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手术

2024-10-10

常规手术(精选10篇)

常规手术 篇1

手术是治疗外科、妇科疾病和创伤的主要手段, 可手术是通过侵入性操作为患者解除病痛及医治创伤的, 手术时为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要评估患者术前的体质情况、患者是否因手术麻醉而造成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而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和心理压力等, 这些都可能消弱患者对疾病和手术、麻醉的耐受, 也直接影响手术后患者的康复, 故围术期护理尤为重要。

手术前护理的重点在全面评估患者疾病的基础上, 做好必要的术前准备, 还要纠正患者潜在的生理、心理问题, 加强健康指导, 提高患者对疾病和麻醉的耐受力, 使手术危险降到最低。

完善手术前的各项准备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根据各种疾病的种类、性质及时限性, 手术又可分为:急症手术, 需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必要准备后迅速实施手术;择期手术, 可在充分准备后进行的手术;限期手术, 选择一定时间, 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好术前准备。

1 手术前护理

1.1 有效缓解焦虑

针对患者产生焦虑、恐惧及情绪不稳定等心理因素, 在患者入院时做好入院宣教正确引导和及时纠正患者异常心理变化。

1.1.1 护士应以热情主动的态度迎接新入院的患者, 让患者感受到亲情般的关心和尊重, 使其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 有利于融洽护患关系, 减轻心理压力, 以积极的态度接受手术。

1.1.2 护士应给新入院的患者介绍周边环境及主管医生和护士, 向新入院患者介绍同类手术的康复者, 使患者通过这些康复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经验。护士应以优质的服务态度和娴熟的操作技术赢得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信任。

1.1.3 在利用晨晚间的护理中多与患者沟通, 有利于护理人员充分了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尽可能满足其合理要求。

1.1.4 帮助其安排住院后生活和休息, 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参加院内组织的娱乐活动, 尽量分散患者注意力, 最大程度减轻患者害怕和恐惧心理。

1.2 既往史

了解患者一般状况, 既往健康情况, 有无药物过敏史、手术史、家族史、遗传病史和女性患者生育史等。既往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病史, 初步判断其手术耐受性。

1.2.1 年龄

新生儿婴幼儿对手术的耐受力差, 危险大, 手术时易误吸, 呼吸不畅, 药物及液体使用过量。年老的患者器官功能衰退, 代谢和组织愈合能力差, 常伴心脑血管疾病, 易发生代谢紊乱、切口愈合不良。老年男性患者常因前列腺肥大而易致术后尿潴留和尿路感染等。

1.2.2 用药史

了解有无服用影响手术或手术后恢复的药物。如易致手术中出血的抗凝剂、导致体内钾丢失或失衡的利尿剂、可影响围术期应激反应或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类固醇药物等。

1.3 身体情况

询问病史及全面体格检查, 了解主要内脏器官功能, 有无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 有无营养不良、肥胖, 有无水电解质紊乱等高危因素, 估计手术安全性。

1.3.1 心血管系统

评估患者脉率、节律、强度, 体表血管有无异常 (有无四肢浅静脉曲张和有无颈静脉怒张) , 了解有无增加手术危险的高血压、冠心病、贫血或低血容量等疾病。

1.3.2 呼吸系统

观察胸廓形状;呼吸频率、深度和形态;呼吸运动是否对称;有无呼吸困难、咳嗽、咳痰、胸痛及哮喘或发绀等;有无上呼吸道感染等, 了解有无增加手术的危险因素, 如肺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及慢性梗阻性肺疾患。对有吸烟习惯者告知其禁止吸烟半个月, 以防呼吸道分泌物过多, 影响呼吸通畅, 鼓励患者术前练习并掌握深呼吸、有效的咳嗽和排痰等方法。

1.3.3 泌尿系统

了解排尿和尿液情况, 看是否有增加手术的危险, 如肾功能不全、前列腺肥大或急性肾炎等。在手术后大多数患者都不习惯床上排尿和排便, 此时护士在手术前应指导患者在床上练习使用便盆, 让男性患者在床上使用尿壶。指导患者自行调整手术后舒适卧位和手术后床上翻身的方法, 使患者早点适应手术后的体位的变化。

1.4 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

1.4.1 耐受良好

患者全身情况较好, 无重要内脏器官损害, 外科手术对全身影响较小, 手术安全性大, 术前只需一般性准备。

1.4.2 耐受不良

患者全身情况不良, 重要内脏器官功能损害严重, 疾病影响程度广泛, 手术安全性小。这样的患者在术前就要充分准备, 还应尽量选用手术范围小的术式或分二期手术, 使手术危险降到最低。

1.4.3 患者心理和来自家庭、社会支持状况

手术不仅能解除患者病痛, 又是一次身体创伤的经历, 患者此时最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 如感到害怕和焦虑、恐惧、抑郁或情绪不稳等。这些不良的心理压力大大削弱了患者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力, 严重影响手术后伤口的愈合和手术效果。

1.4.4 心理状态的改变

一般表现为失眠、沉默寡言、易激动、无耐心、易怒和哭泣等。

1.4.5 了解其相关因素

患者担心疾病严重甚至危及生命、担心疾病预后、对手术麻醉及治疗过程担忧、担心住院对家庭照顾、子女和老人等带来不便、对住院费用担忧。进一步评估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对其住院的态度、反应, 以利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1.5 术前宣教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和文化程度等特点结合实际病情, 利用多种手段多样形式如使用图片资料、宣传手册、录像等进行术前宣教, 这样不仅有利于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提高患者自身的健康意识, 让患者对自己以后的一系列治疗过程有所了解, 增加信心, 减少患者恐慌心理, 使其主动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1.5.1 介绍手术环境及手术室主要仪器;

讲解麻醉方式、麻醉后可能发生的反应和注意事项。

1.5.2 护士在手术前应给患者讲解手术、麻醉相关知识和手术前的必要准备。

手术准备期间护士应加强观察病情和生命体征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及时纠正。告知患者消化系统的准备:一般成人在手术前12 h禁食, 手术前4 h开始禁饮水, 以防止在手术中因麻醉发生呕吐引起窒息和吸入性肺炎;胃肠道手术患者在手术前1 d~2 d进少渣食物, 非肠道手术患者一般不限制饮食。在晚间护理时告知手术的患者在手术前要排便, 必要时使用开塞露或用0.1%~0.2%肥皂水等促使残留粪便排除, 肠道手术患者术前3 d开始做好充分准备后, 方可手术。

1.5.3 术日晨的护理

进入手术室前的准备和护理:认真检查确定各项检查的落实情况, 如发现患者有不明原因的体温升高或女性患者来月经等情况, 应告知医生延迟手术, 估计手术时间超过4 h的应插尿管, 胃肠道及上腹部手术者应插胃管。

1.5.4

遵医嘱给予术前药物, 备好手术需要的病历、X线检查片及药品, 将之一同带入手术室。

1.5.5 麻醉床的准备

根据患者病情使用何种麻醉, 准备好手术后的床旁用物, 如胃肠减压装置、输液架、吸氧装置及心电监护仪等, 以便接受手术后回房的患者。

2 手术后护理

手术可导致患者防御能力降低, 伤口疼痛和应激反应等都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这些不仅影响伤口的愈合及康复过程, 而且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所以手术后的护理重点是根据患者的手术情况和病情变化等, 确定切实有效的护理计划, 采取各种严密的术后监护, 护士要有预见性地实施护理计划, 最大程度减轻患者在手术后的痛苦和不适感, 严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采取各种措施使患者能够早日康复。手术完毕回到病房后要维持患者呼吸、循环等生理功能的稳定, 确保患者的安全。与麻醉师和手术护士做好手术后患者的床边交接, 在搬动患者时动作轻稳, 注意保护头部和各种引流管和输液管道, 并妥善固定, 正确安装连接各种引流管和装置。认真检查各种管道是否保持通畅, 注意保暖, 加盖毛毯或放置暖水袋, 但应避免烫伤发生, 根据医嘱给患者低流量吸氧。

2.1 安置合适体位

2.1.1 全麻患者回房后应平卧, 头偏向一侧, 使口腔分泌物和引流物易于排出, 避免发生窒息和误入气管。

2.1.2脊椎麻醉或腰麻患者在手术后应常规去枕平卧4 h~6 h, 防止因麻醉使脑脊液外渗和造成手术后患者头痛, 对头痛者予以平卧, 按医嘱给予镇静剂或安定类药物。

2.1.3 硬脊膜外腔麻醉患者手术后一般平卧6 h, 然后护士应根据手术的部位告知患者需要的卧位。

2.1.4 颅脑手术患者术后无昏迷或休克可取15°~30°头高脚低斜坡位, 以利脑静脉回流, 减轻脑水肿。

2.1.5颈、胸手术术后患者多采取高半坐卧位, 便于患者呼吸和利用重力引流。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多采取低半坐卧位和斜坡卧位, 以使腹部肌肉松弛, 减少术后疼痛。

2.1.6 脊柱和臀部手术术后患者一般采取俯卧位和仰卧位。

2.2 生命体征的观察

一般性手术患者, 手术当日每小时测量脉搏、呼吸、血压, 监测6 h~8 h或至生命体征正常。大手术或可能发生出血者, 必须密切观察, 每15 min~30 min监测生命体征, 至病情稳定后改为1 h~2 h测1次, 并做好记录。有条件者床边使用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

2.3 处理术后不适, 增进患者舒适

将患者安置舒适体位, 有利于减轻疼痛, 指导患者在咳嗽和翻身时按扶切口部位, 配合心理疏导, 分散患者注意力, 减轻对疼痛的敏感性。若不缓解者遵医嘱给予患者口服镇静、止痛类药物, 必要时肌注哌替啶, 可有效控制切口疼痛,

2.4 发热患者的护理

体温升高是手术后患者最常见的症状, 原因是手术创伤的身体反应。一般手术后患者的体温可略升高, 不超过38℃, 于术后1 d~2 d逐渐恢复正常;若手术后24 h内体温过高大于39℃, 常为患者自身代谢性或内分泌异常、患者发生低血压、肺不张和在手术过程中输血反应等;患者在术后3 d~6 d的发热或体温降至正常再度发热, 护士应严密观察警惕术后感染的可能。对于术后发热患者, 一般应用退热药和物理降温外, 应结合病史寻找原因并予以针对性的治疗。

2.5 加强切口和引流的护理, 促进愈合

患者在手术时可能在切口、体腔和空腔器官内放置各种类型的引流物, 对手术患者留置多根引流管的, 护士首先根据各种引流管的引流部位和作用, 做好标记并妥善固定,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经常检查各种管道有无堵塞或扭曲, 并要保持其引流通畅, 在换药时帮助医生将各种引流管妥善固定, 防止脱落。每天记录并观察引流液的量和性状的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主管医生。

2.6 手术后恶心、呕吐的护理

手术后患者一般有轻微的恶心和呕吐, 是由于麻醉反应所致, 等麻醉作用消失后将自行停止。患者呕吐时将头偏向一侧, 并及时清除口腔呕吐物以防窒息。有胃肠减压管的患者待患者在肠功能恢复, 肛门排气后拔除。

2.7 手术切口的观察和护理

护士在做治疗的同时, 要观察术后患者的切口是否有出血和渗出, 伤口周边是否有发红, 敷料是否脱落, 观察切口愈合情况, 勤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切口有无感染和裂开等异常情况。一定要保持切口敷料干燥清洁, 并要观察是否因包扎限制患者的胸腹部呼吸和患者肢体的末梢循环, 对手术后不合作的昏迷、烦躁患者及患儿, 可适当使用约束带, 以防敷料脱落。

2.8 饮食指导

术后患者饮食的恢复, 视手术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腹部手术尤其是胃肠道手术需严格禁食1 d~3 d, 等待肠道功能完全恢复、肛门排气后, 开始进少量流质, 以后逐步递增到全量流质, 5 d~6 d进半流食, 第7~9天过渡到软食, 术后10 d~12 d开始普食。非腹部手术, 局部麻醉和无任何不适者的患者在术后可按需进食, 全身麻醉的患者待患者完全清醒、无恶心呕吐后方可进食, 开始先给予少量流质饮食, 根据患者情况逐渐改为半流质或普食。在给患者保证一定能量的基础上, 一般要先选择高蛋白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当患者完全不能进食或进食不足时, 护士应根据医嘱由静脉提供给足够的水、电解质和营养素, 必要时早期提供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 以免严重的负氮平衡影响机体恢复。患者在禁食期间做好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

2.9 休息和活动

保持病室安静, 减少对患者的干扰, 病情稳定后鼓励其早下床活动, 如病情允许尽量在早期内起床活动, 治疗方面禁忌的患者视情况而定。腔镜手术患者因创伤较小,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有助于改善全身血液循环, 预防深静脉血栓, 能更好地促进肠功能的恢复和减少手术后尿潴留的发生, 活动时固定好各种导管, 并给予协助。

2.1 0 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 从而逐步接受术后的身体变化, 鼓励患者用一个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术后恢复期患者要营养均衡, 劳逸结合, 活动量从小到大。出院后患者仍需继续药物治疗的要告知按时、按量服用。伤口局部拆线后仍需用无菌敷料覆盖, 并保持局部干燥清洁;若带有开放性伤口出院者, 应嘱其到门诊换药、并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清楚。一般术后患者于术后1个月~3个月门诊随访1次, 以便了解康复过程及切口愈合情况。

常规手术 篇2

一、术前护理

1.做好术前护理评估,内容:生命体征;心理状态;营养状况;睡眠情况;家庭支持;教育需求;治疗依从性等。

2.落实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疾病。以达到患者能认清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对手术要达到的目的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与意外事项,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2.2呼吸道准备: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锻炼,吸烟者嘱其戒烟。术前有肺部感染者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2.3胃肠道准备:根据手术种类、方式、部位、范围,术前给予不同的饮食和术前肠道准备。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

2.4手术区皮肤准备:术前日洗头、剪指甲、更换清洁衣服,术日晨充分清洁手术区域皮肤。

二、手术当日护理

1.取下义齿、手表、首饰等,将贵重物品交家属保管好。2.排空小便,遵医嘱应用术前药物。

3.准备手术需要的病历、放射线片、CT片、MRI片及药品,与手术室人员共同核对,按手术交接单做好交接。

4.参加手术的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患者安全核查和消毒隔离制度,保障患者安全,严防差错事故。

三、术后护理

1.做好术后护理评估,内容:手术情况(手术方式、术中出血、输血、麻醉等);神志、生命体征情况;疼痛及症状管理、切口引流情况;自理能力和活动耐受力;营养状况;心理状态;用药情况,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安全管理

2.护理措施

2.1向医师及麻醉师了解手术中患者的情况。

2.2术后患者的搬移:尽量平稳,减少振动,注意保护伤口、引流管、输液管,防止滑脱或受污染。

2.3卧位:麻醉未清醒者应有专人守护,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腰麻、硬膜外麻醉患者术后需平卧6小时,当患者麻醉恢复,血压平稳,腹部手术后一般可取半卧位,头颈部及胸部手术后取半卧位或坐位。

2.4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术后观察患者的面色、神志、瞳孔、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尿量等。

2.5管道护理:保持各种引流管的通畅,经常挤压引流管,防止扭曲、受压、阻塞,妥善固定防止脱落,及时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量并记录。

2.6观察伤口有无出血、渗血、渗液,敷料有无脱落及感染等情况。若伤口有渗血、渗液应及时更换,如出血量较多,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对烦躁、昏迷、小儿需使用约束带;大小便污染敷料后应立即更换;肢体手术应抬高患肢,注意患肢血运情况。

2.7术后营养:术后恢复饮食的时间根据手术的大小及性质决定。

2.8心理护理:祝贺患者手术成功,做好告知与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的心理。2.9疼痛的护理:有效控制疼痛,保证足够的睡眠,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止痛剂等。2.10早期活动:手术后如无禁忌,应鼓励患者床上自主活动,协助翻身、叩背、活动肢体、鼓励深呼吸,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可逐渐下床活动。

常规管理不常规 篇3

指导家庭教育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家长不是不愿意教好孩子,而是没有方法,所以班主任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指导家庭教育。会指导家教的老师,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必然事倍功半。不会指导家教的班主任,可能会“抱着石磙跳芭蕾——人吃了亏戏不好看”。

故事一:清晨的求助

清晨,我接到一位家长的求助电话,说孩子在学校与两个孩子玩耍过程中不小心打碎了装饰瓶,班主任以培养孩子的担当为目的,要求三个孩子赔偿。装饰瓶不贵只有15元,已经赔偿了,但孩子觉得很委屈,说不是他打碎的,情绪低落,压力很大。家长也相信孩子不会对父母撒谎,希望我作为校长出面给班主任解释一下,以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

我建议家长直接和班主任坦诚沟通,并在最后强调:老师,我会让孩子自己来主动找您说明情况,请您帮助安抚一下孩子的情绪。

将信将疑的家长当天晚上即回话说效果相当好,孩子很亢奋:以为老师不会重视,没想到班主任很耐心听完他的解释,并安慰说相信你是无辜的,同伴玩耍失误也很正常,没什么大事,以后小心点就是了,但共同赔偿是敢于担当的表现。家长还说孩子很自信:以后类似的事我可以直接找老师,开始我有点怕老师,其实老师很体贴,今后要善于大胆与老师交流。

不放心就不能省心,不撒手就不能放手,老师和家长可以在背后协商,共同创造孩子成长的机会和平台。我们家长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也不可能帮助孩子扫清前行中的所有障碍,让孩子行走在畅通无阻的平坦大道上。我们可以将每一次困难和问题视为机会,以此影响和促进学生发展。

故事二:采茶

三年级一位家长是茶厂老板,邀请教师赴宴时,和我达成协议:不吃饭,来年春天把全班孩子带到茶园参观采茶。

听说去采茶,整个年级都申请要去。于是,由年级组和各班家委会策划,举办一次亲子采茶比赛。该家长也很慷慨:亲子采一斤茶再奖励一斤茶,现场炼制成茶叶成品,泡茶品尝并装袋分发给每个劳动者回家“享受”。

作为一次亲子活动,孩子及家长的参与度非常高,圆满完成了活动目标:了解了茶知识和采茶技巧,体验了采茶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该年级语文老师也惊喜地发现,本周的周记《采茶》也写得格外精彩。更为令人惊讶的是,本单元的作文(非采茶主题)质量比以往任何一个单元都好很多。可能采茶事件成了促进某些孩子成长的关键事件,他们从中悟到了作文应该怎样写。

事后家长们感悟:作为家长,茶厂老板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不仅关心自己的孩子,也关心班上所有的孩子。老师们的感悟也不少: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生活的集体,比关注个体更重要;孩子生活的集体好了,个体不好都难;育人的道路上,有家长相伴,教师不再孤单;好教师,要会引导家长,指导家教……

就教师如何对待家长而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认为家校是对立的矛盾关系,认为家长对学校总是挑剔的;二是无视家长资源,爱来不来,无所谓;三是将家长作为资源来运用,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家长相伴,教师不再孤单。

聚合同伴力量

故事三:讲桌前的提醒

某班学科老师上课时发现讲桌前多了一张写给老师们的信,原来是该班班主任写给同学们的提示。

老师您好,我们班正在尝试发言不举手的试验,班级孩子们有以下几条约定:

发言时站起来面向大多数同学,教室后面的学生发言时,前面的孩子应该扭头关注他的脸;发言不用举手,但不能打断同伴的发言;有争抢发言的情况,须男生让着女生,发过言的让没发过言的同学,离黑板近的让离黑板远的同学。这个规则需要我们长期坚持才能形成习惯,有了您的支持,孩子们对规则的掌握会更快一些,我们希望得到您的帮助。

这样的提醒很多,后来逐步发展成班级教师联谊会集体备班,针对班级问题,班主任觉得有必要协商的会召集任课教师集体讨论,共同努力。这就有了班级约定,以至于后来的全校基本规则的约定,如分享的规则、倾听的规则,号召全校老师共同努力。

作为班主任,应该善于利用资源“为我所用”,比如我们很多班主任找同伴“借表扬”,目的是请其他老师表扬一下自己班级的孩子,往往比自己表扬的效果要好很多。

赢得领导支持

说起管理领导很多人说不可能,其实领导也是可以“管理”的。“管理”好了,可以赢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管理”的不好,会丧失很多机会。

故事四:“校长,您看这个行不?”

学校鼓励老师引导家委会多开展一些户外活动。家长积极响应,一段时间后各班踏青、参观工厂、采摘高潮迭起,活动丰富多彩,甚至家长会都开进了家长的公司。一时间,家长们齐心协力为班级着想的行为也激发了老师们的工作热情。终于有一天,政教主任非常担心地来反映:某班准备带孩子出省,这怎么得了,安全怎么保证?

果然,政教主任还没说完,班主任就进来了。“哦,校长,正好主任也在,我是来反映去湖南游学的事情的,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原来,五年级语文课文中有一个单元是“走近毛泽东”,一个孩子上课时无意说了一句“要是能到湖南去实地看看毛主席的故乡该多好呀!”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班主任与家长们琢磨后,即准备利用双休日去湖南。

我追问这项活动的目的是什么?班主任看来胸有成竹:将课堂衍生到课外,进行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是课程改革提倡的目标。

安全怎么保证?“校长,这是我们准备的安全预案,您看是否合适?”

家长支持么?“都征求了家长意见,这是意见征求汇总表和原件。我们邀请有时间的家长随行,大概有一半的家长去。只有3个孩子说那天有安排,他们去不了。”“我们是以家委会名义发放的通知,是家委会组织的活动。”“租的是交运集团的旅行大巴,旅行社也是大旅行社,全部用的是我们家长的资源,价格都是家委会一起商议的。”“我们还为每个孩子都买了保险。”……

校长能想到的,老师全都想到了。

“校长,您看哪个地方我们还没考虑到,请您出出主意。”

这么周到的计划,做校长的不可能轻易否定。最后决定,学校派行政人员随行帮助,一定注意安全。这个活动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五年级的品牌课程,从旅行社的选择、价格的商议、路线的设计、景点的讲解、住宿的安排等等全由学生完成。

当准备工作充分了,计划周密了,获得支持的可能性就增大了。班主任要想为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就得获得领导的支持,而获得支持的可能性大小取决对领导的管理。比如有的领导是对话型的,因此就得面对面的交流;有的领导是文稿型的,就得善于将计划用文档的形式呈递给领导。

对学生,需要在课堂教学和课程设置上施予影响。课堂,让孩子站在中央;课程,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当孩子有了自己的选择方向,即使是小学生,也会像装上了发动机一样。对教师,所有任课教师都应该形成合力,朝着一个方向用力。也需要教师自身敏感的捕捉教育时机,加于引导。对家长,需要正确引导,好老师具有较强的指导家教能力。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生活的群体,比关注孩子生活的个体更为重要。

常规管理不“常规”,这个不“常规”就体现了创新。提醒大家注意,我们要向王昌胜老师一样勇于创新、不断创新、永远创新,在“创新”二字上做大文章,做强文章。

点评:德育特级教师张万祥

常规手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34例行妇科计划生育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抛硬币法将其随机分成超声组 (A组, n=167) 和常规组 (B组, n=167) 两组。其中A组年龄18~37岁, 平均 (28.5±1.4) 岁;手术类型:无痛人工流产术106例, 节育环放环术61例;B组年龄19~35岁, 平均 (25.5±1.9) 岁;手术类型:无痛人工流产术105例, 节育环放环术6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成年育龄女性; (2) 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 (1) 合并严重妇科疾病者; (2) 合并严重脏器疾病或恶性肿瘤者; (3) 相关手术及药物禁忌证者; (4) 凝血功能障碍者; (5) 精神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

(1) 术前准备:行常规检查, B超探查子宫状态, 行无痛人工流产术患者在掌握孕周及妊娠状态后给予静脉全麻; (2) 超声介入法:膀胱截石位, 消毒铺巾, 超声探头置于下腹部以探查子宫状态;探针经阴道轻缓推入子宫直至宫底; (3) 无痛人工流产术:超声探头放置于后穹隆处, 掌握妊娠囊着床位置后, 使用器械吸出, 吸刮宫腔至清晰内膜线显现; (4) 节育环置入术:超声探头放置于后穹隆处, 于设计位置安放节育环; (5) B组患者所有手术均参照相关手术流程操作。

1.4 观察指标

观察比对两组患者手术耗时、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无痛人工流产术效果分析

A组患者人工流产术中用时与B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术中及术后出血总量、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节育环置入术效果分析

A组患者上环用时与B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术中血量为、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A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为探讨超声引导下行妇科计划生育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及预后影响, 选取334例患者为受试对象, 发现给予超声引导的A组患者无痛人工流产术术程及上环术程分别为 (5.5±2.3) min和 (10.3±1.1) min, 与给予常规手术的B组患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A组患者在行上述两类手术时, 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分别为 (41.3±9.9) ml和 (5.0±1.7) ml, 与B组的 (60.1±10.4) ml和 (6.9±1.5) ml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一结论表明, 在可视超声引导下完成无痛人工流产术与节育环上环术, 操作性更强, 可有效减少患者出血量, 避免大出血状况发生。姜晓红[3]研究者也在其报告中得到类似结论, 其认为人工流产术时仅凭借医师临床经验及操作熟练程度, 不能准确掌握患者子宫内具体情况, 手术盲目性较高, 易造成较大的出血量, 对患者预后质量的提升不利, 给予超声引导可视化操作则能有效避免上述不足, 获得理想手术效果[4]。本研究还发现, 接受超声引导下无痛人工流产术的A组孕妇术后仅2例出现轻微人工流产综合征, 而未予以可视化手术的B组孕妇中2例子宫穿孔、1例宫腔粘连, 并发症发生率达8.6%, 还有4例因流产不全而面临二次清宫, 对其身心创伤较大。而需置入节育环的患者中, A组上环后脱落1例, 生理期经量增加及阴道出血各1例, 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4.9%, 明显低于B组的16.1%。这一结论说明, 经阴道可视超声引导下行无痛人工流产术及上环术可有效提升一次性手术成功率, 降低流产不全及节育环脱落风险, 利于患者减轻二次手术对身心造成的不良影响, 以此提高生活质量。文献[5-8]报告中指出, 超声引导可视技术在减少手术对子宫内膜损伤、增强人工流产术及上环术安全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行两种手术时, 其术程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此, 笔者猜测可能与超声引导可视探头的连接耗时相关, 虽可视性手术操作性更强, 实施更便利, 但准备工作耗时较长, 延长手术整体用时。

综上所述, 对行妇科计划生育手术患者予以超声引导, 可有效提高手术一次性成功率,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对减少出血量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钟惠琴, 陆海娟, 伍小辉, 等.超声波检测在妇科计划生育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 2009, 11 (3) :274-275.

[2]胡晓玲.超声引导无痛人工流产术终止高危妊娠的临床应用观察[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4, 22 (1) :57-58.

[3]姜晓红.超声检测在妇科计划生育手术中的应用[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 2012:234-235.

[4]史文静, 周龙书, 何凤仪, 等.经阴道超声引导在计划生育手术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 2011, 32 (24) :3181-3184.

[5]竺季涛.超声引导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 2010, 17 (9) :1255.

[6]吴国平, 邹冬芳, 孙建, 等.超声实时监测在计划生育介入中的应用价值[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7, 16 (6) :422-424.

[7]季菲, 庄文明, 范琦慧, 等.全程超声引导可视仪在计划生育手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 (2) :260-261.

耳鼻喉科常规手术记录 篇5

姓名__________性别_____年龄_____病区________病床________住院号__________ 手术时间:

术前诊断:鼻中隔偏曲肥厚性鼻炎 术中诊断:鼻中隔偏曲肥厚性鼻炎 手术方式:鼻中隔粘骨膜下矫正术双下鼻甲电凝术双下鼻甲粘骨膜下切除术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双侧下鼻甲骨骨折术。手术者:助手:

麻醉方式:局部浸润麻醉+表面麻醉

手术经过:1.体位:患者取半坐位于手术台上,面部常规消毒铺无菌孔巾。

2.麻醉方法:用1%的卡因麻黄素棉片(加少许0.1%肾上腺素)置于双鼻腔各璧,约5分钟后取出,共三次;在左侧鼻中隔皮肤与粘膜交界处粘骨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加0.1%肾上腺素1滴/5ml)约2-3ml,右侧鼻中隔前端粘骨膜下注射约1ml。

3.切口:用小圆头刀沿左侧鼻中隔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切开粘骨膜,起于鼻顶,止于鼻底。4.剥离鼻中隔面粘骨膜方法用粘膜刀沿切口从前向后,后上,后下剥离左侧鼻中隔面粘骨膜,越过偏曲部,止于偏曲部外约0.5-1厘米,棉片压迫止血;用粘膜刀切开中隔软骨前端(前端留取约2mm中隔面)分离对侧中隔面的粘骨膜,同理从前向后粘骨膜下分离,越过偏曲部,止于偏曲部外约0.5-1厘米,撑开双侧中隔面的粘骨膜;用下鼻剪平行于鼻顶从前向后剪断中隔软骨上部,筛骨垂直板,部分犁骨脊,用咬骨钳取出中隔软骨及筛骨垂直板。用骨凿凿平犁骨脊使其与鼻底平,检查中隔居中,平直,无穿孔。双下鼻骨性厚大,下鼻粘骨膜肥厚,中鼻甲与鼻中隔粘膜相贴。

5.双下鼻甲电凝术:用双极电凝钳烧灼双侧下鼻甲肥厚的游离边缘处的粘膜,使其鼻通气尚好。

6.双侧下鼻甲骨骨折术:分别将双侧下鼻甲骨向外侧骨折。

7.双下鼻甲粘骨膜下切除术:2%利多卡因(加0.1%肾上腺素1滴/5ml)约1-2ml,分别注射于双下鼻甲约0.5-1 ml,依次切开双侧下鼻甲游离处的粘骨膜,分别暴露下鼻甲骨,切除部分下鼻甲骨,检查鼻通气尚好,0#丝线缝双侧下鼻甲切口。

8.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2%利多卡因(加0.1%肾上腺素1滴/5ml)约1-2ml,分别注射于双下鼻甲约0.5-1 ml,用下鼻甲剪平行于下鼻甲游离缘向后切除部分下鼻甲粘膜,使其鼻通气尚好。10.清洁术腔,0#丝线缝合左侧中隔切口3针,无菌棉片填塞双鼻腔。检查有咽后壁无出血。11.手术中见:鼻中隔软骨,骨性偏曲,双下鼻骨性厚大,下鼻粘骨膜肥厚,中鼻甲与鼻中隔粘膜相贴。

12.术毕,患者安返病房,术中出血约30ml。手术者(第一助手)签名:______________ 时间:年月日

姓名__________性别_____年龄_____病区________病床________住院号__________

手术时间:

术前诊断:慢性扁桃体炎

术中诊断:慢性扁桃体炎

手术方式:双侧扁桃体切除术

手术者:助手:

麻醉方式:表麻+局麻。

手术经过:1.行患者的咽峡及下咽部用1%的卡因喷雾各3-4次。2.患者取半坐位于手术台上,面部常规消毒铺无菌孔巾。

3.嘱患者张口,用压舌板将舌压向右侧,充分暴露左侧扁桃体,据左腭舌弓游离缘外侧约1-2厘米,行上中下三点粘膜下各注射1%利多卡因(加0.1%肾上腺素1滴/5ml)各3ml,共约9ml,4切口:据左腭舌弓游离缘外侧约0.5厘米处,用廉状刀切开粘膜,从左侧扁桃体上极到下极,然后绕过上极切开腭咽弓粘膜。

5剥离扁桃体:用止血钳沿切口钝性分离扁桃体被面,然后用剥离子从上极到下极剥离扁桃体,至下极部三角皱襞处,用廉状刀切开三角皱襞,用扁桃体抓钳和圈套器圈套取出左侧扁桃体;纱球压迫扁桃体窝内止血大约4-5分钟后取出,检查左侧扁桃体切出完整,扁桃体窝内无残体,下极部少许渗血,用双极电凝止血后,窝内光滑,无出血。6.同3.4.5的方法切除右侧扁桃体,压迫止血、双极电凝止血。

7.检查:双扁桃体切除完整,扁桃体窝内无明显出血,口腔粘膜无损伤。8.术毕,患者安返病房,术中出血约20ml。标本送病检。

9.手术后处理:抗炎,止血治疗,观察是否有出血及感染情况。/ / / / / / 手术者(第一助手)签名:______________

时间:年月日

姓名__________性别_____年龄_____病区______病床_________住院号__________

手术时间:

术前诊断:食道异物 术中诊断:食道异物

手术方式:食道镜检+异物取出术

手术者:助手:

麻醉方式:局麻:患者咽峡及下咽部1%的卡因喷雾各3-4次;用生理盐水配置0.5%的卡因约2ml,嘱患者缓慢咽下。

手术经过:1.患者取仰卧位于手术台上,头悬于手术台外,由助手将患者头置于自己一侧膝盖上,保持患者头后仰姿势并双手固定患者头部。2.面部常规消毒铺巾。

3.用纱布块保护患者上切牙,取成人中号硬性食道镜,经口腔向下,用吸引器将口腔分泌物吸尽,窥及食道入口,挑起食道前壁,进入食道,向下,在食道镜进入约__cm处窥及钡棉及异物,周围食道壁轻度水肿,未见明显食道壁损伤及出血。4.用食道钳子夹住钡棉及异物,与食道镜一起退出食道。5.检查异物完整,口咽粘膜无损伤,上切牙无松动及脱落。6.术毕,患者安返病房,术中无明显出血。

/ / / / / /

手术者(第一助手)签名:______________

时间:年月日

姓名__________性别_____年龄_____病区_______病床_________住院号__________

手术时间:

术前诊断:声带小结/息肉

术中诊断:声带小结/息肉

手术方式:支撑喉镜下声带小结/息肉切除术

手术者:助手:

麻醉方式:静吸复合全麻

手术经过:1.患者取仰卧位于手术台上,麻醉师行诱导麻醉下气管插管术,全麻术成功后,将患者肩部垫高,头后仰。2.面部常规消毒铺巾。

3.用纱布块保护患者上切牙,取成人中号支撑喉镜,经口腔向下,用吸引器将口腔分泌物吸尽,窥及会厌,挑起会厌即见声门;上支撑架,调整支撑高度,充分暴露声带。

4.检查:见双侧声带前中1/3处各有一对称性小突起,表面光滑,室带,环后,杓间区及声门下无异常。

5.用喉刀将双侧小突起粘膜下切除,未伤及声带肌层;0.1%肾上腺素棉球轻沾止血;用喉钳将双侧声带修理平整,再次止血。

6.检查双声带平整,创面无出血;松开并取下支撑架,缓慢退出支撑喉镜,边退边将口腔分泌物吸尽;检查口咽粘膜无损伤,上切牙无松动及脱落。

7.术毕,麻醉苏醒后患者安返病房,术中无明显出血,标本送病检。

/ / / / / 手术者(第一助手)签名:______________

时间:年月日

姓名__________性别_____年龄_____病区________病床________住院号__________ 手术时间:

术前诊断: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

术中诊断: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

手术方式:ESS

手术者:助手:

麻醉方式:局麻。

手术经过:1.患者取仰卧位于手术台上,面部常规消毒铺巾。

2.行局部麻醉:用1%的卡因麻黄素棉片置于双鼻腔各壁(内含0.1%肾上腺素),约5分钟后取出,共三次;双侧钩突区粘骨膜下分别注射2%利多卡因(加0.1%肾上腺素)3-5ml;双侧中鼻甲粘膜下注射各约0.5ml。

3.用圈套器或钳夹法分别将双侧鼻腔或切除,筛窦钳清理散在息肉,棉片填塞止血。

4.用钩突刀切开左侧钩突前缘粘骨膜,分离粘骨膜及钩突,用筛窦钳取出钩突骨,开放左侧上颌窦自然开口,将开口周围粘膜修理整齐;用弯头吸引器伸入左侧上颌窦腔内,吸出较多黄白色脓液,止血。

5.用筛窦钳依次开放左侧前、后组筛窦并清除窦腔内病变粘膜,扩大额窦口并清除周围病变粘膜,止血。

6.同4,5的方法,做右侧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及右侧前、后组筛窦切除和额窦口扩大,填塞止血。

7.内窥镜下鼻中隔粘骨膜下矫正术:用1%的卡因麻黄素棉片(加少许0.1%肾上腺素)置于双鼻腔各璧,约5分钟后取出,共三次;在左侧鼻中隔皮肤与粘膜交界处粘骨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加0.1%肾上腺素1滴/5ml)约2-3ml,右侧鼻中隔前端粘骨膜下注射约1ml。用小圆头刀沿左侧鼻中隔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切开粘骨膜,起于鼻顶,止于鼻底。

内镜下用粘膜刀沿切口从前向后,后上,后下剥离左侧鼻中隔面粘骨膜,越过偏曲部,止于偏曲部外约0.5-1厘米,棉片压迫止血;用粘膜刀切开中隔软骨前端(前端留取约2mm中隔面)分离对侧中隔面的粘骨膜,同理从前向后粘骨膜下分离,越过偏曲部,止于偏曲部外约0.5-1厘米,撑开双侧中隔面的粘骨膜;用下鼻剪平行于鼻顶从前向后剪断中隔软骨上部,筛骨垂直板,部分犁骨脊,用咬骨钳取出中隔软骨及筛骨垂直板。用骨凿凿平犁骨脊使其与鼻底平,检查中隔居中,平直,无穿孔。双下鼻骨性厚大,下鼻粘骨膜肥厚,中鼻甲与鼻中隔粘膜相贴。

8.清洁术腔,检查见双鼻道通畅,各鼻窦开口区清楚,眶纸板,筛窦顶完整。用无菌凡士沙条填塞双中鼻道。

9.术中见:双侧鼻腔或中鼻道肿物表面光滑,质软,易活动,不易出血,钩突明显肥大;双上颌窦口周围粘膜增厚或息肉样变,上颌窦鼻腔有较多白黄色脓液或息肉样肿物;双筛窦窦腔内有白黄色脓液或白黄葡萄样肿物;/眶纸板,筛窦顶完整;双额窦口周围粘膜增厚或息肉样变,窦腔内可吸出白色脓液或息肉样肿物。10.术毕,患者安返病房,术中出血约50ml。

11.手术后处理:抗炎止血治疗,观察双眼力及眼球运动和头疼痛/情况。/ 手术者(第一助手)签名:______________

常规手术 篇6

1 PDCA程序在手术室护理常规中的应用

PDCA中, P指计划 (plan) , 即确定护理常规制定的目标和计划;D指执行 (do) , 即开始行动, 执行计划;C指检验 (check) , 即对护理常规进行检验;A指处理 (action) , 即总结经验教训, 重新修改护理常规。

1.1 确定护理常规制定的目标和计划

确定护理常规建立的目标:用来指导科内非相对固定专科人员、新进人员、进修人员、实习同学的手术配合和物品准备, 并且随着手术新技术的开展以及术式的不断改进及时得到修改。

护理常规建立的计划:从大体上设计护理常规建立的方案, 先将手术室基本操作技能如洗手护士配合 (共性) 、巡回护士配合 (共性) 等进行总结;再对需较高应急能力的操作技能如失血性休克、心搏骤停的抢救等进行总结;对各专科手术先设计一模板, 内容由备班的物品准备、手术体位、医生档案、洗手护士配合 (个性) 、巡回护士配合 (个性) 5项组成。其中备班的物品准备是一台手术所需的器械、敷料、特殊仪器等;手术体位是手术时采取的体位;医生档案包括医生所戴手套尺码、医生的一些喜好和特殊用物, 是配合的细节和关键所在;洗手护士配合分为洗手护士配合常规 (共性) 、台上物品准备及手术具体配合过程 (以表格形式描述) 3个部分;巡回护士配合包括巡回护士配合常规 (共性) 和手术的个性化配合包括特殊仪器的连接、仪器接口处有什么标识等。根据这5大项内容去收集资料, 进行总结, 总结好的内容通过审核后在科内培训、考试。计划每个月完成2篇护理常规, 并在科内交流学习, 每2个月考核1次。

1.2 开始行动, 实施计划

根据预定的计划和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从网上、书刊上收集资料, 将理论内容学习透彻, 再根据科内物资状况、物品摆放情况、工作流程等, 先将手术室基本操作技能如洗手护士配合 (共性) 、巡回护士配合 (共性) 等进行总结并书写成护理常规;再把失血性休克抢救、心博骤停的抢救等进行总结;建立各专科手术护理常规:先将设计的模板表打印出来, 交给各专科相对固定的人员根据表中内容进行填写, 将收集好的资料结合理论书籍总结成文。

1.3 对护理常规进行检验

按护理常规进行手术配合, 配合几台手术后对护理常规的细节再进行修改, 然后请各专科主治医师以上的医生审核, 修改后交护士长审核。审核后在早会上进行学习讨论, 如有不妥, 再行修改。学习后2个月考核1次, 考核结果与综合目标奖挂钩。

1.4 总结经验教训, 重新修改护理常规

在工作中及时发现新仪器、新技术的使用, 如剖腹产手术, 以前关腹用2- 0和1- 0丝线缝合, 现在用3- 0 4根针的可吸收线缝合, 这样整台手术都不用丝线。这样的信息必须及时反馈到护士长处, 护士长在早会上告知每一位护理人员, 以免影响配合质量, 浪费手术材料。同时及时修改护理常规, 以便护理人员翻阅时及时掌握新的信息。

2 讨论

PDCA循环是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所以又称“戴明环”, 它由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4个阶段组成。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周而复始, 每循环1次目标就提高1次, 每循环1次我们的护理常规就更细化、更标准化。

将PDCA应用于手术室护理常规的建立, 使护理常规在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 有考核、有评价中进行, 能够及时掌握新技术、新仪器的使用以及新术式的改进, 能够及时将信息反馈到护理团队中, 使护理人员掌握手术配合的第一手资料, 从而提高我们的手术配合满意度。

PDCA循环周期要制度化, 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 每2个月护理常规建立者向各专科相对固定护理人员了解该科手术信息, 有无新仪器、新技术的引进或新材料的使用, 有无术式的改进等, 并在护理常规上及时修改, 实现PDCA运作的程序化[1]。

摘要:阐述如何应用PDCA (P指计划, 即确定护理常规制定的目标和计划;D指执行, 即开始行动, 执行计划;C指检验, 即对护理常规进行检验;A指处理, 即总结经验教训, 重新修改护理常规) 程序来建立手术室护理常规, 使护理常规适应手术新技术的开展及术式的不断更新, 并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总结。

关键词:护理,手术室,常规,PDCA程序

参考文献

常规手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8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15~52岁,平均年龄(26.73±5.62)岁;骨折发生时间1~19 h,平均骨折时间(6.6±1.6)h。对照组患者43例,男22例,女21例,年龄16~50岁,平均年龄(27.84±6.35)岁;骨折发生时间1~20 h,平均骨折时间(6.7±1.5)h。经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组成、年龄、骨折发生时间上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采用不同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方式(常规切口)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微创的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进行治疗,具体方式为:于患者肘外侧入路,行一皮肤皮肤小切口,切开皮下组织,于肱三头肌和肱桡肌的肌间隙进入,剥离显露骨折端,然后进行牵引、撬拨复位,保证骨折复位良好,避免骨折端旋转移位,自骨折近端外侧及肱骨外髁行交叉克氏针固定。冲洗后缝合切口,进行石膏外固定。

1.3 疗效评价标准

手术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骨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疗效评定按照参考文献[4]中治疗效果评价方法执行,治疗优良率%=(评定为优的人数+评定为良的人数)/该组患者总人数。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全部采用SPSS16.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骨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统计发现试验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和骨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患者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效果为优的有17例,良的有16例,优良率为73.33%;对照组患者中治疗效果为优的有9例,良的有8例,优良率为39.53%;经比较,试验组患者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试验组患者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占该组人数的2.22%。对照组患者有10例出现不良反应,占该组人数的23.2%。经比较,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对于一些经手法复位治疗失败、粉碎性及开放性骨折、移位程度严重、骨不连、伴有神经血管损伤等症状的骨折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上对于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较多,例如常规切口手术、外侧入路、后侧入路、内外侧联合入路小切口手术等[4,5]。怎样的手术方法可以尽可能降低术中损伤又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探讨和研究的内容[6,7]。本院将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和常规切口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8]。

研究发现: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患者在住院时间和骨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优于常规切口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患者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优良率为73.33%,显著高于常规切口组患者的39.53%;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患者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常规切口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与之前李平报道相似[9],从结果可以看出,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较常规切口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更佳。

综上所述,对于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具有切口小、住院时间短、不良反应少及治愈效果更佳等优势,可以非常巧妙地避开挠神经,给患者带去的创伤小,复位操作简单易行,固定效果非常可靠,更加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和常规切口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对比。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8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给予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对照组则采取常规切口手术。手术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骨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和骨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优良率为73.3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39.53%(P<0.05);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较常规切口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效果更佳。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关节外侧小切口,常规切口

参考文献

[1]杨波,李太霞.肱骨髁上骨折手术径路疗效分析[D].遵义医学院学报,2011,34(1):72-74.

[2]黄明辉.小切口治疗小儿肪骨裸上骨折[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0):97-98.

[3]杨勇,王建华,韵兵,等.改良张力带钢丝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其临床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9,22:138-139.

[4]苗世昌,庞尊平.三种手术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比较分析[D].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24):3930.

[5]李顺国,郝大帅,郭强,等.肘外侧小切口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7):611-612.

[6]薛伟.浅析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2014,(9):104-104.

[7]符松,王苏明.小切口外侧入路克氏针治疗儿童移位肱骨髁上骨折[J].西部医学,2012,24(12):2393-2394.

[8]陈情忠,龚炎培,顾剑辉,等.两种手术入路治疗复杂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疗效的比较[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4,30(2):124-126.

常规手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整群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34例乳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乳腺外科确诊为乳腺疾病, 患者均为女性, 其中乳腺纤维瘤69例, 乳腺囊性增生32例, 乳腺大导管乳头状瘤15例, 乳腺脂肪瘤20例, 依据患者手术意愿分为两组, 乳腔镜组70例患者, 应用乳腔镜辅助下手术治疗乳腺疾病, 年龄26~66岁, 平均年龄 (45.37±3.84) 岁, 病程4~21年, 平均病程 (11.31±2.45) 年;常规手术组64例, 患者采用传统常规开放式手术治疗乳腺疾病, 年龄27~65岁, 平均年龄 (45.82±3.67) 岁, 病程5~23年, 平均病程 (13.28±3.92) 年。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乳腔镜组患者采用乳腔镜辅助下手术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 让患者仰卧将患病部位朝向外侧, 肘关节弯曲[3]。通过超声对肿瘤范围进行标记, 确定其大小、位置及数量, 确定手术位置后, 对患者进行者全麻或硬膜外麻醉, 在患者患侧腋窝部位做1 cm切口, 多点分层注入脂肪溶解液 (由生理盐水200 m L、蒸馏水200 m L、2%利多卡因20 m L及肾上腺素0.5 mg组成) , 静息10 min后, 将内部溶解的脂肪吸出。吸净后在腋窝部位注入压力为7~9 mm Hg CO2气体, 为乳腔镜探测创造空间, 然后用乳腔镜对腋窝进行探测, 通过超声刀对肿瘤病灶进行切除, 游离肿瘤通过由近及远逐一切除, 并将切除肿瘤病灶取出。使用蒸馏水对腋窝进行清洗, 并插入引流管保持负压, 加大压力并进行包扎, 防止积液产生[4]。手术结束后积极预防感染, 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 让患者进行适量康复运动, 尽快恢复饮食。常规手术组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后采取传统常规开放乳腺肿瘤切除手术治疗。

1.3 统计方法

数据录入, 计量资料采用 (±s) 形式, 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采取χ2检验和t检验分析, 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瘢痕比较

对比乳腔镜辅助下乳腺疾病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患者乳腺疾病, 乳腔镜组在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瘢痕上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 乳腔镜组患者出现局部皮瓣坏死2例、运动障碍者1例、感觉障碍2例、复发0例;常规手术组患者分别为4、6、11、2, 两组在术后并发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乳腔镜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少于常规手术组, 见表2。

3 讨论

乳腺肿瘤是常见的乳腺疾病, 多表现为良性, 一般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治疗[5]。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乳腺疾病已经成为困扰女性健康安全的重要危险因素, 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及时准确的治疗是防止肿瘤恶化的关键。传统常规开放式手术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 但其手术过程中会对机体造成较大创伤口, 易引起感染和术后并发症, 术后美容效果较差, 在心理和身体上对患者造成较大压力。乳腔镜的介入手术后, 通过乳腔镜辅助手术治疗, 大幅缩短手术时间, 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 术后美容效果较好, 得到患者的普遍认可, 同时在治疗乳腺疾病上取得较好疗效[6]。通过临床经验积累, 乳腔镜辅助下乳腺疾病治疗手段已得到普遍认可, 操作技术更加成熟, 相对传统常规切除手术, 操作更加便捷, 加快患者康复时间, 通过乳腔镜能够清楚的观察肿瘤病灶, 对病灶彻底切除起到很大作用, 术后并发症较少, 不易引起感染, 手术过程较为安全。

目前, 我国临床治疗乳腺疾病主要通过乳腔镜辅助手术与传统常规开放式手术两种方法。该研究中发现, 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上乳腔镜组耗时显著少于常规手术组 (t=6.37, 4.86, P<0.05) , 说明前者能够大幅度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 大幅度减少患者术中痛苦及心理压力;术中出血量、术后瘢痕比较中, 乳腔镜组患者出血量少于常规手术组 (t=4.31, P<0.05) , 保证患者手术过程的安全性, 术后瘢痕乳腔镜组患者瘢痕较小, 与常规手术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29, P<0.05) , 说明乳腔镜辅助下手术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小, 术后瘢痕小, 美容效果较好, 患者满意度较高, 康复情况优于传统手术, 与柳朝晖[5]的研究结果一致。此外,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出现情况比较中, 在局部皮瓣坏死、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及复发情况上乳腔镜组发病率均小于常规手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乳腔镜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为患者术后高质量生活提供保障, 与相关研究文献一致[7], 说明乳腔镜辅助下治疗乳腺疾病并发症发生率低。

综上所述, 乳腔镜辅助下乳腺疾病手术康复快、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瘢痕小, 患者对术后美容效果满意度高, 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应加大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乳腔镜辅助下手术与传统常规开放手术治疗乳腺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34例乳腺癌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乳腔镜组和常规手术组, 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瘢痕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乳腔镜组患者在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瘢痕情况均好于常规手术组, 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乳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少于常规手术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乳腔镜辅助下乳腺疾病术后康复快、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瘢痕小, 患者对术后美容效果满意度高, 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乳腔镜,传统常规手术,乳腺疾病

参考文献

[1]唐文, 马昌义, 裴玲, 等.乳腔镜手术治疗男性乳腺发育症11例报道[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1, 18 (11) :1216-1217.

[2]骆成玉.乳腔镜在乳腺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现状[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08, 2 (6) :620-625.

[3]石爱平, 李嗣杰, 路璐, 等.乳腔镜与传统手术治疗乳腺疾病的效果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 37 (2) :327-330.

[4]崔玉敏.426例乳腺疾病冰冻切片病理诊断分析[J].中国药导刊, 2012, 14 (2) :204-206.

[5]柳朝晖.乳腔镜下乳腺癌腋窝淋巴清扫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6 (16) :158.

[6]吴永晓.乳腔镜辅助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7) :65-66.

常规手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分析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80例脑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试验组男23例, 女17例, 年龄49~84岁, 平均 (59.3±1.2) 岁, 病程1~6 h, 平均 (3.5±2.4) h;对照组男24例, 女16例, 年龄40~66岁, 平均 (59.7±0.8) 岁, 病程1.2~6.5 h, 平均 (4.2±3.1) h。在探讨过程中, 患者对其治疗方案等完全知情。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详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方法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患者吸氧治疗, 控制患者血压, 并且还要根据患者情况对脑细胞进行营养保护, 根据患者情况静脉滴注依达拉奉30 mg (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31342) +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 2次/d[2]。

试验组采用微创手术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手术前对患者进行CT扫描, 确定靶点, 靶点的选择应尽可能远离头皮、血管等及大脑重要部位。手术过程中采用YL-1型针进行穿刺, 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 然后在麻醉作用下将穿刺针穿透患儿颅骨达到患者血肿部位, 然后拔出针芯, 并采用注射器对患者血肿等进行抽吸, 抽吸过程中要不断采用生理盐水混肝素液进行冲洗, 并根据患者情况注射1万U尿激酶混合液, 并且对患者夹管进行固定, 停留4 h后进行引流。最后, 重复上述抽吸、液化、冲刺、引流等过程, 直到患者血肿消失为止, 然后拔出引流管[3]。

1.3 观察标准

分别在治疗前、后的第7天和第14天观察两组患者中脑血肿的体积;同时在患者入院时及病发后的30、90 d实施跟踪随访, 通过ESS评分比较两组的疗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疗效理想患者95.0%, 对照组72.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95.0%患者对治疗总体满意, 高于对照组的65.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例 (%)

本次研究中, 试验组在治疗7、14 d后血肿体积分别为 (20.14±10.08) cm3和 (12.0±38.15) cm3,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cm3

本次研究中, 试验组在治疗30、90 d后ESS评分分别为 (68.24±11.28) 分和 (87.86±13.75) 分,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4。

3 讨论

脑出血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脑出血机制复杂, 诱因较多, 患者一旦发病, 症状变化迅速,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头晕头痛等, 给病患带来极大的痛苦。当今, 临床医学上对脑出血若不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将会诱发其他疾病, 严重患者将威胁其生命[4]。迄今为止, 脑出血并没有根治办法, 通过常规方法患者的病症虽能有所改善, 但长期疗效不理想且并发症较多, 所以, 研究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显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 微创手术在脑出血患者中使用较多, 并取得理想效果。本次中, 试验组95.0%患者疗效理想, 较对照组高 (72.5%)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95.0%患者对治疗总体满意, 高于对照组的65.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次结果和参考文献[5]结果类似。这种治疗方法和其他治疗方法相比优势较多, 它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 缓解患者病情, 提高临床治愈率, 具体如下: (1) 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够保证医护人员具有良好的手术视野, 手术过程中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 治愈率较高。在手术过程中看清患者病灶, 并且这一能够帮助医护人员区别病灶其他组织。 (2) 及时确诊。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能够帮助患者微小疾病得到确诊, 能够对患者相关疾病进行诊断, 避免患者二次手术, 同时克服了颅骨钻孔非直视状态下导致的脑部其他组织的损伤, 优于传统手术, 效果理想。 (3) 创伤面积小。这种手术有效的减免了术中对其他脏器的损伤及刺激。 (4) 痛苦小。医师采用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 可在直视下放置引流管, 减少了患者的疼痛[6]。本次研究中, 试验组在治疗7、14 d后血肿体积分别为 (20.14±10.08) cm3和 (12.03±8.15) cm3,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个结果和参考文献[7]结果类似。

但是, 医师在给患者实施手术时, 对手术的适应证、患者年龄、意识状况及出血量等要严格掌握。对符合手术标准的病患应立即手术, 防止错过理想的手术时机, 必要时可进行个体化治疗, 提高临床治愈率。本次研究中, 试验组在治疗30、90 d后ESS评分分别为 (68.24±11.28) 分和 (87.86±13.75) 分,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个结果和参考文献[8]结果类似。根据笔者经验:脑出血发病率较高, 且在中老年人中死亡率较高, 患者发病后病情变化较快, 患者入院后要立即对患者对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治疗, 并且患者治疗过程中还应该加强患者护理, 具体如下: (1) 心理护理。患者发病后内心不免产生害怕、恐惧等心理, 再加上患者入院后进入陌生环境容易产生焦虑等负面心理, 部分患者甚至拒绝治疗。此外, 要加强患者心理护理, 向患者宣传这种疾病的相关知识,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更好的配合治疗。 (2) 微创手术治疗护理。患者手术时要做好手术相应的准备工作, 并且做好应急措施, 提高手术成功率。 (3) 术后护理。患者手术后要加强患者功能锻炼, 帮助患者恢复意识等, 并加强患者锻炼提高自身免疫。而在饮食方面应该加强患者饮食控制, 让患者尽可能饮食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 补充患者身体需要。但是, 本次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方面实验中病例数相对较少, 患者入院时临床症状等差异显著;另一方, 医护人员对患者相关数据统计、分析时存在较大的人为误差, 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 变应性鼻炎发病率较高, 机制复杂, 临床上采用氯雷他定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效果理想,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手术和常规方法在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来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80例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方法治疗, 试验组采用微创手术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疗效理想患者95.0%, 对照组72.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95.0%患者对治疗总体满意, 高于对照组的65.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在治疗7、14 d后血肿体积分别为 (20.14±10.08) cm3和 (12.0±38.15) cm3,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在治疗30、90 d后ESS评分分别为 (68.24±11.28) 分和 (87.86±13.75) 分,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效果理想,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微创手术,常规方法,脑出血

参考文献

[1]谢思明, 陆士奇.中小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应用甘露醇剂量问题的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 2005, 25 (1) :52-53.

[2]孙耀辉, 黄健聪, 黄麟, 等.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血压波动与再出血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6) :1053-1055.

[3]麦晓, 欧海荣, 覃木秀, 等.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 2010, 16 (3) :317-319.

[4]江峰, 徐卫明, 赵洪洋, 等.CT引导下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死亡率的影响因素初步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0, 15 (6) :361-363.

[5]戴秀珍.锥颅或钻颅血肿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适应症、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选择[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0, 15 (2) :112.

[6]唐建勋.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 16 (33) :355-356.

[7]杨映黎, 李凤国, 许文平, 等.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 2012, 28 (19) :2948-2949.

常规手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均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及偏瘫, 经颅脑CT检查确定出血部位及出血量。 (2) 均为初次发病, 发病至入院时间<24h。 (3) 入院时生命体征平稳, 发生脑疝时间<1h, 鞍上池无明显闭塞。 (4)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家属及患者依从性好, 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相应治疗和随访工作。排除出血量>80ml、出血位置超过幕上、其他原因 (非高血压) 引起的自发性脑出血、对本研究持怀疑态度及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4年4月孝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6例, 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不同分小骨窗开颅组和常规骨瓣开颅组, 各43例。小骨窗开颅组中男23例, 女20例;年龄37~68岁, 平均 (58.3±3.5) 岁;高血压史25例, 糖尿病史13例, 冠心病史5例;出血量:30~60ml者24例, 61~80ml者19例;血肿位置:左基底核21例, 右基底核14例, 皮质下8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 评分为 (8.7±3.2) 分。常规骨瓣开颅组中男22例, 女21例;年龄39~67岁, 平均 (59.3±3.4) 岁;高血压史23例, 糖尿病史14例, 冠心病史6例;出血量:30~60ml者23例, 61~80ml者20例;血肿位置:左基底核22例, 右基底核16例, 皮质下5例;GCS评分为 (8.7±3.2) 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史、出血量、血肿位置、GC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1.3.1 小骨窗开颅组

小骨窗开颅组患者行小骨窗开颅手术。术前依据颅脑CT检查确定患者血肿位置, 以出血最大面积CT扫描平面和靠近颅骨最小距离CT层面为中心点, 患者全身麻醉后做5cm长的切口[2], 使用专用牵开器将切口撑开, 钻孔, 形成3~4cm的骨窗, 穿刺将血肿抽出, 以达到局部减压效果。硬脑膜切开后沿脑沟或脑部非功能区将脑皮质切开2~3cm, 缓慢到达血肿腔位置, 吸出血肿, 吸出时边冲洗边止血, 直至冲洗液清亮。冲洗完成后使用明胶海绵贴于创面, 并置引流管于血肿腔内。术后予以患者吸氧、心电监护、脱水剂、止血药及神经营养物质, 防止颅内感染、保护胃黏膜等治疗, 做好全身营养支持, 以防出现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1.3.2 常规骨瓣开颅组

常规骨瓣开颅组行常规骨瓣开颅手术, 患者全身麻醉后使用扩大翼点开颅法, 由患者发迹中线旁3cm于顶结节前转向颞部, 过耳前1cm至颧弓, 将骨瓣翻向患者颞侧, 并将皮瓣翻至前下, 负压吸出血肿, 同时留置引流管, 于皮肤另外出口将其引出, 采用常规浮动骨瓣, 并去除部分颞骨以达到颞肌下减压效果。若术中出血量较多, 可使用电凝处理, 也可行骨瓣减压术。

1.4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 (手术持续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切口脑脊液漏发生率) 、住院时间及随访6个月的临床疗效。临床疗效分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死亡, 依据患者神经功能损失程度评分进行评价[3]。痊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 病残度为0级;显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病残度为1~3级;有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甚至增加。死亡:患者死亡。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小骨窗开颅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短于常规骨瓣开颅组, 术中输血量少于常规骨瓣开颅组, 术后切口脑脊液漏发生率低于常规骨瓣开颅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为χ2值

2.2 住院时间

小骨窗开颅组患者住院时间为 (25.7±2.8) d;常规骨瓣开颅组为 (36.8±2.6) d。小骨窗开颅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常规骨瓣开颅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9.05, P<0.05) 。

2.3 随访6个月的临床疗效

两组出血量为30~60ml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62, P>0.05, 见表2) ;小骨窗开颅组出血量为61~80ml的患者总有效率低于常规骨瓣开颅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9, P<0.05, 见表3) 。

注:与常规骨瓣开颅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 目前临床开颅手术有小骨窗开颅手术和常规骨瓣开颅手术。小骨窗开颅术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的优点[4]。但由于小骨窗开颅手术的手术视野小, 术中可能出现止血困难的问题, 不适合颅脑压力较高及水肿的患者。常规骨瓣开颅术手术视野开阔, 可充分暴露患病部位, 达到充分治疗、彻底止血、快速减压目的, 但手术时间长、脑组织损伤较大、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5,6,7]。

本研究结果显示, 小骨窗开颅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短于常规骨瓣开颅组, 术中输血量少于常规骨瓣开颅组, 术后切口脑脊液漏发生率低于常规骨瓣开颅组, 住院时间短于常规骨瓣开颅组。表明小骨窗组手术切口小, 手术时间短,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 医务人员控制术中出血也越来越娴熟, 能顺利完成手术, 减少手术出血和患者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7,8,9]。同时手术切口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可缩短住院时间, 使患者早日康复。两组出血量为30~60ml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无显著差异, 小骨窗开颅组出血量为61~80ml的患者总有效率低于常规骨瓣开颅组。提示出血量为30~60ml的患者应行小骨窗开颅手术, 创伤小、住院时间短、临床效果显著。对于出血量为61~80ml的患者建议其行常规骨瓣开颅术, 虽手术时间长、切口大, 但血肿清除效果好。表明出血量较多时需扩大手术视野才能将病变组织全部暴露并清除。

综上所述, 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时应依据患者的出血量确定手术方式, 确保临床效果, 提高安全性, 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小骨窗开颅手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4月—2014年4月孝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6例, 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分小骨窗开颅组和常规骨瓣开颅组, 各43例。小骨窗开颅组患者行小骨窗开颅手术, 常规骨瓣开颅组行常规骨瓣开颅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 (手术持续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切口脑脊液漏发生率) 、住院时间及随访6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 小骨窗开颅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短于常规骨瓣开颅组, 术中输血量少于常规骨瓣开颅组, 术后切口脑脊液漏发生率低于常规骨瓣开颅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小骨窗开颅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常规骨瓣开颅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出血量为3060ml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小骨窗开颅组出血量为6180ml的患者总有效率低于常规骨瓣开颅组 (P<0.05) 。结论 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时应依据患者的出血量确定手术方式, 确保临床效果, 提高安全性。

关键词: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颅脑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 黄华东.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研究进展[J].右江医学, 2011, 39 (1) :89-93.

[2] 郑守链.采用小骨窗与常规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10) :235.

[3] 周立平.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J].江苏医药, 2013, 39 (20) :2471-2472.

[4] 徐鹏飞, 和宁.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的体会[J].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 (4) :571-572.

[5] 郭奕浩, 黄永谊, 余永明.小骨窗开颅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4 (6) :980-982.

[6] 于新华, 李再松, 李华建, 等.高血压脑出血3种术式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 2010, 12 (10) :125.

[7] 贾争明.早期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1, 13 (2) :85.

[8] 许鹏, 王艳菊.不同部位高血压性脑出血不同术式的探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4, 18 (5) :467.

上一篇:管理规章下一篇:结构机构