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针法

2024-10-24

常规针法(精选4篇)

常规针法 篇1

急性胃黏膜损伤 ( Acute gastric mucosal lesion, AGML) 是机体在严重创伤、烧伤、休克、感染以及内脏功能严重受损等多种危重情况下发生的以胃黏膜糜烂、溃疡、出血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应激性病变。针灸在防治胃黏膜损伤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并已被大量临床报道证实[1], 主要通过加强胃壁屏障、调整胃酸分泌、改善胃黏膜微循环、促进细胞保护因子释放、抗自由基损伤等途径实现, 而关于针灸对急性胃黏膜损伤过程中EGF、TGF -α 影响的报道较少。本实验观察了常规针刺配合子午流注针法对急性胃黏膜损伤家兔EGF、TGF- α 的影响, 探讨常规针刺配合子午流注针法对急性胃黏膜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主要试剂与仪器

EGF、TGF-αELISA试剂盒:美国R&D systems公司。SDZ-11型华佗牌电针治疗仪:上海医用电子仪器厂;450自动酶标仪:美国佰乐公司。

1.2实验动物与分组

健康清洁级家兔40只, 雌雄各半, 体重1.5~2.5kg, 由湖南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动物合格证号:SCXK (湘) 2009-0012。随机分为5组, 每组8只;正常组、模型组、常规针刺组、子午流注戌时取穴结合常规针刺组、子午流注辰时取穴结合常规针刺组。

1.3穴位定位及治疗方法

选择每天辰时 (7:00-9:00) 或戌时 (19:00-21:00) 进行治疗。按照于氏的时区、时差理论, 长沙地方时间比北京时间推后28分钟。

依照纳甲法开穴推算法, 并运用“合日互用”和“井经荥合输纳”的法则补充, 推算出甲日至癸日每日辰时和戌时的开穴。穴位定位: 参考李忠仁主编《实验针灸学》中常用实验动物针灸穴位。

所有家兔捆缚于兔固定板, 正常组不作处理, 其它各组进行造模, 于24 小时后开始针刺, 在每天的相应时间针刺基本穴位 ( 中脘、足三里) , 采用电针针刺, 考虑到子午流注取穴多位于指端末节, 不便电针及留针, 故每日开穴穴位采用埋针1 个时辰, 以加强疗效。正常组: 在相同条件下正常饲养, 不做其他处理; 模型组: 于造模后相同条件下正常饲养, 不施加针药影响, 于造模后第1 个辰时开始, 模拟捉拿、固定、擦拭、酒精消毒; 常规针刺组: 选择在辰时与戌时之间, 大致相当于患者一般来院就诊的时间段, 上午9 ~11 时为常规针刺组的治疗时间, 选穴中脘、足三里, 电针针刺, 留针30 分钟, 每日1 次; 子午流注戌时针刺组: 于造模后第一个戌时开始对子午流注戌时相应开穴埋针一个时辰, 并配合常规针刺穴位电针针刺, 留针30 分钟, 每日1 次; 子午流注辰时针刺组: 于造模后第一个辰时开始对子午流注辰时相应开穴埋针1 个时辰, 并配合常规针刺穴位电针针刺, 留针30 分钟, 每日1 次。电针时间: 每次30 分钟, 每日1 次, 7 天为1 个疗程。刺激参数: 疏密波 ( 疏波4Hz, 密波20Hz) , 脉冲宽度0. 5ms, 输出电压2 ~ 4V, 输出电流4 ~ 6mA。

1.4急性胃黏膜损伤造模方法

采用无水乙醇损伤造模法[2]。动物均禁食不禁水48小时, 正常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按2.35mL/kg体重剂量灌胃, 其余各组用无水乙醇按2.35mL/kg体重剂量灌胃, 24小时后恢复普通饮食。根据预试实验结果, 2小时后造模家兔胃黏膜可充血水肿, 出现点状或线状的出血点, 提示造模成功。

1. 5 标本提取及处理方法

空气栓塞法处死家兔, 剖腹取胃, 从胃幽门至贲门处, 沿胃大弯剪开, 生理盐水冲洗胃残留内容物, 计数胃黏膜损伤指数后, 取胃窦部黏膜组织0.2g, 加入9 倍的生理盐水匀浆, 研磨40 ~50 次, 制成10%的胃黏膜组织匀浆, 3500r/min常温离心15 分钟, 取上清液, -20℃低温保存, 待测。

1.6观察指标检测

表皮生长因子 (EGF) 、转化生长因子α ( TGF - α) 测定: ELISA法, 严格按酶联免疫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7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16.0 for Windows软件处理,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所有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者, 多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 , 方差齐性用LSD和SNK法, 方差不齐者用Dunnett’s T3法;不符合正态分布, 采用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K Independent Samples) 。

2 结果见表1。

与正常组比较#P<0.05, ##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 △△P<0.01;与常规组比较▲P<0.05;与戌时组比较★P<0.05

3讨论

急性胃黏膜损伤发生的机制较为复杂, 主要是由于胃黏膜防御机能相对减弱与胃黏膜损伤因子作用相对增强所致, 而其修复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整个过程中受多种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调控。本课题主要探讨表皮生长因子 (EGF) 、转化生长因子-α (TGF-α) 在胃黏膜损伤中的保护、修复作用。

EGF通过与其特异的受体EGFR结合来发挥生物学作用, EGF到达受损细胞表面时, 与EGFR结合, 形成二聚体, 以调节细胞生长与分化, 参与组织损伤的修复。EGF被认为是调节胃黏膜愈合的中介因子, 对胃黏膜的保护和再生起着重要作用, EGF能直接抑制胃泌素和组胺对胃酸分泌的促进作用; 并且通过与其它胃肠因子的协同作用间接影响胃酸分泌, 还可以通过改善微循环, 促进胃黏膜修复[3,4,5]。

在胃肠道中, TGF -α 参与调节黏膜上皮的更新和黏膜损伤的修复, 发挥黏膜细胞保护作用, 是维持胃肠道黏膜完整性的重要介质。许多研究表明胃液内及黏膜产生的TGF- α 可能参与急性胃黏膜损伤后的修复, 并且对胃肠道黏膜具有明显的细胞保护作用和抗损伤作用[6,7,8]。

子午流注针法系以十二经脉肘膝以下的66 个五输穴为主, 将经脉穴位、阴阳五行、日时干支巧妙结合, 用阴阳五行的生克变化以推算人体气血的开合和所相应的经脉穴位, 依据不同时辰按时开穴, 随气血之开合施以刺灸, 《素问·八正神明论》曰: “凡刺之法, 必候日月星辰, 四时八正之气, 气定乃刺之。”许多研究表明子午流注针法在肩周炎、颈椎病、中风等疾病的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9,10,11], 但在文献检索中尚未发现子午流注针法治疗急性胃黏膜损伤的相关研究。

本实验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家兔胃黏膜EGF、TGF - α含量, 结果显示辰时针刺组的家兔胃黏膜EGF、TGF - α 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 ( P <0.01) , 与常规针刺组和戌时针刺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 P <0.05) , 提示常规针刺配合子午流注针法是通过促进胃黏膜EGF和TGF - α 的合成与分泌从而达到对胃黏膜的修复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子午流注针法配合常规针刺对急性胃黏膜损伤家兔胃黏膜的修复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雌雄各半的家兔随机分为5组, 每组8只, 正常组、模型组、常规针刺组、子午流注戌时取穴结合常规针刺组、子午流注辰时取穴结合常规针刺组。采用无水乙醇造模法制备家兔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 分组治疗7天后, 剖腹取胃, ELISA法检测家兔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 (EGF) 、转化生长因子α (TGF-α) 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 各造模组家兔胃黏膜EGF、TGF-α含量明显升高, (P<0.01) , 辰时针刺组胃黏膜EGF、TGF-α含量最高, 且高于常规针刺组和戌时针刺组, 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常规针刺组和戌时针刺组胃黏膜EGF、TGF-α含量高于正常组和模型组。结论:常规针刺配合子午流注针法能够促进胃黏膜EGF和TGF-α的合成与分泌, 对胃黏膜损伤起修复作用。

关键词:@急性胃黏膜损伤,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α,子午流注,兔

参考文献

[1]孙茂峰, 王茵萍.针灸保护胃黏膜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中国针灸, 2000, 20 (7) :441.

[2]杜燕, 易受乡, 林亚平, 等.艾灸对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热休克蛋白与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 2010, 29 (5) :269.

[3]李成军, 王丽萍, 夏立丁, 等.大鼠乙酸胃溃疡愈合过程中EGF和VEGF对胃黏膜组织形态的影响.医学研究杂志, 2010, 39 (8) :56, 142, 封3.

[4]钟艳, 彭楚湘, 袁宜勤, 等.胃腑合募配穴针刺对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EGF、TGF-α表达的影响.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 (z5) :17, 19.

[5]齐晶晶, 王贤斌, 章红波, 等.和中消溃汤对乙酸诱导溃疡模型大鼠EGF表达的影响.中国中医急症, 2009, 18 (3) :420.

[6]梁卫江, 马业俊, 阎曦, 等.TGF-α和Cyclin E在中医不同证型患者胃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8, 16 (12) :1355.

[7]刘建平, 胡冬菊.胃喜康煎剂对乙酸致胃溃疡大鼠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7, 22 (8) :566.

[8]林辉.疏肝和胃丸对应激大鼠胃黏膜组织血清EGF和TGFα含量的影响.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 25 (12) :2611.

[9]曾奕.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光明中医, 2008, 23 (4) :封3.

[10]韩振翔, 刘跃光, 魏江磊, 等.子午流注纳甲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症状的影响.中国针灸, 2008, 28 (12) :865.

[11]孙海舒, 李斌, 符永驰, 等.辨证开穴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3例.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7, 14 (1) :73.

常规针法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我校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皮肤科痤疮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16~37岁,平均21.5岁,病程2个月~7年;痤疮程度分级[1]:Ⅱ级20例,Ⅲ级34例,Ⅳ级6例。

1.2 诊断与分级标准

1.2.1 诊断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的相关诊断标准:①初起在毛囊呈现小米粒大小红色丘疹,亦可演变为脓疤,此后可形成硬结样白头粉刺或黑头粉刺,严重病例可形成硬结性囊肿;②多发于青春期男女面部及胸背部,常伴有皮脂溢出;③多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感受外邪等诱发;④青春期过后,多数可自然减轻;⑤女性多伴有月经不调。

1.2.2 分级标准

根据皮损性质和严重程度可将痤疮分为4级三度[1]:Ⅰ级(轻度)为散发或多发的黑头粉刺,可伴散在分布的炎性丘疹;Ⅱ级(中度)为Ⅰ度+炎症性皮损数目增多,出现浅在性脓疱,但局限于颜面;Ⅲ级(重度)为Ⅱ度+深在性脓疱,分布于颜面、颈部和胸背部;Ⅳ级(重度~集簇性)为Ⅲ度+结节、囊肿,伴瘢痕形成,发生于上半身。

1.3 治疗方法

1.3.1 刮痧疗法

①部位:头部督脉循行线(从百会至前发际)、背部督脉循行线(从大椎至身柱)、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从大杼至胃俞)。②操作方法:泻刮头部督脉百会至前发际段循行线;泻刮背部督脉从大椎至身柱段循行线,要求出痧;泻刮背部膀胱经第1侧线大杼至胃俞段,要求出痧,并对背部刮拭之处进行拍法或叩击。头部可每日刮痧1次,其他部位可间隔3~4日刮痧1次,连续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周后,连续治疗2~3个疗程。

1.3.2平衡针法

①选穴:痤疮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②操作方法:采用一线三点点刺法,即在中心点及两侧1cm处各点刺一针,局部常规消毒,在相对的中心点进行快速针刺或用拇指、食指将局部肌肉捏起,再点刺放血,挤出3~5滴血后用消毒棉球压迫即可,3~4日放血1次,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3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3]

显效:皮损等级下降2级,伴随症状消失;良效:皮损等级下降1级,伴随症状消失;有效:皮损等级下降1级,伴随症状明显减轻;无效:皮损等级无变化,伴随症状仍存在。

2 结果

60例患者中,显效44例,良效12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100.0%。

3 体会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面部,重者亦可发生于胸及背部,可形成粉刺、丘疹、结节或囊肿等,常伴有皮脂溢出。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初步认为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与内分泌失调、皮脂腺分泌过度、皮肤毛囊感染、精神因素、消化功能失调、毛囊内微生物等也有一定关系。临床发现绝大多数患者同时有丘疹、囊肿、结节等,说明痤疮的病因病机非常复杂,非单一因素所决定。热、郁、痰湿等病因郁结、阻滞肌肤毛窍,导致其疏泄失常为其基本病机,以郁为特点,正如《内经》云:“寒薄为皶,郁乃痤。”

刮痧疗法以中医经络学说和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刮痧器具在表皮经络及穴位上进行刮治,造成皮肤表面瘀血点、瘀血斑或点状出血,通过刺激体表络脉,改善人体气血流通状态,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排泄瘀毒、退热解惊、开窍益神等功效。背部为五脏六腑各背俞穴聚集之地,背部刮痧可疏通相关脏腑经络,加快体内毒素排出[4];同时刮痧会使血液和淋巴液循环增强,使肌肉和末梢神经得到充分营养,从而促进全身新陈代谢。

平衡针法是王文远教授创立的一门以中医阴阳整体学说和西医神经调控学说为理论基础的针灸与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控模式,通过痤疮穴点刺放血,可调和阴阳,解毒消热,消炎抑菌,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机体代谢功能[5]。

临床治疗时,因痤疮穴和大椎穴的定位均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笔者认为背部督脉后发际经大椎至身柱段循行线刮痧时,位置可稍偏下,避开痤疮穴点刺放血的部位。本研究结果表明,刮痧配合平衡针法治疗痤疮疗效确切,安全无副作用,为患者所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杜元灏,董勤.针灸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6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82.

[3]曾裕宏,韦怀籍,祝秀文,等.自血疗法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民间疗法,2005,13(7):63-64.

[4]曾贤,杨丹,徐丽,等.刮痧配合自血疗法治疗痤疮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1(6):52-54.

子午流注针法在中风病的应用 篇3

1 临床观察

罗瑞霞[1]运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按时开穴配以偏瘫四要穴治疗中风后遗症38例疗效显著, 显效率71.05%。张敏等[2]应用子午流注配合督脉点刺治疗偏瘫740例, 发现择时选经取穴治疗偏瘫有着良好的疗效, 而配合壬辰时督脉点刺效果最佳。李秀莲等[3]对常规治疗不能缓解患肢疼痛的中风病人采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 总有效率91.3%。认为子午流注针法具有取穴少、疗效高、安全、方便等优点。陈肖琼等[4]应用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100例, 并和300例单纯循经辨证取穴治疗的患者进行了对照, 结果发现, 纳甲法对脑血栓型、脑栓塞型、脑出血型病人的有效率分别为96%、90%、88%。而对照组则分别为90%、79%、81%。其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1和P<0.05) 。提示纳甲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优于单纯循经辨证取穴法。刘德荣等[5]按照“子午流注纳甲法”取穴针刺治疗脑卒中, 将190例患者随机分为子午流注组和常规针刺组, 每组95例。结果显示子午流注组总有效率为95.8%, 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的80.0%;子午流注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均明显低于常规针刺组 (均P<0.05) 。提示按照“子午流注纳甲法”取穴, 选辰巳时针刺治疗脑卒中患者有显著临床疗效, 其作用机制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有关。张晓燕等运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脑卒中后睡眠倒错20例, 常规针刺治疗20例, 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的阿森斯 (AIS) 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 (NIHSS) 评分及睡眠率改善程度的改变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运用子午流注纳甲法取穴进行针刺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伴睡眠倒错患者的睡眠质量, 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

王利军等观察120例中风患者运用头针运动疗法配合子午流注巨刺法对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对照组120例, 采用常规针法治疗, 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评分值比较, 差异均有高度统计意义 (P<0.01) , 治疗后两组比较, 两评分值差异均有统计意义 (P<0.05) , 治疗组改善明显。提示头针运动疗法配合子午流注巨刺法对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有良好的疗效。

林宇凡等用灵龟八法合特效穴结合现代康复理论治疗中风下肢功能障碍23例, 治疗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Brunstorm分期及站立位平衡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在临床观察中亦不乏对照观察。高德忻用灵龟八法和阴经腧穴治疗偏瘫54例, 与仅采用阳经腧穴的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 (98.2%) 和对照组 (84%) 比较, 疗效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灵龟八法治疗中风后遗症优于传统针法。

2 实验研究

王麟鹏应用择时针刺 (辰时、戌时) 方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 观察其对血浆TXB2 (血栓烷B2) 和6-酮-F1. (前列腺素) 水平的影响, 并与正常组对照, 结果表明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浆TXB2水平高于正常人 (P<0.01) , 而6-酮-PTF1水平低于正常人 (P<0.01) , 辰时针刺后血浆TXB2水平显著下降 (P<0.01) , 6-酮-PTF1水平略有上升。戌时针刺后, 两者变化不显著, 提示辰时针刺能有效抑制脑缺血时体内血小板的激活, 纠正TXB2和6-酮-PTF1, 平衡失调、提高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沙玉芹使用子午流注纳甲法、纳子法及一般针法治疗101例病人, 结果表明针刺对血清脂蛋白、载脂蛋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 一般针刺法降低LDL-C和APOB100的水平, 纳甲法升高HDL-C和APOA1的水平, 纳子法对APOA1和APOB100作用较大, 认为纳甲法作用宽而广, 纳子法作用专而宏, 临床宜结合运用。管遵惠等观察子午流注配合灵龟八法治疗中风病病人80例, 对照组为80例健康志愿者, 检测分析治疗前后的甲襞微循环变化, 结果显示针刺治疗后甲襞微循环各项指标均好转, 积分较治疗前有极显著差异 (P<0.001) , 且优于对照组 (P<0.05) 。结果提示子午流注配合灵龟八法治疗中风疗效较好, 其作用机理与改善中风病人的微循环有关。

3 讨论

子午流注针法治疗中风有着显著疗效, 上述的临床报道和实验研究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临床报道较多, 而实验研究偏少, 而且与国际接轨的较少, 在今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 如何借鉴国外时间医学及时间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 进行严谨的科研设计, 阐明其合理内涵和科学价值, 是广大针灸医务工作者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罗瑞霞.子午流注针法在中风后遗症中的应用体会[J].中医外治杂志, 2001, 10 (1) :39.

[2]张敏, 陈肖琼.择时选经取穴与督脉点刺治疗偏瘫740例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 1991, (1) :45-46.

[3]李秀莲.子午流注针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疼痛25例[J].山东中医杂志, 1998, 17 (3) :117-118.

[4]陈肖琼.择时选经取穴治疗中风后遗症1000例[J].上海针灸杂志, 1995, 14 (1) :24-25.

浅析汉绣针法之游针绣 篇4

游针绣是汉绣针法中较为古老的一种针法, 据老一代的汉绣大师们回忆, 游针绣“如同鱼儿在水中游, 如同鸟儿在天上飞”一样自由生动, 它属于汉绣针法中的高级针法。游针绣具有汉绣粗针大线的特点, 与仿真绣相比, 游针绣不需要将线分的很细, , 然后在通过色彩的过渡来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 它更加注重成竹于胸的构思和对整体画面的有序控制通过每一层朝不同的方向运针, 线层之间形成一种立体结构, 每上一层将下几层反复切割成若干小短针, 层层相压, 使整个绣面平整而富有立体感, 从而达到视觉上精致细腻的艺术效果。

游针绣虽然是用粗针大线, 但是在用这种针法进行创作时, 也十分重视针法技巧和用色技巧的巧妙组合用, 不墨守成规, 兼收并蓄各家之长, 根据创作作品的需要, 综合合理的选择运用针法, 丰富作品, 采用游龙走蛇的针法, 根据物象的结构自由交叉, 用色灵活, 施色丰富多彩, 镶色合理, 疏密合度, 绣线的粗细疏密排列可根据物象的质感和作品的需要自由变化, 错落得当。同时用长短交叉的线条和分层加色的手法来表现画面。以针法表现画面肌理, 针法不再简单的是图案的装饰, 而是塑造物象的手段, 如同素描中的排线﹑油画中的笔触和雕塑中的线条。运用线条的反复交叉和组合, 集中突出线条本身的作用, 在传统绣面上两个不同色相的颜色按同一方向重叠相混后得出另一个, 正如绘画中的调色, 但是这种调色与绘画又有区别, 原本的颜色不会消失, 而是与新的色相在画面上交相辉映, 同时绣线具有反光特性, 所以游针绣更复杂, 光感和色感更加有趣味, 色线布满整个画面, 远看有形的美、色的美;近看则是丝线相互交叉、相互纠缠、相互辉映的丝线舞动之美。

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游针绣作为一种创新的针法, 并没有对传统的针法通盘否定, 而是继往开来, 是在尊重艺术规律﹑延续优秀传统和符合艺术创作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 有扬有弃的创造和革新。对于色彩的运用大胆丰富, 层层参差套叠的丝线, 每一层丝线的颜色并未下一层丝线所掩盖, 都能被恰到好处的透出, 呈现出斑斓炫目的色彩效果。针法走向更加自由灵动, 它根据所需表现物象的自然纹路, 自由而有序地选择针法走向, 避免了画面的呆板。注重线条转向时如龙游蛇走的随心所欲, 最初的打底不避讳线条之间的纠结, 与其他绣法讲究斜﹑直丝理﹑顺势走有本质的差异, 最后一层线条的走向甚至可以和第一次的线条走向完全相反。游针绣既保留了传统汉绣运针﹑用线不拘一格和粗狂大胆的特点, 又适用范围广, 没有明显的局限性, 任意题材和刺绣材料都可以用游针绣法。

近年来, 国家开展中部经济发展战略, 武汉地区经济的腾飞, 为汉绣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同时武汉便利的交通, 深厚的荆楚人文资源, 都是汉绣的再生之源。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扶持, 创新汉绣的发展思路, 同时, 把汉绣的题材, 汉绣结合现代的生活用品来服务于大众, 才能被人民大众所接受, 才能有所发展。还要重视汉绣人才的培养和扩大汉绣的队伍, 汉绣的发展离不开汉绣的实施者, 这些汉绣的手工艺人要培养传人, 保留技艺。才能让汉绣有更好的发展。近几年来, 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我国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绣也被人们重视起来, 不仅是社会上的工作人员, 也有更多的在校学生融入进来。总之, 汉绣的发展必然存在着不足, 但是现在的湖北人也是在为保护这样的特色在不停的努力, 汉绣的发展不仅是让濒临绝迹的汉绣重放光彩, 通过汉绣会有更多的人认识到楚国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楚国人民的文化精神内涵, 因此了解汉绣, 发展汉绣也就是多了一条途为实现汉绣的伟大复兴和继续努力传承荆楚的文化的光荣之路。

实践是一切理论之母, 正如华山论剑, 与其坐而论道, 莫如起而舞之。也许我对游针绣针法的理解还很粗浅, 可能最终南辕北辙, 甚至只是一个开端, 但在此愿不揣拙鲁, 与诸位前辈和同道中人分享, 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

摘要:游针绣是汉绣针法中较为古老的一种针法, 如同鱼儿在水中游, 如同鸟儿在天上飞, 游针绣的复活给汉绣加上了其独特的文化烙印。

上一篇:资本测度下一篇: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