调整公司的经营战略。上市公司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中, 不同持股比例的股东对公司治理有不同的参与程度, 表决权是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工具之一。尽管离开了表决权, 股东还可以通过“用脚投票”的办法表达意见, 但用表决权通过接受或反对管理者提出的公司战略、保持或改变现有管理者, 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机制。这个机制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而言, 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通过征集委托表决权, 公司运作的主导权由一元化主体 (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大股东) 转向包括中小股东在内的各种市场化利益主体来决定, 表决权的监督制约机制能深入到上市公司内部, 在一定程度上迫使管理者采取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政策, 从而有力地推动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
四、我国代理权争夺的实例分析
(一) 我国上市公司代理权争夺的案例
“深万科”是上市公司购并市场中的先行者, 当年万科便发动了收购申华的战役, 但没想到数月后却后院起火, 发生了由君安证券发起的代理权之争, 君安称受持有万科与法人股东委托, 以这家股东财务顾问的身份, 公开举行新闻发布会, 发出改组万科的“改革倡议”, 对万科的经营提出建议与倡议, 要对万科实施重大改组, 并称将推荐董事候选人进入万科董事会, 当时君安证券自己仅持有3.17%的万科股权。最终, 万科董事会发表声明, 称君安证券有限公司超越授权范围, 理由是:其一缺乏足够的授权委托手续;其二代表3.17%的股份, 无权提出董事候选人;其三对未委托授权的股东征受委托权, 没有法律依据。万科还指出“改革倡议”披露的有关信息已经对股民产生误导。而同时君安征集的委托权阵营也出现分化瓦解, 两个法人股股东 (新一代和海南证券) 临阵变卦, 转而支持万科管理层。君万代理权之争告一段落。值得注意的是, 这次代理权之争并未伴随着股权的收购, 但兴起于收购的谣传, 除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指责外, 君安方面提出的进入董事会要求被斥为无理和非法, 结果当然失败。另外发现:在代理权之争的前后几年, 万科的净资产变化不大, 均处于较高水平, 这说明君安对万科管理层的指责理由不充分, 更证明了对其注重二级市场概念炒作的判断。君万之争是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的首起有轰动效应的代理权争夺, 其整个过程漏洞百出, 争端的解决也是黑箱操作, 广大散户投资者还以为发生了收购事件, 让内幕交易者有机可乘, 最终使君安改组万科的计划失败。尽管代理权争夺没有成功, 但万科在后来的发展中却表现出对部分君安所提建议的逐步吸收。君安建议的主要内容是:收缩战线, 放弃贸易、零售、投资、工业等活动, 集中力量发展房地产业。在君安建议公布后的第一个年度, 万科公司的贸易及商业收入就比上年度下降, 这使得房地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大幅度上升, 房地产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60%以上, 实现了君安建议中收缩战线、提高业务透明度的建议;君安减持所持申华流通股的举动也表明, 君安建议中对万科投资业务的批评, 逐步被采纳。君安建议中要求万科对非房地产业务的子公司, 除保留文化经营项目外, 其余应当或转卖或清算。万科对这一建议也是逐步“接纳”, 如转让或清算怡宝饮料有限公司、万科工业扬声器制造厂、万科供电公司、深圳万科工业有限公司、万科机械加工厂、万科礼品设计制造公司、深圳国际企业服务公司等。其中, 转让当时盈利能力颇强的怡宝饮料有限公司, 尤其能说明万科公司在收缩非主营业务的战略。轰动一时的胜利股份代理权之争, “公开征集授权委托书”, 这种激烈的代理权争夺战在中国证券市场完成实践。通百惠打出的是“你神圣的一票决定胜利股份的明天”。最终胜邦企业依靠关联交易战胜了公开征集股东授权委托书的通百惠, 取得了胜利股份新一届董事会的控制权。作为挑战者的广州通百惠虽然在这场争夺中败北, 但此次事件最终导致了由董事会提出的董事候选人和监事候选人被否决, 同时推动了公司董事长的改选和专业化的独立董事的进入, 且胜利股份最终也表明了对通百惠提出的网络产业并不拒之门外。自“君万之争”、“通胜之争”以及其他几次大规模征集股东投票权的活动, 准代理权争夺战在国内证券市场也频频上演, 但总体上代理权争夺的案例仍较少, 成功率低。
(二) 我国代理权争夺评述
从上述所列事件来看, 代理权争夺在对管理人员的监督和约束, 调整公司发展战略, 促进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等方面, 对公司治理的完善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但各参与方的行为都不是很规范, 至少没有充分考虑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从我国发生的几家代理权争夺的公司看, 都是股权较为分散的公司, 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还呈现出一股独大的特征, 这不利于代理权争夺的发生, 也难以充分发挥代理权争夺对公司治理的积极作用。但股权分置改革将伴随着全流通时代的来临, 各方之间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呈现复杂化的趋势, 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更受到备加关注, 代理权争夺将会进一步有所发展。此外, 代理权争夺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加以扶持、引导和规范, 做到有法可依。而我国目前涉及代理权争夺的相关法规还不完善, 并散见于各种条例文件之中, 如《公司法》第108条规定:“股东可以委托代理人出席股东大会, 代理人应当向公司递交股东授权委托书, 并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表决权”。《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六十五条规定:“股票持有人可以授权他人代理行使其同意权或者投票权。但任何人在征集25人以上的同意权或者投票权时, 应当遵守证监会有关信息披露和作出报告的规定”。实践中代理权争夺是一项法律要求很高的技术性工作, 需要专门的法规对诸如征集人背景、征集对象、征集时间、征集方式、征集程序、授权委托书的效力以及侵权违约责任等进行规范, 从而保障参与各方的合法权利。而有效的法规建设对代理权之争也会是一个推动。现阶段我国的私人资本尚不发达, 中小股东的自我保护意识仍处于萌芽阶段, 真正自觉运用代理权争夺这一制度来维护自己在公司中的共益权的案例尚未出现, 因此对代理权争夺作出具体的法律规定既可为未来轰轰烈烈上演的代理权争夺战预设法律基线, 又可唤起小股东的权利意识。所以, 今后应该加强对我国上市公司代理权竞争的引导和规范, 完善公司控制权市场, 保护投资者权益, 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高愈湘:《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研究》,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胡晓阳:《企业控制权的理论揭示与实证分析》,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李富强、董直庆、龚旭云:《企业治理结构安排和控制权理论前沿综述》, 《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12期。
建立寿险代理人诚信管理机制 篇8
无信则不立。诚信是市场经济的根基, 也是寿险业生存发展的根基。寿险代理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 在代理服务过程中, 代理人与客户之间信息不对称, 代理人比客户更具有信息优势, 特别是有关寿险条款和服务方面, 代理人处于强势地位, 客户处于弱势地位, 这就要求代理人必须遵守诚信原则。良好的信誉可建立客户对寿险代理人的信任, 从而为客户下一步购买保险提供条件, 否则他们根本无购买保险的可能, 更不能促进寿险业的发展。因此, 诚信是寿险代理人提供良好保险代理服务的基础, 是寿险代理发展的生命线。
寿险代理人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其危害
1.寿险代理人诚信缺失的表现
(1) 不履行告知义务。保险法第16条规定, 保险人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的, 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如实告知是寿险代理人的主要义务, 也是诚信执业的主要内容。有些寿险代理人在执业中利用客户不熟悉保险知识, 对免责条款、客户的义务或避而不谈或闪烁其辞, 以达到引诱客户投保的目的。
(2) 诈欺客户。这是指寿险代理人编造虚假情况或隐瞒真实情况, 致使客户陷入错误而做出违背自己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代理人只要有故意实施欺诈行为并导致他人误解上当的可能性, 就构成欺诈。代理人的欺诈行为主要表现在:一是捏造虚假事实, 如夸大保险承保范围和保险收益;二是隐瞒事实, 如隐瞒保险收益、保险标的等真实信息, 夸大投保后的权利和保险产品的功能, 空口许诺理赔内容, 把不合格的保险标的当成合格的来承保。
(3) 违法代理。民法通则第63条第2款、第64条第2款规定, 代理人应当在代理权限内进行代理行为。寿险代理人只有在代理权限范围内进行民事活动, 才能被看做被代理人的行为, 由被代理人承担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有些寿险代理人在推销保单过程中, 为了完成任务, 违背保险人的意愿, 向客户作出虚假承诺、扩大保单的承包范围、不按照规定程序办理承保手续、擅自提前收取投保人的保费, 甚至贪污保费和保险赔偿金。
2.寿险代理人诚信缺失的危害
寿险代理人诚信缺失, 不仅会导致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弱化, 扩大保险道德风险, 而且侵犯了客户的合法权益, 影响保险公司的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 阻碍保险市场有序发展。代理人诚信缺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1) 损害代理人自身形象, 降低社会对代理人整体的评价, 为代理人执业设置了障碍。
(2) 损害寿险公司的形象, 削弱公司的竞争力, 不利于公司进行业务推广。
(3) 损害寿险行业甚至整个保险行业的形象。
建立寿险代理人诚信管理机制
关于寿险代理人诚信缺失的原因, 有些学者归结于代理人队伍整体素质较低, 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寿险代理人诚信缺失固然与代理人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有一定关系, 但是这只是一种表象, 其根源在于诚信机制不完善。代理人失信的损失与失信所得的利益相比, 显得微不足道, 这就造成代理人的“短期”行为。加强代理人诚信管理, 关键在于建立一种机制, 使代理人的诚信行为能够从这种机制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这符合博弈论的基本观点。
1.建立寿险代理人信用评价体系
诚信是无形资产, 也是一种有力的竞争手段和获利手段。建立寿险代理人信用评价体系, 可从制度上督促代理人遵守诚信原则, 目的在于使失信者付出代价, 压缩诚信缺失的空间;使守信者能够获得益处。寿险代理人信用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
(1) 建立代理人诚信档案。诚信档案, 是指公民或社会组织在社会经济交往中的真实、原始的信用记录, 是对公民或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进行“信用”程度评估的重要依据。在寿险代理人诚信档案中, 应记录有关他们的不诚信行为, 包括不履行告知义务、欺诈投保人、违法违纪代理等。从国际经验看, 建立寿险代理人诚信档案是发展寿险代理业重要保障。国内也有成功的实践, 如辽宁省大连市保监局自2009年开始就建立了保险代理人信用档案制度。寿险公司可借鉴国内外寿险代理人信用档案建设经验, 探索建立符合现实需要的代理人信用档案制度。建立寿险代理人信用档案, 还应注重记录内容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保护代理人的隐私权。
(2) 建立代理人诚信等级评价制度。保险监管机构应制定公认的寿险代理人诚信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代理人诚信档案, 对每个代理人定期进行诚信等级评价。寿险公司应根据寿险代理人的诚信等级, 制定相应的佣金提取机制, 以激励代理人提高诚信意识, 坚持诚信原则。
2.建立寿险代理信息公示制度
寿险代理信息包括代理人的个人信息和代理产品的信息。信息不对称是寿险代理人诚信缺失的动机所在, 因此应建立完善的代理人信息公示制度。作为保险业监督机构, 保监会应采用现代信息化技术, 建立寿险代理人诚信网络查询系统, 向全社会公开他们的执业信用记录, 让客户通过信息查询系统就能便捷地查到代理人的个人信息, 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信息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公共产品, 由于其效应不会因为别人使用而下降, 所以信息产品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寿险行业内部要加强代理人之间的诚信信息协作, 实现代理人诚信信息共享。
寿险产品比财险产品更复杂, 一般客户很难完全理解寿险产品的内容。为此寿险公司应及时披露寿险产品的相关信息, 开展寿险产品的解释、宣传和服务工作;寿险条款力求通俗易懂, 以使客户能够全面了解产品信息, 为他们最终作出购买保险产品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 严格实行投保单客户亲笔签名制度;利用客户权益确认书, 对投资类产品予以风险提示;采取“客户须知”等方式, 逐一说明投保的重要事项, 并提醒客户验证代理人的执业资格。
3.建立寿险代理人失信处理机制
建立并完善寿险代理人失信处理机制, 是寿险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解决代理人与客户之间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重要途径。建立这种机制的主要做法是:
(1) 在保险行业网站上开辟专栏, 定期公布不诚信代理人名单, 防止代理人“失信”行为发生。
(2) 加强对代理人失信行为的惩戒, 增加他们失信的成本。失信成本主要包括道德、经济和法律等成本。当失信成本小于失信收益时, 代理人有可能选择失信行为, 失信现象就会大量发生;而当失信成本大于失信收益, 可能给代理人带来损失和制裁时, 他们就会趋利避害, 尽量避免做出失信行为, 从而促进诚信环境好转, 保护保险公司和客户的合法权益。
4.建立寿险代理人职业责任保险制度
在国外, 职业责任保险称为“专家保险”, 是指为特定行业的从业人员提供职业风险保险。寿险代理人职业责任保险, 是指代理人因职业行为引起的伤害、损害而对第三人承担的法律责任。建立寿险代理人职业责任保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化解代理人的经营风险, 提高他们承担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 树立他们良好的社会形象, 提高他们在公众中的信任度, 进而提升保险行业的社会公信力。
参考文献
[1]唐运祥.保险中介概论.北京商务出版社, 2000年4月版.
[2]卢丹丹.诚信应有制度保障—浅谈寿险代理人之诚信保障.产业力研究, 2007 (14) .
[3]杨洁.保险代理人诚信缺失的思考.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 (8) .
【代理行政管理权】推荐阅读:
寻衅滋事劳教行政诉讼成功代理词06-20
系统管理代理06-21
网络管理代理06-08
管理层代理成本07-09
委托税务代理权07-31
代理关系财务管理09-07
人事代理人员管理09-22
代理商市场管理制度07-03
代理权转让协议书08-16
浅谈管理销售区域代理协议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